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产车间管理

生产车间管理

时间:2022-04-07 07:42: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产车间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产车间管理

第1篇

生产车间是卷烟生产企业的构成基础,是实现卷烟成品价值形态的直接部门,按需生产、做优质量、降低成本是生产车间的主要任务,推行精细化管理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和保证。围绕精细化管理推行工作的必要性、推行工作误区、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生产车间 管理 精细化

生产车间作为企业构成的最基本单元,是实现产品输出和实现企业各项经营目标的最直接部门,在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企业关注的重心和重点。在生产车间纵深推进精细化管理,能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能,挖掘内部潜力,同时也是契合烟草行业当前“优秀卷烟工厂”创建的有力举措。推进精细化管理,不但要在思想上重视,而且要从行动上落实,实现全员参与,有效把控各项关键目标指标,以助推企业生产管理上水平。

1.推进生产车间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推行精细化管理是顺应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卷烟加工企业生产车间是卷烟加工的产出终端,处于企业最底层,其特点为承担的目标指标多、人员密集、工作环节流程多,过去多为粗放型管理。如今,国家局明确提出了“461”、“532”的战略目标,就是要进一步做大品牌、做强企业,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以应对国外烟草制造大鳄的入侵。很显然这对国内卷烟生产企业,特别是卷烟制造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粗放型管理模式就显得不合行业改革发展的节拍,因此转变管理模式,改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是烟草加工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最终的落脚点必然会是卷烟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

2.推进生产车间精细化管理工作应避免三个误区

2.1认识误区

推行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必须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与支持,在推行过程中应加强动员宣传,要及时纠正精细化管理只是管理层的事、精细化管理只是一项阶段性工作等错误认识,要形成长效机制把精细化管理工作持之以恒地推行下去。

2.2管理误区

推行精细化管理应突出重点,该精则精,该细则细,以防推行过程中陷入繁锁管理、复杂管理的误区。否则,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会使车间管理呈现哪样工作都在抓,而哪样工作都抓不好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会使车间员工疲于应对而导致抵触情绪滋生。

2.3执行误区

推行精细化管理工作应着重抓好执行工作,要把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位,做到从一而终,严格按标准制度执行,要杜绝处理问题时标准不一、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否则,将会使精细化管理推行工作陷入执行不力、工作流转不畅的误区,届时再好的制度与标准都会成为摆设。

3.推进车间精细化管理工作,还应着重注意和解决以下问题

3.1着重解决岗位职责不明晰问题

工作细分、目标细化,这是精细化管理最起码的要求。因此,生产车间首先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要让各岗位职工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应该干什么、怎么干、达到怎样的目标,从而有效保障工作质量。在细化岗位目标责任时,要根据岗位特性不同而有所侧重,岗位层级高的职工理应承担更多的目标责任,同时要尽可能地对目标指标进行量化,减少定性化指标,要让每位职工都肩负目标指标,以便公平公正地对职工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考核。

3.2着重解决制度不健全问题

推行精细化管理还应结合车间生产职能特点,对车间所有活动流程进行疏理优化细分,做到工作流程明晰、管理制度条块分明。一是要对车间所有活动进行疏理归类,在保证所有业务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去繁就简,能优化就尽量优化,以减少工作的流转环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规范管理应制度先行,要着重围绕部门工作的薄弱环节与短板问题健全各类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覆盖车间生产作业活动全过程,使车间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且在规范管理下动作,同时还应对车间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定期评审修订,以确保制度的适宜性和符合性。

3.3着重解决考核不到位的问题

考核是对工作进行评价和促进的必要手段,同样精细化工作的推进也需要考核监督来加以推进。首先,要建立精细化推行工作专项考核体系,将精细化考核指标分解到各岗位,确保其覆盖车间每一岗位,让车间职工感受考核压力,从而变压为动力促进岗位工作。其次,考核要从严,要有专人负责,要定期定时段进行,而且要与岗位绩效挂钩,与职工个人利益相结合,实行奖优罚劣,体现工作干好干坏的差别,以充分调动职工参与和抓好精细化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4着重解决治标不治本问题

对精细化工作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认真对待,及时加以解决。在解决问题要从深层次剖析原因,找准问题产生症结,从而有的放矢制定行之有效的管控措施,使出现的问题能得到根本性解决,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发生。一是解决问题不能急功近利,只注重表象,要防止旧问题未解决而又引发新问题产生。二是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多征集意见,多分析原因,集众人之智探寻最为合理的解决措施。

3.5着重解决影响车间“质量、成本、效率”三项指标的突出问

生产车间精细化管理推行工作要充分结合车间的生产职能特点,着重把控“质量、成本、效率”三项关键指标控制。一要做优产品质量。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防控”机制,全过程贯穿“预防为主、控制为辅”的思路,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通过持续改进来促进车间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二要努力降低生产成本。要关注生产过程每一过程,建立物耗动态预警机制,定期核算物耗情况,重点关注主要物耗指标,对消耗异常情况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应对,有效防控。三要提升效能。重点关注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突出因素,及时组织车间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设备运行质量来促进车间生产效能的提升。

精细化是一项长期反复循环的管理活动,其对管理效应的追求永无止境,同样精细化目标也理应不断更新、反复修订,呈螺旋阶梯上升,当车间实现了预期目标后将又会转入对新目标的追逐实现。因此,生产车间精细化推进工作理应持之以恒地长期坚持,以助推车间生产上水平、管理上台阶。

第2篇

整理是指对车间的产品与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位置安排与规划。这也是做到“物尽其用”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车间物品繁多,若不及时进行整理,就会使得整个车间的环境杂乱不堪,将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情绪与工作效率。在对车间物品进行规划时,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的经验,当然,在吸收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结合本企业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落实新的现场管理模式。有相关有研究资料表明,人在整洁的令人舒服的相对宽阔的空间工作,工作效率将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对车间物品进行整理,还可以节约车间的空间,从未为产品的扩大生产提供一定的场地。

2.整顿:对车间物品与人员的双重整顿

对车间物品与人员的整顿是指在车间空间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物品整顿方面主要是指加强对车间物品的借用和归还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保证车间物品能够物尽其用。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车间生产设备的维护,以保证设备的使用年限,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企业节省生产成本。在人员整顿方面,首先需要建立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首先是上班签到以及生产奖励制度,在有惩戒有奖励的工作环境之下,工人的工作热情才会提高,也会加强对工作的饿责任感。此外,管理者还应当从人文环境的创设方面进行整顿。企业所要营造的宏观环境就应该是充满关爱的,能够提升员工对企业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只有基于这样的人文情怀与情感基础,员工才会积极配合企业的相关管理和工作的实施。

3.清扫:保证车间环境的清洁卫生

车间人员与物品以及生产设备都能够步入全新的现场管理模式的正轨之后,就需要时刻维持车间环境的清洁卫生。清洁的车间环境一方面能够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另一方面这也是为员工的生产创造一个相对优雅的环境。在车间清扫方面,需要有专员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清扫工作,以保证清扫工作的开展不会妨碍正常的生产工作。

4.清洁:对车间现场环境进行维护

对车间现场的环境进行维护是基于以上三点。车间良好环境的建设与实施之后还需要有一定的维护与监督体系。关于维护与监督人员方面,笔者建议在实施现场管理环节就应该选择合适的人员来完成这项专职工作,用以维护现场环境以及解决现场管理中出现的一些突发问题。

5.素养:提高员工的个人工作素养

由于很多员工只是具有专业的产品生产技能,但是作为新时代企业的员工,仅仅具有这样的工作技能是远远不够,还需要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与个人素养的体现。我们知道,员工的个人素养对于其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员工精神面貌对于整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创建与企业形象的树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施现场管理时,员工的个人素养的培养也是不可忽略的。

6.结语

第3篇

车间制度

1目的

规范工人对生产现场的收拾整理,实现均衡、、文明生产、进步营业素质,进步经济效益、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具有主要意义。

2 范围

金盾压力容器生产部各生产车间。

3 内容

3.1 质量

3.1.1 各车间应严酷实行《程序文件》的规定,履行本人的职责、协调工作。

3.1.2 对枢纽过程按《程序文件》的规定严酷控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要查明理由,及时排除,使质量始终处于稳固的受控状况。

3.1.3 认真实行“三检”制度(自检、互检、巡检),操作人员对本人生产的产品要做到自检,搜检合格后,方能转入下工序,下工序对上工序的产品进行搜检,不合格产品有权拒绝接收。如发现质量事故时做到责任者查不清不放过、事故理由不排除不放过,防备措施不制订不放过。

3.1.4 车间要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做到不合格的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半制品绝不流入下道工序。

3.1.5 严酷划分“三区”(待处理区、报废品区、流转区),做到标识显明、数目准确、处理及时。

3.2 工艺

3.2.1 严酷贯彻实行工艺规程。

3.2.2 对新员工和工种变动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 经考试合格并有师傅引导方可上岗操作 , 生产技术部不定期搜检工艺纪律实行情况。

3.2.3 严酷贯彻实行按标准、按工艺、按图纸生产,对图纸和工艺文件规定的工艺参数、技术要求应严酷遵守、认真实行,按规定进行搜检,做好记录。

3.2.4 对原材料、半制品、附件进入车间后首先进行自检,吻合标准或有让步接罢手续方可投产,否则不得投入生产。

3.2.5 严酷实行标准、图纸、产品工艺要求,如需修改或变更,应提出申请,并经试验鉴定,报请技术部审批后主可用于生产。

3.2.6 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新材料应用必须进行试验、鉴定、审批后纳入相关技术、工艺文件方可用于生产。

3.2.7 新制作的工装应进行搜检和试验,判断无异常且首件产品合格方可投入生产。

3.2.8 生产部应直立模具及工装台帐,按规定办理领出、维修、报废手续,并做好各项记录。

3.2.9 合理行使设备、量具、工位器具,保持精度和优异的技术状况。

3.3 定置

3.3.1 定置摆放、工件按区域按类放置,合理行使工位器具。

3.3.2 勤搜检、勤转移、勤清理。

3.3.3 做到单物符合,流转卡与产品数目符合。

3.3.4 增强对不合格品,有记录,标识显明,处理及时。

3.3.5 通道内不得摆放任何物品。

3.3.6 器材定置摆放 , 不得随意挪作他用 , 保持现场清洁。

3.4

3.4.1 车间设备指定专人。

3.4.2 严酷实行公司设备行使、维护、保养、制度,认真实行设备保养制度,严酷遵守操作规程。

3.4.3 做到“三步法”,坚持日清扫、周维护、月保养,天天上班后搜检设备的操纵控制体系、装配、油路通顺,油路、油压油位标准、并按图表注油,油质合格,待搜检无题目方可正式工作。

3.4.4 设备点检记录、运转记录齐全、完备、帐卡符合、填写及时、准确、整齐。

3.4.5 实施重点设备凭证上岗操作 , 做到证机符合。

3.4.6 严酷设备事故报告制度 , 平常事故 3 天内 , 庞大事故 24 小时内报生产主管或公司领导。

3.4.7 坚持八字要求 , 即 : 划一、清洁、,做到“三好四会五项纪律”。

三好:管好、用好、保养好。

四会:即会行使、会保养、会搜检、会排除平常故障。

五项纪律:即:遵守操作规程、常常保持设备整齐,并按规定加油,遵守交接班制度;管好工具、附件、不得丢失;发现故障立即停车、关照维修人员搜检、处理。

3.4.8 设备运行中 , 视察设备响声、温度、压力有异常时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做到勤搜检、勤调整、勤维修。

3.4.9 操作人员离岗位要停机 , 严禁设备空车运转。

3.4.10 保持设备清洁 , 严禁泡、冒、滴、漏。

3.4.11 设备应保持操作控制体系 , 装配齐全可靠。

3.5 工具

3.5.1卡物符合,小我长期行使的工具做到领用卡与什物符合,丢失赔偿,行使量具时轻拿轻放,不敲刀刃具,不乱拆工装模具。

3.5.2 各种工具量具刃具应按规定行使,严禁违章行使或挪作他用。

3.5.3 细密、珍贵工具、量具应严酷按规定保管和行使。

3.5.4 严禁磕、碰、划伤、锈蚀、受压变形。

3.5.5 车间不得行使不合格的或已破坏的工具、量具、刃具。

3.6 计量

3.6.1 行使人员要努力做到计量无缺、准确、清洁并及时送检。

量具必须保持无缺无损,零件、附件无丢失,出现上述情况之一者,必须及时送技术品质科以便搜检、补缀、鉴定。

禁止行使过期或不合格量具,做到正确行使、轻拿轻放、严禁碰撞,行使后擦拭干净,较长时刻不行使时要涂油,正确放置。

悉数在用计量器具必须按合格证书填写的有效期或技术部的关照自觉及时送检。

3.6.2 凡自制或新购计量器具均送技术品质科检测中心搜检,合格后办理入库、领出手续。

3.6.3 严禁用细密度较高的计量工具测量粗糙工件,更不准作为他用,不得行使非法计量单位的量具。文件、报表、记录等不得采用非计量单位。

3.6.4 凡须报废的计量器具,应提出申请报技术部。

3.6.5 各单位应按需要合理配备计量器具。

3.6.6 对不按规定行使计量器具或造成破坏、丢失者,应视情节进行指斥教育或予以罚款。

3.7 能源

3.7.1 积极履行节能职责,认真考核。

3.7.2 开展能源损耗统计核算工作。

3.7.3 认真实行公司下达的能源损耗定额。

3.7.4 随时搜检耗能设备运行情况,杜绝跑、冒、滴、漏,消弭长流水征象,严酷把握控制设备预热时刻,杜绝空车运行。

3.7.5 未经许可不得私接耗能设备、设施、器具。

3.8 劳动纪律

3.8.1 车间可据公司制度,具系统体例定细则,报主管领导批准后实验。

3.8.2 车间做到奖罚分明,帐目齐全,分配公开、公正。

3.8.3 严酷,要做到生产使命过硬、技术质量过硬、工作过硬、劳动纪律过硬、思惟工作过硬。

3.8.4 常常不定期开展内部工艺、纪律、产品质量自检自纠工作。

3.8.5 积极参加技术培训,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努力达到岗位技能要求。

3.8.6 认真填写各项记录、管制表、台帐、做到及时、准确、清楚、完备、规范。

3.9 文明生产

3.9.1 车间清洁划一,各图表美观大方,设计合理,填写及时,准确清楚,原始记录、台帐齐全、完备、按规定填写。

3.9.2 应准确填写生产记录、内容包括生产班组、产品规格、生产数目、合格数目、报废数、班构成员等。

3.9.3 放工提前5~10分钟进行地面清洁、设备保养、规范物品摆放。

3.9.4 车间地面不得有积水、积油、尘垢。

3.9.5 车间内管路/线路设置合理、安装划一、严禁跑 、冒、滴、漏。

3.9.6 车间内管沟盖板完备完好,沟内无杂物,及时清理,严禁堵塞。

3.9.7 车间内工位器具、设备附件、工作台、工具箱、产品架各种搬运小车等均应指定摆放,做到清洁有序。

3.9.8 车间合理照明,严禁长明灯,长流水,长风扇。

3.9.9 坚持文明生产、文明运转、文明操作、根治磕碰、划伤、锈蚀等征象,每世界班要做到设备不擦洗保养好不走,工件不按规定放好不走,工具不清点摆放好不走,相干记录没填写好不走,工作场地不打扫干净不走。

3.10 生产

3.10.1 严酷实行各项操作规程。

3.10.2 常常开展运动,开好周例会,不定期进行认真整改、肃清隐患。

3.10.3 贯彻“第一、防备为主”。

3.10.4 按规定穿戴好劳保用品,认真实行生产。

3.10.5 非凡工种作业应持非凡作业操作证上岗。

3.10.6 学徒工及其他学员上岗操作应有师傅带领引导,不得自力操作。

3.10.7 生产、检验记录即使填写,班后认真搜检,清理现场,关好门窗,对主要材料要严加以免丢失。

3.10.8 非本工种人员或非本机人员不准操作设备。

3.10.9 重点设备(如数控中心),要专人,清洁、严禁破坏。

3.10.10 器材要确保敏捷可靠,定期搜检替换(器材、药品),有效期限标志显明。

3.10.11 增强事故,坚持对庞大未遂事故不放过,要有事故原始记录及时处理报告,记录要准确,上报要及时。

3.10.12 发生事故按相关规定及程序及时上报。

4 奖惩

4.1 生产部每周最少2次不守时对生产现场进行搜检,按上述要求打分评比

4.2生产部天天上放工对各生产场所进行搜检,按上述要求进行打分、评比,进行全厂公示。对于全月综合评分超过90分,分别给予前三名100元、80元、50元的奖励。延续三月获奖的,奖金翻倍。

4.3 对全月评分不足60分的,少于60分的部分按2元/分进行处罚,并予以转达。

4.4 对于车间的奖惩金,在连同当月月尾统一发放。

第4篇

关键词:基建会计;生产车间;基建项目

中图分类号:F2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128-02

一、基建会计概述

基建项目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指在一个场地或几个场地上,按照一个总体设计及总概算范围,由一个或若干个互相有内在联系的单项工程组成的,建设中实行统一核算,完工后实行统一行政管理,可以独立使用和经营的投资建设工程。它是一种添置新固定资产的投资活动,包括固定资产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等。基建项目的特点是结算金额大、涉及业务部门多、项目施工周期长。企业生产车间基建项目则是从整个生产办公环境出发实施的一种新建固定资产活动,其项目的建设包括:生产车间主体、附带的停车场以及道路建设等。

基建会计是应用于基本建设领域建设单位的一种专业会计,它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基建工程中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登记、项目成本核算以及报表报送等工作,及时有效地为企业高管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基建工程的会计核算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资本性支出,在基建项目成本和费用的核算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加强基建工程项目的会计核算是准确记录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基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基建部门与财务部门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基建会计在工程核算中的作用,加强基建项目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基建项目的工作水平和发展要求。

二、基建会计在生产车间工程核算中发挥的作用

基建会计在生产车间工程核算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车间基建项目的前期、中期和验收等三个阶段。在生产车间基建项目前期阶段,企业基建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参与生产车间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对项目开工前的工作进行监督,重点关注招投标过程中出现的挂靠投标和规避投标等违法行为;同时,企业基建会计人员可以参加基建项目会议,了解基建项目工程特点、承包方式等,利用掌握的会计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给决策者提供合理建议,并参与生产车间基建项目的概预算编制工作。在生产车间基建项目中期阶段,由于生产车间基建项目投资大、周期长,涉及资金金额庞大,基建会计人员可以合理安排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计划,既能避免资金不足导致工程停工,又能防范资金占用过多导致使用成本的增加;同时,企业基建会计能够严把资金支出审批关,有效的杜绝不合规的票据报销,对于超预算的支出能够督促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办理预算变更及审批手续,防止的发生。在生产车间基建项目验收阶段,基建会计人员可以协助外部审计单位办理基建项目的竣工结算报告,从而为后续转固形成的固定资产确定准确的成本金额;在生产车间基建项目交付使用转为固定资产之后,基建会计人员又可以对固定资产进行台账管理工作,形成对资产有效的监督管理。

三、基建会计在生产车间工程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建会计监督体制不完善

有些企业基建项目监督体制不健全,有些企业虽然监督体制比较完善,但是制度执行力薄弱,存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的现象,企业的基建会计人员若对基建项目支付审核不严谨,对基建项目实施过程、变更过程、验收过程就不能进行有效监督审查。

(二)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

对于生产车间基建项目的会计科目设置,会计人员直接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未按照项目核算,未根据预算明细设置相应的二、三级明细科目,从而给项目竣工决算工作带来不便,生产车间项目的具体支出明细也不能一目了然。

(三)生产车间项目核算成本归集不完整,待摊投资分摊不合理

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的管理层不重视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基建会计人员未参与到生产车间基建项目的前期、中期、收尾工作中,财务部门对生产车间项目的成本构成不了解,缺乏与相关部门沟通,将本应该属于该生产车间项目的成本列为其他支出,从而使得生产车间项目核算不准确;另外,对于待摊投资支出的分摊,缺乏合理的分摊标准,分摊不合理,成本分配欠妥当。

(四)生产车间基建会计不能按期办理项目竣工决算,存在会计核算滞后现象

生产车间项目竣工决算通过编制竣工决算书能够准确计算整个项目从立项到完工交付使用完成整个过程的费用,是工程建设项目最终造价的体现,是核定固定资产价值的依据。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很多企业在生产车间交付投入使用之后仍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资产仍挂在“在建工程”科目,未及时办理转固手续,存在会计核算滞后的现象,从而造成固定资产管理与使用相脱节,以至导致资产流失。

(五)基建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基建会计人员大部分工作都是企业日常业务的会计核算,对于基建项目核算缺乏实践经验,对项目工程的概况与流程缺乏基本的了解,从而影响了其核算的准确性。

四、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基建会计监督工作,增强会计监督意识,明确会计监督职责

对企业生产车间基建项目应明确具体的责任人及其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基建会计人员要对生产车间基建项目全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有问题的环节,要追溯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并追究其相应的责任。企业要建立健全基建项目监督制度,让基建会计人员做到有章可循,保证基建项目监督过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另外,设置基建会计人员考核体系,⒓喽焦芾碇澳茏魑考核指标,规定相应的奖罚制度,鼓励基建会计人员积极参与到监督工作中。

(二)建立健全生产车间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制度

规范生产车间基建项目会计科目设置、完善会计核算、明确岗位职责、重视概预算的编制工作、及时准确报送基建投资表、资金平衡表等财务报表,加强资金管理工作,待工程项目完工,及时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和相应的竣工决算报告。基建会计人员对“在建工程”科目进行项目辅助核算,并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二级科目“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在安装设备”、“待摊支出”,同时,根据已编制的基建项目预算报告,将预算明细支出项目作为基建项目的三级科目,由此准确归集出具体基建项目的成本支出明细。

(三)企业管理层应让基建会计人员参与到项目运行活动中

企业管理层应了解到基建会计在基建项目核算中的作用,让基建会计人员多参与到项目运行活动中,加强基建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对于生产车间基建项目的成本核算与费用分摊,财务部门需多向基建部门请教,并将核算方法与分摊原理与之探讨,共同得出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措施。同时,基建部门要加强生产车间基建项目合同台账管理工作,定期与财务部门核对账务,做到账账相符。

(四)基建会计人员应参加生产车间基建项目的验收工作

基建会计人员应参加生产车间基建项目的验收工作并在验收单处签字,了解项目交付使用的日期,从而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及时办理转固手续。对于已经交付使用的生产车间,即使其支出发票未收到,也应该对其进行暂估处理入账,为后续办理产权证书做准备,促进固定资产管理与使用同步进行。

(五)应对从事生产车间基建项目核算的基建会计人员进行培训

对从事生产车间基建项目核算的基建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既要包含会计核算知识和法律法规,也要包含具体基建项目业务知识;并让其参加基建工程部门项目设计、生产流程会议,积极参与编制概预算,加强与业务部门沟通,有条件的可以参观学习一些经验丰富成熟单位的核算方法。

结语

生产车间基建会计是会计核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企业管理层应端正态度,重视基建会计在车间工程核算中的作用,让基建会计人员参与到工程项目的前期、中期、结尾的工作中;基建会计人员也应该加强与业务相关部门的沟通,学习基建项目的概况、流程,借鉴成熟企业基建核算经验,使生产车间基建项目核算更加准确、及时有效,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孙守乾.企业大型基建项目会计核算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17).

[2] 吴桂祥.关于国企基建财务管理的几点体会[J].集团经济研究,2007,(10).

[3] 龚成.关于基建会计核算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2).

[4] 李宏微.关于油田企业基建成本一体化核算管理工作的思考[J].理论研究,2015,(10).

[5] 马德家,孙桂珍.基建会计制度的“存”与“废”[J].交通财会,2008,(10).

[6] 魏昌军.企业基建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3,(5下).

第5篇

关键词:交互分配法;计算错误;改进

【关键词】交互分配法;计算错误;改进

1、交互分配法容易出现的计算错误

例:假设某企业有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供电车间和修理车间。“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账户借方归集的金额为48000元;“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账户借方归集的金额为17000元。供电车间提供的劳务量为25000度,其中修理车间300度,生产A产品18000度,基本生产车间5000度,行政管理部门1700度。修理车间提供的劳务量为8500工时,其中供电车间500工时,基本生产车间7000工时,行政管理部门1000工时。以此例说明采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计算差错。

(1)交互分配率的计算错误   交互分配阶段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是指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费用除以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总量的商数。供电交互分配率应为48000÷25000=1.92(元/度),修理交互分配率应为17000÷8500=2(元/工时)。而不少同学算出来的交互分配率则为供电48000÷(25000-300)=1.9433(元/度),修理17000÷(8500-500)=2.125(元/工时)。这显然不对,因为他们把交互分配阶段的分配率计算方法与直接分配法分配率的计算方法混淆。这种差错主要是对交互分配法的含义、步骤不清楚造成的,应把这种方法的特点搞清楚,并注意与直接分配法的联系与区别。

(2)交互分配金额计算错误   某受益对象应承担的辅助生产费用,它是等于该辅助生产车间的分配率乘以该受益对象接受的该辅助生产车间的劳务量。修理承担的供电费用为300×1.92 =576(元),供电承担修理费用为500×2=1000(元)。而不少同学计算结果分别为:修理承担供电960元(500×1.92),供电承担修理600元(300×2),这显然也不对。对这种差错首先要求分清各车间的耗用量和供应量,然后要求把耗用量和分配率都带上单位名称,再看看两者乘积的计量单位是否为元。

(3)交互分配阶段会计分录错误    不少同学虽然交互分配金额计算正确,但把金额搞颠倒了,所作的会计分录为:借记“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576元,“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1000元;贷记“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576元,“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1000元。对这种差错,可分析每一笔交互分配金额,分清从哪个辅助生产车间转出,又转入哪个辅助生产车间。如上述交互分配金额576元是从供电转出,转入修理。交互分配金额1000元则从修理转出,转入供电,正确的分录应为:借记“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 1000元,“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 576元;贷记“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 1000元,“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576元。

(4)交互分配后实际费用计算错误   某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等于该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前的费用加上转入费用减去转出费用的计算结果。不少同学将转入费用和转出费用混淆了,计算出的结果为供电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48000+576-1000=47576(元),修理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17000+1000-576=17424(元)。对这种错误,首先要搞转入费用与转出费用。交互分配阶段的两个金额576元和1000元,其中576元是从供电转出,转入修理,对供电来说是转出费用,而对修理来说是转入费用;而1000元对供电来说是转入费用,而对修理来说是转出费用。因此,交互分配后的实际成本:供电为48000+1000-576=48424(元),修理为17000+576-100016576(元)。

(5)对外分配金额计算错误    对外分配率是等于交互分配后的实际成本除以对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劳务总量。不少同学在计算对外分配率是直接拿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除以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总量,如供电对外分配率48424÷25000=1.937(元/度),修理对外分配率16576÷8500=1.9501(元/工时),这种错误直接导致对外分配金额的错误。正确的对外分配率应为供电1.9605元/度[48424÷(25000-300)],修理2.072元/工时[16576÷(8500-500)]。另外,由于分配率除不尽,不少同学在计算出供电对外分配率为1.9605元/度后,直接用分配率乘以对应的劳务量,计算辅助生产车间外受益对象承担供电费用,不注意尾差的处理而导致对外分配分配金额计算的错误。如生产A产品承担的费用35289元(1.9605×18000);基本生产车间承担的费用9802.5元(1.9605×5000);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的费用3332.85元(1.9605×1700)。对外分配金额合计48424.35元(35289+9802.5+3332.85)不等于交互分配后的实际成本48424元。正确应将尾差计入管理费用,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的费用3332.5元(48424-35289-9802.5)。对外分配金额合计48424元(35289+9802.5+3332.85)等于交互分配后的实际成本48424元。

2、改进后的分配原理

交互分配法由于要进行“交互”和“对外”两次分配,增加了计算的工作量,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上述错误。因此,为简化计算步骤,避免上述错误,我们可以对交互分配法进行改进。基本原理:先采用计划成本法分配原理,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直接分配给每一受益对象;然后将转入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再按对外提供劳务量,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对象之间进行分配。经过两次分配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余额为零。仍以上例说明改进后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所示。    

可见,改进后辅助生产车间外受益对象承担的费用与改进前辅助生产车间外受益对象承担的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徐亚明,吴雯雯:《成本会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第6篇

关键词:辅助生产费用 计划成本分配法 改进建议

一、 现行辅助生产费用计划成本分配法的应用分析

辅助生产费用是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费用的分配核算方法有多种,计划成本分配法是常用的一种,该方法的原理是按照提前给定的辅助生产费用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部门实际受益的劳务量,计算并分配费用的一种方法。辅助生产部门为各受益部门提供的产品或劳务,全部按照实际受益量和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而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是由本期发生的辅助生产费用加上辅助生产部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之和,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额,形成了辅助生产成本的差异额,应由辅助生产部门以外的各受益部门来承担,为了简化和加速计算工作,成本差异额全部记入“管理费用”账户。辅助生产费用计划成本分配法的分配步骤如下:第一,按既定的计划成本分配各项费用。根据各受益部门每月实际接受辅助生产部门提供的数量和预先确定的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第二,结转分配辅助生产成本差异。根据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成本和分配的计划成本进行差异的计算,并调整分配差异额,超支差异用蓝字补加,节约差异用红字冲减。

例:新疆天业集团下属的灌溉股份有限公司设有两个辅助生产车间,分别为供水和供电车间,主要为本公司各部门提供水电服务。2014年6月归集发生的辅助生产费用分别为:供电车间40 000元,供水车间60 000元。该企业供电车间的计划成本为0.5元/千瓦・小时,供水车间计划成本为1.3元/米3。公司6月份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和劳务量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各辅助生产车间按计划单位成本向各受益部门分配成本按照以下计算公式:

某辅助生产车间对外分配计划成本=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总量×该车间的计划单位成本

某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归集的生产费用+其他辅助车间分配转入的计划成本

某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差异=该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已对外分配的计划总成本

具体计算如下:

1.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供水车间费用的分配:

供电车间应承担的费用=10 000×1.3=13 000(元)

基本车间应承担的费用=25 000×1.3=32 500(元)

厂部应承担的费用=10 000×1.3=13 000(元)

销售部门应承担的费用=5 000×1.3=6 500(元)

2.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供电车间的费用分配:

供水车间应承担的费用=30 000×0.5=15 000(元)

PVC管材应承担的费用=30 000×0.5=15 000(元)

基本车间应承担的费用=8 000×0.5=4 000(元)

厂部应承担的费用=10 000×0.5=5 000(元)

销售部门应承担的费用=6 000×0.5=3 000(元)

3.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成本:

供水车间实际成本=60 000+15 000=75 000(元)

供电车间实际成本=40 000+13 000=53 000(元)

4.辅助生产车间成本差异:

供水车间成本差异=75 000-65 000=10 000(元)

供电车间成本差异=53 000-42 000=11 000 (元)

根据计算结果,完成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见下页表2)。

根据表2计算数据,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1)按计划成本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借:辅助生产成本――供电 13 000

――供水 15 000

基本生产成本――PVC管材 15 000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 36 500

管理费用 18 000

销售费用 9 500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水 65 000

――供电 42 000

(2)调整辅助生产成本差异时,将成本差异额记入“管理费用”账户。

借:管理费用 21 000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水 10 000

――供电 11 000

二、现行辅助产费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如表2的分配结果显示,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各受益部门应承担的辅助生产费用时,是根据预先制定计划成本:供水车间计划单位成本1.3元/米3、供电车间计划单位成本0.5元/千瓦・小时来分配辅助生产成本的,这两种费用一次就完成了计划成本的分配,既简化了费用分配的计算工作,同时还能反映和考核各受益部门承担的成本以及辅助生产成本计划的执行、完成情况,有利于分清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因此,该分配方法适用于实行厂内经济核算、计划成本比较准确、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但事实上,供电车间和供水车间相互提供了劳务,分别应承担的费用没有反映出来,因此这种计算方法不是十分合理,该例题中供电车间的“实际成本”是供电车间本月已发生的实际费用40 000元加上转入的供水车间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13 000元,实际费用加上计划成本既不是真正意义的实际成本,也不是真正意义的计划成本,然后再用“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异额结转分配,差额部分由“管理费用”承担,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更缺乏会计理论支持,同样的道理,供水车间的“实际成本”也不合理,也缺乏理论支持。其次,供电车间的实际成本加了供水车间内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但却没有减去分配给供水车间的成本,这将虚增供电车间的费用,显然十分不合理,因此,建议将辅助生产费用计划成本分配法进行改进,结合一次交互分配法的特点进行计算,结果将会更加科学、合理。

三、辅助产费用计划成本分配法的改进建议

仍以上题为例,企业6月份发生的水、电费应由各受益部门负担,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多受益,多负担;少受益,少负担”的基本原则,将发生的费用在各个受益部门进行合理分配。计算供电车间和供水车间的实际成本时,用供水车间和供电车间本月归集的费用60 000元和40 000元,结合一次交互分配法的原理,对供水车间和供电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务的费用,根据“加上分进来的、减去分出去的”原则,对辅助生产费用进行第二次分配,计算过程如下:

1.交互分配率的计算。

供水车间交互分配率 =60 000÷50 000=1.2(元/米3)

供电车间交互分配率 =40 000÷84 000=0.48(元/千瓦・小时)

2.交互分配额的计算。

供电车间应承担的水费=10 000×1.2=12 000(元)

供水车间应承担的电费=30 000×0.48=14 400(元)

3.交互分配后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费用。

供水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60 000+14 400-12 000=62 400(元)

供电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40 000+12 000-14 400=37 600(元)

根据计算结果,完成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见表3)。

根据表3的数据,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1)按计划成本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

借:辅助生产成本――供电 13 000

――供水 15 000

基本生产成本――PVC管材 15 000

借: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 36 500

管理费用 18 000

销售费用 9 500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水 65 000

――供电 42 000

(2)调整辅助生产成本差异时,将成本差异额计入“管理费用”。

借:管理费用 70 000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水 2 600

――供电 4 400

由此可见,供水车间和供电车间本月实际发生费用分别是60 000元、40 000元,合计100 000元,改进后的计划成本分配法与交互分配法相结合应用后,计算出的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费用,加上分配转入的应承担的其他辅助生产成本再减去本车间提供给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其最终的结果,供水车间和供电车间重新分配后的费用分别是62 400元、37 600元,即等于分配前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待分配费用之和100 000元。笔者认为,该方法充分考虑了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的费用,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实际成本,计算出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J

参考文献:

1.徐丽.《成本会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第五惠琴.辅助生产费用之计划成本分配法的改进探讨[J].商业会计,2012,(09).

3.杨世忠.谈谈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中的计划成本法[J].财会学习,2011,(06).

第7篇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对于成本会计的教学来说,如果能做到有效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学以致用,就达到目的了。

2成本会计课堂有效教学案例展示———品种法教学案例分析

品种法是成本计算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教材以某企业一个基本生产车间和一个辅助生产车间一个月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以多张表格的形式讲述了品种法的应用过程。对于初次学习品种法的学生们来说,有较大的学习困难,连表格数据的来龙去脉都很难理解清楚,更别谈实际操作了。本次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程度出发,以真实的招聘资料为教学案例创设情境。以品种法的计算程序为导向,从编制要素费用的会计分录入手,逐步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呈现完整的账务处理流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品种法的应用程序。课堂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相结合并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以学生明确任务、实施任务、完成任务、展示任务为主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学会操作为目标,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1创设工作情境,发放资料,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广州某企业2013年7月校园人才招聘笔试题:某企业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和一个辅助生产车间。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辅助生产车间是一个机修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等部门提供修理劳务,该辅助生产车间不设“制造费用”账户。企业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要求根据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并完成甲、乙两种产品明细账的登记。该企业2013年10月份生产车间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如下:1)领用材料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产品领用材料249600元,生产乙产品领用材料182400元。基本生产车间领用一般消耗性材料56640元,辅助生产车间领用一般消耗性材料57600元。2)分配工资基本生产车间生产工人工资192000元(按甲、乙两种产品耗用的生产工时比例进行分配,甲产品的生产工时为28800小时,乙产品的生产工时为9600小时),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工资38400元;辅助生产车间生产工人及管理人员工资共72000元;行政管理人员工资81600元,共计384000元。3)计提福利费按照工资费用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4)计提折旧费基本生产车间固定资产原值960000元;辅助生产车间固定资产原值为384000元,按月折旧率1%计提折旧。5)其他支出基本生产车间发生其他支出43584元,辅助生产车间发生其他支出29280元,共计72864元,均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6)10月份辅助生产车间(机修车间)共提供劳务43200小时,其中:基本生产车间提供38400小时,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4800小时,辅助生产费用按受益原则进行分配。7)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按生产工时比例在甲、乙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甲产品的生产工时为28800小时,乙产品的生产工时为9600小时。8)甲产品本月完工产品4800件,月末在产品1920件,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加工费用完工程度为40%。乙产品本月完工产品1600件,月末在产品500件,原材料投料程度为80%,加工费用完工程度为50%。采用约当产量法分配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引用公司招聘考试资料,贴近学生实际。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每位同学都想在自己求职过程中能够顺利通过。因此,相对课本案例而言,资料可以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们的挑战欲。在学新知识之前,学生们就已经具备积极主动的心态了。这对于本次课的课堂教学而言无疑是开了个好头。

2.2布置任务一:小组合作-分角色完成前7笔经济业务记账凭证的填制

班级共36人,分为6小组,每组6人(分别是从1号到6号的同学,每组类推)。每组设出纳一名,会计主管一名,其余同学都是充当会计角色。(4位扮演会计角色的同学都要自己填制凭证,由统一的出纳盖章,主管审核。)扮演会计角色的同学能够很好地了解会计处理的流程,也是编制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的一个很好的复习机会。扮演出纳角色的同学,对于哪些凭证应该出纳签字,会有更清晰的认识。扮演会计主管角色的同学则可以深刻体会审核记账凭证的严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也更有利于同学们展开讨论,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相比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学生学得更轻松,更主动。

2.3师生核对记账凭证、精心设置抢答环节

在各小组分角色讨论、填制、审核完记账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核对记账凭证、分析经济业务。其中第6、7两笔经济业务设置为抢答题。规则为在5分钟内最快举手的组员进行回答。回答正确,该组加5分。若回答不正确,其他每组说出自己的答案,正确的组加5分,不正确的组不加分。将第6、7笔经济业务设置为抢答题,一是因为相对前5笔经济业务而言,难度增加了,也有一定的综合性。二是为了增强组间的竞争性,同时也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增强集体荣誉感。

2.4任务一成果展示:老师随机在各组抽查座位号相同的学生进行成果展示

如果把每组所有组员填制的凭证全部展示出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利用随机抽取相同座位号的方式比较公平。将所抽取学生的记账凭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全体同学一起观看学生作品。师生一起对6位学生的记账凭证打分(得分细则表包括:每张凭证日期、附件、摘要、会计分录、画线、金额、人民币符号、记账员签字发、出纳签字、主管签字)每张凭证满分为10分,共7张记账凭证。(第8笔经济业务暂时不做)

2.5布置任务二:以品种法的计算程序为导向,学生自己完成第八笔经济业务记账凭证的填制

招聘资料的设置很好地诠释了品种法的计算程序。学生在编制记账凭证时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每笔经济业务之间的联系,绝大部分同学可以领悟其中的顺序结转过程。第8笔经济业务比较综合,是成本计算的最后一步。要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采用约当产量法需分三个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分别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对于学生们来说,虽然前面第八章已经讲过约当产量法,但与品种法结合起来运用学生还不熟练。我采取先让学生思考,自己填制凭证的方式。

2.6任务二成果展示

各组仍然会抽取一个座位号相同的同学上交作业,作为组内成果。在我巡视过程中同学们都在积极讨论,学习气氛很好。这说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和学习热情。当然任务的布置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既不可太难也不可太易,才能有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大部分同学计算正确,并完成了记账凭证的填制。

2.7布置任务三:第1-3小组完成甲产品明细账的登记,第4-6小组完成乙产品明细账的登记

两种产品都需要登记明细账,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我决定分组分别进行。第1-3小组完成甲产品明细账的登记。第4-6小组完成乙产品明细账的登记。明细账的登记也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过程,需要思路清晰,谨慎仔细。小组同学通过讨论可以正确填制完产品明细账。现场观察来看,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都在进行激烈讨论,集体荣誉感很强。

2.8任务三成果展示:甲、乙两种产品明细账

各组上交产品成本明细账。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分析两种产品明细账的登记过程,然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各小组产品成本明细账。根据评分细则,师生一起对各组明细账进行评分。由于之前各小组在登记明细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思考,现在老师再稍加点拨,同学们就能顺利说出答案。从各组上交的明细账来看,有2组全对,2组填错了1个数字,1组填错了2个数字,还有1组全错。同学们掌握的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

2.9统计各组成绩,对成绩排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

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我将各个环节的评分做到具体可操作化。最后我们排出了名次表。对于前三名的小组,我们给予了物质上的奖励。后三小组虽然没有获奖,但课堂上的表现也是很好的。

3教学反思

第8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system of the heater workshop,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layout are adjusted, so that the production process can be optimiz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workshop status, analysis of the product capacity, using SLP system facility layout theory, we design the layout of workshop, get several optimization schemes, then using the weighted factor method to evaluate and select the layout scheme, finally obtain the optimal scheme of improvement.

【关键词】加热器;车间布局研究;SLP;加权因素评价

【Keywords】heater; workshop layout study; SLP; weighting factor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L35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112-02

1 加热器生产车间布局现状

对加热器车间进行工艺布局设计,是指在一定的能够确定的空间范围里,通过一系列合理安排工作单元,从而达到生产运作活动服务的高效性[1]。如何更好地使此次研究能得到车间工艺布局的合理设计,必须结合好本工厂和加热器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尽可能符合实际的信息采集,SLP方法研究才更具备现实性[2]。

通过对工厂车间生产的调研,与管理人员的多次沟通,列举了一些能够为本次研究所需的一些数据,包括设施设备的资源约束条件、产品生产计划和产量、产品的工艺流程、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量、空间占用、工序间的物流关系等。

系统化设施布局法(Systemtic Layout Planing,SLP),是理查德・缪瑟教授于20世纪中期提出的布置研究的经典方法,对各种布置形式都适用[3]。这套理论的前后逻辑性很强,其过程中对物流和作业单元的综合分析,用数据来计算出合理的布局,是一种很好的定量分析手段,在工业领域运用极其广泛。某工厂加热器产品生产车间布局如图1所示。

2 物流相互关系分析

2.1 作业单位划分

根据加热器工艺过程表,以及SLP理的P、Q、R、S、T的具体分析,确定加热器生产的区域有10个工区,并加入1个辅助办公区,共划分为11个作业单元模块,具体如表1所示。

2.2 物流分析

根据表1的作业单位划分,根据物流强度分析表,结合加热器生产车间作业单元等级比例划分表,可绘制出加热器生产车间作业单元模块物流相关图,如图1所示。

3 作业单位综合分析

根据作业单元综合相关图,进一步安排作业单元的相对位置,根据等级比例级别高低来确定具体布置位置,综合分值高的越接近中心区域[4]。因此,以综合接近程度来编制具体排序(按SLP理论,等级A为4分,E为3分,I为2分,O为1分,U为0分,X为-1分),形成作业单元综合接近程度及排序表。根据综合排序以及单元相互关系等级,绘制出作业位置相关图,结合其面积,最终形成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如图2所示。

4 加热器车间布局方案设计和评价

4.1 加热器车间布局方案设计

加热器车间布局方案以作业单元位置相关图和作业单元面积相关图作为关键点入手,并加入作业单元间的物流运用、器材摆放、车间门的位置、作业环境和安全等影响因素,以及作业单元内部的人员组织、操作便捷性等。比如,热处理炉的高温对周围环境的热污染较大,考虑到安全,需要将其尽量靠近边缘位置;原材料区一般作为毛坯材料进入和复检区域,尽可能需要离厂门和车间大门近;产品零件加工的结束点都在无损或喷砂区,这两个区域周围需要一定的面积作为完工零件成品的堆放区域;以及焊接烟尘等因素。根据上述方法,最后得到加热器生产车间优化的布局方案。

4.2 方案评价

针对优化后的加热器生产车间布局方案,采用加权因素的方法进行评价。通过与工厂技术、基建、质量保证、制造部门的专家与操作人员沟通与访谈,根据SLP规划原理,设定评判的依据,分为以下5个主要维度:物料流动方便性,生产安全性,生产管理便捷性,设施建设成本及可行性和空间利用率。

根据设定的方案评判维度,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比较法,对5个主要评判维度赋予权重,让工厂技术、基建、质量保证、制造部门的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打分评价,分值和权重比的综合分数最高的即位最优方案。

具体操作步骤为,制定包含5个维度的加热器生产车间影响因素评价表,以准确的参数对每个因素进行评估,然后对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采用5即评估方法,即A,分值5,极其重要;B,分值4,重要;C,分值3,比较重要;D,分值2,一般;E,分值1,不重要。确定后,将评价表发放给技术、基建、质保以及制造部门的专家代表,对表内的信息进行研究和讨论,并做出评价。对各位专家的评价结果数据进行计算和统计对比后,确定权重比例。由于篇幅关系,评价过程论文略,最后汇总得出的五个维度――物料流动方便性、生产安全性、生产管理便捷性、设施建设成本及可行性和空间利用率的权重比例分别为30%、25%、10%、15%和20%。并汇总得到加热器生产车间布局方案的评判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布局方案评价汇总对两套方案进行比较,在加热器生产车间的布局优化中,方案A的得分高于方案B,故确定方案A为加热器生产车间布局的最优方案。

5 结语

通过SLP系统布置方法对某工厂的加热器车间布局进行了优化和改进,降低了物料搬运和物流的距离,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并且其安全性和空间利用率的提高也为员工提供了比较好的工作环境,为生产的持续改善和产品质量的保证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全喜.生产运作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孙敏.联合厂房的工艺布局设计[J].新技术新工艺,2012(11):36-38.

第9篇

题目1

资料:某企业下设一个基本生产车间和一个辅助生产车间(机修车间),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该企业是大量生产的企业,因半成品不对外销售,所以,管理上不要求计算半成品成本。因此,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该企业实行一级成本核算,为了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设置了甲、乙两种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和辅助生产车间的“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不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发生时直接归集在“辅助生产成本”账户中。…………

要求:(1)根据上述资料,分配各项费用,编制各种费用分配表。

(2)根据各种费用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

(3)根据各种费用分配表和会计分录,登记各种费用、成本明细账。

(4)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5)根据各产品成本明细账登记的完工产品成本,编制产品成本汇总表,并编制结转产品成本的会计分录。

答:

(1)按材料用途进行分配,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见表1

C材料分配率=40000÷(8000+2000)=4

甲产品负担的全部材料=8000×4+20000=52000(元)

乙产品负担的全部材料=2000×4+30000=38000(元)根据“材料费用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52000

——乙产品

38000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12000

制造费用

10000

贷:原材料

112000

2)借:原材料

200

制造费用

1800

贷: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摊销

2000

借: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摊销

4000

贷: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

4000

(2)工资费用分配率=40000÷(6000+2000)=5

甲产品负担的工资费用=6000×5=30000(元)

乙产品负担的工资费用=2000×5=10000(元)

根据“职工薪酬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30000

——乙产品

10000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15000

制造费用

8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63000

2)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1500

——乙产品

500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750

制造费用

4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66150

(3)

根据各车间、部门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及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办法,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分配计算表,见表

基本生产车间月折旧额=200000×1%=2000(元)

辅助生产车间月折旧额=80000×1%=

800(元)根据“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

2000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800

贷:累计折旧

2800

(4)编制各项货币支出汇总表,见表4。根据“其他费用汇总表”编制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

9080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6100

贷:银行存款

15180

(5)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36000/(8000+1000)=4

基本生产车间负担=8000*4=32000(元)

企业管理部门负担=1000*4=4000(元)

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

32000

管理费用

4000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36000

制造费用分配率=64000/(6000+2000)=8

甲产品负担的制造费用=6000*8=48000(元)

乙产品负担的制造费用=2000*8=16000(元)

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制造费用)

48000

—乙产品(制造费用)

16000

贷:制造费用

64000

题目2

2、某企业采用简化分批法计算甲产品各批产品成本。3月份各批产品成本明细账中有关资料如下:

1023批号:1月份投产22件。本月全部完工,累计原材料费用79750元,累计耗用工时8750小时。

2011批号:2月份投产30件.本月完工20件,累计原材料费用108750元,累计耗用工时12152小时;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月末在产品完工程度为80%,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所耗工时。

3015批号:本月投产5件,全部未完工,累计原材料费用18125元,累计耗用工时2028小时。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归集的累计间接计入费用为:直接人工费36688元,制造费用55032元;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计算累计间接计入费用分配率和甲产品各批完工产品成本(列出计算过程)

答:(1)全部累计工时=8750+12152+2028=22930

累计间接费用分配率(工资及福利)=36688/22930=1.6(元/小时)

累计间接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55032/22930=2.4(元/小时)

(2)1023批号完工产品原材料费用=79750(元)

完工产品工资及福利费=8750*1.6=14000(元)

完工产品制造费用=8750*204=21000(元)

2011批号工资及福利费分配率=12152*1.6/(20+(30-20)*80%)=694.4(元/件)

制造费用分配率=12152*2.4/(20+(30-20)*80%)=1041.6(元/件)

原材料分配率=108750/30=3625(元)

完工产品原材料费用=3625*20=72500(元)

完工产品工时=12152/(20+10*80%)*20=8680

完工产品工资及福利费=1.6*8680=13888(元)

完工产品制造费用=2.4*8680=20832(元)

1023批产品总成本=79750+14000+21000=114750(元)

第10篇

[关键词] 资源 作业中心 资源动因 作业动因

一、制药企业成本动因理论分析

作业成本法比传统的成本计算法更科学地揭示了单位产品和间接费用的因果联系,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成本[1]。作业成本法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最大的不同在于分配基础的不同,所谓的分配基础就是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成本形成的起因,是成本标的与其直接关联的作业和最终关联的资源之间的中介因素,是确定成本的决定性因素。

成本动因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资源动因是衡量资源消耗量与作业之间关系的某种计量标准,它反映了消耗资源的起因,是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的依据。作业动因指作业发生的原因,是将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连接起来的中介[2]。在制药企业车间里,常用的资源动因有设备的消耗功率、动力能源消耗的实际数量、人工工时等,直接可以归到产品成本中的就是常数系数;常用的作业动因有生产时间、反应时间、人工工时、成品重量、动力系数等。

制药企业在确定成本动因时,通常采用验法、测量法、回归法三种方法:

经验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通常用于能源费用、辅助生产费用、三废处理费用成本动因的确定。首先,相关人员按重要性和相关程度为各个可能的成本动因由低到高打分;其次,为各相关人员设定不同的权重,其中要考虑技术因素、管理责任大小等因素;最后,加权计算各个作业动因的得分,根据上面两步分值高者作业成本库的代表作业动因。例如某个车间燃动费用,首先由整个企业的燃动管理中心分配到各个车间,再根据经验确定分配到产品或生产工序的作业动因。经验法成本低,但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测量法主要用于确定修理费用、质检费用的成本动因。测量法通过仪器、仪表设备和人力,详细记录作业信息以实际发生量记录作为成本动因。测量法结果比较客观,但仪器成本和人力成本较高。

回归法应用范围较小,一般用来分配燃动费用。回归法根据数学回归方法确定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动因及资源消耗的方法。回归法计算结果最准确,但回归法法比较复杂,需要收集较多的历史数据,设计成本较高。

二、制药企业成本动因案例研究

1.研究背景。本文以某制药企业HZ公司合成生产车间为真实案例,是为该企业设计ABC成本核算体系成果的一部分。合成生产车间就是隶属于合成产品线。合成生产车间的自动化水平比较高,设备价值也比较昂贵,制造费用与人工费用之比达到了284.8%。目前车间制造费用的分配采用传统成本分配方法,以机器工时为主,结合人工工时。

目前国内制药企业未见涉及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制药行业车间的生产流程比较复杂,在确定成本动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作业中心和不同生产工序的特点。只有清楚作业中心和生产环境,作业发生的方式,才能准确确定成本动因。

2.合成生产车间资源分析及作业中心划分。车间消耗的资源对应车间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组成资源库。合成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按用途主要有人工费用、折旧费、燃动费用、辅助生产费用、机修费用、质检费用等。这些费用需要选择合理的资源动因,将共用费用分配到各个作业成本库中去。合成生产车间成本费用一般从各个职能中心,分配到生产车间,再到作业中心,最后分配到产品,如图所示:

合成生产车间的作业中心是根据不同的作业划分的,一般有氢化反应作业中心、结晶离心作业中心、燃动中心、抗感染区块一作业中心、抗感染区块二作业中心等等,如图所示:

3.合成生产车间资源动因的确定

车间发生的费用都先是通过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再将改作业成本总额按照作业成本动因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以燃动费用资源动因确定为例,车间内各种设备按照相似功能布局在一起,表现为各产品的生产和其他产品位置不能完全独立划分作业空间,燃动费用的计量仪表难以按照产品或作业中心安装,同时为燃动配套的管路等也难以准确分割,这就需要选择合理的资源分配动因进行分配。

单项燃动费用应分别选取分配动因进行分配。电费进行分配的资源动因可以采用从作业中心的实用设备功率合计,即∑(设备额定功率×开机时间);水费进行分配的资源动因可采用各作业中心相应工序用水量合计,即∑(工序工艺用水量×批次),蒸汽、冷冻、空压费用与水费类似。要注意的是,设备额定功率是可以准确计量的,但是工序用水量、工序蒸汽量和工序空压用电量并没有可以直接获得的途径。企业可以通过车间统计人员提供的以往一段时期内水、电、气、冷冻和空压耗用量的记录,除以对应期间内的生产批次,大致算出工序用水量、工序蒸汽量、工序空压用电量等数据。但得到的数据可能与实际消耗数量有较大的出入,这就需要征询有关人员的意见,结合生产的特点和以往的经验制定相应的修改系数,使调整后的数据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具体资源及资源动因如下表所示:

三废处理费用由三废处理中心分配到合成生产车间,可以根据经验法确定三废处理费用的资源动因。例如,基本生产车间排放的化学需氧量(简称COD)单位总量与生产工艺有关,可控的弹性较小,只要生产产品就要排放相应的COD单位,车间用水量的弹性较大,所以可以按照车间使用的自来水量,考虑COD指标和毒性指标,折合分配系数,把折算后的系数作为三废费用分配的资源动因,如果实际折算系数与现实差距较大,要重新进行调整。

4.合成生产车间作业动因的确定

如果某个作业中心只为一种产品的生产服务,那该作业中心发生的全部作业成本都归集到这一种产品上,作业动因就是1。如果车间燃动作业中心提供燃动的产品不止一种,那么相关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经验为每种产品设定一个动力系数,对动力系数即是燃动作业中心的作业动因。在确定动力系数时,必须以严格的生产资料作为基础,例如可以以产品占用罐数和时长为依据来确定分配系数,如果不符合个别燃动费用的实际情况,还要根据经验调整。

合成生产车间有些作业成本只和时间相关,比如氢化反应的作业成本只和氢化反应的时间有关,可以通过反应时间把作业成本准确地分配到产品上去,所以氢化反应作业中心的作业动因就是反应时间。但有些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不止和一个因素有关,例如结晶离心作业中心发生的作业成本,不仅和占用反应釜的数量相关,还和启动反应釜的次数相关,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复合作业动因。反应釜罐次就是结晶离心作业中心的作业动因,它是一个复合作业动因,其中反应釜罐次=反应釜罐数×反应釜启动次数。

合成生产车间其他常用的作业动因还包括生产时间、人工工时、成品重量等。如下所示:

三、结论

成本动因是把成本分配到成本标的的依据,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制药企业确定成本动因的主要方法有经验法、测量法和回归法,其中经验法应用最为广泛。这几种方法基本可以确定企业能源费用、辅助生产费用、三废费用等费用分配的成本动因。要根据资源中心和作业中心的不同情况,在若干成本动因中选取最相关的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常用的资源动因有设备的消耗功率、动力消耗的实际数量、人工工时等,直接可以归到产品成本中的就是常数系数;常用的作业动因有生产时间、反应时间、人工工时、成品重量、动力系数等。

本文以合成生产车间为例,旨在为选择作业动因提供一般的思路,仅起到参考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为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减少或选取不同的成本动因,切忌生搬硬套、全盘照搬。此外,在选取成本动因的时候还要考虑到作业成本法目标、实施成本等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平心 于洪涛 张 枫: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及其新发展[A].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 30-34

第11篇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思考;实践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近年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教研室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下面作阐述之。

1 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1.1 为什么要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我们已经建立了电子电工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子设计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电子检测实训室,在实训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中,电子电工实训室可以完成电路基础、电工基础方面的实训。电子设计实训室与上海因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因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具有数模电培训系统、单片机开发培训系统、智能项目开发训练系统、EDA学习及开发培训系统、FPGA学习及开发培训系统、嵌入式实践开发系统、电子产品项目设计培训系统、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训练项目等,能完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训,以及电子类竞赛项目的培训。电子工艺实训室完成电子产品组装方面的实训,如收音机组装、功放组装等。电子检测实训室主要完成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实训,及对电子产品进行检测的实训。

这些实训室完成的电子产品虽然是真实的电子产品,如收音机组装、功放组装等。但总感觉还缺什么,总觉得学生就业与市场有较大差距。经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1.2 建立什么样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立什么样子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呢?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丁金昌指出,建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校内实训基地要做到生产性实训,必须要实现“八个合一”:(1)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专业课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产品的生产车间或是业务的工作室。(2)学生与学徒合一。(3)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生产实习的师傅。(4)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5)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教学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6)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学生完成的作业不仅仅是写在作业本上的,而是生产出的合格产品或是学生的创意作品。(7)教学与科研合一。(8)育人与创收合一。通过生产性实训,既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又生产了一定的物质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为此,我们确定建立一个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实现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

2 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

我们利用财政部教育部支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进行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建立了一个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

我们依据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管理模式来建立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能够满足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体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做的高度统一。

我院的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的生产任务可以来源于社会真实的项目(即生产商品),也可以是模拟的教学任务(即生产产品)。对产品的用途、性能、设计、选材、成本、工艺选择、验收标准、完成时间等都按照企业生产的要求做。对技术服务的对象、内容、标准、技术规范、最终成果的形式等也严格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管理模式包括考勤、调度、计划、制品、定置、统计、“6S”及安全与文明生产管理到着装等都严格参照企业的制度执行,以实现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致。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生产的产品或技术服务成果的质量、效率、成本、工艺选择等在接受学院“教学标准”评价的同时,还要参照企业、客户对产品的验收标准进行综合评判。

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与企业的电子产品生产车间还是有一个较大区别,就是目标不同,我们不是以赢利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产品的选择需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具有轮换性。

目前,这些工作我们还在进一步完善,以期培养更合格的电子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系统性;逻辑性;品种法

成本会计学是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为会计核算提供基础数据,其特点是:逻辑眭,系统性较强,但贴近实务;方法多种多样;计算题量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文章通过教学实践,结合品种法的核算程序,运用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从教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接受品种法,而品种法是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基本方法,掌握品种法的核算特点是学习其他核算方法的基础,以此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所谓系统性,是指始终一贯的条理,有条不紊的顺序,品种法的核算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所谓逻辑性是指发展过程符合逻辑体系、具有逻辑特点、恪守逻辑规则的情况。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之所以要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是由于教学中传授和学习的科学知识本身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学不相应地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就违反教学的客观规律。品种法的核算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和逻辑眭的特点。

学生做练习的过程证明,在运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遵循系统性、逻辑性原则,学生根本就无法完成品种法的成本核算过程,当然最终也无法得到准确的产品成本数据。

一、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在品种法中的具体体现

在品种法的计算程序中系统性、逻辑性的原则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第一步,分配各项费用要素:按照费用的受益原则对各项费用要素进行归集和分配,即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项费用,如原材料、人工费用、折旧费用、水费、电费、燃料费等,在取得各项原始凭证的基础上,按照受益对象进行分配,如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基本生产车间、行管部门等;第二步,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在第―步分配的基础上,对辅助生产车间归集的费用按照受益原则进行分配,如分配给基本生产车间、行管部门等;第三步,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即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即分配给基本生产车间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第四步,归集和分配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成本:即在前三步的基础上,某一种产品的成本数据已经归集完整,接下来要看月末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生产情况,否都是在产品、是否全部完工、是否既存在在a品又有完工产品的情况,来计算完工产品的成本。如果企业生产的情况是即存在在产品又存在完工产品,则需要运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将归集在该种产品中的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第四步,是品种法的最后一步。

学生在运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遵循上述系统性、逻辑性的原则,即如果没有完成第一步的各项费用要素的分配工作,则无法开展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的成本核算工作,或者如果没有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则无法开展第三步的成本核算工作,以此类推;或者在运用品种法的过程中,完全打乱了上述四个步骤,则根本就无法开展品种法的成本核算工作。

第一步:各项费用要素的分配

企业在运用品种法核算产品成本时,要完成品种法的核算过程,首先要对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所有费用要素(八项:材料、燃料、动力费用、职工薪酬、折旧费用、利息费用、税金、其他支出)按照其发生地点和用途(即受益原则)进行归集和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对原材料、职工薪酬的分配等。原材料的分配方法可以选择定额消耗量比例法或者定额费用比例法,而职工薪酬中的计时工资采用月薪制来核算。在记账凭证中编制会计分录1,如下

借:基本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原材料 分录1

应付职工薪酬

累计折旧

银行存款等

根据上述会计分录登记相应的账户,如下图1所示。在记账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这一项核算不能出现差错,因为这一项是成本核算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一项中,与成本核算有关的账户有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对于基本生产成本的影响是,会将相应的金额登记到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项目,同理也会把辅助生产消耗的费用要素金额、基本生产车间消耗的费用要素金额归集到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相应的成本项目(假设辅助生产车间在归集费用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制造费用”科目)和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明细账中的各个费用项目专栏。

第二步: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在上述第一步工作结束后,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保证基本生产及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存在辅助生产车间,如供水、供电车间,则需对辅助生产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但是对于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不需再做一次专门的归集工作,直接根据第一步中的核算结果,登记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即可以得到该数据。即在对各项费用要素进行分配的过程也同步完成了对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即第一步工作是第二步工作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先进行第一步,才能进行第二步,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即系统性、逻辑性的体现。如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第一步就直接对辅助生产费用进行分配,但是分配时却发现辅助生产费用明细账上是没有数据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先完成第一步各项费用要素的分配工作。如图1所示。对于辅助生产费用的具体分配工作,结合一定的分配方法如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等,依然按照受益原则进行核算。在对辅助生产费用完成计算分配后,应该在记账凭证上编制的会计分录2如下:

借:基本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分录2

贷:辅助生产成本

根据上述分录登记相应的账户,如图2所示。在记账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这一步对基本生产成本的影响,有可能涉及到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中的“直接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和制造费用明细账中相应的费用项目。此时,辅助生产成本总账和明细账中的余额均为零。

第三步: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在完成上述两步核算后,其实已经对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发生的金额进行了归集,如图1、图2所示。即第1步、第2步工作是第3步工作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首先进行第一步,其次进行第二步,然后才能进行第三步,这个顺序也是不能颠倒的。即系统性、逻辑性原则的体现。如果企业的一个基本生产车间同时生产了两种以上的产品,则需对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按照机器工时比例或年度计划分配率等分配方法进行分配,在完成计算分配后,应在记账凭证上编制的会计分录3,如下: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

基本生产成本-乙 分录3

贷:制造费用

根据上述分录登记相应的账户,如图3所示。在记账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这一步对基本生产成本的影响,涉及到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中的“制造费用”成本项目。此时,制造费用总账和明细账余额均为零。

第四步: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经过上述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核算,对于每一种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费用已经登记到相应的各种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对应成本目中,即对上述费用进行分配的过程,同时通过登记账户,也完成了对基本生产成本的归集过程,接下来就要结合企业生产的该种产品的特点,即是否都是在产品、是否全部完工、是否既存在在产品又有完工产品的情况,来计算完工产品的成本。如果企业生产的情况是即存在在产品又存在完工产品,则需要运用一定的分配方法将归集在该种产品中的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第四步,是品种法的最后一步。即在完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展第四步的核算工作。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后,完工产品验收入库,需结转完工产品的成本,在记账凭证中,编制会计分录4,如下:

借:库存商品

贷:基本生产成本 分录4

根据上述分录登记相应的账户,如图4所示。在记账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这一步对基本生产成本的影响,涉及到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中的“直接材料”、“直接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成本项目的减少,即结转到完工产品成本中。此时,如果该种产品没有月末在产品,基本生产成本总账和明细账的余额均为零。

上述四个步骤在品种法计算过程中是一个系统性、逻辑性的工作:四个步骤要依次进行,四个步骤的完整应用,就可以得到品种法下各种产品的完工产品的成本。而且,从上述的4个图示中,也可以看出,图示的内容从复杂到简化,从完整的系统到最后单一的数据,即完工产品成本。这些计算过程和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充分体现了系统性、逻辑性原则在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一品种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