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镇文化建设

乡镇文化建设

时间:2022-09-26 07:4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镇文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镇文化建设

第1篇

1 乡镇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乡镇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乡镇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联系农村基层群众。乡镇文化一般是乡镇特色文化,并且乡镇文化活动往往由乡镇文化站所组织的、能够与群众产生直接联系的文化工作,借助乡镇文化工作的开展,农民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并且借助农民群众的实际参与,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有助于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1]。其次,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乡镇文化工作的开展能够借助文化活动的组织以及文化宣传教育等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在农村营造了良好的生活氛围,并且在开展乡镇文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能够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各项问题,对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最后,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建设方面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而乡镇文化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并且在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农村地区整体文化水平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有助于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良性发展。总而言之,乡镇文化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理应用乡镇文化,能够逐步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促使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获得良好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一定的力量。

2 新时期发挥乡镇文化作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乡镇文化建设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更大的发展成效,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乡镇文化的重视,唯有借助乡镇文化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文体服务中心在建设农村文化的过程中就已经初步认识到了乡镇文化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中作出了一定的努力[2]。如梅州市政府提出了《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请求批准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3-2020年)的请示》,希望大埔县西河镇乡镇文化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出有力的支持。同时,乡镇文化服务中心还积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乡镇文化活动,如在扫街灯日组织开展民俗活动和文艺演出活动,丰富村民的节日文化生活;在村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栽种千日红,吸引游客观赏,真正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营造田园景观文化环境。这样,在大埔县西河镇文体服务中心的带领下,该镇乡镇文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村文化建设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因此还需要大埔县西河镇文体服务中心在新时期做出更大的努力,以乡镇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2.1 多渠道引入资金,改善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缺口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是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开展乡镇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探索乡镇文化建设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进而借助乡镇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多渠道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借以改善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

2.2 文化主管部门加强支持,构建专业乡镇文化队伍

基于乡镇文化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产生的影响,新时期要想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在开展?l镇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还应该尽量争取获得主管部门的支持,进而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对乡镇文化站中现有工作人员实施再教育活动,促使工作人员的专业文化素养、业务能力以及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等得到有效强化,进而提升乡镇文化建设水平,以高质量的乡镇文化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支持,促使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获得良好的发展[3]。

2.3 加强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文化站文化宣传效果的基础,因此要想保证乡镇文化站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更为先进的文化活动设备,加强对文化活动场地建设的重视,切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开展。

第2篇

企业的成功不仅仅靠资金设备等硬件设施,而且有赖于人才的引进与管理,与大型国企业相比,乡镇企业“土里土气”,吸引力小,要加快发展,“人才”,来不了、住不下的问题成为诸多制约因素中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加大乡镇企业吸引力,创造人才来得了、住得下、干得好的环境呢?我们认为,加强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的乡镇企业文化建设,是走活这盘棋的关键。

一、加大人才引进、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乡镇企业要发展,首先要有一批为企业而拼搏工作的人才,他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者,他们素质的高低是反映一个企业水准的首要因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环境,这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立足于市场潮头的大事,一定要切实抓好。

第一,创造优惠的工作条件,吸引四方人才。要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四方人才来为企业效力。引来人才,还要用好人才,做到给权、给物、给政策,给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大胆地施展才华。第二,建立系统教育体系,培养自己的“土专家”。较之引进,这是一种经济、长久、省力、易操作的办法。一是可从有培养条件和有前途的职工中,有计划地送到有关院校、科研部门和好的厂家,就专项技术进行学习深造。二是搞好企业内部培训。处理好工学矛盾,聘请专门人才,对企业职工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专项技术培训。第三,建立系统激励机制,造就大批企业“能人”。可通过系列激励机制,如建立技术革新制度、新产品开发献策制度、工艺设备技改建议制度等,鼓励职工热心业务研究,强化自我学习深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造就一支业务精、思想过硬的企业职工队伍,以推动企业职工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加大感情投入、营造和谐舒心的工作氛围

急职工之所急,想职工之所想,设身处地地关心职工工作、生活,企业领导真正成为职工的知心朋友,这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练好企业内功的关键一环。如何练好这种“内功”?首先是对职工多鼓励,关心和尊重职工的劳动。这就要求企业领导提高领导艺术,改进工作方法。在和职工的工作交往、生产指导过程中,以理解为基础,尊重为前提,处处体现出领导对职工的体贴和关心,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舒心的工作气氛,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其次要善于处理调动职工积极性与搞活企业的辩证关系。对企业领导来说,与其说首先想到效益,不如首先想到职工更精明。因为效益来自职工的拼搏。所以,应围绕生产需要,尽量为职工改善生产条件,力所能及地创造职工生产所需要的好环境(是指为生产服务的设施)。再次创造机会让职工参与生产管理。这是培养职工参与意识、尊重职工能力和人格的表现,具体可采取:以车间或班组为单位,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业务研讨会、生产管理建议会等,发动广大职工对生产工艺、技术难题、生产管理谈看法、提建议。对好的意见,要积极采纳,并给予必要的鼓励。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又有利于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最后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善于帮助和解决职工困难。要最大限度地解决好职工的劳保福利问题。这不仅是发展企业生产力的需要,也是满足职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当然,搞好劳保福利,贵在合乎实际。要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以最佳的比例,来确保劳保福利的开支,使职工自觉把自己对企业的贡献与自己所得挂起钩来。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职工难免会有难言之隐和思想困惑,如家庭纠纷、婚姻矛盾、工作中和人际关系上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职工情绪的稳定和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作为企业领导,要通过听反映、看迹象等途径,了解职工的心声,掌握职工思想动向,分析职工情绪变化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真心实意地和他们沟通思想、交流看法,做切实有效地开导性工作,为他们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尽最大能力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如临时性经济急需、生、老、病、困,等等。面对职工的这些困难和可能提出的要求,企业要认真考虑,并尽量予以解决。企业领导处事要公道。乡镇企业容易进来一些“关系职工”,所以,对所有职工都要不偏不依、公平正义,这对于树立企业领导的威信,增强企业向心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娱乐设施建设、优化企业文化环境

乡镇企业文化活动场所少,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缺乏“情绪乐园”。所以,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满足职工工余后的精神需要,让职工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陶冶,产生自豪感、满足感,从而增强企业对职工的吸引力,发挥职工的劳动热情,是企业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文化活动中心、舞厅,设置球类、棋类活动场所,满足职工工余饭后的活动需要;举办美术、书法、绘画等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这些活动,既能提高职工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又能满足职工的情感需要和表现需要。优美的厂容厂貌,会使职工产生自豪感,使职工在热爱厂、留恋厂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起职工的敬业精神。

对乡镇企业来说,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加强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更显得迫切和突出。所以,企业首先要把这篇文章做好,加大对职工的感情投入,鼓励职工参与,建立平等、和谐、上进、竞争的人际关系和企业氛围,以此调动职工为企业拼搏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形成与企业同发展的群体意识,避免类似富士康集团跳楼悲剧的发生。

第3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人员素质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农民也开始重视精神生活,这也使乡镇群众文化建设被提到了重要日程上来。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的和谐展及乡镇文化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带动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我国文化建设工作中,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制约影响,因此需要重视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对乡村文化阵地进行改善和巩固,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高度重视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水平与各级领导的重视度息息相关,这就要求乡镇领导在将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精心进行组织和策略,从而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充分的发挥文艺队伍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做为乡镇领导,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重视文化工作,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其能够更好的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成果。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各级领导需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积极全面的发展乡镇群众文化。特别是乡镇文化部门,更要树立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根据乡镇文化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善文化设施和设备,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实现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内容和方式的创新

乡镇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建设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创新,能够更好推进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乡镇文化工作人员,需要针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性发展策略,突出当地文化的特色和民族特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但整体处于上升的趋势,这也有效的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日益提升,而且广大农民群众对于文化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要能够把握当前农民的文化需求,从而抓住当前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首先,乡镇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基层,全面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并此来基础来创造出与农民审美需求相符合的文化作品。其次,乡镇群众文化内容要与普遍民众生活相贴近。文化主题要与农村居民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乡镇群众文化生活内容进行不断丰富,体现出真实的情感,从而带给广大农民群众思想上的启迪和审美上的享受。最后,大胆创新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文化内容要以当代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展现,有效的冲破传统文化形式的束缚,采用多元化的形式来对乡村文化进行宣传,增强乡村文化对村民的吸引力。另外,还要将当地优秀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更好的推进乡镇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乡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在具备完备的基础设施情况下才能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同时乡镇领导还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保持人、财、物的充足供应。可以在各村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文化中心户及文化大院,加大文化阵地的拓展。各乡镇也要重视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并将综合文化站有效的利用起来,使其充分的发挥文化场所的重要作用。另外还要利用现代的科技技术手段,加快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构建完善的群众文化网络。

四、加大资金投入

任何工作没有资金作保障都是一名空话,恢复重建乡镇文化站,除了文化站专干的基本待遇要列入县财政预算,各乡镇文化站的设施设备的添置与更新、文化站办公环境的改善以及每年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乡财政每年庖根据实际需要本着节约的原则,适当安排经费。因为文化站是一个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靠自身的努力来支出这些项目实在是无能为力。提供办公场所、添置必要设施设备只能完全依靠乡政府的财力。文化站即使能开展“以文补文”的项目,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只能作为群文活动开展不足部分的补充。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乡镇文化建设,这样才能使群众文化活动规范化、经常化、多样化、制度化。

五、丰富乡镇群众文化活动

乡镇文化站是乡镇各区域各种文化的集结点,是乡镇文化的核心,以合适的集结方式把广大群众的各种文化活动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大众文化活动群体。完备地组建结合点是完善乡镇文化网的重要措施。为此,乡镇文化站要积极吸收各种专业文化艺术团体和业余文艺团队,增强乡镇文化的实力,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建设;融合各种文化艺术团体的组成力量,促成以大托小、以强扶弱的发展策略,带动群众文化活动多元化建设。

六、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

各级部门应将文化馆、文化站队伍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切实落实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以此调动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特别要重视培养年轻的专业文化人才,形成农村老、中、轻相结合的良性专业人才队伍梯队,充分发挥他们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七、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乡镇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各地也加快了文化资源重建工作,这对于乡镇群众文化传播都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有效的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快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为农民生产技术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通过加强乡镇群众文化建设,还有效的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乡镇行政组织;法治文化;法治观念

一、乡镇行政组织法制文化建设存在的现状以及问题

(一)乡镇行政组织法制文化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逐步深化,乡镇行政组织法治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尤其自党的十四大以来,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为目标的法律制度更加健全,如在2007年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政府机构和编制管理步入法制化。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颁布了《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干部行为规范、促进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的重要举措。

乡镇行政组织有了法律的依据和保障,执法工作和执法机构、执法队伍建设,也得到明显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法律意识逐渐提高,为建设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乡镇行政组织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行政法律体系不完善

政府法制建设三十年来,我国制定了许多有关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使我国的行政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由于行政法本身的复杂性,再加上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行政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另外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监督法等明显欠缺,尤其是行政程序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对其进行立法归类和统一规范,困难重重。

2.乡镇行政组织人员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比较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基层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仍然普遍存在,法治思想相对缺失,人治行政代替法治行政。人们迷信权力,推崇权力至上,导致了行政官员法律意识淡薄,法律信仰缺失,法律权威虚无。

3.法治教育和宣传方法陈旧单一

一方面,由于乡镇经济发展的限制性、财政经费等问题,乡镇行政组织由于缺乏经费的支持,在法治教育方面,培训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行政经济发展以及工作人员思想观念的落后,法治文化建设的宣传仍然限制在以前的陈旧的宣传方法中,缺乏创新性,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4.乡镇行政组织的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

与迅速发展的现实相比,现行的监督机制仍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在激励方面,我国对乡镇行政人员的正当利益实现主要还是以精神激励为主,相对忽视物质激励。乡镇行政人员的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其在行政过程中就会以滥用权力为己谋私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乡镇行政组织法制文化建设对策

(一)加强立法工作

当前,立法机关应当加快制定关于基层行政组织的组织法(或条例),完善、修订现有的基层政府的组织法,明确规定基层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立、职责权限、基本准则、调整程序。上述的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监督法是乡镇政府法制建设的几个薄弱环节,立法机关应当着重在这些方面加强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基层政府的机构设置、编制、职能等。通过加强行政立法,充分做到有法可依,使行政组织立法体系更加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转变乡镇人员执法观念,树立现代行政法治观念

因此,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和进行有效地培训,使其知法、懂法、用法,培养行政法治观念。乡镇行政组织要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行政法律法规,并定期举行严格的考核,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要建立健全政府内部学法制度、专题法制讲座制度,使乡镇行政组织的工作人员通过教育培训,推动观念更新。

(三)健全乡镇行政组织监督激励机制

1.健全乡镇行政人员监督机制

要强化多方位的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乡镇一级的行政行为,纠正执法中的偏差。通过多种渠道公开政务,提高透明度,从依法办事做起,建立起农民对广大机关干部的信赖,逐步树立起法律的权威;要采取有力的手段教育和警醒广大机关干部。

2.健全乡镇行政人员激励机制

在物质激励方面,针对不同行政人员的具体需求来采取不同的措施。同志在《2015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同步完善工资制度,对基层工作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在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度。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将会得到较大提升。在精神激励方面,精神激励是相对于物质激励而存在的,通过对行政人员的正确行为加以表彰和肯定,满足其精神需求,来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四)创新法治文化建设的宣传机制

第一,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法治建设中的应用。法治建设必须适时更新观念,积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作用,努力打造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法治文化载体平台。第二,创新载体,寓文化于队伍建设,多渠道、多手段,全方位、多层次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如,举行专题笔试,创办法制季刊,开展案例评析,组织模拟审庭等,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教育和引领作用。

注释:

[1]王雅琴.行政体制改革法制化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5(5).

[2]新华网.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3]丁宪.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3(2)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刘能.等级制和社会网络视野下的乡镇行政:北镇的个案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赵树凯.困局中的乡镇[N].中国经济时报,2004-9-03

第5篇

【关键词】乡镇;文化建设;农民生活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工作的的重视,使得政府部门对公共文化示范区的投入得到了增加,特别是在三农问题全面建设的大背景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程。乡镇村级文化建设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资金保障,比如免费开放的图书馆、文化室、电子阅览室等已成为乡镇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让农村改变了过去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从以前基本无条件到现在基本能有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从根本上来说,国家在加大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投入的同时,也改变了当地的居民文化生活,也树立了较好的文化社会风气,让一些接触文化活动较少的地方百姓、老年人能够借助这些资源丰富自身的生活,创建了和睦的文化氛围,真正体现了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化育民的价值。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民为本的实际体现,可是,虽然全国在普遍推广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相对发达的城镇,已然建立起了非常成熟的文化工作模式,但是,很多地方的文化建设工作依然存在改善的空间,而本论文正是根据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与体会,探讨更好的改善乡镇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办法。

1.乡镇文化建设工作的价值分析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进全国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步伐,倡导各乡村城镇开展各式文化活动,培养地区文化氛围,通过文化建设来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使群众精神文明面貌得到改善,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表现因素。但是,很多农村由于在发展农业问题的过程中,忽视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使得农村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设施,也缺乏文化活动组织人力,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是乡镇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文化环境,推广乡镇文化建设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既是党和中央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精神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分支,这对于激发全面文化创造力具有极大的好处,因为,我国的乡镇是中国传统最根深蒂固的地方,通过乡镇文化活动的推广建设,有利于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不仅能够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可以对提高居民的知识水平,精神文明,道德素养具有帮助,人在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能为亲少年的活动提高好的方向,在促进亲少年身体与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具有极大的支持作用。

2.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的改善分析

2.1 政府需要适当加大帮扶力度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角度来说,文化建设只能是经济建设过程中的调剂部分,很多地区严重缺乏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不仅仅包括文化场所、文化器材、活动组织经费等,更重要的是乡镇缺乏足够的文化建设人才,这就使得在培养乡镇文化参与者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手段,难以有效促进群众加入到文化建设工作中来,虽然广场舞已成为当下最主流的文化活动,在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中,也会组织一定的广场舞活动,但其它活动的匮乏需要政府适当加大帮扶力度,包括农村文化室的建设,曲艺、舞蹈、美术、体育等的帮扶工作,文化部门也需要就文化建设的开展经验与乡镇文化工作者进行交流,进行文化建设培训,并提供管理或者技术指导,从根本上改变乡镇文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当然,这些各级政府一直以来都在做,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我们是深有体会的,但力度不够。

2.2 积极提升群众参与程度

全国大部分乡镇拥有广泛的群众活动基础,要想吸引他们参与到文化建设工作中来,这就需要相关文化建设工作者通过正确的引导,活动价值的宣贯来促使他们对文化活动兴趣,根据地方特色,积极组织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化活动,让文化活动成为群众生活的快乐点。在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自创文化活动形式,自演文艺节目,使群众的文化才能与价值得到体现。

2.3 着力整合社会资源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也需要一定的 宣传与推广,这就需要社会资源的积极整合,比如广电、教育、科技、卫生等有关部门和妇联、科协、作协、文联工会等有关的社会团体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共建共赢,相对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还可以适当请一些学校学生来进行表演,既能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也能丰富乡镇文化建设的模式。

2.4 加大文化创新力度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需要根据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群众的新期待进行组织,并结合社会上的流行元素进行大胆创新,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利用我国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抓住国人的怀旧情结,举办清明踏青、端午龙舟竟渡、植树、“七夕”集体音乐舞会等,以补充传统的广场舞、跳秧歌、健美操等活动。

2.5 积极构建文化信息交流平台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乡镇信息沟通也愈发方便,而这也可以成为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建立乡镇文化活动微信群、公众平台等,适时分布有趣的文化活动、文化表演视频等,以供参与群众学习,也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来分享所拥有的文化创意,使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更及时化。

总结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不仅能丰富地区文化资源活动,也能提升参与群众的精神面貌,在推动乡镇文化传播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而这些基层文化的建设工作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建设文化活动基础实施的同时,强化文化活动的人才培养,人力保障以更好的提高群众的文化参与程度,优化文化活动的内部管理。在有效带动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新农村建设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海月.浅析新时期如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J].赤子:上中旬,2015(05):11-13

[2] 刘莹.浅谈如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J].内蒙古艺术,2015(11):21-22

第6篇

关键词新时期乡镇文化建设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1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下,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针对此,乡镇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重新认识、研究,制定乡镇文化建设发展方略,有效地把握乡镇文化的发展脉搏。

一、乡镇文化建设的现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至今,农村的政治、精神及物质文明都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乡镇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此外,节日文化活动中,乡镇文化规模和影响日益增强。为进一步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城乡两级分化现象严重

城市文化建设逐渐丰富,而农村文化建设相对低迷。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素质,还影响到农村基础政权的巩固和提高。此外,因农村文化建设滞后,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文化活动增多,但缺乏制度化、新意

新世纪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中,农村文化活动与之前相比大大增多,有运动会、文艺晚会等等,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具有群众性、传统性和连续性,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活动。但是这些活动缺乏定期的举办制度,活动次数及覆盖的范围较小。甚至有些活动受到时间、场地、天气原因的影响,活动有限,群众性的文体活动相当匮乏。

二、乡镇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不足

国家虽然大跨步地支持乡镇文化建设,但是仍旧有不少基层干部没有意识到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经济指标高于一切。因对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也没有意识文化给乡镇经济、社会及村民带来的积极作用。在不少人看来,文化建设在城市的发展中不可缺少,但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可有可无。这些错误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无形阻碍了乡镇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拉大了城市之间的差距。

(二)缺少专职专责的文化管理员

不少地方政府为支持乡镇文化建设,都在基层政府中配备年轻的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文体专职人员。但是,这些专职人员专门开展文化活动的时间较少,还经常会一人身兼数职。专职人员正常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在缺乏实践和精力下开展文体活动,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还阻碍专职文化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三)经费缺乏

乡镇文化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保障是经费,倘若,资金经费不到位,乡镇虽然可通过企业拉赞助和学校开展多种形式来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因缺乏专项经费,无法保障农村文化建设和活动的开展。因此,农村经济文化建设中,经费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镇文化建设。

三、乡镇文化发展的对策

(一)引导乡镇领导对文化建设的正确认识

农村乡镇领导通过积极学习来明确乡镇文化建设所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近年来,乡镇文化的发展中,高喊文化建设重要性的人数较多,但是真正行动上的重视还是口头重视。可以说,这些都必须引起重视,让领导真切的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使得乡镇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二)专职专用人才

配备专门负责乡镇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敬业能力。针对基层政府中存在的“混岗”现象,需要推行专职专用。这样以来,专业文化建设人员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积极开展文化工作,并提高自身素质。此外,专职人员还必须将乡镇的经济文化建设积极纳入到农村建设中,制定明确的责任考核范围,将概括性、指导性细化为硬性指标,要求专职文化人员按照目标分步骤的完成,最终更加有序地积极推进乡镇文化的建设。

(三)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

农村文化建设中经常会遇到经费不足的问题,如果说,农村文化建设过分将经费问题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针对此,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社会资金的筹集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国家拨款、社会筹集及自身积累。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一定差距,因此,国家拨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大幅增长。但是针对社会筹集和自身积累而言,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针对此,应当转变观念,积极拓宽发展思路,制定相应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参与到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投资中。最终建立多方面、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四、结语

乡镇文化站建设是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努力建设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文化对于促进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说,研究乡镇文化建设发展是极为迫切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雪梅.新时期乡镇文化事业改革发展的思考[J].科技自选(科技管理),2015(2).

第7篇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四新恩阳”建设这一目标,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近年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文化设施建设取得进展。目前我区25个乡镇(街道)建成综合文化站23个(在建2个)、文化示范村25个、“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7个、文化大院5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88个、农家书屋394个、社区书屋43个。统筹现有乡镇(街道)文化站、广电站资源,设立乡镇(街道)文化广播电视站25个;建成图书分馆6个、文化分馆2个;建成留守儿童文化之家5个、农民工文化驿站5个。

2、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区文化馆、图书馆及2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94个农家书屋和43个社区书屋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相约古镇”为龙头,以乡镇(街道)群众文化活动为支撑,开展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放歌”“翰墨古镇”“ 家在恩阳”“4・23世界读书日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100余场次/年;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752场次/年。

3、文艺人才培训不断加强

对我区28支民间文艺队伍每个月派专业人员进行腰鼓、军鼓、广场舞、扇子舞、健身操等针对性培训,截止目前500多名文艺爱好者参加了培训;举办农家(社区)书屋图书管理员专业培训3期/年,培训人数160人次;举办民间文艺团体业务培训2期/年;举办乡镇(街道)文化专干业务培训班4期/年,培训人数80人次;举办民间文艺团队、爱好者培训班6期/年。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区农村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完全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区城较乡镇、乡镇较村社丰富。在城区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多样,但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化作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团体稀少,而“送文化下乡”所提供农业科技知识、法律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只注重经济建设,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

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上网、看书报的农民更是为数廖廖,也反映出农村文化生活方式单调。

5、农村文化阵地班子不够健全。乡镇文化站人少,年龄结构老化的现象较普遍,文化站长多数忙于乡镇政府其它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主动开展文化业务工作。

三、发展繁荣我区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1、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区委、区政府要将文化建设纳入我区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公益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2、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改革将文化站和广站合并,配齐配强文化站长,区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群众的参与热情。

3、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挖掘整理,赋予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地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第8篇

关键词:乡镇文化艺术团;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97-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对文化的渴求日益强烈,加之国家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和重视,乡镇文化存在的问题逐渐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促进了乡镇文化艺术团的发展,乡镇文化艺术团作为推动乡镇文化发展的主要团体,应该准确把握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方向,进行不断地探索,创造新方法和新思路促进乡镇文化建设,从而努力为农民提供最实惠的文化盛宴,只有如此,乡镇文化艺术团才能为乡镇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作为文化艺术团的成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经济水平等客观因素,为农民创造绚丽多彩的文艺节目,作乡镇文化建设的领路人,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而加快农民精神世界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

一、乡镇文化艺术团对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乡镇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构造,是地方风俗、农民素质、生活质量及社会环境、生产状况的综合性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深入,乡镇文化的内涵在不断深化,体现了更加鲜明的时代特点。乡镇文化虽然与社会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乡镇文化艺术团新时期的时代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低层次转向高层次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农民对文化生活的品味逐渐发生转变,由庸俗、低级的文化娱乐节目转向对高质量、高水准文化节目的喜爱,特别是对兼具科技型、艺术性、文艺性的文化节目情有独钟。第二,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现代文化市场受到市场意识的影响使人民群众的文化观念发生改变,新兴文化节目得到发展,一方面表现在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不再单纯的追求娱乐,更在于实现自己在文化活动中的价值。另一方面,文化经营者加大投入,促进了电竞场所、ktv、健身房的发展。第三,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性。农民对传统的扭秧歌、踩高跷、打扑克等民俗活动不再“感冒”,更加喜爱影视视频、电竞游戏、歌舞晚会等带有“洋派”特色的文化活动。同时,带有时代特色的书法、绘画、摄影,推动了乡镇文化艺术团的发展。

乡镇文化艺术团对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乡镇文化艺术团可以作为文化宣传的主体,与农民群众直接接触促进基层文化的发展,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文化服务,正是乡镇文化艺术团的正确引导,为农民群众创设了和谐文化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意识,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促进了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其二,乡镇文化艺术团作为先进文化的先行者,将农民群众正确的引导到学习文化和传播文化的道路上,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另外,乡镇文化艺术团积极开展健康、时尚的文化活动,激发了群众对文化、科学、技术的热爱,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二、乡镇文化艺术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文化艺术团经费投入有限,文化设施不足

乡镇文化艺术团开展每一项文化活动都需要经费的支持,用于购买和建设文化基础设施进而促进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上级政府对文化艺术团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往往是参照有关文件的条款,走形式,没有真正将资金落到实处,加之乡镇自身财政的限制,无法给与文化艺术团足够的资金支持,更加剧了文化艺术团的经济紧张。

(二)文化艺术团缺乏文化氛围,认识不足

部分乡镇的文化艺术团的认识不够,对乡镇文化存在片面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部分文化艺术团成员意识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对改善乡镇精神面貌的重要性,而片面的认为文化活动是政府的面子工程、花架子,不仅不积极支持领导开展工作,还质疑领导的指挥能力,给文化艺术团的工作开展起到消极作用。其二,部分乡镇文化艺术团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没有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导致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并未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多大贡献。其三,部分乡镇文化艺术团的领导认识不够深刻,只注重艺术团的经济建设,忽略了文化艺术团的文化建设,更有甚者认为艺术团的文化建设是费力不讨好,对乡镇的发展没有实际作用,还会加重乡镇的财政支出和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更不利于乡镇其他工作的开展。

(三)文化艺术团文化内容单一,阻碍其自身的发展

文化艺术团在文化内容建设方面,内容比较单一,对文化的认识不深刻并不认为文化是丰富的。艺术团不能单纯的认为只有跳舞唱歌才能丰富农民群众的休闲活动,还要认识到对文化设施的建设也可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文化艺术团可以通过自己的宣传栏,加强自身的宣传,让农民群众了解艺术团的最新动向,不断探索新的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当前许多文化艺术团对乡镇文化的内涵认识不够深刻,加之受限于客观条件,使文化团在文化内容上表现的较为单一,缺乏创意,无法吸引农民群众的眼球。

(四)文化艺术团队伍不完善,使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

文化艺术团队伍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一下两方面,其一,部分文化艺术团虽然拥有自己的艺术团队,但是自身的艺术团队整体素养偏低,对乡镇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且相应的文化理论体系老化,难以保持与时俱进,另外,艺术团的成员对参加培训的态度消极,严重阻碍了文化艺术团的文化活动开展工作,难以达到提高文化艺术团整体素养和完善文化艺术团队伍的目标。其二,部分乡镇的文化艺术团缺乏专业领导进行相关工作指导,往往是临时调配部分领导进行指导,使文化艺术团举办的文化活动取得的效果大打折扣,难以达到文化艺术团的发展目标。

(五)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运用,阻碍了文化艺术团的发展

虽然近几年乡镇加大对文化艺术团的建设投资,增加了许多文化活动设施,来丰富文化艺术团的资源。但是很多乡镇的文化艺术团并未将乡镇提供的资源充分运用到自身的建设中,而是将资源应用到领导的办公室建设上,甚至许多文化艺术团的成员连最基本的电脑操作都难以掌握,使乡镇的资源投入成为点缀。

三、促进乡镇文化艺术团未来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艺术团经费投入,健全基础文化设施

虽然乡镇的文化艺术团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援助,但是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长期来难以顺利开展工作。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设立文化艺术团专用资金。同时,要加强对资金利用的监督工作,保证资金应用到艺术团的建设之中。另外,各级乡镇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拨发专用资金进行文化建设使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处于平衡状态。对于政府部分拨发的专用资金可以用于完善当地的文化设施,建设艺术团需要的广场和影剧院,保证文化艺术团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而改善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二)创设文化环境,提高认识水平

文化艺术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明白文化活动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首先,文化艺术团的领导要提高认识水平,加强文化艺术团的文化建设,认识到文化建设对提高农民群众整体文化素养的推动作用和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对当地的文化市场进行充分调研,采取相关的文化活动进行积极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认识水平,进而得到农民群众对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次,当地的农民群众要通过各种媒介加强对外界的了解,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进而积极响应文化艺术团的文化活动,为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奠定基础。再次,文化艺术团要采取积极措施为为当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进而实现当地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

(三)丰富文化艺术团内容,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受到传统理念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文化艺术团对内容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艺术团仍要充分认识到乡镇文化的丰富性,改进传统的文化形式实现文化内容的丰富。例如,文化艺术团可以投资建设艺术博物馆,让农民群众了解艺术的历史进而扩展农民群众的文化视野,感受文化的艺术魅力,提高农民群众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另外,文化艺术团可以在影剧院开展丰富多彩是文艺节目,加强与农民群众的互动进而激发农民群众对文化的学习热情。另外,在进行文化开展的过程后中,文化艺术团要树立健康的文化形象和艺术品牌。例如,在某些乡镇进行戏剧巡回表演时,可让专业人士进行指导,给农民群众创造高质量的戏剧节目。通过艺术品牌的建立,可以增强农民对文化热爱和促进艺术团的发展。

(四)完善艺术团的文化队伍,促进艺术团的全面发展

文化艺术团的领导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落实工作,安排专人进行文化活动的开展。为此,相关领导要加强对艺术团成员的了解,进而选拨与文化活动开展相适应的工作人员促进文化活动的开展。更要对参加文化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让其产生正确的岗位意识。同时,在人员数量的配置上要满足文化活动开展的需求,使文化活动顺利完成。还要对参与文化建设的艺术团进行定期培训,提高艺术团的时代意识让其适应时代的发展。

(五)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促进艺术团的蓬勃发展

为了加强对乡镇文化资源的利用,乡镇艺术团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且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各乡镇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当地的文化艺术团要认真研究当地的民俗、民风、民情,进行文化活动的探索和创造为农民群众提供属于自己的文化艺术。另外,在进行文化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艺术团要加强监督,实现资金的充分运用,严厉杜绝现象的发生。

四、结语

文化艺术团要正确认识乡镇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准确把握乡镇文化发展的方向,努力发展乡镇文化实现农民文化素养的提高,与此同时,要清楚的认识到当前艺术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且采用积极有效措施对症下药,加强经费的投入、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提高文化艺术团的认识水平,只有如此才能促进乡镇文化艺术团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秋晔.遏制乡镇文化发展缓慢防止农村文化出现衰退[J].山东省群文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0-06-30.

[2]余建华.乡镇文化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大众文艺,2010-03-25.

[3]韦滢.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推进农村乡镇文化建设[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25.

第9篇

要保障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认清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予以真正解决,才有可能打造出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农村文化来。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一)农村群众文化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经费保障。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组织对农村文化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抓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削弱了农村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原有的使用场地被侵占、挪用、拍卖,理由不外乎是文化站(文化室)对原使用场所没有产权。很多乡镇政府为了搞小城镇建设,争取更大化的收益,把文化站(文化室)“合理地开发利用”掉了。另外,乡镇文化站一年到头只有人头经费,那里顾得上开展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因此,使得封建、迷信活动和赌博活动死灰复燃,在农村泛滥横行。

(二)农村群众文化人才匮乏,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正因为农村文化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乡镇文化站已名存实亡。所以,文化站站长人选是随手拈来,挂个虚衔而已。一些站长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根本没有起码的认知,不务正业,基本上都是在乡镇办公室打杂,谁忙就帮谁,倒是乐得个“众人称赞”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了懂行的具体组织者、执行者,对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骨干、文艺人才没有号召力、凝聚力,更谈不上对农民文化活动及人才进行引导、辅导和培训了。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群众基础,群众参与热情不高。由于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比不上相邻的广东经济发展步伐。大批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农村中大多是老弱妇孺留守。因而,这些层面的群体对文化的消费欲望不高;另外,对各级政府追求政绩而开展的形式主义的、应付性质的文化活动缺乏热情,不大愿意参与。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仅靠政府投入,来源单一,政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公共设施与农村文化活动,都是各级政府投入经费解决。但是,正因为各级政府对这方面的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经费投入,所以,更谈不上经费投入的多元化了。因此,从上世纪七十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县、乡(镇)、村、屯四级文化网已不复存在。

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深刻认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认为,文化是个庞大复杂的社会体系,必须把它作为重点的社会系统工程来抓,才可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另外,我国的农村经济,已经进入到比较规范和逐步发展的阶段。加上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从*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进一步刺激和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彻底贯彻执行中办国办意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则,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只有这样,农村文化建设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素质要得到真正的提高,必须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对专职从事乡镇文化站工作的人员,坚持竞争、聘用制度,严格考核,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充分发挥好为数不多的专职岗位人员的真正作用。并通过文化站专职人员组织农村文化活动骨干与民间艺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三)积极引导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扩大农民群众活动参与面。农民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农村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农村文化的受益者。我们要遵循尊重农民生活的地域习惯、民俗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习惯的原则,但是,又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慎重而大胆地引导农村文化活动骨干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逐步抛弃掉带封建色彩的、落后愚昧的文化活动形式,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政策,坚持文化活动的文化性和群众性,使新的文化活动形式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同和参与。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照顾到各个层面的群众,使农民群众各得其所,体现出农村文化活动的科学性、群众性,充分发挥娱悦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

第10篇

一、我市农村文化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下,呈现出了政府、集体、群众共同投资兴建文化活动场所的局面,使我市的文化基础建设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各类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正朝着多样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目前,在我市911个行政村中,已有多个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其中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活动经常开展,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村级“文化大院”有120个,浙江省文化示范村10个,温州市级文化特色村23个,乐清市级文化特色村42个,农民群众文化非常活跃,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极大地推动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与我市的经济发展相比较,我市农村文化事业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干部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不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当前,我市个别乡镇和部门在制定计划、部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轻视农地文化建设的错误倾向,对农村文化建设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经常出现搞其他设施大方投入,搞文化建设小气投入,搞农村文化建设近乎吝啬投入的现象。

(二)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没有专职专用。现有文化站的人员编制是由乡镇政府确定的,农村文化站的编制一般有3至6人,人员编制较为充足,但真正从事文化站工作的人员只有1至2人。如我市31个乡(镇)文化站共有83名在编人员,但实际从事文化工作人员只有52人。文化站人员编制被其他人员占用或在职不在岗的现象出现,大大制约了我市农村文化建设。

(三)农村文化设施重建设,轻利用,管理不规范。近年来,随着我市开展“文化特色村”和“文化大院”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我市不少行政村都修建了高标准的文化大院,文化广场,配备了先进器材和设备。但是,据调查,一些地方在建起这些设施后没发挥其功效,没有利用这些设施开展文化活动和提供文化服务,甚至有些设施建起来后变成了空壳子和“花瓶”,缺少基本管理人员,缺少基本运转经费,缺少基本活动内容。有些阅览室、图书室也开展了借阅活动,由于管理不善,借出的书收不回来,有的活动器材设备得不到及时保养和维修,再加上人员素质偏低,久而久之,损坏严重。

(四)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完全占领农村阵地。从总体上来看,我市可供广大农民消费的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远不能适应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文化部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过于简单和陈旧,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一些文化站只热心于唱歌、跳舞等活动,而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和文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一些乡镇“为文化而文化”,只是在年节期间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这些活动内容和形式雷同的多,群众参与率低,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完全占领农村阵地,导致一些腐朽落后、低级媚俗的文化在农村拥有一定市场,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五)村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未能有效整合。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市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农村与企业交错在一起,许多农民将自己的房屋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长期与工厂毗邻,长期与外来务工人员相处,彼此之间的文化虽然相互渗透,但未能有效整合。所以时常出现本地人岐视外地人,外地人敌视本地人,村企之间出现矛盾的事情发生。

三、对策和建议

以上存在的问题,若不进行合理解决,势必会对我市农村文化发展造成障碍。为此,笔者建议:

(一)进一步解决好基层干部的认识问题。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二二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包括: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从中可以看出,农村文化建设不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只有当基层干部的认识解决了,认识有了高度,农村文化工作才会有了位置,才能摆上议事日程,才舍得投入,才能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解决。

(二)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乡镇综合文化站机构设置和功能划归,对已与其他机构整合的应保留乡镇综合文化站名称,站长为乡镇中层正职。根据乡镇人口规模和文化建设实际需要确定乡镇综合文化站编制,做到专职专用。为此,建议一类乡镇(中心集镇)配务5至7人;二类乡镇配备3至5人:三类乡镇配备1至3人。同时还要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确保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应有的福利待遇,从而调动他们从事文化工作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好农村文化设施,巩固农村文化阵地。以文化基础设施为载体,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巩固和用好农村文化阵地,是我们需要下大力气抓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农村舞台、篮球场、图书阅览室等基础设施的作用,文化部门经常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同时,加强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体育交流,组织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发开展文化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戏剧演唱、故事演讲、游戏、歌曲比赛、技能培训等活动,不断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业务技能。

第11篇

关键词:村庄空心化;文化建设;组织困境;内部承接;“中农”

中图分类号:C9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6—0072—06

作者简介:李祖佩,男,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武汉430074)。

近年来,农村文化问题逐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已有研究大致从以下四点展开论述:一是对农村文化特点、内容等基本问题的研究①。 二是对农村文化供给现状和供给主体等问题的研究②。三是对农村文化建设绩效评估研究③。四是对农村文化产业研究④。这些研究对于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关注较少。2012年5月至8月,笔者参与了湖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湖北省23个县市近百个村庄的农村文化调查⑤。调查发现,对于人财物大量外流、村庄空心化特点明显的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外部支持能力不足、内部承接乏力双重矛盾,严重制约了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理解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外双重困境,理清其中问题产生的内在机制,进而探索实现内外合力、克服困境的可能路径,应成为当前农村文化研究的重点。

一、村庄空心化

村庄空心化又称村庄“过疏化”,是指在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它是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其结果产生了空心村,既包括农村土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也包括农村产业空心化和公共品供给空心化,本质上是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⑥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转移带来农村常住人口的逐渐减少,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如土地的闲置、村庄社会关系的重塑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活力的整体弱化等。但是由于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特点不同,村庄空心化的表现形式亦有明显差异⑦ 。就湖北省而言,村庄空心化主要表现为:人口空心化,即村庄中青年大量外流导致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村庄生活的主体;社会关系空心化,即人口外流和空间距离拉大导致的维系村庄秩序的“熟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松动和弱化;村庄社会活力空心化,即表现为内生组织的乏力和村庄公共生活的退化等。相对于全国其他地方尤其是山区出现的土地空心化,湖北省大部分因属于低地丘陵,农业耕作较为便利,耕地仍得到充分利用,土地空心化并没有凸显,这为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能的契机。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刚性存在,城市化、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相对于巨大的农村人口基数仍需长期过程,从而使得农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⑧。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农村出现空心化态势,另一方面,农村的稳定器功能发挥仍有极强的战略意义。面对村庄空心化的现实,将农村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以文化建设促进和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克服村庄空心化的消极影响进而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繁荣,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外部文化供给与村庄内部承接相互作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缺少外部供给的农村文化建设,村庄内部因缺乏必要的制度和资金支持而缺乏动力;缺乏村庄内部承接的农村文化建设,外部供给总量再多终会因载体的缺失而事倍功半。但是调查发现,一方面,空心化村庄本身内部结构不能有机整合、功能运转不畅以及自运转失效等问题⑨,带来对外部文化供给的高需求和高依赖,而当前的基层文化供给和服务组织(乡镇文化站或文化服务中心以及村级组织)乏力和无为,只是充当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无法反映农民文化诉求,更无力自组织开展村庄文化建设,大大降低了文化供给的效益;另一方面,村庄人财物大量流失,内部无法找到适应当前文化建设内容和方向的可靠抓手。空心化村庄文化建设面临内外交困的境况。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困境及其逻辑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文化站(改制后称为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级组织(包括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承担主要供给和服务职能,自上而下的文化建设任务需要依靠其具体实施,同时乡村社会中真正的文化需要和文化诉求需要其向上反映并承担其中部分自组织功能。但在当前,上述两种组织均面临不同的困境,严重影响其功能发挥和文化建设质量,且这种困境在空心化村庄中显得尤为突出。

1.乡镇文化部门乏力

2003年起,湖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以钱养事”改革,即政府根据职能转换的要求和可用财力的许可,由乡镇和县级主管部门共同确定本地每年需要完成的农村公益项目,连同具体的服务时间、服务质量、服务价格、考核结算的要求,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凡是具有规定资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通过竞争参与政府的公益服务活动⑩。按照改革要求,以文化站为代表的乡镇职能部门由原来的事业单位改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所得收益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获得。

无可否认,“以钱养事”改革在压缩政府开支、克服原有“七站八所”的高成本、低效率等方面起到明显效果,政府不再承担臃肿的职能部门(原属事业单位)的庞大开支,通过改革引进竞争机制,使资金真正符合政策安排。这与改革初衷是一致的,体现了以强化公共服务为认同标准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要求。但是,改革后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在运作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导致实践效果与政策初衷出现明显张力。

第一,资金难以保证,人心涣散,乡镇文化部门成了“养老衙门”。从调查来看,改革后绝大部分乡镇文化工作者不再享受事业编制,且每年收益由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缺乏稳定的预期。而基层工作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往往牵涉到农村各个方面,如在体育建设场地建设中,往往涉及到占地补偿以及后续的土地调整问题,工作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复杂、任务量大,要求乡镇文化机构在充分理解农村工作实际的同时,有充分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化解矛盾。基层工作的繁杂性与乡镇文化部门缺乏稳定收入预期的现实相对应,导致乡镇文化部门工作吸引力降低,“权小责大”、“财少事多”等矛盾彰显,一些年富力强的文化工作者因而另谋出路。其后果是乡镇文化服务组织乏力,甚至出现虽争取到政府文化建设项目资金却没有能力组织实施的困境。

第二,从组织关系来看,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在乡镇政府中的地位进一步边缘化。长期以来,受“发展主义”和以GDP为主要政绩考核标准等因素影响,县乡地方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文化建设并没有得到重视。财政部教科文司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国家财政对文体广事业费的支出在“十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低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且从文化行业的局部看,由于基数小,财政拨款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即便如此,中央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力度远超过地方财政。在这种背景下,文化部门在地方政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在改制前,文化站作为一级乡镇职能部门,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税费截取)和稳定的文化供给项目(如电影下乡等)。改制后,文化服务中心的固定工作人员大幅缩减(一般为两人),且为增加收入他们在乡镇政府中任文员等职务,对乡镇政府的依赖性得到强化。在压力型体制和“一票否决”等制度环境下,乡镇政府的大部分精力和资源用于处理维护社会稳定、计划生育等中心工作和一线工作。依附于乡镇的文化服务工作者为在政府中谋得相应福利,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乡镇政府的各项工作中去,影响了他们文化建设本职工作的开展。

第三,从组织实施过程看,改制后文化服务中心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即面向市场的公益组织,无法名正言顺地组织文化建设。原来属“七站八所”之一的文化站虽然存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多种弊病,但毕竟作为一个指导机构,对于村级治理组织属于上级,文化站工作人员属于“领导”,可以依靠行政命令开展工作。改制后的农村文化服务中心无法调动村级组织的积极性,导致诸多文化建设项目难以落到实处。即便一些文化建设项目在乡镇政府压力之下得以建成,这些项目也会因村级组织日常管理的缺失而不能产生应有效果。

乡镇文化服务中心面临上述组织困境,对于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外部依赖性强的空心化村庄的文化建设而言,至少产生两种后果:一是由于组织的乏力和虚化,无法有效承接政府用于文化建设的各种资源;二是对已有的政府文化供给缺乏必要的监管,文化供给成果的持续性和长期性不足,政府文化供给因为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而无法发挥作用。

2.村级组织弱化

乡村组织能力弱化具体表现为乡村组织只是简单机械地应付政府的文化供给任务,无法反映村民实际的文化需要和诉求,同时又无法依靠村庄集体能力自组织文化活动,从而导致部分政府的供给内容与农民的需要之间产生错位。

村级组织弱化受制于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对于空心化村庄来说,资源禀赋有限,村集体收入较低甚至相当一部分村庄没有集体收入,无法满足自组织文化活动的资金需求。二是税费改革以来,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策略发生了重大转型。近年来,国家实施的许多政策都试图绕开乡村基层组织,直接进入乡村社会,或者直接与分散的农户相对接,即使在无法绕开乡村基层组织的情况下,也只是让村级组织从事一些从属、次要、配合性的工作。如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即为典型事例。从后税费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的特点来看,市场化、契约化、个体化成为主要特点,而权力以资源为基础,对于村庄集体资源匮乏的空心化村庄的治理组织来说,后税费时期国家系列政策加大了向农民收费的难度,自身治理权力和治理责任的双重弱化成为基本事实。其后果自然是村级组织的弱化,无力满足农村文化等公共品需要。

村级组织扎根于乡村社会内部,村干部最了解村庄和村民的文化需要。但现实情况是村级组织并没有能力提供文化供给,在文化建设中也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使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陷入困境。

三、农村文化建设内部承接的缺失与契机

1.农村文化建设内部承接缺失

上文述及,农村文化建设是自上而下的外部供给与自下而上的内部承接相互协调一致的过程,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农村文化建设内部承接主要依靠村庄内部承接主体来实现。所谓村庄内部承接主体,是指村庄社会中能够积极参与到现有文化供给中去,对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重要性充分认同,且能够在文化供给和服务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监管保障的农民,他们构成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在村庄空心化背景下,农村资源大量外流,文化建设的内部承接主体缺位,村民对文化建设参与热情和参与度低,影响了文化供给的实际效益。据调查,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农家书屋,竟有超过70%的农民不感兴趣,这种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大多数时间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面对村庄空心化现实,找到推行文化建设事业可以依靠的承接对象,发挥其文化承接和建设功能,是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

在湖北省,村庄空心化表现为人口空心化、社会关系空心化以及社会活力空心化,而土地尤其是耕地并没有出现空心化。土地通过村社内部的自发流转实现资源重新组合,带来了村庄阶层的重构,承接村庄文化建设的农民主体也因此变得复杂化。经过多年的土地流转实践之后,村社土地不断循环、交错流转,逐渐集中到部分农户手中,于是农户在土地耕种上就形成了差别——有的农户耕种数十亩土地,有的农户只有三五亩土地,还有的农户则不再耕种土地。由于土地耕种的差别,取消农业税后农业耕种可以带来可观的收入,不同农户在农地上的收益差距越来越大,农村阶层分化开始凸显。据我们调查,以家庭纯收入为标准,当前空心化村庄中阶层(以户籍为标准)可以划分为:精英阶层,该部分年收入在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不等,绝大部分已经脱离村庄,且土地转出,他们一般占村庄户数的3%左右;中上阶层,该部分举家外出经商或常年在外打工,有能力在城市立足,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大部分土地转出,他们占村庄总户数的10%左右;“中农”阶层,年龄在45—55岁之间,耕种规模在15亩以上,但一般不超过50亩,且家庭大半部分收入来源依靠农副业,家庭收入在5万元左右不等,土地大部分转入,他们占村庄总户数的20%左右;中下阶层,该类家庭往往家庭压力大(父母生病或是孩子读书),举家外出打工或是半工半农,因为开支较大,一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土地转出或维持原责任田规模,他们占总户数的40%左右;贫弱阶层,由于疾病或家庭变故导致劳动力不足,家庭收入在5000元左右,土地维持原有责任田规模,他们约占农户数的10%。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在带来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同时,也意味着农民利益诉求的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难度。但是,这种阶层分化的现实,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

2.“中农”阶层:农村文化建设的契机

上述“中农”阶层在现阶段是指主要依靠农业及其相关副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经济收入水平在村庄中属中等的农户。有学者称之为“新中农”阶层。相对于其他阶层,“中农”阶层有以下特点。

第一,“中农”阶层利益关系在土地上,社会关系集中在村庄内部。“中农”以耕种一定规模土地为主要收入来源,除一小部分土地是自己的责任田外,其他大部分通过亲戚、邻居等熟人关系流转获得,土地租金极低甚至为零,即遵循不安全市场化的土地流转逻辑。而要能够顺利达成土地流转,“中农”首先要与周围村民保持良好的关系往来,主动介入到村庄关系建构和互动中,因此这部分人在村庄中的口碑较好,是村庄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分子。相对于“中农”阶层,精英阶层在城市立足,其利益空间和社会关系早已脱离村庄;中上阶层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虽然会在年纪增大后无法满足外部劳务市场需要时返回村庄,但在当前形势下,他们土地转出,各种关系重心在村庄之外;中下阶层和贫弱阶层虽然处在村庄中,但是自身家庭生活的压力极大弱化了他们积极参与村庄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中农”阶层在村庄社会文化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

第二,“中农”阶层自身生活质量与村庄社会发展和村庄公共品供给成效息息相关,更为积极、更有能力参与其中。因为“中农”以耕种土地为主要谋生手段,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主要在村庄内部,村庄的社会发展、村容村貌的改观、公共品供给的完善与“中农”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笔者在村庄调查时发现,这部分人对村庄文化建设和自身文化生活质量提升高度关注,同时因为长期生活在村庄中,他们对本村最需要什么、怎么建设也最为了解。相对于其他阶层,“中农”更有可能也更有能力组织开展文化建设。精英阶层虽然有强大的经济能力,但利益空间和社会关系早已脱离村庄,对于村庄社会发展较少关注;中下阶层和贫弱阶层虽然没有脱离村庄,但是受制于自身经济能力,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种土地的劳动力支出减少,加之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中农”闲暇时间较长,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以文化建设为代表的村庄公共品供给中去。调查发现,荆门农村村庄内篮球场的建立、篮球队的组建绝大部分都是以“中农”为主要倡导者和实际组织者的。

第三,“中农”阶层是当前农村政策安排的既得利益者,对国家有着较高的认同,成为国家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的坚定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均“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地使用权”,实行“生不添、死不减”,鼓励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自愿、规范流转。可以说,相对稳定的农地承包关系和制度安排能够保护以耕种一定规模土地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农”阶层利益。另外,税费改革之后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如家电下乡、良种补贴,使得利益关系在村庄中的“中农”阶层受益最多,增强了“中农”的国家认同,也即是说,税费改革及其系列改革的“政治逻辑”在“中农”身上得到了充分表达。因此,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惠农政策,“中农”阶层最为拥护也最为积极参与其中,对于农村文化建设,“中农”阶层也更容易形成认同并积极参与。这一点在村庄调研时也得到了证实。

第四,“中农”阶层有其自身循环能力和再生产能力。中上阶层的部分村民在经商失败或是受制于年龄、技术而无法满足劳务市场需要时,会选择回到村庄耕种相当规模土地,成为“中农”阶层;中下阶层的部分农民在克服家庭困境后,也会通过土地自发流转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上升到“中农”之列。“中农”阶层也会有一部分农民因年龄增大、劳动能力下降等因素而减少土地,导致收入较少滑落到中下阶层。因此,农村阶层呈现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农”阶层就在这种动态变化过程中实现再生产。这为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稳定的群众基础。

村庄空心化虽然带来人财物等内部资源的大量流失,但并不等于说村庄内部承接机制阙如,更不能因此对农村文化建设持悲观态度。“中农”阶层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变革后的新兴阶层,因其与村庄的高度利益关联、较高的参与能力和参与热情,完全能够在村庄空心化背景下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承接主体,发挥重要的承接功能,通过动态再生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和长期性。

四、农村文化建设的出路与对策

毋庸置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作为蓄水池和稳定器的功能发挥,仍对中国社会整体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正视日益显现的村庄空心化现象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结合上述分析,在村庄空心化背景下,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良性运行,应从内外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要在当前乡镇体制改革框架下,探索更为务实和高效的组织机制,夯实以乡镇文化服务部门和村级组织为代表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另一方面,以村庄“中农”阶层为主要立足点,培育农村文化建设的内部承接主体,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使文化供给内容真正得到村庄的认同和接受,发挥文化供给的最大效益。做到以上两点,就能够有效克服以往文化建设有阵地无组织、重“送文化”而轻“种文化”的供给模式弊端,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供给模式创新。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从“空心化”村庄文化建设的外部供给上,有效克服组织乏力问题

应对“以钱养事”的改革框架进行必要修正,结合农村工作现实情况,从资金投入和政府组织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真正发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供给、服务和管理职能,保证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有能力做事、有热情做事、有尊严做事。同时,理顺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与村级组织关系,赋予前者充分调动村级组织参与文化建设的权力,进而形成组织合力,克服当前空心化村庄文化组织供给乏力的问题。

温铁军在对乡村两级基层组织的研究中指出:“在工业化从农业提取原始积累这个不可能跨越的历史阶段中,能有效地降低与高度分散而且剩余极少的亿万小农的交易费用,并且完成了资本积累的制度安排,就是有效的。”这从某个角度说明了基层组织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取消农业税之后,国家进入“以工哺农”的新的历史时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诸如文化建设等公共品供给任务。这种形势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基层组织在文化公共品供给方面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相反,在文化等公共品供给中,国家如何了解高度分散且利益诉求日益多元的亿万小农的需求?国家又如何降低公共品供给中因“搭便车”而导致的高组织成本?这些问题均需要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由此,无论是税费提取时国家工业化积累阶段,还是后税费时期的国家反哺农业阶段,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建设都不容忽视。

2.在“空心化”村庄文化建设的内部承接上,充分激活和发挥“中农”阶层的文化建设功能

上文述及,现在的问题并不是村庄内部没有承接文化供给的有效主体,而是已有的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充分激活和发挥“中农”阶层的文化建设功能,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吸纳“中农”阶层进入村级组织,通过对体制身份的获得激发“中农”的参与积极性,发挥村级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调查发现,“中农”阶层虽然有一些人进入村级组织,成为村庄政治精英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受改革开放以来所倡导的“富人治村”等观念的影响,“中农”在村庄权力结构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村级治理被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并不在村庄的经济精英(即富人)把持,“中农”阶层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要把“中农”阶层作为村级组织的重要力量加以吸纳,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在村庄有效开展。二是在政府的文化供给项目中,通过民主议事会等组织形式广泛征集村民尤其是“中农”阶层的意见,使政府工作充分得到“中农”阶层的认同和支持。面对村庄空心化这一基本事实,能代表村庄整体利益的“中农”阶层应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首要结合的对象。三是扶持“中农”自组织的文化活动。从调查来看,目前村庄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活动,如体育比赛、腰鼓队、健身舞队等,都是以“中农”为组织主体的,在这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此类文化活动的扶持力度,进行相应的项目安排,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综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增强乡镇文化服务组织的行动能力,同时构建以“中农”为主体的村级组织,从而形成内外合力,有效克服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文化建设困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有关农村文化建设的资源投入体现国家意志,切实符合村庄内部文化需求,避免错位供给和过度供给。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文化发展和繁荣,调动村庄内生力量,增强村庄社会活力,进而克服村庄“空心化”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的诸多困境。

五、总结和讨论

在村庄空心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面临内外双重困境:一方面,村庄空心化导致对外部供给的高依赖,但从外部供给来看,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级组织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无法实现有效供给,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了供给乏力和监管缺失等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土地资源重组所形成的“中农”阶层长期得不到关注和有效利用,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内部承接主体长期缺失。结合实证分析,理清困境存在的内在逻辑,适时强化乡村两级文化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同时扶持以“中农”为主的村庄主体,发挥“中农”的文化承接功能,成为克服村庄空心化背景下文化建设困境进而实现农村文化供给模式创新的可行路径。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与其他公共品供给在遭遇的诸多困境及其形成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本文不仅旨在理性分析村庄空心化背景下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其出路,还可为农村其他公共品供给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第12篇

【关 键 词】文化站 农家书屋 建设 对策

“文化惠民工程”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是全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快步提高之后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惠及全国人民,普及大众文化的工程。苏北五市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深入学习领会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相关指导政策,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现在正值“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在这有利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切实解决好“十一五”遗留问题,争取与苏南在“十二五”农村文化建设中齐头并进。为此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苏北五市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摆脱过去困境?文化惠民政策如何落实?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选区苏北五市六个县作为实践考察对象,希望通过有差别的,有梯度的抽样调查,以我们当代大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撰写调查报告,探索苏北五市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之道,提出创新性可行措施,为苏北五市农村文化建设献言献策,推动苏北五市农村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本次选取的苏北五市六县依次为:徐州市邳州、宿迁市沭阳县、连云港市灌南县、连云港市赣榆县、盐城市滨海县、南通市如皋县。2010年底全部实现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全覆盖。具体情况如表1:

二、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践

(一)政府重视,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情况得到很大改善

苏北五市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明确的提出各自的奋斗目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1.乡镇文化站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职责是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乡镇文化站一直未能应有建设,随着社会发展,近几年乡镇文化站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得到了建设。例如:连云港市灌南县乡镇文化站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全面覆盖,其利用省扶持资金90万元完善各乡镇文化站8室内部设施,配备大批电脑等网络器材和办公设备,放映活动器材等,消除文化站内部软件设施缺乏现象,还建成6家长效管理站;南通市如皋市,2008年底,全市20个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其中,多个文化站被评为省级优秀文化站,乡镇文化站面积均在800㎡以上,最大的达到1400㎡,藏书10万余册,为农村群众提供阅览、科技培训、文化信息资源、宣传教育等优质的文化服务;盐城市滨海县,全县15个乡镇文化站房都已达到省定标准,总面积达7805平方米。

2.农家书屋建设

“农家书屋”是由政府主导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近几年苏北五市“农家书屋”得到很大建设,例如:宿迁市沭阳县,全县473个行政村(或居委会)于2009年底已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工作,保证每个行政村独立拥有自己的“农家书屋”;南通市如皋,到2008年底,建成农家书屋332家,建成的农家书屋均使用面积达到80㎡,实现了全市全覆盖;盐城市滨海县筹资近270万元,新建农家书屋167家,还对以往自建的71家的书橱、图书重新统一配置,实现了全县的全覆盖。

(二)科学合理规划,规范运作

“文化惠民”工程是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服务广大基层群众的长期任务。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对“文化惠民”工程进行了进一步科学合理的规划,各地“文化惠民”工程较为规范运作。

1.科学合理规划

苏北五市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坚持科学合理规划。例如:徐州市邳州专门制定《邳州市文化站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目标、任务、标准、完成时间、责任要求等,对于农家书屋书籍配置也做了要求,书籍配置必须符合农民的生活需求,有良好的深刻的教育意义,迎合农民的兴趣爱好;盐城市滨海县“十二五”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县;全面实现“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整合农村各种宣传教育文化阵地,实现共建共用。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15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都有基层服务点;宿迁市沭阳县针对本县总体情况,制定统一的相关规划,对“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的发展在未来不同阶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划。

2.规范运作

苏北五市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一方面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另一方面坚持规范运作,例如:徐州市邳州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图书员管理职责》、《服务公约》等规章制度,有效规范管理农家书屋;宿迁市沭阳县,该县所有的“农家书屋”都是按照统一的选址标准,统一的农家书屋管理人员配置标准,统一的书籍配置标准进行建设,科学规划,日常运行也有相应的准则。

(三)基层文化活动积极开展

苏北五市近年来,基层文化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既丰富了基层农民群众的生活,陶冶了情操,也较好的满足了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1.精心组织文化活动

苏北五市各级党和政府积极组织策划丰富的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例如:徐州市邳州市,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一年一度的“邳州之春”系列活动,该市已连续举办了二十届,节目内容都是广大群众自编自演的;连云港市灌南县,城乡文艺舞台繁荣活跃,三次获得“先进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活动优秀组织奖,平均每年举办32场次大型活动,480余场次小型文化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特别是成功承办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各类大型赛事活动。相继主办,承办了亚洲魔术大赛,2010二郎神文化论坛大型晚会等大型活动。认真组织“三送工程”,“主持人三进演出”,加强了该县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有宿迁市于2006年,建立市“三送”工程中心,为该市“送书,送戏,送电影”文化下乡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市文化局与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了“百乡千村文化行”活动。

2.积极扶持地方特色文化

苏北五市大力扶持乡镇特色文化。挖掘地方特色,结合地方实际,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引导和培育,例如:连云港灌南县,该县的乡一级形成了张店锣鼓,三口舞狮,五队舞龙,李集魔术等各具特色的乡镇文艺团队。村一级建有舞蹈队,红领巾宣传队,健身操队,大鼓队,秧歌队,舞龙,舞狮等58支文艺骨干队伍。并因地制宜建成了17个各具特色社会舞台;该县06年以来,共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2150项,整理上报1884项,申报成功省级传承人12人,《五妙水仙膏》和《汤沟酒酿造技艺》进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宿迁市沭阳县沂涛镇的“打蛮船”,“打蛮船”是该县沂涛镇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记载周边地区传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表演形式由原来的一人自拉自唱,发展到两人轮唱,多人演唱。伴奏乐器也不断变化,由原来的单一“坠子”,到现在的扬琴、二胡、电子琴、锣鼓等。其表演形式深受地方群众所喜爱。该镇在发展文化建设中成立了专门的协会对这项艺术发扬光大,与此同时该镇还发掘保护了酿酒、打单饼、豁饼、疙瘩汤、高木屐、喂毛窝等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通市如皋市,精心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两年一度的“两节一会”系列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主要以镇农民艺术节和村农民艺术节为主,深受农民的欢迎。每逢节假日、纪念日和其他重要活动,乡镇都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

三、目前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苏北五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

1.一些基层政府在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认识问题。党和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政府是“文化惠民工程”主要推动者和建设者,所以说一个地区的“文化惠民工程”政策能否得到真正的实施,与该地区政府对该项政策认识有直接的关系,在我们实际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总体来说,从上到下各级政府对“文化惠民工程”是很重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基层政府在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认识不足,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忽略了文化对经济的内在支撑力,上级政府部门对下属基层政府单位的政绩考核,往往也仅以单一地区经济情况好坏做为评判的标准,在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方面存在不足,文化惠民举措有限,对当地的基层文化事业产生不利影响。

2.一些基层民众对“文化惠民工程”的认识问题。我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农民是文化惠民工程的受益者,农民对“文化惠民工程”认识程度,对“文化惠民工程”具有反作用力,在我们对苏北五市某地区实际走访调查后,我们了解到,某县关于农家书屋的调研中,是否需要设立农家书屋?如果所在村有图书馆,你会去看吗?有不少农民认为:无所谓、不去,说明当地农民对“文化惠民工程”重要性认识不足,作为农家书屋利用主体缺乏主动需求、意识淡薄,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预计了。我们的问卷数据分析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如图1所示: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只有25.5%的受访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比较了解,剩余的75.5%受访群众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仅是听说或不了解。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通过我们实践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基层文化基础较以前设施虽有很大改善,但仍然较为落后。在本次随机走访苏北五市一些乡镇的“农家书屋”后,发现走访行政村“农家书屋”里除了一些书橱和书籍及一些简单的桌椅布置外,没有现代化多媒体工具,例如:电脑等;图书具有知识更新的滞后性等缺陷从而使其无法满足日新月异当今社会人们知识需求,仅仅凭所藏不到2000册的图书想要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些难度,此外,我们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同样发现该问题,在接受我们问卷调查的受访群众中,大约有63.21%的人认为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图2所示:

(三)文化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匮乏

首先文化部门年龄老化,编制不够和专业性不强等。在乡镇文化站,人员不够,一人担多职,造成很多文化站活动不能正常运行,无法充分发挥文化站在农村的积极作用。由于体制原因,文化专干不能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甚至文化工作沦为兼职。而受困于地方财政和编制等因素,文化人才队伍引进比较难。同时由于没有经费保证。乡村两级文化设施便无法聘用专(兼)职工作人员,基本依赖发动退休老教师,老干部,导致文化设施极易损坏和流失,同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新农村文化活动主要针对农民群众,对于这样一个普通而又特殊基层群体,对我们文化队伍要求就要提高,不仅仅要求我们文化队伍具有专业的文化知识,较高的整体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农村阅历,在对某地进行实地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该市农家书屋管理员知识水平很低,85%以上学历为初中,繁多的农村事务也使其根本无法专注于农家书屋这件事;农家书屋情况如此,乡镇文化站情况也不容客观;从该市乡镇文化队伍情况来看,成员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教师中择优选拔的,支撑农村文化工作近三十年,经过两次改革,大多退休或转岗,乡镇文化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状态,而现有在岗人员从乡镇事业人员中确定,相当部分人员既无专长,也无特长。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巩固运行困难

首先存在巨大后续资金投入压力。很多地方前期投入建设很有积极性,到后续建设热情减退,资金投入就成了问题,在我们的实际走访过程中,发现一些地区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由于缺少必要的后续资金投入,实际处于瘫痪状态。第二,投入的相关硬性约束机制没有确立。国家在乡镇文化站及农家书屋的发展规划中只作了简单的要求,对后续的设备更新、管理、运行等大量费用没有硬性约束要求,在地方大力发展经济过程中,文化建设这方面后续资金投入很容易受到限制,文化站及农家书屋的持续发展难以保证。第三,资金投入的组织协调分工问题没有解决。乡镇文化站及农家书屋建设采取中央、地方政府各部门共同协调实施的领导方式,会形成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相互之间责任推诿,具体任务执行时可能出现无人执行落实的情况,同时也无法保证其长效投入机制。

四、完善苏北五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将文化工作成绩作为对基层领导干部政绩一项重要考核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不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它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文化惠民工程,其产生的积极效应也许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加之过去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仅仅以单一经济工作成绩作为考核下级依据,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这方面不能得到足够重视,引入文化工作考核机制,有利于强化基层领导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促使其积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从而使“文化惠民”工程落实到实处,受惠于民,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高质高效实现。

(二)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我们了解到,许多基层群众还存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认为农家书屋只是个形象工程,并不是方便农民群众的,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政府要针对农民群众认识上的问题充分的宣传,让他们打消顾虑,走进书屋,开始真正利用书屋,让他们明白他们才是农家书屋真正的主人。另一方面,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各界参与,政府要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宣传媒介,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认识和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中去。

(三)加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文化建设扶持力度,积极谋求创新性运行方案,一方面,苏北五市应大力发展经济,增强财政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对文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建设,加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投入,不仅会增强地区文化实力,也必会对社会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政府也可以鼓励引导一些有实力企业参与支持本地区文化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捐赠形式,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同时有这方面爱好的个人自愿免费开设设施先进文化场所,服务于民,同时,政府也要切实落实好资金的投入,充分利用好资金,防止腐败的发生。

(四)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使农村文化得到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建立一支庞大的,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为此,要着力培养各种文化人才,通过培训,学习等各种途径提高在职文化干部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调整优化专业队伍结构,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乡下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灵活事业单位编制制度,建立新型人才引进机制,政府应积极鼓励相关文化单位及高校,推荐一批立志于农村文化事业的较高学历工作人员及毕业生,引导他们到农村工作或支文,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给予其相关事业单位编制,还要不拘一格引进文化专业人才,比如:民间艺人等。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方面,政府应当积极探索可行之策,将基层文化单位归属权、所有权完全收归上级文化部门,防止不良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探索尝试可行运行机制,比如,鼓励基层开展村村或镇镇联合文化活动合作模式;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村或一个镇单独举办某项文化活动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感到不足,如果村与村、镇与镇间联合举办文化活动,相信文化活动的质量会大大提升,影响会扩大。

(六)建立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农村文化建设不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它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文化惠民工程,其产生的积极效应也许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不能中央强调一次,地方抓一次,要把农村文化事业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把文化建设提到抓经济的高度,坚持不懈落实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把新农村文化建设规范化、法制化、长期化,切实落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每个环节,保证长期的后续资金的投入机制。

五、结束语

在回望苏北五市过去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得与失,虽然苏北五市在“十一五”期间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还是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有待加强完善,随着苏北五市各自的“十二五”文化规划的出台,我们相信苏北五市文化事业在各自“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导下,其农村文化建设一定会迎来又一个发展春天,苏北五市的文化惠民工程一定能落实到实处,乡村文明阵地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祖详.新时期“农家书屋”发展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0,(2):42-48.

[2]沈爱文.建设“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讨[A].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年2月第30卷第1期.

[3]尚庄.农家书屋热潮与长远发展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