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家

化学家

时间:2022-06-16 17:1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家

第1篇

知识本应用来为人类造福,可当掌握它的人心机不正时,知识就变成了害人的毒药。

李天乐和王晓业原本是一对令人羡慕的高知夫妻,他们分别毕业于北大和清华,后双双赴美留学并且定居于新泽西州。1月26日,王晓业因病去世,尸检报告显示死于铊中毒。警方调查发现,李天乐案发前曾多次向公司申领过不同剂量的剧毒金属铊。

40岁的李天乐目前供职于美国施贵宝制药公司,担任化学研究员迄今已有10年。其39岁的丈夫王晓业则是一名电脑工程师。据知情人称,李天乐当年在北大曾有一位男友,后来王晓业“横刀夺爱”,随后两人赴美,并在美国结婚。2008年,儿子出世后,他们搬到一处高档社区。按理说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一家人的日子应该更和美才是。然而两人的婚姻在一年之后便出现问题。邻居们经常能听到这对夫妻吵架的声音,妻子的声音往往比丈夫的声音大,警察几乎每周都要上门调查。

多次发生家庭纠纷,李天乐和王晓业下决心开始办理离婚手续。1月14日,王晓业出现疑似流感症状,于是自己开车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医疗中心检查,经过两个星期治疗,情况不但未见好转,反而趋于严重。25日,医院经过反复检验,证实王晓业系放射性金属铊中毒,并随即向联邦调查局(FBI)举报。26日,王晓业不治身亡。

两天后,李天乐因涉嫌投毒谋杀丈夫遭逮捕。调查人员发现,2010年12 月至2011年1月期间,身为施贵宝制药公司研究员的李天乐先后数次向公司申请领取铊,且剂量一次比一次大。李天乐被捕后,2岁的儿子即被当局带走,由新泽西州青年与家庭服务处监护,并安置到寄养家庭。

李天乐为何要投毒杀夫?缘于性格的偏执。她原本是个活泼聪明又能干的女孩,可是性格很强势,特爱较真,因此做过很多出格的事。比如,她曾骚扰昔日男友的老婆,工作上的矛盾不闹到公司领导那里不甘心,生活中的琐事不闹到法院和警察局不罢休。而她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是受害者,觉得这世道对她不公正。

王晓业则与之相反,他性格开朗活泼,善于为人处事,爱说爱笑,爱玩爱热闹,认识的女孩很多,并陆续有了绯闻。可能正是这一点,让李天乐无法容忍。

链接:铊(thallium,Tl)是一种剧毒的放射性金属,一般呈粉末状或结晶状,一公克即足以致命。铊会阻断人体对钾的吸收,影响细胞生存,还会攻击神经系统、胃与肾脏。其毒性不会立即显现,中毒者通常要几个星期后才会出现呕吐、腹泻、头发脱落、四肢末端有灼热感等症状。

相关新闻:清华才女朱令铊中毒事件。1973年出生的北京女孩朱令多才多艺,于1992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

1994年冬和1995年春,朱令至少两次摄入致死剂量重金属铊盐,第二次中毒后昏迷多日,几近植物人。如今已经37岁的她生活不能自理,全身瘫痪、100%伤残、大脑迟钝,全靠年迈的父母照顾。然而究竟谁是“肇事凶手”,迄今仍是不解之谜。

第2篇

“作为巴斯夫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承诺的一项实践,我们希望‘小小化学家’能不断提高你们对化学的兴趣,从小培养大家科技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也衷心希望,同学们在‘小小化学家’活动上学到的知识能够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绿色、美丽、趣妙横生,让我们生活的星球更加适合人类居住。”7月25日,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巴斯夫独创的互动教育活动“巴斯夫小小化学家”十周年庆典暨开幕仪式在中国科技馆举行,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在现场深情寄语参加活动的孩子们。

在这里,由巴斯夫精心设计的互动活动为这些祖国的花朵又一次开启了领略化学这个奇妙世界的一扇大门。

当水爱上化学

今年的活动以“当水爱上化学”为主题,带来“水的研究”、“水的净化”和“水的储存”三个有关水的趣味小实验。据了解,其中“水的研究”是在中国首次亮相,它与IUPAC(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教育委员会推出的“垒球实验”有直接关联,旨在让孩子们理解化学在水资源保护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相呼应,如在2015年前大幅改善安全饮用水供应状况等。在“水的研究”这一实验中,孩子们亲手配制出高浓度糖溶液,将其置于纯水层之下,观察到塑料珠子和彩色溶液在自制“密度塔”水中的分层和表现。

据悉,在今年7月25日至8月2日的活动期间,“巴斯夫小小化学家”将在中国科技馆迎接小朋友们的到来,提供免费化学实验活动。

小小化学家,10年11万

开幕仪式上,通过“寻找曾经的小小化学家”活动而从四面八方来赶来再度重聚的“小小化学家们”,成为了活动当天的“小明星”。他们和小朋友们共同庆贺小小化学家在大中华区的十年历程。

早在2002年,“巴斯夫小小化学家”首次登陆北京,将神秘的化学实验免费带给中国的小朋友。统计数据显示,十年来,已经有来自全国各地累计超过11万名的6-12岁的儿童参加了活动,“巴斯夫小小化学家”已经成为了一年一度丰富小朋友们暑期生活的一大盛事,每一个暑假,中国的小朋友们都能在“巴斯夫小小化学家”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中,感受无处不在的化学世界,体验化学的神奇魅力,领略创新与环保的乐趣和意义。

谈及持续十年不间断活动的目标,巴斯夫负责人表示,“我们力求通过这样一种积极全面的方式来激发青少年维持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引导他们履行可持续发展的使命。”人们有理由期待下一个十年,“巴斯夫小小化学家”创造更精彩的明天。

第3篇

2013年7月9日,美国新泽西州某法院裁定了一起震惊中美的大案:华裔女化学家李天乐投铊毒杀死丈夫王晓晔的谋杀罪名成立。消息一出,“女化学家投铊杀夫案”再次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记者通过多渠道采访,终于弄清了案情的来龙去脉。其间的是非曲直令人扼腕长叹……

事业与爱情兼收的美梦,

北大才女转爱清华才子

今年43岁的李天乐是地道的北京人,外表温婉清丽,骨子里却十分争强好胜。在聚集了中国最顶尖人才的北大,身材高挑、成绩优秀的她仍然非常出众。

学业精进的同时,李天乐也收获了爱情:读本科时她就与同班同学陈华相恋,其后双双考上了研究生。两人都是对方的初恋,李天乐性格强势,但陈华事事迁就她,两个人关系融洽。他们一起到图书馆看书,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感情单纯而专一。

然而这段感情却因王晓晔的出现陷入了危机。王晓晔就读于清华大学精仪系,成绩优秀。在北大和清华的学生会共同举办的一次学生联谊活动中,王晓晔对秀丽的李天乐一见钟情,舞会上,他径直走到李天乐面前邀她共舞。两人默契的配合、曼妙的舞姿,赢得了阵阵掌声。

之后,王晓晔对李天乐展开了疯狂的爱情攻势。得知李天乐“名花有主”,王晓晔并没有退却,在这位清华才子看来,他有信心赢得这场爱情战役。

为了追上李天乐,王晓晔努力创造机会。当他了解到李天乐想出国后,王晓晔兴奋地说:“天乐,我和你一样也有出国的想法,我支持你!”二人在出国留学的话题上聊得很投机。李天乐很早就有了出国的想法,但父母不放心她一人异国闯荡,而且陈华一直反对,让她十分郁闷。王晓晔抓住这个机会,乘胜追击。为了李天乐,王晓晔到北大上选修课,帮她占座甚至抢着为她洗脏衣服。一次,李天乐上楼时扭了脚,王晓晔二话不说,连着几天背着李天乐上下楼。

可是,虽然李天乐对陈华不愿出国深造、安于现实不满意,但除此之外,陈华是个无可挑剔的男朋友。王晓晔知道李天乐的矛盾纠结,他和李天乐一起上托福考试辅导班,一起查阅国外学校信息,一起投递申请自荐表。王晓晔一再向李天乐保证:美国有世界顶尖的学术环境,他们一定会拥有辉煌的事业,而且会一辈子爱她。令人憧憬的美好事业和爱情,让李天乐动摇了。

1997年底,李天乐和王晓晔收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发来的录取通知书。1998年2月,两人坐上了飞往美国的国际航班。在机场候机时,李天乐突然泪雨潸然,她直视王晓晔:“现在我放弃了初恋,别离了父母,跟着你到美国去闯荡,你不会让我失望吧?”王晓晔坚定地承诺:“相信我,我们一定会成功,而且我会把你放在手心里,爱你一辈子!”

刚开始,王晓晔与李天乐作为留学生,不能在美国正式就业,经济压力非常大。他们只能租住在地下室。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王晓晔利用课余偷偷到中餐馆打工。由于他打的是“黑工”,中餐馆给的工钱很低,但免费管饭。王晓晔每次只吃一点点,余下的饭菜全部打包,带回去给李天乐吃,这让李天乐十分感动。虽然生活困苦,他们的爱情却很甜蜜,王晓晔总是乐观地安慰李天乐:“困境会很快过去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在美国拥有温暖的家!”

现实婚姻打碎爱情憧憬,

丈夫改变令娇妻失望不满

2000年秋,王晓晔与李天乐同时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不久后,王晓晔在华尔街一家电脑公司谋到了电脑软件工程师的职位,而李天乐也被美国一家知名企业录用为化学研究员。

这个时候,他们在美国的生活跟初来美国时的艰苦已经大相径庭。但此后,王晓晔和李天乐的感情却没有越来越好,相反,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李天乐骨子里的争强好胜和锱铢必较,在王晓晔忙于工作、疏于情感照顾之后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2001年9月,王晓晔和李天乐举办了简朴的婚礼。婚后不到3个月,他们的绿卡申请就批下来了。拿到绿卡的那一天,两个人都很兴奋。王晓晔搂着李天乐说:“下一步我们尽快生个孩子吧。”李天乐泼了冷水:“要是我怀孕成了全职太太,凭你一个人的薪水养家糊口,买房子那是猴年马月的事啊。”王晓晔想想妻子的分析有道理,于是没再说话。

王晓晔的公司人才济济,竞争压力非常大,每次回家,他都累得精疲力竭,原先由他“大包大揽”的家务活越做越少。李天乐很不满,常常“特意”把一些家务活留下来,等王晓晔回家后完成。一天晚上,李天乐叮嘱王晓晔把衣服洗了,王晓晔推说过一会再干,李天乐忍不住埋怨:“以前都是你做家务,现在你干得越来越少了。”王晓晔盯着电脑没抬头,随口说:“你没看我忙着吗?”他的漫不经心一下子激怒了李天乐:“就你工作忙,我的工作不忙吗?你太自私了!”“我自私?我这么忙你就不能体谅我一下吗?”听了王晓晔的话,李天乐提高了音量,“你结婚之前是怎么答应我的?现在你完全变了!”“恋爱能和结婚一样吗?生活是平淡的,你应该更现实一些。你看,我们的生活条件不是越来越好吗?”想到王晓晔以前处处让着自己,现在不但不如原来对自己那么好了,竟然还敢跟自己吵架,李天乐又生气又委屈。吵了一阵后她忍不住哭了起来,王晓晔见状赶紧赔礼道歉,并表示以后多做家务、多陪妻子。

但此后,王晓晔的许诺并未兑现,他依然忙于工作,这让李天乐对婚后的生活越来越失望。2006年农历正月初一,王晓晔被公司安排到洛杉矶出差。李天乐不满地阻止:“今天是大年初一,中国人讲究合家团圆,你就不能为我推迟一下出差的时间吗?”王晓晔解释:“这是老板的安排,我也没办法。”听了王晓晔的话,李天乐一边向屋外走去一边说:“那我到你们公司找你们老板当面说理去!”车子刚发动,王晓晔冲过去一把关掉了引擎,夺过车钥匙说:“公司正要裁员,你这么一去,说不定理讨不到,还会给老板留下坏印象!”“是我重要还是老板重要?”李天乐恼怒地说。王晓晔没理会妻子,边走边说:“天乐,咱们夫妻共同生活的时间长着呢,作为妻子,你应该大度一些不要这么斤斤计较。”说完,他开着车绝尘而去。王晓晔走后,李天乐伤心地哭了半天,她觉得王晓晔对自己越来越冷漠。

2007年5月,李天乐的一位同学从国内到美国进行商务考察,从同学口中得知,陈华在她出国不久后就娶妻生子了。相恋多年的初恋情人转眼就把自己忘了,李天乐心里很难受,想到现在的婚姻更加失落。男人都一样,恋爱时甜言蜜语,不过是为了得到,其实根本不在乎。那天晚上,李天乐对王晓晔发了一通脾气,王晓晔觉得李天乐没事找事,也就顶了几句。这无疑是火上浇油,李天乐声嘶力竭地哭喊:“王晓晔,你是个负心汉,我抛弃爱情、顶着父母的压力跟你来到美国,你给了我什么?当初你是怎么说的?我真恨瞎了眼嫁给你!”这些话让王晓晔很受伤,他负气地回敬:“你要后悔那就回去找陈华吧。”说完,他就开车出去找朋友喝酒了。

李天乐内心苦闷,可在美国又没有闺蜜倾诉,想打电话回家,但她在美国一直是报喜不报忧,不忍心让年迈的父母再替自己担心。实在找不到发泄口,李天乐竟怨恨起陈华来,如果当初他同意跟自己一起出国,现在的日子一定不会变成这样。她越想越气,最后拨打从同学那要来的陈华的电话,向陈华发泄了一通,把他骂得莫名其妙,还没等陈华缓过神来,李天乐就挂了电话。挂了电话,她想想还是不解气,又发短消息对陈华侮辱了一番。

投铊杀夫,

针锋相对激怒强势妻子引爆悲剧

2008年3月,王晓晔和李天乐决定买房。李天乐要强的个性不想仰人鼻息,她提出购房款采取“AA”制,各拿一半。

装修期间,大到窗帘沙发,小到小摆件,两人都精心挑选。他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初恋爱阶段,王晓晔处处尊重李天乐的意见,对她极尽体贴温柔。住进新房后,王晓晔刻意放慢了工作节奏,推辞了一些出差安排,想修补出现裂痕的夫妻关系。

此时,李天乐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她决定生个孩子,满足丈夫长久以来的期待,也希望孩子能让丈夫多关心家庭,婚姻生活更好地改善。几个月后,李天乐怀孕了。得知李天乐怀孕的消息,王晓晔当即表示:“天乐,买房装修咱们的积蓄都花光了,以后养孩子花钱的地方更多,我要为你和孩子努力工作。”王晓晔再次忙碌起来,他主动承接了更多的工作,早出晚归,根本没时间照顾李天乐。而李天乐是高龄怀孕,妊娠反应特别大,还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李天乐多次在丈夫面前抱怨,觉得王晓晔总是借口工作忙,不关心自己。大腹便便的她只好忍着,希望孩子出生后,王晓晔会有所改变。

2009年1月,李天乐和王晓晔的儿子出生了。但孩子出生后,夫妻间的关系并未好转矛盾反而愈发激化。李天乐认为王晓晔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分担照顾孩子的责任,并在儿子满月后提出要回公司上班。但王晓晔坚持认为李天乐应该做全职妈妈,安心照顾孩子。两人因此事争吵不休。

李天乐恢复上班后不久,在主管竞争中落败,她认为原因是王晓晔把孩子和家务都推给自己拖了后腿。她甚至觉得家庭就是牢笼,她就像被笼子囚禁的鸟,失去了自由。

对李天乐的抱怨和责备,起初,王晓晔还能忍着,时间长了,他索性也豁出去,不甘示弱地针锋相对。就这样,他们的争吵频率迅速上升到每周一次甚至几次,因争吵的声音过大,引起邻居报警,最后,警察几乎每周都要登门平息他们夫妻的争吵。这年年底,夫妻俩决定回国探亲。谁知刚上了飞机,两人就为先到谁家去争吵起来。结果,下了飞机后,他们各自打的,各回各家。

2010年5月,两人又因家庭琐事发生了争吵。李天乐再次数落王晓晔浪费了她的青春和爱情,让她失望透顶。王晓晔烦透了,干脆地说:“我们这样生活下去一点意义都没有,离婚吧!”“离婚?”李天乐暴跳如雷:“当初是谁说会爱我一辈子的?现在你翅膀硬了,想把我甩了?那好,我成全你!”

按照美国的法律规定,夫妻离婚须分居一段时间。他们本打算把房子卖掉,但因金融危机的波及,房价下跌,此时卖房得亏一大笔钱。最后二人达成协议,房子暂且不卖,两人屋内分居。

从内心,李天乐并不想离婚,但性格强势的她却不愿低头,也不想像王晓晔希望的那样放弃事业。她在财产分割及孩子的抚养费上,寸步不让,不希望离婚协议达成。而王晓晔认为是李天乐的“骄横专制”导致了婚姻破裂,他觉得自己根本没有错,虽然在财产分割和孩子抚养费上斤斤计较,但对离婚的态度十分坚定,令李天乐更加怨恨。

两人签订离婚协议后不久,王晓晔就带着一个美国女孩回来过夜。这行为狠狠刺痛了李天乐,她愤怒地对那个女孩说:“这是我的家,你给我出去!”王晓晔却挡在女孩面前大声说:“以前我处处让着你。现在我要让你知道,除了你李天乐,多的是女人愿意嫁给我!这房子有我一半,而且我们已经签了离婚协议,你没有权力再管我了!”

后来,李天乐哭了一个晚上。此后,王晓晔连谈了几个女朋友,每个都带回了家。有一次,王晓晔带回的一个女友把家中搞得一片狼藉。带着屈辱和愤怒,李天乐指着王晓晔的鼻子狠狠地说:“你别得意得太早,我会让你付出代价的!”王晓晔对此却没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

2011年元旦过后,王晓晔经常感到疲劳乏力,治了一段时间后,王晓晔的病情不断加重,还出现了恶心、掉头发等现象。医院的一位护士感觉他的病情有点像金属元素中毒,在她的提示下,医院对其进行了医学检验。1月25日,检验报告显示王晓晔系铊中毒。此时王晓晔已处于昏迷状态,院方立即向当地警方和中情局(FBI)报案。就在报案后的第二天,王晓晔因病情加重在医院去世。

1月29日,李天乐被当地警方拘捕,涉嫌铊投毒。该案立案后,警方通过调查李天乐的上班记录,发现她自2010年11月起,就以研究工作为由,先后向公司申请了几次金属铊。李天乐被拘捕后,当地警方向法院提出公诉,斯蒂文・阿尔特曼为李天乐作无罪辩护称,李天乐没有任何犯罪动机,因为夫妇两人已达成了离婚协议,李天乐没有理由要害死丈夫。

第4篇

关键词:化学史;课堂教学;运用

素质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化学、化学史和化学教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原则。

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史实到底有哪些好处?这是我们必须正面回答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

一、运用化学史实,可培养学生怀疑的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知心理研究表明,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化学史对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渗入了下列事例,近代科学家的奠基者、怀疑派化学家波义耳如果没有强烈的创造愿望和敢于怀疑的创新精神,便不可能促成化学从医药和炼金术中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英国化学家雷利、法国青年化学家巴拉尔如果没有对研究中的异常现象产生怀疑,就不可能分别发现氩、溴元素;这些真实生动的事例,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怀疑精神”在科学发明、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也使他们自觉养成科学的怀疑精神,同时,还为学生如何质疑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二、运用化学史实,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能充分抓住这些心理特点,注意教学方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职校生虽然表面上讨厌学习,但从内心来说还是希望接受一些新鲜事物。而化学史上关于化学家的趣闻轶事、重大发现、著名实验等都能创设愉快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三、运用化学史实,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整个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化学先驱们创造、发明的历史,创造推动了化学知识完善的进程。没有化学家的不断创造,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学的辉煌成就。化学史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如有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有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的,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让学生明白必须保护环境。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化学史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由上可知,在课堂中穿插化学史的教学,确实大有好处。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史,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使学生受到教益。

1.模拟化学家的实验

并不是所有化学家的实验都能被简单地模拟,也不是所有的化学原理都能被学生完全理解。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原理和操作方法较为简单的实验,组织学生按化学家的方法重新演示;对于比较复杂、难度较高的,可以只做其中一部分,或利用多媒体进行原理模拟。

2.运用多媒体,再现历史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影视素材的运用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可以用电影的片断再现当时的历史背景。

3.组织自由多元的讨论,融合科学与人文

当化学家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被深深打动时,课堂的讨论才会活跃而深入。但是,要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力,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给予他们自由而开放的空间,教师更需要精心地准备,敏锐地捕捉讨论的切入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和讨论。

让化学史走进职教化学课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会被化学家在发现和发明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态度、高尚情怀,以及他们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所感染。这种感染又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结果、思想品质乃至他的整个人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试问,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A・J・Ihae.近代化学的发展,1964.

第5篇

1901

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

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免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

1902

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埃米尔·费雷,德国化学家,是一九O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

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在生物化学领域,阿列纽所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他 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 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列纽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 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 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 拉第奖章。

1904

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拉姆 赛爵士。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 种惰性气体:氯、氖、员、氮、试和氨。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 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O 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

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

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柒素 分子结构的德国有机化学家阿道夫·冯·贝耶 尔,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生在柏林一个 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家庭。

1906

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

亨利·莫瓦桑发现氛元素分析法,发 明人造钻石和电气弧光炉,并于一九O六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 大化学家。

1907

爱德华·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

爱德华·毕希纳,德国著名化学家。由于发 现无细胞发酵,于一九O七年荣获诺贝尔化学 奖,被誉为"农民出身的天才化学家"。

1908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

一八七一年八月三十日,在远离新西兰文 化中心的泉林衬边,在一所小木房里,詹姆斯 夫妇的第四个孩子铤生了。达就是后来在揭示 原子奥秘方面板出卓越贡献,因而获得诺贝尔 化学奖金的英国原子核物理学家欧内斯待·卢 瑟福。

1909

威廉·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

奥斯特瓦尔德所到之处,总要燃起科学探索的埔熊烈火。他 在莱比锡大学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研究工作。由于他从很多方顶研 究了催化过程,顺利地完成了使氨发生氧化提取氧化氮的研究 工作,它为氨的合成创造了条件。奥斯特瓦尔德在这一领域中的 成就得到世界科学界的高度评价。由于在催化研究化学平衡和化 学反应率方面功绩卓著,一九O九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金。

1925

理查德·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

第6篇

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小鸟飞行需要翅膀,世界要进步需要创新,创新就是进步的翅膀。

从前有一种病,只要人得了这种病,便无药可治,只能慢慢地被病魔折磨至死。有一位化学家,他不幸得了这种病,他四处求医,也没有将病治好。有一天,他听说有个村子里有一口能治好这种病的井,只要喝了井中的水,便能治好这种病。化学家喝了水后不久便药到病除了。化学家对井水产生了兴趣,对井水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井水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芒硝,对这种病有神奇功效。

中国有名古话,常有所疑,是创新的开端。勇于破疑,是他新的动力。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用疑惑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现象,就产生去破疑的动力。常年喝井水的村民没有因为井水能治病产生疑问,而化学家则对井水产生了疑惑,最终发现了井水的秘密。如果说化学家仅仅因为井水治好病感到庆幸,那么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现其中的奥妙。这充分说明了创新精神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如果行业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它只会停滞不前,反而有可能会倒退。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行业才得到发展。

当今国际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精神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市场是无情的,竞争是残酷的,只有坚持创新,个人才能体现价值,企业才能获得优势,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第7篇

艺术家喜欢调侃科学。调侃是平等的喜欢,不是崇拜。萧伯纳说:“科学总是从正确走向错误。”马克`吐温则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收获!”科学家倒没觉得受到奚落,人家是行家,说的是事实呀。奚落你,那也是喜欢你!科学家能把科学说得这么生动吗?所以说,科学家挺佩服艺术家的。

“西方现代科学始于文艺复兴时代,而文艺复兴的主要任务和最大贡献都是美术。从表面看,美术是情感的产物,科学是理性的产物,互不相干。何以‘这位暖和和的阿特(an)女士会养出一位冷冰冰的赛因士(science)儿子?’究其原因,在于二者有共同的母亲,这就是‘自然夫人’,即源自‘观察自然’”。以上是梁任公的话。这正像他演说所讲的“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物理学家多是艺术家。牛顿是被苹果砸到头才引起了他的遐想,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是天上掉馅饼,哪会有什么启发呢?现在牛顿的苹果被称为“金苹果”。时至今日,数千颗人造卫星正在按照万有引力定律为它们“设定”的轨道环绕地球运转着,以至于阿波罗8号从月球返航的途中,当地面控制中心问及“是谁在驾驶”的时候,指令长这样回答:“我想现在是牛顿在驾驶。”这哪里是开玩笑,这是炫幽默呀!“为什么要研究黑洞呢?”霍金自问道,“为什么人们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因为它就在那里。”他这样回答自己。看,他就是罗丹的“思想者”啊!

化学家就更艺术了。英国最著名的化学家汉弗莱・戴维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起人、“湖畔诗人”的代表、“桂冠诗人”华兹华斯是好朋友。戴维首先发现化学物质N2O(一氧化二氮)能使人愉快得大笑不止。戴维把它命名为“笑气”,并以此与湖畔诗人们一起分享快乐时光。是戴维把科学实验与科学讲座变成了时尚流行文化。戴维魔幻般的表演还吸引了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促使她创作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接着另一位湖畔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创造出一个新词“scientist”,用来描述像戴维这样的人。所以说,化学家戴维是第一个科学家,“科学家”是由诗人命名的。

诺贝尔纯情地爱过三个女人,可第一个早逝,第二个是有夫之妇,第三个是辣妹,没一个修成正果。“杯具”呀!就这样被伤害,他还是设置了诺贝尔文学奖,专门奖励“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够艺术吧。

化学家太浪漫了!他们把稀有气体元素氦命名为太阳,把氧族元素硒命名为月亮。把原子弹元素铀命名为天王星,把铀后面的两种放射性元素镎、钚命名为海王星、冥王星。镭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能发出蓝光,被称为最美的元素。镭的发现者是居里夫人,粉丝梁衡为纪念居里夫人发现镭100周年,特意创作了散文《跨越百年的美丽》。

我是化学老师,我想做“艺术派化学家”。如果有机会表演,我最想说的一句台词是:“桂纶镁,锇砹锂!”桂纶镁是化学的形象代言人。桂是纤维素,纶是蛋白质,镁是金属。“锇砹锂”就是“我爱你”。我普通话不地道。请见谅!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史;学生;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46

一、化学史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 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

化学家探索化学规律的思维方式与化学理论一样,是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教师把叙述化学概念的发展过程(化学史)和讲解化学概念的基本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化学规律的过程,并沿着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探索途径来“发现”化学规律,由此学生就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例如,元素周期表的形成,它是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元素不断被发现而逐步形成的。当人们运用新元素的性质来研究材料时,为了寻找元素性质间的内在联系,许多化学家对元素进行了分类研究,但各种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仍然是一个谜。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发现了元素性质与相对原子质量之间周期性变化规律,制成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受时代的局限,门捷列夫未能揭示元素内在联系的规律,直到20世纪,人们对原子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的变化才定位于原子的内部结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的关系,据此,科学家对元素周期律、周期表作了一定的改进,成为目前的形式。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与形成是化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化学科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应该是积极的诱导、启发,让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适时地穿插一些与化学知识有关的趣闻轶事,引导学生追寻化学知识的来源以及化学家们成长的足迹,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亲近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如苯分子结构的讨论,它的不饱和程度大,但又不易发生加成反应。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终日苦思冥想。一天晚上在书房打瞌睡时,眼前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头尾相连,他猛地惊醒,由此联想到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单、双键交替结合而形成的环状结构。梦中的启发使他成功地提出了苯分子的结构,这“梦”来自于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去努力、去奋斗,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3.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经过了漫漫探索的道路。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饱尝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以及外界对他的不公正待遇,最终发明了安全炸药、无烟炸药等,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身后他用自己的财富设置了诺贝尔奖,奖励那些造福人类的有识之士,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者为之奋斗。

4. 结合我国化学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化学史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在学习到化学知识与生产和应用结合时,可以介绍介绍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古代化工的成就,介绍近年来,特别是建国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家对化学发展的伟大贡献,会深深打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从感知爱国素材到领悟爱国精神,进而追求爱国行动。比如,结合硅酸盐内容的教学,告诉学生大约在公元800年前我国就能制作陶瓷,英语中“china”一词就是西方对我国人民发明瓷器的永恒纪念,此外,我国人民春秋晚期冶铁,战国末期炼铁,宋初冶金,西汉发明造纸术等史实寓于教学内容中,足以使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我国的化学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果能把化学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相互渗透,并且融入到化学教学中去,对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化学史,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学习科学家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从中了解到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在知识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二、化学史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与科学素养相关的内容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在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如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等。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化学史实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良好科学素质。

科学方法贯穿于科学认识的始终,是认识主体正确反映认识客体的主观手段。在化学史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化学家不是盲目地进行研究,而是有一定的科研方法:观察、假设、实验、记录、数据处理、发现规律、用规律反过来指导实验等。通过仿照化学家的研究方法,重复化学家曾走过的路,如模仿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钟罩实验等,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即使将来他们离开了学校,也会借助于科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在科学知识不断更新中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再学习。

三、化学史教育渗透化学教学的方法

1. 结合教材,适时渗透

化学教学本身就应渗透化学史教育,二者必须同步进行,协调一致,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教材中经常有些理论、定律、实验、现象、仪器、方法等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例如门捷列夫周期律、丁达尔现象、侯氏制碱法等。无机化学中许多元素的发现,有机化学中许多化合物的发现,许多规律的发现都包含很多有趣的故事,在每个章节开始时往往都有引言,如能讲述这部分内容的发展史,将有利于学生完整地、系统地握知识。这些内容可根据教学情况而适时插入。

2. 追踪历史,设置情景,模拟过程

在教学中可选择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或著名的发现事例,经教师归纳、设计、整合后,编成富有启发性的村料,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发现的思路,模拟一遍科学家发现的过程。这样做虽然算不上真正的科学研究,但这种探索过程是具有创造意义的,它为学生今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应用化学史知识设置故事情境,既渗透化学史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以“趣”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讲解原子结构时,结合卢瑟福试验,讲述严密的科学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加上精确的试验,使他成功地打开了原子神秘大门的丰富史实。这样,使学生大开眼界,在兴奋不已的同时陶冶了情操,鼓舞了斗志,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3. 课堂内外相结合,多种形式,开设专题

化学知识的教学中应贯穿、渗透化学史的教育,必要的时候,我校专门开设专题讲座和化学社,让学生从这些讲座和自己设计的探究性实验中认识到化学家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什么实验方怯,提出过哪些大胆设想,克服过哪些困难险阻,最后才创建新的学说、理论或取得成果。以讲述某一问题或知识的发展、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网络,把化学史同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方面的专题也是很多的,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原来如此、探索与发现等,大到化学分支的发展史,小到一个科学家的生平、一个定律的发现,都可以作为专题内容。同时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一个发明创造都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劳动。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同化学发展史的结合,对于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引起广大化学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宗寅,吕志清.化学发现的艺术[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第9篇

正因为化学元素的发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盲目性,因此发现新元素是非常了不起的,是非常珍贵的。 法国化学家库尔特瓦发现化学元素碘,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这次发现,是非常偶然,而且是在一只猫的帮助之下发现的。

猫咪懂什么元素不元素!它怎么会帮助化学家去发现新元素呢?

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当时,法国统帅拿破仑正发动着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他率领军队横扫埃及,攻打波兰,占领意大利,继而又入侵俄国。战争需要大量的火药,由于连年战争,制造火药的硝酸钾非常缺乏,许多化学家正在研究人工合成硝酸钾的办法。法国化学家库尔特瓦也在研究硝酸钾。不过,他研究的是如何从海藻灰中提取硝酸钾。他把海藻烧成灰,把灰浸在水中,从水中提取出白色的晶体,这就是硝酸钾。

硝酸钾不断地被从海藻灰中提取出来。本来,研究已经达到了目的,证明从海藻中提取硝酸钾是可行的;但是,喜欢动脑筋的库尔特瓦没有以此为满足。他想,海藻灰的浸出液中除了硝酸钾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有用的物质呢?还有没有新的化学物质呢?或许这些提取液中还有什么东西等待人们的发现。

他不断地实验着,寻找着。实验还没有结果,却出了一次事故。事故是他的爱猫造成的。库尔特瓦养了一只猫,而且他非常喜欢这只猫。猫咪对他也很亲,经常跟在他身边,有事无事总喜欢“”地叫个不停。

这一天,库尔特瓦正忙着做实验,猫咪又来到实验室里,伏在桌子边上,仿佛在看主人做实验。突然,不知什么原因,这只猫向上一跳,跳到实验桌上,“噗”的一声,把库尔特瓦放在烧杯里的浓硫酸碰翻了,浓硫酸正好倒进了海藻浸出液的烧杯里。库尔特瓦急忙用手去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猫咪自知闯了祸,知趣地跑掉了。

伟大的时刻却到来了:库尔特瓦注意到,当硫酸倒进海藻浸出液时,突然升起了一股紫色的蒸气,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闻的气味,直呛他的鼻子!

他心里一阵激动。他猜测,浸出液中一定存在着新的物质,也许是新的元素!

这种紫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是什么呢?

他重复了猫刚才无意中犯错误时所完成的实验。他又一次得到了紫色的烟雾,又闻到了窒息性的气味!

他收集了这种挥发出来的物

质,获得了一种紫

色的、漂亮的晶体。对它加以分析后,他发现,这是一种新的元素!

库尔特瓦为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碘”,意为“紫色”。

没有撞倒溶液,库尔特瓦会不会发现碘呢?

他当然有可能发现。因为,他已经意识到浸出液中可能含有别的物质,已经决心寻找。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化学史;教育

一、结合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思想

结合化学史,化学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示并使学生汲取渗透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科学思想。因为,化学的历史不仅仅是化学发展事件的记录或复原,也是化学思想的逐渐演进,其内容是很生动的,所以它能使学生受到启示,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说认识主观和客观、理念和实践、人类和自然、个人与社会等丰富内容,学生从诸多的实例中,逐步掌握了用化学知识进行思维的技巧,更有利于掌握新知识。

在微观领域的研究中,如果不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发现和理解它们的奥秘。而这种科学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化学教学与化学史的结合而得到培养。人们对原子及其结构的认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803年,当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论时,作为一种微观粒子的原子,还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去验证,但就在这种情况下,道尔顿却能充分肯定原子的存在,而且对原子的不同类型、质量和性质、大小等方面提出了科学论断,进而系统地提出了原子论,这里仅仅依靠经验或单凭感觉是不够的,而必须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理论思维的作用和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即透过现象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找出事物内部的联系,并对现象作出统一的说明。

许多化学史都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培养,而这种培养是现代化教学所强调的,因为现代化教学强调的是提高和发展学生化学智力,而化学思维(科学思维)是化学智力的核心。教学中结合具有化学方法的历史或化学智慧历史的化学史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作为活动的知识结论,而且可以学到反映在认识活动过程中的研究方法,从而可以学到运用知识去发展知识、创造发明的能力。

二、结合化学史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不是直线、一帆风顺地发展,化学的发展也是这样,它是在克服理论同实践、理论同理论等一系列矛盾中前进的。化学家个人的研究过程也体现了这一点。

化学教学中,如果对化学发展的迂回曲折情况予以回避,只注重于现成的化学结论,这样就会认为化学发展总是那么一帆风顺。这种没有经过失败或错误教训的折磨而直接获得的知识是比较肤浅和脆弱的,它经不起人们对它的诘难。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受到认识、实践条件、指导思想、事物发展过程等限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握事物的本质的正确的结论,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总会或多或少地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我们总不能永远地从胜利走向胜利,而失败和挫折对于成功来说亦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可以从失败中学习,总结出教训,从而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于化学史中的一些曲折,应当给予应有的重视,把它作为一种衬托,进行是非、正误的对比,可以更深刻地去阐述知识。

比如,我们在讲电离概念时,可以介绍1883年阿仑尼乌斯从实验中发现并提出电离概念,立即遭到门捷列夫等当时一大批知名科学家的反对,他们不清楚电解与电离的区别,仅以电解来证明电离的错误,嘲笑阿仑尼乌斯,这正是我们在刚学电离知识时易犯的错误,后来,范霍夫等人通过“冰点降低的反常”等一系列实验,才确认了电离过程的存在,确定了电离学说。

通过正误对比,学生就会在思想矛盾的不断冲突和矛盾的不断解决中,把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而且通过这样的正误对比,也可以避免对现有知识的认识上犯连过去科学家也犯的错误,正确地理解知识。

三、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举世闻名,如黑火药、造纸术、湿法炼铜的发明,煤、石油、天然气的发现,钢、铁的冶炼等。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我国著名化学家、“侯氏制减法”的创始人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通过介绍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理想和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让学生了解了化学的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这一过程凝聚了无数化学家不懈地追求和探索。从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到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从经典的共价键理论到现代化学键理论,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道难关的攻克,都是从无数次失败中取得成功的。中学化学教材中许多科学发明,都体现了化学家的开拓创新精神,是学生学习的好素材。创新,科学就发展、就前进。保守,科学就倒退、就停止。

四、结合化学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化学史本身就是人类认识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发展史。整个化学史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化学发展的过程中不免出现错误的或唯心主义的认识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但是最终还是辩证唯物主义取得胜利。这些可以使学生自觉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其一。其二,目前学生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实验的倾向, 其问题所在是对实验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这对培养学生能力十分不利。通过在课堂中穿插化学史知识的学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化学史本身可以说是一部实验史,化学家们的所有成果都无一例外地是通过无数次科学实验才得到的, 每一位化学家可以说都是出色的实验家。波义耳曾经说过: 实验和观察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基础, 化学必须依靠实验来确定自己的定律。化学发展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当然, 科学实验须有科学理论指导才能得出科学结论否则,真理碰到鼻子尖上也发现不了真理。学习化学史会使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中理论与实验的辩证关系。

第11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青少年人格;培养途径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强化化学教学的育人功能,努力培养其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途径着手。

一、结合化学发展史进行爱国教育

化学史中的爱国主义内容非常丰富,我国科学家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不胜枚举。我国古代科学家创造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比欧洲早了近一千多年,其他如酿酒、冶铁、陶瓷等化工技术,都远超于世界各国之前,它们的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

在近代,我国化学家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举世瞩目。解放前夕,我国科学家侯德榜为打破西方列强对我国制碱技术的封锁,发展中国的制碱工业,决然放弃在外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落后贫穷的祖国,经过数年的刻苦攻关,终于研制成功了侯氏制碱法这一享誉世界的科研成果。为造福人类,他毅然决定将成果向世界公开。这种爱国情怀和高尚人格,值得我们学习。解放后,我国化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以及分子结构与天然分子相同的核糖核酸,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走出了第一步;我国化学家研制的新型材料保证了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让学生透过华夏民族科学发展的灿烂历史和历代科学家爱国奉献的事迹,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把热爱祖国的激情转化为刻苦钻研知识的动力,培养他们的高尚道德人格。

二、结合科学家奋斗史进行道德品德教育

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探索、征服自然的奋斗史,也是人类实事求是、不畏艰辛的科学态度的验证史。卤族元素氟、氯、溴、碘的陆续发现,就是化学家求真求实科学精神的有力证明。可以说盲从轻信和主观空想使人们失掉了许多机会,但化学家们持之以恒地追求终于大功告成。在教学中以具体例子展示化学先驱们追求真理的顽强毅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高尚人格。

如在讲到有机物苯的教学中,向学生简介凯库勒在研究苯的分子结构时,几天几夜不休息,有一天在晚上做梦,梦见六条小蛇头尾相接旋转运动,组成了正六边形,受到启发,终于得出了苯分子的结构式——凯库勒式。这种灵感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凯库勒长期废寝忘食拼搏的必然结果,说明天才和灵感出于勤奋;通过介绍空气、分子、原子、元素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居里夫人研制分离镭的艰辛历程,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品质;介绍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九号、十号分别与空间站天宫一号的准确对接和成功返回,都是无数科学家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从小学会自立自强和与人合作。让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沐浴高尚人性的光辉,学会在挫折前屡败屡战,在学习中自觉地砥砺坚强意志,用科学家的伟大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促使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

三、结合化学知识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和人格培养,纠正唯科学化倾向。教师要教育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拥有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情感,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要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动手进行化学实验,在实验中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对于效果不好、操作违规、浪费药品、损坏用具等不良行为,都应责成学生严肃对待,立即纠正,从细微处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健康人格。

四、结合生态污染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地索取,导致了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加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日益严重,诱发了气候失调、洪水肆虐、温室效应、地震、海啸、有害垃圾、酸雨等,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意识,保证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化学课教学应注重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理念,尽可能地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在化工生产中采用环保材料,在无毒无害条件下进行反应,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吸纳,实现零排放,提高原子利用率,生产出有利于环保和健康的绿色产品。

五、结合化学理论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学习化学变化概念时,列举碳与氧气的反应由于反应物量的相对多少与反应条件不同时产物不同的结论,引导学生认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通过指示剂的变色与溶液的酸碱性来认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通过酸的通性与酸的特殊性来认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通过化学平衡随反应量及反应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移动、核电荷数的递增引起元素种类的改变、浓硫酸与稀硫酸由于浓度的不同而引起化学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认识量变质变规律,逐步领会和理解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充满矛盾、互相联系和影响、不断变化和发展、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全面地分析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措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意志品德和人文素养等教育,有效培养青少年道德人格,使他们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华强.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J].湘潮,2008(7).

第12篇

阿司匹林可以称得上是现今最著名、最常用的药物了,因此还上了吉尼斯记录。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阿司匹林达1千亿颗,用60亿去除,平均每个地球人每年可“享用”16-17颗。诚然,大多数人可能从来不吃阿司匹林,但有的人却几乎天天服用阿司匹林。我想跟大家讲讲阿司匹林的故事,是因为确信在这个神奇的故事里有许多让大家对化学这门科学对人类的贡献有更深入的了解。

如今的阿司匹林是地地道道由化学家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的药物。而想到去合成阿司匹林用作药物却不是偶然的,是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结果。阿司匹林的原型是化学家从柳树皮里提取出来的化学物质,叫做水杨苷,化学家怎么会想到从棚J树皮里提取水杨苷呢?这要话分两头,一要说说柳树皮,二要说说柳树皮里的水杨苷。

你是否见过动物在生病时会去啃草、啃树皮的情景?我家养过猫,我曾多次见过猫嚼食狗尾巴草使自己反胃,吐出胃里被猫毛缠裹的不能消化的食物。人也是动物,得了病找草药可能是本能。我国古代传说里不是有个遍尝百草的神农氏吗?柳树是世界上分布较广的植物之一,柳树皮有一种特殊的苦味,古人自然会尝一尝的。据记载,两河流域的古苏美尔人就已经有用柳树叶子治疗关节炎的记载。古埃及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已经知道干柳树叶子的止痛功效。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5世纪记录了柳树皮的药效。许多文章里提到,我国也很早就发现了柳树的药用价值。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柳之根、皮、枝、叶均可入药,有祛痰明目、清热解毒、利尿防风之效,外敷可治牙痛。不过我在网络上普查过,没有找到在《神农本草经》的哪篇哪页上有这样的记载。在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里有等门一章是记载“柳”的,那是该书的“术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柳”,其中明确提到柳皮的只有两处。一处是“猝得恶疮不可名识者:柳叶或,皮,水煮汁,入少盐,频洗之。(《肘后方》)”。另一处是“汤火灼疮:柳皮烧灰,涂之。亦可以根白皮煎猪脂、频敷之。(《肘后方》)”。其他几处提及的不是柳枝就是柳华(即柳絮)或柳根,并没有明确提“柳皮”或者柳树皮,更没有“内服”的记载。若将柳皮烧成灰,据现有的化学知识,上面提到的水杨苷早就化为乌有了,也不能算作我国古代用柳树皮治病的记载。

柳树皮的药效源自它含有一种叫做水杨苷的物质。据记载,1763年,有个英国人,姓“石头(Stone)”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了用柳皮粉医治发烧的疗法,声称柳树皮还能治疗疟疾,他的理南很简单,柳树皮跟能治疟疾的金鸡纳树皮一样有苦味(很像中医的类比思维)。这个石头很是开化,5年后终于在柳树皮里提炼fIl一种苦味的黄色结晶体,就是现在人们称为水杨苷的物质。

1828年,法国药学家亨利,勒罗和意大利化学家皮里阿又从水杨苷里分解出水杨酸。后来德国化学家赫尔曼·科尔贝成功实现了水杨酸的人工合成,但水杨酸作为药物并不成功,它有一种极难吃的味道,而且对胃的刺激作用很大,许多患者甚至认为用它来治疗比病症本身更难忍受。尽管法国化学家戈哈特1853年就合成了不纯的乙酰水杨酸,就是阿司匹林!不过阿司匹林这个药名是1890年由在德国拜尔药厂药学部的犹太人化学家艾兴格林起的(德国犹太人的姓氏很怪,艾兴格林的德文原意是“绿色橡树”)。1899年,拜尔公司给约3万名医生发去阿司匹林的宣传资料。很快,阿司匹林就成了世界上最畅销的药物,、

不过,德国拜尔药厂发明阿司匹林的故事有另一个版本。拜尔药厂的霍夫曼其父亲患有严重关节炎,但他的胃却无法承受水杨酸的刺激。能否在治疗关节炎时避免或减轻对胃的伤害呢?这引起了霍夫曼的极大关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据传主要是为了帮他父亲找到更合适的药物),他翻阅了大量化学文献(其实哪有什么大量文献)。当时的观点认为水杨酸刺激胃粘膜的原因在于它是酸性物质,于是他在一连串的化学反应中加入这种化合物,并通过一种乙酰基将其中某个酸性部分覆盖,最终将其转化成乙酰水杨酸。他发现乙酰水杨酸在减轻对胃部刺激的同时,治疗效果反而更强于水杨酸。而艾兴格林发明阿司匹林的故事是在1944年,76岁高龄的艾兴格林被纳粹关进了特莱西恩施塔特集中营,他开始回忆自己与阿司匹林的往事,也正是在那里,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名字已经从历史中抹掉了,而原因仅仅由于他是犹太人(14个月后他被苏联解救出来)。

到了1971年,阿司匹林止痛、消炎、降温的药理才被英国伦敦皇家医士学院药学教授约翰,维恩及其同事在《自然》上发表的研究论文阐明。但这只是神奇药物阿司匹林开辟新篇章的开始。

1971年英国科学家约翰·文姆发现了阿司匹林能预防血小板凝结,可以减轻血栓带来的危险。从此,阿司匹林从一种解热镇痛药物变成一种心血管类药物,在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5 min就通过审批,这在医药史上是极罕见的。现在看心血管病,医生都会开小剂量的肠溶性阿司匹林,用于降低血液黏滞度,防止血栓的形成。

最近,阿司匹林这种神奇药物又添加了新篇章。2012年3月,纽约市立学院研究人员在3月m版的美国化学学会《ACS药物化学快报》发表的论文中写道,一种新型阿司匹林能够抑制结肠癌、胰腺癌、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白血病等11种恶性肿瘤细胞生长,而且无损正常细胞。这种“超级”阿司匹林名为一氧化氮硫化氢(NOSH)阿司匹林。药名好长,其实从化学的角度讲并不复杂,只不过是对阿司匹林的分子进行一番改造,使之能够在人体内释放出2种非常简单的分子:一氧化氮和硫化氢,它们的组成非常简单,一氧化氮的化学符号是NO(分子式)。硫化氢的化学符号是H2S(分子式),NO分子里只有2个原子——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H2S分子里只有3个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硫原子。研究人员发现,一氧化氮硫化氢阿司匹林对培养皿中癌细胞的效力,24h后比普通阿司匹林强10万倍,72h后强大约25万倍。另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实验鼠携带人类结肠癌细胞,让它们口服一氧化氮硫化氢阿司匹林,结果癌细胞自我消亡。肿瘤萎缩85%。有效抑制了癌细胞扩散,显著延缓了肿瘤生长,而且对实验鼠无毒副作用。化学对人类探索药物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