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1 03:30: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医改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根据方案,2011年至2012年,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国家21项的基础上再增加21项,达到42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国家9个项目的基础上,逐年增加3个项目。
此外,从今年起,上海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职工年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从7万元提高到28万元,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沙忠飞介绍,新方案将在目前各类基本医保制度覆盖全体户籍人口的基础上,将外来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研究外来灵活就业人员、在沪农民工子女参加本市基本医保制度的具体办法。到2012年底,基本医保制度覆盖全市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根据上海市医改《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今明两年,上海将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点工作包括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在大型综合医院试行总会计师制度;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特需床位,剥离“院中院”;完善岗位设置和聘任制度,探索医师多地点执业办法。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介绍,今后上海将实行不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为基础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监管机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医院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对医疗机构实施监管和调控的“指挥棒”。同时,实行医疗机构“一户一档”、医务人员“一人一档”和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制度,强化医疗服务行为监管。
改进就医秩序
看病难,到大医院看病更难。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上海未来几年将着手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以改进就医秩序。
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举动是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在二级医院与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纵向联合平稳运行近六年的基础上,上海医改方案提出组建“1+2+3”纵向医疗联合体的设想,即每个区县组建由一家三级医院为龙头,联手区内数家二级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医联体”,通过健全转诊系统、医保支付等配套改革等措施,鼓励市民签约医联体,按病情分层就医。
一、企业的渠道策略要与国家对于流通体制的改革和管理的方向保持一致
新医改方案中有关药品流通的论述有:“……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严格实施药品经营管理规范,探索建立药品经营许可分类、分级的管理模式,加大重点品种的监督抽验力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完善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严格市场准入,严格药品注册审批,大力规范和整顿生产流通秩序,推动医药产业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建立覆盖面广、体系健全、便民惠农的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
这些论述够表明,医药流通渠道有两个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渠道缩短,渠道必然会扁平化,一步到各级各类终端将是政府已经既定的政策选择,企业就应该适应;二是加强监管,实施资格准入制度,分级许可制度、如新农和供应配送网、以及一些商业公司社区卫生中心药品配送资格取得。制药企业必须重视以后这些渠道变化状况,及时调整自己商业渠道选择策略,抓住具备这些资质的流通企业,抱怨和等待是无用的。
二、产品的生产研发要与基本药物制度匹配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在一片众说纷纭中,终于在这次“新医改方案中”尘埃落定,将开始推行,而且明确规定基本药物定点生产、招标采购。文中有明确规定:“……制订基本药物使用规范和临床应用指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就是说,你能不能成为基本药物,或者成为基本药物生产供应商,将决定了你的未来,因为国家明确规定了基本药物的使用纳入规范、并规定了使用最为广泛的使用范围、使用数量、医保报销的比例。
那么以前的对待基本药物和定点生产的企业来说,怎样调整自己的产品及其营销策略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改变以前的两种思想:“大企业图名而进入定点生产目录,小企业图利最好不进入定点生产,因为生产也因为价格低而亏本”的观念。成立政府公关部,及早介入基本药物目录产品线的完善、产品结构调整、定点生产企业资格申报取得、招标部门怎样才能做好招标等工作。尤其是不能怕国家定价偏低亏本。我想国家是不会把企业都往死里整的,关键是短期内体国家分忧,二是成立定点药企协会,当原材料涨价到一定程度时,就要抱团和国家有关部门去诉求涨价。
三、注重第三第四终端的深度开拓
很明显,第三终端和第四终端(社区市场)是这次方案别强调的,这可能与经济发展了,要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政府有财力,要为广大民众解决看病难与看病贵问题下的决心。总体上看是积极向上的,就是说国家将花钱解决中低层农村即城镇居民的医疗卫生问题。第三第四终端必将快速扩大。因此在很多制药企业折戟第三终端后,在推陈出新,重新组建队伍,制定好好规划,就可以在这一中低端市场一展身手了。尤其是文件中还提到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治疗产品生产厂家,更应该与时俱进,抓住时机,实现突破。
四、注重非公立医疗机构新特药营销
这份文件中,多次提到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公立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降低公立亿元比例,完善这一块市场的多元化投资主体。鼓励疾病治疗中,健康保险作为支付手段,这比较明显就是富人的病,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富人要想使用非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产品,请到非鼓励医院,这里服务好、药物新、但要自己付费或者服绝大多数费用。
作为制药企业,应该成立专门针对这一块的营销队伍,研究这一医疗市场的的药品采购导向、医生用药导向、新特药销售方式等。
五、OTC终端的生产企业营销,“品牌+直供到终端”成为不二选择
摘要目的:为培养药学学生指导患者合理购药、正确用药的从业服务能力提供参考。方法:我校2009年依据“新医改”;方案调整“医学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改变教学指导思想、培养专业服务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并将2009年实习生的实习情况与2008年进行比较。结果:与2008年比较,2009年药房/药店反映实习生在服务意识满意方面提高38%,在药学服务能力方面提高19%,在医学服务能力方面提高14%。结论:通过“医学基础”;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的从业服务意识和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关键词新医改;药学学生;医学基础;药学服务;能力;培养
我国传统的药学教学体系主要以制药教育为主,而现代药学从业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药学和临床医学服务能力。因此,我校2009年依据“新医改”;方案调整了药学学生的“医学基础”;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从业服务意识和能力。
1“新医改”;方案对药学教育的要求国务院2009年4月了“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发挥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与药品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1],“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零售药店必须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2]。这意味着药学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药学服务能力,而且也应具备良好的医学服务能力。而目前我国的药学从业人员的药学服务能力和医学服务能力都十分欠缺。有调查[3]表明,72.6%的药师认为自己缺乏医学基础及医学服务技能,93.89%的药师认为目前药学教育不能适应医患需求。这就要求医药院校必须重视且加强“医学基础”;的教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药学从业人员。
2“医学基础”;教学内容的调整
2.1改变教学指导思想目前,医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主要工作在药房/药店或药品批发行业。多数情况下,药店没有医师参与工作,需要药师处理患者的医学、药学问题。为此,我校按照“新医改”;方案的要求,改变了教学指导思想,加强培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服务能力。调整以前,我校“医学基础”;的教学内容是从医学专业的教材中经删减部分内容后得到,存在教学内容与药学服务岗位需求联系不密切的问题;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教学内容跨度较大,学生接受困难;药学服务岗位技能培养较少,与实际岗位需求有较大距离等问题。调整改变教学指导思想以后,我校根据学生从业岗位需求优化了教学内容,采用“教育、学习、操作”;一体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此外,还加强了与药房/药店的合作,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医学服务能力。
2.2培养专业服务能力药学学生服务能力主要包括药学服务能力和医学服务能力2个方面。以前,我校在培养学生医学服务能力方面仅仅开展了血压测量、血型鉴定、渗透压实验及一些动物实验如反射弧分析、小脑损毁实验、蛙心搏动观察、胃肠运动的观察等项目,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相差较大。2009年,我校从学生从业岗位需求出发,除保留血压测量、血型鉴定项目外,医学服务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增加了以下内容:(1)心肺复苏术及常见急症的家庭急救方法;(2)常规实验室检验单的判断(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血糖测定;(3)常见病症辅助检查的合理选择;(4)常见病症的初步判断及合理选择药物;(5)常见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的预防、循证药学的最佳治疗方案选择及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预防等。除此之外,还增补了部分药学服务能力培养内容,主要包括药品正确选用,如服药适宜时间、各剂型药品的正确选用、病症的联合用药、服药的特殊提示等。
2.3培养再学习能力由于新疾病的不断出现和新药品的大量研制,使新知识不断产生。这就要求药学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再学习能力。为此,我校加强了学生的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1)培养学生的信息查询能力,如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资料等;(2)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如与患者的交流、与医师的交流、与同行的交流、与药品生产商的交流等。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会计管理;影响;落实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以及整个医疗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会计管理工作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会计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进而导致医院内部的会计工作甚至是一切经济活动都陷入到混乱中。因新医改方案对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相应调整,医院原有的会计管理已无法满足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那么,新医改环境下医院会计管理工作发生了哪些具体的转变,而医院方面又应当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推动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落实呢?以下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分析与探究。
一、新医改对医院会计管理的影响
基于新医改方案的全面落实,为适应新医改方案的新要求,我国医院内部一切经济活动及管理工作都面临着一定的转变,会计管理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具体来看,新医改对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现行医院会计制度适用范围改变。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积极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倡导多元化的卫生投入机制的构建,在保证我国公立医院数量及规模的基础之上,逐步发展社会性营利或者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如此一来,新医改环境下,我国医疗机构所有制的问题也将更为复杂,尤其是那些由国有非营利体制转变成为非公立体制的医疗机构,因投资目的及投资方式的差异,使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无法满足其内部会计管理的基本需求。
2.药品核算发生改变。新医改方案中规定,要逐步推进我国医药的分离,以药品的零差价销售取代原有的药品加成定价机制,通过增设“药事费”的方式来对医院的亏损以及减少的收入进行核算。但从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来看,会计核算中并没有对医院亏损或者是收入减缩这一问题的规定,也缺少相应的科目设置。因而,新医改环境下,医院会计管理工作中对药品的核算工作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3.核算科目亟待完善。新医改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我国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回归,所以,在这一要求的影响之下,医院的支出可以被划分成为公益性支出与非公益性支出两种,但现有会计管理中并不包含任何公益性科目,如此条件下,这部分公益性支出就无法依照经济活动的实质进行资本化处理,只能简单地作为费用处理。因而,在公益性要求之下,医院会计管理在的核算科目亟待改善。
总之,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与实施对我国医院现有的会计管理工作产生很大影响,现行的会计制度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医改环境下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基于这种现实情况,我国财政部也对现行的会计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且于2011年7月1日开始进行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试点实施。在新医改的环境下,随着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医院会计管理工作应如何落到实处?
二、新医改环境下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落实
在新医改的环境下,随着我国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试点实施,要保障医院会计管理工作可以得到切实的落实与实践,医院方面首先应当理清思路,熟悉新医改方案与新会计制度,对内部会计核算及其科目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做好会计工作的过渡与衔接准备。
1.熟悉新医改方案与新会计制度。要保证新医改环境下医院会计管理工作可以得到有效落实,充分发挥其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医院方面首先应当组织内部会计人员对新医改方案以及新医院会计制度进行全面的熟悉,了解我国新医改方案以及新医院会计制度在现有会计处理的基础上作出了哪些具体的调整,而这些调整又对医院会计管理工作形成了哪些具体的影响。只有在对新医改方案以及新会计制度进行全面熟悉、了解及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医院会计管理工作才能作出适时且适当的调整,与新医改方案以及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相匹配。
2.调整会计核算及其会计科目设置。在对新医改方案以及新医院会计制度进行系统、全面且深入的了解之后,医院会计管理工作应当从会计实务开始进行相应的调整,依照新医改方案以及新医院会计制度的相关调整,对内部会计制度进行相应的优化与完善,在此基础上,针对上述会计核算工作以及会计核算科目设置等方面的滞后性及不足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会计核算的范围及方式,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使其与当前新医改方案以及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相吻合。
3.做好会计管理工作的过渡与衔接准备。随着新医院会计制度试点实施的不断发展,这一新制度必将取代现有的医院会计制度,成为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主要指导规范和医院内部会计制度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所以,在新医改方案不断深入落实的条件下,医院要保证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应当依照医院内部会计管理的基本现状,对会计管理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处理工作进行适当调整,做好制度改革前的过渡与衔接准备,将现有的会计管理工作逐步向着新医院会计制度要求的方向进行调整,以避免新会计制度实施时会计管理工作出现混乱。
三、结论
不可否认,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对我国现有的医院会计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要使医院现有的会计管理工作满足新医改环境的要求,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就必须根据新医改方案的相关要求,对会计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新医改推动了我国医院会计制度以及会计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为我国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海霞:浅析医院会计的内部控制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1(3).
[2]孙信义:新旧医院会计制度比较的几个显著区别[J].新会计,2011(6).
一、以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为主线深化“新医改”
2008年以来的新医改,以保障公共利益为基点,明确指出“政府主导”,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看做是一种公共产品,使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成为一种连最低收入阶层也能获得的惠及全民、人人受益的公共产品,从而保障医改的成功。到目前已经取得显著的突破与进展。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重大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比如: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等等。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肩负着繁重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但是,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把公共利益作为改革不可偏离的基点。通过市场和政府“两条腿”走路,实现改革的目标。
二、以市场和政府“两手抓”实现“新医改”中的公共利益
我国医疗体制需要解决的公共利益有:第一,公共卫生的保障体制,重点解决法定传染病的预防与救助;第二,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体系;第三,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实现重大疾病救治的保障体系。这三个问题都体现公共利益,如果不能界定这三个利益所在,仅凭市场化运作,其结果必然是医药市场化中忽视公共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界定这种公共利益要求政府在保障公共利益方面有所作为:一是投入要到位,钱要花在公共利益上;二是为了公共利益,要用制度约束医和药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极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
要有效保障“新医改”中的公共利益,必须依照我国国情,在医改过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通过“市场实现效率,政府安排公平”来体现。不论政府最终选择哪种改革方案,公共利益都必须优先考虑。无论赞同还是反对市场化,医疗市场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市场化绝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能因为一个领域的改革遭遇挫折,就简单地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不能遇到困难就否认市场化取向,市场化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我们在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方面没有真正坚持市场化的方向。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不少人开始置疑医疗体制的市场化取向,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应当反对的是把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全排斥出公共利益之外。不能一味反对医药市场化,而是需要界定在公共利益这一部分不能实现市场化,也就是公共卫生保障体系――通过国家投入建立的公共卫生体系;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体系――公民和国家共同承担的医疗体制,其中国家要通过投入建立社区医疗体系;重大疾病的救治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公共救助体系。这些都是不能实现市场化的。有必要通过法律界定这种公共利益所在,否则无法依法保护这种公共利益。依照中国目前的情况,上述三个体系都是低水平的,不能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如果这种低水平的保障制度都不能实现而要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医疗事业发展是不可能的,长期存在于医疗行业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不能解决,那么新一轮医疗改革可能又会面临挫折。这种低水平的医疗救治和保障体系不完善,老百姓看病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社会安定和谐就难以实现。
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破除新医改中的“症结性”问题
目前,各地在落实过程中取得很大的进展和突破,但也存在观望情绪、部门利益问题、改革创新问题、决策民主公开问题、医改问责问题,等等。必须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坚决破除医改推进中的这些“症结性”问题,才能使这项“维护十几亿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
第一,必须限制部门利益,保障公共利益。在操作中如果大量的时间花在各个部门利益的协调、分配上,很可能忽视了其他利益群体的利益。医改所处的制度环境也不容忽视。调查发现,地方层面,医改中普遍存在着部门利益的冲突。发改委、卫生、财政、社保是各省医改领导小组中最重要的4个部门。本轮医改,发改委成为牵头部门,这与卫生厅长期主管医药卫生行业管理的现状有一定的矛盾。卫生厅对于行业状况、基层情况、相关政策掌握全面,医改无疑涉及卫生部门的利益。在财政、社保与卫生部门之间也会发生类似的博弈。卫生部门常常希望财政能为卫生投入更多支持,但是财政部门又不得不在一个更大盘子里考虑。另外,如何对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统筹和统一管理。这是未来全民医保的最终方向,但目前遇到的具体困难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目前这三大保险是基于地域和居民身份分别进行统筹的,而且各自的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不一,短期内难以做到相互融合;二是目前的管理体制是分割的,新农合是各级卫生部门分管,城镇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则是各级人保部门分管,如果这三个保险要合并,就必然涉及到这两个部门之间的合并。总之,医改方案中存在一些模糊地带,这是不确定因素,其执行取决于各地、各方面的利益博弈。为了有效地推进医疗改革,最好是在管办分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对集中的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把涉及医疗保险、价格管理、公共卫生、药品监管、医疗监管等事权统合在一起,在一个部门之下来决策,这样谈判成本要少,利益冲突没有那么大,协调也会更容易。
第二,各地在落实中必须合各地特点,大胆改革创新。医疗改革的推进中,各地有很大的空间进行自己的探索,仅仅再把国家新医改方案中的目标重申一下,是不够的。对于推进改革实施,有的地方还表现出畏难情绪,有的还在等待观望。不少人将本省医改方案迟迟未能出台的原因解释为中央配套文件的“姗姗来迟”。但是许多中央的配套文件也不一定能把模棱两可的地方全部澄清,即便等中央的配套文件全部出来,地方政府再制订实施方案,许多问题还是不能解决,有可能地方的手脚会捆得更死。事实上,本次医改特别强调实践探索,在政策制定时也给地方留下了操作空间,鼓励地方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国家新医改方案中的很多内容,只是提出了一些方向和目标,具体的改革措施并没有明确,这相当于告诉了目的地,但是有多条道路可供地方选择。因此,各地有很大的空间进行自己的探索。问题在于,各省必须制订实施方案,仅仅再把国家新医改方案中的目标重申一下,是不够的,关键要把达成目标的路线图说清楚。比如,公立医院改革,国家的医改方案并未对公立医院改革给出明确的方向,这被视为给予各地试点的空间,但是各地医改实施方案中普遍缺乏有关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质性内容。公立医院走向法人化,即通过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落实公立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载入了国家新医改方案。但是,与此相反的改革思路,即公立医院回归行政化,也存留在国家新医改方案之中。中央政府希望通过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来进一步寻找公立医院改革的切实之路。
2009年4月6日,新医改方案正式对外公布,根据该方案,2009年至2011年,中国将斥资人民币8500亿元推动医疗体系改革。“新医改”大蛋糕引发中外医疗器械和医疗软件厂商摩拳擦掌。新医改将为医疗行业带来什么机遇?中外各医疗器械厂商的竞争优势何在?
医疗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快速发展,所有制类型以私营企业、外商企业为主。2003~2007年间,行业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速为27.08%,利润年平均增速为33.73%,除2005年行业利润增速大幅下降、低于收入增速外,其余年份的利润增速均快于行业收入增速。2007年,中国共有298家私营医疗器械企业、240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国有企业仅36家、集体企业25家。
经济危机下,有“永远的朝阳产业”之称的医疗行业备受关注。居民财富的增长和对健康重视的提升,为医疗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量需求。在金融危机的恶劣背景下,与电力、钢铁、建材等业绩下滑的行业不同,医疗行业有望成为避开市场低迷的阵地。
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将再次催生医疗市场的扩容。2009年4月6日,新医改方案正式公布,新医改将重点进行五项改革,分别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未来三年内,中央将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建设,2009年将完成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虽然8500亿元的具体分配尚不明确,但是业内普遍认为医疗器械和医疗软件行业将受惠新医改。IDC预测,到2010年,中国医疗IT硬件、软件与服务市场投资规模将达到120多亿元人民币,东软COO预计,新医改带动的医疗设备投入将达到160亿元,医疗信息化投入至少100亿元。
中外医疗厂商竞争态势分析
跨国巨头主要占据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凭借技术优势,跨国公司占据了中国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且均是高端市场。省市级医院除了一些常规消耗性产品外,主要的医疗器械均是外资产品;县区级医院,有2/3的医疗器械采用外资产品;只有乡镇、街道医院才多用国产品牌。以放射诊疗设备为例,CT多使用GE的设备,核磁共振成像装置主要由西门子提供,血管造影设备则大多使用飞利浦的产品。中国本土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迈瑞公司、威尔科技、万东医疗和新华医疗是本土医疗器械的领军企业,在几年前就开始为迎接农村市场的崛起做准备,在低端市场有一定知名度。
随着国家对农村基本医疗建设的重视,跨国企业也开始向农村医疗市场渗透。从2007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设备更新和添置。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容,吸引了跨国公司做出战略性调整,参与该领域的竞争。例如,2007年4月,西门子发起了为期5年的农村医疗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美元。2007年10月,锐珂医疗向宁夏农村基层医院提供价值1000万元的数字化远程影像解决方案,协助当地开展“农村医疗信息化试点项目”。200B年10月,西门子与卫生部合作在陕西洛川建起了“西门子新农村医疗示范中心”,借此在中国农村推广其“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设备解决方案和医疗服务模式”。
新医改方案公布后,中外医疗器械和软件厂商纷纷出手,旨在抓住未来市场机会。IBM在新医改方案公布两日后,就推出了“智慧医疗系列解决方案”,以求争得新医改带来的区域医疗、电子健康档案等软件需求。在今年4月份举行的第61届医博会上,中外企业纷纷推出更具针对性的新产品,强化本土市场策略。多家国内外医疗器械商都推出了针对“新医改”的数字医疗设备全面解决方案,并了其相应的新产品。
中外厂商各有优势,有望共同分享新医改大蛋糕。外资厂商占据技术优势,全球医疗行业经验也更为丰富。作为全球医疗软件系统的领先供应商,IBM已为美国多个州提供了电子病历系统和区域性医疗解决方案,IBM“智慧医疗系列解决方案”中的医疗协同平台便引进了美国的先进方案,并根据中国医疗的需求进行了本地化。基层医疗机构更倾向于配备基本医疗器械,这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机会。专家调研结果指出,基层配备高端设备造成资源浪费,装配设备应从当地实际出发,而在中低端设备上,国内厂商的技术水平与外资相差无几,渠道方面优势更明显。政府在进行医疗器械采购时,将更倾向于国产厂商,这对国产厂商也是一大利好。
结论和展望
中国医疗市场潜力巨大,将吸引更多厂商加入竞争,中外厂商的争夺也将呈胶着态势。发达国家医疗设备器械产业和制药业的产值比为1:1.9,而中国这一比率仅为1:5。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机构将不断淘汰老旧残次医疗器械。据统计,占据中国医疗机构总数80%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中,有约15%的设备是上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60%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中国医疗市场的发展潜力将吸引更多厂商加入到该领域的竞争行列,第61届医博会共吸引了来自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余家企业参展,创近年来新高。中外企业各具优势。未来一段时间内竞争态势必将激烈。
这恰恰也为即将出台的新医改定了调子。
有关专家明确地说,医疗再改革,最终的利益方必将是广大消费者。这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之所以出现了“第八套”、“第九套”医改方案,理由不言而喻。
医改线路图
1994年,国务院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启动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由此揭开医改序幕。
199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陆续出台医药分家、药品招标采购、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等一系列政策。但政策的落实难度不小。
2003年,SARS的袭击使人们意识到,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当年进行了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所得数据令人震惊。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被披露,其中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激起了社会热烈讨论,“看病难、看病贵”从此成为社会焦点议题。
2006年9月,国务院成立十余个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任双组长。
2007年1月,由卫生部主导制订的医改新方案披露,强调政府主导。该方案引发激烈争议,随后,医改协调小组决定委托6家海内外研究机构独立制定方案。
2007年5月底,8个独立医改方案接受医改协调小组及国内外专家评议。与先前预测相左,大部分方案倾向于市场化。
2007年7月23日,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今年在79个城市试点,2010年覆盖全国。这意味着政府的新增医疗卫生支出将主要用于补贴居民医疗保险账户,而非是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增加投入。这一决策被认为是为医改方案确定了基调――补需方,而非补供方,医疗服务的提供将更市场化。
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宣布,最新医改方案已形成,并上报国务院,将对社会公布,征求全民意见。
今年“两会”上,医改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临安模式:农村包围城市
随着新医改出台日期的临近,医改的呼声也水涨船高。各地纷纷将理论结合实践,探索适合自己省情的医改模式。
浙江临安市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这次,临安的社区药房管理模式无论在规模上、广度上、深度上都是空前的,并被简练地称为“临安模式”。
什么是“临安模式”呢?
提升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医院)的抗风险能力和资金积累同时,探索医药商业企业、生产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而形成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即通俗所说的“药房三方共管”, 三方分别指锦城社区中心、康锐大明和浙江海虹控股医药电子商务公司。
具体做法为,社区中心根据原有的历史药品采购价和医药商业企业现有的进货价进行比较,来确定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价,同时也通过海虹医药电子商务向全国药品生产企业询价,最后确定药品采购价格,即采用三方价格比较,对药品采购价实行择低选择。
“临安模式”的好处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临安市卫生局副局长杨建林欣喜地告诉记者:“对医院而言,‘临安模式’降低了药品采购价格,减少了库存,增加了药品收益;将烦琐的采购事务委托给专业机构来处理,专心做好药品临床使用合理性评价和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了药品采购效率、药房管理水平;对收益增加的部分不断让利给患者,吸引更多患者就医。对企业而言,‘临安模式’由原来的卖产品向配送服务转型,专心打造核心竞争力,将配送服务做到专业化。对政府而言,‘临安模式’可以通过全面、真实的网上交易实现实时监管。对第三方服务商而言,‘临安模式’实现了真正的医药电子商务,发挥了渠道作用。
“2007年,我们增收了30多万,其中10%让利给了患者。”4月15日,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王柄江告诉记者。
而当地的卫生统计数据亦证明,锦城社区中心1-11月份中心药品实际零售额为8909561.53元,按照国家规定,乡镇卫生院药品最高零售价格为9775530.27元,实际让利给老百姓865968.74元,让利率为9.7%。
无疑,王柄江和基层患者是“临安模式”的直接受益者,他们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好。
“该模式已得到杭州市卫生局和浙江省发改委的认可,今年将逐步向杭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推广,试行成功后,有望推广到全省,甚至其它兄弟省份。”杨建林欣喜地告诉记者,“我们的医改就是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只要在基层得到了广泛认可,就等于说我们站住了脚跟,有了实现更大飞跃的资本。”
模式的完善还有待时日
取得成绩并不能说医改成功,只能说明它朝着医改的正确道路上迈了一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
总理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明,医疗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医药分开”就是一条必由之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医院开出天价药方”等鲜活的事例已经证明,看病难、看病贵都是“医药不分开”惹的祸,要彻底根除以药养医体制这个顽疾,就必须从医疗体制本身入手,推行“医药分开”政策,还老百姓一个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不光“临安模式”,包括南京的“药房托管”、连云港额“限定利润统一配送”等等地方医改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医药分开”问题。他们仅仅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找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起到了“缓解疼痛”的作用,其中的问题还有待解决,模式还有待完善。
“临安模式”虽然切断了厂家医药代表与医生之间的直接关系,但仍未触及深层的体制问题,如药房的法人地位、产权、人事关系均未改变,药房的收入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济效益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关系。另一方面,在低价原则下,药品质量如何保证,如何和医生的用药习惯衔接等问题也不能不明不白。
事实上,“临安模式”等地方医改模式也在展现极强生命力的同时,拥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能。
众所周知,截至目前,全球十大制药巨头已陆续披露2007年全年业绩报告。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十强榜单上,只有6家企业的净利润同比出现增长,包括辉瑞在内的4家企业的收益却不同程度地下跌。而各大跨国药企在中国的业绩全线飘红,继去年15%的行业销售额平均增幅之后,今年的平均增幅达到20%以上,某些药企的部分产品甚至到30%以上。相应的,各大药业巨头纷纷表示,将持续加大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投资力度。
“草药奇珍”苗岭洁肤霜被证明含有大量激素,一般人使用可致依赖性皮炎,八个月女婴使用可导致“月经”,儿童长期使用可导致股骨坏死(10月22日《新华网》)。然而专家的声音很不一致,有的总言其危害,有的却在给人宽心,告诫人们不要过度惶恐,“偶尔使用或短期使用不会造成伤害”。
“不会造成伤害”,正在变成通用解释公式,以用于各种“过度恐慌行为”。牛奶中有三聚氰胺,会有专家告诉你,少量食用不会造成伤害;桔子生蛆,会有人告诉你这种蛆只伤害桔子,对人没有伤害。含有强力激素的洁肤品,自然也可以不造成伤害了。
按照这种说法,我们不管出现什么事情就都不必恐慌了。也许,情况真是这样,少量吃点不卫生食品,少量注射一点不纯净的药品,少量被人打一打耳光,乃至稍稍被关一下牢房,都不造成伤害。于是,各种“无伤害”的有害东西加到我们的身上,成为我们的包围圈,而我们还在“无伤害”之中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报道说,生产苗岭洁肤霜的企业,其法人代表说了,苗岭洁肤霜有激素成分是公司内部矛盾引起的。前段时间,因公司股权变更引起了该公司一名负责人苏某的不满,苏某就指使他人在苗岭洁肤霜中添加了强力激素。而这批添加了强力激素的产品主要销售到了湖南长沙和河南郑州。
根据这个说法,别的地方的苗岭洁肤霜就没有问题,别的时间段的也没有问题。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因为早在“前段时间”之前很久,这个洁肤霜就已被检出不是“纯中药、不含激素”,而且捏造卫生许可证沿用至今。这个产品里面含有强力激素,跟“前段时间公司内部矛盾”有什么关系?
我们已进入一个不需要是非,不需要禁忌,不需要对错,而只需要进行强度和剂量控制的新阶段。适度作恶,适度愧疚,适度撒谎,适度巧取豪夺,世界上又有哪个地方的人能够像我们这样,制造出一个恶的包围圈,同时又骄傲于“对人不造成无伤害”的精细水平呢?
当然,还有失手的时候。女婴来“月经”了,小孩长结石了,打针的、跳舞的、下井挖煤的、在当街执法的场所照相的,都有一些人送了命。这可能并不表示什么事做得什么事做不得,而只是证明艺海无涯、学无止境,控制技术应该更精细,才能更加振振有辞地说“少量使用不造成伤害”。
(据《现代快报》文/刘洪波)
新医改方案:让公民能“看得懂”
按照国务院的工作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现已全文公布,向社会征求意见。(新华网10月14日)
应该承认,新医改方案凝聚着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及广大民众的智慧,是官智和民智的结晶。新医改方案可谓很全很专业,六大方面二十四条。可普通民众不是专家学者,普通民众即便非常关注新医改方案,恐怕也不大可能字斟句酌地“研究”它。因此,普通民众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吗?到最后,可能也就是少数专业人士提出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征求意见的广泛和深入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能否在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同时,对此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呢?或者同时一个“通俗版”新医改方案呢?比如,可将方案中的哪一年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归纳在一起,让老百姓一目了然;再比如,可将老百姓从新方案中能获得的利好集中在一起,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看到好处……这样,才能让民众既有兴趣又能看得懂,在此基础上提意见和建议。
方案越通俗,参与越广泛;参与越广泛,方案越完善。事实上,并不是期待已久、广受关注的方案一公布,就会收到有效的意见与建议,应充分考虑到“方便阅读、容易理解”等因素。公布只是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接下去的参与权、表达权的发挥还依赖于“引导”。其中,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是让所有公民能“看得懂”,有兴趣看,这样才会有话说、说到点子上。
理清医改工作路径和程序的重要性
医改是世界性的难题,在一个13亿人口的中国,解决医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关医改路径的文献报道绝大多数都也只是从宏观层面介绍各地医改的方案、规划、目标,但从推进医改工作的方法这个微观层面上讲,工作方法创新还不够,对医改相关政策落实的措施和办法不多。因此,在今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指出,医改任务艰巨复杂,亟须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理清医改工作路径和程序就是将国家医改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深入研究各项医改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明确工作的关键环节和目标,经过系统的统筹分析,对各项工作的工作时限、内容、方法、实施步骤进行综合管理。工作路径主要是明确各项改革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程序主要是明确各项工作实施的先后步骤、工作时限。这对有序推进医改,确保改革尽快取得明显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医改方案已经明确提出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总体目标、“四梁八柱”的总体改革框架[7],以及近3年的五项重点改革任务[8]。如何将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实为推进医改的具体工作思路,这就首先需要理清医改工作路径和程序,只有明确了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步骤,才能提前谋划具体的工作部署和工作举措。
医改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各种利益关系非常复杂,各项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依托。只有理清医改工作路径和程序,明确各项改革先后程序,才能统筹协调、安排部署各项工作,才能够让各项改革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稳步推进。只有先解决一些关键性的前置问题,相关改革才能水到渠成、顺利推进。否则,就会出现顾此失彼、敷衍了事、相互掣肘、互相推诿的被动局面,严重影响医改进程。医改的关键是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解难题。
只有理清医改工作路径和程序,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主动性,加强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创新工作思路和政策举措。否则,只能是按部就班,照抄照转国家的相关文件,不会形成开拓创新的良好局面。
理清医改工作路径和程序的方法
理清医改工作路径和程序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是各级医改办和相关职能部门推进医改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理清医改工作的路径和程序有以下5种方法。
1加强知识学习
推进医改工作不仅要有医药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宏观经济方面的战略思维和统筹平衡的协调能力。(1)要认真吃透中央医改精神,深入分析各项改革的内在机理,搞清楚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相关政策界线和要求是什么,需要做哪些具体工作,切实做到各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融会贯通。(2)要认真学习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熟悉相关工作的现有政策、发展规划等,为推进改革奠定基础。(3)要虚心向基层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学习,基层医药卫生机构的实践经验和群众的需求是推进改革、制定政策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改革政策能否结合实际、顺利推进的根本所在。
2深入调查研究
改革就是要打破现有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实现利益的重新合理分配。深入调查研究是推进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要理清工作路径和程序,就必须深入调查基层医药卫生单位人、财、物的基本现状,人民群众的医药卫生服务需求;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摸清各项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政策发展、伦理分析,明确改革的工作内容,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政策举措。
3诊断树分析法
以树形图的方式,应用调查数据和资料,以循证为基础,从结果开始层层寻找其原因、原因的原因,不断向后追溯“原因链”,直至找到可操作的变量。这种方法可以直观、清晰地表达理清工作路径的诊断过程、发展政策的过程和相关的逻辑关系。
4任务分解法
通过诊断树分析法理清了各项改革的内容后,还需要进一步理清各项改革举措的工作程序。任务分解法就是将各项改革内容按先后次序进行排列,明确牵头部门(责任人)、配合部门、完成时限的过程,最后以工作任务分解书的形式下达执行。
【关键词】新医改;公立医院;绩效考评;完善绩效考评体系
作为公立医院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基本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设和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等方面上,需要根据新医改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绩效考核体系在公立医院建设和发展当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不断提高公立医院的管理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
一、新医改下公立医院绩效考评体系完善的必要性
1.考评结果与医院预算挂钩的必然要求。随着公立医院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其中在绩效考核工作当中,更是要求绩效考评结果必须体现出预算的内容和要求。2019年起公立医院取消执行行业会计并入政府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工作不仅体现财务会计也要体现预算会计,体现出了预算管理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由于医院资金来源基本为单位自有资金,当前多数公立医院都缺乏有效的全面预算,预算管理在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属于薄弱环节,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公立医院预算方案编制审批以后,就需要将预算方案严格落实到医院的管理实践当中,并通过绩效考核及检查预算方案的贯彻落实情况,分析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绩效考评结果就必须充分体现出医院预算方案的内容和要求。目前公立医院的绩效考评体系与预算方案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在考核内容上没有充分体现出预算方案的要求,所以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将考评结果与预算方案挂钩,无法通过绩效考评全面客观的反映出预算方案的贯彻落实情况。所以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现有的绩效考评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绩效考评体系的内容和方法,能够体现出预算方案的内容和要求,通过绩效考评工作能够真正的体现出预算的贯彻执行情况。2.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家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上脱颖而出,都必须重视和加强内部控制。公立医院虽然在市场经济中,通过改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但是在内部控制机制上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是个别公立医院在经营发展中发生较为严重的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制约内部控制机制完善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无法发挥绩效考核在内部控制机制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及其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能力与水平,就必须根据新医改的要求,对绩效考核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利用绩效考核客观全面的反映出医院各个部门、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绩效状况,对干部职工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使之在工作当中能够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所以,完善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也是医院内部控制机制完善的必然要求。
二、新医改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建议
1.重视和加强绩效考评体系建设。为了确保绩效考核体系改进和完善工作的顺利进行,公立医院的领导要真正的认识到绩效考核体系在公立医院经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新医改对公立医院绩效考评要求,从思想上认识到现有绩效考核体系的不足,以及制约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的主要因素,通过观念的更新在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创造更好的条件。在重视此项工作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从而自上而下的推动,检查当前绩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不足,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影响绩效考核体系的主要因素,制定具体的改革完善方案,并对相关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为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通过自上而下的管理推动,使绩效考核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方案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分析新医改的要求,将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方案与新医改的要求结合起来,真正融入到改革方案当中,在适应新医改要求的基础上,确保完善以后的绩效考核体系能够适应公立医院改革的发展要求。2.进一步发挥财务管理部门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的作用。财务管理工作与绩效考核工作息息相关。在新医改中要求公立医院在绩效考核工作中必须建立以量化考核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增强绩效考核的可量化性,在这一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的核算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一些量化考核指标的考核依据上,需要更好的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的作用。一方面,在绩效考核体系中,需要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部门在绩效考核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规定其具体的职责范围,要求财务管理部门的会计核算工作,除了严格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要求之外,还必须与行业医院会计制度相结合,充分考虑绩效考核体系的运行需要,为考核指标体系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并围绕这些依据开展会计核算。另一方面,除了部分会计数据之外,财务管理部门还需要按照医院的绩效管理规定,贯彻执行、运用绩效考核结果,确保绩效考核结果能够体现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比如说在干部职工的薪资核算上,需要按照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的相关制度体现在薪资待遇的核算中,使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全面对接绩效考核体系。3.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核心内容,所有的绩效考核工作都是围绕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运用进行的,公立医院是否能够全面发挥绩效考核体系在经营发展中的作用,关键在于现有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能否客观全面的反映出被考核对象的实际绩效状况。多数公立医院在改革中都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但是很多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侧重于定性考核、对定量考核缺乏足够的重视。从新医改的角度来讲,要求公立医院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绩效考核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以定量考核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上。公立医院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调整和完善上,必需充分利用科室量化指标,借鉴其他兄弟医院对此方面的先进经验,可以以双因素理论等先进的绩效考核理论为基础,对现有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到现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方面,在现有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上可以采用分部门进行建立的方式进行,这样以部门工作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够体现出不同部门的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绩效状况。另一方面,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指标设置上,应该充分体现出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绩效影响因素,以影响因素为基础来选择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不是要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量化,尽量减少定性指标所占的比重,对于部分可以用定量指标代替的定性评价项目,可以选择可替代的定量指标代替。根据“业绩定酬、任务定酬、劳动复杂程序定酬”精神,建立起以服务数量、成本控制、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4.强化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必须全面应用于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比如说预算管理工作、岗位工作调整等,这些工作都需要以绩效考核结果为基础进行。在具体的改革当中,要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明确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方法和形式,进一步提高绩效考核结果在公立医院经营管理当中的作用。结合公立医院的特点,在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上,应该包括四个领域,也就是预算制定和执行领域、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干部职工队伍建设领域、内部控制领域等等。在预算制定和执行领域当中,绩效考核结果作为预算制定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预算执行的重要检查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薪资待遇确定的重要依据加以运用。在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上,除了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招聘依据之外,还需要将其作为培训教育的重要依据,明确干部职工需要培训教育的内容。在内部控制领域,要通过绩效考核过程及其结果分析企业内部运行状况及其潜在的风险。通过上述四个方面,进一步提高绩效考核结果在公立医院经营管理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策略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医院领导自上而下的推动作用非常关键,在这一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新医改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的要求,遵循财务管理原则,合理控制预算收支平衡,绩效工资总额控制的基础上明确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内容及其目标。在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的过程中,积极引导职工参与,通过广大职工的深入参与,及时将职工的意见融入到绩效考核体系当中,进一步加深广大职工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的认同感,为绩效考核体系的贯彻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总之,新医改要求公立医院必须重视和加强自身的管理组织建设,适应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需要,构建起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通过绩效考评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健康是金,预防是福。2009年4月,我国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有一个重要理念“无病为上”,强调疾病的预防、控制。这与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强调的“上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
“健康是为人的第一权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保障人们的健康权,是重大的民生话题,也是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2009年12月,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河南省疾控中心)主任刘国华为我们解读了“无病为上”这一医改新理念。
记者: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出台了新医改方案。我们注意到,这次新医改把“无病为上”作为一个重要理念提出。那么,您认为这一理念出现在新医改中的意义何在?请谈谈您对“无病为上”理念的理解。
刘国华:健康在于防治。今天,我们提出的“无病为上”理念,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上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思想,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最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疾病预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投入的经费呈大量增长态势。这是新医改提出“无病为上”理念的社会背景。
新医改方案明确的“五项重点改革”、8500亿的总量投入中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疾病预防控制密不可分。另外,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的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都是贯彻“无病为上”理念的体现。
记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重大疾病防控机构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者、拟定者,在落实“无病为上”理念,在全面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保障人们的健康权方面有什么举措?
刘国华:在“无病为上”理念的落实上,作为疾病防控部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措施较多,如预防接种,能大幅度降低相关传染病发病率。仅从乙肝疫苗接种资料显示,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河南省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由11.1%下降到3.4%;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有一个较长的隐性发展期,在发生、发展期几乎没有症状,症状显现时就医,疾病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且,这些疾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在试点地区进行行为干预等,取得了可喜成绩。
另外,疾病防控部门应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2009年7月,卫生部、财政部及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制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推动城乡和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的缩小,疾病防控部门应尽可能发挥自身作用。
记者:据统计,慢性病治疗占用了我国大量的医疗资源,那么,在慢性病防治上,您对公众和政府有什么好的建议?今后,在常规体检中是否会增加对慢性病的筛查,或者会采取什么别的措施?
刘国华: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这对疾病防控部门、政府及个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疾病防控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抓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同时,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一是要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变职能,真正体现其“六位一体”(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功能,发挥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具体实施作用;二是加强疾病监测,跟踪了解慢性病发病动态,指导公众预防控制;三是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
当然,各级政府也应强化对慢性病的防治投入、健全各部门协调机制等,这是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质量的基础。同时,各地应开展慢性病普查或筛查工作,在当前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进行全民或职工体检,做到慢性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重视健康体检,防病于未然,已经成为21世纪健康新理念。对于公众,应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等防止或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时发现慢性病;及时治疗,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新医改中,启动了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直接定位于城乡居民,其中有4项(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老年人保健)与慢性病防治有关,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记者:新医改方案强调疾病防控,就是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后将要承担更加重大的责任,面对新的形势,河南省疾控中心有哪些应对措施?当前,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什么?
刘国华:当前一个阶段,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抓好一个基础、突出三个重点”,即以免疫预防与规划全面实施为基础,突出社会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理,突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以及突出推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考核,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围绕这一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防治措施,预防控制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国家赋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就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这就决定了各级疾控机构必须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载体,是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切实贯彻落实新医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求负有重要职责。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药房管理
2012新医改方案中明确规定,“十二五”期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要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看病的公平性,便利性,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争取实现2020年人人都能够享受到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为了能够彻底改革我国的医疗制度,在最新下发的医改方案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其中主要包括要巩固完善国家基本的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尤其是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杜绝了药品回扣,但也涌现出一批临床需要的治疗药物因价格过低,没有厂家愿意生产等问题,所以,基本药物制度的完善势在必行。
医院药房,尤其是门诊药房,作为医院服务的窗口,也是建立良好形象的展示点。医院药剂科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从药品的管理,流通,采购,入库,出库,调配,发药各个方面都要有严格的管理,药房工作人员在完成基本的调配发药的基础上,更应该加强自身学习,注意新的医改动向,把病人当自己的亲人朋友,在精神上安慰,鼓励病人,在专业上给病人提供指导建议。
国务院日前印发《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简称“新医改”的出台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指明了的方向。其中医院药房是体现新医改政策的重要窗口,影响着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平稳发展的前提。在新医改的政策下,医院药房如何抓住发展的机遇,完善药房管理体制,提高医院药房管理和服务水平,是当前我国医院药房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医院药房的管理现状
1.药品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很多药房的药品管理制度都不够完善,药品入库出库没有专人登记,大部分药房没有按数量化管理,麻醉、摆放管理只为应付检查,麻精处方,虽有专人管理,但是因为药房工作量巨大,所以管理不严,有很多处方是凑数的,有的甚至上级医生把名签好,由下级医生甚至护士来填。基本药物品种太少,新药偏多。新医改明确提出要过大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范围,要求公立医院带头建立基本药物实施制度。这就要求医院药房不断完善药品管理制度,保证药品质量,药品品种和患者的用药安全。
2.目前我国药剂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强。就我院而言,药剂科共计20人,其中本科生3人,均为近几年所进,正规大专生也就1~2人,其他均为中专生,后来拿了函授文凭的,还有不是本专业的人员,很多药学人员不具备药品专业知识,无法为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品咨询。
3.药房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医院药房作为展现医院形象的窗口,应该由具备良好的素质的人来为患者服务,但就我院而言,门诊药房大都是医院聘用的临时工,很多医院药房也是如此,她们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医院对药房管理不重视,药剂科奖金分配不合理,待遇不高,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对待患者不够耐心,甚至怠慢病人与病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二、新医改下医院药房的发展方向
新的医改方案已明确规定,强化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重构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快形成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医疗保障,“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的重大变革。医改方案明确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布的药物涵盖大部分病种必须使用的药物,而且还新增了一些慢性病和儿童用药的品种,并且要求各级医院基本药物不得低于一定的比例。比如我们这样的市级医院,基本药物就不得低于45%,基本药物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一定是按照“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原则公布的药品。在新医改的契机下,医院药房应该抓住机遇,不断改革,突破传统药房的束缚,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药房的建设,更高质量的为患者服务,为医院增光。
1.提高药剂师的专业素质。我国药房工作人员目前基本上被繁重的处方和调配工作量压制着,工作任务繁重,培训的机会几乎没有。药剂科在医院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下临床的机会很少,勇气也很小。所以,应该加强药剂人员的培训,给药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科室也应该多开展业务学习,通过一起学习、讲课、考试等措施来提高科室的学习力,增强科室凝聚力,提高药师的自信心,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来提高药剂师的专业素质。
2.加强药品管理,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落实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采购政策。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质量评价标准和评标办法,既要降低虚高药价又要避免低价的恶性竞争,以保证医院正常的药品供应。药房还应该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让药房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3.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发挥信息辅导决策和技术支撑的作用。强化药房信息化管理,保证药房账目收支平衡,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诊疗规范和日常监管有效结合。我院自实行电子处方以后,不断的引进新的专业的系统,药品的管理也就更加规范,数据更加精准,药房的账目也更加明了,医院基本按照数量化管理来对药房账目进行考核,这样更有利于医生和药房利用信息化办公来了解药房的药品品种,规格,数量及价格,使药品账目更加清晰,以便于加强账目管理和经济核算。通过加强药品信息化管理,建立药品管理软件,规范工作人员的使用权限,建立药品备查账目,有利于工作量的统计,权责更加明确,而且电子处方使病人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所购买的药品名称,价格,作用等,打破了以往看医生处方如同看天书的传统。而且所购的药品均使用计算机划价,确保无私公正。有的系统还能将效期标志出来,临近效期,系统自动将药品报警,有效的防止了近期药品的流出,对于短缺的药品,系统也会报警,有助于保证药品供应,大大的节约了药剂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让药剂人员在管理好药房日常工作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来用于专业的学习,业务的提高,有更多的时间来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让病人对医院的药物更加放心,使用更加准确。
尽管我国医院药学较以前有了很大起色,但总体发展还不尽如人意,很多东西还停留在口号上面。药师走出药房走下临床是大势所趋。医院药学人员应创新观念,果断行动,从容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
参 考 文 献
[1]王加项,李如刚.医院药房管理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1(14):43
[2]陆为俊,高志国.医院药房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和策略[J].医药月刊.2007(4):24
[3]吴汉刚.提高药房管理的效率[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6(1):19~22
[4]张娇.大型综合性医院药房管理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08,5(26):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