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素质与能力

职业素质与能力

时间:2022-07-11 22:0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素质与能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素质与能力

第1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素质教育;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13-03

职业能力

本文将综合职业能力简称为职业能力。对职业能力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理解,英语国家看重通过考核鉴定可确定的具体的技能和绩效;德国则强调人的能力发展过程;我国教育部门对能力的理解是“综合职业能力”。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与培训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尤其是关键能力。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对职业能力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类:从能力的组成元素上讲,职业能力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等;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可分为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如图1所示。本文按照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进行讨论。

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而获得专业能力。通常,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主要有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使用和对劳动材料的认识等等。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合理的知识结构及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是对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现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愈来愈高。其中,独立进行计划、实施和检查的能力成为对现代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很难实现的。

非专业能力概念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主要集中地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使得知识技能的半衰期急剧缩短,加速了具体职业知识技能的老化。一方面,这造成了在劳动力市场上各行业间劳动力流动和适应性问题;另一方面,造成了经济界对劳动力需求和教育界对劳动力培养之间的协调问题,即对就业能力结构发展的预测变得越来越困难,因而,教育对劳动力培养的针对性也变得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相对来说不易淘汰的能力需求,例如通过自觉的独立的继续学习来更新知识、适应变化的能力。

非专业能力对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社会存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应对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非专业能力由于其普遍适用性而不易因科学技术进步而过时或被淘汰。非专业能力一般认为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关键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拥有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制定工作计划,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方法,对工作学习结果的评估方式等。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职业劳动者自身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重要手段。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及科学的思维模式是对方法能力的基本要求。

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具备的社会能力。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环境意识、职业道德都是它包涵的内容。社会能力不但是生存能力,还是从业者的发展能力,是现代社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和对社会的规范是对社会能力的基本要求。

关键能力是对那些与具体工作任务和专门技能或知识无关的,但对现代生产和社会顺利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它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梅滕斯(D.Mertens)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我国学者姜大源对关键能力的描述是: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这种能力依然存在并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形成新的技能。如果从业者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并成为自身的基本素质,那么,当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他就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新的职业技能与知识。这种能力在从业者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能力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关系

关键能力源于基本职业能力而高于基本职业能力,是基本职业能力的纵向延伸,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能力范畴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范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专业能力范畴:职业适应能力、新技术接受能力、质量意识、时间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等。

方法能力范畴:分析与综合能力、逻辑与抽象思维能力、联想与创造力、决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全局与系统思维、时间意识等,是方法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能力范畴: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积极性、主动性、成功欲、自信心、宽容度、团体工作协调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等,是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对关键能力进行了简单的归类和细化,具体如表1所示。

现代职业教育根据职业从业者能力和关键能力的精神实质,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技能与知识教育的同时,具备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的能力。

独立制定计划可使受教育者获取对任务诊断性、预测性的能力,独立实施计划可使受教育者获取完成计划的能力,独立评估计划可使受教育者获取对计划任务总结、反馈、自我修正的能力。通过这样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什么是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的涵义,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许多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掌握几种专业技能,就是素质教育。真是这样吗?古人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学生的“才艺”学习很好,但是“才艺”的学习一定要建立在道德仁义的基础上。现在企业寻找人才的时候,很多企业家无奈地感叹,不是找不到专业人才,而是找不到有素质的人才。这个素质其实就是肯尽责、肯付出、肯负责。

素质教育,绝对不是学生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也不仅仅是多掌握几种技能。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德行,在于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为人处事态度等,面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会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去判断和应对。

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一致性

素质与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素质是潜在的能力,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人们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从事职业话动,必备的主观条件是素质与能力。

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基本品质,而能力是这种基本品质的外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关键能力,与我国国民素质教育是一致的。

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素质教育特别注重情商(EQ)的培养,而情商只能在后天的人际交往中养成。现代职业教育培训在广阔的社会环境(学校、企业和社会)中对学习者进行面向职业实际和社会的教育,注重人际交流能力(交流方式、利益冲突的处理)、群体意识、社会责任心、与人合作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的培养。这些社会能力的培养,是养成情商的重要手段。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以发展职业行动能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改革,即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形式和途径等)。其核心表现在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在职业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发掘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创新行为,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及科学的思维模式,培养有利于创新思维和活动的情感、意志等。这些正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具体表现。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强调“做人”和“做事”教育的结合,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职业能力培养除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外,注重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关键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主动参与工作的意识,勇于承担工作责任,能够尽快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

职业能力是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基础,是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网络交流与信息普及,国内企业面临产业升级、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职业院校尽快满足市场和社会的这种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

[2]PD.Dr.habil.Frank buenning,Alexande Schnarr M.Sc.,Sun Yang M.Sc.,Kai Gleissner M.A.,Dr.Hans-Joachim Bar.课程开发、课堂设计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M].德国InWEnt公司,2009:8.

[3]邵雅忠.德行教学之路[EB/OL].[2010-03-06].http:///gb/chengjing/yyjz/dxjy/jy-06.htm.

[4]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10).

第2篇

高职院校教务员职业素质能力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处于教务工作第一线的教务员,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是院系教务管理的践行者,也是整个教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具有基础性的保障力量。鉴于教务员在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教务员应具备哪些职业素质与能力来适应教务工作的特点,从而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呢?

一、高职院校教务员工作任务和特点

1.教务员的工作任务

高职院校教务员的工作,主要是常规性的教学管理,其主要内容是教务管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计划管理

协助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及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制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每学期的开课计划;落实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并将开课计划与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上报教务处;遵循课程编排的原则,结合本院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课程编排;协助领导和学校教务部门对各门课程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日常教学行政事务处理

每个学期初,教务员要协助各教研室做好开学开课的准备工作,同时安排学生的补考。学期中,教务员要依照学校教务部门的要求,协助院领导及各教研室主任进行期中教学工作检查,关注教学质量并对教学工作过程进行管理。学期末,教务员协助任课教师及时做好课程的考核工作,安排期末考务工作。考试结束后,及时收集整理统计并通报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最后,教务员还要做好下学期教学任务的落实和课程表的编排工作。

(3)学籍和教学档案管理

学籍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其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入学资格及在校期间学习情况、休学、复学、转专业级毕业资格的审查。教务员在日常学籍管理中应重点管好学籍和成绩,保证学籍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教务员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做好对本单位一些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

2.教务员的工作特点

(1)服务性

教务员为教务处、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服务,只有为上述几个方面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学校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繁琐性

教务员的工作是具体的、繁琐的。教务员负责教学任务的下达、回收、课表的编排、学生证的注册,教材定制发放、学生选课、试卷印刷、考试安排、毕业资格审查、档案管理等教学管理的各项事务,可以说是涉及到从学生踏入校门到走上工作岗位的方方面面,工作千头万绪。

(3)综合性

教务员的工作涉及到全部的教学工作,既要协助领导管理教学,又要处理教学方面的具体事务,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教学管理中的每一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教务员的参与。

二、高职院校教务员必备的职业素质

1.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务员从事的工作多是一些日常的、具体的、甚至是繁琐的事务,这就要求教务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教务无小事”,这就要求教务员恪尽职守,增强工作的计划性、主动性和预见性,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认真细致、脚踏实地去做好每件事。同时,教务员的工作是服务于领导、教师和学生,具有很强的服务性,这就要求教务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教学管理工作琐碎、繁杂,它是连接多方面、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具有承上启下、桥梁连结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务员必须具有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教务员平时忙忙碌碌事情干了不少,但真正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业绩并不多,这就要求教务员能以一颗坦然、平静、不求功利的心情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平凡、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

2.过硬的业务素质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教务员来说,首先必须具有全面的知识,不仅要懂得教学管理的有关专业知识,还要了解本学院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级各门课程的特点和学识分配,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衔接,教材使用情况,每位教师的自然情况和授课情况,实验室配置、实习基地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等等,了解管理学、心理学、档案管理等知识,这样才有利于教学事务的科学管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务员作为教务管理工作者,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学生直接接触较为频繁,其知识水平的内涵直接影响着学生,其作用和效果与课堂授课教师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从而适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发挥好教务员的作用。

3.良好的综合能力素质

教务员协助领导管理教学工作,除应具备相关业务知识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素质:如组织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交往应变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等,教务员经常要组织一些教辅活动,如召开师生座谈会、考试动员会等活动,这就要求教务员要善于把握机会,组织搞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应具备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如书面起草清晰简明的文件,整理材料写出概括严谨的报告;口头表达要求语言流畅、口齿清晰,说话有条理。教务员做的看似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却涉及到很多部门,涉及到高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有一定的交际协调能力,做到承上启下、信息沟通的功能,同时要对教学过程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科学的统筹安排,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就要求教务员善于沟通和协调,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在原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做出灵活的处理。作为教务员应该在工作中具有创新精神,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对教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研究,开拓新思路,采取新措施,为教学改革决策部门提出可借鉴的意见,使教学改革更贴近教学实际,更可行,从而开创教务工作的新局面。

三、如何增强高职院校教务员职业素质和能力

1.善于自我调节

目前,教务员存在职务地位不高,待遇与职称评聘均不如一线教师的问题。教务员工作任务繁杂,工作涉及面广,虽每天努力工作,却不能立刻体现一个明显的绩效。但从高校的发展、学生的要求出发,教务员的工作又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务员应顾全大局、摆正心态、准确定位,以利于更好地工作。笔者认为,教务员首先应是为教师、学生的教育教学的服务员,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咨询解答相关教务管理的问题的接待员;是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引导员;是院、系领导制定决策、教师上课、学生求识的参谋员。不论是服务员、接待员还是引导员、参谋员,不论学识高低,只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就能把工作做好;只要准确定位,才能安心本职。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树立崇高的敬业精神,发挥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就一定能从工作中找到快乐,找到自身的价值,

2.善于主动服务

管理就是服务,教学管理就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教务员工作服务于教学,起到组织、连接、疏导和理顺的作用,每个教学环节出错,后果和影响是相当严重的。当对待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来访要热情友善,把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尽可能以最优方案组合起来,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最大作用。对待学生要尊重和善,要树立任何工作都是为了一切学生的,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观点。为师生提供便利的条件,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实实在在的主动服务,对于合理要求想办法、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解决,对不合理的要求也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的做好工作,最终导之以行从而减少工作不必要的矛盾。

3.善于统筹安排

教务工作虽然繁杂,但仍有规律可循。统筹安排工作,事务分清轻重缓急,充分利用间隙时间,有意识地及早准备下一时期的工作,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大事紧办、小事不拖。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教务管理工作是常规管理与日常结合的管理工作,既有教学计划、教学文件、教学制度等长期管理工作,又有调课、考试等动态管理工作,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有较高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不但做好日常性的工作,还要善于面对突发性问题,及时发现并处理好教学中可能发生的一切问题,这样教务工作才能杂而不乱,井然有序。要有组织管理能力。教务员工作要实事求是,尤其要注意细微之处。既要了解上级教学方针政策以及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实际,吃透精神、明确方向。教务管理工作内容繁琐,工作量大。如学生的学籍、成绩管理、编排课表,教学计划和任务的制定和安排,教室的使用,教学资料的整理,课时、工作量的统计等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因此,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室提高教务管理效率的最佳途径,是提高教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经之路。

4.善于沟通协作

教务管理本身是一座“桥梁”,教务管理人员的角色位置是一位中介者,是一条纽带链,是一座“立交桥”,是系部的“窗口”。上与领导打交道,下与学生打交道,左右与教师打交道,对外需要其他部门单位的支持合作,对内需要各教研室的协调配合,同事间需要互相支持帮组、交流信息,分工不分家,师生间、部门间需要教务员进行协调沟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反应敏锐,遇事能够主动采取措施,及时处理问题,因势利导,沟通协调。以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是协调能力的具体体现。要适应领导的工作方法,做好决策者的参谋。协调领导部门和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遇到问题从多角度分析,综合多方面的意见,择优选择方案,力求短时间、高效率地落实决策。也要体谅教师的难处,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无论接待老师还是其他来访人员,都要谦虚和蔼,平易近人,说话热情,待客有礼,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教务员要善于作团结工作,善于建立从上至下,从内到外的各种良好关系,形成顺畅强大的工作合力。

5.善于思考总结

作为教务员要善于积累、善于总结,捕捉问题,反思实践。通常,教务人员是教务管理中任务的发起者,同时也是执行结果的收集者,是任务解决过程的协调者。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是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教务员每天要面对繁杂事务必须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工作方法,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掌握工作中的固定规律,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夯实的基础。一个合格的教务员仅有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能够反思总结、寻求规律等工作能力。反思总结掌握第一手材料,通过各种方法渠道收集全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分类归纳,结合自己掌握的教育理论知识,探讨出本院、本系、本岗位管理工作的特点与规律,撰写成文将工作实践升华为管理理论,再将管理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指导实践,使教务管理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综上所述,教务员是一支专职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岗位极具特殊性且十分重要,教务人员的职业知识和工作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务工作的质量。教学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教务人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全面工作能力,才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体力,才能投入到繁重而复杂的工作中,教务员只有把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及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努力学习职业知识,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务管理人员,并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秀贤.新形势下高校教务员素质之我见.科教论丛.

第3篇

(一)基本内涵

根据CBE模式,职业能力是完成一定职业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通过与一定职业岗位相关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不能依靠传递或灌输的方式掌握。职业素质是通过一定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完成职业任务起决定性作用,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心理、文化等基本品质。本文所研究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都是与专业或职业岗位相关的。两者的内涵与外延互有交叉,但前者偏重于技能训练,后者侧重于品质锤炼,且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具有软性化、复杂化特点,耗费时间较长。

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及职业岗位群定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营销策划与诊断能力、市场销售与控制能力、客户服务与维护能力等;该专业的关键职业素质包括健康身体素质、积极心态素质、综合文化素质、团队创新素质等。

(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问题

近年来,为了破解高职院校招生形势日益严峻的问题,普招、单招、对口单招、注册入学、“3+2”等多元化的招生方式逐渐被各院校采用。在生源数量得到保证的同时,学生的基本素养愈发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在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近3年来普招生入学录取成绩呈明显下降趋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问题表现明显,可以归纳如下:

职业能力:一般能力不足,综合能力较低 进入高职院校后,近1/3的学生厌学情绪较重,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态度消极,不能正视社会现实;部分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习方法死板教条,学习效率较低;多数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不足,不善与人沟通交流,社会经验严重缺乏。

职业素质:身心素质不强,文化素质薄弱 由于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对体育锻炼缺乏重视,致使部分学生体质较弱,不能胜任繁重工作;“90后”学生的成长环境较为优越,造成多数学生惰性思想较重、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快餐式文化导致多数学生偏科严重,甚至缺乏起码的生活、生理和文化常识。

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必须以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和突破口,解决当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不足的突出问题。

市场营销课程设计

我一直大力提倡课程教学的过程化和精细化管理,市场营销类课程更是教学改革的先锋。以下是我在该类课程建设与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思想

第一,明确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定位。有些教师并不清楚学生的岗位群定位,导致在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营销经理、营销助理等不同岗位课程内容的混淆交叉。第二,遵循营销职业岗位工作的PDCA原则。过程管理必须表现为彻底的教学过程化,要在职业工作的计划、实施、控制和改进的每个流程中都进行过程化教学,而不能仅限于某个局部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第三,提高对职业素质过程化管理的认识。当前,多数院校偏重于对职业能力过程化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缺乏对职业素质方面的有效研究和教学管理。为此,必须根据岗位群和职业需求,将身体、心理等基本素质分解于不同的专业课程规划中。第四,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改革。由于企业工作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企业进课堂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中较难实现。

市场营销专业将职业岗位定位于营销助理,即辅助企业策划、营销等部门经理负责执行、协调、沟通等工作的专业岗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统领下,各专业课程均需按照营销助理的职位工作内涵来设计课程内容,约2/3的专业课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过程化、项目化的教学模式,约1/3的专业课根据生源差别来设计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改革,但只有不足1/10的专业课程实现了校企共建教学。

(二)教学内容

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因此,教学内容在遵循工作过程导向的前提下,要符合人才定位的职业标准,将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量化指标合理分解,根据不同生源进行多元化设计,摒弃教材本位、考试本位的内容安排。

以60课时的市场营销实务课程为例。当前,该类课程主要以市场营销学、市场营销策划等教材为主,缺少必要的过程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因此,笔者在参照助理营销师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营销工作的“信息收集分析——营销战略规划——营销销售执行”等关键工作过程,恰当嵌入企业市场工作实践,自编了课程教学指南,将该课程培养的关键职业能力和素质分解于每个教学单元中,主要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在课程中设计了产品销售、会务策划、STP战略、广告策划、客户开发等十余个工作项目,涉及房地产、医药、服饰、食品等热点行业,其中近2/3的项目为校企共建项目。通过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学生能直观理解职业工作的内容和过程,真实感受市场营销工作所需培养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目标的主要手段,虽然其多样性、实践性和适用性的基本原则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在高职院校变相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只有充分尊重能力素质培养的规律,进行彻底的教学方法改革,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游戏模拟、素质拓展、项目驱动等多元手段,结合企业化的工作情境和管理模式,才能将教学过程管理落在实处。

以市场调研课程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品质,整个教学周期就是一个调研工作周期,以一个热点行业主题为调研背景,如房地产、医疗、教育培训等,并非以往的不同教学章节布置不同主题的做法;为了激发学生的职业工作热情和激情,课程采用“先实践、再总结、后学习”的方法,即每个教学环节中以学生实践、自主学习和自我总结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了锻炼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实训实习是必要的教学延伸环节,在理论课程后期辅以企业调研工作实践,综合检验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工作实效。

(四)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基于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应是彻底的过程评价,需注重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能力和素质表现。 第一,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评价的一体化,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活动评价的一致性;第二,制定贴近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符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科学评价标准;第三,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笔者任教的营销沟通课程是实施分类教学的代表。针对生源性质多元化的特点,在课程评价设计方面进行了以下尝试:第一,根据商务沟通、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等职业工作的内涵与能力要求来确定评价能力点和素质标准;第二,根据学生前期相关课程成绩数据以及生源层次类型建立数学模型,以此作为确定评价指标与权重的参考;第三,引入企业或其他第三方评价方式,强化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公正性,提高过程评价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建议

综上所述,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差异较明显的背景下,专业课程过程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以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经济贸易和工商管理等专业为代表的商科专业应根据现代服务业的行业需求,深入解析职业能力和素质标准,构建符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有别于理工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为此,笔者提议:第一,搭建过程导向和项目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各门课程不能独立行事,必须以人才的职业定位为前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合和统一部署,形成真正符合职业工作需求的分类化、系统化的过程教学课程体系。第二,规划差异性、特色化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内涵。教育部最近提出,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要符合行业背景,服务地方产业。过程化的课程建设需适应环境变化,合理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指标。第三,强化校企共建的过程化教学和管理模式。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都要服从于学生就业目的和企业实践需求,过程化教学不能是割裂的纯理论化教学,必须引入企业工作和管理模式,深入传播和塑造企业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爱香.基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管理类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12(2).

第4篇

关键词:中职 体育教学 身体素质 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中职体育教学必须通过开设、发展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课程,才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中职体育教学的目标。

一、体育教学与职业能力

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是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同类型、专业的职业人才所需求的能力不同,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是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方法。坚持以“健康第一、快乐运动”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在运动中学、运动中练、练习中乐”的方法,是中职教育的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职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结合专业特点与职业特性,通过设计、模仿职业场景,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特点如下。

1.课堂教学目标要在不脱离体育教学实际的同时,重视职业能力的提升

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因为体育教学是集体教学、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团队教学,即使是单个练习,也要师生间相互配合、协作互动才能有效完成,这是体育教学的优势。

2.课堂教学整体规划要遵循体育教学的本质,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中职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及重点。体育教学本身是以学生锻炼为基本手段的,是以运动为主的提高身体素质的教学,必须与学生的职业特点和教学特点结合,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要紧靠中职体育教学大纲,结合职业背景

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在掌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强化对现代课程理念的学习。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营造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环境和练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不断提升职业能力。

二、体育教学设计策略(以汽修专业为例)

1.体育教学环境设计

将运动场变为一个汽车实训中心,根据其岗位要求及特点设置教学环境,如仓库、检测、维修、美容等区域。在力量素质练习时,用小汽车轮胎替代常用的哑铃、杠铃等器械;在速度和耐力素质练习中,将模拟的车间和岗位设置在跑道的起点、终点和弯道,并放置不同的练习器械替代维修工具,如跳绳、呼啦圈、篮排球等。学生变成汽车维修人员,通过场地教学环境和器械的变化,在贴近工作实际的练习中,提高参与体育练习的积极性,完成自己的体育课学习目标。

2.职业能力目标综述

中职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一般从基层做起,企业对其身体素质和职业能力有一定要求。如汽车维修的某个环节或者整个流程,都会牵涉到电路、油路、钣金、喷漆等工种,而汽车配件种类繁多,配件轻重不一,在拆装、更换零配件等环节上体现出从业者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并对从业者的速度、柔韧、力量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应用、突出实践,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职业能力。

3.体育课教学活动设计

中职汽修专业学生以男生为主,教师在教学计划、方法和教案制定上进行创新,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融入专业特点,安排好场地和器材。如在力量练习时,用轮胎作为器械,可以根据其大小不一、重量不均的特点,在常规的推、举、拖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掌握好轮胎着力点、平衡点。在速度练习时,学生分组竞赛,从设计的仓库领取简单的汽车零部件,然后安全快速送到维修岗位,教师负责计时。这样在体现专业特点的同时,达到了教学中对速度练习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练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职业能力的教学实例

1.教学实例一:速度和力量练习

如何结合汽修专业特点,有效提高学生速度和力量练习的积极性呢?教师课前和学生沟通,讨论利用汽车轮胎来进行力量练习,项目叫“轮胎搬运工”。由于是教师启发、学生参与讨论的运动项目,学生练习非常投入,在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同时,力量练习的教学目的也顺利完成。第二次课上,教师提出如何快速地做好轮胎搬运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滚轮胎”比“搬轮胎”更省力,于是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被激发了,进行了认真练习,并不断总结,最后学生把轮胎滚得快而直。通过拓展第一次课的任务,在学生兴趣的调动下,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习效果,学生素质和能力也在创新练习中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与练的过程中不断动脑筋、想办法,相互沟通,这样学生既掌握了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增强了自身身体素质,又提高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

2.教学实例二:队列队形练习

队列队形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体现学生的精神面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动活泼、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同时结合汽修专业坐、走、站等不同的姿态,将其融入有节奏感的韵律、唱游中;通过组织探讨、互动、竞赛等,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指导其他同学练习,达到自主练习的效果。就像舞台上的道具一样,不同的教学手段引起的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用音乐、图片替代口令,加强视觉的刺激,营造轻松氛围;利用多媒体,提高感观意识等。学生在巩固本专业身体姿态的同时,不仅提高了审美观和道德品质,又陶冶了个人情操,促进学生“健体、塑美、促德、益智”的全面发展。

3.教学实例三:室外拓展练习

教师通过各种拓展游戏,结合汽修专业特点,在游戏中融入了难易程度不一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的练习,如“缩小包围圈”“毕业墙”“信任倒”等项目。在“信任倒”的游戏中,一个人往下倒而大家在下面接,手臂红、疼了也不说,让学生们了解了团队的含义,明白了团队成员的责任和成员之间的信任,也懂得了付出与感恩,为以后和他人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还可要求学生,融入已学内容,自行设计游戏的方法和形式,进行演示。通过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却拓展了学生的体能和智力,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学生的某些思维模式,学生的潜能被唤醒了。深奥的理论被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提炼。当高强度的训练与汗水交织在一起时,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小结

第5篇

(一)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较差。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高职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普遍较差,主要表现为对于所学专业的应用方向把握不准、没有契合实际的职业目标、缺乏完善的职业规划等。造成学生这种职业认知能力较差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缺乏针对学生的系统的职业认知教育,因此我们需要从完善学校职业认知能力教育入手来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机制搭建。

(二)学生职业能力较为欠缺。学生的职业能力较为欠缺也是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主要表现。通过我们对高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欠缺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学生没有工作责任意识、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不足、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缺乏、学生创新能力不够等。造成学生职业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对于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缺乏了解,因而没有对学生开展相应的职业能力教育,没有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能力训练,所以导致了学生职业能力相对缺乏的现状。

(三)学生的职业素质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我们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调查发现,即使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老师、同一个班级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素质也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领悟能力差异、专业能力差异以及社会经验差异等而造成的。

(四)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企业的需求脱节。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企业的需求脱节是学生职业素质不高的一个突出表现,主要体现为学生所具备的素质用人单位不需要,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素质学生没有的错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而高职院校则没有切实把握到用人单位的这种需求变化。此外,造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以上四种问题的原因还在于高校管理部门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畸重和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畸轻。

二、企业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对于人才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人才能够被企业所接受、才能够在企业中取得良好的发展、才能够促进企业实现良好发展,因而,职业道德成为了企业对于人才的根本要求。

(二)扎实的专业技能是胜任工作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目的是实现发展,所以其要求职员必须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够胜任日常工作、能够解决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自如面对各种突发状况等,最终促进企业实现快速和稳定的发展。

(三)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只有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有较高的沟通表达能力的人才能够在工作中合理借助他人的力量来高效完成日常工作,因此,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了人才自身竞争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针对高职学生的素质差异来分层次进行职业素质培养。通过与高职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不断地增进对高职学生的了解,深刻把握不同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然后对不同素质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切实提高。

(二)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高职学校应该对职业素质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之上不断地加重职业道德培养的比重,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在课堂之下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进入到企业之中进行实习等方式来提高其职业核心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学生经常使用的微博、微信、QQ等来传播职业道德内容,提高职业素质培养的效率。

(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其对人才的切实要求。其次,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通过让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参与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之中,帮学生逐步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最终促进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职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四、结语

第6篇

(一)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完整的课程体系

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为核心,设计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根据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以及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明确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结构,将行动导向理论引入职业素质教育中,以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素质,建设“职业素质导向”的课程体系。根据核心职业素质确定相关课程与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积极创设行业背景,加强信息交流和反馈,适时地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吻合,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建设一支优秀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首先,定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通过让教师走出去、到企业锻炼等形式,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通过院系举办各种集体活动增进专业课教师与职业素质教育教师交流沟通,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从而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贴近学生的优势,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其次,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辅导员、班主任管理队伍。依托辅导员(班主任)教育引导、心理咨询、文体活动、网络运用等优势,更便于开展素质教育。适时对辅导员进行专业教育,了解专业知识。最后,完善校外兼职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优秀企业家、技术能手担任创业就业指导兼职教师;利用杰出校友、劳动模范、杰出青年现身说法、企业文化进校园、专业讲座等形式开展职业素质教育。

(三)教学组织模式系统化,教学方法要先进为实现

“培养具备初步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预备职业人———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职业人”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组织模式要遵循认知———学习———能力形成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层次、不同专业特点,结合职业能力培养来组织教学,按照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的阶梯递进素质教育课程来组织教学。即第一学年进行基本素质教育学习,第二学年组织职业素质教育训练,第三学年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互进行,学习场所从学校到企业交替进行,实现“工学交替”。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育思想引进课堂教学,摈弃内容空洞、就教育论教育、讲大道理的简单教学方法,积极推行讨论式、案例式、情境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法;利用多项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最好将教育活动和学生的求职就业、个人发展、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智力因素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发展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相处、学会创造,成为有个性特征和特长、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四)建立规范公信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与保障体系

(1)建立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并进行制度化设计和安排。设立专门机构或其他部门兼管,谁牵头组织,谁实施,谁评价,将以上内容通过制度加以约定,最好能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一体化进行,通过制度保障其可行。(2)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指标合理、评价结论客观。如,我院成立由学院、企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毕业生等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在学校学习期间,主要通过参与素质教育活动获学分、参与技能大赛获取资格证书,以素质教育教师、专业教师、实践兼职教师通过“评分”“评能”来保证素质教育可行;实习实践期间,通过企业(用人单位)评价、填写素质评价等级证书促其素质教育养成;最后将上述内容汇总形成“职业素质教育档案”,毕业时将其放入学生个人档案转交用人单位,充分发挥素质评价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毕业后通过网络信息法、问卷调查法“、答疑周”工作平台与第三方中介机构评价等方式保证后续跟踪评价。

(五)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构建,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从专业技能训练到人文素质培养,从专业思想教育到职业道德教育,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即将上述五个方面具体落到实处,职业素质教育显然也就贯穿始终。

二、示例分析

由于篇幅有限,仅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部分重点课程、评价大纲示例如下:

1.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双教育、多学期”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教育”是指职业能力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多学期”是将教学时间设计为“三学年,八个学期”分阶段实施教育。职业能力分为基础能力、技能能力与拓展能力;职业素质分为基本素质、职业素质、职业拓展素质。遵循认知———学习———能力形成的规律,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互进行,学习场所从学校到企业交替进行,实现“工学交替”。第一学年:基础能力与基本素质培养。第一、二学期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主要集中在校内进行构造方面的教学,增强专业感性认识;利用当地有利资源,适当在校外进行认知实训,并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基本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学年:技能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在本学年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和养成职业素质。按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第三学期开展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实现“学训结合”,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发展的潜能;同时开展桥梁模型制作、工程制图、企业文化宣传周等活动,促使学生养成一定职业素质。第四学期,通过在校(内)外的综合生产实训,将技能能力与职业素质融为一体,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的顺利转换;同时要求学生考取中、高级测量工、筑路工、材料员等单向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推行“双证书”制度。第三学年: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职业拓展能力与职业拓展素质。第五学期开展项目顶岗实训,将学习场所从校内搬到校外、搬进企业,学生带岗学习,服务企业的同时增强专业技能;第五学期返校后带着问题进行第六学期专业技能的深化与综合拓展学习;第七学期综合强化实训,模拟施工现场从单一学习到综合强化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第八学期就业岗位实习,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毕业时达到职业资格标准,并至少取得一项职业资格证书。

2.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相并重的课程体系

依托工作过程,结合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能力,即岗位能力。岗位能力不仅具备一定职业能力,更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见表1)从而得到相对应的课程,构建课程体系。职业能力课程略。

3.课程特色

(1)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克服“重能力,轻素质”的倾向。专业教师要牢固树立职业素质培养的观念,从教学内容中将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及训练的内容提炼出来,贯穿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反复点拨,强化一种意识,营造一种氛围,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2)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课程化将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课程化,即对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加以课程化改造,进行“活动→课程化”,突出活动的素质教育目标、内容与要求,促进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邀请行业、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共同制订市政工程系《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大纲》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指导书》,切实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将文化传承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根据市政工程系《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大纲》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指导书》,将第二课堂的活动任务、内容汇编成册,增加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任务书、指导书,形成《职业素质提高实施案例》教材,应用于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课程。如道路与桥梁技术专业举办的“桥梁模型制作大赛”“工程制图竞赛”“工程测量技能大赛”等多项技能大赛,专业教师制订任务书、指导书、评分标准,系团委、辅导员、系学生会成员组织、策划竞赛。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学生们在活动中要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任务,提高专业知识同时培养职业素质,同样专业教师与职业素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人员)在活动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7篇

所谓职业就是个人在社会中从事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素质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养,一般包括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等。职业素质,是职校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的必需条件,是任何一个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要与现代社会体制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要在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来完成。

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和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要求,因此,做好职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和措施

1.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能力。作为向社会直接提供从业人员的职业学校,必须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把它作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定程度上属于养成教育,如果不从职业需要和专业特点出发进行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训练,仅单凭理论灌输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以责任感为切入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使学生树立在职业岗位上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

2.培养职业身心素质

从事任何职业,不但要有健康的体魄和正常的心理状态,还要有适合于从业的物殊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以适应不同的职业的特殊要求。如幼师专业要培养说、拉、弹、唱、舞等,以适应将来从事幼儿教学工作;机械专业要培养听觉,以辨别故障状态下机械运转的不同噪音;电气专业要培养嗅觉,以便对电线的焦糊味有稳定的心理。这些特殊的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经过科学的职业培训都可以形成。职业教育就是要针对职业需要,培养并强化某些生理、心理素质,促进职业技能的成熟。首先要重视职校的体育工作,应督促和鼓励学生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坚持锻炼,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其次,鼓励引导并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训练,养成习惯。再次,扭转专业实践课只注重技术训练面的倾向,加强相应的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训练,使学生胸怀坦荡、富有自制力,能对周围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

3.培养职业技能素质

对于学生来说,今天的技能就是明天谋生的手段,专业的过硬是他们生存的本钱。所以,从学校方面讲,一方面,要进行职业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职业生活的基本规范、行业规矩和行业礼仪等。另一方面,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过硬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职校要特别注意学校开设的专业课切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是时代前沿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可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从实际意义上具备立身社会的资本。

4.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如果几个应聘者具有同等的专业水平,那么跨专业的综合素质就对录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谁综合素质强,谁就有优先获得岗位的机会;谁综合素质强,谁就能满足新的职业要求,做出新的职业选择,胜任未来的工作。

独立实施计划、勇于承担责任、合作协调的本领;思维活跃、言行一致、处事细心的风格;行动中坚毅、自信的心理品质;高超的沟通与交际能力等都属于综合素质的范畴。事实上,一个优秀的职业人才所掌握的东西要比完全专业的本领多得多。同时,在今天的职业界,具体的劳动岗位对人才提出更高专业要求的周期越来越短,所以重要的不是在职前培训时向学生灌输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具备再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这是一种自我重塑和自我适应的能力,同样也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学生具有了综合素质,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拥有了开启职业生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职业素质 职业生涯规划

1、引言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人们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技能、心理、道德等诸多要素所组成,它也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职业素质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情绪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一般来说,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大学生职业素质修养包括职业素质基础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最缺乏的是职业素质基础的素养,最迫切的是提高职业素质基础水平。而在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体现。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时期,其间主要任务是准确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在学习与实践中作出尝试性的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由此可见,大学时期的职业定位是否准确、职业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对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与实施策略重点在于准确掌握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特点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2、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分析

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将近80%的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心理准备不足,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当遭遇工作环境中的诸多障碍与不如意时,便表现出逃避、退缩等行为特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从事高职教育调查结果分析,总结了大学生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2.1职业心理素质准备不足

职业心理素质是从业者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须的心理品质。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在校生认为自身的职业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即将进入职场所面临的压力有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而部分用人单位对目前应届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职业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担忧。一些高职学生缺乏自信,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毅力,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遇到事情容易情绪化,部分毕业生缺乏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导致工作中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2.2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目标模糊

调查发现,在高职学生中,八成以上同学几乎没有思考过职业目标、职业道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发展等有关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表现在高职学生身上,在本科大学生中同样存在。经过分析,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大多数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上存在不足。大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绝大多数高校把就业指导等同或代替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在内容上仅局限于在就业指导课中加上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第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性不强,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职业生涯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调动大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人一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而现实情况是高校没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给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讲述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常识,缺少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第三,大学生本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偏差。一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比较肤浅,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兴趣不大。不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只盯住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高收入、高地位的岗位,不愿放低姿态从基层做起,也很少主动愿意去不发达地区。

2.3职业能力比较弱

职业能力通常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部分。高职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较差、专业技能缺乏、专业拓展面窄、学习能力较弱、外语水平较低、缺乏创新能力等不足,而这也是学生在求职或工作中缺乏自信的原因之一。

3、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与建议

结合自身在高职教育中所获经验,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只有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增强学生择业与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3.1加强学校和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事,学校同样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认识,并且,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简单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来实施就可以的,而应该贯穿于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甚至持续到毕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

3.2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各担任课程的专任教师应该对课程专业要求与相应职业素质要求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了解职业岗位群中的职业素质要求,将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具体落实到专业课程和教学大纲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理想与职业兴趣。

3.3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大学生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即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9篇

关键词:园艺;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48—2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高职园艺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SZJ11207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要实现高职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分析园艺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素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把职业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始终,构建基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培养对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要求

1.1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的职业特点

园艺技术是农业类职业教育的老牌专业,花卉、果蔬等园艺产品市场大量需求,以及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使园艺专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园艺技术行业技术员应具有扎实的园艺产品生产能力、园艺植物养护管理及保护能力、园艺植物应用技术、观赏园艺工程的设计能力、园艺产品营销能力、新技术推广能力及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作为管理人员还应具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2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职业素质及职业能力培养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1.2.1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职业素质培养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园艺技术专业以园艺产品的生产、经营、应用为主要工作任务,健康的身体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在工作中崭露头角的内在动力,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自信心以及沟通意识是长期、优秀的从事专业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首先要重视体育课、军训等的管理和实施,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吃苦耐劳意识的培养;第二,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竞争平台,引导学生公平竞争。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竞赛式课堂”、“竞标”、“小组竞答”等方式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把竞争意识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第三,教学中运用发现法、讨论法、小组协作学习、分组进行方案陈述,既能激发学生相信自己、表现自己的勇气,又促进其主动沟通、协作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培养其沟通意识、团队意识;最后,教师对专业的热爱和对园艺行业的态度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的形成,这就对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1.2.2 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①教学内容新颖。园艺植物品种、栽培技术及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然而教材知识点相对滞后,因此教学中要重视教材的编写时间和质量,注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②教学过程真实。灌输式教学如同纸上谈兵,因此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将教学环境转移到温室、田间及施工现场,结合农时和企业实际工作设定相应的工作任务,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工作岗位有效衔接,同时提高其解决问题、信息处理、规划活动等方法能力。

③企业实训及时。校内教学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在一种“相对真实”的条件下完成的,“工作条件”是教师已经提供的。因此有必要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完成后,及时进行企业体验实训、企业生产实训及企业顶岗实训,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工作条件下企业的实际工作氛围。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主动适应社会及企业工作模式、方式等变化的社会能力。

④教学评价多样。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要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评价实施人员既要有任课教师、实验实训指导教师、还要有企业人员给出企业实训成绩;其次要结合工作任务,制定综合评价标准,合理分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评价比例,做到工作过程与结果并重,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

2 高职园艺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授课内容不能满足专业能力培养需要

过于强调理论性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应用性知识所占比例较少,存在知识点过时现象,课程学习与工作需要脱节,授课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不畅,顶岗实习阶段,企业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才能完成本职工作。

2.2 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向学生讲授知识,片面的要求知识容量,让学生由学习主体变为学习客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充分发挥。而且即使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错误,让有多年教龄的老师突破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难度较大,新的教学模式推进较慢。

2.3 实践课程体系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协调

其一,在扩张办学的大环境下,实践课程教学中,学校生均投入不足,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较弱;其二,学生实训课程与基地管理不协调,缺乏科学性。校内实训基地在管理上要平衡创收和学生实训需要,在实训空间、条件上不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其三,农业类专业工作辛苦、环境条件较差,学生嫌脏怕累的想法使部分实训课程教学实施效果不佳,无法实现岗位能力培养。

2.4 顶岗实习实施难度较大

由于企业没有接受顶岗实习学生的义务,且学生工作可能会影响正常生产经营进度,工作质量达不到企业要求,还可能使企业商业秘密泄露,因此企业不愿意接受顶岗实习学生。而且当地规模较大的园艺公司较少,学生顶岗实习往往分散进行,增加了统一管理、统一评价的难度。

2.5 综合评价体系不完善

以往的评价方式多是建立在以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的评价,对于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学生内在职业素质的提高,缺乏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课堂教学中,职业素质教育意识模糊,往往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对学生内在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自信心、沟通意识及创新意识的形成和提高等缺乏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3 基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职业能力是学生获得就业岗位的前提,而较高的职业素质是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将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并举,采用基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1 四个课堂联动的素质教学模式

以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暑期实践活动、情景式课堂教学、企业实习实训为载体,从人格修养和行为习惯等职业基本素质入手,通过思想引导、教育管理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逐步深入进行职业岗位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教育,实现四个课堂联动。

3.2 双线四循环实践教学模式

即校内、企业实习实训双线并行,在每个学期都进行校内、企业的实践小循环,经过前四个学期的实践循环教学,使学生对专业技能、企业工作的认识,经历由体验、参与生产到顶岗的渐进过程,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在后两个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工作氛围,在真实的环境和条件下,体验园艺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工作方法。

3.3 情境式课堂教学模式

逐步改革课堂教学,开发训练项目、改善训练条件,运用工作任务引领、小组协作学习、小组竞答、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创设学习情境,有目的的强化身体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职业素质以及各项职业能力的培养。

3.4 建立完善的学生职业资格鉴定机制

推行“双证教育”,将花卉园艺工、绿化工、插花员等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纳入各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形成完善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机制。

3.5 建立基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深入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制定任务驱动教学中各项工作任务对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将教学过程考核与学期末考核有机结合;强化教学过程中对职业素质的评价,将学生参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情况计入学生毕业的总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迁移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园艺专业教学过程中将素质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并以完善的学生职业资格鉴定机制和综合评价体系为保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园艺植物养护、应用等职业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岗位对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徐远.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中的“职业素质”内涵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53—54.

[2] 姜大源.能力本位——职业教育面向未来的选择.中国职业教育,1997年第1期:39.

[3] 杜俊娟,王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财会通讯,2012,(4):36—37.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融入;素质教育;课程;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今,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互动,不只是停留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文化的互融日益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和新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程教育就必须深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构建出与企业文化相对接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这样有助于提高高职素质教育的效果,缩短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一、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企业精神的培育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构建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方向标。它决定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在高职院校发展的不同时期,素质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岗位技术的培养”。这种价值取向以高职生胜任某种岗位技术的要求为出发点,把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只理解为专业技术素质,从而以专业知识为核心来构建素质教育课程。这种价值取向实际上就是把素质教育课程变为了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再加强,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了进入职业岗位的技术条件,但是由于综合素质的缺陷而使其持续发展能力受限。另一种是“文科知识的传授”。过窄的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让高职学生在企业发展中逐渐暴露出其不适应性,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严重失衡。从1995年开始的高校素质教育就转向为“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1]这种转向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失衡,但是也使人们一谈素质教育,就立即把它等同于历史、文学、哲学和艺术知识的教育。于是,不管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些方面来确立。这样,既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职”的特点和特色,同时也使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变相地成为高职生人文知识的补习课。

上述两种价值取向都没有使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起到相应的作用。尽管如今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但是人们仍然发现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标准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只有科学、合理地定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发挥出该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精神日益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积淀形成的,并为企业职工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是现代企业发展恒定的、持久的动力源,具有导向、凝聚、教育和约束的作用。正如对个人而言,素质修养的高低是人格魅力之所在一样;同样对企业而言,企业职工素质修养的高低是企业精神之所在。因此,企业精神的提升需要高素质的企业职工。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基地,需要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预熏陶”企业文化,了解现代企业的企业精神。而这自然也是高职学院素质课程教育的中心任务。高职院校素质课程教育就是要在学生基本素质形成的基础上,使他们具备相关职业岗位的企业所认同的职业素养。于是,高职学院在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时,应突出学生企业精神的培育,把竞争、合作、奉献和创新的现代企业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企业化”,提高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也提高企业对这些后备人才的满意度。

二、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职业意识的养成

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同时也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2]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而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后者日益被现代社会和企业重视。例如,在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中指出,60%以上的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职业素养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3]职业意识决定着职业素养。确实,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拥有一支具有健康的、清晰的、坚定的职业意识的职工队伍,就能使其健康的发展,使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得到扩展。因此,他们在选用人才时更加看重把敬业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等职业意识的树立作为一个合格职业人的基本条件。

职业指向性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突出特点。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培养出的人才是社会和企业所需的。学生是未来的职业人,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是高职学生在就业中获得胜利、在职业生涯中获得发展的关键。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主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来进行培养。这类课程一般都是放在最后一学年来上,而且课时有限,同时它侧重于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对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养成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也是当前高职学生难就业、就业难稳定的原因所在。既然就业指导课程没有使学生形成全面、系统、深入的职业意识,那么我们就需要积极开辟新的培养平台,这就是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职业意识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职业素质的获得都是以职业意识为前提和条件的,所以高职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和方向必须定位于职业意识的养成。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学生素质要求的必然结果,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必然结果,是高职教育完善自我的必然结果。把职业意识作为高职素质教育的目的,可有效地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完善自我,全面提高自我素质,从而增强其就业能力,被社会和企业接纳和认可。

三、高职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综合职业能力的塑造

在2006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4]可见,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导向。基于动态的职业发展观分析,职业能力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大组成部分。基本职业能力也称显性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也称隐性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即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关联,是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本身的能力。[5]这种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继续学习和创新能力等能力素质的总和。[6]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的就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这些能力的开发和培养离不开高职院校的素质课程教育,因此,高职素质课程要定位于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塑造,结合当前社会和企业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确定素质课程的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核心和载体。目前,高职学院的素质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很难实现高职学院素质课程教育的目的和目标。高职学院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保证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立足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岗位性的特点,通过职业分析,对从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形成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和确定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尽管目前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是从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来说还是有共同点的。因此,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围绕这些共同点来设计和开发。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重点有三:一是职业理想教育,它包括职业认知教育、职业情感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等方面;二是职业态度教育,它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范意识教育和职业责任意识教育等;三是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技巧教育和思维训练等。只有把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内容与现代企业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才能使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和职业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能否成为塑造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主要取决于课程结构的优化。科学而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面向企业文化融入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应该有两大模块组成:素质课堂教育和素质拓展训练。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课程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果没有课程教育,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素质教育,这些途径都将流于肤浅和浮躁。因为必要的认知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牢牢地利用课堂这一重要场所开展素质教育。但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素质课程的重要目标,因此,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对高职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早在2002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发出《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并布置63所高校进行试点。尽管这63所试点高校都是普通本科院校,但是这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来说也是一个转折点。有些高职院校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打造了一个企业化和社会化的教育环境。它们通过专业实习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来努力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在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视域下,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素质要求,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系统地开发素质教育课程,创设一个既有高教性又有职业性的教育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高职素质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和拓展训练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 刘风泰.提高文化素质教育 培育创新人才——高等学校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54.

[2] 王晓辉.结合企业管理谈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

商场现代化,2011,(4):157-158.

[3] 大学生就业能力普遍达不到企业要求[N].每周文摘,

2010-06-29.

[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ER/OL].http://.cn/jwc/displaynews.

aspx?newsid=2318

[5] 徐金然,刘艳华.浅谈素质教育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

养的影响[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4):154-155.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素质 综合能力

一、职业素质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得到的国家政策的支持,各种职业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另外,每年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给我国的高等教育造成了影响,同时也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纷纷打出了职业素质教育,推荐就业,技能和学历“双证”等非常吸引眼球的教育和营销模式,受到了许多学生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质教育为提高许多学生的就业能力立下了汗马功劳。职业素质(Pm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二、职业素质教育出现的问题

纵观各大新闻媒体,有关职业素质教育的讨论越来越多,虽然职业素质教育取的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职业素质教育起步较晚,至今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并且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况。

1 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对职业素质教育没有清晰的认识

虽然许多高等教育机构都开设了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但是教育能力层次不齐:部分院校盲目跟风,既没有培养目标也没有教学体系,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教学模式;部分院校没有以教学为本,只从经济层面考虑,取消职业素质教师的课时费,甚至出现了“课时不够,职素来凑”的课程安排,一方面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疲劳感。

2 职业素质教师能力良莠不齐

目前,从事职业素质教育的教师人数不多,专职教师人数更是屈指可数,对于这门新兴的学科来说,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完善教学体系。

3 职业素质的外延性较大

职业素质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需要“讲授+实践”相结合的要与模式,而实践需要学生自觉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在生活和学习中,但是学生的自觉能力可控性较弱,学习效果需要长时间才能反映出来,考核难度较大。

三、职业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1 高等教育机构的领导层要充分重视职业素质教育,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对于内部,可以聘请高素质的讲师,为职业素质教育提供教学研发时间和必要的教研经费,对于外部,可以联系相关企业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虽然许多高校设立了这样的实习基地,但是没有充分落实下去,要使学生真正有时问,有能力进入企业实习,提高实战技能。

2 制定并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1)自我认知

指导学员对自身能力和素质具备清晰的认识,提高学员职业实践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择业,实现人职匹配。

(2)自我规划

培养学员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规划,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3)职业教育

教育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4)技能提升

培养学员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学员的社交礼仪技巧;培养学员多方面的就业能力,进行非技术岗位工作技能培训,使学员的综合就业技术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5)心态调整

提升学员的抗压抗挫能力,使学员学会理性的处理问题;培养学员的职业心态,调整学员的就业观,树立健康、合理、现实的就业心态。

(6)就业指导

使学员了解基本的就业知识,熟悉人事流程,帮助学员分析就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学会积极应对,并能够积极主动就业。其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是所有教师的都能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3 培养学生重视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刚开始接触素质教育时往往会认为这门学科是副科,只用把主要的专业技能学好就能很好的就业,这种思想的转变,对职业素质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教师应从个人修养和内涵以及个人魅力等多方面去影响学生,改变他们的观点。

4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扩大职业素质教育的外延性

第12篇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技能人才的发展目标是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技工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还应当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是技工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简单地说,它是指满足职业生涯需要的一种特定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要符合国家相关的职业标准,取得国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具备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能够胜任岗位工作,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同时,也需要具备职场应变能力、专业创新能力以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乐于奉献、善于沟通交流、能够相互协作、富于创造力等素质。根据技工院校深化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的需要,为实现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学校组织开展了调查和研究工作。通过对用人单位调研,掌握(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通过对学院教师、毕业生调查,发现和总结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在校生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加强职业素质养成方面的实际需求。目的是正确认识目前技工院校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该调研对象为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教师、各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及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对学院毕业生有大量需求的长期合作企业。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990份,回收问卷967份,有效问卷967份,回收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8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

对用人单位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是: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条件(选人、用人标准),即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同时,也了解用人单位对学院职业素质教育的建议和意见。企业调研的对象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一线管理人员,采取问卷和座谈方式。

通过调研了解到,用人单位技术人员录用,主要来自于技工院校培养的技师和高级工,比例高达59%。这说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极为渴求,对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比较信任的。同时,求职者吃苦耐劳、服从安排、责任意识、角色意识、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等职业素质,远远排在职业技能的前面。企业认为职业素质比专业技能重要的占33.3%;认为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同样重要的占43.3%,而认为专业技能比职业素质重要的仅占18.3%。这充分说明职业素质是企业用人的主要衡量标准。

2.教师对在校学生素质及对学院职业素质教育的评价

学院教师对在校学生的素质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在学风、守纪、基本素质状况、师生关系、好人好事等方面属于一般及以下的占59.4%;认为问题学生渐多。这主要是因为基础教育以应试为中心,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尺度,极大地压抑和伤害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忽视了学生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的培养,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素质的下滑。

教师对现有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也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学院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虽然重视,但各系、各专业表现不平衡,实效性不突出。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需要对学生加强三个方面的培养,即对企业的忠诚度、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

3.在校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及对素质教育的评价

在校学生对学院、对所学专业及前景大多有较强的认同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是目标明确、充满信心。在校学习期间,多数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计划,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坚持不下来。大多数学生对学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有正确的认识,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自己的素质勉强符合企业需要,但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同样表明,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是符合实际的,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且有相当的紧迫感。

调查中,认为“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学院需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系统课堂教育”的学生占42.02%;认为“职业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提高”的学生占43.09%;认为“在学校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能够应付各种类型的招聘面试”的学生占21.03%;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学生占17.89%;能够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很快转变角色投入到工作中的学生占46.53%;能够在工作中提高竞争力的学生占8.95%。调查数据说明,对于职业素质教育,学生的认同度非常高。

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认为学院人文氛围和校园文化生活一般和贫乏,而自己的业余时间多用于上网、看书、做其他事情、逛街、看电视、健身(按序排列)。这说明,学生有对自身的要求,但因为没有一整套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他们缺乏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动性、积极性,业余时间是在被动、消极的消遣中耗费时间。

4.毕业生对职业素质认识及对素质教育的评价

毕业生(实习生)认为用人单位看重的素质是专业技术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他们认为,在校生提升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学校举办的课程、讲座接受系统的职业素质课程教育;认为学院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院的文化环境建设,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三、提高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1.以学生为本,明确培养目标

在职业素质教育中,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要以社会、市场和企业对职业人的素质要求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对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与学生平等交流与对话,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转变办学理念,由单一为学生就业准备变为兼顾学生就业与发展;由培养专业型、从业型人才转变为注重培养通才型、创业型人才,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长,真正做到以培养特定职业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

2.改革课程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模块化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MES课程模式、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等,在课程开发中普遍采用了这些重要形式。按照相关性原则和同级性原则,通过对教学项目的整合,形成四大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所需基本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业能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养的“职业素质课程”;旨在提升学生职业迁移能力、拓展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的“能力拓展课程”。

3.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也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技工教育从传统的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教材内容,都强调以“胜任某种岗位”为出发点,以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能力”作为合格的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技工院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竞争能力、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以及事业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的系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道正派、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品德和进取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真正学会生存和发展,使之毕业后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

4.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能力

就业导向的多元化,使职业教育不再是简单的职业培训,不仅要考虑到企业和岗位对职业技能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说技工院校学生的专业不合格是残次品,那么,人文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一是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发挥环境熏陶功能,让学校时时处处体现教育,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教育,使教育无处不在。二是以制度建设为平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校园文明之风。三是以师德师风为抓手,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四是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锻炼其交流沟通、团结协作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是以各种竞赛活动为渠道,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有效激发参与热情,培养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5.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效能评价体系

2001年4月召开的美国合作教育大会的会议文件中指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高素质技能人才在学校期间是不可能达到培养目标的,因为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要真正实现三个融通合一,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最好的形式。从培养具有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出发,要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纳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设定一定的学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在以考核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过程中,将绩效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社会适应力,实现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