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7 11:4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人文素质;高职;文化课程
在社会大环境的熏染下,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尽快地做出成效,也一味地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公共文化课程的学习,过分追求专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提高,公共课程边缘化甚至取缔,导致了学生所具有的综合能力与企业的需求的错位。
一、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解读
对人文素质的含义有很多种说法,但大多认为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体现在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气质、品质等。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科学的教育,它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当前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心理和个性得以提炼,由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就业奠定基础,最终高质量地实现自身价值。教育部的16号文件,其中较大的篇幅在阐述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和信品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样做一个人才。
高职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关键能力。学会认识事物的能力,在人文气息的接受中能具备在一定社会条件与环境下的工作与生存的能力,包括动手能力与人际关系能力,同时还学会协调参与及其合作的能力。作为培养高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如果人文素质的缺乏,就会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的需要。所以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学生双核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在专业课程中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得通过公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熏陶。
二、高职公共文化课现状
我国较多的高职院校都是从中职升格而成,建校时间不长,历史文化积淀不深、浓厚的人文环境较为去缺乏,有些学院甚至完全忽略了人文教育。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相应的增加了公共文化课程的课时,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就业的双核能力还没有等同重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的偏差
对课程认识的偏差,是导致人文素质类公共文化课边缘化的重要原因。由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环境导致市场的功利性,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过多的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就是硬能力的培养,有些方案甚至完全不具有前瞻性。在课程的安排上任意削减公共文化课的基本教学要求,减少文化素质课的科目与课时数,例如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设文化课程时候,大多开设的是《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基础》或者《学生礼仪》等课程,却删去了重文化素质训练的《大学语文》。忽视了对人文素质类公共文化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研究。这种做法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误解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使高职教育与社会上的短期培训机构抑或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相混淆,同时也带来社会对高职毕业生上手快,后劲不足以及人为高职毕业生文化底蕴差,基础不牢的负面影响。
(二)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教学中,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师资队伍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据笔者的调查,发现较多的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程教师队伍构建相当不合理。比如在师资的引进、专职教师的培训、内部师资调整等多方面存在着不合理性,很多公共课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同时由于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长期处于边缘化,学校对资金、设备的投入和分配又较少的倾向于公共课程,所以教师缺乏内动力,缺少教学创新的动力,不愿意去进行教改和科研能力的薄弱。接受的新事物较少,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加强,这些都导致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三)教学模式的落后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多的来自于教师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恰当选择,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仍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的问题。不少教师认为公共文化课内容多、课时少,所以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唱独角戏、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些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讲授方法。完全不适宜新时代的教学观念、抹杀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也难以发挥公共文化课程所蕴含的人文底蕴的功能。最终导致学生对本来就枯燥的公共文化课的学习更加不感兴趣,更加不重视公共文化课程。
(四)考试方式单一
很多公共文化课程在期末时都属于考查课程,平时也没有较规范的教材,期末的时候大都只是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一部分学生所具有的功利思想,认为平时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与期末考试内容无关,所以上课也就不太认真。这就也是导致公共文化课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三、高职公共文化课程的改革措施
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得知,从某种程度上看,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由此我们不得不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聚焦高职的公共文化课程的改革。通过课堂,拓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由“能力本位”升格到“人格本位”。最终实现高职学生人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
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同时,还得注重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使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融入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所以高职院校还得强化公共课程的师资水平,加强其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例如可以通过内部师资人才的整合、让教师参加进修或者相关的培训,重构公共文化课教师队伍,加强队伍建设;同时多形式、多渠道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明确区分高职教育、本科教育、中职教育目的的不同,明确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针对性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公专业课与共文化课与以及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内在联系,教师应自觉开展课程改革;学校也应该制订合理分配方案,将资金设备的投入较多的倾向于公共课程,同时还应该建立公正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价机制,目的是唤起教师的热情,激发他们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最终具有较强的职业归属感。
(二)人文素质作为终极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的改革不能抛弃人文素养,在改革中必须始终渗透人为素质,这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根基所在。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很多,如通过课堂知识传授和校园环境的熏陶,课堂知识的传授最终内敛为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气质修养的形成,同时再将学生内敛形成的素质通过社会实践的浇注。最终形成学生内在品质修养与外在精神气质的统一。所以高职公共文化课程应将人为素质作为终极培养目标。
(三)人文教育与公共课程内容的整合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如何挖掘公共文化课其人文因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结合专业教学加以选择,内容要少而精,并将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摒弃学生传统的偏重记忆,同时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具有探索新知识的精神,增加动手实践、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主动研究新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适当的开设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的双核能力得到有机的融合,使公共文化课程的内容,绽放人文教育的风采。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得必要的人文知识教育和熏陶。
(四)教学手段的更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不断的改变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结合教学内容,探索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法。如可以通过讨论法、案例法、模拟演练法、自学法等, 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由此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应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增强课程的直观性。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上教学等手段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加大授课内容的信息量,方便快捷地了解前沿动态,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打开学生的视域。
(五)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实践。
将课堂教学延伸进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融合,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玩味人文学科的真谛,同时也能够感受公共课程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培养自主、自律、自强等多方面能力。
随着文化旅游的强劲发展,传统的生态旅游人才已难以适应旅游市场的这种变化,高职教育应该主动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市场规律,按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付诸实践。高职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因此,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时,不能以枯燥的理论为主,应该通过形象、生动的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将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可能将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2高职旅游文化课程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以完成技能培训为目标的实践性
教学需要的旅游文化教材当前高职旅游文化教材存在两种问题:一是成为本科专业的“压缩饼干”。混淆了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性,仍然片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只是在本科旅游文化教材总体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化的删减。没有一套符合高职培养要求的,体现实践性教学需要的旅游文化教材。二是成为“拼盘菜”。没有构建起具有内在关联的逻辑体例,其内容抽自各个文化领域,这些内容并列在一起缺少内在关联,不成体系。没有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材建设,缺乏针对性。
2.2缺乏体现实践性教学特点的评价体系
很多教师在观念上仍然认为旅游文化课是一门纯理论课,只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进行学业评价时,仍然沿用纯理论课的评价方法,形式上以书面出卷笔试为主,内容上以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实践性教学考核。这种评价体系也影响了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的认识,认为旅游文化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枯燥的课程。
2.3缺乏与实践性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讲授的内容也只是从概念到原理,很少使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师生间很少互动。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原理,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在教学手段上,只满足传统的纸质教材和板书,很少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不能被激发出来。无法实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的目标。
2.4缺少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场所
近几年高职院校虽然不断加大了对校内实训场所的投入,但往往只注重硬件的投入,软件开发严重滞后。如何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旅游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生动地展示出来,形象地介绍给学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此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浮于表面,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不稳定,使得实习实训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为缺少实习实训场所,目前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完全成了一门理论课,严重影响了该门课程功能的发挥。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未来从业也没有帮助,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评价。旅游文化课程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应用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必须要探索如何增强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性。
3强化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性的路径
3.1开发“旅游文化”课程立体化教材
所谓立体化教材,是指“旅游文化”课程的教材包,既有该课程的主教材,又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编写的辅助教材;既有纸质教材,又有音像制品。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资源。[3]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教学过程的体现,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根据旅游文化课实践性教学的要求,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基本框架是:首先,确定立体化教材的形式。旅游文化课立体化教材应包括:主教材、学习辅导、练习题、实训指导、案例选编、音像资料、地方旅游文化汇编等。其中主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学习辅导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该门课的性质、学习方法、重点和难点等;练习题是提供给学生用来检测学习效果的;实训指导、案例选编和音像资料都是用来提高教学实践性的辅助手段;地方旅游文化就存在于学生身边,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亲切感,对提高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次,应按照岗位设置,根据业务流程,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要改变传统教材“压缩饼干”和“拼盘菜”的模式,从传统的以理论学科本位转变为职业能力本位。课程内容设计应按照旅游企业岗位设置的特点,根据旅游业务流程,以完成旅游工作任务为目标来安排,要把旅游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有关要求渗透到课程内容之中[4]。此外,课程内容的设计还应注意“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3.2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在设计教学体系时,以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为核心,形成“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训为重点,以实习为延伸,以毕业设计和创新实践活动提升能力”的教学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手段,通过影像、图片、声音使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印象,使知识的掌握更加快捷和牢固。实训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开放、模拟、仿真的实训情境中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旅游情景展示厅,结合动态展示,让学生把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的旅游文化知识进行现场的运用和演示,体验导游的实际工作过程,老师和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在讲解结束后,指出他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文化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教学:采取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认知能力。校内模拟实习方面,运用旅游情景展示厅、模拟客房、餐厅等实训场所开展旅游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及情景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一是通过多种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习基地。二是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旅游技能大赛、导游比赛、酒店服务技能比赛等,并积极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毕业设计与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列入学校管理体系的竞赛以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等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以及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一环节是对前三个环节实习实训教学成果的验证与提升。
3.3运用与实践性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根据旅游文化课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加强研究与探索,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以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实践体验、团队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视频演示、旅游情景展示、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如讲授“园林文化”可采用实践体验法:在向学生介绍完基本的园林文化理论知识后,将学生带到风景区,实地欣赏各式园林,之后分小组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进行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然后由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而且在讨论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加强学生的之间的协作,从而不断发展职业技能,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旅游文化课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方式替代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要做到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尽量减少死记硬背,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考核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实践考核关键是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工作现场的能力。要做到书面考核与口头考核相结合。书面考核可以使用调查报告、论文、导游词设计、游览图绘制等多种方式进行,口头考核可以讲述历史故事或就某个景点进行现场解说等。
3.4完善“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当然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要鼓励学生到旅游企业实践,验证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训练和提高技能,以解决所学的文化理论与旅游实践之间脱节的问题,通过实践发现课堂上所学知识的不足[5]。作为旅游文化课程,“校企合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4.1校内教学环节方面
在教材的开发上,与旅游企业共同开发立体化教材。从立体化教材的编写提纲到内容的确定,都有旅游企业的人员全程参与。案例选编和情景展示都来自于旅游企业一线。在课堂教学的执行上,与旅游企业共同完成校内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分别有校内教师和旅游一线人员共同完成,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在学生校内学业考核评价上,理论考核以校内教师为主,实践性考核以旅游一线人员为主。
3.4.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现在高校里的旅游文化课教师,一般都是年轻教师,他们学历都比较高,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不足之处是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无法将旅游文化理论转化为职业应用能力。因此,他们要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以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旅游企业一线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工作繁忙,无法对旅游文化进行深度的梳理,往往只关注一些孤立的故事或传说,缺乏系统性和文化深度。因此,他们也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重返校园再次进行“充电”。通过这样的双向互动,可以逐步培养出既有深度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的文化旅游课程师资。
3.4.3顶岗实习方面
由于旅游企业一线人员全程参加了教材开发,课堂教学执行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的全过程,他们对学校、学生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顶岗实习的指导应该以企业一线人员为主,学校教师辅助。
3.4.4校企深度合作方面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学生素质,体育竞技
一、传统小学体育课的弊端简析
(一)课程设计的不合理
传统的体育课程设计仍是沿用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其内容仅仅为不断锻炼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从而忽略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男生与女生在体育爱好方面是有较大差异的,男生通常偏向一些剧烈运动,例如足球、篮球之类;而对于女生而言则更喜欢温和的体育运动,如羽毛球、跳绳等。因此,在体育课程设计方面不能将全班同学等同视之,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而制定合理的体育课程。
(二)体育目标的不合理定位
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来看,时至今日,不乏大型体育盛会的举办,但仍存在不少人对体育活动存在误解。他们总把体育归为一种单纯的竞技项目,而忽略的体育活动的本质,即身体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不仅应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个人成就,而是更加关注它给我们带来的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体育教师不应单纯地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该变传统以分数衡量体育成果的观念,而是应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课地位的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这尤其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论文格式,体育竞技。当代的学生为了升学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挤压其课余活动时间,小学生亦难逃与此。更有甚者,一些小学教师为了小学生小升初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占用学生的体育课时间,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对学生的今后发展也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培养若干建议
(一)重视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1、对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随着世界上各重大体育盛会的连连举办,各小学的体育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这就为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对体育的认知并不成熟,大多数人在观看这些竞技活动时总是忽略运动给选手带来的快乐而关注各选手的运动成绩。论文格式,体育竞技。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容易影响小学生对体育的看法,造成他们在体育中一位求胜的心态,从而忽略了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进取心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教导小学生不应一味看中比赛成绩,当然,成绩可以反映竞赛的一方面,但不是竞赛的全部,我们应通过竞赛的成绩激励自身奋发向上。2、加强对小学生顽强意志的锻炼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锻炼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见的,而是要通过长时期的锻炼才可达到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顽强的意志品质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对于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在体育锻炼或是竞技中,小学生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同时必然也要面对承受失败的压力。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此可知,在校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勇敢面对失败后,其意志品质必然会得到巨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对小学生意志的锻炼,鼓励其在失败中仍能享受体育的乐趣。(二)在追求身体满足的同时关注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1、帮助小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体育并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就能达成其效果的,而是要求小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小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激发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教小学生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2、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锻炼小学生身体素质之余多加关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长的萌芽期,其对外界的认知能力仍要依靠外界的正确引导,同时,由于其年龄小的特点,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团队精神。针对这些,体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体育竞技活动,如拔河、球类比赛等,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团队精神的力量并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3、指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继续营养的补充以及强悍的身体。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于上面提到的,体育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多参加课余的体育活动,但仍应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应指引小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以免造成身体损伤等不良后果。论文格式,体育竞技。
三、小结
综上所述,注重体育课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论文格式,体育竞技。因此,各小学、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小学生积极开展他们所爱好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放松身心,劳逸结合,从而促进文化课成绩的提高以及心理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智;;当前兰州市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竺航;;对奉化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3]周坤;论体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论文摘 要: 本文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我国大学体育课课程状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大学体育课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改革策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我们既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化,又承认各民族间存在的差异性。而现实是“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大文化冲突,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教育,缺乏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观念。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又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1.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多元文化教育追求的是教育公正和平等;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它体现了对学习者主体性的尊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它符合人们对知识和学习的新认识。多元文化教育既反映了教育平等理念,又体现了对学习者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还符合了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2.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我国大学体育课课程状况
2.1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缺失。
我国学校长期课程管理权集中,采用全国材,忽视民族差异,无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心理,课程内容极少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其对国家的贡献。学校课程这一最有效的文化传承工具因主流文化的强势,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边缘化。教育行政主管人员、学校领导、普通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理念了解非常有限,对学校课程所承担的多元文化教育的责任认识不足。国家对各个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关注太少,对学校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课程、民族地区课程、校本课程、达成各种文化的平等化课程的研究不够。
2.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失语现象。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主要以汉文化为中心,以汉族的价值观为主导,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在课程中被忽视,因此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课程中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大学体育课程中民族体育文化的缺失,导致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学生民族依附的基本需要,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体育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难以产生民族认同和自豪、自尊的民族情感。事实上,这种单一的学校体育课程文化,也剥夺了学生对文化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2.3传统的课程管理制度成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改革的羁绊。
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使学校的课程管理自主权极为有限,使学校多元文化课程改革遭遇制度上的障碍。课程设置的统一要求,无法突出多元文化的特点与要求,不利于照顾各民族学生的文化心理差异、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使得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缺乏成长空间。学校和教师受专业自主权的限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薄弱,能力十分有限,各民族地区极为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课程资源闲置浪费。
2.4缺乏学校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从目标到内容、实施要求、评价标准都没有完整的体系。学校课程内容的选择以汉族文化为中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价值在学校课程中得不到反映,各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在学校课程中没能充分体现;教材的编写少有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致使学生存在对教材内容的陌生感,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学业成就;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没有为学生提供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特点和需要的模式和方法。 转贴于
3.大学体育课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改革要点
3.1转变单一的学校课程文化,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多民族共存与多元文化的发展,既是我们的国情,又是国家的财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各民族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文化习俗带给全国人民丰富的精神生活、更加多样的思维方式及更为色彩斑澜的社会文化。通过将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渗入到国家课程、民族地区课程、校本课程,达成各种文化的平等沟通、理解尊重。同时,也要培养、生成教育行政人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文化多样性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得以体现。
3.2把握新课程赋予学校、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研发校本多元文化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体育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新课程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专业自主权,使学校和教师能切实参与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各学校都应该自主进行课程开发,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多元文化课程改革中决策、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做实校本多元文化课程。
3.3重新认识学校的课程功能,满足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实施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因此,多元文化课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观与情感的培养,是跨文化运作能力的培养。它不仅是一种知识课程,而且更是一种体验课程。情感上的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才可能对体育文化作出意义解释和构建生成。这样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在真实的民族体育文化环境中,在文化活动实践中去感受、体验、发现和建构。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体育文化及异族体育文化的真正理解、尊重。
3.4加强学校课程管理,建构多元一体的课程体系。
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构并不是要废弃原有的课程,而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解构重组。多元是指课程设置既包括主体民族体育文化又包括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内容,一体是指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置要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进行,这样能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教育课程编制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各民族的实际特点,还把各民族体育文化融为一体反映到课程内容中去。
参考文献:
[1]邹文.浅谈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历史教育问题,2003,(2):51.
[2]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计算机的应用使机械制造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渗透到从设计、工艺、制造、检测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构成了计算机集成制造。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先进制造技术迅速发展,新的生产模式不断出现。现代制造业对人才的要求显然不同于传统机械制造业。因而,传统机械制造专业的教育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发展作相应的改革与调整。我们经过对相关企业广泛、深入的调研及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根据对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的研究,构建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是培养机械行业研究、开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教学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市场经济接轨,培养职业类综合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械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而反观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就会发现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面和专业面窄、课程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不足之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当今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造能力强、素质高的机械工程人才,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严格学习和训练来实现的。我们在实践中开创了“课堂与实训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新模式,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对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两大类。但机制专业的一些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许多理论知识都与实际紧密联系,实践性非常强,单凭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授这些知识,没有感性认识,无疑是纸上谈兵。针对此种情况,我们采取的方法把课堂和实训车间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把教学要点分解为两种课型,即采用课堂理论课与现场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目前我院机械类设置招生的本专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与工艺设备、数控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为了使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专业整合与分流的要求,结合我们学校对大学一年级进行公共基础课通修的课程改革方案,针对机械类各专业的特点,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然后按专业进行专业限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形成良好的学风,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能力的培育,提供后续所需。
二、机械制造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机械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并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的原则,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不是针对.某一单一专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能的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公共基础课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文化课程类包括政治、高等数学(含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和体育等课程。文化课程是所有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习专业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工具课程类包括英语和计算机课程。随着科技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外语、计算机作为一种必不一可少的工具已日益突出。外语应全面加强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课程类包括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经济管理、文献检索及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修其中的若干门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专业课。我院机械制造专业采用两年半+半年的教学培养计划,其中两年半为毕业前在校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后半年提前走入企业。学生可直接就业于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制定符合实际的实习计划,配备专业的实习教师,结合专业课的内容进行技能教学。具体采用“即讲即练式”或“理论实践交替式”技能教学模式,即指导教师在实习现场讲授操作技术,然后学生马上动手进行操作实训,及时消化,及时掌握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在“讲、学、练”相结合的技能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夯实坚实技能基础。
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跟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突出工程技术教育的特点,同时要面向市场需求,立新求精,动态改革,力求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体现行业特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在我院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借鉴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中的创新思想、系统理论、优化方法等先进理论,从整体到局部,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实施,从宏观培养目标到教学保障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志毅.林雪娇.谈21世纪先进制造技术对机械类专业教学的影响.期刊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 丰二中.高职教育现代机械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期刊论文]-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为了贯彻“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激励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使我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迈上新台阶,对在教学科研中取得成绩的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设立如下奖项:
(一)教学论文奖:
1、受奖论文的界定:
(1)发表在编有全国发行统一代号(以每年书刊目录为准)的有关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的专业刊物上的论文。如《中学xx教学参考》、《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等等。在报纸发表的文章按区级发表的论文获奖,在非法报刊发表的论文不列入奖励范围。被辑录在有关论文集的论文,按在区级杂志发放奖金。
(2)在国家、省、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专业论文竞赛获奖的论文。如佛山市、禅城区教研室举办的教学论文评比获奖的论文。在民间学术机构团体或学科学会举办的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的论文按区级论文评比相应等级颁发奖金。
2、奖励办法
(1)、已发表的论文凭登载论文的刊物原件或复印件按等级标准发奖。
(2)、获国家、省、市、区奖的论文,凭获奖证书按等级标准发奖。
3、等级和奖励标准
(1)
级别 区级 市级 省级 国家级(2)获奖论文
级别 区级 市级 省级 国家级二等奖 80元 120元 200元 300元
(二)、优质课奖励
参加各类型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课件、说课、网站评比获奖奖励标准
级别 校级 区级 市级 省级 国家级二等奖 50元 80元 120元 200元 300元二、学科竞赛辅导奖励方案
1、目的:学科竞赛成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组织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体现。为鼓励教师积极辅导训练学生,在各类学科
竞赛中为学校争取荣誉,现制定此方案,对辅导的老师给予适当奖励。
一、参与学科:
1、由教育部门组织进行的全国各类学科竞赛(数、理、化、英等中考可加分的)
2、各级科技、艺术、体育类竞赛等
二、辅导要求及考核办法:
各科组要将学科竞赛(或第二课堂活动)辅导纳入学期科组计划,并能安排实施,发挥科组全体教师的智慧。对于所参加的学科竞赛或第二课堂的相关成绩将成为评选优秀科组的参数之一。
三、辅导补贴及奖励办法:
1、活动辅导补贴:*提前将辅导计划及时间安排报到教导处,辅导结束将辅导教案交教导处,按每节课10元进行补贴。(要有辅导的具体内容,对学生有知识性的辅导)
2、活动训练补贴:对于体育竞赛和艺术类竞赛提前将训练计划及时间安排报到教导处,训练结束将实际训练记录交教导处,按每次(45分钟计)10元进行补贴。
3、获奖奖励办法:对于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有学生获奖的,辅导教师将按照获奖等级进行不同级别的奖励,具体办法如下:
(1)文化课竞赛奖励标准(数、理、化、英等全国学科竞赛)
获奖级别 禅城区 佛山市 广东省 国家级 备注
一等奖 50 70 100 1000 全国类可累加
二等奖 40 60 80 300 不累加
三等奖 30 50 70 200 不累加
(2)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奖励标准
获奖级别 禅城区(每分*奖励金额) 佛山市(每分奖励金额)
教师 学生 教师 学生
第一名 80 40 100 50
第二名 60 30 80 40
第三名 50 25 60 30
第四名 40 20 50 25第六名 20 10 30 15(3)集体文化科、体育和艺术项目奖励标准(团体奖)
获奖级别 禅城*区 佛山市 广东省 国家级 等同级别
一等奖 500 700 1000 3000 第一、二名
二等奖 400 600 800 2000 第三、四名
三等奖 300 500 700 1000 第五-八名
(4)文化科、体育和艺术项目奖励标准(个人奖)
获奖级别 禅城区 佛山市 广东省 国家级 等同级别 备注二等奖 30 50 70 100 第三、四名 不累加
三等奖 20 40 60 80 第五-八名 不累加
(5)参加由非教育行政部门正式组织的竞赛活动获奖的一等奖奖30元,二等奖奖20元,三等奖奖10元。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澳大利亚文化课程教学 “任务型”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澳大利亚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传递式的教学模式一直比较通行, 学生往往成为教学的附庸, 学生的独立思考受到压抑。建构主义教学观正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这种弊端而提出的。本文从对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反思出发, 探讨在英语专业高年级的文化课程中,将文化课教学与文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1]学习模式。在文化课教学中加入特定时期代表主流文化特点的文学作品分析,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积极参与思考,培养学生由被动记忆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能力,继而建构文化学习的有效平台。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互为表里,紧密联系。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都是以文化背景作为依托,学习语言就是意味着要掌握目的语言文化。而在现实的文化课程教学中如何建立有效的文化学习途径始终是任课教师关注的课题。高尔基说“文学是人
学”[2]。不同社会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贯穿着深刻的人文传统的演变历史。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论在英语专业高年级的澳大利亚文化课程教学中,将文化课教学与文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在文化课教学中加入特定时期代表主流文化特点的文学作品分析,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积极参与思考,培养学生由被动记忆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能力,继而建构文化学习的有效平台。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当今社会环境下文化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
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英语教育领域已经相继出现了介绍有关英语国家概况的文化课。传授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风俗习惯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世界主要英语国家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拓宽知识面,为英语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背景知识”[3]。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关澳大利亚文化的内容并不丰富,课程内容只限于简单的了解和熟悉该国的社会与文化概貌,教学模式枯燥单一,学生学习也仅限于被动地记忆。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对于澳大利亚这个多元文化盛行的国家文化现象深入理解的需要。因此,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其所储存的文化知识,掌握分析文化内涵的能力已经成为文化课程急需解决的课题。
本课程建设的背景是日益显现的全球一体化战略加速发展的进程,和人们对此目标逐步深化的认识。培养二十一世纪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确立中国在国际舞台所应发挥的作用,和我们高等院校产出的合格毕业生有最直接的联系。这就提出了新形势下,学校培养人才的新任务,新目标。因此,沿用传统的教学途径,仅把掌握文化常识视为培养语言专业本科生的主攻方向,显然已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然而,肤浅的添加一些教学内容,也不能从根本上动摇过时了的教学理念的根基,随之产生的问题简要分析如下:第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文化课程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递,学生按照教师确立的程序和步骤被动接受所传递的知识。教学双方都感到索然无味,导致机械的死记硬背;第二,文化课程对教材要求的时效性很强,一些教材的选材针对性不强,内容滞后;第三,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比较浅显,简单地背诵地点,时间,事件,不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任课教师“传递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交互学习的环境下参与分析现象,解释问题的过程,这些都是任课教师关注的问题。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当今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皮亚杰等思想的发展,它强调学生透过“亲自直接参与”的方法去完成学习过程[4]。学生在由“实践中学习”,而非依赖老师“告诉他们”一切。“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开始建立一种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5]。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的倡导下,教师的作用不是规定学习者学到什么, 不是语言的解释者, 而应是课堂的组织者、任务的提供者、学习的促进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 培养学生应对真实生活中交际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澳大利亚文化课程与澳大利亚文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从一个具体问题切入文化主题,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深入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思想的独立性。在介绍文化常识的同时,为学生补充相关文学资料。通过配合对文学作品所展现的立体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深化学生对澳大利亚文化内涵的认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的澳大利亚文化课程
本文以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设计理念的指导下,采用“文化+文学”的教学手段,有机地、整体性地提供极富时代感的知识信息,用知识建构起来的多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搭起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使学习的起步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开始和展开,并通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的自觉自主性、分析思考的能动性、和在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创造性。具体设计如下:
1. 为学生提供可以在网上阅读的资料库,并时时更新,在课前组织学生带着“任务”阅读,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所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程所涉及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的认识。 转贴于
2. 为学生提供有关澳大利亚文化方面的多媒体资料,利用各种音效形式使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澳大利亚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充分理解文化内涵。
3. 在课程结束时,除了必要的信息考查,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当下产生的一些社会文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写出相应的课程论文,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科研动手能力以及论文的写作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举例如下:
1. 该课程设计把澳大利亚文化按照其社会的发展过程分成三个部分进行讲解:第一部分为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第二部分为澳大利亚的罪犯文化,第三部分为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这三部分都搭配与其相关的文学作品的介绍,分析其中所涉及到的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例如,第一部分中选取当代澳大利亚著名土著作家多丽丝皮金顿的传记作品《漫漫回家路》 (Doris Pilkington’s Follow the Rabbit-Proof Fence)[6],讲述了其母亲的亲身经历,揭示了澳大利亚土著人所遭受的种族压迫,分析该作品所反映的澳大利亚文化进程中土著人民“被偷走的一代”;第二部分选取代表澳大利亚民族文化英雄奈德.凯利(Ned Kelly)的相关作品 (The Jerilderie Letter)[7],分析作品反映出的澳大利亚文化中“反抗权威,反抗政府”的民族精神;第三部分中选取有多元文化代表的澳大利亚作家布来恩卡斯特的《中国之后》 (Brian Castro’s After China)[8], 分析作品中后现代的多层叙述、故事重叠法,解构传统的东方和西方、男性和女性形象,进而得出其所反映出的当今澳大利亚文化的变迁以及在新时代新社会环境下作为澳大利亚这个多民族国家主体的人的活动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鸣,等等。另外,一些具有时效性的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文化的变迁及其内涵。
2. 利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积极探索利用现代化的语言教学手段,比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电影、电视等,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和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并且亲身体验到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指导学生查工具书,进行网上阅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别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归结到此课程是要培养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文学作品这个平台,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在课堂中,教师思考如何为自己清楚地定位,如何辅助学生分析作品中所渗透出的文化内涵,是一个课前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学任务比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照本宣科更具挑战性[9]。在教学容量大,课时少等诸多条件的制约下,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识别力,理解力和判断力,将教与学有机地统一,也是该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 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5]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
[6]Pilkinton, Doris and Nugi Garimara. Follow the Rabbit-Proof Fence. 2nd ed. St.Lucia,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2002.
[7]Kelly, Ned. The Jerilderie Letter. 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Alex McDermott. Melbourne: Text Publishing, 2001.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世界关注的问题,文章以艺术专业为例,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指出了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专业技能、审美观念及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
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以艺术专业为例,艺术类学生是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与结构,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艺术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必须坚持社会道德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观念,忽视集体荣誉,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加强组织观念,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一直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又是理论学习的充实和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早已逐步形成及完善“订单式”“产学合作”等多种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在相关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培养与提升技能创造条件,使其在毕业后能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三、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更是艺术专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这些都束缚和制约着其向高层次方向的发展,折射出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的严重缺失。
要提高审美能力,还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养成,如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审美素质,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在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时说:“在清华大学生物室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其实审美,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不断能发现身边的美,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关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鉴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抓好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基础,抓好专业技能和专业审美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注 释:本文出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团建课题《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淑英,石凡.浅析艺术类学生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的失衡[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语文教学与艺术挂钩是何意?众所周知艺术学校的文化课难上,语文课也很难上。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在教授语文课时与所教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授课会顺利得多,所以笔者说让语文课要“乘着艺术的翅膀”高飞。
艺术专业学校的学生大多不注重文化课的学习,有些学生认为文化课不重要,对今后的发展没用。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文化基础薄弱,学不会。如今演艺圈文化功底较薄弱,只是拥有姣好的面容、黄金比例的身材,便有人捧的艺人比比皆是。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专生有些还不能明辨是非,所以对学文化课就更抵触了,上文化课时玩手机、听音乐、睡觉等现象屡有发生。作为教师该怎么办?我想一方面要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告诉学生文化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加大课程的吸引力,使学生觉得有意思,愿意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鼓励专业学生学语文知识时可用他们关注的人或事
有一天我进行课文分析时,有个学生就问我分析文章有什么用。碰巧课间休息时我曾听该生唱关喆的《领悟》,于是我就请他为全班同学唱这首歌,他欣然同意并唱了这首歌。因为他只是模仿,所以没唱出歌的精髓——感情。我与其他同学都发现了这个缺点。我告诉他原因是他没理解歌词。然后我先停下该讲的文章,带领全班同学分析这首歌的词。学生领悟后再唱,歌的精髓就被他演绎出来了。从此后他不再抵触分析课文了。再如有一次上课时,我发现一位平时爱说话的学生今天却出奇的安静,好像在写什么。借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我走到他身边,看到他在纸上不停地写“圣桑《天鹅》”。于是我对他表示我也喜欢这个曲子。当我发现他的兴趣已被我引起,接着问他《天鹅》选自哪个组曲。他睁着好奇的眼睛说他不知,我就告诉他答案是《动物狂欢节》,而且我说圣桑在作曲时,写其他动物都用贬的手法,惟有写天鹅是用褒的手法。说完后,我发现他的眼中有尊敬我的神态。这以后这个学生上我课比较认真。
二、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学习专业的学生往往看不上文化课教师,认为他们不理解自己,他们是“艺盲”,不懂艺术。这就需要文化课教师要用多种艺术知识武装自己,因为你面对的学生并不都是同一专业的。只有当学生发现你与他们在艺术上有共同语言时,他们才能在心里渐渐接受你,进而接受你传授的知识。例如课下找机会与学生聊天,适时的显露你懂得的艺术知识,比如与舞蹈专业学生聊天,你可以说古典芭蕾的经典剧目有《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我国舞蹈《担鲜藕》在现代舞蹈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学生听后最起码会认为你偶尔也关注舞蹈。与声乐专业的学生在一起时,可鼓励他们多运动,明确告诉他们这样做可加大肺活量,有利于气息的运用。你也可以让他们教你唱歌,请教他们怎样掌握颅腔、鼻腔、胸腔等共鸣位置和方法,虽然你一时难以学会掌握共鸣位置,但学生知道你并非“艺盲”,与他们也有共鸣点,渐渐的从接受你这个人到接受你教的课。
三、讲课时与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挂钩以便学生接受和理解
那具体该如何操作呢?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以下的方法,希望与大家分享,同时也希望大家不吝赐教。方法一,解释问题时用专业学生能懂的语言,例如讲议论文时,会涉及到为了能论证中心论点,有时需要用几个分论点。分论点需围绕中心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教师解释时可对学音乐的学生说,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就像主歌和辅歌。那么该专业的学生就容易理解。方法二,启发学生时尽量与所教学生的专业挂钩。例如讲《林黛玉进贾府》,分析王熙凤时,会分析她的出场方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讲到效果时,可提问戏剧专业的学生,并启发他,问有些戏曲演员上台时会在幕帘后先唱一句,然后才掀开幕布上台为什么,他会回答为了引起观众的注意和证明该角色的重要。那么你就可以说王熙凤的出场也是这个效果。方法三,请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工作中。如讲《孔雀东南飞》前,教师可找器乐专业的学生,请他们通过现场演奏《梁祝》的《化蝶》来导入课文。这样他们为了演奏该乐曲,就得了解这支曲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就事半功倍了,其他不演奏的学生也会因为这种上课形式的新颖而有兴趣愿意学这篇文章。讲课中可请表演专业的学生演焦仲卿、刘兰芝、焦母,通过他们的表演,所有学生对课文都会印象深刻。方法四,当学生走神或疲倦时,用他们喜欢的人或事提醒或唤醒他们。那日我讲李商隐的《锦瑟》、《马嵬》,又有学生趴在桌上准备睡觉或玩手机,为了重新调动他们的注意力,我让他们通过“此情可待成追忆”打一首英文歌,通过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马嵬坡下泥土中”打一部改编自同名游戏的好莱坞大片。这时全班同学都精神了,都参与到游戏中了,第一个谜底他们很快就猜出了,是瑞查德·马克思演唱的《此情可待》。第二个他们就猜不出来了,因为不知道那句诗是什么意思。我趁机介绍了《长恨歌》的内容,同时也为讲《马嵬》进行了铺垫,然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猜出第二个谜底是《古墓丽影》。游戏提起了学生的精神,我又能顺利授课了。
四、授课内容最大限度的贴近并帮助学生学习专业课
例如我现在教的舞台美术专业的学生,他们每天想的都是舞台美术就应该只学对声光电的利用,甚至连专业课中的色彩、素描等课都不愿学。我讲的《沁园春·长沙》时,分析“看万山红遍”,就问学生这句表现了什么,启发他们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回答,这时他们才绞尽脑汁地想已学过的色彩知识。当我补充完红色的象征意后,又引导他们讨论蓝色的象征意,告诉他们为不同角色场景打光是非常有讲究的。例如歌舞剧《猫》中的这样一幕,一只孤独的老猫回忆它曾经的美好光阴时,舞台上就用蓝光表现它的孤独、寂寞、忧郁。接着就劝他们要好好学色彩和其他那些他们曾经认为不重要的课程。事后我从他们的班主任那里了解到,这些学生已有稍许的改变,开始学色彩知识了。更让我开心的是这些学生上我的课时,表现得格外主动积极。
总之,要想顺利的使艺术专业的学生接受并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教师就得用多种专业知识滋养自己,就得让语文知识乘着艺术知识的翅膀飞进专业学生的心房。
周冬雨:
“期待大学里的白马王子出现”
《山楂树之恋》中那个有着羞涩笑容的静秋―周冬雨,今年9月终于顺利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成为2011届北电表演系本科生的一员。和同是北电学生的窦骁成功搭演对手戏的周冬雨,对大学新生活还是充满了期待和新鲜感,她和周刊独家分享了她考学中、入学前的生活和心境,回忆复习文化课的过程,她直叫苦:“不想再来第二次”,对于考上北电后的新生活,她也有一点恐惧。采写_本刊记者 刘倩
南都娱乐:现在回顾考北电的那段日子,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周冬雨:考专业课的过程还好啦,但复习文化课的生活我绝不想再要第二次……感觉复习专业课,和我喜欢的东西还接近一点,复习文化课的时候我就不太感兴趣。而且因为我出去拍戏嘛,文化课浪费得太多了,丢了太久了,光是拍《山楂树之恋》就浪费了一年的时间。
南都娱乐:通过出演《武林外传》的演员王莎莎也是未上大学先红,但她没有通过北电的专业试,你通过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周冬雨:呃,我怎么知道呢,哈哈。
南都娱乐:复习文化课的过程你是怎么突击的?
周冬雨:家人给我请了家教,但我真正复习的时间只有临近高考的两到三个月,那也是冲刺阶段,那时候复习最大的秘诀就是不能死记硬背,老师们也会给我整体地梳理,但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我没可能把那么一箩筐的书背下去。我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是下午,我会拿这个时间去复习。
南都娱乐:你高考复习阶段是封闭式管理吗?还是会顾及一些演艺活动?
周冬雨:到了最后的时刻是封闭式的,手机上交,交给爸妈,不能上网,不打电话,家人和公司就让我安安心心地去复习。我的经纪人蒲仑当然也知道我的一切动态,但她也不敢找我,只是和我的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关心我情绪如何啊等等。有她会不声不响地坐火车到石家庄来,就忽然之间出现在我面前。
南都娱乐:你的经纪人会帮你安排好所有事情是吗?
周冬雨:哈哈,基本上是吧,我一般都叫她姐,有时候还会叫她老娘。
南都娱乐:公布高考成绩的时候,有传言你考了离谱的分数,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周冬雨:其实我不是第一时间知道这个谣言的,我考完了之后再也不去想任何一点关于我考试的事,就想清空脑子,然后就和爸妈去旅游了。蒲姐知道得比我早,但那时候她也不在国内,在巴黎。蒲姐告诉我后,我当然很不高兴很委屈,心想这是为什么呢?谁编的呢?编的这个人很勤快嘛,把每一科的分数都说得那么明确,最让我委屈的是有很多人相信这样的谣言,还根据154分作出各种评论,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我就觉得社会就是大人的社会,我就不明白大人为什么要这么针对我,难道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南都娱乐:知道自己成功考入北电的第一时间是什么心情?
周冬雨:五味杂陈,那天蒲姐告诉我说我过线了,因为蒲姐看到北电的张会军院长在接受北青报的采访时说今年表演系的划线分是265分,我的分数超过了20多分,蒲姐就觉得我肯定过了,最后我父母手机短信也收到了学校统一发短信告知被录取的通知,我就彻底放下心来了,很开心。
南都娱乐:北电就要开学了,对大学新生活有什么期待?
周冬雨:我希望能在军训中活过去,哈哈,感觉军训时间好长啊,要两个礼拜,9月5日就开始军训了,我好怕被晒黑。
南都娱乐:在入学前,你已经很有知名度了,会刻意调整自己入学的心态吗?
周冬雨:会,我会好好让自己早上早起,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我听说6点要出晨功,这对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南都娱乐:期待在大学里交到好朋友吗?怕不怕你的先红,让大家和你产生距离感?
周冬雨:会希望交到好朋友,我相信只要好好相处,只要我怀着友好的心,很真诚对待大家,不把自己当成特殊的人,就像和我的高中同学相处一样去交往。
南都娱乐:家人和公司有没有给你制定一些大学的计划?
周冬雨:不会,就希望我安下心来好好学习,公司方面说他们首先是服从学校啦,说我现在是正规大学生了,不能以公司为最重要了,如果学校规定大一不能出来拍戏,他们就不会强求我去拍戏,尽量利用寒暑假时间拍戏。
南都娱乐:希望自己成为哪个师姐 ?赵薇?
周冬雨:为什么你们都问这个问题呢?哈,我觉得每个人都自己的特点,我要好好学习。
南都娱乐:有没有想过在大学里会遇到一个“老三”?
周冬雨:随缘随缘,看情况,我当然是希望有白马王子出现,但是不好说,公司也说了,不会限制我在大学里谈恋爱。
明星亲身解说艺校造星
“进了学校,老师不会当你是什么星”
周冬雨的入学让外界对制造明星的大学增添探秘之欲,毕业、成名的演员们的讲述,更让所有对演艺事业怀抱梦想的人觉得理想并非遥不可及。其实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都有周星驰在电影《喜剧之王》中扮演的那个跑龙套的尹天仇的身影,他的最大梦想“做一个演员,带走一份便当”可以视为表演狂热者的心声,剧中那句“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让人爆笑,也让人隐隐感到小人物命运的悲凉。至今,距离北京电影学院不到1000米的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仍聚集许多席地而坐的群众演员,他们的扮相与北电校园的青春身影相比,有着不和谐的老土,非科班出身的他们做着“另一个王宝强”的美梦,只是,王宝强是“千年等一回”,如今“我要成名”的途径,最中规中矩的方法无非考入科班艺术院校,昔日香港有无线训练班,内地有四大名校,也称“四大染缸”―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北电、中戏、上戏、军艺。
艺考不让化妆、考形体穿紧身衣
每年春节前后,各大艺术院校门前都会被各式各样的汽车围得水泄不通,不是举行会,不是某明星来访,而是一年一度的艺术高考专业试。表演系、导演系、摄影系、文学系,无一例外都需要经过专业试考核,最受人瞩目的当然是表演系招生,声、台、形、表的考核分为三到四试,每次几乎都会刷掉一半人。当然,表演系考生也千奇百怪,有打扮时髦的艳女,也有扎马尾辫或清汤挂面的清纯范儿,通常能顺利榜上有名的都是后者。不让化妆、形体考试时要穿紧身衣,这些都是必须遵守的考试规范。
在北电,表演系考场会架着一台摄像机,一方面考察考生是否对镜头胆怯及是否有上镜感,另一方面也用镜头验证考场是否公正公平;军艺则会在阶梯教室舞台上打满灯光,考察考生在舞台及灯光下的表现力。
朗诵、命题表演、面试,都是表演系专业考试必不可少的项目,经过至少三试的重重筛选,考生们才会拿到艺考合格证。此后还需参加文化课考试,也就是普通高考,这个分数很好达到,只要300分左右。
当然,运气当然也很重要,校园里处处闪着慧眼。比如赵薇考试那一年,大大咧咧的个性让她弄丢了准考证险些错过考试,但正因为她在弄丢准考证这一情境中的用情和投入,被她的恩师崔新琴看在眼里,深刻记住了她并给了她机会。即使后来她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说话不张嘴的台词问题”,也没有影响她通过专业试。
赵薇同班同学陈坤运气更好,本来是陪同事参加表演系考试,同事名落孙山,自己随便试试却被录取了。最终,陈坤以专业课男生第一名被录取,同班女生专业课第一名就是赵薇。
1.考表演系普通话要很标准吗?
未必,考官注重的是对表演的感受力
龚蓓(中戏表演系94级 代表作《将爱情进行到底》):“我是闽南人,艺考时台词对我来说是个问题,朗诵时我讨巧地用了表情和身体语言弥补了口语的不足。我选了‘猴吃西瓜’这种朗诵题材,模仿猴子叫声来获得注意,老师会把焦点放在我的感觉上,唱歌我也没练过,就在那唱,不知是谁给我提了个建议,让我唱民歌,我就唱了一首闽南童谣叫《天黑黑》,在场的其他考生听完了都鼓掌。我们音乐老师说我的嗓子是大白嗓,但就觉得我感觉好,就我找对了表现方向。如果说要给考艺校的人建议,就是要把身上的优点发挥出来,让缺点不要吸引人注意,考官注重的是对表演的感受力。”
2.是不是只有俊男靓女才能去考表演系?
也有例外,在中戏帅哥并不吃香。
李宗翰(中戏表演系97级 代表作新《水浒传》):“中戏十分重视各式各样不同风格的演员,帅哥并不吃香。我考中戏是因为小陶虹,当时我认为跳舞已跳不出巅峰状态,就去参加一些广告、电视拍摄。有一部叫《香港的故事》的电影来找我,女主角是李媛媛,而我演男主角年轻时候,陶虹演女主角年轻时候,陶虹就问我为什么不去考学。我觉得我在广州挺好,有房有车,干吗要去北京?陶虹说你要想在这行干下去,必须去北京学习。后来我就来考试了。我考进去名次也不是特别高,大概五六名。”
开学从军训就开始练演戏
龚蓓说中戏之所以选她,是看中她是一张白纸,可以随便画。真正公平的艺考就像寻宝,考官们用火眼金睛发现璞玉,随后用四年时间雕琢打磨。据北电学生小A回忆,表演系同学进校第一堂表演课其实是从军训开始的。艺术院校的军训并不比综合大学容易,甚至更严,“艺校军训要算学分,算是体验生活的一种,很多表演系的同学娇生惯养惯了,又是细皮,哪经得起在烈日下暴晒啊,于是在站军姿的时候,表演系就会上演轰动一幕,陆陆续续有人扮演晕倒,晕得还真像,既没摔伤自己,又能让教官信以为真。”
中戏表演系学生小B透露,“我们第一次发挥身体条件的优势就是从军训开始的,表演系阵队比别的阵队的休息时间要多,因为每次休息我们都会给教官表演舞蹈,拉丁舞啦芭蕾舞啦,逗教官开心,教官特别喜欢看,所以老让我们休息。我们当时私下聊天老说,军训确实能让人学会表演啊。”
1. 开学之后都会从零开始学表演吗?
是的,至少老师不会认为你是什么星。
杨幂(北电表演系2005级 代表作《宫》):“我在考上电影学院之前就已经在拍戏了,但进了大学依然对我冲击很大,最受用的是台词课,台词课老师对我帮助也最大,因为台词是最考专业水平的嘛。一开始学的时候,我的台词真的不过关,老师说我有南城音,说我说台词没力气,就很认真地训练我。虽然我进北电前就已经在拍戏了,但这是在大学前我完全没有受过的训练,真的受益匪浅。”
2. 表演系生活是不是和玩没什么差别?
可以选择玩,也可以选择勤奋。
薛佳凝(上戏表演系95级 代表作《粉红女郎》):“上戏还是很严谨的,我们当时每个月都要交读书笔记,每个月要看五本书,晚上我们表演教室都有人的,同学们都自己在排练,有时候占不到位置就只能在草地上排练。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我们的大学生活是开放式的,很Open,不是属于很规范的那种死板,这种生活很好,让人思路开阔。”
3. 进入表演系等于半只脚踏进娱乐圈吗?
至少在军艺,不是。
王(军艺表演系2003级 代表作《钢的琴》):“我们周一周三早晨要穿军装、胶鞋,扎腰带,要进行晨训的,比如齐步正步走。每星期周五周六周日晚上都要晚点名,而且经常会半夜突发性检查宿舍,睡眼迷蒙就要喊到。但也没有残酷的训练,和正规部队比起来,还是轻松很多。军艺最特别的一点是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不可以谈恋爱’,私底下不被发现可以谈,有的学生谈恋爱了会被叫去谈话。”
修学分花钱找文学系论文
修满学分对表演系同学来说并不那么轻而易举,专业课和选修课、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和毕业大戏五部分构成了总的学分,很多表演系的同学在大二开始外出接戏,难免落掉功课,选修课出勤率也不高,更别说听选修课的专心程度了。北电05级文学系小C爆料:“那次在崔卫平老师的《艺术概论》选修课上,现在演穿越剧很红的女星就坐在我后面,她在校园里算小有名气了,都说她是北电校花嘛,大家也都认识,我观察她,她也不听课,就在那玩手机,果然,第一节下课后她就溜走了,第二节课就没再看到她的身影。”
同是北电文学系的小Q帮好几个表演系同学写过论文:“他们根本就不会写嘛,也没有时间写,就成群结队地找我们帮他们,他们愿意出1000到2000元的价钱作为我们的劳务费,或者是一瓶名牌香水。”
据早前资料,章子怡在中戏的毕业论文是《演员必须学会想象》,同班好友胡静也曾爆料,章子怡刚进大学就说过“我一定要找张艺谋拍一部电影”的话,当时班里同学都觉得章子怡会红,但想到她能红成如今这样的人并不多。看来,演员的想象力真的很重要,敢说敢想,才能成真。
表演系是不会写论文呢还是不屑写论文呢?
那要看你信前者还是信后者了。
杨幂:“毕业是要完成毕业大戏和论文及答辩的。毕业大戏中我演的是一个男孩,戏份不算多,因为当时我还在拍戏,所以老师为我挑了一个戏份少的角色,写论文时期我也是在拍戏,时间很紧张,但我也没找人,白天拍戏晚上写论文,就那样写出来的,乐在其中,我对自己的论文很重视,不可能找人帮忙或,都是自己写的。后来老师拿到论文都很惊讶,说你不是在拍戏么?怎么有时间?我特别自豪,写了1万多字呢,答辩也很顺利。”
李宗翰:“毕业还要写毕业论文,头疼啊,憋了两个星期才写出来,大概1万字以上。也有请文学系的同学帮忙,探讨一下开头应该怎么写,万事开头难。我现在特别想找到他。”
冯绍峰(上戏表演系1997级 代表作《宫》):“上学期间,经常有导演系的来找我拍片段。很多,其实我在学校演的一些戏还挺火的,都是特别有个性的角色,比如张国立《顽主》中的角色,还有《雷雨》里的周萍,还有一些国外经典电影的片段等。我的毕业大戏是演《聊斋》里一个角色,人妖恋,角色有点像宁采臣。至于毕业论文,还真写得一点不头疼,很轻松,分数挺高的,就是把平时整理的笔记,加上老师教的和自己的想法按照体系写在一起。英语,我们艺术生过的是二级,我刚上大学那会儿就过了。”
毕业靠人际关系找戏拍签公司
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能像赵薇、陈坤那个班(北电表演系96级)创造历史性辉煌。通常表演系一个本科班是30人,每班能出四个明星已经算多。中戏、上戏、军艺都规定大二结束后学生才能接戏,考上中戏的梅婷就是因为接戏和学校产生冲突最后被退了学。北电倒没这么严格,有个别明星大一接戏也无妨。总体来说,大三才是表演系同学发挥自己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最佳时机。
大学期间接的戏多,自然毕业之后顺理成章会被影视公司签约,常常会有剧组到学校挑演员,被相中的学生无疑是幸运的,这是接戏途径之一。影视圈朋友之间相互介绍也是一种途径,怎么建立这些朋友资源?那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1. 想接戏,要主动出击还是守株待兔?
要看能力大小以及运气如何。
龚蓓:“说来我还蛮幸运的,一年级我去香港玩,我们老家有个朋友是搞影视的,给我介绍一个女经纪人,这个女经纪人一见我就很喜欢我,说和我谈签约,那时候我觉得很恐怖,好像签约就是卖身了,她一直等我等到我二年级,我就和她签了,然后出去接戏,就有人给我安排了。学校不干涉我们,我们出去拍戏片酬的一部分会给学校,所以学校也鼓励我们出去拍。”
2. 大二结束前先接了戏,学校还能不让拍吗?
不放人还是不放人。
李宗翰:“中戏管得很严的,有戏要拍没法请假,比如我暑假期间拍了现在《重案六组》的前身《警探风云》,刚刚拍了十集就不让拍了,最后只好硬生生把我演的那个人变成另外一个,根本请不出来假。但大二结束的时候开始有戏找我,就可以拍了,那是老舍的故事《离婚》,演的是里面唯一一个纨绔子弟,也是小陶虹带我去的,都是好演员,有葛优、陶虹、孙淳等。演完戏特别高兴,学到不少东西。我也看到以后走这条路的希望,而且下半年的学费也出来了,不用再找家里要钱了。”
3. 想拍戏如何向学校请假?
找片方出面最好。
杨幂:“我在考上电影学院之前就已经在拍戏了,进入电影学院后也一直没断过,只不过为了兼顾学业,我接的戏并没有很多。其实在电影学院接戏的机会很多,也有很多同学外出拍戏需要请假,但我不会自己去请,都是让公司工作人员去请,直接面对老师还是会很不好意思。”
江一燕(北电表演系2000级 代表作《南京!南京!》):“我的第一部电影是大学一年级拍的。当时就是被导演选中,之后的事就是剧组与学校沟通的。”
苗圃(北电表演系98级 代表作《走西口》):“请假其实就是死缠烂打去耍赖,其实现在想想还是不对的,大学时光真的珍贵无比,过去了就永远都回不去了。要是现在能重来一次,我更希望有更多时间呆在学校,好好享受校园时光。”
黄圣依(北电表演系2001级 代表作《功夫》):“我大一就开始拍广告了,后来遇到‘非典’,所以拍戏请假方面还真没遇到什么难关。到了大三大四我们学校本来就是以实践课为主。”
4. 毕业后是签经纪公司好还是进国企好?
关键词: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教育;学习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地位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于以位于世界前列,教育事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和地位,民族文化传承教学研究在我国这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和56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探索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改变和创新,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节奏。中职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探索包括传承文化积淀、注重少数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技艺人才多个方面,这些方面成为了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根本目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中职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课程资源库建设我国的大多数中职学校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现状分析
我国的民族艺术类高校在2005年开设名族文化专业,因此名族文化课程的出现和发展,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初,教育部门和学校就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彻底提高我国的名族文化底蕴作为名族文化教育的根本。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课程设置方案和教育机制的种种原因,中职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建设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一系列教育发展问题,具体可从两方面来说:
(一)教师资历不足,缺乏资源库建设经验
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的出现也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因此,作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者必然存在着自身的问题。据研究调查,中职院校的民族特色讲师百分六十五在三十五岁以下,而且有一半多为女性。在这些女性中有百分之六十为教学经验不到三年的新晋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都在讲师的级别。因此这些讲师队伍整体资历尚浅,经验文化水平相对也较为低下。就民族特色文化专业来说,该专业特色文化、民族历史、民族技艺、基础理论课等专业课程,在课程资源库建设中需要深厚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对于这些青年教师来说是比较吃力的,这就成为资源库建设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课程资源库建设缺乏一定标准和管理
现阶段由于我国教育部门的制度和政策尚不完善,对于新兴地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的资源库建设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完善的管理,这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培养目标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开设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次,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学以致用,对于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将来能够应用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人才。然而根据调查,学生对于所学的民族文化课程感觉没有太大意义,更谈不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管理,教育部门和学校相关部门并没有专门设置相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这就导致了资源库建设的参差不齐,进一步造成课程质量的下降。
二、提升中职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资源库的建设策略
关于如何提升中职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充分地提高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建设者与被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完善资源库的建设管理机制,才能真正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
(一)完善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库建设标准设置与管理系统
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处于信息化时代,应此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标准的设置与管理必须与信息产业结合。由于信息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课程设置与管理还保留着传统的模式和套路,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工作特点,将课程标准设置与新的信息时代相结合,充分地提高课程传授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将设置与管理系统直接与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体系相结合,建立学生反馈型资源库建设机制,课程设置者和管理者可直接收到来自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建议,这样课程标准将会更加满足学生的需求,便会大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对于提高课程标准大有裨益。
(二)提高课程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建设人员的素质
由由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库建设需要复合型的教育人才,因此,这对于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工作挑战。民族文化课程的教育者不仅要具有过硬专业理论水平,而且还有具有高超的计算机水平。而且,教师又是课程资源库建设管理的负责人,学生是课程资源建设效果的直接检验者,因此,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人才和提高学生生源整体素质是提高民族文化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1]。对于老师的课程资源库建设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加强课堂教育水平监督。因此,只有做好提高老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好的课程资源库建设效果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把握专业特点,适应个性需求
由于课程资源库设计的难度大,名族文化品牌课程建设的专业方向也比较多,所以对于此课程,很难把握学习者的接受程度。因此在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的把握每个专业方向课程的特点,将不同种类的学生学习水平程度进行不同的课程资源库设计。中职院校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库应该建设成满足一般性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的平台,以适应共性的需求。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出现,中职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创新迫在眉睫,提高建设与管理的水平至关重要。因此,建立完善全面的n程资源库建设与管理系统,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促进我国中职民族文化品牌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厌学,假厌学
学习厌倦即厌学,厌学往往是一种不自觉的心理行为。厌学的学生总是不自觉地对学习感到厌倦。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对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缺乏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学生还对老师和家长有厌烦情绪,有的学生则表现为消沉、不安,甚至有的学生经常逃学,厌烦学校等等。如果要求厌学的学生学习,往往会使他们感到痛苦、紧张、急躁,甚至引起语言行为上的对抗和无所谓的态度。
这些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但是,无论是从理论或者实践上来讲,青少年都应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在我十一年的教学中,发现对体育课有真正厌学情绪的只是极个别的学生,这些孩子是因为各科的学习基础太差,自知根本没有考上大学的可能,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蔓延到各个学科当中,其中当然包括体育。然而,绝大部分为对体育学习感到乏味体育论文,对体育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的学生,可以被列入到“假厌学”中,何以见得?请看以下镜头:
镜头一:教师布置跑步练习,部分学生以伤、病为由申请见习。练习完毕,进入球类练习,这部分学生却个个生龙活虎……
镜头二:篮球教学课上做练习,大部分女生往后躲,不愿参与。自由活动时,见到邻班女生踩着健身车,呼拉一声,全都围着老师:“我要玩那个。”……
可见,这些学生内心并不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体育课上教师所教的内容、方法感到枯燥厌倦。体育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体育受到学生的喜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喜欢体育教学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与认识不单单是使学生喜欢体育课的问题,而且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向之间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影响我们推进体育教学科学化进程的重要问题,因此这部分“假厌学”学生值得我们重视并认真地去加以分析与解决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一、研究教材教法,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特征,结合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认真挑选多数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
教学摘要求不符合。如图所示:
项目
重复年级
跨年级个数
30/50/100米
小一~高三
12个年级
800/1000米
初一~高三
6个年级
蹲距式跳远
小三~六、初二~三、
高二~三
8个年级
跨越式跳高
小三~六、初二~三、
高一~二
8个年级
抛实心球
小二~六、初一、高一~三
9个年级
推铅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