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时间:2022-02-10 09:4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第1篇

(一)课前准备

在学习新内容之前,一方面,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案例和一些相关材料发给学生,为他们提供学习的资料。另一方面,在拿到案例材料之后,学生要学会转变角色,让自己尽快地融入到案例学习之中,把自己已学的知识与案例结合起来,对案例材料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关键问题。比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的时候,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把这样一些案例材料分给学生。案例材料1———各种各样的形状: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类形状的图片,比如篮球、水桶、电棒、广告牌、房屋建筑、金字塔等。案例材料2———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以及球的结构特征描述。然后学生在拿到案例材料之后,在课前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内容并提出一些问题,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

(二)课堂讨论

在案例教学模式中,课堂讨论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课堂讨论分为两个阶段: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第一,小组讨论。教师首先依据学生的性格和知识水平等对他们进行分组,每组的人数以4至5人为宜,然后让各组进行热烈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并不是让学生针对一些问题找出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案例材料的理解,为进一步的讨论和学习做好铺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宜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过多干预。第二,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是小组讨论的深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一方面控制整个讨论局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全班讨论开始时,教师先让一些学生进行自由发言,然后由其他同学对其提出的观点进行反驳和辩护。比如,在上文我们提到的案例中,学生A发言“依据圆柱的定义,我们教室使用的电棒也是圆柱体。”对于他的这种说法,其他学生就可以以此为引线,对圆柱的相关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样,学生就在讨论中掌握了圆柱的相关知识。如果在讨论中,学生偏离了主题或者讨论无法继续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

(三)教师总结评价

在课堂讨论之后,教师的总结评价也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的总结不仅是对这节课知识的概括,而且还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进行了解答,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近年来,新课改的推进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这种形势背景下,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满足新时期教学发展需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值得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推广。

作者:徐庆华 单位:江西省东乡一中

第2篇

(一)敢于质疑和否定

纵观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现状,要么是教师“大包大揽”,将教学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要么是学生唯课本是从,缺乏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拓展与提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倡学生敢于质疑和否定,对教材中的基本内容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针对同一类型的问题能够提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法。

(二)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探究内容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要善于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采取相应策略,不能违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确保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在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范围之内,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信息的收集和研究,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质量,将探究式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结合。

(三)促使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根本目标是促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开展自我学习,实现自我提高,这也是探究式教学的本质要求。探究式教学模式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善于提出探究性学习策略,结合生动的教学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探究学习的精髓。教师的引导作用还表现在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

二、高中数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营造探究式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首先表现为营造探究式课堂氛围,改变传统课堂的弊端,构建高效互动、全员参与的趣味课堂。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的内容时,教师首先以实际案例进行课程导入,鼓励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求解和证明;其次,教师依据本节课内容提出某种推理与证明方法供学生讨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维拓展,积极尝试反证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

(二)确定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步骤,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得要领。教师首先将学生探究学习的流程规定为观察、提出问题、自我论证、案例导入、确定结论。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的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如下探究步骤:观察相似三角形、特殊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间的比较、明确相似三角形的构成条件。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探究学习,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

(三)倡导合作学习模式,培养质疑精神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增强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相互交流中增强质疑精神。

第3篇

【关键字】新课改 高中数学 教学方法

新课改之后,高中数学教材打破了原先的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进行分科的编排,而转成是系统安排知识点的这种编写体系。新教材在进行编排的时候是按照从浅入深,从表到里,螺旋式上升的方法进行编排的,在内容上新教材也更加强调在注重知识讲解的同时要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和提炼。新教材的编排更加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得到了很多一线教师和学生的高度认可。然而,也有一些老师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没有进行优化改革,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本文主要从新课改之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从属地位,往往会成为教师进行知识灌输的容器。新课程则要求老师要从居高临下的知识传授者改变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让老师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尽可能的去创造一种相对民主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一些比较奇怪的想法,要认真思考而不是简单的进行否定和排斥。这些创造性的思维往往是学生创造的开始。有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被称为倾听者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和老师之间互相倾听。在互相倾听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敏锐的获取学生理解上的一些偏差,从学生言行中全班学生对于问题所理解的深度。通过倾听,也可以让老师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老师对于知识的补充需要深入到哪一种程度。如在学完圆锥曲线这一章节的时候,有的学生就会发现在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中,只有双曲线是渐近线。那么渐近线能不能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呢,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渐近线是两条直线,在直线中斜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画双曲线的时候会发现双曲线的开口大笑是随着渐近线的斜率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就可以利用渐近线的斜率来判断直线和双曲线的交点问题。这样二元二次问题就比较轻松的得以解决。

二、注重数学教学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中数学的教学过

参考文献:

[1]陈小波.高中数学教学中对话行为有效性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1).

[2]李玉龙.简论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J].红河学院学报. 2008(02).

[3]冯晓英,张伟远,陈丽.远程校际协作学习中支架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教学方法

新媒体网络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予以高度重视。

一、新媒体技术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

1.丰富了教学内容

新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资源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共享性、无限性等特点,极大地弥补了高中数学课堂信息资源的有限性的缺陷,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案例,也为高中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数学的思维模式。

2.创新了教学手段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高中数学课程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像和图形的理解和认知占据着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些数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来讲解的,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是高中数学课程的全部教具。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对其产生浓烈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所有感官,使学生被新媒体所展现出来的图形、图像深深地吸引,从而集中精神听课,极大地提升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3.优化了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在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当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之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高校教师完成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主体性原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当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然而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中数学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此,我们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当中。(3)大量信息原则。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增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信息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选择信息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以教材为基础选择信息的能力。

2.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不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教学目标都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仅如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插入新媒体网络技术,还极大地延长了课堂授课时间,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数学。

3.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新媒体技术,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环境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一方面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还要灵活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处理学生、教师以及新媒体技术之间的关系。教师还能够沿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激发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4.树立全新的教学策略

新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不代表传统教学模式的淘汰,新媒体技术具有自身强大的功能,它能够有效地实现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立足于传统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换句话说,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势部分,实现优势互补。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还能够使高中数学课程变得更加生动、简单,从而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多多引用开放题型,这类题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投入解题过程中,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总之,新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当然,新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实践高中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程标准;教学方法;高中数学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引下,高中数学教学要向着系统化、应用化、技术化方向转变,以启发式、探讨式、体验式为主要授课方式,从对学生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标转变,从单一的应试评价手段向多元的评价渠道转化.根据新课程标准印发的新版高中数学教材更注重知识的体系化建构和网络化布局,它以学龄段的延伸和思维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任课教师深刻领悟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变革之处,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杜绝“新教材,老教法”的教学思想,以优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应用技能为教学工作的新指导,抛弃旧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学生―活动”为中心的三维互动为新的教学模式,重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创新能力,重视学生真实的想法和过往的学习经验,实现教学效果的终身受益.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避免传统教学内容闭门造车的现象,这就要求

任课教师首先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在课前设计好教学流程,精心准备好贴近实际,来自生活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将数学生活化.通过课堂研究我们发现,一节具备高效率的数学课一定包含吸引学生的教学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经典案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探讨,有助于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选取教学案例时,既要以教材的内容为依据,同时也要摆脱教材的束缚,从被动地讲授教材转变为主动地使用教材,从而体现新教材的价值和内涵.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中“函数y=Asin(ωx+θ)的图像”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习题中求弹簧振子的振幅、周期、频率引入本课题,通过例题的方式直接将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教学内容,使学生明晰教学的方向,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而不再是盲目地学习知识不知所用.

二、指导学生课上自主阅读教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变课堂的主导者为课堂的辅助者,这种角色的变化既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自身能力的适合.根据新课程标准编订的新教材具有直观性、渐进性、生动性等特点,这就为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了便利条件,教材语言化抽象为形象,图片色彩化黑白为彩色,案例化封闭为开放,因此,任课教师要大胆把教材交给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先独立阅读教材,倾听他们对教材的最初见解,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再进行系统的讲解,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符合现代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把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而并非传统的“另起炉灶”,按照统一的起点进行教学,促进教学的个性化和动态化[3].在进行学生自主阅读的环节时,任课教师要注意设置相关的教学目标,提供给学生生动的知识背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和趣味性.要充分认清数学学习的梯度因素,鼓励数学学科功底较好的学生超前阅读,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帮扶阅读,尽量使每个同学都不掉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获得所需的知识.

三、加强学习策略指导

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课程的教学要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

力和推理能力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散思维,谋求新动机、新观念、新策略.这就要求数学任课教师改变以往重知识轻方法的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将数学问题纳入认知的网络结构中,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正确合理地利用原先知识进行问题分析,选择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不是唯一的目标,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到多样的路径才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要注意思维方式的拓展,用题目来锻炼思维,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如“求直线a:2x+y-4=0关于直线l:3x+4y-1=0对称的直线b的方程”就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要求每组提供一套不同的解答过程,之后综合在一起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进行选择,将最优化的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经济化”的思维.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是教育变革的必经之路,只有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标准,探求新课程的路径,改革才有希望.在高中数学课程上进行这样的尝试,是一场伟大的实验,只有放开步子,打开思维,掌好方向,才能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与轻松.

【参考文献】

[1]王定茹. 数学教学的评价特点及实施建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7).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数列教学;教学内容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列教学是其中较为典型的离散函数代表知识之一,并且在高中数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数列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高中数学教学当中的数列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归纳能力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的重要知识.因此应对数列教学加以重视,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对数列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一、新课改教学观念下的教学设计

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来说,教学设计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相应的教学系统,有效地将教学与学习理论逐渐转变为有效地对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活动具体规划实现系统化的整个过程,其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问题在教学设计当中得到有效的解决.也可以说,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将教学具体活动步骤制定成合理的教学方案,同时在教学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评估与总结,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并实现对教学环境的优化工作.

1高中数学教学当中的数列教学的知识结构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列教学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即:一般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以及数列的应用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数列的主要学习内容有数列的基本定义、数列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分类.重中之重是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与等比数列的主要内容介绍了两种特殊的数列的基本特点.

2数列的基本数学概念与公式

所谓数学概念是指对数学基本思维形式和基本属性的反映,定义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数学概念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特性能够用语言表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概念时应重点向学生表明定义所揭示的知识特性.原因在于概念是学生解题的基本理论依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列教学中涉及的有关公式在相关的范围之内具有通用性与抽象性,其中,公式中字母所代表的数字是无穷无尽的.例如题目:在等比数列{an}中,a6-a5=2304,a3-a2=36,求a5-a4.

解题步骤大体为:将首项设为a1,公比设为q,根据题意可知:

a1q5-a1q4=2304,a1q2-a1q=36.

解得a1=3,q=4.

所以a5-a4=3×256-3×64=576.

由此可见,通过对等比数列的首项和相应的公式的掌握可以是基本计算更加便捷,同时还能对学生的运算基本功进行有效的培养,从而能够为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供更有力的基础.

二、新课改理念对教师进行数列教学内容设计的影响因素

数列在庞大的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数列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对数列教学加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应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注重数列教学的设计方法,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列知识,本文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1教师对数列教学设计的看待态度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践者和实施者.尤其对于优秀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中的这种角色体现得更加明显,原因在于优秀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方法.经过有关调查显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观点具体如下:

(1)对教学情境的设置加以足够的重视,同时重视使用相应的教学实例.在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教师共同认为要想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良好的学习,就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培养.教师们普遍认为,应设置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和对教学案例的充分利用,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培养,还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学习启发.

(2)对于教学设计,应该以教师的教学习惯为主要根据.一些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经过多年教学生涯中的反思与探索后,已经在自身主观意识上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教学习惯.例如,教师在进行等差数列教学活动过程中,采用了自身的教学习惯,在上课伊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类似的题目: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3n-2,让学生求出a1,a2,a3,a4.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对该等差数列公式进行探索.通过巧妙地进行情景设置来使学生进入课题.

2进行学生期望数列教学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占有主体地位,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更需要老师经过详细的板书演示来对题目进行讲解.例如题目: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a4=60,那么a2+a3的结果是多少?

教师应在学生不解的同时在黑板上列出该数列的前几项,a1,a2,a3,a4,a5,a6的值分别为12,24,36,48,60,72等等,通过教师这样详细地进行板书演示,学生可以得到独立思考和观察的时间,从而更有利地开发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列是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改教学理念为基本依据,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充分利用自身有力的教学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孔凡哲,王汉岭.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杨开城,李文光.教学设计理论的新框架[M].北京:中国电化教育,2001.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几何画板;数学教学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不断丰富。想要确立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充分发挥他的优势,促进高中数学与多媒体几何画板的整合,就要大力挖掘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它们有机地整合。

1利用几何画板引入课堂知识

高中几何的相关知识非常复杂,而学生在刚接触几何时感到很陌生,对几何知识不熟悉不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吃力。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将高中几何中的一些图形点的运动轨迹,利用几何画板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几何知识。如在进行对角线距离知识的教学中,可以用几何画板把以下的图形画出来:在矩形ABCD中,AB=3,BC=4,PA平面ABCD,且PA=1,求P到对角线BD的距离。这种抽象的题目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展现出来。给予学生具体的图像感受。史开明在观察几何图形中得到启发。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将所教授的内容直观,具体的讲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几何画板展现,对于几何知识更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几何画板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在学生有基础的情况下进入课程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一来,教师就做到了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讲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等教学有机地整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图像

高中数学涉及到很多概念,单纯的靠学生去记忆这些概念是很难理解。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几何画板把数学概念知识点形成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记忆,这样学习起来会容易很多。高中数学不能光看死记硬背,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深入理解、运用。几何画板的独特优势是将复杂的数学概念具体地展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线面平行概念:空间中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面面平行概念: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线面垂直概念:一条直线垂直平面内的所有直线。这些概念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意思比较相近,学生一不小心就会搞混,分不清哪个是哪个。但是如果利用几何画板将这些概念化为几何图形呈现出来,让学生根据图形记忆概念,那么就会容易很多。如在幂函数的教学中,对于函数的性质教学,教师可以把Y=X2,Y=X3,Y=X的图形通过几何画板展现出来。这些几何概念讲解起来比较费劲,但是通过几何画板就能具体的呈现,让抽象的概念立刻具体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轻松掌握。如此既能将几何画板和高中数学教学相结合,又能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具体的图案中理解几何知识。

3利用几何画板培养学生思维

几何图形的解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要从不同的变换图形中进行思考。教师在进行几何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丰富的思维创造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教师在课堂练习中出了如下习题: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AB在平面α内,若AC与α所成角为30°,则斜边上的中线CM与α所成的角。利用几何画板把习题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思考解题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只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指导,具体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研究后,得出问题答案。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更能在图形的变换中激发学生的灵感。挖掘更多新的解决方法。这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做题或考试过程中解题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的帮助。这样既能让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教学相结合,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把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的教学有效地整合,可以让高中数学的教学变得更为简单有效。也能让学生在理解复杂的几何知识中更具体地学习知识,提高他们对几何学习的信息,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作者:杨永德 单位:青海省海北州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石深敏.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19-22.

第8篇

在个人成长过程创新思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培养高中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数学是高中课程中一门基础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数学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效的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数学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将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重点誊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这样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掩盖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事实。高中数学是一科有相对难度的课程,在课堂上单一的只听老师讲,然后跟着老师的模式学习,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直线下降,堵塞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影响了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2 高中数学教学资源匮乏。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生活中有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去决。然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只有数学教材一本书,数学资源很是有限,完全不能满足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只是将一系列重点罗列在黑板上,学生抄完重点后,开始了和语文一样的死记硬背过程,这样将数学仅仅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3 高中数学老师水平有限。数学老师应该具有很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在学生提问时能够快速准确的给学生答复。然而,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师中不乏知识水平不到位,不能很好理解新课改的要求,对新课改关于数学反面的的内涵和理念完全不懂,讲课只会照着教材进行讲解,抽象的数学公式和概念让学生更加困惑,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效果。

2.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 激发学生自信,培养创新思维。自信心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做一件事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自信才有动力去坚持一件事。学习也是一样,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要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当一些同学提出比较怪异的想法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并因此而斥责同学,因为那些怪想法看起来是一些奇怪,不可理喻,出乎教师意料的想法,但那却是学生因好奇而对知识产生的积极探索的想法,更是学生战胜困难、勇于创新的良好开端,我们要保护学生心底燃起的创新思维的火苗。

2.2 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在以往的教学案例中,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一个很失败的现象,在老师认真的进行讲课的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同学在下边听的昏昏欲睡,这也就提醒老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养成对学生提问的习惯,多多让学生自己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勤于启发学生,在对同学提问的过程中,多和学生一起对某些数学题进行探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在课后给学生留一个创新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在许多高中学校都出现了同一个问题,作业量多,时间少,作业完成情况不好,质量不高,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毫无帮助,还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针对此类现象,广大数学老师可以改变一下原来的课后作业布置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老师可以让班里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轮流在班里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进行思考,同学之间互相出思考题,然后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更改,这样既减少了作业量,还能激起同学的兴致,让同学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将空间与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己,既锻炼了学生查阅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又提高了同学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避免了教师思维的限制,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的先从学生的观察力开始,善于观察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在第一时间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去寻找办法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观察力,那么就很难发现问题,也就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慢慢就会失去对数学原有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尤其是在高中数学问题上表现的非常明显,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积极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独立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既可以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利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解决问题能力。

第9篇

一、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综述

张国定(2007)设计了海伦公式,正弦定理,勾股定理,二次方程求解问题,“数学归纳法”五个结合数学史的教学案例。以课前三分钟“数学史话”的方式教学,将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检验。发现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成绩也有显著变化。由此得出了提出问题-引导阅读(课外)-讨论交流-教师的概括与提升-进一步的阅读的教学模式。

雷晓莉(2008)设计了变量与函数,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正弦定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等差数列前n项和;图形的初步认识;一次不定方程、方程组的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配方法)八个结合数学史的案例。并将案例在课堂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结合数学史的课堂教学,加深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研究,提高了教师对教育理念的应用。

刘兴华(2009)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问卷调查中发现的普遍问题,选定“无理数”、“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三部分内容,给出不同教学内容的数学史料开发形式;根据教材中数学知识的教学结构体系,给出了数学史与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的不同方式;在不同教学目标下,针对问卷中出现的数学史渗入教学的难点问题,结合不同授课类型,开发出三个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从页展示数学史视角下的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在三个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设计中,给出数学史料在数学课堂中三个渗入形式。由此,体现一定的课堂标准的教学理念,实现教材设置的教学目标。

朱凤琴,徐伯华(2010)在数学教育的整体框架下,综合考虑数学史与教学要素的关系,建构了许多融入模式,如诠释学模式、资源联络模式、历史―心理的认识论模式、三面向模式、“ 为何―如何” 模式.这些模式对于我国的 HPM 本土化建设有以下多方面的启示:教师是数学史融入的主体;课程目标是数学史融入的方向;多角度分析是数学史融入的关键;数学史资源急待开发;HPM 应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

崔海燕(2011)在“数学史选讲”部分设计了两个案例,分别是周髀算进与勾股定理,欧拉与高斯,在数学必修内容中对函数概念,等比数列求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进行了数学史的案例设计。这都为结合数学史的课堂教学提供可用的案例。曹丽莉(2011)细致研究了数学史在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渗透方法,该方法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历史直接附加于教学过程,第二阶段:融入式应用。并为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提供了一般的模式。

苗蓉(2012)针对目前缺乏数学史的教学案例和教师不知道如何应用数学史编写教学案例这一问题,开发了对数及运算,椭圆教学两个完整的案例。并将开发的案例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通过调查访谈法,得到用数学史编写的教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态度。

王芳(2012)设计实施了两课时的数学史融入导数应用的教学,经过问卷调查,访谈后得到融入数学史的教学模式不仅因其主观,生动为学生所认同喜爱,同时因其展现的历史曲折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信与执着。

杨海(2012)多维度对现阶段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情况与模式进行整体分析.对已有将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优秀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从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对数的概念、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和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具体分析。自从HPM成立以来,通过以上文献发现,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的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

二、“概率与统计”融于高中教学的研究综述

在国内,华东师范大学的李俊利用SOLO分类法(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 coming,即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从认知角度对中国各个年龄段的中学生的概率概念掌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学生对概率的认识有五个水平层次,同时还就中小学概率教与学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台湾苏慧珍对“数学期望值”这节内容的数学史料进行加工,设计学习工作单的形式M行了教学。张德然建议:营造应用实践空间,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领悟与发展随机性数学思维,丰富概率统计的实际背景;曹学良,郑洁将概念图运用到概率统计教学中,为概率统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近年来,随着概率进入了新课程标准,相应的教学研究也逐步展开。 王敏在其论文《新课程高中数学概率统计内容的设置及教学研究》中提到了课堂教学应注重数学模型的建立。曾宏伟(2005)研究了古典概型的数学模型,袋中取球,排序,放球入箱等问题的分析方法,并利用这些分析方法解决了一些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问题。郭朋贵(2006)在详细介绍了概率概念的基础上,从概念学习的一般形式出发,分析了概率概念的教学:概率的统计定义,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都是属于概念这一范畴,根据概念教学学习的现状调查,建议将游戏和数学史实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淡化复杂计算,领悟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实质。张玲玲(2007)介绍将数学建模思想用于概率教学中。徐传胜(2009)细致介绍了作为中国第一本概率论史研究专著的《拉普拉斯概率理论的历史研究》(王幼军著)。

徐传胜,吕建荣(2006)主要介绍了棣莫弗概率思想的发展过程,系统探讨和分析了正态概率曲线的发现过程,及棣莫弗概率思想的创新点。贾小勇,徐传胜,白欣(2006)在《最小二乘法的创立及其思想方法》一文中用历史考察与数理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勒让德和高斯对最小二乘法的两大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创立者的思想与方法。徐传胜 对惠更斯以及他的著作《论赌博中的计算》这本书进行深入研究,细致阐述了数学期望的概念,惠更斯分析法,并尝试解决了该著作中的5个问题,也将点数问题的解决做一历史梳理,并将帕斯卡,费马,惠更斯的概率思想做了详细介绍。

张弛(2006)将概率统计的发生发展历史,通过历史典故,人物简介等方式渗透教学中。苏醒(2008)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历史发生原理”进行验证,并在此理论构想下设计了几何概型,离散型随机变量这两个典型案例。张馨心(2011)对高中古典概型,随机现象,数据的收集这三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介绍了一些案例的历史背景。

苏丹(2011)对古典概型中直接计算法,转化法,对称法,利用数学期望计算法;这几种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讨论。魏首柳(2011)通过若干实例,给出了古典概率中的“骰子问题”的基本事件数的不同计算方法,从而得到关于“骰子问题”的较为全面的古典概率的计算方法。

超龙,杨逢喜等(2012)针对目前一般院校的“概率统计”课程学生畏难,教师难把握的现状,针对高校课程建议将概率统计中的历史典故,著名数学家简介,常用实例等融入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以及认识世界的深度和广度。王文静(2013)用试验、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分别对高中概率的概念,公式以及解题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并对概率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合情推理的方法对高中概率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吴骏(2013)根据统计概念发展的历史片段,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八年级数学教材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史活动,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此次活动后发现,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统计概念的理解,而且两位实验教师的统计知识也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也更上一层。

综上可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重心转向数学史素材的发掘与案例研究,这种研究重心的转移是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相关研究走向深入的必然趋势,但与数学课程紧密相关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历史研究欠缺,阻碍了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程案例的开发,同时现有的案例研究缺乏对案例有效性的关注。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的有效性归根到底要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但由于很多原因,课堂实践的检验难度很大。早期概率与统计只作为学生的选修内容,不在升学考试之列,故而,造成了教师不教,学生不学的情况,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但从2003年 4 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概率与统计”作为必修内容,占到整个高中阶段数学新增内容的 30%。概率与统计的内容由选修到必修曲折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新课程发展与改革的必然。就目前而言,针对国内高中概率统计内容研究也有,但从历史视角进行的研究并不多,大多数是对高中数学概率统计运用数学史的现状调查, 因此,本研究将选取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内容中的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正态分布,最小二乘法这四个主题,搜集与之相关的素材。从数学史的角度来开发案例。

参考文献:

[1]徐传胜,惠更斯与概率论的奠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9(6).

第10篇

一、算法初步的教学目标

算法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计算的基础部分。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应用算法初步的主要目标是根据具体的算数案例进行实际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自身的计算能力,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此让学生深刻体会算法在数学教学和社会应用中的地位和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二、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运用算数初步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选择结构中易犯的错误

在学习的开始,学生不明白计算机计算的原理,容易对算法产生错误的理解,因此,学生在书写计算结构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错误,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别关注,并进行相关的引导和纠正。

2.循环语句的形成和控制

循环语句的问题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进行计算机特有的转换方式时,如a=a+b,c=a+1等表达方式,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困难,他们对等号已经拥有一定的基础理解,对这种赋值号的理解不太容易。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用计算机的递进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计算机的替代方式,从而真正地理解算法中的等号与算数中的等号并不相同。

三、高中数学课堂的算数教学建议

1.重视基础,掌握难点

在进行算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太过于急躁,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将学习的重点、难点多次进行讲解。当然也可以应用一些实际的案例,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计算机算法特点,从而完善教学课堂的不足。相关的教学实例证明,学生在解决整体问题的算法时,首先要找的是一个问题的算法,当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时,才更容易解决下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实力应用,引发学生自我思考,但要注意不能引用过难的案例,要先从本质的问题解决,熟练地掌握重点和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注重对算数思想的理解

在进行算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迎难而上,从以前学过的经典案例当中进行分析与理解,了解真正意义上的算法应用。如学生可以根据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计算算法的原理进行反复计算,就可以体会到算法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算法,并且增加与学生的探讨和分析,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算法教学是新课标改革后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教材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算法教学。在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的算法应用,如不等式的求解、概率问题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真正理解算法的相关知识,并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引用到解题当中,从而加深对算法的运用。

3.运用实例,层层深入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教学

G633.6

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一、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新思维的环境

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为此,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型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既要学习和实践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法,又要吸收传统的教学学习方法,针对具体探索问题的特征,将其综合应用,灵活恰当应用。 充分应用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素材,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创新能力常常是在探索践过程中习得的,靠背诵和记忆是学不到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让学生调查统计本校学生周体育锻炼时间的分布情况,本班同学家中每月开支情况。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创新行为

在教学中,仅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是不够的,还需要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独自开动脑筋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表扬那些问题意识强,且能够抓住主要问题的学生。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的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切实强化自身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对一些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质疑。这样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在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疑问提供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解答数学难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并在学生思考与解题的过程中,针对疑问提出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解题方法,等等,让学生深度思考并拓宽自己的解题思路。再就是要及时对学生所提出的质疑给予评价,重点在学生的质疑是否有道理,是否有深度等,并对一些能够独立思考并独立解答难题的学生进行奖励,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让学生多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从教学方法策略训练上突出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培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方法上的闪光点与智慧元素,不仅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进而促使他们养成不断用新型思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延伸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让学生感知是逆向思维的教学案例.比如,在有关证明性的习题中,引入“反证法”,让学生打破常规的、正向的思维方式,站立在“对立的”、“相悖的”、“完全相反”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培育和训练他们逆向思维能力.又比如,在教学中引入“旁敲侧击”,启迪他们学会关联,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引领他们曲径通幽地另辟蹊径,从侧面扩展解决问题。再如,引导学生展开“思维风暴”,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纵横驰骋地去思考问题,引发多向思维,从而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

四、爱护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中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渴求解决未知的力所能及问题的心理,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问题必须是学生想知道的,高低适度,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举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五、完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单一的评价方式中,评价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随着创新教学的进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要综合全面地进行,使评价结果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中的努力程度、学习效果等方面。通过综合性的评价,教师不仅能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还了解了他们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更好地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在综合评价中,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做出的评价,还包括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能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获得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自评中,学生能和自己的学习进行对比,找到进步的方面,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在互评过程中,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改正,同时能学到其他学生的好的学习方法,共同获得进步。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学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课本中的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作为主导,老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见解,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黎兰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期刊论文].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1).

第12篇

关键词:案例法;高中;数学;教学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数字化的迅速发展,当前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出台了重要政策,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市场化专业型人才。而数学作为一门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学科,是众多其他理工学科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特别是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学生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数学理论基础,而且需要能够良好地将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笔者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将案例法引入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通过案例法教学,不仅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增强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显著地加深学生们数学学习中的印象,起到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因此,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对实施素质教育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结构环节

案例在英文中可以理解为状态、情形等。在这里本文将案例定义为含有问题或疑问情境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教学案例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队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的处理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叙述,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和总结。教学案例不仅记叙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产生的思想、情感以及灵感等,反应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或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包括课堂事件的具体情节和过程,注重真实性,也包括教师从教育理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智慧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具有启发性。从体例上来看,教学案例一般包括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等组成。

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大致可以分为案例准备、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首先案例准备阶段,教师必须要选好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这需要教师注意积累有关的教育教学案例,并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选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一般地,在正式开始案例研讨之前的一段时间,教师应该把有关的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准备并阅读相关的案例材料,提前进行查阅和搜集一些相关的信息,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究,以初步形成对案例中存在问题的基本分析和方案。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思考题目,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这个步骤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学生没有进行充足的准备,就有可能使整个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准备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个讨论小组,其中小组成员尽量要多样化。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就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不同意见和看法,同时学生对案例也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接下来第二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可以安排由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自己所在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看法和解决建议。发言之后发言人可以接受其他小组成员提问并作出解释,当然本小组的成员也可以起来随时进行补充。期间,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组织各小组围绕这些问题和处理方式进行重点讨论,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第三环节主要是概括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教师对此次案例教学的最后结果进行总结,并积极引导学生总结思考和反思。最后教师需要对案例讨论的结果作出点评。

三、 案例教学在数学课堂中应用举例

本文在此所举的案例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首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本课的内容为《普通高中课堂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中第二章第三节。本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成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现实问题。其次要进行学生学情分析。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基本性质,这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同时学生已学习了函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函数思想。第三是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度问题,本课的重点为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会利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在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第四是教学过程设计如下。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相关知识经验的感悟和体验。引入案例——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原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这个案例的设计意图就在于通过与情境相联系,从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并且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高斯算法更一般的应用,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索发现这种数列的内在规律,接下来设计三道由简入难的问题。例如,可设置问题1为在图案中,第1层到第5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然后逐渐加大难度,提出第2问题,求图案中从第1层到第n层(1

四、 结论

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将案例研究法引入到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通过反思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教育的重点不仅在于传道授业,更在于解惑和创新,让学生具有批评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不盲从、不偏信,学会用批评的眼光和思维去认识案例,从而使自己不仅成为一个认知者,更成为一个思考者。因此,案例研究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对于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青梅,赵革. 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3:7-11.

[2]武建国. 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几个问题[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04:79-82.

[3]张润莲,张向利,叶进. 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04:102-105.

[4]陆俊元. 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及其适用性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