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时间:2022-07-23 20:37: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数学教案

第1篇

同底数幂的乘法(二)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快速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勇往直前的斗志.

4.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2.学生学法:勤于练习,在练习中理解同底数幂的适用条件及运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

同底数幂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三)解决办法

在运算中应强化对公式及性质的形式、意义的理解,同时应加强对符号的判别.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能正确的判断是否合理使用了该法则,让学生能进一步准确掌握该法则.

2.通过两组举例(师生可共同完成),教师应侧重帮助学生分析解题的方法,并及时提醒学生注意易出错的环节.

3.再通过三组不同形式的题型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运算能力.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是熟练运用同底数暴的乘法运算公式.

(二)整体感知

要准确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会运用它熟练灵活地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对于运算法则,我们除了应掌握它们的正用:外,还要善于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学会它们的逆向应用:,当然这个难度较大.在应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计算时,要注意防止把幂的乘法运算性质与整式加法相混淆.乘法只要求同底就可以用性质计算,而加法则不仅要求底数相同,而且指数也必须相同.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叙述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2)指出下列运算的错误,并说出正确结果.

强调:①中的指数不为0,指数相加时不要漏加的指数.②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③同底数幂相乘,指数相加不是相乘.

(3)填空:

①,

②,,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例1计算:

(1)(2)(3)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例2计算:

(1)(2)

(3)(4)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

或原式

提问:和相等吗?

3.巩固熟练

(1)P93练习(下)1,2.

(2)计算:

①②

③④

(3)错误辨析:

计算:①(是正整数)

解:

说明:化简错了,是正整数,是偶数,据乘方的符号法则本题结果应为0.

解:原式

说明:与不是同底数幂,它们相乘不能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正确结果应为

(四)总结、扩展

底数是相反数的幂相乘时,应先化为同底数幂的形式,再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转化时要注意符号问题.

八、布置作业

P94A组3~5;P95B组1~2.

参考答案

略.

九、板书设计

投影幂

例1例2练习

第2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并应用合并同类项。

3、通过合并同类项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与分类归纳能力。

教学分析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难点:多字母同类项的判别与合并。

突破:理解同类项的概念的两个特性,合并同类项,就是合并它们的系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答下列单项式的系数

-4ab2,10x2,-2x,abc,-y3z,2r

2、什么叫多项式?什么叫多项式的项?

3、列代数式:每本练习本x元,王强买5本,张华买2本,两人一共花多少钱?王强比张华多花多少钱?

二、新授

1、引入

问:5x+2x=?5x-2x=?

5x看成是x的5倍,2x看成是x的2倍,所以和是x的7倍,也可逆向运用分配律:5x+2x=(5+2)x,后面的也是一样。

同样,根据分配律有,

-4ab2+3ab2=(-4+3)ab2

以上两项,所含有的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2、给出同类项的概念

多项式中所含有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例1(P153练习1)回答

找出多项式2x2-5x+x2+4x-3x2-2中的同类项。

有两个特征:(1)各项中所含有的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指数分别相同。(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顺序无关。)

3、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法则和根据。

(1)、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根据:分配律

例2(P153例2)

合并多项式4x2-8x+5-3x2+6x-2的同类项。

(结果为x2-2x+3,解见P153)

例3(P153例3)

合并多项式4a2+3b2+2ab-4a2-3b2的同类项。

析:4a2与-4a2这一对同类项的系数是互为相反数,合并后这两项就互相抵消,结果为0。

解:(见教材P154)

三、练习P153:3,4。

四、小结

要抓住同类项的特征,又要知道合并时只能合并系数。

五、作业

第3篇

知识结构

本节首先给出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比的概念,并利用探究法得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重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相似三角形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图形,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全等形是相似形的特殊情况,研究相似三角形比研究全等三角形更具有一般性.对应边和对应角子相似三角形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找对应边及对应角时常常出现错误.

教法建议

1.从知识的逻辑体系出发,在知识的引入时可考虑先给出相似形的概念,在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在知识的引入上,可以从生活实例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中找几个相似三角形的例子,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3.在知识的引入上,还可以从知识的建构模式入手,给出几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几组图形都是相似三角形,由学生研究这些图形的边角关系,从而得到对相似三角形的本质认识

4.在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巩固中,应注意反例的作用,要适当给出或由学生举出不是相似三角形的例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在概念的理解过程中,要注意给出不同层次的图形,要求学生从中找出相似三角形,既增加学生的参与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6.在本节内容中对应边及对应角的寻找学生常常出现混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题组由学生寻找其中的对应边或对应角,并说明根据,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相似比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预备定理,并了解它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3.通过预备定理的条件所构成的图形的三种情况,教给学生对一致性问题的思考方法.

4.通过学习,培养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索发现.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预备定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加深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的认识.

2.教学难点:是相似比的概念及找对应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它在形状上、大小上有何特征?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也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讲解新课】

1.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相同形状”,它们的大小不一定相等,这是和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区别.为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的认识,教学时可预先准备几对相似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或测量对应元素的关系,然后直观地得出: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就是他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符号“∽”,读作:“相似于”,记作:∽,如图所示.

反之亦然.即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性质).

∽,

另外,相似三角形具有传递性(性质).

注:在证两个三角形相似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

思考问题:(l)所有等腰三角形都相似吗?所有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

(2)所有直角三角形都相似吗?所有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

2.相似比的概念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K,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注:①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具有顺序性.

如果与的相似比是K,那么与的相似比是.

②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这也说明了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形.

3.预备定理:平行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如图所示.

教材通过探讨的方法,根据题设中有平行线的条件,结合5.2节例6定理的结论,再根据三角形的定义,从而得出了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结论,这里要强调的是:

(1)本定理的导出不仅让学生复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而且为后面的证明打下了基础,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由本定理的题设所构成的三角形有三种可能,除教材中两种情况外还有如左图所示的情形,它可以看成BC截两边所得,其中,本质上与右图是一致的.

(3)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写对应边的比例式时,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而比的后项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作题时务必要认真仔细,如本定理的比例式,防止出现的错误,如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

(4)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写对应边的比例式时,还应给学生强调,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就是对应边,对应边应写在对应位置.

(5)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些形象性语言,如:有平行就有成比例线段,有平行就有相似三角形.

【小结】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相似比的概念,为以后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打下基础.

3.重点学习了预备定理及注意的问题.

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我们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5种)

2.叙述预备定理、判定定理1、2、3(也可用小纸条让学生默写).

其中判定定理1、2、3的证明思路是什么?(①作相似,证全等;②作全等,证相似)

3.什么是“勾股定理”?什么是比例的合比性质?

【讲解新课】

类比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方法,让学生试推出: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在∽中,

求证:∽

建议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征”.

这个定理有多种证法,它同样可以采用判定定理l、2、3那样的证明思路与方法,即“作相似、证全等”或“作全等、证相似”,教材上采用了代数证法,利用代数法证明几何命题的思想方法很重要,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应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定理证明过程中的“都是正数,,其中都是正数”告诉学生一定不能省略,这是因为命题“若,到”是假命题(可举例说明),而命题“若,且、均为正数,则”是真命题.

例4已知:如图,,,,当BD与、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时∽.

解(略)

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指出要使∽.应有点A与C,B与D,C与B成对应点,对应边分别是斜边和一条直角边.

还可提问:(1)当BD与、满足怎样的关系时∽?(答案:)

(2)如图,当BD与、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不指明对应关系)

(答案:或两种情况)

探索性题目是已知命题的结论,寻找使结论成立的题设,是探索充分条件,所以有一定难度,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在例4中给了探索方向,即“BD与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这种题目体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有好处,教师要给予足够重视,但由于有一定难度,只要求学生了解这类问题的思考方法,不应提高要求或增加难度.

[小结]

1.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除了本节定理外,前面判定任意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同样适用.

2.让学生了解了用代数法证几何命题的思想方法.

3.关于探索性题目的处理.

第5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会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及严谨性.2.培养学生快速而准确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2.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渗透分类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及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难点:对求根公式推导过程中依据的理论的深刻理解.

3.关键:1.推导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与用配方法解方程ax2+bx+c=0(a≠0)的异同.2.在求根

的简单延续.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作业及练习深刻地体会到由配方法求方程的解有时计算起来很麻烦,每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都要实施配方的步骤,进行较复杂的计算,这必然给方程的解的正确求出带来困难.能不能寻求一个简单的公式,快速而准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式法的产生极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由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即公式法,大大简化了书写步骤和减小了计算量,使学生能快速、准确求出方程的解.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尽管配方法和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截然不同的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没有配方法,就不可能有求根公式,因此就不可能有公式法的产生,配方法是公式法的基础,而公式法又是配方法的简化.

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蕴含着基本理论的应用,例如:等式的基本性质,配方的含义.完全平方公式,平方根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性质,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分类的思想.

通过公式的推导,深刻理解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严谨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7x+11=0,(2)9x2=12x+14.

通过两题练习,使学生复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和步骤,为本节课求根公式的推导做第一次铺垫.

2.用配方法解关于x的方程,x2+2px+q=0.

解:移项,得x2+2px=-q

配方,得x2+2px+p2=-q+p2

即(x+p)2=p2-q.

教师板书,学生回答,此题为求根公式的推导做第二次铺垫.

3.用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

解:因为a≠0,所以方程的两边同除以a,

a≠0,4a2>0当b2-4ac≥0时.

①②两步是学生易忽略的步骤,这两步实质上是为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开方运算准备前提条件.①②步可培养学生有理有据的严谨的数学推理习惯,使学生逐步养成有条件,有根据才能有结论的推理习惯.

从上面的结论可以发现:

(1)一元二次方程a2+bx+c=0(a≠0)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

(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下,把a、b、c的值代入x=(b2-4ac≥0)中,可求得方程的两个根.

的求根公式,用此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4.例1解方程x2-3x+2=0

解:a=1,b=-3,c=2.

又b2-4ac=(-3)2-4×1×2=1>0,

x1=2,x2=1.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提醒学生一定要先“代”后“算”.不要边代边算,易出错.并引导学生总结步骤1.确定a、b、c的值.2.算出b2-4ac的值.3.代入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根.

练习:P.16中2(1)—(7),通过练习,熟悉公式法的步骤,训练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

例2不是一般形式,所以在利用公式法之前应先化成一般形式,另外注意例2中的b2-4ac=0,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应写成x1=

由此例可以总结出一般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利用公式法的步骤:1.化方程为一般形式.2.确定a、b、c的值.3.算出b2-4ac的值.4.代入求根公式求解.

练习:P.16中2(8).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0).

(2)利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步骤:①化方程为一般式.②确定a、b、c的值.③算出b2-4ac的值.④代入求根公式求根.公式法与配方法都是通法,前者较之后者简单.

2.(1)在推导求根公式时,注意推导过程的严密性.诸如

a≠0,4a2>0.当b2-4ac≥0时,……

(2)在推导求根公式时,注意弄清楚推导过程所运用的基本理论,如:等式的基本性质,配方的意义,完全平方公式,平方根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性质.

(3)求根公式是指在b2-4ac≥0对方程的解,如果b2-4ac<0时,则在实数范围内无实数解.渗透一种分类的思想.

(4)推导ax2+bx+c=0(a≠0)的求根公式与解ax2+bx+c=0(a≠0)(用配方法)的异同.前者只求在b2-4ac≠0的情况下的解即可.后者还要研究在b2-4ac<0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

教材P.14练习1

教材P.15习题12、1:4.

参考题: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五、板书设计

12.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四)

1.求根公式:例:用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例1……

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根.练习……

2.公式法及其步骤解:解:…………

(1)……

(2)……

(3)

(4)

六、作业参考答案

第6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会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及严谨性.2.培养学生快速而准确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2.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渗透分类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及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难点:对求根公式推导过程中依据的理论的深刻理解.

3.关键:1.推导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与用配方法解方程ax2+bx+c=0(a≠0)的异同.2.在求根

的简单延续.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作业及练习深刻地体会到由配方法求方程的解有时计算起来很麻烦,每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都要实施配方的步骤,进行较复杂的计算,这必然给方程的解的正确求出带来困难.能不能寻求一个简单的公式,快速而准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式法的产生极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由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即公式法,大大简化了书写步骤和减小了计算量,使学生能快速、准确求出方程的解.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尽管配方法和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截然不同的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没有配方法,就不可能有求根公式,因此就不可能有公式法的产生,配方法是公式法的基础,而公式法又是配方法的简化.

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蕴含着基本理论的应用,例如:等式的基本性质,配方的含义.完全平方公式,平方根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性质,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分类的思想.

通过公式的推导,深刻理解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严谨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7x+11=0,(2)9x2=12x+14.

通过两题练习,使学生复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和步骤,为本节课求根公式的推导做第一次铺垫.

2.用配方法解关于x的方程,x2+2px+q=0.

解:移项,得x2+2px=-q

配方,得x2+2px+p2=-q+p2

即(x+p)2=p2-q.

教师板书,学生回答,此题为求根公式的推导做第二次铺垫.

3.用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

解:因为a≠0,所以方程的两边同除以a,

a≠0,4a2>0当b2-4ac≥0时.

①②两步是学生易忽略的步骤,这两步实质上是为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开方运算准备前提条件.①②步可培养学生有理有据的严谨的数学推理习惯,使学生逐步养成有条件,有根据才能有结论的推理习惯.

从上面的结论可以发现:

(1)一元二次方程a2+bx+c=0(a≠0)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

(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下,把a、b、c的值代入x=(b2-4ac≥0)中,可求得方程的两个根.

的求根公式,用此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4.例1解方程x2-3x+2=0

解:a=1,b=-3,c=2.

又b2-4ac=(-3)2-4×1×2=1>0,

x1=2,x2=1.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提醒学生一定要先“代”后“算”.不要边代边算,易出错.并引导学生总结步骤1.确定a、b、c的值.2.算出b2-4ac的值.3.代入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根.

练习:P.16中2(1)—(7),通过练习,熟悉公式法的步骤,训练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

例2不是一般形式,所以在利用公式法之前应先化成一般形式,另外注意例2中的b2-4ac=0,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应写成x1=

由此例可以总结出一般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利用公式法的步骤:1.化方程为一般形式.2.确定a、b、c的值.3.算出b2-4ac的值.4.代入求根公式求解.

练习:P.16中2(8).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0).

(2)利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步骤:①化方程为一般式.②确定a、b、c的值.③算出b2-4ac的值.④代入求根公式求根.公式法与配方法都是通法,前者较之后者简单.

2.(1)在推导求根公式时,注意推导过程的严密性.诸如

a≠0,4a2>0.当b2-4ac≥0时,……

(2)在推导求根公式时,注意弄清楚推导过程所运用的基本理论,如:等式的基本性质,配方的意义,完全平方公式,平方根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性质.

(3)求根公式是指在b2-4ac≥0对方程的解,如果b2-4ac<0时,则在实数范围内无实数解.渗透一种分类的思想.

(4)推导ax2+bx+c=0(a≠0)的求根公式与解ax2+bx+c=0(a≠0)(用配方法)的异同.前者只求在b2-4ac≠0的情况下的解即可.后者还要研究在b2-4ac<0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

教材P.14练习1

教材P.15习题12、1:4.

参考题: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五、板书设计

12.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四)

1.求根公式:例:用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例1……

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根.练习……

2.公式法及其步骤解:解:…………

(1)……

(2)……

(3)

(4)

六、作业参考答案

第7篇

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新的《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应作为新课改中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

中学数学知识结构涵盖了辩证思想的理念,反映出数学基本概念和各知识点所代表的实体同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学实体内部各单元之间相互渗透和维系的关系,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便形成相对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对数学知识整体性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确立后,便超越了具体的数学概念和内容,只以抽象的形式而存在,控制及调整具体结论的建立、联系和组织,并以其为指引将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一切适合的范畴中去解决问题。数学思想方法不仅会对数学思维活动、数学审美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而且会对个体的世界观、方法论产生深刻影响,形成数学学习效果的广泛迁移,甚至包括从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实现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的飞跃。

可见,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不完全取决于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数量,更应注重数学知识的联系、结合和组织方式,把握结构的层次和程序展开后所表现的内在规律。数学思想方法能够优化这种组织方式,使各部分数学知识融合成有机的整体,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新课标明确提出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去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核心和灵魂,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二、对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1、结合初中数学大纲,就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

首先,要通过对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中,我们接触到许多数学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这是学习这一章知识的重点,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方法,按知识──方法──思想的顺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就能运用它们去解决成千上万分解多项式因式的问题。又如:结合初中代数的消元、降次、配方、换元方法,以及分类、变换、归纳、抽象和数形结合等方法性思想,进一步确定数学知识与其思想方法之间的结合点,建立一整套丰富的教学范例或模型,最终形成一个活动的知识与思想互联网络。

2、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入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

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作为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它来源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有利于对其深人理解和把握。例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分类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然后逐类讨论(即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般在知识的概念形成阶段导入概念型数学思想,如方程思想、相似思想、已知与未知互相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互相转化的思想等等。在知识的结论、公式、法则等规律的推导阶段,要强调和灌输思维方法,如解方程的如何消元降次、函数的数与形的转化、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些常用思路等。在知识的总结阶段或新旧知识结合部分,要选配结构型的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体现了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相互转化,分数讨论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在所有数学建构及问题的处理方面,注意体现其根本思想,如运用同解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为简便而采取的移项法则。

第8篇

1.紧扣教学大纲

结合初中数学大纲,就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要通过对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中,我们接触到许多数学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这是学习这一章知识的重点,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方法,按知识──方法──思想的顺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就能运用它们去解决成千上万分解多项式因式的问题。又如:结合初中代数的消元、降次、配方、换元方法,以及分类、变换、归纳、抽象和数形结合等方法性思想,进一步确定数学知识与其思想方法之间的结合点,建立一整套丰富的教学范例或模型,最终形成一个活动的知识与思想互联网络。

2.渗透思想方法

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入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

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作为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它来源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有利于对其深人理解和把握。例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分类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然后逐类讨论(即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般在知识的概念形成阶段导入概念型数学思想,如方程思想、相似思想、已知与未知互相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互相转化的思想等等。在知识的结论、公式、法则等规律的推导阶段,要强调和灌输思维方法,如解方程的如何消元降次、函数的数与形的转化、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些常用思路等。在知识的总结阶段或新旧知识结合部分,要选配结构型的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体现了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相互转化,分数讨论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在所有数学建构及问题的处理方面,注意体现其根本思想,如运用同解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为简便而采取的移项法则。

3.重视课堂实践

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在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应用过程中促使学生领悟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以及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创设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人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从而主动构建科学的认知结构,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融汇成一体,最终形成独立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恰当地展示其形成的过程,拉长被压缩了的“知识链”,是对数学抽象与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点悟的极好素材和契机。在概念的引进过程中,应注意:①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②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综合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③巩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在变式和比较中活化思维。在规律(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揭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灌输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直观背景材料或已有的知识发现规律,不过早地给结论,讲清抽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充分地向学生展现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使学生领悟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

4.巧用范例教学

通过范例和解题教学,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一方面要通过解题和反思活动,从具体数学问题和范例中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并提炼和抽象成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对发现解题途径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数学思想观点为指导,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范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审美性的例题和练习进行。要注意设计具有探索性的范例和能从中抽象一般和特殊规律的范例,在对其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展示数学思想和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某些问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运用多种方法,从各条途径寻求答案,找出最优方法,培养学生的变通性;对某些问题可以进行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推论,让学生大胆联系和猜想,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对某些问题可以分析其特殊性,克服惯性思维束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一些条件、因素较多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全面分析、系统综合各个条件,得出正确结论,培养其横向思维等等。此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解题以后的反思,优化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新课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我们要做到深研教材,不断探索,以数学思想观点为指导,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这样,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第9篇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根据省,市教研室和县教育局2004年工作思路,围绕"课程改革"这个中心工作,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加大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的工作力度,发挥指导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巩固我县"创强"成果,顺利实施新课程而努力工作.

二,工作要点和策略: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稳妥地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实践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和课程资源观.

1)认真组织好第三次县级学科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整培训模式,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一批课改骨干力量.努力探索与教研,科研及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新模式.

2)研究和改进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评价.

3)召开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专题研讨会,组织"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的教师论坛活动.

4)试行《湖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

5)积极探索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考试内容,方式的改革和促进学生发展学业评价方案.

6)配合市,县教育局,积极做好"省课改成果巡礼"的参展准备工作.

2,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是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工作.

1)完善一日集体调研制度.本学期在调研活动中将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帮助总结成功的经验,并予以推广

2)配合市教研室,加强对高中段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研究05年高考对策,收集,整理和研究新的高考信息及其措施,供学校,教师参考.

A)组织中学教研员对高中段学校进行集中教学调研(重点是昌硕高级中学);各科教研员根据各校学科的实际情况,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指导,帮助高三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B)组织好高三"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

C)重视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指导工作.要与各校教师一起进行探讨,切实加强对高一,高二年级的过程管理;组织好高一,高二"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以保证高中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根据新课程理念,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管理的指导工作.做好中,小学教学质量抽测工作.

4)加强对学科教研活动质量的管理,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A)本学期的各学科教研活动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攻方向.通过活动切实促进教师业务提高,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B)加强教研活动的策划和运作.活动前要有充分准备,要有目的,有计划,活动后要总结.

C)各学科教研员,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组织好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评议课和实验课等多形式课型的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个性化";"课堂时空拓展延伸化";"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

5)继续加强初,高中学科教学质量动态评估办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改进音乐,美术,劳技等学科的测试办法.配合督导室,基教科等科室做好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工作.

6)组织中,小学教导(务)主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7)继续重视全县各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使教研组,备课组团结协作,较好地发挥群体效能.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各学科要建立和建好学科教学基地;各校教学要逐步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8)科研向教研落实,教研向科研提升.积极做好省,市,县三级教学教研系统课题的实施工作(申报,立项,过程管理和成果推广),在学科教学科研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

9)加强对高中会考工作的领导,思想重视,操作规范,切实提高各会考学科的合格率,优良率,降低会考工作的差错率.

3,加大教师培养的工作力度

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适应课改新形势的要求.

1)配合教育局做好"名师工程"的实施工作.

2)继续做好对新教师的业务指导和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3)对重点培养和指导对象,要按计划搞好培养,指导活动.

4)建立,健全学科教师业务档案.

5)各学科在教研活动中除要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工作外,更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真组织好学科的各类评比活动.

6)继续进行各级教学明星,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送教上门等活动.

7)加强学科竞赛辅导教师的培训,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辅导和研究,争取更好成绩.

4,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提高教研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研室不论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到学科教研员个体,都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提高教研工作的水平,才能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1)组织教研员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真正在学习,研究和指导服务上下力气.

2)完善教研室内部管理制度及岗位工作目标,岗位考核等办法,积极稳妥地进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本学期要完成几个有质量的教学调研报告.

3)办好《安吉教研》安排好每期内容,职责落实到人.

4)继续关心和改善教研人员的工作条件,确保教研人员全身心投入教研工作.

5)加强教研室工作作风建设,密切与基层学校的联系,强化服务意识.虚心听取意见,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

三,2004学年第一学期教研活动安排

(八月份)

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

初中科学新教材培训

初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中学政治教师理论学习

初中政治新课改培训及调研工作

(九月份)

初,高中语文教研大组会议

高三语文高考总结分析会议

初中学校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高中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省初中数学优秀课评比

组织高中数学竞赛辅导活动

召开初中科学,高中化学大组成员会

物理教研大组长会议,高三物理竞赛

高中(各完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10,中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1,高一与高二英语备课活动

12,初,高中历史与社会教研大组会议

13,各完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调查

14,市初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

15,传达省高中劳技信息

16,县中小学体育教研大组成员会议

17,布置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事宜

18,新教师听课(职教)

19,中小学成绩统计分析表下发

20,全县教科室主任会议

21,小学高段语文大组成员活动

22,组织召开小学低段语文大组成员

23,小学低段语文"重培"组活动

24,小数(高段)教研大组活动

25,小学常识大组活动

26,县新课程备课活动(小学思品)

27,县小学思品大组会议

(十月份)

1,初中语文学科青年教师阅读能力竞赛

2,高一语文教研活动

3,初,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

4,全国高中数学竞赛

5,高一数学教师集体备课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情况交流

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

市级初中自然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比武推荐活动

高三化学2004高考试卷分析研讨会

10,高一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比

11,初中自然中考复习分析会

12,高一物理新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

13,高二新教材(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4,初中新课程教案评比(历史与社会)

15,高中历史教学片段评比

16,市地理学科论文评比

17,高三生物教研活动

18,总结03年度体育健康标准实施情况和布置下届……

19,课堂教学指导(职教)

20,高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21,教科研成果推广

22,小学语文作文序列研究活动

23,小学语文参加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24,小学语文第二册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25,小学数学,小学常识命题竞赛

26,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27,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一)

28,小学思品培养对象活动

29,1—6年级思品命题竞赛

30,小学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十一月份)

高二语文教研活动

高三数学教学研讨会

初中数学课改研究小组活动

召开高二化学教学指导研讨会

高三物理研讨活动,初二自然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初赛

高三英语教研活动

初中社会优质课评比

体育高考研讨会

10,体育青年教师教法培训(中,小学)

11,期中高三语文教学评价(职教)

12,初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13,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指导)

14,小学低段语文命题竞赛版权所有

15,实践新课程的论文评比(小学低段语文)

16,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二)

17,一年级教师上课比赛(小学思品)

18,骨干教师外地学习(小学思品)

(十二月份)

中学数学优秀教研组评比

湖州市高二数学竞赛

初三数学竞赛

初中科学第三批培养对象会

高中综合理科复习研讨会

初中科学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高二物理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决赛

新课改评价研讨会(历史,社会)

10,高一历史教师县外教研活动

11,高二生物教研活动

12,生物优秀论文评比

13,中小学体育检查辅导

14,职教语文教师公开课

15,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结题)

16,承办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活动(小学语文)

17,小学高段语文第二批"重培"对象课堂教学汇报活动

18,小学4—6年级数学竞赛

19,小学低段数学教案评比

20,小学电脑课教研活动

(05年一月份)

做好期末考试工作(物理)

《历史与社会》教师教材教法竞赛

第10篇

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新的《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作为新课改中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

中学数学知识结构涵盖了辩证思想的理念,反映出数学基本概念和各知识点所代表的实体同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学实体内部各单元之间相互渗透和维系的关系,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便形成相对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对数学知识整体性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确立后,便超越了具体的数学概念和内容,只以抽象的形式而存在,控制及调整具体结论的建立、联系和组织,并以其为指引将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一切适合的范畴中去解决问题。数学思想方法不仅会对数学思维活动、数学审美活动起着指导作角,而且会对个体的世界观、方法论产生深刻影响,形成数学学习效果的广泛迁移,甚至包括从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实现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的飞跃。

可见,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不完全取决于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数量,更应注重数学知识的联系、结合和组织方式,把握结构的层次和程序展开后所表现的内在规律。数学思想方法能够优化这种组织方式,使各部分数学知识融合成有机的整体,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新课标明确提出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去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核心和灵魂,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二、对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1、结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就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

首先,要通过对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中,我们接触到许多数学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这是学习这一章知识的重点,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方法,按知识──方法──思想的顺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就能运用它们去解决成千上万分解多项式因式的问题。又如:结合初中代数的消元、降次、配方、换元方法,以及分类、变换、归纳、抽象和数形结合等方法性思想,进一步确定数学知识与其思想方法之间的结合点,建立一整套丰富的教学范例或模型,最终形成一个活动的知识与思想互联网络。

2、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入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

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作为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它来源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有利于对其深人理解和把握。例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分类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然后逐类讨论(即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般在知识的概念形成阶段导入概念型数学思想,如方程思想、相似思想、已知与未知互相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互相转化的思想等等。在知识的结论、公式、法则等规律的推导阶段,要强调和注重思维方法,如解方程的如何消元降次、函数的数与形的转化、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些常用思路等。在知识的总结阶段或新旧知识结合部分,要选配结构型的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体现了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相互转化,分数讨论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在所有数学建构及问题的处理方面,注意体现其根本思想,如运用同解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为简便而采取的移项法则。

3、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在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应用过程中促使学生领悟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以及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创设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人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从而主动构建科学的认知结构,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融汇成一体,最终形成独立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恰当地展示其形成的过程,拉长被压缩了的“知识链”,是对数学抽象与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点悟的极好素材和契机。在概念的引进过程中,应注意:①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②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综合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③巩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在变式和比较中活化思维。

在规律(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揭示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直观背景材料或已有的知识发现规律,不过早地给结论,讲清抽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充分地向学生展现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使学生领悟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

数学问题的化解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其最终目的要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法”的问题,通过探求解决问题的思想和策略,得到以化归思想指导将思维定向转化成求已知矩形的面积。这样以问题的变式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求解该问题的实质是等积变换,即要在保持面积不变的情形下实现化归目标,而化归的手段是“三角形位移”,由此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及其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同时提高了学生探索性思维能力。在数学知识的引进、消化和运用的过程中,要利用单元复习和阶段性总结的时间,以适当集中的方式,从纵横两方面整理、概括和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纲要和系统。以分散方式的渗透性教学为基础,集中强化数学思想方法教育的形式,促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由个别的具体感悟上升到一般的理性认识,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4、通过范例和解题教学,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一方面要通过解题和反思活动,从具体数学问题和范例中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并提炼和抽象成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对发现解题途径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数学思想观点为指导,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11篇

一、 教案实验,探究效果

实验学校背景:所在华士实验中学坐落无锡江阴华士镇,作为中央教科所附属学校,一向重视素质教育。现有教职工近200人、学生近2000人。实验班级是初二(10)、(11)班。它们是初二十五个平行班中的两个普通班,共有学生98人,其中女生41人,外省市学生有35人。实施时间是2009年6月上旬。

实验教案:选取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案“勾股定理”。(该教案有一定特点,数学史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实施教学时能足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意图及目标:尝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了解各育德形式的效果。

简要教学流程:1. 由问题引出课题。直角三角形的内角间有何关系?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间有何关系?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哪么斜边是多少呢?2. 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在网格图中构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观察以它的两直角边及斜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面积间有何关系?如果将‘等腰直角三角形’改为‘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则面积关系又怎样呢?通过讨论,产生结论,从而得出勾股定理。3. 利用“弦图”(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4. 应用。例题:将长为5.41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下端与墙角间长为2.16米,求梯子上端到墙角间的距离。5. 巩固练习。6. 小结。

在教学流程中设置了以下育德点:

1. 在引出勾股定理内容后,介绍勾股定理史话。在勾股定理证明教学中介绍“弦图”早在我国古代三国时期数学家赵爽的《周髀算经》中就已出现了。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在流程2的教学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讨论的动态,及时表扬讨论积极者,强调同学在学习中要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 利用教学内容的本身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① 在流程2“计算以直角边分别是3. 4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引导学习思考:怎样的网格图面积较易计算?【以网格线(即网格中的水平线及竖直线)组成的图形】。怎样把一般图分割成由网格线组成的图形?【通过图中的网格线,把原图分割成规则图形】。以上数学活动是高强度的脑力挑战,需要主观意志来支配,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达到目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勇敢、自信、勤奋、顽强的学习和探索的心理品质。② 在探索出勾股定理内容后,立即引导学生如何证明该定理。从而强调数学上的结论必须按照规定的思维规则进行推理和论证,数学检验有其客观标准,以此培养学生的诚实、正直、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心理品质。③ 在流程4的例题教学中,强调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又可应用生活。从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欣赏科学的美学价值。④ 在流程5训练学生解题的教学中,及时关注他们解题的规范性、正确性,适当的作些提醒、纠错,从而强调数学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规范性及严格的逻辑性,以此培养学生严肃、认真、踏实、细致、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的心理品质。

调查:将上述教案通过两个平行班教学后,对该课时上育德的效果作了两次调查问卷。第一次是教学后隔天进行的,第二次是教学两周后进行的。调查内容是让学生回答对教学中育德点的印象及感受。以选择题的形式,有三个备选答案:A. 该教学内容至今记忆犹新,感触较深。B. 该教学内容部分有印象,但感触一般。C. 该教学内容已有点模糊,也没什么感触。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精确到1%)

二、 数据分析,找出原因

数据分析:

1. 两次调查比较,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对育德点的遗忘程度是明显的。

2. 第一次调查中育德点1的遗忘程度明显好于育德点2、3。而第二次调查中育德点2、3的遗忘程度明显好于育德点1。

3. 每次调查,对于每个育德点,选B项的百分率都高于其它两项。

4. 对育德点2与3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找出原因:

1. 数学教学的针对性是较强的。本实验教案的教学重点是勾股定理及其应用。为完成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者在教学时的着重点及时间安排上应侧重于教学重点,课后也不可能对育德点进行巩固、反复。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它的遗忘程度明显是必然的。

2. 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史的教学虽不能作为重点,但它区别于一般的教学内容,受传统教学 模式影响,目前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每个课时都安排数学史教学内容,因此对学生来说数学史比较新鲜,教者在教学时如果能适当掌握好语言技巧,是可以增加学生的关注程度,达到加强学生短期记忆度的目的。

3. 育德点2、3的内容与数学教学活动关系密切,它融合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反复,它也可反复。它可以寓德育于数学教育。因此可以加强学生长期记忆度的目的。

4.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从接受外界的德育信息,到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至少需要在记忆的前提下,再通过自觉的内化过程,对自己的心灵产生感触后,才能逐步成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因此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效果不可能通过一次或几次教育就能产生的,它具有长期性、反复性。

三、 反复思考,采取对策

1. 重视数学史的教学。

在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理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受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影响,虽不能在每个课时安排数学史教育,但我们应提高认识、改变观念,主动在合适的课时插入数学史教育。例如在“完全平方公式”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北宋时期的“贾宪三角”资料,感受古代科学家的伟大。在完成“中心对称”教学后,可向学生介绍敦煌古建筑中的旋转对称图案,感受古时候对称图案的美妙。在函数教学时,介绍“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从小游手好闲,偶遇一次街头数学问题悬赏解答,强烈的兴趣使他对数学入了迷,那年他已经近二十岁了”。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的勇气的良好素材。数学史是人类文明给后人留下的路标,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数学史对数学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起着其独特的作用。

2. 从数学教学的自身特点出发,把德育融合于数学教学中。

数学教育本身具有客观性、理智性、严密性、进取性等特征,在进行与数学教育自身特征相关的德育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正负数教学时,从一些生活实例出发,说明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强调引进负数是生产实践的需要。在函数教学时,可先向学生介绍人们一般是用什么方法预测股市走向,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同时它又可应用于生活。其实目前教材每个章节的新知识都是从生活实例引出的。只要我们仔细去品味教材,一定能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种辩证唯物的科学世界观。又如在课堂设计时,当提出一些问题时,先不要急着让学生回答,可让他们以座位前后分小组先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协作进取的好品质。以上行为都是在数学教学中自然而然中进行的,无需教者另外多加‘弦外之音’。这就是数学教育对德育的一种潜移默化作用。有时,在教学中也只需要教者的一句话,就能起到点石为金的作用。例如,在解决数学难题后,如果教师能顺势说出:‘同学们,冲破重重迷雾后见到了光明是最幸福的’。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露出由衷的微笑。这样不就又一次提升了学生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好品质。总之,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不是在课堂上进行一种简单的说教,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德育,才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

3. 数学教育中的德育的功能具有长效性、深刻性。

数学的德育功能的特点是隐蔽性、深刻性、整体性,因此数学教育中的德育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是通过数学知识的教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间接达到思想品德教育之功效。数学教育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种迟效性,需要利用数学的特点,长期熏陶,方能见到效果。数学之育德,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地、相互联系地看问题的角度,因而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教师只有自觉地在每个课时中按数学教育内容设置德育的特定目标,哪怕一处或两处,哪怕一句话或两句话,只有进行长期的渗透,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