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教育

时间:2022-02-28 15:16:36

学生素质教育

第1篇

一、明确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教师教书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发现世界的真谛、善良和魅力;教会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注自然,关爱生命。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关心学生自身的成长,促进其思想、智能、情感、心理和身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是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三重三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德育教学,使得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存在着成人化倾向。当前德育教学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起来,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开创教育改革的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德育工作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区别以往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教育教学方法。要想育好人,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去研究教育对象,去思考教育方法,用灵魂去感动,用人格去熏陶。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从知、情、意、行多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促使构成学生品德诸要素之间相互促进和发展。

二、立足讲台,创造教学的美感

文道结合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美育和德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思想、情感、气质、性格、智慧,才能及教材内容,使自己的教学达到一种美的境界,创造一种教学的美感,无疑会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活泼鲜明。能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种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不甘平庸的勇气和决心,对自己的教学艺术要有执著的追求。在教学中,重视教学美的创造,它包括语言美、情感美、内容美、气氛美等。教学美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展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抓住教学美的功能,以文雅谦逊的气质美、端庄大方的教态美、生动幽默的语言美,工整规范的板书美,博学机敏的智慧美、敬业奉献的心灵美,去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去影响学生的智能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教学美的愉受,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想象、思维、理解等心理活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学美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精通,来源于教师本身的素养和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领悟教材的情境,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教学的美感。相反,在教学中如果是照本宣科,生硬地搬弄书本,那势必会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美感可言。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识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组织和安排。教学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复习什么,提示什么,思考什么,解释什么,总结归纳明确什么,每一部分采用什么教具,什么学方法,占用多长的教学时间,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整个教学安排、严密、紧凑、具有逻辑性,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相互联系的整体美。同时,教师应当注意到语言是教学中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语言要求简洁、清晰、准确、生动、形象逼真,甚至还需要有适度的诙谐与幽默。教师在讲解时务必要准确精炼,字斟句酌。关键词句要一字一顿,突出重点。在难点讲解时,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就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培养想像力,给以学生以美的感受。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保持饱满的激情,给人以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感觉。教师所讲的课要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自己必先为所教作品的情感所感染,而且在讲课中,教师由衷地陶醉在所教的内容中,自然地产生深刻的赞美或慨叹,要与作品的人物情感息息相通,该笑就笑,该哭就哭,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学生会被深深吸引,并跟着老师的思维,自觉地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美好的教学气氛可以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吸引到教学的情境中来。通常的教学气氛往往是严肃、认真、紧张、热烈,这些是课堂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如组织教学,学生迅速起立,老师居高临下目视全班,给学生以严肃的美。在讲解过程中,环环紧扣,逐层推进,步步深入,又创造了一种紧张、严密的逻辑美。适当插入相关的故事或幽默的语言或相关影片、音乐会创造一种轻松,愉悦,欢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多变的教学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感到学习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巧妙地使紧张,严肃、热烈的气氛与轻松,愉悦欢快的气氛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就会创造出一种很可贵的和谐、自然的教学气氛美。三、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由于现在不少教师是传统教育下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要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就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重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针对有个性差异的学生,采取有利的教育对策,提高育人质量。

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尊重、了解、理解和研究学生,施以有效的教育方法。要多鼓励、激励、赞赏,增强“我不比别人差,我能行”、“我还有潜力,我会更优秀”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关注自己的成长。要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不行,要研究爱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文明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现代教育的核心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学生的自主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乐观地面对生活与世界;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望和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得到自主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让学生在学校中,以至走向社会,能够健康地生活,文明地生活,有尊严地生活。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家,去解释教育的现象,揭示教育的规律,预见教育的未来。为此,更需要有思想的教师,用明确的、宏远的教育理想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去照亮学生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航程,去追求实现教育的理想目标。作为教师应该坚持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以德育人,以诚感人,以情动人,以美怡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努力成为学生愉快乐观学习、健康成长、自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成为学生喜欢的有魅力的教师。一个有魅力的好教师如何尽展魅力,最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人格素养。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解学生的焦虑感;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并巩固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一个好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总有追求的愿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追求,他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有位教师曾这样说:“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们班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在工作中,我象保护露珠一样,关爱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我和学生是朋友,是知己,我们互融互助互爱,共同成长发展。”这也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理想境界。

四、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第2篇

21世纪是一个有着更多的机会和挑战的世纪,要使我们的学生从小适应职业周期缩短,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数学将成为整个人未来发展的有力工具。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何其重要,这就意味着数学教育需要培养人的更内在的,更深刻的东西,这就是数学素质。

何谓数学素质?有人认为:数学素质实质是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建立不同水平的数学意识,具有不同程度的解决问题和逻辑推理与信息交流的能力,并形成坚定、自信的意志品格。还有人说:数学素质是一个社会化了的人或社会成熟的个性在数方面的特点和基础,它无疑是在人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中的数学素质,主要是在数学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素。通俗来讲,一个人的数学素质好,与说一个人有数学头脑的意思差不多,归根到底是指他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从素质的定义与数学学习活动相结合来阐述:数学素质是学生(主体)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体,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的影响下,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能力在主体发展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主要表现在观念、能力、语言、思维、心理等方面。数学素质包括数学意识、解决问题、数学推理、信息交流、数学心理素质五个部分。

培养小学生怎样的数学素质?怎样来培养这些数学素质?正是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探讨的内容。

二、小学生数学素质及培养

本着上述的理念,笔者认为,21世纪小学生的数学素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观念层面考虑,应具备自觉的定量、定量化数学意识。

2.从能力层面考虑,应具备问题解决的数学素质。

3.从语言层面考虑,应具备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数学素质。

4.从思维层面考虑,应具备数学推理能力。

5.从心理层面考虑,应具备良好数学心理素质。

简言之,数学素质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对数学素质的探讨也可从不同方面来进行。(一)培养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北师大严士健教授曾谈到“虽然我国的数学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至今数学并没有真正融入我们的文化传统,人们的数学意识一般还相当淡薄。”这一问题对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认真反思。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接触的大部分是规范的数学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归总应用题等),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必要的。但让学生形成一种定势,似乎学习数学就是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学生永远体会不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并将其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按照“问题情景——数学建模——解释与应用”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如估计同学们去秋游,要如何租车;购物中的数学问题等)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并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式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二)培养数学的推理意识

所谓推理意识是指推理与讲理的自觉意识,即遇到问题时自觉推测,并做到落笔有据,言之有理。推理意识包括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在内的合理推理(似真推理)与演绎推理(论证推理)。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它的结论绝对可靠,合情推理则往往是从经验事实中找出普通特征,或从类比中启发出新的认识。

在信息时代,信息量多,工作量大,处理程度复杂。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在分析和评判问题、选择解决方案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更值得我们关注。严密的推理能力并不能靠向学生输一些法则,然后让学生通过死搬硬套的模仿(尽管模仿是必须的)法则而得到培养。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推理与猜测总是相互伴随。首先,教学新知识时,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推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可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数学推理的实质。例如教学加法运算定律时,告诉学生:通过对多个具体例子的分析、比较、反思、发现了规律,归纳出加法运算定律(归纳推理),定律应用于简便计算(演绎推理)。又如教学乘法运算定律时,可由加法的运算定律类推出乘法的运算定律(类比推理)。通过不断的潜移默化,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自觉地运用数学推理获取知识,培养推理能力。其次,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理解推理的实质并体会推理的价值,最后,在推理过程中,要随时指出推理中的错误。

(三)培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教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能力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丰富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现实知识积累。这其中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我们的小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缺乏数学与社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学生认为数学就是计算,不知道购物时可以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更没想到生活中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最优化问题等等。

数学“应用”改革势在必行,人为的应用题己不能适应培养应用意识的需要。数学课堂要注入新的生命力。要积极倡导“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知识题材,加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解决过程的教学,并要引导学生通过小课题(如购物问题、租车中的数学问题、互赠节日礼品、操场之谜等)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数学既是科学的语言,也是日常生活语言。数学语言是以精确、简约、抽象为特点。它可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将问题中各种因素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随着新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利用数学进行交流的需要也日益广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交流这一手段有助于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如果在数学课堂中充满丰富的交流,可以获得双重效益。

1.那些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在讨论中努力证明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合理的,在不同的争议中将对数学获得更好的理解。

2.如果在数学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和支持学生听、说、读、写数学,他们将学会数学地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体现数学交流,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在形象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符号空间建立起联系时需要交流。

(2)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以及心智描绘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需要交流。

(3)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需要交流。因为解释、推理和对自己思想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述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规律、公式和原理的理解。

(五)培养良好的数学心理素质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心理素质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

具体内容可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爱国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2.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

3.自信心和意志力。

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态度及习惯。

5.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素质教育 创新形式

我们知道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适应时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要针对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抓好教育引导,为社会培育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

在注重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我们应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培养,使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重。在力争使全体学生达到中职教育的目标要求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

一、重视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

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项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中职院校的重视。如今的企业文化和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职业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和技能素质,理论素质就是学生对某类职业所需理论知识的认知与掌握,技能素质就是学生对某项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从而促进个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进。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就要不断发展素质教育,使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中职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要求,掌握岗位技能技巧,会用理论知识提高认识技能、指导技能、创新技能。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得到丰富,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很快成长为高等技术工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企业、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二、素质教育对中职创新能力培养起到较大作用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素质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素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洞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能力,丰富中职生的文化底蕴,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智慧,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载体,塑造人格,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创新意识比较看重,因为创新能力不仅可以转化为创造力,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中职院校在进行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提高。

三、更新教育观念,中职学校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大学生 创新 知识 能力

1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

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亦即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道德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品质,包括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人际交往能力等。

1.2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1.3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

1.4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2 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先看到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素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2.1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现行政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2.2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2.3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存在偏离。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包括西方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腐朽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对现代大学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2.4部分大学生文化素质缺乏。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祖国的地理、历史、文化非常无知。

3.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

党中央明确指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把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作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1 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深化和完善教育体制改革

高等院校要想培养综合素质高、发展全面的高素质人才,首要任务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改变过去单纯以“教和学”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学术报告、专家论坛等形式,不断把当前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和成就传授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增大教育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要改变传统模式下的“课堂说教”式,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需要。

3.2 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师队伍,转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观念,让先进的思想观念逐步成为创新思维的先导。同时,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幽默感,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从而为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这种体制机制下,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适合自己的特长和能力。要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同时,着重加强能力的培养。再次,创新人才,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高校应该创建有利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氛围。应在社会中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促进创新人才快速成长和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环境,逐步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社会风气。另外,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完善有关科技进步的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与创新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国家的创新体制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3.3 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努力构建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模式

良好的素质和身体素质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高等院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学校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不是单纯地去帮助那些已经或者将要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把提高身心素质作为一个全局的任务来把握。再次,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身心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通过开展班级党团活动、开展科技竞赛、组织志愿服务团等形式来培养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振兴和的强盛,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进程。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社会的总体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旭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光明日报,2006-10-28

[2]杨鑫铨,以人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教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周永昌,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D08(11)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8.

第5篇

是文化素质教育对艺术类学生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质应该从培养文

化兴趣、培养综合型教师和改进教学内容等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策略。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低、底蕴不

足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不仅外化为重视专业,轻视文化,更

由于知识面狭窄,眼界不开阔,严重缺乏人文精神而影响了

对专业的提高。艺术类学生管理难、就业难、升学难已成为

目前困扰高校教育的问题之一。

“素质”又叫素养,它一方面指先天的禀赋和品质,另

一方面指个体后天主观方面的修养和水平,是以先天禀赋

为基础,在后天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主体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是制约人的活动方面、水

平、质量的内在因素。作为完整的教育观念,它强调两者的

结合,而又尤其注重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和

环境影响使个体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且内蕴化的整

体质量水平。我们认为:素质的深刻内涵其实就是一种文

化的底蕴。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

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

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一、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低的归因

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可以从生源角度

加以分析。艺术类学生主要来源于两大类。第一类是中学

阶段艺术方面有一定特长的积极分子、专业较好,进入了专

业性艺术院校;第二类为文化成绩不好,参加文、理科普通

高考无望而参加艺术类高考被录取的一般综合性院校学

生。

艺术类高考录取的文化成绩相对来讲要低,这使考生

自身的文化基础较差。进入高校后,由于专业特点,艺术类

学生常常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去。

这样,艺术类学生在重视专业学习的同时,相对轻视了文化

素质的培养。

高考扩招后艺术类生源质量降低也是艺术类学生文化

素质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扩招前,高考竞争激烈,许多艺

术类考生都未能顺利通过高考,只能通过补习再次参加升

学考试。由于专业训练的压力,艺术类学生在文化课上花

费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导致这些学生的文化成绩差,综合素

养低、底蕴不足、反而制约了专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策略

1·将学生自身的目标与学习知识的目标统一,培养对

艺术的终身兴趣。

学校学科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

二是人自身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两个目标体现为一种对立

统一的关系。知识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

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而人的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所学科

目共同教育出来的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其中每一个学

科都能成为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有助于他更有效地把

握各学科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目标的地

位十分独特,既是一个目标,但相对于人的目标而言又是一

种手段,也就是说,必须在实现知识目标的过程中获得人的

一般素质和能力。

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具有终极的意义。但目前

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的是知识目标,而忽视的是人

的目标。而且,由于不适当的强调知识目标的难度,以至于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就整个教育而言,

恐怕人的目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应着力考虑的。心理学

家报告:教学中只有当外在的情感涉及到学生内在情感需

要时,才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将培养学生

终身艺术兴趣设定为一个目标,会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

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教学策略

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

式方法。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的需要随时发生

变化。”[1]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内在兴趣,消减学生学习态

度中的功利性(即将之与将来的生活、升学、谋职有直接关

系),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起学生对艺术的终

身兴趣,那将是艺术教育的一个莫大成功。

2·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培养综合型教师。

教育是雕琢心灵的艺术,希腊学者普罗塔格认为:“头

脑不是一个要被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

把。”教育的本能就是“启发”、“引导”,也就(下转第19页)

是唤醒。教育艺术的重要规律就是以人格唤醒人格,以高

尚才能唤醒高尚。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呼唤综合

型的教师。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有

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还具有文化艺术修养和人格

风范。作为艺术类的教师,首要地是转变教育观念,摆脱传

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不断完善自我,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人

才观和评价观。具体的细节性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看

书等方式学习,但艺术和文化的能力却需要教师通过自身

文化魅力来影响和熏陶学生,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给

学生具体的知识与技术虽然重要,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

养学生的人格与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却更重要。爱因斯坦

曾经提出:“只教给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的

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给他以一

种知识和人生价值的感悟。”

3·改进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建构现代教育理念,增强

文化知识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习综合素质改革课

程设置,将结构单一,学生不感兴趣,无太大效用,还需死记

硬背内容的科目进行合理删减,发掘教材思想性素材,帮助

学生将个人目标与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唤醒内部动力,强化

内驱力。

选择有吸引力的教学材料,能刺激学生不同层次思考,

不同角度探究,获得不同的发现“我们应该少对学生进行

控制,尽量多地给他们提供自主、主动和自我表达的机

会”。[2]文化素质教育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用现代教育技术

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效率,增强吸引力。

宽松教学情境,变强制性外压教育为内调式自我教育,

改变教学心理环境,以美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

心理,达到净化心灵,提高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开发智

力和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

的潜力,只是表现领域不同,以促进发展为终极关怀,从不

同视角和层面看待学生,促进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促进

某一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领域迁移。

文化素质教育不但要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而且要贯穿

于专业教育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提高艺术类学

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

第6篇

一、高校学生面对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有利于开发巨大潜能的时代,现代科技几乎使一切皆成为可能,因此,对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开拓性、应变性以及竞争意识、信息意识和法律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以遵循教育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要培养出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就必须注重素质教育,科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高校素质教育强调人文素质、潜能开发、个性发展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态度,养成敬业精神,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具有健全的人格。它冲击着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并使学校的空间变得广阔,学习的个性、灵活性、分散性得到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使现有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二)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不同于当前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选拔意识,它要求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体现,潜能得以发挥。二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即重视学生的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心理个性等各种素质全方位发展.它要求每一位学生踏入社会后都要有立足的能力和获得发展的自我条件。三是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教育。即主张通过调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得到发展。它虽是从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来的,但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问。

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同样非常必要,任重道远。高校素质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强调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

课程中蕴涵着真理与丰富的科学理性的力量,法律与道德伦理的力量,文学与艺术美的力量,能够引发思考,从而使人获得掌握、控制和调整世界的方式。在课程教学中发掘真善美的教育因素,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育理性、升华情感、凝炼精神。(2)突出教育效果评价的模糊性。知识可以用书面考试的方法进行检测和评价,而素质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外显。个人的智力、技能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测量,个体的其他素质如品德、情感、修养、意志、潜能等是难以进行评价的。(3)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和个体反思促进教育影响的内化。

高校素质教育是个人的涵养工夫,是学生素养或修养提高的过程。古人云:“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正是在“切磋琢磨”和“涵育熏陶”中,即通过实践活动和个体反思,学生才得以将外在积极的教育影响内化为个体素质。因此,素质的评价方法也是多样的。特别是高校教育模式和素质教育所需均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各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先进的设施和优雅的学习环境为实现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二、高等院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优势

(一)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教育职责,同时又作为教学与信息的资源中心,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素质教育实施中具备着很大的优势: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有丰富的馆藏和义献资源;高校图书馆整洁宁静的阅读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感化着读者,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高校图书馆条理分明的规章制度,热情周到的服务形成了高校图书馆的特殊氛围,秩序井然的借阅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读者在馆内看书学习的同时,更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中受到影响和教育,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信息网络建设、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更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信息素质教育独特的载体。可见,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上,高校图书馆正在进一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的迅速普及

人类社会悄然进入网络化的社会,只有利用各种检索方法和搜索引擎,有效地掌握自己所需的资源,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对读者进行网络信息的教育旨在教会学生怎样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里,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图书馆的电子文献、网络建设、资源共享的普及,掌握网络信息已非常重要,对读者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对读者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高校图书馆必须对读者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对读者进行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网络在为人们带来巨大资源的同时,也传递着许多不良信息,促使大学生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和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合理合法地利用网上的资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信息教育,最早由博尔于1974年提出,它主要是指培养读者的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以使其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读者进行信息意识的教育,信息意识是指读者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其目的是读者所具有接受新资料新信息和探索新资源的强烈愿望和对信息的敏锐的捕捉能力,对读者进行信息意识教育需要高校图书馆转变传统观念,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在信息的传播利用上尽量用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与读者沟通,引导他们多进行情报信息的思考,让他们在分析情报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思维能力,在利用情报信息的实践中激活自己的书本知识。

对读者进行信息检索知识的教育信息的获得离不开检索。虽然高校图书馆虽然有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源,但是很多读者经常不知道如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更不知道使用检索工具或目录来查找资料了。因此,在读者中进行检索知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好“文献检索课”,对刚人学的新生进行新生入学教育,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掌握查找和利用文献的技能和技巧,深化、巩固和运用文献知识,使大学生掌握文献信息检索和调研能力,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高校图书馆应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使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第7篇

现在,很多钢琴班、美术班、舞蹈班等等各类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似的出现,家长疯狂地让孩子去参加名目繁多的培训,认为这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现代汉语词典》中“素质”包含的两层意思:①指事物的本来的性质和素养;②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性特点。“事物的本来的性质”对人而言,指的是道德品质,素养就是各方面的能力。可人们说“素质”时往往忽略了“本来的性质”,单方面去培养能力,事实上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前者应该远重于后者。我们仔细观察,不难看到现代中小学生,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具有下列特征:讲究生活条件,追求享乐,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精神不够;思想较为复杂,但考虑问题简单;社会实践欲高,但辨别是非能力差;求知欲强烈,书本学习兴趣不高,自学能力弱;自我意识强,认识自我差,爱国、集体、奉献、互助精神不足;身心脆弱,创造意识不强,对人生社会意义理解不深。总之,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却难以胜任现代社会的要求。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当代中小学生需较好地具备下列素质才可成为未来社会合格的有用人才: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实践素质、竞争素质、审美素质、创造素质、人格素质。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应注下列几方面的问题,方能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与能力。

1 历史教育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读史虽然可知今,但往日的岁月毕竟已进过境迁,距我们较为遥远陌生,一味地大谈历史之灿烂,英雄之豪壮,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感觉枯燥乏味。现代中小学生更关注,关心的还是眼前的生活,所以,应对现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调整,加入一定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积极内容,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对比分析,让学生从生活入手,参照历史,思考未来,这才能真正起到读史的作用。在获得知识(直接知识)的同时,又可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美好传统的思想教育。这样,他们学起来才有兴趣,有感受,并能转化应用,否则, 我们也就失去了有中国特色主义教育的真正意义。

2 生活、学习、劳动、体育锻炼几者间的有机结合

要想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单靠书本的教学明显不够,而现代中小学生的劳动只是打扫教室,体育锻炼就是跑几圈,抛抛篮球,之外就是起床、上课、睡觉。这是根本培养不出良好品行意志行为的。学校生活虽然单一,但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你会发现,它还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的衣食住行,玩乐喜好,苦痛友情等也是一个完整的复杂而真实的社会环境,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有计划按步骤巧妙地进行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的。学校不是真空,而是社会的缩影,我们不能把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各方面截然分开,应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这个巨大的熔炉中,去锻炼他们,改善他们,这才是现代教育的最佳教育模式。

3 教材、教师、教法、学法的相互结合

教材在有关内容的编排上,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照顾到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身心特征,要改变那种死板乏味的教材编排方式式,加入一些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的形式与内容,增强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吸引力。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和能力的基础上,更应从实践出发,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科学合理灵活地组织教学,不可用一陈不变的教法,在客观上抑制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还要把学生的被接收转变为主动吸收,发挥出他们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自觉自愿的渴求中,学习知识、培养素质、形成能力。

4 家庭、学校结合,构成统一的教育网络

现在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真正了解孩子的,是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当孩子在学校得不到认可和鼓励的时候,父母要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和发展潜力,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支持和信任;当孩子在在学校因为成绩好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有些沾沾自喜的时候,父母要适当地提醒孩子,帮助孩子在更多方面完善自身素养。因此,父母应主动与学校联系,建立与学校的沟通机制,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相互平衡、相互促进。

当前还许多家长却只看重了学习教育,当孩子要做一些家务或自我劳动时,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你什么事都不用管,不用做,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家长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相反,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接受系统的社会教育。孩子终究是要长大成人、走向社会的。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较为系统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人格成长、社会道德形成、社会认知和行为、科学素养等一系列科学的社会教育体系的培养教育,使孩子的社会态度、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能力与他所生存的时代和社会脉搏和拍,最终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社会人。

第8篇

关键字: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学生素质 教育公平

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几乎每一个不搞教育的国人都会说要坚定不移的推行素质教育。可什么叫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没听人说过。那么实行素质教育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吗?就我掌握的资料,不能得出学生素质提高的结论。首先学生的身体素质好像是下降了,结合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不难发现我们学生的素质确实不是高。一些基本的素质:生活自理素质、心理承受素质、沟通交流素质、团队合作素质都不太具备。这些素质的确是学生在学校里应该学到的,而且从1998年开始提出实行素质教育到现在也十几年了,也就是说现在大大学毕业生从开始上学就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下成长,就是素质教育的光辉下长大。或许有人说需要时间,再过十几年我再回来讨论这个问题,看看谁的观察更准。其实有一个现实问题是,我们根本就等不到十几年之后,因为我们处于“改革”期,我们是不是得反思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我们改革的对象是什么?我们得怎么改?

核心概念:素质教育、应试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打着打倒应试教育的旗帜的出来的。据说最早提出“素质教育”概念的专家开始的时候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概念,幸亏这几年广大专家尤其是一线老师对那些专家的理论做了最具体的解释。

素质教育的概念(百度百科):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应试教育的概念(百度百科):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为目的,其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

其实有理性的人仔细分析之后会发现这两个概念逻辑上不存在矛盾。素质教育的定义中有一句话是“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是他们实质上是根本不对应的两个概念。素质教育回答的是教育目的这个问题,素质教育它以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为目的,与之“相对应”的是以培养好勇斗狠者为目的的尚武教育(斯巴达式教育)、以增加“工具理性”为目的的唯智教育、以培养对某人的忠诚为目的的奴性教育,等等。而应试教育回答的是教育过程中的程序、规则问题。是入学标准、选拔方式、资格认证的一种测量手段,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有不以分数而以个人的赏识为标准的“伯乐相马式教育”、以长官意志为标准的“推荐、保送教育”、以出身为标准的“种姓教育”、“成份教育”,以财力为标准的商业化教育,等等。比如中国古代的九品中正制,再举个例子就是时代的 “教育改革”――成分论,倒的确是针对“应试教育”的,但其目的却绝对与“素质教育”无关。

我们再分析几个事实,其实大家都知道,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中,中国最失败的是什么教育?我们不能说是基础教育。中国学生的基础好是世界闻名的,很多国外的大学也喜欢招中国的高中生。但是我的大学毕业生跟国外的下笔却不是很有竞争力,但是黑色幽默,也是最最悲哀的是,中国各个教育中最没有必要搞“应试教育”最应该实行“素质教育”的应该是大学教育吧,我们的大学做了些什么,做成了些什么,大学产品――大学生素质如何大家有目共睹。这真是一个黑色幽默。此中真意,颇可玩味……

最后我们看看对应试教育的定义吧,“脱离社会发展需要”,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是什么?高考,考试大纲,高考卷,那么为什么每年对高考卷的评价中没有“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很好办――找高考命题专家。“ 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呜呼哀哉,这句话好像与学生、老师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吧,倒是与教育管理者有很大关系。“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综合素质偏低是和谁比较?和美国吗?人家美国的大学为什么不排斥中国的高中生?有的还很喜欢中国的高中生?“其主要特征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果说我们中国的学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全中国人都笑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到大学毕业,“思想政治教育”总量应该不少吧。再说“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些非智力因素是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吗?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吗?教育是什么?是启迪和唤醒,没有有宽松的环境,没有思想自由的氛围,没有有个性的老师,学生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难啊……

其实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之弊,有相当成份并非“应试”所造成。其中首要原因是优质资源不足与分配不公。理想的教育体制应当在实质上做到“有教无类”,人人平等地享用教育资源。可是事实上我们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从国家来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更由于短视我国多年来教育投入严重滞后,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类似我们、甚至不如我们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还由于某些教育思想影响,教育意识形态化,对社会办学与民间教育投入限制较多,使得教育资源的短缺极为严重,争夺这些资源的竞争也就变得极为残酷。所谓“考试对学生的摧残”,说穿了就是竞争对学生的摧残。实事求是的说,面对竞争最好的是什么?公平!不可否认,高考为广大老百姓,尤其是底层的老百姓提供了一个最公平公正、涉及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最便捷的、能够让有能力者的能力得到证明、才华得到施展、生活品质得到提升的最最公正的机会。

如果不改变“优质资源短缺不公加剧竞争”的局面,只是机械僵化地取消或弱化考试的作用,那“非考试的竞争” (符合规则的走后门、弄特权去加分等等)对多数学生而言岂不是更加残酷吗?(参考《南方周末》《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其实自主招生,自主命题,事实上是让寒门弟子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比例越来越少,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说句发牢骚的话,从一定意义上,我们还不如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呢,那时候还是全国不论地域、不论贫穷、不论出身的全国统一命题呢。央视“名嘴”白岩松在与郑州大学学子谈青春、谈理想、谈目前的高考制度的时候说:“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高考有千万毛病,但却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当我们说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逢进必考”是社会的进步的话,那么我们教育的这点事算什么?

综上所述,我的观点是:应试教育不是洪水猛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很有生命力,至少能保证公平,而且应试能力是相当一部分人适应社会的必须能力,而且应试教育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的冲突并不大。比抨击应试教育更迫切的是教育公平问题。

写在后面的话:我不是有意为应试教育辩解,我也赞成实行素质教育,也认为目前我们的教育制度有问题,乃至有危机,亟待改革。但我反对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的提法,也不赞成把“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作为教改纲领。这样的提法并未抓住如今教育危机的实质,这样的纲领更可能误导教改。我希望我们的主流专家们、领导们做事情的时候能够多一些调查、多一些实践、多一些尊重事实,如果我们批判的一些做法是“冒进”、“”的话,我们能保证后来是不是说我们的一些改革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是在“瞎折腾”?

参考文献:

[1]毛家瑞 《素质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6)

[2]《南方周末》封面《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J] 2011-8-4

[3]王少敏《再也不能这样培养孩子了:写给中国教育界和家长的逆耳忠言》[M] 云南出版集团出版 2012(6)

第9篇

关键词:素质 知识 能力 素质教育

一、引言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的内涵与内容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三、素质教育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

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8.

第10篇

一是要改变过去职校特别是中等职校中“应试教育”的倾向。

中职毕业生由于就业困难,升学愿望更加强烈,导致了升学竞争的加剧,“应试教育”的产生,使得作为手段的成了不少学生追求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因此他们的常常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对蕴含在知识中的智能价值则不很重视,其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情况不改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职校摒弃“应试教育”的倾向,可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二是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技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的教育与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反应能力与创造潜能。

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面对竞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胜利者,相反,失败却是常有的,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应当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职校要改变过去对学生重智力培养,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要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断更新且呈综合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职校要改变过去课程设置上的单一、狭窄现象,加强课程综合化。要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技术发展的潜在要求,科学地确定各类教育的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力争做到:

(1)既重视课程的性,又不否定课程的基础性。在注重应用性的前提下,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潜能。

(2)既重视课程的专业性,又不否定其适应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及课程体系必须以职业或职业群需要作为重要依据加以框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适应性从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容易造成他们专业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

(3)文科相互渗透。,我国职教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文理学科各不相通,已不适应知识的需要。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文理兼容。

(4)增加选修课。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过去选修课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所需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校应增加选修课,且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对知识技术的自主选择权利,摆脱他们的被动客体地位。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知识,使其素质全面提高。

三、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也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职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弱,这势必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此,职教要大力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1.培养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以本学科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及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一至两门与本学科相近或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这有利于更好地协调课程间关系,也有利于教师从专才向通才发展。

2.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职教师资知识结构中应有三个基本要素:专业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这有利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师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更有效地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从而顺应知识经济对职教师资的要求。

第11篇

【关 键 词】学生的素质/习得的素质

【 正 文】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1]随着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 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必须对素质概念作出新的解释。

正当我们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对学生素质概念产生颇多歧义时,美国著名学习和教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R.M.Gagné)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在他新近修订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1992年第四版)中对学生素质的成分和组织作了系统分析。加涅的分析对我们建立科学的学生素质观不无启迪,现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 加涅关于学生素质的构成成分的分析

对一个人的素质的分析有各种着眼点。例如,对竞技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分析,强调他们在遇到重大比赛情境时的心理稳定性。加涅对学生素质的分析,强调学生是学习者,他们身上形成的素质应有利于继续学习和未来的发展。从这样的角度考虑,加涅把学生的素质分成三类:先天的、习得的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

1.1 学生素质的先天成分

在心理学中,传统的素质(diathesis )概念指人的心理发展的先天遗传基础,主要指神经解剖学基础。[2]加涅从学习的全过程, 即信息输入阶段、内部加工阶段和信息提取阶段举例分析了学生的天性对学生学习的制约作用。

从信息的输入来看,例如人的视敏度(即视力)有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是天生的,影响学习的感知过程。虽然可以通过人造眼镜的帮助得到提高,但它仍然是人的感觉系统所固有的基本性质,是无法通过学习而改变的。

从信息的内部加工来看,例如人类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为7+2 或7-2。这表明人在某一时刻能保持的信息项目数量有限。如,我们在记电话号码时,短时记忆一般不会超过9位数;心算过程亦是如此。 这种先天的容量限制会影响学习,尽管我们可以扩大记忆组块(Chunk )来增加短时记忆容量,但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单位数目一般是不能改变的。

从信息提取来看,其速度也有先天的差异。很多有关反应时的实验都表明了这一点。

关于学生素质的先天性,加涅只列举了三个与学习有关的例子,实际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婴儿早期的深度知觉、语法深层结构、音乐节奏感等都被认为有先天决定的成分。对于这些和其它由遗传决定的学生的品质,教学的目的不是通过学习去改变它们,相反,应“避免超越人类潜能(Capacities)”。[3]例如, 早期阅读教学应考虑到小学生的信息组块小,一次不能呈现太多的材料。

1.2 后天习得的素质

对于学生先天的素质,加涅的原文是“The Nature of LearnerOualities”。对于后天习得的素质,加涅的原文是“Qualities thatare Learned”。学生习得的素质是什么呢?加涅倾注了毕生精力, 找到了支配人类行为表现的5种学习结果,这5种学习结果也称5 种习得的性能(Learned Capabilities)。它们是学校教学的目标,并构成新的学习的“内部条件”。这五种学习结果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

加涅把这五种学习结果作为学生习得的品质或素质来看待,似乎需要作一些解释。

1.2.1 智慧技能。加涅认为, 智慧技能的实质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可以细分为4个亚类,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辨别、概念、 规则和高级规则。此处的辨别是指习得的辨别能力;概念和规则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高级规则指运用简单规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中小学生掌握的读、写、算等技能基本上都属于智慧技能。加涅认为这些基本智慧技能的牢固掌握是他们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和智慧技能的基础。

1.2.2 认知策略。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 它与智慧技能的区别是:智慧技能是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认知策略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具备相应的智慧技能。例如,儿童用“扩句”的策略完善自己写的句子。对于“李明去商店”这个句子,可用提问的策略扩展为“那天早晨,李明步行去市中心的百货商店”。在这个例子中,“扩句”的策略只有在造句和组词的智慧技能都已具备后才能运用。认知策略的两个特征尤为值得注意:第一,它们是一些控制智慧技能的选择和运用的步骤;第二,认知策略本身并不复杂。例如上例只是提四个大家都熟知的问题,即谁、什么时间、去那里、怎么去。

认知策略有一般和具体之分。具体策略的适应范围相对要小一些,也容易学一些;而一般的策略适用范围广,学起来也就困难。学生一般所具有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认知策略包括与注意、知识的编码和提取有关的策略。加涅认为聪明的儿童一般善于运用认知策略改进自己的学习。人的聪明程度是以认知策略为中介来影响学习效率的。

1.2.3 言语信息。言语信息也被称为陈述性知识, 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它们以单个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储存。关于言语信息的提取,大家一般都熟知激活扩散模型。该模型认为,当从命题网络中搜寻单个命题时,相关的一些命题也就被激活了。“激活扩散”被认为是从长时记忆存贮中提取知识的基础。加涅认为它不仅解释了我们所谓的不随意思维,如在自己联想时想到的东西,而且是我们进行反省思维时表现出明显的巨大灵活性的基础。[4]

1.2.4 态度。 态度是个体习得的相对稳定的决定个体行为选择方向的内部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其核心成分是情感方面。如对人、对物、对社会、对自然的热爱的态度,决定了人们作出助人、爱护公物、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选择。态度学习渗透在一切学科学习中,如学习数学时,需要形成喜欢数学的态度。所以态度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人的最重要素质之一。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态度教育大致相当于德育。不过态度涉及的范围大于德育的范围。如喜爱听流行音乐是一种态度,但不是品德。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态度才属于品德范畴。 转贴于

1.2.5 动作技能。人的动作技能绝大多数是后天习得的, 如儿童学习走路,学会用筷子吃饭。到了入学年龄仍有许多动作技能要学习,如语文课上学写毛笔字,学朗读,其中含有复杂的动作技能;体育课和劳技课要学习的动作技能更多。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一套操作规则,二是肌肉协调能力。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使一套操作规则支配人的肌肉协调。

以上五种习得的素质可以解释人的一切后天习得的行为。由于教育目标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有了加涅提出的这五种习得的素质后,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变得非常明确了。

1.3 心理测量学测得的素质

1.3.1 一般能力和差别能力(General Abilities and SpecialAbilities)。人们早已注意到, 个体的行为除了受特殊学习情境和经验的影响外,还受更具一般意义的“能力”的影响。它是内潜的个体特征,不能被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测验间接推测。心理学家们经过多年的努力,从一般能力中分化出一些与怎样出色解决新问题有关的因素,并将之命名为“差别能力”。如言语流利、数字推理、视觉形象的记忆、空间定位等等。不管是一般能力还是差别能力,都是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由先天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长期稳定不易改变的特征。能通过心理测量来评估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IQ)。也就是说,智力包括一般能力和差别能力。因此,智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1.3.2 人格特质(Traits)。象能力一样, 特质也是被心理测验揭示的个体的一般倾向,也同样是长期稳定的,不易被旨在改变它们的教学所影响。特质包括焦虑、成就动机、性格内向、谨慎、冲动、自我满足等。其中对学习影响较大的是学习动机与焦虑。

作为人类的品质,能力和特质的重要性在于,因教学性质不同,它们可能对学习产生不同影响。例如,有着较强言语能力的学生可能对由简洁的文章构成的教学有出色的反应;非常焦虑的学生可能会在具有高度组织结构的教学中学得很好。

上述我们所说的加涅的“学生素质”的构成成分可概括为下图:

附图{g10e02.JPG}

2 学生的不同素质对学习有不同作用

学生习得的素质是直接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的,是新的学习的必要组成成分;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能力(IQ)与特质这两种素质不直接进入新的学习,但可以加快或减慢学生的学习速度,对学习起支持性作用。

或者我们可以将习得的素质比作计算机的软件,将发展中形成的能力(IQ)与特质比作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因不同的需要而各异,其作用随着具体情境而变化;“硬件”则相对固定,并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起着支持性的作用。

3 加涅的学生素质观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3.1 根据习得的素质形成的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涅认为,学习的行为是千差万别的,但千差万别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归入上述五类习得的素质(学习的结果)中。每类学习的行为表现不同,所需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及结果测评。我们已经知道,学生素质中的先天成分是不能被教学所改变的,教学应适应它们。至于素质中的能力与特质,由于它们是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不易被教学所改变,因此教学的目的不是直接针对它们,而是通过对上述五种习得的素质的教育,不断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间接地影响学生的能力与特质。

在我国流行的教育理论中,未区分作为教育目标的学习结果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把教育目标针对个体在自然发展中形成的智力和人格特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许多误区正是由此而生,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3.2 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3.2.1 考虑学生智力(IQ)水平的差异。上面已经指出,IQ 高低影响学习的速度。但某些人却认为儿童的IQ相差不大。例如,1998年11月16日《文汇报》刊登的随笔《测试智商还是制造弱智》一文说:“小学生成绩差一点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基本上与智商无关。”又说:“人才学、创造学的研究早已显示,儿童的智商原本是相差无几的”。作者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且智商差异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个事实,把学生学习好坏的责任不加分析地推到教师身上。这不但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会使他们产生反感。从理论上看,如果教学适应学生的IQ水平,应让IQ水平高者快学,让IQ水平低者慢学。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我们采用大班教学,不得不按学生的中等水平施教。如果缺乏适当的补救措施,将不仅会使拔尖人才受到压制,也会使慢速学习者反复受挫。这是世界教育的难题,但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尽量避免这方面的损失。

3.2.2 考虑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众所周知, 每个人的人格特征是不同的。对学生来说,不同的人格特征,尤其是学习动机,会影响学习的难易和快慢。学生的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动机如好奇心,外部动机如对社会赞许的追求。我们应看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差异确实带来了学习效果的不同。所以,我们可以设计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设置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或者可以增加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赞许的机会。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那就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被相同的事件所激励。也就是说,一个特定的情境之所以激励某个学生,是因为先前的学习经验或期望,而非别的什么。

3.2.3 考虑学生原有习得的素质的差异。上面我们已经指出,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考虑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差异,这也就是原有习得的素质的差异。与前两方面不同,学生原有习得的素质是新的学习的构成成分,直接地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考虑学生原有习得的素质的差异,对教学有很重大的意义,它们决定新的学习能否发生。

以上三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我们可以列出这样的一个关系式:学习的结果=f(学习动机, 原有习得的素质,IQ水平)。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做到“为每个学生设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3.3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智慧技能

不管是智慧技能的学习,还是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态度或动作技能的学习,都需要原有智慧技能的参与。例如,新的言语信息的学习和存贮需要大量有关理解和应用言语的智慧技能。这些技能包括同义词和词的喻义的应用,句子结构中的句法规则以及在相关命题中概念的逻辑排列。所以说,虽然每种类型的学习所需的内部条件不同,但智慧技能却是任何一种学习都不可缺少的。因此,智慧技能的教学应是中小学教学的重点。作好这一素质的教育,可为以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

【参考文献】

1 朱开轩.全国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1997年9月2日

2 教育大词典.教育心理学.见顾明远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80

第12篇

【关键词】生物 素质教育 探究

Exploration of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pplied in high school biology

Li Huaping

【Abstract】①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and make them keep a good learning mood; ② Encourage students to dare to practic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operate personally; ③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their innovation thought; ④ Reduce students’ schoolwork and test befittingly and lighten their mind pressure.

【Keywords】Biology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Exploration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项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变革。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之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所以,传统的“应试教育”将逐步被“素质教育”所替代。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社会,并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目前,我国中学教育的主阵地仍然是课堂教学为主,生物教学也不例外。所以,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迫在眉睫。本人根据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就中学生物教学谈几点看法。

1.激发学生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一种带有传统色彩的心理倾向。积极的情绪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各器官协调一致。有助于发挥整个机体的潜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我在中学生物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如多采用直观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投影器、电教仪器、挂图、课件等直观教具,多给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自制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生物进化历程”教学中,对于脊椎动物进化历程问题,教师可先不讲解,而让学生看“生物进化树”来回答,并分组进行讨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气氛活跃,有的说:“脊椎动物进化历程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有的则认为进化的历程应当是:

毫无疑问,后者回答是正确的。再如,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气球、夹板、细绳等材料做成用来探究鱼鳍功能的示意模型,让学生自己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可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另外,经常开展一些“生物小知识竞赛”,也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旧事物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很多新事物也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调整和完善实验内容,变换实验形式。一般来说,学生对生物实验都是非常感兴趣的,积极性也很高。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这种倾向,正确的去引导,在可能范围内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样才能真正学到技能。如在做河蚌解剖实验时,有的学生先不惊动河蚌,用一物体突然插入河蚌的两蚌壳之间,使河蚌的蚌壳来不急闭合,然后用解剖刀割断前后闭壳肌;而有些河蚌受到惊动,蚌壳闭合较紧,不易实验,怎么办?有的学生就想到河蚌后端有入水孔和出水孔,于是把解剖刀从这个缝隙,先割断后闭合肌……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穿插当今世界最新科技信息、重大的发明发现,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要让学生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结合学生周围的事实,说明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老牛拉犁到铁牛耕田,从粮食亩产几百斤到如今的双千斤,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卫星上天……这就使学生有了一种潜在的创新意识:自己将来也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例如:在“生态系统”教学中,教师不直接讲明哪些因素可以破坏生态平衡,而是让学生自己交流、讨论,通过看“草原生态系统图”,然后再来回答。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人都在动脑筋,各抒己见,有的说:“气候变化可以破坏生态平衡。”有的说:“人为的消灭蛇或人为的蓄养家畜可以破坏生态平衡。”还有的说:“多养老鼠,因为老鼠繁殖能力强,破坏性大,也可破坏生态平衡。”最后这种想法看似古怪,但却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教师应该保持、关注和进一步培养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

4.适当减少作业和考试,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心理负担的产生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多方面,对学校而言,主要体现在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不当,学生作业过多,题量过大,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其实,很多作业的答案就在教材中,让学生勾划标示出来就可以了,不必再抄到作业本上去。一个问题,学生理解掌握了其实质、要点,完全可以自己组织语言回答,没有必要死记硬背所谓的标准答案。大量的课外习题其实都是课本知识的翻版和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学生掌握了要点就没有必要反复的去练。为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可采用小散文、小说明文、讨论提纲等形式布置。如讲“叶”这章内容,可让学生写篇《我爱采集叶标本》为题目的小文章,学生会非常感兴趣。这样不但结合了实际,又巩固了知识,让学生感到学习乐、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