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实验

审计实验

时间:2023-02-24 21:19: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实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审计实验

第1篇

关键词:实验研究 研究方法 应用

实验研究是一种受控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来评估它对一个或多个变量产生的效应。在审计方面,在审计过程中的注册会计师个人和组织的判断与决策行为是审计理论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话题,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实验研究方法一直被用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出现大量的研究成果,应该说,实验在审计研究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和有效。

一、实验研究基本原理与应用现状

(一)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众多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的存在和发生受到其他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与这些客观因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或者验证这些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就是对社会现象的发生条件进行控制,然后分析引起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阐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研究从某个理论出发,提出研究假设,这个假设是一个关于因果关系的陈述,它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然后进行如下操作:在实验开始时对因变量进行测试(即前测);引入自变量,让它发挥作用或影响;在实验结束前再测量因变量(即后测);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就可以检验假设。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没有影响,从而原假设。如果有差异,则可以证实原假设,即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实验研究方法的逻辑依据是差异法。一般地,实验结束时测得的因变量不仅仅受到自变量的影响,而且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单纯的一个实验组很可能导致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错误的描述。通常解决的办法是将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与控制组。这两个组是随机选派的,他们的所有特征和条件可以假定相同,只不过在实验中,对实验组施加自变量的影响,对控制组则不施加这种影响。如果两组都有差异,且差异相同,则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如果两组都有差异,且差异不同,则说明自变量和“实验”本身都对因变量产生了影响;如果两组都没有差异,说明实验”本身和自变量对因变量都没有影响;如果引进变量组有差异,未引进变量组没有差异,则可以说明是自变量导致了因变量的变化。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二)实验研究的优缺点(1)实验研究的优点。实验研究法是国际会计和审计研究中广泛采用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实验研究之所以在会计和审计领域受到重视,是因为除实验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一种研究方法如此系统地与因果关系的特征相吻合。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问卷调查法、观察法,都无法肯定的回答哪个变量的变化在先,哪个变量的变化在后的问题,从而难以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经济学中的横截面数据分析通过收集不同变量在同一时点上的变量值,对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者也无从知道变量变化的孰先孰后。会计学中常用的档案研究也主要对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由于缺乏对变量的控制,自变量往往受到自我选择或其他偏误的干扰,对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测量也更容易出现随机偏差和系统偏差,这些缺陷都降低了研究的内部效度、结构效度和外部效度。相比而言,实验研究有以下优势:第一,实验研究者有独立自主性,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提出的假设来决定研究的变量、设计变量的水平等,而不用完全遵守现实环境的“自然状态”。但其他研究方法则要按现有数据和观测值给出假设。第二,从时序角度看,实验法是纵贯式研究,实验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可在多个时点进行测量,得以研究变量的动态变化,而其他研究方法像问卷调查等,只有某一时刻的测量值,不能直接观测出一段时期内的变化。第三,它能够比其他方法更令人信服地估计因果关系。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因果关系永远不能被肯定地证实,只可能不断地逼近。实验方法比其他方法更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实验研究者可以通过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还可以通过设立控制组来判断操纵的强度。第四,实验方法能够比其他方法更有效地控制外源变量的影响,从而分离出实验变量并估计其对因变量的影响。第五,实验方法下,可以通过调整变量和实验条件观察到常规状态下很难出现的极端值和交互作用。第六,实验方法是可以重复的,这是研究科学性的重要体现。第七,实验法的成本通常较低,因为控制变量、样本数都比较小,持续时间较短,而现场研究、问卷等方法的出差费、访谈费都比较大。(2)实验研究的缺点。尽管实验研究方法在解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时优势明显,但是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科学研究。实验方法则存在如下不足:研究者人为地营造实验条件,使其远离现实情境中的“自然状态”,会导致外部效度降低;如果研究样本本身不具有代表性,即便在分组时做到了随机化分派,也会使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降低;研究只能限于当前问题,对过去问题和将来问题的研究,实验方法不太可行;当研究变量和水平数目增多时,成本会急剧增加。第五,社会科学领域的实验研究中,实验对象大多是人,人类行为变异相当大,较难控制,同时也使实验研究面临许多伦理和法律方面的限制。第六,难以找到合适测量工具,即使找到,也容易造成使用的偏差。

(三)实验研究的应用条件 实验研究方法适用条件如下:(1)必须建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实验研究的目的就是检验和证明因果关系,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是实验研究的逻辑起点,在进行一项具体实验时,研究者必须事先建立起两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假设。同时,研究者应了解他所要引入的自变量是什么,他要测量的因变量是什么,特别是要清楚是否引入作为自变量的实验刺激。(2)自变量必须能够很好地被“孤立”。所要引入和观测其效果的变量必须能够与其他变量隔离开。实验过程中,必须保证自变量是实验过程的唯一干预因子。一般来说,如果无法对一个研究课题中的自变量进行干预,那么,此课题就不适于运用实验法来研究。(3)自变量必须是可以改变的,同时也是容易操纵的。最简单的改变是“有”和“无”,而对应的操纵则是给予“实验刺激”和“不给予实验刺激”;更为复杂的改变则是程度上的改变,比如“强”、“中”、“弱”等。(4)实验程序和操作必须能够重复进行。实验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与自然科学方法最接近、程序和操作也最严格的一种研究方式,可重复性自然是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从另一角度说,实验的可重复性也是实验结果所具有的高确定性的重要基础。(5)必须具有高度的控制条件和能力。对实验对象的严格控制,以及对实验环境的高度把握,共同决定着实验研究的结论的准确程度。可以说,控制是实验研究的最本质特征,没有控制就没有实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实验研究方法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独立地取得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但为了谨慎起见,研究者通常将实验研究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使研究结论更加令人信服。

(四)实验研究在审计研究中的的应用现状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增大和诉讼案件的激增,审计判断问题正在引起我国审计理论界的关注,并已出现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以实验为基础的审计判断研究已经起步,钱铃(2004)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研究了“经历、知识、能力和电算化审计判断业绩”,张继勋、刘成立和杨明增(2006)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研究了“中国审计判断质量”、“资格准入与审计判断质量”,张继勋和杨明增(2007,2008)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研究了“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审计判断中的代表性启发法和偏误”,刘成立、张继勋(2007)研究了“时间压力和责任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

二、实验研究在审计研究中的应用流程

(一)确定研究对象本文以“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研究”(杨明增、张继勋,2007)为例介绍实验研究法的具体运用步骤。(1)研究问题的来源。一般来讲,实验研究问题有三种来源:从日常现象的观察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从理论的学习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从他人的研究文献中提出研究的问题。(2)确立实验研究问题的标准。一个好的实验研究问题应该符合三个条件:研究问题应该表述为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要能够以假设的形式表达出来;研究问题应当清晰、明确;提出的研究问题必须能够通过实验的形式进行检验。要成为实验研究问题,不但能够表述为变量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且形成这种关系的变量都能够测量。(3)举例。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揭示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风险判断或决策的真实模式。前景理论认为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风险决策时,要通过一个价值函数来进行价值评估,这个函数通过一个相对的初始值作为参照点来定义“损失”或“获得”,这个初始值又称锚(Anchor)。在此初始值的基础上,根据获得新信息进行判断或决策,卡尼曼把此种判断和决策模式称为锚定与调整启发法(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Heuristic),初始值对最终判断和决策的显著影响被称之为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锚定与调整启发法及其锚定效应解释了人们在一般任务中的判断和决策模式,这一模式是否也适合于专业领域中的判断?审计是检验这一理论的恰当领域,因为整个审计程序从制定审计计划到最后出具审计意见都是在不确定状态下的审计职业判断过程。有鉴于此,杨明增、张继勋(2007)通过对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文献的研究,从中提出了“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研究”。该问题符合实验研究问题应具备的三个条件,清晰、明确,问题能够以假设的形式表达成变量之间的一种关系,能够通过实验的形式进行检验。

(二)确认研究假设 假设是关于条件和行为关系的陈述,是对变量间关系的一种推测,它需要实验证据或经验证据去检验其真伪。假设是对问题的实质做出猜想,构建因果对应关系。问题只有发展为假设才能变得清晰、明确,找到解决的办法。好的实验假设是实验研究的灵魂,整个实验过程是围绕着检验与发展假设展开的,它为实验研究规定了方向、范围,为收集、分析、解释材料、数据提供了框架。杨明增、张继勋(2007)在“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在不确定性环境下,我国注册会计师运用锚定与调整启发法进行审计判断时,以前年度的审计信息(自变量)会产生锚定效应,对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本期审计判断产生显著影响。二是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运用锚定与调整启发法进行审计判断时,注册会计师会根据新信息在锚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其判断。

(三)设计研究方法 在实验研究的具体应用步骤中,验证假设应是整个实验研究的重点,而验证假设的主要工作又在于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要兼顾因果关系的内部效度及外部效度、客观性、准确性及经济性。实验设计是把实验水平安排到被试的过程或模式,或者说是对被试进行分组接受不同实验水平的过程或模式。设计一个实验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实验参与者分配到有不同自变量水平的实验组中。可有两种分配方式:把不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可能值上;让每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可能值。前者即是组间设计;后者是组内设计。实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假设有几个自变量以及每个自变量各有几个水平,如果假设只有一个自变量,实验就是最简单的组间设计或组内设计。如果假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那么实验应该是因子设计,当然,一个因子设计可以是组间设计,也可以是组内设计,还可以是组内组间混合设计。杨明增、张继勋(2007)在“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研究”一文中,以Kinney和Uecker(1982)、Presutti(1995)的实验设计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审计环境设计了一个在控制测试程序中属性抽样审计的实验任务,为了检验假设1和2,设计了一个2×2二因子的实验,每个因子是2水平。两个操控自变量是信息状况和本年度抽样样本误差水平。信息状况变量有两个水平,采用被试间设计,一部分被试提供以前年度抽样信息,一部分被试没有以前年度抽样信息,只根据本年度抽样的样本误差水平进行判断。本年度抽样的样本误差水平变量也采用被试间设计,有两个水平0和4(样本规模为80)。此外,为了检验前任审计项目负责人的判断是否影响本年度注册会计师的判断结果,在以前年度抽样信息中又包含了一个变量,即前任审计项目负责人的判断结果有两个水平:以前年度样本误差率是4.2%(样本规模与本年度相同也是80)的情况下,前任审计项目负责人推断总体误差率超过(或没超过)可容忍误差水平。被试在阅读了背景信息后,根据信息状态(有无以前年度抽样信息)和本年度的样本误差水平(0或4),估计客户付款凭单相关内部控制总体误差率超过可容忍误差率8%的概率,这个概率估计值是实验的因变量,概率的范围可从0到100%,由注册会计师自己填写。

(四)明确实验任务杨明增、张继勋(2007)在“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研究”实验中,首先要求被试阅读实验的背景信息,实验的背景是对一个公司的4000张付款凭单上有无付款人员的签字这一关键控制点进行属性抽样,以判断该项内部控制总体误差率是否超过8%的可容忍误差率。实验案例资料中,提供了两个重要的资料信息,一个是上年度抽样信息样本误差率为4.2%,上年度审计项目负责人推断总体误差率超过(或没超过)可容忍误差水平;另一个是本年度抽样信息,样本误差数水平为4或0。然后要求注册会计师在阅读了资料后,估计客户本年度4000张付款凭单的总体误差率超过可容忍误差率的可能性是多少。

(五)定义研究变量在实验研究中,除了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会影响因变量的变化,这些不用于研究目的却又影响因变量变化的变量称为额外变量。研究者关心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异,这种变异称为实验变异(experimental variability)。问题在于因变量的变异不只是来自自变量,额外变量也是引起变异的因素。由自变量之外的因素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异称为外部变异(experimental variability)。实验的难点往往就在于如何消除外部变异而凸显实验变异,或者区分因变量的哪些变异属于实验变异,哪些属于外部变异。杨明增、张继勋(2007)在“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研究”实验中,为了消除经验与培训这些额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在选择被试时采用恒定法对这些额外变量加以控制。实验的参与人员是参加某次审计准则培训班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从业人员,分别来自于3个全国性会计师事务所和3个地方性会计师事务所,共148人,平均审计工作年限为5.11年,其中102人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实验者把实验案例资料采用随机的方式分发给现场参与实验的被试注册会计师,然后由被试完成实验任务,被试完成任务后还要填一个简短的问卷,主要是关于被试个人任职资格、从事审计工作时间等,待其全部完成后收回。

(六)解释实验结果 本环节将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有价值的结论,验证提出的实验假设。在“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研究”(杨明增、张继勋,2007)实验中,作者根据2×2实验设计的要求,对实验的因变量进行了方差分析(ANOVA)。分析结果表明,当注册会计师在根据属性抽样判断内部控制总体误差率超过可容忍误差水平的概率时,有上年度抽样信息和没有上年度抽样信息确实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以前年度信息对建立判断的初始值起到了显著作用,对注册会计师的最终判断产生了锚定效应,实验结果支持了假设1。从对实验数据的描述统计可以看出,本年度样本误差水平的不同值对注册会计师的最终判断影响是有差别的。从对实验数据的方差分析表明,两种样本误差水平下的概率估计值的差别是显著的。这说明注册会计师在估计内部控制总体误差率超过可容忍误差水平的概率时,充分考虑了本年度的抽样结果,实验结果支持了假设2。

三、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审计研究中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具有重大意义:实验研究方法为审计研究从经验和思辨走向科学,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实验方法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是其他研究方法不可替代的。实验室实验的局限性应予以充分注意并加以改进,自然实验或现场实验应得到充分重视。实验研究的应逐步走出实验室,尽可能贴近本学科的社会现实。实验研究方法应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同时在研究内容上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实验研究方法有自身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也不可能代替其他研究方法。实验方法应与其他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研究目的。社会科学中的实验研究方法不能完全套用自然科学中实验研究方法的模式和标准,而应在吸收其他学科营养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实践,寻找适合本学科的实验研究模式和标准。然而今后的研究应在影响研究对象的变量方面做更多的挖掘。大部分研究考虑实验的可操控性,纳入检验的影响因素不多,后续研究可更深入、更全面地挖掘各种影响因素。此外大部分研究限于资源的限制,样本数量不多,范围也不够广,所以样本的代表性受到一定限制。今后研究可先通过问卷或访谈的方式对实验者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作相应的了解和测试,在大样本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更为严谨的模型和统计方法,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审计判断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项目编号:200sk3112d)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继勋:《会计和审计中的实验研究方法》,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杨明增:《回归分析法在审计中的应用探析》,《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第2期。

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审计实验;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水会莉(1979-),女,河南宜阳人,湖南商学院会计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分级递进式审计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1]31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69-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多次强调要“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近年来,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审计实验课程体系对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审计实验课程建设现状

1.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有效的实现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平台

目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0%~70%集中在理工类学科实验室,文科教学受传统理论教学结合社会实践模式的影响,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我国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部分高校将现有的会计、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称为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验室,但实际上学生的实习内容主要进行的依然是会计模拟实习,审计实验教学中缺少充分的数据资料让学生能够运用软件进行审计练习,实验课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指导教师对一些特定审计软件的功能介绍,或是较为单一的会计纠错练习,无法满足审计实践教学的需要。从审计课程整体设计而言,审计教学环节并不能真实再现审计实践的各业务流程和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审计教学脱离审计实践。

2.审计实验材料设计难度大,实施成本高

审计实验的高仿真性要求模拟审计对象一定期间内发生的经济业务,并详细构造其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行业情况等环境信息,以实施审计监督。而且,为使实验效果更为逼真,审计实验材料的时间跨度往往需要在一年及以上。这些特征决定了将会计模拟实验的成果直接作为审计实验的素材是极不充分的。审计实验资料除了应包括一定期间内的会计资料外,还会涉及到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如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记录、相关合同、营业执照及产权信息等审计所需的原始资料。同时,指导教师还需要设置行业形势、法律政策以及相关陷阱等信息,这些都加大了审计实验材料的收集、设计难度。

二、审计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实验教学中涉及到审计程序的应用不完整,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不高

受实验材料等因素的限制,多数高校设计和实施的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和了解的只有审阅、核对、重新计算和分析等有限的狭义的审计程序,而询问、观察、函证、检查有形资产等其他重要的审计程序却得不到有效的实验训练。作为证实某项资产或经济业务是否存在或发生的强有力的手段,这些审计程序一旦在实务中遗漏,很可能导致审计失败的产生。另外,传统的审计教学软件难以增强学生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感性认识,不利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审计程序和方法进行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来对拟进一步执行的审计程序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实验教学很难全面提高学生所需的搜集证据、分析解释证据的审计专业技能,证据的取得易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

2.审计实验系统性、动态性差

审计实验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审计实务的高度仿真。审计业务流程系统性强,各环节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审计实务中的许多情景很难用具体的文字、图表等形式描述得生动、全面。如审计人员与管理层、治理层的沟通等,实验中要呈现诸如此类承前启后、交错复杂的动态特征,是目前审计实验教学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另外,会计舞弊与审计博弈行为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实验资料需要适时更新,也对审计实验素材的动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审计实验教学缺乏层次性

审计学的校内实验层次较为单一,校外实多缺乏校方与实习单位就学生实习期间相关权责的界定,从而导致实习可控性较差。学生分散在各个地方实习,教师很难对整个实习过程做到周密系统的安排、管理和指导。另外,实习单位对实习生心存顾虑,由于缺乏相应权责的界定,实习单位大多将学生安排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简单而琐碎的事务上,很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现行的审计综合模拟实验往往忽视了实验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三、分级递进式审计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具体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最终是以课程为依托实现的。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理论讲授以外辅助以大量的模拟实验来巩固和验证课堂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审计模拟实验并不是一门单独的实验课,而是伴随着各门课程的不同阶段而进行的多门实验课程。笔者认为审计实验课程体系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实验教学理念,形成富有特色、开放式、多层次、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具体应区分为案例同步实验教学、校内综合模拟审计实验教学、创新型审计实验教学三个层级。多层级审计实验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逐步得到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

1.案例同步实验教学——审计基础理论及实务的学习与实验

案例同步实验教学主要包括案例验证型实验教学与案例讨论型实验教学两种。

案例验证型实验教学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体,通过实务案例的介绍和分析来说明一个具体的理论知识,并通过案例的讲解实现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验证的教学。案例验证型实验教学可以穿插在平时的理论授课过程中,也可单独作为实验课程在审计基础理论课程讲授完毕后开设。

案例讨论型实验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学习过程教学。该模式下,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引入案例,模拟现实的审计情景,鼓励学生讨论分析,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挑战他人的观点,使学生在案例的讨论中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主要负责引导。这种以案例讨论、情景模拟为主的实验教学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培养其审计思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有效掌握不同情景下相关审计工作如何开展,可以有效规避传统审计实验所缺乏的系统性和动态性差等问题。

2.校内综合模拟实验教学——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与决策、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校内综合模拟实验教学课程设置按照审计综合实验的自动化程度分为手工模拟综合实验和审计电算化综合实验。

手工模拟综合实验需要事先准备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仿真会计核算资料(亦可利用会计手工实验的结果),并人为设计一些不同的利润操纵手段,尽量把新形势下一些公司可能存在的舞弊手段穿去,同时设想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问题的业务特征、时间特征,编制几套不同的账簿和会计报表,辅之以行业形势、管理层品德、特定项目风险等环境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手工模拟审计业务全过程。在具体实施时,可采用3~5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操作,并引导学生采用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定性、定量分析,以提出恰当的审计意见。

审计电算化综合实验需要在特定审计软件的支持下,根据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仿真会计核算资料(亦可利用会计电算化实验的结果),穿插当前会计电算化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舞弊手段,辅之以行业形势、特定项目风险、管理层品行等环境资料,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实现模拟审计业务的全过程。这一层级的审计实验同样可采用3~5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操作,由指导教师组织实施,按照审计软件的操作步骤,结合审计实务工作流程,实现对审计工作全过程的模拟实验。

3.创新性实验教学——开拓能力的锻炼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性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体验科学创新方法训练和科学创新过程为主,注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提高创新能力,并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思维。

创新性实验作为审计实验教学的第三层级,也是最高层级。这一层级的审计实验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实战”的机会。创新性审计实验教学在设置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与ERP沙盘模拟实验相结合的审计实验。企业资源计划(ERP)沙盘模拟实验通过在沙盘上模拟一个制造企业的经营环境,可直观呈现出企业的经营要素。与ERP沙盘模拟实验结合可以在审计实验的过程中“再现”高仿真企业,模拟一个“高仿真的审计环境”,将加深学生对审计的感性认知并增强教学效果,进一步强化其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第二阶段是校外实习。校外实习是指给学生提供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等部门进行现场工作的实践机会。通过与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在审计工作现场实地参加审计业务,以便对审计理论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和考察学生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调查取证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外实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审计舞台,是校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校外实习作为审计实验教学的高级层面,其目的的实现需要科学、系统、周密的安排,否则极易流于形式。为了增强校外实习的可控性及实习效果,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加强学校、企业、事务所三方合作平台的建设,促使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在这一前提下,笔者认为校外实习可推行导师负责制,即实习单位为实习学生提供实务指导教师,负责实习期间审计实践活动的指导。导师须为所带学生制定较为详细的实习计划,让学生实践真实的审计全过程,而不再是纸上谈兵。校外实习目的的实现离不开相关各方权责的明确。权责的明确可以增强校外实习的可控性,从而提高审计实习的效果,真正实现理论教学—模拟实务教学—投入实践的有效衔接。

四、审计实验课程建设的现实选择

由于受到学校规模、教学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审计实验课程设置的实际应用环节,笔者所设计的分级递进式的审计实验课程体系在应用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不利于审计人才的全方位培养。考虑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还需要运用所学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虑到学校资源方面的约束,笔者认为第一层级审计案例同步实验教学的开设必须能够合理保证。具体课程的设置可以安排与审计理论基础课程同步开设,也可在审计理论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第二层级校内综合模拟实验,必须要满足基本的审计手工模拟实验课程的开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对象的信息化,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审计实务的影响更加深入,因此有必要在保障手工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尽量增加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的投入。第三层级创新性实验,由于ERP沙盘模拟的投入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学校可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有所取舍,但最直接的接触实践的机会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让学生在就业前能够接触实务,进一步提高其审计理论应用能力。

审计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实现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条必经之路。要使学生在审计实验中更加突出其个性特点、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其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思维,分级递进式的审计实验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洋.浅议会计专业审计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商业会计,2010,(15).

[2]倪敏,黄芳.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9,(7).

[3]贾云洁.ERP沙盘模拟实验与经济效益审计课程的对接[J].财会月刊,2010,(5).

[4]李铁群.高校审计实验室建设的难点及构想[J].财会月刊,2005,(9).

第3篇

关键词:审计实验教学;目标定位;课程设计

本文系陇桥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审计课程实验室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13日

审计学专业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企业会计实务(手工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审计技能,既有一定会计、审计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1983年,南京审计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开办审计学专业开始,至今不少财经类院校都开设了审计学专业。但是审计专业的课程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们普遍认为审计学过于抽象,具有一定难度。究其原因,一方面审计理论和实务是建立在精通会计知识基础上的传承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会计知识并熟悉业务流程,而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又从未接触过真实的会计资料,对审计程序、岗位职能,审计技术等均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一直拘泥于纸上谈兵.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审计实验教学要打破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成为训练审计知识概念、培养审计基础技能和审计创新能力的课程,而在审计专业教育中处于核心环节。

一、审计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一)审计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随着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重要性的提升,审计学专业教育受到社会广泛地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审计专业。审计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培养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审计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不仅仅是在理论层面,更要体现在实践创新中。所以,审计实验教学是审计专业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审计理论教学向实践转化的客观要求。审计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完整性、概念之间的逻辑结构等等,在课堂上,由老师来讲解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审计课堂的气氛总是沉闷的。学生在理论教学中难以理解审计的相关知识。同时,审计是一个充满大量职业判断的过程,这种职业判断有时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审计实验教学以高度仿真的模拟实验情景,培养学生审计专业知识能力,特别是培养审计职业判断能力。所以,审计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审计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审计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客观需要。

(三)衔接社会就业的有效捷径。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审计岗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比其他专业更强。目前的教科书和案例教材,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缺乏客观业务依据,缺乏真实性,脱离生产实践,在校的学生仅凭审计课堂学习是无法掌握审计的实际操作技术和方法的。利用审计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有个比较直观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地理解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审计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审计实验教学将成为衔接社会就业的有效捷径。

二、审计实验教学困境分析

(一)审计实验教学缺乏师资支持。审计实验教学缺乏一支既有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又有审计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实施要求审计教师具有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熟悉新的会计、审计准则、税法、经济法等相关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分析、应变能力。而目前各高校的审计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担任的教学任务较单一,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审计实验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相距甚远,无法形成一支既有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审计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为审计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发以及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审计实验教学缺乏扎实的会计知识做铺垫。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改革后,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中,审计已被纳入“大会计”专业教育的范畴。审计理论和实务必须建立在精通的会计知识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会计知识并熟悉业务流程,而学生普遍缺乏经验又从未接触过真实的会计资料,对审计更是缺乏感性认识。由于课时等因素限制,学生的会计知识不够扎实,缺乏会计实践经验,致使审计实验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空中楼阁”。

(三)审计实验教学的软、硬件建设难度大。与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相比,审计实验教学涉及面广,起步较晚。通常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资料比较单一,而在现实经济环境中实际实务操作相当复杂,这使得实验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而实验资料的设计难度大、投入人力、物力较多,相应的软硬件的配备成本高,所以组织审计实验教学的成本远远高于会计实验教学。

(四)审计实验教学中风险导向理念体现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战略系统观的审计新理念,从企业的宏观层面着手,考虑其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和经营风险都将最终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全新模式要求审计人员从更广阔的视角,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整体评价。而目前审计实验教学普遍还是从制度基础审计角度入手设计实验环节,模拟审计流程,风险导向理念没有充分体现。

三、审计实验教学目标定位

有研究表明,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在大学专业学习阶段只能获得10%左右,其余90%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认为,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不能单纯定位在胜任审计工作上。在实际工作中,会计造假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会计舞弊行为越来越具有隐蔽性,所以,由于审计实验的单纯性和实际业务的复杂化,我们不能期待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审计实验就能熟练运用审计的技术方法,更甚至具备审计职业判断的能力。

那么,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何处?首先,审计实验教学通过设定实验情景,指导学生从复杂的经营管理流程、财务和业务数据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生成新信息的能力。所以,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一是通过审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数据信息加工能力;其次,审计实验通过提供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内部控制概况以及一定时期的会计报表、同期相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审计知识,来发现问题,并完成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通过审计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熟悉整个审计流程,初步建立审计职业判断的思路。所以,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审计实验搭建审计学习的基础框架,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再次,在审计实验教学中,特别是在以审计小组的形式开展模拟教学的综合实验中,需要学生在审计小组中分工合作,交流信息,并在汇总审计发现的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既培养了小组成员的团队工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应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贯穿人文教育,奠定审计工作的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团队意识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四、审计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思路

近几年“大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经久不衰,审计专业需求也挤进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排名的前十名之内。全国各大高校纷纷举办审计专业,目前开设审计学专业的国内本科院校有48所,但这与开设会计学专业的531所国内本科院校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目前大多数审计实验教学的研究集中在《审计学》或相关单一课程的实验教学设计。我们则力图建立一套适应审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围绕审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提出一点设计思路。

由于各高校在落实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做法中各有特色,课程设计上也有差异,所以在此主要以我们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展开设计。从硬件上说,建立多媒体审计模拟实验室是开展审计实验教学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审计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看,首先,为了夯实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加大学生会计学相关课程的实验力度的,为审计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其次,围绕《审计学基础》、《审计实务》、《计算机审计》等专业课程设置“嵌入式”实验,贯穿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运用审计实验软件,开展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再次,设置《审计综合实验》课程,既安排手工模拟实验,又结合计算机仿真实验,使审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全方位多层次地感受审计实践教学,起到专业融会贯通的作用。另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加强课外专业实践,让审计学专业的学生有走出去的机会,增强学生应用审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邵世芳,戚振东.基于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审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3.9.

第4篇

关键词:审计模拟实验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教学组织

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虽然各大财经类高校已普遍重视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的研究开发与实施,但未能重视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探讨,更不用说投入足够的资金、人力进行开发研究与实施了。因此,探讨关于会计学专业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如何设计得巧妙合理,如何组织得高质高效就显得十分重要,其意义在于:第一,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明确教学目标、梳理和规范教学体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第二,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审计学课程是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先导课程,后者的教学需要在前者理论知识良好掌握的前提之下,对理论知识进行模拟实践与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审计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完成本科学习任务。本文主要从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与教学的组织管理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课程性质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学生能够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资料,运用审计的原则和方法,亲自进行审计程序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该课程主要是对审计实务工作中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审计计划、实施、报告的整个过程开展模拟操作,使学生在实验环境中模拟操作审计业务,从而间接接触实际、认识实践,进而提高审计实务工作能力。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教学成败的首要难点。从审计教学的实践来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规划在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应按照规定程序收集、整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所需资料,力求设计与安排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学模块,使之符合经济业务的真实性、逻辑性、全面性。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知识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等特点对教学资料的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材仍然较少,教学内容相对简单,难以适应审计实务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组织与管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组织方面往往缺乏创新性。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往往将自己的观点、做法直接灌输给学生,将实习过程简单化,整个模拟实验的过程相当于一次理论课的教学,学生盲目被动地编制最终需要的审计工作底稿等材料,在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新性。

因此,教师需要:第一,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安排代表典型经济业务的、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的实验内容。第二,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组织,使之符合学生掌握知识、探索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规律,以期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求。第一,按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充实,能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第二,综合性实验比例达100%,注重利用科研成果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能进行开放式教学。第三,课程组织与安排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寒暑期的相关实习(比如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社会调查以及其他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尽早熟悉社会实际会计、审计实务工作打下基础,更为毕业之前要完成的本科毕业论好选题方向及论据搜集等铺垫。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工作、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评估与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薪酬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求。教师在筛选了难度深浅适宜的实验内容之后,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逻辑体系清晰、符合教学规律的实验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以下四种思路:第一,按审计流程设计。可分为: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等3个环节。第二,按经济业务循环设计。可分为:筹资与投资、购货与付款、生产与仓储、销售与收款、货币资金等5个环节。第三,按开展实验的项目内容设计。可分为: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工作、审计技术与方法的运用、风险评估与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购货与付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生产与薪酬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筹资与投资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货币资金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终结审计工作与审计报告的撰写。第四,按开展实验的形式设计。可分为:按案例分析(实训)、独立实验、综合实验等不同形式。

四、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一)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第一,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梳理,分析得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环节设置以及组织安排。第二,通过分析总结同行以往承担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经验,对授课教师们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吸取优秀的实验教学经验。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

1.分组开展实验。将学生按3―5人组为一组,将全部学生划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开展实验。每一实验小组可以推选出一名“固定”的组长,也可以由组内成员按实验项目的不同“轮流”当选组长,以负责实验组任务的合理分工及实验内容的按时完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实验项目相关理论,布置了实验任务之后,各小组开始进行小组讨论部分及实验项目组织实施部分。实验组组长此时承担了本组开展实验的组织任务,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与组内成员一起做好实验资料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任务的划分、进度的把控,最终实现组内实验任务的及时完成和成果递交。

2.个人开展实验。由每一位同学独立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内容,并以个人为单位递交实验成果。这种方式使得每一位学生没有可以“搭便车”的机会,在教师讲授实验相关理论并布置了当次实验任务后,完全由个人主动搜集实验资料相关信息,充分回顾所学审计理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厘清思路,最终完成实验任务,递交每次实验成果。

(三)课后对学生的意见搜集与教学经验总结。

1.课后对学生的意见搜集。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通过积极观察实验效果,搜集学生对本实验课程的意见,在师生教学互动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可在本课程的全部实验结束且学生已递交所有的实验成果之后,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实验报告”,该报告至少包括以下要素:实验时间、实验目的与意义、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对本实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实验收获及心得。再如,可以请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填写一份表格(见表1)来搜集学生对本实验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第一,需要从实验内容及环节的设计方面、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以及其他方面来积极总结分析。第二,由于审计模拟实验会分若干项目进行开展,会因教学内容的安排及环节设计不同而分为若干阶段,因此,教学经验的总结应该在每一阶段实验完成之后及时总结,以便下一阶段实验项目开展时收效更好。第三,在每一轮次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全部实验项目完成之后,将本轮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经验体会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并积极与同行“交流切磋”,开展教学研讨,撰写教学论文。

五、结束语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一门具有一定专业技术难度、且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讲授难度大,对于会计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实验环节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合理而巧妙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组织学生按实验教师预设的思路完成实验内容的同时,探究如何做到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模拟实践锻炼中主动探索之前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自觉对先前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协作能力,进而有益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能够使审计模拟实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环节设计与组织更为合理,实验效果更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审计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参考文献:

[1]吕B,池玉莲,杨元贵,何玉岭.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建设的探索[J].商业会计,2016,(04).

[2]顾正娣,李晓东.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探讨[J].财会月刊,2008,(18).

第5篇

【关键词】 审计;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实践基地

审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学生缺乏必要的会计、审计实务经验的情况下,不能仅仅依赖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审计实务能力的培养。我国各财经高校的审计教学,普遍存在“难教、难懂、难学、易忘”的问题,目前的审计教学模式难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审计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审计教学中,应通过增加审计实践教学环节,将审计理论融于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计专业技能,这对高校会计、审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审计课程的特点以及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理念,改进当前的审计教学方法,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是当前审计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开展审计实践教学的思路

审计实践性教学构建思路包括“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室+实务专家讲座”三个环节。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审计执业的全过程,深化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从而具备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审计案例教学

审计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案例讲授和情景模拟两种方式,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例子,鼓励学生讨论分析,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挑战他人的观点,使学生在案例的讨论中巩固基础知识,提高思维、决策能力和审计专业技能,锻炼了学生决策的勇气和自信。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理解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充分发挥审计案例的功效,任课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选择适合教学环节的案例。选择的审计案例应适合审计教学的理论案例和实务理论,并且根据不同教学目的、教学阶段选用不同类型的审计案例,如理论启发型、实务操作型、理论实务综合型、课堂讨论型、课后自学型等。

2.控制好审计案例分析的环节。审计案例分析环节一般是按教师讲授、布置案例、学生分析、组织讨论、教师评价来进行的。课堂的案例讨论和分析,是哈佛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案例教学最精彩的阶段。审计的案例分析是由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的,案例教学的课堂是教师激情飞扬的舞台,也是学生接受挑战和磨练意志力的战场。

3.案例讨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水平,不同的教师,案例教学的效果也不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虽然不是直接授课,但要介绍案例的分析框架或理论工具,要引导学生的分析过程,要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及时进行分类梳理,对一些重要的理念要及时给予提示。这些都要求教师熟透案例,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所以说,教师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授课形式,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的教师还应是教学相长对象,老师要有谦虚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积极鼓励不同的观点,耐心梳理大家的意见,勇于接纳批评和反驳,创造一个师生之间平等学习的良好氛围。

4.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教师首先对今天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对有创建性的发言进行表扬,然后教师对案例作总结,案例教学的总结,绝不仅仅限于案例的内容,一般提供高于案例内容的理论总结。这些理论一般是管理者和研究者收集、发现和归纳出的精华,比课本上的理论更清晰、更具体、更便于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应用。

(二)审计模拟实验

课堂案例教学不能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则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强学生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审计技术的运用及对审计流程的熟悉程度,将审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了学生对审计实务的认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并会大大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是审计实践教学中一种可行的方式。审计模拟实验包括手工实验和审计软件实验,二者先后进行,手工实验目的是首先解决学生基本知识面、审计初级认知、审计单元实验问题,审计软件实验则是把手工实验的内容更深入和综合,提高学生对已学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及操作的综合运用能力。审计课程教学中,可安排6~8个课时用于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案例分析、审计报告撰写等培养审计实际操作能力的手工审计实验,安排6~8个课时的审计软件操作实验。在该环节中,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案例进行演示和讨论,让学生设计从审计准备阶段到实施阶段以及报告阶段的审计思路,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引导,提出不同的假设,让学生能够应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鼓励大家进行讨论。此外,还可以学习国外实践教学的经验,模拟一个审计环境,虚拟一个企业,准备好齐备的财务资料,由教师或是一些专业人士扮演被审计单位人员,让学生作为审计人员对该企业进行审计,使学生对审计有真实的体验,在审计中可以让学生接触和使用通用审计软件,通过模拟的审计加深对软件的感性认识,同时作为被审单位人员,教师还可以随机应变地设置一些障碍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对策,最后根据学生的审计结果,由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三)审计实务专家专题讲座

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实际审计工作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曾多次邀请政府审计机构、企业审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实务工作者来校开展审计专题讲座。审计专题讲座的内容可以围绕审计方法、审计难题、审计领域、审计项目等审计专题展开,这种形式既有助于增加教师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开拓学生视野。

综上所述,针对审计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审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二、审计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建议

审计实践教学思路的落实,需要通过“建设审计案例库+建立校内审计实验室+开辟审计实践基地+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四个措施(如图1所示)来实现。

(一)建设审计案例库

要强化审计案例教学,就必须建立审计案例库。案例教学模式适合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案例的选择和恰当使用非常关键,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媒介,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库的建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审计案例的选择要体现实践性、典型性、故事性、真实性。在建设过程中要系统地整理收集并分析审计实务和审计理论知识的有关案例,在案例开发中注重案例的搜集范围和领域。包括国内、国外的案例,审计失败案例、审计成功案例,政府审计案例、社会审计案例和内部审计案例,财务审计案例、效益审计案例以及财务舞弊案例、内部控制案例等等。选择的审计案例还应适合审计教学的理论案例和实务理论,并且根据不同教学目的、教学阶段选用不同类型的审计案例,如理论启发型、实务操作型、理论实务综合型、课堂讨论型、课后自学型等。案例库还应做到每年有所更新,哈佛每年更新10%的案例,以充分体现时代的变化,跟上不断发展的形势。在案例建设过程中需要学校的支持,需要老师的团结合作和不断积累。

(二)搜集和完善审计实验资料

审计实验资料包括手工审计实验资料和审计软件,手工审计实验资料应达到以下要求:一是应反映出我国新的审计准则规定的基本程序,同时兼顾各地审计机构的实际工作经验;二是能提供原始资料和适用的审计工作底稿;三是便于学生根据个人的分析取证,形成审计意见,编写审计报告。在校内外合作平台的前提下,学校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与合作方每年应根据需要修改、更新和整理实验资料,保证向学生提供完整适度、全新的实验资料。随着财务会计的全面电算化,审计对象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从传统的对手工账审计转到对电算化会计账进行审计,计算机审计将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模拟手工审计的基础上,开展电脑审计模拟,这就需要有相应的审计软件作为支持,要选择与审计实务中所用软件功能相接近但又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审计软件,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计算机审计技能。

(三)多方合作,开辟审计实践基地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开设有审计专业课程但没有专门的审计实践、实训基地,或多个专业共同使用一个实践、实训(或实习)场所,而且审计实践教学环节的突出问题是缺少完整的实验数据,包括审计对象全套的财务资料和各种内控制度以及上一年的审计报告等资料。该问题的改善和解决需要多方的努力和合作,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如果建立一个多方合作平台,加强与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合作,对于学校来说,既可以利用合作的机会收集几套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资料供教学使用,同时也可以将合作方建立为专业实习基地,有条件地安排老师或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建立审计实践基地不仅有利于委派审计教师深入实务一线进行实践,收集审计案例教学及校内审计模拟实验教学资料,还有利于开展校外实践性教学活动。因此,学校应有意识地与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制订合作计划,为老师和学生建立审计实践基地。此外,还可以从合作方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或注册会计师为特聘教师参与审计教学,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以弥补校内教师实践教学的不足。

(四)提高审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哈佛案例教学的成功,有赖于一批科研功底深厚、有政府工作经历,又具有高超的教学技巧的教师。如费尔德斯坦教授,既是肯尼迪政府学院著名教授,又是美国经济学会主席、国民经济研究局主席、里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布什总统的主要经济顾问。审计工作集会计、审计、税法、财务管理和经济法等知识于一体,这就要求审计专业教师的知识面要广且实践能力比较强,因此,对审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很多审计专业教师缺少实务经验,因此应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审计教师实践能力的措施一方面通过教师来完成;另一方面,学校应有意识地培养专业教师。具体有以下三种方法。首先,学校为专业教师创造机会,提供相关的支持,如安排教师挂职锻炼、鼓励审计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报考全国统一的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等,培养“双师型”教师;其次,制定审计教师深入会计事务所实践制度,每年轮流安排一位审计教师以一定时间深入到会计师事务所实践,使教师专业技能指导水平得以提高;第三,聘请校外审计实务工作专家作为长期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审计实践教学,把聘任兼职实践指导教师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第6篇

系统克隆是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在企业之外进行备份,在企业会计系统之外再克隆。一个会计系统。

系统克隆可以这样进行:

(一)在审计期间的期初就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外部备份。备份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原始数据库、初始化数据库和会计软件程序。备份的机构可以是审计机构,也可以是专门的外部独立的数据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构,而后者更有利于实现专业化质量和规模化效益。

(二)在审计期间内备份的内容将通过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相联结的网络进行更新。其中,原始数据备份库直接与企业数据采集系统相联,实现实时更新;初始化数据备份库和会计软件备份库直接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修改模块相联,在企业进行初始化变动和软件程序变动时进行更新。

(三)审计人员通过外部备份与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系统的比较,一方面判断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在原始数据库、初始化数据库和会计软件上有没有非法改动,另一方面通过外部独立的数据信息管理服务机构,实现信息控制和咨询,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以对其作出评价。

系统克隆使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由于信息同源化丧失的内部勾稽关系在企业外部得到了重建,而且这种重建由于外部机构的独立性变得更加有效。通过这种勾稽关系的审查,审计人员可获得有效的审计证据。证明企业的会计信息末被非法改动。这一证据一旦与企业会计系统初始化定义和企业原始数据合理合法的证据相结合,就足以证明企业会计信息的公允性。这种方法可用于财务报表审计、特殊目的审计和管理审计等领域。

二、电子函证

电子函证指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程序模块就被审计企业的有关数据,向相关的企业的数据库发出电子询证函,经对方企业同意后实现数据库之间的自动数据比较而获得被审计企业数据真实性的证据。函证内容不仅包括有关帐户的余额,更应包括企业的原始数据库的数据。如果被审计企业和被函证企业签订了有关信息交流协议,电子函证的复函无须被函证企业的同意就可由其电子信息系统自动进行。

外部系统克隆是审计人员获取企业会计系统末被非法改动的证据,而对原始数据的合理合法的证据则必须通过另外的审计程序获得。电子函证就是获取这一类数据的最好的审计程序之一。一方面这种函证可以通过程序实现自动发函咱动付函咱动比较与自动进行差异分析和列表,从而使得函证更加快速、准确、安全和简便;另一方面这种函证利用网络通讯和无线通讯等先进的电子技术也使得通讯花费极大的降低。更重要的是,这种函证由于是电子自动复函和比较,排除了人为因素,使得其函证结果更加可靠。这都使得电子函证成为一种高效、低廉和可靠的审计程序。这些特征使得其可以大范围应用,甚至可以将被审计企业所有的可函证数据都进行函证。其中,企业原始数据库则是首选的证范围。通过电子函证,审计人员可以判断企业的原始会计数据和相关帐户余额是否真实、合法和可靠。

由于外部信息管理服务机构的存在,电子函证除可以采取向被函证企业发函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采取向被函证企业的信息管理机构直接发函的方式。这会由于众多被函证企业在同一家信息管理机构备份信息而大大提高效率。如果被审计单位和被函证单位在同一信息管理机构备份信息,则可以在这家信息机构直接调用双方的数据进行比较,这比跨机构函证更加高效。这种方法可广泛用于银行存款、往来帐项和对外投资等项目以及与前任CAA、律师和政府机构等方面的询证。

三、审计黑匣子

审计黑匣子指审计人员通过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系统中安置具有记录功能的程序模块,从而对被审计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监控以获得相关审计证据。

外部备份程序和电子函证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保证查出会计信息系统中是否有偏差,但它们却无法很好地说明这些偏差的产生过程和性质,而这些对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却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应当有一种审计程序来帮助审计人员查出信息偏差的产生过程并判断其性质及严重程度。审计黑匣子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一方面这一模块能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情况例如操作人员编号、进入时间和操作内容等进行序时记录;另一方面其本身又具有隐蔽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这个模块平时仅在后台工作,被审计企业的会计人员无权修改数据,更不能撤换它和影响它的工作。当审计人员发现会计系统的非正常现象,则可以通过调用其数据获得重要的审计线索。这就像飞机上的黑匣子,平时不影响飞机的正常工作,当飞机出现飞行事故时又能提供关键的事故线索。审计黑匣子除了为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提供支持之外,还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薄弱环节,以便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包含改进意见的管理建议书。这种方法可广泛应用于财务报表审计等各种鉴证业务中。

四、模拟数据实验

模拟数据实验指审计人员将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数据输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软件进行数据重新处理以获得实验数据,并将此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对比以获得审计证据。

第7篇

引言

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以及利用上述技术手段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研究”、“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erp原理与应用”、“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初级会计电算化”6门课程,此外,根据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未来高校有必要开设《xbrl应用实验》课程(或将其本文由收集整理整合到现有课程的实验内容中去)。笔者根据10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对当前还没有引起大家重视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梳理,对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1 对相关课程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1.1 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对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差异较大,而且普遍对硕士研究生层次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教学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从已经开设会计信息化相关研究生课程的高校来看,将“会计信息系统研究”作为课程名称的居多。开设了该门课程的高校虽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大相径庭,但是总体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为主要教学内容,另一类是以会计信息系统的高级应用与管理为主要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研究”课程应通过介绍国内外会计信息系统最新理论发展和实践动态,使会计专业研究生在了解会计信息化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深远影响,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管理控制、绩效评价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奠定基础。

建议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如下6个专题:①会计信息化的历史发展:会计信息化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学科内容及知识结构;②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理论与方法:会计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维护;③集团财务与成本控制系统:信息技术在集团财务与成本控制中的应用;④网络财务报告的xbrl技术、标准及应用:xbrl的产生与发展、xbrl在中国的应用与未来的趋势;⑤it治理、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审计:国际国内的相关标准、规范、理论框架;⑥it价值管理及绩效评价:理论框架、绩效评价方法的应用。

1.2 关于“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

“计算机审计”不同于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即isaca (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是信息系统审计、控制与安全等专业领域唯一公认的全球性组织,自1978年以来,由isaca发起的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认证已经成为涵盖信息系统审计、控制与安全等专业领域的全球公认的标准,它的信息系统审计和信息系统控制标准为全球执业者所遵从。从cisa的执业内容来看,与人们理解和所熟知的常规审计存在很大差异。cisa主要对组织的it治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获取、开发与实施、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支持、信息资产的保护等进行审计,对组织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提供评价与建议。

而常规审计主要是注册会计师(cpa)对组织的财务信息进行鉴证。“计算机审计”课程应主要关注常规审计中cpa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要求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关注的是财务信息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鉴证及其相关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遵循的执业准则是审计职业界所的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准则,这类审计准则是在cpa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下开发的准则。当组织采用大型化和复杂化的信息系统时,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价过程中超过cpa知识范围的那一部分,就转为cisa的业务范围,这也是cisa的一部分执业内容。

笔者认为,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信息资产已成为企业的重点保护资产,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系统相关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因此,应面向高校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单独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程,而不是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简单介绍一下。建议“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如下4个方面:①计算机及网络环境对传统审计的影响;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审计、系统开发审计;③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即caat(computer-assisted audit technique),包括审计人员如何利用计算机对财务数据或管理数据进行获取和检查,以及利用审计信息化工作平台开展审计各个阶段的工作;④网络审计、世界计算机审计及其发展趋势。

2 对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2.1 关于“会计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实验教学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会计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方向课,“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应主要配合课程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上机实验,使其理解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理解主要计算机会计应用子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计算机会计应用子系统的使用和日常维护,最终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理念,对it环境下会计业务流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综合应用企业管理软件中涉及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部分,并能将先进的管理方法与计算机结合起来,提出应用解决方案,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新型会计人才。

随着审计对象与审计手段的信息化,“计算机审计”的实验教学环节对于会计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将会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应是使学生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了解和掌握,使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审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计算机审计业务活动的具体运作方式、规则,掌握计算机审计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培育使用审计软件及相关软件工具的习惯,从而为今后从事计算机审计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

2.2 配合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建设

2.2.1 建立“xbrl应用实验室”

2010年10月,财政部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和xbrl技术规范,成为中国会计信息化领域的重要里程碑;2011年财政部组织了通用分类标准首批实施工作,各实施单位为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财政部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在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施通用分类标准,并鼓励其他省(区、市)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本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参加实施。可见,从xbrl的应用实践来看,xbrl的普及指日可待。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高校迫切需要将xbrl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室建设中去。2012年12月17日,财政部颁发了财办会[2012]47号——《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的第二章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会计软件应当能够生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财务报告”,并在工作规范起草说明中指出,对工作规范新规定的会计软件必备功能(如生成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财务报告),软件供应商不承担免费为客户提供软件更新的义务。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配备的教学软件一般无法通过更新或升级的途径来获得与xbrl相关的功能模块,需要相关管理软件供应商考虑教育领域的需求,为高校xbrl实验室的建立与推广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

2.2.2 建立并完善“集团财务实验室”

第8篇

[关键词] 会计; 实践; 教学内容; 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66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106- 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民办为主体的三本院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计学专业由于应用性强、就业范围广泛,所以被三本院校普遍作为重点发展的专业。但是,无论是教育教学投入、还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三本院校都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三本院校的专业建设更加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能在会计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会计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型管理学科,其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完善,而且需要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相结合,所以,在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会计、财务、审计及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还要接受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所以,作为三本院校,要想培养出有特色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在会计学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 三本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三本院校的实践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在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方面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1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目前,三本院校会计学实践教学内容一般是包括会计核算手工综合实验,部分有条件的院校会开设ERP沙盘实验,通常在本科教育的第五学期至第七学期开设。会计核算手工综合实验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中小型工业企业某个完整月份的常规经济业务进行系统的手工账务处理,实验过程包括填制记账凭证、设置并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实验内容中的经济业务较为简单,涉税业务不够全面,完全不涉及审计实践的内容,而且通常只有手工实验部分,没有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实验;此外,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针对重点内容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所以,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来看,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1.2 实践教学内容与相关理论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

实践教学内容是对相关理论课程内容的应用,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他们应用会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针对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巩固理论课程知识要点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是,目前,作为三本院校来说,受制于投入成本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在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方面都很不完善,无法针对教学实际自行设计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所以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相关理论课程内容无法做到很好的衔接。

2 构建三本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会计学科实践教学要能够全面训练学生未来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所以,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会计、审计、纳税管理和财务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完善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在该体系中,根据学生专业知识认知和掌握的基本过程,会计实践教学内容递进地分为基础技能实验和综合技能实验两个部分,基础技能实验的内容以单项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为基础进行设计;综合技能实验的内容以会计学科所有专业课程知识点的交叉综合运用为基础进行设计。各项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下。

2.1 财务会计专题实验内容

财务会计专题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重要会计项目和特殊业务的核算方法,计划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开设。其具体内容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的核算、租赁业务、投资业务、合并报表业务的核算等。

2.2 成本会计实验内容

成本会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成本会计课程中各种特殊成本会计业务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是《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具体内容包括分步法成本核算、品种法成本核算、标准成本核算等。

2.3 纳税会计实验内容

纳税会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涉税业务的纳税申报方法,计划在《税法》课程结束后开设。其具体内容包括税务登记和一般纳税人认定、增值税申报、消费税申报、营业税申报、企业所得税申报、个人所得税申报和其他小税种申报等。

2.4 审计实验

审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掌握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了解审计实务工作的基本要求,计划在《审计学》课程结束后开设。该实验借助审计实验室环境的仿真性和实验资料的真实性,通过所给的实验资料,完成从业务谈判、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审计风险、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结束审计工作等审计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审计业务的承接、编制审计计划、编制工作底稿、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执行进一步审计程序、分析程序、报表循环审计、完成审计工作、验资以及归档等内容。

2.5 财务管理实验

财务管理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参与财务管理活动中筹资方案、投资方案、利润分配方案、资本预算方案等的设计与评价,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计划在《财务管理》课程结束后开设。该实验包括筹资方案选择、可转换债券筹资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资本预算的编制、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等内容。

2.6 会计手工综合实验

会计手工综合实验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会计学各专业课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会计核算工作的一门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验课程,计划在学生大四学年完成各专业课程学习后开设。该课程模拟制造业企业在某一(或几个)会计期间的实际经济业务,进行加工、整理成实验资料,直观地再现一系列典型的企业会计业务,指导学生完成从建账、填列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告到财务指标计算与分析等全部会计工作的操作程序,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7 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

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是会计手工综合实验的延伸,主要训练学生利用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力。该课程借助电子计算机、商品化会计软件和会计手工综合实验的资料,在电子计算机中使用会计软件完成从建账、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告到财务指标的计算与评价等全部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该项实验与手工综合实验使用同一套实验资料,侧重于对会计电算化软件如用友、金蝶等操作方法的训练,计划在《会计手工综合实验》结束后开设。

2.8 ERP沙盘模拟实验

ERP沙盘模拟实验是针对企业经营与管理技术设计的角色体验的实验平台,是管理学科的综合实验,通过营造一种企业经营决策演练环境,培养学生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对财务工作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该实验的模拟沙盘按照制造企业的职能部门划分了职能中心,包括战略中心、营销策划与销售中心、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和财务中心。各职能中心涵盖了企业运营的所有关键环节,包括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几个部分。以它们为设计主线,把企业运营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由受训者组成6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模拟企业5~6年的经营,通过“学生参与—沙盘载体—模拟经营—对抗演练—教师评析—学生感悟”等一系列的实验环节,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使受训者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培养团队精神,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同时,也对企业资源的管理过程有一个实际体验。

在整个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基础技能实验属于单项课程实验,主要是针对各门相关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的实践环节,一般在该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综合技能实验属于专业综合实验,主要是培养会计学专业职业综合技能的实践环节,实验内容涉及到会计学科的各门课程内容,一般在大四学年完成各专业课程学习后开设。通过基础技能实验和综合技能实验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未来工作的岗位适应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祖国峰.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1+1”模式探讨[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第9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审计课程;教学研究

一、审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一)培养审计职业兴趣

目前,我国对于审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审计职业应用技能、审计职业知识、审计职业道德三方面。而国外注册会计师协会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以有效率、能力、恰当的态度来完成高标准工作的能力,其中兴趣对态度起着导向作用,只有培养其审计人员的审计职业兴趣才能够使其遵守审计职业道德,并且提高审计人员职业效率和效果,使其能够更加积极的、愉快的投入到审计工作之中,逐渐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

(二)培养审计职业道德

我国有完善的审计职业道德准则,而审计职业道德是维护审计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必须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而审计人员能够有效规避由于职业道德问题遭受的暂停执业、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警告等处罚,保障审计人员能够具备较强的判断能力和识别能力,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每时每刻都遵循审计职业道德准则。

(三)学习并运用审计理论知识

审计人员执业的基础就是审计理论知识,通过运用相关知识科学、有序的开展审计工作。目前,我国的审计模式是以风险管理为重点,所以对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应对是审计人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对于审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学习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是通过学习知识了解审计发展的规律,并将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起来,从而进行充分的运用和创新,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四)掌握审计职业应用技能

目前,我国对于审计人员的教学中对审计理论知识极为重视,从而削弱了审计职业应用技能对审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审计职业应用技能能够直接体现审计人员知识储备程度、职业道德的领悟程度和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性,在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一)审计职业兴趣培养课程教学改革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思的进行兴趣引导,例如,引入经典审计案例,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审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审计师的入职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在课程之处进行入职教育,明确审计行业的社会作用。

(二)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

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必须避免说教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以课程组的形式开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各组和组内成员的交流和沟通,激发学习学习热情;以小组讨论和分组抢答的形式提高学生审计职业道德辨别能力,活跃教学气氛;以实践的形式将审计职业道德与审计实务结合,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三)审计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改革

审计理论知识课程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以老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讨论和分组进行总结、阐述的形式提高课堂活跃度,并且要求学生对课本内容提前预习和主动收集课外阅读资料并进行分析,而老师也需要空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分析和点评,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审计执业中的决策力和判断力。

(四)审计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改革

审计职业技能教学改革应充分利用现场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和场景模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适应性,通过现场教学,向学习明确工作底稿填写指南中的要求,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务中;通过模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职业判断力。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创建高水平教学团队,加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要实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审计课程则需要先创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在知识背景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上构建一个平衡,从而创建一支各方面都强的团队,而该团队成员必须掌握并且能够熟稔的运用审计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进行规范的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能够编写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能够熟稔操作会计信息系统,并且能够熟稔的进行审计实务和模拟实验的设计工作。在组建起一支锐意进取的团队后,需要对审计课堂理论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深入的改革,由于职业兴趣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审计教学中贯穿全过程,所以团队需要不断挖掘审计课程的改革内容并不断更新,选择最适合教学内容的课外训练主题和练习、拟定课堂演练和经典案例,最科学的安排课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节课的实验内容、实验环节和工作底稿,并且不断的收集与审计教学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从而逐渐丰富教学资源,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科技来模拟场景设计,并通过不断的试运行和调整,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第10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research and training, the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 of the training of audit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pose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audit professionals in cultivate the pros and cons of adopt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pointed out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ble practice bas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uditing practice teaching, proposed in the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established practice base is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teaching quality of audit professional and effective way, so as to find a new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udi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audit;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e

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知识及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审计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审计风险越来越不易控制,这无疑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成为当今高等院校审计专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作者结合实务工作,分析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的意义及可行性,为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开辟新的思路。

1 现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将审计理论与具体审计工作密切结合的能力。当今我国高校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都普遍存在偏重审计理论与方法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毕业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主要是按照计划中规定的审计课程进行人才培养,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课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其中课堂教学法属于传统的审计教学方法,在审计人才培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实质性准则的,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审计学教学方法也逐渐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基础的同时,增加了案例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方位教学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改革的初衷。

1.1 课堂教学法

目前高校培养审计人才的主要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性较强,通过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基本的审计原理。但是由于审计专业课程技术性、实践性较强,而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目前各高校审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以致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许多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不能满足所属企业、事务所日常工作的要求。

1.2 案例教学法

采用案例教学,在短时间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随着考试的结束,所学的东西大部分都忘记了,再者,由于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较分散,很难从总体上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所在。因此,案例教学经常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目前高校里不少教师没有在事务所从事过实际工作,缺乏相关的经验,直接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3 模拟实验教学法

模拟实验教学法是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新途径。通过审计模拟实验能在短期内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实施审计模拟实验教学需要建立多功能的、适合于现代化教学需要的实验室,同时,审计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求开发人员和使用人员既要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掌握电算化会计与计算机审计的技能,现实情况是,由于经费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审计专业没有条件建立符合条件的实验室,或者实验条件达不到模拟实验教学的要求,审计模拟实验教学难以实施。

1.4 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于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强调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

目前,虽然部分院校的审计专业培养方案中突出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大部分高校审计实践教学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在具体实施时,由于开展某些教学活动常常依赖相应的设施与场所,这给实践教学法造成了很多局限。另外,经常存在某些实习教学流于形式的情况,不仅教学效果不好,也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总之,从目前审计学的教学、审计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更多的是侧重于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和方法的讲授,最多的是引入审计案例教学,学生很难有审计实践的机会,即使采取了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但由于实践基地不稳定,实践时间也得不到保障,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因此,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应当是审计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重要条件。

2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审计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2.1 审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

审计课程实习基地是大学生进行审计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进行恰当融合的重要桥梁。近几年我国高校普遍加强了实践教学,在审计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各高校审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普遍存在实习基地数量严重不足、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等问题。有的高校虽然在事务所建立了实习基地,但由于交通不方便或实习单位安排不妥,事实上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真正进行实习锻炼。

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稳定的实习基地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无实习基地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地增强,致使其毕业后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生由于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实习单位就不愿意提供实习基地。另外,高校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习需要的情况。

2.2 加强审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想大力提高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协调理顺校内外各种关系,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按照学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逐步完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我校非常重视实习基地对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先后在泰安市泰山区地税局、泰安市审计局、泰安岱宗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在山东泰工集团、山东矿机集团和泰安协同科贸有限公司建有“校企共建产学研实习基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不仅提高了学生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就业竞争力,而且在弥补教学资源不足,降低培养成本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是提高审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1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高校在进行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教学时,可以从内部审计机构获得某一审计项目的实际工作底稿;教师在讲授到有关内部控制理论与方法时,可以让学生实际调查本校某一内部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搜集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文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进建议;教师在进行审计报告教学时,可以从内部审计部门取来具有代表性的审计报告,让学生对审计报告的编制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进入实习阶段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参加内部审计部门的具体审计业务,如通过参加校办企业财务审计(针对校办企业的性质和业务特征),熟悉和掌握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审计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参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对本校资金结算中心的专项审计调查,了解内部银行审计流程和方法,货币资金审计涉及的相关知识(如现金、银行存款、其它货币资金审计的方法与流程、注意事项等),了解高校资金中心内部控制的程序与方法;通过参与基本建设审计项目,熟悉掌握建设项目审计的理论与实务,了解与基建工程相关的财政、税收、计划等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参与基建项目招投标工作,了解和熟悉招投标审计的范围、注意事项等。

通过参加具体审计项目可以有效增强学生收集、鉴定综合审计证据的能力,提高学生选用审计方法以及选用审计程序的能力,掌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方法和原则,提高其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和撰写审计报告的能力,增强其对审计风险规避的意识与策略。

3.2 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的优势

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相比校外实习基地而言,校内实习基地具有稳定性、经济性、易管理等特点。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且经济的实习环境和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审计专业实习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大都设在高校校园内部,学生可以随时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调研,不仅节约了时间和交通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非常广泛,包括内部控制及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专项审计调查、财务决算审计以及基建工程审计等业务,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各种审计业务的实习需要;再次,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都安装了审计软件,学生通过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实习,不仅可以了解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也可以让学生切实掌握计算机审计的操作方法;最后,由于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处理具体业务时,要和不同部门的人员进行沟通,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其人际交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建立内部单位,尤其是在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建立针对审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比如可以通过亲自参与单位内部审计项目、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产业公司财务审计项目、内部银行资金审计等项目熟悉相应审计流程、方法,加深审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4 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4.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维护

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建立审计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立之后,为了保证经费的投入,负责人要经常与实习基地的领导进行沟通,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所联系的实习基地的相关人员到学校开办专业讲座,促进实习基地吸纳毕业生就业等。

4.2 教研结合,注重创新

首先,充分利用审计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择优吸纳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到校内实习基地开展学术研究,与实习基地业务人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此外,由于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省市各级国家审计机关以及各级审计学会的指导,往往能接触到最有前瞻性的审计科研方向和学术动态,审计专业教师和学生在参与内部审计机构的科研和业务工作时,能更好地把握学术前沿,不断充实审计理论和方法,同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

第11篇

1.1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数院校审计专业的实训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相关课程实训教学安排上没有系统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衔接性,致使实训内容之间存在重复和缺漏的现象;同时实训课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实训资料简单过时,与现代审计技术极不配套。这些都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不相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2校内实训教学内容较少

审计专业对审计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各高校校内实训都存在实训内容少的问题。目前校内实训主要有手工审计模拟实训和审计软件模拟实训两种方式,其中手工模拟实训需要大量的企业真实账证及报表等作为实训资料,而学校能够取得的实训资料通常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一至两套会计业务,会计期间也较短,一般仅为一个月。而企业真实会计业务往往复杂得多,舞弊手段也千变万化。而在审计软件模拟实训中,教师往往只对软件功能进行介绍,重视学生对软件的操作,忽视运用软件进行审计的教学。学校实训教学内容少,主要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首先,审计实训资料的获取具有一定难度。审计资料一般需要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全部财务资料,但企业往往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等原因,不愿为学校提供完整的财务资料。从企业获取的财务资料还要经过老师的筛选、补充,要保证资料连续、相关以及数据的勾稽关系,难度很大。其次,高校实训教学研究及开发能力不足。实训过程中收集审计资料要通过审计软件平台提供给学生操作,需要建立数据模型。而当前的审计教师实践经验普通不足,很难为审计实训教学提出有力的教学研究、开发和实施的技术支持。最后,高校的审计专业实训教学普遍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高校对审计专业实训设施建设和软件开发起步软晚,要改善实训教学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高。

1.3校外审计实训效果甚微

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训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审计工作环境,掌握审计理论和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将审计校外实训列入教学计划,并且制定了相关实施制度和考核方案。但从效果上看,审计专业的校外实训与预期普通相差甚远,多数只是流于形式。主要由于学生对校外实训不重视,不能真正参与实习单位实际操作。加之校外实训基地一般较为分散,指导老师很难系统地指导和参与整实习过程。部分实习单位出于项目保密原因或者项目规模大、时间长,以及学生自身能力能的原因,不愿将学生安排到主要业务岗位,使学生不能真正接触审计操作,无法了解审计过程,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还有部分实习单位规模过小,相关资料不全,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配合相对较好的实习单位,也只是为学生提供岗位和资料,不给予必要的指导,致使实习效果不容乐观。

1.4教师的实训能力欠缺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与理论教学不同,教训教学要求老师即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精通审计实务、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又要有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审计属于新兴专业,目前多数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没有从事过审计工作,不熟悉审计工作的实际运作,又缺乏必要的调研,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很难真正指导学生,不能深入分析、挖掘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审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导致审计专业实训教学效果欠佳,达不到预期目标。总体上看,真正具备一套完整的现代审计理论体系并具有实践经验的审计教师还十分缺乏。

2审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优化

审计专业实训教学要始终体现审计活动的特点,将实训教学和审计实践联系起来,实现实训体系的仿真性优化。

2.1构建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

学校应根据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制定审计专业实训课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以“即巩固理论知识,又增加实际能力”为基本原则,建立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在实训体系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不同课程的衔接性和系统性,注重前沿审计技术的吸收和运用,将综合案例分析、各课程的同步实训与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基地实训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从知识结构到实践能力全面合格的审计人员。实训中增加设计性内容,增加仿真内容比重。在审计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中,应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深度方面,除了基本审计业务,还应涉及特殊业务和事项的处理,如资产评估、风险的评价和控制等等;广度方面,不仅局限于审计专业知识,还应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税法、企业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针对实际状况的设计性实训教学内容,例如,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模拟审计,让学生亲自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最终完成审计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优化方案;对具体企业,根据实际管理和财务状况确定内部审计重点,执行内部审计等。这些研究性实训内容的加入,使教学内容更加真实,更加贴近实际审计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认为实训只是简单的验证性练习的错误观点,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参与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实训内容的设置必须以学生亲身参加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去体会真实审计环境。适当加大实训学时的比重,但是不可过多的强调实践学时而忽略理论教育,加强对学生实训课程的考核,提高学生对仿真实训课的重视程度。考核时要重点关注学生对审计过程的理解和处理过程是否合理、正确。

2.2改善校内、外仿真实践环境

在校内建立专门的审计仿真实验室进行实训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当务之急。仿真实训过程可以简单再现的真实场景,这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有很多软件供应商和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这种校企联合的方式无论从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还是关于实验室整体规划设计,企业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另外,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也是解决实训内容缺乏的渠道之一。校内实习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仿真的结果毕竟与现实的复杂工作环境有一定差距,因此,在仿真实训结束后,深入事务所和企业进行校外实训还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校外实训环节,可以进一步巩固仿真实验的效果,同时在校外实训中也可以更好理解实际审计过程。同时在实训中可以请企业相关人员向学生介绍实际操作各程序中应注意的问题,亦可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的方式增加感性认识。在校外实训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要与实习单位充分沟通,使实训落到实处。

2.3提升实训导教师的实践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 实验教学; 内容体系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已开展多年,但对其内容体系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特别是随着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按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和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建立了三维一体的分析模型,全方位、多视角地对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分析与设计,以丰富、发展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一、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会计环境导致会计理论与实务呈现新的特征,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不断丰富与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未能紧跟企业信息化的步伐,也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1. 教学内容滞后,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从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来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存在3种模式:面向财务部门应用、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和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由于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在实际工作中,这3种模式同时存在。许多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大都局限于面务财务部门应用和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很少涉及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的实验内容,难以适应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集团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2. 重视软件功能的应用,忽视内部控制与审计

熟练掌握会计软件应用是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普遍侧重于会计软件功能的应用与操作,而忽视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与审计。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将高度依赖于信息系统,忽视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与审计,将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运作带来风险,内部控制与审计越来越重要。因此,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必须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实验活动。

3. 偏重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较少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多为基础性和操作层面的实验,综合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各项基础性实验后,应按照企业整体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充分考虑系统的集成性和信息共享性,在企业整体信息化环境下,优化业务处理流程,进行综合模拟实验,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4. 实验数据不充分,缺乏实验案例库

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活动,不仅要有硬软件平台的支撑,而且还要结合各项实验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数据,建立实验案例库。目前,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实验练习数据不够充分,应用流程较为简单,难以覆盖各种业务类型,同实验活动相关的配套案例更是寥寥无几,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必须全面设计实验数据,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5. 多为单机实验模式,实验方案单一

为便于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进行,目前大都采用单人单机模式,实验方案单一,难以真正体验网络环境下的业务处理流程与数据共享。为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将基于网络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活动模式纳入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单人单机模式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操作后,可以由多人组成一个小组,根据角色进行分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会计信息系统,按照业务处理流程依次进行各项业务处理,从而使实验活动置身于更为真实的环境中,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侧重于应用操作,忽视系统实施与管理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注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操作,而实际工作中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既要有应用操作人员、又要有系统实施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每类人员知识结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系统实施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对it技能的要求更高,在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时,应全面考虑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设计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实际工作对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二、设计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必须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出发,不断丰富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在设计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时,应全面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适应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本文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和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出发,通过全方位、多视角的三维一体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阐述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思路。

1.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

会计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不仅使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更新与升级,而且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来看,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实施、应用、管理、评价、审计与咨询都对会计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在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时,既要考虑培养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人才的需要,也要考虑培养系统规划、系统开发、系统实施、系统管理和系统审计与评价人才的需要。

2.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

从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来看,既要考虑面向财务部门应用的需求,也要考虑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的需求,还要考虑面向集团企业整体应用的需求。 (1) 面向财务部门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是财务部门专用的信息系统,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没有实现集成。对于这种应用需求,主要从财务部门应用的角度,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2) 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集成,通过全面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使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融为一体,实现信息共享。对于这种应用需求,应从企业erp整体应用角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3) 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集团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网上资金结算中心、集团物流管理等均依托信息化环境而产生。对于这种应用需求,应按照集团企业管理的模式和要求,从集团企业整体信息化角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

3.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人、硬软件平台、应用系统、数据文件和运行规程。人是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处理会计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决策的信息系统使用者。硬软件平台是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的基础和支持环境。应用系统的主体是应用软件,用于会计核算、管理与决策。会计系统运行过程所采集和产生的数据信息将存储于数据文件中。运行规程规定了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运作规则。从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时,应全面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各项构成要素如何搭建、集成与有机组合,合理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使会计信息系统有效运作,以满足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需求。

三、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设计

在综合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设计,应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合,从三维一体分析模型出发,设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主要从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会计信息综合加工与应用方面进行具体设计。

1. 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

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各项功能模块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实验活动,应按照现阶段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3种模式:面向财务部门应用、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和面向集团企业整体应用,分层次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实验流程和实验数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进行,并注意比较3种模式在数据采集、信息传递、业务处理、信息存储和系统控制方面的区别。

2. 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

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活动涉及系统规划、项目管理、软件选型、配置管理、实施进程、实施战略、流程重组、风险管理和效果评价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难以在实验教学中全面进行。为增强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的感性认识,可以将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从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案例出发,首先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系统规划、实施战略和实施进程,再结合案例开展搭建运行平台、确定实施方案、进行初始设置和系统试运行等与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和实施相关的实验活动。其中,搭建运行平台实验活动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机房的硬件平台情况和自行安装搭建软件平台来进行;确定实施方案实验活动可结合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案例所确定的实施方案,准备系统实施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数据与具体方案;进行初始设置实验活动可根据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方面的要求设置系统参数,并将各项基础数据录入系统,完成各项系统初始化工作;系统试运行实验活动是在完成系统初始化工作后,利用案例中所给出的各项业务数据并设计相应的测试数据,进行系统试运行与测试。通过上述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可以体验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活动。

3.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确性、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实施的管理与控制过程,它是通过各项管理控制措施来实现的,既包括人工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也包括由计算机程序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实验活动应结合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的案例来进行。对于人工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可以通过分析案例加以理解与认识;对于计算机程序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可以在全面了解应用系统的各个控制环节与具体控制措施后,针对各项控制设计测试数据,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逐项进行控制测试实验活动,以体验嵌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

4.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集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进行综合审查与评价的活动,审查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系统的开发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活动,需要基于某一单位及其计算机信息系统来进行,难以全面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实验活动,但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及应用控制的审查与评价则可以通过相应的实验活动,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来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审计实验活动可以基于所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采用测试数据法与综合测试法等方法进行审计测试;应用控制审查与评价实验活动可以通过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进行审计测试,根据各项审计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5. 会计信息综合加工与应用

会计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为管理服务。企业的经济业务经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后,除了按照系统提供的输出功能输出凭证、账簿和报表数据之外,还应根据管理的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与利用。excel作为常用的工具软件,具有强大的处理与分析功能,如何应用excel对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一步加工与分析,应列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xbrl的推广与应用,有利于会计信息的抽取与分析利用,因此,还应借助xbrl应用平台,开展xbrl应用实验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涉及不同层次、多个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按照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根据会计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具体设计,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