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7 08:20: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心理视频案例的选择
为了有效实现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价值,教师必须对之慎重选择。
1.视频案例的选择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所选取的视频案例,既要满足播放的软硬件支持、清晰度等要求,又要达到心理案例的常规标准。为此,选择视频案例因遵循以下原则:(1)典型性,即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能反映心理事件与所适用的心理原理的对应关系。(2)真实性,即所选的案例必须真实,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当然,在制作视频案例时,应对当事人的姓名、年龄、面貌等做适当处理,以便保护当事人的隐私。(3)问题性,即案例要带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包含需要解决的问题。(4)时效性,指选择的案例能够反映时代特色,是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
2.心理视频案例的选择
(1)利用已有的视频材料。教师可以从公开发行的电影电视、网络节目中挑选合适的案例材料,这些视频几乎都是基于真实的案例制成的,具有现实性、客观性。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是一档现场个案访谈栏目,讨论了许多关于亲子关系、青春期困惑、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有当事人的自我陈述,有讨论,有专家的分析和点评,是非常合适的视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使用。
(2)用情景剧的方式自制案例。心理辅导的文本案例较多,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组织学生编写脚本,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小品或小话剧为主,通过情景重现和角色模拟将这一案例中的心理问题或者冲突场景呈现出来。现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脑等设备在生活中日渐普及,视频制作、编辑软件越来越“傻瓜”,教师和学生们的多媒体制作技能也越来越高,这些软硬条件的具备为师生自导、自演、自拍、自制心理视频案例提供了方便。
二、视频案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实施
视频案例的运用分三个阶段进行:课前准备、课堂操作、课后延伸。
(1)课前准备。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根据上述原则选好视频案例。每个学生也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第一,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作全面而重点的预习;第二,针对预习内容思考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这些心理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本人如果在现实中遇到这些现实问题应如何运用这些心理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
(2)课堂操作。视频案例可以用于导入或讲授新课,甚至是课后拓展延伸。无论是哪种教学设计的运用,教师都要就本视频案例的内容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进行师生互动。互动的内容主要是:第一,对案例有何看法?第二,视频中的主持人或嘉宾或当事人是如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第三,从视频播放中能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是什么?互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从实践来看,笔者主要采用如下形式:第一,“沙龙型”,围绕案例的主题展开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弄清其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最后总结应如何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案例难题的规律性知识;第二,“记者招待会”型,由学生当“记者”向教师发问,再由教师解答,通过一问一答使学生了解案例的精神实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法庭辩论”型,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由教师或者一部分学生当“专家”,通过双方辩论,把双方所持的观点暴露出来,教师作好记录,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性评判,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第四,“演讲”型,由学生登台演讲,阐述自己所持的观点及其理由,其他同学加以评判,通过比较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从中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应用几分钟时间作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总之,教师的总结与评述主要是看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合理,分析方法是否科学,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
(3)课后延伸。有些学生对播放过的视频案例饶有兴趣或仍不甚明了,这就有必要进行深入交流。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比如电子邮件、电话,或者约定地点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既可以师生交流,也可以是学生间的交流,只要学生有兴趣交流下去,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创造条件,直至弄明白并有收获为止。也可以通过作业、写小论文等形式,对案例讨论的意见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
案例二:某节体育课,体育教师带领女生进行形体练习,这个运动项目很受学生的喜爱,但有一位学生的行为引起了教师的注意,这位女生在进行形体训练时表现得无所谓,动作马虎,不到位,教师问及原因,此生说:“我不想练习,因为我不想身材好看,我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不想美丽,我只爱我自己。”可课后她却偷偷地自己练习。
上述两个事例是我在这几年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生和发现的问题,通过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这两位学生都属于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目前在广大的中小学生中,心理健康不良的现象很多。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孩子任性、自私、自负、害怕挫折、遇事缺乏耐心等现象比比皆是。但是他们又是祖国的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我们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我们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时,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探索:
一、教师应具备较高心理素养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新课标,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更新和提高,能胜任新形势的教学任务与要求。一个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能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
体育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能使教师学生广泛接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把自身的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注意师生交流的时机和过程,使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融,心理上互动,创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和最新的教育观念接轨,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寻求法、沟通法、冷却温暖法、规则法、诱导感染法、自我暗示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2.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应贯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如,课堂上不妨让学生轮流带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提前给学生一个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个内容的活动方法与组织,上完一节课后,下一节课应该上什么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法,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抛弃盲从心理、依赖心理和屈从心理,同时,通过自身尝试,克服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锻炼自我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活跃的状态。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是显而易见,一个动作做得好坏,一个动作学会没有、学得怎样都展现在师生面前,学生通过比较容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1.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学习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即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比如,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对身体胖的学生安排一些力量练习,对瘦小的学生安排一些灵敏性练习,使他们在各自的运动项目中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关键词:组合家庭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现代教育的各个阶段。他们缺少亲情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怀与爱,他们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于是出现了逃学、厌学、学习习惯差、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淡漠、性格孤僻、任性、内向、抵触行为、小偷小摸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竭尽全力帮助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材施教,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愉快地学习。
现将近几年我就本班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中的学生汤文渊所进行的教育加以分析总结:
一、基本情况
汤文渊,男,11岁,四年级学生。性格上冷漠,孤傲,懒散,自尊心极强;人聪明,但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老师提问也表现得不乐意回答;作业马虎,写字潦草,爱跟老师唱反调,乐意和老师对着干。
在汤文渊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就去世了,爸爸多在外打工。汤文渊就是因为长期父母的爱的缺失,使得他内心很孤独、脆弱,人际关系冷漠。他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对他的教育是溺爱有加,学习上对他的关心和督促很少。放学后,他一边吃零食一边写作业,甚至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三年级时,有了一个继母,继母担负起了照顾他的责任,可他对继母的教育爱理不理,甚至翻白眼,还不服气地说“关你什么事”。出门和同伴玩,或者周末到乡下,从不给继母说一声,继母说也不好,不说也不好。有一次我找汤文渊的爷爷聊起了孩子的事,他爷爷说,他妈妈说了他,他就不回家了。听到这儿我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在爷爷的思想意识中是继母对自己的孙子不好。作为老师,只有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他改掉傲气,忘却孤独,增强爱心,友善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才能逐步健康。
二、原因分析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
汤文渊起初寄宿于爷爷奶奶家中,致使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子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父亲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爷爷奶奶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这种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有了继母之后,孩子总是把继母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看成是跟他过不去,因而反其道而行之。
3.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另一重要成因。
这孩子由祖父母照顾,父亲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们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溺爱疼爱有加,可惜教育不足。留守孩子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不怎么说话。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缺少自律意识。
4.学校教育鞭长莫及。
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5.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
目前我县的社会教育还很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教育措施
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
老师要主动和孩子亲近,和他做朋友,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当他和你对着干时,不要直接批评,要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他讲道理,弄清楚他是怎么想的,让他慢慢地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
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
我和汤文渊的家长联系,告诉他的爷爷奶奶一味的娇纵孩子已经造成了不良后果,要对他的无理要求说“不”,当他犯了错误要注意方法,及时批评教育;告诉他,继母对他的教育是为他好,从心理上让他接受继母,并理解继母的做法;让他的爸爸通过电话经常和他联系,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让他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父母的关爱。
3.改善继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汤文渊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建议汤文渊的继母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还是有关心自己的人。因为这个孩子比较敏感,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他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抓紧时机狠狠地表扬他,让他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这样的话,在家里,继母就能协助老师做好课后辅导的工作。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他与其他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他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对于这类学生,不能直接指出他的不良行为,这样会适得其反。于是,我先找他谈话,了解他最近的思想动态、和继母的关系,教给他一些和继母融洽相处的方法,告诉他继母对他的肯定,表扬他的课堂思维很好,很多难题都能解决,作文写得也很不错,他感觉有些羞涩,可我明白他打心里高兴。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慢慢的疏导和教育,让孤傲的他和班级有了汇集点。
5.教给他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我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他回想生气的原因;请他大胆地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他找优点,和他做朋友。
四、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汤文渊已经有了进步。现在的汤文渊和他继母之间的隔阂已明显好转;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新学的知识掌握得也还不错;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增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希望他有更大进步,明天更美好。
五、从案例中引发的几点思考
1.心理问题别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用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健康和积极的态度。
2.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有很多小孩子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悄悄地拿走,在他们的内心,用意是很单纯的,他们没有社会上的道德观的约束,自己想做就做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绝对不能定义为“小偷”之类的,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就会慢慢认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好的,逐渐改掉不良习惯。但如果我们疏忽大意,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恶果,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43-02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发展学生积极心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基础,以塑造学生优秀心理品质为目的的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操作性、发展性、体验性为一体的课程。它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升学生心理品质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现状来看,该课程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重矫正、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所以,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更有助于学生应对各种心理困惑、改善生活质量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的一门实效性较高的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精心选择的案例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案例提出的问题开展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找出问题及问题的原因,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精选和制作案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精选难易适中的案例。2)组织引导案例讨论。教师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呈现案例,组建讨论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3)归纳总结。教师归纳总结案例讨论成果,并加以拓展,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
3.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2)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3)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4)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1)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是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蕴涵着一定的心理学原理、能够引人深思和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能对学生的心智有所启发并具有研讨性的事例。通常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包含着多个心理问题,而且问题的原因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其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案例可以选自经典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也可以由发生在学校及周边高校的鲜活典型的例子编辑而成。
(2)案例的分类
根据教材,课时安排及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确定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就业心理、恋爱心理四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案例教学。人际交往类案例主要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自负、自卑、害羞等心理问题,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共情的能力;情绪管理类案例主要解决学生抑郁、焦虑、嫉妒等心理问题,培养控制和保持良好情绪的能力;就业心理类案例主要解决学生应对挫折、心理退化等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规划执行能力;恋爱心理类案例主要解决由单相思、失恋、三角恋、网恋等因素产生的颓废、迷茫、轻生念头等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及正确的恋爱行为。
(3)案例课的课件制作
教师在选取适当的案例后,根据实际情况,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添加配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力求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达到触动学生内心并激发“我要说”的冲动的效果。
(4)组建讨论小组
一个班级一般组建4~5个讨论小组,每组4~6人。在组建小组时,要注意各小组成员在个性、性别、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均衡性及互补性,避免有些小组过于沉闷,有些小组过于活跃。小组领导者应具有亲和力和组织能力,教师还应专门安排时间讲授小组讨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样挑选出的小组领导者就能组织好小组讨论并能记录各成员观点,归纳总结小组成员的观点,以便在班级自由讨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5)熟悉案例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既要对案例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又要精心设计案例讨论的问题,使讨论的问题难度适中,并且能与学过的心理知识紧密联系,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可能提出超出案例范围的相关引申问题做好预案或准备。另一方面,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为了让学生在课上讨论充分,通常提早一周左右把案例的文字材料及问题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熟悉案例,查阅相关资料,准备自己的发言材料。
2.课堂实施过程
(1)呈现案例
案例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根据案例讨论主题的不同,可选择口述、图片、视频、现场模拟、课件等呈现方式,让学生重温案例内容,加深对案例的认识,较快融入案例情景,唤醒自我认知和体验,激发讨论的冲动。教师根据案例设计讨论问题的多少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可采取呈现案例、讨论,再呈现案例、再讨论的步骤进行,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交流与探讨。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案例及学生讨论的情况对部分关键节点或争议点反复进行呈现。
(2)组织讨论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第三章情绪管理章节的案例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将“认识和预防抑郁”作为重点,选择张国荣等人的事件为案例。先通过几组心理疾病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初步讨论当前危害最大的情绪疾病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各组派代表把课前准备的资料或课件带到课堂进行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引用数据说明各种情绪疾病的类别及发病的比例等,并说明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接着呈现张国荣自杀的相关报道视频,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张国荣因抑郁自杀的心理原因。然后,教师播放几段不同类型抑郁症患者的视频以及心理医生的治疗方案。各小组分别讨论不同类型抑郁症患者的成因及心理调适方法,可采取小组领导者主持,小组成员轮流发言、补充发言等灵活方式。这一环节是本节案例讨论课的重点,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抑郁的成因及对策,如从社会支撑、家庭氛围的改善、兴趣爱好的培养、人际关系的改善、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理性认知等层面对因失恋导致抑郁的患者提出心理调适建议以及帮助他们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小组领导者总结各自小组案例讨论的观点、解决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相关问题、观点进行提问、反驳、辩论,通过不同理念的撞击,启发更深入的分析论证,加深对案例的思考和认知。
(3)归纳总结
教师对案例讨论的归纳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教师剖析案例所涉及的相关心理学原理,对这些知识起到进一步强化的作用。如在总结“抑郁”案例时,要帮助学生区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状,消除学生对抑郁情绪的错误认识。其次,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理清头绪。由于心理健康是很难衡量、很难定量的心理现象,使得心理健康案例讨论的结果或答案具有不确定性,但教师无需给出标准答案,而应重点讲解分析案例的思路,帮助学生分清主次,把握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归纳总结案例讨论的结果,并加以拓展。如在“抑郁”案例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扮演不同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的人物来拓展理解案例中人物的言行,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感悟、体验案例中人物的情绪情感,提升自我的共情能力以及调节抑郁情绪的能力。接着,教师要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要多以赞赏激励为主,以指出努力方向为辅。教师要及时表扬讨论热烈、氛围良好的小组,公开赞赏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独到见解或观点的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并在课后及时加以鼓励。教师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提升其自信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下一次案例教学。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是案例讨论的裁判员,而是案例教学法的设计者和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激励者、指引者。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成为主动学习的践行者。
2.案例的选择、制作
案例的选择、制作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多渠道精心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典型性、研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这些案例要难易适中,要能够真正贴近生活,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 G44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B)―0013―02
悲剧频发触目惊心
案例一:有一对双胞胎男生,小学时学习成绩都很优秀。升入中学后,哥哥成绩逐渐落伍了,弟弟依然很拔尖。于是父母、老师经常拿弟弟做比较教训哥哥。时间一长,哥哥变得少言寡语,以写日记倾诉心中苦恼。临近初三毕业参加中考时的一天,哥哥叫弟弟去水渠边玩耍。在玩耍时,哥哥突然把弟弟推入了水流湍急的水渠中,自己随后也跳入渠中。哥哥厚厚的三本日记,真实记录了他心理发展的轨迹:羡慕、自责、苦恼、压抑、嫉妒、仇恨……三年时间里,谁也没有给他一次及时的心理辅导。
案例二:有位家庭比较贫寒的初三男生,性格开朗,品学兼优。他母亲突然患病需要医疗费,父亲便外出打工,不料遇上黑心老板,讨要工钱时不但分文未给,还被打得遍体鳞伤,卧床不起。该男生怀揣长刀,请假一周守候黑心老板出入之地,却未能找到,回校后他整天精神恍惚,两月后精神失常,被送往精神病院救治。这期间,假如有人正确地给予引导,也许就不会发生如此悲剧。
案例三:两位特别要好的高一女生同时“爱”上了本班的一位高个子男生,在写信约请遭到拒绝后,两人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同病相怜,两人发展成了同性恋关系,双双出走。青春期缺乏性心理健康教育,毁掉了两个女生一生的幸福。
案例四:一位高二年级性格内向的弱小男生经常遭到同宿舍一位男生的欺侮,久而久之,心中积淀了怨恨,萌生了报复的念头。他从校外买了一把刀,藏在枕头下面,等候时机。一天乘欺侮他的男生洗脸之机拿刀在其后背连捅几刀。案件震惊全县,人们不禁要问:弱小男生长期受欺侮怎么不告诉老师?同学之间的矛盾为何长期得不到解决?
触目惊心的案例说明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薄弱之处――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和滞后,严峻的现状同时也警示我们,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溯源寻因驱除阴霾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学校领导认识错位,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观念更新不够,未能真正认识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心理辅导教师严重缺乏,没有现成教材可使用,无法开展正规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笔者所在县区共有40多所中小学、2000多名教师,却没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也没有一所学校固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专职教师缺少,无法形成示范和辐射效应,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亟待重视和解决。
第二,应试教育作怪,素质教育的观念未能真正落到实处,认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作用,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学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了学习类问题、行为养成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等等。农村中小学却把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毫不相干的事,这就是观念问题,办学思想问题,也是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根本原因。
第三,农村中小学从校长到教师,还存在一个模糊认识,就是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是个别学生而非全体学生,因此不会专门设一处咨询室,指定一名教师前去“坐诊”,等待“病人”前往。另外,我国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封闭型心理,不会大大方方进咨询室向老师倾诉,更何况没有以全体学生为基础的专场心理教育辅导课,许多学生把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混淆一起,错误地认为心理问题就是品德问题,都是见不得人的。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门庭冷落在所难免,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学生就不需要进行心理引导和疏通。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以面带点,点面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升学压力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怕浪费时间,冲击学习,更舍不得在心理教育软硬件设施方面投资。
采取对策及时矫正
去年下半年,兰州市对5所中学的8450名学生进行了心理方面的多角度全方位调查,结果得出35.8%的学生在性心理、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心理偏差。触目惊心的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和权威机构的调查结果,以及种种现状和资料显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十分紧迫的课题和任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德育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由于个人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当今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前更为普遍,更为突出,特别是农村中学生家庭负担的沉重、升学就业的压力、独生子女的增多等原因,致使心理问题导致的偏差和案例急剧增多。
第一,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从师资力量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目前的现状是教育部门逢会必讲安全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实际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心理教育效果,因此培训师资人才是关键。中学心理教育虽然不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达到专业人员的水平,但至少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能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针对学生中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采取有效措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
该课程的独特性决定其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及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实践操作。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说教”课,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课。目前的心理健康课教学形式单一,授课过程灵活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二)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
杨子萱在2013年的研究中指出: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适应能力欠佳造成心理不适;学习压力大造成心理焦虑;人际交往困难造成个体心灵闭锁。以及情感的困惑和危机;求职与就业造成的心理压力等。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理工院校性别比例特殊性、现阶段男女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都说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三)教育者的责任
首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认识受教育群体与社会发展的一体关系,认识并反思高校教育的责任,即应该给社会提供何种适用人才。其次,以批判思考的角度,审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最后,主动开展行动取向的实地研究,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群体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一)完备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般理工科院校不开设心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导致理工类高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引进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师,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为兼职教师,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迫在眉睫。另外,心理健康课程不仅要求相关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能够熟悉和掌握与心理学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例如,医学及精神病学相关知识。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掌握了解医学及精神病学的一些相关知识,以便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及时辨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把目前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依旧是课堂教学,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死板的填鸭式教育,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将心理实践与心理体验融入即时的教学活动中。如在每一个专题适当安排心理活动、心理视频、心理测验、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必要时还要布置课外心理和行为作业等。课堂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结合具体的心理活动和亲身体验,让学生领悟得更加深刻,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获得实际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案例讲授
案例讲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生动形象地把具体的心理问题再次在学生面前呈现,进行现场演示分析和处理。案例讲授在具体操作中有两种方法,一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案例的现场剖析,让学生看清教师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二是把具体案例交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的学生会通过分析与讨论,把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中去。最后,教师再作以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分析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收获。教师可以挑选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典型个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通过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自我教育。这样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四)活动教学
关键词:网络环境;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自身原因、社会对于民办院校的偏见,民办院校学生心理上呈现一些特征。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民办高校应该充分整合网络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新模式非常有必要。
一、网络环境下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民办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关注。2001年3月16日,教育下文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民办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重视,纷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
(二)民办高校设置心理辅导与咨询室
为了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民办高校已经加大投入建设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或名心理咨询室、或名心理咨询中心、或名心理辅导站、或名心理服务辅导站,根据需要设置类各个功能模块,一般来说,包括接待室、心理测量室、心理阅览室、沙盘游戏室、情绪宣泄室、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咨询室、放松室等。(三)民办高校开始培育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民办高校已经培育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校级设置2-3名教师,二级院系安排学生管理人员兼职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但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还不能满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网络环境下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亟需构建
根据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但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只在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门课程,课时基本在16-24学时,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
(二)民办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民办高校已经设置心理辅导与咨询室,但是由于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条件比较简单、或者教师专业性水平、学生传统认识限制加上心理抵触等,民办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优化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还比较少,全校一般就是2-3名专业教师,二级院系配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性不强,一般由团总支书记、书记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者担任,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上只进行知识宣传,无法对于学生心理困扰、心理矛盾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和指导。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移动互联网依赖日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发生变化,因此充分运用互联网,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平台化模式,打破时空限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方便。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共享
民办高校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可以通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与其他高校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先进经验、优秀做法、精美视频等,积极地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建设,推进高校之间心理健康网络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人数不断增长,推动了社交网络的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中离不开微信、微博、博客、QQ、陌陌等社交工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有助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民办高校可以运用社交协作软件,同时和收集信息,减少资源损耗和人员占用。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平台化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包括开发利用心理健康知识与资源、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的专业网站,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校园内高度共享,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云”化。
(四)优化建设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为了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必须重视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构建专业教学团队,进行教学研究从校外积极引进专业从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课程的教学指导,同时要民办高校应该重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等多种方式提升任课教师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总之,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然发生变化,民办高校应该跟随时展需求,重视课程资源共享、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辅导与咨询室的建设,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作者:任静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
一、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2015年年初,笔者调查了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等省内10所高师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另外,笔者于2014年年底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的10所中学(初中4所、高中6所)发放600份学生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8份,有效率93%),以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调查数据来看,在558名中学生中,约24.73%的学生曾经出现过心理问题,其中仅有34.78%的学生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其余65.22%的学生选择了家长、同学、朋友或忍受;在48名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学生中,认为教师帮助有效的学生仅有6.25%,其余93.75%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当然,以上数据仅仅是从中学生的角度获得,可能并不客观全面,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省有相当数量的中学教师不具备比较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无法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地指导或帮助。
二、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陕西省所有高师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这说明高师的管理者在思想上已经普遍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得该课程在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呈现出形式化、表面化、随机化的现象。
(一)课程定位不准
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在学生一年级时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总学时从十余节到二十余节不等,课时非常有限,任课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足,连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讲授都无法完成,更谈不上开展相关的活动或训练。基于其选修课的性质,课程安排往往是合并多个教学班统一在阶梯教室上课,学生人数多达一两百人,上课时间也往往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得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不会重视该课程,多数学生选修该课程只为打发时间凑个学分。
(二)课程内容欠缺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选修课,多数高师院校并不统一征订教材,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经验、专长或兴趣各自备课,相互之间缺少交流,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其他如案例分析、活动训练等内容。另外,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中仅有两所院校在学生三年级时开设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课时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更少。
(三)教育方式单一
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上方式单一,清一色地使用了教师讲授的方式,个别院校偶尔举办相关的讲座。教师讲授、专家讲座的方式远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该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削弱了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打击了大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陕西省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四)课程评价缺乏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决定其考核方式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用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目前,陕西省高师院校普遍缺乏针对该课程的合理评价机制,考核流于形式。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陕西省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调查中发现,部分高师生甚至不知道自己选修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有部分高师生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混为一谈。
三、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一)准确定位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明确其双重性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区别,因为高师生未来将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维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还需要他们掌握必要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消除高师生心理障碍,提高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高师生心理机能,促进高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这个目标与非师范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应作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二是对高师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学,培养高师生将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包括能够及时发现或辨别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给予问题学生一定的辅导帮助,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个目标是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非师范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目标。目前,陕西省高师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认识普遍存在片面性,即重视基本目标忽视特殊目标。高师管理者只有认识到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重性,才能对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正确的定位。
(二)科学设置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体系,提高其实效性
1.明确课程性质。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鉴于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重性,笔者认为将其作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一样的公共必修课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体系或教学计划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获得课时、空间、师资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保证。这是高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运作的前提。
2.健全课程内容。陕西省高教管理部门应组织高师院校专业教师编订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教材,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当包括两个模块: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作为必修课开设,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环境适应与人际交往、学习与创造心理、自我意识与健全人格、情绪健康与情绪管理、爱情观与观、挫折及危机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等。计划课时内完成不了的部分可以通过各种专题讲座或报告会等形式补充。二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内容应当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基本知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等。
3.合理安排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级的高师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有助于新生适应以及发现和预防新生的心理问题。在高师生储备了“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之后(一般在三年级),开设为时一个学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此保证学习该课程的高师生能够真正全面而系统地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真正具备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融知识性、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自为一体的实用型课程。陈晓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学不是“传授、教导和训练,而应该是认知、感悟和建构”,传统的“师授生听”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宜。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将讲授、案例讨论分析、心理影片评析、心理测试、心理拓展训练、活动体验等多种教学形式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伴随着心理体验和心灵感悟,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开发建设高师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发挥其渗透性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潜在性、渗透性、深刻性、暗示性和非预期性等特征。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指渗透在校园物质和文化环境中,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推进作用的诸多因素。
1.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暗示性和渗透性,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校训、校歌,教室里张贴的名言警句,甚至教学楼的名称都能彰显学校的人文精神,这些象征性符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产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充分调动高师心理学专业学生积极性,鼓励他们建立心理学社团、创办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由专门教师指导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训练,如在每年的5月25日开展以“悦纳自我”为主题的团体活动、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举办心理健康节、心理拓展训练,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或竞赛等。
3.积极发掘其他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如思想品德、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素质类课程;积极发掘各种校园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社会实践、迎新生、迎新年、运动会等文体活动。
4.通过校园广播、网络、校报、板报等多种媒介,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意义,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如在校园网中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在校报、板报橱窗中开设心理健康专栏,开通心理健康热线等。
(四)建立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与合理的评价机制,确保其专业性
高师院校应当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由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参与,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询室。学校应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包括提供办公场所和活动经费、配备专业设备,如心理测评系统、放松椅、沙盘,以及安排各种相关讲座和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活动性等特征要求专门的评价机制,融合理论知识考核、行为观察、心理测量、案例分析、个人成长分析报告等形式于一体,侧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且操作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这也是该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陕西省高教管理部门应鼓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
(五)加强对辅导员及班主任的培训,提升其教育性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校园里与学生距离最近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培训应由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业教师担任,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二是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前者可以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甄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简单的心理困扰、利用班会等活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后者不仅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还有益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晓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2008(8):86-87.
[2]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03-105.
[3]王兰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3):145-146.
[4]栗文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专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43-44.
[5]吴菁.课程评价介入:有效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32-134.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校本课程
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大以及处于生理发育的成长期,情绪方面以及心理上会出现相应波动,此时便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在其中发挥其调解学生心理压力,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重要作用。由于心理健康校本课程解决的是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于此课程的打造应与高中生的普遍心理状况相适应。下面,我们将从分析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开始,引出开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一、高中生普遍的心理特点
1.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
高中时期的学生,生理发育迅速走向成熟,但是心理发育相对落后,因此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是错位的。大多数高中生易于情绪化,遇到事情容易激动发怒,无法实现对自身情绪的正确掌控。而且高中生的心理大都十分敏感脆弱,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这些心理特点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不能给予正确引导和控制,则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困扰。
2.逆反心理
这个时期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便是质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经历了长时间被权威压抑的小学和初中时代,进入高中时期的学生也不再安于接受外界为其设定的一切,而是习惯用反叛的眼光打量世界,这成为高中生的一个标志性心理。也说明了高中生的心理发育仍处于不成熟阶段,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规范引导。
3.独立意向显著
进入高中后,学生的心理认知会产生相应变化,他们会认为在结束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接下来的生活便要由自己掌控,由自己主宰,他们的独立人格也已经形成,而且很容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显现出其成熟的一面,要求受尊重,不受父母和老师的干涉。这种独立意向对他们行为产生着支配作用,如果不能对其独立意向中较为反叛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则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二、研究开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措施
1.建设主体形式――主题案例式心理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依据本学校对于学生的成长要求以及学生的普遍心理状况而编纂的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有关教材。主题案例式教材便是以案例的形式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状况进行描述,案例有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在多维度的案例中进行反思,对于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对于自身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解,避免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受其干扰。
2.课程建设辅助形式――网络空间与学生心理空间对话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法
90后高职生面临自身成长成才和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双重压力,高职教育肩负着将他们的发展潜能、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现实可能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目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已普遍开展,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让这门课发挥它特有的功效,大家都在积极探索。
一、对大班课的理解
对大班课程的理解,以我院为例,40人以下为小班,40-54人为标准班,55人以上为大班。对教师而言,通常说的大班上课即两个小班或两个标准班合在一起上课,即合班课。单班上课即为小班上课。基于大学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公共基础课如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政课、大学英语等为大班上课,甚至有些专业基础课也实行大班上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通过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后,以32—36个学时开设,但很多高校只开设16学时,甚至有部分高校还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自2010年9月由选修课纳为必修课的范畴,开设32学时。课程对师资基本要求一般为心理学或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担任学院学生日常心理咨询工作等,对专业性的高要求使得各高校师资力量不足。以我院为例,很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甚至设在大学二年级。受师资力量、教学场地等诸多条件限制,高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时,基本都采用大班上课模式。从教学效果看,多数教师喜欢小班上课,人员单一,人数少,课堂纪律好,课堂活动易操作,甚至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大班课两班合上、人数多、教室大、课堂纪律不易管理、课堂活动操作性差、教师精力耗损等现象的存在,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改革教学模式是关键。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教学常见教学法的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任课教师既要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又要让学生体验到心理活动和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训练。如何从教学方法入手,达到教学目的,同行学者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教学方法的使用。笔者通过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认为以下常见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提高大班上课效率,使教学效果明显。
1.课堂讲授法
这是传统的授课法,也是大班上课采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的课堂讲授法由过去单一课本加黑板板书讲授,演变为在多媒体教室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也是目前各高校在各课程中用得最多的模式,可以说是教学的主流模式,尤其是在大班上课中。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包括要使了解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异常心理表现,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等等。对于这些知识层面的教学内容而言,讲授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要想运用课堂讲授法赢得一堂出彩的课,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的背景知识要求较高。课堂讲授法教学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多半取决于心理任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高低。我们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授课时,除了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外,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张弛有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如果任课教师的课件制作过于单一,比如每张页面只有字,字体颜色与底版色彩不搭,学生看着就会产生视觉疲劳,从心理上不愿看,进一步不愿听,或睡觉或讲话,影响课堂秩序。因此,课件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图片和声音、视频的比重,做到既生动有趣又不喧宾夺主。第二,授课过程中控制好板书与教材的转换。现在上课,基本上都用多媒体教学,只要动动鼠标、键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板书基本被遗弃,原来的照本念书,变成现在的念课件,课件当板书。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持续集中。为使课堂生动,活泼,在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过程中,不要放弃传统板书,不能站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地念课件,可以使用激光笔代替鼠标,这样教师可以来回走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便于互动。
2.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案例法作为讲授法的补充,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开展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一般为双肩挑,即一方面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做日常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因此,教师有很多第一手的案例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甄选案例。比如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压力与挫折应对”等专题中,要选一些大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做案例分析,具有普遍性;在“大学生人格塑造”、“心理障碍的救助与识别”、“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专题中,则可选一些严重心理问题或异常心理问题的案例做教学用。不管选用何种案例,教师首先要注意在运用案例的过程中隐去当事人的姓名等相关信息。笔者在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中,接受过几例因其他老师上课选用案例给来访者造成一定困扰的个案咨询,甚至害怕自己此次的心理咨询被当做案例在全年级公开。其次,尽量选用积极的案例,特殊极端的个案不适合作为一个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恐慌和对心理健康课的反感。再次,老师在引出案例前,要表明案例仅作教学讨论用。有些同学觉得老师上课所讲的案例就是针对自己,甚至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最后,教师作为指导者,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敢表达,积极交流。总之,任课教师要注意自己所选用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是安全的,没有歧视性的,非极端的。
3.角色扮演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所运用的角色扮演法,特指心理情景剧,即由学生扮演日常学习、生活情境中的角色,把他们的焦虑或困惑等现象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大班上课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工作难度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也不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可以把心理情景剧这样的实践环节加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由学生小组协助任课教师完成课堂组织工作。以“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交往技巧”为例,在涉及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人际交往原则及技巧时,可以“寝室人际关系”为主题设置心理情景剧。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愿报名、自愿结合,选择相关素材和剧本,由教师课余时间加以指导,学生排练,最后在课堂上表演。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细胞体,部分高校由于资源有限,出现8人间宿舍,房间小,人员多,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即使4人间宿舍,这种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宿舍矛盾也不可避免。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个案接待中,因宿舍关系引发冲突的心理咨询最常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宿舍关系问题,由几个学生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宿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方式解决,然后以情景剧形式带到课堂上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恰当方式。这种形式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课下的自我实践和教师课下的指导,在课堂上有目的地研讨和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大班教学在高校公共课堂上不可避免,学生人数多是常态,对教师而言,大班上课时课堂比较难以掌控也是事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课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既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又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合理运用,扬长避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彩娟.大班环境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2]唐明军.基于少学时大课堂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3]阎玲.高职大班课有效教学法浅谈[J].职业,2013(3).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 教学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是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院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看法。
1 课程目标
笔者比较认同仲稳山的观点,他认为:“只有针对大学生个体的真实体验所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理真实,产生促进学生个体心理成长的积极效果。”[1]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我把课程的目标定为: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1.1 预防性目标:通过系统教学和实践指导,培养学生自我训练、自我帮助、自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障碍,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向严重化方向发展。这也可以表述为两方面的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自我体验、讨论自省、游戏测试、实践模仿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形成高职学生心理调节、心理平衡和心理保健的能力技巧;同时建立积极、自信的自我形象,提高心理健康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1.2 发展性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体验感悟、测试分析、团体辅导、交往实践和生活历练,把所学心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学习、交往、情感控制和情绪调节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个性人格,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开发潜能,完成人格完善、潜能开发和自我实现方面的发展,做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也可称为素质目标。
2 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师生之间要具有心理相容性。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做到人格上平等,情感上、心理上相容,这比在其他任何教学中更显重要。[2]创建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自己,畅所欲言,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才能做到寓教于无形。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它课程最大的不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具有师生心理相容性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案例分析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案例分析法运用中,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选取要注意真实性,即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选取学生们相信的,实际发生或经过加工的典型的但是很可能发生的案例。其次案例分析时要发动学生层层深入进行分析,切忌教师急于下定论,而剥夺了学生认知、体验、领悟的过程。
2.2 团体活动式教学法
团体活动式教学方法借鉴团体咨询技术,选取大学生发展中面临的相同或相近的问题,精心设计团体活动并组织实施,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感悟,掌握心理知识和心理调控技术,并应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得到心理的成长。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师生互动性、体验式的特点,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成效。例如在“高职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这一章的学习中,可以设计“优势学习”团体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擅长的学习风格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认识到每个人学习成绩的差异除了先天的生理原因外,更多的是和后天的自己对自身学习优势能力的应用程度有关。还可以通过“脑力训练”活动,训练学生的高效记忆方法。
2.3 “做中学”教学法
“做中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主张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操作程序为:心理测试――参与训练――表达交流――总结转化。[3]以“培养成功交往的能力”为例,教师先进行一个人际关系的简易自测,学生了解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强弱。接下来设定几个大学生宿舍里较多出现的问题,比如“煲电话粥”影响舍友休息、大臭脚丫子经常不洗,请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如何劝说这样的同学进行改善,训练与舍友交往的能力。然后根据表演,展开讨论,交流表演中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是否妥当,如何能够达到劝导,同时又能增进友谊。然后观看《心理访谈――宿舍你我他》,听听专家是如何分析和示范来应对这些问题的。再分组讨论增进认识,总结感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3 课程改革建议
3.1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使他们能更多地学习系统的心理学专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系统训练,积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从而提高这支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3.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年级进行细分
现在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是针对大二和大三两个年级学生的,而他们所面临和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有所不同的。建议将来能够分年级开设课程,这样可使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大学二年级课程内容可包括:自我意识与人格培养、情绪管理、爱情观与观等,大学三年级课程内容可包括:积极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创造心理、就业心理等。[4]
参考文献:
[1]仲稳山.基于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0,(10):103.
[2]陈丽华.高职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及方法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4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提高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方法
1.1采用案例教学,真实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现实案例是非常常见的,并且这些案例都是非常有冲击力,也有信服力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这些案例都能产生非常直接的心理感受。而在高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不过在此过程中,应该更加侧重优秀教师的事例,因为这样的事例更具代表性,也更能激发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其他教师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学习其精神。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心理状态,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因此通过一些优秀教师的案例就能够帮助其他教师增强心理健康,并且增强教学质量,达到培训目的。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推举身边的优秀教师为榜样,分析其教师的优秀之处,而在思想品德相关培训上,教师也可以自行选择自己的榜样,向其学习。
1.2采用情境教学,生动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在学生眼中是比较枯燥和无趣的,即使是对于思想政治教师而言,其中很多知识也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而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只是纯粹的理论教育,那么根本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因此,在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时,可以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让教师能够学会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理解能力自然就能够更上一层楼。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而教师在教学前就应该对学生会提出的问题进行预想,并思考好答案,当学生不理解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重复讲解。为了培养教师的耐心,就可以利用情景,让教师模拟课堂教学情况,同时,教师也应该养成写日记或是写总结的习惯,通过写日记和总结,能够让教师对自己进行及时的反思,看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的对策,同时,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没有那么枯燥,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2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采用讨论的方式,灵活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一定有自己的经验和长处,而不同的教师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会存在差异。但是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因为差异是无论如何都存在的,而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主要就是给予教师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差异,那就包容这种差异,吸取其他人的经验。每一次培训都能够带给教师很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够在培训中得到提升。而在对教师展开的培训中,可以不必推举某个教师进行讲课,而是可以根据某个案例或是某个观点,让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将教师分成若干个小组,而小组教师所教授的科目可以是不同的科目,因为这样就能够从多方面对案例或是观点进行分析。同时,在不同的思想汇聚之后,也许就能够迸发出新的火花。对教师展开的培训中也可以根据某件事物发散思维,让小组之间先进行讨论,讨论完毕之后,推举其中一个教师进行总结,最后再结合不同小组的看法,作出点评。并可以将其延伸到教学中,比如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会如何解决,而学生又会如何反应。
2.2采用实践教学,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高校在组织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知识培训时,应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通过实践检验教师的心理健康,并且通过实践也可以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品质,实践可以帮助教师找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不足之处,也可以便于教师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教师在实践中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思想政治知识。不过高校很少组织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相关培训,虽然思想政治相关培训对教师能够起到很大的影响。高校应该多组织教师参与培训,或是参与心理品德演讲活动,让教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演讲,而演讲的听众可以是本校师生,也可以是校外人士。学校也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和对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当教师学习到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思想政治知识,就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也受到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