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思想品德

大学生思想品德

时间:2022-04-22 07:5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思想品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思想品德

第1篇

关键词:家庭背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逐渐发生着变化,在使得经济水平飞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加剧的情况。社会阶层分化所导致的不同家庭之间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已经慢慢影响到社会的各方各面。众多学者也分别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但目前针对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现状研究较少,不利于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对此,本文拟对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分析讨论,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帮助。

一、不同家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一)阶层意识分化严重

近年来,大学生中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层意识。而校园内,可以明显的发现穿着高档用度奢侈的学生往往会集一起,大众消费的学生也自聚一方。这无疑是阶层分化的具体表现。阶层分化不可避免的导致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产生攀比心理,而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大学生产生自卑情绪,甚至仇富心态,不利于和谐校园氛围的维护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人际交往短缺

现阶段,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仅凭借一台电脑、一部手机,足不出户就可以览尽世事、丰富业余。可以说互联网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互联网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当今大学生带来了麻烦: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不但影响了大学生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且阻碍了必要的人际交往,不利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相互了解,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阶层分化。

(三)价值观社会化

现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呈现多元化倾向。大学生涉世不深,还未形成自身稳固的价值观,其思想、行为易为社会风气所影响,呈现随波逐流的特点。现阶段,现实生活及社会流行的合理利己主义对大学生影响很大,很多大学生将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相结合,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但由于个体在家庭背景、成长际遇上的差异,容易在信仰、心理等方面都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四)以自我为中心

现阶段大学生,不论家庭背景条件,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大背景下,大多为独生子女,为家庭成员所珍爱。即使非独生子女,在少子化的当今社会,家庭养育更趋于宠溺。长期的娇生惯养,使大部分大学生呈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不但缺乏关心他人、换位思考的精神,更缺乏必要的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加之部分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理性思考,有时为了逃避责任甚至会逾越法律底线,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

二、贫富差距加剧背景下强化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策分析

(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积极引导,对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将有很大帮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充分考虑学生家庭背景,尊重学生,以教育、关怀为主。引导学生对贫富差距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二)加强集体生活建设

加强集体生活建设,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通过开展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广阔的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并培养其合作意识及互助能力。通过丰富的校园集体活动,帮助学生更好认识自己的同时,促使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建立起必要的理解和尊重,以使其能够换位思考、相互理解。

(三)提升教师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身个人魅力,充分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在开展德育工作的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并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根据学生现实需求,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作者:蒋力 单位: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曹韵.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1.

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作用

大学生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而且所处的环境也比较特殊,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做到对他们生理、心理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要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统一。学校体育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活动,在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对学生育体,育心,更要把育人贯穿于教学始终。因为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为提高学生适应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为社会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加大教育力度,增强体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交叉互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体育教育。

一、体育教育中贯穿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任何教学活动中都可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在体育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竞争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竞争精神是指好强并且不服输的精神、不断进取的信念。对大学生而言,竞争不仅是动力, 更是生存的本领,竞争精神和竞争能力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提出的基本要求。而体育竞争则是培养学生竞争精神的最有效手段,它激励着学生拿出所有的体能、勇气、智慧去奋勇拼搏、积极进取。竞争精神是需要一定的意志品质进行体现的,没有意志品质,竞争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意志品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既有生理的要求,如身高、体重、体形、灵敏性等,又有体育竞技本身的要求,如竞技规则的掌握体育教育中贯穿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动作要领的掌握等,还有与危险有关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求,体操中的单杠、双杠、跳箱、跳马,比较激烈的足球、篮球以及拳击等。展现意志品质的过程,往往也就是展现竞争精神的过程,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2、规则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即将走入职场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遵循社会运行规则, 否则他们不可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规则意识是一种较为有效地方式。根据体育课堂教学中规则需要的项目性质而言,主要有道德方面的规则,如上课前与老师的问候和交流,比赛队伍比赛之前的问好等;学习方面的规则,如遵守课堂纪律;安全方面的规则,如注意保护规则,特别是对那些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必须遵从老师的指挥,并发挥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秩序方面的规则,如按顺序、听口令活动;涉及到体育本身的规则更多,因为任何一个运动从一个简单的游戏、非正规比赛、半正规比赛到正规比赛、职业化比赛,如果没有相应的规则加以限制,体育竞争就失去了公平的概念。学生必须在教学和比赛中,领悟并遵守这些规则,如果违背了退则,就应受到规则的判罚。

3、团队精神和责任感的培养

团队精神和责任感是紧密相连的。团队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并在内部注重专业分工与合作,团队精神对于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价值不仅是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是大有裨益的,还可以提升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成就感,改善他们与同学、老师的关系。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主要渠道,通过集体活动、体育游戏、体育竞赛,学生就会领悟到团队精神以及协调合作的重要性。责任感就是指个体能自觉地做好分内的事情,并自觉地承担过失的内心体验。体育课堂中很多活动都必须依靠团队才能完成,如集体活动、体育游戏、分组对抗赛等,即便是其他个人单项活动也需要他人的配合才能完成,如计时员、裁判员、司线员等。在体育教学中就需要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体验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明白一个角色的重要性,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的责任感才会增强。

二、体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素质教育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古人指出“一切皆修身为本”。用今天的观点分析,就是既要“养性”,同时也要“修身”。而“养性”,就是要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修身”则是要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强健的体魄。体育教育就是依靠科学原理,使学生得到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性训练,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健康成长,为将来建设祖国提供坚实的身体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体育教育对实现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单纯的锻炼身体,也要练“心”,促进身心能够健康、和谐的同时发展。因为育体与育人存在一致性,那么思想道德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素质,它的教育也可以被寓于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综上所述,学校体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体育——这一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育中,以体育为载体,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三、体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国家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拼搏奋斗的根本动力。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体育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应当是围绕爱国主义——这一思想品德教育的永恒主旋律。应当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近些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壮大,体育健儿在各种国际比赛中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励着我国每一个运动健儿超越自我,挑战极限,这也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每一个运动员取得的胜利,都代表了我们国家的胜利。当代大学生应当从我国运动员取得的骄人成绩上,充分认识到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强健的体魄是对社会主义祖国应当履行的义务。

第3篇

(一)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

1.群体的归属感功能

群体归属感就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其实是群体成员的一种社会交往的需要,在这种需要的背后隐藏的是成员希望有一个组织能够接纳自己,这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可以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2]大学生处在人际交往的发展时期,尤其对群体的需要情绪激烈,归属于一个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这样可以降低大学生离家在外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在一定的群体内部,大学生也可以培养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与群体成员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某些群体的规范和约束也会自觉地发挥作用,保护好群体内部每一个成员的利益,提升群体成员的心理归属感。

2.群体的认同感功能

大学生参与的各种各样的群体,在群体内部成员都具有欣赏和吸引其他成员的心理需要,这是因为每一个成员参与群体的时候都是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更容易得到群体的认同和肯定。也许正是群体有这样的心理功能,才会用一种几近无形但很强大的力量,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在自发和主动中,追寻自己的梦想与执着。

3.群体的教育感功能

群体的教育感就是指群体在发展过程中,出于对群体目标的追求,要求群体成员按照群体的规范行动,使群体成员的心理受到影响,起到教育的作用。“身教胜于言教”,大学生相互之间的这种沟通与交流,在不自不觉中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起到教育的作用,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及其行为。

(二)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

大学生源于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个性,当多种需要在正式群体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很自然地形成某种非正式群体。可见,非正式群体在大学生生活中是很有必要存在的,而且对大学生的成长来说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1.积极的作用

(1)控制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的控制主要通过不成文的行为规范而起作用,而不是借助于奖励和惩罚的手段达到。非正式群体自觉地遵守这种规范,表现出高度的行为标准化和模式化。这种控制作用不是一种客观的压力,而是一种自觉的力量,即自己控制、约束自己。

(2)改造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犯了错误,往往会自发地引起“良心”的责备,感到对不起“兄弟们”,于是产生了忏悔感,自觉改造与群体不一致的行为。而正式群体的成员犯了错误,起初可能会推卸责任,埋怨别人,后来,在群体的压力下,可能勉强承认错误,但要彻底改正错误,还需要一个过程。

(3)激励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具有强烈的群体观念和信念,容易受到群体的鞭策。例如,有的成员在正式群体中甘心落后,而在非正式群体中则不甘示弱;对于某项工作的动员,有的成员在正式群体中无动于衷,而在非正式群体中只要“核心”人物一声令下,他们就会立即行动起来。

2.消极的作用

(1)影响学习的负面作用

大学生如果参与较多的非正式群体,就会对学习有所影响。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果过多地参与群体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由于大学生的学习是以自己学习为主,首先在时间上要有所保证,参与太多的社团活动,势必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影响学业。

(2)扩散和传播小道消息的负面作用

由于在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大部分是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大家所了解的信息或涉及的领域基本相同。当有一些正面的或负面的信息产生时,由于成员对相关信息的浓烈兴趣,就会在群体内部加以传播,有时候容易传播不切实际的小道消息,造成一些误会,不利于群体的团结与发展。

(3)产生对正式群体抵触的负面作用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相对来说心理的发展还不是特别稳定,有时候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绪的波动,总想找一个可以渲泄的地方,这时,他们就会选择在非正式群体中获得成员的同情,得到情感的支持,这样容易产生小团体倾向,似乎是在找寻到一种依靠,久而久之就会对正式群体或其领导形成抵触情绪,影响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二、群体心理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

每一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达成目标就是群体的基本任务。在群体目标的指引下,其成员分工协作,相互激励,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达成目标。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群体成员合作的力量大于与该群体人数相同的一些个人单独发挥作用的力量总和。但是,一个群体对群体成员的心理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群体成员希望在群体内部获得个人不会感到孤独和恐惧的安全感;获得友谊、爱情、支持等;获得相互尊重;在群体中能交流思想,协力合作,使个人的工作获得支持;来完成自己难以完成的工作,并取得一定成就。[4]大学所在的群体同样也会对学生们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在群体内部也是希望受到重视和尊重,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来说,群体心理会主要有如下影响:

(一)群体规范运用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会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从众行为

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要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带动学生,在班级内部形成一定的优良学风、班风,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用榜样的力量达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因为大学生在群体规范的作用下,有强烈的从众心理,这种心理是人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尤其大学生更加善于模仿和追求自己心目中的“优秀人物”,来优化自己的形象和行为。所以,要充分运用群体规范和从众心理达到榜样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群体情感体验运用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相应的社会助长效应

社会助长是个体的一种希望得到周围人们欣赏和支持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可以增强人们的自信,感受到一定的温暖,激发学习的热情。大学生在一定的群体中,对于所从事的学习或工作,都会受到相应的社会助长效应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也可以采用赞扬和肯定的态度,形成积极的群体情感体验,从而优化群体成员关系,形成积极、健康的氛围,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

(三)群体内部不团结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会使大学生出现一些社会惰化的现象

社会惰化是一种负面的社会影响因素,在群体内部存在并发生着影响,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从众的心理,只不过是一种消极意义的从众,这在群体内部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也起到消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意这一问题,尽量规避这种现象,消除群体内部的不团结情绪,和学生谈心、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协调,避免大学生出现一些社会惰化现象,树立优秀学生的正面形象,以优质、健康的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来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

三、运用群体心理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对群体心理的描述,可以使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一个更细致的认识,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运用群体心理的有关知识,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并有能力来处理一些新的问题。

(一)发挥正式群体凝聚力作用,积极形成良好的学风和人际关系

正式群体有较强的凝聚力,较严格的群体规范,大学辅导员也要关注群体凝聚力作用,积极形成良好的学风和人际关系,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特别是一些主要的,常见的正式群体,例如班级。班级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所,班级的温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时候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友善的眼神,一个开心的微笑都会给学生的心理留下好的印象,顿时感化人的心灵。这就是教育的作用,是无声之处胜有声的力量。为此,大学辅导员要注意发挥班级这个群体的凝聚力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创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从整体上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其次,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又一个重要的群体是学生宿舍,在良好的宿舍氛围中,学生能够感觉得到温暖。当一个人能够感觉到家人般关爱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自己要做到更好来回报他人,可见,能给人带来亲切、温暖的感觉在人际交往有着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优化思想品德的一剂良药。

(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倾向特点,来纠正个别学生的不良心理

大学生心理处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阶段,这种心理的不成熟需要有专业的机构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一种支持,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在心理支配下的行为自然就好不了。可见,教育者要适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在学生群体中控制一时盛行的非理智情绪,避免一些过激行为的发生。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来避免和修正学生的不良心态,达到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发展也是有积极的作用的,但是,由于现在网络的发展,使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一些构成也有些复杂,有时候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作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正式群体的作用,积极修正非正式群体的负面作用,达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的目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对群体内部成员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候,“核心”人物的思想和理念对其他成员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所以,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使其成为非正式群体中的领导核心和正确意见的代表者,发挥积极、健康的作用,完成群体的任务目标,并能协助教师保证学校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5]非正式群体成员合作性更强,在面对任务的完成中,需要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利用这一特点来安排相应工作,在工作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养成先人后己的素养,把困难留给自己,方便提供给他人,使非正式群体中参与的活动目标的达成与正式群体活动目标基本保持一致,并尽可能多的为正式群体服务。在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中,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很深,有时,教育工作者的一些看法,会伤害学生的情感。所以,当有矛盾和问题时,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从正面加以引导,理清学生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学生的信任。加强正面引导,使大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清晰起来,在理智和从容中使思想得到升华,发挥相关作用,促进其向正式群体转化。

第4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群众、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阶级需要、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教师等是教育主体;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一切能够符合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载体就是教育内容;一切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都是教育手段。大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认知能力,有很强的个性,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针对大学生的阶段特征,使之接受科学观念,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和道德情操。大学生思想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工作重心,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要有青年大学生的参与,他们是民族和未来的希望,所以一定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丰富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健康向上的理想追求,真正做到有文化、守纪律、有道德的一代人。党和政府应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思想品德、政治素养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抵抗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才能让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不被扭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品格,增强正确的法制观念,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够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内容残缺”,一部分是完全缺失,也就是制度制定过程中遗漏了很多方面。制度不完全缺失,就是配套制度跟不上,存在有法不依,有制度不遵循的现象,无法实现制度的完整性。一些大学生放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推崇普世价值观教育,淡化了核心价值体系,不加选择地接受西方道德,个人主义影响加重,学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忽视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其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制度的执行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通过制度执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规范大学生行为,激励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志趣,弥补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但是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水平不高,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忙于政务,教师忙于科研,很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执行不到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作用不够明显,政治教育执行存在形式化倾向,落实不到位,无法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反而浪费了大量的精力。

再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制度执行缺乏变革意识,不能够有效预测大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师生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师生的参与度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维持不长,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人们还不能很好地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重要性,开展的各项活动具有“走过场”、“走形式”的作用,维持的实效性不强。

三、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建构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坚持公正性和合法性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指建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该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符合高校良好校风的建设要求,符合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自觉遵守与服从,也才能够使体制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同。第二,坚持人性化和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尊重教育规律,体现人性化管理。第三,坚持制度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相协调的原则。稳定是基础,灵活是发展,处理好制度的灵活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5篇

关键词:拓展训练;思想教育;高校思政

一、拓展训练与思政教学相结合的现实条件

1.拓展训练借助的器材简单,安全系数大

目前,拓展训练大多使用简单的教学器材,部分拓展训练甚至不需要借助外部设备。例如,“梅花桩”“毕业墙”等,对训练场地的要求不高,一般可以设置在地面平坦、宽阔的地方或者设置在高校的操场中;有的还能设置在室内。拓展训练的操作动作不会很复杂,并且安全性能很高。这是因为,安全是培训的生命,是拓展训练的前提条件。拓展训练坚持三大原则:备份原则、复查原则、监护原则,做到从根本上排除任何不安全的隐患。因此,拓展训练的安全系数很高。虽然少部分拓展训练需要相关的技术能力,但是并不像其他训练活动那样复杂,大部分的高校教师经过培训之后都能胜任对学生的教学工作,其中以体育教师和思想政治课教师最有这方面的潜质,只要通过专业的培训,就能成为学生的技能培训师。

2.拓展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多样,时间分配也很灵活

拓展训练项目的内容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也不相同,如“雷区取水”“无敌风火轮”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像“鳄鱼潭”“盲人方阵”需要几十分钟的时间,“有轨电车”“孤岛求生”则只需要十几分钟。因此,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学校的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利用思想政治课堂的时间让思政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还可以利用课余活动时间或做操时间来展开训练。除此以外,部分对场地要求不高的拓展训练项目还可以应用到体育教学课堂中去,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就能参加拓展训练,可以开展例如“背摔”“时速集显”等项目。同时,高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拓展训练,这样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技能技巧,不存在和高校教学计划有冲突,真正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到各个学习科目中去。

二、拓展训练在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作用

1.培养学生个人意志

拓展训练用让学生参加训练项目的方法,让学生学到很多重要的思想道德,它能够增强学生意志力,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和持久的毅力去完成训练项目的任务,从而达到拓展训练的目标。这样的拓展训练有利于培养磨炼学生意志力,让他们能够面对自己的不足,敢于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激发内在潜能。大部分拓展项目都让大学生完成一些平时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激发学生积极性。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的一系列行为,可以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2.提升学生个体素质

拓展训练项目的挑战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外在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战胜自我。训练项目的难度和危险性又不断挑战学生的心理防线,要求大学生能够战胜恐惧心理,强化自我的控制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挑战自我,培养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沉着、冷静、勇敢的美好品质,让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为自己定位,挑战自我、提升自我;能够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训练中丰富多样的情景,加大了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为大学生展现自我、完善自我提供了宽广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想象能力,有效地增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促进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团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训练,团队整体的失败、成功都关系到每一个参与者的成败,在学生感受到团队的荣誉也是自己的荣誉之后,会自觉主动地融到团队合作中去,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整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从而提升学生的个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黄中华.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0(10).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价值是通过大学生、社会及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当中建立起来的,这是一种以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其发展作为衡量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方面的关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对学生的行为及思想品德予以正确的引导、规范及调节,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深入的进行依据基本的道德规范而形成的公民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广泛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养成明礼诚信、爱国守法、敬业奉献、勤俭自强、团结友善的基本的道德规范,这就体现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德行为的调控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情操格调、思想境界、品质、品格等,这是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教育目标就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崇高的思想境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人的意识与行动之间的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通过认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为了某一个确定的目标而奋斗,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通过组织一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巩固。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向大学生传输相应的行为规范及价值准则,并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得大学生的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在大学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人所表现出的一种认真负责、自觉、勇敢顽强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即可以称之为积极性,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很好的启发,对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创造性思维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了有关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教育,能够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信心,将民族精神教育与创新改革联系起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的发展进步与建设中国夜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情怀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培养了学生的改革精神、爱国情怀及创新能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会运用教育、启发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我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范围逐渐的扩大,大学生的思想及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向健康、积极的方向上引导,开展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及社会责任,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现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传统的单纯的理论教育模式,改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等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以良好的体现,下面将就具体的措施予以探讨。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的场所,课堂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人文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等内容,通过思想政治的课堂教育,能够使学生逐渐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制观,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对学生进行有关形势政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时化,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及责任感,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要进行适当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及吸引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专业课的教学中,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的途径,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积极的组织各类社会实践,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当中,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针对性的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的各方面的品格得到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

良好的文化环境会对学生的思想及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文化环境包括的有两方面的内容,即社会环境及校园的文化环境,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既坚持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积淀传承,又注重校园文化的创新,坚持科学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良好统一,使学生的思想及行为能在美的校园文化中陶冶;社会环境通常指的是学校周边的环境及网络环境、舆论环境,学校的网络建设要注重各类信息的过滤,既要保证学生的眼界开阔,又要保证学生所接触的信息的健康性,学校的周边环境是直接与学生接触的环境,学校要做好协调工作,做好学校周边的环境建设,使学生生活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到良好的发挥。

结束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及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反思;路径选择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教改重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TMTD12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是社会中最为活跃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他们感知敏锐、积极进取,年轻热情、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历史经验证明,在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青年中的优秀知识分子总会成为扬弃或者创造新的经济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文明的急先锋。因此,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得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前途命运。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但不乏有一些大学生由于经济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恋爱困惑、就业困惑、发展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种种原因,忽视了对自己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相反出现思想品德滑坡的现象,甚至走上了犯罪之路。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案、李启铭案、罗卡娜案、东莞理工大学男生未遂杀人案、复旦投毒案等等。此类大学生由于思想品德堕落所犯下的罪恶行径不得不引起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从自身教学实践和高校德育现状情况调查来看,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式,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等。

首先,教师是主导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高的引路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所以,师德师风是否高尚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些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受到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的熏染,上课不认真备课,马虎应对,不能很好完成这份神圣使命,达不到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得一些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甚至对人生意义和理想信念逐渐淡漠,以至最终堕落到犯罪地步。

其次,学生是主体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1]所以,思想品德素养提高的决定因素是学生自身这个主体。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全是“90后”了,“90后”学生跟“70后”学生相比,从思维方式到行事风格都截然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和“80后”学生相比,他们的特点更突出、更明显,个性也更张扬。从与“90后”学生交流来看,“90后”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和分享喜忧,多数学生在言行表达中流露出乐观、阳光的积极信号,因此,在陌生环境中适应能力明显强于以往学生。同时,“90后”学生思维独立、自主意识与自我观念较强,喜欢离经叛道,对传统权威、秩序、价值观念嗤之以鼻,对自己喜欢的事不遗余力,甚至不计后果。比如:近来网络上各种所谓“门事件”,“90后”主角占相当大比例。因为“90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更宽松,条件也更优越,对事业成功及其相关结果的理解比以往学生更简单直接。所以,他们善于沉迷做梦,不善于踏实做事,对取得成功道路的理解也渴望能走捷径。例如,很多学生希望在大学就能创业成功,发大财,成为暴发户;面对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等问题,容易使公平竞争变成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追求物质享受,崇尚“娱乐精神”,标榜生活高质量,吃苦耐劳精神退化;集体意识不强而自我意识强烈,崇尚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目标利益化、功利化、短期化等等。[2]这无疑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

第三,教学内容和方式。从2006年秋季开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教材(《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陆续在全国投入使用。[2]这套教材不仅集纳全国相关领域优秀专家学者的智慧,也广泛征求了高校师生的意见,与以往的教材体系一脉相承,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心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秀教材。从教材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创新,考核方式也必须改革,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发展趋势。清华大学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教授认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每个课堂色彩都不一样。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认为,为区别于以往的授课方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 “导入”、“视频资料”、“案例讨论”、“延伸资料”、“补充讲解资料”等形式,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当今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环境的好坏,城乡的差别,父母的职业,父母的价值观,父母关系的好坏,父母与子女的交流,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程度都对大学生的经济生活与心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子女的人格形成起主要影响。从近几年出现的大学校园事件事看,肇事学生的家庭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差别与独生子女问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略为脆弱,这源于社会沉积而成的城乡差别。独生子女在人格社会化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态心理倾向,有些甚至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类型。在经济转型的今天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对子女的影响更为突出。一般而言,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作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父母自身的文化素质不仅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教育和投资还会对子女产生重要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己成为不争的事实。”[3]这些软或硬的文化要素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在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成熟本科层次的大学学习氛围相对浓厚,竞争意识强,学生身处其校,更利于其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层次较高的院校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大学生自身组织的一系列文体活动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的形成与内在的素质。社会的不断开放、多元文化的激荡、传媒环境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更加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大学生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加直接和强烈。高校大学生往往处在社会坏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张力之中进行着比较与选择。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针对影响“90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如上因素,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因时而变,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情动人。受“爱的教育”启发,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转变自己的传统理念,不要以为大学生是大孩子,就可以对他们讲大道理,不必像教育小孩子那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相反,因为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往往产生会一些“怪异另类”式的新思想,来与老师沟通交流,如果老师没有与时俱进的思维能力,没有能力对学生讲出个所以然,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不仅不会喜欢你上课,还会慢慢疏远你,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所以,思政老师应更加以宽容的胸怀接纳学生的“奇思妙想”,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感情,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创新思维加以表扬,发现学生的缺点及时谈心交流,加以举例说服。比如学生有见解、有胆识、敢表达等优点值得表扬的地方就不要吝啬,应该多加以表扬鼓励;学生易冲动和早恋现象就要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服。思政教师还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更加容易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与“90后”大学生平等真诚相待,情感共鸣,形成谈话式教育而不是说教式传授的教学方法。

(二)以德育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素养,教师首先就必须应有高尚的情感素养”。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了德育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品德,更要有教师的高尚品德。因此,“正人先正己”,思政课教师要言传身教,就必须自身先做到德才兼备,“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思政教师自身品德高尚,德高望重,才可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言行,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才能让学生佩服、喜欢,乐于接受教导,最终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长期受学生尊敬和学习,在教育和影响学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三)以爱感人。“教育的真谛是真诚而无私的爱。”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实与自己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切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爱的感情内涵具有广泛性,包括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其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只有通过平等地交流沟通才能知晓学生的内心活动,施以爱的情感教育。可是,现在“90后”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与教师缺少沟通和平等对话,缺乏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容忍。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不断努力进入学生的内心生活世界,让自己成为他们心中的一员,同其心,感其痛,对于他们的寂寞空虚、迷惑彷徨,要感同身受;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真正融于群体,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能更乐群,学会妥善将自己的个性与群体、团队和谐相容,增强社交能力。

(四)以事动人。在思政教学中,如果教师通过案例故事“来扣响学生的心弦,讲清道理、切中要害,既可避免教师在课堂上言之无物、空洞说教,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中感动、思考并行动,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深入人心。”[5]一些简单的哲理故事往往启人心智,发人深省,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在课堂上,思政教师若能讲述一段精彩感人的小故事和亲身经历,就会远比书本里的大道理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当然,思政教师要选取最具时代感和离学生生活最贴近的故事,让他们知道教师所讲所教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而且是他们自己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甚至是发生在自己班级、寝室的事例。这样,思政课就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触及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达到共鸣与震撼的效果。[4]

(五)以趣引人。在思政教学中,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思政教师要想方设法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引领学生的思路,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但是,主导不是主宰,不一定非要老师主宰课堂。教师主宰课堂,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这往往是思政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所以,真正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教学相长、互相启发,和谐相处,学生具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过程;思政教师不是教给学生结果,而是要设计问题,不断提出问题,引领和启发学生思考,或者陪着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思政课堂教学才会更和谐、更快乐、更健康、更有效。

(六)以诚待人。“诚信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善于欺骗的人,永远到不了桥的另一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下的生意讲究诚信,同样,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时代的教学也要讲究诚信。在思政教学中,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有自我成长、自我发掘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及时加以鼓励和辅导。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绩时,要及时加以鼓励;当学生做得不足时,要辅导学生敞开心扉,表达歉意,促使自己进步。这不仅是学生自我成长的标志,也是我们思政教育的目标和成果。因为诚信就像一股清泉,它可以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它可以让清澈小溪汇流成奔腾不息的大河。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政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应当事先设计好种种教法作为备案走进课堂,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现在,思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思维活跃的“90后”大学生,不能无视大学生的积极发问、“奇思妙想”而不调整教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因素,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飞.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探究[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7.

[2] 刘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8,7.

[3] 邱秀华.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兼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创新教学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9 (11):34.

第8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19-01

对于大学生来说,高职阶段是其身心发展,尤其是三观的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非常重要的时期。而思想品德课是发挥德育功能重要的课程,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本门课程,需要制订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丰富自身文化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步伐越来越快,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新的观点与新的理论涌现出来,而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及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思想品德教师。作为一个思想品德教师,自身的素质由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能力;第二,需要有得体的言行举止,道德觉悟以及内涵修养。当前,社会很多方面都面临着转型,政治理论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而是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与知识,要积极参加各种科研以及教学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同时也需要善于总结在教学中的不足,不断地去探索以及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些都是当前高职教师需要做到的。

二、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探索教学中的创新点

第一,教师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把思想教育融入到知识中去,而不是将二者生硬地结合在一起。在思想品德课中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上,不能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要在思想品德课中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行为能力。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学也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让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大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授思想品德课中有关祖国的大好河山、丰富的资源、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些内容时,可以通过实物、图片和录像这些教学手段进行展示。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提高大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吸引大学生的关注,这是课堂中生命力的体现,若是不能如此,一节课将会死气沉沉,大学生不仅没有收获,还会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和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实事热点问题,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三、提高大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第一,发挥教师的组织带头作用。教师的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大学生的引导者,将大学生有效组织起来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引导,对怎么分配小组成员、如何进行小组团队协作、如何分配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小组优势等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并且做好榜样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及时解疑,帮助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果。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抽查,通过大学生的反馈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监督,使教师更好地发挥组织带头作用,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带头作用,也锻炼了大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第二,合作目标具体化,分工明确。在每一个小组合作任务分配下来的时候,先写好小组合作计划书,制定明确的团体合作目标,以及具体的任务,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积极为团体合作献力献策。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避免懒散现象,达到自我约束的作用。比如要讨论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每个小组就可以分工合作,从个人、社会与国家层面去分别讨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这样能够使答案更加充分与完整。第三,培养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在分配小组成员任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每个小组都应该有一个富有责任心,自我约束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这样可以发挥他的带头作用,激励小组成员积极完成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在分工的时候可以采取自由组合加教师调整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友好是最关键的,而自由组合能增加小组成员内部的信任度。这样更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从思想品德课所载有的德育功能来思考以及研究问题,开展一些与思想品德课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而改变现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重新构建一个将各种教育资源以及教育因素相结合、相互促进的教学机制,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随着近些年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的重视,社会对大学生的品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校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地提升,在师资人员和教学硬件配置上也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目前,大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状况良好,但是由于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差异,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文化意识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存在较大的差别。对于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观念要进行克制,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风尚,高校中仍然存在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崇尚个人主义,个人整体素质偏低,诸多的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出新的挑战,在新的发展时代,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而采取有效性的教育策略,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社会的某些消极思维和意识,市场经济方面的弊端,导致当今部分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的道德保护意识淡薄,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或事避而不管,社会责任感欠缺。

2.教学机制问题

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存在脱节情况,在教材和教法方面需要较多改进和创新,在教材内容方面需要进行修订,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应采取更加公平的学生品德考核制度。此外,还要加强高校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的结合,但是在这些方面部分院校仍然做得不够完善和细致。

3.校园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问题

部分院校存在校园环境监管不力的情况,有些学校多倾向于对学生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些学术活动设计得较少,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由于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繁多且鱼龙混杂,大学生在信息筛选和利用上存在取舍不当的情况,由于缺乏正确的思辨能力,往往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所毒害。此外,高校在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缺乏完整系统的激励机制,不能有效地引导校园良好品德的风尚的形成。

二、针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学校方面

由于高考的激烈竞争,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精力用在备考文化课上,对日常思想政治学习较少,加之学校方面的认识不足,高中阶段的学生整体上思想品德学习能力不足。在进入高校之后,由于学习课业负担的相应降低,学生学习该方面的时间相对较多,学校方面要有效地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补习”,并持续到大学毕业,从而在毕业之前实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在这一阶段,高校所选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应当与时俱进,教师在教法上讲究求高效、创新颖,学校配备的师资队伍要雄厚,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典型的案例,配合教育教学,这样既可以很好地弘扬和宣传传统文化,又能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另外,学校要多组织日常思想政治评优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比如,走农村、下基层,帮助敬老院,参与青年志愿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就能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教师应该积极地与学生交流探讨,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渠道,在相互的学习中促使教育活动的良性发展。

2.学生、家庭方面

学生自身要充分地认识到日常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地配合学校教学,主动地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多涉猎思想品德方面的书籍,善于向身边道德高尚的人学习,对于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要敢于反抗,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斗争。积极地参与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评优活动,严格律己,争做榜样。家庭方面,家长要配合学校教学,支持学校的教学管理,学校和家长要建立稳定和谐的联络制度,关注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状况,从一些小事上锻炼孩子的品德品性,比如,对学生的日常消费观念、独立生活习惯方面加强监督,鼓励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与学习,并不断地完善家庭教育方式,使学生德才兼备,健康地发展。

总之,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体系建设上,要充分地认识现状,结合国内、国外的教育影响因素,着重加强学校的管理和教育,系统有效地做好调研和策略安排,善于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不断地完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10篇

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采用单向灌输方式,没有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动脉,忽视受教育者的参与作用,缺乏思想与心理上的互动交流。

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教育。作为课程教学,思想道德教育是以书面考核学生的道德认知,评定其思想品德教育科目的成绩,学生思修成绩的高低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表现非常错位,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导致教育模式难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重道德教育形式,轻实际效果。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以课程形式体现,加教师照本宣科、空洞说教,使教育最终流于形式。有些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贯穿其中,多是宣传意义大于教育意义,这种实践教育活动很难有实际效果。目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偏重于政治教育,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基本品德有所忽略,比如对孝敬父母、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等强调得不够。

重业务素质提高,轻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综合素质高低的标志,特别是思想道德很难制定一个科学、合理、量化的评价标准。日常活动中受到多元化的价值冲击,造成大学生进校后就带有许多不足和缺陷,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弱化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和目标。

实践环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实践环节是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涵的重要平台。抓住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性环节,帮助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提高其思想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应当以社会需要,精心设计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教育实效性。

实践环节是检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尺。在新时期,道德教育应基于大学生的兴趣,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道德活动,以达到最终引导他们的思想行为的德育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掌握正确的处事方法,往往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关照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发展。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环节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环节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社会实践可以使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在社会实践中明确行为目标和价值取向,为理论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在实践中感悟、在现实中运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人才目标。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环节是促进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强化大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转化,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弥补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地方,从而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使学校专业结构与市场接轨;社会实践架起了沟通高校与社会的桥梁,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建立起互惠互利的长期联系,形成良性循环,促进高校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环节是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们思想更开阔、目标更清晰;激发大学生为祖国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环节是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措施。社会实践借助于各种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的目的,专业理论教学联系密切的科技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科技开发与扶贫活动等,对大学生专业知识领域的扩展、专业技能的锻炼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可以为将来走上就业岗位提供必要的实践准备。

第11篇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离婚率持续上升,而高校中离异家庭的大学生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多。部分离异家庭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使他们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提供了有利保障,包括了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等方面重要内容[1]。

二、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的典型特征

(一)自卑

一方面,进入大学后每个大学生有更多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离异家庭的大学生由于过早失去来自父母双方的关怀,长期处于一种父母之间关系不融洽的环境,使得他们的内心极其压抑,这也导致了这类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尽管离

婚率呈上升的趋势是社会的进步,是人们追求婚姻自主及捍卫人权的具体体现[2],但一直以来社会投向离婚家庭的眼光多数是持有偏见的,使得离婚家庭的孩子多数认为父母离婚是不光彩的,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的家庭情况,害怕别人因此而看不起他,离异家庭大学生自卑心里产生的原因之一便源于此。另一方面,父母离异后,家庭的经济情况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在经济上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刚刚进入大学的校门,融入集体的生活,难免会不自觉与周围同学在物质上产生比较,这时他们又会因此而陷入自卑的心里。

(二)心里压力及负担过大

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婚姻破裂后内心会产生一定的创伤,他们会在离异后把孩子当成自己生活的唯一目标和动力,对他们非常严格,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让离异家庭大学生在学业上承受着很大的负担与压力;经济上,比起正常的家庭来说,父母离异后一方来抚养孩子显得更加困难,一些懂事的孩子看到父母一方为自己操劳,很想尽早为父母减轻一些经济上的负担,这就致使离异家庭大学生在经济方面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及负担。

(三)性格敏感与多疑

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得一直处于自卑情绪的他们很容易将一些简单的问题想复杂,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得不自信,不信任身边的同学朋友,对别人说的话总是很敏感,常常误解他人的言语。性格的敏感与多疑导致了他们人际交往上的失败,更加剧了他们自卑的心理,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

(四)焦躁

与正常家庭的大学生相比,离异家庭大学生由于得不到他们想要的有父母关怀的完整家庭,也得不到一种安定温馨的生活,这种心理上的失落在进入大学过集体生活后,因为有身边同学作比较而显得更加严重了,这种严重的心理上的失落便让他们滋生了焦躁的情绪。

(五)内向

离异家庭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不能感受到家庭带来的温馨与幸福,反而一直生活在一种父母无止境的争吵中,这让他们经常感到孤单与失落,加之前述的自卑感,一系列因素致使离异家庭大学生性格变得孤僻内向,不愿与人交流。

三、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某些形式、手段向教育对象传导符合我国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3]。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很典型的特征,导致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特殊性。

(一)自我教育中的被动低效

离异家庭大学生典型性格特征的形成与自身的思想方式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这就突出显示了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多数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长期处于一种低落、消极的情绪中,使得受教育者在自我教育中处于一种被动的角色,且自我教育的效果也不佳。

(二)实践锻炼中的消极情绪

离异家庭大学生由于性格上比较内向,对实践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但在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自卑心里又可能会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与实力,因此他们不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锻炼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用实践锻炼的方法来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

(三)咨询辅导中的交流困难

咨询辅导的基础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而前述离异家庭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敏感与多疑使得教育者与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之间很难建立良好的互动,他们往往紧闭自己的内心,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很被动,而且不自觉地产生一种防卫意识,阻碍了教育者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四、对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途径的探析

(一)“四箭齐发”――打造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营造一个轻松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起到推动的作用,更能促进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进行。

1.家庭氛围

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一个学校便是家庭,家庭对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性格特征有最重要的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虽不能像完整家庭那样很温暖、很和睦,但学校的教育者可以在了解他们具体的家庭情况后,针对不同情况主动积极与离异家庭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沟通,一方面告诉家长虽然父母离婚了,但是不要忽视对孩子的关爱,更加不要把双方的怨恨发泄在孩子身上,让他们了解到父母的关爱及其良好的家庭环境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告诉孩子,让他们正视父母离异这件事情,让他们们理解父母,虽然父母离异了,但是对他的爱依然没有改变,通过交流消除他们对父母的怨恨。综合这两方面,虽然父母离异了,但依然可以为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和谐的家庭氛围。

2.学校氛围。

学校可谓是每个孩子的第二个“家”。由于学校的教育更具目的性与计划性,如果能够对症下药,为离异家庭大学生打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的氛围,那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就更加顺利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主动承担起“家长”的职责,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3.社会氛围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中介,为离异家庭大学生提供更多到社会上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让他们在这些社会实践中认识更多的人,接触更多的事,在提高他们处理事务能力的同时,让他们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友情的力量,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能为他们带来正能量的社会氛围。

4.群体氛围

大学是集体生活,大学生更多的时间是与他们的室友与同学在一起,如果能让身边的同学与朋友将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到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群体氛围,无疑会促进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三管齐下”――深化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在和谐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中对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进行不断深化将为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锦上添花。

1.加强自我教育

当离异家庭大学生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升华,他们便愿意去主动接受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观念,积极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便在这种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活动中突显出来。

2.深化实践锻炼

和谐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氛围鼓舞了离异家庭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锻炼,在实践锻炼中,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升,也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形成一种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促使知与行的转化,强化了思想政治的理论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 管理者 教育部门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215-02

在网络下,国内与国际信息中的热点出现的速度很快,引发了大学生们的讨论与关注,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见、观点提供了相应的平台。但是,网络舆情同样为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树立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所以说,必须要重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强舆论的引导。

1 网络舆情的含义与作用

网络舆情指的是以网络为载体,参照发生的事情,获取信息。其主要来源于网络的传播,在消化与吸收信息后体现出的价值观念与评价和对事件的后续作用力。当前环境中,网络舆情在我国还处于低级发展中,当下理论体系尚未完善。网络舆情是依靠网络平台直接或者间接表达,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通过资源的利用,强化对人们有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件、论坛。

网络舆情具有引导和深化的功能。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舆情的功能,以深刻的理论与沉重的历史背景宣扬如何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同样具有沟通与凝聚的功能、监督和预测的功能。网络舆情在校园环境中能够直接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亦能为教师提供准确信息,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舆论监督与预测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依据,这对于高校的管理与教育提供了重要意义。

2 网络舆情下大学生的政治教育现状

2.1 教育手段单一

高校的思政课程设置与教育方法问题多样,比如:课程设置不完善、内容重复、教育方法单一等。在教学方法中,很多教育者只重视书本内容,并未将真正的理论创新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没有该拥有的吸引力。在网络舆情的渗透中,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基本采用的是单向的正面灌输,由于对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关注不够,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仅仅停留于表面。

2.2 思想政治的监管不完善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既系统又完善,这就需要党、团、工、政各方面共同努力。当下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缺乏系统的协调,未能发挥全面的育人工作。当前的思政教育分工明确。类似团委、宣传处等,他们承担着思政的教育宣传与理论教学的责任。很多高校尚未建立起真正的舆情监管与指导,尚未明确执行强有力的思政教育的监管,缺乏互联网的沟通平台。

3 在网络舆情下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1 确立网络舆情下的高校学生理念

在发生网络舆情后,让学生最快地掌握相关信息,既能够满足学生参与社会与校园生活,又是各个管理者的义务。高校在面对舆情危机时常常有许多不自觉的应对行为,主观上不明说,内容与态度上都影响了舆情事件地处理,在舆情事件中只有掌握主动权,积极应对才能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

高校在处理措手不及的事情时,媒体会充当高校和百姓的桥梁。在信息的传递环节,媒体将信息第一时间传递下去,既方便又快捷,在舆论的引导中,媒体是强有力的催化剂,媒体将公众的反映汇报给上级,然后再将安排与要求告知大众。在网络舆情中,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同交流,实现共赢。

在发生舆情事件后,高校需要主动承担权责范围中接受监督、处理工作的后果。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增加公众的信任力。于高校而言,一方面要接受高校内部监督;另一方面重视企业、媒体的作用,转变思维。促进工作的完善。

3.2 塑造大学生人格加强网络舆情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为实现全面和自由的发展,应当加强媒体的素养教育。媒介的教育能够充分完善自我,以媒介的资源态度与方式利用媒介的态度实现传媒的能力批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注重外部的理论教育和教育者的内部修养教育。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教育需要科学的指导,其间包括发展与矫正性的方法体系。矫正性的体系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通过建立心理健康的专栏,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发现学生的一系列问题,并有效的辅导。发展性的方法包括量表评估法、自我认知法、心态调整法等。

在当下社会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要坚持马克思的正确指导。高校的舆情工作引导不仅表现在课堂的显性教学中,还体现在校园的隐形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灌输的相关思想,并且结合时代背景,以多样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面看待社会事实,分清主流与支流,把握事物的矛盾。

3.3 加强环境引导,塑造良好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环境包含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人的思想品德,而社会环境决定着人们思想品德的发展。社会环境主要包含:大众传媒媒介、社会舆情环境、校园网络文化等。高校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很多思想源于现实。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当舆情中包含的价值观违背政治教育时,会冲淡教育的结果。大众舆情包含媒体的官方娱乐与民间的娱乐,比如:官方电视台、QQ、bbs等。网络环境中的信息需要正确的法律法规来引导,同时还要强调媒体的管理,强化行业自律。同辈的群体环境亦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同辈群体存在比较普遍,影响力较大,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 结语

网络舆情在高校中逐步发展与渗透,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既有消极又有积极的影响。网络的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大量信息;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全面的发展。但是网络的信息中好坏参差不齐,大学生思想单纯,各个方面还处于形成阶段,极易受到诱惑与迷失,这给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当下思想政治的教育中,应当熟练运用多媒体,积极探索思想政治中的新思路,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