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管理创新

公共管理创新

时间:2022-11-30 11:03: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管理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管理创新

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创新

一、大数据对公共管理创新带来的机遇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公共管理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大数据时代使得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开发性,主要表现在其打破了政府各个部门、政府与企业之间等的界限。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的进行主要是依托于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使得依托于互联网与云平台之上的公共管理框架可以逐步完善,调动了全民参与政府监督的积极性。2.突破了以往的僵化布局,使得公共管理的制度、结构等逐步朝着扁平化的方向迈进。在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下,其结构一般为金字塔形,塔尖的部门等可以获得极为丰富的社会资源,而地层与之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存在较大的问题,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等的共享,使得资源的分配等更为合理与科学。

二、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创新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同样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阻碍了公共管理的创新发展。

1.数据管理方面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管理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开放性不足与存在失真现象上。首先,数据的丰富性与开放性不足。我国大数据技术的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数据资源的数量等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数据总量的增速缓慢。我国对于数据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缺乏相关标准化与准确性的指导。在有些部门与企业等,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数据的传输等存在问题,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共享。其次,数据存在失真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政绩考核指标等不完善的现象,考核指标较为单一,有些企业会为了保证其考核指标,进行相关数据的更改等,造成了严重的数据失真现象。

2.管理思维方面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很多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运行方式等不能完全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决策的科学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公共管理部门的结构、职能等,使得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借鉴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管理部门决策的科学化,实现了对数据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数据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管理部门必须改变管理模式与思维方式等,使得其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

3.数据应用方面

在当前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应用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主要是在大数据时代中公共安全性与大数据的开放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大数据背景下需要在互联网与云平台上进行数据的呈现,而公共管理需要保证用户的隐私,这就使得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中存在较大的安全威胁。

4.大数据立法保护方面

公共安全无小事,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发展,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大数据法律法规,使得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中存在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问题。大数据时代需要保证用户的隐私,但是我国缺乏大数据中用户隐私法律的制定,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中用户隐私的泄露问题极为严重,增大了用户的安全风险。

三、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创新思路

1.转变管理思维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公共管理部门要紧跟的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适应其发展趋势,进行思维模式等的转变,将大数据的管理思维逐步应用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管理能力的提升。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发挥数据的优势,利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使得数据可以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保证决策的科学化,用大数据的管理思维去解决与应对公共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建立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的创新需要从建立数据资源的共享着手。具体来说,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最基础的是要保证有海量的原始数据,处理涉及隐私与国家安全的数据都应该积极进行数据的公开,并要保证数据可以被用户所使用。在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有效实现了公共管理的监督与管理,使得资源可以被各个部门使用,这种数据共享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资源使用的效率与成本,提高了数据的可用性。

3.完善法律法规

大数据时代下公共管理创新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逐年增加,用户信息泄露等问题时有发生,这就使得网络安全建设、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具有紧迫性,使得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挖掘、开放与数据运用等都可以在相关的法律约束下进行。另外,国家还应该根据数据的使用情况等,进行产权归属与保护、数据存储、加工等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改进,使得其能够满足数据的使用需求,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切实符合国家的国情需要,实现大数据技术的科学应用,保护用户隐私,实现网络安全建设。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改变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带动了公共管理的创新发展。公共管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利用大数据思维等进行管理理念、模式等的创新,符合时展的需求,保证了决策的科学化,提升了公共管理的总体水平,促进了公共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宇华.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的挑战及创新模式探究[J].中国市场,2018(31):193+196.

第2篇

    一、公共管理新模式下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公共管理由于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在行政管理工作上没有及时的跟上时展的脚步,在存在的问题之中主要以最突出的便是行政管理效率极低问题,其次就是行政管理工作复杂繁琐,下面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公共管理新模式下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极低。由于公共管理本身的特殊性,这使得其行政管理的模式仍然以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沟通管理模式为主。但是由于公共管理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行政机构的臃肿,这使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结构上极其的不合理,而且近年来由于公共管理的改革使得这下现象更为突出,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行政管理工作基本难以达到效果,在一些地区基本处于瘫痪。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工作复杂繁琐。公共管理作为我国管理系统中的独立系统,本身所涉及到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的环境多样,使得行政管理工作极其的复杂而且繁琐,而这就很容易造成行政机构环节运转不灵、企业在传达信息是的失真,以及公共管理服务中基本的考核奖惩难以进行,这严重的影响了新模式下公共管理的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新模式下行政管理的改革思路

    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改革对策最重要的目的也就是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那么就可以从完善行政管理机制以及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强化行政职能等等方面入手分析:1.健全行政管理机制。对于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来说,它是存在这很大的问题的而且也是极不健全的。因此,在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上应该联系地区公共事业的发展实际,从而去采取积极措施去建立符合法律法规,符合当地地区的公共事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如此,还应该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行政监督,这使得公共管理机构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完善公共服务管理的保障体系,加强了公共管理结构在行政管理上的执行力,使得公共管理机构的日常行政工作能够稳定的进行,从而提高公共事业的行政管理效率。2.优化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对于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工作来说,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也是影响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简单而言,也就是应该从的办公职能,如办公室的办公,开会,文书等等方面进行提高,另外就是从公共服务管理的专业职能,也就是关于公共管理相关的基本专业知识的提高,这使得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对公共服务以及社会公共事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做好行政管理工作。3.强化行政管理职能。由于社会公共服务管理在我国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机构,它的发展不仅仅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管控以及制约,同时由于其公益性也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使得我国的公共事业的行政机构的管理职能在实际的运用管理中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这使得政府相关的主管部门与电力企业在日常的行政管理之间常有冲突现象,因此,实行政事分开,强化公共服务管理中行政管理职能,创新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从而推进社会公共管理中行政管理工作的落实,这是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管理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4.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在新模式下的公共管理下,行政管理应该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也即是应该积极引入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竞争机制,以及引入经济市场下的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不过应该指的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在引入的同时应该对此做出严格限制,以免在实际的行政管理中陷入市场崇拜的误区。这种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是能够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管理的效率的,也是能够对社会公共事物管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5.培育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组织。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下,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管理来达到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政府以及社会应该去大力培育非政府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这些组织的发展和成熟,从而能够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前景减轻压力,同时还能够起到剥离政府部分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作用,使得公共管理更接近与社会,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的公共管理模式下的行政管理改革的目的是解决公共组织以及政府相关组织管理的社会事务问题,是寻求解决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产生的实践矛盾,提供科学的综合性的治理手段与工具为目的的研究型实践性的改革方向,其本身涉及面广,属于跨部门、交叉性以及多样性改革,需要融合以及协调政府组织下的各个部门。因此,政府在进行行政管理的改革时,应该做到透明公开化,提升政府的服务职能和适度分权的同时,强化必要的政府管制职能,以及加强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使得行政管理的改革能够顺顺利利的进行,进而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第3篇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传统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逐渐消失,位于顶端的社会的管理者失去信息资源垄断优势,为大众提供表达观点的平台。互联网使用者在实际交流互动中,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并且在社会公共管理中形成一定的舆论攻势。由此可见,对于网络问政这一公共管理的创新形势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二、网络问政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网络问政内涵。从三个方面理解网络问政,第一,从政府角度分析,认为网络问政实际上是党委政府部门,借助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就当前经济社会中政治问题,向民众咨询;第二,从公众角度分析。公众能够通过网络渠道,向政府部门提供意见反馈,表达个人诉求;第三,从政府与公民互动的角度分析,网络问政打破了传统的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阻碍,实现了二者之间的平等化对话。网络问政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交流学习过程,政府部门以真诚的态度去“问”群众,而群众能够对问题有效的回答。[1]第二,网络问政的特征。网络问政是在互联网开放性、透明化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共管理,其具双向性、平等性、隐蔽性、互动性等特点。其中双向性是指,政府部门向下有了衔接的对象,能够直接了解民意,而群众向上能够直接提供与社会公共管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打通了政府与民众沟通之间屏障。因此说网络问政具有一定的双向性;平等性,在政府部门与民众进行沟通环节中,不存在着阶级性与等级性,问题的提出充分的尊重民众,一视同仁;隐蔽性,网络问政的隐蔽性主要是对民众的权益保护,例如,在进行腐败行为举报中,民众可以以匿名信的方式向政府部门提交相关的资料,对民众的个人信息进行充分的保护;互动性,网络问政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问卷回答中民众可以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线上的互动,因此说网络问政具有一定的互动性。[2]

三、以网络问政创新公共管理的对策

第一,网络舆论引导。网络问政如何创新,促进社会公共管理是本文中研究的重点。网络问政最大的优势就深入民心,通过了解民意,为民众办实事,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在网络问政活动开展中,需要发挥出社会民众的社会舆论引导力量,以科技渠道为民众发声。随着科技信息技术逐渐发展,新媒体传播形式被研发,在网络问政活动中开展中,借助新媒体网络传播效率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其一,创新网络新闻媒体,对新闻媒体人事制度以及资金投入模式进行改革,积极建设新闻媒体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反馈平台,让每一个新闻媒体单位都成为社会公众发言人。新闻媒体将正确的舆论导向与民意结合在一起,壮大网络民众舆论;其二,在网络民意处理上,需要新闻媒体秉持着高度负责任的态度,采取主动、积极、快速的工作方式,处理好网民的意见与建议,将网络上的工作做到实处。当网民看到个人的意见与建议得到肯定以及实施时,将会备受鼓舞,扩大网络问政反馈率。[3]其三,在网络中建立突发事件网络机制,以舆论为核心,最关键是将社会公共管理信息公布出来,避免虚假信息的出现;其四,建立网络问政互动机制,该机制与网络电台结结合。这样的形式能够扩大网络问政的宣传力,由于网络电台的传播形式比较受欢迎,社会各界的人都能够收听到网络电台信息,在网络电台中加入网络问政,能够实现采访、问题解决统一化。第二,民意信息的筛选。提升社会公共管理水平,开展网络问政,需要注意很多问题,由于网络问政与传统的社会问政之间存在着介质的差异性。也就是说网络问政虽然社会舆论比较强,但是其本质会受到互联网络的影响,在过于开放的环境中,人们的舆论倾向、反馈内容的真实性有待于考察。在网络问政中,并不是所有的民意信息都是真实的,并且并不是所有的民意信息都能够被实现。政府部门借助网络问政,对民众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整合,找到所反馈的信息的共同点,进行政策的实施。由于网络问政中所得到的信息比较多,需要借助网络技术的先进性进行民意信息的科学筛选。首先,排除虚假信息。其次,将民意信息进行分类汇总,以事件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在民意信息筛选环节中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信息量、信息来源、信息内容、信息重要程度上进行分析,使得后续的意见反馈工作顺利开展。第三,优化网络问政互动渠道。目前,网络问政虽然能够实现民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但是问政互动环节中具体过程中,二者之间的互动性缺乏一定的实时性,因此,当今的网络问政需要优化其问政互动渠道,从而使得社会民众的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此外,畅通的问政渠道能够使得政府部门能够迅速地接受到社会民众对于事件的意见反馈,在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制定过程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对网络问政的内涵与特点进行介绍,分析网络问政创新形势,以促进公共管理发展。网络问政是在互联网开放性、透明化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共管理,其具双向性、平等性、隐蔽性、互动性等特点。以网络问政创新公共管理的对策有:借助新媒体网络传播效率进行网络舆论引导、进行民意信息的筛选、优化网络问政互动渠道。

作者:杨慧琴 单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国红.网络问政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3.

第4篇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行驶管理权力的过程中,社会公众有权利对其权力的行驶进行监督,并且社会公众的监督也是促使政府管理行为变得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的重要方式。在我国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政务透明化、公开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烈,这种公开政府政务的管理模式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政府政务透明化、公开化,可以促使政府在进行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合理应用自身的管理,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也可以促使政府正确认识自身责任,实现最佳管理。对于我国的转型发展来说,政府政务透明化、公开化,可以使政府的管理行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有力地推动了政府管理效果的提升,对我国的转型发展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以公共管理创新促进我国转型发展的策略思考

(一)创新公共管理理念

在我国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沿用传统的公共管理理念,不能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最大限度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对公共管理理念进行科学创新。一方面,应当突出公共管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的部分,将管理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使用,而将服务和规范作为进行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应当适当弱化政府的市场资源整合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市场发展客观规律,通过市场竞争的天然规律,实现资源的最优整合,政府在管理市场的过程中只需要适时调控、保障市场健康发展即可。

(二)创新公共管理制度

公共管理制度,是公共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在我国转型发展持续进行的当前,公共管理制度也应当紧密结合我国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具体来说,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应当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二者之间的关系,平衡政府和市场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实现最优管理,并且,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应当以提升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品质为切实目标,重视政府公共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此外,政府公共管理制度中还应当明确规定出对不法竞争、等对我国转型发展不利的行为的严肃处罚措施,提升公共管理制度的约束性,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三)构建公共管理创新平台

理论分析和实践都已经证明,构建公共管理创新平台并发挥平台的作用,是今后实现公共管理创新的最高效、最理想的模式。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的构建,应当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构建一个由中央平台和子平台组成的平台网络,实现公共管理创新效果的最大化。在公共管理创新平台中,中央平台负责整体的平台管理,子平台包括教育平台、信息平台、知识平台、人力资源平台、社会实践与应用平台、法制平台等,各个子平台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交融,通过各个子平台的协同作用,以公共管理现状为参考,结合公共管理的相关基本原则,实现对公共管理的科学创新。在当前,构建公共管理创新平台,已经成为了我国转型发展背景下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并且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公共管理创新平台在提升公共管理实际效果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预见在未来,公共管理创新平台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仍然将会为我国的转型发展提供持续的助力。

三、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 利益诉求 管理创新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这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相互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社会在局部利益分化基础上出现了对立状况。针对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出现的个体化利益诉求状况,中国的社会管理应该更进一步地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并且形成良性社会沟通机制,通过网络以及信任等途径进行构建,促进整个中国社会的社会管理重新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因:利益诉求能力不对称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快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管理所面对的具体社会环境条件也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实际上物质条件的快速转变,也是整个社会矛盾更为突出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近几年中国的频频发生。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以及社会利益分配机制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形成了社会主义利益分配机制的相关法律制度。但是在解决新出现的各阶层矛盾过程当中,利益协调分配机制,以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发挥出非常良性的效果。如一部分的群体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常选择非法律性的渠道对自己的利益诉求进行表达。

实际上,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益诉求的法制渠道是畅通和有效的,但是在社会管理实践当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应用,其本质上看是利益矛盾双方的博弈能力不对称,即双方不能够在公平的法律面前得到公平的诉求机会。法律赋予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权利是平等的,但是对于相对弱势的利益群体而言,其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博弈能力,那么法律所提供的利益诉求渠道并不能够畅通地运用。这也是中国在利益诉求方面出现不公的根源,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动因。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不同类型利益诉求的差异化管理

伴随着中国从温饱线到小康社会建设两个方面的发展,社会管理也必须面对着创新,特别是在改革原有社会管理机制和方法的过程当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利益诉求进行差异化管理。当前中国的利益诉求可以区分为底线类的利益诉求和发展类的利益诉求。底线类的利益诉求,重点是保障社会个体的基本权利,特别是保障个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发展类的利益诉求,重点是在个体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对于个人的利益的进一步追求。中国各类生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的社会阶层也普遍从底线利益诉求向发展利益诉求转变。但是对于一部分经济仍然处在发展中阶段的地区,底线类的利益诉求仍然是应该得到支持和保障的重要诉求。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当前中国社会当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利益诉求,仍然要进行差异化的管理,才能够促进中国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发展。

(一)底线类利益诉求的社会管理创新

针对底线类的利益诉求,实施社会管理的公共管理部门,应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明确保障。底线类的利益诉求是对于社会个体乃至各阶层群体的基本利益保障,从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分析属于保健因素,这是保障公民基本生存和尊严的底线。

这一类的利益诉求,国家往往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法律条文进行明文规定。因此,社会管理过程当中,针对底线类的利益诉求所引发的矛盾,要拓宽沟通机制,鼓励社会个体以合法的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面对提出底线类利益诉求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政府应该依法介入矛盾纠纷,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国家已经出台了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执行国家法律和规定的公共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法机关等,应该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弱势群体,维护其底线性的利益诉求得到合法依规的实现。执法者应该公平执法,不偏私、不滥权,切实解决底线类利益诉求,维护国家法律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尊严。

(二)发展类利益诉求的社会管理创新

而针对发展类的利益诉求,国家公共管理部门,应该承担调解者的角色。有关发展类的利益诉求,不同群体就此引发的矛盾本质上在法律并不可能进行强制性的规定,如劳动者和用人部门互相之间的薪资分配纠纷,在地方最低的劳动者薪酬标准线的基础上进行的薪酬商讨,实际上也是发展类的利益诉求。劳动者渴望获得和企业发展状况相互匹配的薪酬标准,但是这种标准可能在用人部门又有不同的考量条件。因此,劳动者和用人部门在基本薪酬线之上的利益诉求矛盾,实际上国家公共管理部门不能够滥权介入,而应该鼓励利益双方共同协商来实现调节,这种也就是常见的劳资谈判。但是,公共管理部门也不能够忽视在发展类利益诉求矛盾当中,处在弱势群体里个体的需求矛盾,因为弱势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不具备争取发展类利益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是依靠个体之间的联系结合形成特定群体来进行完成的。但是群体力量的形成,如果没有理性的群体核心作为引导,那么很可能影响群体行为的合法性,从而出现,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公共管理部门也不能够在发展类利益诉求面前采取不作为的放任做法,而是应该鼓励弱势群体形成合法依规的申诉理念,按照国家所提供的合法渠道反映、协调以及沟通。同时,公共管理部门也应该对利益强势一方提出管理建议,以间接协调的方式,不直接干预利益纠纷,依靠各阶层的自觉力量合法、合理、和平地解决社会矛盾。这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利益诉求的解决机制创新:公共利益诉求平台的形成

创新社会管理,从根本的目的上看,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国家和人民的进步发展提供良性的社会条件。因此,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存在,也要求国家公共管理部门依循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促进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共利益诉求,特别是不同利益诉求客观存在的不同利益阶层,都需要公共利息诉求平台进行协调,这样才能够维持社会的良性沟通,避免社会当中的利益诉求矛盾尖锐化。针对当前中国的发展实际,公共利益诉求平台的构建以及形成主要是由两个不同的内在机制共同构成。

第一个内在机制,是形成公平的利益博弈公共平台机制。当前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是不同的,在不同利益诉求当中,又不可避免产生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博弈状况。这也就会产生部分利益诉求者,以个体化的利益诉求与对方进行利益博弈,在各自力量不对称的条件下,利益诉求的解决也不能够以公允的方式进行协调。因此,社会管理的创新,应该重视对不同群体利益博弈能力的对等化,促进利益博弈秩序的合理化,避免利益诉求的博弈双方出现更加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同的社会群体都应该有合理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渠道,而且人民团体的形成也应该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以及得到所代表个体的普遍支持,这样才能够将这种利益诉求的合法渠道进行普及。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形成特定的人民团体,人民团体作为国家允许的合法组织形态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但是人民团体应该重视对社会当中所代表个体的利益诉求,主动成为公平利益博弈的公共平台,进而代表这些群体进行合法、合理、和平的利益协调和沟通。这样可以避免社会个体组成特定的非正式社会组织,从而对社会的正常秩序产生影响。人民团体的服务化转型在这一语境下成了重要的社会管理创新路径之一。

第二个内在机制,是形成社会资本合理配置的公共机制。社会资本实际上是一种无形资本,伴随社会物质资料分配的差异化、效率化,社会资本也产生了分配差异化。社会资本有普遍可认知的话语权、影响力、沟通协调的资本等。这些方面实际上都是社会群体在利益诉求矛盾时候的博弈能力外化形成而来。伴随着社会化大分工的发展,个体劳动差异化日益明显,物质资料分配的差异化、劳动分工所产生的思维差异、社会生产机能的扩大等,都导致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资本是相对独立的,平时不同社会群体的沟通越来越少,人群陌生化甚至个体陌生化在社会管理当中已经成为矛盾的根源。因此,对于社会资本分散化的状况,公共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推动个体和个体、群体和群体之间互相交流和配置社会资本的公共机制。通过这一个公共机制的协调,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行有规则、合法的互动,促进社会交流的秩序化。这种良性的协调和沟通,不仅避免了矛盾的隐藏性,而且避免政府的公共管理负荷严重化,从而促进社会的包容以及和谐。公共管理部门要主动倡导和推动,协调这一机制的落地,真正对社会利益诉求矛盾发挥“治未病”的效果。

四、结束语

对于当前的中国社会发展而言,矛盾是无法完全消灭的,特别是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推动了矛盾的形成。因此,面对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矛盾,社会管理应该积极创新,推动弱势群体依靠人民团体的服务进行合理、合法以及有秩序地利益诉求,避免社会资本分散化导致群体间、个体间的不信任,增强社会信任感,才能够真正在利益诉求分化的今天,切实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赵冬鸣,艾丽娜.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

第6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公共管理;实践应用

一、市场营销理论在公共管理中的创新点

(一)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公共管理民众分析

在市场营销的理论体系当中,针对消费者行为具有系统的理论研究,针对消费者的行为特点、购买欲望以及消费行为等,可以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而在当前的社会公共管理中,就可以利用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理论基础,了解社会公众的心理以及公众的行为模式,这可以为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开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在社会公共的管理和服务中要以社会人的价值体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标。

(二)营销战略与公共管理模式

市场营销目的是针对顾客的需求采取一定的营销战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推广,营销战略的实施关键要明确消费者的需求。在当前的社会公共管理中也是如此,对于最新的国家政策公共服务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做好政策内容的宣导工作,让社会公众更加明确的了解政策导向,营销战略当中的陈列展示、以及广告宣传等都可以为公共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吸引社会公众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三)产品策略与社会公共服务

针对市场营销理论基础认为,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关注往往会受产品的设计、质量以及性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当中,要想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就是要对公共产品做好充分的研究,利用市场营销当中的产品策略,明确公共产品在社会群众当中的接受度。例如:社会公共部门可以优化自身的实物构建良好的社会形象,积极做好公共服务的跟踪和回访工作,提高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和质量,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关注。

二、市场营销理论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一)利用营销理论指导管理创新,缓解社会矛盾

在公共管理的优化和改革当中,可以充分借鉴市场营销理论和内容,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创新。现阶段无论是社会卫生部门、教育部门还是其他组织在管理和服务当中都越发受到营销理论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当中,竞争机制的引进,让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组织也会通过营销来提升整体的服务质量,这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应用经验,市场营销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管理当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对于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营销战略思想,提高公共管理服务意识

公共管理其对于调节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等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是社会建设和发展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新形势下应用营销战略思想来创新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把社会公众视为消费者和顾客,通过一定的营销理论,来改变传统公共管理被动化的局面,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公共管理服务优化的同时,利用营销战略思想,可以有效地提供公共管理的服务意识,能够充分立足于社会公众的视角上来优化公共管理工作,无论是我国的政府职能部门还是社会的公共管理机构归根结底都是为社会群众所服务的,要提升社会公众的主人翁意识,首先社会公共管理机构和部门就应该保持顾客至上服务理念,提升社会民众的地位,用服务的意识提高整体的公共管理质量和效率。

(三)利用营销渠道思想,实现社会管理的多元化服务

在市场营销理论体系当中,营销渠道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当前的社会公共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目前在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中单纯依靠政府以及相关公共管理部门管理和服务无法满足社会群众的需求,为了提升和保障公共管理的质量,就可以借鉴营销渠道思想基础,实现对公共服务和产品进行外包,实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服务,将很多基础的服务性内容分包给收获的组织和机构,打造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模式,实现关官企的合作共赢。这不仅可以保障社会群众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需求,同时也会提升整体的公共管理水平,能够为社会的公共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

第7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强化措施

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以实验研究法作为基础提出的学科研究法,现阶段,不少学科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例如心理学科。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经典的论证方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区域无法有效使用,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实验法的缺失。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与特征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

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相关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作用机制,而发现因果关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实验。虽然非实验法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存在一些限制,但是在使用时并不存在局限性,在实际的实验研究法中调查法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实验研究法常用到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即在开展实验研究时,研究人员始终都存在“假如此事没有发生,那么它的结果会是怎样的”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该思维方式,研究人员可以确定构建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与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相比较,实验法可以人为地对实验变量进行操控,并对其他干扰因素进行控制,效率相对提高许多。因此,实验法具有非实验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构成因果关系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先后、公变以及不存在干扰量[2]。在这三个要素当中,首先,变量之间的发生是存在时间先后关系的;其次,变量之间的变化应当是相关的,有着共同变化的趋势;最后,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不是由于其他量的变化导致的。实验法可以很好地满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需求,因此,此非实验比较,其更加具有研究的优势。

(二)实验研究的特征

实验研究法是在排除其他所有干扰因素之后,通过控制影响变量的所有相关因素的关系,提取出研究目标之间所存在的变量关系,其特征为:控制性、随机性以及操控性。这三个特征在随机实验研究法当中存在特别明显,该实验法可以将可能存在影响因素尽数剔除,从而为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供了绝佳的实验背景。另外,实验研究法重在人为地对研究变量进行操控和干预,其具体操作方式是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对研究变量进行调整,观测不同数值下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二、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策略

(一)基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的强化策略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变量相关关系的论证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方法,仅仅依靠了解实验方法的理论和实验变量的状况是无法进行论证的,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下面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这一方面对强化策略提出建议。实验研究方法的含义通常指的是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即以理论判断验证为研究目标,在特有的或者是认为创造的实验研究条件下,通过科学仪器设备,对相关研究变量进行控制和干预,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3]。上文我们说过,在进行实验研究是通常采用的是逆向思维方式,即常用的理论验证实验研究方式是理论假设方式。实验法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性质成为科学研究的景点方式,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通常是以人为的手段对变量进行调控,尽可能地减少其他因素对因变量的干扰,通过调控变量值取得不同结果的因变量,通过对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判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实验研究法具有随机性,保证因果关系不是偶然线型,保证了因果变量之间的普遍性。在公共管理中应用实验研究法最大的问题是其外部效度问题,指的是将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类推到实际的社会情境当中或者是其他母体环境中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将实验所取得的结果应用到实际环境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很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失效[4]。对此,我们认为,通过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我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的内部效度而非其外部效度。具有社会科学实验研究,其外部效度问题是不能避免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全盘否定实验研究的结果,实验研究本身的目的是通过人为地操控验证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从而对一类的事物进行推理论证。因此,在进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时,只能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因果关系推论,不应当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布式推论或者是结构式推论。

(二)基于公共管理实验方法学科特征的强化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去论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论证方法,部分学科甚至已经形成了对自己学科最为有效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科、社会经济学以及政治科学等。在公共管理中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在汲取这些已有专业实验研究方法学科经验的基础上,需要公共管理实验研究者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特征。要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需要研究人员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形成具有学科特征的实验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是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文以“根据问题中心,采用公共管理的思维方法”为研究策略,以公共管理真实情况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为中心,以公共管理的总体状态以及内在因素联系作为基础,构建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的理论框架[5]。每一个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都是不同的,公共管理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应当是,以科学合理的态度对现阶段公共管理工作的恰当性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依据建立公共管理的框架结构,以恰当性作为框架中心目标,其构建方式为:因素—结构—功能,也就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此次实验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存在的变量关系,该关系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等。在构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的实验特征之后,在进行实验研究调查的过程中也需要依据公共管理的特性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现阶段,部分学科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已经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成熟,与其发展早期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强化公共管理科学实验研究,需要研究者们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寻找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

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

随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的不断推广,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实地实验和调查实验越来越多,针对各地需求开展不同目的的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推算出其附加价值。实际上,在中国国情下开展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可供研究的题目种类也十分多。随着我国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第三方项目评估的兴起,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比如,在公共项目开展之前,需要对该项目进行评估,预算其价值并进行风险控制。另外,处于发展和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与其他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有更多的变化,更加利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展开,即我国的体制改革优势为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每天在不同地区都要开展各种政策实验与管理创新,这些实验管理创新都为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中的自然研究与准实验的展开提供了背景条件。例如,我国大量推行的定点管理实验,这些项目为实验研究者运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提供了极佳的背景条件。公共管理实验虽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般难以展开,如2013级厦门大学传播学院广告系的硕士生们运用“清推”方式开展的“凭借公益广告的力量改变市民以及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实验研究活动,在排除其他变量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外,通过对不同标语对人们践踏草坪以及横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的影响,看哪种标语对人们的这种不文明行为具有强烈的制止作用。该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并没有很大的资金投入,但是通过该实验研究可以为城市不文明行为的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挑战

现阶段,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仍然较少,国内公共管理学界对公共管理实验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例如,《管理世界》在征稿启事中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发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虽然没有限制实验研究论文结果的发表,但是对于学生的实验研究却做出了限制。另外,部分专家学者仍然未曾认可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认为实验法只能在实验室案中应用,并不认为我国的改革和试点均可以采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研究。要想推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在我国的应用,首先需要转变研究人员的传统思想,在实验研究中曾发现,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较之文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更加容易能够接受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的应用。因此,增加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理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对推广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语

公共管理学科由于其自身环境较为复杂,研究结果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失效的现象而引起争议,但是基于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法本身就是对相关关系进行论证,从而对系列事情进行类推得出相关结果的方法。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工作者们应当根据汲取现有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以我国社会环境作为实验条件,实验探讨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为实验研究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应用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景怀斌.专栏导语: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几个问题[J].公共行政评论,2015,(3):120-125.

[2]马亮.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何以可能:一项方法学回顾[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4):13-23.

[3]王永明.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93-95.

[4]马亮.公共管理改革和公共服务绩效:来自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4,(2):45-56.

第8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一、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去推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对于推广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现代计划经济时代,如果是商品流通更为无阻碍,就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但是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问题,部分经济经营者会认为市场经济会受到政府过多过少的干预,这样就会多少出现经济审核失真的现象。政府干预市场经济不仅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的脱离政府单独的进行市场经济,如果想推动经济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就需要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宣传改革,所以只有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推动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

(一)促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市场经济需要以市场为依托,此外还会以竞争为主要的市场经济机制,经济发展的前提就是公平、公正、公开,这已经成为了近展的一种经济体系。市场经济需要在一定的价值规律约束之下进行,同时还需要政府机构的监督管理,防止滋生腐败。只有不断地实现资源的合理运用配置,才可以调节平衡经济发展的供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发展的总效益。市场经济要合理的运用职能去配置市场资源,同时公共管理的水平也要不断的提高,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对于社会的发展也会具有一定的协调推动作用。公共管理制度的理念首先要有所突破创新,传统的发展理念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经济的需要,为了推动市场资源的合理发展配置,需要不嗟靥岣吖芾砣嗽钡墓芾硭平,全面推动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2.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活动中,不会产生经济发展歧视,无论你的个人能力有多高,也不论你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有多少,都会平等地去对待。更不会因为社会主体的多元化,而拉大社会的贫富差距,从而改变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结构。人们在追逐经济利益发展的同时,要不断的去投入到公共管理之中去,这样才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提高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公共管理制度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公共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缺点,面对这些缺点社会主题应该积极的去应对。

3.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在经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已经逐渐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我国的经济模式开始与世界先进市场模式对接,在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协调政治和经济的双向发展,公共管理制度充分的体现出了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主动的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重新改革了经济体制。

(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有着促进作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公共管理制度的影响,市场经济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发展基础就是市场经济,只有不断的去健全市场经济发展体系,更好地推动公共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创新。公共管理制度就相当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限制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行每业的发展都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才可以不断的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推动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维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可以为公共管理创造一定的稳定环境,要想使市场经济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就要创造出一个稳定的公共管理环境。在一个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下,才可以凸显出公共管理制度的优越性,直接提升公共管理的整体水平。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政治环境的一些影响,这样可以更好地去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推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创新公共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还可以营造出稳定的市场经济发展氛围,为经济全面发展创造出一定的有利环境。

三、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协调发展

(一)方向一致

市场经济和公文管理制度创新的协调发展可以方向一致地发展,市场经济和公共管理创新是并肩向前行的一种关系,有市场经济这一个稳定局面的保障,公共管理,只有才得以快速的发展和创新。与此同时有公共管理制度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可以推动市场经济稳定的发展,两者之间所最终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实现个体的经济利益从而保障大多数人民的整体利益,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制度的保障还需要依靠政治体制的每一处,最终可以全面实现现代化。

(二)相互促进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市场经济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发展的基础,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市场经济更好地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对于社会意识型态的一种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不断地发展市场经济才可以掌握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可以更好地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实现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虽然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回收到市场经济的束缚,但是经过深刻的仔细研究,我们发现由于市场经济的约束,公共管理制度才可以更好的得到发展和创新。

第9篇

[论文摘要]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的推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区域行政逐渐向区域公共管理转变,这种嬗变,开启了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视角。区域公共管理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是公共行政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

著名行政学者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说:研究公共行政必须研究它的生态问题。按照韦伯斯特词典的解释,生态学是各种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J·W·别斯指出生态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oikos,意为房子或家,经济和经济学也有相同的词根,经济学和生态学有许多共同点,但生态学的含义更广泛。它涉及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全部相互关系。”〔1〕美国著名学者利格斯(Fred W·Riggs)1961年就提出了“融合型、棱柱型、衍射型”行政模式,开创行政学研究的一个新途径。我国现阶段的行政环境是制约和影响行政管理的重要因素,同时又是行政管理的改造对象,并为行政管理的实施提供条件。故此,我们应努力使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传统行政学历经了向现代公共管理学范式的重大转变。迈入21世纪,区域行政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行政生态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公共管理这种崭新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这种转变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中国公共管理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区域公共管理的挑战,处理好和解决好了系列区域公共性问题,和谐社会的发展愿景就不再遥远。”〔2〕区域公共管理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作为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陈瑞莲认为,在我国有关区域公共管理(行政)研究的著述尚较为零散,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学者社群尚未成形。但是,在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区域公共管理的相关内容。无疑,加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学者说,“研究任何一种理论,都必须首先弄懂它所使用的基本术语。对于了解一种新的学术理论,弄清楚它所使用的新名词的正确含义,就尤为重要了”。〔3〕区域公共管理是个复合概念,其中“区域”和“公共管理”是其两个核心概念。

一、“区域”概念众说纷纭及其公共管理视角的界分

区域(region)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且相对性极强的概念。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分析和理解各种不同的区域。研究视角和内容不同,对于区域的界定就有所不同。在社会科学丛林中,最早研究区域的学科是地理学,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牛津地理学词典》中,“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单元,它以自然或人文特征而有别于周围的地区”。〔4〕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埃德加·M.胡佛说,“所有的定义都把区域概括为一个整体的地理范畴,因而可以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分析”,“把区域作为一个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对于管理、计划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必须的。最实用的区域划分应当符合行政区划的疆界。”〔5〕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界、县界重合;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者对区域的解读,往往侧重从一种更为宏观视角来讨论区域的内涵和外延。米特尔曼提出三个不同层面“新区域主义”分类法:宏观区域主义、次区域主义和微观区域主义。在“区域”的多种释义中,可以看出:区域有多种分类,系统性或整体性是区域的共同特征;区域的概念是相对的,可以依据不同视角有多种划分;区域是变化的,应以动态的眼光来观察它。实际上区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很难给出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文是从公共管理学科角度来进行研究,基于此视角,区域应如何界定?有学者认为:区域是“一个基于行政区划又超越于国家和行政区划的综合性概念”。〔6〕另外,从四个纬度对区域公共管理要研究的“区域”做类型学上的分析:公共管理意义上的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区域和公共管理中的“问题区域”和“边缘区域”。〔7〕笔者以为,不论对“区域”进行怎样的界分,从公共管理学科角度看,区域实际上是按照公共物品为标准划分的有限空间范围,是拥有相同一领域或多领域公共物品的域场。在这里区域不是一个地理范畴而是一个以公共物品(或者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公共利益)为标准形成的同质性域场,并不绝对与行政区划相一致。

二、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视角:区域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范式的转变

要讨论区域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的转变,首先要了解区域行政的发展背景、内涵等基础知识。区域行政问题与行政区划密切关联。学者刘君德在他主持的《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等论著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行政区经济”概念,并分析我国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在我国的行政学界,宋月红在国内首次使用“区域行政”的概念,作者从行政区划、行政区域与区域行政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但这是一种狭义的或传统意义上的区域行政范畴。〔8〕陈瑞莲、张紧根在《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视角:区域行政》一文中,正式提出广义的“区域行政”概念。〔9〕随着实践的推动和理论的发展,区域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转变。在学界,最早使用过“区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华大学的刘锋和中山大学的陈瑞莲,二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进行论述。刘锋运用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进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研究与本文所关注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别,它并不是真正从公共行政学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去。〔10〕陈瑞莲教授是我国研究区域行政和区域公共管理的典型代表,她在此领域的论述,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区域公共管理的内涵、理论支撑

区域公共管理是个复合概念,前文已经界分了公共管理视阈中的“区域”。对于公共管理的概念,无论是对其内涵把握还是基本体系的构成,都还在探讨中。王乐夫教授认为,“所谓公共管理,即公共部门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说来,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的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 〔11〕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还包括其它的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等。公共管理主体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同时,它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无庸讳言,现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综上所述,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行政随着实践的需要,在治理范式上不断成熟的产物。笔者认为,所谓区域公共管理,即是指以区域政府组织和区域非政府组织为主的多元主体(区域公共管理部门)为了解决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或其它方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区域公共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区域公共管理之所以“应运而生”,从根本上说,区域公共管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或者说,除了实践的需要外,理论的发展和推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除了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外,还有公民社会理论、现代治理、网络治理理论和善治等理论。公民社会,也被称为市民社会或民间社会。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公民社会定义。这些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和国家、经济与公民社会的三元结构。关于公民社会的结构要素,不同学者对其强调的重点不同。就中外学者取得的共识来看,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私人领域;二是志愿性社团;三是公共领域。除了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外,公民社会还具有自己的基本价值原则,大体说来,这些基本的价值原则包括: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开放性、法治原则。

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引发治理和善治理论的产生。从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治理”以来,“治理”概念被广泛使用。在治理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有失败的可能,为完善该理论,随后善治进入学者的视野。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最佳关系。善治有如下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区域善治是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中一个战略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6.

〔2〕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序言)1.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

〔4〕梅休.牛津地理学词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354.

〔5〕胡佛,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20.

〔6〕陈瑞莲,张紧跟.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视角:区域公共行政〔J〕.公共行政,2002,(3).

〔7〕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8.

〔8〕宋月红.行政区划与当代中国行政区域、区域行政类型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1999,(4).

〔9〕陈瑞莲,张紧跟.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视角:区域公共行政〔J〕.公共行政,2002,(3).

第10篇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速度也在日益加快,在这过程中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依据就是政府机关的执政能力,而影响其执政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的安全性能以及综合实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本篇论文将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

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提高;有效途径

一、构建政府公共管理基本机制的意义

(一)有效实现公共管理所设定的目标

公共管理机制的构建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即在完成相同任务的工作时,所用时间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确保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贯彻于政府在使用职能的环节中。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服务于大众,为社会生活、生产提供便利的条件,所以加大力度管理政府公开、透明的服务工作志在必行。第二,公共管理机制的建立对开展实施责任制度提供了便利,随着责任制的不断落实,政府决策层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一定会深思熟虑,从而有效提高工作的实用性以及管理效率。

(二)不断完善政府管理体系,最大程度满足社会需要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政府所提供的便利或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选择多样性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必须构建完善的公共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不断完善政府管理体系,使社会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三)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状况

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改进,政府公共管理工作所需经费也要随之变动,如何通过投入最经济的费用实现政府效益的最大化,一直是热门的话题。只有不断完善公共管理机制,政府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不断加快。公共管理机制的构建能够为政府开展预算工作奠定夯实的基础,根据国家的方案政策,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投资,不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改善预算模式,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二、目前政府公共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公共管理制度的建立存在矛盾点

政府公共管理制度的建立存在矛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存在相互矛盾的内容,因为我国管理政策的制定需要多方面主体共同参与,而这些主体绝大多数是相互独立的,甚至是不存在‘交集’的,所以制定出的管理制度在一些方面存在互相冲突的地方。久而久之,政府公共管理体系将受到严重的损坏,不仅最终管理目标没有得到实现,地方的利益也有可能遭到破坏。第二,政府在履行公共管理政策的过程中存在冲突,这种现象在地方部门屡见不鲜,主要是由于政府机构的管理措施不够严格,地方部门投机取巧,没能将管理任务分配得当,只选取对自身有利的工作任务进行开展,更有甚者还要讨价还价,希望从中在获取到最大的优惠政策。

(二)政府所设定的公共管理目标存在问题

政府所设定的公共管理目标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部分政府所设定的目标并没有针对大众群体,换言之,政府公共管理工作所面向的群体是中国所有公民,倘若设定的目标因人而异,无法实现公平公正,则该目标就存在问题。举例而言,部分政府以公共管理的名义为垄断型企业提供便利,任其设定价位,对其他参与竞标的企业以及社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其次,部分政府所设定的管理目标不具有公共性,举例而言,人才分流制度是由相关政府制定的,通过利用公共财产给予部分人员的优惠待遇,这种行为是不当的,也是不公平、不公正的。

三、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培养服务理念,将政府职能从管理型转变成服务型

现如今,政府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服务,人民生活日新月异,自然而然对社会提出的要求也在不断转变,所以政府应该及时了解人民需求,第一时间解决目前存在的社会冲突问题,通过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来不断深入现代化进程。在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职能的作用同时,一定要全方位考虑,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的公共管理局面。

(二)重点培养宏观思想,将政府职能从全能性向有限性转变

传统的政府公共管理工作更趋近于垄断性质,而当今社会,政府应该与社会个人组织并驾齐驱,换言之,政府职能应从全能性向有限性进行转变。政府更多的是作为社会的服务机构出现在社会经济体系环境中,而社会本身才应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不难看出,衡量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标准不再是工作效率或是效益等内容,而应取决于公民的满意程度。

四、结论

政府公共管理工作能否得到有效开展直接影响到自身职能的发挥情况,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政府只有不断完善公共管理体系、不断改变自身的职能框架,才能有效地解决目前社会存在的各种冲突与矛盾,从而推动政府自身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篇论文主要从构建政府公共管理基本机制的意义、目前政府公共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几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作者:赵田英 袁晗文 窦文慧 单位:广西大学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上世纪七十年代,伴随着经济危机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完善,西方社会出现了新公共管理视角,试图以新的视角对原有的政府管理弊病进行改革。目前,新公共管理视角已经在西方社会政府管理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政府管理也有许多不能与时代相适应的积弊,尤其是目前,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更是进入深水区,在分析我国政府现有管理体制的弊端上,科学借鉴新公共管理视角对我国政府管理模式进行及时创新十分必要。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政府管理创新

一、新公共管理视角提出的背景与核心理念

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代化的全球贸易体系初具规模,信息化建设也逐步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展开,全球市场化水平达到全新高度,知识经济也随之兴起。在此时代巨变下,西方各国政府的原有管理体制纷纷难以适应时展,相继出现了政府财政危机、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政府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新公共管理运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旨在以企业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理论指导政府管理,以信息技术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的运动。具体来讲,新公共管理视角包含了以下七个方面的主张:(1)政府管理应该引领社会发展方向而不应该过多干涉具体事物;(2)社会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要引入市场化机制特别是竞争机制,政府管理和市场调控相结合;(3)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入政府管理之中;(4)改革政府的授权和分权机制使其更加合理;(5)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服务应以公民需求为导向;(6)政府部门的工作要提高对工作结果和工作产出的关注,使政府管理更加高效;(7)以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技术改进政府管理工作,建立电子化政府。

二、当前我国政府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已将近四十年,四十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信息和网络技术已经深刻影响了社会日常的方方面面,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脚步不断加快……与西方社会上世纪七十年代相似,随着这些变化的出现,我国政府的原有管理体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当前我国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从而对症下药进行改革十分必要。总体来看,我国政府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政府管理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十分落后。我国政府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政府管理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管理观念的落后直接阻碍了政府管理的各项改革进程。正如前面我们所分析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不仅在社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我国政府管理的指导观念仍是老路子,在社会经济发展上,政府与市场的矛盾冲突仍有发生,对于社会发展方向的宏观把握上,政府管理和宣传不够明确,而在社会具体生产和管理之中,政府涉足过多,市场化机制难以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作用。另外,对于政府日常管理中如何与市场结合,如何与企业结合,如何采取现代化技术仍有许多不明确之处。2.政府管理体制目前尚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果说政府管理理念落后是当前我国政府管理的内在根因,那么政府管理体制的落后则是政府管理思想落后的直接体现,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因。自十七大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但是直到目前,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诸多缺陷。这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的转变仍然不够深入彻底,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政府的缺位、越位、错位现象仍然比较常见。而在政府的另一职能,即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上,虽然政府机构人员日益庞大,但是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仍然比较低下,区域间和城乡间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差距较大。政府机构层级过多,职权范围不够分明,层级相互重叠,监管缺失没,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仍有发生。3.政府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十分老旧。政府管理的重点一在社会日常管理,二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政府管理的实效性才是百姓对政府管理满意度的直接评判标准,而政府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则是可以十分灵活的。但是目前而言,我国政府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依旧十分呆板老旧。当前,信息化技术已经在我国各行各业中得到快速普及,具有人力所不能比拟的快速、高效、服务范围广的特点,但是信息化管理在我国政府的管理建设中仍然十分薄弱,政府人员机构庞杂却又办事效率不高。另外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依然采取行政化手段而不是市场化手段,公有制下一些公共服务提供水平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与百姓的日常诉求存在脱轨现象。

三、如何借鉴新公共管理视角对我国政府管理进行创新

1.与时俱进转变政府管理观念是前提。与时俱进转变政府管理观念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所要做到的。具体来讲,转变政府管理观念包括以下几点:(1)变管理重点为服务重点。新公共管理视角下,要求政府管理借鉴企业管理,以顾客需求为服务导向,而对于政府管理而言,顾客需求就是百姓诉求。政府在公共服务过程中要将百姓切实诉求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管理服务过程中要全面接受群众监督;(2)树立市场化理念。新公共管理视角要求政府管理要在宏观上把握社会前进方向,具体建设、服务和管理要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充分体现市场资源配置的高效性;(3)树立质量为本原则。新公共管理视角要求政府在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服务的实效和质量,提高服务水平。2.要不断对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其次,要不断对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宏观方向把控而非具体执行,要牢固树立权界意识,保证政府权力不能缺位,更不能错位和越位,该政府管的政府要担起责任,不该政府管的政府坚决不能涉足。其次,要深入推进政府组织机构改革,减少纵向层级,避免方针政策在向下执行过程中的变质,同时横向的层级间要明确彼此的权限,既不能出现权力真空,更不能出现权力重叠,精简不必要的人员和机构,保证政府机构组织的高效和活力。最后,政府管理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的提供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避免出现垄断局面。3.采取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政府管理。最后,政府管理工作中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政府的施政观念上要注意科学施政,运用经济学知识和社会管理知识选择最佳的施政方法,对政府财政的投入和产出要有科学的统计和全面准确的评估分析。另外在硬件建设上,要积极建立网络化政府、信息化政府,推行网络问政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进行政府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使网络的高效性、便捷性和互动性,全面改变当前政府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四、结语

新公共管理视角对当前我国政府管理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政府管理改革过程中要积极领会新公共管理的内涵,从思想转变做起,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运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全面提升政府管理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淑珍、王学军、张登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管理模式转型[J].理论学刊2009年12期.

[2]魏青松.论建国60年以来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3期.

[3]徐平.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服务型政府模式的构建[J].理论与当代,2009年08期.

第12篇

新公共管理和社区媒体

新公共管理对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集中体现为两种路径:一是奥斯本的“政府再造”路径,二是登哈特夫妇提出的“新公共服务”路径。企业化政府是“政府再造”的重要特征,强调政府经济、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新公共服务”则是对前者的反思与超越,着重于公共利益、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这两种理论在讨论政府与社会关系时都引入了“企业”“中介组织”,以及“开辟新的对话和讨论渠道”等第三方组织概念。事实上,伴随着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改革,基于新公共管理基础上的新一轮政府职能改革,也急需第三方组织出面,在政府与社会之间起到稳定器、链接者和展示平台的作用。而在近年大量涌现出的各种非政府组织中,脱胎于大众传播时代都市报母体单位、又与基层街区政府职能改革紧密嫁接的新型社区化媒体,因其在波浪式大幅度向前推进我国新一轮政府职能改革中起到独特的展示平台、连接纽带和三角稳固的作用,俨然已成为功能高于任何私营或市场化NGO(非政府组织)的、具有公信力和凝聚力的新型第三方组织。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媒介发展现状,移动互联与自媒体兴起,使传统媒体的社会监督、公共利器等功能加快萎缩,这已是不争事实。取而代之的是,不少都市媒体已经或正在向媒介服务业快速转变。正如多年前都市化媒体的产生一样,在一片纸媒衰亡声中,以购买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为主的媒介社区化竞争浪潮,又一次悄然到来。自2013年以来,笔者先后对我国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广东、上海等地传统媒体做了调研后发现:至少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传统纸媒改革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政府买断的党媒公益化,二是以购买社会服务为主的媒介社区服务化。

媒介社区服务化,导致了社区媒介服务单位的诞生,完成了社区治理和传统纸媒的创新结合。媒介传播的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回归与适时扩大,而不是异化。从这个角度,媒介社区化所反映的理论内核,与传统权威的新闻价值理论并不矛盾。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空前变革,使当今受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更加便捷、愿望更加强烈,两者一经结合,便使传统媒介在客观上强化、彰显和复归了新闻价值理论中关于贴近、服务等部分的内容(其中公共监督功能,很大程度上被自媒体取代)。媒介社区化产生了各类社区媒介,包括广播、电视等在内的各类传统媒介都在借助移动互联等手段,实施进驻社区、终端营销的大量实践。社区报应运而生,这种针对特定区域的小众读者的(免费)纸媒,已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存在百年,只是近10年来才伴随着上述变革,被我国结合实际嫁接新生。社区报在中国的兴起,是传统媒体应对我国城市化快速布局和新媒体发展的自我变革,更是媒介技术与社区治理的现实需要,在信息化和后工业时代的自然融合,也是我国政府在基层管理创新实践上的必然需求,是未来基于全球化、信息共享和充分交流后,务实的、科学的政府治理观在当今时代的自然选择。

2013年5月22日,在继上海和广东等先发地区创新实验后,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合肥晚报》,推出了安徽省也是整个中东部地区除上海外第一张专业社区报《滨湖新闻》。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合肥晚报》先后创办了11张社区报,并力争年内完成15张的布局任务。通过对该地11份社区报的文本分析,笔者认为,合肥地区社区报在一年之内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团队的创新和苦干外,更在于他们对于社区媒体与基层政府管理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尝试。为了更好地阐述社区媒体对创新社区管理的积极作用,笔者以《合肥晚报》创办的社区报为例,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具体分析。

“社区再造”中的社区媒体

奥斯本的“政府再造”路径,强调对公民、社团组织、社区组织授权,建议从官僚层级制政府改革为参与及团队合作的分权的政府,建立通过市场杠杆进行改革的市场导向的政府等。即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社区报运行模式与办报理念。《新闻晨报》《珠江时报》《合肥晚报》等开办的与真正街区合作、扎根基层的系列社区报,目前无论从肇始时间,还是从经营规模上,都集中代表了我国新型社区媒体的典范(笔者认为其他各大中城市都市媒体的所谓社区报或社区版,都是传统都市媒体的变种,而并非专业的社区媒体)。考察这几家社区报可知:他们最典型的运作模式就是与基层政府合作。虽然其中有少量社区报与部分企业通过赞助资金的形式开展,但这些企业不与报纸在运营上发生直接关系。各家社区报负责人的共同看法,是必须保证社区报内容的最终话语权在基层政府中。他们认为,社区媒体中的商业赞助,虽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微薄效益,但最终也是最安全的生命模式还是背靠基层政府。目前经验也已证明,与政府牵手可以做得更好,包括在办报理念上,不少基层政府负责人开始时还习惯性地按照传统报纸的做法来定位社区报,但做着做着,他们自己主动转变了观念。一些街道书记甚至坦诚表示:不要报道我们,要更多报道老百姓生活,让他们参与社区自治。

研究得知,各家社区报在与街区政府合办过程中,都秉承服务原则。报纸的直接经营者把社区报严格限定为非新闻纸,少数负责人甚至认为,现在的新闻哪还需要报纸传播?尤其是作为周报的社区报,在传播新闻上已不是强项。大家将社 区报定位为“关系纸”“链接纸”,明确其为政府与社会、居民之间建立联系的服务和中介功能,一张社区纸,把社区里人们的情感、需要和服务很贴近地链接起来。

借助媒体优势,提高管理效率。一是受众细分,有效传播。以《合肥晚报》为例,自2013年推出《滨湖新闻》《北城新闻》《老城新闻》等社区报以来,该报就利用社区报的高渗透率,信息传播的高贴近性,解读服务政策,反映百姓心声,进行舆论引导,有效畅通了居民与政府的沟通渠道,促进和加强了社区和谐建设。比如《老城新闻》曾对该市庐阳区推出的“一线为民工作法”做了跟踪报道,使群众对此有了深入了解,一些民生问题得到解决,政府形象也得到了提升。

二是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一些谋求社区服务转型的传统媒体认为,政府基本行政事务之外的更多社会服务,理应交由第三方组织负责,由社会组织来整合各种服务资源。比如家庭紧急开锁,以往“牛皮癣”广告铺天盖地,老百姓不放心,政府很头疼,一家社区媒体就通过引入政府主管、统一认证的办法,拓展了经营空间,优化了政府服务。

三是与时俱进,搭建平台。《合肥晚报》《珠江时报》等专业社区报还从纸上到线下,通过广泛建设居民议事厅等,积极开辟对话渠道,帮助政府构建良好社区关系,扩大了居民表达权,发扬了社区民主。议事厅设在社区编辑部里,有专门编辑记者接待,倾听百姓心声,纸上成为社区报品牌栏目,线下也成为城市街区外宣的亮丽品牌。

“新公共服务”中的社区媒体

登哈特夫妇提出的“新公共服务”路径,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公共利益和公民的积极参与,提倡实行“以公民为导向”的政府管理。

贴近服务。当前国内专业社区报都把“承担服务”当作自己的定位,强调“归属性和认同感”,这与社区建设中的“对人的关怀,变管理为服务”理念相契合。此外,社区报作为纸媒还可以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不仅将服务以新的方式传播,拓展服务的范围和公民的意识,而且能够整合各方资源。比如《合肥晚报》社区报在采编构架中规定,读者不仅是读者,也是作者;在自我定位中明确,社区报不仅是新闻纸,更是互动纸、关系纸;在甄选内容中,不仅要当社区“消息树”,更要当居民“百事通”。所以,社区报里类似“辖区大妈带你逛菜场”这样的内容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篇幅。

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指公民主动参与到社区管理中,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从而实现增进邻里关系和管理身边事务的两大目的。《合肥晚报》社区报一年多实践以来,共举办了各类不同规模的活动200多场,如“社区狂欢节”“帮客志愿者”“社区植树节”“相亲交友会”等,促进了邻里互动,拉近了媒体、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社区报还主动承担责任,组织居民对社区事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参政议政”,比如长丰县下辖的《北城新闻》就曾通过举办“美好乡村请你回家看”活动,征求居民对社区建设的看法意见;同时,大量的以居民为主体组成的市民记者队伍,更是让社区报充分发挥了链接和调动居民的功能,社区民众直接成为报纸“主角”,真正实现了主动融入;大量的社区志愿者队伍诸如“合肥帮客”组织在社区报平台的凝聚和建设,甚至受到了团中央和安徽省文明办的高度重视,成为合肥一景,《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这种社区自助模式,认为其对构建人们精神家园、建设和谐社会等大有裨益。

在新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社区(街道)与公民、与社会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不少专家学者已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已经呈现出各种弊端,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单位制瓦解,邻里关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普遍下降;另一方面,也是受到社区服务机构自身性质、组织结构、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局限。另外,社区事务本身又极其繁杂琐碎,触及各方利益,难以面面俱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社区报为主体的社区媒体参与社区管理创新,是社区管理主体多元化、社区民主化的必然趋势和良好呈现。就目前国内社区媒体的定位和发展现状来说,社区报作为社区媒体对社区建设和基层政府管理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近年来中国社区媒体的兴起,不仅仅是传统纸媒应对危机、寻求自我转型发展的探索创新,从本质上看更是政府改革、社会治理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寻求沟通之道的必然产物。社区媒介不仅与“对人的关怀,变管理为服务”的社区管理理念相契合,还弥补了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不足,增添了社区活力,提高了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在纸媒唱衰、媒体格局大变的今天,社区媒体与社会管理创新或社区管理的结合可以说是一种共赢,也给公共管理和传媒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途径与思考。

作者朱杲系《合肥晚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