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教学论

教育教学论

时间:2023-01-18 05:19: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教学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教学论

第1篇

1.1、教师素质低,实践经验缺乏

在我国中职学校当中,体育教师的素质大多数的较低的。中职学校所聘任的体育教师通常并不具备专业的体育教师资格认证,这一现状在私立的中职学校当中比比皆是。没有经过完善学科体系学习的,没有经过专业化体育院校学科教育的,这些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将不能够真正的胜任中职院校当中体育教学的工作。中职体育教师除了在专业化程度方面有所欠缺之外,还在学历上有所欠缺。虽然中职院校的学生所培养学生的学习不高,但是仅仅聘任专科、本科资质的教师,将无法完成体育教学的整体任务。这是因为,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开展体育教育,不仅仅需要通过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完善的教学知识去对学生进行日常课程的指导,而且还需要不断的对学生体育锻炼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的要求和反馈进行研究,以便为中职院校更好的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信息的借鉴。这些任务都是低学历的教师团队无法完成的。另外,我国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并不具备相关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整体体育教学系统存在问题,重于应试教育的体育教学,而忽视了对体育课程实践性目的的贯彻。

1.2、硬件设施较为落后

我国中职院校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处于较低的地位。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中职教育,对我国教学体系的贡献存在不足,而是由于中职院校相对于高等大学院校而言,其所招收学生的数量较少,并且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并没有对中职院校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从而致使了对中职院校建设经费的拨款不足,最终导致了我国中职院校内体育器材更新换代慢、体育运动场地较小和开放时间短等问题的存在。另外,我国中职院校硬件设施较差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对中职院校的管理相对来说较为宽松,从而致使了很多中职院校领导层将教师家属楼、停车场设置在院校当中,这些违规事项的发生都对中职院校的硬件设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3、教学方法、内容的问题

我国整体教学体系中教学方法的实质是应试教育,其将教学的目的局限在了通过考试,完成教学任务上。这一现状导致了我国体育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同感不足和社会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笔试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给予说明:第一,我国中职体育教师不能够树立起对待体育教学正确的价值观念,其并没有将改善教学质量,修改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作为其授课的主要目标;第二,我国中职体育教学并没有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数毕业之后都会走入社会从事工作。因此,在没有升学压力的现状下,应试教育影响的体育教学将没有了现实的基础,从而导致了中职体育教学教学方法、内容较为落后事项的存在。

2、对新课改下中职体育教育教学的建议

2.1、提高中职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环节当中的主体,其能够通过自身教学艺术来促使学生被个人魅力所吸引,从而激发其学生对所教学课程的喜爱,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全身心投入。因此,提高中职教师整体素质将对新课改下中职体育教学拥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提高中职教师整体素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学校应当重视中职教学环节当中体育教学,聘任具有相关运动实践经验的退役运动员走入学校开展相关环节的教学是一种较为便捷的途径。另外,中职院校还可以不断完善自身学校对体育教学领域的教师团队建设,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有关培训,开展教学研讨会议等,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第二,中职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自己整体素质。教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责任人,他们应当肩负起作为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完善教学教育方法,从而使其能够在教学岗位上发挥其教学环节的主体力量。

2.2、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等制度如金戈铁马一般席卷了整个中国,带来了我国市场环境自有化、公开化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体系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以应试教育为实质的我国学生教育体制,其拥有着大量的弊端。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我国教学更加重视对实用性课程的教学,例如:经管类,计算机类学科,从而到了理工类、体育类、艺术类等众多学科逐渐淡出社会人群的视野。因此,为了改变当前我国中职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对整个体育教学体系发起改革,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当努力发挥其在国家治理当中的主体地位,向社会大众传递有关体育锻炼的积极信号,并号召广大人们群众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开展以社会为单位,以国家为整体,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教学体系建设。另外,除了我国国家政府的努力之外,互联网时代下的当今社会,我国媒体对社会大众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我国媒体单位也应当努力发挥自身渠道优势,积极倡导大家对体育教学引以重视。

3、结论

第2篇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1.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以及文学感悟能力差中文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并非对自身的专业感兴趣,他们为了就业也不想学习中文。以及受到应试教学的制约,中学时期很少接触到文学作品。在大学时期,学生不仅仅要忙于考试、作业、听课,还要进行各种级别的考试,这样,学生的精力不济分散,缺少专业观念,从而降低了自身的学习兴趣。尤为关键的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等的影响下,“快餐文化”充斥着学生的阅读空间,学生就缺少阅读原著的时间。鉴于此,学生缺少足够的文学想象与感受能力,他们对文本的反应常常是缺少感觉、默然、麻木,不可以争辩和讨论,不可以实现思维火花的碰撞。如此,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从而丧失了把握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探究现当代文学的兴趣。

2.体制化的学术研究导致了文学教育的死板化目前高校的分配制度以及学术制度导致文学研究只是享受待遇津贴与获得职称的一种方式,它并非属于人们心灵与精神的一种要求。一是它跟人的感性体验相背离,二是它跟人民的生活实际相远离,仅仅成为了一种知识性的操练。如此的学术制度导致大学讲解现当代文学的教师丧失了感知文学的能力,像是目前的文学教学愿意在一些西方和本土理论的影响之下,构建一系列的知识理论视野,然而,文学本来所具备的生存世界、生命理想、审美观念、原创力、道德感、个性、经验,指挥等等却越来越消失于建构的知识体系中。可以说,空洞的文学性话语充斥在高校的教学课堂中,如此的文学教学不可以将文学固有的美感与特点显现出来,也难以实现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

二、建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的方式

1.优化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作为高校的教师来讲,不仅仅应当具备较强科研能力,还应当在教学上受到学生的青睐,不然就不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师常常错误地认为科研跟教学是互相矛盾的,实际上,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和互相推动的,倘若教师能够处理得当,那么就有利于教育和科研的良好发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作为核心,而应弱化教学的讲解功能,尽量地让教师从演讲者转变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教学方法上,能够对一系列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像是写作练习、多文本比较阅读、实训实践、话题探讨、分组探究、课堂讲解等等,有效地统一个体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实现实践学习、讨论学习、参与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同步学习的完善与补偿,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

2.凸显分析作家的文学作品,精减“史”的线索在减少教学课时的影响之下,倘若不减少讲解的知识,那么仅仅是太过肤浅。为此,对讲解的知识精减至关重要。而如何精减呢?这就需要使通常作家文学作品的讲解,以及文学论争、文学思潮、文学史知识等的讲解减少,凸显关键性的文学作品、文学论争、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如此教授不仅仅能够使课时减少,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在获取感性认知的过程中清楚地把握当代文学的流变历程以及整体风貌。、

3.重点培养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技能文学教育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教授学生文学方面的知识,尤为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文学想象能力,以及文学审美能力。跟其它课程的学生进行比较,中文专业的学生的写作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等都比较强一些,文学课教学需要注重这一系列的方面。并且,从人的认识思维而言,通常都是由个别到一般,然后再由一般到个别。缺少感受与理解文学文本的技能,就丧失了对文学通常规律的理解基础。为此,文学课教育的基础就是解读文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于文本知识,为学生解释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重视对学生分析评判与感受文学能力的培养。如此不但能够实现学生文学感悟能力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还能够对文学课程的文学特性进行凸显,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技能,凸显专业特色,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束综上所述,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作用无可替代和非常关键。可以说,一个学校的基础课程怎样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能力。鉴于此,优化和完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的策略也是复杂化和多元性的,在如此的影响之下,要求广大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们积极地投入精力与时间,从而开拓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作者:燕秀丽

第3篇

一、教育教学从孩子们的观察层面入手

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善于观察。正确引导他们观察周围事物,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这非常必要。例如,我们学习《平安回家》时,可以通过让孩子们认识交通标志,观看视频动画,告诉孩子们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必须采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活泼有趣的方式,帮助孩子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交通方面的认识最直接和容易接受的就是交通标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让学生通过认知进行判断,再通过播放视频让每个孩子理解标志的代表含义。同样,对于交通规则,我们要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通过动画方式,让孩子们先有正确认识。在识别交通标志和观看动画视频之后,让孩子们积极发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识别这些标志,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再比如我讲《金色的秋天》时,给孩子们留两周的时间准备,让他们先观察再写观察小记,随时记录一些观察到的东西及实物资料的收集,还让孩子们亲自画一画,拍一拍,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体验秋天,了解秋天,感受秋天。同时交流孩子们在秋天里的发现。要特别结合家乡一年季节的变化,让孩子从中感悟到祖国的辽阔和资源的丰富。这样,就不再是自己一个人讲,孩子们被动地听了。体现了以孩子们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更重要的是把孩子们当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总之,孩子们由于做了大量课前观察和笔记,学习兴趣浓厚,热情高涨,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二、教育教学从孩子们的模仿层面理解

模仿是孩子们的本能,也是孩子们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小学品德教育教学中引入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能让孩子们产生贴切自然之感。此外,在具体情境中,还能包涵丰富的信息,可供孩子们观察、体验和探究,进而作出判断。又如学习《我要向你学习》时,在“如何才能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我让孩子们凭借教材中的范例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在小组内有效分工,进行情景扮演,最后在全班加以展示。在展示过程中,不要忽视孩子们的评价和老师的评价。小组评价中我们还要随机进行有效引导。这样孩子们通过观察、倾听和评价,明白了真正取长补短就是让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又如学习《遵守交通规则》时,我们课前创设活动情境,在校园内模拟过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孩子们分别扮演小交警、行人等,所有孩子一起参与活动。让他们“真实”地体验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什么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在表演行人过马路时,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方式过马路,如果有孩子在模拟时闯了红灯,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则不要急于纠正,而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加以解决。小组讨论时孩子们自然会发表意见,并加以指正。然后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需要纠正的。最后在大家的一同努力下,使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我们要抓好时机,积极引导孩子们表达活动时的感受,加深理解。还有一点非常关键,现在由于一些成年人并不遵守交通规则,孩子们自然会产生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闯红灯,不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展开有效讨论,没有一笔带过,而是创设生活情境:被家长带着闯红灯该如何办?设置问题让孩子们交流讨论,这样就尊重了孩子们的主体性,提高了孩子们的认识。讨论的结果不言而喻,更能够使孩子感受到自觉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的重要性。

三、教育教学从孩子们的社会实践层面

延伸有句名言说得好: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教育。课堂上、课本中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深入社会,让孩子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融入社会,这样他们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不能让学生成为摆设,不仅要组织他们多看、多做,还要多参与社会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孩子们亲身体验的过程。如学习《做文明的游客》时,我们带领孩子们出游时,就可以加以实践。比如排队乘车,不要不大声喧哗,进入景区要遵守规章制度,等等。我们还可以组织公益活动,成立爱护环境志愿者协会,清理垃圾和进行保护环境宣传。此外,我们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让父母做子女的表率。又如学习《我的劳动感受》时,一方面引导孩子们学会关爱他人,知道社会中有许许多多人,每天默默地为我们奉献;另一方面要让孩子们参与一定的劳动,体验劳动的过程和艰辛,形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总之,小学是孩子们习惯养成、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模仿、实践等三个层面的活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张桂成单位:泊头市寺门村镇西八村小学

第4篇

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是研究的热点与实践难点。近年来,以讲述历史的方式,弘扬传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为目标与内容的央视节目《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为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作为一所汇集各路精英教师(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及其“历史科目”,其“教育教学”成功之处在于:

1.合理的定位。以讲述我国著名的历史内容为载体,在专家、学者和广大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注重名人效应。讲师们都是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大腕”,通过《百家讲坛》,实现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听到他们讲座的心愿。

3.语言通俗易懂,表达幽默风趣,一改历史语言中艰涩难懂的术语、文言。

4.选题的“可讲性”,史文学类题材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时也突出时代性。

5.多种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讲座提纲制作成课件,演讲时投影演示,图、文、语、手势同步进行,立体感强。

电视节目和历史教育教学固然有区别,但在如何有效地传播历史文化的宗旨上却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历史教育应借鉴《百家讲坛》的有效经验,找准历史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课程体系到治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改革。一是要借鉴其合理定位,明确历史教育的目标。要明确区分非历史专业的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专业教育课程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二是要借鉴其多元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尽量减少照本宣科,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引用的材料、图片、文字、声音等通过多媒体设备传递给学生,让历史知识“活起来”。三是要借鉴其“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现在高校的历史教学,限定性的结论太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少,固定的结论又让学生对历史产生逆反心理。倡导学术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在允许范围内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动高校历史教育发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开发。因此,要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鼓励学生围绕教学难点与社会热点,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其性格、爱好、知识面等方面差异,自由组合、组建成不同的历史学习小组,注重自主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的高度联动。

2.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技术具有生动性、即时性等便捷性优点,这种手段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跨越时空提供声、像、文等信息的历史“再现”,让学生在课堂中也能领略到声音、图像带来的历史冲击力和历史厚重感,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历史故事会镌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的历史观、想象力、知识面同步得到提升。此外,以网络教育为依托,构建历史教育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平台,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索。

3.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展研究性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让教师更好地传播知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也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大学生历史意识和表达能力不够。因此,要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鼓励大学生在历史教学与历史体验中,进行研究型的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开设“历史沙龙”、“寻根问底”、“以史为鉴知天下”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研究型的学习,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去学习,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自身历文献阅读能力、质疑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第5篇

(一)已经培养出大批的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

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了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当下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的基本素质。当下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增加了与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并且在各个专业的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了信息化教育的理念。目前的很多高校几乎都培养了一批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上渐变

早在之前,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建设上,这些资源建设无非就是大量的购买各种数字化的软硬件资源。可是放眼当下,我们还是很乐观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资源建设中转移到建设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资源的应用平台上面,已经转移到建设数字图书馆以及大学数字博物馆上面,而且这些网络资源体系也在逐渐完善。除了上述之外,我国的有些高校还建设了网络学院,网络学院的开设方便了远程授课,方便了学生辅导答疑。这些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资金数量逐年增多,从而很快地我们国家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高校校园网的覆盖范围以及出口带宽都在增加,高校运用教学的多媒体技术的种类与科目也在逐渐增多,此外对于多媒体的利用率与管理水平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生产的典型代表,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在教育领域内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促进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先进方法的引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培养有利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高等教育教学服务。为此笔者探究了几点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

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有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全球优秀公选课资源平台、精品课程申报以及建设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等。这个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的优势主要有:第一利用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在给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与平台建设的有机融合;其次利用平台建设的机会,让信息化手段监控教学实施各个环节。所谓的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是指在支持“质量工程”的基础上,革新高等教育教学的专业结构与专业认证、革新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程度,革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师水平建设与教学管理制度多种需求,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飞跃。利用先进的技术与高校内部的优秀资源优势,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高度共享,建立数据搜索引擎,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业务。另外在该平台上分享全球优秀的公开课视频,积极地将全球其他学校的优秀视屏引入到我国内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平台上,还可以丰富我们高校的公选课资源。精品课程的申报是针对教师说的,利用这一平台可以激发教师上课以及致力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其余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诸如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都其自身的优势,对服务于教学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二)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现在每一个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一部以上的手机设备,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还可以利用手机为教学服务,其教学的普及程度根据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我们就应该可以看到。尤其是在3G业务的商用之后,移动网、互联网以及电话网三者之间已经实现同步,这种融合的优势如果应用在高等教育上,其效果与影响力将大的惊人。所以笔者在此呼吁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这样的话将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在校园内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与手段,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无形中形成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氛围,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四步推进措施

此外高校还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总结过去信息化发展中的不足,不断发展创新。对于未来的为教学服务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四步推进。首先,成立信息化项目的推进办公室,便于加强统筹与指导,统一规划高校信息化建设;其次,加强对于建设,建立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专门人才队伍,主要负责推广和培训服务,推动教育信息化开展;第三,将网络教学的应用更改为学校的教改项目中,并且为其提供专业的项目支持也可以有选择的支持,在这些支持的项目中,选择一部上乘之作作为网络信息教学的优秀案例,加以推广与宣传,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网络教学;第四,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教育信息化的宣传栏,让更多的师生关注此类建设,扩大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力度。比如学校可以设专栏,还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置教育信息化网页,打开学生的视野。

第6篇

我国的乒乓球教育最早就是沿袭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即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很显然,学生成为了木偶。后来自然产生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试图一改之前的弊端,却又产生了矫枉过正的倾向,学生成为一盘散沙。在左右的冲突过后,多元化教学模式开始显现,但仍在探索的过程中。本文所要针对解决的当前乒乓球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是:

(一)学生的体育素养教育不足

体育院校因其专业性,容易在后续的教育中忽视学生体育精神、职业素养、事业崇高感的培养,从而在单一的体能和战技术训练中将学生当初想要学习这门运动的热情消耗殆尽。如果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身体的乏累和内容上的枯燥感,必将影响专业技术的提高和毕业后的职业继续率,那么,院校的教育教学无疑是浪费的和失败的。

(二)教学模式单一并亟需改进

如上所述,目前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单一的问题,而新的多元化模式尚在探索中,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快探索的步伐,尽快寻求更合理的教育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教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引和指导的作用不可忽视,由于我国乒乓球运动的群众基础雄厚,一直以来很多乒乓球教育者都是转行进入的教师行业。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教师的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这里不单指技术的要求,还指人文素养等其他要求,还包括对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和研发能力。上述问题都是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质量上不去的几个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们后续要解决的问题。

二、浅析体育院校乒乓球教育教学新模式

探索开发体育院校乒乓球教育教学新模式,不仅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需要,更是适应现代乒乓球教育理论和乒乓球技术发展的需要。

(一)技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相结合

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全面发展。在体能训练和技战术训练的同时,要不断增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培养责任编辑:武聪朱博文,吉林长春人,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学生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塑造学生坚韧不拔的个性,更有力应对比赛和训练中的压力。培养学生积极体育观,职业荣誉感,使学生更多的在毕业后自觉的继续投入到乒乓球事业,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施程序初探:首先,提问阶段。可由老师在导入新课程之后,带领学生进行新课程学习的身心准备,进而引导学生设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设疑。其次,演练阶段。教师继续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所提疑问进行分析,期间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各自想法,也可采取角色扮演进行演练,目的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对事物有基本的看法。第三,总结阶段。本阶段即是在意见互通的基础上引导出本课程的中心思想,达到课程的最终目标。期间可以循序渐进地采用学生独立总结、反馈、练习方法,师生凭借各自经验,独特表现方式开放交流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集体讨论,互帮互学的方法达到充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目的,同时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和协作精神。最后,反思提升阶段。即对前述环节进行问题诊断与巩固提升阶段。此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对教学内容认识和理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全面,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都得到提高。此种教育模式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会打球,更要领会乒乓球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真义,提升综合素质。

(二)“游戏法”教育教学新模式

“游戏法”是通过游戏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训练间歇组织一两个游戏调节下气氛,这种方法向来有之,但是笔者认为这完全没有发挥游戏在学习中的作用。将游戏寓于教学,这完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首先,毋庸置疑,游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游戏有助于动作技术技能的形成以及专项素质的提高;再次,游戏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体育素养。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是空间小、体积小、运动快、反应快,具备此特性的游戏通常都具有占地面积小、所需道具少、极易实施的特点,因此,在乒乓球教学中大力发挥游戏的作用,引进游戏法新模式是非常可行的、有效的。

第7篇

一、强化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最终目标是把书本知识变成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为多年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的思维惯性依然停留在分数上,这是最大的桎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广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强化素质教育,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养,进一步丰富课外学习生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学好课本知识固然重要,关系到每一个学生未来前途和命运,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授之以渔的关键,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各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是学会书本知识就万事大吉,不是会做几道考试题就成功了,就能成为优秀学生了,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终极目标。教师必须在思想认识和灵魂深处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用科学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高尚品质提高自身修养,用所学知识服务于未来社会生活实践。新时期加强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特别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课堂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种形式教学。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把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培养积极探索精神,激发浓厚学习兴趣

探索精神源于学习兴趣,属于教育心理学范畴,是学习者意志、能力、品质的具体体现。教育者认为,学生只要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一些知识奥秘,在探索过程中激发新兴趣,这样就形成了学习状态的良性循环,就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强大动力。高效课堂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在课堂上进行趣味性和探索性教学互动,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兴趣的支配下有所收获。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特别拔尖的好学生都能自觉学习,多数是居于中游的学生,也有少数是不愿学习的后进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视同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必要时可以实施分层教学,从课堂提问到布置作业,都不要“一刀切”,按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让后进生有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至于使个别学生失去信心。充满学习激情的学生都有自觉学习动机,需要师生互动,也需要生生互动,这种互动有利于激发新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共同追求联系起来,使这方面的诉求在课堂上形成一股集体探索力量,促进各科知识的有效传授。有了探求知识的兴趣和良好学习动机,通过互动合作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和其他因素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学习过程中的难题。

三、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实施趣味教学策略

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先进技术的应用,教学资源的拓展,都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教师必须经常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新的教学途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趣味化教学策略,优化组合多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精心研究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剖析各种教学方法的利弊,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做好趣味性课堂教学目标的导入,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教学策略,拓展学生思维,做到张弛有节。教师以创新精神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课件,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控制在课堂之内,并且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明确了解,然后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采取趣味化教学策略,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课件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把创新教育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把具有科学文化价值的知识传授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强化素质教育。

四、创设和谐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疑惑大胆地说出来,在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的探讨中有效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成功的收获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保障学生和老师愉快的心理状态,抛弃一切情绪化干扰。教师以积极心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教学改革,实施高效率课堂教学,需要具备一定教学能力和传授知识的艺术性。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接受知识的能力会大大提高。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学习兴趣培养,结合教材中的趣味性知识点,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设和谐课堂教学情境。教师需要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入手,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求知探索的科学知识的兴趣开始,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针对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倡导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同学们在自主求知探索过程中培养科学文化素养。课堂上,教师在做好基本指导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热烈探讨过程中,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具体教学指导,调动互助学习的动力,全面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科学合理地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和老师始终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以积极心态迎接学习过程中的种种挑战,调动每一个同学的求知欲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探索兴趣和创新精神,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应用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把教学重点由传统意义上的一言堂转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张文芳刘根民单位: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一中学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职业高级中学

第8篇

一、改传授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可以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教学关系更加和谐。互动式教学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不仅有语言互动、眼神互动,还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习小组中的重要一员。老师还要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平台,及时和学生沟通,分享有益的课外知识,为学生解难答疑,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生生互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课上课下多交流,不仅可以传播有益的知识,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充分、大胆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起组织、引导作用,能及时地退下去,更能适时的站出来。

二、变认知性教学为探索式教学

认知性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老师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形式,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装纳知识的器物,没有人性化的教学,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和能力锻炼,远远不能够满足高职教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改变认知性教学模式,朝探索式教学模式发展,是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探索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动态教学过程,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是静态接受,而是动态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确定问题,围绕问题开展教学,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讨问题。课堂上学生可以不一定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自由地探讨解决方法,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老师也参与问题的探讨解决。

三、结合高职办学特色,开展实践性教学

高职教育模式为“2+1”,两年学习专业知识,一年进行顶岗实习。学习、实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更顺利地就业。高职教育应该开展实践性教学,将课堂引入到实习中。“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习到的知识毕竟是理论化的东西,跟实际操作还是有很大区别,为了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技能,应该将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开展实践性教学。有些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很强,例如机械操作,对于这样的课程,可以将课堂开设在具体的单位中,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这样既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又让学生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对于未来的就业有积极意义。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要敢于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创新,不畏艰难,乐业奉献,努力培养全面性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朱岚 单位: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9篇

1坚持教育公平原则

革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教育要坚持教育公平理念,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合理进行教育资源配置,办好每一座学校,保证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有享受教育资源、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其次,各级高中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手段,改变过去那种封闭式的教学管理方式,构建互动、开放的课堂,加强师生交流和沟通。教师是教学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和参与者,教师教学理念革新是高中教学管理创新的关键.因此,学校还要以完善的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为基点,开展教师教学理论教育与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及其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以构建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在此基础上,高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摈弃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以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情绪,以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2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以教学秩序的维护者自居,学生自主性被严重压制,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也非常被动。新课改要求高中教学管理要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提供有利条件。具体来说,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和管理主体,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来说,高中教师要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发展需求、教学目标,合理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评价,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科学进行教学内容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利因素,打造教育合力,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环境。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通过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情景教学、课外教学实践突破传统的校园教学的界限,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惰性,培养其学习主体意识。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级式、扁平式教学管理结构

是长期以来高中教学管理的主要形式。学生处于教学管理金字塔的最底层,其兴趣和要求常常不受重视。教学的高级管理者与基础管理者、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僵硬的状态。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也习惯了各自为政、不过多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教育界一致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思维完善,也是优化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鉴于此,高中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正视学生个体差异,以平等、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其次,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尊重学生情感和心里需求,尊重学生人格,不以权压人、以威欺人,允许学生犯错,不歧视每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具体到教学管理中,教师不但要能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其帮助还要有度,如学生能自己完成的任务或学生通过努力去完成且对学生有所帮助的任务,教师就不要插手;学生力所不及或根本就没有想到、无从下手的地方,教师要适时引导,确保学生能在教师帮助下提高自我认知和监控能力。

作者:张多良单位:甘肃静宁县文萃中学

第10篇

摘 要:在中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运用合作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小组,并强化小组合作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同时,教师要把握教材重、难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中职生物;合作小组;运用

在中职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对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还要精选适合合作小组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确保高效运用合作小组进行中职生物教学,让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升中职生物学习能力以及生物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一、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小组,并强化小组合作指导

1.组建中职生物合作学习小组

毋庸置疑,中职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时候,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是不同的,学习生物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首先教师要考查本班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考查每一个学生喜欢生物知识的程度,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按照每组四到六人组建合作小组,同时教师选择合作学习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对生物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学生在教师布置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织组内合作学习。

2.强化小组合作指导,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进入到小组合作状态

目前的生物课堂中,尽管有些教师也运用合作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合作小组成了学生的“自由市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因此,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强化指导,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盘散沙,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交流中来,能够在组内探究以及合作中真正提高自己。因为组内讨论人数比全班集体讨论人数精简,这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发言,都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发现自己的问题。当然,也能够让学生在其他同学肯定的目光中寻找到自信,因此更加喜欢学习生物。教师要指导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运用合作学习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倾听和交流。

二、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创新

中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中职生物的学习,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中职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合作中创新。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职《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的生物实验,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要告诉学生合作探究的目标。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熟记本组内的合作学习目标,还要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探究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思维,乐于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养成质疑、求实、创新以及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教师要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在创新中发展

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创新思维可以说是转瞬即逝的。作为中职生物教师,也要具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能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在熟悉掌握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科学观的基础上对任何创新的思维勇于把握。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新观念,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入合作探究,形成成型的创新思维,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中职生物教师要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通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了解并掌握每一个教学单元以及每一堂生物课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班的导学案。在导学案上,教师要明确哪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以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哪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就可以完成。教师要精选适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而不是动辄就合作,徒然浪费了课堂的时间,却不能确保高效课堂的实现。

2.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恰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精选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教学内容进行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准确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精选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澄清概念不清的地方,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的时候,要运用平等的状态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恰当地调控。

总之,在中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合作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生物合作学习能力,而且能够让班内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升自身的生物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剑芳。提高讨论学习有效性的几种策略[J]。成功:教育,2010(12)。

第11篇

关键词 药物分析 教育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药物分析是药物自设计、制备、质量检验与控制、药学研究直至临床试验,每一环节均涉及的内容,是我国药学专业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整个药学科学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学习过程大多难以把握药物分析的学科特点和规律,加之课程内容的枯燥繁琐,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学习难度大。如何全面提高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不断探索的。笔者在长期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并有所体会。下面就教学思路及实施方案和教学方法方面的经验心得做一个交流,以期为药物分析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积累经验和借鉴。

1 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案

药物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笔者对药物分析教学思路的凝练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如何将基础理论知识由浅入深、层次明晰地传授给学生;二是如何将开放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设计理念融合到理论教学过程中,从而逐步奠定学生独立科研实践的基础。

1.1 理论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案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将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确定各模块的教学方式、学时比例、重点难点和模块间的关联性。最新版的药物分析教材(第七版 杭太俊主编)共二十一个章节,按照知识的特点其内容主要分三大模块:基础知识、各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和药物分析新方法新技术。

第一模块基本知识点,包括药品质量标准体系及药品质量控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各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的理论基础,该部分按照新的教学大纲安排理论学时约占25%,实验学时约占26%,主要采用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和基于问题的探究为辅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药物杂质检查这一部分,重点讲述了一般杂质检查方法中的氯化物、铁盐检、重金属和砷盐检查法等主要知识点后,引导学生思考“看似千差万别的各类一般杂质检查法中,它们本质的设计理念是相同的,这个共性的原则是什么呢?”抛出问题后,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鼓励他们积极陈述想法,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当学生普遍掌握该部分知识所涉及科研方法的设计思路后,在讲述特殊杂质检查的过程中,启悟学生思考“各异的特殊杂质检查法,是否有着和一般杂质检查法相同的设计原则?”“在这理念指导下,方法的建立者针对检查对象及其基质的不同,又是如何在来加以改进和变化从而巧妙的解决问题呢?……”在基本知识教学模块教学中,笔者认为透过繁杂的知识点,总结共性规律和方法设计理念,并在讲授过程中选择适当时机抛射给学生,实现以教师讲授为主和基于问题的探究为辅的教学方式的有机切换,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扩展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路,能将“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末节抓核心”这一学习方法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课堂互动中,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可有效地将药物分析学的学习方法形象化地展现给学生。

第二模块是各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讲述各类型药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及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旨在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培养其研究药品质量的综合素质。该部分理论学时约占60%,实验课时约占56%。本部分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基于重点内容的探究学习来开展教学。为充分利用课程学时,避免自主学习的无方向性和无层次性,将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按50%进行划分,前50%章节主要以教师活动为主导。通过教师引领和学生学习实践,使学生逐步理解本模块知识的框架结构、学习方法、重点难点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组织课堂应努力做到:始终围绕全面提高药品质量的主题,抓住药品质量控制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三大方面的基本规律主线,并紧扣各类药物结构特点与分析方法间关系的讲解。同时,教师需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将“药物结构理化性质质量控制方法”这一逻辑关系和基本思路传授给学生。有了前期铺垫,教师即可将后50%章节内容的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通过PBL教学方式将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我发现的自主学习过程。具体实施可紧密结合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生按章分组。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提前布置章节学习提纲,适当增设与章节相关的趣味思考题或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访问相关网络数据库,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各小组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归纳总结、课件设计,培养理顺知识结构、凝炼重点难点的学习能力。之后的课堂教学,教师择优选举代表1~2人,针对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陈述和交流。采用PBL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同时扩展课堂时空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人既是物质性也是精神性的,教学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学活动本身,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观、价值取向等也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本模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一些议题和故事来启迪学生对人良好素养、科研精神等方面的思考。例如进行“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历程”,进而从弗莱明因“实验失败”而发现青霉素获诺贝尔奖的人生经历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弗莱明是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他是以怎样敏锐的观察力从一个“失败”的培养皿中获得启发和成功的?”“他是如何对待科研的?”在讲解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时,通过一个已淘汰的碘量法,从方法设计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在当时有限的科研条件下,方法建立者是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更合理设计空白实验的?如何巧妙地将UV法计算理念引入滴定法中解决摩尔比未知的数据处理难题的?”进行“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的教学过程中,从“各类维生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贡献”角度启悟学生“珍视科研成果和敬畏生命”……基于以上,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将素质教育融合于专业课教学中,激发学习热情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第三个模块是药物分析新方法和新技术及其应用。该部分理论学时约占15%,实验课时约占18%。本学习阶段,理论教学主要安排两方面教学内容。一方面依据教学进度布置2次社会热点与前沿技术的专题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兴趣,积极捕捉专业热点与发展前沿,通过检索期刊文献、听取学术报告,确立实践研究课题方向,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例题报告和PPT讲稿,并指派2名代表在全班进行专题汇报交流;另一方面以体内药物分析为研究范围,鼓励学生翻译相关外文文献,小组为单位推荐2~3名代表,用第一人称口吻,以论文答辩的形式来汇报文献工作,由教师和学生5~6人组成的答辩小组可就文献内容和涉及的知识点提问。本模块知识教授的方式,紧紧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运用中掌握、在探索中创造,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科研意识。专题研讨会和模拟论文答辩,培养了学生组织、汇报能力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

1.2 实验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案

药物分析实验,其内容涵盖了药学的主要分析手段。从技术角度看,滴定分析是实验操作的基础,在药品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光谱学及色谱学等仪器分析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看,实验教学的作用之一是辅助和深化理论教学效果。鉴于以上两点考虑,要使实验教学充分地发挥其培养效能,就必须科学地设计实验内容和合理地安排实验进度。

实验内容的筛选要围绕理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保证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学时分配比例合理的基础上,要注意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时机和组织实施。笔者根据本校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和相关的药物分析试验指导教材,编排了相应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实施方案。实验内容从分析项目看,包括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等药品检验的基本程序;从分析方法看,包括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校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常用方法;从分析对象看,包括原料药、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

实验进度的安排和组织,以设计性实验为例,笔者鉴于“定量分析方法验证“这部分内容在实际科研中的重要性和学生难于掌握的特点,开设了相应的设计性实验。第四章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从定义、规范和计算方法角度进行简单论述。因此,经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该部分内容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第一模块安排设计性实验则难度较大;到“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本类药物大部分是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特别适合选作实例来进一步使该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经过此阶段学习后,布置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方案预设和陈述;到“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选择具体药物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和实施。如此根据知识模块间的关联性,通过三章理论教学与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分析方法验证”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从死记硬背上升到自如应用。

“自主性实验”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特点,一般为较复杂和大型的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多种实验技能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探索性的实验问题,一般于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结束后开设。自主性实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准备(方案设计)阶段——进行(方案试验、方案实施)阶段——总结鉴定阶段。具体实施方案如下:教师先根据相关的学习内容,提出体现学科发展趋势、注重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参考选题,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专业特征,以小组为单位,选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拟定实验方案初稿,并写成书面材料。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验原理归纳、技术路线规划、实验所用仪器及耗材准备、实验操作步骤设计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集体讨论及教师指导小组审评后形成可行性方案,并付诸实施。实验结束后,师生均要给出详实的实验教学效果总结,同时学生还要按照学术论文的形式写出详实的实验报告。自主性实验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通过充满探索性的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失败与成功,领略科学研究的艰辛。

2 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教育教学中理解这句话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包含着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而教师应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作为“传道解惑”的一方,是否想、是否能以及如何将学生领进门,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如教学态度、教学素养、教学方法等。仅就教学方法而言,有导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构建主义教学法等。

导向式教学法是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笔者在药物分析的实践教学中,在总结共性规律时,多以问题导向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始于问题而又止于问题,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或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景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例如,笔者在讲解提高药品质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引用媒体报道的因药品质量问题而导致医疗事故的新闻来加深学生的思想意识;讲解维生素A的三点校正紫外法,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引入了学生熟悉的直接紫外测定法案例作为参照,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三点校正法的计算过程。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适宜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给枯燥的专业课程知识增添活力和吸引力,并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地开启知识大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学中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多采用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讲解药物结构中的官能团来启发学生回忆有机化学知识,从而联想出药物性质。再依据性质联想药物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等。这样不断启发联想,从而强化药物的结构与鉴别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之间关系的理解。例如:维生素E易水解,水解后产物具有酚羟基结构,而且对位有-O强供电基团,启发学生回忆具有这一结构的化合物的性质,从而联想到氧化还原反应,再由氧化反应的特点,联想到鉴别方法、含量测定方法及贮存条件;通过扩展抗衰老机制的现代研究成果,启发学生联系维生素E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加课程趣味性。

建构主义教学法是指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通过组织自主实验、社会调查、论文撰写、文献综述、主题演讲和教学评论等教学活动,构建主义教学法可以给学生营造多维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综上所述,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为培养学生具备药品质量全面控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教学思路及方案实施和教学方式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总结。总之,我们在今后还需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地探索、总结与创新,才能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和方法,才能适应新时期对高校教育工作的要求,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淮海工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课题XJG 2012-1-8

参考文献

[1] 刘冬琳,吴杰.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价值工程,2011(8):6-7.

[2] 郑尚永.《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1(1):138.

第12篇

一、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中的“花盆效应”

在生态学中,花盆效应又被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从这一名词的字面就可以看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中的花盆效应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往往是由校园组织文化所造成的。首先,校园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会导致花盆效应的出现。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教师并没有联系,在这种发展环境中,教师只能在狭小的时空中将自身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事务以及教学事务当中。这种组织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教师之间欠缺沟通,不会对自身所面临的教学困境进行交流,也不会对他人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实践问题作出反思与探讨,因此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这一问题,学校要重视强化教师之间的关系,重视在教师之间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开展座谈会、报告会等,要求教师将自身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境、难题表达出来,并在教师的共同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物种”单一性也会导致花盆效应的出现。无论是在教师队伍建设、管理还是培训工作中,一些学校都忽略了不同教师所具有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差异,对生命多样性的忽视导致了“物种”单一性的出现,而这种“物种”单一性的现象又会不可避免地让教师队伍建设出现花盆现象。如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统一的培训内容、标准化的培训评价体系只能够培养出标准化的教师,在这种教师发展文化氛围中,教师容易失去个性走向大众化。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重视对教师多元化个性以及需求做出调查,同时有必要对陈旧的教师培训模式做出改革,丰富培训内容,从而适应不同教师的不同成长需求和心理特点。另外,教师的培训工作不能被封闭在教育系统中,而应当重视与教学实践和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避免坐而论道情况的出现,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切实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二、教学时空环境的超耐度失衡

在自然生态中,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如果综合环境中的某一因子具有过多的量或者出现不足,则会导致物种的生存环境出现恶化甚至导致生物的灭绝。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教师作为社会个体在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生态耐受度与承受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超过限值或者没有达到限值,则会导致教师工作倦怠以及难以形成有效激励的问题出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耐受度与承受力的主要因素体现为教学时间和班级规模。虽然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对班级人数做出了明确限制,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班级规模较大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则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荷。较大的班级规模会增加师生心理压力,在产生烦躁情绪的基础上也容易导致班级冲突,这不仅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会导致教师产生教学低效感。另外,教学时间也是教学时空环境中重要的构成要素,这种要素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以及开展进程,同时也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心理。不同的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都具有差异,而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同时,教师还需要负责组织班级课外活动以及学生辅导。虽然教师的工作时间较长,但是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事务性的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创造力的提升,从而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制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校长作风、学校管理风格、学校组织文化以及教师的教学时空环境承受能力,在对这些影响因素做出分析的基础上,各级学校应当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对传统的学校决策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校园组织文化以及教学时空安排等做出优化,从而确保教师具备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作者:耿娟娟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