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12:05: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1小学数学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教师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2小学数学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2.1具体分析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正确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准确地掌握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2.2实施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3有效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小学数学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直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是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就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4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为了在数学教育中实现我国培养全方面人才的目标,教师要解除传统观念的限制,开辟出新的教学之路。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所扮演的角色,要从传统的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教学课堂中的“主角”。教师要开辟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积极让学生展开互动,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做出正确性的引导式作答,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教师明白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按着我国新课标的标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于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方式予以解决,同时留下伏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下一定的时间与学生展开互动,提倡学生对课堂上所讲述的教学内容进行激烈的讨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积极学习倡导先进的教学理论,并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切实的掌握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讲具有重大的意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让学生自我拓展知识空间,自我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基础,有助于学生能够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学能力的养成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所获得的东西要比书本上获得的更为丰富。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研究数学智慧分析数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学习,去思考。
6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问题对策
作为小学重要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小学阶段不仅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的重要时期,还是一个人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 因此,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和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重点抓住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内容来进行数学教学,以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和学习能力.
一、普遍存在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随着现今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于课堂教学的节奏、技巧以及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表现,现在小学数学教师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有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其上课模式基本上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被动接受听. 如果突然改变教学设计,那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执行的过程中受以往惯性的影响,则很难立即转变教学观念,从而在教学设计中不突出,甚至是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作为新生力量的教师虽然观念新颖,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无法很好地把握和控制小学生. 如果在教学设计上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来进行数学教学,那么课堂上的纪律往往难以控制,自然也就没办法达到教学目的,提升课堂效率. 由于教学条件有限,采用大班授课的教学方式是许多小学数学教学所采用的方式,这自然也就造成人数较多,每个小学生基础也都不一样,自然教师分给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无法顾全每一位小学生,而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也就导致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上不突出,甚至是被忽略.
(二)采用趣味性不强、单一的教学方法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小学数学这门科目教学内容较多,理解起来也不容易,比较枯燥无味. 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推动,重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小学教学,然而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体现在英语以及语文学科的教学上. 在现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各小学在教学内容、方法、流程等环节设计中也进行了改进和努力,但是由于受正式教研能力和自身教学条件的限制,依旧存在着教学设计,缺乏层次感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等严重问题,在教学身上无法有质的突破. 在教学设计上,虽然很多数学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依旧无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二、具体改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对策
(一)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设计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贯彻落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与小学生平等交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做到在数学课堂上敢勇于提问,这时教师在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当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路时,教师要从旁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要表扬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意把握课堂纪律、控制课堂节奏,以便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二)合作学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丰富教学环节,采用游戏教学、分组竞赛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方法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在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时,光靠一人之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之间多互相学习、讨论、交流经验,以此完善教学流程,从而突出教学内容上的重难点.
(三)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完善自我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为了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小学数学教师只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不断积累数学教学经验,注重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完善自我. 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注重由简到难、循序渐进,以便将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相结合,层次鲜明、条理清晰地开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再由教师从旁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认真观察,发掘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教师一起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获取学习技能,懂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效率;教学方法;学习特点; 分类;因材施教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教师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三、有效运用教学互动形式
1 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 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2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2.1 充分感知,丰富表象。为培养形象思维积累材料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的、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触发思维。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形象思维要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必须打好基础,丰富表象材料的积累。
2.2 直观演示,丰富表象。小学生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
2.3 引导想象,发展形象思维。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不但可以储存,而且可以对储存的表象痕迹(信息)进行加工改组,形成新的表象,即想象表象,它也是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如图示情景、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4 数形结合,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从总的来说,数学是数与形结合的学科。不同类型的数学图形,提供了大脑形象思维的表象材料,调动了右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促进了个体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使人变得更聪明。
3 重视教学方法方式
3.1 运用启发式教学。小学的数学有较强的系统性,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原有知识的复习,提高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学习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数学问题的关键,实现对小学生有效启发和精准的点拨。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独立思考新知识,形成数学知识的系统结构。在小学生思考陷入困境的时候,教师要发挥点拨作用,使小学生的思路打开。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教师可通过指导“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的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让小学生自己通过验证来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也可以点拨小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教师把握好课堂上的学习进程,适当巧妙地点拨,可以使小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和顺畅,也提高了小学生的活跃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设置有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然后通过师生的讨论让小学生不断获得启发,最后他们自己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到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成为小学生的学习引导者,积极挖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小学生要进行创新思考,勇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使他们都能够得到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
3.2 运用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教学模式是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理论,构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科教学特点与规律,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创造性思维训练激活思维、发展元认知能力为重点,以坚持双主体二元互补为原则,实现以学生爱学、会学、善学,发挥学生主体潜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教师的主体引导,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参与水平达到最佳状态。其中“主体引导”的核心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参与。只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去追求,主动去获得,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进入最优化的境界,并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主体参与”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操作行为,落实在教学上就是一种学生活动的实现过程。“参与意识”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这里包括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安排的一些显性活动,如研究性学习、讨论问题等。但是更大程度上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隐性思维活动。“参与水平”是指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表现了学生的参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国峰.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2)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8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51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开始,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将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回顾生活综合全面地分析问题。此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着重注意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利用生动形象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和教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目标合理创设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时钟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幻灯片,在丰富背景音乐的带动下,让学生进行猜字谜游戏,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字谜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讲解。谜语问题如下:有家兄弟真奇怪,一天到晚就是转,不吃饭来不休息(猜一物名)。谜底是时针、分针。利用丰富的谜语既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复习,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在相互学习并讨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具有目的性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置数学情境问题,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让学生实现数学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设置情景教学问题的时候,教师必须抓住教学重点,如果设置的问题缺少中心,就不能让学生对课堂内容的重点进行掌握,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数学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可以将教学大纲作为参考,让问题的设置符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让学生学习“千克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将本课堂学习内容的重点展示在屏幕上,然后,利用问题“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哪个重”引起学生的思考。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学生很容易说一千斤铁更重。之后,教师将学生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来,让学生对千克的概念形成深刻认识。
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解决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而存在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体现数学。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应该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与生活紧密结合,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按照课程标准设置问题。教师还要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仔细分析,挖掘生活中存在的数学资源,将学生带入到数学学习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例如,在厘米和米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生活化的问题:班级里谁最高呢?大家都分别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并进行比较,找出班级中个子最高和最矮的学生。经过学生间的相互比较,教师再引出厘米和米的概念。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中常见物品的测量,并让学生进行厘米和米的换算。
四、创设游戏化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都贪玩。所以,教师可以构建游戏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独立自主地学习并探讨问题。由于小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内容比较少,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给学生创设游戏教学情境,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统计与可能性”这一章的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融入到学习当中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击鼓沙包”的传递过程:学生在鼓声开始进行传递,在鼓声结束时,沙包在谁的手上谁就要表演节目。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思考自己拿到沙包的几率,然后,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又能引发学生思考,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五、创设体验化问题情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进行体验化问题情境教学设计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在进行“凑十法”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手拿两盒粉笔,一盒里面有9支,一盒里面有3支,然后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快速看出粉笔盒中有多少粉笔?之后,让学生亲自进行尝试,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方法,然后,教师再将教学内容恰当引入进来。情境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形成系统化记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利用形象生动的色彩和视频,调动学生各个器官的参与,让学生在眼、手、脑的配合下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首选教学方法,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一致性认可,并且在教学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学习目标,使数学教学情景的创建可以帮助学生接受知识,让数学知识实现趣味和知识的统一,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深度教学资源的基础概念
在现代化的教育领域当中,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理念,即深度教学资源,其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讲解以外,还必须带领学生深层次地探索这些知识的深层次概念和运用,使得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教学资源的内在含义,逐步提升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并达到启迪自身智力的作用。而且,在这种教教学思想的引导下,小学数学教学俨然变成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相当密切,能够不同层次地带动学生进行数学实践,以实现高质量的学习。现如今,教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教,其次是学,而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对于“教”这一过程,主要由教师来完成,但是在现如今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进行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深度教学资源起到了基础性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当合理地利用深度教学资源,使得学生能够对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产生深刻的理解,整体的教学效益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深度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方向
2.1全面覆盖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切实合理地应用深度教学资源,必然需要合理地设计,但是对于深度教学资源的设计,一直都是一个难题,教师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很多时候不能覆盖到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事实上,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的设计,需要切实涵盖小学数学课堂的各个教学板块,进而在设计数学教学资源的过程中,科学地利用各种信息科技工具,将不同的教学资源合理地引入进来,同时也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库,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教学视频实现共享。一方面可以迅速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范围,使得数学不再是一门单一乏味的学科,转而变得充满联系性,能够与多个学科之间实现良好的融合。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得数学教学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整体的数学教学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2.2因地制宜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数学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而其在选择教学资源的时候,往往也会衍生出许多特色的教学资源,并且往往这些教学资源都对当地的小学数学教学有着相当高的适用性。为了切实迎合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教师在设计深度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能力,并根据当前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资源设计方向,因地制宜,逐步迎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实现高质量的数学教学。同时,有很多的教师都会以数学课本中的知识内容作为教学资源选择的基础,而这样的状况往往会消耗教师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并且很难产生太高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选择一些他们所喜欢的教学资源,一方面便于学生接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数学教学变得充满趣味,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为了提高深度教学资源的适用性,教师之间还应当建立明确的资源库,相互联系,并进行资源方面的共享,使得每个教师都拥有大量的深度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实际的数学教学要求,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教学融合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与学一直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这两方面的内容往往不会进行太多层次上的融合。对于学生而言,其在课堂上的时间更多的是教,即被动地接受着教师的知识灌输,而学的时间则留在了课堂以外,但是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往往都不是很强,其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很难进行自主积极地学习,这样的状况直接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而深度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的合理应用,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教师应当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融合和完善,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内外积极主动地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这一过程实现了教与学的融合,整体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在深度教学资源的设计上,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去制定合理的教学资源,使得学生能够对全新的教学资源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其最终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3深度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的应用
3.1科学引导学生实现高层次的自主学习
在现代的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教师是各种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并不是那么良好,其本身没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也不知道如何能够改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二深度教学资源无非是改善这一教学状况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可以使得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并且形成全新的学习方法,积极改善自身的学习效果,全面开发各种数学思维。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科学地设置一部分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对于数学资源的探索兴趣能够充分地激发出来,并不是学生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只有积极主动地探索,才能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掌握。在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首先应当与小学生进行积极充分的沟通交流,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以及他们当前的数学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这样的状况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一部分数学教学资源。比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过程中,需要对圆进行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圆的外观进行直接的讨论,并在教学资源的设计过程中合理地引入一部分生活事物,如我们经常见到的杯子、车轮、方向盘等,通过这些教学事物的合理引入,使得教学资源变地十分充实,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其次,教师在设计完成基础的深度教学资源以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教学资源中的视频播放给学生,促使学生产生最为直接的认识,不再进行过于抽象的学习。同时,由于有了这些例子作为基础,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够得到不同程度上的开发,迅速联想到其他的生活数学元素。
3.2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探讨学习模式
对于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而言,它需要切实了解学生在数学资源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学习状况,并十分强调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创新。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生成直接有效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与教师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对深度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探讨,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加以切实的创新和优化。在整个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对各种数学教学资源进行不同程度上的探索,积极思考其中的问题和数学含义所在,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全方面的提高。在对数学教学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必然会与学生出现意见上的分歧,在这个时候,需要对教学资源本身进行合理的优化,而不应该盲目地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否定。此外,对于一些学生所存在的意见,教师需要加以合理的分析,不能完全地否决,很多学生在对数学资源的探索过程中,已然形成了全新的数学认知,并且采用了不同的数学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应当受到合理的推崇,而不应该被完全地反对。
4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当中,已然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新课改的冲击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科学地利用各种鲜明的教学资源,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在运用深度教学资源开展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进而切实了解学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合理的优化和改善。同时,对于一些较难学习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以资源的形式进行多方面的情境引导教学,使得整体的教学质量迅速的凸显出来,逐步改善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产生极高的教学效率。
作者:赵玉婷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立新.基于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6,(20):126+132.
[2]于霞.小学数学1∶1课堂环境下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6,(05):239-24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新课改推行之后,越来越多教师开始重视教学设计,使之逐渐得到优化。但实际教学中,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传统且单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这些问题阻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对此,新时期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设计,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找出解决途径,以此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改变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应试教学背景下,学生被视为学习机器,大部分教师主张将教学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通过“题海”掌握知识,保证其数学分数。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忽视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此,新时期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时,首先,教师应深入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然后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实际学情,抓住学生对“人民币”感兴趣的地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中。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适当的准备教具、教学课件等辅助教学,通过这样的形式增加数学课堂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共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学习
分析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雷同,教学方法相似,且教学环节也相仿。通常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都是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等方法组织教学,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为改善以上问题,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陈旧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知识。
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为例,首先,教师应钻研教材,分析单元内容与本课教学内容,然后明确本课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后,做好环节时间安排。然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学情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设计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遵循“少教多学”的原则,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导入教学,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本课教学知识与运算技巧。然后在拓展运用中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强化学生运算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知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
三、创新模式,静态教学转为动态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单向、静态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且忽视了“互动”的重要性,不利于小学生数学成绩与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现象,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新模式,重视互动教学的重要性,将传统的静态教学转为动态,为数学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讲到“三角形的特性”这一知识时,可以创新教学设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以“组组竞争”的形式展开教学。如:教师可以以游戏导入教学,将不同图形模型放进不透明袋子中,要求各组成员派出代表上讲台摸出三角形,看哪一组摸的又快又准确。通过这样的设计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情。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问题“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又如:教学活动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抢答“生活中的三角形”,以此巩固学生课堂知识,同时可以拉近教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的教学形式中,师生生生可以有效互动,学生思维与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教师应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反思自身教学设计上的不足,积极找出解决途径,创新设计以提升教学设计的质量。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有力保障,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确定位置”一课,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诊断的基本思路。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辨别是概念学习的基础,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础,运用若干个简单的规则是解决问题,获得高级规则的基础。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中心校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进而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二)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通过丰富的事例,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了解学生;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教师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2.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人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间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3.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①能认识时问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②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4.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生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己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5.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6.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7.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一、贴近生活,创造有效的数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所以在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分一分”,在教学“分一分”时,虽然生活中“分一分”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却很少去关注它。即使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储备了这方面的经验,也不一定很丰富。而学生学习“分一分”的相关知识需要我们给予激活。因此,课前布置学生,让他们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亲自去超市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将数学“回归生活”——学生直面营业员阿姨装东西的过程,从而获得最直接、最可信的活动经验,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他们探究新知也做好了准备。
二、直观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让学生乐于学数学
1、不拘泥于例题的安排,合理整合、适度延展教学内容。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中例题的安排,应依据新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科学的整合。如“分数的意义”这一课中的单位“1”,尤其是把整体作为单位“1”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以1/2为突破口,事先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先通过一张圆形纸片、一根铅笔说说1/2所表示的意思。然后通过动手操作用12根小棒如何表示1/2,接着出示一幅苹果图和一幅小狗图说说如何表示1/2。在比较归纳中使学生知道了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都可以表示1/2。这样,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单位“1”。再通过让学生对一个整体的举例和判别,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把一个整体作为单位“1”的含义,从而突破了难点。
2、利用实物直观、语言直观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把书上静止的教学内容设计为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理解数学知识。如: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让学生通过撕下不同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建立千克的重量概念,一定要让学生接触1千克的具体物品,如两袋食盐,1大包洗衣粉,通过称一称,掂一掂,到拎一拎,实实在在感受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往往理解得透、记得牢。在学习中有很多几何概念可以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的,如射线、线段、直线、角、平行线等。再比如1吨重量观念的建立,不可能像体验千克重量那样去掂一掂、称一称,这时必须借助语言直观,描述每袋500克的盐,2000袋合在一起是1吨,学生通过想象,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了1吨的重量。
3、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厘米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小组合作学习走向实质
小孩子不善于小组合作学习,也不会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以及合作学习的快乐,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还应注意及时指点,帮助他们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教师不能成为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有效教学的作用。
四、重视学生学习情感,营造和谐而又活跃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是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拥有积极而亢奋的情感。
五、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目前,实现翻转课堂的有力工具是微课,但如何实现微课与现有课堂的结合?微课一定是辅助吗?微课如何辅助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交流辨析能力、观察发现能力?以上都是开展翻转课堂试验的教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材《认识时间》一节为例,介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
课前
1. 教学前期分析
《认识时间》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认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上有60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正确读写几时几分并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以后学习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计算的基础。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有的学生大致会看时钟,但准确度并不高,也不怎么理解1小时为什么等于60分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时钟,在转动分针的过程中观察时钟的变化,明白如何正确读时间。我们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观察钟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2)认识时间单位“分”,通过转动分针一圈,观察时针的变化,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3)在生活经验以及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尝试、交流、辨析,正确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4)进一步理解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其中,教学重点是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接近整点时刻(如:8时55分)的读法;二是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 微课+自学报告单设计分析
首先确定哪些知识点可以做成微课,我们选择的是那些概念型、约定型的知识点。
(1)认识钟面: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2)时、分之间的关系: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1小时=60分钟。(3)需在课堂解决的重点或难点问题。(4)学习微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在晚上8点准时学习微课,画出结束时间的分针和时针并读出来)。
自学报告单的设计原则与微课保持一致。结合微课对概念型、约定型知识的讲解,以练习的形式落实知识。具体安排如下表。
3. 制作微课以及课中PPT
制作微课之前,先制作PPT。教师只有对微课的设计有了清晰的整体思路,才能在录制的过程中一气呵成。微课使用的PPT绝不能照搬以前上课的流程,必须是教师对微课与课堂的整体性思考,即哪些知识适合使用微课?如何设计与微课具有一致性的自学报告单?教师要学会取舍,学会整合。
预设学生看完微课后可能的情况。用PPT展示学生可能没有说到的方法、学完微课后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和拓展题。
4. 学生观看微课,完成自学报告单
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上传至群共享,由每位家长下载到电脑后让学生观看;二是在中国微课平台上直接观看。由于中国微课平台还在完善中,目前较多采用第一种方式,期待今后的自学报告单能够在网上完成,以便教师能够及时看到反馈信息,进而以学定教,进行二次备课。
课中
教师批改自学报告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适当调整教学设计。
1.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师:同学们看微课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认识时间(板书)
师:钟面上有60个小格,你是一个个地数出来的吗?
师:为什么1小时等于60分?
生: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一圈,时针正好走了一大格,所以1小时等于60分。
2. 小组交流辨析重点
互相批改自学报告单第3题,互相辨析有不同答案的题目。
通过教师提问、小组交流的方式,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概念型、约定型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汇报落实重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组学习情况开展学习活动,重点针对学生在微课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读写时间的方法。
在学生学会了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后,教师出示难题(如图1)让学生思考,在选择、辨别和错误的分析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
4. 分层练习适度拓展
基础练习:做一做数学课本第91页的练习题。
提高练习:改错题(小动物们也来认识时间,如图2,请帮它们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拓展练习(机动):(1)小芳的外公要来,打电话说8:00到火车站接他,可是小明8:00准时到了火车站出口处,却没有接到外公,这是为什么?
(2)小芳晚上8:00把外公接回了家,想给外公泡杯茶,吃点儿水果。完成各事项所需的时间如下表,小芳完成这些事情最快需要几分钟?外公可以在几时几分喝到茶,吃到水果?
通过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习、小组间的互批互改、教师的“一对一”辅导,进一步巩固所学,并适度拓展。
5. 小测验证达成目标
让学生做数学课本第93页第1题“小芳一天的安排”。通过测试,了解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
课 后
数学离不开生活。本节课的内容更是和生活息息相关,除了在微课设计时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中,课堂中的拓展题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学会珍惜和合理地安排时间。所以,课后让学生通过看“小芳一天的安排”,设计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体会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就是节约时间。
反思
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学生对于微课中提到的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有12个大格,所以是12个5。12乘以5等于60。先算10个5等于50,再加上2个5就等于60了。”虽然只学习了乘法口诀,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也能成功地计算出来。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们把教学难点——接近整点时刻的读法放在微课中。在检查自学报告单时,全班46人中有9人做错,11人有擦过的痕迹,在QQ群上与家长交流中也发现,有家长忍不住提前教的情况发生。所以,第二次上课,我们在学生对几时几分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才出现教学难点,并采用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对选择的序号用手势来表示,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正反方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都被调动了起来。有个学生拿来一把尺子测量时针指的位置还没有到9;另一个学生迅速在带来的闹钟上拨出9:55,将其与8:55的钟面做了一个对比,而这也正是教师将在PPT中展现的内容,进一步落实了认识时间的方法,且在辨析另外两个答案时,有预防再犯错的效果。
当然,这次课的设计也有不足:首先,微课的设计对教学重点——认识几时几分的操作性指引不够。微课中应该增加从8时开始拨动分针一小格就是8时1分(8:01),拨动分针5小格就是8时5分(8:05),以此类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拨动小闹钟读出时间,一直到9时,以增加学生对几时几分形成过程的充分体验,从而降低学生读写几时几分的难度。其次,练习的设计容量太大。学生的提高练习只完成了第一题,拓展练习只完成了第一题。可以把基础练习由8道题精简为4道题。提高练习可以只设计第一题。拓展练习依课堂时间而定。再次,练习设计的趣味性不够。尽管设计了小动物、小芳等角色,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在很多课上被多次使用,不够有新意。如果翻转课堂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行为,那么教师要对每一节课堂的练习有深入的思考,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精心而巧妙的设计。
关键词 PBL;网络环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136-02
Web-based PBL Instructional Design Research and Enlightenment of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Chen Jiayu1, Chen Honghui2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traditional PBL teaching methods, but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t can have a new strategy.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us about the research of PBL and a series of relate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BL, then design a teaching process. Finally, it takes Primary Mathematics space and graphic for example, listed new presentation of the problem.
Key words PBL; network environm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Author’s address
1 Community college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China 250314
2 Accounting Institute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 Technology, Jinan, China 250103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的,目前,已由单一的医学领域运用到本专科以及中小学教育中。我国对PBL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教育领域和教育领域。其中,PBL在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相对成熟,涉及基本理论、设计、开发与评价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基本内容的研究,对于一些应用型的研究比较困乏。
国外对于PBL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关于学生业绩的研究、关于学生态度的研究、关于元认知技能的获取与运用的研究和关于影响PBL效果因素的研究。笔者认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是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或者是构筑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以达到与真实学习环境同样的效果,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参与到问题情境中,以此来达到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
1 网络环境下PBL教学设计步骤
1.1 PBL教学过程
根据Barrows的模型,网络环境下PBL教学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组织学习小组:呈现问题之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5~6人为宜,小组内的每个成员之间都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协作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
2)开始一个新问题:呈现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将复杂的问题以接近真实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每个小组有一个记录员记录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便于指导教师从问题记录中发现问题。
3)后续行动: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及时互相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中,小组成员间的自评及他评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活动汇报:各个小组以召开学习汇报会、书面报告等形式来阐述解决问题的过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注重问题解决的过程,发掘问题背后所隐含的潜在价值。
5)问题后的反思:在PBL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并不代表整个教学过程的结束,还需要对整个问题解决过程进一步反思,提炼问题的精华。
1.2 网络环境下PBL教学过程的关键――“问题”的呈现
P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因此,问题设计得好坏直接关系PBL效率的高低。PBL中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置于真实生活的场景之中,问题的解决途径也可以是多样的。在问题呈现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1)使学生卷入到问题当中,把问题看成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2)确保所呈现的条件没有把问题的关键因素暴露出来,不要使用所给条件与所需条件完全对应的问题。
2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部分问题呈现
方式研究
2.1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部分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以此为例有利于人们处理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2.2 小学数学PBL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呈现方式研究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可将问题按如下方式呈现。
1)通过动态表象来呈现问题。在学习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理时,将所要呈现的内容以教师手动或动画的形式演示。利用三条绳子,首先固定一条绳子的长度,通过变更另外两条绳子的长度,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并作相应的记录。根据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与不能围成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相比,得出只有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在围三角形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心里想象的图形与实际相结合,由此进一步理解这个原理。
2)创设动态情境。运用Flas、Authorware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动态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研究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这一节课时,既可以用已经折好的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等演示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动态情境。
3)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研究立方体的体积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学习。例如,新建一个已知大小的游泳池,需要多少瓷砖?在处理类似这样的问题时,可将所要处理的问题以动画模拟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4)编制试题。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丰富多样,各种信息高度共享,将各种问题编制成交互式试题,根据测试的情况检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利用在线测试系统,学生进行自主测试,并根据测试的情况及时选择要重点复习的知识,及时了解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结语
目前,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这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终身学习是一致的,同时也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念相符,其必将在我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瑞琴.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BL在中职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