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管理

审计管理

时间:2022-02-02 08:3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审计管理

第1篇

关键词:管理审计;公司治理结构

近些年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内部审计正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转型,逐渐成为内部审计的核心,管理审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财务审计主要是审查受托人在经营管理期间的财务指标达标情况,如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存货周转率、资金周转率、资产收益率等,审查经营管理者在财务上有无弄虚作假、

私舞弊,确保财务数据准确完整,真实可信,用以评价财务责任的履行情况。我们知道受托人在经营管理中不仅只是经济责任、财务责任,而且还包括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如工作效率、工作效果、公司内外环境良好、资产运用效率、科学决策、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等各方面,因此,只有全面评价人的财务(会计)责任和经营管理责任,才能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因而管理审计在审计评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并修订的《实务标准》与《职责说明》指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也表明管理审计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代表着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一、管理审计的功用分析

管理审计作为一项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与评价机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功用,具体说来主要有三:

1.经济评价,即在对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监督的基础上,着重考核和评价其预测、决策、目标和计划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效益水平高低及其影响因素,经营管理者是否有效地管理了企业资财,并切实履行了其经济责任。

2.在于经济鉴证,即对业务活动和管理业绩进行鉴定和证明。

3.在于经济监督,即管理审计在发挥评价、鉴证作用的同时,也发挥着对管理经营活动的监察与督促作用。

二、管理审计与公司治理

1.管理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审计紧密相连。管理审计始终要在公司治理结构这个环境中运用和发展,不能脱离,否则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基础。从另一角度来说,管理审计又可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公司治理更有效。

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管理审计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审计就会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管理审计作为一项监督与评价机制,自然也成为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效的管理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利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2.管理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理论基础

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委托人即所有者将资产的管理经营权授与管理者即人,企业的控制权转移到人手中,从而形成委托关系,它是公司治理和管理审计共同的理论基础。

在财产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人有可能利用不对称或不透明的信息优势谋取个人利益。委托人必须加强对人的约束,保证其受托责任的履行。一般来说,该受托责任包括两部分,即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通过财务审计,委托人可以从财务审计报告来评价人在财务责任方面的履行情况,但对于全面评价人经营管理业绩来说就存在局限性。通过管理审计,就可以评价人在公司运营中的其他指标,如产品市场占有率、信息化建设、员工能力培养、学习创新、核心技术研发、人力资源考核体系等

3.管理审计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运用

目前,我国尚处在经济转型之中,不少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尤其是存在较为严重的所有者缺位现象。这使得企业“内部人控制”情形相当普遍且内部人控制权日益过大,有些内部人还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做出偏离甚至背离股东意愿的决策,侵犯股东权益。

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相分离,经营者受托经营所有者财产的基础上的,拥有控制权的经营者成了企业的“内部人”。由于经营者与所有者各自的利益不一致,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监督机制,“内部人”很有可能凭借自己手中的控制权损害所有者的利益。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殊,还表现在国有股的比重过大,即“一股独大”现象较为突出。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常常被大股东控制和操纵,众多的中小股东很难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参与对企业的控制。事实上,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在这个问题上都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所以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屡有发生。

从总体上看,我国大部分企业、公司的监督制约功能是分离的、不完整的。比如,对高管人员的制约监督与对公司战略决策的监督制衡就难以结合,对财务及经营活动的监督与对经营管理者的制约也没有结合起来。

4.发挥管理审计对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作用

管理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管理审计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在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很大作用。我觉得要做到以下方面工作:

(1)建立权利制衡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在公司内部运行有效,通过监督评价、及时反应,使者的行为与委托人的目标与利益相一致。因此委托人激励和约束人,使他们尽心尽责,并实现或确保股东们的最大利益。我们仅从财务审计很难全面了解人是否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的,但管理审计却可以降低这方面的缺陷,能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比较全面地反应委托人需要的人在经营管理活动方面的情况,能够降低代量风险,增强管理经营的透明度,达到控制的作用。显然,管理审计有效和充分反应加强了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2)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提高管理效率。要做到信息真实完整,反馈要及时,及时发现及纠正。从委托人的角度讲,通过管理审计,人能够有效地判断人的经营业绩和管理能力,对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能够更加公正、全面、合理的评价,人对这种全面的评价持积极的态度,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通过改进工作,增加效率,突出效果,达到降费增效,增加价值的目的。

第2篇

一、何时需要编写审计日记

笔者认为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进行现场审计时就应当每日编写审计日记。虽然审前调查期间审计人员不必编写审计日记,但应该编制审前调查记录,记录审前调查具体情况。

现场审计结束后,审计组成员一般不再编写审计日记。如果部分审计人员又进行了补充取证等现场审计工作,则应该在当日编写审计日记,如实记录这些现场审计工作。如果审计人员在起草、修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移送处理等文书期间,对前期工作成果作出重大修改,如改变审计查出问题的事实表述、定性、处理措施等,应该在当日编写审计日记,记录重大修改或重大决策的原因和过程。

现场审计期间,审计人员临时从事其他工作或者请假的,应当从返回审计现场当日起续写审计日记,并在其中注明此前没有参加现场审计的原因。现场审计情况复杂,很可能遇有特殊情形不能当日编写审计日记,则应当于次日补记。如,为取得审计证据,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人员一直从5日下午僵持至6日凌晨,那么审计人员确实无法在5日当日编写审计日记,则应当在6日尽快补记5日的审计日记。

二、审计日记应记载的主要内容

按照6号令的要求,审计日记记载的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审计事项的名称、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审计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在具体内容上如:从事组织、管理、协调等工作的人员,应将上述工作记入本人的审计日记。比如,审计组组长、副组长或者主审召开小型碰头会,通报各自工作进展情况和发展的疑点线索,分析研究,确定下一步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步骤和具体分工。这种小型碰头会是审计现场进行决策的重要形式,对于保证审计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在审计日记中如实记载。即使在现场审计结束后,如果审计人员对前期工作成果作出重大修改,或者作出重大决策的,如从审计报告中删掉一个问题,也应当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如实记入审计日记。

三、有交叉审计事项如何编写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

笔者认为审计人员同时承担多个审计项目,应该在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日记中分别记载;审计人员同时承担同一审计项目的多个审计事项应当在同一审计日记中依次记载;多名审计人员共同承担同一审计事项,应当在各自的审计日记中分别记载。

四、关于编写审计事项的具体内容

根据国家审计署“6号令”的决定: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应都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好审计工作底稿。

特别是对违法违规问题、审计评价所涉及的重要事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重要数据、群众举报事项等都应该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等。

五、要认真编写好工作底稿编号

为了准确规范便于查找核对,依据“6号令”的要求审计工作底稿一定要统一编号,并要求“审计日记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对应头等应当在审计日记中通过索引号加以注明。”而且要求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注明该底稿与审计日记的对应关系。为此,审计人员应及时指定专用专人按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出的审计事项对应顺序,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统一的流水编号,作为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

六、怎样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

笔者认为在以往的审计项目档案中,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移送处理书的对应关系不够明确,难以相互核对。为方便查阅审计项目档案,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审计组应当指定专人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反映审计报告所列事项与审计工作底稿的对应关系,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应作为证明类材料,归入审计档案,排列在审计工作底稿之前。

目前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还没有统一格式,广大审计工作者还可以大胆开拓创新。笔者建议首先看把审计工作底稿的统一流水编号排成一列,然后在每一行注明该审计工作底稿对应审计实施方案的哪一部份,对应审计报告的哪一部和对应审计决定书的哪一部分和对应移送处理书的哪一部分等。

七、审计报告应怎样去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第3篇

关键词:绩效审计经验借鉴

政府绩效审计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70年代。世界上各个国家对绩效审计的称谓不尽相同,在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建议以“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ing)统一名称。在这届国际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一文中,指出:“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的诞生,绩效审计开始走入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审计理论界侧重于引进和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此后,逐步转向探讨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对绩效审计的定义、职能、范围、方法和程序等基本理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把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2003年7月1日,审计署颁布实施《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对今后五年的审计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今后五年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坚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这一目标符合国际审计发展潮流和趋势,符合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实际。

近年来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已经推动了绩效审计的发展,然而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我国绩效审计还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并制定规范。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开展现代审计的主流国家之一,因此学习借鉴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于加强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特点

1.法律定位明确

澳大利亚在1997年颁布实施的《审计长法1997》对澳大利亚审计署开展的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做出了明确规定。它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一个单位或个人管理活动的任何方面进行的检查活动;审计长可以在任何时间组织对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联邦所属公司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根据有关部长、财政部长和议会公共会计与审计联合委员会的要求可对政府企业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审计长可在任何时间组织对所有或部分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联邦所属公司及其下属单位的内部管理的特定方面进行绩效审计,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部门、单位。这些条款中同时还规定绩效审计报告在审计完成后需及时提交议会。澳大利亚审计长法将审计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种类型,并对绩效审计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澳大利亚审计署全面履行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职责,促进了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的发展,也使绩效审计在澳大利亚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内涵明确

根据《审计长法1997》和公认审计实务准则,澳大利亚审计署将绩效审计定义为:“独立、公正、系统地对一个单位管理运行情况的检查,以评价管理活动是否做到经济、效率、效果,内部管理程序是否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并提出管理建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构成了绩效审计的三个要素(3E),这就是绩效审计的核心内涵。

根据《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和《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所谓经济性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它主要关注的是投入和整个过程中的成本。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中,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除了针对机构还针对个人。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所以,绩效审计中“三E”的关系是辩证的,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机械地割裂。

3.审计项目涉及范围广泛

选择合适的审计项目是使绩效审计充分发挥促进和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作用的前提。澳大利亚审计署年度工作计划是在征求议会公共会议、审计联合委员会、议会其他专门委员会意见和其他政府部门意见以后确定的。在实际的绩效审计工作中,澳大利亚政府根据不同年度的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和政府管理的情况,确定了不同的年度绩效审计项目。从审计内容的侧重来看,或关于一个政府部门或单位管理活动的某个方面,或对多个政府部门的同一或相似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即一般绩效审计和综合绩效审计。

4.完备的审计信息公布制度

根据相关法律的要求,澳大利亚审计署和澳大利亚其他政府部门、单位一样,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结束后,要按统一格式要求编制年度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审计长意见、审计长及审计署的职责、作用、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内部管理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等,并于每年10月末之前提交议会审议并向社会公布(其中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除外)。充分利用审计署网站的作用,向社会公众审计信息——各项审计报告,审计发展规划,年度审计计划、审计准则等内部管理文件和审计长讲话等,因此社会公众可在网站上找到十分丰富的审计信息。

二、对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建议

1.从立法角度看,我国审计法中仅在第二条规定了审计机关依法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但是并没有把审计明确的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对具体如何实施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的具体对象、范围等也没有作明确的规定。这种绩效审计法律定位不清、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等状况与我国现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审计法律中对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明确定位的经验,我国应从立法的高度,将我国国家审计明确的划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类,并明确规定财务报表审计应对部门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发表审计意见,为绩效审计提供真实、合法的条件,从而为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应明确规定绩效审计目标、内容、范围、标准、方法。

2.在我国的实际审计工作中,许多审计人员从绩效审计的字面理解,片面地认为绩效审计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的检查评价活动,没有能认识到绩效审计还包括对效率和效果的评价,因此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一般着重于对经济效益的评价,而没有能从“三E”的角度全面地开展绩效审计。我们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在诸如审计法等审计法律法规中对绩效审计的内涵做出明确规定,从而明确绩效审计应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要素,这是全面进行绩效审计探索和实践的基础。

3.在实践中,许多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的内容方面存在两种模糊的认识,一是认为绩效审计就是评价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而带来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等问题;二是认为绩效审计需对政府的绩效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进而带来全面绩效评价很难进行等问题。实际上,从澳大利亚等国家绩效审计的内容来看,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单位的经济效益的评价,而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某一方面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或对多个部门或单位的相同或相似职责的履行情况的评价。我们应该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开阔思路,增强信心,选好项目,然后根据工作重点和物质、人力资源,确定目标、范围、方法,有条不紊地进行效益审计工作。

4.以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现状结合国外审计经验,我国应加快落实“五年规划”提出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所有审计结果,除内容和不宜对外披露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例如:可采取在报刊上公布内容摘要、在网站公布全文等方式,大力加强审计部门网站建设,将其建成审计信息资源库,成为审计部门联系其他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桥梁,在这方面,我国深圳市审计局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当今,绩效审计已成为各国审计的主流,也是我国国家审计今后的工作重点。《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是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指南,它以我国审计现状为基础,借鉴了国际审计经验,为中国审计逐步与世界审计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规划提出了许多有效、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如:开展绩效审计、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我们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学习与实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并制定规范,加强绩效审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培训审计人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创造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03年7月1日.

[2]《世界审计史》,文硕编著.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年出版.

第4篇

一、我省民营企业概况及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

最近几年来,我省民营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部分民营企业已朝规模化、公司制方向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的私营企业有许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为公司制企业。如温州的低压电器业中已涌现了象中国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温州康奈鞋亚、红蜻蜓鞋业等5家制鞋企业年产值超过6个亿;绍兴的轻纺企业已尼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其规模越来越大,集纺织、印染、设计、研究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越来越多。

2、民营企业在促进外贸出口增长方面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2001年,全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共完成进出口总额328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229.8亿美元,增长18.2%,出口增幅继续位居沿海主要省市之首。外经贸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全省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5%和28.4%,均比上年有所提高。2001年,全省新批的进出口企业中拥有进出口权的非公有制企业达900多家,非国有企业的出口增幅达46.4%.其中2001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212亿元,出口额达80亿元,增幅与上年相比超过50%,已有200多家国外贸易机构在义乌设立办事处,3000多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小商品出口到130个国家和地区。

3、民营企业正在努力走向公众公司。民营企业在开始创业时一般以家庭企业的形式出现。家族企业具有产权明晰、创业者精明能干,企业的领导成员间容易沟通,决策快,管理成本低,不易发生内部人控制,容易保护商业秘密等优点。家庭企业自然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家族主要成员的能力如果不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高,就会成为企业的障碍,如果形成了家长式的领导就容易发生决策失误;家族企业是靠亲缘关系来维系“人和”的企业,一旦家族成员间的利益冲突超过了亲缘的维系力,企业就会分裂甚至破产。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国外家族企业的寿命一般为23年左右;家族企业能延续至第二代仅为39%;能延续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只有15%.企业要做到永续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追加资本。于是,民营企业演变为上市公司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的现象,以美国为例,其众多举世闻名的大型上市跨国公司中就有微软、福特、杜邦、柯达、通用电气、摩托罗拉等世界型企业。目前,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的数量越来越多,除了万向集团、天通股份、海正药业、雅戈尔、浙江广厦、浙江阳光、上风高科、中国小商品城、轻纺城等公司在国内上市外,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目前又有50家民营企业结束了上市辅导期,2002年8月12日,台州市政府正式在香港向国际投资者和证券界推荐本地40多家打算在境外上市的民营企业,此举无疑是政府出面为民营企业在境外上市提供信用担保,引起了境内外各方的关注。随着二板市场的推出和管理层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浙江的民营企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到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成为公众化的公司。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与发展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逐渐成为主要的职能伴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不稳定,企业经营风险越来越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防止损失和保护资产的动能将逐渐弱化,而开始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评价系统的效益和效果,并就如何改进系统效益提供建设性建议上。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民营企业不仅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更为严峻的是加入WTO后面临着世界同行的激烈竞争。激烈的竞争迫使民营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进步要效益,向优化资源配置要效益,向调整产品结构要效益,向降低成本费用要效益。内部审计置身于企业内部,情况熟、信息灵,有条件了解和评价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运转情况及资源优化配置情况,通过开展诸如决策审计、成本费用效益审计、组织机构设置及人才开发利用审计、评价企业运行效果,以及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效益性审核检查,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各项费用、成本、支出的审核,评价企业财务收支、经营成本及效益分配是否真实,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可靠。我省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已涌现了众多的典型,浙江万丰奥特集团公司十分注重对内控制度的评审,专门请有关专家就内部控制理论和风险评估进行系统讲解。在对营销、采购等重要经营管理活动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把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作为必经程序。在查阅财务、统计等信息效益过程中,注重收集有关内部控制的信息,发现问题立即组织实地调查。针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根据总裁的意见,专题研究落实内控制度,先后完善了《材料采购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销售价格管理制度》、《运费支付管理制度》、《异地库存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在审计部门的推动下,集团公司对管理制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修订,为经营管理活动有序、有效、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完善发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要准确定位

内部审计的组织设置是其开展工作的基础。我们认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其组织模式的定位应与企业的形势、经营规模、内部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等相适应。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产的终级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是分离的。在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之间是分权制衡的关系。因此,民营企业“内部人”会格外关注内部审计,至于设置何种形式的内部审计要由民营企业根据其经营规模、管理复杂程度等确定。根据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现状及国际内部审计的通常做法,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大体上有以下两种模式可供选择: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制民营企业,可以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而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可以不设审计机构,其内部审计可以向外发包,即第三方可以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投标,但企业最好要保留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担当在会计师事务所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内容与方法要准确定位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即1、从过去注重审计多少次,查处多少问题的地毯式覆盖转变到注重风险领域;2、审计从重检查转变为重预防;3从逐部门审计转变为全业务过程审计;4、审计的着眼点从某个局部转到全局范围。

1、加强风险管理,改变审计观念

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已忧为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当然也就成了民营企业管理当局十分关注的问题。而风险管理是指识别风险并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没有预计到的未来事项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在组织中发现那些高风险暴露的领域,对高风险暴露点的识别要通过对组织的分析进行,这种分析既包括审计人员客观的金额测试,也包括主观的判断。其次将分析的结果与认为可接受的风险的金额水平相比较,最后实施必要的变革,使组织的风险暴露水平,与其所设定的目标相一致风险管理所涉及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包括投资风险管理、外汇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商品价格风险管理等。

2、围绕规范化建设,加强内控制度评审

现代民营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严密的、完善的控制系统,严格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畅通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着重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严密性、完善性,管理规章制度科学性、完整性,方法措施适应性、有效性。通过检查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漏洞,及早提醒经营管理者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起到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实践证明,任何企业的经济活动,凡是控制良好,业务处理正确程度高,效益就高,错弊情况就少;反之正确程度就低,效率就底,错弊情况就多。内部审计人员利用其相对超脱的地位,可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适当,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是否贯彻执行,对执行的效果作出客观评价,以帮助企业最高管理当局更全面、合理地设计、安排内部控制,发挥内部控制的应有作用。超脱的地位和综合性的评价职能,使内部审计具备为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多种服务的机会与能务,发现其他职能部门所难以发现的问题,更能从全局出发,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民营企业最高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

第5篇

一、盈余管理的识别

注册会计师要有效地实施盈余管理审计,必须对盈余管理有深入的了解,对盈余管理存在的可能性进行识别,对事项是不是盈余管理进行判断。

1、盈余管理的概念判断。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利益关系人(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债权和股权资本提供者、劳务提供者、财务中介机构、供应商和顾客)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职业判断的过程。因此盈余管理只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以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或某类利益关系人)决策的情形。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使得财务报告对用户具有更多的信息含量则不应视为盈余管理。

2、盈余管理动机的考察。盈余管理动机对盈余管理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特定的动机,管理当局就会本着公允反映经营业绩的原则进行职业判断。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以下三种:

(1)契约动机。如果公司和其它利益关系人依赖会计数据来决定他们之间的交易,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就会产生。契约动机主要有债务契约动机和管理报酬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企业经营所需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金融机构在贷款时一般会设置一些保护性条款,对一些会计数据和其衍生数据(营运资本,可赚取利息倍数)作出规定,以防止经营者损害债权人利益。当企业会计数据临近契约规定底线,面临违背契约风险时,管理当局就很可能改变会计数据以避免违反契约。

管理报酬契约。典型的管理报酬契约一般都将管理层的奖金与公司盈余挂钩。因此管理层经常会运用会计判断来调节盈余以增加他们现在和将来的报酬。

(2)、资本市场动机。由于公司报告的盈余与其市场价值密切相关,因此出于资本市场动机来进行的盈余管理就层出不穷。国外研究表明,首次发行股票前,管理当局存在着严重的高估盈余的行为。因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并没有一个已确定的市场价格,募股说明书中披露的财务信息就成为确定股价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一个即将上市的企业,其管理层很可能对募股说明书中的盈余进行管理,以使公司股票有一个理想价位。在我国,比较典型的出于市场动机进行的盈余管理还发生在公司为获得配股资格和维持上市资格时。由于配股资格的获得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后续资金的注入,投资项目规模的扩张,能否获得配股资格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就非常重要,因此公司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以取得配股资格。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样,由于企业的上市能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利益,上市公司在经营不力,面临因连续三年亏损而摘牌时,也很可能通过盈余管理先摊多转费用,为第三年“转亏”作准备,以避免摘牌。

(3)、监管动机。如果报告盈余会影响监管层或政府官员的行为时,监管动机就会出现。通过实施盈余管理,管理层可以促使政府放松管制。例如:受到明显的政治关注的企业,如垄断企业会希望通过盈余管理使净收益最小化以降低受关注的程度;寻求进口管制(如提高关税,进口配额)的公司也可能低报盈余以夸大国外产品的进入所造成的损失,从而增加得到利好政策的可能性。

二、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判断

在盈余管理进行识别的基础上,注册会计师应在相关审计准则的指导下,以职业所应有的谨慎态度对涉及盈余管理的事项的重要性进行判断。在我国,与盈余管理直接相关的审计准则主要是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该准则所定义的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和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1、在数量方面,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一般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小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也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在存在盈余管理动机的前提下,这种错报或漏报很可能是管理当局的有意安排,更应引起注册会计师的注意。2、在评估财务报表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时,必须特别重视其质量特征,如涉及舞弊和违法行为的错报和漏报;影响财务报表趋势的错报和漏报:迎合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的错报和漏报;影响契约履行的错报和漏报以及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等。在这些情况下,错报和漏报的金额即使很小,从性质上考虑仍是很重要的。因此,有意识地进行盈余管理以改变会计数据的行为,不论其影响金额的大小,都应认为是重要的。

三、盈余管理审计的重点领域

阿瑟.列维特在“数字游戏”的演讲中指出了美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五种常见手法:一次性地在资产负债表上冲销“大量的公司重组费用”;利用收购兼并会计的所谓“创新”;滥用重要性原则;根据不真实的假定去估计负债,形成混杂的秘密准备;提前确认收入。这些现象在我国也经常出现。下面这些方法是盈余管理常用的手段,注册会计师在盈余管理审计时应予以特别关注。1、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故意高估预计使用年限和残值,减少当期折旧费用。2、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将资产可收回金额和账面价值进行比较,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层可能会通过高估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减少减值准备,上调当前收益。3、企业与关联方之间通过关联方交易,采用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的价格进行交易,以增加或减少盈余。4、资产处置所带来的收益必须在处置期间确认,管理层通过调控处置资产的时间来调节盈余。5、利用资产置换、股权转让、出售资产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以粉饰财务报表。61管理层在年末多接订单,向顾客提供更优惠的折扣和信用条件,以增加收入和盈余。7、利用资产评估来虚增资产。

四、盈余管理审计程序

1、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必须对盈余管理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敏感性。审计小组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和所属行业的特点,与管理当局、审计委员会、内审人员和企业职工的交流所获得的信息、被审计单位呈报给有关管理机构报告中的信息、以前年度和中期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来确定被审单位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动机。需特别指出的是,如果被审计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年底突击召开董事会或临时股东大会,会计利润与现金收益不对称,财务指标接近临界点,关联方交易和非经常易所带来的利润占较大比重时,被审计单位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更大。

2、注册会计师应将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重要估计与注册会计师根据相关审计证据表明的最合理的估计之间的差异作一个整体比较。虽然有些个别估计差异单个来看并不重要,但这些差异的累积结果很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综合起来很可能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对会计报表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此时,注册会计师应重新评价管理当局会计估计的整体合理性。

第6篇

政府采购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开展政府采购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进展很快。1998年国务院根据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需要和国际惯例,明确规定财政部门为政府采购的主管部门。

几年来,财政部制定颁布了《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合同监督、信息公告管理、品目分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目前正着手起草《政府采购法》,初步确立了政府采购制度的框架。从各地看。政府采购执行机构都组建到位,实现了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和采购执行机构的分离。从1998年开始政府采购试点,政府采购支出从1998年的160多亿元扩展到2000年的328亿多元,采购范围从货物类延伸到工程类和服务类。有关资料显示,政府采购实行后资金节约率达到10%以上。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对于加强财政支出监管,优化财政支出,硬化预算约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都有重要意义。

建立科学完备的政府采购制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科学严密的政府采购制度,较高的法制化程度,成熟的市场条件,尚需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要防止政府采购在执行过程中因利益机制的驱动造成制度变形,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是关键措施。国家审计机关是专司财政财务活动监督的职能部门,它肩负着维护国

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神圣使命。因此,加强对政府采购的审计,是审计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从一些地方对政府采购试点审计的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第一,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完善。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湖而就。在政府采购实施之前,各地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办法,但距离科学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差距较大,与国际上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相比,差距更大。第二,操作过程中存在随意性,不能严格按招标采购的程序执行,产生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的行为,这样势必产生暗箱操作,容易发生营私舞弊,甚至变“分散腐败”为“集中腐败”。第三,政府采购主管机构与采购执行机构,有的职责不清,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容易产生效率低下,推倭扯皮的现象,甚至会出现将“运动员”与“裁判员”集于一身。若如此,将会加大改革成本,对社会危害更甚。

政府采购的主要审计内容

(-)加强对内控制度的检查。检查内控制度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具体的实施情况,良好的内控制度是保证政府采购实施的保障,一个健全有效的内控体系,必须相互制约,有效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就会导致管理失控或权力失去约束,管理混乱是造成违纪违法的一个基本条件。在对内控制度进行检查时,将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查阅文件,调查走访,现场观察等方式了解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通过抽查大量的原始记录、合同、财务记录,以发现财务管理、物资采购或工程招标、款项支付等关键环节是否存在薄弱环节,从而确定审计重点。

(二)审查是否存在弄虚作假、循私舞弊的问题。通过对货款的流向、发票、采购清单,验收等环节的审查,注意发现

蛛丝马迹,要始终关注采购的价格、回扣、质量等问题。注意检查采购机构或采购实体与招标机构或供应商联手作弊的可能,防止借招标之机,捞取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从过去审计世界银行招标采购物资的经验看,采购方(或主管部门)与供应商(或中标机构)相互联手,搞真招标、假采购、套取现金或部门套取现金,以及以物易物,双方捞取好处,中饱私囊并非少见。查处幕后交易,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始终是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重点。同时还要注意审查在采购过程中是否存在供应商或投标商恶意抬价或低价抢标。

(三)审查政府采购的采购方式,合同的履行情况。按照《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政府采购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一般而言,竞争性公开招标是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采用什么样的采购方式,有关部门必须在法律规范的授权范围内运作,对应当采用竞争性招标方式而采取各种手段改变招标方式,应视为严重的违纪违规。在招标采购中,公开、公平、公正是政府采购的核心原则。审查时,检查是否按有关法规制度的要求,做到了招标信息在指定的刊物和媒体上公开,是否在有关部门。公证机关及厂商代表的监督下开标、唱标,定标评标是否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封闭运行”,做到了公正。同时还要调查是否有私泄标底,串通投标,开标后与投标人协商谈判的,以及中标书发出后,无正当理由不与中标人签订采购合同的。

在审查合同履行情况时,检查是否按规定履行了合同,要关注签订了合同后不履行的问题,摸清情况,找出原因。从世行采购的情况看,曾发生过因市场行情或价格变动,合同没有履行或没有认真履行的事,这里面涉及的情况很复杂,但审计一经发现,就应一查到底。要审查合同有无临时变动修改,修改变动后是否按规定报告了政府采购主管部门。检查是否符合政府采购预算的要求,最后要审查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否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

(四)审查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首先检查整个采购各个环节是否依法进行。财政部门、采购执行部门、采购实体、投标机构、供应商是否有错位或越位的现象棋次检查各地制定的一些管理办法,是否存在与国家法规相冲突的地方。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是按照“一级财政、一级采购”的原则设立的。省级政府可依据实际情况,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制度方法,但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规定。第三,要注意收集和发现现行法规和制度中不完善或有缺陷的问题。政府采购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任何制度都有一个逐步规范完善的过程。同时由于环境的变化,原先适用的、合理的政策也会因情况(环境)变化,使原来适用的、合理的政策变成为不适用不合理,需要加以修改补充完善。审计时,要注意把促进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的规范完善作为一项主要内容。

(五)延伸检查采购物资的使用情况。采用抽查的方式,通过实地检查,看来购物资的数量是否与采购清单、合同。验收单相一致,有无数量不符、价格不符的问题。检查有无质量问题。使用状况如何?如果有质量问题首先要追问为什么,然后再追问是否按规定维修或索赔。有无价格偏高,质量偏低,价实不符,以及设备物资使用效率低下和损失浪费的问题。要对发现的问题,追根溯源,把问题查深查透,对工程招标,要检查是否存在乱转包、分包的问题。

搞好政府采购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确立有效的审计机制。政府采购审计涉及到实行预算管理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审计工作涉及到审计部门众多业务处室。建立有效的审计机制,是搞好政府采购审计,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首先要确立一盘棋的思想、统筹规划、全面布置、合理调备审计力量;其次要确立审计政府采购执行机构的处室为龙头,编制统一的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并做好沟通或协调,或者打破业务处室界限,统一调配力量,组织实施,实行“一条龙”的

第7篇

2001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关于A股公司做好补充审计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02年1月1日起,凡"报送材料申请在证券市场在筹资的A股公司,其最近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财务报告应进行补充审计,最近一年期的财务报告应分别经国内、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阅,中期法定财务报告需经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也需要提供国际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同期补充审计财务报告。"

证监会颁布这一通知,在我国审计界、会计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主办的网站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截止1月12日晚在被调查者中,支持占20.84%、反对占63.59%、观望占15.57%。另据中华财会网报道:这一规定出台使国内的会计事务所寝食难安,在经历了2001年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后,国内所又将因这一规定再遭重创。以上海立信长江会计事务所为代表的一批国内的优秀的业内人士呼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一些上市公司认为补充审计为审计为此两次买单,将加大公司的审计费用。在证券时报《补充审计给市场带来几丝暖意》的文章中,又认为这一规定将加强监管,对广大投资者带来利益。然而更多的是对国外事务所的补充审计表示怀疑态度。

中国证监会为什么要规定金融类上市公司审计业务必须由境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而且规定符合要求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可能有人会说,境外的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好。那为什么非要选择五大,而不是境外的其他事务所。而且,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经过脱钩改制,以及上市公司审计资格认定等一系列的改革,其独立性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认为,中国证监会之所以选择五大,是在于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领域的信誉。他们的审计是建立在信誉的基础上的。一旦他们违反审计的制度,做出非公允的审计报告,他们所付的成本比国内的事务所的成本更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五大比一般的国内会计事务所更讲信誉。如果说审计是维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那么信誉就是审计制度的基础

二、审计制度与审计合约

现代企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投资人要对一个公司投资的前提是投资能给他带来收益。那么他如何选者投资的公司呢,那只有根据公司的经营业绩来判断。而且投资人一旦投资,就成为公司的所有者,但是绝大部分所有者都不参加公司的经营活动。那他如何相信经营者所取得的经营业绩?这就需要有一个独立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第三人,就是注册会计师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并对其所取得经营成果进行审计。只有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所有者才能相信经营者真正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公司的财务报表是真实有效的。,这就需要有一个审计制度来规范这一行为,我国的审计法规与审计准则共同构建了我国的审计制度。

然而在现实的社会中,任何一个审计制度都是不完备的。因为我们不能预计将来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即使能够预料一些未来的情况,要将可预料的情况全部编入审计准则也不现实。这样做成本过高而且将使审计准则过于繁琐。这就给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时候有了一定的空间,灵活运用准则以做出公允的审计。而对于一些会计信息的审计,即使它完全符合审计准则,也有可能未公允的表达了公司的经营状况。这就要求我们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对于一些未违反会计准则及审计准则但又未公允的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信息披露出来,来真正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信息的质量。

三、重复博弈与审计信誉

为了说明信誉在审计制度起作用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构造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假定模型之中有两个当事人,一个是会计事务所,一个投资人。博弈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博弈的第一个阶段之中,投资人可以相信会计事务所的审计,也可以不相信会计事务所的审计。如果投资人不相信会计事务所,那么会计事务所将不会得到审计业务,博弈结束,双方都得不到收益,各自的收益都为0。如果投资人选择信任会计事务所,那么博弈将进入第二阶段,此时由会计事务所进行决策。会计事务所可以选择诚实,也可以选择作假。如果会计事务所选择诚实,双方各得到6单位的收入;如果选择欺骗,将得到10单位的收入。对于这么一个博弈模型,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博弈矩阵表示:

诚实作假

信任(6,6)(-5,10)

不信任(0,0)(0,0)

我们对这一博弈模型进行推理以求出它的纳什均衡。给定投资人选择信任的条件下,会计事务所应当如何选择呢?如果会计事务所选择诚实,那么它能得到6单位的收益,如果选择作假,得到10单位的收益,所以理性的会计事务所将选择作假。回到博弈的第一阶段,如果投资人知道会计事务所会选择作假,他选择信任将得到-5单位的收益,而选择不信任得到0单位的收益.所以,投资人的最终选择将是不信任。那么我们得到一个纳什均衡:股民选择不信任,会计事务所选择作假。

这是一个一次博弈下场产生的结果,如果我们将这个博弈重复进行。假定每次博弈后还可以以a的概率进行再次博弈。投资人将选择信任会计事务所,只要会计事务所讲信誉,投资人保持相信。会计事务所这次得到6的收益,下次以a的概率得到6的收益,下下次以a的平方的概率得到6的收益,那么会计事务所将所有未来的收益的期望就是:6/(1-a)。只要a大于0.4会计事务所就会选择诚实。

这是理想状态下的纳什均衡,而在目前我国现在国内的具体情况是会计事务所成立的时间并不长,重复博弈的次数也不够多。从而导致一些会计事务所只关心眼前利益而选择作假,而且目前国内作假的成本并不高,有时甚至超过其选择诚实时得到的收益。蜀都与PT红光,中天勤与银广厦事件的发生就是说明了这一点。相反,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比如五大都由上百年的历史,他们经过了很长期的博弈。作为一个理性的主体,他将选择诚实,因为这将给他带来更大的收益。这是其长期博弈得到的结果。它如果要作假,那么必须有足够的收益才能使其铤而走险。安达信之所以为安然事件作假,是因为它为安然作了咨询。作为全球500强排名前十的公司,安达信从中得到的利益是十分巨大的。正是由于巨额利益的驱动,才导致其作假的产生。然而在我国国内,上市公司的规模还十分有限,并不支付起五大为其作假费用,五大也不会因为眼前的小利益而放弃长期的利益。还有一点,五大作假的成本与国内的会计事务所也不相同,它作假的成本远远高于国内的会计事务所。因此它比国内的会计事务所更讲信誉,审计制度是建立在信誉基础上的。

四、证券市场与作为信誉载体的会计师事务所

在证券市场建立之前,企业的所有者一般都是十分有限的。企业的形式主要是个人所有制或是合伙制。所有者之间都是相互了解的,是人和形式的企业。所有者对公司的经营情况都比较了解。直到有限责任公司的出现,所有者还是有限的,也只是人和资和公司。由于此时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就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但是此时,所有者对自己选择的经营者还是有一定的了解。证券市场建立后,投资人人数就没有限制,所有者与经营者就完全相互分离。所有者如何相信经营者,那就需要一个信誉的载体:注册会计师。

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由于经营者一般任期是有限的。经营者可能在任期为了完成任务或是获取利益,可能会有作假的行为。对他来说他的作假成本并不高,只要在任期内作假不被发现,就可以达到它的目的。而投资者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对证券市场中的各种信息的真实性都要表示怀疑。这样就必须有一个市场信誉的载体的出现,这个信誉载体就是会计事务所。因为信誉是会计事务所存在的前提,如果作为市场中介机构的会计事务所失去信誉,那么投资者对会计事务所就会失去信心。会计师无所作为证券市场的信誉载体就必须讲信誉。如果注册会计师顾眼前利益而不讲信誉,那么他所在的会计事务所可能由于它的行为而导致信任危机,甚至导致事务所的破产。一旦作为信誉载体的会计事务所不讲信誉,那么资本市场将无情的将其抛弃,安达信的例子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安达信的信誉危机产生以后,它就难以在审计界立足。据3月22日《上海证券报》报道,2002年3月21日,安达信香港和中国内地合伙人宣布将旗下业务加入普华永道。众所周知3、4月份是年报审计的关键时刻,众多的上市公司的年报将在这一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此时美国安达信由于安然事件被启用司法程序,可能面临破产。总部位于瑞士的安达信国际,根据瑞士的法律制度,采取了一种特有的公司结构"societycooperative"。根据这一结构,安达信国际与各个会员公司的关系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也不像是合伙人公司,而更像一个协调性实体公司--由全球会员公司组成一个松散的网络。每个会员公司都与安达信国际签署会员协议,得以共享基础设施和分摊管理成本,但是当某个会员面临破产风险时其它会员却可以自动脱离这个网络。换句话说,并安达信非一家单一企业,很多合伙公司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美国安达信的安然事件并不会使香港和大陆的安达信有破产的危险。但是为什么香港和大陆安达信要与普华永道合并。如果我们用审计制度的信誉基础这一观点,这种现象就不难解释。大陆和香港的安达信,由于美国安达信的安然事件,它的信誉受到质疑。它只有进行合并,才能稳定军心,消除客户的疑团。因为很多客户的董事会最近都要决定聘请审计公司。在安达信(香港)宣布与"普华永道"合并之后,以期借助普华永道德信誉继续进行审计工作。在实质上审计工作还是由原来的人员继续完成,独立性与其他各种条件也没有变化。为什么非的如此,唯一的解释就是审计是建立在信誉的基础上的。失去信誉,审计制度将无从立足。

五、审计信誉与会计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下面三种:"有限责任制、合伙制、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事务所的有限责任制,是指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以所有财产为限承担责任。在有限责任制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承担的责任十分有限,所以注册会计师不讲信誉的成本很低。我国现在90%以上的会计事务所采取了这一方式,从而导致作假可能性的大大增加。

根据会计学的定义,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制,是指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合伙组织,合伙人以各自的财产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合伙制无限连带责任的威慑力,使得事务所有强大的动力去讲信誉,一旦某个合伙人有不讲信誉的行为,都可能对其他合伙人造成威胁,因此会首先在事务所内部遭到强烈的排斥;同时因为合伙制的无限连带责任,因审计报告失实而受损的投资者可以要求民事赔偿,这就构成了监督事务所的外部威慑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是注册会计师不得不讲信誉。有限责任合伙制,是指事务所以全额资产负有限责任,合伙人对个人执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人之间不承担连带责任。在有限合伙制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自己的执业行为要很讲信誉,一旦违反就会使自己承担无限责任。它与无限合伙制的区别在于,合伙人个人的执业行为虽使合伙企业承担了有限责任,但不会使其他合伙人由于一个合伙人的作假行为而负无限责任。到1995年底,当时的六大国际会计公司在美国的执业机构全部转而实行了有限责任合伙制。

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天勤作假后的成本与安达信作假后情况的比较就可以发现有限责任制与合伙制之间的区别。在美国的安然事件中,美国审计管理部门并未以行政手段将安达信从市场上一脚踢出,而是启动司法程序进行调查,一旦有了确凿证据,就要它对投资者的损失进行赔偿,如果其财务能力不足以支付赔偿金,那就破产好了,以市场机制将它开除;如果它出得起赔偿金,当然可以允许它在市场上继续生存,这一切都应当由法律来决定。对于安然投资人可以通过司法程序向安达信索赔。而中国的会计事务所造假事件,我们就以最近的中天勤与银广厦这一案例为例。对于中天勤的处罚,财政部只是吊销了因"银广夏造假"事件而臭名远扬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营业执照,两名签字注册会计师仅仅受到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中天勤的执照吊销后,原有的注册会计师改换事务所之后能够依然能够继续他们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由于其是有限责任的会计事务所,对银广夏案的受害者来说,有限责任制的中天勤能承担的赔偿责任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事务所的家当早已不复存在。

审计的信誉与会计事务所的形式有密切的关系。合伙制的会计事务所作假的成本最高,最讲信誉。有限合伙的会计事务所作假的成本对作假者的成本高,从而执业者也讲信誉。但其他合伙人只负有限责任,保护了他们的正当权力,实现在国外采取最多的方式。而有限责任公司作假承担的责任十分有限,所以最不讲信誉。

六、审计制度的法律基础与信誉基础

审计制度是建立在法律与信誉的双重基础上的,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审计制度没有法律作保障,而单凭注册会计师的信誉来执行,那结果是可想而知。反之,在一个大家都不讲信誉的社会,法院的判决得不到很好的执行,那么审计制度法律基础起的作用也将是十分有限的。审计制度的法律基础与信誉基础即有替代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就其替代信而言,如果注册会计师更讲信誉,审计后的报表可信度越高,那么审计制度法律规定就越不需要。相反,如果审计制度法律基础越健全,作假的可能性就越小,信誉起的作用就小。就其互补性而言,审计制度法律基础越健全,处罚越严厉,注册会计师可进行操作的空间就越小,作假的成本就越高,注册会计师就会更讲信誉。同时人和审计制度的法律规定都是不健全的,一些会计事项的审计即使遵守了审计制度,但还是要有注册会计师的以信誉作保证,做出公允的报告。只有在一个讲信誉的环境中,审计制度法律基础才能真正的起作用

审计制度是建立在信誉基础上,但会计事务所对信誉的重视程度与社会的信誉环境有关。如果上市公司请了信誉好的会计公司进行审计,其会计信息的质量比请信誉较差的会计师事务所要高。按理,公司的股价应该有反映。然而,在我们现有的证券市场上,股东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并不看重,对于审计的质量以及会计事务所的信誉更是漠不关心。上市公司对于审计的质量要求不高,只以能够年报为目的。一些上市公司由于会计资料虚假在一年内更换了几次会计事务所,最后由一比较不讲信誉的会计事务所做了审计。更有一些公司即使被会计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它们的股价并没有产生下跌的情况。恰恰相反由于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反而上升。如果在一个大多上市公司都不讲信誉的情况下,不讲信誉几乎成为大家的默认准则。而且现在中国的会计事务所审计竞争世风激烈,如果事务所坚守它的信誉,那就可能意味着客户的流失。那么会计事务所一定要坚持它的信誉,它的成本就会十分的大。在这么一个环境下,要求上市公司及会计事务所讲信誉就很难。审计制度的信誉基础犹如无本之源,难以建立。

七、结论:审计制度的信誉及信誉的市场选择

第8篇

【关键词】盈余管理 审计意见 审计费用

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市场波动影响,盈利与亏损处于不断变化状态,而财务报表是最能系统、全面的体现企业经营状况,而审计是监督财务报表内容的真实和准确,以此来监督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方面对企业盈余管理审计是检验审计成效的直接表现,另一方面,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审计有助于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和准确,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一、盈余管理、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概述

(一)盈余管理以及非标准审计意见

对于盈余管理以及审计意见两者的关联性研究仍然处在完善阶段,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尚未达成统一共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利润同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1]。国外部分学者坚持盈余管理同非标准审计意见两者之间关联性是正相关,但是仍然有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以及审计意见之间没有一丝的关联性存在,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主要是受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同盈余管理没有关联性。

(二)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

盈余管理同审计费用之间关联性较为显著,应急项目操控金额越高,审计人员面临审计风险越大,由此会增加审计费用,审计费用的增加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利润,对于此类说法,有部分学者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审计费用同盈余管理之间没有关联性,降低审计费用只是为了提升竞争力,对于审计质量并无过大影响。我国学者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倾向于两者存在关联性,盈余管理是影响审计费用增减的因素之一,根据企业不同盈余管理水平对审计费用所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

(三)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

对于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大部分人更加支持审计费用同审计人员的审计报告披露存在关联性,相反的部分学者认为审计费用的变化同审计人员的非标准意见不存在关联,并不受其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审计费用的异常提升,对于审计结果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企业对于审计人员的审计报告进行利益收买,在一定程度上地增加了审计费用。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检验

(一)研究假设

由于企业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由此内部盈余管理水平同样存在差异,部分盈余管理幅度较大的企业,盈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合理性,对于此类企业审计人员发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几率较大,反之则不会因为企业盈余管理问题非标准审计意见。同时企业内部盈余管理受盈余目标水平以及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影响,差距越大,盈余管理幅度越大,相伴随的管理风险增加,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几率较高,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往往会面临金钱诱惑,出现违规审计现象,由此为了进一步明晰盈余管理同审计意见存在关联性,提出假设,来深入分析。

假设1:盈余管理幅度大的企业,盈余管理同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假设2:盈余管理幅度大的企业,审计费用增加会导致盈余管理同非标准审计意见关联性降低。

(二)模型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两种假设的观点,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具体模型为:

OP=α+β1LnDα+β2IEM+β3ROA+β4LOSS+β5LEV+β6REC+

β7RET+β8Bihten+β9SOE+β10Lntα+β11Listtime+β12OP-1+

β13Yerα+β14Industry+ε

三、模型检验结果

选取我国2012~2014年度上海和深圳两地证券市场某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模型分析。在选取研究对象过程中,去除保险类公司、数据存在异常现象的公司,以及不同年度不同行业样本量少于10个的企业。我国上市企业被审计人员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几率为8.56%,剩余的则为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且盈余管理最小值为10.2566,最大值为27.8649,标准差为1.2549,由此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差异较大。(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企业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关联性,审计意见受到上一期审计意见影响较大,为正相关,并且盈余管理同审计意见之间的关联性为正相关。

(一)假设1结果

从Logistic模型检验中可以了解到,盈余管理幅度较大的企业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存在明显的关联性,为正相关;当盈余管理幅度较大回归,,两者的相关系数为1.5506,存在正相关性。盈余管理幅度不同,同审计意见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由此得出了假设1的观点。

(二)假设2结果

第9篇

【关键词】管理审计 优势 问题 对策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确定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中,首次将“增加价值”与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一并

列为内部审计的目的,给内部审计职业提出了一个方向性指导,指出内部审计职能已拓展为组织完成目标服务,内部审计的重点已经向管理审计转化。

一、管理审计,相对于财务审计的一种审计模式

管理审计概念在学术界和职业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管理审计”最早于1932年由英国罗斯在其《管理审计》一书中提出,主要内容是对业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判。我国管理审计的倡导者王光远教授认为管理审计是受托责任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的必然结果。“管理审计是通过对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签证管理当局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业绩,鉴明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环节,并就其提出改进意见,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管理,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管理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1、委托关系的发展

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的发展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资产所有者(委托人)把经济责任委托给经营管理者(人),资产所有者需要对经营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审查。

2、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合营 、兼并等产权变动导致企业规模扩大,跨行业、跨地区、多品种生产导致企业内部管理信息量随之增大,企业管理者决策失误和控制不当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因此,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掌握公司内部的重要信息。

3、企业组织的复杂化

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资本的多元化和企业经营的多样化,使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变得复杂化,如管理层次的增加、分布地域的分散等,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也不能亲自观察和控制所有的经营活动,需要实行分权管理和多级控制,这就导致企业出资人(委托人)和企业高层管理者(人)有必要通过管理审计对下层管理者(如分公司经理等)履行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审查。

4、委托人及其决策因素的多样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同一企业的委托人是多样的,有国家的、集体的、个体的;同一个企业内也可有不同的集体和个体参与;不同的国有企业也可以相互参股或交叉持股,这就形成了委托人的多样化。而影响这些委托人决策的因素,也呈现多样化,不仅需要财务数据,而且需要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而经营管理信息的获得就有赖于综合评价公司整体水平的管理审计。

5、企业外部竞争激烈化

市场经济充满了竞争,加入WTO后,更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要在竞争中胜出,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管理活动的成败好坏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强弱至关重要,而管理审计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审计,查明管理上存在的缺陷.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企业管理得到改善。

三、内部审计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存在的问题

我国许多企业已经开始了管理审计的尝试,实施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评价,主要表现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营效益审计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对管理审计的认识和实践还很不全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内部管理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指导性的管理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与准则的建设都不尽完善,不像外部审计那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自我评价机构较弱,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更谈不上针对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独立性较差。从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来看,在集团公司内,总公司的内部审计组织对公司下属部门单位和分公司可以做到独立,而在总公司层面,就难免存在对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公司制企业里,内部审计机构一般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领导,这就把内部审计组织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放在相等地位,这不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3)对管理审计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对管理审计还了解不够,对开展管理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或者把管理审计等同于财务审计看待,或者认为管理活动与审计活动关系不大,或者认为管理审计会妨碍管理活动,而没有认识到管理审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高层次审计,是企业适应外部竞争加剧和内部机制更新的必然选择,搞好管理审计是对管理效率的促进,而不会是妨碍。

(4)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管理审计的需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管理体系的作用下进行的,因此管理审计要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和解释每一个综合性指标,同时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领导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管理审计人员要站在优化系统整体结构、增强系统整体功能的高度,来审查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时,在审计技术手段上,不仅要掌握观察法、盘点法、分析性复合法等传统的审计方法,还要熟悉管理控制系统图法、调查法等用于管理审计的评价方法。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内部审计人员中,还很少有,甚至可以说还没有人能达到如此的高水平。

2、完善我国管理审计的对策

(1)尽快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开发管理审计指标体系。审计准则是指导审计活动的基本原则,应加强管理审计绩效准则和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尽快出台管理审计的审计准则,推动管理审计的深入开展。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业务指导,内部审计协会或注册会计师协会应重视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尽快出台管理审计的审计准则,特别是制定管理审计绩效准则的指导意见,同时加强对审计取证方法指导,减少审计的盲目性,提高管理审计的质量。只有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与内部审计配套的管理审计指标体系,管理审计结论才能明晰、准确、具有说服力。

(2)充分保障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组织上的独立性。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与其在组织中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的地位越高,越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有利于开展审计工作。从实施管理审计的要求上看,内部管理审计机构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为最佳选择。当然,这只是形式上的客观要求,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论内部审计人员在组织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应具有声誉、地位和得到最高权力当局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在企业中随时取得审计报告所需的信息。

(3)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对于内部审计组织开展管理审计的必要性、优越性,要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组织和国家审计机关都有宣传的义务。宣传可以结合《审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采取会议、文件、讲座等方式进行,同时也可以通过展示管理审计的实践成果让大家认识到内部管理审计是可行的、有效的,对国家、企业、社会及企业资产的委托人和人(管理者)都是有益的。同时,内部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也要提高认识。把管理审计的意识渗透到全部审计工作去。不论进行何种审计,都要管理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审计报告中提出管理建议。在目前内部审计还是以财务审计为主的情况下,这是增强管理审计意识、实现审计工作以管理审计为重点的有效途径。

(4)不断充实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企业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审计的培训与学习,使管理审计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不断调整和优化审计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实力,为有效开展管理审计提供智力支持。在目前复合型审计人才稀缺的情况下,采用从专业部门抽调技术人员配合管理审计工作的做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参考文献】

[1] 陈耘: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3).

[2] 张晓平:内审工作在发展中前进[J].中国内部审计,2003(1).

第10篇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档案,是指审计机关在项目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以纸质,磁质、光盘和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历史记录。

审计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本准则所称审计档案工作,是指审计机关建立审计档案并进行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编研、统计、鉴定和移交的活动。

第四条审计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审计署主管全国的审计档案工作,同时接受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档案工作,接受上一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五条审计机关应当设立档案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档案工作人员负责本单位的审计档案工作。

第六条审计机关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工作法律、法规,拟定审计档案工作规章制度;

(二)对本机关各部门审计文件材料的立卷和归档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审计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编研和统计工作;

(四)定期对本机关库存审计档案进行鉴定,如期移交应由同级档案馆保管的审计档案;

(五)监督和指导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档案工作;

(六)开展审计档案工作的检查、总结、培训、研究等活动。

第七条审计档案的建立实行审计组负责制。

第八条应归入项目审计档案的文件材料是:

(一)立项性文件材料,如审计通知书、审计实施方案;

(二)证明性文件材料,如审计证据(含承诺书)、审计工作底稿;

(三)结论性文件材料,如审计报告、审定审计报告的会议纪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复核意见书、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审计处罚决定书、审计听证告知书、审计文书送达回证;

(四)其他备查文件材料。

第九条审计文件材料按审计项目立卷,一个审计项目可立一个卷或者若干卷,不得将几个审计项目合并立为一个卷。跨年度的审计项目,在项目审计终结的年度立卷。

第十条审计案卷内文件材料按结论性文件材料、证明性文件材料、立项性文件材料、其他备查文件材料四个单元进行排列。结论性文件材料,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

证明性文件材料,按与审计方案所列审计事项或者会计报表科目对应的顺序排列。

立项性文件材料,按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

其他备查文件材料,按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

第十一条审计案卷内每份或者每组文件之间的排列规则是:

(一)正件在前,附件在后;

(二)定稿在前,修改稿在后;

(三)批复在前,请示在后;

(四)批示在前,报告在后;

(五)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

(六)汇总性文件在前,基础性文件在后。

第十二条审计组确定的立卷责任人应当及时收集审计项目的文件材料;审计终结后,立卷责任人对审计项目形成的全部文件材料按立卷方法和规则进行归类整理,经审计组组长(或业务部门负责人)复查,并经档案管理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检查后,依照有关规定进行编目和装订。

第十三条审计复议案件的文件材料由复议机构按案件单独立卷归档。

为了便于查找和利用,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将审计复议案件归档情况在被复议的审计项目案卷备考表中加以说明。

第十四条审计项目案卷的归档,应当以审计项目案卷为单位进行交接,归档时间不得迟于该审计项目结束后的次年4月底。

第十五条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审计项目案卷的保存价值确定保管期限。

第十六条审计档案在划定保管期限的基础上,应当采用“年度—组织机构—保管期限—审计类别”的方法排列和编目。审计案卷排列方法应当统一,前后保持一致,不可任意变动.

第十七条审计档案的密级及其保密期限,按卷内文件的最高密级及其保密期限确定,由档案工作人员按有关规定作出标识。

第十八条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专用、坚固的审计档案库房,配备必要的设备,建立健全审计档案保管制度,定期对审计档案保管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审计档案的安全。

第十九条审计机关应当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采取先进技术,编制适用的检索工具和参考材料,加强审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积极开展审计档案的利用工作。

第二十条借阅审计档案,仅限定在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关以外的单位不得查阅,但有特殊情况需要查阅审计档案或者要求出具审计档案证明的,须经该审计机关主管领导批准。

第二十一条审计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档案馆移交审计档案。

第二十二条审计机关应当及时对本机关和本地区的审计档案收进,移出、保管、利用等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并按规定向上一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审计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表。

第二十三条对损毁、丢失、涂改、伪造、出卖、转卖、擅自提供审计档案者或者因造成审计档案损失的档案工作人员,由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人和其他有关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11篇

关键词:管理审计;产生;职能;认识

管理审计是现代西方审计实务中迅速成长并飞速发展崛起的一门审计学科,它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及增强管理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财务审计的重大发展,但又区别于传统的财务审计业务,显示出了内部审计强大的生命力。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其主要在西方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目前国内对于管理审计的认识还限于把其作为一种审计类别,还缺乏全面和系统甚至权威的描述,在此,笔者仅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管理审计是顺应科学管理的要求而产生的

早期的内部审计主要目标是查错防弊,保护所有者资产的安全。由于审计的范围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因此尽管当时内部审计也十分重要,但毕竟其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日益科学化,企业内部大都加强了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错弊事项大大减少,因而企业管理当局逐渐将关注的重点转向加强经营管理方面。同时,随着企业规模日趋扩大,管理层次不断增加,管理当局对基层的经营业务越来越难于进行有效的驾驭和控制,这促使内部审计突破其职能上限于查错防弊和突破于范围上限于财务会计领域的传统模式,逐渐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机制,参与到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从而不断发展产生了管理审计。

二、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管理审计,具有很多有利条件

首先,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人员更熟悉本单位生产、经营等情况,因而更容易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提出建议;其次,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比较,内部审计人员不从事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因而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有利于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客观地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较容易被被审计单位采纳和接受。再次,内部审计的范围广泛,发现问题有权直接向最高管理当局报告,作为专职人员有充分的时间开展管理审计,其整体上的知识结构能满足开展效益审计的需要。

三、管理审计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在企业中主要发挥建设性的职能

传统的内部审计往往被比喻成“警察”,其职能重在寻找企业管理中的错误和处理问题的事后诸葛。而管理审计已变成了“管理当局的左膀右臂”,其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其职能主要是为改善经营活动提供指南,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提出建议和评价,化解各种风险。

管理审计通过审查被审计单位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管理职能上的表现,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促使各经营管理要素的更好配合,以提高经济效益。管理审计的重点在于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而且,现阶段也拓展到“环保性”和“公平性”审计方面。其关注的事项不仅仅包含经营环节中存在的各种低效、浪费、舞弊等重大问题,还包含研究有效的纠正措施和管理方案,同时也包含最佳地利用资源、完善内部沟通与交流、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获利能力等。

四、开展管理审计尤其要注重开展风险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的中心任务是审查管理信息,其审查的内容和重点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点,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管理审计尤其要注重开展风险管理审计。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并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由于环境的多变和竞争的激烈,企业风险日益增大,可以说是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下,企业已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与将要面对的经营风险存在一定的偏离,此时内审人员若将审计重点偏向于已制定的固有的控制系统,以此来评价控制程序,这种审计方式对企业发展而言并不重要,也是一种审计浪费。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管理审计需要合理的对风险进行预测,对风险的可能性时时关注,在分析、确定风险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审计策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通过这种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来达到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失最小的目标。

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的描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公正并能提出指导性建议的行为,以使企业提高其运作能力,创造更多的价值。它通过采取一套系统、严谨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高风险管理、控制和监管工作的有效性最终帮助企业达到预定的目标。我国《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也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因此,对于风险的监控应该成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当局的工作;应该积极对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养他们的风险意识,使他们了解到企业存在哪些风险,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防止风险的发生;对于尚未建立风险管理制度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提醒管理当局注意到这个情况,并提出建立风险管理制度的相关建议。

内部审计人员开展风险管理审计要尽量做到:1.要能够找出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判断这种风险的重要性来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和办法。2.提醒管理当局确定企业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从而指导企业发展规划或战略计划的制定。3.要持续的监督管理层采取措施来实施控制风险的活动,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管理层接受的水平内。4.定期向企业决策层以及管理层出具企业的风险情况报告,促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内部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的不可缺少,提高自身的审计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庆龙.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第12篇

管理咨询审计属于增值型审计工作。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特定的机构、业务、产品、流程和管理环节,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提供分析、建议、咨询或者培训等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发展、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开始了管理咨询审计尝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的内容,既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等业务经营全面审计,又包括管理责任、管理效率和管理行为的管理审计,还包括内控管理制度的综合评价等,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经营管理审计等。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应重点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审计:

首先,从了解观察管理信息和内部控制现状入手,重点深化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审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发展,各级行加强了内部控制管理,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管理手段有了改进,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内部管理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各种管理风险和经济案件明显下降。但从现代银行管理的要求来看,管理技术和手段仍比较落后,管理信息反映迟缓,管理效益和水平仍然很低,各种管理风险和漏洞隐患仍大量存在,进一步深化银行内控管理审计十分必要。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它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当前银行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控制审计,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的层次,要把对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审计情况作为内控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扩大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成果的利用程度。要根据内部控制审计查出的漏洞和隐患,认真查找根源,分析原因,切实加强整改,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各级行稳健经营和规范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次,从观察明确管理行为和经济责任入手,重点深化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各级行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素质直接影响着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管理效益的好坏。进一步深化开展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是银行改革发展之必然。商业银行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化:一是深化认识。过去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间期限不明确,履行责任界限不清楚,审计成果利用率低。所以,要从反腐倡廉、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开展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部门协调,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审计台账,实行动态监测,保证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严格程序。要认真按照《审计法》、《中国审计规范》等文件要求和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办事,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建立审计责任制,确保经济责任管理审计质量。三是丰富内容。过去银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经营指标及财务效益,没有把责任审计与银行重要经营决策、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结合起来,没有把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与被审计对象的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化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就是要坚持审计问卷与现场审计检查、内部审计与外部查询、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审计处罚与审帮促改等相结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考评;就是要把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使经济责任的界定更加明晰客观;就是要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同是否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进行重大经营决策、是否严格执行上级行的经营管理授权和转授权限、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做到廉洁自律等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切入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要害,从深层次上研究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从而改变过去听多看少、就事论事、就账查账的片面作法。四是明确责任。就是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积极慎重、依法办事的原则,明确划清现任与前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要通过上述措施,使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五是加强利用。要充分利用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作为干部任用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入手,重点深化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全面经营管理审计。银行经营管理的好坏最终体现在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上,所以开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必须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效益入手,深入开展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全面经营管理审计。一是要开展资产业务的管理审计。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中核心和最重要的业务,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进行管理审计和控制是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的中心环节。要按照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和分散性的经营原则,客观审计评价现金、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的期限结构、担保情况、风险状况及内控管理情况,最大限度地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完整、增值。二是要开展负债业务的管理审计。负债业务是银行传统的基本业务,它是银行经营活动的起点,也是银行开展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基础和前提。负债业务的规模和结构制约着资产业务的规模和结构,是维护银行资产流动性供求平衡的手段。开展负债业务管理审计主要是分析负债业务的规模、期限结构与资产业务的对称平衡性,防止银行低估负债,影响财务成果的正确反映。三是要开展所有者权益的管理审计。所有者权益是银行净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开展所有者权益管理审计,就是要帮助被审计单位千方百计组织业务收入,努力控制降低成本费用等支出,最大限度地扩大盈利水平。银行是经营资产负债业务的统一体,开展全面经营管理审计,就是要在单项审计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分析其资产负债的结构比例、风险安全状况、盈利增值情况及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探索商业银行机制下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方法途径和措施,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