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2 07:57: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管理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过高校教育培养专业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注意结合实际的市场环境,实现高校教育与企业用人之间的衔接。校企合作是当前的教学新模式,能够全面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本文对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特点和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进一步对其应用实践做出了分析。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概况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一门成熟的学科,不仅拥有大量的教学资源,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绩。并且在各大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取得了一席之地,成为了商科学生必修的主要课程之一。就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来说,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学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在高校开展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对于学生、学校和企业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也就是说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此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但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尽管社会企业十分缺乏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但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有很多无法顺利就业的情况,这说明学校的教育与企业的需求出现了脱节。因此,各高校应该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针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
二、校企合作的积极意义
所谓校企合作,顾名思义的可以理解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财务管理专业这一对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教学课程中,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能够创造一种双赢的局面,使学校和企业各自从中获得好处,不断相互促进各自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具体来说,实行校企合作需要建立信息对接的基础实验平台,将企业的实际运营管理经验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以信息化方向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也要不断开拓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新形式、新内容,加深实验教学与企业管理之间的相互融合。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而人才的培养也会更有针对性。同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能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双赢的关系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校企合作的具体优势还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可以从师资力量的角度进行分析。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对教学实践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些教师只对财务管理的内容感兴趣,却缺乏对现代企业内部运行制度的基本了解,而财务的运作和控制体系是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基础。以往的财务管理教师大多都是熟悉书本理论知识,而缺乏相应的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以都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知识为辅,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机会到企业进行深入的考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实际工作经验的要素,提高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也可以积极聘请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才到高校进行讲学,通过讲座、课堂等形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教学。教师队伍的多样化以及教学能力的不断优化,都能有效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其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必须针对性的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性,保持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一致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不能只局限于资本市场下的投资融资问题,而应该同样重视企业内部财务运作机制和控制体系。因为在实践工作中这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当前教学实践性较差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置身于企业环境下进行学习,把握好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点,进行有效的学习。一些在企业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比如现金的管理、成本的控制、资产的增值等都需要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研究。而课堂教学只能从宏观的角度提供多种选择方案,具体的操作还必须从实际出发。由此可见,校企合作能够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改善学生就业局面
近年来,高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能够进行必要的实习。在企业的实习不仅仅只是为了补充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是为了让学生熟悉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环境和基本流程。这样一来在毕业之后学生就已经对财务管理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企业也会更愿意招聘这种无需多加培训就能即刻上岗工作的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还可以直接与学校建立用人合作。由于在实习中就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可以在高校中直接挑选人才,节约人事招聘的成本。总的来说,校企合作无疑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促进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促进企业发展
校企合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是难得的机遇。首先是大量的优秀人才贮备能够解决企业用人的需要,以人才形成竞争优势,得到巨大的发展。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也能部分承担企业的工作,减轻企业的工作压力。其次是企业形象的树立与改善。不管是教师和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还是企业派出工作人员进行合作教学,都能促进企业参与高校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成本低廉且收效甚好的宣传,能够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增加大众对企业的好感,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附加效果,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如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势,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但同时,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不当,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导致了教学问题的产生。因此,高校必须不断审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针对缺陷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一)强化实践教学
针对当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低下的问题,高校应该强化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比例,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优化实践教学的成果。具体来说,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尽可能的全面有效。一方面应该包含与财务管理相关的所有知识,使学生打开视野,提高知识贮备量;另一方面也应该在教学中突出重点,以应用性原则调整教学体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合理性,可以让企业人员和高校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堂上可以适当进行手工模拟实验、沙盘模拟实验、财务软件模拟实验等教学,以便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基础知识,为企业内的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由专人指导学生在企业现场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接触实际业务的机会。总之,财务管理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
(二)加强合作管理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恰当的管理,才能保证其正常功能的发挥,对教学起到实在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企业和高校应该从制度上进行有效管理,建立起相关的组织机构,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高校应该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合作企业,保证合作企业的正规性。一般来说,经营管理规范、人员素质高的大中型企业往往能够对实习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是校企合作的最佳选择。在此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协商,组建管理委员会,对校企合作的相关事务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合作项目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也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按照项目管理的规范和原则,学校方面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树立明确的教学计划,督促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企业规章制度的教育,以免学生的活动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而企业方面则要在对实习现场的学生及其活动进行管理,安排适当的实践任务,指导学生掌握工作方法,高效地完成学习计划。教学过程的管理还应该形成书面的报告总结,只有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才能解决好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彬.浅析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J].经营管理者,2012(04).
[2]才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
[3]赵文伟.校企合作视角下财务管理教学实践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5(18).
长期以来,酒店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学内容讲解与呈现的讲授法,这种单项信息传输方式忽视了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的创立,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体会是讲授较吃力,而学生则感到枯燥难懂,并觉得专业术语多、难度大、理不清头绪,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为实现酒店财务管理课程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亟待改革与完善。
1.重知识轻能力。
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更多的是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但学生只能在大量理论灌输和大量作业练习后,只记住了课程有许多计算公式和决策方法,却不知如何运用财务知识和技术手段去分析具体公司的财务状况。忽视了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对财务知识的实际应用。
2.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造成这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学角度考虑,教学方法的单一、枯燥,课程教学都是采用课堂老师灌输讲授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极少,从而造成课程教学的沉闷、无趣,便使得学生提不起兴趣去学习。财务管理课程属于理论性较强、动手能力较弱的一门课程,如果在课程中一味的以理论教学为主,采取填鸭式教育,极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消极态度。
3.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不高。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得出,虽然教师在课堂上竭尽全力讲授相关的财务知识,但学生整体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不高。随着近几年大学的一再扩招,高职高专的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学生在中学时期就没有打好良好的基础。再加之财务课程中会涉及相关数学计算的内容,大部分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开设相关的数学课程,致使财务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
4.课程考核方式呆板。
财务管理课程考核一般以考核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采取笔试闭卷形式,学生只要考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冲击一下,也能顺利通关,因此更容易导致学生在对课程没有兴趣情况下,只为考试而学习。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策略
1.摒弃为学习财务而学财务的观念。
21世纪是数字信息和财经主导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财务管理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它是企业决策的基础和依据。作为管理者不必成为会计,但必须了解会计;不必从事财务工作,但必须成为财务管理的核心人物。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其进行启蒙性的财务管理知识教育,使其对酒店行业中所涉及的财务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最终形成一种财务思维模式,学会用数字说话,能够自觉地运用所学到的财务知识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做出一定的决策。
2.充分考虑经济法规对企业理财的影响。
企业在理财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要和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生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企业的经济行为是由各类经济法规来规范的,企业与府的关系主要依靠税法来协调.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受到《公司法》等企业规下由股东大会制定公司章程及有关决议的制约.企业与债权人的关系,则是依据《合同法》通过双方共同签订的合同来协调。因而,企业的理财活动,无论是筹资、投资还是利润分配,都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并考虑到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理财的影响和作用。
3.课程设计要以企业资金运作流程为主线,增设创业教育。
创业是发现机会并付诸行动的过程,是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充满坎坷。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智慧,更需要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四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学生展开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知识的讲解。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改革实施建议
基于高职学生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在心理行为和学习上的特点分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取舍度。
一门课程的教学改进,首要任务就是重新思考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专业行业发展的成果和动态;是否符合高职教育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否符合所在专业课程体系连贯性、纵深性学习,避免与其他课程出现高度重复性;是否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2.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是保证教学全过程的前提条件,教学内容依托教学方法来展示,学生通过教师合理的教学方法全身心融入教学全过程,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教学过程中应以设计完成的项目活动为基础,通过多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角色互换、情景再现、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强调学生做中学,突出技能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3.改进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关键词:
“财务管理”即理顺企业的资金运动周转程序、协调并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经济关系的综合性经济工作。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扩展、深化,国内企事业单位同国外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中国加入WTO及与世界经济的逐渐接轨、融合,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的财务管理活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逐渐受到国家重视。1998年教育部在对原会计学、工商管理、金融等专业调整的基础上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多数院校均已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或方向,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却不容乐观,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对于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中缺少专门从事财务管理的职能部门,虽逐渐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企业中一直存在着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概念相混淆、企业会计职能机构与理财职能机构功能不明确的问题。只是自上世纪末期以来,随着国际先进财务管理观念的不断引入,企业科学财务管理活动才受到关注,一些企业财务管理机构设置逐渐从功能和职责范围区别于原有财会部门,并配备了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
就目前社会对于专门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来看,根据一项调查,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普遍较高。各企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要求一般学历在本科以上,与学历相比,用人单位更重视的是人才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人才需求年龄结构偏高,30岁以上人员需求量较多,对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需求较大。①总体说来,当前我国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普遍偏重于对人才经验、能力的要求。
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更需要的是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原菲利普莫里斯(中国)投资公司销售部财务总监金向东表示,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一方面是低级财会人员的过剩,另一方面是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严重缺乏,这也是为什么至今在外资企业仍有那么多外籍财务管理人员的原因—因为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高级本地财务管理人员。中国入世后需要大量具有国际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特别是在公司融资、合并、上市及收购等方面的财务管理人员。②
从上述对于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然而当前我国对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主要问题在于:
一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不明确。教育部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等文件中提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都与之大同小异,表述基本相同。能够培养出这种宽口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固然是好的,但一方面,各学校的办学层次与实力、专业建设情况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学生本科阶段知识面窄、经验不足,不能够、也不可能培养出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此外,就我国目前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状况来看,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企业需要的只是能够从事基础性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专门财务管理人才。本科阶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化,说明了我国大部分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不完善,未能契合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亟待完善。与宽泛的培养目标相应,专业课程设置总体看来较为繁杂,跨度较大,不成体系。由于目前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职责不清,且财务管理必须有会计基础,所以大多数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会计学的专业课程为基础,加上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再加设管理学或金融学的有关课程制定的。就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来说,课程分割过细、过专。如把财务管理课程分成了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商业企业财务管理两门课程,后又把财务管理课程分为企业资金管理成本计划与控制、企业收益管理学、投资决策与分析几门课。③此外,课程间内容上交叉重复。如前所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均设置会计课程,恰恰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诸如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与某些会计课程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从内容到方法体系存在着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现象。以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为例,经统计两者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具体表现在六大方面:管理会计课程预测分析中的资金需要量预测与财务管理课程筹资管理中的资金需要量预测有重复;管理会计课程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中的资金时间价值计算与财务管理的相同内容有重复;管理会计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与财务管理课程内项目投资管理的教学内容有重复;管理会计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与财务管理课程营运资金管理中的主要教学容有重复;管理会计中全面预算的教学内容与财务管理中财务预算的主要教学内容有重复;管理会计中的责任会计、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中财务控制相关内容有重复。④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细、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且使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不利于学生成才。
三是不重视实践环节。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应用型学科,然而目前各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普遍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实习重视不够。现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采用ERP软件,然而许多学校却并未创建专业实验室,有的学校虽有实验室,但开放时间不长,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大部分学校实验课程课时不足,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是过去会计学专业的教师,缺乏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经验。此外,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涉及企业 的核心工作与商业秘密,因此很少企业能给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提供真正实习的机会,这使得学生的实习也成为一种虚设。与国外相比,我国还缺少财务管理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系统。
四是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学科前沿发展和实践的学科,而目前国内大部分教师都是之前的会计学专业教师,缺乏对于本学科学术前沿的了解,且未从事过相关工作,缺乏对财务管理实务的经验。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采用先进的教材,也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
五是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也有待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理应较会计专业学生素质高,但绝大部分高校招收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分数比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分数低,大部分学生也因考不上会计专业才选择学习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不十分清楚,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不重视本专业的发展前沿,也不关注国家政策和财经动态。
综上,我国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还十分不成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而国外已实现了财务管理的专业、职业化发展,在这方面我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现阶段提高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上文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校要加强专业、学科建设。首先,高校应根据社会的需要、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生的未来发展合理设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层次的培养教育应致力于基本财务观念和财务管理技术的训练,培养目标可确定为培养从事基础性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专门财务管理人才。其次,应合理设置课程。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应根据“够用、管用、前沿”的原则设置专业理论课,注重对学生的通才教育。最后,要重视实习、实践环节。本科阶段要重视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多采用案例教学,实验课课时分量应有所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增长,并设置专职实验指导教师。此外,学校应重视财务管理的科研,学习西方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与理念,并多开展调查研究。
2.加强校企合作。财务管理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企业应多关注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主动与学校合作;学校也应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企业与学校可采取委托培养、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式进行合作。
3.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本科阶段,学生首先要打造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多涉猎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相关领域,以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学生还应多关注国家政策、财经新闻和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状况。此外,学生还要掌握好英语、计算机等技能。
① 参见甄国红、胡学钊: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启示———来自吉林省数据,财会通讯,2009年第11期。
② 转引自陈杰:我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库。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264-02
财务管理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在微观层面应掌握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应具有分析和利用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的能力,能够捕捉企业发展机会。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与时俱进地思考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程体系框架
为了支撑财务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专业基础课需硬而实,能够构筑坚实的知识基础;专业必修课应准而精,真正扎实支撑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宜多而活,足以建设人才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在这一课程设置思路下,财务管理所有专业课程可以归为四类: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环节。其中专业基础课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并据以分成经济知识模块和管理知识模块,其中经济知识模块包括基本经济知识、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管理知识模块包括企业管理知识和会计知识;专业核心课是体现专业特征和支撑人才能力培养的中心课程,如投资学、财务管理等;专业方向课是体现和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课程,方向一是加强对学生会计核算以及审计能力的培养,方向二是深化学生对金融环境、金融工具等把握能力的培养,允许学生跨方向选课,增加学生的选择多样性。
二、具体课程设置经验借鉴
具体课程设置可以借鉴在本专业具有明显发展优势高校的课程设置,这里以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为参照,进行比较分析。
复旦大学:必修课程包括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选修课程包括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基金管理、固定收益证券、金融风险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公司财务。
中国人民大学:必修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分析、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资本运营、全面预算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跨国财务管理;选修课程包括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成本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另外必选课程包括财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审计、证券投资学、资产评估、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任选课程包括高级会计学、国际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专题、审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专题、集团公司内部核算、纳税筹划。
上海财经大学:必修课程包括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分析与预算、公司财务、财务工程学、税收筹划、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跨国公司财务;选修课程包括金融市场学、公司治理、管理咨询、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企业价值评估、个人理财、兼并与收购、风险投资管。
东北财经大学:必修课程包括金融学、市场营销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导论、公司理财、国际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基础、财务分析、财务模型分析与设计;选修课程包括金融市场学、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学概论、财会职业道德专题、资产评估实务、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准则、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专业文献阅读、资产评估案例分析专题、当财前沿问题专题。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各高校的共同点体现在:(1)必修课程设置方面,各高校普遍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跨国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作为必修课程,同时在必修课程里普遍设置金融学的部分内容,但具体课程有所差异。(2)选修课程方面,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纳税筹划等课程在多个高校的选修课程中出现,管理类课程是选修课程的一个重要构成,除了战略管理在多个高校开设之外,其他管理类课程差异较大。不同之处体现在各个高校由于发展历史、发展目标的差异,具有不同的课程设置理念: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别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而企业管理、会计和专业核心课程比重偏低;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则特别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核心专业课程在必修和选修中均占据绝对优势,其中,中国人民大学除了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比重外,会计类相关课程的设置比重也非常突出;东北财经大学则非常重视对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把握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选修环节设置了专业文献阅读和理财前沿问题专题。
关键词:创新创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创业也是就业的一部分,可以解决充分就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青年人来说,应鼓励其创业创新。国家提出“大众创业,教育先行”,做好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不仅可以推动教育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创业与就业。国务院在2015年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见创业早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级,也表明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校在社会中担负着输送人才的重任,因此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能够适应创业,能够创好业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财务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一个专业,更应适应这一最新要求,立足学校实际,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开展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1.1创新创业意识不强,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知识缺乏融和性。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应注重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不强,不够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课,但多是独立课程,没有与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相融合,而且形式上过于理论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2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善。理论课程占据主体仍旧是很多高校的弊病,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忽视实践和实验的重要性。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更不利于培养其动手能力。其实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并且考核方式单一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所以需要从课程结构到教学方式方法到考核评价,建立一整套适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学习考核评价模式。
1.3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专业老师有所欠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是从毕业直接到高校工作的现象,在企业工作过的很少,参加过创业的就更少了。这就必然会导致教师实践工作经验的缺乏,进而影响其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学习效果,首先应该先从培养提高教师入手。
2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优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2.1侧重创新创业能力设计课程体系及内容。可以在学生大一学期开设一些创新创业类课程,这样学生在入学时就能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案例和模拟等形式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同时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将理论教学融入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里。例如在讲解财务管理、项目评估与管理、投资决策、财务分析等专业课时,增设与之融合的创新创业实际案例,这种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升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们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水平。
2.2多层次多维度地加大实验及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建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全面体验各个岗位的业务流程及业务内容,从而提高学生们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和综合能力素质。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级别的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拓展创新创业资源以财务管理专业学科竞赛、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开拓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资源。例如,可以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本专业学生的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充分展示学生们的双创成果,在指导教师的推荐下打造出相对成熟的双创项目和双创团队。
2.3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可以尝试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财务管理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创新创业能力。比如:课上推行思维启发式、课堂小组讨论式、实景参与式;课下推行师生交流式、理论与实践探究式等,通过课上和课下双重教学方式的全新改变,增强学生们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水平。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采取理论、案例与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学生能够学到相关专业知识外,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财务管理创新型人才。在此过程中,通过课堂讨论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除此之外,多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与计划,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其中。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是开展人才培养的关键。对于财务管理的专业教师而言,可以多开展教师培训,定期安排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实践,与企业多开展研讨,强化财务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可以引进有创业经验的创业者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财务工作人员走进学校担任学生的课外导师,专业导师和课外导师配合,培养出兼具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通过专业导师和课外导师的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增长课外导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导师的创新创业能力。
2.5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财务管理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增加创新创业的实践性。例如,高校可以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咨询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财经类院校建立实践基地和对接平台,在提高学生事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实践项目。也可以引入企业资源进行理论和实训教学,通过整合各种校内外资源,推进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推动社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3结论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学生在高校的教育生活中,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始终。在优化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结合岗位的需求,与时俱进,适时改变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使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既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又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有较好财务管理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斌.关于优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72-175.
西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于1997年开始本科招生,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1年被批准为四川省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建设基地,2004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的院校。
西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旨在培养掌握会计核算和现代财务理论和方法,具备良好的诚信品德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现代公司制和资本市场环境下财务基本理论和理财方法,具有对企业财务问题的实务操作能力和专业分析能力,能够从事公司理财和资本经营工作,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专业化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招生文理兼收,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初级财务学、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西方财务理论、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分析、企业绩效评估、资产评估学、税收筹划等专业必修课和其他选修课。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应用型 财务管理 专升本 专业建设
一、引言
专升本是指应届专科毕业生,进人普通高等院校进行两年的全日制脱产学习,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并授予学士学位的一种普通高等教育方式。专升本的学生入学后,与原有的全日制本科生相比,主要的差距在于基础课程方面,尽管专升本的学生都是专科学校的优秀学生,但其基础知识有待拓展、深化。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培养方式。从专业知识的广度来看,财务管理本科与专科的课程设置就有很大的不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金融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而专科院校虽然财务管理类的课程存在,但是缺乏系统性,范围较窄。从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分析,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的目标,寻求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策略。为地方院校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略尽绵薄之力。
二、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校办学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进行分层定位与细分。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设置情况,掌握不同岗位对素质和能力的需求。虽然经过不断建设,但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要求还有差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协调,教育模式还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等。专业教育就必须以动态的观点,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发展规律和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广泛吸收现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理念,以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促进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详细分析国内知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现状,了解新形势下社会对“理财”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变化,明确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进行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形成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动态更新性的改革与建设方案。认真分析我校财务管理专业与其他院校的异同,充分考虑当前上海地区外向型企业人才供需的现状以及本专业面向上海地区外向型企业的特点,围绕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若干个课程群。课程群设置的原则是以够用为度、开设时间前后有序、内容衔接有机整合、明确目标、理论与实践合理匹配、学生的素质逐次提高。
(二)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培养目标由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内涵所组成。培养目标应符合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专升本本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具有文献检索科研能力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本专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财务、金融管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的衔接错位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专科院校虽然财务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不缺,但相关专业课的范围较窄。就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专业教学单就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财务管理专科的要求较本科低。我们深入上海的企事业单位,研究现实需要及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比较丰富的金融知识,对外向型经济组织还要求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知识与能力。我们教学的内容更多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增强其社会实践经验与能力,可以将教师安排到企业中去,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财业务,可以分期分批,联系不同业务类型的企业,接触有代表性的经济事项,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事项的处理程序、方法,搜集实物资料,编制教学案例,总结规律,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体系设置简单化 普通本科生的培养是以社会的整体需求为目标,强调基础、着眼未来;而专升本教育则希望培养目标与社会现实需求相一致,强调实用、着眼当前,这就意味着培养对象看似学历层次相当,但其培养目标及规格标准有所差别。目前专升本教育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大都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未办出专升本高等教育的特色。根据培养目标,本科生应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尽管专升本的学生在过去专科阶段的学习中也学过类似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课程,但由于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与本科不一样,基础较为薄弱,基础知识淡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大学课程设置与内容所决定。课程设置主要涉及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两个部分。能力结构由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社会协调能力等几个部分组成。知识结构由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际礼仪程序等知识构成。课程设置由管理学类、经济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各种知识讲座、课程实验、毕业实习与论文等内容创新与实践知识课程所构成。能力是基础、课程是过程、知识是结果,结果指导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整个过程循环往复。学生培养过程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如何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就需要通过实践程序,而实践这个程序在学校能否得到实现,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瓶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正是将知识转变为能力,专升本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我们的课程设置必须将落脚点放在这个节点上。
(三)实践与创新能力脱节 动手能力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加以深化,比如课程设置、实验资料、实验过程等论述。创新能力应该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开放性、前瞻性。通过方法论、哲学、逻辑学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来实现。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的难点,现实情况是企
业很难接受学生实习,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学校内部实验室,实验资料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结合学生培养目标编写,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在实验内容中。此种方式必然存在难以逾越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编制的实验资料和现实财务管理所面对的情况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实践中去搜集、整理、分析、设计实验资料。二是购买实验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三是可以到实践单位完成实践教学,但还是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单位的经济事项有些是很简单的、常规的,发生的频率、数量、种类、环境都是不均衡的。当实习单位忙于经济事项时候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了学生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也没有时间解决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到单位的经济事项处理过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不能得到落实。四是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基地。这种方式的效果比较理想,但是需要企业与学校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可以通过定时间、定指导教师、定实践岗位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策略
(一)无缝衔接、学分互认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实现专科与本科无缝衔接,通过灵活选课,实现学分互认等方式,将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知识结构有效结合,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制订要体现适应多样性、层次性、结构性、发展性的要求,教学计划的安排即课程设置要符合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培养需要;教学内容整合不仅仅是内容的增减、更重要的是新知识、新观点的充实与传授;授课手段与方法的改进主要在于深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声、光、电、语言、图形、甚至于模拟场景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主要是体现课程的特征与知识传授和掌握的相适应,可以采用笔试、答辩、实际操作、课程论文、报告等形式完成考核;实践与创新教育主要通过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讲座、比赛、调研、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形式完成,上述计划的落实都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巩固。
专升本后,学生的学习理念还有专科教育形成的观念,对本科阶段的理论教育存在厌烦或不能很好理解的现象。对待课程中的理论性知识普遍存在不能深入理解与掌握的难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合理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框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操作技能。可以参照本科教学计划的内容,设置专升本的教学计划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可以通过能力结构框架的内涵设置相应的课程,通过教学大纲规范其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门类可以丰富一些,尽量考虑专升本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现状,由此产生的重复设课,内容重叠等问题,可以通过灵活选课,学分互认的方式来解决。二是学分互认。专科阶段的学分通过认证可以作为本科阶段的相同课程的学分。认证的标准由学校根据课程的内容、考核的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因素制定。如课程的名称相同、教学大纲的内容及知识点相同或基本相同、考核方式相同,成绩在一定标准之上、教材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等,都可以作为互认学分的标准。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又可以解决学生重复学习的问题。但是学分互认还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如果互认的学分过多,是否会给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互认的学分不超过应数额,或者规定学生必须选学其他课程完成相应的学分(比如选修互认学分的1/2)。这就是在前面论述教学计划时,为什么要设置比较丰富的课程体系的原因了。
(二)课程设置优化 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来源、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方式,对其重新设计,不能照搬普通本科课程体系,更不能简单地在本科课程体系上加减,而应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强化基础理论、深化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教育,使每―个财务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都能在高等院校得到进一步深造。(1)强化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这些课程有些在专科已经学过,但深度和广度与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另外,增加金融学、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的选修。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拓展能力,注重理论的提升。(2)深化专业特色教育。对于专科阶段非财务管理专业的专升本学生要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可以实行非专业补课制。凡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进^本专业后必勿以第一学期开始,补修专科期间两门至五门的专业核心课,补课不全不准毕业。要督促学生尽快掌握专科基础知识,边补课边学习新内容,这便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3)加强实践教育。财务管理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要在确保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使理财实践教学真正起到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作用。实践课程体系应包括财务管理案例分析、ERP沙盘模拟对抗、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
(三)整合内容、模块教学 课程内容合理划分为不同模块,模块的知识点要明确,授课方式方法要符合内容的要求、模块具有内在知识与能力的逻辑统一,知识传授模块与能力培养模块实现有机统一。要求对知识模块的构成做科学的研究,做到数量合理,做到内容与功能同一或相似,如财务管理知识传授与能力结构掌握模块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及内容: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跨国公司财务等,该课程群的能力培养目标主要围绕学生理财能力的塑造,但该课程群知识的传授是有其先决条件的,只有在线修课程结束后才能讲授和掌握,关于课程群的设置存在先后问题,教学计划的整体课程设置依然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要求在整合教学内容时,主要解决课程内容的重复与顺序倒置,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该课程对培养目标实现的作用,即课程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功效。在模块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模块的整体功能全面掌握,在知识点与面的传授中,既要做好理论的深化与拓展,又要做好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完备与提高。深化与拓展、完备与提高都要求授课主体与客体在知识的讲授、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做到知识内容的前瞻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做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落实。
(四)地方特色、凸现能力 上海是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区域发展的龙头,具有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基于这种人才需求的状况,我校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确定培养目标是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及时修订培养目标,制定正确教学计划,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凸显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财务信息处理能力是当今财务人员能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财政部2006年《企业财务通则》首次引入信息管理概念。指出企业可以结合经营特点,优化业务流程,建立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逐步实现财务、业务
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并指出企业应当逐步创造条件,实行统筹企业资源计划,全面整合和规范财务、业务流程,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和集成运作。这一系列有关企业系统和会计系统同步运作的设想,突出了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进而强调了企业业务流程与会计业务流程的统一。从技术集成的层面上看,我国财务系统已初步完成信息集成,即实现接口层次的应用和系统间数据的转换与传输,较为成功地实现了数据复制、数据联盟以及接口集成。在此基础上,多数企业进入了过程的集成阶段,即通过企业应用集成技术完成后台理财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突出金融知识。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是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的,随着上海经济融入世界一体化经济体系,未来的理财工作将与金融市场密不可分,无论筹资、投资、资本运作都离不开金融市场,所以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在专业课中设置更多金融学知识与能力的课程。
(五)创新教育、灵活多样 创新教育具有现实性、重要性、可行性。财务管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理财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水平,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财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否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中,必须贯彻素质教育原则。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关注社会经济热点,变静止的教育观为动态的教育观,找准所教学科的切入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生的学科入门指导开始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同时紧跟学术和实业前沿来构建动态的专业框架,通过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来夯实就业基础,通过竞赛教育,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高校每年举行的“希望杯”、“挑战杯”、“财会信息化”等竞赛,一方面检验各大学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为优秀本科生提供施展才智的舞台。在这些竞赛中,优秀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整合、优化,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竞赛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积极组织参赛,精心准备竞赛,已经成为扩充教学内容,培养本科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教学内容。为本科生指派专业指导教师,建立“零距离育人”的导师制,确立“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深化教学改革。本科生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科研、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就业,实施零距离指导。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
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罗向明,论保险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高教研究,2005(28):68-69
【关键词】财务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13-02
一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思想认识不到位,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甚至是高等院校均认为高等教育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受此种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往往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具体表现为:(1)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偏重于课堂讲授而忽视课外实践活动。(2)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方面,注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而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未能对其给予足够的经费投入。所有这些,结果均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欠缺,进而导致学生实践操作及专业动手能力不强,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从而严重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严重欠缺
实践教学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财务管理作为一个综合性和应用性专业,要求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现实是,我国高校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他们大多数未经过相关培训而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更谈不上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其业务知识与实践能力难以对学生的实习实践真正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最终会影响实践的效果。同时,由于我国各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起步较晚,且招生规模快速递增,而从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未曾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而是从会计、管理专业转过来的,并且长期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从未接触过公司、企业经营与管理实务,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不能很好地将有关的财务管理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因而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
3.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较快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能胜任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建设财务管理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学会将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现状不容乐观。首先,由于企业与高校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导致实习基地不稳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已成常态,难以维系高校与校外实习单位之间的长久的合作关系和日常化的联系。并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需要进行实习的学生数量逐年递增,使现有的实习基地资源和硬件设施日益不能满足实习学生增长的需要。其次,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的核心利益和商业秘密,因而企业常以各种借口拒绝接纳实习学生,即使有些企业勉强接收,但也不会让学生进入财务部门实习,或者不会让学生接触具体业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效果。再次,从高校自身建设来看,则更多地倾向于科研投入,对于实习经费的投入则相对不足。而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则会导致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也会相应减少,进而挫伤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而未能建立起足够的校外实习基地,而且由于缺乏重视和管理,使现有的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不能充分发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
二 完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1.提高认识,增强实践教学意识
实践教学在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不容置疑,它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高校在构建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时,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具备扎实的财务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掌握金融和管理学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坚持以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牢固树立并强化实践的观念与意识,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将实践教学变为锻造合格人才的熔炉,为社会不断输出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
2.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学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实践教师是保障实践教学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能够开展实践教学的、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师队伍。为此,首先在教师的选配上要注重实践经验,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及特点,选配既具有本专业的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即“双师型”教师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其次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及技术水平,鼓励青年教师进修专业课程,参加国家或国际统一的财会执业资格考试,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职业的任职资格,同时鼓励教师主动接触实际财务工作,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到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了解实际工作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常见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再次,财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因而很有必要建立一支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以促进教师密切联系社会,促进教师与实务界专业人士的经验交流,满足实务教学需要。同时,高校要为实践教学教师参加培训、进修、研讨、考察交流等活动提供各种机会,调动实训教师的积极性,并促进其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3.加强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由于财务涉及企业的核心利益及商业秘密,大多数企业往往以各种借口拒绝接受学生实习和提供财务资料,这就决定了学生到具体企业实习往往很难系统、综合、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具体财务情况,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尽可能模仿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环境,建立一个专供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验的实验室,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并完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可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开展企业咨询活动或进行企业专项课题的研究,帮助企业解决财务管理中的某些实际问题,以锻炼教师的实际能力,同时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可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办公环境、人才资源,弥补校内实践教学场地的不足,同时可聘请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又有一定专业理论修养的企业人员作为专业实习基地的兼职或指导教师,以保证实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1(25):24~25
[2]胡爱荣.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2(8):78~79
[3]胡爱荣、黄东晶、李禹桥.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8(12):98~99
(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
财务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也是交叉学科,它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又涉及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它是一门综合运用的管理学科。同时,该学科又需要采用具体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方法以解决企业实际的财务、金融问题,属于应用型学科。“运用”是其专业课程的核心,这就既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并且在学习财务管理时能够综合运用,又要求财务管理的教学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它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均非常强。
如何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也要求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配合。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和权威,是知识的灌输者,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创新能力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指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式的指导下,利用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自己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它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参与,改变了串讲法给学生带来厌倦的现象。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发挥各自特点,有助于个性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在积极推行教学改革的今天,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的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引入现代教学方法,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通过案例教学,将抽象的理财理念由传统的“纵向”,以财务活动内容为主的投资融资股利分配这条线,辅之以“横向”,财务管理环节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这样就形成了纵横成网的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案例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参与其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本身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加以灵活的运用。案例可大可小,可以用课堂讲授的方法来完成,也可以进行课堂讨论。但是目前的大部分从事财务管理教学工作的教师自身所接受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己经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此外,由于财务管理课程涵盖的知识量大,而安排的课时有限,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把案例教学当作了任务、流于形式,办成了和传统教学方法相似的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实际分析较少的情况,未能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削弱了案例教学的效用。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缺乏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按照既定的模式进行“传”、“授”、“解”,而在案例教学中,尤其是双向互动式的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水平,在于教师是否熟透案例,是否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介绍分析框架或理论工具,引导学生的分析过程,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及时进行分类梳理,对有些重要的理念给予提示。所以说,案例教学的工夫在课堂之外。案例教学不是自然产生的,对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必须进行专门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并习惯于这种教学法,而这一点却是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普遍缺乏的一个环节。正是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缺乏,因此造成案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准备不足
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所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材上的知识,成了理论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考试的机器。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力一般的和比较内向的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比较少,如果老师不能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或者不能给予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学生则表现出消极被动的姿态,不敢或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不活跃,造成案例教学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对有些案例的背景资料搜集、整理能力不够,也造成了案例分析不深入、欠全面,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四)财务管理案例建设滞后
由于各高校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实施的时间不长,我国成型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书籍较少,且缺乏案例分析步骤和相关评述。目前,各大院校在筹建案例库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案例针对性不强。所编选案例采用统一模式,没有考虑专科、本科、MBA等不同层次学生的素质以及对知识的需求特征。
2案例的总量不足,重复使用。案例的组织设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足够的经费。当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普遍设置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而这三门课程在营运资金管理、预测、决策、控制等方面知识重复交叉,所选案例在各门课程中重复使用的现象比较严重。而《高级财务管理》和《跨国公司财务》等高级课程的案例总量缺乏。
3案例的覆盖范围小。所选案例中,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多,中小企业的案例少;成功的案例多,失败的案例少。企业出于市场竞争、商业秘密等自身利益考虑,大多不愿提供实际真实数据和具体运作过程。
4案例的时效性较差。如《财务分析》课程,其案例研宄对象主要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现在很多案例仍围绕着新准则实施之前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5交流不足。院校之间在开展财务管理教学交流过程中,对于自筹案例难以共享。
三、改进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案例教学法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中摸索出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它有着特有的先进性。但是,要保证这种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发挥最大效率,在实践中有效地被运用,还应当注意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案例教学要符合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案例应根据本、专科不同的培养目标定位,反映理财实际活动的复杂程度,结合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合理确定案例的内容和学时,安排的案例教学进度与课堂理论教学进度,从时间和内容上应该保持一致。
(二)加强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加大师资培训投入,鼓励教师到国内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实施得较好的院校或到国外知名院校进修或访问,支持教师到企业从事财务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学习管理、金融、税收、贸易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任课教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通过案例教学促使教师提高基本业务素质和科研攻关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课堂组织能力,增强案例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及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评价,并且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中的活泼与秩序、激励与约束之间的关系,防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越位和缺位的情形,避免在案例教学中唱独角戏,或者不能接受学生不同意见、一味强调教师个人权威的现象出现。
(三)加强财务管理课堂案例的选取与制作
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具备目的性、启发性、实践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要做到教学案例的精选,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增加案例教学的投入,建立案例库。针对目前投入不足的现状,学校要增加案例教学投入,一方面实施“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结合,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实践,开展广泛的调查研宄,收集各种类型的案例;另一方面要鼓励老师多花时间通过各种媒介间接收集素材,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分析编写。
2案例内容应具有针对性.我国财务管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构建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及解决我国企业出现的实际问题,在选择案例及案例内容的时候,案例的内容应符合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际与课本结合得比较紧密的案例。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可以采用不同形式,如专题性案例、综合性案例、描述性案例、分析性案例等。
3案例涉及的问题富有启发性.教学案例应蕴含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些问题,学生需灵活运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并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启发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如果案例涉及的问题不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答案可从案例或者教材中直接得到,则无异于让学生做一般的习题,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4案例的具体情节符合客观实际,具有时效性。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因此所选案例要符合实际情况。即使是虚构的案例,其情节设计与现实情况也应基本相符。如果教学案例的情节缺乏客观依据,甚至与实际情况相背离,教师平时应重视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可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案件。
(四)建立对学生的有效激励机制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学生是关键因素之一。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全体积极参与,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可将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使学生重视课前的准备、课中的讨论和课后总结的撰写。首先要因材施教。一方面任课教师要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学生知识能力水平上的差异,根据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案例进行教学。另外,教师要根据课堂气氛给不同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并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其次,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一般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让学生树立与人沟通、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热情。最后,建立相应的学习激励机制,把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计入学期总成绩,例如:将学生课前对案例讨论内容的准备、案例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课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质量、态度按照不同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
(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
为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应当加快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配套建设,建立与完善多媒体电教化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这样既可以使案例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也可以让学生不易疲劳,以新颖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理财知识的兴趣,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Abstract:Theteachingappraisalistheteachingprocessfinallink,establishesthesciencetheteachingevaluationsystem,strengthensthe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paysgreatattentiontheinnovationabilitytheraiseisthefinancialcontrolspecializedundergraduatecourseeducatestheresearchtheimportantquestion.
keyword:Financialcontrol;Professionaleducation;Evaluationsystem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3.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3.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一、活化讲授法,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一、注重教师积极情绪对讲授效果的良性影响。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教师情绪会在讲授和师生互动等过程中以表情、语言和行为外化表现。如果教师情绪饱满积极,将外化为亲切的表情、生动清晰的讲解、适当的肢体语言和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严谨的课堂教学组织等方面。教师的积极情绪传导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各种潜在的积极心智技能的发挥。第二、结合黑板和多媒体应用强化讲授效果。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应根据所授内容的特点借助多媒体和黑板。利用多媒体工具,如PPT、Flash、视频短片或证券交易软件等还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动态地闪烁、声音提示等来强调重点,比如在讲解K线图、K线组合、葛兰碧法则、形态分析等清晰、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并强调关键指标和图形,加强学生对重点的把握。但是对于运算的部分,如利率的计算,利用板书一边运算,一边讲解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在写板书的时候可以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运算书写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把握速度,给学生思考理解每一运算步骤的时间,效果会比用PPT等多媒体直接给出运算式和结果要好。第三、避免填鸭式讲授,创设情境和氛围,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消化所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格拉斯菲尔德(VGlaserfeld)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被灌输者,教师应利用情境、会话、合作等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对理论知识介绍后可以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和提问、设问等方式,促进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更好地把握知识的重点。
二、结合任务驱动法和情境性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首先,结合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和国外的教学实践,活化作业形式,培养综合能力。任务驱动法主张建立学生小组,以任务或问题驱动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探究问题和任务。比如,借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以小组作业和视频作业等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的证券投资综合性的理论知识加强理解,并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了证券投资的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理论后,可以组织学生完成小组作业,要求学生课下自行联系班级同学分组,每组人数教师可根据作业难度和上交时间期限确定一个人数范围,比如4至6人等。要求每个小组提交一份报告,并在作业最后一页附上每个小组成员对完成该作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所有小组成员对此作业的贡献百分比评价,最后教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和每位学生在小组作业中的贡献情况综合评定每人的得分,作为平时成绩给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作业形式,学生可以选择完成常规的作业,也可以选择完成视频作业,并且在布置作业时明确指出不同类型作业会根据学生所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给予在平时成绩给定的不同的比重。视频作业要求学生自由讲述自己对《证券投资学》课程最感兴趣的知识点,并加以案例和延伸。视频作业可以由2至3人自愿组成小组完成,对完成最好的视频会放到公共邮箱中要求其他学生学习,视频所涉及的理论等知识点将会是考试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知识点,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再次整体回顾,讲解出来需要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总结并拓展知识点,学生可用灵活的形式来展示知识点,可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结合抛锚式教学或情境性教学理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抛锚式教学或情境性教学(situatedoranchoredinstruction)理论指出,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意义建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体验和感受这些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运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实验教学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去证券公司营业部参观学习,邀请证券从业人员来校讲座等。鼓励学生假期实习和专业实习可以尝试去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实习。还可以实施模拟教学法。比如让学生课后自主设计投资方案并模拟实施,最后再评价结果;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证券、外汇和股指期货的模拟交易大赛。模拟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在仿真的交易情景中进一步消化吸收,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借鉴警示教育法,对学生进行证券投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教育
借鉴警示教育法,对导致证券投资失败的心理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未来的自学和实践中能有意识地避免这些负面心理。通过案例教学尤其是一些证券投资失败案例的分析,教师和学生对模拟操盘成败的讨论和总结,以及职业经理人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暴富心理、赌博心理和嫉妒心理等都是导致证券投资失败的心理要因。同时,加强对学生道德与法律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在证券投资过程中遵纪守法的意识。
四、完善学生学习效果考评机制,促进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对《证券投资学》课程考评机制的合理设计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自觉地重视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也是对《证券投资学》教学是否达到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一个评价。应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张试卷定成败的考评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考核力度,把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考核体系可设计为平时考勤占总分值5%,以对学生的出勤及课堂纪律进行考评;课堂表现占总分值的5-10%,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对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的作业、小组作业分值占比应为25-30%;对有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模拟操盘成绩给予25-30%的比重;而针对对理论理解考察的期末笔试成绩比重应降低为40%以下。另外,在笔试试卷的设计上应结合证券从业考试的考题,和一些金融机构笔试的考题;加大对学生理论综合理解的考察,比如加大论述、计算、案例分析等活题的考核比重;避免学生只需死记硬背即可得高分的局面。
作者:赵域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