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与科技

艺术与科技

时间:2022-08-23 13:3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与科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与科技

第1篇

[关键词]科技的发展;艺术的进步;相互融合;关系密切

中图分类号:TV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114-01

引言

现如今,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对生活乃至艺术在内的多方面领域的渗透和影响日趋强大。科技在发展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艺术自然也囊括其中。影响变化总是双方的,互为的。因此,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当代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哲学中的“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其主要的学说是逻辑实证主义。科学主义从自然科学的观点解释人和人的问题,企图以现在科学技术改造人和社会。艺术中的科学主义是在19世纪后期酝酿,并在20世纪初期发展成形的。与科学主义的“客观”相对的“主观”的人文主义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是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是西方艺术史的第二个辉煌时代。相对于中世纪神学艺术推崇精神、压抑感性,文艺复兴艺术肯定感性、推崇科学,并在此前提下创造了可与古希腊艺术比美的成就。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并不像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那样尖锐的对立着。科学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概念是指科学知识体系,即通过人们理性的认识活动,得出的经过社会实践检验过的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在这一点上,科学与真理几乎是同义词。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获得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在今天认为是真理的那种认识,都有可能为以后的社会实践所修正。所以,在科学的殿堂中,知识是经常变动的。在科学史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F象:今天被实践证明是真理的那些知识,被人们请进了科学的殿堂,明天被新的实践发现其有错误的方面,而部分的或整体的又被请出科学的殿堂。广义的科学除了包括科学知识体系外,还包括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活动。

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敢于怀疑一切,勇于创新的态度。科学是追求真理,真理来不得半点虚假。

艺术中的科学主义主张艺术创作要以客观原则和数理抽象为主导,将艺术创作转化为科学性的艺术实验。在西方艺术发展中,艺术的伟大成就,无疑是与艺术家在艺术探索中自觉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

二、当代艺术中的科学

(一)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化

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材料运用,技术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已越来越丰富。用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来形容并不为过。这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其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激发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美的渴望。因此,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艺术喜爱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们通过释放自己的情感创造出属于自己并区别于他人的作品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如果从精神层面解读艺术的话,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可以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表现艺术可以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是现实的模仿活动。还可以从活动结果的层面去表现艺术,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基于上述提到的三点,艺术家们通过对自身的认识,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思想。正因为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生活的改变又提高了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所以审美需求的多样性最终促成艺术的多元化。

(二)现今科技的迅猛发展态势

科技,对我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科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渗透到每个角落让我们再熟悉不过 了。但又有谁能预测未来的科技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一想到这就让人觉得好陌生。电子产品,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高端科技产品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交流更加迅捷。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拉近了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接触新鲜事物的途径和手段。

人们也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也作出了回应:那就是接受。人们接受科技为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并且运用智慧把科技发挥得淋漓尽致,探索更多的领域已变为可能。

(三)当代艺术与科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艺术的创造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技创新一样与生活密不可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艺术的方式,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丰富了艺术表现力。科技对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但能极大地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科学普及提供了更多精彩的表现作品。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前沿科技对于大众而言也越趋生涩。而利用当代科技创造的艺术作品恰好是最能体现当代现科技魅力的载体。如今,各种形式的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让人目不暇接。新媒体艺术的概念极广,它可以包含人工智能;也可以运用电子机械艺术,数据库美学、映射等数据形成可视化呈现;装置艺术、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游戏和超媒体下的叙事、手机和区域性媒介、社交网络以及虚拟世界等等,这些都是新媒体艺术探索的范畴。就虚拟现实技术而言,近年来技术日趋成熟,随着硬件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大众使用反馈对其服务的不断完善,虚拟现实的体验仿佛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空间维度。在自构建的虚拟空间内进行AI交互,对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当代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而引起的新媒体艺术方兴未艾。未来,这种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新艺术形式也会以推陈出新的方式层出不穷。无疑,这是人类在迈向更美好明天航程中所掀起的又一波美丽的涟漪。

参考文献

[1] 当代科技艺术(科学出版社2007).

第2篇

一、科学技术与艺术相互依托、彼此联系又有区别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和艺术就是携手共进的。科学技术是艺术存在的真正基础,而艺术也是在技术中生长起来的。从原始社会时代敲打出石器工具开始,人类的文明史就已揭开。它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又是造型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大量的造型各异彩陶,在选材、成型和艺术加工方面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是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结晶,可以说是实用与美观兼得。汉代张衡创造的浑天仪和地动仪,在科学的立场上看是一种科学测量或演示仪器,在艺术的角度看则是一件杰作。文艺复兴的巨匠达芬奇是一位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杰出人物,他设计过最早的飞行器[1]。很多艺术大师的作品,都是因为他们懂得科学,才能使作品成为经典。古代的艺人们就既是工匠又是技术专家和艺术家。从设计到绘画乃至制作的全过程往往都集中于一人,艺术与技术也常常是高度一致的。而在雕塑、绘画、诗歌、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中,也都需要有特定的技术作为支撑,用技巧来建构艺术形式,达到艺术作品的目的。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位艺术设计师要设计好建筑物,除了有美学的观点更要了解建筑方面的相关知识;而建筑设计师除了考虑到坚固、经济、安全、实用等诸多因素,也要有美学知识,这样一个完美的建筑物才能诞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电脑和互联网。艺术亦是如此,运用电脑这种高科技手段,能够轻松的实现设计者的意图。动画制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制作者既是漫画高手,懂得审美、构图、色彩,又有娴熟的电脑操作技术和运用各种软件的能力。电脑的运用使科学技术与艺术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造的是人类物质文明;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创造的是人类的精神文明。艺术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类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然而物质生产实践所取得成果的多寡,是由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的,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第一位就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完善了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不断的为艺术提供新的载体;科技进步促进了艺术形式的变化。科技与电影的密切关系,导致了人们美学思潮的变化,又对电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黑白到彩色,从宽银幕到立体声,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使电影成为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然而,科学技术和艺术也是有区别的。科学是方,艺术则是圆。艺术家们表达的方式是图像和寓意,而科学技术表达的方式则是数字与公式。科学是严谨的、理性的,犹如方方正正的立方体,棱角分明,丝毫不含混、模糊。而艺术是感性与跳跃的,像一个圆球体,没有规则和限制。艺术可以不拘一格,不限形式、手段,是从共性中发现差异,不断地求新,是从各自语言、手法、形式主观地描述一个全新的自然。艺术使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人们的意识或者是潜意识中深藏的情感。科学则是相反,科学是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是人对客观自然规律的不断揭示,从个别中发现一般,从个性中抽出共性,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源源不断的认识。科学技术和艺术就是这样的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都是因为人而产生,都没有离开人类的基本的原则和至上的追求标准———真善美。科学是关于真的学问,艺术是对真的一种虚拟,科学和艺术对待真有所不同。科学立足于现实,在实验数据上对话,艺术相对更注重未来、理想。科学行为化的实验,升华到符合真、善、美的境界时,就是科学的艺术化的过程。科学技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艺术使我们的时代更加多彩[2]。

二、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和统一

艺术家在艺术王国里寻找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点,科学家也在科学世界里寻找科学对艺术的切入点,科学和艺术在不约而同地走向一个终点,那就是创造,而设计正是一种创造。设计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活动。设计需要科学的支持,同时又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设计需要科学技术支持人们对事物功能的最大需求,也要求艺术支持人们对事物美学的最大追求,于是人类的需求成为设计的原动力。设计成为艺术与科学的载体,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将形式与功能充分结合。艺术和科学在设计这个统一体中,证明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对立就是通过设计来统一和高度融合的。无论是科技,还是艺术,都要以人为本。设计便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基于艺术和科学创作才能融于一体的产物。以环境艺术设计为例,它涵盖了很多领域,既有城市及地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环境艺术作品设计,又有室内设计、设施设计等,它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协调设计,又是社会和人们行为的设计和指导。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既不能一味的按照公式进行,又不能如同诗人、画家等自由创作,需要将艺术规律和科学规律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环境设计作品出来[3]。

某高校开展的学生活动最终需要以ppt的形式来汇报。其艺术类学生对色彩、美感有很强的把握,作品色彩艳丽,造型独特,然而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不足又使作品显得没有深度;理工科学生的展示则构思缜密,逻辑性极强,可是画面单一、枯燥,没有能够吸引人的亮点。这个例子就体现了,一份好的ppt的设计,是需要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既要充分展示美,也要使作品有深度、有逻辑。设计与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从一定程度和意义上来讲设计起源于艺术的发展,在设计发展过程中,一直不断地在艺术中吸取养分。同时,设计也总是受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影响和作用着艺术设计的具体体现形式。设计无时不与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体系紧密相连,科学理论推进着设计的发展。设计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科学思维是其主体,艺术思维是其关键,如果脱离艺术的介入,那么设计生产出的物品只是满足某种功能的丑陋的产物。一件设计作品必须是艺术、科技及文化背景的统一和谐体。艺术和科学曾经也是被分离过的,结果这种分离导致了艺术偏于情感化,而科学则脱离了人类的情感,完全是非人性化的产物。在此背景下,就有一场倡导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运动。一些艺术家开始进行设计的时候,走进实验室,对工艺、材料、自然规律等进行研究,为的是一切东西都应达到他的目的。在科学技术发展如此之快的时代,随着电脑进入设计领域,艺术和科学整合得更加紧密。设计师的创意和需求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表现,电脑虚拟技术的发展使设计作品能综合艺术、结构、工艺、技术、材料、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以谋求最佳的实现途径,成为设计的最佳手段。

科学技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艺术使我们的时代更加多彩。科学离不开艺术的形象思维,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必须有赖于科学。科学与艺术的综合力量,对人类改造自然具有重大意义。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为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设计、科学技术、艺术的共同目标,就是创造灿烂的人类的文明。艺术和科学的结合,需要通过设计的力量将其具体化和实物化。设计需要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才能更完美。

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科技水平;创新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73-01

艺术设计是人类的审美欣赏或创造活动。科技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活动。科技的进步给人们进一步的艺术设计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物质条件,比如混凝土的出现,玻璃的问世,乐器音色的改进,特色摩天大楼的落成... 当然同时随着艺术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高,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内驱力。

马克思最早用精神生产、精神劳动、意识生产来描述艺术生产。马克思认为艺术具有社会实践性,是一种实践活动,并且认为艺术、科学、宗教等等都受生产的影响,并都在一种生产规律的支配下工作,所以艺术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生产活动。艺术家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的感知世界,升华思想,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感知能力、顿悟能力,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作品来。马克思还论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它们两张的关系是互补的,认为精神生产受物质生产的影响,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变化而变化,而物质生产也同样受精神生产的影响,并在精神生产的影响下逐渐完善。

艺术设计属于精神生产范畴,科技属于物质生产范畴。艺术设计是不能脱离科技的意识活动,科技是离不开艺术设计的实践活动,他们两者之间从一产生起就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艺术设计与科技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艺术设计指设计家们所做的关于美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们对世界的某一对象的一种把握和创造,这种创造性的意识活动具有无以伦比的审美价值,甚至具有收藏价值,可以作为一个停留的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而且要勇往直前的进步,属于物质活动范畴。

科学技术的出现和进步,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手段,揭开了艺术的新篇章。如远古时代只有石凿技术,材料也只有红土,所以产生的岩画壁画大多具有粗犷豪放的风格;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制陶技术,随着这一技术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彩陶,所以陶器上面具有漂亮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植物形花纹;在商周时期,人们利用治炼技术浇铸出司母戊大方鼎,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艺术家们巧妙的利用摄影技术、电脑技术创造出如此多的经典画面,成为永恒的经典。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艺术分类,如材料学化工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材质和颜料,绘画也就随之出现了派别,比如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国画。由于科技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艺术家们也各自找到自己最直接的定位,如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室外设计师,摄影师等。科技的发展还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科技与美术之间没有鸿沟,科技与美术相得益彰。

再如广告设计,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广告设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人们只能通过墙面或者木板做广告进行宣传。很明显,这种宣传效果的力度是非常有限的。而广告内容大多也是手工绘制,看起来有些粗糙简陋。随着电脑、摄影、投影仪等高科技产品不断普及,艺术家们开始利用电脑技术绘制设计稿,实现了靠手绘实现不了得创意想法,并通过快捷的网络进行宣传,可想而知这种宣传方式更生动,更易于打动观众。电脑使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创造出更具有欣赏价值的杰作。

室内设计也遵循着这一规律――设计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并在科技的支配下不断进步。在电脑没有产生之前,设计师手绘出室内的大体结果轮廓,而当我们步入信息时代,他们就可以利用电脑技术及软件,呈现给大家一个逼真的室内效果图。

电脑已经深深的进入设计的领域,“工具变换”所带来的便捷与高效率我们不可否认。但是我们也要理性的看待这种关系。当今一个热门话题就是现在的设计师手绘能力普遍下降,这是因为我们过于依赖电脑或者其他科技技术。所以再有效利用科学技术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手上的功夫。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艺术家们开拓了许多神奇瑰丽的新世界。现在设计满足了人类求新、求变、求异的心里,依靠的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而科技需要用艺术来表达情感。艺术设计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必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灿烂和辉煌。李政道先生说:“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才能更好的发展。

第4篇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我校2012年艺术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招生复试已全部结束,参加复试的考生可登录华中科技大学在线报名系统(点击登录)查询本人复试成绩。

我校按照招生计划的4倍确定合格人数,根据考生复试成绩,划定分数线为118.4分。对于专业考试合格的考生,我们将会随后寄发《艺术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合格通知单》。

成绩查询网址:ms315.com/html/20120229/201202291743081.htm

第5篇

关键词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科技;人文;生态;可持续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是现代社会发展所产生新兴学科,宏观上它包括了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二个方面,是人类聚居环境中提升宜居水平的设计专业。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作为影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科技与人文正在走向日益融合、互补的方向,两者融合的程度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能否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共处等重大问题,这也正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1.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基础,在有限的资源与经济条件下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每一位环境艺术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现代设计师的道德感即是在于对地球生态的责任感以及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坚持。

诚然科技本身的存在已经不可逆转,现今社会某些对于科技全盘否的观点是形而上的。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C∙斯诺明确地提出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以来,一方面国内外理论界热烈讨论“两种文化”对立带来的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科技这把双刃剑,应该是扮演着我们积极寻找两种文化融合的各种可能路径的劈荆者。

同时,人文的融入与引导是使科技走向生态、回归自然本源的驱动力。以人文文化为主体,让科技回归人文,“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文是万学之母,是一切学问的母亲,也是今天所谓的自然科学的母亲……我们要不断重申母体性,而且希望这些长得高大威猛的了儿子们要不断回归自己的母体。”

科技和人文在漫长的人类长河中,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两者不断发展完善。将两者在环境艺术设计内部的充分“融合”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的环境艺术设计活动提供了工具、材料和合理的依据;而人文需求则使人类的环境艺术设计活动充满了情感表现和精神寄托。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只有使得科技与人文恰当的融合,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融合体现了人类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

2.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农耕时代到工业社会的演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出现了一系列诸如人炸、能源危机、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现象,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于是,人们开始反思该如何对待其所生存的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人在生活世界中构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方式的设计实践,它与人类其它的主动创造一样,它不是单纯某个设计师个人行为,而是人类的共同体的行为。设计是规划未来,是规划未来的生活方式,规划人性的发展变化。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就是要将科技与人文恰当的融合,设计规划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环境与方式。

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应当吸收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新成果,积极致力于将新技术、新成果运用于将低碳环保生活理念转入现实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转变原有的发展方式和思维方式,构建集约永续的资源利用体系。以人和自然共赢为本,构建生态友好的宜居环境体系。如在景观设计中加强雨水的收集与综合利用,采用渗水路面技术,利用雨水涵养地表水源;结合建筑、绿化和沿河湿地建设雨水收集净化设施,作为绿化用水和景观补充用水。这些都结合了环境景观建设和节水的要求,选择本地适生植物类型,使得规划绿地系统建成后,除满足城市景观、休憩功能以及隔音降噪等功能外,可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形成滞尘带,调温当地小气候环境,并结合各项生态环保管理措施的实施,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3.环境艺术设计是使得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桥梁

从原始自然生境到现代城市环境,从“天人合一”生态观到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环境艺术的设计、建设与人的生存、生活都息息相关,从全球范围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行业迅速发展,设计师已经能够掌握并运用高新科技探求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的环境空间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已归纳出被国际社会承认的三条基本设计原则:

1)要有利于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2)要有利于使用者身体健康;

3)要有利于使用者的精神和谐,身心愉悦。

这就要求我们在科技、环境、节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更新与探索;倡导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建设的实用性与文化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提升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文化艺术品位,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推动我国城市化与环境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并促进环境艺术教育与环境艺术产业发展对环境艺术创新人才的需要。

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将以人文领先科技制胜为本,将成熟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中去,同时强调高新技术成果带来的有利因素,使得科技成为重要的环境构成、建设的材料之一,以及环境艺术设计自身所综合的科技含量和人文因素,这些都将会成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2] 邬琦姝. 谈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发展. 宁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 G4.

[3] 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6(3):278.

[4] 任梦非. 现代环境设计浅谈[J]. 中国园林,2004(3):60-63.

[5] 刘兵.《新人文主义的桥梁》.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49.

第6篇

关键词:视觉 艺术网络 虚拟现实

艺术活动反应时代的现象,且在各种意义上,艺术与时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情的自发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状态下理性的计划性成分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新媒体、新美学观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理性为诉求的创作灵感,已占有绝对的重要性及审美价值。

科技的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具有实验精神的先驱艺术家们热衷于新媒体与材料与新艺术形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末到今天,其中发生了难以计数的艺术运动,一部新媒体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们仍然活在其中,变化日新月异,很难去归纳风格,或下任何定论。到目前为止,网络艺术、包括虚拟实境的交互式装置,似乎是互动艺术的主流。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大量地运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上,不过是近五十年的事,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改变的不仅是物质的层面,在精神上的意义也相当深远。

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电子媒体与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体深深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人们视野变宽了,世界变小了。当时,艺术、科技与科学间的关系常受争议。艺术与科技运动吸引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业者参与,意图发展出跨领域的合作架构,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因为科技、艺术都是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运用科技的视觉艺术,一个明显的议题便是科技带来的艺术品复制性与真实性的问题,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复制品呈现,要观赏者破除原有的观赏习惯,在传统上的艺术价值包含了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考。

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与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因为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最早的被

动接受,到目前已然成为参与者,甚而是展演内容的提供者。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分为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与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录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科技产品发展迅速,计算机、雷射光线、传真机、复印机、卫星传播等。这些尖端科学技术,都成为创造想象和架构的创作工具,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实世界,也能创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艺术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兴起于美国的新艺术。它是泛指以运用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美术作品,诸如计算机艺术、雷射光艺术等作品,在美学领域中带来明显意义,结合了人类智能和科技产生的大量新颖技巧。潜藏在这种深具潜力的新视觉技巧下,有一个更深入的意义:在高科技的辅助下,视野更加瞭阔,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跳跃连结代替线性思考,多向度空间取代绘画透视,前所未有互动性功能。

尤其是,自从计算机出现以后,因为可以储存、修改,容易重新绘制及复制,所有有关绘画的行为起了很大的改变。1952 年美国的Ben F.Laposky利用计算机做出一个抽象的图像,1956 年才开始能创作出彩色的电子影像,1960年德国K. Alsleben 及W. Fetter发表最早的计算机绘图作品,直至1994年网际网络开始盛行,四、五十年间,人们对于空间的思考模式随之改变,我们离开了复杂而趋向一个快速沟通、大纲式了解的理想。我们不再需要画一堆很复杂辅助线去处理放置一个三维物体于二维平面上的问题,计算机影像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艺术家已把兴趣放在如何避免复杂的建构,因为人们想象的空间已经改变,波浪的、拥挤的西方绘画已被纯粹的、无限空间的现代绘画所取代。

计算机对现代艺术造成的冲击及影响之巨,超乎想象。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空间可视化的简单辅助工具,但它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种媒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方向,新的再现可能。多数计算机艺术的创作者,深信虽然计算机本来不是为艺术创作的理由而发明,但它会持续发展出特有的本质,继续为艺术家提供最好的工作伙伴。

通常,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计算机让艺术家与音乐创作者更快速的生产,这也就是我为什们称之为“罐头艺术”的原因,然后,计算机也可提供一种艺术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其为“麦当劳艺术”。当然,计算机艺术有它的隐忧。虽然计算机为艺术带来发展的新契机,却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第一:由于计算机也是科技的产物,自然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何把过去的传统艺术,配合新的计算机媒材,加以融合表现出来,呈现附合时代的新风貌而被接受,是值的深思的问题。因为全世界都是用相同的软件和设备,如果一窝蜂的跟着主流,则艺术创作则会划地自限,而显露大量复制和类似的肤浅平面感,失去艺术的美感和深度。第二: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具的方便,却造成个人风格的丧失,并且

失去敏锐度,因为一旦创作者习于依赖计算机的修改功能,创作的动力则渐渐退去,例如:惯用PHOTOSHOP的摄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决定性时刻,因为可以透过计算机仿真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却失去艺术价值了。

第7篇

关键词:装饰艺术;精神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84-01

一、装饰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装饰艺术发展

装饰艺术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致的。在考古中发现的北京周口店人的遗址,出现的骨器、砾石,不仅带有色彩的区分,同时在砾石中穿孔,专家推测即为猿人作为装饰之用。追溯至今,现代装饰开始接受国外科技的影响,从单纯工艺美术范畴转变为与高技术材料结合,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塑料材料、人造纤维等技术的使用。

(二)材料科学与装饰艺术发展的关系

装饰艺术的实用性与附属性决定了装饰艺术与材料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特点也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单一限制因素。远古时期,社会的不发达决定了生产力的有限,所以在装饰材料上只能以打制石器、天然材料为主,用材单一。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开始与艺术结合。中国国家大剧院顶棚的设计,采用了钛金属作为顶层饰材,解决了防腐,防变形等设计要求,是我国装饰材料技术的重要进步。因此可见,科学材料制约了装饰艺术的发展,我们应努力研究新材料,向符合可持续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方向前进。

二、装饰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传统的装饰艺术材料与同时代科技发展水平是一致的。如陶器、青铜器、蜡染、剪纸的使用等。现代的装饰艺术则强调简约、个性的表达,重视回归自然材料,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注重环保性、安全性和节能性装饰材料的开发和使用。

(一)新型装饰材料的发展以及在装饰上的应用

随着材料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装饰材料也是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方面之中。建筑装饰材料的品种很多,本文以室内装饰材料为例,介绍了新型装饰材料的实际运用。

在室内设计上,装饰材料以实用、经济和环保为主。分为顶层装饰材料,墙面装饰材料和地面装饰材料。顶面的装饰材料,通常有轻质板吊顶、玻璃吊顶、金属板吊顶等形式;2003年欧共体研究中心公布的科研成果——智能涂料,具备了预防和抵制空气污染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新型的内墙面装饰材料也层出不穷,如模具墙画、镜面墙贴、生态木墙板等,丰富了装饰手法。最新的地面装饰材料如软石地板的发明,由高分子材料合成,具备可回收等环保绿色属性,成为了大众瞩目的新型装饰材料。除此之外,人造水晶作为装饰材料环保、美观,因此得到室内设计行业的广泛使用。

(二)室内装饰材料的化学污染及防治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科技材料的进步为装饰艺术提供的优势,同时也要看到装饰材料造成的污染问题。从室内装饰材料分析,室内装饰的油漆类材料和石材污染是主要污染源。油漆类材料,如墙面涂料、人造板材等几乎都含有甲醛和苯类成分,天然石材中也具有放射性危害,这类化学物质是较高毒性的物质。因此在防治中要通过研发最新科技材料,逐步取代现代装饰材料中的污染元素,慢慢走向全民绿色。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关于科学与艺术是对立与统一的争论一直存在。一种观点认为科学与艺术是完全一致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揭示真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艺术与科学是截然对立的,科学的发展会导致机器和技术的统治。这两种观点都是时展形成的片面认识。首先,科技的发展改变了艺术的面貌,如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理论,将数学中的比例运用到艺术中的各方面如绘画、建筑、音乐等领域。除了将科技材料运用到艺术领域之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开始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艺术创造,不仅在实用艺术中,纯艺术与科技材料也是紧密联系着的。同样,艺术的主体性也影响了科技的发展,将生硬的流水线作业变成了具有科技含量的作品。当然,事物的两面性蕴含了必然存在的局限性,如科技的发展造成了艺术产品的商业化,以及科技污染的存在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等。作为艺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地位举足轻重。

四、总结与展望

装饰艺术不论是作为传统的工艺美术,还是独立的精神艺术形式,材料技术在其中一直占有着很大的比重。随着电脑设计的普及,装饰艺术开始通过电脑软件进行输出,这是科技与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方式革命。材料科学的发展需要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从室内设计角度而言,装饰材料的运用贯穿在全部设计过程之中,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我们可以看见在材料领域的绿色之风袭来。因此我们要以艺术与科学的统一性为主旨,创造符合生态发展的装饰材料为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第8篇

传媒艺术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一个艺术族群,虽然在内涵和灵魂种它们具有一致性,但是在表现形式和特征中又有鲜明的区别,这是人类审美进步的表现。传媒艺术的三大特征是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第一个就是科技性,那么科技性的具体表现是,艺术的创作从传统阶段朝着电子机械化的方向进展,实现了虚拟传播。

1 传媒艺术科技性的内涵

科技性是传媒艺术的三大特征之一,它在传媒艺术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一些科技因素的出现使得艺术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型。传媒艺术科学性的内涵大致的内容是,传媒艺术的创作、传播等过程中运用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并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换种说法就是,科学技术深入到了传媒艺术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传媒艺术的传播和接受的方式等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传媒艺术的科技性具有鲜明的特点,从这几个方面加深对科技性的认知,它们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传媒艺术的起点是通过科技性来标志的,这是传媒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分界点,也是传媒艺术的起点。

2 技术和艺术共同发展的三??阶段

(1)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国内外艺术的出现,大都与技术联系起来。那么,艺术指的是通过一定知识的学习来获得的能力,比如绘画、烹饪、音乐等等,这都是获取技术的学习活动。国内艺术的发展是从汉魏六朝开始的,艺术思潮迅速发展。而在西方,艺术家的地位直到文艺复兴的前期都是非常低下的,他们被认为是手工匠人。艺术和技术的融合表示人类早已经开始了对劳动工具的处理。在人类和艺术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艺术和技术一开始是融合存在的,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和技术产生了差距,艺术被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更加注重灵魂和精神方面的内容。

(2)艺术和技术的独立发展,艺术和技术的独立发展,不是说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彻底的破裂,两者不存在任何的联系,而是说其中混乱的局面得到了改善,两者都有了自己的体系和认知,保持着独立发展的方式。文艺复兴中后期,人们的艺术思想开始觉醒,逐渐认识到艺术的存在和分化,并且对美的艺术和机械的艺术进行了区分。自然科学的出现是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开端的,自此之后,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顺遂。技术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加速,在1765年蒸汽机的问世使得科学技术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颠覆了人们对于科学的认知,科技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人类的地位。事物的发展规律其实一向如此,任何事物的独立总要经过一个完全强化、张扬的阶段,在艺术和技术各自独立之后,科学技术正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有其必然性,对于事物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事物朝着更加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走入下一个崭新的阶段。

(3)在技术与艺术各自独立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进行了重新的融合。在19世纪,传媒艺术出现,给技术和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传媒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在传媒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带动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发展,使艺术与技术共同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技术与艺术的独立阶段,技术更加注重对于宇宙星空的探索,进入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阶段,技术开始从对宇宙的研究转向了对于人类身边事物的研究,技术研究方向的改变是艺术和技术进行融合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经过各自独立的时期之后,艺术和技术对于自身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明确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清晰了发展的方向,同时,对于两者的融合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

3 传媒艺术科技性的表现

(1)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包括三个方面:机械化、电子化和数字化。传媒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创作手段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传统艺术利用的是手工进行艺术创作,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相当少,而传媒艺术的艺术创作,包括成果的展示、传播等等方面都需要利用科学技术来进行。传统艺术的手工创作更加看重的是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的互动,而传媒艺术更加重视的是艺术创作的机械化。电子化和数字化,不再是直接的接触,而是虚拟化的互动。(2)在传统艺术领域,原创和复制品的地位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因为是手工创作,所以原作品独一无二的特性非常突出,作者的思想和技艺的传达也非常的深刻,对于复制品是非常反对的。传媒艺术正在朝着虚拟化的方向发展,复制的手段有了很大程度的突破,同时,复制品越多,对于真迹的价值是有非常大的提升作用的。复制品的质量已经也来越接近原创作品,甚至是无损复制。(3)传统艺术创作成果的发展空间狭小,在创作完成之后,很难有改动的可能,这是传统艺术的线性特征所决定的。但是,传媒艺术数字化、电子化、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使得传媒艺术的发展空间向外扩大,自由度有了相当大程度的提升。科技为此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有了科技的帮助,能够对艺术创作成果进行改动和完善,根据不同的要求和标准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动都是可以做到的。(4)对于艺术作品的复制要保持端正的态度,不能一味地排斥,这对于传媒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其实,复制的过程也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传媒艺术的创作手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介入对于传统的艺术创作思维是一种挑战,只有将艺术创作思维和手段进行融合才能更好的推动传媒艺术的发展。

4 结语

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传媒艺术突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进行了艺术创作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在创作手段、作品展示和传播等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程度的完善。科技性是传媒艺术三大特性中最重要的一点,其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更加注重的是传媒艺术在数量上的扩大,而科技性则更加注重传媒艺术在质量上的完善,也可以说,正是由于科技性这一点,传媒艺术和传统艺术之间才有了明显的界限。

第9篇

1、成功在于努力,艺术在于创。

2、艺术之乐,展示自我梦想!艺术之美,展现自我风采!

3、谱一曲文化悦音,唱响全球;编一支科技舞曲,灵动你我。

4、文艺大舞台欢迎你到来,文艺大舞台展我新风采;

5、传闻不如亲见,视影不如察形。

6、艺术源于生活,艺术点亮生活。

7、展青春之翼,乘科技之风。

8、我的舞台我主宰,胜利属于你和我。展示你我风采,力争完美舞台!

9、文化如茶,醇香醉心;科技如虹,灿烂生活。

10、创科技新高,展艺术风采。

11、艺术之风,吹吹吹,吹遍校园每个角落;艺术之雨,洒洒洒,洒进每个学生心窝。

12、问你行不行,艺术评一评,想象在哪里,全在艺术里!

13、拼搏自信,努力奋进。开创辉煌,永远自强。和谐一致,共创佳绩。你我携手,创造未来。

14、青春属于我们,舞台属于我们,艺术属于我们,

15、让艺术之风吹拂你我心灵,让艺术之彩点缀你我生活,让我们走进艺术的海洋。

16、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17、我们爱艺术,懂得欣赏;我们懂艺术,积极争取;我们演艺术,超越自我。

18、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竞技场上显才艺,艺术之中发展

19、奏响校园文化乐章,描绘校园文化乐谱。

20、文化浸润时代,科技引领未来。

21、多彩校园,闪亮青春,展现自我,丰富未来。

22、放飞理想翅膀展现你我风采!

23、用艺术点缀生活,让文化丰富心灵,用行动实现梦想。

24、创中华之科技,蕴华夏之文化。

25、同一个艺术,同一个梦想。

26、校园艺术大舞台,展我学生新风采。点燃青春激情,畅响校园艺术。

27、精彩艺术节,圆我艺术梦!展示新文化,塑造新未来!

28、弘扬校园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构建和谐校园。

29、塑造科技文化舞台,畅想人生艺术殿堂。

30、我的艺术我展示,我的技能我发挥。我的艺术我表演,我的舞台我主宰。

31、艺术大舞台,大家一起来,劲歌加热舞,展现新自我。

32、迈向精彩艺术人生,绽放校园文化魅力。

33、点科技之光,创文化经典,燃艺术激情。

34、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35、为班级争光,为艺术节争辉!

36、艺术大舞台,大家一起来,劲歌加热舞,展现新自我,

37、艺术大舞台,我们一起来!五彩大世界,由你来争夺!

38、文化积淀历史,艺术陶冶人生,科技创造未来。

39、文化是艺术的摇篮,艺术是文化的体现。

40、放飞你我梦想,展示你我风采;学校的光辉,让我们来闪烁吧!

41、实验是科学之父。

42、文化凝聚力量,校园成就希望。

43、和谐文化,艺术校园,艺术人生。

44、科学是指挥官,实践是战士。

45、乘科技之船,扬文化之帆,创艺术之美。

46、用艺术点亮人生,用行动实现梦想。

47、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48、风采艺术节,展现新舞台。

49、科技创造世界,文化改变人生,艺术传承经典。

50、校园大舞台,大家一起来;师生共参与,展我新风采。

51、迈着青春的脚步,走向艺术的舞台;尽我最大的努力,展我最美的风采。

52、我们的第一,我们去争取!我们的奇迹,我们去创造!

53、畅想科技文化,挥洒火热青春。

第10篇

摘要:信息数字化后的虚拟世界,将艺术创作带向超越时间、空间、与影像经验的新创作思考领域。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不管是否运用科技,艺术作品都是用来记录和反映当代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视觉艺术创作者,尝试以计算机、网络、虚拟实等高科技为一个艺术的新形式。在与数字媒体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字视觉艺术,不仅仅是一个科技与高度文明的产物,更是人类纯化心灵的“高感度”作品。

艺术活动反应时代的现象,且在各种意义上,艺术与时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情的自发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状态下理性的计划性成分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新媒体、新美学观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理性为诉求的创作灵感,已占有绝对的重要性及审美价值。

科技的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具有实验精神的先驱艺术家们热衷于新媒体与材料与新艺术形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末到今天,其中发生了难以计数的艺术运动,一部新媒体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们仍然活在其中,变化日新月异,很难去归纳风格,或下任何定论。到目前为止,网络艺术、包括虚拟实境的交互式装置,似乎是互动艺术的主流。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大量地运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上,不过是近五十年的事,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改变的不仅是物质的层面,在精神上的意义也相当深远。

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电子媒体与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体深深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人们视野变宽了,世界变小了。当时,艺术、科技与科学间的关系常受争议。艺术与科技运动吸引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业者参与,意图发展出跨领域的合作架构,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因为科技、艺术都是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运用科技的视觉艺术,一个明显的议题便是科技带来的艺术品复制性与真实性的问题,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复制品呈现,要观赏者破除原有的观赏习惯,在传统上的艺术价值包含了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考。

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与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因为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最早的被

动接受,到目前已然成为参与者,甚而是展演内容的提供者。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分为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与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录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科技产品发展迅速,计算机、雷射光线、传真机、复印机、卫星传播等。这些尖端科学技术,都成为创造想象和架构的创作工具,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实世界,也能创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艺术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兴起于美国的新艺术。它是泛指以运用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美术作品,诸如计算机艺术、雷射光艺术等作品,在美学领域中带来明显意义,结合了人类智能和科技产生的大量新颖技巧。潜藏在这种深具潜力的新视觉技巧下,有一个更深入的意义:在高科技的辅助下,视野更加?t阔,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跳跃连结代替线性思考,多向度空间取代绘画透视,前所未有互动。

尤其是,自从计算机出现以后,因为可以储存、修改,容易重新绘制及复制,所有有关绘画的行为起了很大的改变。1952年美国的BenF.Laposky利用计算机做出一个抽象的图像,1956年才开始能创作出彩色的电子影像,1960年德国K.Alsleben及W.Fetter发表最早的计算机绘图作品,直至1994年网际网络开始盛行,四、五十年间,人们对于空间的思考模式随之改变,我们离开了复杂而趋向一个快速沟通、大纲式了解的理想。我们不再需要画一堆很复杂辅助线去处理放置一个三维物体于二维平面上的问题,计算机影像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艺术家已把兴趣放在如何避免复杂的建构,因为人们想象的空间已经改变,波浪的、拥挤的西方绘画已被纯粹的、无限空间的现代绘画所取代。

计算机对现代艺术造成的冲击及影响之巨,超乎想象。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空间可视化的简单辅助工具,但它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种媒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方向,新的再现可能。多数计算机艺术的创作者,深信虽然计算机本来不是为艺术创作的理由而发明,但它会持续发展出特有的本质,继续为艺术家提供最好的工作伙伴。

通常,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计算机让艺术家与音乐创作者更快速的生产,这也就是我为什们称之为“罐头艺术”的原因,然后,计算机也可提供一种艺术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其为“麦当劳艺术”。当然,计算机艺术有它的隐忧。虽然计算机为艺术带来发展的新契机,却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第一:由于计算机也是科技的产物,自然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何把过去的传统艺术,配合新的计算机媒材,加以融合表现出来,呈现附合时代的新风貌而被接受,是值的深思的问题。因为全世界都是用相同的软件和设备,如果一窝蜂的跟着主流,则艺术创作则会划地自限,而显露大量复制和类似的肤浅平面感,失去艺术的美感和深度。

第二: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具的方便,却造成个人风格的丧失,并且失去敏锐度,因为一旦创作者习于依赖计算机的修改功能,创作的动力则渐渐退去,例如:惯用PHOTOSHOP的摄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决定性时刻,因为可以透过计算机仿真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却失去艺术价值了。

第三:即是计算机艺术虽然有决然不同于过去的表现方式和媒体,但本质上,仍脱离不了过去模仿、拼贴等创作风格,如何走出过去的艺术观念,找到属于计算机艺术的观念、想法和创作空间,将会是影响他是否能自成一派的重要关键,而非只是为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法。身处一个新世纪的黎明阶段,审视当今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无奇不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新美学创作年代,传统的美学概念及体系,起了一些新的转机及变化,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新视觉美学体系,以包含瞬息万变的新美学思潮,是亟待建立的。

科技帮人类突破了心灵的藩篱,也改变了人们思考与创造的方式,但相对的,科技高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危险与不安,因为人们几乎忘了所处的地球仍然有其极限性,而艺术心灵的可贵其实是在于透过限制的穿孔,呈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艺术的价值不在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的哲思,有非常多科技艺术家同时也是大自然的爱好者,不管用的是高科技或低科技,来自生活的智能与大自然的启发,才是艺术创作最好的素材。不论世界如何转变,也只有艺术家意志延伸的作品,才算是“高感度”的创作,也才有美学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恬君.从艺术观点看科技与人文的对话.艺术观点[J].第四期,2000。

第11篇

融水实验中学128班学生何敏是舞蹈队的一员,她自豪地告诉记者:“我身边的同学大多能歌善舞,取得这样的成绩不足为奇。”多年来,该校定期举办科技艺术节,积极编写校本教材,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发展,使学生热爱艺术、崇尚科学,科技、艺术特色教育已成为该校的文化品牌。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融水实验中学坐落于“融城八景”之一的“独秀青峰”北麓,已有半个世纪的办学历史。该校校长赖泽伟说,学校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全面开发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办学理念,逐渐确立了“教育与科研并举,科技与艺术齐飞”的办学特色。

“我们提倡全面、综合发展的素质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在教给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开展科技、艺术特色教育。”赖泽伟校长说,“科技,主要教会学生动手动脑;艺术,主要发展学生在文学、美术、绘画、摄影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艺术特色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过来促进他们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该校的科技特色教育涉及面广,包含防震、防火、防艾滋、防、航模、降落伞、遥控车、生物标本等多项内容。该校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依托县科协、市科协开展科技教育工作。2012年7月,该校将原来临时开设的科技作品展览室固定下来,在学校食堂二楼单独开辟了科技作品展览室,平时对学生开放,自治区、柳州市、县领导多次来此考察并给予指导。

在艺术教育方面,该校开设了美术班、音乐班、舞蹈班、体育班等特长班,每年都招收70名左右的特长生并悉心培养。2005年秋,该校语文组组建了“独秀”文学社,组织学生结集编印了“融水县实验中学‘独秀’文学社新春赏石作品集”(二册)、文学社社员作品集(三册)。不久,“校园之声”“新闻小记者团”“小乐队”“舞蹈队”“芦笙队”“美术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等校园兴趣小组纷纷成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小乐队”“舞蹈队”“芦笙队”“美术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的组员经常参加县、市级比赛并多次获奖。

打造呈才献艺的大舞台

2012年11月21日,在融水体育公园篮球馆内,赖泽伟校长高声宣布:“第十届科技艺术节开幕!”接着,炮声喧天,掌声雷动,台下的师生们都为接下来持续一个多月的科技艺术节而欢呼。

科技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和“校园之声”是融水实验中学的三大校园文化活动,三者中,以科技艺术节最为隆重、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还在1991年时,该校就成功举办了首届科技艺术节。1994年,该校举办了第二届科技艺术节,此后该校每两年定期举办一次科技艺术节。每一届科技艺术节从活动筹划到活动结束,前后持续将近2个月。不仅学校师生人人参与,许多家长也会参与进来。

赖泽伟校长说:“我校多年来定期举办科技艺术节,目的是给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培养兴趣爱好,陶冶道德情操,延伸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第十届科技艺术节的前期准备工作阶段,该校制定了《融水县实验中学2012年第十届科技艺术节活动方案》,召开活动筹办会,设置活动组织机构,明确教师责任分工,设置了14个活动项目,敲定各项活动的日程,并特邀融水教育局原局长贾红光、县科技局局长郑泽高、县科协主席韦明发、县文体局局长曹树明担任特别顾问。各个项目组分别制订了活动方案,有些项目组还开设了指导讲座。学校特别设置了宣传组、报道组、安全保卫组等,以保障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该校第十届科技艺术节的14个项目分别为科普知识板报,动、植物标本制作,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自制教具展示,车模场地赛,科普知识竞赛,降落伞比赛,初一年级文艺汇演,初二年级文艺汇演,初三年级文艺汇演,科技作品展,文学艺术作品展,降落伞表演赛,全校文艺汇演。活动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正如赖泽伟校长介绍的一样,是该校“办学特色的大展示,全体师生呈才献艺的大平台”。

在该校的科技作品展览室里,学生精心制作的作品涵盖了标本、小发明、小制作、文学作品、书画、摄影、艺术品收藏、奇石、盆景等门类。据统计,该校第十届科技艺术节共参展标本制作227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512件,奇石、盆景、根艺作品展112件,科普知识板报7版,艺术品收藏80件,学生文学作品35册,科技小论文57篇、小制作322件、教师制作教具32件……各类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受到来访领导、嘉宾及学生家长的交口称赞。

在科技艺术节活动期间,大部分课程照常进行,大多数科技艺术节活动项目穿插开展。2012年11月24日第4节课,在阵阵欢呼声中,降落伞比赛(决赛)在该校综合楼如期举行。学生在四楼将精心制作的降落伞放下,看谁的降落伞留在空中的时间最长,时间长者获胜。在各班学生兴奋而期盼的眼神中,伞面上描绘着精美图案、伞绳末端悬挂着重物的降落伞缓缓落下。

在开幕式和闭幕式文艺汇演现场,节目形式多样,有演唱、小品、器乐、音乐剧、双簧、走秀等艺术形式。教师乐团献演的“学好科技,保卫祖国”等器乐合奏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学生自编自演的《回娘家》等剧目让观众捧腹不已;学生表演的《苗山腾飞》等歌舞歌声清丽,舞姿动人,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科技艺术节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探究知识的兴趣。该校128班学生梅根鲜说:“在这次科技艺术节中,我参加了绘画、标本、书法和文学作品这些项目的比赛,其中文学作品项目获得了一等奖,我感到很高兴。这次比赛让我明白,要勇于展现自我,亮出自我!”马慧玲同学说:“我一共做了四件作品,其中收藏类的《照片》获得二等奖,小论文类的《多吃水果有好处》获得一等奖。正如这次艺术节的口号‘我参与,我收获,我快乐’一样,科技艺术节教会了我动手动脑,也激发了我探究的兴致。”

“观实中学子爱科学夯基础崇文尚艺动手动脑佳作迭现应奖掖,赏苗山少年求艺术寻创意推陈出新且歌且舞精品纷呈当褒扬!”2012年12月14日,在闭幕式现场,融水教育局副局长钟敏媛引用了这副长联,她动情地说,“融水县实验中学不断磨砺、整合并升格,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从而在地方上树立了自己的教育品牌!”

编写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

“科研兴校是我校办学特色的优势所在。我校在编写校本教材和开展校本活动两个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成为我校办学特色的亮点。”赖泽伟校长如是说。

该校校本教材的主要编撰者韦振中老师介绍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课程改革后生物教学的需要,是我校编写校本教材的背景。”融水实验中学背靠元宝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九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风景秀丽的贝江,这里森林茂密,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药材资源。课程改革后的生物课程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拓展课堂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这两个背景作为契机,该校大胆尝试了生物校本教材的编写。

该校十分重视校本教材的编写,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俞灵恩和教科处主任张婷娟亲自抓此项工作。在资金方面,每个学期科技活动所需经费均由学校财务拨出,用于购买标本盒、标本瓶、捕虫网等。韦振忠老师介绍说,校本教材的编写从2007年9月收集信息开始,到2011年7月把资料汇编成册,总共经历了6个阶段,将近4年时间。最后总共编成三本校本教材,其中《苗山特种经济植物》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当地的经济植物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种经济植物资源,如高显茶和花孖辣、元宝山有机绿茶、灵芝、香菇、油杉、四七九、糯米柚、元宝罗汉松、元宝冷杉、桫椤、红豆杉等。这本教材目前已经出版发行,并于2012年荣获自治区校本教材一等奖和自治区第十二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第二本校本教材是《最美丽的昆虫——蝴蝶》,主要介绍融水山区的蝴蝶以及如何采集制作蝴蝶标本。第三本校本教材《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与探索》是课外科技活动指导书。

韦振忠老师说:“编写校本教材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在编写时,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校本教材编写组成员不仅深入农村与农民交流,到果园请教技术员,还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元宝山、九万大山等地实地考查了解情况,对特种植物进行核实取证,并经常到林业局、农业局、水果办等单位查找相关资料。

每个学期,融水实验中学都安排校本科技活动,活动时间一般在周二和周五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此外,该校生物组老师还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带领“生物兴趣小组”组员采集和制作各种生物标本。截至目前,该校师生已经制成标本1182件,其中植物腊叶标本138件、网状叶脉标本469件、蝴蝶标本116件、动物寖制标本185件、昆虫标本22件、仿真化石标本248件、人体胎儿标本5具。作为教学直观教具,这些标本对开展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该校学生每年上送标本等作品参加县、市、区比赛,获得了多个奖项。该校从中受益的毕业生周越、覃刚力、覃毅力等人在给学弟学妹作报告时说:“参加校本科技活动不仅增长知识,增长才干,还能学到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该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曾得到国家教委校外教育处处长吕同舟和中国科协主席楼伟等领导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广西日报、广西民族报、柳州日报等媒体的关注。

第12篇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引发了争论,中国艺术界只有立足当下,正确理解“现代性”,客观地对待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区别对待西方的现代科技文化与文化艺术。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辩证、有机的结合起来,方能实现传统艺术真正的现代化。

前言

由于“现代性”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地区、民族等因素而产生不同,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概念运用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问题中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用辩证、发展的方法将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民族性”的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艺术“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什么是“现代性”,福柯在其《什么是启蒙》中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把现代性想象成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有特定人民所作的资源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因此,“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发展传统的行为或观念。黑格尔更认识到了现代性对于艺术的现实意义:艺术家拥有创作的自由:

l9世纪中后期至今的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就是艺术家们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不停突破传统、进行各种艺术实验的表现。但是,二者所表现出的“现代性”含义又是有所不同的。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现代性”与欧洲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动荡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工业革命导致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宗教神话思维被现代科技理性所取代。这种宗教整一性意识遭到彻底破坏,必然带来了全社会性的困惑、混乱和焦虑。艺术领域中先后出现了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以及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各种我行我素的实验艺术,就是艺术家面对这种社会剧变所作出的反应。而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以及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后,艺术家们开始将自己完全淹没在现代科技文化的浪潮中,不再象19世纪的痛苦挣扎,通过回归自我来对抗科技压力,而是开始满心喜悦的享受了,后现代主义也就是因此现了。虽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与风靡,标志着统治西方200多年的“现代”世界观的危机,但实际上“后现代”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现代”观呢,它们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了与传统更多更大的不同而已,他们是有着本质的联系的。因此,当我们借鉴西方的“现代性”观念时,必须用辨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而不可断章取义。

二、西方“现代性”的扩张

除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现代性”,还要注意由于发展先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制度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东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势和弱势之分。注意到这个因素,就不会迷失自我而盲目的被他人所左右。

发端于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就是这么一个源自西方世界的强势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不仅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也成为“文化全球化”的主导;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扮演着弱势的角色,传统文化不得不面对着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的猛烈冲击。“全球化”的美国文化被形象地概括为“三片”,即代表美国饮食文化的麦当劳“薯片”、代表着美国电影文化的好莱坞“大片”、代表美国信息文明的硅谷“芯片”。而在艺术领域,美国在二战后借助其霸权化的科技、经济、政治地位向满目疮痍的欧洲推广美国式艺术,先后树立起了滴洒抽象表现主义、集合主义、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主义等符合美国意识形态需求的艺术流派,并使之随着经济全球化扩张到世界各地。在二战后3O年内,美国式艺术成为世界性艺术,成为世界艺术发展的风向标。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认为,相对于政治经济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力量,但是它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却是持续不断的。英国学者汤林森更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殖民,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在全球的扩张。虽然汤林森说的看起来有点偏激,但是文化全球化传播的力度和强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其发展势头不容忽视。

因此,面对从西方蜂拥而来的现代、后现代艺术文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成就的中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是相当重要的,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妄自菲薄。

三、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

如何实现中同传统艺术的现代化,现在存在三种观点:一,立足于过去。赞同这种选择的人主张用“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部分”去“抵制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西方腐败的意识文明,保持民族固有的美德与自尊”。二,立足于未来。赞同这种选择的人,强调“中同画可以推向世界,为了世界性、历史性的需要,让世界接受中国画”,立足于现在。这批论者倾向于中国美术的现代化,面对严峻的现实,对传统进行深刻的反思。很明显,前两种观点不仅忽略了传统的实践性或延续性,把传统看作静止的、凝固着的东西,还属于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观,是不明智的,也是行不通的?而第三种观点是较为符合现实需要的,冈为它是以发展和辩证的方法去看待和解决我国艺术目前面临的问题。首先,我国艺术必须是要发展的,而来自外部的促动和营养是必不可少的素。比如,被中华民族视为悠久历史传统的象征的“塔”这种建筑形式,其实是来自印度的舶来品,是随着佛教在东晋传人后才在中困遍地开花的。中世纪时期的伊斯兰围家之所以获得在科技文化上的巨大发展,是因为他们翻译了大量卉希罗的文化典籍,而欧洲的文艺复兴也是以这些著作作为启蒙和基奠的。现代的美国文化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迅速传播,除了其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原因外,其本身的文化“杂合”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此,并没有什么纯粹的文化可供民族主义膜拜;文化艺术的发展,除了在自身寻找发展规律外,寻求外来文化的帮助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以何种态度对待随经济、科技、传媒浪潮奔袭而来所谓“强势文化”,是传统艺术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美同在世界上确实占有领先地位是科技文化,此,正如有史论家所说的“美国当代艺术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技术的表现”在它的后现代艺术里,从集合主义、波普、超级现实主义、构成主义、大地主义、装置艺术以及广泛化的观念主义艺术,无不充斥了美国科技文化语境中的图像和技术产品,科技文化的产物成为艺术家创作的表现对象和手段以新奇体验代替审美,混迹于生活取代艺术的精英意识成为艺术的新内涵此,这种艺术已经完全脱离艺术的文化传统只是高度发达的科技、经济甚至政治的产物。以这种认识为前提,就不会将“非艺术化”的后现代艺术与发达的科技文化混为一谈,不会盲目的崇拜或反对外来的现当代文化一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对于我围经济科技发展有利的先进的科技文化可以全盘接受,而对不符合我闰发聪现实,与我周艺术传统形式或意识完全割裂的后现代芝术.就要小心谨慎,只能吸收其“合理内核”了。

除了纯艺术领域,在应朋艺术领域也要特别注意防止中国本土文化识别特征的丧失、从西方传到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由于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以及它本身所具备的易推广、易操作等的特性,使其在短短几十年内广泛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然而,这种“繁殖”迅速的现代艺术设计,却会因为他的标准化、可量化、科学化的特性却极容易使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艺术设计丧失殆尽。在现代艺术设计刚刚在欧洲推广的时代,莫里斯的新工艺美术运动就是欧洲传统手工艺在遭到几乎是灭顶之灾时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反抗。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正在重蹈覆辙,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已被许多开口包豪斯、后现代的现代设计师抛掷脑后,难怪一位日本设计师看过了浦东蔓延的摩天大楼后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中国没有现代设计!”。因此,在学习利用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时,不仅要看到它的优势,更要认识到他的局限:过于注重功能和形式而没有文化底蕴,放之各国皆准却而没有民族特色。这种统一的设计思路和模式将会使我们的现代文化完全失去中国的民族特色。只有采取双赢的结合战略,将源自西方的“现代性”与我国的“民族性”相结合,将西方现代艺术思想和中国传统艺术有机的结合,才既能实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又能保持了艺术的中国身份。将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注重功能、标准、量化的特点与我国传统设计中的注重感性、象征的审美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现代化;认清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实际上是西方工业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这个事实,就会知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不仅要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思想,更要考虑到我国的当下社会发展阶段,更要考虑我国本身的艺术传统。只有这样,才既不会陷入设计领域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又不会失去艺术的中国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