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4 07:2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和展现知识点的方法相对单一,学生参与兴趣不强,造成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理想。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事先准备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只需要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课件内容展现出来,既节省了以往写板书的时间,也可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整个教学内容连贯、完整,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并运用知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也善于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与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能力,对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应该意识到,小学生阶段的思维空间与理解能力受限,对小学教学中的一些“概念”难以理解,此时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幻灯片”时,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PowerPoint”软件,更不知道如何操作;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尝试,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PowerPoint”作品,由教师进行点评。在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时,教师要善于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将优秀的演示文稿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来说,学生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获取知识。例如,以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为例,在学到“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搜索“对称图形”的图片并在课堂中讨论,学生通过下载图片、观察与对比图片就会发现,这些图形有非对称和对称,其中对称图形也可分为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由于图片是由学生自己搜集的,再加上平时学习、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因此学生形成了发散性思维,展开独立的思考并获得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自主探究、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并且意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是学习与生活的必备工具,加强对数学学习的重视,意义重大。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将知识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可选择某道能够“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对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独立解决问题、运用已学知识点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数学教材中的“相遇”问题,知识点强调“两个物体的速度之和×两个物体的行走时间之和”,最终获得路程。但是这个讲解过程比较抽象,小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两个小朋友分别从两地出发,相向行走,十分钟后两人相遇。首先,采取线段图的方式,体现出两人走过的路线,计算路程之和;然后展现他们每分钟经过的路程,计算速度和;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语言讲解,而是以动画展示过程为主,学生反而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保证了教学效果,可谓一举多得。由上可见,信息技术已成为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在小学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活跃小学教育课堂的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伯玲蒋瑛张丽娟单位:长春市第七十四中学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接着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我想: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能动地利用多条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改革目标模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向以课堂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挑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渠道。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我们还要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并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这章中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教育还应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整合,这包括知识与能力的整合,智商与情商的整合,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习俗的整合,以及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互动的整合。寻求共同的课程文化价值就是课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线,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课程对共同文化价值的合理表达。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
由于小学生是初次接触信息技术教育,对信息技术操作有很多都是不熟悉,甚至是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因此小学生在初次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只要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操作就可以了。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操作主要有一下几点:(1)懂得如何启动和关掉计算机;(2)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基本用法;(3)知道如何使用鼠标和在键盘上进行简单的打字;(4)在网上搜索查找资料;(5)会使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画图软件,知道如何用计算机中的office系列的PPT、WORD、EXCEL等的操作。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目标
由于小学生是第一次解除学习信息技术,所以他们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都是基础性的,所以老师给他们既定的教学目标也不应该过高,要恰当好处的为他们制定教学目标,使他们在追求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在其他教育改革基地的测试调查显示,适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能通过打字或者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各项基本操作;(2)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数据,解决现实生活中事情;(3)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并在使用过程中规范使用;(4)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指导生活和学习。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计算机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在学生使用的过程中注意一些须知事项。学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除了需要老师认真教学之外,还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多观察和发现。学好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策略方法:
(一)言传身教,让学生注重操作规程。
计算机是一种高端而精密的仪器设备,操作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在第一堂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中,应该对学生言传身教,让他们对计算机的各种操作有清楚的掌握了解,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在初次操作中,老师要详细的告诉学生每一个细节、动作、要旨。首先,老师要让学生学习如何规范开启计算机,这是首要的也是必须的。在主机上有一个黑色按钮,学生在按一下之后就等待计算机开启,不要急急忙忙地连续按开机键。在使用键盘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左手放在键盘左侧,小拇指控制QAZ键,无名指控制WSX键,中指控制EDC键食指控制RFV键,右手食指控制JIN键,中指控制OKM键,无名指控制PL键,小拇指控制[;:键,大拇指则控制空格键,中间的TYUGHB键则两手中指随意控制。之后老师便让学生自己操作,学生也要在练习中好好操作,不能乱敲打键盘,这样会导致键盘失灵的。此外,鼠标、画板、PPT、RORD、硬盘的使用,学生要自己多多摸索,不会的主动向同学和老师寻求帮助。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有了初步的掌握,而且懂得如何规范操作,这对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良好的奠基作用。
(二)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在学生熟悉掌握了计算机一些基本操作步骤后,老师便可以让学生将他们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让他们在快乐中更好地学习知识。当快到母亲节或者父亲节的时候,学生可以应用计算机中自带的画板,为父母画一张画。在画画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图片的需要,选用各种颜色的图笔来描绘。他们可以改变图片的色彩,改变线条的粗细,画错的部分可以使用橡皮擦擦掉。此外,小学生还可以借助计算机中的多媒体播放器,给自己描画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最后用其他发送方式发给父母,表达自己对他们浓浓的爱意和关心。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对画板、音乐以及其他各种系统的简单操作,这种学习方式不但使学生温故知新,而且还将其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用PPT和WORD相结合,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课表。在制作课表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字体大小、字体的样式,字体的倾斜程度等,还可以将字变成自己喜欢的颜色,加重、加底纹……利用PPT给课表在加一些自己喜欢的图片,设置图片的样式,将图片置于课表时间和科目的下面。在制作课表的一些列动作中,学生熟悉的掌握了PPT和WORD的操作,还制作出了自己在学习中使用的课表,解决了课表样式单一简单的问题。
(三)游戏进课堂,带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个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只学习信息技术是非常枯燥的,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打字游戏来来练习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例如,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打字技巧和手法,老师可以举行打字比赛游戏,利用金山打字通,看哪个同学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字字数最多,而且出现的错误最少,哪个同学就算获胜。小学生的争强好胜心强,为了获得胜利,他们会在游戏比赛中竭尽全力,使用自己所学到的全部本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使学生们在比赛中熟悉的练习打字手法。此外,老师要有选择、有计划、有组织地给学生们挑选一些游戏,既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又可以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例如电脑系统中的“扑克大战”和“排地雷”,老师可以利用这些小游戏来锻炼学生对鼠标的使用。通过以游戏进入课堂教学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而且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时获得快乐,可谓是一举两得,学习娱乐两不误。
四、结束语
一、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所担任的角色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实质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教师是科学课堂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消极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技术走进科学课堂之后,教师从单纯的教学者转变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主导者、学生获得知识的引导者。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观察面包发霉的过程,并试着解释发霉的原因和条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全班同学进行汇报与交流,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和补充,并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探究的成果。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探究的主导者,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符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在传统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安静地坐在底下认真听讲。信息技术走进科学课堂之后,改变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录音机、放映机、计算机软件、影像和PPT等现代教学媒体大大丰富了科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学习资源变得多元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这一单元时,学生从小就对宇宙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课前我就让学生先回去收集有关宇宙的知识。大部分同学通过网络进行收集,并将收集到的内容和图片通过打印或拷贝的方式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与交流,学生课堂主人翁角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帮助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补充,并在电脑上展示出来,播放有关宇宙的短片。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丰富了科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主要来自课本、实物、模型、挂图,是一种静态的、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走进科学课堂之后,教学模式变成是动态的、多样的、开放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种子的萌发》这一课时,学生对于绿豆芽是如何长出来的很难观察得到。这时,学生通过观看种子慢生长过程的视频来获得对种子萌发的认识,更加直观具体。因此,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科学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信息技术转变了科学教学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养成,培养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科学课教学中,课堂教学工具主要有教材、教案、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教师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课堂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和如何安排都是围绕教师进行的,学生学习知识也是受制于教师而被动地学习。信息技术走进科学课堂后,改变了科学教学的方式,利用计算机,多媒体、PPT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W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垃圾的处理》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对所居住小区的垃圾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垃圾的这种传统处理方法存在很多的问题,对环境会造成二次污染。然后在网上查找相关处理方法,找到了更好解决垃圾处理的方法,将其写成报告,以邮件的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和建议,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和认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明白了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灵感、创新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
五、信息技术,改转变了教学评价体制,使评价变得全面化、全程化、多元化
在传统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最后的考试成绩为准,是一种终端性的评价,也是一种“定性”评价。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教学评价体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现代教学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民主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过程全程化,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优化;策略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有明确的任务与目标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若想教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与目标。那么该如何去做呢?
1.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书写能力及计算能力等基础能力的课程。
2.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2)信息能力。(3)自主学习能力。(4)信息品德。
3.加强对课程整合的了解。现在的教育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其他课程进行探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所学课程的有效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的整合,能够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抓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领导者。教师这种特有的权威性,理所当然地将老师自己摆在重要位置,学生必须围着老师转。可是,在如今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教师只有正确认识,端正自己的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竞争者、辅助者、学习者、导学者。
三、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整体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
在信息教学中,我认为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整体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本身要充分探究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教材,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针对学生当前的状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传授知识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有自己的特色,不受教材、课程标准的束缚,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状况制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然后再分成小的教学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落到实处。例如,在学习制作幻灯片时,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软件、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教师最后给予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课堂得到了优化,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也越来高,国家以及社会也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将信息技术纳入到了我国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然而,在当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显得十分重要。
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一)缺乏相应的重视
由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落后与城市,与信息技术网络的接触并不是十分的紧密,这就使得农村地区部分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并不是特别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还是认为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学科为重点内容,在制定课程安排设置之时,信息技术课程所占据的比例较少。同时,部分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配置不足,甚至部分学校根本就没有配置专门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接受不到专业指导,信息技术素养得不到提升[1]。
(二)缺乏教学目标性和计划性
在当前小学阶段该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明确教学目标,为今后的教学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让学生接触网络知识和技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然就当前国内农村地区的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考核非常的随意,对学生的要求几乎没有严肃性可言,而且缺乏教学计划性,这导致教学工作呈现出松散的局势,加之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和生理成长不成熟,以致于在教学实践中只是将信息技术课作为游戏活动课对待,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不够重视,计划性和目标性差。
(三)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从当前国内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成果来看,并未将上述要求有效的落到位。比如,在教学实践中,只是简单的进行理论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讲解,采用的是传统的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方式,以致于很多学生不知所云;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老师所讲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没有联系,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没有实用价值,从另一个侧面来讲,老师的讲课也就失去了实质意义,实际应用价值也不大。在该种“尴尬”的教学情境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受到了限制,以致于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2]。
二、当前农村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通过以上对当前国内农村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既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又要加大执行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思想层面上应当提高给予高度重视
基于以上对当前农村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学问题分析,首先就需要学校以及教师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学校方面,应当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且加强对小学信息技术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既要能够引进来,又要大胆送出去。具体而言,就是要重视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有经验、有方法的老师;同时,还要对现有的任课老师进行再教育、再培训,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观摩、教学交流活动,保证老师能够适应当前教学要求[3]。
(二)加大教学机制和措施执行力
第一,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切实履行好职责,按新课改的要求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在各类教学活动开展实践中,老师应当严格遵守情感、能力以及学生的有效认知等目标管理要求,切实落实好教学过程中的章节要求以及操作实践中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的基本功更加的扎实。比如,在教学时应当注意主要的教学任务,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活学活用,如开通自己的博客,并对其进行装饰;同时,师生对学生的博客及其装饰情况进行点评,使他们不断改进,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第二,致力于学以致用。对于农村的小学生,他们比较关注的是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有用、或者将来对自己有没有帮助,尤其是前者的诉求较多。为此,任课老师应当摆脱对教材的过度依赖,而是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学,力争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有用,或者至少让他们感到有用。比如,幻灯片制作及相关知识讲解过程中,需先系统化讲解,然后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将生活中的图片插入幻灯片,并在学生作品中选出比较好的作品供大家欣赏和学习[4]。结束语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之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要想得到快速的提高,就必要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学过程的思想重视,并加大执行力,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开展活动,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兰晓芳 单位:内蒙古商都县春明小学
参考文献:
[1]刘小娟.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2):107.
[2]张鑫.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小作家选刊,2015,(15):175.
【关键词】小学教育 信息技术 教学改革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提高,我国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也是非常显著的。为了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了让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提出了如下的建议和方法。
一、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现状
笔者结合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进行了调研,发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够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水平有限、教学术语表达不恰当、提问方式不准确等等。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出有限时间的作用,使得教学效率不高。
二、影响信息技术教学的原因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既要兼顾着正常教学,又要负责学校文件收发、文字录入、学校资料的整理工作等,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够很好的负责教学工作,不能够认真备课,不能够很好的组织好课堂教学工作。而且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往往教师的理论性讲解占据着很大的时间,就导致了学生上机时间的缺失,再者说因为教师的演示过程很快,学生只能够记住几个步骤,导致学生不能够真正地掌握过程。
三、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所以说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天性都是活泼好动的。我们应该本着这一观念,进行认真地组织课堂教学。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利用学生好动的天性,然后进行上机次数的提高,更好的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有参与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应该尽量的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从生活中获得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所出现的问题。还应该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着重的强调学生参与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程。
比如说在某市实验小学当中,李老师对于这点就做的非常好。在进行信息技术公开课的试演当中,首先李老师下载了一个打字游戏软件,然后进行了打字训练游戏,让学生们进行分组打字练习,在这场练习当中,小强和小明(化名)的成绩是最优异的,李老师当即在本子上记录下来,然后在期末的时候,进行奖励。这样做不仅使得学生能更加的有上进心,而且还能够使得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能够更好更认真的学习。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下,信息教育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握好了信息教育学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只有把握好了教学方法,只有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才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实施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培养出发,对学生思维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从课程实施角度来看,基础教育阶段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有着极强的实践性特征,是应用型课程与综合型课程的结合,因此传统教学观念并不能对这一课程实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课程教学模式亟需革新。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1.情境导入
教学情境的引入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革新的首要步骤,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的关键所在。通常教师会将特定的学习任务融入教学情境创设当中,并给出有效的任务提示,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有裨益。
2.合作研究
在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探究式学习,在合作和相互研究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一环节还需要从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方面侧重课程知识与能力的相互统一。
3.实践巩固
实践操作环节也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可开展必要的组内讨论,在实践操作中理清思路,重新架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形成也有积极的指导价值,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必要前提。此外,这一还击中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4.作品展示
针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与交流还击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思想交流以及经验总结等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应当客观评价学生作品,在积极肯定学生作品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自信与自尊,让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能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不断取得进步。
5.总结延伸
在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理与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就特定的主题内容进行必要的概括与延伸,引导学生不断探寻更加广阔的知识空间,同时也刺激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有效的知识总结与延伸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突出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效果
小学信息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分层次教学的有效运用从掌握学习理论方面突出了传统课程教学与现代课程教学之间的差别,并从课程基本实施需求方面体现出现代化教学模式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作为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分层次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是课程教学实施效果的有效保证。值得注意的是,分层次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有一定基础。
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具的促进作用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想象空间,这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极为有利。然而,就现有教学实施角度研究,固定的教学工具显然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这一局限性在教学效果方面也有所体现。多媒体教具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这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对于教学效果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现代技术发展背景下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革新。此外,多媒体教具还能从教学氛围营造方面促进教学模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
3.实现课堂教学的全方位互动
全新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与学生实际的心理特征相吻合,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接受程度。一味地灌输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课心理,同时对于知识的讲授也有诸多不利。变更传统的讲解与管制模式,全新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应当建立在人机互动的基础之上,从学生课堂主体性方面实现教学过程的全方位互动效果,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可向教师直接提出疑问,而学生之间也可就存在的问题互相合作和交流,在实践和操练环节中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4.教学过程应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其核心环节需要考虑到学生基本的知识接受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被充分运用到,这同时也是信息技术重要性的一种体现。因此,实际的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模式的构建还是教学内容的设计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将年龄因素和能力因素纳入教学模式构建的考虑范围之内,这对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效果极为有利。此外,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也是需要在教学模式中体现的核心要素。
从以上内容分析中不难看出,对于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而言,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不仅需要从新课程理念方面汲取重要的设计理念,同时也需要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突出教学模式与学生心理认知之间的协调性,将感知与运用融合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这对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这些都是需要在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构建中体现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应密.正确认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10).
[2]焉凯,朱立斌.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研究[J].福建电脑,2005,(03).
[3]王伟.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途径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3).
【作者简介】
关键词:提升;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学习效果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授课方法和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使课堂的主体,那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学生有什么问题能当面反馈给老师,老师在作出调整,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媒介上要与时俱进,使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开展授课,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有用性。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但是无论采取那种教学模式都必须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比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模式等等。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要反复详细讲解,要结合经典案例和实践操作进行循环讲解,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学得会,提升学习效果。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还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常识。对于信息技术来说,已经成为当下工作和生活的有效媒介,所以每个人既要学会使用,又要懂得起最基础的维护与维修,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对信息技术有一个全新的全面的认知。
2改革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作为推广素质教育的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现有的教学体制导致信息技术课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的小学生也不重视信息技术学习。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优化课程教学,首先就要革新教学思维,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是信息技术老师需要思考的。信息技术授课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践授课,确保硬件上的需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也要改变,如果按部就班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根本调动不起来。信息技术课重在实践,重在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知识,改变认知,让学生在参与中有所启发,并且习得相关的技能。为此,在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这些教学模式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信息技术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还有就是学生的“学”,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师生配合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教师一味的讲授,不观察学生,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状况,教学过程中容易偏离目标,学生如果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者思路的话,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并不是教师讲授了什么知识,也不是教师尽可能讲授多的知识,而是学生经过课堂的学习掌握住了哪里知识,他们能否全面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尊重学生,了解学情。另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要与时俱进,颠覆常规课堂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信息技术情境教学等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4关注学生发展,开展层次化教学
小学生在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生活经验、智力发育、个性特征等方面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些反应在他们的学习上就是学习成绩层次不齐,高低有别,针对这种情况,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明白,既然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再教学的过程中仍采取整齐划一的节奏进行授课的话,那么是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必然会在学习上产生马太效应。为此,要想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这就需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搞清楚学生存在的差异,有效的划分学生之间的层次,实现层次化的梯度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娟.浅谈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研究,2012(08).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课程
论文摘要: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能够迅速地及时地准确地筛选和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也就使得我们的教育要面临一系列改革。作为一名信息课程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搞好信息课程的教学。下面我想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期待与大家交流。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的区别
在新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计算机是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如果没有计算机的网络技术,那就不可能产生今天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对于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可是计算机教育并不完全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相比较,它的综合性是比较强的,所涉及内容是非常的广。从严格意义来说上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计算机课程的特性。它兼有各种学科的特点。 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加强的人文、道德和法制的教育,让学生具有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并且能够负责任地使用好信息技术,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之一,为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明确教学的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基本教学基本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将来社会的影响。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国际上对于信息技术的定义相比计算机的概括范围要窄得多。主要是指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是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从定义上范畴较广的一个概念,中学生所要学习的信息技术是主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就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三)加强与其它课程整合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为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创造条件,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涉及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们完全可以有计划有意识地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的基础上,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方位的整合,从而达到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明确教师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充当这种特有的权威性,也就顺其自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当然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渠道不仅仅只是从教师那里,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应当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思想,也就是说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合作者、导学者和评价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2、合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间相互交流、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合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3、导学者: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学习。
4、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立努力的方向,通过学生自控学习,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转贴于
三、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当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相关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问题的探索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任务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拥有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同时“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适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的课程。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非常科学地提出了由外而内、循序渐进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实际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 “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比较清晰的思路、方法和脉络,同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且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近而培养出独立探索、思考和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到目前为止,“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任务”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去设计“任务”和编排“任务”非常的关键。
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因此随之去调整。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方法也非常多,灵活多样化。让我们大家的教学经验能够互相交流,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搞得更好。更上一层楼。这就是我个人的几点肤浅认识。与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引导》电化教育研究1999(1):3-6.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4]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案例分析》.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活力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47-0
教育部针对现今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为了让学生不拘泥于书本知识,更好的适应时展的需求,激发学生对于未知的领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而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则需要开发活力的教学策略,让课堂充满学习热情。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课程,他对提高学生独立动脑动手能力有相当大的帮助。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上,要一直保持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活力,这就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计算机课程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挑战性。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和统计,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发现,对于刚接触信息技术知识时,小学生是怀有强烈的学习热情,都表现出了有很浓的兴趣。这使得信息技术教学的起步很容易。课堂上学生和老师济济一堂,好不欢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技术的课程难度逐渐增加,学生学习也出现了困难。不少学生无法对计算机综合使用,对信息技术繁琐的知识不能很好的灵活运用,出现学习状况的断层。同时,不少学生对计算机认识不全面,只认为计算机就是用来娱乐的。学生对于使用计算机玩游戏,看视频,看小说是很热衷的。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细致连贯的课程,学生的学习耐心恒心不够支撑他们很好的掌握这门知识。这也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这时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活力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使课堂充满活力,我们需要对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以下是针对现今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状况提出的几点意见,希望对广大教师有很好的帮助。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1、教师要有自我开放的勇气,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环境
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活力教学,创造开放性课堂,首先自己本身需要把心态拓宽放平,这样就能在思想上,行动上达到自我开放的状态。面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要敢于拜托束缚,积极融入到学生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体验学习的乐趣。与学生融为一体,就能及地的发现他们学习的困难,在此基础上,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给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困难自己解决。若自己无法解决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对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老师要时刻记得在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要很好的实施教学策略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充满兴趣,同时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针对与学生自己生活相关的应用技术,采用鲜艳的色彩,活泼的动画以及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就想要去实践,使用。这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度大大提高,自我动手欲望强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知识,很好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3、在教学时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容易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厌烦心理,再加上长期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将会畏惧逃避。长此以往,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越来越低。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活力教学。例如,启发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老师适时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演示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到的专业用语,专业程序对学生来说是相当抽象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直观的向学生展示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可以很好的教导学生学习使用;设置奖励制度,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舞,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时适时开展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进入具有一定感彩及生动形象实物的特定场景中,让学生切身体验。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采用各种途径创造学习情境,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探索欲望,很好的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空间,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结束语:
保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力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不断探索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认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让老师教好信息技术,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 陈元媛.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活力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4)
[2] 董莹.如何使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J].现代交际,2013(4)
[3] 胡小苹.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J].教育艺术,2012(1)
【关键词】优化 观念 目标任务 课程整合 任务驱动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1.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1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2 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②信息能力;③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④信息道德。
1.3 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1.4 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2.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3.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3.1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求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3.2 “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3.3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