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言学

语言学

时间:2022-07-28 09:54: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言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言学

第1篇

美国符号学概观

俄罗斯符号学家洛特曼思想综论

论汉字符号的肉身性理据

英语have与汉语“有”之对比

赵元任与罗曼·雅柯布森——变与恒

《西伯威书》“绪论”中的语言思想

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的词汇化模式

“语言类型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指人名词人称分裂的语言共性研究

汉日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的类型学考察

网络语言中数字指称的不对称性研究

语言态度对聘用决策的影响研究

斗牛文化在西语中的象征、隐喻和熟语

汉语零形指代中的模糊性

论阿拉伯语回指的语用修辞制约因素

试论俄语的题元与状态元

Meillet的普通语言学思想

“生成语言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再探英语get被动句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

“完结短语”假设理论与“着”的语法化过程

转换生成语法框架下的汉语正反问句的生成

汉语副词修饰谓词性成分的韵律问题再探讨

“多学科语言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语用推理——逻辑学与语言学的交汇点

否定和双重否定的多维度研究

语用等级含义加工的脑与认知机制

论“相关性”及其在语言层次上的分布

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的演变之评论

从传播学和接受学视角看外来词

俄语动名词的过渡性特征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社会阶层差异研究

现代日语动词テ形作副词使用标准的考察

普通语言学基础上的当代英语功能分析

研究生语言学专业课中的参与者结构

形式科学对生成语法产生的影响

纳木依图经历书与神路图解读与初探

“英语词首/s/后清塞音需要浊化”观点的是非论

也论汉语“字”和英语“语素”之关系

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互联网中介交际研究

论Chomsky语言研究目标的继承性及其发展的必然性

认知语言学与客观主义、生成语言学的理论关系探讨

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对不同英语口音的态度调查

话语的再情景化与“价格垄断”的建构与解构

网络语言中指称词语的嬗变——以微博文化词语为例

文化间性视角下国内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纵深发展

类型学视野下的汉日语人称代词语法特征对比研究

类型学理据竞争视野下世界语属格体系的自然演变

第2篇

关键词:中韩现代语言学 交流 研究

20世纪是一个“语言学世纪”,现代语言学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现代汉语学自其建立以来,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语言学对其他学科以及国家的文化水平、科技水平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现代语言学种类丰富,有欧洲功能主义语言学、美国结构语言学、英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流派。在语言学长期的发展中,各类语言学都在不断地开辟着新的领域,研究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为了研究现代语言学在汉语和韩语中的发展轨迹,本文从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理论语言学

1.现论语言学的发展概况

近代的语言发展方向主要是由索绪尔主导的,他是“现代语言学之父”。他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它把语言看作是具有同一性的语言形式系统,把语言中由于使用者或者是使用的情景不同而产生的变化,都当成是基本并且固定的语言形式以外的非本质现象。在他的语言观里,具有研究价值的只有语言系统中符号之间的关系,而排除了语言的使用者以及语言的使用语境等等。索绪尔的这种研究取向占据语言学主导地位很长时间,之后又在乔姆斯基那里达到了另外一个程度。乔姆斯基将语言分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这两部分,除此之外还考虑到了“人”在其中的因素。之后,又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姆斯又提出了“交际能力”,更加强调了人在语言交往中的作用。他主要强调人是社会人,人的社会交往行为是语言。相反,另一位语言家甘柏兹更加注重对动态的语言交互过程的研究,强调语言研究不应该脱离社会文化现实。总之,这些语言学家都认为“语法”只是人在使用语言交际时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在研究语言的使用时,不应该脱离语境跟语言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语言使用时的社会文化规范。

2.我国的理论语言学

我国是世界语言研究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有许多先进的语言学理论都被世界语言学界所熟知。但是在国际间竞争都不断加强的形势下,各种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异军突起,我国的语言学陷入了低谷阶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于80年在湖北武汉成立了中国语言学会。此后,我国的语言学家大量引入了西方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并提出了属于我国的先进的理论成果,其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具有代表性的有:①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论”;②王士元先生的“词汇扩散理论”;③北京大学的陈保亚教授的“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对欧美创始的语言学理论提出补充或修正,例如:新加坡的徐大明先生对社会语言学中的“语言变项”提出功能性的的界定方式;王洪君先生提出的的“叠置式音变”,是对于“语言接触”相关理论的补充。由此可见,我国的理论语言学研究水平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应该继续深入研究语言学,使理论语言学研究再上一层楼。

3.韩国的理论语言学

韩国的理论语言学研究水平和我国有一定差距,至今没有提出属于自己的权威理论。但是,韩国通过对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借用、结合自己国家的语言进行的研究还是值得肯定的。其中,在闵贤植的研究中对理论韩国语的研究进行了划分,将其划分为:音声学、音韵论、语法论(包括形态论和统辞论)、意义论、词汇论、文字论、方言学、系统论、国语史、国语学史等十个领域,在其研究中就参考了大量的西方语言学理论。

二、应用语言学

1.应用语言学的发展

“应用语言学”是由波兰的语言学家J.N.博杜恩.德.库尔特纳早就提出的,但是人们一直对应用语言学不够重视,一直停留在理论语言学上,而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问世,是在64年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宣告成立国际应用语言学会之后的。从此之后,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每隔三年在世界不同城市举行一次,之后便开始发展壮大了。64年法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只有两个分组―语言学习与教学分组及篇章语言学、语言处理和分组;在90年的会议上就列出了31个分组以及19个学术委员会;99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大会上,讨论的主题已经扩大到了35个。由此可见,随着国际之间的交往不断的增加,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范围也随着国家对语言学研究工作的重视而不断扩大。

2.我国的应用语言学

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90年代后得到进一步发展。78年我国招了第一批应用语言学研究生;80年召开了“应用语言学与教学”学术研讨会;81年在杭州又成立了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84年成立了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88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应用语言学专著《语用学概论》;92年我国创建了《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创刊,成立了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直到2002年,我国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真正变得开放起来,国际应用语言学会正式接纳了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为其会员单位。总之,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现今我国培养出了较多应用语言学人才。

3.韩国的应用语言学

韩国应用语言学的起源时间与中国差不多。78年成立韩国应用语言学会,同年加入国际应用语言学会,也参加了每年的学术会议,将各种西方语言学理论引进韩国并且与韩国的语言学进行了融合,这在韩国的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上起到了巨大作用,其中的研究范围主要有15个方面:母语研究 、外国语教育研究、语言政策和计划以及标记问题研究 、文体领域研究 、词汇和谈话分析领域研究 、语言和舆论、经营、领域研究、语言病领域研究、语言和领域研究、语言学领域研究 、神经语言学领域研究、社会语言学领域研究、语言评价研究领域 、交际领域研究、关于语言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论的研究以及视听说语言学教材开发及器具制造,以及活用方案研究。由此可见,韩国在应用语言学方面的发展比理论语言学的研究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结语:

我国的语言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现今也更加注重引入外国的优秀语言学研究成果。同时也要注意我国汉语言学与西方的语言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语言学理论,而应该立足本位,深刻地研究汉语这个研究对象。而韩国的语言学因为其历史、文化等原因与我国的语言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对各自国家的语言进行本位研究时,可以相互进行语言学文化交流,互相借鉴、学习。这也应该是未来汉语和韩国语语言研究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计算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122-03

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是当代语言学中的一个新兴学科。《计算语言学》是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刘颖教授的一部新作,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9月出版。刘颖教授研究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多年,已出版著作四部,发表相关专业论文近六十篇。本书是2002年10月出版的《计算语言学》的修订版本,全书系统介绍了计算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与计算方法,以及统计语言学与机器翻译的相关理论。近十几年来,国内对于计算语言学的相关著作尤其是系统性介绍的书籍还是为数不多的,许多对计算语言学感兴趣的研究者们迫切需要这样的一本较为全面性的书籍问世。相信本书应该会受到计算语言学界学者及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本文首先探讨计算语言学的背景,之后简要介绍该书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对该书作出简要评价。

一、背景介绍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末这段时期可谓是计算语言学的萌芽期。虽然“计算语言学”这个术语概念还未被提出,但是有很多具备先见之明的研究者及学者们就开始从计算的角度来探讨语言现象,揭示语言所具有的数学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期到八十年代末可以算作是计算语言学的主要发展期。在此期间,许多的相关学科在相互借鉴,互为补充的基础上取得了不少鼓舞人心的成果。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最后五年,计算语言学的研究变化显著,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概率与数据驱动方法成了计算语言学的标准方法。其次,由于计算机速度与其存储量的增加,使得在计算语言学的某些领域,特别是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文字识别、拼写检查、语法检查这些应用领域,有可能进行商品化的开发。第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变成一个多语言的网络世界,互联网上的机器翻译、信息检索和信息抽取的需要变得更加紧迫。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计算语言学研究也展现出了新的生机活力,刘颖教授的这本《计算语言学》便是很好的说明。

二、内容概述

全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计算语言学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计算语言学的概念及其与计算机科学、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及自然语言的关系。此外,对计算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并说明了计算语言学理论的主要用途,包括机器翻译、语音自动识别和自动生成、自然语言理解及信息自动检索等。本章的第四部分介绍了计算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涉及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最后,详细的梳理了计算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全面阐述了计算语言学以及在应用领域中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机器词典”部分主要介绍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常用的机器词典,包括《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同义词词林》、Wordnet、Framenet及《知网》。其中,详细介绍了每部词典中所包含的内容、词与词形成的关系、词典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以及各种词典的独特应用。由此,通过不同词典的相互对照,也可以清晰分辨出不同内容的词典及其在自然语言中的不同应用。

第三章“词法分析”对以汉语为代表的分析型语言,以英语为代表的曲折型语言以及以日语为代表的粘着型语言进行了词汇层面处理的相关介绍。其中,在汉语自动分词部分,本章对汉语中词与自动分词、自动分词的重要性、自动分词方法、汉语切分歧义及其处理等内容作了详细介绍。英语词法分析部分对词法分析方法、词法分析算法、为何要进行词法分析以及词法分析的程度问题作了具体说明。最后,对日语词语特征、日语分词的常用方法及切词与词性标注等进行了总结。尤其是在日语切词与词性标注中,运用了邻接表分析法与配价分析法对日语词法进行了详细对比,总结分析。

第四章为“词性标注”。本部分首先对词性标注的定义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举例说明。之后,对词性标注集从规范、确定原则、适用范围及词类划分与标记代码四个角度作了系统阐述。重点介绍了词性标注的三种方法:规则方法,统计方法及基于转换的错误驱动学习方法。其中,对统计方法作了重点表述,其是基于HMM的词性标注、基于条件随机场的词性标注与基于最大熵模型的词性标注。

第五章为“形式语言理论与自动机”。主要介绍了形势语言理论,涉及形式语法及其组成、形式语法的定义及特点以及进行形式语法研究的必要性。在自动机理论部分,分析了进行抽象分析处理的四种演算及机器:图灵机(turning machine)、下推自动机(pushdown automaton)、线性有界自动机与有限自动机(finite automaton)。最后,分析了乔姆斯基层级和自然语言的有关内容。

第六章“现代句法理论”主要介绍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计算语言学语法理论,包括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广义的短语结构语法、树粘接语法、中心词驱动的短语结构语法、词汇功能文法、范畴语法、依存语法以及链语法。在转换生成语法部分,论述了经典理论所包含的短语结构、转换结构及形态音位。之后,也对标准理论及扩充标准理论进行了举例详述。依存语法部分指出,依存语法又称从属关系语法,其便于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有效处理,在信息处理时代特别受到欢迎。同时,也指出了依存语法的缺点、从属树与短语结构树之间的差异及配价语法在中国汉语语言学中发展的四个方面。

第七章“句法分析”主要介绍了自然语言的句法分析算法,包括厄尔利分析算法、富田胜分析算法、线图分析算法以及CYK算法。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厄尔利分析算法与CYK算法是一种并行的方法,但是前者要比后者更难以理解。线图分析算法可以利用线图保留所有的分析结果,但是效率没有富田胜分析算法高,相比较而言,富田胜分析算法试着四种算法中最为快捷的算法。另外,该书也指出CYK算法由于较易实现,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基于短语的机器翻译和基于句法的统计器翻译中。所有的算法本书都给出了详细的举例说明,并列出了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的详细过程。

第八章为“语义理论与语义分析”。该章节主要阐述了有关格语法、语义网络文法、义素分析、优选语义学及蒙塔格语法五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都给出了其定义及产生的简要说明,同时列举了具体实例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在蒙塔格语法部分,对句法、翻译及语义三个部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内容涉及到了树立逻辑,因此部分内容稍显抽象,较难理解。最后的讨论部分作者也指出,五个理论独立存在,且这种独立也是合理可行的,但是就具体自然语言处理的工程而言,只要有利于计算分析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都可以拿来使用,而且一定要尽量吸收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进行有机结合。

第九章“统计语言学”主要介绍了统计语言学所需要的基本统计知识和语料库。指出,大规模的单语或多语语料库是统计的基础,没有它就无法对语言进行处理。同时,该部分也介绍了n元模型、HMM模型以及HMM模型在语音识别和组块识别中的应用,介绍了随机上下文无关语法及其应用,用于句法和语义消岐的句法评分和语义评分,双语语料库的句子对齐技术,重点介绍了基于长度的句子对齐和基于词汇的句子对齐原理。另外,也介绍了支持向量机SVM的原理、实现过程以及如何利用SVM进行人声识别,最大熵模型的原理、最大熵模型参数的训练算法及其应用。最后,针对统计中出现的数据稀疏问题,介绍了常见的数据稀疏处理方法。

第十章“机器翻译”主要介绍了机器翻译的概念,并指出了五种主要的方法:直接翻译法、基于转换的方法、基于统计的方法、基于中间语言的方法以及基于实例的方法,指出了机器翻译的难点及应对策略。详尽地介绍了统计方法的各种模型,包括基于词的统计翻译、基于短语的统计翻译和基于句法的统计翻译。最后,该书介绍了有关机器翻译的难点、应用及其评价方法。

三、简要评价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计算语言学的著作,既有语言理论的全面梳理也有语言计算实践的深入探讨,尤其是对于计算语言学涉及的算法均给出了举例并进行了详细说明,也给出了语言处理的详细过程。本书的主要特点在于:

首先,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这本书为国内致力于计算语言学研究的学者及研究者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

其次,本书章节的编排条理清晰,颇具匠心。本书没有流于对计算语言学的一般性介绍,而是把计算语言学相关理论与真实的语言实例相结合,逐层逐类,按照从小到大,由简到繁的顺序展开,比如,书中按照词法到句法再到语义的逻辑排列,使读者可以循序渐进系统掌握核心内容及其内在关系。

第三,本书中所用实例涉及汉语、英语及日语三种语言,语言范围更加广泛,具备更强的说服力与信服力。

第4篇

    唯名论与唯实论所争论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问题,即“一般”(“共相”)和“个别”(具体事物)的关系问题。问题是这样提出来的:一般或共相是在个别事物之外真实存在的精神实体呢,还是存在个别事物之内,只是具体事物的名字?究竟是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呢?还是个别事物先于共相而存在?对于这个问题,唯名论者和唯实论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也就造成了二者的分歧与斗争。唯实论者回答说:共相是存在的,有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共相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因此比个别事物更根本、更实在,所以他们被称为“唯实论”。唯名论者反对这种观点。唯名论者说:并没有什么离开人的思想意思和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只有个别事物才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东西,所谓共相不过是事物的名字或符号,顶多也不过是一种概念,因此是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所以他们被称为“唯名论”。[1]

    二、名实之争的历史溯源

    不难看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柏拉图的理念说认为感官所对的经验世界流变无常,只有理念才是真实无妄的,而一切经验中的个别物,均因分享了理念的真实才能以不完全的方式存在。但是,柏拉图的这种主张,明显地与常识相悖。因此,亚里士多德修正师说,认为经验中的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吾人心中的共相是理智抽象的产品,虽然具有知识上的客观性,却以个体事物为基础,不能离个体事物独立存在。结果,柏拉图的学说成为中世纪唯实论的滥觞,而亚里士多德“共相不离个物”的主张,则鼓舞了唯名论的立场。

    而这场斗争的由来,可追溯到3世纪腓尼基学者波菲利。他在给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所写的引论中提出了三个哲学问题:1、种和属是真实存在的,还是纯粹理智的产物?2、如果它们真实存在,则它们有形体,还是无形体的?3、它们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外,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内?波菲利认为,这些问题是极其高超的问题,需要非常刻苦的研究。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主要就是围绕这三个问题来展开争辩的。波菲利只是提出了这些问题,而没有给予回答。后来,中世纪早期的一位哲学家波爱修探讨了这些问题。波爱修通过注释波菲利的着作,把这个古代遗留的问题介绍到中世纪,从而引起了中世纪神学家和哲学家们的研究和热烈讨论,并且结合中世纪特定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历史条件,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波爱修的观点具有唯物论倾向,但他没有真正弄明白,客观上一般与个别究竟怎样联系而存在。他甚至说,种和属只是人心中的观念,我们在思考种属观念时,实际并未思考任何具体东西,现实中没有东西同它们相符合。波爱修的观点为后来的唯名论者所继承和加以发展。

    唯名论者和唯实论者都形而上学地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反面,或本质)。” [2]唯实论者把一般说成是独立的精神实体,是第一性的,而个别事物是第二性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唯名论者未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否定了一般的客观内容,给主观唯心主义开了方便之门。但在中世纪特殊条件下,唯名论作为实在论的对立面产生和发展起来,它肯定个别事物的实在性,认为个别事物先于人的思想、概念而存在,这就为人们对自然界进行具体研究和经验认识提供了理论条件。因此,唯名论,特别是后期的唯名论,同自然观和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萌芽有着密切联系,是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因此,列宁说:“中世纪唯名论者同唯实论者的斗争和唯物主义者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 [3]唯名论对以后的哲学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是英国唯物主义者理论的主要成分之一;另一方面,又被贝克莱、休谟等主观唯心主义者所利用。

    三、名实之争的延续: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

    唯名论与唯实论的斗争在哲学范围内不断延续,而随着语言与哲学的交融,其在语言学方面表现为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这也是语言学界一直在争论的话题。任意性的看法可以追溯到唯名论,而象似性则是唯实论观点的发展。

    语言符号任意性是指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任何“内在的联系”或者“自然的纽带”。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和外部世界之间不存在对应的关系,符号的意义产生于语言系统的语言内部,是“系统的结构自身创造了语言单位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关系。[4]所以,他明确指出,语言符号联系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声音结构,它是一个二元的心理实体。构成语言符号的两个成分概念和声音结构又称为指称和指号,通常称为所指和能指,它们之间的联系或两者的结合是任意的。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也就是说,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关系是非任意的,有理可据的。王寅在《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和补充》一书中给象似性下了定义:语言符号在语音、语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5]

    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国内外的学者都进行了许多争论并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支持任意性观点的主要有泰勒,梅耶,萨丕尔,张德禄,王德春等国内外语言学家,而持象似性观点的国内外语言学家主要有洪堡特,海曼,许国璋,严辰松,王寅等。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观点,否定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然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不是完全对立的。索绪尔也指出,能指是声音形象,不是名称;所指是概念,不是事物。因此,语言符号联结的是声音形象和概念,而不是名称和事物。索绪尔对语言本质,尤其是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论述表明,语言并不直接反映现实,但却构建现实。[6]构建现实的媒介就是约定俗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范畴,它们是一个语言连续体上的两个点,起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连接着两个点是约定俗成。

第5篇

论文摘 要: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 

乔姆斯基对“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将语义排除在他的语言体系之外。乔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结构》(1957)中明确指出:“语法是独立发挥作用,不依靠意义的。”这种“语法独立论”实质上把语法视为纯形式的东西。他把意义比作头发的颜色,认为研究语法不需要研究意义就像研究语法不需要了解说话人头发的颜色一样。他的这种观点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反对者认为,语义必须包括在语言学之中,研究语言不考虑语义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虑奶牛一样站不住脚。 

乔姆斯基本人也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从而感到以前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该进行修正。乔姆斯基接受了反对者的建议,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1965)一书中考虑了语义因素。他说:“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句法考虑和意义考虑可以截然分开的假设。”乔姆斯基不再坚持语法独立的观点,不再认为先由句法生成深层结构,然后由深层结构进入意义,而是认为语法和意义共同发挥作用。他提出了一套解决语义问题的理论,即标准理论。标准理论分为语法、语音、语义三个部分。尽管乔姆斯基对其以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他却没有赋予语法、语音、语义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上,乔姆斯基主张句法自主,认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赖语义概念而独立进行。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的,表面(直接构成成分)结构提供的结合方式一般跟语义解释几乎全然无关,然而在抽象的深层结构上表达的语法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却决定句子的意义。”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的基础部分生成句法表达式,然后在语法的语义部分中通过一定的语义规则对句子的深层结构作出解释。语法系统中只有句法部分才具有创造性、生成性,语义部分只有解释性,没有生成性。尽管乔姆斯基后来对自己的理论又做了几次较大的修改,但是语法和语义的基本关系并未变动,他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仍然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 

二、乔姆斯基——语义内在论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成语言学理论成为西方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语言学说。建立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生成语言学采取了与以往的语言学研究截然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它感兴趣的不再是实际存在中的外表化的语言,而是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因此,生成语言学理论已经不是狭义的语法,而成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但从语言学角度看,生成语言学实质上是广义的句法理论,旨在研究人类特有的生成无限句子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人类能够理解各种句子意义的内在能力。因此,句子语义研究就成了生成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先天机制,语言具有自治性、生成性,强调心智上的内指性,提出了语义内指论的观点。 

意义内在论的理论要点可以概括如下:1.人类有创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2.意义独立于外界的感知刺激,意义先于词语,即在没有词语形式表达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脑之中;3.意义无法从别人身上用归纳、类推或演绎的方式学得;4.意义是一种个体的心理/认知事件,具有人类种属属性;5.个体之间关于意义的心理感受大体相同又相通。 

乔姆斯基为证明意义先于词语的看法,给出了下面一些例证(宁春岩,2000:243~244): 

1.任何人都有“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情况,有许多意义和思想我们没有词语表达,意义的数量远远大于词语的数量。 

2.幼儿可以凭借一句话的句法信息辨认出母语中不存在的词语的意义。 

3.儿童能够识别父母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信念和意义,尽管他们尚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来。 

4.颜色词的意义在盲人与正常人的头脑里是一样的。 

5.哑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同正常人口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完全一样。 

6.大面积感觉器官的损伤对语言习得没有多大影响。 

7.新生儿对于出现在任何一种人类语言中的“对照”同样敏感。 

乔姆斯基(1995)认为在意义问题上存在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指称论和真值论的语义观属于外在论;语言被视为人脑的一种属性,意义存在于心智中,因而持内在论语义观。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先天的、普遍的,一种心智自治能力,独立于任何与外界相连接的东西,与身体经验无关,并认为语言一定具有一个使其成为语言这种东西的本质,内存于语言之中。 (王寅,2005:194~195) 

三、认知语言学语义观 

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语言意义的理解始终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对于如何研究语言理解的模式,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对语言理解感兴趣的研究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客观现实,语言只是表现客观现实的符号,语言意义的理解就是建立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现实的联系。当代认知语言学家则对意义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完全存在于客观现实中,而存在于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一种心理和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不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简单投射。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它采用了经验主义的哲学主张。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经验的内容是客观世界,一切知识都由经验产生。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观点体现在它的语义观上,即语义以概念为基础,词汇或言语的意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脑中被激活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植根于普遍的体验,特别是空间体验,这种体验制约着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式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刘宇红,2006:22~23)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是种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其对应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意义是词义的非常抽象的最简表征。由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结构并非直接等同于客观的外在世界结构,而是与人在同客观现实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的概念结构对应,因而就涉及到范畴化理论、隐喻系统、意象图式、句法象似性等方面。虽然认知语言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但研究不同课题的认知语言学家有着几个共同的理论假设,具体要点如下(束定芳,2008:27): 

1.意义就是概念化。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说话者或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因此,大脑可看作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2.词语和更大的语言单位均是进入开放型的知识网络的入口。要完全解释某一词语的意义,常常需要考虑可视与不可视的意象、隐喻联想、思维模型和大众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一个词的意义一般无法通过星星点点的词典定义之类的形式来解释。 

3.范畴不是通过标准—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和充分条件决定的成员身份而确定的。相反,范畴是围绕原型、家族相似和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而组成的。 

4.是否合乎语法的判断涉及范畴化,因为说话者认为某一话语是某一公认的语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员之一。因此,合乎语法性的判断是激进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这种判断依赖语境的微妙关系和语法规约。 

5.认知语言学家在一般认知方面寻找语言现象的对等物。心理学方面有关人类范畴化、注意力、记忆力等的研究成果被用来直接武装语言理论。

6.句法被看作是语音赖以传达意义的规约模型。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态和理论架构。语法知识通过设立说话者凭借接触实际出现的话语获得的规约化或已确定的符号模型得到描述。 

语言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对意义本质的看法以及意义研究的方法。lanacker认为意义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最终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束定芳,2008:27) 

四、认知语言学——语义等于概念化 

意义是存在于认知模式中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语义是一种心理现象、认知结构,它并不反映客观实体,而是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实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一个语言表达式的语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具体地说,语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识解中,它在本质上具有主体性,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文旭,2007:36) 

概念化是广泛的,既包括抽象的概念,也包括一个人对外部的、社会的、语言的、环境的意识,概念化实际上就是认知处理;形式逻辑难以用来描写语义结构,因为它具有主观性。langacker指出,概念化这个词应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它几乎包括了各种大脑活动,其中重要的有:1.原有的和新的概念;2.抽象的或智力概念,以及直觉的感觉、运动和感情经历;3.非即时的、逐渐展开的概念;4.对物理、社会和语言语境的完整把握。简言之,语言意义被看作是物理体现、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人脑的心理活动的结果。(束定芳,2008:105)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语言表达基于人们对外界现实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语法结构取决于人们的认知系统和语义结构,因此要将其描述清楚,必须从概念、语义描述着手。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语义结构不但反映了所观察到的情景的内容,而且也反映了这个内容是怎样建构和解释的。语义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对客观真值条件的描写与对认知概念的建构统一起来,不区分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而是探索意义在大脑中是怎样建构的,研究原型理论、范畴化、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机制。 

五、认知语言学——语义为中心 

语义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义研究历来是语言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意义问题是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人类而言,人类世界从本质上讲就是意义的世界。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体现,语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这已成为认知语言学家的共识。”(文旭,2007:35)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语言的意义与认知有着最密切的关系,而词法、句法是受语义制约的。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认知语言学以语言所传达的语义为起点,并以语义贯穿始终。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所谓的语义实质上是语用或广义的包容语用的语义,不同于乔姆斯基仅限于与句法接口的语义。他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将语义分析放在首位是因为它认为,如果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范畴化,那么,意义必将是最主要的语言现象。语义之所以包罗万象,是因为如果语言是一个对世界范畴化的系统,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设立一个不同于将世界知识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的语义结构层次。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法是词语概念内容的结构化。这深刻揭示了语义和语法之间的“血肉”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语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语法。这也是揭示一种语言共性和个性的重要窗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这一点与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乔姆斯基认为,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机制,后天的语言习得是代入一些参数,主张语义跟句法脱钩,语义是语言表达在某一阶段代入的东西。 

六、认知语言学——语义内在论 

认知语言学家对意义的研究也是沿着内在论方向进行的,与乔姆斯基一样都认为语言和认知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语义必须按照心理现象来描写。认知语言学家的一个重要口号是“meanings are in the head(意义在人们的头脑里)”(王寅,2005:195),这一观点就明确表明他们对语义的基本态度也是基于内在论的,与乔氏的内指性有某些共识。 

认知语言学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对于意义的看法,他们还有一个口号:“meanings are on the embodied basis(意义基于体验)”(王寅,2005:197)。语言的语义是一个从语言表达到某些心理实体的映射。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语言不是自治的而是基于体验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语义虽是存在于头脑之中,但其根源不是天赋的,而是来源于身体经验,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在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认知语言学还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的内部,而是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和文本的理解。意义取决于理解,产生于解释者主体与文本之间的辨证关系。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人类这一最重要的认知特点正是他们与乔姆斯基理论在意义内在论上的根本差异之所在。 

认知语言学说虽与乔姆斯基理论都研究心智,表面上看同属内在论,但对于心智的来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内容、得出的结论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根本性分歧。尽管两者都持语义内在论,但认知语言学家与乔姆斯基所主张的先天的和自治的内在论存在巨大差异。前者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乔姆斯基那种先天的、自治的内在论正是认知语言学批判的靶子。 

七、结语 

生成语言学认为,句法是自主的,可以独立于语义而运行;语法就是形式的运算,可以由系统规则来描写,而语义是次要的附加特征。恰恰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语言的主要成分,以感知表征的形式出现,早在语言完整进化之前就已经存在。语义图式的结构制约着可能的语法结构形式。 

生成语言学认为语义只有解释性,语法是自主的,具有生成性,所以完全撇开语义因素而研究语法的转换规则。生成语言学假定句法是自足的,语义和交际功能对句法规则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被排除,这与生成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是一致的,即“用符号操作的数学系统来描述语言,这种数学系统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符号的运作,至于符号的意义和系统外的其它因素都不予考虑”(蓝纯,2001:16~17)。在乔姆斯基看来,语义学是附着于语法规则系统之上的从属性的独立部分。(卢植,2006:256)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义不能在语言系统内部的聚合和组合关系中去寻找,语义根植于语言使用者的知识及信念系统之中。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人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部,而是根植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的认知,根植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和信念。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概念结构及其形成过程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客观上是同一座山,由于人的观察角度的变化就形成两个不同的心理意象,也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概念。 

 

参考文献: 

[1]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m].monton:the hague, 

1957. 

[2]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it press,1965. 

[3]chomsky,n.language and nature (mind,vol.104,413)[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蓝纯.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3). 

[5]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6. 

[6]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宁春岩.关于意义内在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8]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第6篇

安多藏语的差比句

安徽当涂湖阳吴语词汇

山东滕州的声调变异——边界方言的演化动因

原始粤语怎么样表达动作/状态的完成

发声态的语言学研究

官话方言中的入声演变

广东怀集下坊话的声调

准定语研究选评

吴语绍兴柯桥方言音系

现代汉语语序的类型学研究

接受度的相对性标准

焦点关联及相关现象分析

湖北汉川市脉旺镇同音字汇

吴语富阳(春江)方言音系

偏称宾语处置式的类型学考察

说否定词“个屁”和否定极性代词“屁”

书评:《〈经典释文〉异读之音义规律探赜》

从台湾闽南语e看汉语含“的”的名词短语结构

海安话中表定指义量名结构的变调及表情功能

从比较闽语的观点论南朝江东方言齐韵的拟测

闽语支韵的历史层次及其对应

《四韵定本》见晓组细音读同知照组现象考察

《元韵谱》入声字的文白层次

唐五代湖北地区文人用韵所见时音与方音考

吴徽语古上声的演变

共时系统语音实验中的历时音变

地名异读的原因——以苏州方言为例

由汉语方言看上古的“牺尊”

元音音素的时间维度分析

从河北方言儿化韵类型看官话儿化韵的产生年代

兖州方言的儿化与子尾

论“是……的”和“是”以及“的”

“没有+NP”与“缺乏+NP”的对比分析

述宾黏合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

音韵学相关论著中关于越南文字的勘误表

《汉字字音演变大字典》勘误

《藏缅语形态学纲要》(中译本)序

历史比较的两种类型:语音比较还是层次比较

从传教士文献和现代方言再论百年来宁波方言声母系统的演变

尼汝藏语的小舌音声母与其藏文的对应规律

“叫”的上位化及{叫}概念域词汇系统的历时演变

从宾语性质看汉语双宾构式的历时演变趋势和表达专门化特征

类型学视角下的定语组配模式研究——以形容词、指别词、数词、领属语为例

从主观化角度看汉语“人家”的表达?——主观性程度的考察和断想

首届“音韵与方言”青年学者论坛将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

语义演变的规律性与“窠”、“科”语义发展过程的重建

首届语言类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汉语方言语音与语法论坛征稿

第7篇

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学关系密切。英语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何营造有效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是当前英语教师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而英语语言学不仅能够营造合理语境,还可以提升课堂趣味性。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教学的特点。又在此基础上从词形学构词法、语音学、认知语言学等方面分析了英语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运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英语教学日益受到社会各层人士的关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国英语教育者及学者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也归纳出一套有效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法。由于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教材大纲要求学生必须熟练的掌握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技能,因此,英语学习和教学就必须从英语语言学的应用本质出发。英语语言学全面、系统的揭示了英语的发展规律与功能。可见,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学联系极为紧密,若要提升英语教学效率,就必须重视英语语言学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教学的特点

1.1英语语言学的特点

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形成、发展、变化规律,了解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语言类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语言学主要包括语义学、构词学、语音学、构句学等。英语语言学主要是指西方国家所形成的语言规律及习惯。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英语语言学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在英语教学中若缺乏影响的知识背景和学习氛围,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英语语言学则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并认识相关的西方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充分了解英语的发展、演变的时代背景,以及语言特色,才能够为英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1.2英语教学的特点

英语教学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师墙壁上张贴海报、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改变课桌排列等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其次,英语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要求英语教学要从“教”转变为“学”。即在英语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能力和兴趣,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探讨方式,凸显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

2英语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词形学构词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英语教学涉及到许多抽象、复杂的专业词汇,若要提升学生的词汇记忆效率,就必须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构词法规律。通常情况下,英语构词法包括派生法、复合法和拼缀法等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构词规律剖析课文中遇到的复杂词汇,进而更加快速、准确地记忆词汇。词汇教学时英语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反映英语词汇记忆枯燥无味,且记忆效率低下,成为英语学习的难点。而若合理运用构词法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从而提升英语词汇记忆效率。比如,运用词根记忆法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对单词archaeology,可以将其拆分为后缀logy和前缀archaeo,其中前缀由单词age演变而来,因此,archaeo表示“古老的”。再如后缀logy多表示“学科”,因此,心理学psychology、气象学meteorology、犯罪学criminology等都有这一后缀。学生若能够准确掌握这种词缀法,就可以将一些复杂的词汇拆分成前缀与后缀词根,进而简化记忆,提高单词记忆效率。

2.2语音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发音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元音与辅音的学习是英语语音学的中心环节。掌握音标发音时学好英语的重要基础,音标能够帮助学生自主记忆单词和阅读单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语音学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音标,进而更加有效的记忆单词。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引入语音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元音音标[a:]时,应先从该音标的“字形”着手,它与字母a形状较为相似,就像人门张开的嘴巴,这种比喻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音标形态。此外,还可以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音标发音,引导学生观察发音时的口型,进而帮助他们纠正发音。

2.3认知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认知语言学是英语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它主要涉及语言的概念合成、转喻隐喻和范围等理论,主张从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解读语言。简单而言,就是指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会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渐变化。比如,英语中就蕴含大量的隐喻修辞。这些隐喻多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隐喻方式表达,以加深他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作者:李秋阳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第8篇

>> 语言学中的概念意义 英语中主语和主位关系分析 关于社会语言学中语言与性别的探析 从社会语言学的层面分析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差异分析 艺术语言学与科学语言学的本质区别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之浅析 浅析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主要差别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中的语境研究 语言学与经济学的融合浅析 语言学研究中的统计学 英汉语主位成分差异与英汉互译时主语的选择 回顾与展望: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相关原理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学与语言教育 语言哲学与认知语言学 实用观念中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演进与偏离 模糊语言学中的语义模糊性与翻译策略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中的基本层次范畴 论赵元任艺术歌曲中语言学与音乐的关系 语言学知识与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关联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随机选取了前十段进行对比分析。

I (主位,主语)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主语) have bestowed,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 I (主位,主语) thank President Bush for his service to our nation, as well as the 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 he (主语) has shown throughout this transition.

Forty-four Americans (主位,主语) have now taken the presidential oath. The words (主位,主语)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主位,状语)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主语)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 At these moments(主位,状语), America (主语) has carried on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skill or vision of those in high office, but because We(主语) the People have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ideals of our forbearers, and true to our founding documents.

So(主位,补语) it (主语) has been. So(主位,补语) it (主语) must be with thi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That we(主语)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主位,小句) is now well understood. Our nation(主位,主语)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tred. Our economy (主位,主语) is badly weakened, a consequence of greed and irresponsibility on the part of some, 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 Homes(主位,主语) have been lost; jobs(主位,主语) shed; businesses(主位,主语) shuttered. Our health care(主位,主语) is too costly; our schools (主位,主语)fail too many; and each day(主位,主语) bring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ways we (主语)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These (主位,主语) are the indicators of crisis, subject to data and statistics.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主位,主语)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 -- a nagging fear that America's decline(主语) is inevitable,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主语) must lower its sights.

Today (主位,状语) I (主语)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主语) face are real. They (主位,主语) are serious and they (主语) are many. They (主位,状语)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But know this, America(主语) -- they(主语) will be met.

On this day (主位,状语) , we(主语) gather because we(主语)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

On this day (主位,状语) , we(主语) come to proclaim 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s and false promises, the recriminations and worn out dogmas, that(主语) for far too long have strangled our politics.

We (主位,主语) remain a young nation, but in the words of Scripture, the time(主语) has come to 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 The time (主位,主语) has come to reaffirm our enduring spirit; to choose our better history; to carry forward that precious gift, that noble idea(主语),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God-given promise(主语) that all (主语) are equal, all(主语) are free, and all (主语) deserve a chance to pursue their full measure of happiness.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主位,状语) , we (主语)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It (主位,主语) must be earned. Our journey (主位,主语) has never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ling for less. It (主位,主语) has not been the path for the faint-hearted -- for those who(主语) prefer leisure over work, or seek only the pleasures of riches and fame. Rather, it (主位,主语) has been the risk-takers, the doers, the makers of things -- some celebrated but more often men and women(主语) obscure in their labor, who(主语) have carried us up the long, rugged path towards prosperity and freedom.

下面把他们放在统计表中看:

主位 主位 主位 主位 主位

句子成分 主语 补语 状语 小句 主语

频数 20 2 7 1 30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在英语语篇中,由于讲话习惯和思路等的影响,主位通常都由主语来承担,而且由主语承担的主位占据总数的三分之二。所以说由主语承担的主位被称为无标记主位,而主语并不总是主位,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的主语没有承担主位的功能。而由其它成分承担的主位叫做带有标记的主位。这其中相对最为常见的是状语,占所有标记主位的十分之七。其中最为少见的就是补语和小句做主位,同时,也显示出他们不同寻常的对比效果,容易造成强烈的修辞效果。而主语并不总是主位,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的主语没有承担主位的功能。

4. 结论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主语与主位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主语位于句首,那么主语就是主位,但是如果主语位于句中其他位置时,主语就不再是主位,而是充当述位的一部分。即主语与主位的交叠重合条件是当且仅当主语位于句首时。而这时候充当主位的主语是无标记主位。对主语与主位的区分,有助于同学们更清楚地理解系统功能语法与传统语法的区别,更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从而在学习中不会混淆概念,指导写作等;在生活讲话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Fromkin, Victoria, Rodman, Hyams,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Thomson Wadsworth/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2]Geoff Thompson, 2000, Introducing Function Grammar, London: Arnold. /FLTRP, 2008

[3] Halliday.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Arnold. /FLTRP, 2000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 [M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徐盛桓. 再论主位与述位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5 (4).

[7]马铁川. 主语与主位关系的探究[J]. 林区教学. 2009 (9).

第9篇

关键词:认知 预设 图形―背景 理想化认知模式 心理空间

一、引言

预设(presupposition 或译作“前提”“先设” 用作动词为presuppose)是语言世界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是语言哲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预设最先是由现代逻辑学的奠基人弗雷格(Frege)在哲学领域中提出的。他在1892年发表的《论涵义和所指》一文中指出“无论断言是什么,一个理所当然的前提是:被使用的专名,简单的或复合的具有指称。所以我们断言‘开普勒悲惨的死去’,那么就预先假定或预设了名称‘开普勒’指示某人,并且这个人是存在的”。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学者对预设这一现象越来越重视。自1970年起预设一直就是语言学界激烈争论的话题(Bussmann 2000:379)。学者研究预设的角度主要有两种即: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前者主要是从命题的真假来研究预设,后者主要从话语在真实的语境中的使用情况来研究预设。近几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Fillmore(1985)Fauconnier(1985 1997)和Lakeoff(1987)开始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研究预设。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ICM)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和心理空间理论分别研究预设的产生,形成原因及其功能。

二、认知视角下的预设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规律。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自然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其结构和功能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反映和结果。

认知语言学是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认知等心理过程,并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使用中的过程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认为,在语言和现实世界存在着人的认知活动,语言并不是客观世界最直接的反映,而是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间接反映。认知活动将语言这种抽象的活动语客观世界及人类的具体活动连接在了一起。预设作为会话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与人的认知心理密切相关,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研究预设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它为预设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1.理想化认知模式(ICM)下的预设

Lakeoff(1987)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简称ICM)”来研究认知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ICM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结构,涉及的是各种相关认知域里的背景知识,反映的是人们对某些领域里的经验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所谓理想化是指这种模式是各种不同情境概括抽象后得出的最普遍的模式,而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s)包括“反映在心智里的物质世界的各个领域,如时空领域实体的物质属性领域等,还包括特定言语社会中的人与环境互动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领域,人的心理状态,文化结构,社会制度等领域”(张敏1998:61).ICM主要有两个功能:第一为言语理解提供背景;第二激活与理解话语相关的概念和知识。Lakeoff认为预设是语言使用者对某个或某些领域里的经验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是由预设触发语的理想化认知模式激活的概念和知识构成的一种认知环境,在交际中表现为双方互明的共同认知环境。例如:

奶奶:你大清早上哪去?

孙子:去请人家上咱家给我杀病毒。

奶奶:我的小宗宗,你不要命了,有病不上医院,怎么能随便请人到家里来杀病毒。

孙子:我是说给计算机杀病毒。

奶奶:啊,计算机有病毒千万别碰它。

在这段对话中双方出现了误解,在交谈双方意识中同一个文字形式“病毒”指代的内容是不同的,交际双方对“病毒”预设是不同的。在听话人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病毒”指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有害病原体。而在说话者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病毒”指的是一种电脑中的破坏程序。因此交流的时候只有双方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一致的时候交流才能顺利的进行,否则就会出现误解导致交流的中断。

2. 图形――背景理论下的预设

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此后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家借鉴这一理论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的组织方式。他们认为,知觉场始终被分为两部分即 图形与背景。图形是看上去高度结构的,被只觉这所注意的那一部分,即在某一认知过程中凸显的部分,是注意的焦点,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的直接对象;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应的相对模糊,不容易被注意的部分,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在背景中认识到图形。图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这一理论也可以解释预设现象。

语用学认为任何交流的话语所传递的信息都可分为两部分:预设信息与新信息,前者是话语中已知的信息或者说话者假定听着已知的信息,是谈话顺利进行的共同背景知识;而后者则是话语中的未知部分,是话语的焦点信息。图形背景理论可以解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日常交际中,预设是交际者的一种认知环境,起着背景的作用;而陈述部分则是话语表达的主要对象,是注意的焦点,在共同的认知环境中图形更加凸显。

问:以色列发动对巴勒斯坦的侵略已有11天了,期间260人被杀,2700多人受伤,其中三分之一是儿童,伤亡数字要达到多少,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才会采取行动阻止这一侵略行径?

答:中方对连日来巴以武装冲突扩大加沙地区人道主义危机加剧深表关切和忧虑,我们呼吁有关各方立即停止军事行动和武装冲突,避免造成更多无辜贫民的伤亡,从而为恢复谈判通过整治渠道解决有关争端创造条件。中国政府连日来做了大量工作。…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有关各方立即停火缓解加沙地区的人道主义危机为巴以问题重返政治解决的轨道作出努力。

此例是2009年1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举行例行记者招待会。记者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特别是中国没有对巴以冲突有所作为作为背景信息,将“伤亡数字要达到多少,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才会采取行动阻止这一侵略行径?”作为焦点信息。面对记者的提问,发言人用大量的事实对记者预设的背景信息予以驳斥。

钱钟书的著作《围城》中褚慎明总喜欢拿几个外国哲学家的回信到处炫耀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有一次他和方鸿渐等人一起吃饭。

方鸿渐:philosopher这个词很妙,是不是先生用自己的头脑想出来的?

褚慎明:这个字是有人在什么书上看见了告诉Bertie,Bertie告诉我的。

方鸿渐:谁是Bertie?

褚慎明:就是罗素了。

世界有名的哲学家,新袭勋爵,而褚慎明和他亲近的连他的乳名都叫得出,连董斜川都羡服了…

这段对话中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即预设部分是罗素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这是背景。而褚慎明却没说出罗素的名字,而是将罗素的小名“Bertie”放在预设中,作为背景不经意的带出。这使得大家把注意力集中褚慎明和罗素的关系不一般上来,使得这一信息成为图形而凸现出来,而他自己也通过对话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抬高了身价。

3.心理空间理论下的预设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心理空间理论可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如可能世界中的语义,会话中的歧义,翻译现象等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理空间中》探讨了心理空间理论与预设的关系,并认为心理空间理论可以解释预设现象。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以虚拟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语言理论。心理空间并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表达中相关信息的“临时容纳器”(temporary container)

心理空间通过“空间构建词”(space builder)来构建虚拟场景,空间构建词是指可以建立一个新的空间或回指篇章中介绍过的空间的词语。空间构建词构建一个与现实空间相对的心理空间或可能空间。空间构建词可以是介词短语副词连词或主谓结构短语。心理空间理论以心理空间关系为手段提示语言结构中的相关信息,说明语言使用者是如何分派和处理语言结构中的指称关系。一个心理空间可以衍生出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子空间,也可以和其他心理空间在概念层面上融合,从而形成心理空间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正是由于心理空间的这一性质使得各心理空间之间可以互相转移。例如

妈妈(摇摇头):你这只小猴子。

儿子:我这只小猴子不可爱吗?

这上边这段对话中在妈妈的心理空间里说儿子是小猴子,预设的是小猴子淘气,不听话的特点,而在儿子的心理空间里小猴子预设的是可爱的信息。再如

男:请问,您跳舞吗?

女(站起):好的。

男:那太好了,我可以坐在这儿了。

在这段对话中男士问女士是否跳舞,其预设的信息是:她跳舞的话位置就可以空出来。而女士认知心理空间中则认为在这种场合,男士说这类话往往表示邀请。因此才会误解对方的意图。

三、结语

预设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现象,对交际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中的任何现象归根结底都要从人类的认知思维中找到答案。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及心理空间理论对话语中的预设的产生、理解进行了探讨。为预设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途径。

参考文献:

[1]Coulson & Fauconnier Fake Guns and Stone Lions: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Private Adjectives. In Cognition and Function in Language[C].edited by Babara A Fox .Dan Janrafasky Laura A Michaelis,CSLI Publication 1999:143―158

[2]Fauconnier,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Lakeoff ,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and London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Saeed J.I.Semantic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Ungerer, F & 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7]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8]匡芳涛,文旭.图形一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 2003 (4)

[9]刘宇红.预设投射研究的Karttunen模式与Fauconnier模式[J].外语学刊,2003 (2).

[10]王文博.预设的认知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 究,2003(1).

第10篇

关键词:适用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适用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建的目标就是要为使用中的语言提供一种理论分析方法,从而实现其理论的应用价值。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具有适用性的语言学理论。“适用语言学”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崭新和重要的发展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建的目标就是要为使用中的语言提供一种理论分析方法,从而实现其理论的应用价值。“适用语言学”是一种全面的和理论上强有力的语言模型,它可以用来解决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语言应用过程和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适用语言学要解决语义的发生过程和积累过程,研究和探索“语义发生”系统。该理论可以在语言实践和应用的各个领域指导语言活动。同时,语言的实践和应用的成果能够推进适用语言学的研究工作。

系统功能语言学由M. A. K.Halliday(韩礼德)于20世纪50年代末创立,该语言学始终致力于解决有关语言的和语言使用有关的问题。2006年3月26日Halliday在香港城市大学的“韩礼德语言研究智能应用中心”成立大会上,做了题为“研究意义: 建立一个适用语言学”的主旨报告。由于Halliday在这次会议上首次使用了“appliable linguistic” 这个词语。至此,国内外的语言学界开始进行“适用语言学”的研究。

一、建立“适用语言学”的目的

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建的目标就是要为使用中的语言提供一种理论分析方法,从而实现其理论的应用价值。最近几年,为了全面推进此目标的实现,Halliday 提出了“适用语言学”的新观点来解决语言使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I have always tried to work with a functional orientation to language;not eschewing theory, because without theory there can be no consistent and effective practice, but treating a theory as a problem-solving enterprise and trying to develop a theoretical approach, an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language, which can be brought to bear on activities and tasks. I call this an “appliable” linguistics: appliable rather than applicable, because “applicable” refers to one particular purpose, whereas “appliable” means having the general property that it can be put to use in different operational contexts.“Halliday 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功能为导向的语言学理论,来指导语言的使用,而不是规避理论。因为离开理论的指导,就不会有一致性的和有效的语言实践。适用语言学是用来解决语言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创建出一种理论方法和语言理论模型,以此来解决人们从事语言活动和完成语言相关的任务中所遇到的问题。在这里Halliday 还就“applicable” 和“applicable” 两个词进行了比较:这里的适用(appliable)与可应用(applicable)不同,“appliable”的含义是“适用”,是指在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使用的一种总体性质。 “applicable”是指特定的应用目的范围。而“applicable”适合更宽泛的目的。applicable linguistics只是说明哪些语言学理论有实用价值,而appliable linguistics要回答需要什么样的理论能更好地说明和处理人类活动领域中的问题,偏重于从语言外部估量语言研究的目标和价值。(黄国文,2006a,2006b )

二、适用语言学的内涵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具有适用性的语言学理论。“适用语言学”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崭新和重要的发展方向。在谈及适用语言学的定义时,Halliday 指出:“What I have called an“applicable linguistics”― comprehensive and theoretically powerful model of language which, precisely because it was comprehensive and powerful, would be capable of being applied to the problems both research problems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are being faced all the time by the many groups of people in our modern society who are in some way or other having to engage with language.”(Halliday 2008a:7)从该定义我们可以看到“适用语言学”是一种全面的和理论上强有力的语言模型,它可以用来解决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语言应用过程和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所适用的方面即可以是学术性的也可以是实际性的。

在2008年出版的《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Complementarities in Language )一书中, Halliday ( 2008:189 ) 对“appliable linguistics” 的含义作了进一步解释:“I am committed to working towards a coherent account of language which is appliable, in the sense that it can be helpful to at least some of the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who are in some way or other engaging with language in the course of their work.” 在这个定义中Halliday 用了“coherent” 这个词,说明适用语言学的概念与其一直以来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观是一致的,即系统功能语言学一直致力于为语言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因此适用语言学是适用于帮助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使用语言的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三、适用语言学的发展目标――建立一个意义发生系统

韩礼德在开幕式讲话中有这么一段话:“语言的关键特征在于它是制造意义的源泉。一种‘意义发生’系统;因此不论人们在何处参与,他们在与意义打交道。”(黄国文,2006b)这说明语言植根于社会意义,是交流的一种资源。语言如果不是为了人们相互交流意义的需要,将毫无用处。这样,适用语言学首先要解决语义的发生过程和积累过程,研究和探索“语义发生”系统。

此外,在《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中,Halliday 有关于适用语言学的发展目标有这样的论述:“ A final complementarity might be tha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r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remain appliable, a theory needs to go on evolving, with ongoing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se two positions. But these are not two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it is a quality of a functional theory that many of its cast of actors act out the dialectic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 their own work.. ( Halliday, 2008: 203) Halliday 认为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一定是基于理论与实践的或是理论与应用的一种辩证互动。为了保持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性,理论必须要基于以上两个方向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和实践或理论和应用不是对立的关系。适用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实践和应用的各个领域指导语言活动。同时,语言的实践和应用的成果能够推进适用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从而丰富和发展适用语言学理论,推进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2008. Complementarities in Language (《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2]黄国文,2006a, 功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外语艺术教育研究(功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号》

第11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科学;语义;语法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1989年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范畴理论

    “范畴化”(categorization)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指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这个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认知,或者说是认知的第一个环节。范畴化使人类从千差万别万事万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差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完成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判断和推理。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它是一种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1]。正如Lakoff所言:“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2]

    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传统的经典范畴观提出了大量的反证。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族相似”[3]的概念。维氏认为, 无法用一种共同的属性来描述一个范畴中的全体成员,只是在成员与成员之间存在部分的相似性,并以这种相似性的交织联结成范畴的整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开放的;范畴内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维氏的“家族相似说”否认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存在任何共同的本质, 向经典范畴观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起,“家族相似说”被引入语义范畴研究。触发了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对范畴化问题的重新审核。语言学家Labov和Rosch先后发表了他们对自然范畴的试验研究结果,把具有“家族相似”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4-6]。一事物是否属于该范畴, 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 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范畴化研究的巨大发展成为认知语言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Lakoff和Johnson按照哲学的承诺和信念把认知科学划分为两大派: 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客观主义的认知观代表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所有的理性思维牵涉抽象符号的操作,这些符号只有通过与外界事物的规约才能获得意义”[7]。思维仅是对抽象符号的机械运作,不受人体感知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制约。人类的心智就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是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 对自然作出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在语言学领域的典型理论形态。

    第二代认知科学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信奉的是所谓非客观主义的哲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第二代认知科学坚决反对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认为客观主义认知观忽视了人类认知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人的生理基础在形成概念和语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验主义认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9]: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范畴、心智来自身体经验,那些不是来源于经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与第二代认知科学一致。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语法、句法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语义不只是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是通过身体和想象力获得的,而这种想象力也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因为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这与客观主义语义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验哲学是第一代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 两者的划分具有深远意义, 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认知科学理论, 不至于将其间的不同流派混为一谈。”[10]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

    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一节提到的基本观点,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 (Frame Semantics),Langacker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akoff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

    (一)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词义及句法结构意义的一种方法。Fillmore指出:“框架语义学提供观察词语的一种特别方式,同时也努力描写一种语言新词的产生和已有词语里新意义的增加,或将一段文章中各部分的意义组合到一起,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意义所需要遵循的原则”[11]。在框架语义学中,词义是用框架来描写的,框架是一种概念系统或认知结构,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就必须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一个“框架”作为在对语言意义的描写中起作用的一个概念, 是跟一些激活性语境相一致的一个结构化的范畴系统”[11]。以Fillmore着名的“商业交易”框架为例。这一框架涉及的概念包括: 拥有、给予、交易、钱。这样一个场景图式中的元素包括:钱、商品、买方、卖方。其他元素还包括:价格、时间、找钱等。根据这些概念, 我们就可以对一系列词语的意义、用法及语法结构进行对比描写。例如,英语中的buy, sell, spend, cost, charge, price等等。如果我们把商业交易框架与其他框架进一步结合起来, 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描述和解释像tip, bribe, fee, honorarium, taxes, tuition这样的词语。由此可见, 框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结构。语言框架为词义的存在和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动因。要理解词义必须将其放置于人们的经验与社会文化的习俗框架中,理解人们的经验与社会习俗。

    (二)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Langacker的语言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最初称为“空间语法”(Space Grammar)。该理论为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全面详尽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描述框架。认知语法对语法和语言意义的本质提出了新的理论[12]:

    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

    2.语法结构(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足的形式表征层次,它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是语义结构的规约象征化(conventional symbolization);

    3.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 句法(和词法)在本质上和词汇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句法分析不能脱离语义;

    4.基本真值的形式逻辑用来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显然,这些基本假设跟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基本假设是针锋相对的。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中只有三类单位:语音单位,语义单位,象征单位。语音单位和语义单位是构成象征单位的两极,两极之间的联系是象征联系。例如,英语单词cat 作为一个象征单位就是[[CAT]/[cat]],其中大写字母代表语义极,小写字母代表语音极。象征单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一定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而且这种代表是约定俗成的。各种语法范畴和语法结构式都是象征单位,只有具体和抽象程度上的差别。语法研究不可能脱离语义。因此认知语法打破了词汇和词法、句法的界线,认为词汇、词法和句法构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可借用象征关系对这一连续体作穷尽性描述。也就是说象征关系高度概括性使得认知语法能对语言不同层次作出统一性解释。    (三)认知语义学

第12篇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语言习得;生成机制

心理语言学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语言学基础和心理学根源。古希腊时期,以柏拉图为首的天生主义者就提出:语言是自然赋予的,和人类的规约无关,因此词语的声音和意义是完全对应的。和他们的对立的是以亚里士多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者,他们认为词语的意义和声音之间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

心理学基础。语言的使用以认知为基础,威廉・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西比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看作是现代心理语言学的雏形。他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而不是词,将语言产生看作是完整的思维转换为有组织的线性语段的过程;提出“统觉”概念,指我们对某一种经验的结构的感知。例如把一系列的音符听成某一种曲调。他主要采取实验内省法。而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波利斯等。他们首先批判了“内省法”,认为这种方法带有主观性,而且人类行为主要受客观环境影响;反对将心智活动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因此研究对象常常是动物;强调经验在行为中的作用。

一、发展阶段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研究时期、重大突破时期和跨学科发展时期。

(一)早期研究时期

儿童语言习得和儿童心理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库斯谟1859年发表《新生儿心理生活的研究》一书,这是对较多婴儿进行观察实验以后统计整理的结果,在当时说来,是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研究。如他用糖水、盐水、奎宁水等分别放在新生儿口中,观察他们的反应。1954年,《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的概观》问世,成为了心理语言学的。

(二)重大突破时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心理语言学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时期。1957年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发表了《句法结构》,提出了转换生成理论,随后深刻批评了行为主义。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理论应该解释人们对自己语言的隐含的知识,他注重讨论语言中的创造性。儿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不是靠“刺激―反应”来掌握语言规则。语言系统的规则和表征与认知系统的规则和标准是不同的,是相互独立的。

(三)跨学科发展时期

80年代以来,心理语言学研究重点从表面结构和言语行为转移到底层结构和认知结构。并且受到认知心理学,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影响。人工智能对心理语言学最重要的影响是关于语言理解和知识表征的研究,语言理论、语法规则和语法分析再度受到重视,句法结构也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

二、重点研究内容

早期的心理语言学从儿童习得入手一步步解开语言产生的奥秘,因此,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分为语言产生、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三个方面。

(一)语言产生

语言产生分为记忆和输出两个过程。首先是记忆结构模式。其次作为说话人,我们要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概念化。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即共有背景知识帮助我们形成一个前语言环境。概念化之后就是构想过程,提取心理词汇和前语言知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合乎语法和词汇的结构化语言。这时产生的仍然是内部语言,然后通过语音计划,发声转化为口语化表达形式,即外部语言。

语言产生的模型分为以下三种:1.串行处理和并行处理。其中有两个阶段:(1)建立句子的短语结构;(2)提取准备安插到句子的词项;决定这些词项的正确发音。2.自下而上的过程:即从小到大,语音,语音和音节;词汇;句法;话语,把一个句子的意义和前一个句子的意义联系。自下而上反之。3.自动化过程和控制过程.自动化指的是不太需要记忆容量的过程。第二阶段是脱口而出,即自动化。

(二)语言理解

1.言语听辨

言语听辨是语言理解的第一步,这部分主要研究人们是怎样处理言语中的声音信息和语言信息,即我们是怎样把言语信号分解成语音单位并与有意义的词语匹配。研究者提出了四个模型:(1)肌动模型。(2)合成分析模式。(3)模糊逻辑模型。它认为言语听辩有三个过程:特征评估,结合和决策。它的基础是原型,先有一个汇总的描述,包括了各种区别性特征的联合。(4)交股模型。它包括了两个阶段:首先一个词的声学/语音特征激活了记忆中和他相近的词。其次,所有可能的信息都会影响目标词的选择,因此这个时候需要排除干扰信息。

2.心理词汇识别和提取

(1)词汇识别。研究者提出了心理词汇,指储存在内心的一个统一的词汇。关于词汇的识别有以下三种理论:第一,直通理论:词的意义可直接由词性获得,语音的提取是词义通达后的附加过程。第二,语音中介理论:词义的获得需要先词形信息转换成语音,由语音激活词的意义,因此语音信息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第三,双通道理论:词形通过词义和由词形通达语音在通达词义两条路同时存在,哪条道路起作用取决于词的频率和类型等因素。

(2)词汇提取。福斯特(1976)提出串行搜索模型:将心理词汇比作一个图书馆,有三个提取档:供辨认书面文字提取档、供辨认口语的语音提取档、供辨认意义的语义/句法提取档。这些提取线路一次只能用一次。还有一种相对于的是并行提取模型:词汇发生模型。词的提取并非靠它在心理词汇中的位置,而是靠它激活的程度。她就像一个记分板,记下该词项和直觉刺激共享的特征数目。

3.语篇理解

语篇理解的关键问题是句法知识首先被加工还是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同时起作用。因为言语交谈中充满着大量的歧义句,如They are eating apples,借助语境,我们才能知道这句话表示的是“这是可以吃的苹果”还是“他们正在吃苹果”。因此研究者提出了以下两种理论。(1)模块化理论。句子加工中,句法和语义信息由大脑不同功能性模块或加工器完成(词汇加工器和语义加工器)。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相互独立。弗雷泽(1982)提出的“花园小径”模型。如果语义分析否定句法分析的结果,句法分析模块再一次进行分析,提出另外一种结构。(2)交互作用理。句子理解的过程中句法和语义信息同时交互作用。

(三)语言习得

儿童语言习得也叫作语言发展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家主要任务是分辨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儿童语言的变化。他们认为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前语言阶段,只会咿咿呀呀发出有意义的、但无法交流的声音。(2)语言听辨阶段。区分音段和序列、区别语调和重音。(3)单词语阶段(1岁至1岁半),模仿和创造。这一阶段中,儿童语言开始体现语法。(4)双词语阶段,标志着儿童说话能力的进展,这是由于其交际意愿强烈。(5)成人阶段。

三、结语

心理语言学在全世界范围来看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但是国内研究仍然落后了一步。心理语言学是以语言心理活动的过程,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的心理过程,以及语言理解活动为基础。通过对心理语言学的简要梳理,我发现:首先,在心理Z言学的各个研究方向上,需要一个大家认同的理论基础和框架,并且运用比较统一和规范的试验方法。其次,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互相促进,这不仅对于我们认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于认识人类智力也有重大的作用。最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是跨学科的。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侃.我国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2): 81-85.

[3]桂诗春.认知和语言[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3): 67-80.

[4]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5]余林, 舒华.西方语言产生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 2002(3): 248-255.

[6]罗婷.近二十年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综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7]肖旭月.语音表征在取词拼音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学生英语拼写错误的心理语言学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6): 4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