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6 14:3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教育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会计教育 会计职业能力 企业会计准则 改革
一、引言
我国自1978年高校恢复会计专业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会计教育改革一直是会计教育界热衷的研究主题,综观过去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教育目标;学科与课程体系、专业设置;课程或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道德;职业教育与后续教育;会计教育改革的国际化;考试评价制度等。笔者认为,在会计教育改革过程中探讨的众多因素中,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应是关键和核心,其他所有因素均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都应围绕教育目标展开,因此,只有确定了合理的教育目标,才能带动其他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高校会计教育承担着最基础的教育与培养工作,是会计教育的主阵地。高校会计教育培养的会计人才能否满足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职业能力需求,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职业在组织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发挥,从而进一步影响会计专业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并最终影响会计教育本身的成败。本文将在分析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认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特征及其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不足的现状和现阶段高校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全面的会计职业能力为目标,提出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目标确定
( 一 )会计实务界之需: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能力 显性知识是指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编码系统如语言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人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李刚、刘浩等(2011)分析认为,会计准则中的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被准则的条文所详细规范,并给出具体量化标准的内容,而会计准则中的隐性知识则是指那些在准则中给出了判断原则,但并未给出详细而明确的量化标准的内容。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06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较之原来规则导向的旧会计准则,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隐性知识明显增加了。准则中隐性知识的增加,确实赋予了会计人员更多的灵活性,但同时也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给会计人员掌握和正确应用会计准则带来了困难。为此必须了解隐性知识获取和传递的路径以对症下药克服困难。根据认识论中知识传递的理论,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书面方式来传递,即可以通过记忆等方式予以直接的掌握,而隐性知识难以形式化和书面交流,难以通过正式的研究和学习掌握,主要通过实践和交流来获取,同时隐性知识的传递还要求传递双方具有较高的理解力和相互信任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鉴于此,为了掌握会计准则的隐性知识并形成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须具备全面的会计职业能力,即除了掌握会计规则外,还应具备以下的条件:(1)深厚的会计理论功底。任何会计制度的安排均源于会计理论,要掌握会计准则的隐性知识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必须要有深厚的会计理论功底。掌握了会计的本质、职能、目标、对象、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了会计的发展历程,才能准确理解准则的规定以支撑业务分析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2)宽厚的相关背景知识。会计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会计人员在准则的规范下将各种类型的经济业务输入系统经过系列账务处理生成会计信息为各利益相关者使用。准则中隐性知识的增加,意味着只是给出原则性规定而没有明确的核算模板,会计人员只能通过精细的分析找出经济业务的实质后才能选择合适的核算方式。可见,经济业务实质的分析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起点和关键。然而,随着商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商业模式和交易方式不断创新,企业的经济业务日益繁杂,如金融企业出现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如金融互换、金融远期等业务相当复杂难以理解,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宽厚的金融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才能深刻理解经济业务的实质,选择合适的核算模式;另外丰富的背景知识也可增强会计人员的理解力,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快捷传递。(3)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在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的规范下,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原则性规定及业务事实进行分析、作出合理的职业判断,并最后确定具体的、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案;另一方面,由于隐性知识的掌握主要在于自身的实践和接触,会计人员仅当具备了独立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主动寻找、掌握和积累隐性知识,不断提升职业判断能力。(4)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由于隐性知识的传递具有言传身教的特征,而且要求传递双方相互信任并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因此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与人的沟通交流能力相当重要,需要与其他会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等进行沟通交流,获取隐性知识,提升职业判断能力,促进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5)较强的学习能力。首先,全面掌握会计准则中的隐性知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在校的培养,更需要在工作中边工作边学习边积累;其次,我国仍在致力于促进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增加避不可免。故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去学习会计准则,掌握隐性知识并准确加以应用。
( 二 )会计实务界之困:会计人员能力不足引致准则执行不力 综观几年实施情况,由于会计人员准则执行能力不足导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出现种种问题。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会计准则的理解不透彻、职业判断能力较差,致使准则执行出现偏差。(1)职业判断能力不足致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损。准则中隐性知识的增加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目前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合并、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资产减值等都涉及到职业判断。职业判断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一把“双刃剑”,恰当的判断所确认和计量的结果就是真实公允的;反之,就成为调节和操控利润的手段,直接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如公允价值确定的随意性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企业会计准则的亮点之一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目前已颁布的38个具体准则至少有17项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较之于历史成本计量更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实价值和经营的现实情况,从而可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然而,要成功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科学公允地确定公允价值是关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当根据不同情形分别采用同类资产活跃市场报价、类似资产活跃市场报价和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如此原则的一句话在实务中应用起来却困难重重:以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如何确定修正参数,或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如何选择估值模型和假设相关参数,会计准则均没有提供详细的指导,由于会计人员能力不足,难以掌握该规定的内涵,无法进行恰当的职业判断作出合理的处理,导致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其确定依据和确定方法不够可靠和公允,造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受损。又如“控制”确认的不恰当性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同时,是否具有“控制”还决定了对企业合并交易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判断结果,进而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准则对“控制”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获取利益的权力。因此,几乎每家持有对被投资单位投资的上市公司都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依据控股比例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确定是否属于控制。而在执行中可见,由于职业判断能力不足,曾出现部分上市公司在未详细披露原因的情况下,将持股比例较低的被投资单位纳入合并范围,或未将持股比例较高的被投资单位纳入合并范围,有损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再如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不合理性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离不开职业判断。按照准则的规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在估计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定会影响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并最终影响当期净利润的实现情况,如果确认不合理,必然影响当期净利润的质量。然而,由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不足,执行中出现了个别盈利公司本期计提大额减值准备但未确认任何递延所得税资产,也有个别累计亏损金额较大的公司本期确认较大金额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但在报表附注中却未披露任何相关的确认依据的情况,致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损。(2)理解准则不到位致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损。如对会计估计变更相关规定不理解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其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上市公司对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即会计估计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予以确认;会计估计变更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因此,会计估计变更生效日期的确定显得尤其重要。准则规定会计估计变更应自该估计变更被正式批准后生效,为方便实务操作,会计估计最早可以自最近一期尚未公布的定期报告开始使用,原则上不能追随到更早会计期间。但是,从四年年报披露的情况看,少数上市公司对此规定不理解,错将会计估计变更的生效日期追溯到董事会审议通过之前,对之前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造成一定影响,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损。又如对金融工具分类依据不理解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应结合持有意图和业务特点等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会计人员由于相关背景知识如金融业务知识不足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的缺乏对此规定不能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导致分类错误进而导致会计处理出现偏差,2010年甚至有六成以上的上市公司在报表附注中未按规定披露金融工具的分类依据,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总之,由于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不足,只要涉及到企业会计准则中原则性规定的应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就层出不穷。
( 三 )会计教育之目标:培养全面会计职业能力 综上分析可见,企业会计准则中隐性知识增加的特点要求作为真正执行者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会计职业能力,而现实中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极大地受到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不足的影响,致使会计信息质量未能全面得到提高,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不足成为企业会计准则顺利实施的瓶颈。因此,目前不管是企业、财政部等相关监管部门还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都渴求高校会计教育培养出大批符合准则执行能力需求的会计人才去提高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这正是现阶段的“社会需求”,是确定高校会计教育目标的导向。很显然,现阶段高校会计教育目标的应是培养出具备全面会计职业能力、能推动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进而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人才。
三、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
( 一 )高校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会计教育目标过于理论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存在一个普遍倾向,即推行以学科供给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教师按照学科分类将系统、专门的会计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便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工作中既定的会计应用问题(杨政,2012)。这种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缺乏与会计职业界的交流,进而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视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能力需求,向学生传授的仅仅是脱离商业实践、情境化的会计规则,必然导致出现会计教育落后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能力需求扩展的缺口,阻碍全面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二,教学内容过于侧重会计规则。首先,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对经济学、金融学等商学类基础课程重视不够,在课程设置上,会计专业课较多,而商学类基础课程相对较少,在教学计划上,从已开设的商学类基础课程看,不管难易程度在学时安排上均远远低于会计专业课的学时安排,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很难多角度去审视和理解会计,从而难以将会计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去认识日益繁杂的经济业务,不利于会计人员掌握和运用会计准则;其次,在会计专业知识的安排上,过分强调会计的规则性、忽略会计的职业判断和决策后果,传授会计知识时,重点放在会计准则的介绍上,对会计本质、目标、职能等基本理论的讲授往往过于简单,没有详细阐释每一项会计理论的形成以及对会计制度的影响,难以为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三,教学方法过于注重会计知识的灌输。目前高校会计教育大部分仍只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采用传统的三阶段模式: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做练习深化、课后作业巩固,只注重会计知识的灌输,一些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即使有实操训练,也只关注会计核算技能的培养,仅在教师的计划与演示下进行会计实操,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殊不知,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足,将无法培养潜在会计人员的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沟通学习的能力,自然无能力去掌握会计准则的隐性知识并加以准确应用。
( 二 )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 为了培养符合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能力需求的会计人员,高校会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1)重定培养目标。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以社会调查为基础,充分了解社会及会计职业界的人才需求。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应解决会计界的燃眉之急,培养满足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能力需求、具有全面职业能力的会计人员,推动企业会计准则持续有效地执行。(2)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会计理论功底和宽厚的背景知识为目标,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适当增加经济学、金融学等商学类相关课程的开设;在教学计划上,应结合商学类相关课程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学时,或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引导;在会计知识传授的安排上,要重视会计理论的教学,学生充分认识了会计理论,必能更快更好去理解企业会计准则,提升职业判断能力。(3)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学生会计能力培养目标能否达到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满足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能力需求,高校会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全面的会计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信息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及较强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旨在培养全面职业行动能力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正可解此难题。“行动导向教学法”已是德国等发达国家运用非常成功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强调“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在行动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增强自信、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全面提升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教学形式与传统的不同,不再是灌输式而是引导式教学;其授课形式不再是传统的三阶段模式,而是创新的五阶段:教师给出“工作任务”、学生分析问题、寻找理论依据、设计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是经验的运用,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其教学手段主要有六种,分别是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引导文教学、角色扮演、探索式教学、分组教学,其中分组教学是组织形式的切入点,包括分组、卡片记录、头脑风暴、演示汇报、海报制作等技巧,而其它五种是教学内容设计的切入点,都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为导向,只是教学媒介有所不同,项目教学以项目为媒介,案例教学以源于实践的案例为媒介、角色扮演以场景为剧本进行表演,引导文教学以引导性问题为媒介,探索式教学让学生探索后获得认知。在高校会计教育中,不同的课程可以结合各自的特点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达到培养全面的会计职业能力的目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虽然成功于职业教育,但由于高校会计教育本身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比较强,因此可以适用该教学方法。当然,在现行条件下高校会计教育中每门课程应如何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详细的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则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2]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3]李刚、刘浩:《原则导向、隐性知识与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会计研究》2011年第6期。
[4]杨政:《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2012年第1期。
[5]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2006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上海证券报》2008-7-1。
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其内容体系、报告方式、工作语言等各方面必然要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知识化”成为经济环境的基本特征,会计的计量手段、会计信息的传播方式等各方面必然向电子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两大经济背景的变化必然会对会计教育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会计教育的技术手段、会计教育的专业培养层次以及会计教育的教育资源等方面。
(一)经济环境对会计教育技术手段的影响
经济环境对会计教育技术手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会计教育的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学的技术手段主要是“粉笔加黑板”,而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发展,必然要求会计教学的技术手段向着无纸化、无笔化和无尘化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将成为会计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将取代传统的以手工凭证为基础的实验室教学,财务软件、真实案例将成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方法。另外,英语作为经济全球化下一种通用的工作语言,其推广工作将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英语在会计教学上的应用即双语教学在非英语国家将需要被大力推进,并将在会计教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教育专业培养层次的影响
会计教育目前的基本教育体系是中专(或技校)教育、大专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这种不同层次培养的会计人才最后往往按照学历高低的不同而进入到不同的工作领域。然而这种教育体系从结构上看虽然比较完整,但无论哪个层级的教育目标都过多地强调了技能训练和专门人才等。而未来的会计教育专业层次的区别不应仅仅在技术难度的高低上来区分不同教学内容,而是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设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如,会计的本科教育不要过早地划分专业化教育,而应更多地侧重于对经济学知识和商科知识的知识体系构建;专科与硕士阶段可以重视专业性的职业会计教育;博士阶段要重视理论分析的教育,不应该鼓励博士生参加任何专业教育的考试。同时,网络教育和会计专业硕士的教育应该发展成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三)经济环境对教育资源的影响
原有工业经济环境背景下会计教育的资源,往往局限于依据会计准则或制度编制的“制度解释”性质的教科书,但新经济环境对会计教育的要求是要给会计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兼具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的教学素材。同时,教育资源的改善还应包括会计专业的教科书、教案、参考书籍以及办公室、教室、图书馆设备以及网络环境等的改善。
二、会计教育目标的发展
传统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胜任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会计教学和会计科研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上。但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人员”的功能,而是希望会计人员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总经理的远见,能够理解国家和社会的总体目标的专家;既精通财务报告方面的知识,又具备经营计划和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诊断及相应管理知识的综合型人才。为顺应这种经济发展的需求,会计教育的目标也应得到发展。
(一)会计教育应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标
会计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经济发展越迅速,对会计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便越高。“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任何层级学校会计教育都不应该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学校教育也不是学生职业劳动的最后训练场。相反,学校教育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目前美国会计教育中强调的案例教学以及将会计教育与会计执业资格考试教育分开的做法就是终身教育思想中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体现。只有以培养学生的这种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才能使会计人才更好地适应越来越快的经济发展形势。
(二)会计教育应以培养健全的知识体系为目标
目前,会计教育追求的是单纯的会计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局限了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会计教育等应该强调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应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科本身的完整性,而不再过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分专业化所带来的缺陷。只有以这种良好、健全的知识体系教育为目标,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会计教育应以职业道德教育为目标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新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大量涌现,并且呈现出金融工具全球性流动的趋势,金融资产成为一种重要的经营对象,这也意味着企业经营风险性的增强。与此同时,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创新不仅产生了信息产品、信息市场,而且使任何经济都不可能离开信息。在这种高风险的投资市场下,市场运行的效率和公平尤其需要信息的真实、充分和公开。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成为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保证。例如,在安然、世通的会计造假案中,如果会计人员能够保持客观、独立、公正的执业态度,就不会对投资者利益造成如此程度的损害。因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应成为会计教育的目标之一。
三、会计教育改革的趋势及建议
为顺应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满足上述教育目标,会计教育在教学素材、师资培养和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会计教育教学素材的改革
在会计教育教学素材的改革中,作为曾经扮演课堂教学最主要作用的会计课本首先应当进行改革。单纯的“制度解释”的教材不再适用,会计课本中应该增加更多的理论分析内容,以基本的理论分析的“不变”来适应会计制度的“万变”。同时,即使是内容体系发生变化的会计课本也不应再被当作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应仅仅作为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其他阅读材料还应该包括能够提供经济现实观察的商业素材,如一些著名的财经报纸和杂志等。同时,会计教材所附的练习题也不应象过去那样,是只有唯一答案的习题或案例,而应变得多样化,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会计教育教学中的师资培养改革
新经济形势下的会计教育目标,对会计教育中的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会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国际化的语言,以便能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承担起双语教学的任务。为实现这样的基本要求,需要师资力量所在单位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在实践经验的培养方面,应当广开理论界与实务界相互沟通、配合的渠道,为会计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提供途径;在语言培训方面,可以通过与国外大学或会计机构合作办学的方式,培养师资的外语教学能力。
[关键词] 人才需求;会计教育;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41
[中图分类号] F230-4;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240- 02
0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一直作为一个需求旺盛的热门行业而存在,会计教育事业也一直处于繁盛的发展状态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层次需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现阶段的会计工作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来越高,对会计高端新型人才需求更加突出,而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本文尝试通过对会计教育环境的创新探索来开发新时期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1 会计人才教育概况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随着会计行业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当前的会计教育理念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寻求会计教育的改革创新,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改革创新的现实要求。
当前我国会计行业呈现办学混杂、入行门槛低等现状,从办学条件方面来看,会计专业广泛存在于统招本科、专科院校,存在于自考、成教,也存在于各个会计培训机构,这种混杂的教学环境下的会计人员从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整个会计行业人员专业性不明显。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紧跟现实不断调转相应的教学方向。此外,当前证书作为行业入门的敲门砖,使得会计行业出现重考证教育轻技能教育的怪现象出现,而在实际情况中,有资格证不一定技能高,技能高的未必获得资格证。
作为热门行业的会计,如何通过对教学的改革来完善其发展,如何从办学架构中探索一条适应时展需要的教学道路,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本文将从以下角度展开研究。
2 会计人才教育路径探索
2.1 教程内容改革
教材是呈现知识的主要方式,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有其保鲜期,如果不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学生所学的知识势必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产生一种学与用脱节的现象。可以这么说,会计从业者知识结构的老化是阻碍会计事务与时俱进的最大阻力。教程内容改革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会计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是会计教育与时俱进的表现,通过理念的改革创新,实现教学策略的改革创新,使学生不仅能有效掌握会计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还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程内容的改革需要根据现实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发展要求展开,当前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得各个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强硬的专业分隔使人们的知识结构趋向片面化,不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因此,在会计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人文、社会、科技的教学内容,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例如,设置哲学、心理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基础学科,设置金融学、工程预算等相关学科,设置基础会计、统计学等一般学科,设置审计、财务会计等专业性学科,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教育,培养新经济环境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此外,在教程内容设定上,还要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将模拟会计手工实验引入课程教学,在理论课的指导下,进行实操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感受会计工作的整个工作流程,还可以通过设置校外实习基地的措施,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实验课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实践课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出错点,并调起学生探讨性学习的氛围。
2.2 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办学条件的混杂,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也值得人们商榷,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建设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的关键,当前应反思凭“一纸证书走天下”的制度,加强对教师资格的认证手段,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第一,要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有能力的教师,稳定会计教师队伍。第二,加强会计教师的实操能力,当前,教师如同被禁锢在三尺讲台一般,导致大多数教师只是一个有理论功底而无实践能力的空架子,因此,政府、学校应松开绑住教师的绳索,让他们能兼任企业会计,在实际操作中达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此过程中,更有利于教师找出独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第三,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建设,从授课质量和学生反馈中对教师进行激励性考核,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当前,高质量的、多元知识结构的会计教师资源缺乏,这种缺乏给会计教育与教育改革研究的有效性带来严重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采取常任轨的制度,导致教师队伍中难以容纳新型的会计人才,使得会计教育工作难以持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会计人才。因此,我们要在吸取之前的教训前提下,积极探讨建设综合性教师队伍的新途径。例如,通过增加教学项目的投入,为高品质教学提供经济基础;通过将教师年度考核与常任轨结合起来,适时引进新鲜教师血液;另外,要改变教师只重教学的毛病,提高其创新思维意识。
2.3 教学策略创新
当前的会计教学方法应该面向企业,实现教学策略的创新,会计专业的学习相对而言较为枯燥,传统灌输式、高压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第一,教学策略创新关键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的教育氛围,这是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通过意识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带领学生的创新趋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表扬。第二,教学策略创新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围绕学生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通过运用“翻转课堂”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加强学生的实操培训,形成对口的人才输送渠道。在此以反思性教学策略为例,通过播放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反应会计人员违规违法操作的一面和积极遵守会计法规的一面,以此形成鲜明对比,以从业者表现差的一面激发学生对违法行为的愤慨和反思,并通过会计从业者表现好的一面激发学生对会计学习的信心,并让学生在观看完教学视频后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还能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2.4 加强继续教育
虽然我国在2006年的时候就提出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计工作人员并未真正的受到再培训,大多数公司的培训只是草草的走个过场,即使某些机构聘请专职教师进行了授课,但是由于时间段、内容多等,导致成效甚微。部分会计从业者没有接受再教育的意识,导致新知识学习不到位,许多学生还未看到会计职业的广阔图景,就放弃了对会计专业的继续深造,我们要提高学生对会计研究的认识和对会计职业前景的认知,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
对于会计教师而言,再教育是促使其掌握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受会计环境变化的影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随着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再教育是促使会计教师跟随计算机化会计知识的需要,当前无纸化办公等绿色办公概念的提出,是的传统的手工记账不具备优势,由于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会计电算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项重要课程,如果教师不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必将会适应不了新时期下的会计教学。再教育是促使会计教师具备实际的会计工作经验的需要,会计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实际经验,才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当前大多数会计教师是缺乏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的,这就要求政府或学校提供机会,安排教师进行短期的实操培训和上岗学习,使教师养成既重理论也重实操的思想意识。
3 新常态下的会计教育改革
新常态是基于大数据支持下的“互联网+”而提出的,新常态背景下,要求会计教育的改革创新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会计作为商业性质的学科,必须与经济发展挂钩,新常态经济呈现出生产智能化、运作信息化的特征,要求会计人才具备复合性知识、创新性思维、国际化视野,由于经济新常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要求会计人才具有战略性的发展观。在经济发展调结构、稳增长的时期,提高会计人才处理经济事项的能力,使会计人才向高端层次发展,以适应解决会计实务新问题、应对会计工作新环境的能力。此外,会计教育的改革要体现出自身的规律,以创新引导驱动,来支持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
新常态下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新知识、新技能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第一,设计适应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以开放的教育观引领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狭隘的教育思想,突出管理型和环境型会计教学,注重改善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第二,经济的常态化就是信息的常态化,借助信息化来创新会计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环境的会计人才。第三,“互联网”技术在会计领域的运用,促进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发展,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会计人才,能融合到企业的风险管控、分析决策中,充分发挥会计从业者的管理职能。
4 结 语
基于人才需求的会计教育改革,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经济实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会计行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行业,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会计人才十分必要。当前,对会计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对于培养高端会计人才、推进会计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毛腊梅.基于会计人才需求的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7):148-149.
[2]周丽.会计人才需求与高职会计教育耦合性思考[J].商情,2013(7):218.
[3]施金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0):220-222.
[关键词]人才需求;会计教育;改革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一直作为一个需求旺盛的热门行业而存在,会计教育事业也一直处于繁盛的发展状态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层次需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现阶段的会计工作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来越高,对会计高端新型人才需求更加突出,而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本文尝试通过对会计教育环境的创新探索来开发新时期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1会计人才教育概况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随着会计行业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当前的会计教育理念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寻求会计教育的改革创新,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改革创新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会计行业呈现办学混杂、入行门槛低等现状,从办学条件方面来看,会计专业广泛存在于统招本科、专科院校,存在于自考、成教,也存在于各个会计培训机构,这种混杂的教学环境下的会计人员从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整个会计行业人员专业性不明显。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紧跟现实不断调转相应的教学方向。此外,当前证书作为行业入门的敲门砖,使得会计行业出现重考证教育轻技能教育的怪现象出现,而在实际情况中,有资格证不一定技能高,技能高的未必获得资格证。作为热门行业的会计,如何通过对教学的改革来完善其发展,如何从办学架构中探索一条适应时展需要的教学道路,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本文将从以下角度展开研究。
2会计人才教育路径探索
2.1教程内容改革
教材是呈现知识的主要方式,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有其保鲜期,如果不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学生所学的知识势必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产生一种学与用脱节的现象。可以这么说,会计从业者知识结构的老化是阻碍会计事务与时俱进的最大阻力。教程内容改革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会计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是会计教育与时俱进的表现,通过理念的改革创新,实现教学策略的改革创新,使学生不仅能有效掌握会计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还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程内容的改革需要根据现实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发展要求展开,当前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得各个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强硬的专业分隔使人们的知识结构趋向片面化,不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因此,在会计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人文、社会、科技的教学内容,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例如,设置哲学、心理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基础学科,设置金融学、工程预算等相关学科,设置基础会计、统计学等一般学科,设置审计、财务会计等专业性学科,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教育,培养新经济环境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此外,在教程内容设定上,还要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将模拟会计手工实验引入课程教学,在理论课的指导下,进行实操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感受会计工作的整个工作流程,还可以通过设置校外实习基地的措施,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实验课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实践课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出错点,并调起学生探讨性学习的氛围。
2.2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办学条件的混杂,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也值得人们商榷,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建设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的关键,当前应反思凭“一纸证书走天下”的制度,加强对教师资格的认证手段,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第一,要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有能力的教师,稳定会计教师队伍。第二,加强会计教师的实操能力,当前,教师如同被禁锢在三尺讲台一般,导致大多数教师只是一个有理论功底而无实践能力的空架子,因此,政府、学校应松开绑住教师的绳索,让他们能兼任企业会计,在实际操作中达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此过程中,更有利于教师找出独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第三,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建设,从授课质量和学生反馈中对教师进行激励性考核,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当前,高质量的、多元知识结构的会计教师资源缺乏,这种缺乏给会计教育与教育改革研究的有效性带来严重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采取常任轨的制度,导致教师队伍中难以容纳新型的会计人才,使得会计教育工作难以持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会计人才。因此,我们要在吸取之前的教训前提下,积极探讨建设综合性教师队伍的新途径。例如,通过增加教学项目的投入,为高品质教学提供经济基础;通过将教师年度考核与常任轨结合起来,适时引进新鲜教师血液;另外,要改变教师只重教学的毛病,提高其创新思维意识。
2.3教学策略创新
当前的会计教学方法应该面向企业,实现教学策略的创新,会计专业的学习相对而言较为枯燥,传统灌输式、高压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第一,教学策略创新关键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的教育氛围,这是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通过意识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带领学生的创新趋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表扬。第二,教学策略创新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围绕学生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通过运用“翻转课堂”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加强学生的实操培训,形成对口的人才输送渠道。在此以反思性教学策略为例,通过播放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反应会计人员违规违法操作的一面和积极遵守会计法规的一面,以此形成鲜明对比,以从业者表现差的一面激发学生对违法行为的愤慨和反思,并通过会计从业者表现好的一面激发学生对会计学习的信心,并让学生在观看完教学视频后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还能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2.4加强继续教育
虽然我国在2006年的时候就提出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计工作人员并未真正的受到再培训,大多数公司的培训只是草草的走个过场,即使某些机构聘请专职教师进行了授课,但是由于时间段、内容多等,导致成效甚微。部分会计从业者没有接受再教育的意识,导致新知识学习不到位,许多学生还未看到会计职业的广阔图景,就放弃了对会计专业的继续深造,我们要提高学生对会计研究的认识和对会计职业前景的认知,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对于会计教师而言,再教育是促使其掌握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受会计环境变化的影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随着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再教育是促使会计教师跟随计算机化会计知识的需要,当前无纸化办公等绿色办公概念的提出,是的传统的手工记账不具备优势,由于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会计电算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项重要课程,如果教师不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必将会适应不了新时期下的会计教学。再教育是促使会计教师具备实际的会计工作经验的需要,会计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实际经验,才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当前大多数会计教师是缺乏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的,这就要求政府或学校提供机会,安排教师进行短期的实操培训和上岗学习,使教师养成既重理论也重实操的思想意识。
3新常态下的会计教育改革
新常态是基于大数据支持下的“互联网+”而提出的,新常态背景下,要求会计教育的改革创新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会计作为商业性质的学科,必须与经济发展挂钩,新常态经济呈现出生产智能化、运作信息化的特征,要求会计人才具备复合性知识、创新性思维、国际化视野,由于经济新常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要求会计人才具有战略性的发展观。在经济发展调结构、稳增长的时期,提高会计人才处理经济事项的能力,使会计人才向高端层次发展,以适应解决会计实务新问题、应对会计工作新环境的能力。此外,会计教育的改革要体现出自身的规律,以创新引导驱动,来支持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新常态下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新知识、新技能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第一,设计适应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以开放的教育观引领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狭隘的教育思想,突出管理型和环境型会计教学,注重改善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第二,经济的常态化就是信息的常态化,借助信息化来创新会计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环境的会计人才。第三,“互联网”技术在会计领域的运用,促进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发展,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会计人才,能融合到企业的风险管控、分析决策中,充分发挥会计从业者的管理职能。
4结语
基于人才需求的会计教育改革,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经济实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会计行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行业,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会计人才十分必要。当前,对会计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对于培养高端会计人才、推进会计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毛腊梅.基于会计人才需求的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7):148-149.
[2]周丽.会计人才需求与高职会计教育耦合性思考[J].商情,2013(7):218.
[3]施金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0):220-222.
[4]罗行,张晓美,谢于萱,等.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下的会计教育理念创新问题探究[J].商,2016(29):156.
形势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指出今后会计职业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会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全面持续快速的发展阶段,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一直保持旺盛的势头,许多单位因找不到合适的会计人员而犯愁,但另一方面,会计毕业生的专业就业率又很低。大批毕业生不能满足现代会计从业的需要,会计教育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教育存在错位现象。目前,职业会计教育的课程设计,人为的拔高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开设追求多而全,教学内容追求全和深。这些做法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偏离了职业教育的从业定位,许多时间和精力用在了难度大、应用少的高级知识或特殊业务的教学,基本知识教学的量度和强度受到削弱,实验实训课程教学不够突出,技能训练不很到位,学生实习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造成的结果是:复杂的没有学会,而基本的又没有掌握好。
(二)会计教育存在缺位现象。许多院校的会计教育普遍存在着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规教育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教育的现象。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固然有多种成因,但会计法纪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薄弱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任务,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规教育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教育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由于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会计职称考试的误导,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教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着应付现象。而事实上,电算化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电算化教育薄弱,又怎能适应和满足新时期会计工作的需要。
(三)教学模式、方法因循守旧,会计教学效果亟待提高。在会计教学中,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教学单边主义现象严重,教与学缺乏互动,学生缺乏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讲解只注重会计事项处理结果的说明,忽视和缺乏对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来龙去脉的分析讲解和描述说明,对会计分录和会计报表的讲述生硬,学生缺乏理解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二、对会计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职业教育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职业会计教育应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实用性强、可塑性强,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知识型劳动者”的起点上,应当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培养动手能力强,素质全面的会计人员。在我国,中小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大多数,职业会计教育应基本定位在小企业的需要,面向基层实际,应对具体的会计岗位,培养目标应该突出操作技能的掌握。专业计划和课程大纲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必须突出基本,以保证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应对基本的、日常的会计工作需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专业技术水平过硬、动手能力强、教育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既要会讲课,还需要研究和实践来支持教学,科研和实践不仅可以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还可促使教师对于专业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而要打造一批这样的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将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一些会计理论水平较强、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整合进教育系统。这些人具有在校教师所不具备的优良素质,其会计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就是培养适应未来会计人才的宝贵财富。
(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用。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必须正确地进行角色定位,将学生从过去的“观众”变为“演员”,而老师要从过去的“演员”转换为“导演”,引导学生学会相应操作、掌握相应知识、理解相应原理。
(四)改革会计教学方法。采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灵活多变的讲授方法,如典型问题评价或讨论法、同类问题的归纳法、不同问题的对比法、对知识总结和扩展的图解法。这些方法都有利于调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并以简明的形式理清思路。以传统教学法为依托,实行案例教学,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实训教学通过具体个案分析,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受益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完善考试考核方法。考试考核方法对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会计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应体现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传统考试考核重视单独知识点的考核,轻视综合性、系统性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合理有效的考核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应对社会需要。
(六)解决好实验和实习问题。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解决好实验和实习问题。加强校企联系,争取订单培养和对口实习,开辟实习实训基地,增强就业适应性训练。
三、抓住机遇,使会计职业教育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 会计教育改革
一、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国家的会计教育方针,是高等会计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现在,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在教育环境方面,会计人才的培养都是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的青年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已基本形成。但是我国的应试教育仍然很浓,虽然国家大力推广素质教育,但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而且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大众教育,众多的现实带来的压力给学生戴上了无形的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忙于应付各种资格的考试,因此形成了轻素质培养,急功近利的学习风气。另外,我国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以向学生传授专业财经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从业后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从而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我国会计行业的需要。
二、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从新时代人才的需求来看,会计人才素质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基本要素:
(一)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是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标准和要求,是会计职业界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提出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八项内容作为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知识素质。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勤勉、谨慎地运用其知识技能、经验,善于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的人员才能胜任会计工作。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如信息技术知识、会计专业知识等。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使用、管理、评价、设计信息系统的知识;会计专业知识指会计学科体系内的具体知识,是直接指导具体会计工作的理论和技术规范。
(三)能力素质。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必须有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就会计职业而言,这种能力包括:会计实务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自动更新知识能力、提供会计信息的能力、沟通与表达交流的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职业经验等等。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持续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会计专业技能,以适应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国际化的需求。
三、进行会计人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会计在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目前,在我国高水平的会计人员尚供不应求,而专业技能的会计人员功过于求。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我国的会计人才结构决定我国的会计人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社会经济环境的特点和基础教育在某些重要环节的缺失,以及会计人才素质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在本科会计人才素质培养中要确立终身教育、创造性教育以及以人本为教育理念。作为一名优秀的会计人员要终身学习,满足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的需要。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培养大批合格人才是会计教育的当务之急,会计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经济全球化使经济活动频繁多变,会计环境也更加复杂,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经学校既是知识创新和传播和应用的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是财经高校的主要任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否合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与否,都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应是素质教育、创造教育、开放式的教育。
(三)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职业道德的教育。课改之后,有的学校开设了德育课程,但属于职业道德课程很少。因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也不重视对学生灌输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识、责任意识,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与职业道德相冲突的事情时无所适从,因而导致部分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却缺乏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最终无法把握自己,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会计学科教育改革,会计人才供需矛盾对高教改革提出现实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在经济治理中所处的地位日益提高,会计研究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展,会计专业发展前景广阔,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受教育者的基数越来越大,其中本科生教育发展尤为迅速。尽管如此,实际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仍然缺乏。
四、如何将会计人才培养与会计教育改革结合起来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会计教育的改革。如何将人才的培养与会计教育的改革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在于观念的变革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它主要体现在,首先,在高等教育的指导上,应该以提高学生21世纪高新科技环境下会计工作的适应能力及开放性和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基本教育原则。学生不仅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精通英语、懂电脑、会管理,这样才能在日益发展的国际环境中立足。再次,在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上,应把理论与实践,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了解工作的现状,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终身教育理念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是对学生教育的后续教育、长期教育,强调学生在接受本科教育期间着重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即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学习习惯,这种热情和习惯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依然能够根据变化的环境,不断地去主动学习。
(三)为确保会计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大财经高校必须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积极筹建精品课,争取早日取得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尽管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在专业基本知识、外语能力与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s在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四)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各大高校会计教育环境看,本科教育的生源质量、不同院校的教育资源都存在差异。高等院校可以根据会计本科人才的需求情况、生源质量和教学资源设定差别化的培养目标。依据差别化的培养目标,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例如,生源质量较高的院校,可以设定培养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的目标,确定的具体教育目标可以偏重于培养高层次经济管理人员,生源质量较差的院校侧重培养做基础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依据差别化的培养目标确定具体的会计人才素质要素,可以提高会计本科教育的效率,利用优势教学资源以及办学特色有重点地进行某一会计领域人才的培养,从教育主体来看有利于实施人本教育,有利于会计本科学生的个人发展。
【关键词】:财会教育
改革
目标导向
一、美国财会教育的改革
(一)社会各界需求对美国会计教育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国的会计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会计职业的不断扩展上。首先,对于会计公司来说,财务报表审计所占业务比重日渐缩小,而其他业务如管理咨询、信息系统设计、经营审计等所占的份额则不断扩大。其次,在公司内部,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公司更需要具备经营计划与控制系统设计、诊断及相应管理知识的综合型人才。第三,作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会计职业团体之一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为了维护职业形象,对新加入的注册会计师在教育方面也提出严格要求。AICPA于1968年3月提出了一份名为《从事会计职业的学业准备》的报告,报告认为要掌握“职业知识”所规定的内容,至少需要150个学分的大学教育。报告还设计了一张示范性的课程表。1988年1月,AICPA通过决议,到2000年,要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必须接受150学分的教育,才能参加CPA,并具有学士或对等学位。AICPA同时还根据150学分的教学标准,对示范性课程进行了修改。示范性课程包含的内容有:①一般教育。重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操行品德、交际能力、行为、机和数学与统计学等。②管理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产品与劳务的生产和营销的概念、过程和机构,以及企业和其他形式组织的筹建过程。如经济学、和社会环境、市场营销和商业道德等。③会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审计、信息系统等。
AICPA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一般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权衡。他们对教学学分的分配提出了如下建议:一般教育:60—80学分(48%),企业管理教育:35—50学分(30%),会计教育:25—40学分(22%)。第四,美国原会计公司对会计教育也非常关心。会计公司是会计人才的重要需求者,为了表明对未来会计教育的立场,1989年4月,当时的会计公司联合发表了《对教育问题之观点:会计职业取得成功所需的能力》报告。这篇报告中,提出了从事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其中,应具备的能力包括:①交际能力,即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②智力能力,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人际关系能力,即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必须具备的知识包括:一般知识、各类组织和企业方面的知识、会计和审计知识。报告特别指出,会计教育内容必须重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二)美国会计教育的改革
1.会计职业需求对会计教育的挑战
会计公司提出的从事公共会计职业必须具备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对会计教育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1)课程方面:应改革传统的以课本为基础,以各种规则为导向,课堂讲授作为解决问题的教学。应该采用新教学方法,如研讨会、模拟教学、书面作业、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过程中积极参与,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方面:担任公共会计教育的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术界和实务界必须密切配合。学生方面:会计学生要符合市场要求,必须接受比其他专业时间更长和更为严格的教育。会计学生在教育上多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必须通过更具激励性的课程和毕业后更好的前景得到补偿。(2)学校方面:为了适应会计教育的变革,要对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给予奖励,并重视大学会计系领导者的作用。
2.美国会计学会对会计教育的改革
美国会计学会(AAA)是一个主要代表会计教育界的职业团体。为了对未来会计教育进行,AAA下属的“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对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和范围进行了研究,并于1986年提交了一份名为《未来会计教育:为不断扩展的职业做准备》的特别报告。对未来会计教育的范围、内容和结构提出了10项建议。这10项建议对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位、教师的要求、学生能力培养、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界和实务界相结合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不仅如此,在会计公司的资助下,美国会计学会于1989年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进行会计教育改革的研究,并资助和监督13所高等教育机构实施会计教育改革。AECC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关于会计教育目标、方法和手段上提出了如下意见:(1)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2)会计教育的方式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方式。新的会计教育方式强调主动学习,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非仅是被动地接受教授们的知识。变教师主讲为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师授课应从单向式的演讲改变成和学生讨论为主的双向性的教学方式……教学应注重多元化地思考问题,注重问题的发现,鼓励学生寻找有关的资料,提供多元化的解决办法,并强调表达与说服的能力。(3)教学手段上,要使成为学生和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依赖的工具,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教学效率。(4)教学创新上,教学逐渐重视全球贸易性的问题,教师彼此间应经常切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发展自己对于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
3.美国教育界对会计职业界的积极响应
美国各大学是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基地。在人才市场上,作为供给方的大学,要想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密切注意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符合需要的会计人才。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学习会计的学生逐渐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减少,会计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减弱。所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合格会计人才成为关系到大学会计专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正因如此,美国大学对会计职业团体和会计公司关于会计教育的报告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目标上,密切注意社会需求。以受到AECC资助的杨伯翰大学为例。AECC曾对800个会计师进行调查,从中出成功会计人员应具备的27项专业知识和技能。杨伯翰大学的教改就是根据这项调查结果进行的。教改的目标就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符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2)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注重基本知识的教育,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大体包括前面所提到的AICPA在示范性课程表里所要求的三种知识即一般知识、通用商科知识和会计知识。会计教材的编写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很多新教材所附的练习题不象过去那样,是只有唯一答案的习题或案例,而是变得非常多样化,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除此,在会计教育改革中,会计课本不再被当作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仅仅是作为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在杨伯翰大学的教改中,课本只是众多阅读材料的一部分。商业材料,如《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福布斯》、《财富》也是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注重了新技术的教学,主要是信息技术。(3)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逐步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
美国经过十几年的会计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在第九届会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上,美国内华达大学商学院院长表示,过去十几年来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成效有限,150学分的要求使会计学生的机会成本增加,但预期的效果并未彰显,最近,美国会计学会出版的一份研究报告,更直言会计教育的隐忧——美国会计系毕业的学生待遇不如从前。同时,在中国第九届会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上,离任的AECC主席指出,近五年来美国500大公司高级财务主管(CFO)更换率高达88%,其主要原因是CFO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即从传统的资讯提供、成本控制转化为创造价值、解读资讯、解决问题和资源配置。这充分说明,会计教育改革知易而行难,财会教育改革的道路漫长而艰辛。
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疏通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必须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使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能够根据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教育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是在职业界和教育界的配合下,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即会计人才的供给(教育)与需求存在紧密的联系:职业界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到教育界,教育界把职业界的需求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并取得了职业界的支持。美国的会计教材写得生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富有趣味性。
反观的,会计人才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联系则弱得多,虽然近几年来市场机制在会计人才的供求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教学质量高、学生素质好的会计专业受到欢迎,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会计教育部门很大程度上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决定怎样培养学生。于是就出现了会计专业一哄而上,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需要等诸多。正如美国奇异公司总裁JACK.WELCH所讲的名言:如果内部改革的速度赶不上外在变化的速度,将注定要失败。因此在会计教育部门和会计人才的需求方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使学校的培养目标符合实际需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应多渠道地建立会计教育部门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多地以政府部门作为中介,建立起教育部门和人才需求方之间联系的桥梁。政府部门(如财政部会计司或国家教委)邀请教育部门和实务部门举办会计教育研讨会,或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一些调查都是建立联系的好方式。其次,可以考虑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于会计教育一向非常关注,并且与实务界具有广泛的联系,它们可以在沟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各个大学的会计系可通过举办系友联欢,邀请实务部门授课、座谈等形式,主动与实务部门接近,力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创新会计教育体制与机制,充分发挥各教育主体的作用
在会计教育体制与机制乃至教育环境与条件等方面,都需要创新。因此,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力量的加强是不容忽视的;可望由此形成“市场——教育一一政府”“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和包括大学、、政府在内的多元会计教育的主体。就政府而言,其管理品质的高低将成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识与会计教育的重要因素。政府应以伙伴者的姿态与大学、企业等共同推动会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政府应成为会计教育的主体之一,而不应当只扮演着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企业与政府、大学等部门联合,并加强对会计教育的投资和督促,有利于会计教育的发展和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的成长。企业不仅是吸收与运用知识,而且创造和传播知识,并且能够成为会计教育的主体之一。在大学方面,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完善和变革现有的会计专业知识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充实和更新课程与教材,改进和发展教育媒体及传播知识的方式。因此大学应当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主体。
但需指出,在知识经济社会,终生教育和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正规院校的会计教育将成为主要的形式。但是,人们更多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并积累知识,因而非正规环境下的学习和教育(相对于在会计院校受教育而言)将成为普遍的形式。从这种角度,个人也将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主体。
3.改革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在确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当从学生入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配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等方面对现存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实现会计教学目标。对我国会计教育来说,以上各个要素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变量,也是会计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一是专业设置不规范,专业界划分过细,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不符。二是课程设置缺乏依据,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有些必需的教学内容则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三是教学内容上,教材的编写存在偏差,对会计制度解释较多,理论分析很少,这使得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难以提高,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会计教育者似乎觉得有责任使教材设计覆盖不断增加的会计准则和标准,而不是培养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四是教学方法单一,多是“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没有充分利用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地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财会教育的改革
未来十几年中,中国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会有重大变化,到2010年左右,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完善、市场走向成熟、制度比较健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也就是说,到那时财会人员面临的是一个与现在不同的、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为此,财会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应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淡化专业界限,减并一些不规范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2)加大基础课所占比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过于狭窄,技术性太强,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必须拓宽专业基础,加大基础课的比重。适当归并专业课,减少专业必修课门数,调增专业选修课。(3)加强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不断完善教学环节。我国很多院校的会计教学中,过多地强调讲授和作业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着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而忽视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广泛地开展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能比较好地弥补上述不足。(4)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e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育人、创意人及文明人三者兼备的新世纪人”,互动式、参与式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皆是教育界面临的挑战。21世纪的会计教学,要广泛开展演示教学方式,即教师利用机网络教室、会计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广泛开展交互探讨教学方式,即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各自的计算机对教学内容开展讨论。(5)完善教师考核与奖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师质量。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师质量都不过份。的确,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一切都无从谈起。提高教师质量,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必须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纵观中外会计教育,的确有一部分会计理论的专家,不断地推动中外会计理论的发展,引导他们的学生如何正确地学习和思考。②必须让大学教师接受如何进行教学的培训。现在的事实是,大学教授们只有极少数学过教育心、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③多方努力,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考核教师的工作业绩,不断地奖励那些在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6)多方筹集资金,增大教育投入。 以上各种政策的推出,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新课程的增加、教材的改革、案例的编写、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培训和选拔以及科学奖励机制的建立,都需要投入资金。在美国,虽然执业者门关于会计改革的呼吁已持续了近百年,但是,直到1990年几家最大的会计公司向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投入400万美元的资金时,会计教育改革才有了显著进展。1993年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向CPA本科教育试点的院校提供资助后,对改善这些院校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这些院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为了支持今后的会计教育改革,CICPA、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国家教育部门及有关院校的主管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以便推动会计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九届会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纪实——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教育之展望摘自2003新浪网
(一)教育理念落后
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他们在1987年合写了一本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对西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这两位美国教授在该书中认为:近年来的西方管理会计实践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目前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几十年前研究成果的产物,甚至管理会计现在必须要从属于财务报告,从而对管理人员所进行的规划与控制的决策已不再具有相关性(孟焰1999)。这种与决策不相关性的现象在我国仍十分突出,调查显示,我国管理会计教育主要侧重于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方法等的理论传授上,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本国管理会计经典实务的分析,与我国管理会计实际联系较少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孟焰1999)。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我国传统会计教育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会计规则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上,故其狭窄的内容和僵化被动的形式远远落后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这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调查显示,“讲课+讨论”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师生缺少互动,学生不仅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即使有问题,教师也未必知晓并做出回应。调查显示,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大约四分之三的课堂时间系“教师讲、学生听”,7.2%的课堂时间用于公开讨论课后作业中的习题与问题,有6.7%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课后作业中的案例,约4%的课堂时间用于考试(周齐武等2005)。
(三)教学内容陈旧
为了促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卡普兰教授(1998)对西方高级管理会计内容进行了调整,在其《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一书中,强调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对传统的以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为主的经营业绩衡量指标与方法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提出以经营业绩平衡表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四项综合指标:财务经营业绩指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指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业绩指标、员工学习、产品创新与成长的业绩指标;同时为了便于理解与操作,将该书在第一版、第二版中所涉及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量本利分析、线性规划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全部删除,从而将数学方法的应用降至最低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增长数学方法的卡普兰教授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的重大变化(孟焰1999)。实践表明卡普兰教授的改革是对的,在他与他同事的倡导下,西方管理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原有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而且还产生了管理会计的一些分支学科,如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适时制生产系统、制造资源计划、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增值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以及人理论、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我们曾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管理会计教材中,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本量利分析法、预测分析、短期市郊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和责任会计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约77.82%)(张海涛张琳李安琪2003)。实际上根据历史资料编制预算或计划、标准成本控制、存货的经济批量模型、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化决策等内容和方法都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了(黄晓波赵红娥1999)。
二、管理会计高等教育之变革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资本和劳动力为核心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契约化、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大型化和组织结构垂直化。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较少关注风险管理,以制订标准成本和预算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利用经济批量原理进行采购决策
(黄晓波赵红娥1999)。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以核心要素是知识,产品的非标准化,生产规模的小型化等为基本特点。因此,企业管理会计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市场变化研究,具体包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更新、培养目标更新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
(一)基本理论更新
管理会计视野的拓展和管理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对管理会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其立足点在企业内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科学的创新,管理会计有必要拓展其视野,关注和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威胁,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相应地,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一般地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市场的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个市场中人们取得信息是没有成本,不存在交易费用,不存在市场障碍,市场价格由低要求决定等。上述假设与客观实际已经是越来越不相等了。例如管理会计中的许多市场预测方法就建立在上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技术不变假设和边际收益递减假设等更是支持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基本假设,而基于此假设的管理会计在提供决策依据时,就难免出现决策的失误。
(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首先体现在正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将管理会计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课程开发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虑多元化知识和现有课程的融合、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和相互渗透以及对现有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我国不少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专业课时几乎占总课时的1/4,在专科层次上,这个比重更高。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知识,会计核算知识并不缺乏。因此,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在囊括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涵盖相关专业知识,如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工程技术等。
孟教授(1999)根据自身的体验认为,总的来看,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就管理会计教学本身而言,绝大多数管理会计老师(89.7%)采用中文教科书为教材,有4位(约占10%)采用英文教科书,有3.6%的教学资料选自英文学术期刊,2.08%选自英文实务期刊。由此可推定,如果那些被选用的中文教科书能有效地掌握西方管理会计实务或制度,否则它们对于西方管理会计创新的全面介绍仍然有限。当然,本文的观点并非主张中文的管理会计教科书必须涵盖所有西方管理会计技术或制度。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于1990年9月的《状况报告第1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提出,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生学习,并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变化,具体内容为:①技能。包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智力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②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③专业认同。指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认同会计专业,乐于掌握作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进行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人员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应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问题。可见,管理会计教育必须正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这种角色转变,改进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工作,除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外,还必须学习和发展商业管理、战略分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关于我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于1996年结束的美国管理会计协会(IMA)的调查表明美国的企业高层经理对管理会计师期望的变化(J布洛切爱德华,H陈康,W林托马斯2002):经理们希望管理会计师不仅要关注短期财务成果的管理报告,而且能够整理并解释有助于企业成功的信息,包括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制定和实施成功的竞争优势战略提供关键因素的信息。为了推动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IMA提出了一项四步行动计划,以促使教育界对会计课程进行修订,使主修管理会计的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企业对他们提出的技能和素质上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1)举办企业界与教育界的交流会,商榷共同的需要;(2)由IMA发起的会计教育改革小组定期会晤,以敦促会计改革项目的开发以及实施;(3)由IMA负责的“管理会计的实证分析”;(4)促进IMA研究成果的交流(任忠奇,夏鑫2003)。
当然,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这表现在,学术界特别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很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中国管理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办法,也不能等中国建立起管理会计师协会和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再动手,有据于此,本文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几点改革设想:
(一)、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积极响应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配合下,发起了“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开展“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将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开拓性尝试。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
、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
参考文献:
1、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7
2、黄晓波,赵红娥.经济形态变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1999,12
3、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9,10
4、张琳,周建伟,李安琪.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与中国管理会计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张海涛,张琳,李安琪.关于我国管理会计教材质量的调查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6J布洛切爱德华,H陈康,W林托马斯成本管理——战略与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任忠奇,夏鑫.美国高校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17),4
摘要:管理会计是本世纪初伴随着泰罗的科学管理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在国外的企业中得到了推广运用和发展。研究显示中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已远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本文从中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之现状分析出发,论述了如何变革中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并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中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关键词:高职会计 教育特点问题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服务于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高职会计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会计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职会计教育暴露了不少问题,亟待高职会计教育界研究对策,不断改革。
一、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规定,我国应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高等职业教育明确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显然它与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相比,有其固有特点,这也正是该教育层次存在的理由。高职会计教育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特点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应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三型”人才。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作为高等职业会计专业教育来说,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会计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会计实务技能。所谓一定的会计理论基础就是要求拥有比较系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其会计理论水平高于中等职业会计专业的要求,而低于普通本科会计专业的要求。所谓较强的实务技能,就是要求高职会计毕业生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确切地说就是要有理论结合实际的实务操作能力。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基本特色,那就是理论适度、实际为主。
(二)生源特点
高职会计专业生源有两个方面,一部分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对会计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同时由于接受了三年的职业教育,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一些会计基本技能,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系统性不够。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可以说对会计专业一无所知。这就要求在高职阶段的会计教育应该区别对待。
(三)强调实训的特点
注重实训是其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又一显著特点。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实训课程。强调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了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据统计,我国高职院校中实训课约占总学时的25%左右。另外,大部分院校还通过建立了实验室、实训中心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基地。
二、目前高职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建设基础较为薄弱,教学经验不足。导致高职会计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同时科技与社会发展也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现有的高职会计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指导思想错位
高职会计教育,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服务实际的原则,这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也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出路。与学术型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更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强调层次较高的、较为复杂的职业技能训练,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偏离了应有的方向,走进两种误区:一是定位过高。把目标定位在理论型和研发设计型人才培养;二是定位过低,把目标定位在低层次、低技能操作人员的培养。这样高职教育很容易失去自身特色而趋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或中职教育。使高职会计毕业生难以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在与其他就业层次的求职者竞争岗位时往往又难以突出自己的优势。
(二)教学内容混乱
首先,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没有按照高职会计专业所需开设课程,本科有的高职也有,中职有的高职也有,开设的课程缺乏创新又不具备高职特色。其次,教材选用比较混乱。有的高职会计教学选择供本科使用的会计专业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影响教学质量;有的是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会计专业的新理论、新技能,与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有的是自编或参与编辑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材,看似高职专用教材,但编写针对性不强,层次混乱。至今为止也没有比较统一规范的适合高职会计教材;再次,讲授内容错位。将会计核算方法中成本计算按本科阶段的成本会计学来讲,中级财务按照高级财务来讲。这种教学越位的现象不仅忽视了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要求,而且难以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任课教师缺乏实务经验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师资力量不足,特别“双师型”教师的严重缺乏。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已成为各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一名从事高职会计教育的教师,不仅应具备必要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会计实践能力。目前的会计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青年教师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从事会计教学,虽然有较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会计实践能力缺乏,尤其是社会会计实践经历的缺乏。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实验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落后
首先是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按照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原则意见特别指出,实践教学不能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但是由于公共基础课科目多,加大了理论授课的学时量,压缩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学时数,目前高职会计院校的普遍现象是实践课时大概在25%左右。实践课的人为压缩,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实践技能。其次,会计教育手段相对落后。仍然沿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教师以教科书为依据,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动手机会少。实训停留在一本实验教材、一套模拟实验参考答案的状况,无法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及创造能力。再次,理论与与实践教学分离。多数高职院校按照传统的做法,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阶段分课时上,有的学校甚至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分开,严重割裂了理论与实践,影响了讲课的效率。
(五)不分教学对象
高职学生有的来自于中职毕业生,有的来自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基础完全不同,但我们在教学时,很少做到区别对待,同一门课、同一本书、同一套讲稿,搞一刀切。
三、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为主的特点,从我国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环境出发,以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综合素质为主线,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把握定位
高职理论教育,应以实践为目标,理论服务实践为原则。因此,要把握好会计理论教学的“度”,即会计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过分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讲授繁杂的理论推导等于浪费时间。教师应该在讲清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实际应用上下功夫,以服务专业实际为目标。我们建议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应以求新、实用为原则,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技艺性,其授课学时应达到总学时50%以上。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目标。定位明确了,再来研究课程设置等其他问题。
(二)合理开设课程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应兼顾连个要求,一是会计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二是不同生源的教育要求。而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有一定理论与实务基础,所以可以不必再开设基础会计之类的基础理论课程,而适当加大理论教学份量,重视中级财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财政与金融、会计制度设计等课程。实务技能方面也同样,基本技能训练(珠算、点钞、书写规范等)可以删减,而强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企业在岗实习等。对于高中毕业生生源,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突出实践教学为主的基本思路。理论课应从基础会计等基本理论课程开始,同时可以适当减少财政与金融、会计制度设计、程序设计、财经应用文写作课程。而实训课也应从基本技能训练开始,开展专业单项技能训练。
(三)提高教材质量
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性,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这一特殊目标要求会计专业的教师在选择使用教材方面务必适应高职会计专业的需要,既不能拔高使用本科教材,也不能降低要求使用中专教材,也不能使用短期培训适用的教材,要科学合理地选择适用的高职教材。鉴于目前高职会计教材参差不齐、针对性不强的现状,建议由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组成更加权威的教材审核机构,统一把关。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关注教材的实用性,因此不妨让一部分有实务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企业财务负责人参与其中,可以充分缩短校企距离。
(四)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定位及特色决定了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既要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会计专业资格。但目前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已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难以保证高职课程结构体系的质量。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应从企业和事业单位聘用符合教师资格条件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或相应技术职称的人员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的任务。对于来自于企业有充分实务经验的教师,可以适当提高待遇,并降低理论成果的考核要求。对于缺乏工作经验和会计技能的专业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到对口的企事业、金融机构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另外逐步建立教师到对口机构定期实习的制度,以强化专业课教师技能训练,以促使更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五)改革教学方法
会计学专业教育水平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外,还必须按照教学规律和会计专业的内容要求,精心组织教学,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实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协调应用,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贯穿使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包括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堂模拟演示、会计类课程仿真实习、自学、辅导答疑,作业、专业技术系统训练及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方式。通过这些途径达到高职教育会计学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要重视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办厂、办公室,促使多方共赢。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须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路子,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高职会计教育存在问题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只要我们定位明确、课程设计合理,提高教材质量和教师水平,改进教学方法,相信我们的高职会计教育必将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徐云霞.模拟实践教学在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的作用[J].北方经贸,2006(3)
[2]李秀莲.论会计教育的需求与改革[J].会计之友,2005(4)
[3]汤寿衍,王海兵.加强会计实验教学.培养符合教育目标的会计人才[J].会计之友,2005(3)
[4]孟祥霞.论教学型大学的会计教育改革[J].会计之友,2005(4)
[5]陈玉荣.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J].会计之友,2005(3)
教育创新的灵魂在教师。“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因此,造就高水平的高等会计教育教师队伍,是建立和培育高质量的高等会计教育资源、实现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创新、提高高等会计教育水平的关键。
当前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师队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基础学科知识欠缺,体现在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与专业知识脱节;专业知识分工过细,体现在会计教师、审计教师、财务管理教师专业整合不够;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体现在多数从事会计教育的教师没有亲历过会计业务实践,或者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运用外语工具的水平不高,体现在不能很好地利用外语工具进行高层次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教育教学理论探索和联系实际不够,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选择上落后于现代电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水平的高等会计教育教师队伍,除了应具备系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会计业务实践经验外,还应能将会计与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熟练运用外语进行高层次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并能不断深入探索会计教育教学理论,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推进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应创造条件,允许高校会计、审计教师有机会通过注册会计师执业得到实践锻炼,丰富其实践经验。同时还应进行政策调整,允许注册会计师和财政、审计部门专业人员到高校从事会计和审计教学工作,让他们丰富的会计实践案例成为高等会计教育中鲜活的培训内容。此外,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应对从事高等会计教育教师进行入门资格限定,注重选拔培养、培训高等会计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高等会计教育教师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治国理政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创新驱动靠人才,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选拔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更是“育”人。21世纪是我国会计事业充满机遇、竞争和挑战的世纪,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要面向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始终坚定贯彻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的高层次会计人才队伍这一目标,制定国际化的高等会计教育规划,通过学历教育和后续教育,通过加紧实施会计领军人才战略工程,通过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拔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的业务素质、完善的知识结构,还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会计业务人才,促进会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成时代赋予高等会计教育的历史使命。
三、创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互通渠道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必然联系。高等会计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其效果如何,最终还是要到会计工作中去,接受会计业务实践的检验。因此,在高等会计教育中,要加快推进渠道创新,开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互通渠道,畅通“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教学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请进来”,就是除了从事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师外,要创造条件、出台政策,从外部请进来具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专家,不仅为未来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提供“聆听大师,对话前沿”的机会,也会促使专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进行深入的归纳总结,从丰富的会计实践中提炼出更加符合时代特色的会计教育教学理论,更好地推进高等会计教育深化改革。
“走出去”,就是除了课堂教学外,要创造机会,让从事高等会计教育的教师和未来的高层次会计人才能够深入到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机关、会计机构的会计业务现场,通过真实的会计业务,消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对会计实务的感性认识,促进会计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提升。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互通渠道,实现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业务实践三方面的资源整合,让理论、案例与业务产生碰撞,形成高等会计教育教师和高层次会计人才多思、善学、实际工作能力得以提升的良好局面。
Abstract: This paper thought deeply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 education and its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overheated phenomenon of higher vocational accounting profession in recent years, and on this basis, provided corresponding reform measures.
关键词: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会计改革
Key words: accounting profession;talents training;the account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158-01
1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与会计相关的高职高专的建立可以说是“一哄而上”,而且从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来看基本上大同小异,专业设置无特色,专业课程设置重复,导致竞争加剧,相对饱和。
1.2 目前,我国会计教育已经建立了包括高层次的博士、硕士教育,中层次的本科教育,低层次的大中专教育体系。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呈现出本科的“压缩版”的特征,没有充分发挥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没有适应当前社会对多种层次会计人才的需要。
1.3 由于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含糊,专业设置重理论轻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重复,专业课程之间内容衔接混乱;过于偏重“填鸭式”的知识讲授,而不重视会计模拟和案例教学。
1.4 高职高专在会计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企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接触联系松散,没有形式固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使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与实践环节脱钩。
2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改革问题
2.1 培养目标改革近期会计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培养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能够胜任并履行其职务与责任的现代会计人员,要完成从“账房先生”到“创业人才”的转变,即将“创业”作为学生教育的目标。还要完成从“全才”到“通才”的转变,即注重通用会计人才的培养。
2.2 专业设置改革 目前我国会计考试的专业设置,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界限划分过细、过窄、过分强调专业特征和实用性,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所以在专业设置上,需更加灵活,保证能及时适应社会的需求,师资的调配要灵活,师资的知识结构应向应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机构设置应以松散型为主,不能只限于某一个专业的教学。
2.3 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上,可以考虑先选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等单项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然后再将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设计为一个企业集团公司,进行讲解,最后通过实习,使学生从多行业的角度掌握知识。然而由于学校经费紧张,让学校出面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一是企业单位不愿意接收,二是勉强接收了也不愿让动手干,干也不放心,三是学生在企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常常是效果不佳。改进办法:前六个学期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在第六学期里拿出两周以上时间在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中进行全环节的模拟实习,从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装订、登帐到填制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核算程序,学生在最后学期可以采取自己联系的办法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正式实习。
2.4 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和尝试新教学方法的原则是注意新方法的实质效果以及成本效益的考虑和时间限制。其中启发式教学法不是单指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观念,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总称。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启发式提高。在讲授过程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和大胆质疑,这对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②模拟实验、案例教学。对一些专业课应采用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财经类专业课还应多采用案例教学。③系统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重点难点应讲深讲透,其他内容可由学生自学,然后通过提问、练习、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授课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如印发补充材料,提供参考书和期刊目录等。
3加强师资队伍的改革
3.1 积极进行教育研究以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注重科研是教师具备创新活力的必备条件,积极进行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实现“经验型”向“创造型”转换,其根本出路是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一体化。为此,学校应当对教师的教育科研任务提出一定要求,以便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教育科研。
3.2 会计教育的终身性观念要求我们不仅要开展学校教育,而且还要走向社会,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充电”,开展在职教育、考前辅导、继续教育等一切可能的教育形式。新形势下注意教师的后续教育,终身教育是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会计人员将不断回归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正是为此需要作了很恰当的诠释。
3.3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作为一名会计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加强知识更新,不断充实自己。同时,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还应加强社会实践,高校应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实践,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4就业方向的改革
①积极主动建立学校与会计市场的沟通与联系机制。建立学校网页。由专业教师与外界和校内学生进行对话;与中介机构(如人才市场、猎头公司)建立联系和信息交流;与毕业学生、企业管理人员、专家学者保持信息互动,增强学校对新事物、新形势、新需求的了解。②提高高职高专毕业证的含金量。由于目前会计职业市场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别趋势。学校应该注重在某细分市场上大做文章,充分发挥优势。重点出击。如地域差别化,导致发达地区会计人才缺乏;人世效应,导致外企会计应用人才紧缺等等。③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首先要做好与会计职业界的市场沟通,然后根据其要求决定专业设置、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师配置,培养出学生再输送到市场。
5结语
会计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蹦而就,随着经济、社会、管理方式、会计准则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会计教育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那么会计教育的各个方面的改革也需进行不断调整。我们应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会计专业教育的改革问题,在寻求解决会计教育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提高会计教育水平,努力通过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改革来适应目前专业过热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刘徽.迈入21世纪的会计改革思考[J].现代会计,2006,(1).
一、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学专业的影响
(一)改变会计学专业培养模式
会计学专业一直是广大学子追求的热门专业,传统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实践和应用能力比较欠缺。近些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社会企业往往更倾向录用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人力资源市场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对接,与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要求相差较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职能
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师的传统功能发生了改变,会计学专业教师不仅是为会计学专业学生讲解如何制作会计分录,如何编制会计报表等,而是需要把大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大学生如何使用海量、有价值的数据,更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学专业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行为的分析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二、会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
(一)缓解就业压力
近年来,全国高校不断扩招,会计类大学生数量大量增加,我国经济结构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会计人才劳动力供大于求,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竞争压力尤为突出。因此,通过培养会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对于缓解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重要。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
大数据时代,我国经济活动空间不断拓展,经济主体多元化和复杂化,促使会计行业处在理论、观念、方法等巨大变革的关键时期,进而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每年都有很多创业者,但很少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知识和技能上有所缺乏。另外,会计岗位在不断转型,传统的会计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会计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对会计人员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会计学专业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我们需要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会计学专业创业者的竞争力和专业素养,提高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勇气,激发创新创业潜力,从而为会计岗位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业人才。
(三)推动学科建设
大数据时代,会计行业已经由会计电算化时代进入到了会计信息化时代,对现如今会计行业的现行规则,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是一种挑战与创新。所以会计学科也要与时俱进有所改变,应该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涉猎较为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领域学科知识,以及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互联网经济领域的知识。因此,要在传统会计学教育中渗透融合其他领域知识,并且随社会发展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结构,打破以往单一的知识壁垒,推动会计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推动教育科学决策
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最大的区别在于采集来源和应用方向。传统数据信息采集是在大学生知晓的情况下,对大学生整体的学业情况和对学校以及教学满意度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的采集并进行分析;而大数据技术可以在大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关注每一个大学生的细微表现,然后将每个大学生的实时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便能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很多疑问。大数据技术能够采集庞大的数据信息,然后将数据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和评价分析,使用者将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优化力,最终实现精准决策。
(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与传统教学管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大数据时代的教学管理能够将教学、课后辅导和一些行为学习进行反馈。会计类大学生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随时随地收集学习中的双向反馈数据,有针对性的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高校教师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用“经验值”来准确衡量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现的越好、越积极的大学生,经验值越高,教师可以准确的掌握课堂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了教学效率。大数据技术也将教学管理与业务流程完美的结合,让教学管理更加灵活智能。例如考勤签到流程,传统的方式是教师根据点名册逐个进行点名,占用了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大数据技术可以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教学管理模式,教师画个图然后点一个按钮就可以完成点名,缺课情况都一目了然,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
(三)整合创新教育模式
大数据时代,开展了很多线上教育平台,如慕课、蓝墨云、易班等,这些教育平台,能够记录大学生每次浏览频率,学习的时间,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从而对每位大学生学习进度进行跟踪,揭示大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进行学习成效评价。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学习模式,将会创新目前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知识单向性教授给大学生。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高校教师转变成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授大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只是传授给大学生多少知识量。大数据时代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使教师与学生沟通更顺畅,使教学变得轻松、有趣、简单和高效。大数据时代,能够让高校教师方便真实的获得每位大学生的学习信息,有利于对大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
(四)助力创新教育转型
大数据技术不仅仅是教师教授和大学生听讲的方式,这种方式有效地激活了会计类大学生的本科教学研究,营造了师生互动的对话氛围;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与教师授课相结合,丰富了教师的授课手段,也增加了会计学专业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上,高校教师可以随时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大学生们要借助于手机,可以认真抢答,或者分组讨论形成将结论上传,或者开展互相评价;整堂课下来,师生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虽然大学生们都拿着手机,但是没有走神的机会,因为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大学生们要不停地跟上教师的节奏,才能完成课堂要求。教师还可以利用网页投屏及时将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反馈出来,当然也没有哪个学生愿意把自己课上开小差的情景被曝光,因此,课上都会认真听讲,跟着教师的节奏,完成教学任务。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推动教育转型。
四、大数据时代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一)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
大数据时代,谁善于驾驭,谁便智珠在握。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高等学校要及时调整思路,提出以高等教育与大数据教育融合为方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相融合,创新构建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体系。利用大数据信息深入调研分析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同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复合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专业实训、创新创业课程相结合,来提升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根据社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校企协同和订单培养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相结合,大大提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创新创业型教师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创新是教师的生命与灵魂,但大学教师还要有责任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为己任。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只有把创新创业精神同教学创新实践以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促进和推动,创新创业意识才会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的热情才会不断地迸发出来。只有重视创新创业型教师培养,才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人才支撑。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管理,汲取实战经验;建立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人才库,由创新创业教师定期指导大学生进行学术科技竞赛,并结合创业大学生职业目标设计开展创业教育。
(三)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高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积极适应大数据时展现状,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向更多的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战知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能够整合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例如创新创业教师精心录制与制作的教学视频和教学PPT等,以及从网络上整合的各类创新创业资源,供创新创业大学生下载学习,将有助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
【会计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张蕾.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智慧校园方案设计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