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3 12:4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古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16-01
中国古典诗词,文字生动简约,意境清新悠远,韵律优美和谐,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初中语文课本中精选的古诗词只是沧海之一粟,文学海洋之一滴,却饱含民族文化的底蕴,哺育了一代代优秀才子。古诗文教学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界定古诗词的阅读要求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古诗词的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反复实践探索,总结出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些常规路数。
1 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习古诗词中的重要性[1]。师法古人,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达到熟读成诵,这一环节多利用早读进行。优美的古诗词节奏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学会划分节奏,体验古诗词的韵律美。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我们可以这样划分:“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七言诗的划分)。又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五言诗的划分)。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到古诗词完美无瑕的韵律美。反复诵读,重复记忆,重视积累。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倒背如流。这样,三年的初中生活学生将会积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每天的晨读时间都要求学生自背自查,互背互查,教师抽查。每天还要抽出几分钟时间全班同学一起诵读,让大家口读耳闻心记,吸纳新诗,巩固旧诗,温故而知新,效果非常好。经过这几番的夯实,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就会很牢固。
2 品
只重背诵,不重理解,仍然达不到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有些学生虽然把诗背得滚瓜烂熟,但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也讲了,但雨过地皮湿,给学生留不下深刻印象。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讲解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淀和文学素养的养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赤瑞特拉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据此,我要求学生首先自主查询古诗作者的生平简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这有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例如:对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理解就要结合曹操当年人已53岁,仍然一心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然后,学生在课堂上表达交流查询结果。这样,知识的保持远远大于传统讲解式的教学。
品析名句,笔者引导学生运用“以文解诗”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诗散文化,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例如:有个学生对李清照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一句,是如此散文化理解的:一场小小灾难,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凄凉一片。想风骤起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而风住之后,花瓣入泥,人践马踏,只留有余香,美好春光一扫而空。词人面对此情此景,心灰意懒,日头已上三竿,仍然无心梳洗,情意阑珊。学生由此体会出这不仅仅是伤春,更是伤世,寄托了词人漂泊无依、红颜迟暮的悲悯身世。把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成散文式的文字,既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 悟
诗是经典语言,好的诗词 “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3.1把握关键字,感悟诗歌意境
例如: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写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直”一“圆”,看似平平,细想起来却“除却巫山不是云”,再无字可换。寥寥几笔,竟展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给人及其浓重的印象。真是意境深邃,妙不可言!
3.2抓住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感悟诗的意境
意象即出现在诗词中的主观情感的物象。意象在诗歌作品中往往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多个个体的联接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欣赏古诗词首先应抓住意象也就是物象,品味其中所寄托的情感,然后理解体会诗的意境。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却并列凸显了九种事物,而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九种事物巧妙自然和谐地纳入到一个画面中,动静结合,明暗交错,背景与主体相互映衬。“小桥流水人家”的明丽和谐反衬了“断肠人”的沦落凄苦,效果非同寻常,学生只要进入了诗词的意境,便自然体会到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要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诗词教学的课堂中来,共同发现,共同探索,共同分享。让学生在品味诗情、感悟诗意中自然融合古诗词的智慧、风骨和操守。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华,内涵博大精深。古典诗词的完美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它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到一个个纯真的心田,让我们的孩子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快乐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普遍认为古诗词是最难学的课程,古诗词是学生学习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一直是初中教师比较注重的教学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还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但是很多学生觉得古诗词教学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甚至慢慢产生了厌恶古诗词之情,所以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并制定相关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一、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从而忽略了古诗词的教学,即使有的教师会培养学生学生古诗词的兴趣,但是教师本身没有对古诗词进行思考与研究,只是给学生朗读下古诗词,然后根据教案的标准答案给学生讲解一下所学古诗词的读后感。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据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语言化倾向较为严重。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词与文言文混为一谈,甚至根据文言文的教法即重点讲述句子的解释而不注重整体内容的解释来讲解古诗词,古诗词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表达,而不是单独诗句的理解,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忽视了这一重点。
其次是看法化倾向较为严重。很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在诗词讲解中遇到一些拟人或排比等手法时,教师都是一带而过,告诉学生这是拟人的手法,没有真正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加以分析,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最后是支解化倾向较为严重。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整体分析古诗词,而不是逐个诗句的讲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现状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因此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引进了大量的古诗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直接按照教材上讲述,先带学生朗读古诗词,然后逐个分析诗词,最后再简单的告诉学生这篇古诗词用了什么手法就完成了一节古诗词教学。因此很多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都不能集中注意力,也不能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时教师在讲解时告诉学生这句诗词体现了作者的博怀,却不进一步解释这句诗词为什么体现了作者的博怀,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学到知识。临近考试时,部分教师会告诉学生哪部分古诗词是考试的范围,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使古诗词失去了意义。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重点代表,是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古诗词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表达方式主要以普通话为主,从而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没有兴趣,他们认为学了也没有意义即在现在的人际交往中又不会使用古诗词交流,很多学生学习古诗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是靠死记硬背记住古诗词的,没有真正去体会古诗词的学习。但是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刚开始接触古诗词的时候由于之前从没接触过,感到新奇,于是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古诗词。然而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总是让学生默写古诗词,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于是学生便丧失了兴致,甚至慢慢开始产生厌恶之情,因为古诗词比较绕口不像普通话那么流畅,所以学生记起来不是很容易,部分教师没有设身为学生考虑,只注重结果如今天该默写的古诗词今天就必须默写完成,没有完成的学生就给予一定的惩罚比如课后罚写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传输带,让学生快速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先给学生讲一些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即利用作者在写这篇古诗词的相关情感等穿插成一个小故事并适当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古诗词,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诗词的背景音乐,在学生欣赏音乐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故事等,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2.培养学生古诗词朗读能力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学,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要想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古诗词学习中,还要培养学生古诗词的朗读能力。朗读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诗词中包含的情感所以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遍标准范读,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朗读诗词,其次让学生自由朗读,总结出自己不会读的地方或者不能理解的地方再进行分小组讨论,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即学生分组讨论没有得出结论的问题,教师再适当引导诗词的意境,在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再一起朗读古诗词。课后,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在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去观看一些古诗词朗读比赛,并鼓励学生参加比赛,这样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3.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中国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它独有的意义与情感,其实古诗词就是用生动短暂的语言描绘的一幅美景,从而表达作者的意境与思想。中学生要具备很好的审美能力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由于中学生的年龄还小,他们没有很好的审美能力,但是他们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能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当分析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教师应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去想像园子里的景色,将美丽的春景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他们想像的景色画下来,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4.启发学生感受诗词的思想情感
古诗词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诗词,更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每篇古诗词都包含了诗人丰富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生活,往往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诗人的情感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比如《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生可以从诗词中读出诗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衷心,对自己努力学习或做事的决心。这也给学生带来了启发,告诉学生要珍惜年轻时候的时光,不要等老了之后后悔自己没有珍惜时光。
5.教师提高自己的古诗词素养
古诗词不仅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对教师来说同样重要。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该给学生做好榜样,古诗词不像其他科目那么通俗易懂,中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古诗词素养。第一,在教学时教师应提前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仅要熟读教材中的古诗词还要并扩大自己的古诗词阅读数量,以便在课堂上能够熟练的为学生朗读古诗词并讲解古诗词的意思;第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要做到充分了解诗词,并分析出诗人的写作情感与表达意境,以便在课堂上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想象能力;第三,教师还要积极的去了解现代诗歌,并与古诗词相对比,充分了解现代诗词与古代诗词的区别,增加自己对诗词的知识量,以便更好的教育学生学习古诗词,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方式与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结论
古诗词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着重要地位,古诗词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刚开始形成的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教会学生辨别真善美,还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了解。相应的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古诗词的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中平. 读・品・拓――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传统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新时期初中生和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能更多地体现对人文的助长、哲理的启迪和潜能的诱发,是一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三千年的辉煌诗歌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学习古诗词,是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古诗词作为古人性灵智慧和才情气概的反映和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和奇葩,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历经千年经久不衰,滋润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成才,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史上耀眼的风景线和不朽的坐标。
正是古诗词自身独具的文学艺术特征,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篇章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学习目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规定学生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和掌握一定量的古诗词是必要的。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都是传承千年的名篇佳作,是古诗词的精华和代表,这些诗词对于陶冶初中生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其语文素养和人文底蕴,激发其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其自觉承传祖国灿烂历史文化遗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通观近年来中考试题的命题趋势,古诗词的题目比重依然占了较大比例,并有加大的迹象。由此可见,古诗词的重要性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其特殊的意义正逐渐得到教育者的认同。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初中古诗词教学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也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经验,这些为开展初中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方法。同时,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知之甚少,领悟不深。在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级,过程方法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被生硬移植。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词的关注度自然不高。学习古诗词“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为诸多教师教授古诗词的法宝,往往停留在教师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课后机械背诵记忆,而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有规律,未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习古诗词,并且疏忽诵读教学和情境教学,僵化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接受状态,也逐渐消解了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违背了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是以学生的兴趣和情绪为基调的宗旨,进而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学生应试、畏难心理严重
现在初中教育仍然围着中考转。考试几乎不考诗词,试题中即便涉及一些诗词方面的内容,也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形式单一。这种单一的浅层次的考查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他们很实际很纯粹,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如果不是考试有名句默写和诗词鉴赏,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和诗词有任何的接触。抱着这种应试的心理,学生学习诗词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
另外,由于诗词理解起来偏难,学起来费时费力,导致一些同学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许多同学看到课后的“背诵”二字就顿生反感,对于诗词的学习自然兴趣不高,消极懈怠。
三、初中古诗词教学创新的路径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拨打,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习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代表和结晶的古诗词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对于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学习要求和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当前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涵养以及心智特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当前初中生的特点,基于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问题,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初中古诗词教学创新的路径。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
(二)讲究方法,深入研讨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归纳以下方法: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品析名句;抓住诗中意象鉴赏诗歌;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再现诗歌的意境。
(三)拓展思维空间,张扬学生个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古诗词教学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探究,甚至敢于质疑,才能透过纸面看到纸背。
(四)引入情境,提高学生鉴品能力
情境可作情景、情形、景象、境地解,情境引入法是指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通过形象的画面展现、特定的音乐渲染衬托、恰如其分的语言引导、角色体验等方式,努力营造古诗词所描述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和感受。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极其丰富,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遨游其中,鉴赏品位,古诗词教学定会呈现出一派新景象。
【关键词】诵读;疏言;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大部分教师都采取了解诗、读诗、背诗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快使学生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认知的教学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应付考试具有较大的帮助,但是从领略古诗词魅力、认识中华传统文明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初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反映了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个人对于古诗词的感悟,笔者认为目前对于古诗词的教学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通过疏言来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比重,让学生熟练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使其在学习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个人情操。具体到初中学生的古诗词教学,要注意到初中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这个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酌情开展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达成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一、诵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诗词诵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含蓄,话有留白,不但讲究格律和声韵,还讲究意思的余味悠长,不像现在的白话文平铺直叙、语言直白。这种古今语言表述上的差异增加了学生学习时认知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古诗词里话语中间的委婉和意境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诵读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诗词中的意思便会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个大概的意象。其次,诗言志,古诗词是古人情感的高度浓缩,通过诗词,古人尽情表达了自己的欢喜、惆怅、忧愁、豪放、哀伤等情感,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里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尽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哀伤和忧愁;苏轼在《江城子》里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字里话间透露出意气风发、豪迈雄壮的气势,可是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里,词人又写道“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传达了生死离别的缠绵和哀伤。这些感情丰沛的词句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有的诗词即便话语上没有直白的抒发胸臆,整个诗词读下来也是深深的别样思绪,“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看似是描述,反复诵读便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叹息。最后,感受美感,古诗词一般讲究声韵格律,是文字艺术和音乐艺术的高度统一,柳永的词在坊间被广泛传唱就是鲜明的例子,朗朗上口的诗词在意境和节奏方面充分传递了和谐的美感,学生只有诵读才能感受到这种语言的美感。所以,从语感、美感和情感三方面看,诵读对于古诗词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二、疏言
古诗词中不仅包括古今字的字义差别,字的读音和词语的结构运用等和现代文都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字词进行分析和理解,认识古诗词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词基础知识,也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古诗词的意思。在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疏言是语文教师比较偏重的教学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加强这一部分的资料准备工作,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上课时再由教师全面讲述,前后对照加深学生对诗词的记忆。
三、作者
诗言志,古诗词所传达的情感与作者和其生活的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要真正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和诗词中所要抒发的胸臆,就一定要了解作者本人和其生活的历史背景。如杜甫的诗歌更多地传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与其生活的时代有很大关系,当时唐由盛转衰,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诗人在诗歌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担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就无法理解作者创作的情感。柳宗元写《江雪》时,被朝廷贬斥永州,作者便通过这首小诗,表达了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如果不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这首小诗也就只是一首描境叙事诗。所以不了解作者不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对于古诗词的认识就只能是无源之水。在初中生的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强调这一点。
四、品味
古诗词经过了历史长河的长久洗刷,历久弥新,犹如老酒,绵长悠远。所以教师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像品酒一样学会鉴赏品味古诗词。古诗词词句凝练含蓄,古人常曰“炼字”,贾岛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话语充分体现了古人在写下这些传世绝句时所下的功夫。所以对古诗词的字词句学习中,也要逆向思维,对于古诗词进行反复推敲,体味其中的意境。对古诗词意象、意境的体味领悟, 主要不是靠人的理性解析推断能力, 而主要是靠人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意义 问题 策略
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光华闪耀中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品行素养等关键时期,利用古诗词所蕴含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文素养等内容,塑造学生积极正确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华,展现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特性,直观地表达了特定诗词作者的思想情感,将其传承下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当今社会,古诗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其本身较为晦涩难懂、文化内涵较为深厚等特性,使得学生在掌握古诗词方面存在巨大困难,使得我国在古诗词文化发展出现断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的执行,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更加强调语文素养。在初中阶段强化古诗词教学,能够起到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美学理念和素养的作用,同时可以将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经典理念、价值观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关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对学生个人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古文知识和认知能力都不够全面,在古诗词学习中时常遇到困难,感觉无法把握古诗词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涵。而教师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依照教学大纲,填鸭式地灌输学生知识,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为了应付考试而强化背诵。完全忽视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结果。
2.朗读方面存在不足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背诵的作用,往往在课堂上一味地灌输,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而教师的朗读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古诗词之所以优美,就在于其优美的结构、优美动听的韵律以及饱满精炼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朗读,教师便无法发现学生在诵读时存在的错误。
3.课堂氛围差,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思维能力、认知能力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率低下。加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忽视了活跃课堂氛围,一味地赶进度,当学生回过神的时候,已经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三、教学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深入,提升学生学习方法有很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曹操《观沧海》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造一个优秀的开场,比如截取影视的片段或者制作一份动画,再现曹操创作《观沧海》时的境况,以较为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决定了其好奇心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
2.强化学生诵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表明熟读古诗词,有力于强化学生的理解和把握。在教授学生古诗词知识时,教师并不能一味地区灌输,而应该留下充足的时间,指点学生进行朗读。这时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朗读古诗词的音视频,让学生跟读,随后进行古诗词朗读节奏感的讲解,不管是四言绝句、五言律诗还是七言律诗都有其独特的节奏,需要进行有节奏的断字,才可以朗读出韵味。以《观沧海》为例,一般断字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断句后,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与第一次朗读的区别,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加深练习开展一次课堂小组朗诵比赛,以此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3.营造情境教学
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源动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下学习,必能事倍功半。多媒体教学以其独到鲜明的特色,可以作为活跃课堂气氛的首选工具。
4.强化基础,进行趣味化的训练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包括感情认知等)尚处于发展阶段,一味使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可能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语文学科是一强调积累的学科,要提高学生古诗词文化水平,扎实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基础,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死记硬背这样传统的方式虽然笨拙,但是对强化古诗词基础,包括词义、分类、典故、常识等,有着积极作用。这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自发地从收集材料入手,探讨学习古诗词。
四、结语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创新教学 实践研究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瑰宝,凝聚着古人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高度的艺术统一,在审美和意境上让人百读不厌,不忍放手。学好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素养,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对古诗词采取分解、熟读和背诵的办法。这种办法确实能够让学生较快了解古诗词的字面含义,对于应付考试和取得高分有一定的作用,但对学生文学素质、道德情操的培养收效甚微。初中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显然,应试教育模式达不到大纲要求,我们对教授古诗词应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研究。
一、加强诵读,熟能生巧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句话用到古诗词的学习上最为恰当。古诗词在字句上高度凝练,而表达的含义隽永悠长,让人越读越是爱不释手,越是反复诵读,越能深刻领会诗词的丰富含义。熟读古诗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古诗词是中国文学语言千锤百炼的结晶,往往寥寥数字就能表达出富有余味的含义,在音韵、对仗上有很多讲究,与现代语言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加强诵读能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含义在心中逐渐明朗起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说古诗词读的熟了,自然而然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二是理解古人的情感。诗言志,古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高兴、欣喜、忧愁、豪爽、思念、哀伤等情绪。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理解古人所表达的情感,就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增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中表达的狂放不羁、豪迈奔放的情怀让人回味无穷,反复诵读,这种情怀更加让人感同身受。
三是体验诗词的美感。古诗词都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凝练统一的结果,因此大量的千古名句能够流传至今。这些诗词在诵读的时候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其中表达的意蕴更是让人回味,达到文学上诗词美的极致。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形式上对仗、押韵,内容上如水墨画一般描绘了诗人出行所看到的湖光山色,表达出一幅欣喜的心情。诗词之美,只有在诵读的时候才能萦绕在读者的心头。
二、结合背景,增强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诗词字句含义、表达技巧等,还应把作者所处的时代、主要经历及创作动机等交代清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让学生明白古诗词并不是只凭作者才华产生,还应具有当时的社会现实意义。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很多同学认为这是写思乡的诗,表达了对亲人的想念,但这是不全面的。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长安被乱军攻破,战火纷飞,杜甫被俘获与家人失散,诗歌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只有结合背景才能对古诗词全面解读。
三、多种方式,营造情境
有些诗歌表达的意象、情感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营造诗歌情境,加强学生的理解。
一是书法。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传承瑰宝,不同的书法作品所表达的含义、意境、情感有所不同,比如有的清新婉约、有的豪迈奔放、有天马行空、有的恪守法度……诗歌和书法在艺术表达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很多的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自成一家的书法家。我们在欣赏诗词的时候不妨采用诗书结合的方式,表达不同意境的诗词用不同风格的书法来书写,两者互相呼应,两种传统艺术的鉴赏水平能得到同时提高。
二是音乐。古诗讲究平仄、对仗,诵读时脍炙人口、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古词原本都可以配乐演唱,与音乐的结合更加紧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古诗词配上情调、意境相适合的乐曲,再朗读或演唱出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蕴。比如:《蒹葭》配上邓丽君的《在水一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配上王菲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配上《十面埋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配《故乡》等。优美的乐曲与古诗词相得益彰,更能创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古诗词的情境。
三是图画。古诗词创造的优美意境本身就是一幅图画,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都让读者脑海呈现一幅或静或动的古典画作,这也是文学作品形象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教学中,有绘画才华的教师可以根据诗词表述的内容或意境,随手在黑板上画出粉笔画,也可以利用工艺品画配上诗词,或者多媒体教学的幻灯片等,让学生体验到诗画或诗书画结合所呈现出的优美意境,流连在古典诗词所营造的深厚氛围中,对提高学生文学艺术素养和欣赏水平都大有裨益。
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多运用古诗词,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用,可以在日记、作文中引用名句,也可以按照古诗词创造的意境进行再创作。活学活用能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我们炎黄子孙,应当继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撑起精神的世界。我们都有责任把这种光荣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让它继续发扬光大,泽被后世。
参考文献:
[1]曹桂恒.新课标下的古诗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
"诗以传情,歌以言志",通过诗歌这一载体可以引发读者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阶段的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且有无穷的韵味,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古诗词本身时代的距离感、语言的凝练、难理解的特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较低。如果想学生乐于学且学好,那就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就应努力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这就是运用情境教学。
农村的教师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时,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将新的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只是在原地踏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农村语文教师只重基础知识积累,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古诗词学习中,老师只是讲解与考试有关的内容,无关的内容则简单带过,甚至只字不提。忽视了古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将生动优美的古诗词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翻译课,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导致课堂效率低。
而且,在农村学生的书包里只有教科书,课外读物很少,还有的就是大量的习题集,即使有了现代的工具,学生能够自觉用到学习中开阔眼界的少之又少。在农村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诗词的翻译、词语的意思,没有课外拓展,涉及到不外乎表现手法以及所运用到的修辞方法,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也就无从谈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农村古诗词教学引入情境教学,不但可以改变农村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而且可以丰富农村教师的教学形式,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农村教师去研究实践,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农村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是用生动、直观的乐学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所以教师常常会用音乐、图画、录像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古诗词学习中引入情境教学,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由情入境,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对古诗词抒发的情感进行创新性表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古诗词情境教学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的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应当采取一定的方法策略。
1.以读入境
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以声传情的过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调节语调、语速,感受着诗词的节奏,把文字符号变成有声的语言,甚至变成了有声的情感。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效果更好。还有就是教师的范读,当老师抑扬顿挫,情感充沛地大声朗读的时候,学生更会受到感染,产生朗读的兴趣。
此外, 农村语文教师在古诗词课堂上还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全班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语言描述入境
运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是语文情境教学最常用的一个方法,而且不受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可以借助故事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还能利用孩子们爱听故事的天性迅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把精力都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也可以通过讲解课文的背景资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开展活动入境
农村有独特的优势,那就是优美的自然风光,有湛蓝的天空,广袤的田野,回家时袅袅的炊烟……这些都是语文教学宝贵的资源。农村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古诗词的意蕴。
此外初中的古诗词大都是"诗中有画",虽然这些古诗词在表现形式上是抽象的文字符号,但其内涵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录像、等直观的教具,也可以用简笔画来再现情境。比如教授《终南别业》一诗,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简单地画出山路,树林,云雾,流水和诗人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直观的依据。也可以让学生用画来描绘诗词的内容,个性化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成了主动地学习。
4.音乐入境
一、古诗词意境教学现状
经过小学六年的积累,初中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已达到一定数量,但如何揣摩吟味、涵咏和体悟,尚有一定难度。为了消除语言隔阂,方便学生阅读,许多教师习惯把整首诗词逐字逐句转化为现代书面语,甚至把能否翻译作为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该诗词的依据之一。例如教授《绝句》时,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翻译成“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枝上鸣叫,一行白鹭鸟飞上了青天”、原诗中的诗情画意、袅袅余味便在这白话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虽然,这两句诗由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景物组成,但诗的意义绝不是这些景物的简单堆砌和相加,而是各个部分的相互交融、渗透。诗中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和身影,形成极有体悟价值的美学意境。这种立体画面,活泼、轻快、充满动感,透露出的是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不仅给人以细腻又开阔之感,还有自由自在的舒适,一种向上的奋发。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诗中数字的体悟,再联系诗人此时的境遇,体味诗人内心的复杂。如果不通过揣摩涵泳,靠白话翻译,岂能体味到如此丰厚的诗歌意境?
多年以来,古诗词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基本是“释题—读通诗句—解释字词—串讲诗句—总结思想”的五步法。教师琐屑的肢解破坏了诗词赏析的整体效能,架空分析更是剥夺了学生开展审美想象的空间,加上初中学生知识面较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词意境的体悟更是遵循教师个人的指导。
例如,九年级有一道关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赏析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学生的答案都是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一定比现在好等,都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而这两句的原意,没有一个学生答出来。通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情感线路:落寞、愤懑—思旧、怅惘—愤慨、谴责—感激、互慰,基本无多大变化。但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因为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喻人世变化,所以被后人延伸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即使在失意失败的时候也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等。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可以对这两句诗有自己的阐发和理解,但是如果把这样的理解代入原诗,说刘禹锡有达观的心态,说这两句是“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说“作者自喻‘沉舟、病树’,表达了‘新的事物必然代替旧的事物,社会、人类必将发展’的观念,则是对诗人、对原诗的大误会了。试想,既然诗人在颈联中已经流露出乐观豁达的心态,尾联中何必还说“暂凭杯酒长精神”呢?遗憾的是,中学语文教参上也是这样的解释,教师又据此架空分析,用程式化、线性的教学操作,抹杀了诗词的审美意境,甚至曲解了作品的原意。
二、古诗词意境教学实践
面对这样的诗词教学误区,我们有必要作一些探讨和改进。初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实践,主要是创设诗意的教学意境。所谓教学意境,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主观的“意”和教学客观的“境”相结合的一种最佳的教学艺术境界。诗意的教学意境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特征:抒情性,以情激情;创情景性,设境生情;融审美性,以美促情。这种教学意境的设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为创造“圆美流转如弹丸”的教学意境,我们可以试着进行以下教学实践。
1.创设诗意情境,增强诗词朗读的情绪体验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诗意的教学情景。从导入语来看,古诗词的导入教学不应同于一般文章。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为引出诗文而导入,而非为创设意境而导入,“不善于始者,失败已半”。我们可以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以抒情性的起始语言,渲染浓郁的气氛,唤起学生的内在情感,把学生带入作品和教学的特定意境。在此基础上,调用多媒体设施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一致的意境。带学生进入此情此景,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此时,要求学生朗读诗词,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学生摇头晃脑朗诵者有之,深深陶醉者有之,从无趣到知趣者有之……凡此种种,皆因事先创设了情境,从而增强了朗读的情绪体验。
2.发挥想象作用,体悟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之美
我们可以通过美读激发想象。我们也可以通过类比诱发想象,先举《红楼梦》中一例,即林黛玉之死和宝玉完婚在同一时刻,一边是红烛新人、热闹非凡,一边是冷夜孤灯、香消玉殒,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叫反衬,反衬能够使悲情更显悲切,继而告诉学生古诗词中这样的写法屡见不鲜。“小桥流水人家”呈现的清雅安适与整首诗表达的孤寂愁苦之情,就是以别人的欢乐、团聚反衬游子乡愁的浓重。通过描写放飞想象,如在教授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时,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呢?教师结合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提问:“从这句描写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眼前仿佛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秋高气爽的黄昏,一抹夕阳像浣纱的姑娘,把西天染成橘红色,万物沐浴在这柔和的光辉中,在一所草房的篱笆外,正傲然怒放,它的香气引来了屋主人,他伫立观看,神态悠闲,好像完全被这美丽的秋菊陶醉了。这时,耳边忽然传来几声鸟鸣,抬头一看,原来是两只鸟儿翩翩飞向南边的山林,看着它们渐渐远去的身影,屋主人面露喜色地踱回自己的茅屋,屋内有甘醇的美酒在等待他呢。”通过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知觉整体,入情入神地体悟诗词意境的审美内涵
如讲授杜牧的《江南春》(原诗引用略),这首诗用艺术概括和扫描的技法,生动地勾画了一幅千里江南春景图。立体地展现了千里江南的盎然春意,但在教学时,我们往往从最后两句索出“政治”深意:凭吊南朝的灭亡,并讽刺其迷信佛教等。说诗人观赏春景时带有一丝历史感,或许不为过;但生硬地挖掘其中的政治含义,只会降低这首诗的审美价值。个别教师甚至根本不注重学生对“诗言”的感受,没有做到入情入神。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脍炙人口的诗句,我们在赏析时已经“断章取义”,甚至已经给它们贴上了赏析的“标签”,看到它们,诗的灵性、丰富性、模糊性、开放性以及美感,都荡然无存。这固然与教师们照本宣读、破碎肢解有关,但中考的导向作用更不容忽视。
诗的意境追求审美的含蓄和寄托,力图保持意境本身和它给人的感觉在整体上那种难以说清的混沌状。如果学完一首诗词,最终留给学生的只能是几根“理性的骨头”、一个个的知识点,学生对诗词的整体美毫无知觉,“头脑中乃是断枝残叶而不是生意盎然的鲜花,是跛砖瓦而不是回廊曲折的楼台”,诗的意境已消失殆尽。不如先干干净净地面对诗词,知觉整体,入情入神,这样不但不会曲解诗词的原意,更有可能领略到诗词意境丰富的美。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动情”是关键。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想象”是教学的支点,引领学生进入角色,浸润到古典诗词深邃绵远的意境之中。“体悟诗词意境美”是教学的目标,如先生所说,应让学生在“读完一首诗以后,常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
参考资料: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但是由于古文今文之大不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其教学现状也不容乐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实施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改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落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是摆在当代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现状
在我国历史上,古诗词灿若繁星,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传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令我辈辗转反侧。
1、古诗词自身特点令课堂教学难度加大
古诗词的学习与现今白话文的学习方式不同,古诗词主要是作者有感而发,因而学习古诗词要根据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自身的生活际遇等来对全文进行把握。古人追求炼字锻句,词约义丰,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就是这种写照,因而不易把握。再者古诗词中的典故、意境等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不易理解和接受。所有这一切,不仅增加了语文教师传授知识的量,而且加深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度。
2、古诗词别与白话文,令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古诗词无论从花费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要比白话文费时费力。
对于初学者,古诗词初读起来拗口、不顺畅,导致部分学生对此失去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古文知识积累较少,古诗词的用典、指代词语较多,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难度。最后一点是学生古文语法知识有限,古诗词中大量的被动句、倒装句、前置句等,使得学生理解课文难度较大。所有这一切让学生其产生畏惧心理。
3、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论的指导下,古诗词教学也显得枯燥乏味,一般先介绍文学常识,包括作者的生平、代表作、背景知识等,接下来再正音、断句、朗读课文,然后是落实字词涵义、串讲课文,之后再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最后再做练习。这样一系列呆滞的流程下来,课堂了无生趣,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缺乏积极性。
二、新课程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1、古诗词诵读新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初中语文古诗词学习的一个基础。传统的古诗词诵读,或老师领读,或学生自我阅读、朗读,学生缺乏积极性制动性。我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除正常的朗读背诵模式外,曾尝试过表演诵读方法,课堂效果比较不错,在此与各位同仁共享。
学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课堂实践如下:
教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一遍。
教师布置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并诵读表演。
学生自告奋勇者做诵读表演:该生摇头晃脑“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手作环抱状,形容酒坛,面部表情则是目瞪口呆,表示出对“珍羞”值“万钱”的惊讶……其他学生对其表演或若有所思,或摇头……
教师再组织学生对该生的诵读表演进行评价,先小组讨论,后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再引导学生,该生表演的好,好在那里;表演不好,不好在那里,该如何做?然后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做最后点评。
这种表演式诵读,既能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又能让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效果非常不错。
2、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积累古诗词知识。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积累古诗词知识。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虽然陌生,但同样充满神秘色彩。所以我在上语文课时采取“每课一诗”,“每周一汇”等方式。“每周一诗”即占用课间几分钟,让学生自己选择好一首古诗词抄于黑板上,供大家学习背诵,教师只简要介绍一下诗词相关背景,大意即可,课下让学生互相交流。“每周一汇”则是让学生汇总一周来“每周一诗”所学习的古诗词,对比课堂所学,表达各自对古诗词的欣赏及理解。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古诗词教学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工具。如学李白的《下江陵》,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李白写此诗的社会背景及心情。在学古诗《山行》时,大多数同学对于“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颇难理解,于是我用多媒体工具做了一个深秋枫林的动画,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4、创设良好的情景,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
古诗词含蓄隽永,具有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三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品味诵读、想象体会、联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古诗词的美,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创作古诗词所表达的心意。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最精彩的两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其意浅显易懂,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品味诵读,学生在诵读中,边读边想象诗中所展现的优美画卷,既能体会到工整漂亮的语言,又能欣赏诗之美妙意境,一举两得。
三、小结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施创新教育。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利用课堂教学和有益的课外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有效引导学生,启发想象,丰富积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让古诗词教学绽放奇光异彩。
参考文献:
1、刘忠存.浅谈新课程下古诗文教学[J] .大学语文论坛.2011.
关键词: 情感教学 初中语文 教学 古诗词
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些新要求正是情感教育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而作为语言艺术集大成者的古诗词,一方面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养分,另一方面通过精美又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如何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巩固情感教育,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真正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反复吟诵,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朱自清说:“吟诵是欣赏的必然步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诵读等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渐渐理解整篇诗词的大意,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为进一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诗词中富有情感和艺术性的语言,在真情实感的朗读中体会和升华学生的情感。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朗读形式的有效采用中,体会和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意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中的叠词现象,如文章最后的两组叠词“盈盈”、“脉脉”,从叠词声音与节奏的角度,朗读起来本身就有一种隐秘的哀痛之感,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可以初步体会出织女的相思之愁。而“盈盈”指水波清澈透明,“脉脉”又从人物描写角度将织女凝视河水思念牛郎的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学生在朗读中,不自觉地就进入织女的形象世界,感受她的哀伤与思念,最终升华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推敲字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本质上讲,古诗词是对文字和语言的高度凝练,以表现出最为深邃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环节中对诗词中的句子或者字词的推敲,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深入诗词丰富的意蕴中。
有人说,古诗词常因为一字使用精妙而神采顿现。在抓住某个字或词进行推敲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替换法,通过换一个意思相近的字词,让学生体会原字词的传神之处,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如在学习辛弃疾《破阵子》一词时,学生对词人渴望重返战场、杀敌报国的情感是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如何更深入地体会“可怜白发生”的悲壮情绪,这种情绪才是词人更深沉与真实的情感表达。在“醉里挑灯看剑”一句中“挑”字就很需要推敲。首先在字音上它是一个多音字,这里应该是第一声还是第三声?结合意思这里应是把蜡挑一下,使其更明亮,而非用肩膀挑着烛灯。在学生理解“挑”字的意思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替换字词的方法,体会“挑”字与“拿”、“举”等意思相近的字的比较。在这句词中,抒情主人公喝得酩酊大醉,但是他并没有休息,深夜来到书房小心翼翼地挑拨着烛火,为的是再看一眼曾陪他征战沙场的宝剑。“挑”这个字结合“醉”、“看剑”这一系列的动作,更生动、贴切地表现主人公郁郁寡欢、壮志未酬的形象。而如果换成“拿”、“举”等字,虽然从意思上是相近的,但是从情感上讲,远没有“挑”字来得生动形象和情真意切。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提高其审美能力已经成为新的教学理念。而情感教育正是旨在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发挥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基于两者的共通与联系,运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所谓情境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学生从古诗词表面描绘的景物进行观赏,继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寄情于景,对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更有深度和内涵的感受。
以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为例,诗中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经典的写景诗句。洞庭湖水把东南两地分裂成吴国与楚国,天地万物都随着波涛起伏飘荡。这一句诗在描写湖水这个客观景物时,极言其波澜壮阔的气势。如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杜甫所感受到的画面?这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大意,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将这幅景色描写出来,使其丰富、充实。学生在想象中,仿佛化身为诗人,在贴近诗中意象的同时,渐渐感受到作者隐藏在景物之中的更深的情愫。而要真切地感受寓于景物之中的深情,就必须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境地。为了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可结合关于此诗的写作背景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时“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漂泊”。学生在了解作者处境的同时,也能更全面、真切地进入诗人的内心感受。浩瀚的洞庭水此时有了更深的含义,世界如此广阔,诗人却在一叶扁舟上漂泊无依,大与小的对照,更凸显诗人的凄凉落寞。这是对于自身处境的一种私情,而此诗更想言说的是对国家与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的哀痛与不甘。李渔在《窥词管见》写道:“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说情。”通过对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进行欣赏,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诗词中的意境之美,实现诗歌感情的深层次鉴赏,也就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
参考文献:
[1]吕运理.初中语文古诗词浅析.学周刊,2015,01.
[2]沈建红.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学术研究(教学动态),2015,05.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高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11-01
古诗词教学是新课程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语文实现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智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本人从教学实际出发,拟就自身对诗歌教学的思考,简要谈谈古诗词教学的一些拙见。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从体裁上说,古典诗词更含蓄、简练、深刻,和现代白话文有着天壤之别,学生学起来颇有难度。如果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容易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产生枯燥感,从而进入恶性循环,造成生搬硬背。又因时代相隔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使如今的中学生甚至是老师对古典诗词产生隔膜。因此,教师通过情境营造氛围,重视切入,让中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亲切感",尽量拉近距离,是古典诗词学习的理想开始。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朱光潜先生说:"诗本是趣味性情中事,谈到究竟,只能凭灵心妙悟,别人和我不同意时,我只能说是趣味的不同,很难以口舌争。"即使是相同的诗词,不同的读者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认识和体验。在上课时,古诗词与学生的互动是通过教师来搭建的。假如教师引导稍有疏忽,便会影响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学古典诗词,教师重在引导,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大胆放开手让学生去充分发挥。古代诗歌鉴赏也是一种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自主活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对诗歌形象、意境、情感的把握应该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加上老师的引导调整共同完成,而不是老师个人的体会认识,老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学生可自主理解感悟、可合作探究、师生可互动交流的有序、和谐、宽容教学环境。
3.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正确方法
学习古诗词需要掌握正确的步骤和方法。
3.1 分析意象,领悟意境。意境是以意象的形式体现在诗词中,通过一连串的意象,组成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景象和谐统一的表现:画内,是诗人所闻所见;画外,是诗人所感所发。教师要鼓励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分析意象,领悟诗词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
3.2 准确把握主题。古典诗词所表现出的主题,有的比较明显,一读便可知晓;有的比较含蓄,需经过一番探究才能体会到它的言外之意。教师就得进一步要求学生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生平际遇来理解,即把对作者写作背景材料的了解和对作品的具体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3.3 仔细品味语言,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的联句,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赏。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譬如上面这句"齐鲁青未了",先要理解"齐鲁""青""未了"各是什么意思。"齐鲁"是齐国和鲁国,春秋战国时两诸侯国名,泰山以南是鲁,以北是齐,这里指齐鲁大地;"青",是指山色青翠;"未了",是无穷无尽的意思。这句话合起来意思就是:齐鲁大地那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但这样回答,不是描绘,而是解释。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结合上一句"岱宗夫如何" ,我们应意识到这一句其实是写作者远望泰山,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巍峨、辽阔 。接着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案: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3.4 学习和了解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众所周知,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方法、典故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而表现手法,又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直抒胸臆、比兴、情景交融等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表达技巧,掌握了诗词的表达技巧,诗词的学习可谓事半功倍。如《泊秦淮》通过渲染景物烘托情感: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一、提升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必要性
古诗词从本质上来说主要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年前的悠久历史文化,同时也蕴含着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眼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种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应运而生,这些浮躁的气氛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对于这种这会环境,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责无旁贷,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一生都受益匪浅。
二、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1.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多了解一些文学典籍,增加文学底蕴,提升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只有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保证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把古诗词讲透,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2.创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错误思想,将学生在作为教学主体,并时刻注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热情。
3.注意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把握,⑹词进行合理分类。例如按诗人的性格分为忧心于天下的杜甫,洒脱的诗仙李白,隐居山水的陶渊明等;按诗词类型分为送别诗、怀古诗、思乡诗、边塞诗等。在保证对诗词背景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的讲解,让学生为以后的古诗词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能够灵活的对诗词进行分类,将特殊案例单独记忆,鼓励学生从诗词的具体内容入手,牢牢掌握各类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如讲解李煜的《相见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所描写的具体内容,然后再换个角度分析当时的描写背景,这样才进一步的体会到诗人离乡去国的N心之痛,以及身为亡国之君的哀思之痛。
4.培养学生品析诗词的语言能力
(1)教会学生学会分析诗词的修辞运用,并能够理解其表达的含义,主要是从一些妙处着手。例如在分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茅店”、“鸡声”等处,以便于从这些富有特点的景物中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在赏析古诗的时候多从诗词的运用技巧和语言风格加以深入分析。
(3)鼓励学生多读品析诗词节奏、音韵等。使学生能够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心境。找准诗词的关键句,分析其中动、静结合的含义和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不要讲解的太深奥,言简意赅,鼓励学生多接触些常识性的典故,以便更好的品味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与此同时从多个角度剖析诗歌语言的各种技巧,理解每种修辞手法运用的目的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和最终效果。
5.培养学生赏析诗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能力
(1)让学生熟练掌握拟人、比喻、夸张、双关、反复、对比、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判断诗词的表达方式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还是直抒胸臆。
(2)第二是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想象、烘托、白描、映衬、渲染、先声夺人、虚实相映、动静结合等各种表达技巧。
(3)多开展相关训练,锻炼学生学会分析诗人的总体思路是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还是先景后情。从而能更加准确的判断诗人所使用的的是何种手法技巧,然后进一步结合诗句阐释使用这种技巧的原因,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讲究的是“情景交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分析归纳方法,从诗意中解读意象,在意境中分析景物,把握好相关规律,从多个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晓燕. 诵读阐释感悟深化――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教师,2011(1):61.
[2] 陆贵芹. 简议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J]. 文理导航,2011(16):55.
[3] 杨振春.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 学周刊,2015(11).
[4] 刘诗. 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其教学建议――以高考语文湖北卷(2005-2014年)为例[J]. 基础教育研究,2015(03).
[5] 彭丽娜.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 才智,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