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时间:2022-09-23 14:49: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1篇

[关键词]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2-0008-03

[作者简介] 熊一坚,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编审,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江西 南昌 330077)

倪筱楠,沈阳大学副教授,天津财经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辽宁 沈阳110044)

企业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整体经营业绩和运作效率所作的综合性评价,它是评价主体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在一定的经营期间内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对企业整体经营业绩和运作效率所作的综合性评价的指标集合体。通过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投资者可以预测不同企业的未来经营绩效,以期获得最大收益;债权人可据此确定自有资金的贷与放,确保本金的安全和实施利息收入的最大化;企业管理当局可以获得自身和竞争对手经营绩效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竞争战略提供依据。

一、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范畴解析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教授和美国复兴公司总裁戴维・P・诺顿提出的“战略平衡记分卡”与我国1996年6月由四部委颁布并实施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都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作了有益的尝试。他们创建的“战略平衡记分卡”方法提出了一套评价企业绩效的指标体系,称为战略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主要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和学习与成长(或称职员)4个层次构成。从美国若干公司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企业绩效评价财务指标体系分为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经营层面及学习增长层面的4个层面。这4个层面指标体现出关系,财务层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本,其他层面指标体系最终为财务层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服务,财务层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反应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如:资产负债率)、营运能力(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盈利能力(如: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营业净利额等)等企业的基本素质;各个评价指标与平衡记分卡的某个方面存在因果关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反映出绩效产生的基本动因;这4个方面可以随企业具体情况和时间的推移而调整。

我国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1999年6月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的,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内容上分企业资产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4个方面。按研究的深度又分为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价指标3个层次。从整体布局上看则是以定量的财务指标为主,以定性的非财务指标为辅,形成企业绩效评价的最终结论。当前,该指标体系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对工商类竞争性企业经营管理的评价,较为客观地反映经营绩效的全貌。从我国一般工商类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企业绩效评价财务指标体系分为评价内容、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4个层面,其中评价内容包括:财务效益状况,其设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基本指标,其设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营业)利润率及成本费用利润率修正指标;资产营运状况,其设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基本指标,其设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及资产损失比率修正指标;偿债能力状况,其设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基本指标,其设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及经营亏损挂账比率修正指标;发展能力状况,其设销售(营业)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基本指标,其设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3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及3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修正指标,综合设置包括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基础管理比较水平、在岗员工素质状况、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行业或区域影响力、行业经营发展策略及长期发展能力预测的评议指标。通过基本指标分析,可以初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概况;通过修正指标分析可以进一步从多方面调整完善基本指标评价结果,而评议指标则是从定性分析的角度,考评企业的经营绩效。

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虽然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许多优势和作用,但这种基于财务报表的传统评价方法自身的成熟和完善并无法解决其在方法本身上存在的先天缺陷,即由于以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主要分析、评价基础而导致的内在缺陷。

(一)企业绩效评价指标设置不尽完善和不尽合理。偏重运用财务指标评价,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8个基本指标和16个修正指标都是财务指标,只有8个评价指标是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较多地受到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评价难以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以会计准则为企业会计政策规范主体的模式对某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过于偏重财务评价往往使企业盲日追求高财务指标,而忽视长远利益,易产生短期行为。因此,财务指标虽是评价指标的主体,而过多地运用其评价会产生诸多弊端。

非财务指标的设置不尽完善,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非财务指标都是评价指标主观随意性较强。企业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基础管理水平、在岗员工素质状况、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行业或区域影响力、企业经营发展策略、长期发展能力预测等8项非财务指标,不可计量。定性分析依赖于人们对经济现象的熟知程度和经验,因而仅由定性分析获得的非财务指标结果主观随意性大,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现已设立的非财务指标还不够全面,如没有考核企业的信誉状况,缺乏知识与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等。

现金流量指标分析运用较少,与现金流量相关的财务指标只有现金流动比率。利用应计制下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计算的财务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真实多变的经济事实。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分析,在评估企业的营运能力、收益质量和偿债风险方面均可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使得对企业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更为完善。有利润且流动比率很高的企业并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用于维持企业的发展和还债,必须要进行现金流量分析。

(二)计算均值权重设计缺乏合理性。权重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具体要求,依据受托责任理论,绩效评价主体应当包括国家管理机构、资产所有者、重大利益相关方及企业自身。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是不一致的。比如,对于企业所有者而言,最关注企业资本金的保值增值,将资本金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对于企业债权人,比如银行、企业债券持有者而言,最为关注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将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视为最重要指标;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则更为关注企业当前利益和发展能力。由此可见,采用固定权数值根本无法满足各利益主体的实际需要。另外,在设计固定权数时,也未考虑企业的行业区别。由于不同的行业,比如工业制造业和饮食服务业之间、施工企业与证券业之间等,其盈利水平及合理的偿债指标、盈利率等各不相同,所以采用不分行业的固定权数值同样不能满足绩效评价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所规定方法计算的平均值代表性较差。计算平均值的目的是反映不同水平的代表性,而所规定方法计算的平均值代表性却较差。根据《指标解释》,使用平均值作为分子或分母的指标有净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成新率,其中平均值的计算方法为:平均值=年初数十年末数/2,只考虑了年初和年末的状况,未考虑年度中间的资产状况。事实上,许多企业的资产状况在年初、年末和年度各月间都有差异,甚至差异很大,而且变化不均匀。因此,这种方法计算的平均值代表性不强,不能客观地和较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用此类方法计算的财务指标很难收到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效果。

三、构建和完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一)以投入产出分析为主要考察出发点。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实现所得大于所费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的资本的运作过程,企业经营目标体现为资本保全和资本增值,所得与所费的关系转化为资本价值实现与资本垫支的关系,追求资本价值增值最大化是企业的生产目的所在。并且在投入产出分析中注重定量指标结合定性指标分析,以弥补定量分析的缺欠。在业绩评价中,单有定量指标,很难做到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全面评价,因为有许多经营业绩很难在量上反映出来,而必须借助一定的定性指标如环境保护状况、员工的知识水平、管理水平等等来对企业的战略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二)重视增设评价指标和处理重要指标之间的协调。适当增加与现金流量相关的评价指标,考虑到现金流量状况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为了弥补会计的不足,应从营运能力、收益质量和偿债能力角度全力开发现金流量指标。可以采用销售现金比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主营业务收入收现比率、现金到期债务比等指标。

增加设置非财务指标项目并尽可能量化。首先,增加设置非财务指标以提高财务指标的准确性。财务指标反映的是经营的结果,非财务指标反映的是经营的过程。由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果具有某种关系,也由于非财务指标结果可来源于多方面,并不依赖财务部门,如市场份额可从有关社会调查机构获得,因此,非财务指标的存在提高了对财务指标玩数字游戏的风险,从而提高了财务指标的准确性。其次,增设反映企业信誉的非财务指标。企业信誉主要体现在及时偿还债务、交付货款、发运货物,并且质量与承诺相符等方面。因此,企业的信誉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应当构成考核企业绩效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信用秩序混乱的情形下,以企业信誉指标考核企业绩效则尤为必要。可使用逾期偿债率、及时发货率、拖延交付货款率、退货率等综合量化企业信誉程度。再次,增设反映客户的非财务指标。企业应树立顾客观,顾客观有助于经理人员将特定顾客与以市场为基础的战略迎接起来,以创造更多的未来财务收益。可通过市场份额、客户保持率、客户增长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来衡量企业与客户的关系。第四,非财务指标尽可能量化。指标只有可计量,才能保证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应尽量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科学地使用定量分析法,使非财务指标能计算出或以其他有效的方式取得明确的数字结果。如评价员工的工作状况可以通过员工流动率、员工培训费率、员工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分析。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用体现经营目标与手段的一致,出色的财务成果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目标。实现财务成功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放弃投资机会;降低成本、减少费用支出;提高商品售价或降低服务水平;提高员工的技能,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前三种方式只能让企业取得短期的财务成功,而第四种方式却可能取得未来持久的财务成功。运用非财务指标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企业按第四种方式来实现财务上的成功。

(三)切实改进评价分析方法和标准。完整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应依不同主体建立多重权重的评价体系。相关利益人关注企业财务状况的着眼点不同,企业绩效评价不宜采用固定权重值。在建立不同的权重体系时,首先应考虑需求主体的不同,如政府管理机构、债权人、投资人、企业自身等;然后再考虑不同行业的区别,如工业、商品流通企业、施工企业、IT行业等。多重权重体系,应明确规定每个具体权重体系的适用对象及适用情况,并在结果时,对所采用的权重体系予以充分披露。

采用更为准确的方法计算平均值,从统计学角度来看,计算净资产、资产总额、流动资产、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等时点指标的年平均值,较准确的方法是:

平均值=1/2年初数+1月末数+……+11月末数+l/2年末数

这样计算的平均值代表性较强,从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会更客观、合理。

按照多目标规划原理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阶段的战术目标,从而使战略目标分解为分阶段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是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每个职员能较好地理解企业目标和战略,以便有效地实施.绩效评价还要与财务分析相结合,利用杜邦财务分析,采用多因素方法分析问题。

以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对比,评价指标是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价值判断就是根据评价标准体系而做出的判断.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评价结果。如某企业经营业绩与历史相比年年有进步,会得出业绩好的结果;与同行业相比差距太大,处在同行业最低水平,会得出业绩差的评价结果。为此,必须选择客观的评价标准来对企业进行评价。

(四)突出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一个必须可以量化的标准体系;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体现对组织目标有增值作用的指标,它可以实现对组织真正有贡献的行为得到激励;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进行绩效沟通的基础,它是管理人员与员工沟通的共同语言。哲学上的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关键的观点、管理上的例外原则及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都启示我们解决问题时要抓关键,因此,突出设计关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符合规律的必然。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一个必须可以量化的标准体系;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体现对组织目标有增值作用的指标,它可以实现对组织真正有贡献的行为得到激励;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进行绩效沟通的基础,它是管理人员与员工沟通的共同语言。

参考文献:

[1]武欣.绩效管理实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孙雪萍.对企业绩效评价的重新审视[J].企业研究,2006,(3).

[4]陈爱成,李晓东.论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J].商场现代化,2005,(12).

第2篇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成为关注焦点。本文通过以某国企为案例,阐述了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国有企业,其绩效评价的发展,并由此引出现代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一些思考,以求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关键词】

绩效评价;指标设置;KPI

0 引言

现代企业绩效评价是考核企业员工是否正常的融入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由于各个企业本身的特点不同,以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绩效评价体系并没有一个非常统一的什么标准。直到现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企业结构越来越倾向虚拟化,绩效评价指标日益多元化,某些非常大型企业组织机构还在沿用单一的评价因素。

一个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运转的良好状况,但是一个企业真正适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又不一定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的设置,是和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企业的经营理念息息相关。

1 以某国企为例阐述绩效评价是如何实现的

首先来说,绩效评价体系是伴随着公司业务的日常化和程序化而产生的,无论是否形成文案性的规章,它始终存在于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之中。而狭义的理解绩效评价体系是怎样制定的,我们只能从文字性的东西来理解。

就以本文所了解到的某家国有企业为例,在2007年创立之初,该企业原封不动的将电信行业的绩效评价体系照搬进企业,当时企业规模是120人。由于电信属于基础通信领域,有足够的政府支持,并且属于垄断行业,所以员工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只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出勤率,一个是事故率。由此看来,员工可以很容易地拿到全额奖金以及工资,这样就非常容易导致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失效。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09年。此时企业的规模已经扩大达到了500人左右。而由于原有的评价指标过于简单,使得新进员工既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而老员工更是难以提升工作积极性。在企业内部的上升渠道就是所谓的“论资排辈”。再加上本身公司从事开发项目市场竞争激烈,2009年底企业一度陷入困境。

面对如此窘境,想要摆脱原有失效的评价体系,第一步就是确定方法。在一个知识密集型开发方向企业当中,没有办法采用工作日志法,脑力劳动的工作性质也不能用观察法来判断。所以采用了资料法和面谈法。在重新审视了现有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之上,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出了面谈对象,然后根据计划进行面谈工作。在得到第一手面谈资料后,又通过对本行业的绩效评价体系的仔细分析,最终确定了评价指标。最终评价体系分为四个大部分,并且在一个绩效评定周期结束后要做360°评价,从二元的评价指标一下子丰富到了十七项指标,并且淡化了出勤率,非日常部门员工可以在项目组内自由安排时间。原来的固定金额奖金也被改成了绩效工资与项目提成。在很大程度上让员工通过绩效考核而分享到公司盈利的实际利好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了年轻员工的积极性。在每个季度结束后,绩效考评最差的人要被劝退,大大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2012年底,随着业绩评价体系逐渐构建起来,改革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企业发展逐步好转,而这套绩效评价体系已经作为企业的经典案例留档。

2 现代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2.1 现代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那么我们就从这个案例入手,可以看出:绩效指标的构成,它必须遵循smart原则,即代表性,可度量,可操作,现实性和时效性,以满足企业组织幅度管理的需求,促进组织整体效率的提高,并符合成本控制的要求。所谓KPI,它必须是企业的在绩效考核中的关键指标,这里包含纵向战略目标的解析,还有企业横向业务流程的分解。凡是能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或者可以帮助企业控制成本的因素,一般都会作为KPI存在于考核体系中。一个绩效考核系统的指标除了关键因素之外,还会有一些损益因素。如对企业有负面影响的或者是企业核心价值观所反对的因素,再如对企业有实际好处却被传统价值观所反对的因素。

2.2 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从一个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关键指标构成,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究竟看重员工的哪些表现,也就反映了这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业务流程。一个以人为本的企业,必然会在自己的绩效考核指标中侧重于员工的满意度,客户的满意度,而相对忽略一些刚性要求。而一个注重效率的企业,则会在它的绩效考核指标中突出对产品质量,产品数量以及生产流程的把控中。趋中的行业则对这两点都比较看重,在照顾到客户和员工满意度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生产效率。如果说重视员工与客户满意度的企业类型称为俱乐部型,而注重效率的企业称之为传统型。俱乐部型企业往往是高端的服务业,如高档酒店管理,珠宝行业,奢侈品行业等。注重个性化的服务,要求最大程度上贴近客户都需求。传统型企业的代表就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服装厂,工厂等。单位时间内生产的越多,那么企业的盈利则会越大,这些企业往往会非常忽视人的作用,认为人是机器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认这种企业的单位效率往往比较高。现代大多数企业普遍采用中间型绩效考核制度,贴近客户和员工的需求,同时最大程度上满足市场。因为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远化,所以企业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也越来越多元化,它的构成也越来越广泛。

2.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激励制度的关系

最后再来说一下绩效考核与激励的关系。绩效考核是一个工具,激励是目的。一个好的绩效考核制度一定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因为绩效考核体系中的KPI必是企业所看重希望员工所具有的的基本素质,而员工在与企业的互动中了解了企业的机制,能够良好把握企业的愿景并为之付出努力。那么企业就能良好的运转,企业良好的运转就带来效益的提高,从而在绩效分享当中体现在员工个人收入的提高。那么这样的绩效考核的互动关系就是个良好的激励关系,让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企业的发展转化成为自身收入的增加,为了追求更多的收入员工又必然会趋向于KPI,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有效的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总是需要管理者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把握合理、客观的期望值。忽略客观实际的评价与两极分化的极端激励机制很难促使企业员工把工作做好,非但不会有激励的作用,甚至会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由此可见,企业要实现高速发展,应当追求在未来尚有发展空间的潜在效率。把握合理的期望,战略性地培养、鼓励有胜任能力的员工,使其能够为企业充分创造价值。

综上所述,在相关体系设计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坚持秉承以企业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同步改革完善的方针,从而构建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形象、吸引优秀人才、不断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ERP;绩效评价;模型

企业实施ERP项目时,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进行企业ERP项目资助的政府,以及信息化服务商,经常会碰到对这些项目如何进行绩效评价的问题。一方面企业需要对ERP项目的投入产出进行评估,另一方面是政府需要对信息化资助项目进行评价,以考量政策效果。同时这样的评价,还可以对项目进行全面审视,以发现问题,找出不足,提高ERP应用的认识水平和应用水平,促进企业ERP的发展。

一、绩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设计基本原则

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类型不同,管理水平的差异,企业ERP应用水平的深度与范围的差距,以及企业经营规模存在较大差别,因此用简单的方法来判断企业ERP绩效,是不能全面客观反映企业ERP给企业带来的价值的。因此,建立企业ERP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的质量。为使体系能反映出ERP的内涵与规律,设置的指标要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应以现代科技统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必要的专项调查和考证、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综合考核评价,得出科学合理、真实客观的评价结果。

2.导向性。建立企业ERP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对企业ERP工作进行规范化,从而对企业ERP工作起到导向和监控作用,从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开始,重在ERP给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进而支持企业以获取最佳商业利润,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之目的。

3.可比性。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各项指标要量化,指标值采用相对值,以利于不同时期企业间的对比,促进企业ERP工作的进展。可比性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的自身,也可以在同行业中进行,以体现企业ERP的应用层次。

4.操作性。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主要是在企业ERP中得到应用。这就要求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量避免形成庞大的指标群或层次复杂的指标树;指标的数据要易采集,计算公式科学合理,评价过程简单,利于掌握和操作。

二、绩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设计构思

企业ERP工作是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因此,其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要把与应用ERP有着紧密关联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业务流程、信息集成等方面的内容包括进来,既要定性地反映企业通过ERP在管理方面有哪些明显的改进、提高和创新,又要用相关经济指标定量地反映企业综合能力和管理状况的改进和提高,重点应突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为此,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ERP应用系统所需的各种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及时、有效。如:计划数据、库存数据、工作中心数据、加工路线数据、财务数据等;(2)在经营预测分析、提高资金效率、合理组织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压缩生产周期、降低库存、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销售和改善客户服务等方面有无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3)评价企业综合能力的主要经济指标和企业管理过程状况的评测指标有无发生相应的改进和提高;(4)是否运用ERP应用系统对整个供需链中的各相关环节和企业资源实行有效的规划和控制;(5)有无促使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企业竞争力、科学决策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生一些明显的改进、提高和创新。

从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支持层次看,可以分为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行控制、业务处理4个组织管理层次,因此,考核指标的主题也是同这些管理层次对应的。各个层次都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做到责任明确。其中有几项涉及基础数据的准确度,考核负责维护数据的部门。

1.绩效模型指标设计

ERP的绩效评价模型体系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建构,首先是基础数据,其次是企业绩效,再次是从企业管理的4个层次,最后是从企业的对外关系方面。这4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设置多个二级指标,见图1。

2.绩效模型绩效指标权数设置

指标权数的确定取决于指标所反映的评价内容的重要性和指标本身信息的可信赖程度。对定量指标的权数设置综合运用相关权重法和德尔菲法(Delphi);对定性指标,由于无法用数据进行相关性测试,主要采用Delphi法确定权重。所有定性指标的答案得分可分成“优秀”、“良好”、“中等”、“差”4个等级。可参照下列标准确定得分水平:(1)优秀(90分以上):完成本项活动所希望得到的最高水平;(2)良好(80~89分):完全实施了本项活动,并实现了本项活动的基本目标;(3)中等(70~79分):完成了实施过程的大部分,并已经投入使用中,但还没有完全运作起来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4)差(70分以下):人、业务流程、数据和系统基本没有运作起来或没有达到预期效益。

3.确定绩效模型的绩效评价等级设置

当评价方法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时,采用A、B、C、D四个等级进行等级设置(图1中下一级详细评分标准略)。

具体标准为:

A级:

(1)管理信息信息系统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进行了很好的业务集成。

(2)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物流系统能相互密切关联,使用同一信息数据。

(3)物流数据准确率98%以上,资金流数据准确率100%,其余数据准确率平均达到95%。

(4)进一步低层次ERP评价达到90分以上。

(5)整体企业管理绩效达到:企业效益达到预期管理要求、整体优化、质量稳定、生产周期缩短、资金占有减少、客户满意度高。

B级:

(1)管理信息系统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进行了较好的集成,但制造工作流没有集成。

(2)生产计划能较好地进行实施和控制,但有些库存大于实际需要,不能消除采购与加工的突击现象。

(3)物流数据准确率在85%以上,资金流数据准确率在98%以上,其余数据准确率在80%以上。

(4)进一步低层次ERP评价达到85分以上。

(5)资金流、物流系统有很好的衔接,生产计划组织与控制较好,达到了局部优化和减少库存的目的。

C级:

(1)资金流与物流没有很好集成,制造工作流没有实现或没有与物流进行集成。

(2)没有进行MRP计算,物料的采购通过人工按需而定。

(3)物流数据的准确率在75%以上,其余各项数据准确率为70%~79%。

(4)进一步低层次ERP评价达到70~79分。

(5)资金数据、物流数据能及时提供,并准确进行库存控制。

D级:

(1)仅为基本数据处理用,对决策几乎没有支持。

(2)库存数据与实际相脱节,不能指导和控制生产。

(3)所有数据的准确度考核均在70%以上,没有脱离手工数据作业。

(4)进一步低层次ERP评价小于70分。

(5)ERP应用效果尚未体现。

三、绩效评价模型设计与分析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可以应用模糊指标综合判定法来建立ERP应用绩效评价模型,以对企业ERP工作进行综合评定。由图1中可以进行如下设计与推演。

1.设计考核因素集

在考核因素中,只取评价指标体系图1中的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略去。

2.确定权重

设定因素集各因素的权数分配为,,考核集内各因素的权数分配为。

3.各考核因素的隶属度向量矩阵

隶属度向量的各分量可根据考核资料的统计处理求得,一般取归一化,即隶属度之和为1。

ERP的绩效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与运作的不同层面,表现为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并且效益的体现是渐进的、逐步的。本文对ERP的绩效评价模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具体应用上、指标的选择上、权重的设置等方面,还需要根据企业、政府、软件供应商等方面具体评估确定。

主要参考文献

[1]傅铅生,董岗.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模型[J].商业研究,2003,(23).

[2]陈启申.关于ERP实施评价的标准[J].电子商务世界,2003,(6).

[3]张小康,邓景毅.企业信息化进程的系统观[J].经济师,2004,(8).

[4]陈晓红,刘磊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模糊综合评判[J].运筹与管理,2003,(6).

第4篇

1平衡记分卡(BSC)与可持续发展

11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

平衡记分卡源自Robert Kaplan与David Norton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最普遍的企业绩效衡量方法之一,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构建了内部因素业务经营状况、财务数据、学习与成长与外部因素客户角度相结合的绩效衡量体系,综合考虑了企业短期经营目标与长期战略目标平衡,是一种系统化的绩效评价工具,但是平衡记分卡是一种从投资者、客户和员工角度考虑设计的绩效评价体系,缺乏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考虑。

其他利益相关者,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除企业本身及价值链上下游供应商、客户外的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如政府部门、相关社会团体、企业周边社会成员、资源环境等,这些因素在企业活动中直接或者间接承担了一定的风险,企业在短期或者长期内需要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

12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rundt land(布伦特兰)于1987年在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会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破坏后代人的生存需求。煤炭企业其行业的特点,对环境和地质破坏比较严重,考核指标的缺乏势必会加重对环境的压力,在目前尚未造成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到煤炭企业中至关重要。

现在诸多企业管理理论只注重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考虑,满足企业的最大利益,对企业存在意义以及作为独立体所要实现的价值考虑片面,短期的行为对未来的相关因素造成破坏时,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将可持续发展引入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旨在建立现代化和谐型企业,以利益相关者为核心,实现多重目标的和谐发展。

2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结构图

企业绩效平衡记分卡围绕企业的战略管理设计的一系列评价指标,但该指标体系不能将企业的外部性考虑进去,不能很好地评价企业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不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很好地引导煤炭企业未来和谐发展(如图1所示)。

图1平衡记分卡结构图

22基于可持续发展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结构图

煤炭企业属于资源型企业,而煤炭属于一次性能源,资源有限,建设矿井需要大量资金,受产量限制,煤炭企业投资回收期长,且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易造成地面塌陷等,因此在设计煤炭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时除了效益评价指标外需要加上可持续发展指标,即环境指标、社会指标等,如表1所示。

221效益类评价指标

根据平衡记分卡指标设计,针对煤炭行业的特点,效率类指标分为四部分,财务类指标与现行煤炭行业平均指标一致,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现金流量、制造成本等,计算方法与现行一致;客户方面指标主要包括销售量、供货及时率、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大客户比率、商品煤质量等;业务经营是挖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内部价值链,指标包括人均工效、产量、进尺、安全事故率、质量标准化程度、块煤比率等;学习与成长主要分析企业未来潜在的竞争优势,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包括关键工种培训率、员工技能素质提升情况、职工满意度、员工创新、企业技术人才比率等。

222可持续发展指标

可持续发展指标根据煤炭开采的行业特点,可分为对社会的贡献和对环境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指标:职工报酬率、纳税贡献率两个量化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职工报酬率=[SX(]付给职工总报酬(工资、福利、社保等)[]平均净资产[SX)]×100%

纳税贡献率=支付的各项税费-税费返还平均净资产×100%

其中,职工报酬率和纳税贡献率都是正指标,数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但是比率值过大,反而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因此,在该指标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经济状况和盈利状况,结合行业的平均水平科学合理设计该指标值。

对环境的贡献指标:环保投入率,吨煤耗自然水量,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瓦斯利用率(针对瓦斯矿井),塌陷土地复垦率等几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环保投入率=每年环保投入费用/总成本费用×100%

吨煤耗自然水量=[SX(]企业耗用自然水量[]总产出量[SX)]

工业水重复利用率=[SX(]重复利用的水量[](重复利用的水量+耗用的新自然水量)[SX)]×100%

瓦斯利用率=[SX(]瓦斯利用量[]瓦斯抽采总量[SX)]×100%

塌陷土地复垦率=[SX(]塌陷土地复垦面积[]总塌陷土地面积[SX)]×100%

其中,环保投入率、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瓦斯利用率、塌陷土地复垦率属于正指标,吨煤耗自然水量属于逆指标,环保投入率上升会提高企业成本,因此,要结合现行国家政策,结合行业特性,合理设计指标值。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和吨煤耗自然水量结合使用,降低污水排放量,减少新水利用量,可起到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我国目前最普遍的瓦斯利用的方式是发电,国家对瓦斯利用也有适当的补贴政策,因此提高瓦斯利用率可以为企业增加一部分收入,该指标越高越好。塌陷土地复垦率受土地结构条件限制比较大,企业要结合当地情况及国家政策,设计合理的指标值。

3评价指标的赋权与计算

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常用的有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权值因子判断法、排序法、层次权重分析法(AHP法)等,在日常使用中,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设计各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层次权重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

31建立阶梯层次结构

层次分析法首先进行分层,即:目标层(A)、准则层(B)、措施层(C),层次结构划分是进行指标赋权关键的一步,决策者对所需要实现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了解,理清层次的划分依据,划分好层次结构。

32评价指标的权重――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假设上一层准则层元素为a,对下一层可支配元素设为x1,x2,x3,…,xn,根据xi元素相对重要性赋予相应权重wi(i=1,2,…n),aij表示xi,xj其关于a相对之比,比较矩阵如下:

33矩阵一致性检验

由于在判断中诸多因素存在着片面性和不确定性,判断结果难以精确,存在一定偏差,需要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若不满足一致性检验需要进行修正,确保通过一致性检验,然后计算特征向量。

综合指数Z数值范围0-1,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可以设立不同等级,09以上,08~09,07~08,06~07,06以下几档,分别设为优秀、较好、中等、一般、较差等。

管理层人员的判断出现失误,容易出现分层排序的不合理,企业在实现该方法时建议从不同角度多次比较,个别失误难以避免,多次比较后获得更多的信息,得出一个更加合理的排序。

4改进后绩效评价指标实施建议

41政府及相关机构方面

完善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监管方案,建立有价值的量化数据库,定期披露相应数据,督促煤炭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形成强有力的行业标准,用行政手段规定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最低程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社会责任执行情况较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费补贴、财政补贴等;加强宣传力度,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氛围。

第5篇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指标;衡量体系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概述

1.内涵

为了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工作能够在实际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果,需要明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主要思路和主要工作原则,从而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念并没有形成权威性的定义,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了解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主要是对一些性质描述进行数量上的处理和分析。在绩效指标制定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设计绩效评价指标,建立科学的目标,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以及分析。并且还需要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和工作要求,加强对行为指标的了解和认识,将间接和直接因素进行融合,提升指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效提高预算资金管理的效率以及质量。提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科学性,有助于实现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资金浪费问题发生,是衡量财政资源配置和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评价指标的建立,能够及时发现在财政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提升实际工作效率,形成综合判断和综合评判的效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反映财政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财政支出工作的有序进行。

2.工作目标

随着我国当前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在财政支出方面需要以社会公共需求为依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还需要根据社会公共需要,明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工作原则。以实际情况入手,建立层次性较为广泛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提升实际工作的效果以及质量。(1)多层次特点。在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层次性的特点,根据财政支出内容的多样性来保证具体工作的有序进行。在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财政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在资金流向和支出方面,所涉及的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以及层面,既包含生产建设领域方面,也包含非生产领域方面,满足社会各界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要求。财政支出覆盖了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多个方面,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这种多样性决定了在资金分配方面需要充分考虑最终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实际工作效果以及工作质量。(2)综合性特点。财政支出发挥成效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共同作用。在设计财政支出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既要考虑项目建设质量,也要考虑公众满意度,还要考虑日常维护的成本支出等。财政支出具有综合性特点,所以相应的绩效评价需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综合考虑资金使用成效。如果忽略了这一点,那么财政支出的效益难以客观衡量。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保证实际工作效率的提高,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时,还需要明确主要的工作原则,从而为绩效指标设计提供指引。(1)绩效评价指标设计需要遵循目的性和系统性原则。首先,根据工作规划和目标,设计相应的绩效指标,确保财政支出符合工作目标。财政支出项目也要根据整体规划来安排,确保全年工作目标的实现。在具体项目中,绩效指标设计需要能够体现项目实施的目的及规划目标,确保资金使用集中在实现既定目标上。其次,指标设计需要统筹协调,形成有机系统。需要全面了解各个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指标之间互相冲突,或者过多重叠,提升绩效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和科学性。(2)绩效评价指标设计需要注重全面性原则。首先,由于绩效评价指标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并且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宽泛性的特点,所以在设计指标时需要全面考虑。既要考虑当前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也要考虑长期效益,兼顾当期和远期成效。绩效评价指标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既要分清主次,也需要统筹考虑,使绩效评价指标反映财政支出的各个方面的成效。为了节省绩效评价投入,在注重绩效评价指标全面性的基础上,对于同类或重叠部分较大的指标进行归类合并,做到既全面又简约,促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3)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还需要注意导向性。绩效评价指标要可衡量,注重突出导向性。只有导向性突出的评价指标,才方便应用。制定和完善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这样才能有效激励所有员工提升工作成效,同时也提升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方便考核,绩效评价指标在设计时需要注重导向性,清晰明确,易于理解和操作,方便进行评价打分。缺乏导向性和实用性的指标,容易引发矛盾,造成不满。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1.做好指标分类工作

在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支出项目或者财政资金的使用问题,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联系,及时分享各项信息,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动态管理机制。从指标设计到具体应用,需要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并且还要考虑兼容性问题,把握好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的关系,平衡好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从而使得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而详细、重点突出而易于应用。在实际工作过程需要加强对指标的分类工作,需要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类的基础上,按照财政支出的性质和范围、项目的主要功能以及服务领域,提升分类的科学性以及精准性。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体和客体的差异性,可以分为财政支出项目评价指标、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和财政支出综合评价指标,从这些内容入手,共同搭建高效的工作平台以及工作模式。在指标分类分层的基础上,明确财政支出的功能以及成效,突出工作重点和目标。还需要结合资金用途进行分类,完善财政支出及项目管理,比如科学事业方面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根据不同的工作目标确定指标范围。对于各项目或部门都有的支出项目,以共性指标为主;针对具体的项目,需要构建个性指标。共性指标要突出可比性,个性指标需要突出针对性。

2.加强定量指标设计

还需要对不同指标进行优化融合。为了增强评价指标的可衡量性,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定量指标。定量指标设计越合理,那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就越有保障。定量指标设计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既要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的要求,也要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和项目开展情况。定量指标设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为此需要集思广益,还可以借助第三方机构的力量。各单位由于人力有限,可以由地方财政部门牵头组织指标设计工作,并且在指标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绩效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明确打分方式和考核要点

财政支出评价指标构建过程中,指标的打分方式和考核要点需要清晰明确,避免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产生误区。对于各个指标的描述需要详细具体,明确告知这个指标如何进行打分,考核的要点有哪些,不断提升指标的可操作性。绩效评价指标的打分方式有多种,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有的单位人手不足,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有的项目较为复杂,可以在采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评定打分;有的是定性指标,可以采用互评的方式进行打分,或者采用相关者打分的方式,提升指标评价的公正性。绩效指标的考核要点需要明确考核规范,以及各类特殊情况说明,对财政支出使用的关键点进行规范,避免由于含糊不清造成的各类风险。

4.加强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管理

财政支出项目大多具有综合性、专业性特点,绩效评价的难度较大。可以由财政部门牵头,聘请专家或邀请第三方机构,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绩效评价。为了提升绩效指标的科学性,需要根据项目特点进行优化,突出项目实施的目标和后期成效。项目在申请阶段,需要提交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是重点领域和重要节点,需要展开绩效评价,特别是工程质量、财务状况等;项目结束后,在验收环节需要进行绩效评价,系统考核项目完成情况。只有加强财政支出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全过程跟踪,才能确保项目实施的成效。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涉及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的资金越来越庞大。为此,需要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则是其中的重要步骤。各地财政部门和相关单位需要认真调研,结合相关政策和实际情况,完善本单位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长期探索,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提升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升财政支出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智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国市场,2019(3).

第6篇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依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兼顾的原则,根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评价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即财政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它体现的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即判断能否以低成本的方式办更多的有效率的事,并通过评价找出决策和执行中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财政支出的绩效水平是衡量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的尺度。

农业财政支出就是全部财政支出项目中对农业支出资金的综合和汇总。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农业财政支出资金与其效果之间的关系,具体效果包括农业总产值或增加值的增加,粮食产量或者其他农产品产量增长率,农业财政支出的覆盖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改进和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等。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财政支出绩效总体效果的特定概念和具体数值,是衡量、监测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揭示财政支出问题的重要量化手段;是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是按照特定的分类标准,对财政支出评价对象进行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实用可行的分类而形成的指标体系。设置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是保证财政支出科学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基本条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两大类。定量指标就是项目评价的绩效可以量化为数额的时候,采用相应的数额的绩效评价方法;定性指标就是项目绩效评价不可以量化时,采用专家评议、调查问卷等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现状

通过建立合理的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对农业财政支出进行客观的分析,真实地反映财政支出的综合效益,能够对农业财政支出进行科学性、合理性的分析。现阶段,我国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不断完善,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指标。

其一,经济效益指标。具体为:一是支持农村建设指标。主要包括:农业结构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性,每公顷耕地面积农业总产值,农业机械化率,产品商品率增长幅度,农产品出口额/农业总产值,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优质农产品比率增长率,农户对项目实施结果满意率,农业财政支出投入的覆盖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率。二是支持与促进农业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农业科研费用占农业财政支出比率,项目区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粮食产量增长率,劳动生产提高率,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土地治理面积提高率,贫困人口减少率,单位面积纯收入增加额,农产品品质和质量提高率,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新增灌溉面积,新打井机及配套设施数,植树与植草面积及成活率,养殖和种植小区面积,农副产品产值与GDP比值,本年新增固定资产,农产品外贸出口额。三是农业产业化指标。主要包括:支柱农业规模扩大率,支持农业企业产值提高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率,农业总产值,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新增产量农业科研推广,农业产业化计划完成的程度,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农产品培育技术改良投入,科研人员数量,支柱产业农产品培育投入,税收收入增速/财政支出增速,农业科技实力提高率,农产品良种繁育能力增长率,获ISO9001系列资格认证的农副产品数量。

其二,社会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扶贫效益指标、农业人口生活质量提高率,促进农民就业效益指标,促进国家粮食安全指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量,提高农业竞争能力效益,教育普及率,农产品加工产品社会增长率,环保能源利用率,农村信息化建设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

其三,生态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水资源平衡和农田土壤养分平衡,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生产能力指标即耕地生产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有无项目抗逆力比率、生态功能综合生产效率,土地侵蚀面积变化率、水环境质量指数,土壤退化率,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减量,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土地治理面积提高率,退耕还林、荒漠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量比率。

三、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缺乏可行性,我国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呈现出单一性,缺少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我国的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没能形成从指标体系构建、指标设计到评价结果的实证研究一体的评价系统,现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操作性较差,不能从不同层面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缺乏体制机制保障。要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必须法制化制度化,相应的绩效评价政策和法规加以规范和保障。

第三,缺少大量可靠的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息数据支持。我国现阶段没有建立在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上的数据库系统,为了促进绩效改革的快速进行,确保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初具规模的数据库系统已成为必须。

四、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措施

第一,严格根据农业财政支出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国家标准、历史标准和理论标准,制定科学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并使之简单适用,又易于操作,更好地反映农业财政支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规范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农业财政支出的范围与规模,保证财政支出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把农业财政支出进行系统化分析,从整体上准确评价财政支出效益。这样才能使评价结果具有可行性。

第二,逐步完善财政支出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可行、合理全面的制度体系,将农业资金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强化科学化管理,确保财政资金的效率得到提高。

第三,按照科学、公允的标准建立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数据库系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据库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各种对象进行公正、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根据不同类型划分并形成数据群集成的总和。在进行绩效评价标准取值时,从数据库中选取与评价项目指标体系向对应的指标数据库,同时根据实际绩效评价的需要,对数据库进行调整增设和补充,形成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分析数据体系。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收集信息网络系统,有效开展财政支出数据信息的采集,并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和定期机制。

按照十七大报告的精神,财政部在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内,先后出台了《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组织、开展的部门和领域的财政资金项目绩效评价实践活动。总之,随着我国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一系列政策办法的出台,规范农业财政资金的管理,提有利于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绩效。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农业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第7篇

关键词:油料部门;平衡计分卡;绩效指标

中图分类号:E23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nd the practice of POL department of army, we choose 16 second level indexex to form the index system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OL department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guaranteeing object satisfaction, resources devotion and guaranteeing process and study and growing up and propose the step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Key words: POL department; the balanced scorecard; performance index

部门或团队的绩效是指部门或团队完成自身任务目标的情况,同时也应该包括对其他部门或团队的服务、支持、配合、沟通等方面的行为表现[1]。本文试图将平衡计分卡理论应用在部队油料部门的绩效评价中。选取保障对象、资源投入、保障流程和学习与成长作为平衡计分卡的4个维度,建立了油料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平衡计分卡油料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某部队油料部门的绩效进行了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和矩阵计算,确定了指标的权重;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了评价结果,并与部队油料部门实际业绩进行了对照,据此提出了提高部队油料部门绩效的建议。

1 油料部门绩效评价的含义

绩效概念,实际上可以综合代表效率、财务指标、市场占有率、内部激励结构、组织文化等各种指标,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有效途径整合为可以衡量或评估组织行为的指标体系[2]。绩效概念是一个与效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是一个包括效率但又比效率更为广泛的概念[3]。墨菲(Murphy,1998)给绩效下的定义是,“绩效是与个人在其中工作的组织或组织单元的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4]。理查德・海克斯认为组织绩效是“一个多维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概念,它随着时间和主体的变化而变化[5]。油料部门绩效指的是油料部门工作的结果和成效。油料部门绩效评价是通过分析油料部门工作的本质、特征、内部过程、外部影响等因素,建立适合部队油料部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评价油料部门绩效现状,估计其可能达到的程度。企业等组织绩效评价的核心是建立以“经济、效率、效能、公平”为目标的评价体系[6],油料部门绩效评价不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但是同样重视效率、效能与公平。

2 油料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我国学者张一驰认为,绩效评价是对员工一个既定时期内对组织的贡献作出评估的过程[7]。组织层面的绩效评价是“一种提高组织员工的绩效和开发团队、个体的潜能,使组织不断获得成功的管理思想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整合的管理方法”[8]。本文采用平衡计分卡(BSC)与关键绩效指标(KPI)两种方法来构建油料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用平衡计分卡建立油料部门绩效的4个维度,用关键绩效指标法来确定每个维度的指标。“平衡计分卡可以帮助油料部门明确自身的战略目标,并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更加注重对组织成员的引导与激励。”[9]关键绩效指标是组织动作过程中关键成功要素的提炼和归纳,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将战略转化为内部的过程和活动,从而不断增加组织的竞争力并持续发展[10]。

(1)分析目前油料部门的绩效现状与绩效目标之间的差距,确定油料部门的任务目标,如图1所示。

(2)以油料部门的任务目标为基础,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4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满意度维度、资源维度、流程维度和学习成长维度。

(3)用关键绩效指标法来确定各个维度的二级评价指标,如图2所示。

3 油料部门绩效评价各维度分析

借鉴中外学者关于平衡计分卡基本构架的论述,我们将油料部门战略与使命置于平衡计分卡的顶端,然后对保障对象满意度、资源投入、保障流程和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即一级指标)进行分析。

(1)保障对象满意度维度。保障对象满意度指标,考察的是用油单位对油料部门工作的满意程度。满足部队油料需求是整个油料部门的目标,确保各用油部、分队及时得到所需的油料,是油料部门的职责。尽管油料部门的使命是满足保障对象的需求,但在实际中由于管理的问题,难免出现某些活动偏离了使命要求的情况。而平衡计分卡的战略设计、目标控制和过程管理,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有巨大的优势。

(2)资源投入维度。国家在油料部门力量建设中的投入越多,军队的油料部门能力就越强。资源投入跟保障能力成正比。对资源投入维度的考察能够帮助发现油料部门的实力情况,发现投入方面的不足。油料部门平衡计分卡的资源投入维度,讨论的是油料部门所获得的油料保障资源是否满足需求。这些资源来自国家对军队的投入,以及军队对这种投入的分配。在军队占用的国家军费资源总量上一定的情况下,在油料部门的投入应该占多大的比重,才能满足油料任务的需求,这需要以平衡计分卡的全局性视角给予综合分析。

(3)保障流程维度。油料保障流程是将油料系统的各种资源转化为部队所需油料的最后一个步骤,该流程是否始终以目标为导向,是否与战略密切相关,是否进行了有效的过程控制,这一切决定了部队最终是否能得到优质的油料部门服务。在进行保障流程维度的指标选取时,本文放弃了传统的以考察油料的筹措、储存、运输、加注的保障环节为主的选取方法,而是选择反映油料部门系统的核心功能的几种能力作为考察指标。

(4)学习与成长维度。个人的绩效指员工个体的工作效果、绩效、贡献,主要包括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成本费用以及为改善组织形象所作出的其他贡献[11]。学习与成长维度关注组织成员的个人绩效。就是符合一定素质要求的人才队伍、高效而可靠的信息沟通系统以及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不断优化。针对油料部门这项能力的提高,平衡计分卡把学习和成长作为一个重要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的是组织中的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技能训练及高效可靠的沟通系统。任何组织,只有把功夫花在平时,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在关键时刻才能够“保障有力”。各个岗位的人员,都可以对照职位的目标,随时改进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学习和探讨,促进每个人以及整个组织的学习与成长[12]。

4 油料部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从保障对象维度、资源投入、保障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出发,运用KPI方法,建立油料部门绩效评价的KPI指标体系,即二级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5 油料部门绩效评价的实施步骤

第8篇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战略性绩效评价 平衡积分卡 指标体系

一、基于平分积分卡的国有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

目前西方各国的专家学者先后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绩效评价模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EVA评价体系和平衡积分卡评价体系。

1.EVA以财务管理理论为基础, EVA的主要优点是考虑了企业权益资本成本,避免高估企业利润,真实的反映股东财富的增加,通过对财务指标的调整,设计出更接近企业经济现实并能反映出企业未来价值创造的指标,但是EVA终归是一种综合性财务指标,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有效计量和放映。

2.而平衡积分卡的主要优点是纳入了非财务指标,一方面平衡积分卡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三方面非财务指标,这不仅克服了财务指标以单纯数量指标计量的缺点,同时它又能反映出导致财务指标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平衡积分卡,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连续地对所要控制的指标进行跟踪监视,使一些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但平衡积分卡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如缺乏反映企业目标的指标。

3.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EVA评价体系和平衡积分卡评价体系的优缺点互相补充,我们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将对评价国有企业经营绩效很有益。即主要采用平衡积分卡评价体系,同时可以对财务层面评价指标设置采用EVA理论。

二、基于平分积分卡的国有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平衡记分卡与EVA两种评价体系构建了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具体而言,反映“新经济”时期管理特点的企业战略性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内部绩效评价和外部绩效评价两部分。

(1)来看内部绩效评价

①财务目标是一个企业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其他目标的核心和落脚点;其他目标都是为实现财务目标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并且最终要落实到财物目标上。

②企业是一个组织,为了满足它的正常运营,需要输入很多要素比如人、财、物、信息等,而人力资源在组织追求卓越绩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是企业组织运营和不断进步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提高组织学习能力,保持组织持续竞争能力的关键。

③业务流程体现了企业的价值链,是构筑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战略的基本,例如它决定着产品的生产周期、成本及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客户对产品及服务不断变化的要求。

④创新是企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要使企业所创造的价值被认同,企业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使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能够不断增加客户的满意度。

(2)对于外部绩效的评价而言

①“顾客就是上帝!”这是企业历来奉行的服务宗旨。企业所有的绩效必须通过客户方能实现,尤其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没有客户对企业所提品和服务的青睐,企业就无法实现其产品的价值,无法获取利润,无法实现其财务目标,最终无法生存。

②战略联盟的目的是改变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关系,实现企业之间从竞争关系向伙伴关系的转变,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当今企业竞争模式中已经成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③任何一个企业在当前的生产经营和长远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给予的支持。因此,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慈善捐款、关心公益事业等。

2.基于平分积分卡的国有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大概框架

(1)内部绩效评价的四个层面指标设置为

财务层面 :①反映资产运用状况的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周转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②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③反映资产运用与盈利能力:修正后的经济增加值,总资产收益率,所有者权益报酬率。

员工层面:①员工能力:员工的知识水平,员工的建议能力,员工的生产效率。②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费用率,员工的保持率。

业务流程层面:①经营能力:产品生产周期,效率产品合格率,安全生产率。②售后服务:产品保修期,产品故障及时排除率。

创新层面:①技术创新层面:研究开发费用率,新产品开发能力,新产品投资回报率。②管理创新层面:管理咨询费用增长率、管理咨询方案或合理化建议采纳率。

(2)外部绩效评价的四个层面指标设置为

顾客层面:①顾客满意度②市场占有率或相对市场占有③客户保持率④客户服务成本利润⑤客户利润率

战略联盟层面:①战略协作效应②供应链运营能力:供应链敏捷性,生产柔性,产销率,产需率。

社会责任层面:②社会生态环保:能源消耗强度指数,环保投入率。②企业社会贡献:人均GDP,上缴税收率,提供就业,社会公益服务。

企业外部形象与其他无形资产:①企业外部形象:经济信誉度,企业美誉度。②其他无形资产:商标与专利权,地理位置。

以上为本人给出的对国有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性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由于水平和时间有限,这一指标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5

第9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1.24;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717-04

1 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的内涵

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是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在项目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内为衡量项目的真实效益和指导后期项目的顺利开展,对项目综合效益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1]。根据土地整治的目标和任务,从影响绩效的各项关键因素入手,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具体分解为项目实施情况、项目效益情况、附加效益情况3个方面。

1.1 项目实施情况

主要考虑项目实施过程及项目验收时的绩效情况。具体为资金使用、管理规范和工程实施情况。根据土地整治项目相关标准和规范,分析项目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及时性等方面的实现程度以及考察项目资料完备性、组织管理水平等[2,3]。

1.2 项目效益情况

项目效益情况主要考虑项目竣工后效益发挥情况,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主要是分析土地整治项目资金使用的效果,反映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比较效益[4];社会效益主要是反映公众对项目实施后的满意度以及推动区域社会发展情况等[4];生态效益主要是指实施土地整治后项目区生态环境改善程度等[5]。

1.3 附加效益情况

附加效益情况起正向激励作用,作为项目实施情况和项目效益情况的补充,主要考虑个别项目的特色效益发挥情况。

2 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可重复操作上,无论评价主体是谁,不管什么时候评价,对同一个项目的评价结果应该是基本相同的,评价指标要能够准确表达土地整治项目绩效的内涵。

2.1.2 系统性原则 各评价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定层级的绩效评价指标必须与同一层级的绩效评价目的相一致,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主要特征和状态,并能体现出土地整治项目未来的发展趋势。

2.1.3 可操作性原则 要充分考虑数据及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各评价指标应该概念确切、含义清楚、信息集中、数据资料容易获得,计算范围明确,计算方法简明易懂,尽量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及有关规范标准。

2.1.4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根据指标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既有定量数据,又进行定性分析。

2.1.5 激励性原则 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并不只是为了获取评价结果,还应该注意对地方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激励和引导,指标选择尽量能够反映地方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果,以“正向”指标为主,激发地方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2.2 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整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的重点和难点。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要遵循指标甄选的一般原则外,还要从战略上把握土地整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根据土地整治的目标和任务,从影响绩效的项目实施情况、项目效益情况、附加效益情况入手,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将指标体系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因子层、指标层等4个层次,形成一个由相互联系指标组成的多层次指标体系,从上到下反映出与土地整治目标紧密联系的土地整治绩效的实现程度(表1)。

3 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3.1 项目实施情况指标分析

3.1.1 资金拨付情况 反映财政部门和项目管理部门按照计划进度将工程资金拨付到施工单位的及时程度。以项目承担单位提交资金拨款申请之日到资金拨付到施工单位的时间作为评价依据。

评价标准:20个工作日内拨付为及时;超出20个工作日拨付为不及时。

3.1.2 预算执行情况 反映土地整治项目预算资金的执行程度。以预算执行率作为评价依据。

计算公式:预算执行率=项目实际资金支出总额/项目预算资金总额×100%

评价标准:预算执行率达到100%为较好;

预算执行率未达到100%为较差。

3.1.3 资金使用规范情况 反映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前期工作费、工程施工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不可预见费等各项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程度[6]。以各项资金使用是否超额作为评价依据,如果单项资金使用中占用了部分不可预见费也应扣除。

计算公式:资金使用超额量=项目实际支出金额-拨付资金数

评价标准:各项资金均不超额为规范;有一项或一项以上超额为不规范。

3.1.4 项目变更规范情况 反映项目变更的规范程度。主要以土地整治项目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防护林工程等单项工程的变更项数作为评价依据。

评价标准:无变更或者仅变更1项,且有规范的变更程序、手续为规范;变更2项或2项以上,有规范的变更程序、手续为基本规范;变更2项或2项以上,变更程序、手续不规范为不规范。

3.1.5 规划方案设计情况 反映项目规划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主要以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其他工程等单项工程调整率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评价依据。

计算公式:单项工程调整率=

变更调整工程量/计划工程量×100%

评价标准:5%以下为合理;5%~15%为基本合理;15%以上为不合理。  3.1.6 5项制度执行情况 反映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中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公告制、合同制等5项制度的执行情况[7]。

评价标准:执行了5项制度为规范;5项制度中有1项或1项以上未执行为不规范。

3.1.7 权属管理情况 反映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中项目区农民群众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和结果的响应程度。以权属调整工作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及项目区群众有无异议作为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调整符合规定程序且群众无异议为较好;调整不符合规定程序或群众有异议为较差。

3.1.8 档案管理情况 反映土地整治项目从立项到竣工过程中有关工程建设档案完整程度。以验收规程等相关规定作为评价依据。

评价标准:项目相关档案材料齐全完整为较好;项目相关档案材料不齐全或不完整为较差。

3.1.9 主要工程量完成情况 反映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及规划变更方案中工程量的完成情况,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其他工程等单项工程完成率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评价依据。

计算公式:单项工程完成率=

实际完成工程量/计划工程量×100%

评价标准:完成率为100%的为完成;完成率低于100%的为未完成。

3.1.10 工程建设质量情况 反映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后土地平整工程质量情况,以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的质量合格情况作为评价依据。以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和竣工验收报告等有关材料要求作为评价依据。

评价标准:无质量问题,没有返修为合格;无质量事故,略有返修为基本合格;发生一般质量事故,有部分返修为不合格。

3.1.11 按期完工情况 反映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按照实施方案约定时间准时完工的情况。以工程是否延期作为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按期完成为较好;延迟3~6个月为一般;延迟6个月以上为较差。

3.2 项目效益情况指标分析

3.2.1 单位面积产量增长率 土地整治后项目区根据标准粮折算后的每公顷平均粮食产出增长率,反映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改善程度。以项目建设新增及标准粮折算的粮食产量增长率作为评价依据。

计算公式:p=(pa-pb)/pb×100%

式中,p表示粮食产量增长率,pa表示整理后的每公顷平均粮食产量,pb表示整理前的每公顷平均粮食产量。

评价标准(基准作物为小麦):15%以上为较高;5%~15%为一般;5%以下为较低。

3.2.2 投资收益率 主要反映项目投资收益能力。项目纯收益为项目实施后2~3年的平均纯收益。

计算公式:投资收益率=项目纯收益/项目总投资

评价标准:收益率大于20%为较高;收益率10%~20%为一般;收益率小于10%为较低。

3.2.3 新增耕地计划完成情况 反映的是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方案中新增耕地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计划完成率作为评价依据[8,9]。

计算公式:新增耕地计划完成率=实际新增耕地面积/计划新增耕地面积×100%

评价标准:新增耕地计划完成率100%为完成;新增耕地计划完成率低于100%为未

成。

3.2.4 主要工程正常使用情况 反映项目主要工程在项目实施后是否正常发挥了效用。以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其他工程等单项工程正常使用率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评价依据。

计算公式:工程正常使用率=

工程正常使用量/工程总量×100%

评价标准:工程正常使用率大于95%为较高;工程正常使用率在80%~95%的为一般;工程正常使用率小于80%为较低。

3.2.5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度 反映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对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程度。以播种、灌溉、收割等主要农业劳动时间减少率为依据。

计算公式:农业劳动时间减少率=(整治前需要投入农业劳动时间-整治后需要投入农业劳动时间)/整治前需要投入农业劳动时间×100%

评价标准:农业劳动时间减少率大于50%以上为较高;农业劳动时间减少率在30%~50%的为一般;农业劳动时间减少率小于30%为较低。

3.2.6 公众满意度 反映土地整治项目区内对项目工程整体建设情况感到满意的农民占项目区总人数的比例,反映土地整治的社会可接受程度[10]。该指标数值可通过开展项目区的随机调查(调查比例为2%~5%)来获取,并根据调查结果赋予分值。

计算公式:公众满意度=调查中表示满意的农民人数/接受调查的农民总人数×100%

评价标准:公众满意度在90%~100%的为较好;公众满意度在80%~90%的为一般;公众满意度低于80%为较差。

3.2.7 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度 反映土地整治后项目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程度。以进行土地整治后交通条件、灌溉条件、防涝条件、村容村貌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等5项内容改善是否明显作为评价依据,由专家根据实地调查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5项内容均有明显改善为较好;3项及3项以上有明显改善为一般;2项或仅有1项改善明显为较差。

3.2.8 绿色植被覆盖率增长率 反映土地整治项目区对生态环境起重要作用的绿色植被增长情况。

计算公式:绿色植被覆盖率增长率=(整治后农作物、林地、草地总面积-整治前农作物、林地、草地总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评价标准:增长20%以上为较高;增长10%~20%为一般;增长10%以下为较低。

3.2.9 林木存活率 反映项目实施后对林木的管护程度。

计算公式:林木存活率=存活林木数量/种植的林木数量×100%  评价标准:80%以上为较高;60%~80%为一般;60%以下为较低。

3.2.10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反映经过土地整治后项目区内农业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保证高产稳产的能力。以整治后项目区内灾年的粮食减产率作为衡量标准。

计算公式:粮食减产率=(正常年份粮食平均单产-灾害年份粮食平均单产)/正常年份粮食平均单产×100%

评价标准:粮食减产率小于10%为较好;粮食减产率在10%~20%的为一般;粮食减产率大于20%为较差。

3.3 附加效益情况指标分析

3.3.1 新增耕地质量提高等级 反映土地整治后新增耕地的质量改善程度。以耕地质量等级的提高数作为评价依据,整治前新增耕地质量等级的测算以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依据。

计算公式:提高等级数=整治后新增耕地的适宜性等级-整治前新增耕地的适宜性等级

评价标准:提高2个或2个以上等级的为较好;提高1个等级为一般;未提高等级为较差。

3.3.2 农地集约经营程度 反映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农地流转及集约化经营程度。规模经营受田块大小的影响, 因为田块面积的增大为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因此田块面积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规模经营提高的程度[2]。

计算公式:田块面积增长率=土地整治后田块平均面积-土地整治前田块平均面积/土地整治前田块平均面积×100%

评价标准:田块面积增长20%以上为较高;增长10%~20%为一般;增长10%以下为较低。

3.3.3 后期管护规范情况 反映土地整治工程完工后,项目区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等管理、养护制度的健全程度,由评价专家根据项目是否按要求签订后期管护合同为评价依据。

评价标准:有1项主要工程未签订后期管护合同为较好;有2项主要工程未签订后期管护合同为一般;2项以上主要工程未签订后期管护合同为较差。

4 讨论与建议

土地整治项

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是土地整治理论及其方法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标体系对于全面衡量土地整治项目的绩效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目前这项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诸如权重分值的设置、评价结果分等定级等,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展 炜,何立恒,金晓斌,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2):145-148.

[2] 卢景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33(5):90-93.

[3] 钟沛林,周佳松,张 弘,等.南方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4):395-399.

[4] 王红雷,王秀茹,刘 曦,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0(8):67-70.

[5] 胡廷兰,杨志峰.农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5):275-280.

[6] 杨庆媛,张占录,杨华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3):44-49.

[7] 王瑷玲,赵庚星,李占军.土地整理效益项目后综合评价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4):58-61.

第10篇

[关键词] 煤炭企业;平衡计分卡;KPI法;绩效评价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不少企业片面追求财务指标,结果导致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安全风险失控。因而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取代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针对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评价系统的不足,通过对财务、客户、内部业务、员工学习与成长等四个互相影响的方面的绩效评价来沟通企业目标、战略重点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关系,以期实现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均衡。所以,平衡计分卡自90年代初提出以来,便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普及。到2000年为止,《财富》1000强中有40%的公司采用了平衡记分卡。关键绩效指标(KPI)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并再分解为部门责任和员工责任指标,能够为企业建立一套目标管理式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而,企业如果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从财务:客户、内部管理流程、员工学习与成长能力等四个维度构建企业各个层面的KPI,来阐述企业的战略意图,使员工绩效行为与企业目标要求的行为相吻合,那么将会对修正绩效管理偏差,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产生积极意义。

一、煤炭生产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主要问题。(I)产品结构单一。市场不稳定。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产品主要以原煤和煤炭初级产品为主,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十分激励。而且我国煤炭市场具有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煤炭消费市场集中度比较高。据统计,我国80%以上的煤炭产品是由发电和供热企业消费的。这一市场特征,加大了煤炭企业的销售风险,一旦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就会引发主要客户资源的流失,从而导致产品销售数量的较大波动。(2)安全事故频发。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日益重视并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但从总体上看,煤矿矿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依然严重,在某些地方甚至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煤炭开采加剧水资源匮乏,煤矸石堆积占地面积增加,部分矸石山自燃,污染大气严重,煤矿地表塌陷面积日益扩大。更令人担忧的是频频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已经发生了多起重特大煤矿安全事故,如2005年辽宁孙家湾煤矿矿难、黑龙江七台河煤矿矿难,2009年山西王家岭矿难等。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我国平均每7.4天就会发生一起特大煤矿事故。2003年我国煤矿产量占世界的33%,但煤矿死亡人数却占了世界煤矿死亡人数的79%。最近几年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已经明显好转,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形势依然严峻。

2.绩效评价方面的原因。(1)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失衡。煤炭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70%以上的能源。预计到本世纪五十年代,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比重仍然维持在5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扩大,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的绝对数量依然会持续增加。受利益驱动,煤炭企业很容易为了追求规模的快速扩张,而放松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2)长期与短期指标失衡。上述煤炭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其实也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失衡的必然结果。不重视企业长期发展能力,必然会削弱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与相应目标是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企业为了适应全球的激烈竞争必须不断改进其现有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这些都需要员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保障。如果企业不注意员工学习与成长方面的培养,必然会导致员工对企业不满、劳动生产率下降,甚至员工流失,进一步削弱企业的创新能力。(3)绩效考核缺乏深层次的激励因素。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于绩效评价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薪酬管理水平,还没有从战略高度认识绩效考核的作用,致使绩效评价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脱节。绩效评价结果只与员工的薪酬挂钩,忽视了对员工精神层面的激励,忽视对员工学习与成长能力的开发,错误地认为绩效考核是区分员工工作业绩好坏的手段,是发放奖金的依据。根据双因素理论,类似于工资、福利和奖金这样的“保健因素”,只能消除员工对企业和对自己目前工作的不满,是解决问题型的绩效管理手段,再大强度的“保健因素”刺激,也很难起到激励员工提高绩效的作用,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

二、煤炭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分解

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建立KPI指标的要点在于流程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它首先要求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然后利用头脑风暴法等方法找出企业重点业务,即企业价值评估的重点。最后,再用头脑风暴法找出这些重点业务领域的关键业绩指标,即企业级KPI。依次类推,分别建立各部门级的和个人级的KPI。卡普兰和诺顿将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定义为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员工学习与成长等相互联系的四个维度。其中,财务是最终目的,客户是关键,内部业务是基础,员工发展是核心。(1)财务指标。绩效评价的最终目标是获得既定的财务绩效,是对过去业绩的总结和评价,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财务指标的实现依赖于其他维度的指标的实现情况,它能够显示企业的经营战略及其执行是否正在为最终经营成果的改善做出贡献。财务计量的典型指标有利润、现金流量、资本报酬率、销售增长率以及经济增加值等。(2)顾客指标。根据卡普兰和诺顿的理论,顾客类指标反映了企业财务收入的来源。平衡记分卡对顾客方面的计量主要针对为企业提供长期盈利能力的顾客群,既包括现有顾客,又包括潜在顾客。针对顾客的计量指标主要包括具有因果关系的市场占有率、老顾客保有率、新顾客增加率、顾客满意度及顾客利润率等五个指标。顾客满意度支持着老顾客保有率、新顾客增加率和顾客利润率,而老顾客保有率和新顾客增加率则支持着市场占有率。(3)内部业务流程指标。根据卡普兰与诺顿提供的企业内部流程模板理论,企业内部运营流程一般可分为创新流程、日常运营流程和售后服务流程三个基本流程,其中创新流程包括市场调查和产品开发两个步骤;日常运营流程强调的是如何及时、连续地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接受订单、采购、生产加工、交货等步骤:售后服务流程包括提供担保、对产品进行修理和帮助顾客完成结算等一系列活动步骤。平衡记分卡把创新过程引入到内部经营过程之中,要求企业创造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现有和未来的目标客户的需求,提高企业未来的财务绩效。(4)学习和成长指标。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事实上是对人才的竞争,如何发现人才,招募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是企业绩效考核系统所必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学习和成长指标关注的是公司的长远发展能力,目的是推动内部业务活动,确保顾客和财务目标的实现。对员工学习和成长的计量指标主要是员工的满意度、员工保持率和员工技能水平等;对企业组织程序的计量指标主要是检验员工的合作和交流等情况,它可以通过内部过程的改善率来考核。

2.绩效评价指标的分解。根据平衡计分卡建立的绩效评价指标只是公司层面的,在完成公司层面的平衡积分卡后,还要采用专门的方法,如矩阵法等,把公司层面的指标分解落实到部门、直至个人,从而建立包括公司、部门和个人的三个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为公司的绩效是由部门绩效驱动的,而部门的绩效是由个人绩效驱动的。

平衡记分卡围绕企业战略目标,提出了一套由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构成的多维度绩效指标框架体系,以防止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片面性:而关键绩效指标法则的核心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工作目标。因而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建立关键绩效指标,既能够体现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又能够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工作目标,从而促进公司整体绩效的提升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绩效管理; 平衡计分卡;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4-0014-04

在当前竞争激烈和科技进步的环境下,注重战术反馈、内部导向、财务衡量为主的传统绩效评价系统,太过偏重财务绩效报导,忽略了与企业策略目标和经营活动链接的信息,改革过时的绩效评价系统已成为一种必然。企业为了应对快速的变迁,应该掌握竞争力的关键。为适应新环境下企业绩效评估的要求,平衡计分卡(BSC)这个以企业愿景与战略为目标,衡量其未来业绩的驱动因素,对于长短期、有形与无形、非财务和财务绩效并重的多构面绩效评估工具应运而生。

一、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

传统的财务模式无法前瞻性地评估企业的投资,只能衡量过去的事情。平衡计分卡通过两大概念引导企业走向未来:第一个概念是欲达成之目标;第二个概念是用以衡量企业营运表现的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维度之内、外界指针。平衡计分卡是将企业的目标和愿景联结一贯之管理系统,它展示了企业的战略轨迹,实现了对其绩效的考核和改进。

(一)财务维度

通过量度财务绩效可以知道企业之策略是否已得到执行与实施。财务目标一般和获利能力有关,平衡计分卡的所有指标最后都为改善财务绩效,财务目标是一切维度目标和量度的交集,编制平衡计分卡就是要促使所有经营单位将自己的财务目标与企业整体策略联结,将长远财务目标转变为具体的行动,从而将企业管理的各种指标同企业的愿景和战略相结合。财务维度的目标告诉管理者,员工的努力是否已产生积极的经济收益。

(二)顾客维度

顾客是企业主要的获利来源,企业必须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实现战略与目标。运用平衡计分卡的顾客维度时,要确定企业面对之市场份额与竞争性顾客,做好市场和顾客区隔,并计量业绩情况,将顾客维度的延续率、占有率、满意度、获利率、争取率五个核心量度聚焦在目标市场和顾客上。同时,企业也明确传递自己的价值主张来吸引、保留目标顾客,以将使命和战略转化为现实目标。顾客维度是通过顾客眼睛来分析企业,从交货周期、服务、成本与质量等几个方面来关注市场份额和顾客之需求与满意程度。

(三)内部流程维度

达成顾客的财务目标与价值主张是企业渴求之成果。在制定内部流程维度的目标与量度时,需使企业的活动同顾客的价值主张保持一致,而企业之活动则呈现于构成其价值链的内部流程中。所以,应该先分析企业价值链,改善旧的营运流程。平衡计分卡在吸收传统评估系统的质量、时间与成本指标后,把价值链区分为创新流程、顾客管理流程、作业流程以及法令与环境流程,把经营流程后延到售后服务领域,前展到创新领域,从而把利润与顾客满意度连接在一起。

(四)学习与成长维度

学习与成长维度主要着重于员工绩效的衡量,其主要目标是为其他三个维度之目标提供基础架构,是平衡计分卡其他三个维度的基础与动力。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来自人、系统、组织程序三个方面。为了创造企业最佳的绩效,必须运用学习与成长维度来开发无形资产。学习与成长维度将注意力引向企业未来成功的基础,涉及人员、信息系统和市场创新等问题,BSC成功运用的关键就是把企业战略和这个维度连接起来。

二、绩效指标分析

(一)四者的相互关系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互相支持、互为关联维度,将企业的架构、策略与愿景连结在一起。它以信息为基础,把长期策略与创造顾客价值等目标转换为企业内、外具体之活动,能系统考虑企业绩效驱动因素,多维度地平衡评价企业绩效。平衡计分卡不仅重视某一维度的绩效,更是以四个维度来听取不同的声音。通过BSC,企业管理者可以知道员工需要什么样的系统、技能与知识,并据此建立合适的战略,获得适当的运营效率和管理的平衡性、策略性及前瞻性,并最终创造出更高的企业价值。

平衡计分卡之四个方面并不只是平衡计分卡本身,要真正使用平衡计分卡,必须将其四个方面看作一个整体,把平衡计分卡融入战略管理系统,才能发挥其应有之作用。这四个维度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四个方面的平衡

Kaplan和Norton提出的四个维度连接企业之策略及愿景,并将其具体行动化。这套工具将单位之策略及愿景转化为四个层面的目标和量度,兼顾了非财务和财务的层面,实现了四个方面的平衡。

1.非财务和财务的平衡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必须同时重视非财务和财务信息才能获得生机。平衡计分卡要求从非财务与财务的角度全面思考企业考核指标与战略目标。财务指标并不能提供改善绩效的策略建议,非财务指标则能弥补财务指标之缺陷。在关注财务目标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影响财务绩效之驱动因素。

2.外部与内部的平衡

股东和顾客是外部群体,平衡计分卡用崭新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它不但评价企业内部,还关注企业的外部以及内、外部的各个利益相关方,有效地实现了内部和外部衡量之间的平衡;通过建立企业内、外部指标体系,提升财务指标效益,优化企业内部流程,提高员工知识、技能,保持企业的内、外平衡发展。

3.滞后和前置的平衡

绩效指标可分为滞后指标与前置指标。平衡计分卡在两个层面上强调滞后和前置的平衡:一个层面强调企业不仅仅应该关注事后之结果,更应注意那些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的经营活动;另一层面指标提醒管理者注意能提示经营潜力之领先指标。通过滞后指标评价企业绩效的改善,通过前置指标寻找滞后指标改善的驱动因素。

4.短期和长期的平衡

除了注重短期经营活动,BSC更重视企业的长远规划,它整合企业中不同类型的管理指针,使企业的年度计划与战略规划有效地结合起来。平衡计分卡并不是简单取代现有衡量工具,而是整合与平衡未来的结果和今天的行动间的差距,使企业的战术计划与战略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三、关键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本研究依据初拟之策略目标、BSC应用文献、相关人员和专家的访谈结果,建构各维度之问题,从而使得问卷具备应有的信度。通过归纳、总结影响企业成功运营的重要因子,得到17个财务构面的关键指标,16个顾客构面的关键指标,12个内部流程构面的关键指标,15个学习与成长构面的关键指标。经以李克特(Likert)5点量表测度,请受访者依据对各项指标之认知程度,予以评价并选择合适答案,以1分至5分区间尺度衡量其重要程度,构建第一次调查研究问卷。

初始研究问卷是为了找寻评价企业绩效之指标体系而设置,使用叙述性统计方法,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对它们进行先后排名,挑出排名靠前的五个评价指标。发出371份研究问卷,共计收回253份有效研究问卷(有效回收率:68.19%)。问卷量表之信度如表1所示。

企业绩效评价四构面指标的信度分析结果都大于Guieford所提倡的0.7水平,所以调查问卷量表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问卷参考平衡计分卡相关应用文献,在量表设置过程中,征询了理论与实务界的专家观点,亦经多位人员反复修正语义和文句。因此,问卷之效度指标符合规定的要求。SPSS分析显示的企业绩效评价诸构面之重要性分值如表2所示。

结合构面指标分值排名,再通过访谈等多种方式,咨询资深管理人员意见,从各构面中挑取出的5个指标如表3所示。

四、基于AHP的构面与指标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AHP)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是处理具有多准则、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问题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系统评价方法。它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和网络系统理论,是一类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AHP的基本思路是归纳调查对象的主观性结论、层次化所要分析之决策,以构建多层级之评价模型,再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层次中的诸多要素之综合评价值。

上述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在企业绩效评价领域尚缺乏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借助AHP软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深入的研究。选取26位企业绩效评估方面的专业人士及业内资深管理人员,发放第二轮调查问卷。用德尔菲法研究第一轮问卷研究得出的各构面中的五个评价指标,分析各指标之相对重要程度。

运用AHP软件研究分析整理的数据,计算企业绩效评价各构面的一致性比率,并分别确定其权重。一致性比率数值如表4所示。CR(主层级构面)与其他构面之数值都远小于最低接受值0.1。

从表4数据可以看出,调查结论符合一致性比率规定要求。进一步计算各指标之权重,具体数值如表5所示。

表5的数据显示,对于企业绩效评价各个构面内评价指标来说,每个指标的权重排序相对于第一次问卷研究结论的变化不是很大。其中学习与成长构面的授权和分权程度指标由第一退至第二,研发费用增长率指标则相应地上升至第一;内部流程构面的故障反应时间指标由第一位退至第二位,内部控制程序指标则由第二位升至第一位。

财务构面的权重数值达到0.384,排在企业绩效评价所有构面的第一位,其余构面的权重排名分别为:内部流程构面(0.269)、顾客构面(0.227)、学习与成长构面(0.120)。最终之结果是:财务构面>内部流程构面>顾客构面>学习与成长构面。相对于第一次调查结论而言,内部流程构面与顾客构面互换了位置,其他构面的权重顺序没有发生改变。

对于整个企业绩效评价系统来说,财务构面的权重数值与内部流程构面权重数值合在一起达到了0.70,这提醒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决策时要以财务目标为主导,还要努力采取措施改善企业的内部流程。

五、结论

经过两轮调查,本研究探求适于评估经营绩效的关键指标,并计算其权重数值。第一轮调查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四个构面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对其进行排名,选取各构面中的关键指标以设置第二轮研究问卷。第二阶段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研究德尔菲法的专家结果,求得不同构面与各构面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百分比。最终得出结论认为,企业的绩效评价以财务构面最突出,然后是内部流程等构面。在不同构面上的评价指标中,应该关注重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企业绩效评价过程中,AHP分析法通过将具有层次结构的整体问题逐层分解为多个单准则评价问题,引入科学的评价指标权重体系,有效降低了专家打分法之主观随意性,为合理分配企业的有限资源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同时,对汇集比较信息的矩阵集,运用线性代数方法加以处理,能够挖掘出深层次、实质性的综合信息。

【参考文献】

[1] 兰兰,高成修.基于AHP的PPP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3-45.

[2] 何瑛,白瑞花.基于AHP的电信运营企业战略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0):57-58.

[3] 申志东.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J].审计研究,2013(2):61-62.

[4] 孟宣宇,葛宝山.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广义平衡计分卡模型[J].社会科学战线,2013(5):51-53.

[5] 杨松令,等.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3(7):75-77.

[6] 赵琛徽,吕默.基于BSC和AHP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5):69-70.

第12篇

一、税收筹划绩效评价财务指标的设置

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税收筹划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以及对企业财务管理各项经营指标总体规划的影响等方面。基于税收筹划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考虑绝对与相对水平的 衡量,将税收筹划的财务评价指标界定为如下几个:

一是税务筹划净收益。它反映的是企业开展税务筹划活动所取得的节税收益与投入成本之间的差额。只有当税务筹划净收益大于0的情况下,该税务筹划方案才有可能是合理有效 的;同等风险程度下的净收益值越大,说明企业税务筹划的实施效果越好。这一指标可以通过本年度应纳税变动额与成本项目中的筹划成本计算得出。

二是税收筹划成本收益率。它是指税收筹划净收益与税收筹划成本之间的比率,具体可以分为直接成本收益率与间接成本收益率。其中直接成本收益率是指税收筹划的税收收益与 直接成本的比率,间接成本收益率是指筹划收益与间接成本的比率。通常情况下,该指标值大于1时税收筹划方案才有可能是合理有效的;同等风险程度下的比值越大,说明企业税收 筹划的实施效果越好。

三是税务筹划风险净收益。它是在考虑风险因素下的筹划净效益,其金额等于税务筹划净收益扣减该筹划方案下的风险溢价。当税务筹划风险净收益大于0的情况下,该方案是合理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扣除风险溢价后的净收益值越大,企业税务筹划的实施效果越佳。这一指标需要正确判断与衡量税务筹划方案的风险程度,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水平,从而保证该指标的评价效果。

四是税收筹划无风险净收益率。它是一个相对衡量指标,是指税收筹划风险净收益与税收筹划成本的比率。一般来说,考虑风险因素调整后的净收益率越高,企业所取得的税收筹划绩效越大。这一指标需要正确判断与衡量税收筹划方案的风险程度,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水平,从而保证该指标的评价效果。

五是税收负担降低率。它是指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年度税收负担与以往未开展税收筹划年度税收负担相比较的降低程度,用来衡量企业开展税收筹划所带来的实际税收负担率的变化情况。税收负担率可以用企业实际缴纳的税收额占企业收入总额的比率来表示。理论上说,这一指标能够最直观地反映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绩效水平,实际税收负担率降低程度越大,说明企业税收筹划的实施效果越好。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企业税收筹划并不单纯追求减轻税收负担,因此该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来系统综合衡量。

六是税收筹划效度。它是指通过税收筹划的节税额占总体税负的比率,该比率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企业税收筹划的空间,评价企业税收筹划的广度和深度。该比率越高,说明税 收筹划活动所带来的税收收益越大,筹划方案越成功。

七是税收遵从度。它反映的是企业税收遵从成本占企业应纳税总额的比率,其中税收遵从成本是指纳税人依法纳税需要付出的超过税款的额外支出,如违反税收法律制度所支付的税收罚款、补缴滞纳金等。税收遵从度越低,说明企业税收遵从成本越高,受到税务机关罚款的金额越大,也就越容易受到税务机关的检查,筹划方案的绩效就越有可能较差。

八是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变化率。税收筹划绩效评价的最终基点在于其是否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变化率”这一指标的综合性较强,是考察评价税收筹划是否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财务指标。该指标为正指标,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税收筹划的实施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筹划绩效显著。由于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变动客观上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运用该指标评价税收筹划绩效时,也应参考杜邦分析法逐层分析影响权益资本收益率变化的因素,在剔除与税收筹划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客观考核税收筹划对权益资本收益率变化率的影响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变化率=(筹划后的权益资本收益率-筹划前的权益资本收益率)÷筹划前的权益资本收益率×100%

其中,权益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平均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年末所有者权益)÷2×100%

二、税收筹划绩效评价非财务指标的设置

企业税收筹划实施效果客观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可控制的客观因素,也包括不可控制的主观因素。鉴于现实中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在实际税收筹划的绩效评价过程中, 除了运用能够量化的财务指标外,还应结合难以量化的非财务指标等其他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一是税务机关对企业税收筹划的认定。税收筹划作为企业主动减轻税收负担的一项经济行为,客观上需要得到税务机关的合法性认定。一旦税务机关认定该筹划不合法,企业不仅 不能取得节税收益,而且还要承担补缴税款甚至是税收处罚等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若考虑所投入的筹划成本,更是得不偿失,也就谈不上什么筹划绩效了。所以,只有当税务机关认可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筹划方案才有可能是成功的,才有绩效可言。

二是税收筹划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中的重要性程度。在企业存在较大的筹划空间时,科学的税收筹划有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同时努力 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税收筹划绩效越大,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反之,则说明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占的重要性相对较小。企业应根据可能存在的税收筹划空间来判断和衡量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