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3 05:5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技人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据绥化市北林区人事局专题调研发现:当前,许多地方不注重农民技术人员职称的评聘工作,不能很好地发挥农技人员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为此,笔者对农民技术人员现状进行了调查和探索。
北林区所属21个乡镇办事处农村人口50多万。从年龄结构看,50周岁以上的13 968人;18周岁至50周岁的245 085人;18周岁以下的12 689人,具有劳动能力的占50%多。从学历层次看,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3 305人;中专学历的7 093人;高中学历的41 165人;初中学历261 018人,高中以上学历只占10%左右。从行业分布看,从事农业种、养殖技术人员257 900人;从事林业技术人员809人;从事水利技术人员467人;从事农机技术人员2 952人;从事畜牧兽医人员1 348人;从事水产技术人员8 198人;从事建设技术人员15 258人;从事农电技术人员369人,多数人员集中在种植和养殖行业,从事建设行业比重较小。从农民技术职称看,具备农民高级技师资格23人;农民技师686人;助理技师2 161人;农民技术员1 752人,具有农民技术职称的不足1%。
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存在对农民技术职称认识不到位问题:一方面,多数农民对农民技术职称缺乏足够认识,认为没有直接的待遇和相关利益,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另一方面乡镇的领导和干部,也缺少一定的认识,认为农民职称的评定有无均可,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宣传和措施也不到位。农民职称工作开展几年来,没有像专业技术职称评定那样进行宣传,很多农民对农民技术职称评定一无所知。而且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缺少一定的创新,习惯于传统下面申报、上面审批的工作模式,没有沉下去,主动去服务,上门去服务,想农民之所想,做农民之所需。
因此,农民技术职称工作要创新,加大力度,改变和改善工作方式、方法,强化措施保障,在培训、申报和评定等程序上,勇于创新,应用多条渠道,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和高效务实。要建立和完善相应技术培育基地,充分发挥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协相关协会等有效平台,因地制宜,适时开展农业及相关技术短期增设,根据增设效果,授予相应农民技术职称。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积极与相关部沟通联系,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人事服务。从调查行业分布看,从事建设技术方面人员相对较多,工作空间较大,多为外出务工人员,应加强与劳动就业部门的沟通联系,对通过劳动技能培训人员,授予相应技术职称,使他们在外务工中,能够具有一定资质,得到相应认同,便于与用人单位达成合同协议。要健全和完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制度。根据有关农民技术职称的政策精神,调整和完善各行业评审制度,使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中运行。
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积极主动地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情况,上门服务,为农民技术人员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在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另外,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载体,广泛宣传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的重大意义,使广大农民和乡镇干部,对农民职称评定有一个新的认识,有效调动和发挥农民技术人员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性和重大作用。
经过精心筹备,全县农技人员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农技人员培训班的顺利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农技推广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刚才,县农业局局长作了很好的动员讲话,讲的很全面、很到位。下面,我就办好这次培训班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意义
举办这次培训班,是落实县委扩大会议精神,打造新型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需要。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支眼界宽、思路宽、致富途径宽的“三宽型”农技人员队伍。举办这次培训班,就是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抢抓机遇,寻求发展,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进步的新型农技人员。
举办这次培训班,是加速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提高农技队伍综合素质的需要。农村基层农技人员是农业系统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农技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党的各项农业农村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政府决策的落实。在今后多年内,大家要担负着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加强基层农技组织建设的重任。能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农民的认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汗水、具备更高的素质。
二、端正态度、严明纪律,确保学习培训取得实效
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对大家来说,这次培训机会难得,一定要好好珍惜,以端正的态度投入培训,以严明的纪律维护学风,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一是要端正态度,提高学习效果。这次培训班是经过精心筹备后才举办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培训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政策理论、又有工作实务,既有专家领导讲解、又安排学员相互交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大家平时工作较忙,在一起集中起来认真学习的机会很少。要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大家一定要静下心来,集中精力,专心听讲,认真记录,力求学得更多一点、更实一些。力争通过这次学习培训,使自己在思想、业务和工作能力上都有所提高,掌握更多的理论和业务知识,用以指导实践,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努力推动我县农业生产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要严守培训纪律,妥善处理好工学矛盾。作为培训班的学员,一切活动都必须服从于学习,学习期间要严格遵守培训班的各项纪律。县农业局要加强对培训班的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肃考勤纪律,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培训活动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是要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本乡镇的工作实际,有目的、有重点地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争取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广大农技人员担负着重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团结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开创我县农技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 农民;转产;增收;措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吉林延边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279-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吉林省属于中国的东北冷凉区,2015年吉林省按照“镰刀湾”地区的玉米政策调减20万hm2玉米地,2016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玉米种植面积调减成11万hm2,较2015年减少5万hm2。现阶段农民生产的粮食价格普遍偏低,玉米收购价格逐年下降,玉米虽然有所增产,但实际上却没有增收,农民面临着如何转产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改种其他作物是必要的,应选择适合延边地区种植的马铃薯、杂粮(如高粱、谷子、糜子、绿豆、红豆、藜麦等)品种进行播种。基层农技人员是农业普及新力量,当前其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新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推广不仅能促进广大农民增收,更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农业稳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1-3]。
1 组织开展农技培训班,宣传有关惠农政策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应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培训班,宣传有关惠农政策,并引导他们摆脱传统观念,走上致富的道路。首先,加强农技培训与宣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较低,农技推广难度较大。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有必要开展现场会议,邀请专家、教授讲课,放映录像,发放技术资料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培训。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农民的主观意识,改变其传统观念。其次,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基层技术人员准确及时地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的有关信息及价格信息,并提供市场预测分析服务,为农民的生产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4]。
2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
目前,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对一些新特产品难以接受,从而限制了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当前农民在肥料使用方面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如过量施肥现象严重。过量施肥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下、生产成本增加、耕地肥力下降,还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降低农产品品质。同时,多年来一直大量施用磷酸二铵和尿素等肥料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由于使用的肥料氮含量偏高,钾及中、微量元素含量低,造成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土壤性状恶化。这种不科学的施肥方式导致土壤结构不平衡、板结,实际肥料利用率不到40%。
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不仅有利于农业节本增效,提高农产品质量,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农业的良好发展。依据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原理,合理施肥可促进作物的正常代谢、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否则会引起作物代谢失调,导致病虫危害。同时,在农业生产上施用有机肥能够给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改善耕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并提高土壤肥力。在绿色生产中有机肥的施用效果较好 ,大大改善了耕层土壤的生产性,包括松紧度、保水保肥性、通气透水性等。绿色杂粮、绿色蔬菜等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能为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3 及时帮助广大农户排忧解难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与农民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有效解决。以农民家中积压着大量玉米且出现滞销的情况为例,2016年延边地区玉米的市场价格是0.66元/kg,与2015年相比价格下降了1/2以上,而2014年的玉米价格是2.40元/kg。因为玉米收购价格逐年下降,所以r民的收入也逐年降低。最让农民心急的是由于国家粮库库存已满,根本没有部门对其进行收购,只能由农民自己负责销售收获的玉米。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只有解决好遇到的难题才能开拓农民致富的道路。
一方面,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应该帮助农民解决玉米滞销的问题。首先,要调查玉米在农产品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并根据市场情况将玉米加工成大颗粒的玉米碴子,其市场售价约6元/kg,也可以加工成玉米面粉,或制作成玉米面食制品。其次,由于农村居民家中都养殖猪、鸡、鸭、鹅等禽畜,可用滞销的玉米喂养这些家禽家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家畜家禽的饲料支出,同时也可以为城市提供无公害的禽畜类肉,也就为农民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致富道路。
另一方面,应改变农民多年来的农业生产传统观念,将原来种植玉米的土地改种适合当地土壤的经济作物(黄烟、向日葵等)、蔬菜和杂粮(高粱、谷子、荞麦、豆类)等。经市场调查杂粮价格,高粱米为8元/kg,小米为10元/kg,糜子为10元/kg,绿豆为12元/kg,红豆为12元/kg。近几年玉米产量为7 500~10 005 kg/hm2 ,品种有先玉335、吉德89、南北79。在上述玉米栽培技术水平上种植高粱(10.5 t/hm2)和谷子(9~12 t/hm2)的产量高于玉米的产量。加工以后的市场价格也比玉米高。虽然其他杂粮比玉米产量稍低,但是其生育期短(一年二熟),同时也可种植其他的蔬菜和作物。农民应准确区分第1季和第2季种植的作物,不仅能提高农产品产量,而且能提高农民收入。采用科学的农业技术,改善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需求,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结果。
4 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以加速农业产业化,以订单农业为主要手段,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以黄豆为例,黄豆产量低,虽然价格高于玉米,但实际收入很不乐观。小粒黄豆是日本与韩国制作纳豆和豆芽的优质原料。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小粒黄豆的需求不断增加,其市场潜力也随之增加,并且经济效益也较高,有利于推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增加农民收入。延边地区适合种植的小粒黄豆品种为东农690号,因而订单农业是帮助农民解决卖粮难问题从而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5 结语
要提高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质量,就要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搞活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更新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改种经济作物、杂粮、蔬菜(绿色农产品)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道路。杂粮是指纤维含量高的粮食品种,多食杂粮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众养生观念的普及,也使得杂粮在农业市场上很受欢迎。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种植杂粮是个很好的选择,对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意义显著。
6 参考文献
[1] 张淑荣,李广,刘稳.我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5):10-15.
[2] 牟之碧.杂交高粱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8):145.
按照“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明确,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科学,奖惩手段有力,保障措施到位”的要求,着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考核体系、培训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以社会化农技推广组织为重要力量,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化钱养人”为“化钱做事”,切实转变农技人员的传统观念和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农技人员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农业标准化技术的推广者、农业产业化的引导者、农产品质量的监管者和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者。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和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为我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三、构建新型农技推广组织体系
根据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合理设置农技推广组织。农技推广人员按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人员和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四种类型配备,实行聘任制,聘期2年。区级设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和农技指导员,镇(街道)设立责任农技人员,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兽医诊疗人员参加社会化农技推广。
(一)首席农技推广专家。根据目前我区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实际情况,设立粮食、蔬菜、植保、畜牧、水果、林业、农机、农经、水产等9个首席专家。
(二)农技指导员。从区级农技推广机构中具有初级职称以上(已担任首席农技推广专家除外)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聘任。
(三)责任农技员。由各镇(街道)会同区级主管部门从镇(街道)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在编人员中聘任。责任农技员岗位因需设置、因镇(街道)设置。
(四)社会化农技人员。根据产业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企业和种养殖大户中设置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在区、镇(街道)二级责任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承担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及动植物疫病报告、农业信息等工作。
四、建立农技推广人员的责任体系
(一)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岗位职责:系统掌握本行业或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熟练掌握本行业或专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本地生产经营状况及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和市场需要;制定本行业或专业科技发展规划,农业标准化技术的生产规程,提供重大农业科技决策咨询;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源头性需求,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研究提出本专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等方案,带头开展农技试验、示范;负责全区范围内本行业或专业农产品质量监控和技术指导,及时掌握和研究解决农业突发事件;组织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完成上级政府和部门提出的目标任务;研究提出本行业或专业的产业发展规划,收集分析市场动态,为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提供市场信息,培育上规模、有影响、带动能力强的规范化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提供相关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协调解决当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生产技术问题,并承担相关培训工作。
(二)农技指导员岗位职责:掌握本行业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以及有关标准、规范和法规,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及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和市场需求;重点承担面上的农技工作指导和咨询培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联系镇(街道)责任农技员、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重点示范户等,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咨询工作。
(三)责任农技员岗位职责:了解本行业专业技术知识,及其相关标准和法规;及时掌握本地农业生产经营状况,负责若干村全体农户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重点联系若干个种养业科技示范户;责任农技员应通过现场指导和“农民信箱”、“农技110”等手段,对责任区域的科技示范户、普通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协助区级农技推广机构做好技术示范方建设;及时了解责任区域内农业技术和动植物疫病等突发问题,解答农民提出的各类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的负责向区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寻求帮助;完成区级农技推广机构、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等交办的其它农技推广任务。
(四)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岗位职责:负责所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指导,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引进、试验和推广等活动,参加或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农业科技咨询、技术承包、技术培训等有偿或无偿服务,重点是完成政府“花钱买服务”的任务,及时发现和反映动植物疫病等突发问题。
五、建立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体系
(一)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的考核。由区主管部门、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和主要服务对象等4方面按4:3:2:1的权重进行考核。其中,区主管部门主要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核;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主要考核其技术指导服务的质量、效果和满意度;主要服务对象主要考核工作满意度。
(二)农技指导员的考核。农技指导员由所在单位和本行业或专业的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共同负责考核,分线(或分单位)设立考核组。由服务对象、所属单位、考核组按2:5:3的权重进行考核。所在单位主要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核,重点考核业务业绩;服务对象主要考核满意度;考核组在充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后,综合进行评定。
(三)责任农技员的考核。按照“谁主管、谁牵头”的原则,责任农技员的考核由镇(街道)、区主管部门和服务对象等三方面按4:3:3权重进行考核。其中,镇(街道)主要对责任农技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核;区主管部门主要考评责任农技员的业绩;服务对象主要考核满意度。
(四)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考核。主要考评其承担“花钱买服务”任务完成情况、实际效果等。由镇(街道)和区农林、水利等部门的农技专家组成评议委员会进行评议考核。
(五)奖惩。对绩效考核优秀、成绩突出的各类责任农技推广人员,按有关规定,推荐参评各级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并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其专业技术职务实行高职低聘,连续两年不合格的取消聘用资格。
六、完善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体系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当前科技进步和我区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及农民需求变化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区级主管部门、首席农技推广专家要认真制定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和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原则上业务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2天,参加专业相符的学历教育时间等同业务培训时间。
在培训内容上,既抓好理论知识学习,更要重视实践技能培训和交流。在培训方式上,要充分利用高层次生态农业人才培训基地、“农民信箱”、“农技110”、“农经网”、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等渠道,相关信息,开办专题培训讲座,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积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邀请知名专家授课和实地指导,对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农技人员,创造条件,分期分批送到相关农业院校培训。
七、加强农技推广保障体系建设
(一)要确保农技推广人员特别是责任农技员集中精力从事农技推广专业工作。镇(街道)在安排工作中,责任农技员原则上全年有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从事专业工作。
(二)要进一步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确保农技推广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优秀责任农技人员的奖励;在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中安排30万元对农技人员承担的课题试验和技术推广项目给予立项支持;对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所在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企业和种养殖大户优先给予各类项目扶持。
(三)要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结构,确保农技推广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在确定责任农技推广人员时,要优先聘用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农技推广人员;在责任农技推广岗位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责任农技推广人员的交流调配力度;对于今后责任农技推广人员的补充渠道,一方面从在编农技推广人员中进行补充,另一方面由区人劳社保局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从农业专业大中专毕业生中择优录用。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农技服务。而农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农技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我县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过辉煌的历史,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阶段,随着农村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县的农技服务体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问题,其农业生产服务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高度关注。为此,我们通过现状分析,就如何加强我县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一、我县农技服务体系的现状表现
1、农技服务的组织配置比较健全,但网络布局存在残破断层现象。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县的农技服务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县级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县分片区设立了7个片农技站,各乡镇设立了乡级农技站,村级设置了专职或兼职农科员,村民小组建立了科技示范户,形成了“三级一户”金字塔形的农技服务体系。在这一服务体系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全县的农业生产服务指导工作,片农技站为县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具体负责各片区的农业服务工作,各乡镇农技站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具体负责各乡镇的农业行政管理及农业生产指导工作。整个体系结构较为紧凑,农技传递渠道比较畅通,从而为全县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为全县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农技服务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维系的网络结构受到了冲击。一是县派农技干部断源。20xx年,县农业局根据政事分设、政企分开的政策要求率先启动了事业单位改革,将原有经营机构全部剥离脱钩,撤消了原有的片农技站,取消了对各乡镇农技站农技干部的派遣,全局事业干部进行了重新定编,由原来的272人缩减至79人。二是乡村农科员断档。20xx年,全县启动乡镇农技站改革,因种种原因使得乡镇农科员定编工作难以及时到位,导致基层农科员转岗流失。到目前为止,全县有9个站已完成改革任务,但仍有11个乡镇农技站有名无实。与此同时,全县村组一级原有的兼职或专职农科员也因缺乏有效组织而使其农业服务职能逐步丧失,致使乡村农技网络出现断层现象,整个农技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削弱。
2、农技服务机构运转比较正常,但业务功能存在缺失错位现象。自1984年成立县农技推广中心以来,全县农业服务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三级一户”农业生产服务机制运转良好,各项农业服务工作有序开展,一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了有效扩散,同时,各种农业信息渠道也非常畅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但从农技推广业务范畴来看,随着农资经营行为的渗透,许多农技站的服务方向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错位,主要表现为两重两轻:重经营服务轻技术服务;重栽培产品的推广轻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相当一部分农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服务上,乡镇农技站原有的“三情”(虫情、病情、苗情)调查、农业试验、农技指导等服务工作逐渐淡化,许多农业行政管理工作诸如:农田质量管理、农业环境监测、农资经营协管、农业事故调查等乡镇各站也均未得到有序开展。在某种意义说,农技站变成了经营性质单位,其本身的业务功能受到了严重干扰。
3、农业服务的队伍建设比较稳定,但人员结构存在偏差失衡现象。我县的农技服务队伍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农业局干部职工,属国家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改革后共有79人;一块是乡镇农技站农技员,主要由集体转招职工组成,共有在职职工98人。全县农技服务队伍整体比较稳定,但农技人员结构明显失衡。一是年龄结构失衡,全县177个农技人员中,30岁以下11人,30-40岁40人,40-50岁77人,50岁以上49人,已明显呈现后继无人现象;二是专业结构失衡。全县农业类专业技术人员104人,仅占整个服务队伍的58%,其中乡镇农技人员中农业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为35%;三是文化结构失衡。全县乡镇农技人员中,没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具有初、中级技术人员的比例也仅为56%。四是人员分布失衡。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几乎都集中在县级农技服务机构,乡镇很少;并且乡镇之间也不平衡,在边远地区、贫困乡的农技人员明显偏少,而在中心镇区、环境好的乡镇农技人员明显要多。
二、背景原因分析
1、保障机制约,服务性质难分清。县乡农技服务机构属于农业公益单位,其基本工作经费需要得到县乡财政的充分保障。但目前县财政每年拔付的农业事业经费非常有限,缺口较大。尤其是在乡镇一级,各农技站所需经费一直以自身创收为主,通过农资经营等方式来获取所需的工作经费。在农资市场放开后,乡村农资经销店骤增,乡镇农技站的农资经营状况每日愈下,经营收入显著降低,农技人员的工资等基本待遇难以保证,加上市县乡三级财政按规 定拨付的1200元每人每年工作经费,也因财力有限,县乡两级都未完全到位,从而导致乡镇农技站工作经费十分紧缺。在此情况下,各农技站被迫丢弃服务工作,全力从事农资经营以增加创收。很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技服务功能,改变了服务性质。
2、基础条件差,服务质量难保证。乡镇农技站一直依靠经营维持正常开支,经营状况较好时还需向所在地政府上交管理费,因此,多年来,多数乡镇农技站一直没有积累,自身的工作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导致其基础条件一直较差。一是没有自己的办公生活场所。全县20个乡镇农技站基本都是租借乡镇政府的房子办公、住宿,职工工作生活均有不便,也严重影响了农技人员扎根基层的信心;二是缺乏基本的办公设备。20个乡镇农技站均没有培训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培训场地,没有必需的检验检测仪器及基本试验分析工具,没有固定的试验示范场所和基地,从而使其基本的科教培训、试验推广等职能受到影响,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3、历史包袱重,体制改革难到位。根据县政府审定的农业局改革方案,农业局需置换身份195人,共需置换补偿经费182万元。几年来,通过变卖部分资产等方式多方筹措,农业局已有131人办理了身份置换手续,领取了补偿金120万元,但仍有64人因种种原因未能解除劳动合同,还需62万元补偿金没有着落,成为了农业局一大历史包袱。在乡镇农技站的改革过程中,改革进程同样步履缓慢,至目前为止,全县仅有石羊塘等9个乡镇农技站完成了改革。改革难到位,一是因为人员包袱重,全县20个乡镇共有农技人员98人,其中最多的一个站有5人,身份置换费用较大。二是经费来源少。一方面农技站自有经费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县乡财政也无力提供农技员改革所需经费,导致改革经费十分缺乏。三是历史债务重。据统计,全县有16个农技站负债,负债总额多达380多万元,其中最多的一个站达35万元。四是养老保险欠账多。到改革前的20xx年6月,全县乡镇农技站人员共欠养老保险金93万元,人平欠缴9394元,其中最多的站欠6万元。这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和矛盾,无疑给乡镇农技站改革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三、对策探讨
1、制定规划,明确农业服务建设方向。要严格按照《农业法》、《农技推广法》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的相关政策,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健康发展轨道。要根据我县农技服务体系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一是要充分明确县级农技服务机构的科学设置,要在县设农技推广中心的基础上根据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规划来设立相应的专业站室;二是要充分明确基层农技服务结构的具体设置。应根据一乡一站的原则设置乡镇农技站,同时应根据我县农业区域特色发展情况设置若干个区域特色农业服务站。三是要充分明确农技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根据国务院[20xx]3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基层农技服务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根据职能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并充分明确机构职责,从而使农技服务机构都有明确的服务方向。
1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个乡镇办都设有相应的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可相关人员不是兼职到其他部门,就是为现有诸如包村等农村工作所羁绊,真正做农业技术指导的很少。乡镇领导对此项工作不重视,导致以下问题。
1.1乡镇人员不足。乡镇最近几年基本没有新进人员,人员本就不多,而且各个科局机关分派下来的任务很多,所有人员已经疲于应付,对可干可不干的(上级没有强烈要求的工作)存在应付搪塞现象。
1.2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对于农技工作人员,考核仅仅流于形式,每年都是填一个考核表就可,没有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在这里笔者认为,考核应以农民满意与否作为农技人员工作好坏的标尺。只有农民才是考核农技工作人员的真正考核者。
1.3缺乏鼓励机制。对于从事农业技术的人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人去督促,更谈不上奖励。
1.4培训机制不健全。对于新技术基本没有人进行指导,没有正规的专业技术培训,只有一年一度的事业单位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2稳定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的措施
2.1管理保障。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技人员的管理,一是直线管理,将农技人员的管辖权收归专职的农业局管理,这样既有利于管理,也便于农技人员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指导。二是加强对农技人员的考核,对农技人员的考核要有专人进行,制定针对性的、便于操作、实用的考核方法。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并与绩效工资挂钩。三是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应该对农技人员实行轮训,让农技人员定期充电,更新知识,尤其是对新品种特性、种植技术、常见病虫害防治以及新技术等进行经常性培训,同时还要加强技术推广方面的经验交流。
2.2法律保障。继续修改和完善《农业法》和《农技推广法》,从法律上明确基层农技站的地位、作用、职能和经费保障等,再也不能出现改来改去的“瞎折腾”现象。
2.3投入保障。作为公益性单位,政府一定要加大投入保障,一是工资经费要与其他基层事业单位持平,让农技人员养得起家,这样才能安心工作。二是推广经费投入要保障,一些新技术的宣传经费、试验经费、培训经费要落实,以便更好地为服务“三农”发挥作用。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有保障。改善办公条件,完善办公设备,并加强资产管理,一次投入,长期受益。若经费紧张,应重点向农业县、中心乡镇农技站的硬件建设上倾斜。
2.4机制保障。一是要完善人才晋升机制,特别是在站长的选拔上,做到“能者上、庸者让”,提高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完善人员进出机制,加快人员的补充和流动,保持人员的活力。三是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及财产管理,保证农技队伍的纯洁性。六是推广机制的创新,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创新农技推广手段,提高推广效率。
关键词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对策;江苏南通;通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78-02
南通市通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江苏省东南部。通州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全区辖17个镇(区、园、街道),208个行政村,64个社区,38.36万农户。耕地面积7.02万hm2,人均耕地面积560 m2。201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93.2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361元。2015年,通州区继续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为农服务效能,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1 通州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 发展过程
近十几年来,全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经历了2001年、2002年、2005年、2008年4次镇事业单位改革和2010年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区各镇设立了镇农业服务中心,与镇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由区农委和镇政府双重管理,人员、经费由镇人民政府管理,区农委负责业务管理。建立了一个以区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为核心,镇农技推广队伍为骨干的融各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1.2 组织机构
2015年,通州区部分行政区进行了调整,现有西亭等7个镇、金沙等4个街道、锡通科技等5个产业园,全区共有镇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4个,其中镇农业服务中心7个,镇畜牧兽医站7个。各个街道、产业园设有农村工作局(高新区、南通空港产业园除外),从事农业服务与农技推广工作。
1.3 人员结构
通州区核定镇(区、园、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农村工作局编制233个(兽医站编制单列),目前实有216人。从年龄结构看,整个镇级农技推广体系以中青年为主。29岁以下2人,占总数的0.93%;30~39岁之间81人,占总数的37.5%;40~49岁之间75人,占总数的34.7%;50岁以上58人,占总数的26.9%。但镇畜牧兽医站现有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核定编制60个,实有28人。其中,50岁以上的14人,占总数的50%;40~50岁之间3人,占总数的10.7%;40岁以下11人,占总数的39.3%。从学历结构看,以大中专为主。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38人,占总数的15.6%;大专学历129人,占总数的52.9%;中专学历43人,占总数的17.6%;中专以下学历33人,占总数的13.5%。从职称结构看,以中初级为主。其中,高级职称12人,占总数的4.9%;中级职称78人,占总数的32.0%;初级职称154人,占总数的63.1%。2017年前有5人退休(其中2016年有2人退休,2017年有3人退休)。
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主要成效
2.1 建立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
2012年,全区17个乡镇按照“有先进的服务手段、有优良的专业人员、有规模的示范基地、有严格的责任制度、有稳定的财政保障”五有标准建设,都建立了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修缮或改扩建了办公用房,添置必要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及乡镇履行公益性职能必需的其他设施设备,改善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提高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
2.2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通州区从2007年开始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015年,根据通州实际围绕粮食作物、园艺业、纯畜牧、渔业、蚕桑业5个主导产业,筛选主推品种与主推技术,遴选出2 830户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重点选择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挂钩对接,强化科技服务,辐射带动更多农户。精心选聘责任心强、专业技能扎实、学习能力突出的农技指导员257名。推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一村一名农技指导员制度、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和知识更新制度等制度。建设“五统一”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通过农技指导员手把手、面对面地技术培训指导,提高了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自我发展、辐射带动”3个方面的能力,使科技示范户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大力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入棚、入场入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1]。
2.3 实施农业三新工程
为加快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根据江苏省农委的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通州区农委积极组织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申报三新工程项目,成为三新工程实施主体,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示范基地依托扬州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南通农校等科研单位,秉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宗旨,组织周边的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到基地现场观摩、培训。
近几年,通州区实施的三新工程有蔬菜种苗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肉羊高架舍饲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示范与推广、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精品葡萄优质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油菜机械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力生产率,从而提升现代农业整体水平[2]。
2.4 分层分类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2.4.1 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训。通州区农委每年从科技入户的指导员中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指导员参加农业生产技术部级班、省级班、县级班培训。2015年,全区共有107名技术指导员参加了由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无锡渔业学校、扬州大学农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校组织的省、县级班培训,通过培训,加深对农业科技理论的认识,了解国家最新的农业技术与发展政策,转变落后的农业科技推广理念,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
2.4.2 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程。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省级开设重点骨干班、市级开设县乡农技人员培训班、县级开设乡村农技员培训班,重点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围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亟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对农技人员开展重大实用农业新技术等培训。农技人员每2~3年就能接受1次4 d以上的集中培训,切实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为农服务水平。
2.4.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2015年通州区农委共举办高效粮食种植、蔬菜园艺高效种植、插秧机手、畜禽饲养员、农资营销员、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各类农业技能培训班19期,培训职业农民3 238人,培养出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3]。
2.5 运用信息手段推进科技快速入户
2.5.1 手机报。通州区农委为每一位科技示范户与技术指导员开通了《农家致富》手机报,定时地为广大农户发送最新的种养殖技术、农业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资讯。
2.5.2 网络书屋。区、镇级的农技推广人员开通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它以丰富、权威、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于农民朋友和农业技术人员。
2.5.3 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为全面提升通州区基层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从2013年10月起,在欧美同学会的牵头下,通州区农委与中国农科院信息研究所密切合作,搭建起覆盖全区的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平台设有一万个为什么、农事黄历、点子大王、田间课堂、专家会诊、农技问答、诊验交流、技术明白图等22个专栏,区、镇两级专家以及种养大户共100人为云平台终端用户,专家指导员在下乡服务时利用信息终端,为农民、基地、园区等解决产前、产中、产后问题。种养大户在种养殖生产过程中,碰到任何疑问,随时可在平台上请求专家帮助,在最短的时间得以解决。
2.5.4 学习讨论群。建立通州区农资群、葡萄种植群、家庭农场主群、农产品电子营销群等微信群、QQ群,方便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农技推广队伍年龄老化、知识陈旧
推广队伍中年轻人较少,招聘的年轻人才留不住,人员编制空缺,将会出现断层。而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大部分专攻于传统农业,对现代高效农业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所以亟须增加精通现代高效农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人才,才能将日新月异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至千家万户[4]。
3.2 “乡镇管人、区级管事”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农技推广
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具体人事由乡镇统一调配,普遍存在农技人员被随意调用或借用的情况,在岗的技术人员还要应付和承担乡镇的一些中心工作,导致农委下达的工作任务无法按时高质量完成。虽区农委就农技推广情况对乡镇人民政府有考核项,但分量小、力度不够,应加大考核分数的占比,从而提高乡镇政府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农技推广人员在编在岗,集中精力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3.3 农业技术培训效果不明显
通州区每年有3 000人的职业农民培训计划,每年都请相关专家以及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教授来集中授课,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较少。许多农业生产大户忙于田间生产管理,没有时间来听课。这就更需要农技人员多学习先进农技知识,多下乡指导。因此,要加强对区级和镇级的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多参加一些高等院校的培训,并且多组织农技人员去先进的农业科技园区参观,以提高农技人员的技能水平。
3.4 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通州区农技推广依托科技入艄こ毯突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补助项目,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绩效评价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发放补贴。但2016年2个项目均取消了此项补贴,仅有下乡公共交通及通讯费用支出,通州区虽已镇镇通有公交车,但还没有达到村村通公交,况且近几年乡镇合并,几个村合并为一个村,范围非常大,乘公交车去为农服务不太现实,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应增加工作经费,配备下乡交通工具或是增设下乡交通补贴,解决农技人员来往交通不便之苦,提高农技人员下乡的积极性。
3.5 农业技术岗位设置机制有待调整
通州区现行的事业单位技术岗位设置的比例为初级∶中级∶高级=6∶3∶1,由于中级与高级的比例较小,导致许多农技人员评到了职称而无法聘用,有的甚至到退休仍是初级岗位。新招聘的研究生初定为中级,因岗位不足只能聘为初级,使得高材生不能安心于基层工作,这些人最终辞职或考上公务员就离开了。应适当调整岗位设置比例,增加中、高级岗位的聘用人数,解决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 参考文献
[1] 线全忠,王振成,刘洪祥.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3):113-114.
[2] 王冰.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61-362.
省政府苏政发(2002)147号文件下发后,苏州市政府于2003年7月以106号文件批转了5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由于2003年苏州市实施大范围的乡镇区域调整,客观上放慢了改革的进程。之后的一个阶段,尽管大多数市、区已有一些动作或考虑,但总体进展不快、力度不大,对照全面落实省、市文件明确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2004年4月,市农林局和市编办又联合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推动了落实工作。现将苏州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各地的改革进展情况,
文件下发以来,各市、区的农业部门进行了调查测算和方案构建工作,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编制、人事部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取得了一些进展。综合各地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已发文明确了性质和编制,包括张家港市、常熟市、吴江市。张家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市委在《关于合并镇机构编制调整和人员分流工作的意见》中对农技服务机构的性质、编制和人员分流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明确了各镇农业服务中心由差额改为全额拨款,核定编制191个(改革前在编在岗208人,分流任务较轻);农业局下属的镇畜牧兽医站分设为镇畜牧兽医站和镇兽医卫生监督所。镇兽医卫生监督所为全额拨款全民事业单位,核定编制66名,所需人员从镇畜牧兽医站在编人员中调入。至今,“三定”工作已全部到位。常熟、吴江两市在政府或编办的文件中规定了编制精简比例或数量,全额拨款的定性问题基本解决,目前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第二种是处在制定方案、积极争取阶段,包括昆山市农业局、太仓市农林局、吴中区水产畜牧局。昆山市农业局、太仓市农林局已拿出了初步的测算方案,但目前仅停留在与编办、人事部门的商量之中。吴中区水产畜牧局所属的区镇畜牧条线,初定区级建立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所核定编制18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乡镇畜牧兽医站其余人员确定为差额拨款。
第三种是目前没有新的动作,包括吴中区的农林一块、相城区、高新区等。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苏州市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机构的定性问题。定性问题是决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各地对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全民事业单位”定性上的不一致,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市、区的情况各式各样,有的作为全额拨款、有的实行定额补助、有的采取自收自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长期困扰农技队伍建设的问题,市政府在106号文件中作了更加具体明确的规定: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承担为农服务的公益性职能,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是经过近两年的改革,这个政策并没有普遍落实到位,大部分市、区还停留在方案的设想和制定阶段,真正在政策上明确并实际执行的只有2-3个市。全市尚只有25%左右的乡镇是将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对待,这当中绝大部分还只是在编在岗人员的基本工资由财政列支,奖金福利等还只能在年终通过多种方式争取预算外资金给予一定的补助,还有75%左右的乡镇对农技推广中心(站)是实行定额补贴、差额拨款,财政上一般只核发每人每年5000-6000元,这点钱基本上仅能支付养老和医疗等保险费用。矛盾特别突出的是乡镇畜牧兽医、农机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作为自收自支对待的。
二是工资待遇问题。目前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总体上存在工作经费匮乏、人员收入偏低、横向差距拉大的问题。第一、拨款标准不一。主要表现为同样性质的在编在岗人员:(1)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差别悬殊,高的乡镇核拨达4万元,低的乡镇仅5000元,使得国家规定的政策性工资都无法兑现,据统计,标准在4万元以上的乡镇占8%,2-4万元的占45%,1-2万元的30%,1万元以下的占17%。(2)同处一个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对不同专业的人员拨款标准也不一样。有一些乡镇,原来对从事种植业的标准高一点,从事多种经营的标准就低一点,从事畜牧兽医、农机服务的甚至一点都没有,象这种类型的乡镇,要占到全市的70%左右。第二,收入明显偏低。与同镇横向事业单位比较,农技人员收入明显偏低。对全市所有乡镇逐个排比对照,只有25%左右的乡镇的农技人员在工资报酬方面,与经济服务中心基本相当,有50%左右的乡镇差距在1万元以上,还有25%左右的乡镇不到本镇经济服务中心人员收入的一半,个别市、区的少数乡镇的畜牧技术人员年收入不足1万元。同全社会事业单位人员收入水平相比,乡镇农技人员的收入增幅明显偏低。近三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收入年均增幅在10%以上,而乡镇农技人员到去年底的平均年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基本上没有增长,30%左右的乡镇不仅没有增长,甚至减收。第三,资金缺口严重。由于财政核拨的经费十分有限,绝大部分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都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现在只有10%左右的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能够做到资金紧张平衡,70%的乡镇资金缺口额都在50-100万之间,还有20%的乡镇正常的工资开支跟服务性支出都无法维持,有的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无能为力按时发放,个别乡镇的农技推广中心(站)拖欠职工工资达半年以上,社会养老保险费用也拖欠了好几年。
三是服务能力问题。由于上述两个问题的存在,导致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的为农服务能力不断衰退,与当前农业发展、农民需求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农技人员的服务技能跟不上。尽管农技人员的队伍比较庞大,但是由于长期无法补充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又得不到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近三年来,乡镇农技人员有机会参加培训的比例都不到10%,使得队伍老化、知识老化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适应新阶段农业服务的要求,农技服务的装备手段跟不上。乡镇合并后,服务半径成几倍扩大,一般的乡镇在50平方公里以上,特别大的乡镇接近200平方公里,在这样大的范围里,受基本的交通条件和信息服务手段的限制,农技服务面临新的挑战。农技服务及时有效跟不上。在乡镇一级服务能力明显减弱的情况下、村级服务体系也基本荡然无存,再加上广播喇叭断线、又尚无新的现代化传播设施,不少地方的农技服务事实上出现了空白、断档、滞后的现象。
三、下阶段着力做好的主要工作
建设好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将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把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站)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实事抓紧落实到位。当前,各级对“三农”工作都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体现和落实在行动上,就应把农技推广中心,(站)建设作为一项实事工作来抓,坚决克服不同程度存在的那种“忽视”、“短视”甚至“歧视”等不正确、不公正的做法,落实省、市文件精神,推动全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塑形象、再创辉煌。
二要切实依法办事,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要重申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中心(站)在性质上为国家设在基层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该行政区域的农业公益,这是法律所规定的。在编制上,要按照耕地面积大小和产业规模确定合理的编制数,我市确定一般乡镇20-25名,大的乡镇30-35名,专业技术院校毕业的农技人员的比例要确保50%以上;在经费上,编内人员经费和推广事业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并按规定对编内人员办理社会养老保险。乡镇财政对农技推广中心(站)经费要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将各项收费收入与财政拨款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实行零基预算集中支付的方式。与此同时,要一并落实村级农技人员。安排每个村一名村级农技人员,负责公益性农技推广普及工作。
创建区域农技站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陇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10镇5乡,240个行政村,人口25万,土地总面积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7万亩,人口密度103.7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机构设置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7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
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9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当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1988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7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2-3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78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57台套,价值16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3-4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22人,配备区域农技站。22人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7人,技术员5人,技术工人8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
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
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年度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
区域性农技站作为县级技术推广机构与乡镇农技站联系的纽带,在完成县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对辖区乡镇农技站的技术推广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组织乡镇农技站,协调与乡镇的关系,并参与实施辖区乡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三田"建设、优质粮油、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等主要技术推广工作都以区域站为主导力量组织完成。
区域性农技站实行"一站两制"的运行机制,在目前财政困难,推广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技物配套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促进了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县温水区域农技站在黄姜引进示范推广中,所需的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示范推广等经费都来自经营服务创收,使黄姜生产成为温水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被誉为陇县黄姜生产第一镇,有过辉煌的一页。
三、区域性农技站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实行"一站两制",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相结合,使得各站注重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益性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二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力量薄弱。7个区域农技站共有农技人员22人,其中非专业技术人员8人,占总人数的36.4%。三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新技术成果引进、试验、示范难以深入开展。县财政只保人头工资,各区域站的水电费、办公费等正常开支费用通过技物配套服务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下乡补助、各种津贴等福利待遇更无从谈起。四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测试仪器、交通工具及通信设施。五是技物配套服务上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效益比较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明确规定,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农技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到农技推广人员,涉及到不同部门和许多环节。对这样一个系统的推广行为进行评价,就必须使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系统反映和测度评价对象的主要特征和状况,体现内涵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能够从不同层次上全面评价农业技术推广行为。
1 从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农技推广体系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体,随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深入,不同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路径和模式均存在着一定差异,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使指标的设置更加符合实际需要。不仅仅反映农业技术推广行为的数量特征和本质特点,而且还要反映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这就要求各个指标之间必须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指标之间应遵循着实用、可操作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构建指标体系在遵循所反映理论应具有完整性及指标准确性和代表性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指标的量化和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与可靠性,使指标体系在实际评价工作中便于操作和计算。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推广过程涉及到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信息交流等诸多方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统筹安排、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使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发挥最大潜能。中国的农技推广机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政事合一、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合一的机构,同时又是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执法监测与经营服务的四位一体的组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复杂化、多元化决定了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高效的管理制度。因此,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制度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行为的内部首要因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制度和农业技术推广绩效之间是成正比的关系,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对整个农技推广体系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地正向影响,反之,如果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对农业技术推广行为绩效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硬件设施是推广人员从事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物质基础,和农技员推广能力的发挥存在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专业技术设施和硬件设备的完备性及现代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技员潜能的发挥和科技成果的推广效率; 创新能力的发挥是农技推广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第2层次是对农技员推广行为的评价。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所有农技成果转化的实施者,因此,农技员是影响整个农技推广体系推广行为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成果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应随之提高。因此,衡量人员管理制度的指标包括:年人均培训次数和培训支出经费、推广费用中用于推广人员补贴的费用比率、人员招聘是否存在规范性和公开性的招聘程序、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与比例构成、每千户拥有的农技员的数量。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必须制定一系列工作管理制度观测、约束和激励农技推广人员在农技推广中的行为。具体的指标包括制定: 农技员最低入户指导的天数、定期汇报工作总结的次数、填写下乡工作日志的次数、年均经验交流的次数。
按照经济学理论,农技员推广行为的选择是理性的,其推广行为直接受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对其努力认可程度的影响,工资和福利待遇对农技员的工作安心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农技员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在国外如日本、丹麦和意大利等国家,农技员不仅仅能够获得至少不低于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外,还享受较高的咨询服务补贴。因此共选择7个指标度量激励和约束制度执行情况,分别是人均年工资水平、人均推广事业费、人均推广项目经费、人均每次下乡的补贴费用、新成果推广增加的千元产值奖励费用、工作绩效是否与评职称挂钩、工作绩效是否与晋升挂钩。
2 夯实硬件设施创新农技推广能力
农业技术推广的硬件设施是推广人员实施技术推广的物质保证,农技推广人员所推广技术的先进程度和标准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推广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共选择3个指标,即专业技术人员人均专业技术设施(电脑、硬盘)的数量、人均交通工具的数量、现代办公条件拥有率。
长期以来,我国以政府推动为主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出现了“线断、网散、人走”的局面,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陷入了从事行政事务和成果推广双重选择的两难境地,在推广体制和机制上创新与发展,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选择乡镇服务区域站数量、村级综合服务站数量、农业科技示范户数、农业科技基地数量、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五个指标。
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是否能够高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农民对农业技术成果多元化的需求使得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研究表明,职称和学历越高,下乡指导农户的天数越多,由于下乡入户指导条件艰苦,需要较好的身体条件,身体健康程度和下乡推广的时间也具有重要的关联作用。因此,选择对农技员推广能力有较大影响的个人特征指标有农技员的年龄、从业的年数、学历、职称、是否具有编制。
【关键词】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现状;改善
0.引言
农业生产作为我国的第一主导产业足以证明农技推广的重要性,并且农业生产要想提高产量,就必须要依靠科学的生产技术做铺垫,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又好又快的发展。并且近年来,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问题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对于乡镇等基层地区而言。由于乡镇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各项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应用都不到位,因此必须要详细的掌握基本的农技知识和生产措施,才能确保农业生产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并且科学专业的农技推广可以有效地预防病虫害,并加速优良品种的种植培育,从而有效地提高产量和质量。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才能为进一步提高乡镇地区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1.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现状,但是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且与其他城市相比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因此,必须要在乡镇地区多成立农技推广机构,并积极做好实践指导工作,才能将农技推广落实到实际应用中。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五个系统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12.6 万个,其中县级 2.4 万个,县以下 10.2 万个,其中区域性推广机构 3817 个,且与2005相比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1]。因此我们说乡镇农技推广基本处于相对缓慢的发展现状。并且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视,并逐渐采取了相关政策方面的帮助,从而使得乡镇地区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相对稳定。此外农技推广的范围和种类也在不断的扩大,且逐渐将农技推广人员分散到全国各地,从而有效地增加了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人数。
1.2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2.1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地区对农技推广的认识依然有许多不全面地地方,例如:对农技推广的宣传、学习、及法律等方面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的长远发展。甚至有的人片面的认为农技推广只是单方面的向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从而忽视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完整性,并且大大降低了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农民的接受能力。因此不全面、不系统、不健全的认识严重制约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顺利实施。
1.2.2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农技推广相关事项主要由政府管理,并向以下各个省市县级单位下达命令和相关指示。并且农业部门只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指导,从而造成政府部门与农业部门的管理内容出现矛盾冲突。目前管理体制总体呈现的趋势大致为农业部门管事不管人,从而导致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达不到标准要求。而乡镇政府部门管人不管事,从而导致许多实践性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因此这种管理体制会造成农技推广工作严重脱节[2]。并且无论是管事还是管人,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推广力度。
1.2.3经费不足、农业推广队伍建设滞后
经费是支撑乡镇农技推广的重要动力资源,一旦资金出现短缺就会导致推广体系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得不到保障。并且农技推广是面向大众的,所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必须齐全,包括办公房和办公电话等配套设施必须齐全,才能保证农技推广能够真正的面向大众。据调查,目前乡镇地区大多数农技推广机构用于采集样本的照相机和课题研究的投影仪等设备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工作水平相对落后。此外农业部门并没有按照各个乡镇地区的面积及地理因素配置相应的农技推广人员,从而导致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与土地面积不成比例,迫使各个地区的农技推广出现年龄和技术断档甚至是不同步等问题。
2.改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对策
2.1强化农技推广公益定位
由于农技推广是国家发起的一项大型的工艺推广政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帮助乡镇地区的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上病虫害及种植业、畜牧业的各项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性问题,从而起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作用。因此我们说农技推广是一项服务于民的惠民项目,所以必须要把农技推广的公益定位深入人心,才能加强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的认识农技推广的作用。因此必须要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并按照“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要求,重新对农技推广的结构和计划进行调节,便于提高乡镇农技推广对农民的吸引力[3]。
2.2扩大农技推广领域
目前我国农技推广主要集中在农民的生产上,并没有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从而无法真正的让农民认识和了解农技推广。因此必须要扩大农技推广的范围,并逐渐向农民的生活领域扩展,例如:扩展到经济、法律、管理等层面,从而有效地丰富农民的生活,并提高农技推广更好地为农民提供致富道路。
2.3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农技推广人员必须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才能有效地发挥农技推广力度。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鼓励大学毕业生就加入到农技推广的队伍中,并通过采取相应的鼓励政策吸引大学生加入。此外还要定期组织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成立相关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从而实现农技人员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地区的农技推广在长期坚持下,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技术应用到农技推广中,从而有效地为农技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并且农业生产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对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覆盖面和推广力度,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基层地区的农业水平。总的来说,只有提高对农技推广的重视程度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推广制度和推广措施,才能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科]
【参考文献】
[1]杨芳.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种业导刊,2011(09).
1.1年龄结构不合理调查发现,体制内推广人员中75%的人员年龄集中在30~50岁,30岁以下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仅占15%(见表1)。不少年轻人认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没有前途而不愿从事农技推广。以平利县为例,40岁以上的农技推广人员占62%。另外,大部分农技推广机构近10a来无新人入职,导致单位内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且大多数人是作为临时工招入,没有经过专业技术训练。在凤翔县,同样存在年龄普遍偏大的问题,40岁以上的推广人员占比例为54%。年龄偏大的技术推广员掌握的技术较陈旧,且工作积极性较差,无疑使整个推广网络变弱,体制内推广机构在农技推广过程中逐渐失去主体作用。
1.2推广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水平较低一定的文化和技术是专业推广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经调查发现,体制内推广人员文化程度主要以高中(中专)和大专为主,这两种学历的推广人员占64%,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农技推广人员只占37%(见表2),其中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推广人员非常少,眉县和杨凌区各有1名硕士和1名博士推广人员。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推广人员基本技能和专业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而县一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学历主要以高中(中专)和大专为主,且大部分人没有经过专业技术训练,在遇到一些技术难题时不能及时帮农户解决。由此可见,体制内推广机制缺乏高学历涉农的专业技术人员将对农业技术的传播和扩散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1.3专业偏差性较大从体制内推广人员的专业分布来看,涉农专业的技术推广人员占74%,非农专业的占26%,说明体制内推广人员的专业构成存在偏差。专业偏差性使整个体制内农技推广队伍变得参差不齐,在部分县区的技术推广部门中,非农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涉农专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基本持平,这种现象造成体制内推广机构内部行政色彩浓厚,推广效率低,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效果。
1.4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从体制内农技推广员工资分布来看,工资集中在2000~3000元间的比例为66%,在1000~2000元间的为13%,工资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仅为19%(见表3)。体制内技术推广机构员工的工资是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的标准执行的,专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科研单位,而缺乏合理的职称评审机制直接影响员工收入。在技术推广机构中,具有高级农艺师职称的人员很少,其工资在3000元以上,个别人已超过4000元,而一名助理农艺师的工资却只有2000元。收入差距较大、评价机制不合理等因素会严重挫伤农技人员积极性。.5福利待遇较低农技推广员福利会影响基层农技推广成效。调查发现,推广员除基本工资外,其他补助和津贴较少,甚至大部分推广机构推广员下乡的车费补助和食宿补助都不能保证。工资低、福利待遇差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眉县果业技术推广站一位技术人员告诉笔者,“除每月2300元的工资之外,再无其他补助,每次下乡车费和食宿费都要自己掏钱。虽然国家每年的1号文件都在大力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但力度太小,对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的福利待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体制外农业推广体系的优越性
据调查可知,体制外推广人员主要以当地种植大户、合作社成员等为主,体制外农业推广人员面临与体制内推广员同样的问题。体制外推广人员虽缺乏理论知识,但他们大多既是技术的使用者也是技术的推广者,在遇到技术难题时,都能通过摸索来解决的,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被广大农户称为“乡土专家”。有部分种植户被聘请为当地专业合作社的专职技术顾问,在基层农技推广中起到了“先锋”和“带头作用”。在罗杰斯看来,这种示范的目的是为了说服潜在的采纳者去采纳创新,从而加速创新的扩散过程[8]。作为一种非官方与非行政性的推广主体,体制外推广人员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方法与技术更容易被农民接受。在基层农技推广中,体制外推广有力弥补了体制内推广的局限性,从而实现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有效配合,彰显了体制外推广体系的优越性。
3政策建议
在持续推进科教兴农的背景下,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不仅是提升基层农技推广能力的需要,也是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9]。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开放的农技推广体系,而这种开放性推广体制一方面必须优化体制内推广资源以嵌入村庄社会内部;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吸纳体制外推广资源,优化整合体制内外推广资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突破当前农技推广过程中出现的“网破、线断、人散”的困境,必须优化整合体制内外推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
3.1大力推进体制内机制改革与创新,激发专业推广人员积极性体制内推广人员作为推广体系的中坚力量,对未来农业发展起着指引性作用。但体制内推广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推广人员积极性较低。调查可知,部分县区已在体制创新层面取得了良好效果,2009年平利县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建立了县、区域、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同时在人才聘任、人员管理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无独有偶,2011年杨凌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也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具体政策可参见《杨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杨凌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但总体而言,国家对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支持力度仍然不够,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加强:一是,国家应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的支持力度,给基层农业推广机构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二是,全面提高体制内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开展基层农技推广员分层、分类管理,提高基层科技人员专业素质[10]。同农业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打造农业推广的新平台;三是,提高体制内人员的工资与福利待遇,尤其是一线推广人员的津贴补助,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激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