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英语论文

化学英语论文

时间:2022-10-20 12:24:54

化学英语论文

第1篇

一、正确处理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分析

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翻译过程,其中英语与汉语存在着诸多文化方面的差异,如果在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对彼此的文化差异重视程度不够,就会给英语文学作品的正确翻译带来障碍,直接的影响到了英语文学翻译的实效性发挥,那么反之,只有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充分的关注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并根据存在的差异巧妙的在翻译过程中,加以恰当的翻译处理,英语文学的翻译才能更具实效性,所以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能否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出现的两种语言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对于英语文学翻译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正确的把握彼此的文化差异,并且恰当的处理好由于这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障碍,那么其所翻译的文学作品的准确性才值得信赖。文化因素应是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翻译中只用语言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即使翻译的没问题,在忽略了英汉文化差异情况下,也很难让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其直接理解语言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其理解语言背后具有迥异文化元素的内在含义,只有突破这种文化的障碍才能真正的翻译出好的英语文学作品。

二、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

1.认识作品的体裁,正确处理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文学的翻译与其文学体裁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文学体裁所具有的特点也是不相同的,针对不同体裁的独有特点,根据源语言与翻译目的语言特点之间的差异性特征,熟练的运用这些语言存在的特征,才能真正把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更加完美,体现出不同体裁作品的不同风格。但是,我们也要明确文学体裁的差异不等于其文化内涵与文化元素也存在着多大的差别,如针对科技内容英语文章的翻译,其蕴含的文化元素就相对较少,因此,对这一类文章的翻译,就很少考虑文化的差异,而针对小说、话剧的英语文学体裁文章的翻译,则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果不考虑其文化的元素而进行翻译,其作品翻译出来一定让人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失去了作品独有的文化魅力。因此,在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其文体的差异,根据不同文体所具有的自身文化差异,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翻译方法来进行翻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翻译出好的文学作品。

2.运用动态对等的方式来正确处理其文化间的差异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中,要把整篇的文章完整的翻译出来,使这个文章的内容全面、具体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把原有的英文内容用汉语的内容完整的表达出来,使英文所表达的含义运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但是,我们要看到英语的语言与汉语的语言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充分的了解,翻译时还要学会运用动态对等的方式来处理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对等翻译是指将英语原文中不同的单词或者词组翻译出与之对等的汉语的表达意思,而在实际的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单纯的运用僵化的对等翻译方式来对等翻译彼此相应的意思,则其翻译的意思就可能出现严重的偏差,翻译的结果往往不正确。动态对等翻译的含义则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将词语的翻译进行对等翻译,也要将语法的翻译进行对等翻译,并且在其翻译的过程中,其体裁的特征也要彼此的对等相应,在翻译中,我们要充分的考虑这几方面的问题,让所翻译的作品尽量的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与风格。

3.学会运用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手法来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我们会不时的遇到这样令我们困惑的问题,即在翻译的时候,我们是一丝不苟的按照原文的意思不差毫厘的进行翻译呢,还是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加进自己的理解呢。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由于体裁的不同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也不同,对于科技类的文章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基本可以不用加进自己的理解,也不需要有什么再创造,忠实原文将其准确的翻译出来就可以了,而针对诗歌、小说以及散文的翻译,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这些体裁的英语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英语语言的再创造,如果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复制似的进行翻译,其文章所透射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思想底蕴就很难被读者所理解,同时其所翻译出来的文章则显得枯燥、乏味而缺乏新意。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要求翻译者在具体的英语文学的翻译中,要学会运用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手法来进行翻译,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才能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高于原文,在消除了文化差异的同时翻译出充满创意的文学作品。结论: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存在许多的文化差异,这就决定了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必须要消除这种实际存在的文化差异,才能翻译出更好的英语文学作品,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运用有效的策略开展翻译工作对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的更好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申艳单位:新余学院

第2篇

一、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英语文学作品

纵观20世纪以来的世界英语文学成就,英语文学的创作呈现出多元拓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不断冲击着英美文学的主流地位,学者们也逐渐以开放式的视角和胸襟透视弱势文化对主流文化建构的影响。英语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可总结如下:首先,从传统的英美文学逐渐拓展到加、澳、南非、新西兰等国及前英属殖民地的英语文学;其次,愈来愈多的少数族裔作家步入世界英语文坛,开始与处于主流地位的白人英语作家展开抗衡。20世纪伊始,来自澳、加、新西兰、南非等国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纷纷在世界英语文坛中登台亮相。正如《世界英语文学》一书中曾记载的,在当代世界英语文学领域,最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未必来自英美,最优秀的英语作家往往来自英美以外的前英殖民地国家,这些作者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身份创作出了大批令世人瞩目的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比如,作为一个文化迁徙者,出生于加勒比地区后又移民英国的印度裔英国文学家维•苏•奈保尔以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审视着英国社会和文化现象并进行英语文学创作,1971年,他的作品荣获英国权威奖项“布克图书奖”,并于2001年获得举世闻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对英语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年后,南非英语作家约翰•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又一次确立了英美以外的英语国家文学成就所取得的国际地位,标志着当今世界其他英语国家文学的声音渐强,英语文学的文化边界正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中的族裔英语文学以其不同的交互感知,尽显异质文化间强劲的对话活力。英籍印度裔作家萨曼•拉什迪,出身于他者民族文化传统的拉什迪在作品中所描述的并不只是英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在阐释着他者的文化,其中的文学形象与英语的传统文化疆界已然不同。印裔英国作家哈里•昆兹鲁(HariKunzru)以小说《传输》(Transmis-sion)赢得2005年戴西贝尔奖。在美国,以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艾丽斯•沃克(AliceWalker)等非洲裔作家和以谭恩美、汤婷婷等亚裔作家为代表的少数族裔作家所创作的英语文学作品所彰显出的无尽魅力吸引着学者们从不同观察视角和研究视角对美国文学与文化进行研究。正如著名批评家杰伊所言,“美国文学已经终结,即单一的、始终反映美国民族文化传统观念的文学已被多元文化的创作所取代,而多元文化的美国文学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后殖民英语文学作家及族裔英语文学作家都是以英语为创作语言,但又都是具有他者文化背景的英语文学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深受英美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带着自己民族文化的烙印,传递着民族文化呐喊的声音。这些非主流文学或后殖民文学已经对英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将他们置于同一批评范畴势在必行。

二、多元文化语境中英语文学批评的建构回顾

英国文学史与发展现状,英国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中的“文化混杂性”显而易见。如此一来,无论从历史与传统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发展的眼光来讲,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真的成为某种有待解决的“问题”,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突破传统的英美文学边界,对英美文学批评的主流地位进行解构,将传统的英美主流文学与非主流英语文学置于同一批评范畴,运用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对话批评等理论,建立起针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融合并存的英语文学的批评行为已迫在眉睫。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当今英语文学研究与批评也正逐步走向向多元化。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作为研究生课程早已进人教授及学生的视野;在欧美一些国际知名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所开设的“全球想象中的文学”等课程体现出世界文学百花齐放对于文学界的影响;非裔、华裔、犹太裔、印度裔等少数族裔文学研究正彰显出强劲的活力,成为众多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由美国著名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与杰尔斯•格恩(GilesGunn)主编的权威性知名著述《重划疆界:英美文学研究的变革》在历经了历史与时间的考验后,成为一部研究英美文学时必读的经典性著作,其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在如今的文学理论界影响颇深。[4]他提出的将传统的英美主流文学与非主流英语文学置于同一批评范畴,运用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对话批评等理论,建立起针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融合并存的英语文学的批评行为已经成为此领域研究的共识。在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的重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批评理论显得尤为重要。跨界研究的方法在当代英语文学批评中是必不可少的,其方法论对于研究世界各国民族的文学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若要研究后殖民文学,必须敢于突破大国中心主义,立足民族文化,从自身被殖民的历史出发为人们提供特有立场去阅读和审视一切曾经受殖民过程影响的文学。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将民族国家、文化霸权等纳入批评视野,开创了文化研究的新纪元,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而另一种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主张文学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强调文学隶属于文化。在批评实践上,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应超越它本身的自治领域,参与到与各种文化文本的不断对话与循环之中。至于对话批评理论,其倡导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对话批评的参与者在相互的对话与冲锋中,不断引发对彼此的思考与评价,最终产生出更科学的思想。

三、结语

英语文学及其批评理论已渐渐步入了一个全球化多元拓展的新时代,在不久的将来,英语文学批评即将步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共生的时代,一个没有主流的时代,一个多种话语相互竞争并显示出某种杂糅共生之特征和彼此沟通与对话的时代。在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对多元文化语境中英语文学批评范式的建构,探讨英语文学批评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内容,不仅开拓了英语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而且为新的文学思想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平台。与此同时,多元文化语境中英语文学批评的建构将为英语文学研究及教学工作提供范本与借鉴作用,将有利于进一步开展针对英语国家文学的批评实践,深化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为当下的多元文化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作者:刘燕牛蓓蓓单位:滨州医学院

第3篇

一英美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一个社会或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伦理制度、科学技术水平、信仰、宗教的总和,文化集中反映了社会或民族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也包括了人类生活中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角度来看,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是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历史和风俗的最佳手段,同时也是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增进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最佳手段。

1中国文化同英美文化的差异

英国作为英语的发源国,受英国绅士文化的影响,英语中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礼貌用语的广泛使用,可以说只要人与人之间有交流几乎都存在使用礼貌用语的现象。而在中国文化中“谢谢”、“请”通常表现为对外的交际场合,如在公共场所或餐厅等,在家庭环境中或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说“请”、“谢谢”等词语很少见,在中国文化里如果在家庭环境或亲密朋友之间说这些礼貌用语反而显得不恰当,通常会被受者认为“见外”了。

2英美文化的个性特点

英语国家比较尊重人的隐私,即使是很亲密的朋友也不宜询问和交谈,这是由于英美文化中崇尚独立的个性和人格自由的文化决定的。如在英美国家的文化中,打听别人的工资收入、年龄、家庭住址和其它个人隐私都属于侵犯他人隐私的不当行为,是被语言文化和道德文化所不能容纳的。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与素质培养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果不懂其起源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却希望很好地利用语言进行沟通是不切实际的。美国语言学家Hamels总结学生外语的学习背景时表示: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应包括五种要素,即听、说、读、写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也就是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交往的能力[1]。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英语的读写训练,但针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和切入却通常被忽略。这是因为传统英语教育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对于语言的重要性,尤其是英语,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许多语言在不同的场景通常表达出不同的涵义,这与中国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演变成多样化的含义是一样的。许多初次踏入异国他乡的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却无法同英语国家的人们哪怕进行最简单的沟通,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英美文化的不了解、不熟悉。曾经一名中国官员在美国考察时,受邀出席欢迎party,美国官员用礼貌性的问候对中国官员的夫人表示了问候,通常他们说:Your wife is so beautiful!中国官员在听随从翻译人员的翻译后,也用中国式的客气回答道:“哪里!哪里!”,随从翻译人员正是出于对英美文化同中国文化差异的不了解,随口翻译成“where!where!”另一则笑话是一位外企员工对上级领导交代一项任务表示胸有成足,当外籍领导问他:“Are you certain of that?”,员工本想表达对此事“胸有成竹”,而译者却直译成了“There is a bambu in my chest!”,领导听说下属胸里有一根竹子大为惊讶。

由于英语的重要性和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学生们普遍对英语学习的热情高涨,但对英美文化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效率和学习的成果,缺乏对英美文化的认知导致了我国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在开口与英语国家的人沟通时就表现出词不达意,甚至引起误会和对方的反感。许多出国留学的学生,虽然能在托福考试或GRE考试中获得高分,但一旦踏上国外的土地上的时候,仍难以理解国外文化的冲击,出现沟通困难的情况,使自己表现得无所适从。教师在教授英语时,也不应过分关注背诵词汇和做语法训练、考试训练,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英美文化的自觉性和从英美文化中体会英语魅力和学习英语沟通的能力[2]。高校英语老师要不断向学生阐明学习英美文化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要阐明英美文化的引入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在讲授英语时,要通过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将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借鉴引用,不好的东西要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比较对其摈弃,通过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技巧。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切入的方式

中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学者胡文忠是较早研究跨文化意识交流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他通过举行英语讲座、开设英美文化展览、可设英美文化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并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切入英美文化,他的教学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知识教育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在高职英语中切入英美文化的方式:

1引导学生参与英美文化的调查、讨论

英美文化的切入既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参与英美文化的调查讨论是在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课本教学前,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预习,在进行英语教学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将课本中提出的话题,让学生们自行收集相应的英美文化背景,调查相关话题中英美文化的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对此进行分析、讨论,以此带动学生提高学习英美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前期调查和收集文献中,既加深了对课文中的词语、词句和中心的了解,又加深了对相关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一文中,教师在课程开讲之前,要求学生主动调查美国标志性的文化背景,并延伸到美国标志性建筑、标志性语言、标志性物品上。学生们通过对这些主题的调查,不仅收获了对美国文化的深刻认识,也通过调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同时在课程讲解的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提高了课堂的参与程度,也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更为学生们学习英语打开了一个自由、广阔的思路。

2通过教材渗透英美文化

通过教材渗透英美文化是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高职英语教材都是精选的英语中的优秀文章,文章中包含着深刻的英美文化背景,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不应照本宣科,机械地讲解文章的中文意思,讲授文章中的生词,而应当结合文中表述的主题,发掘文章的文化背景,通过文化背景的讲解,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英语语言和语感的学习[3]。例如高职英语教材中第4学期第三单元以讨论美国福利制度为主题,讲述一位接受政府救济的残疾人通过努力改变被救济现状的故事,表达了对新的福利制度的渴望之情。教师可以以文章的主题为中心,借题发挥,讲述英美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并通过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比较,让学生参与讨论各国福利制度的利弊和待改进的地方,通过渗透英美文化达到了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对比中外文化差异,体验英美文化特点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材的许多内容都涉及中美文化、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应当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使学生们了解中美文化、中英文化之间的异同,让同学们在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了解英美文化同我们文化的区别。在对比中外文化的差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念理解和了解异国文化,给学生辩证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明确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并不是崇洋,并不是放弃自身文化而学习他国文化,而是要用包容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彼此文化的同时达到文化交流和交融的目的。在比较中外文化的同时,要学生注意英美文化的特点,以及由文化催生语言特点,要通过故事体会英语中的俚语、谚语的形成和用法,并通过英美文化特点分析英美各国相互之间交流的特点和注意事项,比如英美文化中忌讳询问讨论个人隐私如年龄、体重、收入等问题,为今后学生在同英美国家人员交流时打下一定的文化基础。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英美文化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英语作为一门实用课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渗透英美文化。英语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全方位地展现英美文化。学生对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欢迎程度和知识接受程度远大于传统的说、教、描述等教学方式。如在进行英文教学时,教师将一堂读写课程变成了播放影片《特洛伊》,影片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唯美壮观的战斗场面让同学们十分享受,同时影片中的西方神话色彩和地道的西方语言文化使学生从中也得到了熏陶。在观看完影片后,教师组织学生们通过讨论剧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使同学们加深了对特洛伊木马这一历史背景的认识,加深了西方神话文化的认识,更重要地是培养了学生关注西方文化的兴趣,学生课后也会参与讨论和在网络上差异相关西方文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渗透,掀起了同学们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热潮。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对比切入英美文化

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需要和教学大纲的安排,将中西文化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对比,由此引入英美文化的学习[4]。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方、学生参与讨论法、提问法、自我调研法学习教材中的相关题材,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法对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再现,通过穿插对比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韩远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英美文化的输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2]陈蕾.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校园英语,2012(9).

第4篇

一、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现实问题

(一)视听说课程中语音教学的空白本课题组对河南省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随机访问,发现几乎没有高校针对公外学生专门开设语音课程或在视听说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短期的语音培训。大学英语语音教学的缺位,并非因为没有必要。事实上,高校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广大农村由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少专业的英语教师,很多英语教师语音不标准导致学生从启蒙教育阶段接受的就是不规范的发音。语音不学好,英语就无法真正入门。首先英语是拼音的语言,而语音又是口头表达的实体,语音掌握的好坏不仅影响视听说能力,也会阻碍读、写、译能力的发展。再者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个人的语音的好坏就像一个人外貌的美丑,张口就是错误的发音,会影响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自信,从而影响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四、六级考试的影响下,视听说课上教师和学生片面地侧重听力和词汇语法的学习,忽视语音、语调的准确度和学习。这样做只能是割裂了语言学习的完整性和忽视了对学生个人素养全面的发展的。

(二)视听说课程中视听教学流于形式大学英语视听说课之所以称为视听说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用了视听的教学方法。视听教学,顾名思义,强调视听并用,在设置好的情景中,要求学习者把眼、耳、脑等感官作为整体去感知、学习和应用语言。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很多教学者并没有理解视听教学的内涵,也没有认真实施视听教学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极端。第一,教材中的视频材料简化为听力材料。教师在用视频教学时不重视学生视觉能力的训练,而学生更是无视视频画面只顾埋头听和书写答案。第二,教学中把视听说的“视”简化为观看影视作品。视听说课堂上老师会在固定或不固定的课时播放英文电影。一般电影都在90至120分钟之间,一个电影正好占用一次课,在这种每隔几周才有的电影课上,学生开心、老师省劲却没有实际的教学意义。英文电影可以营造真实的情景,好的影片总是留给观众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是视听说课堂绝佳的教学素材。但是单纯的观看,只能让影视欣赏沦为视觉的冲击,在教学效果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两种极端的视听教学,割裂了学习主体感官功能的整体性,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视听说课堂上教师的过度“隐形”目前多数高校已经把视听说和读写译课程分离开来,使二者课时和学分上占有相同的权重。然而教师对视听说课的认识并没能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很多老师认为视听说课程和传统的听力课一样只是放录音和对答案,因而对教师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没有太高要求。再加上现有的教材不仅配有光盘还带有教学电子课件,很多视听说教师把自己固定在多媒体操作台变成了键盘手,于是视听说课就有了固定程序:教师使用统一的电子课件,点鼠标翻页、放录音、给正确答案然后展示口语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学生回答、教师简单评价。每次课都像同一流水线的生产,机械、缺乏个性,学生与教师缺少实际意义的交流。教师只是在完成固定程序,造成其作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传授者等教师职能的不在场。每位教师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必然对课程有独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而每个学生对每个问题或话题都有不同的认识,简单而程序化的视听说课堂只能抹杀两者的个性和摧毁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二、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现实问题的文化哲学思考

哲学是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文化哲学是从哲学角度研究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逻辑性和思维方式的方法论,将文化的本质定为人的自我声明存在及其优化活动,亦即将文化与人的发展关系视为同一整合的。这种方法论,强调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连续性,重视人文性取向与工具性取向相结合。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大学英语教学过度强调其工具性不无关系。中国的外语教育开创以来秉承着“师夷长技以制夷”工具性和功利性,到今天的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几经改革,学生仍旧把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毕业后找工作多一份证书为目的学习英语。对教师和各高校而言,虽然取消了四、六级证书与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挂钩,但四、六级成绩依然是评价大学英语水平的唯一标杆。视听说教学的过度追求工具性实际上是对语言工具意义的狭隘误读。当我们从文化哲学的视域来审视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我们会对大学英语教学有重新的认识。文化哲学把文化理解为人的精神创造活动以及这种创造活动的物质产物,这种创造活动及产物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从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方式理解文化,我们会看到文化的巨大价值就是在于对个体人、群体人、社会人的塑造,异彩纷呈的文化塑造了千姿百态的人,形成了具有无限可能和潜力的人类世界。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的精神创造活动的载体,也是精神交往活动的媒介。语言活动及其传承首先是对精神活动的符号系统的习得,这也是语言学习最基本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对语言符号系统所传达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现实产物的习得,这才是语言学习的最贴近文化本质的真实内涵。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本质是一种言语教学、言语活动,因而其最深刻的内涵应当是其人文性。“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语言学家梅耶的这句话揭示了语言工具性的前提是其文化性。因而在教学中一味地重视、听、说等单项技能的操练就是学习英语和跨文化,就会由于不了解文化信息和背景而导文化误读、误用等况。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日益交融,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应该实现其单纯工具性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蜕变。

三、文化哲学对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启示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人是特定社会的整体文化精神的体现。湖南大学校长章兢曾说“高校校园文化的意义在于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教育目标明确的校园氛围,通过文化的熏陶,使人文知识转化为受教育者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4]因此,视听说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获取视、听、说技能的层面,止步于在四、六级考试中学生听力可以拿多少分,或者满足于学生交流中能说多少句子。合理利用语言的工具性与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追求理应是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最终指向。因此,文化哲学视域下的视听说课程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语言的工具性教学与教材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的传达结合在一起。第二,注重现代文化手段的运用,通过现代文化手段的综合运用增加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第三,把内容的传授和品格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各种互动式教学,使英语教学不仅成为传授知识和学习语言的场所,也成为培养学生品格和能力的场所。

四、结语

英语视听说教学不仅是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的学习,更是现代社会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必须从人文和工具相结合的角度来重新看待英语视听说教学,才能改变传统的以知识和技巧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为高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作者:杜娟单位: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第5篇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摘 要: 在当今的外语教学中 ,加强文化教学已是时不 待我。 本文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过于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 实际情况,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 状及改变现状的策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过分注重语言形 式(语音、语法、词汇)的理解,而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却 关注甚少,因此跨文化交际意识也随之淡薄。 此种教育现状导 致学生习惯用英文形式表达中文思维,为有效的交流设置了障 碍。但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的,外语教学的 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语言与文化

文化,英文是culture,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耕耘、耕作。 在 中国,《说文解字》如是解释“文”:文,错画也,象交文。 意为各 色交错的纹理,有纹饰之义,与“野蛮”相对。 “化”由相反的两 个“人”字组成,表达一种变化的趋势,本义为变易、生成,其引 申义则为改造、造化、培育等。 可见,东西方传统中,“文化”都 有人工改造的含义,体现着鲜明的“人为”特点。 文化的定义有 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相对精神文明而言。 简要 地说,文化是一个团体成员之间共同的价值观 、共同的知识、 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传统的结合, 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 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语言作为 文化的核心要素,在文化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语言 的交流实际上是文化的交流, 语言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文化学 习的过程,不应该将文化退变为语言学习的背景,因为是文化 让语言的交流成为可能。 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认为“语 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 著名语 言学家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论述语 言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 方面,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 的著称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重要工具 ,同时 还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依赖文化现象而 存在的,二者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 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 所以,学习语言 与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相互促进、两位一体的学习实践 过程,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

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于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是高 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 是一门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教 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 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 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 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 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三、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地位的逐渐提高, 英语已经成为 国人相当重视的一个学习科目。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语言结构 是重中之重,听说读写等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和语言 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往往被忽视。 学生获得的只是英语语言 能力, 社会文化能力的相对缺乏导致了社会文化干扰型的中国式英语。 中国学生普遍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中文思想+英文形式。 形式语言虽然正确,但是却缺少了文化上的可行性。 调查 显示,约53% 的英语外教认为 “文化错误”要比语法错误更难 让人接受,93% 的外教认为他们与中国学生之间存在文化差 异,并认为这部分内容应成为教学的一个目标。 再者,当下各 种定量化、标准化的英语考试,使大学英语课程成了语言技能 机械化操练的场所,大学英语学习越来越带有符号化的意味,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在绝大多数高校 中,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与学位紧密挂钩。 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 也成为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高校牺牲文 化教学来换取四级通过率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分低“英语交际 能力”的大学生也就应运而生。 实际上,文化的教学和语言技 能的培养其实并不矛盾,它们是相互补充和促进的。 抽离了文 化的语言学习只能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语言操练。 但是现 阶段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还没有形成体系, 是大学英语教 学中的薄弱环节。

四、改变现状的策略

笔者认为,要改变当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弱“文化”现状,须从“教”与“学”两大方面着手。 具体来说如下:

1.加强理论指导,形成日趋完善的文化教学体系。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已 日趋完善,但文化教学的实施还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 因此当 务之急是制定文化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的要求、内容、目标、步 骤等,并配以相应的教材和考核标准,与语言技能培养目标紧 密挂钩, 让学生充分了解西方文化以及隐藏在其中的思维方 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从而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素质。

学生吸收有效的异国文化知识的理想源泉来自课堂 ,而 课堂上的理想源泉来自教师。 因此一个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 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他(她)必须摒弃文化中心主义和 崇外主义,具有广博的文化视野,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和异国文 化,具备文化的抽象和还原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引导 学生广泛阅读丰富的语言材料,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 络、多媒体、录像、电影等把文化知识形象化,直观展示英语国 家文化的各个层面。

3.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 ,无论在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教学 方法还是教学检测手段,教学所需时间、空间和交际环境 ,都 存在严重不足。 仅仅凭借课堂时间,是不能达到深层次文化教 育的目的的。 这就需要拓展学生学习异国文化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英语演讲比赛 、辩论赛、戏剧表 演、英语角等活动,既丰富校园文化,又可教学相长。

五、结语

“文化”是21世纪的关键词之一 ,世界各民族在实现文化 交融、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也以文化交流为依托。 大学英语教 学作为我国现在基本的外语习得途径,肩负着民族重任。 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实现语言 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双赢。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 导 学 生 ,消除学生盲目排他 (异 国 文 化 )和 完 全 归 化 (异 国 文 化)的心理趋势。 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和实践研究,才能找 到适合我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规律所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文化 语境 大学英语 语言运用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28-02

作为一名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继承传统教学强调语言知识系统性优点的同时,不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这里,笔者从文化学习,语言运用和发散思维三个角度出发,系统论述如何最大程度增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而不是死板地将学习重心放在背单词,做试题之上。

1 文化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学习一门语言与了解背景文化应紧密结合在一起。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传统外语教学法把语言知识的积累作为语言学习的目的,脱离了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结果在英语学习中,许多学习者更倾向于孤立语言学习本身,而忽略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不但使英语学习枯燥乏味,进步缓慢,也没有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地了解西方文化常识,增加个人的文化素养。不少学生经过了长期的题海战术训练,虽然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却难以张口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日常交谈。至于一些基本的外国文化知识亦是甚为欠缺。这不能不让我们回头来反思一下英语学习的方法。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极大的区别,这些区别都或多或少地在中英两种语言上留下了很多的印迹。因此,孤立文化学习语言简直是空谈。为何在欧洲很多国家,人们能很轻松地掌握英语,而在中国,经历了长期地学习,许多学习者还是在门径外徘徊?原因很简单,欧洲语言和文化在很大程度有共通点,民族间的语言表达习惯很相似。而在中国文化氛围中学习英语决不是简单的单词与汉字之间交换,而需要多掌握西方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英语。

面对很多同学习惯于死板地记忆单词的现象,笔者在一次课堂教学中,运用了这样一个英语对话作为例子:

――Let’s send out these cards together.

――Oh, I don’t know if we are there yet.

――So tell me, where are we?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对话面前,在座同学给出了无数的解释,但大家无一例外地把there、where的意思理解为这里、那里。没有一位同学能结合西方文化知识来理解。其实there、where这两个单词的意思何止字典、词汇表中列出的那些!语言就是这样,语境一旦变化,就必须根据文化,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有丰富西方文化知识的同学知道,欧美人害怕男女交往中的承诺感(commitment),因此在交往中,彼此希望双方感情没有压力。因此,以两人的名义送出卡片无疑是恋爱关系中很大的一步。这段简单的对话中的there、where表达的是双方关系中的处境、状态。可以简单翻译为:

――我们以两人的名义来寄卡片吧。

――我们的关系到了那一步吗?

――那你说说,我们的关系到了哪一步了?

这样的例子其实在我们的英语学习中比比皆是。在英语学习中,许多同学受传统英语学习的束缚,紧守着词汇表和试题册,将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理解为“浪费时间”,是以在经历了漫长的学习之后,对英语本身的了解仍然是甚为肤浅。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是止步不前。许多同学在枯燥乏味的英语学习中对英语完全失去了兴趣,完全是为了考试来学习,试问这样的学习态度如何能提高自身?

在信息流通极为畅通的今天,可用的英语学习资源可说是汗牛充栋,电影,新闻,小说,歌曲等等媒体到处可见。同学们何不走出枯燥乏味的英语单词战和题海战,更多用英语了解周围的世界,把英语当作一种媒介来学习文化知识,而不是龟缩在小角落中死扣着单词和选择题不放?

2 语言运用

在一堂大学英语课上,笔者问在座的各位同学:各位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记住了很多语法规则,积累了丰富的语法知识,有多少同学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口语进行基本的交流?举手者寥寥无几。在一次课堂讨论中,有不少同学在一些简单的英语入门句式表达上犯了许多语法错误,笔者借此问各位同学:大家的语法积累到了今天,单论规则本身,许多以英语为母语者都甘拜下风,为何在这些最简单的句式中都会语法错误连篇?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大家的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以应试为中心,很少有同学能主动运用英语来进行交流。

语言的学习无非就是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的结合。输入指的就是知识的摄取,比如阅读,听力,都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输出的基石,没有充分的输入,语言学习根本无从谈起。而输出指的是语言的运用和练习,比如口语、书面的交流和表达。它是语言的灵魂和最终目标。遗憾的是,在当今中国的英语教学中,因为应试走向的误导,许多学生完全成了死板的“输入”的奴隶,而输出这个重要环节完全被忽视了。其实,即使在知识的摄取上,很多同学也是过分重视课本和练习册,很少走出课本学习一些课外语言知识。当前许多测试题以选择题为主,许多学生因此养成了依赖选项的习惯,试题中选择题泛滥既不能体现英语水平,也起到了很大的误导作用。试问,在真实的交流中,有选项给你吗?

口语练习和写作训练是语言能力的源泉。有了一定的输入之后,为了让语言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必须尝试着将这些知识运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语感、提高自己对英语的自信以及检验自己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机会进行口语表达,并视情形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摆脱选择题的干扰,真正成为英语的主人,而不是一个劲输的表达使语言显得更为亲切自然。英国语言学家里查兹(I. A. Richards)曾提出,只需要有850个最关键英语词汇,就能表达出所需要的任何意思。这其实告诉我们,语言和单词的解释是死的,但运用却是灵活的。其实那位同学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乐观何必用optimistic来表达,说成“look up, look at the bright side”有何不可。这就和笔者在文化学习中举的例子一样,语言有时就是非理性的,规则背后往往有不规则的因素。我们要想熟练掌握语言,就必须超越“死扣中文翻译和解释”的观念,适时发散自己的思维,灵活运用英语。

2.1适当根据上下文进行发挥想象力的理解

英语是一门表达方式上极富想象力的语言。因此,很多语境之下,我们是不能死扣字面意思的。有一次课堂教学中,笔者谈到了《大学英语III》第一单元TEXT A中的一句“I am not in E.B White’s class as a writer or in my neighbor’s league as a farmer”.结果很多同学都完全从字面意思理解,各种解释让人苦笑不得。其实随便浏览一下上下文就知道作者的态度,也可以得出结论,作者并非是在谈论E.B White或是他的邻居,他只不过是用这两者打个比方罢了。

2.2活学活用来记忆单词

对许多同学来说,记忆单词占去了英语学习的许多时间,但同时也是最为枯燥也是成效甚小的一步,许多同学在背单词上花了很多时间,但到了用的时候还是一头雾水。而在笔者与一些欧美人士的交流中发现,许多欧洲人学英语背单词上花的时间很少,但却能快速掌握大量词汇。当然欧洲很多语言很相似,但更重要的是,熟悉字母语言的欧洲人能很快把握单词构成和发音,因而记忆单词时可以事半功倍。这一点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面对着如今四六级词汇表不离手,痛苦地学习着英语的同学们,有时让人觉得很是遗憾。语言在于运用,运用加深记忆,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深刻的。记忆单词的同时,更应该花大量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来熟悉以至于更进一步理解这些词汇。

3 结语

英语课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英国的Paul Davies说:“检验英语教与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是学习者能否用英语进行交流。”特别是中国进入21世纪,非常需要具有实际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在这一形势下,英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还要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以找出一种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世纪英语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语境

引言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英语课要着重能力的培养,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础知识,重要的是为了指导他们的语言实践,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教师不能为教知识点而教,文化的相互渗透也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在英语教学环节中注意对学生在文化差异方面加餐,融文化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多了解外国的民风民俗,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交际中把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处理得当,这样才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与意义,达到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来阐释文化语境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生存活动于社会交际之中,就必然与社会文化发生千丝万缕、复杂多变的联系。人们所使用的词语,是他们共同的社会文化经验的反映,是他们共同的世界认知成就和信息的交流。人的经验与认知的语言交际,还产生独有的语言文化,以象征人的社会文化归属和情感寄托,展开人对世界的文化探索和精神创作。克莱尔﹒克里拉姆奇(Clair Kramsch)在他的《语言与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一书中讲到语言对文化的三大功能:“语言表达文化现实……语言体现文化现实……语言象征文化现实。”[2]3

语言可以对人的外在文化现实进行心理编码的首要原因是语言词语是一种符号,而语言是由这些语符构成的编码系统。语符是指词语经由意义而与其指称事物之间建立的联系或者关系,没有这种语义联系就没有语符。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把构成语符的词语称为“能指”(signifier),词语的指称对象称为语符的“所指”(signified)。任何语符都由能指和所指构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符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的实质就是一种心理联想,一种文化制约的心理联想。文化至少可以从习俗、情感和隐喻三个方面制约我们的联想线索的选择。比如玫瑰花在西方文化里被附加了许多与美丽、热情、爱意等相关的情感和价值,西方人就很可能时常就是从这些方面来建立语符与玫瑰花的联想的。因此,“玫瑰”(rose)作为一个语符,使西方人联想起的东西就不仅仅是花园里的一种红色带刺的花,此外还会联想到“美丽、热情、深情厚爱”这类附加的心理感受性的东西,这些也就涵盖于“玫瑰”这个语符的所指范围。正因为如此,很多年轻人都用送玫瑰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意。

另一方面原始人对具体思维的文化偏爱心态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语言构造。我们可以通过法国的人类语言学家布留尔(Levi.Bruhl)对土著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研究来证明这一点。他发现,原始人对具体思维的偏爱使“原始语言”带有比现代“文明语言”更多的具体成分(语言其实不存在原始与文明之分)。比方说,澳大利亚“土著”的语言一般无树、鱼、鸟等抽象的属名,他们宁愿对每一种树、鱼、鸟都给以专门的名称。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深层构造机制。语言与文化之间水融的关系,使人一谈到语言就论及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我们不能忽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汉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悠久的农业文明之中,他有两大特点:一,注重事物发展的自然时序,不用干涉主义;二,弘扬集团主义和看重等级序列。这两个特点直接表现在汉语语序的分布原则上。西方抽象思维传统使英语有相当多的形态构造,句法受制于这些形态系统而与语义、语境相对独立。句子语序构造是按逻辑形式,奉行的是非自然的干涉主义原则。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和个体中心的文化心理倾向也反映在句法中。我们以下面这个句子为例:

他坐车到这儿。(He came here by bus.)

汉语句子把整个事件分摄成两个板快“坐车”和“到这儿”,然后按自然事件里动作发生的先后自然时序排列。英语句子将整个事件分解为几个抽象的概念:主体、动作、时态、方式等,然后进一步抽象为不同的词语和不同的语法形式。这之后将它们按形式逻辑的主次关系进行结构性组合。如果按英语语序组合而把汉语句子变成“他到这儿来坐车”就会完全改变原义。

汉文化哲理中“克己复礼”的思想强调:个人从属于集体,人类从属于自然。这样的文化心理就是等级原则的文化根源。汉语等级原则规定:大的等级单位在句序上先于小一级的单位,概括性大的单位先于概括性小一点的单位。英语的个体中心则强调外界适应自己,这或许是英语语序在一些情况下与汉语相反的一个因素。

他1962年8月12日生于中国四川成都。

He was born in Chengdu,Sichuan,China on 8th of December,1962.(若按照英语语序则是:他出生于成都四川中国1962)

书放在屋里的书桌抽屉里。

The book was left in the drawer of the desk in the room.

这些句子似乎可以让我们想象:中国人是让自己适应于自然的文化心态,是人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人首先看到的是大环境,逐步走近而逐渐看到小环境,最后确定自己的位置。汉语语序正好反映了中国人这种“内省”式的世界认知思维方式。西方人具有让自然适应自己的文化心态,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定位的。首先确定主置,以此为中心逐步外视而扩大视野,最后确定大环境。英语语序也反映了西方人“外探”式的世界认知思维方式。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这两种文化心态还可在句子的构造中体现出来:在“她嫁错了人”这个句子里,“错”是归在作为主体的“她”。而翻译成英语就成了She has married a wrong guy 。“错”的是作为客体的“家伙”。让自己适应世界的中国人倾向于“自责”;让世界适应自己的西方人倾向于“外委”。[1]30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等,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在接受礼物表达自己态度时也有很大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体态语的运用上也有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时,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语境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同步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允许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有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文化的差异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由于文化的不同,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也不同。英民族重理性,注重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相应地在词汇上体现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英语长句、复杂句,特别是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与汉语截然不同的句型,不但学生容易理解,而且效果显著,意义深远。

总之,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中西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语境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社会文化能力

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曾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语言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且相互渗透的。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人情的总和。在教学中,我们常把文化分为两个层面:即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通常交际文化要比知识文化更直接地影响跨文化交际和言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对文化所包含的这两个层面的熟悉、掌握、运用程度,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社会文化能力。

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对涉外人才的培养数量和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业对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愈益迫切。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日益受到重视。但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1)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阅读、听说能力也比较差。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只能进行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会话。(2)高职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不是原来中专学校或中学里过来的,就是刚毕业的应届生。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事倍功半。(3)在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视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没有把文化渗透和学生的语用能力相结合。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修订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1]新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下特点:(1)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2)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要求。(3)为适应改革开放对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的需求,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以及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外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进行涉外交际,高职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应用能力不但泛指应用语言的一般能力,更是指把语言运用到实际涉外交际环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称为“社会文化能力”。应用能力是社会文化能力的基础,社会文化能力则是应用能力的最终表现。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以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的。

实际上,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都可以进行,它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

首先,作为高职英语教学引领者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海姆斯(Hymes)曾说过,外语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从这个意义上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既是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也是为了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教授一门语言同时也是在传授一种文化。教师不能只顾教授语言知识,也不能教语音的只管教语音、教语法的只管教语法。英语教学“只有考虑到文化因素,我们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行为”(Crane,1981),才能更有效地交际。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把教学指导思想从“语言为本”向“以语言运用为本”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宗旨。

其次,教学模式也要作实质性的改革,具体描述如下:

以大纲为依据外语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予以取舍,而必须按大纲要求去做。要在仔细研究大纲,研究学习主体的入学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个性差异等的基础上准确施教。立足本校实际,加强集体备课,商定每一单元文化导入的内容、要求、重点、难点等。日常教学中适时融入介绍、告别、聚会、访问等文化因素的讲解,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领会“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还要重视语言运用的恰当性”,使其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提高。

课程设置及教材选择课程设置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既可以请外籍教师开设口语课、语言文化系列知识讲座,也可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尝试开设一些辅修课,如“文化与交际”、“涉外礼仪”、“外企文化”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领悟力和接受程度。另外,教材不合适也会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选择富含英美人实际交际中的“真实语料”的教材,在方便教师教语言的同时又能结合文化内涵展开教学活动。当然,教材内容应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其中的乐趣,同时也要使学生觉得“易学”和“好用”。另外,高职外语教学中读、写、译的学习重点应是涉外应用文,所以教学素材的选择在着眼于典型性的同时,也应注重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职业文化的培养。

课堂教学英语课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运用多种方式增加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如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热点话题辩论,实用文写作等。要克服班级规模偏大、人数偏多的困难,实施教师为场外指导,学生为场上队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另外,针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比如口语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句式表达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该语言适合的语境、包含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错误。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语用方面的错误,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听者或许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伤害的自然流露,从而导致交际失败。[2]又如阅读课中应加强风俗、文化、宗教等的介绍,因为现今教材的阅读材料多取自英美国家,只有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增强语言功底。此外,在词汇教学中也应注重文化介绍,因为词汇中同样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有些词语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不同而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如blue一词,在英美人的眼里,除了颜色,还可代表心情忧郁;在中国,称赞人家小孩的时候往往用“胖乎乎”这个词,但英美人受社会文化影响认为“fat”是个贬义词,因而不用“fat”而用“cute”。类似的例子很多,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化差异在词汇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考试项目的调整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该语言进行成功的涉外交际。如果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测试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考查上,那么最终导致学生只会用纸笔交流,掌握的只是用规则硬套的哑巴英语。因此,我们应提供多种测试途径(听、说、读、写),设置不同的语言环境,考查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恰当性和应对变化的灵活性,使语言学习真正为语言交际服务。

英语教师培训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高职英语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的墨守成规和师资队伍的年轻化是两个最大的问题。许多英语教师自身就缺乏对语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广泛了解。因此,一方面教师本人应及时“充电”,进修专业知识、提高学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为英语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让教师走出国门,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及文化环境。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时起到指导作用。

第二课堂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课堂上进行,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渠道。例如,课余利用英语广播电台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英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可让学生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请一些外籍人士与学生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或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外的社会生活风貌等。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文化背景知识更容易让学生领会、掌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再次,要明确语言教学与文化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当然,高职英语教学中不能因重视文化教学而忽视语言教学。我们应权衡学生水平、人才培养目标及教材内容等方面因素,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第一,文化教学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语言教学,是为补充语言教学的不足,而不是取代语言教学。第二,要明确语言教学的范畴。就一个国家文化而言,有主次之分。全盘讲授,一难于做到,二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最终不利于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故应有所选择地讲授。第三,语言和文化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在文化教学中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严格遵守文化规约,这也意味着教师要与时俱进。21世纪,社会发展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际的涉外交际能力是最终目的。我们应在打稳、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从而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和谐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 要:学习一种外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了解及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实践中的文化导入对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化;文化导入

作者简介:鲍莹,女(1982-),山东菏泽人,菏泽学院外国语系助教。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085-01

一.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三个层次

文化是一个庞大的范畴,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面对蕴涵极为丰富的文化,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着手:

第一层次为表层,指的是英语词汇、句子以及篇章结构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汉英中的所谓对应词,由于种种不同的社会、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导入这些隐含在语言中文化因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用能力。

第二层次为中层,着重导入目的语的文化准则,它包括:(1)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与特有的概念在词汇与语义上的呈现;(2)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语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3)词语在文化含义上的不等值性;(4)不同文化对同一现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5)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习语。

第三层次为深层,着重导入目的语的核心文化准则。文化的导入可以从特定的、具有约束性的行为规则或文化准则上升到更一般、更抽象的价值观或核心文化。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与词语有关的文化

由于人们的主观认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在各自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的心理联想习惯。文化给词汇涂上了一层社会文化色彩,使词语除了字面意义还有引申意义。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中,unit 7 “ should I have a gun” 文中一词 “Negro”,意思为:“黑人”。在英美国家, 对黑人的称谓是比较敏感的,由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这个词所包含的种族色彩:Negro, when used today, sounds offensive. Today, people prefer to use the term “Black”. There is a debate among people in America whether Black people in the US should be called “African Americans”.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is term is more respectful than other options, while many other people believe that this term is too complex and is not inclusive enough. When speaking to members of an ethnic group other than your own, it is best to call them what they like to be called. 教材中像 “Negro” 一样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还有:individualism; politics; peasant; cowboy; senior citizen等,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这些词汇,以便学生理解词汇本身的文化内涵。

2.与篇章有关的文化

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对篇章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比如 《大学英语精读2》 “Lessons from Jefferson”中有这样一段话 “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倘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我们是应该有一个政府而不要报纸,还是有报纸而不要政府?”,这种说法不免令人费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真正意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标榜新闻言论自由,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传播媒介常常成了“言论自由”的代名词。所以这里“报纸”“政府”和相提并论,实际上讲的是“自由”和“统治”的问题。了解到这样的背景知识后,文章的不妨译为:“如果让我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政府,还是要一个有言论自由而无政府的国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3.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

由于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中西方在日常谈话的内容与方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涉及生活交际的细枝末节,是造成跨文化交流失误最常见的原因。例如:在英汉两种文化中,人们在公开场合对某些概念或事物总是委婉提及或避免提及。英语中的禁忌主要有:年龄,尤其是女士的年龄; 工资收入以及花销;婚姻状况等。

4.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身势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一样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它还具有地区性、行业性等多层次的差异特点。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跨文化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使学生更生层次的理解不同的文化,从而减少因不了解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尴尬或失败。

参考文献:

[1]陈申. 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胡文仲. 外语教学与文化[M].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2000.

第10篇

一、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和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结合

(一)实施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学生积极性

大学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认识到学生实现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路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其热情高涨地参与到英语教学课堂中。互动式教学的主要形式为小组合作,师生和生生互相交流沟通,其能够助长学生的讨论气氛,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以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整体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其将全部的教学元素整合为一体,保证教师、课程与学生各种因素相互束缚与制约,并整体评价,以达到教学宗旨。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实施方式为:

①教师引导。课堂开始,教师则应制定教学宗旨、教学方式、教学重点,制定教学计划,依照课堂教学主要内容设计活动主题;

②鼓励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包括预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复习、提出疑问、解疑答惑等。利用学校提供的英语教学书籍及互联网资源进行自学,重视重点难点,巧妙解决问题;

③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将活动的主题和注意点告诉给学生,对核心主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疑惑。经过小组成员和教师的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二)强化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创建英语学习交流平台

互动教学应打破教学课时少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手机软件等,如微博、微信、QQ、Skype等,创建学校自身的英语交流平台,学校官网网站、微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校领导应重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创建英语角及英语社团,加大对购买英文资料和刊物的资费投入,鼓励突出表现的学生,将英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重点任务中。其次,全面利用宣传工具。学校应在校内刊物报纸等信息媒介上定期更新英语知识和资讯,将卓越的英文小说、诗歌等刊登,创建“校园英语文化活动节”、“大型英语话剧演出”、“英语演讲比赛”等等,丰富英语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在每天的1个小时时间播报英语新闻,用英语介绍国外美食风景等。其次,建立学校的官网微博,将学生和教师加到粉丝群中,每天固定时间更新状态,并转发一些英文消息和知识,提供相关英文连接,让学生和教师可以自行下载,如英文电视剧、英文音乐、英文小说等。最后,组织宣传活动。学校应建立学生宣传小组,选出负责人,定期在学生内宣传英语文化,组织英语爱好者共同学习英语,建立英语俱乐部、英语口语练习小组等,培养英语人才。

二、结论

大学生的英语能力与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校园文化氛围密不可分。通过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与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相结合,能够丰富英语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营造欢快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不同的英语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以为高校培养更多汲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高等英语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杨日夫 罗欢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 渗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21-01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外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其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者掌握目的语的语言并能运用该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普通的日常交际,也包括信息和文化的双向沟通。根据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导入这些文化知识。可能我们更习惯于理解为对目的语文化的导入。一位外国友人曾感叹,中国的学生大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也能对他们的文化娓娓道来,但当谈起自己国家的文化时却结结巴巴。这与我们中西方文化传播不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

曹顺庆先生曾在上世纪末提出了震惊整个中国文化界的“失语症”。虽然最初他是针对中国文艺理论界而提出的,但这一诊断却具有普适性:不仅是中国文论界,还有中国文学界、文化界以及教育界统统都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这种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话语声音,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稍加思索,则不难发现这是当前学界中国文化精神严重缺失的明显表现。我们经常能看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站在那里大声朗读英语的“crazy English”的粉丝;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日常汉语交流中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底蕴就显得苍白。很多学生可以用英语简单地介绍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但是,很少有学生会用英语表述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更多的学生不懂如何介绍中国的文房四宝、四大发明、京剧武术等。

三、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渗入中国文化

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很重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我们使用的浙大编撰的《现编大学英语》为例,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交际练习,教师也会安排大量的课堂时间安排学生进行交际训练,但学生往往还是不能深入下去,往往是一些素材学生没有同样的生活,没有切身体会,从而不能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果以中国文化为素材,就会使学生不仅想说,而且有内容可说,真正有利于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美国的参议院和众议院、英国的上议院和下议院,却不知道如何表述自己国家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知道麦当劳和肯德基,却不知道如何用外语表达自己国家的馒头和稀饭。毕竟我们的大部分英语学习者们在学了几年或是十几年英语之后,应该是在我们中国这片土地上应用这门语言,外语学习的本土化,语言学习的必经过程,只有经过本土化过程,才能实现两种不同背景文化的交融,既是对本国文化深度传承,同时也丰富了目的语言的内涵。所以对于学生母语文化的渗入变得尤为重要了。

跨文化交际是一项双向活动。语言充当着两种文化的使者。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要能够传播本民族文化又要能够交流两种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实现平等、有效的双赢交流,这才是最终目标。

四、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渗入中国文化

1.在教材编撰过程中增加中国文化特色

外语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实施,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的作用。如果教材的编者能够在引用国外原版文章的同时注重引用以讲述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英文作品,或是一些经典的中文文学作品的英文版,从而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们能够流利的传播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吗?

2.注重在教学中中国文化渗入的策略

在渗入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中西文化对比。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比较,导入中国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以中国文化为自豪,并学会怎样用英语表达,为跨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打下坚实的文化和语言基础。

3.注重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

作为英语教师,在跨文化交流中需具有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英文化和汉文化的修养及很强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交流意识,学会运用英语表达中国的文化,在中外交流中传播中起到使者的作用。

五、结语

文化已经被广泛认为是外语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入势在必行,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出具有平等文化意识和较强外语表达能力的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以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才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过于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传授,忽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现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本文拟从语言教学、真实语境、交际实践三方面着手探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英语跨文化教育。 

 

一、引言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过份强调语音、语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传授,忽略英语语言中体现的西方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现象的传授,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不强。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也是为了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本文拟通过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三方面着手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 

 

二、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 

 

 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是由文化的差异引起的,在教学中,要使学习者关注语言的运用上体现的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之处,把文化差异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文化的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识。 

(一)词汇的文化差异 

1、词汇在中西文化中的字面差异 

龙在汉语中为图腾与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却是罪恶、邪恶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为智慧的象征的owl与汉语中视为坏兆头的猫头鹰。汉语中农民无贬义,而peasant则是没有教养,社会地位低的人。红在汉语中常与喜庆相关,red则有多样化含义。red letter day 为“喜庆日子或纪念日”,to see red 为“使人生气”,wave a red flag为“做惹别人生气的事”,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为“红光满面”。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则为汉语中的“对牛弹琴”。 

2、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联想意义 

涉及到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人物或事件的词汇,意义深远,要越过字面意义去了解联想意义。英语中shylock是《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意为惟利是图、心肠歹毒的小人。童话中灰姑娘cinderella指贫穷、善良的最终获得幸福的女孩子。willow是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奥菲莉、黛丝泰蒙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成为悲伤命运的象征,“杨柳”形容离别与女子情感以及妓院等。林黛玉代表指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形象。 

(二)语用上的文化差异 

语言总是体现了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关注这些差异,有助于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汉语习惯以询问别人到哪里去作为寒喧语,西方则是对于天气的评论和预测。年龄、婚姻、收入等是西方禁忌的话题,属个人隐私,美国人对于称赞语一般坦然接受并回以“thankyou!”,中国人则谦虚地加以否定。再如对某个场所的表达。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的房间,即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并非汉语中的“休息室”。 

 

三、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 

 

利用教材、多媒体、原版材料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语言,达到语言与文化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充分使用多媒体 

以教材为核心,将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和故事传说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同时利用多媒体营造视觉、听力的真实语言场景,把教学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主动对英语语言文化进行探询,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表达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选择原版材料进行补充 

选择适量能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的视听材料,了解真实语言环境下英语的运用情况,加深对中西文化内涵的理解,积累相关的材料。如体现了社会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介绍当前社会动态和社会问题的报刊,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和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的节目,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基础选择部分国外英语电视电台节目观看,英语原版电影更是展现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语言,这些材料既煅炼了阅读与听力能力,又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品味和体验文化异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创造英语交流的机会。如定期开设中西方文化知识讲座,用媒介语或英语向学生全面介绍英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社会风俗等;以某个西方文化元素为主题开展英语沙龙、英语演讲比赛,选择教材中故事性较强、情景性突出的文章进行情景剧表演等等;扩展交际空间,与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创造机会参与涉外工作的翻译与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