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

时间:2023-01-05 05:3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循环经济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循环经济理论

第1篇

循环经济理论论文范文一: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互动机制研究

一、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目标与特征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环境审计工作不断取得进步,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环境审计工作更应明确目标,使之深入到社会领域和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与绩效审计、管理审计、质量审计和社会审计相关联。

(一)环境审计的目标体系

环境审计的本质目标在于保护受托环境与管理责任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其具体目标要依据本质目标的要求,结合国情和区域经济、自然生态特征,对环境会计报告进行检查与审计,并对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与充分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环境管理活动绩效进行研判,以保证被审计单位在提高环境管理效益的过程中,使现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标准等得到贯彻执行,并以此为契机,揭示在经济活动中违反政策、法规和标准的行为。环境审计的项目目标指的是依照其具体目标,对审计项目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使具体目标更加细化,管理层认定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环境审计目标的特征分析

1.毋庸置疑,环境审计目标是作为一个开放、有机、多层次的系统存在的。在较高层次上,环境审计目标不但要解释环境审计的本质内容,还要保证其能够与各类、各时期的环境审计相适应;在较低层次上,环境审计目标的设定要能够反映出不同类型环境审计的要求,并保证其能够随着环境审计类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动态调整趋势。从这个角度讲,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审计就应该构建一个与层次直接相关的动态性的目标体系。2.在可预见的将来,环境审计都将具有实际运用性,都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因此,环境审计目标的制定(尤其是较高层次环境审计目标的制定)不但要对环境审计中的环境政策审计和环境资金审计予以重点考虑,还要对环境绩效审计加以关注。在制定环境审计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审计目标是否适用于当前的环境审计类型,还要考虑目标是否适用于将来经济环境的变化,以满足审计目标变化的诉求。

(三)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本质要求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以管理层受托为基础的环境保护与管理责任具有了新内涵,除了要求管理层严格遵守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原则外,还要在微观层面上进一步节约降耗,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实现减量化。同时,要对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加以综合利用,并使之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与再利用的环节;按照资源条件与产业进行布局,充分延长与拓宽生产环节,以实现产业间的共生与耦合。而在宏观层面上,要充分调整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把循环经济理念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各环节渗透,以此构建与完善循环经济体系。这样一来,环境审计就必须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在面对人口数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以及生态蜕变之不可逆形势,审计人员更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本着提高人类福祉的意愿,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以客观研判和评价,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提升。

(四)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目标分析

随着环境质量问题的不断涌现,加之审计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展,环境审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并呈现出了不同特征,单纯的环境绩效审计与项目审计已经很难概括这一事实,其具体项目与审计范围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比如:对废弃物审计的目标并不在于废弃物的产生过程或产生环节,而是要直接表述为如何加以处置,使之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审计过程中,要考虑废弃物的可塑性,即能否将其最小化、再循环或者最终消除,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环境与废弃物之间完成交换,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环境审计还要考虑在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存在和使用的能源的规模,要对能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细致和长期的核查,以发现何种资源被浪费,何种能源被循环使用,何种动力来自于循环经济,何种能源具有潜在的节约性等。

二、新时期环境审计与循环经济共同发展机制的构建

经验表明,环境审计具有显著的影响力与较强的敏感性,从审计计划实施一直到审计报告完成,都要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通过收集严密的证据,最终为完善环境审计机制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以此实现环境管理的效益审计目标。在新时期,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生态环境的维持和进步,都需要全社会为此倾注更多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进步提供更多充足的动力。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本文认为,需要构建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的互动机制,通过完善环境审计的程序、深化环境审计的内容、明确规范环境审计的方法,加强审计监控,构建环境审计指标体系,拓宽环境审计的途径。

(一)明确规范环境审计方法,加强审计监控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资金中有相当比例来源于国家投入,国家在公益性环境建设方面投入巨大。而为了保证国家在环保项目的资金投入更加可靠和高效,需要依照环境审计报告使用者所关注的重点与项目管理的内容、特点等对审计方法进行设计和选择,以体现环境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使环境保护资金能够真正地落实到位,达到应有的使用效果。比如:环境审计要借助对审计企业开出的环境报告,对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进行审查,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进行评估,如果审查企业未能体现经济节约与对能源的高效率使用,低效运用受托环境资源,就要公布其环境审计结果,构建其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高效运行。

(二)构建环境审计指标体系,拓宽环境审计的途径

大量环境审计实践表明,环境设计评价体系的创新和完善能够决定环境审计的进步方向。因此,在循环经济视角下实施环境审计需要考虑审计工作的合规性、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三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环境审计指标体系,拓宽环境审计途径。为此,在开展环境审计时,要明确可以量化的指标,提高操作便利性;在环境绩效审计方面,要考虑其不确定性的影响,给予更多关注,降低操作难度。此外,在环境绩效审计环节中,要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审查,全面评估环境管理的现状与潜力,以提出能够改善环境管理和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和意见,完善审计活动,提高审计绩效。

(三)完善环境审计的程序,确定审计对象的环境状况

为了构建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之间的互动机制,促进环境审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完善环境审计的程序,确定审计对象的环境状况。为此,需要明确审计项目中的环境因素,对环境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加以研判;依据相关法规和规范,对环境管理行为予以评价,以此规范环境审计程序。此外,还要对审计对象的环境问题加以调查,并及时反馈信息,以此掌握审计对象的环境管理运行条件,在收集到相关证据之后,确定环境问题和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当然,在环境审计的基本程序中,还要进一步提高环境审计的信息披露质量,让社会公众和审计组织能够全面获知企业消耗资源的数量和规模、影响环境的合法性和环境保护信息的真实性等。

(四)深化环境审计内容

在完成了环境初步审计后,要进一步搜集相关审计证据,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审计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完成对环境审计程序的测试与检验。这样一来,初步审计结果将得到确认,审计结果也相对可靠和有效。此时,应进一步深化环境审计内容,对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那些影响环境计量方法和标准的选择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要对环境资本、环境资产、环境成本和费用以及环境效益计量的准确性与完备性进行全面审核,以保证环境披露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比如:在实际操作中,要对与环境相关的信息予以强制性披露,对环境污染恢复和修复的处理成本要严格审核,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环境标准。

三、结束语

环境审计势必以循环经济为背景,在合规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优化环境审计过程和效果,使循环经济也能够参与其中,通过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完成审计体制的创新,使之最终成为体制创新的先行力量。

循环经济理论论文范文二: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

1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容

1.1定位问题

循环经济理念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纵观世界以及中国的发展全局,循环经济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缓解生态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矛盾,最后能够彻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因为现阶段,资源环境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阻碍,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致命的破坏,基于此,我国的循环经济应该是二维定位,换言之,就是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增长。有些学者在对中国循环经济进行定位时,认为应该进行三维定位,这实际上只是二维定位的一种延伸,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添加了社会进步。笔者认为延伸之后的理念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因为三维定位包含自二维之中,简单的定位容易使人理解,同时也能够反映出现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矛盾。

1.2外延问题

因为上述定位的问题,使得中国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明显的外延就是经济,而循环是其最明显的特征。这里所指的经济,不仅仅单纯的包含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模式。站在经济学角度来说,经济活动,主要包含了两项内容,一是社会生产,二是社会再生产活动,具体的划分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生产、交换、流通以及消费等环节。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循环经济的外延。按照给国外的社会经济发展经验,我国的循环经济外延应该注重生产、消费,如果站在产业划分来考虑这个问题,无论是交换,还是流通都可以看作是消费领域的范畴,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生产领域范畴。

1.3表征问题

所谓的循环经济主要是使用低资源获得高经济产出,而且在这一过程只有少量的污染,这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差别非常大。但是这并不能作为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最大的差别,因为有很多方式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如果要阐释循环经济的内涵,其必须要有独特的表征。

1.4根本性特征

传统的经济学强调的是线性物质流动方式,其显著的特征是资源、产品、废物,但是循环经济却有很大的不同,其是循环模式,即资源、产品、再利用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物质闭路循环方式的说法。闭路循环是相对的,分系统的大小而论,开放是绝对的。例如,整个地球物理大循环是闭路的,但企业、行业、甚至一个国家和区域都不可能实现物质闭路循环,是开放的。这就是日本现在开始研究物质国际大循环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有些物质如溶剂和涂料是无法进入循环利用过程的。另外,从技术经济可行性来看,现阶段不可能完全将所有的废物进行成本有效地再利用,甚至也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总会有废物要最终排向生态系统,这就需要无害化处置技术。

2中国循环经济有关理论问题

我国尚处以重化工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从整个发展过程看,压缩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使我国在较低发展阶段,遇到了发达国家未曾遇到的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尽管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持续努力了30多年,但生态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思想一直与时俱进,正在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和过程控制转变,由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转变,由单纯的环境保护向环境与经济相融合和协调发展转变,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环境与经济双赢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积累了好的战略政策和实践经验。因此,在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过程中,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我国环保届率先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力图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复合型环境问题。所以,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必然从企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走了一条与德日等国循环经济起源于消费领域废弃物问题的不同道路。第二,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遇到了空前的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大背景下,循环经济肩负着解决资源环境瓶颈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以上两个动因和背景决定了我国的循环经济必然从一开始就是涉及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范围广、层次高、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当然,从所追求的目标和发达国家在生产领域的技术经济与生态效率的先进性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内涵并不是本质上的差异,只是实践的侧重点和时间序列不同而已,而且,从德日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有较明显的趋同性。

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政策建议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及特征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模式的五个特征观念: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以自然为基础,充分利用人类现有的科技,考虑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生产和生活新观念,新风气。四是新的生产观。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循环经济的两种发展模式

(1)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通过组织企业内各工艺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耐用性等。(2)区域层面上的循环经济一工业园区模式。按照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问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

三、广西制糖产业的循环经济

(1)广西制糖产业的循环不经济。广西全区有糖厂95家,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制糖最多的省区,制糖量占全国的55%以上。境内企业长时间普遍存在“小、散、乱”的现象,全区就有大大小小的制糖企业100多家,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技术落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的特点,而且制糖企业集中在秋冬枯水季节生产,对江河水环境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2)循环经济总体实施思想。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广西制糖业以经济合理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技术为支撑,大大提高了产业资源的利用率。整个行业形成了资源提取原料一制造产品一变成另一种产业的原料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中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清洁生产原则。达到了制糖业产业内的最佳配置、物质循环流动、废弃物的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了最低水平。(3)具体的制糖产业的生态链:一是甘蔗制糖,制糖过程中产生的非糖蜜可作为原料生产酒精,酒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酒精废液用于生产复合肥。二是甘蔗一制糖,制糖过程中产生的蔗渣用于制浆造纸,制造纤维板,湿法造硬纸板,干法制碎粒板、绝缘板、中密度纤维板。三是甘蔗一制糖一废糖蜜制酒精、味精、低聚糖、酵母、柠檬酸、核苦酸、核酸等。四是甘蔗一制糖一滤泥一生产有机肥。五是甘蔗一蔗梢一制造高级饮料。链条中的各环节具体分工如下:甘蔗通过制糖系统生产出各种糖产品;酒精系统通过开发能源酒精、酵母精工艺,利用甘蔗制糖副产品废糖蜜生产出能源酒精和酵母精等产品;造纸系统利用甘蔗制糖的副产品蔗渣生产出高质量的生活用纸及文化用纸等产品;并且甘蔗制糖的副产品蔗糖替代部分燃煤,可以实现热电联产,供应生产所必需的电力和蒸汽,保障整个生产系统的动力供应。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1)循环经济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在其日常生产过程中,参与资源分配和使用。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完全是资源的竞争,其实作为单个企业并不可能对所有资源实施占有,从这一点来讲,产业链的形成,是协调企业资源尤其是废弃资源利用的最有效率的途径。(2)循环经济建设要加大科技的研究力度。循环经济建设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促进作用。要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参考文献

第3篇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use the circular economy to develop the industry city. Though theproblems of city's development, we found that circular economy is a kind of balance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运用

Key words: circular economy;ecological environment;construct;use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137-01

0引言

随着近几年我国GDP逐年递增,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被放在桌面上探讨,在保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中我们需要一个平衡点。另一方面我们能推断到经济增长并不代表一定要牺牲生态环境的和谐,为了生态环境的和谐我们就一定要抑制经济的发展。于是,我们发现循环,可持续发展便是我们平衡两方面的支点。如何利用好这个平衡支点关系到我们经济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共同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明如何将循环经济理论运用到生态城市建设中,旨在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说明促使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更快更好地发展。

1我国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工业化加剧,伴随工厂集聚城市而来的是大量务工人员的拥入,导致人均城市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天空受废气排放和人口膨胀的双重影响呈现出灰白色;水质也因为生活污水增加和工厂不处理性污水排放的原因对人体的危害越来越大;土地也因酸碱平衡被破坏而影响作物产量;城市人口的膨胀也加剧了城市生活垃圾的增加,而垃圾处理也成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难题……事实表明,工业化的城市环境给人们带来了就业的同时也带来了生存环境的毁来,人们一边在创造社会财富一边在承担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生存条件的恶化。另外,我们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也面临旧产业经济与新型生态建设不协调的问题,毕竟旧产业经济在我国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积淀了很深的历史文化,建设生态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新思维,新突破,要求我们在旧的生产模式和旧的发展思维上进行革新。一方面我们要发展城市经济,拉升GDP,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构造我们的生存空间是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设生态城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循环经济理论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运用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上,表现在再生资源的利用上。因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能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处理,经济发展城市又少不了务工人员的聚集,人口膨胀免不了消费和生活垃圾的增加,种种生态环境的不和谐便在经济快速发展中自然而然地产生。那么当我们要保经济增长的时候,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从节约能耗,增加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利用几个方面着手:从表象上来看,节约使用资源,增加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因工业发展导致我们对大自然的穷尽性发掘,遵守自然规律,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大自然给予我们人类的资源是丰富的,但是也是有限的,如何高效利用不可再生性资源关系到我们人类的持续发展。我们除了从节约这方面着手外还可以研发相关科学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率;使用能源替代品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发电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降低废弃物排放的处理设备成本和增加废弃物排放的渠道。从能源的使用和排放两方面切断因资源使用而代来的生态环境破坏。

从实质层面上来讲,促使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双向保护。最直接的是对我们日常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我们知道日常生活垃圾概括起来实际上就是可用作有机肥料的垃圾和难处理的石油产品,而后者对环境的破坏是具大,不可挽回的。那么,我们可以将前者聚集起来用作形成沼气,天然气资源,而的后者我们一边增加媒体宣传力度号召节约循环利用同时,努力开发相关处理设备和降解技术,在有关技术未形成前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建设有具大隐患资源的利用,从替代物的研发上解决我们日常对难处理石油产品的依赖。

3相关法律对循环经济理论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支撑

循环经济理论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运用,解决了我们资源高效利用,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也带来了循环消费的生活模式。但是,这些仅仅停留在了理论层面上。也就是说理论与现实之间我们还是感到有所差距。只有通过立法保障我们才能将所设想的理论转变为我们希望看到的现实。首先是道德宣传,我们应该加大生态资源节约保护,高效使用,循环利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道德宣传的目的,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居民意识,共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存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也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其次再是从法律层面上保障循环经济理论在建设生态城市运用。道德宣传能够起到提高人们思想意识的作用,但是仍然不排除有少数人为了一己私利,置道德规范于不顾,我行我素,给我们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带来隐患,因此我们需要有法律的震慑和强制来保障。我们可以一面总结国外发达国家有关环保与经济双向共同发展的成功事例做参考一面结合我国生态破坏的经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的穷尽性发掘。再就是通过政府制定资源开发与利用方案,达到开发的不浪费,保证高效,可持续发展。

4小结

本文从建设生态城市出发,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系统阐明了建设生态城市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建设生态城市中我们在面对资源丰富却有限,资源使用效率低,工业经济发展、人口膨胀带来的一系列生活废弃物处理的难题,在保经济增长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两者之间,我们艰难地寻找着平衡支撑点。其次,在探索经济和环境双向发展中我们发现了循环经济这个平衡支撑点,引入循环经济理论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我们提出了产业升级,技术革新促使资源的节约、高效使用,并对工业,生活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和回收再造来达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建设共同发展的目的。最后,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提出了征对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生态城市的道德宣传,在起到革新人们旧思维的基础上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道德力量和法律强制力相互协调补充共同为建设和谐生态城市做保障。

参考文献:

[1]程娜,孙岩,尹怀宁.论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9).

[2]李明.节能减排凸显循环经济[J].染整技术,2009(23).

第4篇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建设生态城市的重大意义并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的原则和步骤,为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提出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运用

所谓循环经济理论,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一、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

二、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城市和旧的发展方式的区别

(一)两种经济性质的比较:线性经济和循环经济。从物质、能量流动的表现形式来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线性经济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在线性经济中,人们通常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将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空气、水和土壤当中。线性经济正是通过这种把资源不断变成垃圾的运动,依靠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这是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中,物质、能量流动的表现形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

(二)两种发展观的比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前者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在当时,追求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首要任务,而且由于人们认识上偏差,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对立起来,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要发展经济必然要破坏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核心内容是要求社会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和危害。

(三)两种指标的比较:现行GDP和绿色GDP。 现行的GDP指标完全不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丧失程度,不能揭示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相反,环境质量的恶化却可能促进GDP的增长。如污染引起的疾病会增加人们医疗方面的开支等。由此可见现行的GDP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1993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正式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首次提出了生态国内产出(EDP),即我国现在所称的绿色GDP。绿色GDP等于传统GDP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绿色GDP建立协调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地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

三、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的发展

第一,发展生态农业。要积极开发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业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还原土地原始状态,形成了生态大农业的良性循环。第二,发展生态工业。工业发展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在产业方向上,关、停、并、转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对新上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实行集中布点或将其放在非城区的下风方向,避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的排放,保持城市使用清洁能源,恒久保持清洁生产,以符合国家的需求。第三,发展生态旅游业。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全国的大多数城市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环境优美、宜人是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标志,良好的城市环境能带来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了鼓励个人、企业和城市建设者们提高环境保护的综合能力,应加大立法步伐合理的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对个人,应赋予原先“谁污染,谁付费”条例新的内容,提高个人污染的罚款力度;对企业作优惠政策引导,从价格、税收、资金、水电等方面优惠那些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于城市建设者而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关键,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深度,鼓励节约用水,为此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如涉及到筹建污水处理厂以及铺设相应的管网项目,应尽量参考国际惯例将厂、网分开,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全部进入市场,而污水管网投资则仍主要由政府承担。

(三)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

绿色消费应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不仅应涵盖生产过程,还应和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息息相关。要树立绿色消费观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加强“道德”、“意识”方面的宣传和社会舆论来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充分意识到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青岛市;建筑固体废物; 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V44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青岛市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建设高速发展,每天都有建筑物的拆旧和新建。无论是从废旧建筑物上拆下的混凝土,还是新建筑物在新建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料,都属于建筑固体废物。这些建筑固体废物的发生量逐年上升,2012年青岛市七区产生的建筑固体废物达到1000万吨,用于可再生建材转化利用的不足三成,其中大部分进行了填埋处理,这不仅占用大量国土资源,而且其中的有害成分也会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污染,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撒漏和灰尘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妨碍了青岛市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由于建筑固体废物的组成特点和它产生于工程建设现场的实际情况,建筑固体废物中有很多废料是可以再生利用的。在资源日趋匮乏的今天,简单的遗弃建筑固体废物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研究青岛市建筑行业的固体废物减排问题就愈发重要和迫切,有必要寻找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模式。

2循环经济下建筑固体废物中的分类和分选

2.1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为破解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国家方略,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单列一章,提出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

面对资源、能源的加速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和挑战。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调整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代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2建筑固体废物的分类和分选

在建筑固体废物中,不同结构类型建筑所产生的各种成分的含量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大体一致的。它主要分为六大类:(1)废有色金属材料和废钢材;(2)废弃混凝土;(3)废木材;(4)废玻璃;(5)废塑料;(6)废砖、瓦、砌块。建筑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第一歩就是将废弃物按这六大类进行分拣、归类;然后是对这些废弃物进行技术利用,有的可以直接利用到其他建筑物,有的可以经过再生工艺流程变为再生资源利用到其他建筑物、构筑物。从近年拆毁建筑物的组成上看,混凝土与砂装约占30%~40%,砖瓦约占35%~45%,陶瓷和玻璃约占5%~8%,其他10%。在混凝土中,钢筋约占20%,粗骨料占45%~50%。

对于建筑固体废物的分选,一般分两大阶段:现场分选和处理厂分选。现场分选主要是再旧建筑物拆毁或拆毁过程中,先卸掉易拆除的部件,一般情况下,这些拆除物质要成色较新,往往会流入二级建筑材料市场; 不能出售的, 也会比较方便的拆分, 可回收碎玻璃、废木料。处理厂分选, 是指当建筑垃圾运至处理厂后进行的分类与处理处置过程。在处理厂, 新运来的建筑垃圾主要是废旧混凝土, 可集中堆存, 大块用吊车夯击, 再配合人工锤击,分离出钢筋, 送冶炼厂再生。碎混凝土块用铲车归拢, 然后按图1 流程处理。

粗碎 筛分 中碎 筛分 冲洗 分类储存

图1 建筑固体废物处理流程

其中, 粗碎可采用颚式破碎机, 控制出料粒度在100 mm以下, 筛分宜采用振动筛, 以便于筛除不易碎的其他非混凝土质杂物。中碎的出料粒度控制在40 mm, 筛分宜选用圆筒筛, 目的是将废混凝土分选成不同粒级的碎骨料。由于分离出的钢筋不可避免地会黏附着混凝土残余物, 通过酸洗可以除去。但通常情况下, 这些残余物对冶炼不会产生有害影响, 对于供应那些对原材料纯净度要求不高的冶炼企业而言, 往往不需要单独的酸洗工序。破碎后的废混凝土碎粒, 表面可能会附着覆灰, 需要用水冲洗干净。

3循环经济理论的三重循环

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的三重循环来指导青岛市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主要包括建筑行业内部循环、行业间循环和社会整体大循环。

3.1建筑固体废物行业内循环

青岛市建筑行业从行业内来看,主要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最大限度的利用再生资源。此类模式存在于建筑生产中,主要涉及到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建筑废弃物处理等环节,要求各环节主体积极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充分开展利用可再生资源(如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等)的措施行为。如图2所示。

图2建筑行业内循环模式

(1)制作透水砖。处理拆除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楼板,以及工地不能处理的污泥砖块,经过打碎、分类、筛选、再碾碎等多道工序后,大碎石变成一颗颗大小相当的小石子,小型垃圾则变成粉煤灰,这些地上建筑废弃物出来的产品不能用于结构性建筑,但可作为基础性建筑,主要是制作透水砖等。

(2)用于再生混凝土。将建筑固体废物中的废弃混凝土块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再生骨料,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配制成新的混凝土,叫再生骨料混凝土,简称再生混凝土。将这种废弃的旧混凝土配制道面、路面再生混凝土,用于道路路基和铺面工程,在当前骨料来源渐渐短缺,砂石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环境保护方面,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制成不同标号砼。加工处理地下的建筑固体废弃物,经过粉碎、分类、筛选等工序后,产出石子、细石和砂。三种产品分别出来以后,石子搭配上一定比例的人工砂,接下来会被输送到搅拌站,经过反复搅拌,最终被制成不同标号的混凝土。1吨建筑固体垃圾经过处理后,70% 为石子、细石等“粗骨料”,其余30% 为砂等“细骨料”。相对于天然砂石,建筑固体废物再生骨料生产加工成本虽然略高于天然砂石,但是经过检测,这些再生建材完全可以替代天然砂石,甚至优于天然砂石。 现在河沙基本已枯竭,政府已禁止采挖河沙的行为,同时政府也禁止开山挖石,因此建筑用的天然石子、沙土等越来越有限,使用人工砂石是未来的趋势。

(4)用于再生骨料。将地下建筑固体废物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再生骨料,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用于道路路基和铺面工程,完全可以满足道路承载能力的要求。在当前骨料来源渐渐短缺,砂石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环境保护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3.2建筑固体废物行业间循环

要求行业间资源共享及产业共生,需要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筑固体废物的输入输出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建筑固体行业间循环模式

(1)建筑固体废物用于玻璃行业

建筑固体废物中的废旧玻璃如没有破损,即可直接利用到其它建筑上去,若无法利用则可将废旧玻璃分拣出来送玻璃厂家作为生产原料,废玻璃经粉碎、预成型、加热焙烧后,可做成各种装饰材料,如玻璃马赛克、玻璃饰面砖、玻璃质人造石材、泡沫玻璃、微晶玻璃、玻璃器皿、人造彩砂、玻璃微珠、彩色玻璃球、玻璃陶瓷制品等。

(2)建筑固体废物用于冶金行业

对于建筑固体废物中的各种废有色金属材料 (铜、铝合金型材 )、废钢配件及零配件材料,钢材 (废型钢、废钢筋 )、线材 (废铁丝、废电线 )等,如果完好则可以直接利用到其它建筑物上去;对于已经锈蚀、扭曲、变形的金属材料可进行除锈、整修、矫直加工处理后降低使用级别,根据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情况,再利用到建筑物上去;对于不能直接利用和加工利用的金属材料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锻造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各种形式的有色金属型材和钢材,运用到冶金行业中。

(3)建筑固体废物用于汽车行业

汽车行业中节能的措施之一就是选材转向轻质材料即塑料,汽车塑料化当前的趋势是由作为普通的装饰件和软垫转向结构件和功能件,换言之,由汽车内部装饰扩展到汽车外部结构,因而由单一塑料转向塑料合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将登上汽车工业的宝座。

(4)建筑固体废物用于木材行业

从建筑物拆卸下来的废旧木材,一部分可以直接当木材重新利用。对于建施工产生的多余木料(木条),清除其表面污染物后,根据尺寸大小直接利用,而不用降低其使用等级。可加工成楼梯、栏杆(或栅栏)、室内地板、护壁板和饰条等、也可加入粘合剂支撑复合板材。对于建筑固体废物中的废竹木材用于制造复合板材,加工后再循环利用。

(5)建筑固体废物用于造纸行业

建筑固体废物中的碎木材由皮带运输机送破碎机进行破碎,经磁选机除金属后,经过多级筛分机进行筛分,分为造纸原料,水泥木屑板、刨花板和密度板原料等,放入不同的储存库中,作为原料供应相关企业。

3.3社会整体大循环

对于行业内循环和行业间循环所不能处理的建筑固体废物,应将其投入到社会层面进行再利用。建筑固体废物的主要成分是混凝土、石灰、渣土等,性质稳定,将建筑固体废物进行破碎,然后对其筛分,再按照所需土石方级配要求混合均匀,完全可以用作工程回填材料。

4基于循环经济的青岛市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基于循环经济理论提出了青岛市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体系如图4所示。该体系分别从建筑行业内层面、行业间层面和社会整体层面三个方面研究了建筑固体废物的再利用。

图4建筑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5结论及建议

在日趋恶劣的青岛市环境污染的情况下,有必要做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循环模式,为国家节约资源和减少建筑固体废物数量。循环经济理论要求资源形成封闭性的循环,但在实施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模式时,给出几点建议:

(1)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即出台有关建筑固体废物排放量及再利用方面的规范标准,在原有基础上结合实际发生情况进行不断更新。

(2)青岛市应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方面制定和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鼓励建筑企业和科研单位立项开展研究与开发。

(3)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利用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模式,来达到较高的回收利用空间。主要设备包括:高搅机、挤出机、塑料压制机、粉碎机、模具、检测设备等。

参考文献:

[1]谢浩.建筑垃圾处理的技术探讨[J].砖瓦世界,2010,(03):33-35

[2]张金利,姚伟龙.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北京市建筑固体废物再利用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04):88-93.

[3]郑凯,汝宜红,任福民,林自葵.建筑固体废物发生源管理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17-20.

[4]陈朝玲,任福民,汝宜红.我国建筑固体废物的管理现状及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04,(02):68-69.

[5]卢明湘.循环经济理论在我国建筑业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09):46-47.

[6]石峰,宁利中,刘晓峰,王庆永,董彦同.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05):39-42

[7]胡斌,田力琼.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建筑垃圾处理研究[J].特区经济,2008,(10):298-299.

[8]《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第3期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新视角,即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及其研究对象,并将此思想运用到区域创新和区域规划中,以期对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在新循环经济学中,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循环经济(即后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的污染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复杂,在生产、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等阶段都对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型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最高阶段。

广义循环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空间结构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新循环经济学的核心是5R原则(包括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广义循环经济学也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但总体上看,二者对空间结构较少涉及。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结构研究的缺陷已经为学者们所认识,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新模式,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必须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以研究空间结构为核心的地理学应该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地理学将是地理学和循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循环经济地理学可分为通论循环经济地理学、区域循环经济地理学、部门循环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地理学、工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等)和公司(企业)循环经济地理学。

有学者认为,广义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内涵,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要往里“装”。例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不应是循环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尽管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策来推动,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因此,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排除在循环经济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废物如废钢铁就是资源,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与垃圾发电-高耗能产业、废物如废钢铁的深加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因为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就认为不是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和资源深加工尽管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但只要遵循5R原则,就是循环经济链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区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循环经济学比目前广义循环经济学的内涵更丰富。

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新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新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强调和谐社会的形成(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消除贫困原则)、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循环经济方程、新循环经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循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广义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强调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不仅关注工业系统、社会系统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纳入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完全意义、具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并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与模式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与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与狭义循环经济相比更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循环经济原则认识的深度不同,对科学技术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同。但从学科视角看,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可持续发展学。

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科学技术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但重点应是其中的子系统即经济系统,否则,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就等同于循环型可持续发展学,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太过宽泛。广义循环经济学和新循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根据5R原则和三循环理论(良性自然循环、良性经济循环和良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循环)等对传统线形经济学进行改造,以循环型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是更新和更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可称为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循环经济与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循环经济必然是区域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区域创新网络将转型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其中的企业将变成循环型企业,既包括传统企业的循环经济改造,也包括资源再生企业和生态恢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研究循环经济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循环经济社区协调中介组织、双轨制回收中介组织和民间环保社团成为循环型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营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环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区域金融机构要支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上各循环型结点之间的物质(含“废物”)联系和循环经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的联系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关系链条。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除包括传统的动态性、系统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还应包括遵循5R原则和公平性,以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创新。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是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优质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循环型产品的生产),传统的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创新,如加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物”的运输通道和“废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导循环经济文化。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上理论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规模循环经济理论要求既考虑经济成本也考虑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范围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由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内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循环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要求传统交易成本“绿色化”,包括“废物”信息成本、绿色市场信息成本、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环形网络创新理论要求由线性创新模式或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由环形创新模式与传统网络创新模式融合创新形成的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竞争优势理论要求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绿色市场条件、基于产业生态联系的相关与支撑条件等的作用,既考虑经济优势也考虑生态优势和社会优势。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

新的区域资源观。一方面,在传统的区域资源观中,区域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知识、信息和制度等无形资源,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许多“废物”成为资源,如垃圾发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等无形要素逐渐取代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关键因素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了知识经济的影响,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在逐渐加大的事实。

新的区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主流发展观,但在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环经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将是指导区域发展的理想发展观。

新的区域市场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市场将逐渐取代传统市场,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共同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将成为指导区域规划的新理论,区域规划要遵循5R原则,重视社会公平(如区域协调与区际协调)和生态恢复,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方法即物质流分析方法、生态效率方法、情景分析法、循环经济系统论方法、循环经济信息论方法和循环经济控制论方法等将进一步丰富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

第7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古典经济学;市场经济

作者简介:刘亮(1983-),女,吉林四平人,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图分类号:F0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1-0046-03

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循环经济思想由环保界引入我国,自此我国学者开始研究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由于国内学者的认知和阐述角度不同,循环经济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1]这一定义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循环经济本质、最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概念。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追求“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sources)”的3R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这三个原则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只有减量化原则才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循环经济开展最好的发展中国家。自中央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循环经济在全国迅速展开。从1997年到2007年2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共命名6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5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1999年,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上海行动计划》,第一个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制定了重点领域的行动方案,并逐步付诸实施。2001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在一些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二、我国开展循环经济必须解决的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条件下,解决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与资源紧张和环境危机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的经济发展走的是赶超式的工业化道路,与之相应的是资源环境危机的提前来临。因此,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就要针对具体国情,切实解决好以下问题,为走中国特色循环经济之路做好理论储备。

(一)循环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循环经济学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在某些领域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突破。

首先,古典经济学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本看作是经济运行的外生变量,被排斥在经济分析过程之外,导致古典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相脱节。它们无法解释的是:为什么财富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与资源被耗竭性利用及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相伴而生呢?艾尔斯无不嘲讽的指出,“看不见的手”没有绿拇指。[2]60年代循环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它将自然资本转变为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改变传统线形物质流动模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循环经济理论认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本身,而且取决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等因素。可见,在循环经济理论中,健全的生态条件和优良的环境质量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是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将自然资源纳入到生产力要素,扩大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同时,循环经济理论也解开了困扰古典经济学的谜团:为何社会财富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与资源被耗竭性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相伴而生。

其次,古典经济学以自然资源的无限供给为假设前提。它认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无限需求。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对自然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整个世界由“空的世界”变成“满的世界”,[3]资源和环境也相应的从供给充裕发展到开发能力的稀缺,进而发展到潜在供给危机。古典经济学中原有的无限供给前提便不存在了,其缺陷也就随之显现出来。

第三,古典经济理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阻碍。(1)古典经济学所倡导的不正确的消费观。古典经济学认为,由于福利函数无法具体计算和衡量,我们便用收入的多寡来代替――福利是收入的增函数;由于效用函数无法具体计算和衡量,我们便用占有商品的多寡来代替――占有的商品越多,代表其效用水平越高。因此,为了追求福利最大化,人们便去创造更多的收入;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人们便去占有更多的商品。而且,个人的福利及效用状况是与其他人的状况相对比而言的。长此以往,便形成一个“消费――攀比――浪费――挥霍”恶性消费链条。而循环经济认为,要提倡节约消费、适当消费、绿色消费。(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误导。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对收入差异的研究中提出一个假设:人均收入的差异随着经济的增长先逐渐加大,随后这种差距逐渐缩小。在二维平面空间,若以收入差异为纵坐标,以人均收入为横坐标,则两者之间呈现出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分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认为,在一国或地区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工业化过程中,环境质量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U”型过程。当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时,才能出现转折点。[4]当前中国各地区人均GDP均低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5]根据库兹涅茨曲线,目前中国应以经济发展为主,走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路线。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环境质量必定会自然的得到改善。但是,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之上的,没有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起来。我国工业化开展较发达国家要晚,如果仍然采取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路线,那么,现有的资源环境容量是难以维持的,经济发展也是难以为继的。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以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更要结合目前的经济现实,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循环经济,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道路。

(二)市场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就要遵循市场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两者既存在同一性,又存在矛盾性。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两者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循环经济的顺利进行。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以市场机制作为调节经济的运行方式。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的处于市场关系中,所有的劳动产品和生产要素都通过市场机制加以配置。循环经济是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是无效的,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外部性,即当市场交易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没有被完全包括到企业价格中时,外部性就会产生,这意味着市场交易不能准确的反映成本与收益。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市场行为主体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这促使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努力将其外部成本内部化。同时,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促使企业将其外部收益内部化。市场失灵的另一个表现是公共物品。传统古典经济学将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作为经济运行的外部因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理性人”都在追求免费使用它们,为自己创造最大最多的收益,结果酿成了“公有地悲剧”。循环经济理念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使用是有价值的,并且它们的价值被列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进入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进行配置,最终实现生态文明下的经济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三)循环经济下政府行为和市场

循环经济是在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等市场失灵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就给政府介入经济运行提供了动力和依据。同时,市场失灵也给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必要条件。有效的政府行为包括政府的职能和行为,两者有机联系。政府职能是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对社会经济活动施加的影响和进行控制所发挥的作用与功能。而政府行为是一种过程,是政府职能的具体运作,一般界定为政府依据法律对社会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对策性管理行为。循环经济作为新生事物,要在我国迅速开展起来,需要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来推动,尤其是在循环经济运行之初,这种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循环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对象及范围一般是有选择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政府的作用并不能完全代替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事实证明,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6]政府行为只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辅助和补充。因此,即使在循环经济下,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受政府调控的。[7]现实中的市场机制是制度力量和经济规律的复合体。[8]政府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对市场进行干预,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在制度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发展循环经济,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正确把握政府行为的内容与规范,同时结合市场机制与市场规律的作用,才能把循环经济较快较好地开展起来。

(四)循环经济的短期成本和长期得益

循环经济说到底是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必须在市场经济制度下运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动力。但是,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解决链接技术、设备、体制、机制、法制、政策、投入、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会在很多方面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就清洁生产来说,在清洁生产没有全面推广和成为硬性要求的前提下,企业进行清洁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环保设备,采购清洁原材料,使用清洁能源,这比同行没有采取清洁生产的企业背上了更多的负担,其生产成本也会高于同类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从而偏离了“最低成本”的生产原则,导致循环经济的“不经济”。这样,就存在循环经济的短期成本和长期得益的矛盾。投资开展循环经济短期内见效慢、成本投入大、风险高,很多企业不愿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投资力度。长期来看,这对整个社会来讲是得不偿失的,其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但如果开展循环经济一味地依赖政府的政策推动,忽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循环经济的可行性也是值得商榷的,其循环经济的命运必将是短暂和难以持久的。因此,开展循环经济必须解决好短期成本和长期得益的利害关系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经济规律。只有使循环经济在短期内真正的有利可图,这样的循环经济才能够持久的、顺利的循环下去,为整个社会和人民造福。

(五)循环经济中的伦理问题

从国内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对循环经济的概念表述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定义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的本质规定为尽可能的少用和循环利用资源;第二种观点,从生产的技术范式角度定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第三种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可见,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形经济模式的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循环经济摒弃了“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事实证明,人类不能够主宰世界,只能在自然规律下发展和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在生态经济伦理体系和市场经济伦理之间建立起一套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这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资源国际或全球共享的时代,如果不能友好地解决环境资源所有者、生产者、消费者之间以及社会各部门、各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都将不可能真正全面实施循环经济。因此,在我国要实现循环经济,就必须确立循环经济的伦理观,需要对以上循环经济关系问题进行逐一突破,最终形成统一的循环经济伦理观,以推动循环经济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04-27.

[2] 朱桂敏.循环经济理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突破[J].天津社会科学,2007,(01).

[3] 孙勇.从“空”的世界到“满”的世界[J].经济问题研究,2004,(12).

[4] 李赶顺.浅析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其方案[J].日本学刊,2002,(06).

[5] 黄速建、魏后凯.西部大开发与东中部地区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平狄可、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8篇

与传统经济的模式相比较,循环经济模式属于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在理论研究、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人们对循环经济的需求在增加,人们提高对循环经济会计的重视,加强对会计体系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会计行业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在对循环经济分析研究之前,则需要对循环经济会计与传统的区别有更加细致的理解[1]。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概述

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循环经济思想在美国开始萌芽,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背景下。在全球范围内,循环经济理念开始迅速发展。然而,不仅受到水平机制的影响,更会受到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起步相对比较晚,之后于2003年,我国开始在较大范围内宣扬循环经济理论,推动我国的循环经济的会计的进一步的发展。而后我国于2006年便开始出台相关的研究的报告,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实质性的进步与发展,进而奠定循环经济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与进步,在社会生产方面存在较大的危机,阻碍着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由于企业需要采用循环经济,促使循环经济会计的出现。

由于传统的会计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一方面,传统的会计无法确保计量与处置的精确性,另一方面,不能够准确地对企业生产所消耗的环境资源信息进行准确地核实与披露,由此便出现循环经济会计。大量的实践表明,循环经济会计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且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三、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的对比

(一)本质比较

基于传统会计理念下,视会计为一种较为重要的工具,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好企业等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活动。然而,与传统经济存在较大不同,循环经济会计将以下几点重要内容纳入至管理单位之中。分别是:自然资源、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等,体现出环境资源的保护,更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2]。

(二)目标比较

传统会计着力于记录好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类型的信息,为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更为准确与全面的参考依据,循环经济会计工作同样具有上述几点重要的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循环经济会计工作更加注重提升企业的资源的利用效率,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循环经济会计工作的基本工作目标。此外,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态环境间和谐的发展的相关的信息,都会由循环经济会计向政府反映,此外,循环经济会还需要仔细地全面地分析企业所回收的废弃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对象的比较

传统的会计工作所包含的工作对象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资金与资金运动,以货币衡量的方式体现出来。然而,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充分地考虑资金与资金运动,更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如:所回收的废弃物数量与效率、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

(四)比较基本假设

首先,需要比较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的主体。其中,传统会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重要内容,例如:首先,所特定的企业;其次,在会计报告中指出的主体。然而,循环经济的会计主体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如:依赖于消耗自然资源,以及破坏周围自然环境进行生产活动的企业;

其次,会计分期与持续经营比较。通常情况下,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在会计分期与持续经营方面不存在较大差别,两者都需要充分地考虑会计分析以及持续经济,主要针对的对象为永久性经营企业;

最后,货币的计量,传统会计会以货币为基本的核算单位,而循环经济会计则需要评估以下几点重要内容,如:植被破坏水体资源等,然而,其无法使用货币形式对其进行开展核算工作,这就要求复合计量方式的使用[3]。

(五)原则的比较

传统的会计工作应当保障会计确认以及计量的准确性,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应坚持以下几点重要原则开展会计工作,如: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然而,在上述几点原则基础之上,循环经济会计工作还添加生活环境保护,以及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等重要原则。

总而言之,循环会计理论在具有传统会计理论内容基础上,在本质、对象、基本假设等基本原则基础上,添加一定的内容,进而提升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且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具体进行循环经济体系的实施的过程,则需要充分地考虑两者间存在的不同。

四、推动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的措施

(一)深入研究循环经济会计的相关理论

1.开展学术交流会。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应用自身具有的自然资源,召开循环经济的会计学术研讨会,并且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对循环经济的会计内容内外环境、框架以及必要性展开讨论与研究。

2.出版相关的专著。会计学界与政府部门等组织机构,可以成立进行出版的资助基金。在循环经济理论通过专家学者的审批之后,则可以对会计学术专著提供出版的资助,促使整个会计学界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推动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的发展。

3.加强试点运行的研究。首先;会计学会在指导下,构建一个试点运行的评估小组,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此外,需要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推动我国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强化实践研究

1.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企业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相关培训,引导从业人员树立起正确的循环经济的思想观念,掌握与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相关的理论技能与操作等方面内容,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循环经济会计工作的落实提供重要保障。

2.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现阶段,我国已经颁布相关的基本法律,给予循环经济工作更多的指导,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完善基本法律构架与法规体系,进而约束循环经济会计的各方面,为循环经济会计的施行的平稳性提供重要保障。

第9篇

(一)传统经济

传统经济的指导思想起源于西方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主要由三个观点,又称为三最大原则: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从18世纪以来,人们基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不断的向自然索取,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也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然而,发展的背后,也埋藏了巨大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工业生产依赖的石油、煤炭、天然气、钢铁等资源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系统日趋恶化,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现今,人类生活和生产已经饱受传统经济发展带来环境和资源的问题的伤害,三个最大原则已经难以为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未来发展令人堪忧,为了解决人类未来发展的困境,创造出新的经济理论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已经迫在眉睫。

(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新的生产方式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员包括科学、教育、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代表,之后该委员会起草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设想一文字形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解决了传统经济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以破坏生态求经济发展的难题,为人类未来经济发展,如何与生态、自然相处指明了道路,这是科学的发展观或可持续发展观。

(三)循环经济的形成

鉴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一词,他的“宇宙飞船经济”的基本观点是: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将耗尽而毁灭。地球经济系统,有如一艘宇宙飞船如不借助太空帮助,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废物最终会污染“飞船”舱内的一切,到那时,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崩溃,所以,人类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将传统经济逐步过渡为循环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形式基本“3R”原则:第一、减量化原则(Reduce):减量化原则是把握生产环节的入口,主张利用原料和能源的低投入,尤其是环境友好型的原料和能源,达到预期的生产和销售的目标。追求较高的资源生产率(其中有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的生产率),不能将地球既当作取料场,又当作垃圾场,把人的理性需求和减量化原则相结合,创造出人的理性需求和自然生态承受力以内的良性循环。第二、再使用原则(Reuse):再使用原则是把握生产运行的过程,尽可能的使用能再次使用的原材料来生产既定的产品,延长产品的服务期限或使用寿命。追求较高的资源重复使用率,必须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将其它企业生产残留的废弃物,作为最初产品的生产原料,真正的做到无废物,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再资源化原则(Reresource):再循环利用观念主要是企业生产的废物利用,要在在企业内部建立循环;再资源化原则是把握生产过程的结尾,要求没有不合格的产品,即使不合格的产品能作为原材料再次投入生产资料领域,追求较高的废物利用率,可以减轻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将不同的产业部门和不同的产业体系形成互补的统一体,转变传统经济粗放开链的发展模式,形成集约闭环的新经济发展体系。

(四)循环经济的演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并且得到了世界的承认,中国人也完全有能力创立自己的新经济学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思想和对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入思考,清华大学大学出版社印发的吴季松老师写的《新循环经济学》,得到了国内外经济学专家的肯定。吴季松老师的新循环经济学理论在早先的循环经济理论的原则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又创新的提出新循环经济的的“5R”理念,创新性的提出了再思考(Rethink)与再修复(Repair)两个新的理念,将传统的清洁生产“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总结出了现今新循环经济理论。

1.再思考(Rethink):新循环经济学理论创造性的在关注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的基础之上,还要关注自然资源循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社会新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第二财富:修复与维系被破坏的最重要的社会财富生态系统。不能以自然财富的减少为代价来片面地增加社会财富,实现两种财富之间的循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例如:一座豪华大厦建在将荒漠化的地区,其价值将可能为零;所有的五环、六环公路如果没有水的支持也会变成一片荒漠。

2.再修复(Repair):为了更好的创造出所需要的社会财富,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生态建设工程,修复社会财富生产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伤害,维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提高以后再增加社会财富生产,形成良性循环,与自然和谐。例如:大力发展生态工程。

(五)新循环经济理论创新方面

相比传统经济学,新循环经济学中吴季松老师创新性的提出了五种转变。

1.由一变二(提出第二财富:自然财富)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思想中,社会财富是人类社会拥有的唯一财富,他主要是能够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同时提供人类其他活动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以及一些基本的设施。然而,新循环经济提出一种新的财富:自然财富。认为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对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修复也是在创造财富,换句话说创造社会财富和修复自然财富是进行社会生产的目标。

2.由一变三(包含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将自然生态系统看作外在部分,不关注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变化,同时把科学技术作为假设条件,着重研究的是社会经济;新循环经济学是将科学技术、社会经济、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也成为其组成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它们整体的发展变化,描绘出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

3.由二变三(增加资源循环)劳动、资本、资源这三者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被视为生产的三要素,其中针对资本循环和劳动循环都有充分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理论和实际研究成果,例如:“退休制”、“八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制”等,但是对于面临较多困境的自然资源循环使用的研究却为数不多,而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新循环经济学认为在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下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应该转变到对资源的循环使用方向上。现在急需解决的是资源的匮乏、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危机的问题。

4.由三变四(大力倡导科学技术)虽然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可能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应经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且已经超越传统生产三要素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所以新循环经济理论认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函数的要素之一,它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要保证。

5.由旧“3R”到新“3R”(理性的要求,循环经济与能再生的资源)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循环经济学,通过实践对其进行了延伸和拓展,传统的清洁生产三原则的内容也有新的拓展。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经济活动的源头,做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教导人们更加理性的认识自己的需求,不能是为了欲望,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即可,将经济哲学的“理性人”的观念扩展为“知识人”的观念。再使用原则:再使用原则针对生产的中间过程,将传统的关注产品使用周期和使用寿命,做到一物多用,转变为多个行业共享生产资料和产品信息资源,建立不同产业部门之间产品或者废物的循环使用,建立“再制造”产业,最大可能的使用可再生的资源代替稀缺的生产资源。再循环原则:传统的经济形式是开链的,从原料的投入到产品的制造成功和废物的排放,没有形成产业之间的原料循环体系,包括原材料投入,产品制造,废物排出,其他产业的生产原料。总结:由上述论述不难发现,新循环经济学识一种新的经济学,他不同于传统西方经济学,也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差异,他与这两者在“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比较重要的经济学问题研究上都存在差异和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遵循的准则

对于循环经济来说,其主体很明显的是企业,也只有企业才能展现出循环经济的理念。企业在实施循环经济时要遵守的准则如下:

(一)整体系统分析准则

应用一系列的新理论、新学科,如应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生态学以及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等等,全面地分析投入与产出,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方面的大系统上具体研究其中满足经济原则的客观规律,企业在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效益上要做到量力而行,完全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标志着企业和工程的现代化,也是它们今后发展的方向。

(二)循环经济生产的准则

在传统的经济理念中,大自然既是采集地,又是垃圾场,这种属于线性经济模式,列如很多企业和工程把河流既当成“饮水源”,又当成“排水渠”。然而循环经济属于闭环经济中的生态环保型模式,根据生态学中食物链的链接方式,使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模式。

(三)生态成本总量控制的准则

成本也理所当然的要包括生态成本,因为在经济生产的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后进行修复是需要代价,所以成本理应包括生态成本。据报道,我国因为防治污染的环境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占有很大比重,这还不包括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如果再修复投入必将更大。

(四)生产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准则

利用一些再生能源(如水能、太阳能、核能等),全方面的运用现有的生态环保技术,例如无土栽培技术、基因从组技术以及废弃矿山复垦技术等等。企业离不开水、土地、能源这些必备物资,这些物资作为企业的命脉,应该受到企业家们认真的对待,把该科技运用到企业发展的技术中去,合理的利用企业资源,给企业带来划时代的进展。

(五)尽量将高科技应用于生产和工程过程中准则

所谓在生产和工程过程中运用高科技,实际就是表明要加大知识投入的比例,在一些传统的企业中推行高科技,创造高新技术,例如在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中应用新的生物知识,创造出高质量的污水处理技术。

(六)生态工业链的建构准则

生态产业链的建构是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将不同的产业联合起来,形成功能强大的产业链,在原材料和最终排出物之间建立循环利用的关系,从而促使不同的生态产业之间发生联动效应。

(七)以生态建设作为各项建设的基础的准则

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中,生态建设是其他各项建设的基础,若要提高整个生态环境在经济前进中的容纳能力,就必须加强生态建设。目前国家比较提倡的建设生态系统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四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蓄还流、退田还湖。

(八)消费体制的绿色化准则

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资源,一旦消失将永远不再出现,因此应该利用行政或是技术上的方法来减少对以这些资源为原料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另外对于一些华丽的包装的生产也要运用税收等的方法加以限制。目前国家就提出在塑料袋的消费中增加税收,这一发展趋势应对企业有所启示。上文所论述的准则虽然是新循环经济所必须拥有的主要准则,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求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这原则。

三、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3R原则 利益相关者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可以从财务角度科学的评价企业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状况,促进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一、循环经济理论回顾

(一)循环经济的起源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人类社会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是单向的“直线形”产业链条,而循环经济追求的是“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圆圈形”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使经济发展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效益最高、污染物排放最少。“循环经济”追求的理念是: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目标是构造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与协调发展的增长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 目前,理论界基本认同杜邦公司最初提出的“3R”原则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3R原则”是指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和再循环原则(Recycle)。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流量,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可利用的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3B原则的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三)循环经济理论文献回顾 巴里・康芒纳1974年所著的《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是较早的阐述循环经济的著作,作者通过回顾洛杉矶的空气污染、伊利湖的水污染等由于工业发展所引发的严重环境问题,认为战后使用新的生产技术的经济体系确实在短期内是获利的,但是,这种利润是以污染环境及一个生产体系受到高度损伤为代价的;认为因为环境危机是社会对世界资源错误管理的结果,所以当人类的社会组织与生态圈取得和谐一致时,环境危机才可以得到解决。1997年,Rosana Moraes和Sara Elfvendahl等,发表了名为《论国家土地政策对森林退化的影响――以秘鲁亚马逊河为例》的论文,作者以1986―1997年的资料为基础,论述了城镇化对森林和环境的破坏,指出政府政策对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提出了在发展环境友好经济中政府的作用,认为循环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性强的经济,制度的作用不可忽视,该文章从制度方面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给予了启示。2003年,Monica Tapia和Luis Zambrano发表了《关于墨西哥中部农村水产业发展对社会和生态的影响》,作者以水产品为例,指出水产品(鲤鱼)产量的变化不仅影响到洁净水系统,还改变了人类社会关系(鱼塘主和农民),提示我们建立循环经济应考虑社会和生态两方面的问题。我国学者吴季松于2005年所著的《新循环经济学》就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循环经济产生的科学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行了阐述,并简要介绍了高新技术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提出产业设想。从这些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国内外学者通过反思人类盲目发展经济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其对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威胁,认为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促进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对企业传统财务分析的影响

(一)循环经济促使财务分析的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经济条件下,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以投资者决策有用性为基本原则,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因此,财务分析的主体是投资者,目的是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披露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信息,还包括大量的有关企业资源利用与节约、环境与保护等方面的信息,即环境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管理当局)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财务分析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首先,对投资者而言,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价值受到企业环境绩效(环境保护成本与收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在国家强化对企业环境保护的法律约束和社区提高对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督意识的前提下,企业如果仍按以往的“高污染、高消耗、高载能模式”来实现财务目标,会使企业承担各种法律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企业财务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会受到影响,从而损害了企业的价值,这使得企业投资者关注与企业环境支出相关的一切信息,包括环境污染治理义务及其治理的成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现阶段的以及未来可能的环境负债支出等;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实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会使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成本降低,企业能够得到环境保护的收益,这在客观上会促进企业盈利和现金流增加,提高企业的价值。其次,对债权人而言,在循环经济条件下,社会倡导“绿色融资”,作为资本的提供者,债权人主要关注环境保护风险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环境支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因为利息支付与本金偿还都受企业收益变动的影响,如果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负担过重,导致收益大量减少,就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随着环境管制日趋严格,企业不但为过去、现在的环境污染负责,未来的环境支出也强烈影响企业现金流。所以,债权人就需要使用环境财务分析来了解企业的环境绩效,从而可以合理的安排其收款计划,降低自己的风险。再次,对政府监管部门而言,其主要着眼于宏观管理,需要通过环境财务分析来了解企业环境绩效的状况,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为修订环保法规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提供财务数据的支持,最终达到保护环境、有效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最后,对企业管理当局而言,其主要他们着眼于微观管理,需要利用环境财务分析所提供的数据来了解本企业环境绩效的发展状况,从而采取措施来加强环境绩效的管理,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循环经济促使财务分析的目标多元化 传统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股东(或投资者),财务分析指标的目标就是帮助股东理解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从而使股东做出最优的决策,最终实现资本的优化配

置。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由于财务分析主体的多元化,使财务分析的目标也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投资者的财务分析目标是准确界定企业的价值,债权人的财务分析目标是了解企业真实的偿债能力,政府监管部门的财务分析目标是为法律完善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企业管理当局的财务分析目标是有助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三)循环经济促使财务分析指标的多样化 在传统经济下,投资者追求的是个人财富最大化,这取决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企业的价值=现有资产的现金流价值+增长机会的价值,所以财务分析主要是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投资价值。但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价值;现有资产的现金流价值+增长机会的价值+(环境收益的价值-环境成本的价值),并且由于财务分析目标的多元化,使环境财务分析指标多样化,不仅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还有反映企业环境绩效方面的指标。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使企业财务分析从传统的会计信息领域发展到会计信息与环境保护信息的结合,成为更加全面、准确反映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有效工具,(图2)说明了这种影响与变化。

三、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一)企业环境活动总体情况的指标这类指标反映了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投资、费用支出和收益情况,通过这类指标的比较计算,可以从总体上了解企业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态度、投入力度以及大致效果。同时通过一些同行业企业也间的比较,还可以对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投入和管理情况进行评价。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1)环保设备投资比率=环保设备净值/固定资产净值×100%。该指标是衡量企业环保设备投入情况的指标。在传统经济条WF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设备的投资,重点关心的是用于产品生产的一些固定设备,对环保设备的投资兴趣不大,导致这些企业产生大量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与环保设备投资额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环境污染处理情况,并且在行业或者不同的企业之间,这一指标也是可以相互比较的。企业的环保设备投资比率过低,说明企业在环境保护(尤其是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或者是没有足够的、实质性举措;此比例越高说明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越积极,同时也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

(2)环保负债比率。环境负债比率=环境负债,流动负债×100%。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只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企业就要为此承担责任,形成真实的确定性负债或是或有负债。根据各项法律法规和现行管理体系的要求,许多曾经或者正在对环境造成损害的企业,都面临着要么现在承担支出、要么债务、或将来在某一时刻承担支出或债务,这里的债务即环境负债。环境负债比率较高的企业,其发展存在一定的隐患。在一般情况下,环境负债率越小,说明企业的环保意识越强,相应的环境风险就越小。

(3)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处罚性环境支出/环境支出总额×100%。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指企业由于某些环境项目或者指标超过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上限,对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因此受到政府以及相关执法部门的处罚而产生的支出。企业的处罚性环境支出包括污染物超标罚款支出、污染事故罚款支出、污染赔付支出等等众多罚款、赔付和其他形式的惩罚性支出。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越低越好。

(4)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预防性环境支出,环境支出总额×100%。对于企业而言,是在污染产生之前或事故发生就做好预防工作或是后期进行补救;是在意识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同时就开始进行保护、治理和改善工作,还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之后迫不得已才去购买设备,这两种情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环境意识越强,相应的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应该越低。企业的预防性环境支出比率越高,企业在环境方面的主动性越强,相关的支出收益等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可预测性越高,企业的计划以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二)企业资源利用减量的指标 根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Rule of reduce),要求企业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即实现单位产品物质使用量(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尽可能节约。反映企业资源利用减量的指标主要有:

(1)能源使用减少率。能源使用减少率=(上年单位产品能耗一当年单位产品能耗)/上年单位产品能耗×100%。该指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耗用能源的下降比率,反映了企业能源消耗的变动趋势,如该指标值为正,说明企业能源消耗年度间趋向减少,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物质减量化的要求。

(2)原材料使用减少率。原材料使用减少率=(上年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当年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上年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100%。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单位产品中原材料耗用量的下降比率,指标值为正,说明企业年度问对原材料的消耗趋向减少。

(3)废弃物排放下降率。废弃物排放下降率=(上年废弃物排放量一当年废弃物排放量)/上年废弃物排放量×100%。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所排放的废弃物的下降比率,用以从总量上反映排放的变动趋势。

(三)企业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情况的指标 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尽管按减量化原则来进行生产,但仍然会产生一定量的废弃物或污染物,所以,根据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Rule of reuse)和再循环原则(Rule of recycle),企业要尽可能要对资源进行多次使用和采取多种方式利用,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减少最终的排放。反映企业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情况的指标有:

(1)重复用水率。重复用水率=(年循环使用的水量+年一水多用的水量+年串级使用的水量),(年重复用水量+年取水量)×100%。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重复用水量占其用水总量的比率。一般而言,重复用水率越高,表明企业对于水资源的再利用的效率就越高。

(2)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第i种废弃物在企业废弃物中所占的比例×企业对第i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量/企业第i种废弃物的产生量)×100%。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的程度,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的能力越强,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越高。

(3)原材料循环利用率。原材料循环利用率=原材料回收利用量/原材料下脚料产生量×100%。该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中的边角原材料的综合利用量,该指标越高,说明了企业对于原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率就越高。

(4)设备再利用能力。设备再利用能力=设备可利用零部件价值/设备待处理时价值×100%。该指标是指企业设备系统不再用于生产时其零部件的可再利用比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

对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残值利用率就越高。

(四)环境财务分析指标综合分析――沃尔评分法的应用 20世纪初,亚历山大,沃尔在对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分析时采用了一种综合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选定的财务比率进行评分,计算出综合得分,并据此评价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该方法又被称为沃尔评分法。在对企业的环境财务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时,本文借鉴沃尔评分法的思想,设计了一套企业环境财务综合分析表,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该企业的评分为93.25,而基期的分值为100分,所以本年的环境财务状况从整体上不如上年。

四、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用对策

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后,可以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同时,综合考虑企业环境活动的情况,从而使相关利益者能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促使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决策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实现。但我国目前处于循环经济的探索阶段,在理论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在实践中成功的案例和经验还不多,所以应用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还需要一些客观条件的支持。

(一)建立环境会计制度 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指标取数来源于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然而现行会计制度无法满足需要,因而迫切需要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建立环境会计制度,首先要研究受循环经济理论影响而导致的环境会计制度核算前提的改变;其次,要建立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企业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费用、环境收益的确认与计量原则,规范相应簿记方法;最后,要建立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报告系统,规范各种环境报表的格式、内容及填列方式,规定企业环境报告的披露渠道。

第1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管理会计 企业应用

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主要讨论循环经济下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还没有真正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从管理会计角度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本文主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思想,把企业作为主体,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及长远经济效益为目标,从战略高度去谋划,通过预测、决策、协调、控制等多重职能手段为企业投资立项、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考评,从而达到企业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出现及其会计研究现状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 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循环经济问题得到了全世界广泛关注。1968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中专门写了资源循环问题;20世纪80年代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探讨了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89年起为配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指定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各项会计处理;美会计学会(AAA)建议采用改变个别会计科目的办法来反映环境责任;美国的证券委员会要求上市公司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对自身的环境表现进行实质性报告;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1996年提出一份《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讨论文件,详细述及环境成本核算、环境负债核算、或有环境负债、资源损害复原、信息批露等问题。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颁布了一份《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征求意见稿,主要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内部控制等内容。我国循环经济会计研究起步较晚,但还是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2001年中国会计学会专门设立了一个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负责规划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方向,召开全国性学术讨论会,编辑出版了相关研究成果;二是专家学者出版了许多相关的理论专著。如徐泓的《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1998),孟凡利的《环境会计研究》(1999),郭晓梅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2003)。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类92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达2000多篇。但以往的研究重点是在财务报表披露上,即财务会计的问题。实际上作出决策的是管理当局而不是会计人员,应该从管理与决策的角度出发建立循环经济管理系统来将循环经济思想与企业相结合。这时循环经济会计进入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研究阶段就十分必要。

(二)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研究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将经济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反馈式流程,也即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运用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长期效益最大化服务。运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运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可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相关依据;运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管理方面基础;运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可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充分利用、企业长期效益最大化服务。

二、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内容设计

(一)循环经济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 循环经济管理会计是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兴会计分支,是循环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在循环经济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三者最大化(均衡)为目标,以企业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对象,运用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其进行规划、控制和管理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工业经济由原来的资本制约型向资源制约型方向发展,这种以高耗能、低产出、高排放的单循环生产模式,势必会导致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增长的极限”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政府提出了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循环经济纳入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循环经济理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客观现实基础,它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场革命,同时也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传统工业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化,势必对会计提供的信息内涵提出更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会计模式(尤指基本内涵)也要发生变革,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下,企业必须站住战略高度去谋划、设计生产经营以便更好的发展循环经济,因此研究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十分必要。

(二)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目标 以往企业是以核心经济价值来衡量企业的业绩,传统管理会计也是以此为目标来设计的,它存在许多缺陷。因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的调整可能是冲突的,以核心经济价值为目标的企业实际上将自己与整个外部环境隔离开来,并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从长远的观点看,经济效率不一定等于生态效率,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的《企业环境管理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的有关规定,生态效率=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思想的企业必须转变其目标。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赖以生存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必须按生态经济发展规律组织生产经营,其“受托责任”是以“3R”为原则,着重于源头污染的治理,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作为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在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其目标又分为三类:(1)最终目标是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价值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2)基本目标是在终极目标的指导下,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各种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3)具体目标是提供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执行性的指导信息。一般而言,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企业债权人(主要指银行和保险公司)、政府管理部门(如环保机构)、社会公众(如消费者、企业职工)、企业管理当局等。

(三)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职能 与管理会计的职能一样,循环经济管理会计也具有预测、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监督评价与分析控制等职能,但所体现的具体内容不同,目的也不尽相同。主要是为企业高层提供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计划、控制、决策和进行业绩评价。依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循环经济管理会计职能所体现的具体内容表现为:(1)在减量化方面。首先要研究产品设计等,应考虑环保成本,即应考虑到在引入环境要素对产品的影响,对产品设计进行调整或对产品生产进行选择;其次在原材料选择时,要求在经济中应尽可能地运用可回收的,能再生的以及高效低耗特征的材料,减少或避免对可能产生污染的材料的选用;再次在产品包装方面尽可能要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废弃物排放。(2)在再利用方面。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要求管理会计重视对资源寿命周期与使用方式。尽可能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尽量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产品,防止其过早成为垃圾。(3)在再循环方面。如何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变成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4)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每一个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也离不开这些先进的载体――设施、设备的开发和更新。可见,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因素。因为节约能耗和物耗,选用污染轻或无污染的工艺,包括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开发新材料以替代有毒材料和污染材料;开发资源再生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这个核心因素。因此相关技术的研发(或引进)应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因素而技术开发(或引进)成本与相应的企业和社会收益亦是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内涵之一。在循环经济理论下,作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主要提供的信息有:企业所处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信息。因为企业的环境问题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企业要披露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为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及环境收益信息;企业生产的产品与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关系信息;与3R相关的技术研发、利用投入与产出信息;企业投资立项、产品研发与设计、生产、销售全方位监控信息等。

(四)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绩效评价体系 由于业绩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循环经营业绩的评价是促进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组织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循环经营业绩评价体系设置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循环经营业绩的正确评价,因此,循环经营业绩评价的关键是合理地设置评价体系,以充分评价企业循环战略经营业绩。(1)设计循环经济业绩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循环经济下企业业绩的评价应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的关键因素――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而不单是原来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评价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比较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特征,即既要有反映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各子系统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状态的指标,又要有反映以上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的指标。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业绩评价的重点是以“3R”为原则的资源循环利用与治理效率。无论何种性质的社会,也无论何种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对财务业绩的追求始终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也就决定了循环经济下企业业绩的评价仍需以财务业绩为根本。而循环经济下企业业绩评价应将两种目的不尽相同的业绩评价方法综合运用,既要有利于业绩的评价,又要有利于对业绩形成过程的管理。(2)循环经济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依据以上原则,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从经济绩效,绿色效果,资源和能源利用,销售和消费属性,发展潜力五方面来设计。具体来讲,经济绩效包括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市场能力,资本积累;绿色效果包括环保意识,污染物回收利用,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的实施程度;资源和能源利用包括绿色能源使用,能源节省,绿色材料使用,材料节省;销售和消费属性包括产品回收,包装物回收,售后服务,绿色使用;发展潜力包括管理人员与员工素质,企业决策与执行能力,发展战略,社会责任。当然在实际应用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各个指标进行选择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不同的界定。

三、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

(一)循环经济理念下江淮汽车公司的投资决策和产品设计 企业在新产品的投资开发,环境项目的投入和产品战略经营等长期决策中需要进行投资决策,而投资决策恰当与否,对企业具有长远的影响。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所面临的将不仅仅是财务上压力,还将面临环保压力和社会责任,更要考虑企业可持续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江汽改进了传统管理会计的投资决策,建立适当的投资决策框架,对所有的投资项目从财务、经营和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江汽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充分考虑产品本身的安全、生产工艺的污染性、产品末端的废物利用及资源化等因素,从原先考察微观利润标准转化到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宏观获利能力。在项目选出后,江汽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的技术能力。从技术角度看,一项投资决策可能对企业的价值链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如物质的供应、生产流程、售后服务,特别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确认并计量与项目有关的全部的环境成本和效益。江汽在选择投资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改变其分析模型。首先,决策目标应多元化。决策分析不再以单纯的经济参数为标准,应考虑社会、环境等多种目标。其次,环境因素纳入了决策分析指标。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减少投资风险。最后,江汽在投资决策中还加强环境适应性分析,在对投资机会评估时,除参照规定的财务目标外,还需要参照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目标,并深入评估,对该项目决策可能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作出详尽准确的评价,使企业投资决策做到真正和全面的合理化和科学化。江汽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合到管理会计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把研发的重点放在车身轻量化和节能环保上,传动系的优化匹配,以及零部件的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模板化上。目前,江汽已累计开发64个环保节能型系列产品,汽车尾气排放均达到欧Ⅱ或欧Ⅲ标准的要求。其中混合动力电动城市客车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被建设部城市专家委员会评定为“大型城市高级客车”;而纯电动新型新型公交车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和北京奥运会项目。

(二)循环经济理念下德力玻璃器皿公司的“3R”生产 在减量化方面,德力公司首先改进了管理会计系统下所提供的信息,将如何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以及怎样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循环经济思想融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中,根据德力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出环境成本,并将环境成本予以内部化。德力把与3R相关的技术研发、利用投入与产出信息在给高层报告书中予以披露,使管理者更清楚地认识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效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可行的技术创新方针,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综合效益。利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还可将循环经济目标量化,以便制定出合法规又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目标并将此目标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执行部门,作为开展日常工作的标准和业绩评价的依据。在这些信息的指导下,德力高层组织技术力量对外国先进设备H28进行反复研究,经过几十次试验,花400万元建成了新的生产线。这种新的生产线不但节能,而且每条生产线可年增加附加值70万元。德力公司又投资1200万元把一条生产线变烧煤为烧天然气,既降低了能耗,又避免了二氧化硫的污染,改善了车间工作环境,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在再利用方面,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控制的方法,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量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资源,防止其过早成为垃圾。德力内部管理会计提供企业投资立项、产品研发与设计、生产、销售全方位监控信息,在实施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监控和评价。德力公司管理层对循环经济管理会计提供的相关数据并结合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财务分析,分析进行再利用的成本效益及环境效益,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使企业的循环经营处于持续改进的状态,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业绩。德力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每年要产生1.2万吨的玻璃废液,根据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及相关建议,得力公司高层决定把这些玻璃废液重新回炉利用,增加了产值4200万元,而且减少了污染。而对于生产中的余热他们就增设烟道热水锅炉,把水加热,用于职工洗热水澡,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再循环方面,循环经济再循环原则要求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垃圾,将垃圾资源化。这样既节约了新资源的开采,又使废弃物数量减少,降低了末端治理的费用。德力内部管理会计提供企业所处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信息,尤其是外部环境成本,即由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对环境有影响的行为所引起的,企业外部其他个人和组织成本的增加。例如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污染了环境而造成的居民健康损害、动植物物种灭绝等等。在循环经济框架下,外部环境成本不可能永远都是外部的。即使企业不能自愿承担这些外部成本,政府将会通过制定相关的税收和法规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所以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考虑到这些外部环境成本,在降低这些成本的同时增加环境效益。德力公司的管理会计在经营生产的投资决策上反映出不同决策间的环境管理方面的差异,不会因为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导致大量的前期投资不能及时收回,而被视为延长了资金回收时间,成为不经济方案不被采纳,从而能够做出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决策。德力公司在烧锅炉时要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烟尘,为了降低这些外部环境成本,增设烟尘处理装置,烟尘通过水的过滤和处理,然后再卖给制砖厂制砖。同时烟尘被净化后,已不含污染物,不再污染环境。该厂这项环保成果被收入国家环保总局的“年鉴”。发展循环经济使德力找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新途径,企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实力快速提升,并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发展循环经济21世纪社会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关注循环经济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而传统管理会计在处理企业经营生产的预测与决策、全面预算、存货与成本控制、绩效考评、战略策略等方面没有很好的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以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对管理会计进行创新十分必要。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实务的推广应以理论的不断完善为前提;企业要转变观念,树立节约环保意识、更新知识,从而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要加快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能够尽快在企业中实施循环经济管理会计以更好的发展循环经济,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蕊:《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第1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自然科学;生态经济;经济学

循环经济被认定为是一种能够与地球和谐相处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其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被称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文化现象。循环经济其本质上被认定为一种生态经济,是工业文明的象征,也是国家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想与地球共生共存,必须对循环经济进行深入研究,尤其对循环经济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1循环经济学的内涵

经济学将生态经济定义为循环经济本质,关于循环经济学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循环经济既要保证经济系统顺畅,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系统的维系,通过对资源与能量的有效、合理分配减少污染,并获得更多的有价值产品,是在有限的资源、确保环境洁净的前提下,解决生态问题,形成以经济学方法为研究资源、以环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应用经济学科。

2循环经济的自然科学基础

2.1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就是哲学上关于循环经济的诠释,即事物与事物存在的联系、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归宿,事物应遵循一定的自然定律。把资源变成垃圾的运动、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是传统工业经济的主要模式;循环经济与此不同,其最大特点是物质闭环流动,在不断的经济循环体中,物质和能源都被合理分配和合理利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都有附属产品和代谢产物,传统工业经济一般较少考虑附属产品和代谢产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循环经济则合理利用附属产品和代谢产物,将之转化为新的存在形式,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被自然环境接纳和再利用,从而保护环境,抑制环境恶化。循环经济将破坏环境的代价最小化,保持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

循环再生原理和可持续发展是循环经济学基本原理,本质是生态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代谢产物和废弃物破坏了生态,而城市化的进程导致排放污染源的持续增多,使原本稳定的全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的自我净化功能也逐渐衰退。循环再生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可将生物之间的活动联系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和整合资源,建立良好的社会与自然之间复合生态系统。同时,可保障工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条”健康化发展,开辟系统内部物质的循环渠道,形成企业与系统内部物质闭环循环,进而完成节约资源、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系统的维护等共赢的局面。比如,在企业层面上,政府给予资金帮助,助推其建立小的循环模式,采用清洁能源和清洁的先进生产技术,既在生产过程中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还减少了企业的污染排放。此外,循环经济是社会共同的责任,所以,应该从政府层面上、扶持政策上给予资金和相关技术协助,引导企业完成相关循环经济的转型,进而实现全面循环经济。

2.3循环经济的生态经济学基础

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属于遵循生态规律的技术性营运模式,是技术集约化的成果转化为生态科技,也是目前比较流行和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态技术侧重于对排泄物的污染治理,对废物再利用的重新资源整合使用,以及清洁型的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应用。此外,生态计量经济学也是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研究生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准则,是生态计量经济学的主要涵盖,也能客观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总量,是经济指标的一个重要考核。伦理学、经济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共同组成了生态经济伦理学学科。其研究方向主要是经济价值、伦理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以及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属性关系,从而保证社会福利不下滑以及生态价值不降低。其主要内容包涵经济伦理规范的所赋予的规范的合理性原则,实现自由平等、等价交换的基础,同时,保障生态伦理原则不被破坏。

2.4循环经济的制度基础

循环经济的健康化发展必然要有相应的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政治、法律制度来保障,从而约束公民的经济行为,同时,文化道德建设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软环境协助。在国家政权的宏观管理层面上,应给予政策性支持,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主体进行引导和开发。同时,监控环境,确保循环经济的发展符合环境的生态要求,对环境保护立法,进而实现行政管理制度与生态法律制度相结合。生态文化伦理建设也是循环经济的“后勤保障”,规范的生态教育制度能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建设出符合生态伦理和文化观念体系。

3结束语

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最大化促进了自然科学基础的形成,有助于我国农业、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做好相应的循环经济研究,在生态价值基础上,形成人的生态伦理,让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让我国的各个行业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支持下获得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升.大农业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与技术体系[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5(09).

[2]王红,齐建国,刘建翠.循环经济协同效应:背景、内涵及作用机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