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环境论文

人环境论文

时间:2022-06-12 04:5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环境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环境论文

第1篇

l、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要继续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教育,”扼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蔓延,创建良好的经济环境

2、批判性的继承外来文化。从整体上来说,外来文化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但同时也应提高未成年人对文化的鉴别力,使未成年人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批判性继承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中不适合我国国情和未成年人成长的糟粕要大胆的摒弃,对其积极部分要取其精华,加以吸收。

3、加强媒体的自律。社会公众媒体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承担起文化塑造未成年人人格的重任。要净化社会环境,公众媒体就应从源头上杜绝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字、图片和影像出现在公众视野,以此保证社会文化传播的健康性。公众媒体要宣传积极进步的思想,遏制颓废消极的文化,充分发挥其导向育人功能,为未成年人提供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文化产品,为未成年人提供绿色网络文化。

二、深化学校的改革,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和教师应注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1、转变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学校应进一步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逐步摆脱以应试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办学方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基本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学生的德育与智育平衡发展。同时,公私立学校应逐步树立以德树人、以德修身的办学方针,以真正彻底地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2、重视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引导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培养出健康人格的学生,教师就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人格。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智慧与文明的象征,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树立的榜样和模范作用。同时,教师应积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教育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关爱,多一份体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因人而异的选择教法,使每一位学生的人格都得到健康地发展。

三、改良家庭教育方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孩子的合作,共同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因此,父母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

1、创设温馨安全的家庭氛围。父母应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若夫妻不和,在孩子面前,父母则应尽量保持和平的、良好的关系,培养幸福和睦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应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摆正孩子的地位,给予孩子物质与精神双重需求,为孩子创造温暖、宽松、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2、采用科学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要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为孩子做好榜样,父母应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人格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父母要用科学的方法教养子女,保持和谐民主的氛围,重视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尊重和满足孩子的亲情需求。在其成长的关键时期,少一些责怪,多一些关心,少一些打骂,多一些安慰,使孩子生活在一个民主、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注重良性同伴关系的引导

在未成年人与其同伴相处时,他们会相互学习、相互模仿、相互感染。父母和老师在平时生活中应及时予以关注,加强对其同伴关系的引导。

1、选择合适群体环境。根据未成年人自身的性格特点,父母和老师积极创造适宜条件,引导未成年人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如若孩子没有主见,只会一味的服从,则应给其创造机会,让他和一些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一起相处,以发展其坚持主见的能力;如若孩子孤僻,内向、害羞,则应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多结识朋友;如若孩子太自我,唯我独尊,让其和跨年龄的同伴交往,以此教会孩子相互尊重、相互宽容、谦让等品质。孩子在和其同伴交往中,慢慢学会交往,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共享、宽容等良好的行为,以发展其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其良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2、引导良性群体交往。父母要及时关注未成年人交友情况,给予适时引导。父母不仅要树立鼓励孩子积极交友的正确态度,更要关注孩子平常都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如果孩子和一个很有教养,很有礼貌的孩子交往,他们在一起会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促进彼此共同进步,那么家长就要积极鼓励。如果孩子和一些任性妄为、举止轻浮等品行不端的孩子交往,父母应给予引导,及时和孩子沟通,讲清其中利害关系,以促进孩子与同伴的良往。社会环境对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人格形成的影响更不可忽视。

第2篇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没有专业的著作与论述。然而我们在分析、研究人体运动学、运动遗传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体育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其中重点是体育教学环境方面的研究,经过大量的发展与演变,人们一直在寻找体育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改变目前这种状况作出前所未有的努力。

【关键词】

国内外;体育教学环境;研究

1 自然环境中体育训练的研究

在1950年时,很多西方专家与研究人员逐渐关注自然环境体育训练方面的研究,结合体育运动,我们逐渐意识到如果我们只是在自己限定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培养,想要取得在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比赛冠军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科学的训练环境,对于比赛结果而言是非常关键的。由于关于训练环境的研究,在1968年奥运会比赛中,达到了研究体育环境训练与教学的顶峰,之后,一些学者逐渐开始分析体育教学环境中的其他影响因素。自1965年起,很多学者与专家进行的地理训练环境方面的研究,从地理学的观点出发,在经验性调查体育和体育相关的题目时,侧重于地理和理论性的阐述,而擅长于这种理论著作的典型作者就有John Rooney和Wagner。在多次召开的有关于地理学特征讨论会及各类学术杂志、期刊的出版中了贝勒(John Bale)的《体育与地点》(Sportsand place,1982)和《体育地理学》(Sports Geography,1989)可称之为体育地理学里程碑式的著作。而1986年美国罗雷(Rooney)主编的刊物《体育场所:一本国际性的体育地理杂志》(Sports Place 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Geography)和1983年民主德国于出版了塔・沃博热维奇著的《气象学与体育运动》一书都从物理的角度分析讨论了对运动成绩影响的重要因素――气象条件。将我们世界性赛事奥运会报告划分成十个正式研究方向与十二个综合研究边缘性质学科,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中12个综合边缘性学科包括运动与环境科学。在1985年日本研究专家本村坎次撰写了《21世纪新体育》一书,在书中系统全面的分析了世界体育环境的发展、演变以及未来前景。

2 地理活动与体育环境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法国,前苏联以及日本等国在体育教学环境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而且根据平原与高原地区环境、热带与温带地区环境在运动员运动体能方面的影响,开始了地理环境与体育活动相互关系研究的新篇章。

由于世界自然环境不断恶劣,很多环境科学家常常发出关于环境问题的警示,先后建立了大量的环境发展理念,结合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提出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在1987年联合国第43次大会上正式批复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地球家园的将来》,而且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论,指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主要是一方面能够满足我们现阶段人类的各种需求,同时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自此以后,人类不论在进行任何活动的时候,都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我们全世界的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国际奥运管理委员会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并用将环境保护政策化。奥委会在1991年制定奥运会章程的同时,就明确要求承办奥运会的国家与城市必须从2000年开始提交环境保护的报告与规划,贯彻落实国际奥运会管理委员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与思想,在1992年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的重要议题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影响,在大会上奥运管理委员会主席萨马兰奇首先阐述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思想,同时正式创立国际奥维护体育环境工作委员会,而且举行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体育运动的会议。而且,会议规定要经常举行有关自然环境与体育运动方面的世界大会。

其中在2002年11月份召开了关于中国北京的体育运动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研讨会,参会代表包括国际奥运管理委员会、联合国环境署、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奥运会与环保的关系等议题,参会代表先后阐述了自己的理念与观点。这次会议确定了关于评估奥运会组织方的重要指标就是――环境保护,而且设置了体育运动与自然环境奖项,颁发给在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3 我国体育与环境方面的研究

我们国家在1987开始进行体育与环境方面的研究,1986年以国家游泳队为对象研究运动员在高原条件下与在平原时的运动能力差异;天津大学体育学院在1990年7月邀请德国汉堡大学的Hains Lutter教授就体育环境教学与环境关系题目举办了专题讲座与报告。自此之后,我们国内大量的体育领域的专家与学习纷纷开始研究体育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体育环境教学问题,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性论文,这些论文从各个角度分析每个环境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反作用,主要是从心理学、物理学和地理学角度综合分析而产生的。

90年代晚期,人们才注意到了各方面的不足,并且系统的分析体育与环境的作用关系,主要研究方法是把体育当做系统研究目标,论述体育教学环境与体育运动的相互作用,通过研究分析体育与运动之间的作用关系,深入分析研究体育运动的内在机理、效果与意义。

4 结语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科学领域的总趋势主要划分为两种方面,一方面呈现纵向精细、分支化;另一方面,规模向综合整体化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有学者提出建立体育教学环境学学科的设想,以全面系统地研究体育教学环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谭华.运动环境论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7,2.

[2]陈谦.流水背后的声音-2002年生态环境事件评析[J],人与自然,2003,1,1.

[3]刘扬.体育教学环境对课堂信息交流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2,3,3.

[4]金晓阳.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特点及其调控[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06).

第3篇

论文摘要:茅盾先生的批评思想是庞大而深刻的。通过茅盾先生不同时期典型的批评观点来梳理他全部的文艺批评思想,茅盾先生早在时期就明确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观念,为当时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他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美学标准,从现实革命发展的角度,考察作家作品的思想实质、社会和美学价值,评价作品得失,显示出美学批评的犀利的深刻性。

茅盾先生批评思想应追溯到他出任《小说月报》主编,那时,他积极参加文学研究会,明确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观念。当时茅盾的文学批评,典型地体现了现实主义流派的批评特色。他为作家的优劣不决定于灵感的有无,而在于对社会人生填密的观察和研究。作品的价值不取决于作家的“自我表现”,而在于真实地再现社会人生及改造社会的愿望。

随着思想的变化,茅盾逐步确立了的批评观念。他的《读<倪焕之>》、《徐志摩论》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美学标准,从现实革命发展的角度,考察作家作品的思想实质、社会和美学价值,评价作品得失,显示出美学批评的犀利深刻。

在《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一文中,茅盾先生说:“认识生活和研究党的理论和政策,是不可分的,但应该指出,党的理论和政策只是作为我们去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生活的指针”。电攀盾先牛坏提到:“如果不是把观察、体验生活和研究、分析生活统一起来,那末我们还是很难做到把复杂的生活现象概括和集中起来。”叼虽调不能仅仅局限在“体验生活”,还应该具备全面地历史地分析研究局部现象的能力。他还指出:“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社会生活,是社会各阶级的人与人的关系,他们的矛盾和斗争,他们的精神状态,思想意识等等。因此,不言而喻,文艺工作者必须同时既要有锐利的思想武器,即马列主义、思想,又要有广博、深人的生活经验。为当时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茅盾先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对作家的构思过程是这样定义的:“生活经验的素材要经过综合、改造、发展这样的一系列的加工,然后成为作品的题材。这一过程,我们称为:‘构思’。’州牲笋盾还指出:题材的产生是“作家按照他自己的世界观去解释现实,分析现实,并且从现实中拣出他认为是主要的、能够说明他的思想的东西,经过综合、改造、发展的程序而最后成为作品的题材。呵过一定义直到现在对我们仍旧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茅盾对于题材的思考还没有结束,他强调:“我们也不应该从形式上看问题,以为只有群众性的斗争和运动才算是主要题材。“。

关于作品中人物和环境以及典型问题,他指出:“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有趣、生动,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电从宏观上指导了艺术家对典型人物的创造。不但如此,茅盾先生也决不放过微观的技术上的艺术与手段并纠正了一些错误的创作思想。他说:“善于描写典型的伟大作家不但用大事件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夸张地描写人物外形的特征,也是惯用的手法,但过度的夸张会使得人物漫画化;夸张得不适当,会流于庸俗。人物的服装描写也不是没有目的性的,不应该‘为描写服装而描写服装。茅盾先生还特意把与典型人物密切相关的典型环境论述了一番。他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作家常常要从各方面来考虑,在怎样的场合应该有这样的环境描写。不适当的环境描写会破坏作品的完整性,至少也要破坏作品的气氛。一段风景的描写,不论写得如何动人,如果只是作家站在他自己的角度来欣赏,而不是通过人物的眼睛、从人物当时的思想情绪,写出人物对于风景的感受,那就会变成没有意义的点缀。”。

茅盾先生对文学的民族性问题的看法也是独到而精辟的。他认为:“文学的民族形式包含两个因素,一是语言这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二是表现方式(即体裁),这是次要的,只起辅助作用。对于民族形式,他承认语言是民族形式的首先第一因素,但同时又把作品中所表现的民族生活内容,也看作民族形式的重要因素。

针对那种认为现实主义过时,“现代派”是当代文艺思潮代表的论调,茅盾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现代派与古典主义的本质都是形式主义。“现代派”的创作特征,只是在歪曲事物外形的方式下发泄了作者个人的幻想或幻觉,只是在反对陈旧的表现方法的幌子下,摒弃了艺术创作的优秀传统。

综上所述,茅盾先生的文学批评,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评论视角。在茅盾先生的文学批评论著中,既有从宏观角度评论某一时期的某种思潮,也有针对某一作家或某一作品的深人分析。这种宏观与微观不断交错变化的视角,使他的文学批评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覆盖面宽泛而不空疏。

第二,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的分析方法。茅盾先生批评的分寸恰到好处,很少有褒贬失当的现象。

第三,尊重创作规律,注重艺术分析。

第4篇

我校自开展创建“绿色校园”工作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为纲要》,确立了创建“绿色校园”的目标,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提高办学水平。我们高度重视创建“绿校”工作,把“以人为本”贯穿到“创绿”工作的全过程中,渗透于课堂,服务于社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我们就浅谈一下“创绿”的几点做法:

一、统一认识,建立和完善教育体系

学校领导以深刻长远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意义。坚持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思想为指导,构筑起以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和社会为载体,学校和环保部门共同参与的学校环境教育体制。成立了由校长孙凯任组长,各处室负责人和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创建"绿色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坚持以绿色观念教育学生,在全校范围内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价值观、环境道德观、环境参与意识与环境建设及创新意识。形成"绿色校园"-"绿色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链条,把创建"绿色学校"、实施"绿色教育"作为落实整体素质教育、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切入点,把开展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二、重视课堂主渠道,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

1、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取多种方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各教研组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渗透环境教育的观点。考试中有环境教育内容的题目,有比分。努力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师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发挥了环境教育的辐射作用。构建起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

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手段开展环境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站定期广播环保知识,利用宣传栏定期出专刊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张贴环保标语等。

3、加大投入,狠抓管理,加快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的建设进程。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脑室等,征建了运动场,校园小广场及其附属设施,有计划购买花草树木在植树节、青年节、妇女节等节日中种植。由于有科学规划,有每年持续植树和有效的管理,我校的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校把校园划分成若干区域,由各班专门负责净化并进行检查评比。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每学期一次总评比,把环境教育和爱护校园列入评选文明班级的重要条件。做好灭蚊、灭蝇、灭鼠和防病各项工作。做到校舍净化,无卫生死角,厕所无异味,食堂符合卫生要求,餐具每餐高温消毒,保证教工、学生的身心健康。

4、投身社会大课堂,环境体验教育效果突出。我校通过以生活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采用多种环境实践的课外、校外及社区活动促进学生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的养成。每年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以及世界人口日、世界粮食日组织学生参加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等活动;通过讲座、诗歌朗诵、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绘画比赛、演讲辩论、科技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植绿护绿、垃圾分类、废电池回收、爱鸟护鸟、绿色消费、对周边环境进行监督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行动;鼓励学生撰写环境论文、调查报告进行环保方面的小发明、小设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环保知识科普小制作竞赛,在市县级比赛中均获得骄人的成绩。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通过不同方式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进一步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同时也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否定并批判了污染环境、破环生态的不文明行为,促进全社会都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成果和体会

"绿色学校"的创建,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学校找到了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实施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中,广大师生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爱绿、护绿、育绿的意识。学校通过养成教育和环境教育,校园更绿、更美了。学生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学校花草树木郁郁葱葱;道路、运动场、教室地面洁净无纸屑杂物;宣传栏、牌匾设计新颖内容生动、醒目;草地、花圃有维护栏、花草树木有知识简介牌;公共场所摆放鲜花;学生不吸烟、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不乱折乱踏;不高声喧哗,不干扰他人学习;做到了"地面无纸屑、门窗无乱画、墙壁无鞋印、桌面无乱摆、室内无高声、人人衣冠整、个个讲卫生"的要求。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使德育、美育自然融为一体,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陶冶了学生情操,激发了他们爱绿、爱美的高尚志趣;使学生自觉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学校、爱动物、爱大自然,培养其纯洁的爱心。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通过不同方式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节约水电、节约用纸,美化、绿化、净化校园。在这些活动中全体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认真仔细地清除垃圾、清污、除尘,进一步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同时也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否定并批判了污染环境、破环生态的不文明行为,促进全社会都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扩大了社会影响,使得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辐射一个小社区,净化了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质,带动和影响家庭、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第5篇

1.浅谈高校毕业生德育教育

2.德育答辩在医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的价值探索——以云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为例

3.关于在本科毕业生中开展德育答辩的思考

4.毕业生就业多元化视野下高校德育工作初探 

5.茂名卫生学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德育调研分析与对策 

6.将德育工作融入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去

7.从就业角度谈高校毕业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8.德育答辩:毕业生走向成熟的良方

9.从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表现反观高校德育环境的社会化

10.实行“德育一票否决权”和对毕业生实行“三包”的效果分析

11.德育为先,实践为重,通专合一——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

12.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导向 以“德育素质档案”为抓手 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色化发展

13.发挥德育功能 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14.浅谈高校毕业生择业向市场机制转轨对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15.将德育工作和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16.教育教学一体化的作法——在毕业生中开展德育答辩工作 

17.从苏医毕业生情况反馈看我院教学和德育工作成效及改进思路

18.优化德育环境,营造德育氛围——实现毕业生平稳过渡 

19.当前高中毕业生人生价值观的误区与大学德育对策

20.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教育的外延模式探讨

21.德育答辩: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2.论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相互结合

23.渗透式法律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24.构建高校大学生党员“三大德育答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5.落实中央精神 再创广州市学校德育工作新优势

26.以德育为重 育“四有”新人——茂名广播电视大学德育工作走出新路子  

28.“德育教师专业化”的逻辑理路及其悖论 

29.转型时期的中国学校德育  

30.德育视野中的道德信仰教育  

31.多学科视角下对德育本质的反思 

3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 

33.现代德育理念与高校德育创新 

34.置疑“德育生活化” 

35.德育目标应有的要求: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统一

36.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 

37.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38.德育研究主题嬗变30年轨迹扫描——教育学视野下的叙事研究

39.高校网络德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40.关于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思考 

41.以人为本的德育本体论解读——兼论由“民本”思想影响的德育到“人本”德育的历史性发展

42.论德育实效测评的困境与出路 

43.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

44.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45.学科德育: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 

46.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探索

47.主体性德育——欣赏型德育模式论要 

48.德育叙事之“阻隔”问题探究  

49.我国青少年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50.对德育实效性的辩证和理性解析  

51.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

52.为生活德育论辩护——与冯文全教授商榷

53.论西方主知型德育模式的问题及其理论修正——兼谈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

54.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55.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 

56.关于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思考——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视角:德育生活化

57.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环境的挑战及其对策

58.德育的真正基础: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论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

59.德育创新不能背离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德育的基本原理——与高德胜教授商榷 

60.论德育的功能 

61.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辅助功能

62.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德育工作——基于河北省唐海县职教中心的实践

63.整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高校德育理念研究述评 

64.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65.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与程序设计 

66.心理契约:德育提升的支点

67.德育本质研究与反思 

68.“看的德育”:在场的缺席——一项普通初中教师德育观念的质性研究

69.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70.论青少年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 

71.论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回归——现代德育困境研究

72.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 

73.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的历程及其思考 

74.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

75.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 

76.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77.德育理念研究综述  

78.加拿大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中德育内容的分析与启示

79.主体性德育模式初探 

80.高校德育课程问题与德育实效性研究 

81.德育生活化——一种开放式德育 

82.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

83.体验式教材:德育教材新样态 

84.对“大德育体系”的思考

85.德育生活化理论探源 

86.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

87.德育环境论  

88.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 

89.美国大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启示 

90.当代中国德育目标的解构和重建——基于传统德育理念的思考

91.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创新的路径探索

92.在超越中适应: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由之路

93.聚焦“德育目标”

94.家庭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其优化措施

95.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

96.德育过程的文化解读 

97.从知识德育走向生活德育 

98.改革开放30年来德育目标的研究与反思 

99.小学德育教材中儿童德育境遇的转变及其伦理困境

100.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  

101.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析

102.德育评估:现状、问题及成因

103.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

104.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地区高校德育教育

105.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杠杆

106.试论学科德育的问题与出路

107.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08.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体系——尤·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启示

109.整体构建大学德育途径体系刍议 

110.生态德育:国外的发展走向与中国的未来趋势

111.生态体验德育的实践形态 

112.德育生活化路径新探  

113.功利主义: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归因诊治

114.论传统德育方法论思想的现代价值 

115.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116.论新时期高校隐性德育的强化

117.大学德育中的“学校人”与“社会人”——当代大学的德育目标辨析

118.学科德育:“渗透”“融入”还是“体现” 

119.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兼评“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

120.论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121.德育评价应超越量化取向 

122.创新德育模式 提高学生素质——安徽中职德育教育管理模式探寻

123.自由美丽人格的培育—德育思想解读

124.试析我国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内在原因

125.当代德育模式分类研究与评价

126.寻找公共德育与学科德育相结合的大学德育新路径——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为例

第6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影响优化

我国有品种繁多的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华各民族鲜明的音乐风格,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尽管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与保存民族音乐的必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而解决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关键是教育。

一、音乐教育母语环境的界定与分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这种不同体现在旋律要素、节奏要素,以及文化价值上,这是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立足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就是指在民族音乐的根基上创造音乐学习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从多层次的环境中接触民族音乐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以母语为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生活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中,这是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也是目前音乐教学的应有的原则。

教学环境在空间上涵括校内外各种因素,笔者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相互交集的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学习效果。家庭音乐环境是指以学生家庭为中心的物质与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行为和观念,包括遗传因素等;学校音乐环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课间的音响环境、其他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影响等;社会音乐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之外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的音乐文化氛围。

二、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从音乐教育环境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来看,音乐的母语环境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或消除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下面针对音乐母语环境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母语感觉

目前一些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在演奏、演唱方面拥有一定的技巧性,但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却极其陌生,他们一味模仿西方的表达方式而缺少自己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是没有在音乐学习初期建立起音乐母语的感觉,使用音乐进行表述情感的时候缺少一个文化根基、一个立足点,那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尝试创设音乐母语环境,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积累自己的民族语汇,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意韵、风格,将自己的文化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代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上的。”①给学生创造设计一个民族音乐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信息的熟悉程度,继而对学生音乐母语的提高起到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性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音乐能力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把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才是学校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习音乐和学习母语一样,都是先听、唱,再慢慢体会学习的内涵。由人的感官本能去学习音乐,以学母语的方式来学音乐,而不是用认知的方式去学音乐。以民歌作为主要内容的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大量的民歌演唱更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了民族音乐体验和了解相关传统音乐文化。

三、如何优化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

上文在对音乐母语环境的界定中已经提到,音乐教育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音乐环境、学校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环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音乐母语环境,调控教育环境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一)营造家庭的母语音乐氛围

家庭是人的最初环境,对一个人母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个喜爱民歌的母亲会在日常生活中哼唱民歌,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隐性教育,逐渐熟悉民歌的旋律和风格,当这些民歌在音乐课堂上出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父母对民族音乐的肯定,或者在观念言谈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正面见解会影响孩子音乐思想的形成。例如购买民族音乐资料,一定的音乐欣赏设备,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指导、潜意识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等。从父母延伸到家庭的外延,孩子的亲朋好友,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二)优化学校民族音乐环境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环境有着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音乐环境,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是优化整个音乐教育环境的关键所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音乐母语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的大方向,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母语音乐教育学生

目前,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文化市场,民族音乐(包括严肃音乐)受到冷落。而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出路在于基础音乐教育,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的出路所在。

2.充分发挥课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意识地把铃声换成音乐的声音,并且在课间加播音乐,是个很好的尝试,对课堂音乐教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教学楼里的音乐家挂图多为西方音乐家,我们应该把导向目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的民族文化。

3.加强和其他民族性课程的结合

音乐教育要注重结合文化,去了解和把握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更要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去考虑,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书法艺术课上,老师有意识地播放民族音乐曲目,使学生无意识中提高对这些音乐信息的冗余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民族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三)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形成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

音乐教育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是通过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来实现的。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是优良的社会音乐教育环境的标志,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面对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和丰富自己的音乐信息;也可以从广阔的社会音乐生活里接受各种隐性音乐教育,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但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去判断、接受音乐信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另一方面,社会要努力呈示一个健康的民族音乐氛围,一个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

作为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要努力造就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增强民族音乐的凝聚力,正确处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只有在健康积极的母语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下,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音乐母语的感受和学习,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要建设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的教育环境共同努力,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从而有利于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包括母语音乐教育环境在内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全社会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母语音乐教育环境,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和存在才有条件,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民族音乐这个母语音乐教育的基础上立足与发展。

注释:

①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选自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著.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袁善琦主编.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环境;心理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112-05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的内涵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倾向

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项的理解存在不同观点,目前关于心理环境的研究存在两方面的倾向,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中心项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主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心理环境、军营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群体心理环境等因素。如三峡大学陈刚认为:“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则是在高校这一特定区域内,影响德育效果及过程的所有心理环境因素的总和。”[1]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中心项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主要关注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情绪、情感状态。如沈国权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在某一时刻或某一阶段的心理状态,情绪和情感是它的外在表现。”[2]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黄彦华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边素贞等学者。这说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还未达成完全的一致,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构成以及功能做进一步的探讨。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的区别,我们可以参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区别。沈国权在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中对两者进行了区分。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过主观调控和创造而形成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优良环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个宽泛的中性概念,是对所有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影响作用的环境因素的总和。”[3]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也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不能涵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所有心理环境因素。因此,那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环境因素的观点,实际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过于宽泛化。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的观点,实际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情境,又过于狭隘。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还应包括教育对象对于教育的认知模式、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倾向等因素。

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的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内环境的研究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主观化,其内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中心项。《辞海》中关于“环境”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指环绕所辖的区域;另一种解释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4]可见,环境的存在是相对于某中心项而言的,离开了其中心项,环境就无所谓环境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就是相对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个中心项而存在的。其机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信息输入和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教育对象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最终内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这种对教育对象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倾向,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教育对象主观上的环境,是教育对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映像。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一方面,教育者通过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采取各种方法、手段将教育内容传递给教育对象,发挥了教育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客体的受教育者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灌输的,他们有自己的内心生活,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会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实践体验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主观上的改造和扩展,经过一定的心理积淀,从而形成了以认知模式、情感状态、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倾向为表现形式的心理映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映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以教育对象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倾向为表现形式的,影响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映像。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由教育主体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但是,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进行深入考察,分析教育主体的各个心理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建构中的机理,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

1.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

认知是指在一种有意识的层次上对思维和意象加工和处理的过程,[5]一般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

关于人的认知环境,1956年,法国学者斯珀伯(Sp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在联名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这部语用学专著中提出了关联理论,其核心概念就是“认知环境”。关联理论认为,认知环境就是人们所知道的一系列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这个集合包括已知的、可知的和可推理的事物,还包括物质的东西、精神的概念以及全部的假设。[6]这种关于认知环境的界定是从语言交际学的角度来理解的,目的是强调人的认知差别对于交际行为的影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交互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特殊的交际活动。因此,教育主体的认知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影响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认知的全部因素,即教育对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感知或假设构成的集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通常会根据以往的教育体验、生活经历、知识结构以及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对当前的教育活动进行主观上的感知与假设,包括对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形式、教育效果的主观感知与假设,这些主观上的感知与假设会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促进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积极的认知,从而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反之,消极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会导致教育对象对于教育产生消极的认知,从而内心产生抵触情绪,加大了教育者实施教育的阻力,增加了教育成本,降低了教育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认知过程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始,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的形成都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的建构。

2.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

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的现象或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7]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有的感到喜悦,有的感到悲伤,有的感到忧愁,有的感到愤怒,还有的感到恐惧,这种喜悦、悲伤、忧愁、愤怒、恐惧的体验就构成了人们对待现实的现象或对象的情感。情感是伴随着人们的认识过程产生的,但又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反应的是客观现实与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感环境,是指对人们的情感具有影响作用的相关因素所构成的集合,一般包括人的需要、刺激情境和对刺激情境的认知等因素。这是因为:首先,情感是人们根据个人的需要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态度。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8]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快、喜悦的体验,相反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失望、悲观的体验。因此,人们的需要状态的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不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也不同。其次,情感作为一种生活体验,要受当前情境刺激的影响。不同的情境刺激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古人讲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和三悲(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体现的就是情感的情境性。再次,情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或体验,与人们对刺激情境的评价息息相关。情感认知理论代表者,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认知因素在人们的情感体验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同的外界环境刺激有时会由于认知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影响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心体验的相关因素,通常包括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状况、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以及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评价等。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突出反映的是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接受程度,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表现为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保持较高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产生愉悦的内心体验,从而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促进教育的落实。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表现为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持有明显的怀疑和抵触情绪,对教育无动于衷或者逃避、抵抗,产生烦躁、愤怒等内心体验,大大削弱了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严重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

3.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9]意志之所以成为意志,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明确的目的性是意志成立的必备基础,离开了自觉的目的,就难以保证行动的一贯性,也就没有意志可言。个体对目的越是明确,越是意识到这个目的的社会意义,他的意志就越坚定。二是意志具有相对的自主性。意志的自主性是指个体可以自由地组织、支配、调节意志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当然,人的意志自由是相对的,绝对自由的意志是不存在的。历史上,关于有没有意志自由以及怎样理解意志自由,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曾经争论不休。行动主义者从根本上否定意志的存在,主张一切行动都是外界刺激决定的。而唯意志论者,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则鼓吹人的意志主宰一切,是绝对自由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做出决定的那种能力。”[10]因此,在相对的,有条件的意义上,意志是自由的;在绝对意义上,意志又是不自由的。三是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在克服困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为衡量标准。

意志环境是由影响个体意志行为的相关因素构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行动目的的性质。由于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那么这个行动目的越是有价值,越是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意志就越是强烈。二是个体对意志行动后果的意义是否充分认识。个体对意志行动后果的意义认识越是充分,克服困难的决心就越大,意志力就越强。三是个体克服困难的能力大小。因为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交织在一起的,意志过程也就是克服困难,实现意志目的的过程。因此,个体克服困难的能力越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就越足,就越容易成功。

对于教育对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质上就是教育对象自觉依据教育目的,不断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将教育要求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突出表现在教育对象对教育的自主把握和操控能力上,也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影响教育对象自觉依据教育目的,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教育目的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对象参与教育的目的、教育对象对于教育意义的认识以及教育对象克服困难的能力大小等。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的形成,是建立在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和情感具有反作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能够促使教育对象自觉依据教育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排除外界各种干扰,明辨各种是非,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实现教育目标。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则是教育对象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不能够坚持行为的一贯性,缺乏主观上克服困难的努力,难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4.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后来引申为人物、角色及其内心的特征或心理面貌。现代心理学中,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11]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统一体。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对心理活动的影响在于对心理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使心理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反过来又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

个性环境是指影响个性形成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以及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生物遗传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它为个性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它为个性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文化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指社会经济、国家制度、生产关系以及生活方式等。例如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地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家庭环境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教育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因为社会文化对人的个性的影响是自发的、多向的,个体只有在教育的主导下才能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个性的人。最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内因。其他各因素多属于外部条件和物质方面的因素,而个体并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接受这些因素影响的。个体总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面貌。

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是建立在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情感以及意志等心理过程基础之上的,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影响教育对象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体倾向和心理特征的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对象的性格、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等等。教育者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的多样性,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在由教育者主导的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等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教育活动,从而形成了一个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心理环境。这种心理环境不同于外部环境的间接影响,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平台,对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功能表现为心理动力功能、价值导向功能、情感支持功能、感染渗透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

1.心理动力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思想与心理密不可分,它们都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都是人脑的机能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是心理的高级形式。一方面思想对心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心理又制约思想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决定着教育对象对于教育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取向,从而影响到教育对象对于教育的内化,发挥了心理动力功能。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能够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意义,采取积极的认知策略,产生愉悦的内心体验,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形成坚定的教育意志,培养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相反,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会导致教育对象对教育形成消极的认知,对教育产生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从而消弱教育说服力,不利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和发展。

2.价值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描绘的是教育对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时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对于教育对象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能够使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产生对真善美事物的追求,对假恶丑现象厌恶,从而发展为一个人格健全、情趣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而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导致教育对象对教育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对教育所倡导的价值标准缺乏认同感,模糊了是非、善恶、美丑之间的界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对于教育对象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因此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价值导向功能,努力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

3.情感支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进行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的双边活动,情感对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2]情感是认知行为的动力,只有激发人对于真理的情感,才能使人认识到真理的力量,从而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教育对象对教育保持长久的注意,提高教育认知能力,通常对事物做出肯定的判断;而在消极的情感体验下,教育对象往往会心不在焉,思维受阻,用否定的眼光对事物做出否定的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决定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状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情感支持。在一个自由开放、关系融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中,教育对象会产生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积极情感,从而对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之中去;反之,在一个专制压抑、关系紧张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中,教育对象会产生苦闷、焦虑、悲观、厌倦的消极情感,因而对教育以否定的判断,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感染渗透功能

唯物论认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虽然是教育对象主观上形成的,但是这个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其本质也是人脑在外部客观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心理映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决定着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对于教育的认知状态、情感体验、意志行为以及个性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平台,因而对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感染渗透功能。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能够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和发展;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会削弱教育效果,阻碍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和发展。

5.行为规范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对于教育对象具有行为规范功能。首先,这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决定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人选择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决定了他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能够促使教育对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知道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劣的,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教育的要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不但是教育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的平台,而且对于教育外化为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为教育的外化提供了情感支持和意志保证,对于教育对象克服各种干扰,按照教育要求掌控自己的行为发挥强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刚.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研究[D].宜昌: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3]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8.

[4]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519.

[5][美]F・J・布鲁诺.心理学关键术语辞典[M].王振吕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107.

[6]程渊,跨文化视角下的交际与认知――评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J]. 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7):86-87.

[7]宋子.简明思想政治教育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43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9][11]张朝,李天思,孙宏伟.心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94,54.

第8篇

关健词:生物标本;档案管理;计算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14-03

生物标本档案是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以生物制品为主要载体的历史记录。正如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所说:“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而且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反映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生物标本档案在人类的自然科学文化教育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界多种门类的实体档案,通常由标本和文字记载组成。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生物物种资源的各种信息,具有真实性、凭证性、历史性、形象性,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做好生物标本档案的保护管理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以南京大学生物标本档案管理实践为例,就如何进行生物标本的档案管理做一些探讨。

一、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情况

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是我国最早建立、最有特色的大学标本馆之一。它位于南京大学田家炳艺术中心的四楼,总面积约400平方米。它依托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其始建于1915年,是由原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标本室合并组建而成的,迄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工作、不断积累,馆藏标本种类日益丰富,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的发展,凝聚着耿以礼、耿伯介、方文培等诸多国内外动植物界知名专家、学者的心血。现馆藏植物标本已达10万多份,模式标本500余份。以华东地区的植物标本为主,同时收录了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植物标本,其中禾本科,藻类植物等标本蜚声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馆内有4个动物标本室分别为:哺乳类、鱼类、两栖类、和无脊椎动物。有些是国家一、二级珍贵保护动物的标本,如:藏羚羊、白鳍豚、中华鲟、灵猫、鹈鹕等。

二、标本档案的基本特性

了解研究标本档案的基本特性,根据它的性质特征采取相适应的保护措施,是发挥标本档案作用的基本保证。

1.标本档案具有易损性。标本档案源于有生命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由于这些生物体的构成不同,标本制作方式也就有所不同。生物标本制作方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1)干制标本:腊叶标本、叶脉标本、菌类标本、苔藓类标本、藻类标本、动物标本。(2)浸制标本:整体浸制标本、解剖浸制标本、个体发育浸制标本。容易损坏是这两类标本共有的特性。因此,必须采取与纸质档案不同的保管方式进行管理。

2.标本档案具有直观性。所谓直观,就是人们用肉眼观看时能感受到它的现实存在和形态。将这些标本展示出来,就能发挥它的作用。例如在植物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苔藓、蕨类及裸类植物标本的学习,理解在植物的进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由水生到陆生。在动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脊椎动物各个类群做了讲解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物标本,总结他们的生活环境,及各类动物哪些结构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标本能让同学们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动植物,有利于他们理解和牢固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标本开展启发式是教学最好的教具,将学生从被动式学习中解放出来。

3.标本档案具有真实性。档案的真实可靠性是档案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特征。档案的真实性应当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档案形制过程的真实,即档案形制过程的原生态(形制的真实);二是档案所载的信息真实地反映了客观历史事实(内容的真实)。标本档案是档案家族的一个门类,它源于自然,是物质生命的展示,是生命历史的真实记录和稽凭。生物标本包含着物种的大量信息,诸如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物候期等。例如南京大学师生采集的黄山地区植物标本就真实地反映了黄山的植物分布情况、物种资源、及不同时期的植被的变化,是那个地区植物变化的最好的实物记录。

三、标本档案的归档

1.收集范围。标本归档既有一般档案的共性,又有自已的特点。虽然标本与一般档案一样,都要经过收集、整理、编号、排列和保管等程序,但在各个程序、环节上,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如植物标本的收集应选取最能反映植物整体面貌的、有代表性特征的植物体各部分器官。一份合格的标本应该是:(1)种子植物标本要带有花或果(种子)。(2)蕨类植物要有孢子囊群。(3)苔藓植物要有孢蒴,以及其他有重要形态鉴别特征的部分,如竹类植物要有几片箨叶、一段竹竿及地下茎。动物标本的收集内容囊括了无脊椎动物类、昆虫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七大类动物。动物标本以整体制作为主,部分标本会采取解剖某一部位的方式。照片也是标本档案的内容,它包括标本的整体、局部及不同生长期的照片。

2.标本野外记录与标本编号。标本在野外采集时只能采集整个植物体的一部分,而且有不少植物压制后与原来的颜色,气味等差别很大,如果所采回的标本没有详细记录,日后记忆模糊,就不可能对这一种植物完全了解,鉴定植物时也会发生困难。因此,记录工作在野外采集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而且记录和采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采集记录一般应掌握的两条基本原则是:一要记录在野外能看得见,而制成的标本无法反映的内容;二要记录标本压干后会消失或改变的特征。记录时注意观察。在同一株植物上有两种叶形时,采集时只能采到一种叶形的话,那么就要靠记录工作来帮助了。如禾本科植物象芦苇等高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我们采集时只能采到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将它们的高度、地上及地下茎的节的数目、颜色记录下来,这样采回来的标本对植物分类工作者才有价值。同一采集人采集号要连续不重复,同种植物的复份标本要编同一号。对植物标本的记录要认真检查、记录内容是否对应所采的标本,这点很重要,如果其中发生错误,标本就会失去价值,甚至影响到标本的鉴定工作。标本档案与文书档案的保管单位不同,文书档案以“份”或“卷”为保管单位,而标本档案则以“号”为保管单位。

3.标本的库房管理方法。编目后入库保存的标本分类排序方法是:动、植物标本分别按照动物、植物分类系统顺序排列。动物标本分为鸟类、兽类、昆虫类、鱼类和两栖爬行类入库保藏并分别按门、纲、目、科、属、种的系统排列。对大型珍稀动物标本如大熊猫、羚牛等应单独陈列,摆放在醒目位置;陈列的标本按分类存放在标本储藏室内供研究使用。蕨类植物科按秦仁昌(1978)的系统,裸子植物科按郑万钧的《中国植物志》第七卷的系统,被子植物科按恩格勒(A.Engler)系统排列,属和种分别按拉丁文字母顺序排列。标本必须要有标签,标签上应有标本的科名、学名(中文学名、拉丁学名)、采集人、采集地、采集时间、馆藏号等内容。对标本室的标本必须有详细的登记册。

四、生物标本的管理

生物标本档案的管理主要可分为日常管理和档案信息化管理。

1.日常管理。(1)标本保护,对标本的保藏、管理和养护,就是按标本自身的质地和特性,根据损坏原因、损坏规律等,采用科学的保护方法,延长其使用寿命。标本按制作方式划分:主要有干制标本和浸制标本。干制标本的保护主要是保形、保色。变形和退色是光照与氧化作用引起的。光照对色素的破坏极为明显,特别是紫外光,具有很强的解离色素物质的能力。标本本身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既是虫最嗜食的食料,又是霉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因此,标本的保护应定期检查,防潮、防虫、防光是标本保护中最主要的工作。标本档案的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20℃~23℃,湿度一般控制在55%~60%,干燥和低温有利于防止标本的霉变和虫蛀。浸制标本保护技术就是利用药剂浸渍液的化学性质来处理和保存标本。针对浸制标本的质变机理,常用的防护方法是:①选择适当的保存液。5%的福尔马林是最常用的植物标本保存液,动物浸制标本则多保存在10%的福尔马林液中。添加没食子酸、柠檬酸等抗氧剂,可制约自动氧化反应。②环境控制。库房应具备低温和弱光照等环境条件,展厅要避免使用天然光,采用不含短波辐射的人工光源。(2)标本损耗登记,在标本的使用过程中当发生标本丢失或损毁时,标本管理人员需要及时登记被丢失或损毁的标本,包括标本的名称、编号、丢失或损毁人员的姓名、课程名称、任课教师等相关信息。(3)模式标本的管理,模式标本的定义可以引用《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的一段话来表述,模式标本“是所有动物分类单元学名的持有者。它提供了在动物学命名中的客观性,是国际参考的标准”。模式标本不同于一般供参观展览用的陈列标本,也不同于待研究或正在研究的标本,而是经研究者研究鉴定、公开发表后指定的,作为以后鉴定的标准和研究查考的依据,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标本。鉴于模式标本在科学研究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认真研究其特点,并妥善保管收藏和提供利用,对科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档案信息化管理。《档案法》规定要“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档案管理除保管档案实体、延长其保存寿命、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外,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管理。开发标本档案信息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是档案管理的重要职责。档案工作属于信息管理服务范畴,而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方面又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标本档案信息是研究生物系统分类、区系、进化、种群、群落等的基本资料,也是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的重要依据。传统的研究方法是逐份查阅标本。例如为分析某个地区,如省、县的植物区系状况,就要把采于该地区的标本从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份标本中逐一挑出摘记,然后才能进行分析。如此艰巨的工作,完全可以利用高效率的计算机来解决。

计算机管理标本档案的基础是建立标本档案数据库。标本档案数据库可以储存大量图文信息,使研究人员能通过计算机迅速、准确地查阅到与标本相关的所有文字和图像信息,方便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不应将建立标本档案数据库工作理解为是对各门类标本档案信息进行简单收集和录入,而应将其作为一项运用科学方法对标本档案信息进行充分、准确、规范的收集、整理、标引的高标准系统工程对待。处理输入系统内的信息是计算机分内之事,但输入哪些内容、输入内容是否正确,计算机是无法进行判断的。因此,在建立计算机标本档案数据库之前,需要精心准备各种标本数据,要按规范把大量的标本档案信息进行标引。标引工作的优劣,将对计算机档案数据库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标本档案数据库标引的文字信息主要有中文名、拉丁名、编号、科、属、种、采集人、采集号、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签定人、签定时间等;标本档案数据库标引的主要图像信息则是标本的形态、色彩、细微差异等文字信息难以准确描述的特征。总之做好数字化生物标本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馆藏信息数字化。(2)信息传递网络化。(3)数据检索自由化。生物标本数字化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庞大的标本数量,标本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探索适合于生物数字采集、整理等式的方法和技术将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生物标本档案是开展物种鉴定、资源调查、环境论证的历史记录,是对纸质档案的一种重要补充,在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科学普及工作等方面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生物标本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之更充分、高效地发挥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的工作。南京大学标本馆在原有标本档案管理基础上,对标本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创新探索和尝试。通过运用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馆藏资源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建立了生物标本信息数据库和数字化生物标本馆,让传统的实物标本以崭新的姿态展示出来。未来,全新的数字化生物标本及其相关的物种信息借助于互联网将会实现资源全球共享,使生物标本档案的利用、服务途径进一步拓展,社会价值得到进一步实现,这是生物标本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宗培岭.公共档案馆建设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浙江档案,2006,(8):6-8.

[2]傅碧宁.自然保护区标本档案管理初探[J].龙岩师专学报,2003,(11):185-186.

[3]黎桂芬.[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50-51.

[4]赵慧兰,俞亚芬,刘卿雯.简论植物标本档案及其管理[J].城建档案,2002,(4):23.

[5]王树新,梁玉实,刘英杰.动物标本日常管理与保藏[J].特产研究,2002,(3):51-53

[6]徐阳.科学研究中模式标本档案的管理[J].档案学通讯,1992,(5):8-10.

[7]王素红.高等生物标本档案的价值归属及实现途径[J].兰台世界,2011,(8):18-19.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南京大学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编号NSFCJ1103512)。

第9篇

关键词:会计目标 委托责任学派 决策有用学派 会计模式

所有活动都产生于一定的需求,需求的内容就是它的特定目的。会计信息主要依靠财务报告来传递,财务财务报告是连接财务信息供给者和需要者的纽带,那么到底是谁需要财务信息,财务报告究竟是要提供给谁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财务信息?这必然涉及到会计目标这一本质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明确会计目标也是产生财务报告的前提,提供的财务报告要围绕目标的实现来努力。

一、会计目标概述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 研究会计理论要有起点,有了起点才会有过程和结果。从哪里人手来研究会计理论,一直是会计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研究起点,会形成不同的理论结构;而反过来,理论结构的正确与否以及它对会计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有多大,在很多程度上又取决于研究起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要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该具备以下特征:是会计理论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是其他会计理论的基础,人们能够以其为基础对其他会计理论范畴进行推理和论证;应该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出发点,能够将会计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苏新龙,1996;杨月梅,1998;吴联生;1998);以其为起点形成的会计理论体系结构要严密,各组成要素之间要相互连贯,浑然一体。多年来,不同学派之间关于会计研究的起点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会计理论构造体系。从研究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来看,有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论、会计环境论和会计目标论。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论、会计环境论这三种观点都因为不具备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特征,所形成的会计理论体系各部分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而逐渐为大家抛弃。在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会计界放弃了以会计假设等为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研究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会计目标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以财务会计目标、会计报表构成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等为核心的会计理论框架结构。现在,会计目标起点论已基本为广大会计学者所接受和认可。

(二)会计目标的不同认识 会计要先确立目标,再工作,进而实现会计目标(Accounting Objective)。如(图1)(图中箭头方向表示下一级要索取决于上一级要素)。著名管理学家哈德罗・孔茨认为:“‘目标’不管是从一般的还是从特定的意义来看,他总是被认为是一个管理规划的终点。”著名会计学家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认为:“任何研究领域都要以确定目标为出发点。”那么,什么是会计目标呢?他接着说:“在会计领域中,目标可以视为形式结构中假设的一部分,或者视为超过或同于假设水准的一组建设。”孙又奇等编译的《国际财务会计与会计准则》认为,财务会汁的目标是指财务会计资料和财务报表的基本用途,因此,财务会计目标一般也理解为财务报告(表)的目标。学者迟旭升认为,会计目标是指会计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表明会计“应该做什么”,会计目标要受到人们(主要是信息使用者)主观期望的影响,并取决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具有主观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1953年,A.C.Littleton在《会计理论结构》一书中把会计最高目标简明地概括为:“帮助某人借助于数据了解某个企业。为了实现帮助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士了解企业这一首要目标,会计必须对数据加以如实分类,正确地浓缩并充分地报告。”

(三)会计目标与会计模式 会计目标是理论界研究比较多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家接触比较多的是会计模式。会计模式是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的若干会计特征的集合,它主要包括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会计监督体系以及其他与会计管理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从会计模式所包含的内容内容来看,它涉及的基本都是会计实务。一般来说,各国都是通过明确会计目标来决定会计模式的基本方向。也就是说,会计目标不同,所采用的会计模式也不同。举个简单的事例,如果会计目标是反映企业资产增值保值情况,则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资产的计量属性必然要采用历史成本;如果会计目标是体现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则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资产的计量属性必然要侧重采用公允价值。因此,会计目标是会计模式的运行导向,会计模式的一切内容,诸如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会计监督体系等都是围绕着会计目标这个中心来协调地发挥作用,并努力通过优化会计行为来实现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工作的服务方向,代表着社会各个利益集团要求的基本倾向。当然,一个国家具体的会计目标,最终取决于该国的社会经济环境。(注:这部分内容在后面第四部分各国具体会计目标比较里有较为详细的分析)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会计模式的具体内容以及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社会经济环境、会计目标和会计模式之间的关系如下(图2)所示。

二、会计目标两大流派的比较分析

(一)受托责任学派 林钟高等认为:“资本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关系问题,同时由于经济人的有限性,使得委托双方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偏好。”如何平衡双方之间的关系,将会计目标定为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此时应是最恰当的了。受托责任学派也称经管责任学派。受托责任学派的理论思想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但它作为一个会计理论学派则形成于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制盛行的时期,它与股份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按照产权理论,资源所有者将其资源交与受托者经营和管理,双方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受托”的权利责任关系。在股份公司制下,资源的“委托――受托”关系更加明显,客观上要求会计系统反映受托责任,从而形成了以反映受托经管责任为目标的受托责任学派。由此可见,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受托责任存在的前提。在这种两权分离的模式下,委托方和受托方都十分关注受托资源的保值和增值的情况,财务报告要充分反映受托资源的有效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受托责任学派更关注财务报告对经营业绩的客观反映。1973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伊尻雄治和理查德・M・西尔特在共同发表的论文《提出财务报表目标的理论框架》中认为,会计的基本目标是确保经管责任。

(二)决策有用学派 决策有用学派是在证券市场日益发达和规范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随着资本市场日益发达和完善,投资者很容易通过证券市场转换投资对象,使得企业的所有权有了很强的流动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既要了解经营者的历史业绩,还要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投资者需要大量相关并可靠的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依赖于会计系统,会计系统必须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提供决策有用信息逐渐成为会计的目标导向。在决策有用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现代决策理论和现代信息理论的出现又为决策有用学派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8年了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

标》,阐述了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即要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当然,它也不否认会计在受托经管方面的职责。但是,与会计信息有用性相比,反映受托责任则处于次要位置。

(三)两大流派的比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出现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与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两者既有一致的地方,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相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有一个前提条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它们都要向外部提供会计信息;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基本是相同;这两种观点都是财务会计的目标,而未涉及管理会计的目标,似欠全面。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不同点表现为:一是前提条件不同。这个前提条件和前面的前提条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不同。两者都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但两权分离后,受托责任观下受托关系非常明确,投资者和管理者基本上可以直接接触;但决策有用观下受托委托关系不明朗,这种关系是靠资本市场来建立的,管理者常常不知道谁是投资者,他们并不直接接触。二是考虑的角度不同。决策有用观主要是从外部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会计信息提出的要求,此时,会计主体处于被动的位置;而受托责任观则主要是从经营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他们要想办法解除自身的经济责任,此时,会计主体处在主动位置。三是反映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决策有用观要求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有助于决策,它既看重财务信息,也看重非财务信息,以满足用户各方面的需求,它要求信息有很强的相关性;受托责任观则侧重于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要为解脱自己的经济责任服务,至于对投资者是否有用,不是经营者所考虑的问题。例如在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为了公平、公正地反映受托方的经营状况,就必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在会计处理上,它强调可靠性胜过相关性;如果以决策有用作为会计目的,就会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以实现信息的有用性。四是服务对象不同。受托责任观主要为委托人即投资者服务,服务对象比较单一;而决策有用观的服务对象比较多元化。五是所反映信息的时点不同。从时间观念上看,受托责任观立足于过去,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而决策有用观则主要是面向未来,是对未来投资方向的把握。实际从本质上看,两种目标并不存在着根本上的矛盾,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委托方也是财务信息使用人之一,财务报告本来也应该为委托人提供便于他们评价受托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受托责任也代表了决策有用的一个侧面;而决策有用也必须考虑管理当局对受托资源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否则,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基础就将被动摇。所以,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与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正如葛家澍教授所概括的,当通过资本市场来分配社会资源的时候,使得资源的“委托――受托”关系通过资本市场来建立,从而使委托关系变得模糊不清,受托方对受托资源的管理被淡化,大家关注的重心从对受托资源的管理转向在资本市场树立良好形象――报酬与风险的比例最优。就对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具有全面影响方面而言,决策有用观更具重要性,而就某一发展过程具体的经济环境来看,受托责任观有其实用性。

三、会计目标的国际比较

(一)社会经济环境与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也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研究不同时期的会计目标,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会计目标,不仅可以为人们准确地确定现在的会计目标,还帮助人们展望未来的会计目标。作者把会计目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经济时期。马克思说:“单个商品生产者仅仅用头脑记账或者仅仅在他的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载下来。”马克思分析了会计是生产的附带,是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的,因此,会计的目标要体现企业的目标。那么,企业的目标是什么呢?企业的目标就是赚钱,挣利润,会计的目标就是算赚了多少钱?企业的利润为多少?因此,核算就成为人类社会在自然经济时期基本的会计目标。第二阶段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时期。到了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的生产组织形式――庄园,庄主与管家之家的委托关系,使得受托责任作为会计目标走人了大家的视线;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规模大了,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产组织形式,会计目标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当然也更加明确。另外,由于12至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金融业日趋繁荣,会计记账逐渐由单式簿记发展到复式簿记,这也为更好地实现会计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持。企业所有者同经营者分离了,经营者需要了解会计信息用于管理企业,完成任职目标;所有者也要了解信息,了解赚了多少钱?看看经营者是否称职?是否继续续约?这个时候,会计目标主要可以概括为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第三阶段是到了18世纪60年和19世纪这个期间,欧洲进行了产业革命,引发了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的重大变革,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彻底分离,股份制成了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另外,债务权人也要通过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此时,他们要求的会计信息不仅要可靠,更要相关,帮助他们进行正确决策。证券市场的发达,对提供未来会计信息的要求更加强烈。此时,把会计目标推向了另一个高度一决策有用。“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并非一成不变,他们要受到财务报告所处的的经济、法律、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当然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力也不尽相同。由于任何会计模式下会计目标就其根本来说都是提供有用的经济决策信息或提供受托责任完成情况,只是会计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差异。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影响会计目标的因素有很多,通过上述分析以后,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有:第一,是各国的经济体制。一般来说,公有化程度比较高,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支配力量越强,会计目标越强调为宏观经济服务,相反,会计服务对象则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二,是证券市场的发达与完善程度。一般来说,证券市场的发达与否,企业筹措资金的渠道,决定了会计具体目标的倾向性。证券市场越发达,在各种筹资方式中,通过证券市场来筹资就越重要,则要强调保护股东利益;相反,证券市场不够发达,则通过银行借款就会成为比较重要的筹资方式,则会更强调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第三,是税收体制因素。税收体制因素决定了会计主要为税收服务,还是主要为会计利润服务,因此,税收体制不一样,大家所期望的会计所达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第10篇

据中国青年报讯,登录几个“晒黑网”可以发现,上面有不少有关大学生求职、购物等遭受欺骗的帖子。“上当了当然会告诉自己的朋友啊。”同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小徐称,“不过,我现在更喜欢到网上去‘晒黑’。”小徐所指的“晒黑”,正是2007年网络高频词“晒”、“晒客”下的衍生词。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袁军认为,大学生自曝受骗上当的事件,不但是一种维权“意识”,更是实践维权行为,“我们应该为学子的这种行动叫好”。

“等我们学会忍耐和付出,这爱情一定会有张证书,证明从此不孤独……”歌手孙燕姿的一首《爱情证书》,唱出了无数人对爱情的渴望。这不,最近在宁波,真的有人把爱情证书卖到了大学校园里。贴在校园的小广告称:“欢迎订购爱情证书,含多种内页,还可以根据你的要求将照片和名字直接印上去,既有创意,又有新意,用它来见证我们的爱情吧!”买得起钻石的买钻石,买不起的就买一个证书。这个时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公平。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英国《卫报》日前评选出“可以拯救地球的50人”,其中有4人来自中国,分别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科学家施正荣、环保人士马军和电影《三峡好人》导演贾樟柯。其中《三峡好人》导演贾樟柯被称为“唤起公众环境意识最突出的艺术家之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近年来,国际环保奖项的频繁出炉,体现全球环保意识的日益提升。中国人入选比例较高,也体现国际社会对中国环保事业的期待。

一向有新年图书风向标之称的2008北京图书订货会近日在国际展览中心拉开帷幕。除规模再创历史纪录外,各类明星云集的现场亦显示出国人将“浅阅读”进行到底的趋势。被称为“学术超女”的于丹也现身展场,落落大方地和观众聊起了“古典之美和现代生活”,而在此前预展上各大出版社亦不惜请来各路明星助阵,如某知名出版社搬来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演员宋丹丹、凤凰卫视主持人沈星、花儿乐队主唱张伟以及去年火暴一时的杨二车娜姆,他们都将在新年带来自己的作品,在出版界大吹娱乐风。

“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近日在其博客中发表《传统外语教育祸国殃民》一文,再次对中国的传统外语教学方式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博文中写道:“中国古人学语言从来没有单词表,从来没有练习题,而是通过朗读和背诵精通了伟大的汉语!语言是技能,不能闭着嘴做选择题!语言是整体的,不能孤立背单词、孤立学语法!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发音一定要过关,否则中国无法和世界沟通!每天有多少卷子在印刷,多少时间被浪费!英语不能再这样教下去了!”

据人民日报讯,美国驻华使领馆2007财政年度给中国内地颁发了51546个学生签证,比2006财政年度增加40%。在中国内地,目前学生签证的通过率高达80%。2006年至2007年,中国内地赴美留学生达到67723人。国际留学市场纷纷将重心放在了中国这块“香饽饽”上。此外,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端人才,国内就业市场带来的压力以及个人发展的需求愿望等等,都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跨出国门,赴海外“镀金”。“留学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的说法随之出现。

今年春节期间,利用互联网互致问候频率增加,也为“蠕虫”病毒的泛滥提供了可能。近日,国家计算机应急中心对可能存在的病毒提出预警。很多企业由于员工下载含有病毒的贺卡等,造成公司财务、物品甚至业绩上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球由蠕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亿美元。面对日益猖獗的电脑病毒和企业经济损失,保险专家建议,企业应求助于责任保险,将风险降到最低。如何提高人们对电脑职业责任险的认识,成为中国IT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国互联网权威机构近期的调查报告称2007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82亿,其中六成五未婚,2008年网民数量预计可达2.44亿。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DCCI数据中心提供的此份报告,2007年中国网民消费总规模近4000亿人民币,今年仍将继续高速攀升,达到5815亿。调查显示,网络接入、网络购物和网络游戏为中国网民数项较大开支,2007年其月均消费分别达到93.6元、109.2元和24.9元,而电子邮箱、网络安全、网络音乐、网络交友、即时通讯等方面消费则在3元上下。

据新闻晚报讯,近日,申城写字楼流行起一种“鬼脸式”面部瑜伽:眼珠上翻、牙齿猛烈“打架”、腮帮子鼓起、舌头吞进吐出。对于“充分接受辐射而且基本没有大的表情”的女性来说,这种运动对放松会特别有效。哈达瑜伽会所高级瑜伽导师提醒,虽然面部瑜伽随时随地可以练,但化妆的女性最好在上妆前或卸妆后练习,一方面,因为按摩和夸张扭曲的表情会促进血液循环,打开皮肤毛孔,带妆练习反而容易让化学物质通过毛孔进入身体,另一方面,按摩也会抹掉妆容。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说,别吸烟、多吃水果与蔬菜、经常运动及适量饮酒会让人平均多活14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凯・蒂・哈乌和同事在1993年至2006年间跟踪了2万名英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受访者年龄在45岁至79岁之间。哈乌等人发现,有上述4种习惯的受访者能比没有这些习惯的受访者平均多活14年。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蒂姆・阿姆斯特朗说:“我们不能说谁做到了这4点就能多活14年,14年只是个平均数,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发达的智慧与大脑的重量密不可分,人的进化中大脑的重量在不断增加,大猩猩脑重不足500克,南方古猿脑重700克,北京猿人脑重1075克,现代男人的脑重平均1325克。但重的并不总是好的,一个拥有2850克硕大大脑的人,竟然是个,而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的脑重只有1230克。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神经元抵抗不住压力,慢慢消亡,细胞数目减少会自然而然地让人感觉动作迟缓,也会使某些机能退化。其实不必顾虑太多,大脑开发的潜能是无限的,也许你仅仅开发了30%的空间。

英国诺丁汉市12岁女童海莉・史密斯患有一种罕见的早熟症,她在3岁时就进入了“青春期”,不仅频频遭遇“月经痛”,而且上幼儿园时胸部就开始隆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3岁就进入“青春期”的英国女童远不止海莉一个,英国独立电视台对这一惊人的现象进行了大披露。意大利研究人员认为,看太多的电视也会促进早熟。意研究人员发现,孩子每天看3小时电视,就会影响睡眠荷尔蒙降黑素的释放,该荷尔蒙在步入青春期的时间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曾有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寿命应该在120岁以上,但脊椎问题让寿命缩短了三分之一。因此,脊椎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生命线”。研究表明:长期伏案工作、使用电脑、驾车、高枕、睡软床等诸多因素,都会令人长时间保持单一姿势,肌肉韧带疲劳,从而加速了颈椎病的发生。调查显示,我国有7%至10%的人患上了颈椎病,不容忽视的是,颈椎病近年出现年轻化的趋势,2002年“我国青少年颈椎发展现状报告”早已显示:80%以上的青少年颈椎正处于亚健康状态。

据大河健康报讯,针对社会上传言的韩剧使人弱智一说,中国连线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治疗主任医师徐清照称,“看泡沫连续剧或韩剧确实会影响人的大脑意识,从环境论来说,看冗长的韩剧包括国内一些情感剧,观众通常不需要动脑思考,而是沿着缓慢的节奏向前进展,长期看这样的电视节目,人的大脑会在潜意识中受到暗示,思维方式也会沿袭电视剧的剧情发展,可能养成遇事情不喜欢动脑的习惯”。韩剧只是一种娱乐、放松的工具,千万不能让韩剧主导自己的生活。

据现代快报讯, 美国威斯康星州拉克罗斯市51岁男子布拉德・威廉斯拥有绝对惊人的超级记忆力,他能清楚地记住过去自己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任何事情。布拉德也被人比喻成 “人体谷歌”,因为他回忆某些事件的速度,比别人通过搜索引擎“谷歌”搜索还要快。美国科学家称,如果他们能够解开布拉德拥有“超级记忆”的秘密,那么他们就能找出他的大脑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从而可能发现老年痴呆症患者失去记忆的原因。

据国际在线讯,假如狗能说话,它们可能说些什么?匈牙利罗兰大学的查巴・莫尔纳和他的同事们分析了14只匈牙利牧迪犬在6种不同情况下发出的6000多种吠声,将不同情况下发出的狗吠声分别录制下来,然后输入电脑,利用软件区分不同情况下发出的狗吠声。目前,通过这款软件分析狗吠声的正确率达到43%。这一结果暗示出,狗会根据它们的情绪状态发出不同种类的吠声。莫尔纳说:“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证明,狗通过不同吠声传递给人类的信息可以被理解。这款软件可能成为人与狗相互交流的工具。”

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组织形式;情感性课堂;应用研究

教学组织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大学英语教学组织就是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它不仅包括大学英语教师对教学规模的选择,如集体教学、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等,教学座位的安排,如秧苗形、半圆形、车厢形等,还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程序的安排,如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如何组合,如何安排先后顺序。教学组织与教学内容一样,是完整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采取何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这是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考虑的一个决定教学成败的现实性问题。

一、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

1、课堂交往模式单一,知情脱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这种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是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真实、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等态度的出现,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Gogers,1969)。然而,传统教育片面强调知识和智力,严重忽视与学习活动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因素,从而导致学生的被动与盲从,导致认知和情感的分离。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许多教师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交流作为班级授课的主要形式,很少有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二是师生交流知情脱离,课堂上只有简单、机械的语言知识的传授,知识成为师生交流的唯一纽带,忽视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愿望,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畸形的“独木桥式”的关系,即单一通过知识发生联系。这种僵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常常陷入一种硬邦邦、无生气的状态,结果学生上课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英语普遍缺乏兴趣,最终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程序单调,缺少变化

从课堂教学组织的教学程序来看,传统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对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试图对每一节课的进程都进行规定,以求科学、合理。在这一倾向的影响下,许多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程序单调、缺乏变化。大学英语一个新单元最典型的教学程序是:领读、讲解单词―导入课文―讲解课文(主要是语法、句型)―讲解练习―布置作业。长期在这种单一、缺少变化的教学组织程序下进行的教学,课堂气氛难免会沉闷、单调,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因此,如何打破目前这种单一、僵化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组织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这已成为许多大学英语老师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从情感维度优化课堂教学组织的策略

1、灵活分组策略

基于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班级规模的现状,提倡从情感维度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灵活分组的策略。坚持优差兼有、个性各异、自由组合与教师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在小组活动的形式上,应充分利用教室空间,采用不同于常规的座位编排方式,使小组之间的交流充分展开。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灵活分组只是一种情感引发的手段,教师应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具体实施策略:一是在上课前就按照上述要求对班级学生进行不固定的分组;二是在课堂上的分组活动中应改变常规的座位编排方式;三是课堂教学以小组活动为主体,控制教师集中讲授的时间;四是活动的内容、形式应当多样化;五是小组成员之间确定原则是在学生自愿基础上,教师按照其能力、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灵活分组,以达到组合的最佳化。

2、角色转换策略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中,师生关系总是以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讲解者和教学活动的调控者出现的,师生的角色关系基本上是教师始终站在讲台上“教”,学生始终是坐在台下“学”。这种单一的传统师生角色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剥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削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如果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和角色进行暂时的转换,就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超出学生对教学活动组织形式预期的效果,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Text A The Freedomm Givers采用角色转换为例。根据自愿及老师指定的原则,确定充当教师角色的人选,然后根据学生喜好进行任务的分工与合作。结果大大出乎意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因此,角色转换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

3、灵活改变课堂讨论形式策略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采取的是一种传统的串讲方式,即教师设计好教案,在课堂上仔细讲解,一讲到底,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见解,师生之间也少有沟通。

教师讲得很尽力,学生却听得很乏味。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所谓的“权威”,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器,教师也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填到学生的头脑中去。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灵活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根据课文的类型和难易程度,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堂讨论形式。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导向式。这种方式是从主导者的角度来着眼安排讨论程序。通常为定向导入――设坡点拨――归纳总结。“定向导入”是教师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提出讨论点,使学生有的放矢。“设坡点拨”是主要阶段,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把握时机,由潜入深,步步引导。“归纳总结”阶段是由学生自己对大家讨论的成果归纳出比较满意的结论。这种方式适用于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难理解的课文。

自由式。这种讨论方式能发展学生自己的个性,发挥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讨论气氛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思维潜力,使思维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同时教师还能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轨迹、认知心态和需求欲,为以后设计教学提供依据,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在认真预习课文、做好阅读笔记的基础上,推出主持人。主持人根据同学们提出的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确定几个中心讨论题,在课堂上展开自由讨论,相互启发。

竞争式。根据学生好胜、竞争的“开放期”心理,引进竞争机制来组织讨论,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讨论形式。可以开展个人竞赛、团体竞赛或自我竞赛。个人竞赛能否勇于参与讨论、讨论结果的正确性进行激励。在学生之间造成相互竞争,活跃讨论气氛;在平行班之间、在班内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提高效率,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参与讨论的勇气、次数和讨论问题的创造性等方面形成“昨天之我”、“今天之我”和“明天之我”的竞争,促进自我提高。竞争性讨论可运用于每一种类型的课文,也可用于教师组织的课外活动。比如,做一些英语填字谜游戏和谜语、讲故事比赛。

双向咨询式。这种围绕中心论题,通过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展开讨论的方式能使课堂气氛平和,师生感情融洽,容易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和思维热情。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其思维角度、理解能力也必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讨论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肯定学生发言中的合理因素和价值,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成功感”。

4、身体语言调控策略

美国学者卡琳•勒兰德和基思•贝利的研究表明,当人们面对面交流时,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过程中,55%的信息来自对方的身体语言,38%的信息来自对方说话的语气,7%的信息来自对方的口头语言(邱国旺等,2000)。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中的非语言交流也许比言语交流更为重要,而课堂中非言语交流主要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例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手势、姿势、触摸行为等。一个人的身体语言在交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传递当事人的信息,表达当事人的情感。如当教师走进教室时,给全班同学一种亲切的、职业性的环视可以让学生增强对教师的信任感,使课程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人的姿势能够反映出他的参与程度和对某信息的反馈程度。例如,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们都向前微倾,眼睛注视着教师,这表明他们在仔细听,并且想从教师那获取更多信息。但是,如果学生们的姿势比较懒散,而且还抖着腿,这表明他时听时不听,或是听不听都无所谓。如果学生趴在桌子上,则表明他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

再者,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主要用来传达教学内容的信息,而对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情绪的影响、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大多由教师的身体语言来承担。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充分发挥身体语言的积极作用,与学生进行信息和情感的沟通,通过“无声”语言的运用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发挥目光和手势的期待、鼓励、赞许、提示等作用,使全体学生都处于一种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重视的积极心理氛围之中,从而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从情感纬度改进传统单一、僵化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组织中的积极作用。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外语界,2000.

[2] 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3] 田慧生.教学环境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4] 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研究,2003.

[5] 王银全.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上接第114页)

的探究,还应给人人参与、全力探究提供一个好的契机,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就指的是只要思维“引爆点”激活了学生思维,就能探究出另外一方天地。

2、启迪探究思路

为了有效实施探究,就需多方面、多途径启迪学生思路,坚信“条条大路通罗马”,并非“自古华山一条道”,突破“山重水复疑无路”,必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指点探究方法

缺少正确方法的探究实践,是不可能到达成功目标的。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不仅教给学生方法,还要求大家自我总结并创造方法,这就极大提高了探究效率。

4、善待创新实践

对于学生任何不同常规的探究努力,都应倍加鼓励。在探究实践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其中探究精神、探究态度、探究方法、探究思维等,尤为难能可贵。在这里,要探究、就要实践;有探究、必有发现。学习中的新发现、连同超出自身原有水平的新收获,就都称得上是创新。

还应特别提出的,探究性学习注重的是探究实践。有人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不厌其烦地口中说到:“咱们共同探究这个问题”,实际情形则是自己一讲到底。还有人虽然放手学生探究学习,但一到关键时刻,还是按捺不住冲上去,索性由“导演”变“演员”,重操旧业唱起了“单口剧”。另有一些人随口一句“大家探究吧”,便撒手不管了,任凭学生探究行为“信天游”。所有这些,都是追求探究性学习效率的种种误区,也都是应该着力纠正的。

总之,现代学习方式本身注重实践,更需要实践演化。大家应从学习方式受制于教学方式的客观实际入手,从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切实转变理念、改变教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无穷魅力与功效。

【作者简介】

张月爱(1978-)女,大学文化,中文讲师.

(上接第137页)

4、归纳总结,这是知识的升华阶段

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教师对任务中涉及的新旧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使得旧知识得以巩固,新知识、新信息得以传递和交流,学生在经过了思考、讨论、相互协作后愉快地完成任务。教师的及时总结有助于将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和系统化。

5、结果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

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及时地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让每个小组选取出学生代表对所完成的任务发表见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评价是教师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一种肯定,指出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对于学生来说也能起到一种激励作用。

总之,经过教改实践,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并非所有的章节和内容都适合使用该方法,如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使用传统的教学法效果较好,而Office办公应用软件部分则更适合使用任务驱动法。另外,该方法只适合小班教学,对教学资源不足的学校或大班教学不适合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使用该方法,不能完全照搬套用。

【参考文献】

[1] 梁彤博.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有益尝试.科技信息(科学•教研)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7.30.

[2] 姜翠红.在计算机教学中尝试“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国校外教育(理论)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2007.02.

[3] 唐进晔.浅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报,2008.06.

【作者简介】

徐晓丽,黑龙江省肇源县人,副教授,研究生.

(上接第143页)

[4] 王菲.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以两套大学英语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5] 闫树平.从学习者角度评价.硕士学位论文,2011.6.

[6] 于博瀛.整合框架下的大学英语教材发展路向探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