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1 09:21: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课、技术基础和专业课,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2.巩固、深化和扩大学生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使学生受到综合产品设计的能力的综合训练。例如,产品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产品系统设计以及产品的开发设计等产品设计的全过程,并以此为核心,对产品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设计理论以及美学和工学基础、设计表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作全面系统的训练,同时不断总结提高撰写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等等。4.参与社会生产和学校科研工作、实验室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树立良好的学术思想和工作作风。
二、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目前安排在第四学年进行。根据题目的需要,可在其中安排2周的调研实习。结合学生提前下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毕业设计安排从2000-2001级教学计划开始,在第四学年全年进行。
三、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和工作量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产品设计类论文)的具体要求:做此类题目的学生一般至少要根据具体设计的产品,独立完成制定项目计划、市场调查(完成调查报告),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对产品的设计要素进行解析,经过设计构思、设计展开、深入设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型制作,最后编制完整的设计报告;完成设计效果图、模型制作和一万字以上的设计报告;设计报告正文一般包括项目的提出、方案论证或文献综述、方案制定、调查报告,具体设计过程、技术经济分析,结束语等内容。
四、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与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参照《**工业大学本科生论文撰写规范》(2000年1月第五次修订版)执行。毕业论文装订要整齐,顺序统一,即封面、内封、毕业论文评语(可后加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文摘要、外文摘要、目录、论文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含外文复印件及外文译文)等。五、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审核签字,并于答辩前48小时将全部材料交答辩委员会。答辩时间为30分钟左右。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并向系学位委员会提出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各答辩小组必须将本组内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至少一名)毕业设计(论文)提交教研室答辩委员会复议后给定成绩。对个别特殊情况,可提交系教务委员会处理。六、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
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优秀人数不超过本专业学生人数的25%,中等、及格、不及格不低于25%。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应由导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三部分的评分组成,下列权重供参考。
(1)导师评分:(25)学生论文反映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10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10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思想、纪律等方面的表现5
(2)评阅人(应由讲师以上教师担任)评分:(25)论文的意义、学术水平及论述的正确性10论文的难度及工作量5效果图与模型制作的质量5论文的条理性,语言的通顺性及书写的工整性5
(3)答辩委员会的采分点:(50+10)以上各项的综合评分20答辩中讲解情况15回答问题情况15创新设计(论文)加分10毕业论文的导师评语、评阅人评语的书写格式可参考附件二,还可根据(设计)论文工作的情况给予特殊评语。评定学生成绩时,可参考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附件三)。对答辩不及格的学生,将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处理,同时要留校(三个月内)修改毕业设计(论文)并重新进行毕业答辩,交答辩费200元。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将学生成绩交教研室主任审核,报系并向学生公布。七、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管理,由系和教研室落实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行导师负责制。各相应职责参照《**工业大学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若干规定》(2000年1月修订版)实施。
引言
设计管理是通过组织运作的计划过程。它是在战略的高度上,对设计过程的各项活动贯注相应的设计理念,并进行相应的规划与指导。
而作为本科教育最后一个阶段的毕业设计是一次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的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环节,尤其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来说,不但是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总结与巩固,更应该是一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的一个重要过程。若要使这样的过程合理而顺利的发生,设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1 设计管理与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
“设计管理”即界定设计问题与目标,寻找合适的设计师,整合、协调或沟通设计所需的资源,运用计划、组织、监督及控制等管理手段,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并通过设计战略、策略与设计活动的管理,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预定目的。其实,我们可以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工业设计专业中设计管理的定义:设计借鉴和利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科学技术以及艺术手段去管理一群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善用合适的人、事、时、地、物等要素,以一定的资源发挥最高的设计能力,完成教师或企业交付的任务。
2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许多工业设计专业老师都感到所带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整体下滑的迹象。从其参与者和完成过程来分析不难发现,虽然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被三个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学生、指导教师以及学院方面。
2.1 学生方面
部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不仅设计实践能力较差,作品不规范,考虑不全面,而且论文写作能力也完全跟不上,论文行文不流畅;少部分学生是对毕业设计认识不足,觉得只是大学期间最后一门课程,60分过关,因此设计过程缺乏主动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设计时间不能保证,毕业设计时间正好和考研和求职的时间相冲突,导致学生投入精力不足。
2.2 教师方面
随着近些年的设计专本文由收集整理业扩招,设计学科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年轻的新教师,许多都是大学一毕业就直接进入讲堂。虽然随着时间的日积月累大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缺少在一线企业的工作经验,特别是缺少工程实践能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也由于高校扩张的影响,有些老师指导学生过多,虽然很认真负责,但由于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对每个学生投入的指导还是略显不足。另外还有些老师缺乏责任心,平时投入指导的时间精力较少,从学生选题到毕业答辩,只见学生几次,指导毕业设计成了走过场。
2.3 学院方面
虽然近些年一些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毕业设计经费的投入,但仍然难以满足扩招形势下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实习经费不足、无实习基地、实验设备简陋、设计资料缺乏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毕业设计最终的效果与质量。
3 设计管理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的影响
设计管理的日常活动通常是围绕以下四项基本任务来展开的: 设计计划、设计组织、设计监督、设计控制。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时间跨度长、程序复杂,每一个过程环节都会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最终结果,因此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对确保毕业设计质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3.1 设计管理的设计计划对毕业设计过程的影响
设计管理过程中的设计计划就是为整个设计课题确定最终目标,拟定详细的设计策略,选择最为合适的设计过程,从而制定计划安排,并预先在此领域内确定未来行动的主要任务。其实这个过程在毕业设计前期的任务书与开题报告中就已体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学院是毕业设计整体计划的安排制定者;而教师则需要在学院安排的大框架下,根据自己和所指导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制定出详细的毕业设计指导计划与目标,并应该结合学院的要求拟定具体的设计项目的规范。学生看似是这些计划的执行者,但是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地分配好各阶段的时间,必要时做灵活调整。如果没有合理的设计计划,有可能会出现决策有失误、安排有冲突等情况,更有可能会出现到期未完成的情况。
3.2 设计管理的设计组织对毕业设计过程的影响
设计管理过程中的设计组织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是根据已定计划,为设计发展组织性的结构,为项目确定行为主体并为设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设计组织对于设计课题管理者而言, 设计过程其实也就是组织过程。合理的设计组织能充分调动各种专业、各个部门的人,使其明确自身任务与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协调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院不仅要在人力——教师的师资配备上进行合理的搭配,还应该调动社会资源,利用产学研结合的便利条件,让学生可以在各个设计阶段、各个设计环节和各个设计领域的各个设计问题上都能得到专业化的到位指导。并且学院还应该在物力上根据有限的设备实验室空间、经费和其它辅助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从而提升工作的效率。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选题的不同情况:竞赛题目、教师命题的产学研结合类的实际项目、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相结合的题目等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小组成员可以跨专业进行组合。由于课题选择的是否恰当会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的成败,题目过大,时间有限,学生难以完成;题目过小,做出的设计平淡且没有深度,还会使学生对设计失去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选题时教师应该确保题目的科学合理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学生科学选题:(1)严格执行开题答辩制度,严把选题和开题环节。杜绝重复选题或者后来更改选题的情况发生;(2)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该注重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3)学生在确定题目之前,指导教师应要求其做好充分选题调研,发掘消费者潜在需求,了解科学技术前沿,保证题目新颖并具有现实意义。
大团队中学生是被组织的对象,小组中,学生即可以成为组织者。只有在小组中积极地充分发挥组织作用,才能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锻炼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工作后及早进入工作角色。
3.3 设计管理的设计监督对毕业设计过程的影响
设计管理过程中的设计监督包含评价和督促两个方面,包括界定、分析设计问题,评估设计资讯及评价研究方法。
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学院安排还是系部安排的专家检查组都应该相互配合,各负其责对毕业设计进行高质量的监督与检查,不光是督查毕业设计的进度,更要监督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跟进,学生的工作情况,而不是简单走走形式,最好在检查后及时形成报告进行总结与评估,对教师与学生建立激励机制。这样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教师责任心不强或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而出现在各个环节的“赶进度”的现象。
学生则可以在小组中相互监督,形成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气氛。
3.4 设计管理的设计控制对毕业设计过程的影响
设计管理过程中的设计控制是以保证设计的结果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为目的,对设计的整个运作过程进行分析、处理、判断、决策、修正的管理行为。
由于学院制定的政策和计划并不能照顾到各个专业的特殊性,所以有可能在一些管理上会只停留在口号与文件上,这时系部应该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并作及时的汇报。
从学生的选题到设计过程中的设计质量、设计成本、设计进度的控制,教师和学生一起起到了绝对的控制作用, 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科学的选题,创新思维,从而杜绝了抄袭与模仿的现象发生,带领学生一起本着“效益原则”、“合法原则”、“需求原则”设计出满足现代消费者需求的好的产品。
当然在毕业设计的整个实践过程中,这四个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四个部分,它们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设计计划最早被提出,但它的作用始终贯穿项目始终,并有可能随课题进展的实际情况而作调整修改。设计组织为保证课题的一致性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设计监督和设计控制从开题就应该开始同步,以保证不偏离既定的目标。
目前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及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每年有大批的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涌向社会,但对不同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工作5年后的职业调查发现,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在企业里从事工业设计工作的毕业生的比例并不高;很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都不得不改行。每年约有30%至40%的人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等行当,有40%至50%的人改行去搞装潢、广告,也有部分毕业生到网站进行网页设计,真正去做工业设计的人很少[1,2]。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无法在本行业持久生存。
一些专家指出,这是因为国内许多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不甚了解,更谈不上重视,或者对工业设计理解存在一些偏差或误解。有的企业甚至认为工业设计就是产品外观设计和包装。令人可喜的是进入21世纪,更多企业已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据国家轻工业局副局长朱焘介绍,现代工业产品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工业设计的成功。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质量不再是主要矛盾,抢占市场,获胜的关键在于工业设计的创新,在于其能否引导世界潮流。今天的汽车、手机、电脑市场中,各企业越来越关注其设计问题,谁的工业设计有创新能取胜,谁就能赢得市场。目前国外许多大企业都拥有庞大的设计机构,像日本东芝,拥有的工业设计师数以百计。这说明,市场需要更多的专业设计人才,工业设计越来越在市场受到重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难,有就业市场不规范和毕业生个性选择多样化等原因。仔细分析国内工业设计教育,我们该清楚地看到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高校培养的设计人员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大局意识,同时又对某一具体设计行业有所钻研的设计人员。而高校的培养模式缺少对学生的综合“大设计”观的培养,同时又流于表面的设计教学,无法真正深入一线设计,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与企业的用人需求衔接不佳,最终导致就业情况和市场预期相互背离[2]。工业设计教育忽略了工业设计专业是系统的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完善的工程技术教学模块。他们的设计没有体验,没有生活,几乎等于空想。这样的教育结果是目前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通病。如何改变现状是我们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3,4]。为此,必须充分考虑人才市场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培养计划,培养一线产品创新设汁人才。
协同创新式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实施,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现阶段国内全国性的工业设计大赛有很多,大赛主要分为政府和企业主办两大类。由政府主办的大赛主要有: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中国五金产品工业设计大赛和潘天寿设计艺术奖文具设计大赛等;由企业主办的大赛主要有:“华帝杯”工业设计大赛、“美的杯”创意设计大赛和“艾美特电扇杯”工业设计大赛等。此外,国际上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工业设计大赛,如IF比赛、红点子比赛等。这些大赛得到了全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各个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各类工业设计大赛,并以这些大赛为契机促进专业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因此,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可以通过协同创新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和学生、老师之间相互了解,乃至更深层次的相互交流,让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给学生给企业提供实习设计的机会,最终能够给我们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5,6],而不至于多数学生从事与工业设计专业不相干的岗位,违背了工业设计专业建立的初衷。同时以各种大赛为契机,鼓励学生多参加比赛,将学生的作品交给类似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直至最终完善作品,学生可以拓宽思路,提高创新思维。
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搭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协同创新
式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平台搭建企业和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共同的技术需求及咨询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习和提高的机会。企业如何能够在此平台上设计题目或咨询项目,学生和老师都能以各自的登录口进入该平台了解具体信息,并对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或项目直接参与设计与研发。首先是先与中小型企业进行合作,尽可能让学生为企业创造一些经济效益,量力而行,由小及大,在中小型企业中树立良好形象后,一方面赢得大型企业的支持和信任,为建设较大影响力的合作模式提供可能性。与企业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机制,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研发部门的设计实践中去。而且在此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设计成果得到企业的认可和采纳,则学生和企业可以本着公平的原则进行利益协商。
(二)实行学校和企业相互兼职的教学方式
该教学方式可以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并承担一定的责任,推行“双师制”授课制度。同时,企业提供企业生产、研发及售后方面的难题,与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共同商讨和寻找科研合作的切入点。对于高校主动设计的创新实践项目,比如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等,可以采取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市场分析、工程指导和样机评审,时间和方式上可以尊重双方工作进程进行协调。这种方式因为不需要占用企业设备资源,企业也可从中有计划发现新的项目资源进行转化,在本专业的改革实践经验发现,这也是企业比较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4]。培养模式的实施能够为学校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撑,并能很好地解决学校工业设计的就业问题。企业也能够提供一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信息反馈,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修订,摸索出一套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为企业培养所需的合格的创新技术人才,同时也可以实现企业和高校共同发展的目的,尤其是对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三)建立学生到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培训或实习的有效机制
学生在企业培训或实习期间,其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主要由企业负责。实习结束时,企业指导人员将为学生出具一份实习工作鉴定,并成为学生寻求下一期实习企业的一个重要工作履历[4]。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等等;形成学生与教师、课堂内与课堂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社会生产之间的无缝对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学校和企业以各种类型的工业设计大赛为契机,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育体制;创新
20世纪90年代末,趁着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之际,全国各类综合类院校和艺术类院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工业设计专业,截至2007年9月,全国设计本科工业设计专业的高等学校达260余所。
一、新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教学现状
现阶段中国新建工业设计学士点存在缺乏优秀专业老师,缺乏办学经验和课程安排的合理性,缺乏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等问题。所聘请的老师为重点院校的研究生甚至本科生或是在外从事设计的设计师。而一般将工业设计从属于机械系或美术学院下,由外行指导,这成为现阶段工业设计一般院校的一大特点。专业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电脑设计、手绘等十分松散,一般交个作业就能过关。学生也是从工科学生中随意挑选的,学生从未有过任何美术知识,也不知工业设计为何物,更不知道学些什么东西,懵懵懂懂毫无目的地学,以至于毕业生毕业后不具备从事工业设计的基本技能,如手绘效果图能力、电脑建模和渲染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无法从事工业设计工作,这成为一般院校的最大问题。
二、教学观念与教学设备现状
工业设计的学生对设计与艺术理解不够深刻或混为一谈,认为只要能画出漂亮的效果图或能用电脑建出漂亮的模型就行了,殊不知设计最关键在创意。如果所设计出来的产品毫无新意,即便拥有再完美的表现,都不能称之为设计。对此,许多老师只注重教学生表现而忽视其创意的培养,选拔考试制度也注重表现技法,使得学生进入学习误区,从而成为一位机械的模仿师。
现在设计院校的设备简陋甚至缺乏。除了缺乏高质量的老师外,电脑机房或模型室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工业设计学生的学习。就工业设计学生而言,手绘、电脑和做事物模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需要如画室、电脑室、模型室等场所,还需要绘画和做模型所需要的如雕塑、大孔机、分割机、喷油机等设备。然而,许多学校缺乏硬件设施而直接导致学生的能力的缺陷,从而造成毕业生毕业后无法从事工业设计。因此,加大对工业设计的经费投入十分重要。
三、开展形式灵活的专业训练
笔者于2007年7月到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刚到学校便知道现在学校工业设计是2003年新办的专业,当年的毕业生为第一届。新专业从属于机电学院下,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教师太少,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专业能力较差。学生到高年级都不具备基本的表现能力,即手绘能力和电脑建模和渲染能力,更不用说专业最重要的创新能力。并且有部分学生甚至有放弃工业设计而改投其他专业的想法,这跟笔者读的本科时的情况基本相同。
为了让大四学生在最后一年的时间里真正能够掌握工业设计的专业技能,具备基本的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能够顺利毕业和找到工作。笔者向系领导提出了为大四毕业生开设专业加强班的建议并且得到系领导大力支持。具体内容是以半官方的形式开课,开课学时为每月40课时,开设4个月。每周开设10课时,分3次上,具体时间由学生和老师协商决定。上课内容为专业课程,具体为手绘表现技法、平面软件Photoshop、建模软件Rhino、3DMAX渲染插件Brazil、v-ray的学习等。老师的报酬采取半义务的形式进行,到年底由系里酎情给予部分报酬,不收取学生任何费用。原本打算采取自愿报名方式,分2个班开课,每班10人左右。动员后报名非常踊跃,两个班总共53人报(全年级70人左右),考虑到教育机会均等,系领导同意扩大班级规模,所有报名学生均能参加专业强化学习。
笔者通过开设强化班,发现学生专业水平低下,不具备手绘能力,但同时可以感受到他们急切想学好专业,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经过两个月的强化班学习,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质的飞跃,由以前的不会效果图到现在的效果图高手;由不会建模、渲染到能够建出精美的模型和相片级的渲染效果,大家对工业设计从抵触到热爱。在老师的努力下,已成功与厂家联系到一个刀具设计项目,主要由大三、大四学生设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课程还在继续,笔者对本校第一届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明年能够顺利通过专家专业评估,毕业以及找到理想的工作充满信心。
四、发展前景展望
关键词:工业设计;课程设计;实践教育;产品设计
(一)大学教育的职业化传统和责任
城市社会学家LewisMumford在他那本关于城市历史演变的社会文化学巨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谈到,大学的前身大概是行业公会。那些在黑暗中世纪完成初步财富积累的工商业主们以资助学校、建立老年人和孤儿收容所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安定。12世纪时行业公会的名称就是拉丁文universitas,指的是由一些有知识和技艺的人组成的传授技艺的联合体。和行业公会一样,后来出现的大学,目的也是为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准备基础条件,同时制定出这一职业应共同遵从的规则。随着知识的整合与科系的细分,大学的功能上升到文化的贮存、传播、交流、创造、发展高度。即便如此,大学可以脱离直接的社会责任,通过师徒之间的直接交往,对文化遗产重新严格评价,并继承和创新[1]。可见在大学发展伊始,职业培养就是其根本职能,当前国家所倡导的高等院校应用型改革[2],正是大学传统责任在新的社会技术文化背景下之重拾与发展。
(二)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师资与资源困境
在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以设计手段增加产品附加值已经成为政府、产业界和学界的共识[3]。在如此环境下,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各个层次的高校普遍开设,导致很多院校的师资和教学资源都参差不齐。不少专业教师是刚从研究型高校走出来,习惯了论文和实验的硕博士,可能已经远离设计实践有一段时间,却要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即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面对扩招背景下数量众多的学生,往往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
(三)工业设计实践环节与行业需求的脱节滞后
工业设计作为一个紧扣市场潮流和科技前言的行业,从业者对时尚审美和技术更新有较高认同感,于是市面上很多软硬件新产品的创新都为工业设计行业的工作方式带来变革。基于手绘屏手绘板等设备的绘图软件,可以完成草图到三维模型之间无缝过渡;3D打印机的使用,使设计师可以直观看到自己造型构想的空间实物。而学校里由于经费和师资局限,还在用10年前的设计工具和流程组织实践教学,相对滞后。工业设计的工作从纵向看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充分考虑用户需求、风格喜好和技术创新,而现有以设计专业毕业生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势必在教学中回避不熟悉的技术理论,于是设计实践沦为无法实施的社会行为思考。那些习惯以概念和表达技巧为标准的评价体系的学生,在面对实际设计议题时往往会在不切实际和无从下手之间游走。那些初入职场的毕业生,以及在经历过行业实习的高年级学生,往往对学校实践教学的价值产生质疑。实践与行业的脱节,职业技能教育的师徒传统缺失,如何在现有师资和教学资源下思考出路,是工业设计专业在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为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探讨工业设计毕业生职场状况,并结合蒙氏教育的理论经由教学实验,尝试跨年级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设计行业现状与跨年级教育
(一)工业设计行业能力的经验养成
据美国劳工署统计2012年美国工业设计行业状况,在所的该行业工作手册中标明,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9点:1)访谈确定客户需求2)研究产品实际用户及可能的使用方式3)绘制方案构想的草图4)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方案的虚拟模型5)制作方案的原型机6)协调材料及生产成本,确定制造要求7)与其他专业一起评估概念实现的合理性8)评估产品的安全、外观、及功能,以确定设计是否务实9)向客户表述设计方案并展示原型[4]。国内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大致也是如此,只是服务代工企业较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少了些用户调查和原型的制作,更多侧重造型改良。由上可见工业设计师的工作能力需要不断地从实务中累积经验而来,不是大学4年可以完全学会的。韩国学者早在2003就认为,学校的设计教育对于设计师在设计实务上的帮助有限,设计师进入公司之后还需2到3年的再教育[5]。
(二)工业设计毕业生的职场困境及解决手段
基于工业设计行业的能力养成特性,刚毕业缺少实务经验的工业设计师,很难独力完成设计工作[6],导致工业设计毕业生在职场初期备感压力[7],这也是该专业毕业生大量转行的重要原因。工业设计毕业生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产业和技术知识的欠缺、设计经验的不足、方案表达缺乏说服力或自信、无法独立作业[8]。设计行业往往在方案执行过程中,依靠资深设计师的指导和示范来完成新人的职场培训,通过会议交流、知识分享、师徒制互助、讨论聊天等形式,将实务经验传授给行业新人,这也是实习生和行业新人的主要学习模式[7]。
(三)跨年级实践教育的理论基础
设计公司里新员工职业养成往往需要依赖资深设计师的指导和提携。可见在设计行业中,对新近毕业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有一定要求,而这也是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工作中适应生存的重要因素。通过跨年级的方式展开实践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相互成长。而这一方法的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蒙特梭利的幼儿教育理念,倡导以混龄的方式,为幼儿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通过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一起生活,让孩子在观察和模仿中习得社会的适应性,掌握生活的自主能力[9]。如果说幼儿的混龄教育有助其获得生活经验,不同层次设计师的共同工作有助于设计经验的传递和养成,那么工业设计课程设计中的跨年级探索就是将产品设计的行业组织形式在实践教学中模拟。通过上述文献讨论,以年级混合方式来组织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在教育理论、学生能力的职业化培养和工业设计的行业实务特点三个方面都有切实基础和依据。
二、产品设计课程设计跨年级尝试
(一)实践教学尝试
以本人所任教的宁波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为对象,所开设的产品设计系列课程设计为内容,实施年级混合的实践教学尝试。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产品设计系列课程是该专业核心教学环节,学生在课程中积累的理论知识及掌握的专业技能是日后就业升学的基础和保障。课程涵盖产品实现相关的功能形式、材料工艺、市场定位、行业法规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系统综合地思考造型语义、行为认知、消费心理、人机工程等优化产品的设计方向;要求学生运用草图构思细化、实物模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手段展现设计概念。与产品设计系列课程教学紧密关联的是该系列课程的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一样,该课程设计分为三次实践,分别在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之后的当学期末完成。课程由多位老师分别承担,依序分别是:产品设计1程序与方法、产品设计2功能与形式、产品设计3整合与创新的课堂教学,该系列课程所对应的实践教学任务分别为课程设计1、2、3。由于课堂教学进程安排原因,课程设计教学会有大三、大四两个年级同时进行,分别完成课程设计1和课程设计3的实践环节。在实际操作中,秋季学期的实践将两个年级混合分组,共同完成。学生在第5学期与高一级同学共同完成一次课程设计,第6学期独立完成一次课程设计,第7学期与低一级同学共同完成一次课程设计,具体进度安排与实施流程如(图1、图2)所示。
(二)教学效果反馈
在已经完成的2014年冬季的课程设计中,11级和12级的同学混合分组,布置一个半开放的实践题目:以“十四面体”为造型基础完成更具体产品的设计方案。以6位同学为一组,大三、大四各3名,各组确定一个主题,每个组员完成一个方案。附录表1是学生完成的设计作业节选。从学生对于实践之后的访谈反馈中了解,如此跨年级的实践模式使学生加强了年级间的联系。低年级的同学在与学长姐沟通中获得了成长,有助于明确之后在表达技巧上训练和在设计知识上的进一步积累,高年级的同学在与学弟妹共处中需要表现出优于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知识储备,会在实践中投入更大的精力,他们尽可能将比低年级同学多一年的学习积累在方案中显现。两个年级同学都已经完成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掌握了产品设计必要的专业技能,且对产品设计相关软件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锻炼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形成产品设计相关的能力体系。在实践中经历概念构思、信息整理、草图协调、软件模拟、效果展示、方案表述的产品设计完整流程,以老带新的分组方式完成实际设计项目。在此过程中,除了各项专业知识的整理协调之外,对于学生的概念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版式设计等专业技能有了系统全面的提升。
三、分析讨论
设计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不同人的思维碰撞,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面对新的团队成员时更容易呈现参与热情,高年级同学在混合团队中对自己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而他们在实习中获取的行业经验及积累的专业知识对于低年级同学也有指导和促进作用。这种基于环境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在有以下3各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知识能力的同龄人传递
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可以看到,自己学习上的欠缺和不足,不论是大三还是大四的学生都能在讨论交流中获得有益的专业知识和有用的专业技能,不同年级同学间兄长式的交流氛围,相较于老师不易接近的权威,更易于沟通[10]。从设计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业设计行业的学习机制来看,良好的沟通是在工作岗位能够胜任的重要能力[7]。
(二)教学资源的合理补偿
课程设计期间,教师面对两个年级数名学生,无法在过程中逐一指导,高年级的学生在设计构思和表达技巧上相对于低年级同学有更多积累,可通过互助方式帮助低年级同学展开构思,而大四同学本身在启发别人过程中也能触动自己思考,教师只要对实践的任务布置和成果评价进行把关,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收集资料、构思创作、相互启发。
(三)学习风气的历届延续
工业设计大四的学生已经有实习的经历,已经对自己的职业也有了一定规划,今后无论是继续求学还是职场就业,都已处在实质的准备阶段。跨年级的实践过程,有助于相关信息的分享交流,也能帮助大三的学生思考他们的学习和规划。结论设计教育横向跨学科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各种要求多专业配置的学科竞赛和设计训练营都在实务上强化学生对工业设计学科交叉性的理解。在工业设计研究生教育中,从事产品设计的实验室一般都有机械、电子、计算机背景的师资和学生一起协作。设计学博士教育中,跨年级开课是节约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纵向链接的常见教学模式。在大学本科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跨年级的探索,旨在训练学生交流互助的协作能力和设计过程的信息沟通技巧,以助于学生更为顺畅地面对职场。
作者:姜超 高晨晖 王波波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中国日报中文网.2015,用应用的方式推进应用型转型[EB/OL].,搜索时间:2015年10月13日
[3]林荣泰,王铭显.台湾设计产业发展现况与愿景之探讨[J].艺术学报:表演类(革新版),2008,(82):49-70.
[4]U.S.BureauofLaborStatistics,2012,OccupationalOutlookHandbook,2012-13Edition,IndustrialDesigners[EB/OL].bls.gov/ooh/Arts-and-Design/Industrial-designers.htm#tab-2,搜索时间:2015年10月14日
[5]Sohn,J.Y.,Eune,J.H.Studyondevelopingintegratedre-educationprogramfordesignersinindustry[C].InProceedingsofthe6thAsianDesignInternationalConference,Tsukuba,Japan,2003.
[6]许言、张文智、杨耿贤.新进设计师招募方式与工作表现对设计教育的意涵[J].国际艺术教育学刊,2007,5(1):93-109.
[7]游万来,杨敏英,罗士孟.台湾初任工业设计师的工作与适应情形研究[J].设计学报,2014,19(1):43-66.
[8]Yang,M.Y.,You,M.,Guo,C.Y.,&Chou,Y.P.Asurveyofindustrialdesigngraduates’employment[J].DesignPrinciplesandPractices:AnInternationalJournal,2009,3(4):1-14.
1、现在二本院校稍好一点点的都需要211的研究生才有应聘资格了,当专科老师应该靠谱一点。
2、机械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机械专业毕业生工作时,起始工资偏低且工作环境不如人意,需要从业者有较强耐力和热情。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工业设计 设计创新 企业创新 知识产权
工业设计与工业化大生产相伴而生,它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综合了技术、艺术、人文、环境和市场营销等因素,使工业产品的性能、结构和外观相协调,在确保产品的技术功能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不断满足和提升消费者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对于工业设计在企业产品创新活动中所起的创新作用,我们称之为工业设计创新。日本统计数字表明,每增加1000亿日元销售额,工业设计作用占51%,技术创新改造作用占12%。据美国设计师联合会调查,美国企业平均工业设计投入1美元可以取得2500美元的销售收入。当前,工业设计所成就的价值是企业品牌和产品最显性的价值,优秀的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企业成功乃至产业革命的必经之路,设计创新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利器,可以说,设计创新就是一种生产力。
一、目前国内企业界对设计创新重要性认识不足的表现
第一,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热衷仿造,创新贫乏。许多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不甚了解,更谈不上重视,产品更新换代慢,不能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还有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工业设计对企业利润的贡献,但由于缺乏设计力量,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为追求效益,不惜抄袭模仿外国的先进产品。
第二,只重视技术开发,重视加工技术,热衷于引进加工设备和技术。工业设计通过采用现有成熟技术实现集成创新,它具有投资少、周期短、风险小的优点,却不被企业认同。企业往往将自主创新定位在技术水平的提升上,但技术开发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盲目引进的项目和设备往往水土不服。只关注技术进步,不重视设计创新,事实上已经阻碍着我国产品走向世界,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第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执行力度不够,开发创新产品的创造性人才与技术力量大量流失。每年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约有70%至85%流向包装、装潢、广告、网页设计等领域,就业困难反映了企业界对工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较低。
这三类主要问题,容易导致我们的产品老化陈旧,难于满足当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使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饱受侵犯知识产权的指责和法律纠纷,不能创造出引领国际市场的品牌,无法形成长久的企业文化, 也使我们国家在产业链中只能主要依靠人力和自然资源占据制造环节,不能获得高级别的利润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质量不再是主要矛盾。要抢占市场,获胜的关键在于设计创新,谁的工业设计有创新能取胜,谁就能赢得市场。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师法韩国。韩国政府于2000年提出“设计韩国”的战略口号,每年国拨资金相当于3亿人民币用于工业设计的交流、评选等活动,每年评选总统大奖。目前,韩国工业专业在校生的数量为每年3万人,与我国近20年来培养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总数相当,而韩国总人口数不到5000万。“促销”国家手段之一就是产品的设计。由“跟随者”成为“原创者”;将产品由“中国制造”变为 “中国创造”,设计创新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二、通过设计创新实现企业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模仿应有度。中国工业设计正处于成长初期,借鉴和参考在所难免,但借鉴不是全盘照搬地抄袭。例如,日本、韩国汽车业在发展初期也被欧美汽车厂家指责为模仿抄袭,但他们在模仿时很少全盘照抄,始终掌握着一个比较适当的“度”,生产出来的车型与被模仿的对象不过分相似;通过模仿占据市场上一席之地后,就迅速从模仿阶段脱离出来,发展自己的独创技术,并在设计上形成自己的家族特征。国内的一些自主品牌也通过模仿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沉溺于模仿不愿自拔,从而经常身陷抄袭侵权的指责与官司中。现在我们凭借着模仿,依靠廉价的人力成本和自然资源,跻身“世界工厂”之列,但中国产品只是处于利润链的最低端,难以形成和长远维持世界级的知名品牌。知识经济的促进,让创造力不再是华而不实,它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入场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种创造力为基础,就无法从经济上自我维持,最终只能沦为一部复制机器。
其次,在重视技术进步的同时,加强工业设计,通过设计创新实现企业创新。中国企业一直单纯看重引进新设备和技术制造新产品,重视生产加工能力的投入,不重视设计创新的投入和品牌建设,但这些无法为中国企业赢得未来。企业界常说的一句话“一流企业卖文化、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现代工业设计已经演变成涵盖外观、界面、使用行为、消费心理、趋势分析、产品策划、材料与工艺等多专业、多层次、全过程、全方位的“大设计”,被提升到借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战略高度。在现代市场上,削减利润,薄利多销己是落后的战略,日本企业家更悟出“设计力就是竞争力”的道理,他们将满足“市场需要”改为“创造市场”,使工业设计参与并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善并堤高人的生活和方使环境质量,让人们生活得更方便、舒适、健康、安全,并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降低专利申请的门槛。自主知识产权是衡量企业实力的首要指标,只有超越模仿,掌握自己的知识产权,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尊严。在我国加入WTO后,更迫切地要求企业在投入开发创新产品方面加强力度。工业品外观设计在性质上介于作品与发明之间,世界各国采用了自专利法至著作权法等在内的各种法律模式对它进行保护。普及专利申请知识,降低专利申请门槛,使更多的人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产权,形成一个鼓励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可以有效地保护企业及设计人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创造出更好的产品、品牌和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
总之,企业应该从战略高度认识设计创新对于企业创新的重要作用, 建立自己的设计部门和设计管理部门,向设计要效益,从而创造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国际市场的产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业设计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194-01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独立学院。学院坐落于闻名遐迩的革命圣地——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之畔。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体制。学院依托母体嘉兴学院办学,按照“独立办学、资源共享、规范运行”办学方针,与母体实行资源共享,具有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学院现有学院拥有专任教师400人,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近8000人,专业32个。工业设计专业在众多专业中略显特殊,虽然属于工学大类,但是由于其综合学科属性,在课程中又渗透了许多艺术学的课程,教学培养特色定位在“学科融合、艺工结合”上,故而教学管理应当有别于其他专业。
1 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办学之初我专业愿依托嘉兴学院母体办学,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上延续母体的标准,随着招生就业的开展,弊端也渐渐显现,独立学院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采用与二本相同的评价标准并不合适。我专业邀请各专业专家论证,总结出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1.1 教学质量应反映为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
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的是未来从事设计相关工作的设计师,但是国内由于设计教育发展较晚,社会还未形成统一的设计能力评价标准,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往往凭借其作品和经历作为参考,主观性较强。所以我专业教研室经过论证,认为可以将学生参加设计比赛所获奖项的级别和次数,作为评价其设计能力的参考标准,在校期间至少要参加过三次以上或获得一次市级以上设计竞赛奖项,这样的学生可认定为具备专业核心竞争力。
1.2 教学质量应反映为与企业用工需求的契合:
中国是老牌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强国,近几年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使得工业设计渐渐被社会所熟知,08年后中国转变发展模式加快企业转型。具有实力的企业纷纷设置产品设计部门,这使得原本默默无闻的工业设计专业以下成为了具有就业优势的香饽饽。但是面对众多的岗位需求,怎么选择合适的员工成为企业的难题,即使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面对不同产品门类也会出现不对口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专业教研室认真梳理劳动就业保障部的职业目录,选择了众多适合在校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认证,如家具设计师、玩具设计师、摄影师等。派专业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校期间获得至少一门国家级职业从业资格证成为我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优势。
1.3 教学质量应反映优秀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潜力
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同,他重视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为未来学生能够取得更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对于具有潜力的学生精英应重点培养,形成榜样,这样可以带动整个专业的发展。我专业组织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与聘请的校外专家共同组成帮扶小组,对有能力有想法的优秀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每年向社会推出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发展潜力的专业团队,创业指导课成为我专业最具优势的教学特色。[1]
2 针对新生源特点,开展的学生扶持计划
2.1 实验教学改革
我们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契机,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对每一门实验课程首先在理论知识验证、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综合性实验开发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其次要对不同类型的实验课时进行调整,在保持总实验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减少验证实验的学时,加大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课时。通过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的合理有效地学习,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地加以理解。
2.2 专业竞赛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学科竞赛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创新的渴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中明确把加强学科竞赛工作纳入到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这一重要建设内容中。这充分肯定了学科竞赛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对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近三年,我们专业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级二等奖14项、三等奖30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3 专业性社团
我专业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组建相应的专业性社团,成立了工业设计协会、摄影协会、书画协会、DIY协会、平面设计协会等20多个专业性社团。为学生向不同专业分支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2.4 职业培训
我专业将“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课”纳入《学生第二课堂实施计划》中,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各类培训取得与自己专业教学计划规定以外的职业证书、资格证书、等级证书、岗位证书。从200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6期平面设计师、家具设计师、玩具设计师、室内设计师、摄影师等10余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累计参培学生人数200余人。
2.5 实习基地建设
专业鼓励教师发动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投入精力建立众多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可以在第七学期进入实习基地学习,积累实践技能与行业经验。在实习过程中规范管理,设立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并与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保障学生校外实践安全。实习基地会根据自身用人要求,优先选择能力出色的毕业生提供工作机会,为学生未来就业铺平道路。[3]
3 结语
我专业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教学管理方法体系,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教学体系正朝着更加完善、更具人性化、更加符合地区特色的方向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专业会取得更多的成绩,为独立院校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任淑华,孟全.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2(7):37-38.
1设计学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是虚拟题目,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缺少提高应用能力的针对性。(2)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对毕业设计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有限。(3)毕业设计被认为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学生缺乏整体设计和团队合作思想。(4)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师指导模式和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设计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索
2.1优化选题模式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毕业设计作为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手段,更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接受新的挑战,深入探讨与研究现状,为培育新时代的设计工作者提供更好地教育平台。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发现设计学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关注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指导工作,通过开展关于毕业设计如何选题的讲座、座谈等形式,提高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有效地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2)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来自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产学研的课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于今后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为指导老师的课题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3)以相关专业的国内外竞赛为毕业设计题目,加强了学生对于市场的了解,有效地防止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完成一些虚拟的设计;同时也为教师积累一些指导设计竞赛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为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带动低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术环境。(4)题目由学生自定,一方面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就业的单位或已有意向的单位为背景,尽快熟悉将要工作单位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单位项目相结合,或者运用自己的知识为单位的创新提供一些设计。这样既满足了对学生能力的鉴定,又使学生尽快的融入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开题报告形式来陈述自己对选题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选题所做相关的前期准备,特别是对自拟题目创新性、可行性等进行分析,指导教师要在内容、形式、可行性等多方面严格审核,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专业设计范围内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展示学生专业创新性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的能力。2.2 开展“导师负责、联合指导”的模式由于选题注重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因此采用学校导师负责和企业联合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和对市场现状的分析、就业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克服了传统毕业设计虚拟化的缺点,有利于锻炼学生与企业间的沟通合作能力,便于学生进行调研实习,了解相关行业最新的发展现状,为今后的就业提供实践经验;同时也有效地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为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指导老师而言,应具有教师和设计师的双师角色,既有利于最新设计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与沟通,又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设计课程指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实时掌握设计类专业国内外前沿理论和业内动态,同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设计公司多多交流,从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相关交流、总结指导方式方法,为培育出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做充足的准备。学院也可利用与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真正了解市场的人才动态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缩短学校与社会的差距,培养出更切合社会需求的人才。2.3 培养团队合作的设计模式设计学专业涉及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跨越艺术、机械、建筑环境等多学科,同时也包含材料、结构、工艺、市场、销售等相关知识,因此从整体的教学程度而言,应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应用型、创新性的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比如一个完整的市场产品设计过程需要有市场调研、设计定位、草图概念设计阶段、设计材料学期、结构力学分析、工艺选取、优化设计、包装、销售等多方面的人才相互协作完成,因此学生可根据四年的知识积累及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情况,可跨院系由3~5人组成跨学院间的创新团队模式,各个学院的指导教师共同协作来共同完成一项毕业设计项目,既有利于把设计做的更深入和全面,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2.4 毕业设计的新模式与评定为了全方位地锻炼学生,并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事研究、写作、创意和设计制作的综合能力,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确定新型毕业论文/设计的项目模式为:A+Dx[其中A:毕业论文(广告学)D:毕业设计(依据专业进行详细分类)]和Bx+C[其中B:毕业设计(依据专业进行详细分类)C:策划书或设计说明书(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特性而选定的A+Dx和Bx+C模式应分别设定成绩评定方式A+Dx模式以A80%+Dx20%评定;Bx+C模式以Bx70%+c30%评定。其中:A=A11+A12+A13+A14。A11: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考核≤15分;A12:毕业论文质量由指导教师评定≤25分;A13:毕业论文质量由评阅教师评定≤20分;A14:毕业论文答辩成绩≤40分,Bx=B11+B12+B13+B14+B15;B11:毕业设计过程考核≤10分;B12:毕业设计质量由指导教师评定≤15分;B13:毕业设计质量由评阅教师评定≤20分;B14:毕业设计展示成绩≤15分;B15:毕业设计答辩成绩≤40分;C:策划书或设计说明书成绩≤100分,Dx=D11+D12;D11:毕业设计过程考核≤40分;D12:毕业设计质量由指导教师评定≤60分。特别是针对在国内外参加竞赛获奖的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的同学,在评分标准钟加入创新能力评价因子,视工作量的情况予以奖励。
3结论
面对社会市场日益需求的变化,毕业设计设置环节也要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性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基础知识为基本出发点,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高,以此形成一个由精选题、多指导、重实践、新模式、新评价、立体式的毕业设计教学体系。
作者:韩冬楠 侯晓鹏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关键词:产业转型;工业设计;集聚化;融合化
一工业设计将成为武汉产业转型升级的利器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武汉紧抓“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机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12年,武汉市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79.23%,进入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1]。转型的核心在于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产品,工业设计作为生产业的重要内容,是将技术转化为商品的桥梁。它通过运用成熟技术,立足消费和生产双方利益,对产品外观、功能和使用价值进行全面优化,具有投入较低,产品化效率高,商业周期短,时效性强的特点,更适合于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设计使英国半数以上的企业显著提高了其销售收入、利润和竞争力,运用设计开发新产品更是英国公司实现快速增长的不可或缺的手段[2]。实践证明,工业设计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利器。国发(2014)10号和26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界调整升级的决心。“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更是多次强调了工业设计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二武汉产业转型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生产服务业整体发展不足
推动武汉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需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武汉完全具备有发展生产业的综合因素: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为本地区加快生产业发展、服务全省、服务中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全国通综合枢纽的辐射能力为加快生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而专业门类齐全的优质科教资源为加快知识密集型生产业所需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然而,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武汉市生产业呈现出规模不大、结构不优、科技不足、优势不强、效益不高、统计不完善的状态[3]。为全面推进工业增长和重大项目实施,将以生产服务为目的的工业设计产业作为一个服务业龙头产业或者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以形成能与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成套设计服务体系,必将对武汉的产业升级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尽管武汉已迈入了转型期,但传统产业仍占了武汉产业结构的较大比重,体现为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的格局。工业化水平不高,现代服务业仅占比服务业的51.5%,远低于深圳的67.5%。规模经济效应不足,集聚效应不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基本依赖进口。另外,除钢铁、烟草、光电子信息等产业外,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并不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武汉市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份额不足1%,不及上海的1/6[4]。产业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创新,工业设计是技术转化为商品的桥梁。而就目前武汉设计产业市场而言,工程设计项目占了主体,少有产品设计项目,而作为整个市场体系基础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类重要的产品设计——消费产品的设计,更不多见。区域产业链显现工程设计实力较强,而产品设计环节较弱的特点。
(三)科教实力优势未能转化为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城市长盛不衰的源泉,而发展科技关键在教育、核心在人才。武汉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截至2014年,有高等院校98所,在校学生有107.26万人,居全国之首,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7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百所,科教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列全国第三[5]。然而,科教实力只有得以运用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武汉的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只有35%,且80%流向外地。全市技术开发机构只有30%建立在企业[6],企业并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北京的文化氛围、创新机制和创新资源的集聚,都为科技人才的不断涌现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创造了良好环境[7],吸引着武汉的优秀设计和管理人才纷纷向东、南、北流失。
(四)工业设计的协调与合作机制乏力
目前,武汉市工业设计的基础性工作还比较薄弱,主要呈现出五个方面的不足:对产业的整体推进缺少规划;政府给予产业和技术创新以有效的促进政策不足;工业设计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创新平台予以支撑;同时也欠缺先进的工业设计装备基础。宏观协调的机构、专业化的服务平台以及技术推广机制的缺位,造成了武汉市的工业设计产业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状况,导致了此方面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的弱势,制约了在汉专业院校与企业间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导致了武汉工业设计的应用范围不广和产业化发展缓慢[8]。相较于制造业发达的省市,武汉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的配置比不足广东省的1/20,且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设计企业,导致我市制造业发展缺乏创新支撑,服务需求外流。这些企业散落三镇,几乎没有工业设计企业聚集地,未形成聚集效应。随着第一轮制造业转移进入中后期,部分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从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及长珠三角地区向中部腹地寻求转移[9],武汉应抓住契机,利用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道路,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按照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尽快建设与全国统一市场相衔接的、辐射中部地区的区域性大市场,完善产业链。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基地,为推动武汉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三工业设计促进武汉产业转型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聚集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而工业设计处于生产业价值链的前端,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制造业和生产业是共生共荣的,武汉制造业在规模总量和层次上的不足都直接影响到了生产业的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也因此受限。本地工业设计企业上年订单总产值约70%来自于省外,且以工业发达的长、珠三角为主。而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工业设计产业表现出明显的集群特征,例如,深圳集聚了一批设计服务企业,以珠三角的加工制造业为市场,开展服务,已经形成了以制造业、服务业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园、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各种类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以院校、研究机构为人才培养载体的综合服务体系[10]。又如,北京以政府宏观政策为指导,以北京科技研发与设计创新综合实力为依托,以院校、企业和设计机构为服务对象,凭借发达的制造业,通过优化配置首都丰富的科技与设计资源[11],注重设计的整体解决方案和企业的文化性,提高工业设计的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建成了较为发达的工业设计产业体系。南北两地,特色各具,然而集聚性却是共同特点。可以预见,未来十年,集聚化发展将成为武汉市生产业的新特征,通过创建工业设计创意产业聚集区,构建武汉工业设计产业生态圈。工业设计产业不仅是制造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其自身也构成了服务制造业的小生态圈。良好的工业设计产业生态圈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工业设计企业共同营造相互竞争、交流、合作、促进的整体氛围,而且需要与印刷、材料、模型、模具等上、下游企业相互配合,提升设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处在武汉现时的条件和发展状况,因势而为,吸引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企业和设计大师进驻,推动产学研合作。同时建立起面向全国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12],以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完善产业链,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工业设计企业、人才、资金等向基地集聚。武汉正在积极引导,着力打造未来科技城、光谷软件园、光谷金融港等一批专业化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挥示范效应,促进生产业的集聚发展。
(二)走产业创新之路,发展二业融合的新形式
上个世纪末,是产业创新帮助日本、韩国实现了国家发展阶段的跳跃式推进,同样也是产业创新帮助美国经受住日本产业的冲击,得以延续其繁荣。今天,产业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由之路。作为以知识的生产、应用和传播为主要特征的设计服务业,是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辐射性、高共赢性和高投入、高风险性的特点犹如宝剑的双刃,即能强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唯有通过产业创新,建立风险控制和投入回报的良性机制,工业设计产业才能扬长避短地发挥其最大动力,成为实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服务业的制造化,是工业设计服务企业通过吸纳制造业元素,如现代化生产方式、标准化产品引入到服务业,来提升产业效率,分散风险,提高回报,以鼓励投资者积极性,推动产业发展的产业创新之路。事实上,国内外不少工业设计服务业企业为了实现规模更大,生命力更旺,竞争力更强,将转型升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制造化趋势。产业转型背景下的武汉工业设计产业,做强汽车等主导行业,做大创意产业等潜在优势行业,做优先进制造业。借助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融合,实现价值链的跃迁建设。
(三)政府对工业设计的发展予以有效引导与支持
以智力创新为本质的工业设计企业通常规模不大,其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有限,但其创造的价值却可成百数千倍放大地体现在制造业的效益提升中,因此发达国家政府部门均把发展工业设计视为国策,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而国内不少发达地区也将工业设计作为工业化的战略途径予以充分重视,纷纷出台多项政策,着力推进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现阶段,武汉的工业设计公司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且均处于起步期,面临着场地、资金、税收、资源等多方面的压力,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同时,作为服务对象的制造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也还存在着不足。因此更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从发展战略、组织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财政税收的扶持、示范园区和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支持,以推动武汉工业设计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最终加快实现武汉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发挥区域工业设计教育优势,以推动产学研的合作
武汉开设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19所,每年向社会输出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数百名。然而,由于本地区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不足,能提供的实践机会很少,毕业生的素质良莠不齐,本地区工业设计类职位远少于京沪穗深杭,就业率也很难保证。在高校聚集区依托大学行业资源,发展创意产业园区,将大大改善这一问题。通过园区集聚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主导的创意产业机构,引进知名工业设计机构,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构筑本区域专业人才高地,建立创意设计成果输出库,全面优化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环境,推动区域先进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快速发展[13]。园区内设计机构和本地高校通过培训和实习等合作形式,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园区内进驻的设计企业,将带新增的就业岗位,解决社会人员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拉动区域周边的法人举办单位增长。
四结语
论文关键词:产品设计,工业设计,高职教育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伴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与同步,工业设计作为新兴学科,正在产品设计与生产领域主导着愈加重要的角色!用户不再只是满足于对功能的需求,同时对产品外观的要求越来越追求完美!工业设计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大,现有培养规模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如何高质量的培育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已迫在眉睫,这也关系到提高我国自主产品设计质量与水平的高度上来!
二、存在问题
1998年9月澳大利亚工业设计顾问委员会就堪培拉大学工业设计系进行的一项调查指出,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十项技能:
1、应有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作为设计者,下笔应快而流畅,而不是缓慢迟滞。这里并不要求精细的描画,但迅速地勾出轮廓并稍事渲染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快而不拘谨。
2、有很好的制作模型的技术。能使用泡沫塑料、石膏、树脂、MDF板等塑型,并了解用SLA、SLS、LOM、硅胶等快速模型的技巧。
3、必须掌握一种矢量绘图软件(比如FREEHAND、ILLUSTRATOR)和一种像素绘图软件(如PHOTOSHOP、PHOTOSTYLER)。
4、至少能够使用一种三维造型软件,如高级一些的如PRO/E、ALIAS、CATIA、I-DEAS或层次较低些的如SOLIDWORKS98、FORM-Z、RHINO3D、3D STUDIO MAX等。
5、二维绘图方面能使用AUTOCAD、MICROSTATION和VELLUM。
6、能够独当一面,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技巧(能站在客户的角度看待问题和理解概念),具备写作设计报告的能力(在设计细节上进行探讨并记录设计方案的决策过程)。有制造业方面的工作经验则更好。
7、在形态方面具有很好的鉴赏力,对正负空间的架构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8、拿出的设计图样从流畅的草图到细致的刻画到三维渲染一应俱全。至少经有细节完备、公差尺寸精细的图稿和制作精良的模型照片。仅仅几张轮廓图是不够的。
9、对产品从设计制造到走向市场的全过程应有足够的了解。如果能在工业制造技术方面懂得更多则更好。
10、在设计流程的时间安排上要十分精确。三维渲染、制模、精细图样的绘制等应规定明确的时段。
针对以上工业设计人才能力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工科院校和艺术院校相继成立的工业设计专业,大多存在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单一化趋势,大多数学校在培养模式上过于表面,结果就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良性发展,或者不具备真正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对于工业设计教育来说绝对是一大失误。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如何利用三年时间培养出达到以上十个能力要求的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三、解决方法
首先应明确工业设计的定义: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定义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在1980年的巴黎年会上为工业设计下的修正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从该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既要有艺术方面的素养,又要有工科几何、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又融合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体系,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科体系。
针对以上几点工业设计专业高职教育现存问题,通过对《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文件的研读,在这里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1、工业设计专业的高职教育要准确定位。通过社会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培养的是面向企业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真正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能够准确诠释的只有企业而不是学校。本科教育主要面向研发人员,中职教育主要面向一线工人,而我们高职教育呢?我觉得我们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高职学生应该是公司的产品设计人员,既有理论基础又具有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2、高职教育是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广东省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鼓励扶植工业设计专业发展,为工业设计教育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契机。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加大投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高职教育教师,必须有企业工作经验。每年要有一定的企业一线工作时间,同时必须为“双师型”教师,老师不过关,学生一定培养不好。只有实践才能改变教师的思想,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用人是什么样的,企业对设计人员的要求是什么样的,企业的文化是什么样的……!同时通过企业的锻炼,能够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在企业锻炼合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同时产品设计更新速度飞快,教师在企业掌握一手资料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调整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来教育学生。
4、校企合作问题是一直以来困扰工业设计专业高职教育的一个问题,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这一项做的非常好,企业和学校的合作科研项目也做的很好。但是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教师的社会实践却存在问题,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高效率运转并追求最大剩余价值是其目标,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教师的社会实践浪费企业资源和时间,同时学生短暂的顶岗实习时间无法完全掌握设计的具体流程,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这样学生学不到知识也无法提高,企业又从中得不到利益。我觉得要想使学生进入到企业通过简短培训就能马上上岗必须把一些课程开到企业去,通过企业的实际产品生产将知识融入进去,这样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同时学生对企业的运作也逐步了解。
5、学校培养学生应是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学知识,另一方面是学做人。学知识是有限的,而学做人是无限的。企业需要有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所以学校应通过各方面教学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合格的人才才能被社会接受,才能在社会占有一席之地。
6、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由于工业设计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专业,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所以应建立校内“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边讲边做,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将所学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动手能力。
7、建立基于实际产品设计项目的课程教学,将产品设计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在授课时以完成任务为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学习,最终学生在课程考核时能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际产品,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授课质量。
四、小结
面对行业竞争的愈加激烈,我们想让我们的产品走出国门,在世界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工业设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高教学质量,培育高质量工业设计人才是我们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美]凯瑟琳·费希尔,《儿童产品设计攻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朱堂纯《儿童游乐设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1。
摘 要:中国产业市场因全球化程度加深,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各产业结构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出现同时处于“制造型”“设计型”与“品牌型”产业模式混合发展的特殊阶段。它决定了专业设计人才需兼具技术实践应用、创意思维、设计策划等方面综合能力。文章通过对多方向设计命题模式的分析,建立工业设计人才素质评估体系,找到实现适应中国产业市场的专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与实际接轨,学以致用”的最终培养目标。
关键词:中国产业市场 实践应用 多方向设计命题 人才素质评估
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是针对其理性与感性兼具、技术与艺术共存的设计学科之特性,强调感性与理性结合,培养出适合中国经济体制下的专业设计人才。而目前中国的产业同时处于“制造型”、“设计型”与“品牌型”发展相混合的特殊阶段,制造型企业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企业要的设计往往有严格的结构、功能限制,如脱缰野马般的创意方法令企业难以消受;但如洛可可设计公司类注重设计原创的企业又在慨叹设计人才思想太僵化,缺少创新性。同时,开始注重品牌建设的中国企业又缺乏设计策划类专业人才。这些新时代特征下的企业需求已使得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愈加迫切。
一、多方向设计命题类型与特征
多方向设计命题类型包括:竞赛类命题;企业真题;跨学科合作命题;创新实验型命题等。不同的设计命题将能够实现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设计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与企业方的发展都产生积极作用。
1.创新型命题
无时间限制形式的创新型命题将能够使学生在放松的情绪中认真思考,反复推敲。能够使学生通过设计仔细理解教师讲授的专业知识,加深对系统性学习方法的认识。而规定时间形式的创新型命题则可通过极短时间内的头脑风暴、联想法等方式刺激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提升创意性思维能力。
2.竞赛类命题
通过设计创意要求,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系统的思考主题设计的能力训练。在规定的主题范围内,学生的创新竞争意识将被最大化调动。训练学生面对真实的设计投标案时应具备的“排在第二名,就不会被企业采纳”的超强竞争意识。
3.企业真题类命题
能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纯粹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实践应用型知识。创新思维将受到企业技术与成本核算甚至品牌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在此限制下原有的创新思维方法不得不结合实践进行打散重构,学生通过企业真题类命题训练将能够形成一套适应制造型产业要求的设计思维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企业专家将能够分别通过对共同目标“学生”进行教育培训与业务洽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碰撞,找到彼此契合点,实现共同进步。
4.跨学科合作命题
跨学科合作命题注重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具有科研性。是对学生专业能力提高与教学中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的重要训练方式。另一方面,跨学科命题将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工学专业学生严谨的思辨能力与文科学生细腻的分析能力。
二、多方向设计命题模式对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对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就当前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而言,仍存在较大的实现难度。首先,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仍处在摸索阶段,与某一企业的定点、长期式合作,需要企业方与校方不断修正教学合作模式,才有可能达到双赢的目的。而校企合作无疑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最好的途径。其次,跨学科合作教学存在具体实施上的困难。工业设计专业对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以及流体力学等跨学科领域都有知识交叉。如何实现众多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改革甚至是体制改革仍需深入探索。而工业设计跨学科合作将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至此,可以说以实践需要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最直接有效的前进道路都荆棘满地。
通过多方向设计命题的方式,将与企业合作的模式;跨学科合作教学的模式都转化为命题式训练,企业与相关跨学科领域以提出设计命题的方式介入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训,提出具体设计要求而不是每一次合作都要配合一次教学模式改革。减少每一个企业和不同学科与工业设计专业合作时都要制定不同类型合作计划的复杂程度与工作量。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特点与技术限定以“提出具体设计要求的形式”进行转化,并结合相应的人才素质评估系统实现对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多方向设计命题模式为实践型人才培养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策略。
三、不同命题方向对专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
四、具有综合素质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途径
第一阶段,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初期,通过针对性命题式训练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为实现工业设计专业设计人才做准备;多方向设计命题类型是学生进行专业训练阶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途径。将几个方向的命题循序渐进的融入学生专业学习与训练中,充分考虑各个命题的特性,交替进行,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培养与初步综合性锻炼的目的。
第二阶段,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中期,确立学生未来的专业侧重方向,利用工业设计人才评估体系,发现综合实践能力中的不足之处后进行针对性训练;多方向设计命题的训练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色发展方向。
结合多方向设计命题类型建立的工业设计人才评估体系,由针对人才素质建立的评分模式与教师综合评价两部分组成。也就是最终学生是否是合格或优秀的专业设计人才需要由人才素质成绩单与教师综合评价两部分构成。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评分标准改变以往一门课程对应一个成绩的模式,而是设计一个能看到学生在创意思维、系统性设计方法、技术实践应用能力、等多方面表现的综合成绩单。通过分项打分的模式,综合整理教师评价的方式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其中较为优秀的专业特色通过分数量化表达。如表1:
考核方式分为:创意思维、系统性设计方法、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协同工作能力、设计策划能力五方面,而每个类型的命题都会在某几个考核方向有侧重。以创新型设计命题与企业真题类命题为例,在创新型命题中将分“创意思维”与“系统性设计方法”两方面考察,而企业真题类型则从四个方面分配分值。通过专项考核的方式学生得到的分数将能准确的体现其专业综合能力。学年总评阶段,学生也可以通过多个分项命题在五个考核方向的总成绩明确了解自己在专业上哪里不足,哪里有更大的设计潜力,为自己最终明确专业深入方向提供更准确的引导。
教师综合评价将是对专业人才素质评分系统的有效保障。将靠分值表达学生素质的量化形式与教师综合评价的感性化形式有机结合,实现完整的工业设计人才素质评估体系。
最终,通过人才素质评估系统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实现完整的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多方向设计命题结合的方式,实现为企业、学校、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新型设计人才的目的,并且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不足与专业发展方向,也从侧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对新型专业设计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市场由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深,市场的竞争已同步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各产业结构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性,导致了中国的产业同时处于“制造型”“设计型”与“品牌型”发展相互混合的特殊阶段。在此种国情之下,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必须高度结合市场的变化规律,新型专业设计人才培养将是解决中国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结合多方向设计命题对人才的针对性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引入工业设计人才素质评估体系,探索改变传统形式的一门课对应一个成绩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不同类型设计命题的训练侧重点作为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向的能力考核,量化表达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结合教师的综合测评分析,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张晓刚.中国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研究.创意与设计,2012.04(21)
[2]高颖.工业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现代装饰(理论),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