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5 10:00: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病例分析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监测目的
1.掌握区艾滋病性病流行状况和流行趋势。
2.根据艾滋病性病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分析,实施艾滋病性病的干预,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对象
者、静脉吸毒者、孕妇、人工流产者、同性恋者、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三、监测工作的网络建设
1.成立区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工作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参照国家和市级的监测技术要求,制定区的监测技术文件;解决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等。
2.监测报告及制度
为加强我区的艾滋病性病报告网络及制度建设,规范辖区性病门诊,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病例报告的各项规章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性病门诊病例的登记与报告制度、匿名报告制度、性病专用登记本的建立和性病报告卡的发放制度、疫情自查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性病资料的保密制度、门诊和实验室衔接制度、转诊制度等。
3.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年内建成市五医院、闵中心医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对开设性病门诊的一级医院,要求开展淋球菌培养检验项目。每年由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医院实验室试剂来源进行检查。
4.人员培训
对区内所有医疗单位开展有关艾滋病性病防治培训,重点掌握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各种法律法规、国家最新诊疗技术,经考试合格上岗。
5.加强协作
艾滋病行为监测要取得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才能有助于调查者接近监测的目标人群和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1)公安局、司法局、计生委、人口办等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配合区卫生部门组织高危人群的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2)各镇、街道落实相关人员,开展对辖区内高危人群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各项健康教育,配合区卫生部门进行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
1.病例报告
凡在我区内开展性病艾滋病诊疗服务项目的医疗机构,在日常医疗服务工作中诊断的性病病例、艾滋病病例,包括在本地患病的外来流动人口,均须填写“性病报告卡”,并将传报卡报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总发病率、不同病种的发病率、构成比及流行特点,与历年同期比较。
2.开展不同人群的艾滋病筛查
区妇幼所提供婚前体检者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医疗单位提前体检者、人工流产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公安局提供收容、劳教、戒毒等机构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人口计生委提供计划生育或生殖健康门诊中艾滋病性病数据。
3.行为监测
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行为监测方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人员落实方案的实施。行为监测对象主要有以下二类:
(1)高危人群:静脉注射者、暗、客、性病患者。
(2)重点人群:公共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五、监测资料的分析与反馈
每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监测资料分析,报区卫生局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
六、监测资料档案的管理
各医疗机构对《性病报告卡》、《性病疫情登记簿》、疫情分析报告、工作总结等材料,要装订成册,分类保存和管理,有专人负责。《性病报告卡》要求保存5年。《性病疫情登记簿》、疫情分析报告、《艾滋病性病监测资料年度汇编》等要求长期保存。
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工作方案
为了及时掌握艾滋病性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流行趋势及其各种影响因素,根据《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实施方案年-年)》文件精神和国家区域监测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1.掌握区艾滋病性病流行状况和流行趋势。
2.根据艾滋病性病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分析,实施艾滋病性病的干预,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对象
者、静脉吸毒者、孕妇、人工流产者、同性恋者、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三、监测工作的网络建设
1.成立区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工作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参照国家和市级的监测技术要求,制定区的监测技术文件;解决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等。
2.监测报告及制度
为加强我区的艾滋病性病报告网络及制度建设,规范辖区性病门诊,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病例报告的各项规章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性病门诊病例的登记与报告制度、匿名报告制度、性病专用登记本的建立和性病报告卡的发放制度、疫情自查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性病资料的保密制度、门诊和实验室衔接制度、转诊制度等。
3.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年内建成市五医院、闵中心医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对开设性病门诊的一级医院,要求开展淋球菌培养检验项目。每年由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医院实验室试剂来源进行检查。
4.人员培训
对区内所有医疗单位开展有关艾滋病性病防治培训,重点掌握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各种法律法规、国家最新诊疗技术,经考试合格上岗。
5.加强协作
艾滋病行为监测要取得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才能有助于调查者接近监测的目标人群和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1)公安局、司法局、计生委、人口办等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配合区卫生部门组织高危人群的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2)各镇、街道落实相关人员,开展对辖区内高危人群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各项健康教育,配合区卫生部门进行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
1.病例报告
凡在我区内开展性病艾滋病诊疗服务项目的医疗机构,在日常医疗服务工作中诊断的性病病例、艾滋病病例,包括在本地患病的外来流动人口,均须填写“性病报告卡”,并将传报卡报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总发病率、不同病种的发病率、构成比及流行特点,与历年同期比较。
2.开展不同人群的艾滋病筛查
区妇幼所提供婚前体检者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医疗单位提前体检者、人工流产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公安局提供收容、劳教、戒毒等机构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人口计生委提供计划生育或生殖健康门诊中艾滋病性病数据。
3.行为监测
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行为监测方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人员落实方案的实施。行为监测对象主要有以下二类:
(1)高危人群:静脉注射者、暗、客、性病患者。
(2)重点人群:公共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五、监测资料的分析与反馈
每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监测资料分析,报区卫生局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
[关键词] 梅毒;流行病学;分析;特征
[中图分类号] R759.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8(b)-153-02
梅州市为山区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与汕头市和河源市相连,毗邻江西省和福建省,经济欠发达。全市有8个县(市、区),至2010年12月,总人口已达509万人。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1]。自20世纪80年代我市发现首例梅毒后,梅毒在我市的流行呈逐渐上升趋势[2]。为了解梅州市梅毒流行特征,笔者对梅州市2001~2010年梅毒流行病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梅毒发病率大幅度上升的相关因素,为我市下一步预防和控制梅毒流行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和数据来源于梅州市2001~2007年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疫情监测年报表和2008~2010年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报告的病例。人口数据来自梅州市统计信息网。对疫情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001~2010年梅州市共报告STD 24 539例,其中梅毒病例6 194例,占报告STD总数的25.24%。2001~2007年每年报告均以淋病、尖锐湿疣或非淋菌性尿道炎为主,梅毒仅报216~528例,占当年STD总数的10.98%~20.77%,处于低发病率的缓慢增长期。2008年迅速增至1 043例,占当年STD总数的49.86%,开始跃居STD的首位,梅毒发病率20.64/10万。2008~2010年处于高发病率的快速增长期。自2008年起梅毒在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仅次于肺结核和肺炎位居第3位。我市梅毒发病率日益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男性平均发病数略高于女性,各年度男女发病数均呈同步增长趋势,见表1。
2.2分期情况
6 194例梅毒病例中,Ⅰ期梅毒1 851例,占29.88%;Ⅱ期1 547例,占24.98%;Ⅲ期87例,占1.40%;胎传梅毒244例,占3.94%;隐性梅毒2 465例,占39.80%。隐性梅毒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07年以来迅速增长,至2009年始隐性梅毒比例大于早期(Ⅰ、Ⅱ期)梅毒,见表2。
2.3职业和文化程度构成
各类职业均有发病,其中以农民最多,发病2 391例,占38.6%,其次是无/待业、工人、离退、商业者,这五类人员共超过80%以上。文化程度以中学居多,为4 659例,占75.2%,其次是大学和小学。
2.4 地区分布和患者来源
全市8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最多的是梅江区,其次是梅县及兴宁市。梅毒患者来源以本地为主,有5 308例,占85.7%,外来人口占比例较少。
2.5 年龄分布和传播方式
各年龄段均有病例报告,20~49岁年龄组比例最大,共发病4 038例、占报告病例数的65.2%,50岁以上年龄段的发病也逐年增多,共发病1 802例,占29.1%。传播方式以非婚性接触为主,占89.1%,其次为配偶间传播及母婴传播方式。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人口流动,在客观上成为STD传播和流行的有利条件,梅州市梅毒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同期其他STD。疫情统计资料表明,2001~2007年梅州市梅毒报病呈低比例、散在状态,明显低于中山市同期水平[3];2008年开始上升,梅毒发病率为20.64/10万,占STD的49.86%,排在各种STD首位,但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明显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5]。2009年梅毒发病数比上年增长21.4%,2010年比上年增长21.5%,增长幅度均超过全省增长数,但发病率均低于全省发病率[6-7]。
从梅毒分期报病情况看,2007年前以Ⅰ、Ⅱ期梅毒所占比例最大,占79.3%;但隐性梅毒从2008年起大幅上升,至2010年上升至62.1%。2008年以来我市按照卫生部下发的STD行业诊断标准要求,规范了性传播疾病网络直报系统和报病标准。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报告的病例资料来看,2008~2010年我市共报告梅毒3 847例,其中隐性梅毒2 059例,占53.5%。近3年来本市梅毒报告大幅度增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政府和各医疗卫生机构高度重视性传播疾病监测;②我市医务人员的梅毒诊断水平逐年提高,减少了梅毒的漏诊和误诊;③网络直报系统逐步完善,减少了漏报和迟报现象;④前几年抗生素的滥用和梅毒治疗不规范,使隐性梅毒发病率大幅上升。近10年来本市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提示我市梅毒流行的严峻性。
梅毒发病以20~49岁的农民、无/待业、工人、商业人员为主,这跟我市农业人口众多,到外地务工人员较多,缺乏健康业余文化生活,经常涉足娱乐场所有关,明显增加感染机会。由于梅毒传染途径以非婚性生活为主,因此加强性道德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显得尤其重要。采取有效的性保护措施,大力推广使用安全套,是目前预防和控制各种STD的关键。
防治建议:①中小学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开展生理卫生及性健康知识讲座;②社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文娱活动,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③公安机关要加强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的组织者和参与者;④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旅店、洗浴中心、理发店、美容院等的日常卫生监督,确保消毒和保洁安全有效;⑤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各类传染病的管理,规范诊治梅毒,防止梅毒疫情的漏报和迟报,提高报告质量,为梅毒防治提供准确信息。总之,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开展STD综合干预,才能切实有效地控制梅毒的传播与蔓延。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1-227.
[2]王忠,刘炼庆.广东省梅州市40307例性病流行状况分析[C].广东省第五届皮肤性病防治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6:108-109.
[3]陆善词,岑魏东,霍培文,等.中山市1997-2006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7,14(6):371-372.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2008年全国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J].性病情况简报,2009,(23):6.
[5]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2008年广东省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R].2009年广东省性病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资料汇编,2009:16.
[6]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2009年广东省性病防治工作总结[R].2010年广东省性病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资料汇编,2010:24.
[7]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2010年广东省性病防治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R].2011年广东省性病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资料汇编,2011:25.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监测
我国自2004年开始实行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 乙肝被分为急性、慢性和未分类病例进行报告[1]。随着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敏感性的提高, 本市乙肝报告发病率持续上升, 发病率居各年各类传染病前2位。为进一步了解本市当前乙肝流行特征及高发原因, 为调整乙肝防治策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现将2009~2013年乙肝疫情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乙肝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自统计局。
1. 2 病例分类及诊断 依据WS299-2008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发病概况 2009~2013年累计报告乙肝病例13858例, 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5.46/10万, 低于2004~2008年年均报告发病率水平(98.11/10万);年报告发病率波动在37.55/10万~101.04/10万。2009~2011年发病率逐年上升, 2012~2013年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达近10最低水平。
2. 2 病例分类 急性乙肝占4.42%(1.96%~7.94%), 慢性乙肝占57.83%(46.32%~73.76%), 未分类乙肝占37.75% (18.29%~ 51.71%)。急性和慢性乙肝病例构成呈逐年增多趋势, 未分类乙肝呈下降趋势。急性乙肝年发病率波动在1.59/10万~ 5.05/10万, 明显低于慢性及未分类乙肝的发病水平;慢性乙肝年发病率波动在27.70/10万~62.01/10万, 于2011年达高峰后持续显著下降;未分类乙肝年发病率波动在6.87/10万~ 41.98/10万, 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12年起慢性乙肝和未分类乙肝的发病率下降趋势明显。
2. 3 地区分布 鞍山市7个县(市、区)中, 4个县区(占57.14%)年均发病率高于全市年均水平。城区年均发病率为96.76/10万, 农村为59.30/10万, 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05, P
2. 4 年龄及性别分布 急性、慢性及未分类乙肝年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3 讨论
我国从1992年起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从2002年起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2]。2006年全国1~59 岁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乙肝病毒流行率下降[3]。但本市乙肝发病率居高不下, 2004~2009年、2011年各年发病率居法定传染病首位, 2010年居第2位。2011年末市级开展了乙肝疫情报告专项调查, 发现造成乙肝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如下:①存在重复报告[4, 5]。同一病例1年内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或在不同年份就诊要分别报告, 这样大大增加了乙肝尤其是慢性乙肝的重复报告数量;②病例分类不准确。多数医院不开展Anti-HBc IgM检测, 影响了急性、慢性乙肝判定的准确性[5];③医务人员对诊断标准掌握不准确[5, 6], 乙肝携带者(含大三阳、小三阳)被误报为乙肝病例。通过进一步明确报告标准, 加强医务人员乙肝诊断标准培训, 加大医疗机构督导力度, 2012年起本市慢性乙肝和未分类乙肝发病率迅速下降, 急性乙肝发病率下降程度不大。说明乙肝报告数据高于实际发病水平, 急性乙肝数据相对稳定, 应用急性乙肝发病率作为评价指标更具有代表性[6]。
鞍山市急性、慢性、未分类乙肝在
综上所述, 通过加强医务人员乙肝诊断标准及疫情报告的培训, 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乙肝实验室Anti-HBc IgM检测, 可以有效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建议高度关注成年人尤其是成年男性的乙肝预防和控制, 在成年人中大力推广乙肝疫苗接种。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13.
[2] 朱冰, 梁晓峰.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预防围产期乙型肝炎病毒传播. 中国计划免疫, 2006, 12(4): 312-314.
[3] 崔富强. 中国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0, 16(4):341, 353.
[4] 崔富强, 王富珍, 吴振华, 等. 中国 2005~2010 年报告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分析.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1, 17(6):483-486.
[5] 王富珍, 张国民, 郑徽, 等. 2008~2010 年 18 个乙型病毒性肝炎监测试点县报告病例结果分析.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3, 19 (5):439-443.
[6] 姜芸, 郑敏, 宋丽新, 等. 江西省2005~2012年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4, 20(5):442-445.
[7] 韩悦, 孙静, 石有昌, 等. 辽宁省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9):1189-1190.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分析;防治措施
洪江市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麻疹的流行一度得到有效控制。2010~2012年每年发病仅1~2例,2013年1~2013年9月发生麻疹病例46例,本文对这46例麻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控制与消除麻疹提供依据,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洪江市2013年1~9月份麻疹疫情分析报告,确诊麻疹病例46例,发病率达到10.39/10万;人口资料来源于洪江市人口计生委。
1.2判断标准 46例麻疹病例均根据发热、典型皮疹和口腔黏膜柯氏斑的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其流行病学史诊断,45例患者1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且在血清中检出麻疹IgM抗体为确诊病例。有1例是接种麻疹疫苗后1周内发病。
1.3统计分析 采用Excel2007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统计,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发病慨况 2013年前9个月洪江市报告的43例麻疹确诊病例,发病率10.39/10万,分布在城区及周边17个乡镇,分布呈高度散发,无爆发及死亡病例。
2.2年龄分布 发病年龄从3月龄~55岁,
2.3性别分布 男性24例,女性22例,男女性别比为1.09:1。
2.4职业分布 散居儿童26例,农民和民工16例,干部职员2例,医务人员2例。
2.5时间分布 3月报告3例,4~6月份36例,占78.26%;7~9月份7例。
2.6地区分布 居住本市的44例,居住在外地区的2例。
2.7发病与免疫的关系无麻疹疫苗接种史的病例占所有病例的41.30%(19/46)。其中属非接种对象儿童(8月龄以下)15例,免疫规划对象儿童4例。麻疹疫苗免疫史不详者占39.13%(18/46)。有1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史的病例占19.56%(9/46)。
2.7发病前就诊情况 所有病例中在发病前7~21d有医院就诊史或者去过医院的30例,占全部病例65.21%。发病前7~21d未去过医院,但接触过发热出疹性患者的5例,占全部病例10.86%。
3 讨论
3.1发病前曾经去医疗机构就诊是麻疹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麻疹的潜伏期是7~21d内,有30例病例有医院就诊史.
3.2从流行病学分析,麻疹发病的年龄分布、周期性和季节性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发生较大变化。
3.2.1控制小于8月龄和大年龄人群发病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资料显示:未满8月龄发病占30.43%;22~55岁占43.48%,这两部分人群不是麻疹疫苗免疫对象,发病年龄出现向两极移动趋势,与相关报道一致[1]。随着控制麻疹措施的实施,免疫人群发病率大为降低,8个月以下和成年人发病相对增加,使我市的麻疹发病年龄出现向两极移动现象,与我省早期报道有较大差异[2]。小于8月龄年龄组依据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程序,是麻疹疫情的高危易感人群。由于越来越多的母亲本人的免疫力主要来自人工自动免疫,婴儿出生后来自母亲的免疫力相应减弱,导致8月份前婴儿麻疹发患者数明显增加[3]。
3.2.2本组资料显示,洪江市2013年1月~9月年麻疹发病流行季节与以往报道的冬春季节不一致,稍向后推移,以3~6月发病占总病例数的84.78%,春夏季节为主,这与龚开锦、曹万钧报道一致[4-5]。其可能原因是,麻疹病毒要比以往多传3~4代才能找到引起麻疹暴发的易感人群,致使发病时间后移。
3.2.3从免疫接种史来看,本组资料中无麻疹疫苗接种史的病例占所有病例的41.30%。MV免疫史不详者占39.13%。发患者群中有明确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史者仅占19.56%,反映出该组人群MV的初种和复种质量均较差,说明在大多数麻疹病例都是由于未接种疫苗所致。
3.3要有效控制麻疹的发生和流行,达到控制与消除麻疹的目标,可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①要切实做好含麻疹成分疫苗常规免疫,严格执行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程序,努力提高含麻疹成分疫苗及时接种率和合格接种率。②要进一步做好麻疹病例主动搜索和监测,加强对疑似麻疹和发热出疹性症状疾病的监测,确保传染病早发现、早治疗。③全面落实入学入托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适时对8月龄~6岁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或强化免疫工作。④修复完善三级预防医疗保健网,稳定农村防疫队伍,加强疫情报告监测和疫点处理。⑤开展必要的应用性研究工作,针对
参考文献:
[1]马丽莉.麻疹发病年龄有向两极移动的趋势[J].中国计划免疫,2002,8(1):6.
[2]胡瑚.湖南省1991年麻疹疫情分析与疫苗质量监测[J].湖南医学,1995,12(5):282-283.
[3]刘兴旺,方虹.娄星区2006年3-7月份麻疹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6):1797-1798.
[4]龚开锦.湖南省怀化市1996~2000年麻疹流行情况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3,1:98.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报告
0 引言
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数是近五年来发病最少的年份,赤峰市自2009年达到发病高峰以来趋于平稳下降态势。虽然疫情发病高峰持续时间长,防控难度大,由于赤峰市各级行政部门各疾控机构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使疫情平稳下降。为今后更好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下面就赤峰市2009-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所以资料均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3年赤峰市全部手足口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疫情基本情况
赤峰市2009年手足口病发病4391例,发病率94.92/10万,全市传染病按病种排序,位居第一;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4875例,发病率104.88/10万,位居第一;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3145例,发病率72.44/10万,位居第一;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3297例,发病率75.38/10万,居第一;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2575例,发病率59.32/10万,位居第三。
2.2 地区分布
全市十二个旗县区均有病例发病。
2.3 时间分布
近五年所有病例主要集中在6-7月、9-10月份,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可能与六七月份,人群外出增多有直接关系。
2.4 性别和年龄分布
为1-5岁男童和女童,且男女比例不均等,男童数量高于女童数量,在发病率中男性高于女性,综合实地采样和流病学调查显示,可能与男童与女童的卫生习惯、生活游戏习惯不同于直接关系。
2.5 职业分布
在2009-2013年中,可见幼托儿童及学生的手足口病发病率在人群中总体下降,其中学生的发病率低于幼托儿童;而散居儿童发病率总体在下降,但是下降速度较慢且呈不稳定分布趋势。综合分析幼托儿童及学生总体下降与集体生活较易监测和检测,预防措施易于推广执行,且在集体场所中,健康教育较易进行,群体行为接受性好有直接关系;而散居儿童则有监测检测及教育预防不理等诸多因素,故发病率呈波状,虽有下降,但下降并不稳定。
3 讨论
3.1 发病特点
①2009-2013年赤峰市手足口病疫情一直处于高发态势,前四年全年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居第一位;仅2013年居于第三位。②五年出现相同的发病高峰,两个流行高峰分别为6-7月份、9-10月份。③疫情波及范围广,散发与暴发并存,以散发为主。④所有病例男性多于女性。⑤病例以1-5岁儿童为主。⑥病例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为主。
3.2 疫情分析
3.2.1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可反复感染发病。
3.2.2 成人大多为隐性感染,并可成为传染源感染他人,也是家庭聚集发病的主要原因。
3.2.3 手足口病为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易在人群密集场所发病,因此托幼机构、学校较易聚集发病。
3.2.4 目前无有效的疫苗,尚不能通过接种疫苗预防手足口病,致使手足口病不能通过被动免疫进行有效预防。
3.2.5 近几年我市进入手足口病高发年份,由于我市地域辽阔,交通发达,人口流动性大,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易在短时间造成流行,
2000年7月至2007年2月,笔者对婚程为2~5年、其妻子从未怀孕的男性原发性不育而就诊的部分患者,服用自拟清热滋肾种子汤治疗98例,本文随机取样共50份,先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典型病例 例1结婚后4年不育。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酸软、、舌淡苔白。密度(12~15)×106/ml,活力:a级
1.2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年龄:25~36岁,病情按肾腑虚,湿热蕴结症类临床分为4型,详见表1。①治疗前中计数其密度在20×106/ml以下的,以数少为主的少症共25人;②数量达到临床正常标准而活动率在60%以下的、以活动力弱为主(a、b级
1.3 全部患者中无明显的精索静脉曲张与、附睾异常或增大者,中WBC在正常标准内,性生活正常。4例无患者的染色体检测报告均为正常XY核型。治疗两个疗程,每个疗程在55 d左右。停药休息l~2周后,检测未达(数量、活动率、形态)正常数值的患者继续第2个疗程。
2 结果
经1、2个疗程后,上述各不育症患者情况变化见表2,表3。第1个疗程后,①25例少症病例中有17例计数明显提高,其中11例密度为20×106/ml;②16例弱症病例中有5例活动率60%;③5例畸形增多症病例中有2例畸形率
第2个疗程后,①剩余的14例少症中又有8例已达到20×106/ml以上,另有3例密度也明显增加;②剩下的11例弱患者中,7例活动率已达到了弃60%的标准值,(a级≥25%/h或a、d级50%/h);③剩余的3例畸形增多的患者中,有1例形态正常的数量已达到临床标准值;④特别是在无的4例患者中,有1例在其中可见到3~6个/HP非常活跃的。此疗程治愈率达到了50%。详见表3。综上可见,服用清热滋肾种子汤后,共34例各证型患者,其经2次以上的检测,3项(数量、活动率、形态)主要诊断指标都达到了正常数值,是总例数的68%。
3 讨论
男性不育症,中医认为与“肾脏”有密切联系。中医脏腑学说认为肾内藏有元阴、元阳、故有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的说法,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就是主管生殖。如《内经》载:“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因而此类患者大多是以肾阴、阳虚弱而导致的“肾气”衰弱,以致生殖能力低下而不育。因肾脏多虚症,论治则更强调益固密、不宜耗泄。而方清热滋肾种子汤药品成分:杜仲、丝子、熟地黄、当归、羊藿、五味子、山药、肉桂、车前子、蓄。水煎服日1剂,25 d 1个疗程。方中的杜仲、丝子均可温补肾阳、强其筋骨;熟地黄,滋补肾阴;当归,补血治血虚兼治肾阴虚症;山药健脾固肾;生地黄用于清热凉血,防肾虚生热;五味子滋肾固肾,治梦遗失精;肉桂壮元阳、补相火;羊藿润肾助阳、甘温峻补;以湿与热常同时为患,但往往有主次之分,湿重于热者,应以利湿为主,可重用土茯苓、扁蓄、车前子、滑石等;热重于湿者,应以清热为主,可用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精管不通者,可酌加炮山甲、水蛭、蜈蚣、王不留行等。脾为生痰之源,脾虚不运,则易致水湿停聚而生痰,故治疗时常需加用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化湿之药以杜生痰之源。主要补肾阳兼顾滋补肾阴,固肾生“肾气”以达增强肾脏功能,兼清热利湿促进生成的目的。
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有关手足口病疫情检测资料,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2008-2012年,镇江市丹徒区手足口病年发病例数分别为322、506、485、459、414例,2008-2012年期间重症病例较少,仅2009年出现2例,2008-2012年期间无死亡病例。各乡镇均有发病,其中以上党镇、谷阳镇、辛丰镇、高资镇的发病例数较高。发病主高峰集中于3~7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0.12%,次高峰集中于9~11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22.86%。发病人群集中在5岁以下的儿童,以散居和托幼儿童为主,学校及托幼机构时有暴发,病毒检出型别以Cox A16、EV71为主。
结论:镇江市丹徒区手足口病疫情于2010以后呈逐年递减趋势,但此病仍是危及镇江市丹徒区5岁以下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相关机构应进一步了解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采取综合性预控措施,切实地预控手足口病的流行及暴发流行。
关键词:镇江市 丹徒区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50-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此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病情反复,缠绵难愈,极大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是一种难治愈的慢性疾病[1]。为了了解镇江市丹徒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现将2008-2012年镇江市丹徒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对象。资料来源于2008-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报告病例,以及镇江市丹徒区2008-2012期间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理个案调查资料和重症病例调查资料。
1.2 病例定义。根据《手足口病预预控制指南》(2011版)的标准[2],一般病例:患者急性发病,发热,脚掌或手掌部位出现疱疹和斑丘疹,膝盖或臀部亦出现皮疹。皮疹周围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比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伴有明显疼痛。部分患者伴有流涕、咳嗽、恶心、呕吐等症状。重症病例:伴有手足口病临床症状的同时,还伴有肌阵挛,或者急性迟缓性麻痹、脑炎、肺水肿等;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患儿虽无明显的手足口病典型症状,却伴有肌阵挛,或者急性迟缓性麻痹、脑炎、肺水肿等。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Office2007对有关数据建立数据库,作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2008-2012年镇江市丹徒区共报告手足口病2185例,其中2008年报告手足口病322例,2009年报告手足口病506例,2010年报告手足口病485例,2011年报告手足口病459例,2012年报告手足口病414例。2008-2012年期间重症病例较少,仅2009年出现2例,2008-2012年期间无死亡病例。见表1。
2.2.3 时间分布。2008年5月出现暴发流行,2009年出现明显的秋季高峰,2010年出现明显的春季高峰,2011年出现明显的春季和秋季两高峰,2012年3月出现暴发流行。
2.2.4 地区分布。镇江市丹徒区新城、高桥镇、辛丰镇、谷阳镇、上党镇、宝堰镇、世业镇、高资镇、不详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其中以上党镇、谷阳镇、辛丰镇、高资镇的发病例数较高。
2.2.4 病原学检测。2008-2012年镇江市丹徒区的病毒检出型别以Cox A16、EV 71为主,2008年4例Cox A16,2例EV 71;2009年2例Cox A16,11例EV 71;2010年21例Cox A16,15例EV 71;2011年30例Cox A16,23例EV 71;2012年39例Cox A16,26例EV 71。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此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病情反复,缠绵难愈,极大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是一种难治愈的慢性疾病。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3]。
通过对2008-2012年镇江市丹徒区手足口病的全面监测,尚可总结出手足口病以下几大特点:①手足口病的发病范围广泛,镇江市丹徒区所有乡镇均有发病;②手足口病存在明显的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③手足口病发病年龄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的儿童。④手足口病以Cox A16、EV 71肠道病毒为主,其他肠道病毒为辅。⑤手足口病发病地区虽然广泛,却也较为集中[4]。
综上所述,镇江市丹徒区手足口病疫情于2010以后呈逐年递减趋势,但此病仍是危及镇江市丹徒区5岁以下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相关机构应进一步了解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科学制定相关的预控策略,监督重点发病地区贯彻落实手足口病的预控工作,强化对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有效地提高基层手足口病的早发现,切实地预控手足口病的流行及暴发流行。
参考文献
[1] 刘民,刘闯.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7):591-594
[2] 许国章,倪红霞,易波等.浙江省宁波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4):361-365
关键词 膀胱病变 经腹壁超声 经直肠超声
资料与方法
2000年6月~2007年1月收治膀胱病变患者46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58~86岁,平均72岁,病程长者2年,短则数天。均进行膀胱镜检查,病理确定,手术或通过临床观察治疗所证实。均有不同程度的肉眼血尿,伴尿频、尿急、尿痛者26例,尿道口烧灼感5例,夜尿增多15例,合并前列腺肥大16例,伴有肾结核2例。使用仪器GE公司LOGIQ5PRO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频率3.5MHz,结合7.5MHz经腹壁及经直肠检查。
结 果
经腹壁超声表现:①膀胱壁表现:有2例膀胱壁正常,有12例膀胱黏膜广泛性增厚,其中2例回声呈低水平,10例回声增强、粗糙,另外有9例膀胱壁局限性增厚,呈团块样或扁平壮增厚,回声不均,有1例还可见小的强回声斑块,在局灶性增厚处,有5例可辨膀胱壁肌层连续完整,有4例显示不清。增厚部位彩色血流检测无血流信号。膀胱壁结节型表现:有25例膀胱壁内单个型团块,低回声4例,高回声18例,中等回声3例,有蒂。均表现边缘不规则。15例基底部达膀胱黏膜下层,8例肌层受浸,2例膀胱壁回声显示不清,21例可检出血流信号。7例膀胱壁表现中低回声光团呈“菜花样”,基底部教宽。2例内部回声不均。7例均表现团块与膀胱壁界线不清,且膀胱层次结构消失,其中2例与前列腺分界不清。此组病例均可见血流信号分布。②膀胱壁连续、完整:6例不能分辨,15例膀胱壁肌层不连续,其中2例膀胱不完整,与前列腺分界不清。③40例表现尿液混浊,6例透声正常。
经直肠超声表现:①显示2例正常的膀胱壁,经直肠超声检查表现为黏膜不光滑、粗糙,但膀胱层次清晰;在12例膀胱壁广泛性增厚病例中,其中1例在膀胱顶部可见样突起,大小1.8cm×1.5cm,其基底部与膀胱壁结构层次可辨认;在9例膀胱壁局灶性增厚病例中,8例经直肠超声检查后可确认为黏膜增厚,膀胱壁层次结构尚可辨认,肌层连续。结合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治疗,同时超声追踪复查,均排除肿瘤病变,只有1例经直肠超声不能分辨,建议做膀胱镜检查。
在膀胱结节型病例中,经直肠超声检查后,确定本组漏诊4例。4例均为多发性病变。瘤体均<2cm,均发生在腹壁超声易漏的部位。前壁3例,顶部1例。2例经腹壁超声检查结节与膀胱界线不清,而经直肠超声可清晰显示,其瘤体虽小,但其基底部浸润到膀胱浆膜层。另1例瘤体,浸润相邻的前列腺被膜及被膜下的前列腺组织。②例经腹壁超声见前列腺与膀胱肿瘤分界不清,但细微结构判断不清,通过直肠超声可清晰判断,1例仅内腺受浸,另1例前列腺内外腺均受累,且膀胱瘤的血流信号与前列腺受浸部位血流延续显示更加清晰,同时显示双侧精囊腺也被波及。由此说明直肠超声检查对膀胱肿瘤的分期更加精确。③46例尿液均混浊,膀胱透声差,其中2例见细点状水平回声的沉淀物。④膀胱壁连续完整性,经腹壁超声和直肠超声检查比较,膀胱壁层次不能辨认,由6例降至1例,显示累及肌层的由15例提高17例,确定向周围浸润,由2例提高到4例。
讨 论
本组分析同时经腹壁超声和经直肠超声对膀胱病变46例检查,通过两种方法检查比较对其检查优势和实用价值作分析报告。对46例膀胱病变经腹壁超声检查后再经直肠超声检查资料作为对比。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肉眼血尿,其致病因素比较复杂,其中膀胱病变是不可忽视的,超声检查对膀胱疾病的诊断是目前公认的可行方法。其方法快捷准确,无创[1]。常规腹壁超声可以全貌大范围地观察膀胱壁及异常回声的范围。但对病变较轻黏膜病损,特别是肥胖、老年人膀胱充盈不足情况下,加之超声伪像的干扰,掩盖于膀胱前壁及顶部小病灶而易漏诊[2]。而经直肠超声检查,一方面声束更接近膀胱,距离短,探头频率高,分辨力增强,图像显示更加清晰[3]。有利对小肿瘤的显示和黏膜病损程度判断。如本组病例,经腹壁超声及直肠超声两种方法检查对比,前者漏诊5例,对膀胱壁局灶增厚疑诊由4例降至1例。经腹壁超声检查疑诊率44%,而经直肠超声检查疑诊率为11%。膀胱壁层次结构尚可辨认,肌层连续。结合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治疗,对于漏诊的病例、病变均发生在腹壁超声检查膀胱易受伪像干扰的部位。由此说明直肠超声分辨力强,是弥补经腹壁超声对顶部、前壁检查盲目性,从而提高病变的显示率。二者结合检查使病灶显示更加全面、准确、清晰。对膀胱颈部、底部、前壁、三角区和尿道口处的观察有较全面的优势价值,弥补单一经腹壁超声检查诊断不足。
结论:经腹壁结合直肠超声联合检查诊断膀胱疾病更加准确、全面,弥补单一经腹壁超声检查,提高膀胱病变的显示率。对于膀胱深处观察,经直肠超声检查更优势,本组46例中均有尿液混浊,而经腹壁超声有6例透声正常。
综上所述,经腹壁超声检查面广,范围大,对膀胱内大范围的病灶检查全面,经直肠超声观察局部病灶更加清晰,对病灶大小定位、鉴别诊断及癌的分期有更进一步优势,弥补经腹壁超声的不足,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周用昌,万军.超声医学.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760-762.
关键词:青少年 肝内胆管结石 手术治疗 随访
中图分类号:R364.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80-01
有人统计,青少年肝内胆管结石约占肝内胆管结石病的3%[1]。回顾我院199o~2002年间共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发现该群体的肝内胆管结石病,有其特殊性,现分析报告于下。
l 临床资料
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II~20岁,平均年龄16岁。均来自农村,与同龄相比,生长发育差,体重轻。8例有明确的胆道蛔虫病史,I例有肝炎病史,I例没有肝胆疾病史。手术所见:左右肝管开口狭窄,肝内外广泛结石2例;左肝管狭窄伴左肝结石6例;右肝管狭窄伴右肝结石2例。手术方式:每例将胆囊切除,切开总管探查,取石,扩张狭窄部,除I例(肝门胆管整形)外,都放T管引流;1例经胆囊肝床切开右肝管取石,放支撑管引流,1例行左肝管空肠吻合;1例行肝门胆管整形,胆肠引流术。10例均顺利恢复出院。随访2~12年,9例无任何不适,随年龄增长,生长发育良好。1例左肝管空肠吻合术后,时有上腹隐痛,对症治疗能缓解,随访10年,于两年前肝衰竭死亡。
2 讨论
本组10例患者,有以下特点:(1)都为农村孩子,营养不良,低体重,与同龄人相比发育迟缓,提示可能与营养、卫生条件有关;(2)8例曾患过胆道蛔病史,l例曾患过肝炎病史,说明胆道蛔虫是导致青少年肝内胆管结石病的主要原因,加强对肠道蛔虫病的防治,从而减少胆道蛔虫的发生。一旦发生胆道蛔虫病后,应积极治疗,而且还应常规使用消炎利胆药一段时间(3~4周),完全彻底地将蛔虫虫体及虫卵排出胆管,以免形成结石核心而产生结石[2];(3)与成人肝内胆管结石相比,青少年肝内胆管结石的结石数量不多,肝损害亦不严重,手术也容易一些;(4)本组病例,3例为瘢痕化狭窄,7例为膜状狭窄,膜状狭窄扩张效果好,但前提是必须将狭窄以上是结石取干净(术中或术后胆道镜应用)。对于疤痕化狭窄,尽可能切开狭窄段整形,放支架管引流。总之,我们认为对青少年肝内胆管结石,一旦诊断明确,尽早手术,取净结石,彻底有效的处理狭窄[3],术后加强营养,这样才能使生长发育不受严重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志强 顾倬云 张晓卫 等】 我国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现状――全国4197例手术病例的分析。中华外科杂志,1988,26:513.
【关键词】 尘肺;水肿;肾衰
作者单位:830011 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临床上因各种原因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并非少见,但因尘肺所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报道甚少,现将我院2006年2月至2007年2年收治的尘肺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病例为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在职防科治疗的矽肺患者共86例。诊断均符合国家颁布尘肺X线200270诊断标准。均为男性,年龄59~80岁,平均(57±105)岁,其中Ⅰ期矽肺60例,Ⅱ期矽肺26例。
12 观察指标 所有入选患者在治疗期间,定期观察患者的24 h尿量、肌酐、尿酸、血β2微球蛋白。
13 测定方法 血清肌酐采用苦味酸法、血尿素氮采用尿酶UV法、血尿酸采用尿酸酶POD法,仪器均采用美国BECKMANLX20;且每份标本均测定复管。批间差异8%~10%。
2 结果
21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2 结论 86例矽肺患者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
3 讨论
患者均有尘肺并发肺气肿、肺心病,加之反复肺部感染,心肺功能极差,由于缺血、缺氧,致肾血流量急剧下降、肾小管上皮细胞代谢障碍,造成肾血流量减少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肾功能衰竭。随着透稀疗法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改进,急性肾衰的总体预后已有所改观,直接死于肾衰本身的病例明显减少。预后与原发病的性质、患者年龄、原有慢性疾病、肾功损害的严重程度、是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有无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并发症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常因原发病和并发症,尤其是多功能衰竭的患者,死亡率仍很高[1]。因此可见预防急性肾衰,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妥善处理,对抢救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血容量不足、肾血流量不足、缺氧及控制感染等。尽可能的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必须使用要严格控制肾毒性药物的剂量。
【关键词】 糖尿病; 呼吸窘迫综合征; 老年人
我院1997年1月~2007年12月,笔者共收治老年糖尿病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按照1997年全国糖尿病会议确定标准[1],本组12例均临床确定为糖尿病,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60~69岁5例,70~79岁7例,平均年龄71岁。12例患者住院期间多次进行血糖、尿糖、血酮、胸部X线摄片,肺功能和其它脏器功能检查。
1.2 临床表现 本组12例均以肺部感染为诱因,病程平均3~5 d,全部病例都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平均57次/分,随着病情加重呼吸频率加快,呼吸窘迫明显,治疗有效者呼吸频率减慢或恢复正常。本组咳嗽咳痰7例,咯血3例,发病初期肺部闻及细啰音6例,病程晚期均可闻及明显湿性啰音。
1.3 实验室检查 尿糖()-()血糖16.2~24.1 mmol/L,其中32.5 mmol/L以上3例,动脉血氧分压(PaO2)4.2 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5 kPa,本组病例吸氧后均不能升高PaO2,其中代谢性酸中毒4例,呼吸性酸中毒6例。全部病例PaO2/FiO2均低于24.5 kPa。痰培养阳性7例,其中肺炎球菌3例,葡萄球菌2例,绿脓杆菌1例,压氧杆菌1例。胸部X检查:本组10例经X线摄片均符合ARDS改变,表现为边缘模糊的肺纹理增多,斑片状或融合成大片状阴影,其中1例双侧液气胸。
1.4 治疗方法 12例患者在糖尿病的基础上合并感染,使用广谱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浆白蛋白和速尿的应用,纠正低氧血症,8例呼吸机治疗,其中1例气管切开,4例气管插管,采用呼气末正压或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在抢救呼吸窘迫综合征同时给予降糖药应用,对老年人糖尿病引起ARDS患者尽快应用胰岛素,经小剂量为妥,主要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而使血糖下降,能量合剂十分必要[2]。
1.5 治疗结果 经上述综合抢救措施12例,治愈3例,病重自动出院2例,死亡7例。
2 讨论
老年糖尿病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多在某些危重的基础疾病抢救过程中突然发生[3]。本组12例老年糖尿病肺部感染而突然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多表现为突然出现呼吸频数、窘迫、呼吸频率平均57次/min,明显缺氧,呼吸困难,发绀,PaO2平均4.2/kPa,一般氧疗不能改善,本组抢救成功3例体会,早期确诊,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呼吸机(呼气末正压或间歇正压通气)应用,改善低氧血症非常重要,能为治疗本病争取时间,在早期也可使用高频呼吸机治疗[4],当临床怀疑ARDS有明显缺氧存在,PaO2
参考文献
[1] 孙勇根,堵玉萍,舒志军.急性胆囊炎合并Ⅱ型糖尿病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分析[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28(4):322324.颅底及其他部位的复合伤,积极请相关专业医生配合处理,本组病例1例感染即是由于合并颞骨骨折,外耳撕裂伤未正确处理导致感染。
[2] 赵 婷,孙 非.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临床肺科杂志,2001,13(7):849851.
[3] 王 建,邓小明. 前列腺素E1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机制及其效果[J]. 人民军医,2002,45(9):524526.
[4] 李 丹,朴莲善.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4,32(1):5354.
【摘要】 评价柴葛清热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阳性药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本中心Ⅱ期纳入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 n =30)和对照组( n =30);Ⅲ期纳入11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 n =84)和对照组( n =28)。试验组给予柴葛清热颗粒,每次1包(6 g),4次/d;对照组给予复方双花颗粒,每次1包(6 g),4次/d。疗程均为3 d。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并进行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的Ⅱ期总显效率分别为78.57%、82.14%(符合方案分析)和75.86%、 79.31 %(意向性治疗分析),总有效率分别为96.43%、100%(符合方案分析)和93.10%、96.55%(意向性治疗分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的Ⅲ期总显效率分别为 90.54 %、73.08%(符合方案分析)和88.16%、70.37%(意向性治疗分析),总有效率分别为94.59%、 96.15 %(符合方案分析)和92.11%、92.59%(意向性治疗分析),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在用药过程中,未发现柴葛清热颗粒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柴葛清热颗粒是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安全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 中草药制剂; 随机对照试验; 双盲法; 呼吸道感染; 风热; 中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涉及从鼻到下级支气管树(不包括肺泡)气道黏膜的炎症,70%~80%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直接或间接发生于病毒感染之后。由于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缺乏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又有病毒携带,故导致其发病率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短期内可恢复,很少导致严重疾病和死亡,多数预后好,但是可导致明显的不适和高额医疗费用[1,2]。该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缺乏针对性治疗,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症状,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中医药在防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强调辨证论治,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因此,在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据的基础上开发有效安全的中药具有重要的意义。柴葛清热颗粒由柴胡、葛根、黄芩、麻黄、石膏、杏仁、甘草组成,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1986年至今,临床一直将其作为经验方治疗风热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因缺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证据,2001年10月至2005年9月,我们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试验,对柴葛清热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科学评价。由于目前中草药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中存在很多问题[3,4],为了更好地介绍研究的设计、实施、分析等情况,我们根据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声明的要求对该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报告[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0版[6];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
1.1.2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2)病程在48 h之内;(3)入选时年龄18~ 65岁 ;(4)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取知情同意书的过程 符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1.1.3 排除标准 (1)伴咽-结膜炎、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性感冒、急性阻塞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病症;(2)病程超过48 h者;(3)年龄在18岁以下,6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过敏体质或对本药成分过敏者;(5)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或其他可能妨碍其入组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如肿瘤或艾滋病;(6)就诊前12 h内使用了其他任何治疗感冒的药物;(7)不符合上述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者。
1.1.4 剔除病例标准 (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2)试验中因各种原因破盲的个别病例;(3)受试者依从性差(试验用药依从性小于80%或者大于120%),中途停药或换药、加药,或合并使用本方案禁止使用的中西药物,影响疗效或安全性的判定者。
1.1.5 脱落病例标准 所有填写了知情同意书并筛选合格进入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均有权随时退出临床试验,无论何种原因、何时退出,只要未完成临床试验全疗程的观察,均为脱落病例,并对其进行意向性治疗分析。未满1个疗程即痊愈者,不作为脱落病例。
1.2 试验设计 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试验设计。
1.2.1 样本含量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Ⅱ、Ⅲ期临床试验规定的病例数[8],增加≤20%的剔除和脱落病例数,Ⅱ期按试验组∶对照组=1∶1的比例共2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120例), 本中心接受病例数为试验组、对照组各 30例 ;Ⅲ期按试验组∶对照组=3∶1的比例共 448例 (试验组336例,对照组112例),本中心接受病例数为试验组84例,对照组28例。
1.2.2 随机化方法 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按中心进行分层,采用SAS 6.12 PROC PLAN程序,给定种子数(Ⅱ期240例、Ⅲ期448例)和区组长度(Ⅱ期为4,Ⅲ期为8),产生随机数及相应的药物及病例分配方案(采用不透光信封密封保存)。根据临床试验随机化方案对试验药品进行随机编码,试验药品随机编码为受试者唯一识别码。根据受试者就诊的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1.2.3 盲法的实施 试验药和对照药剂型、剂量相同,故可采用双盲法。药物的准备要求试验药和对照药包装一致,并使用统一的药物标签。研究者、受试者、检验人员和数据录入者始终处于盲态。试验过程中注意盲法的隐藏。临床试验结束后进行第一次揭盲,由统计分析人员完成数据录入以及统计分析报告;完成统计分析后进行第二次揭盲,得出临床研究报告。
1.2.4 对照药的选择 针对中草药随机对照试验中对照药选择的常见问题[9],根据公认有效和同类可比的原则,选择复方双花颗粒为对照药。复方双花颗粒由金银花、连翘、穿心莲、板蓝根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热证,已上市销售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