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时间:2022-03-06 09:36: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第1篇

关键词:中西方 文化 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

人类是从“类人猿”的人类始祖进化而来的,在最初,世界各地的猿人,并没有出现本质的区别,都要进行采集、狩猎劳动,在山体洞穴中过着群居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原始社会早期,中西方的原始人类并没有出现差别。也就是说,中西方民族及文化传统的差异,绝非是从人类诞生之时就产生的,而是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受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与影响的结果。

1.中国:农业文明

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中国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开始走上农业生产的道路。粮食作物成为了维系人们生存的主要食物,农业被视为“本业”、“主业”。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强、作物生长规律性强、易受气候和天气影响和劳动地点固定这四个显著的特点,中国在历史上形成的农业民族所特有的观念、意识以及文化特征都深受农业生产特点的影响。由此中华民族养成了善于总结经验、不屈不挠、勇于探索、顽强拼搏等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品质。

2.西方:畜牧业文明

畜牧业是欧洲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对西方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观念意识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直接影响。

和农业相比,畜牧业有受季节或天气影响相对较小等特点,导致了西方民族与以中华民族为代表的东方民族在物质、精神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差异。如:由于畜牧业受客观环境和自然规律制约和束缚相对较小的原因,极大的促进了西方人的开拓精神、主动进取精神、冒险精神、自我中心意识等等,形成了和中华民族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

二、中西方节日习俗比较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中西方节日文化有着同样的悠久历史。

从整体上看,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节日习俗上的差异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节日习俗的起源与目的不同。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原始崇拜、祭祀与神灵信仰等,主要目的在于祈求自身的吉祥幸福。而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虽然也有为自己祈福的成分,但更主要是缅怀上帝、求其保佑。第二是节日习俗的主题与内容不同。中国主要以吃喝为主,许多节日都有相应的节日食品。而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则主要以玩乐为主。

我们以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和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为例,看看中西方节庆习俗的差异。

1.中国的春节习俗

第一,春节的色彩。红色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喜庆色彩。因此,在春节期间,随处可见大红福字、大红灯笼、大红对联、大红花,一派喜庆和欢乐的景象。这一天,连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们也穿上传统的红色唐装,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第二,除夕年夜饭。中国人的习俗是除夕夜包饺子,全家老小聚在一起举杯共庆,互相祝福来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随除夕夜幕降临,便是万家灯火,鞭炮连绵不断,城市与乡村都沉浸在祥和、喜气的气氛中。

第三,守岁。除夕之夜除了吃年夜饭之外就是守岁。近些年来人们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晚会。春节晚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持续播放到新旧交替的午夜12点。午夜12点的钟声一响,外边的鞭炮声就此起彼伏,烟花闪闪耀眼,火树银花,把大年夜带入除旧布新的雄壮气势中。大家欢呼雀跃着:“新年好,新年到了!”家家电话声不断,互相祝福。

第四,压岁钱。中国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传统风俗,那就是除夕晚上或大年的早上做长辈的要给自己的儿孙们发压岁钱。压岁钱是父母、长辈对孩子们吉祥如意、快快长大之类的祝福。初一大早,孩子们穿上新衣,带上新帽,高高兴兴地到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们面前磕头拜年,然后揣着长辈们给的崭新钞票,尽情地玩耍,无忧无虑。

2.西方圣诞节习俗

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时间是在每年的12月25日。在其节日习俗中除了宗教仪式,必不可少的还有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礼物和圣诞宴会。

第一,圣诞老人。欧洲每年的圣诞节期间,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圣诞老人”是最受欢迎的角色。千百年来人们都相信,圣诞夜会有一位白须红袍的老人穿着大皮靴,背着大红包袱,乘坐由两只鹿驾驶的雪橇自北方来,从烟囱进人每个有孩子的家庭,把玩具、礼品装进孩子们的袜子。因此,孩子们人睡前都把袜子放在壁炉旁或床头,并给圣诞老人留些好吃的食物,作为他的夜餐。

第二,圣诞树。圣诞树是圣诞夜的必需之物。圣诞树一般采用松树,树枝上挂着各种玩具、礼品,五光十色小圆球,绚丽多彩的灯泡,树顶往往要装饰一颗明亮的星,以照亮“东方三王”赴伯利恒朝拜圣人的道路。

第三,圣诞礼物。圣诞节送礼物给家庭成员和好朋友的风俗非常流行。各家各户都准备了丰富的节日礼物,大人和小孩在圣诞期间都能收到圣诞礼物,常见的是同事及朋友之间互相赠寄的圣诞卡片。

第四,圣诞宴会。圣诞大餐包括作为主菜的家禽(如鸡、鸭、火鸡等),以及色拉、面包、蔬菜;最具特色的是各种甜点,甜点通常是水果饼、干果布丁或百果馅饼和冰淇淋。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国家的圣诞宴会上,都必须多放一把椅子,空一个座位,因为这是给“主的使者”耶稣准备的。宴会结束后人们便围着象征吉祥快乐的圣诞树唱歌跳舞。

三、结语

节庆习俗和婚礼习俗只能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小方面,我们在学习一种外国文化的时候,不仅要学习不同的文化形式,还要了解这些不同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掌握这些文化差异才能更好的彼此交流和学习。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多地随着交流与交往传向世界。与此同时,我国也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外来的文化,这些文化所蕴含的观念、意识逐渐深入人们的头脑。这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来说是一次开阔眼界的机会。今天我们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也要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和要素,取长补短,以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贺毅(主编).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285-298

[2]李军、朱筱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29

第2篇

关键词: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来源于三种不同的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在这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所表现出的文化是最有特色的,印度文化居中。中国人认为印度与中国同属东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西方则认为印度文化属西方文化的部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中国文化。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就说过这么一段有理有情的话:“我很想向任何人建议进一步亲自看一看中国哲学的伟大经典和中国技术发展的历程。它是如此令人神往,因为印度文明虽然也是有趣的,却更多的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但中国文明则具有完全不同的、难以比拟的美,而且这种唯一完全不同的文明能激励人们对它产生最深的爱和最深厚的研究愿望。”[1](p5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用两种颜色来代表,用黄色来代表大陆文明的中国文化,以蓝色象征海洋文明的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居于中间的是印度文化。所以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中。笔者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两种不同颜色的文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可以从地理环境方面作为切入点来看,“对一个民族而言一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强加给他们某些限制,而这种受限制的生活方式又影响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2](p30)。黄色的大陆文化是以务农立身安命,蓝色的海洋文化是以冒险经商求富,这是由他们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内陆外海”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荒原,东面、南面是浩瀚的大海,西边是阿尔泰山及沙漠戈壁,西南处是喜马拉雅山。沧海茫洋与高山大漠形成包围华夏的特殊地理环境,再加上黄河传流而形成丰腴的土地及古代那里十分丰富的植被,不似今日干旱枯燥,当时气候与现在也有差异,较现在温暖而湿润,形成了悠久的农业文明。黄土、黄河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古文化的起源,所以中国文化又被称为黄色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位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所以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后来的西方文化。古希腊是一个半岛,它的陆地部分由一系列小山脉组成,这些山脉属于巴尔干中部主脉的支脉,并将希腊切割成独立的部分,而巴尔干主脉将希腊大陆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西部岩石凌厉、满目荒凉、交通不便,而在东部则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海岸线,有许多天然港湾依傍着东地中海域的爱琴海。也就是古希腊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文化是以海洋为依托的。由于没有丰沃的土地,古希腊人民是靠海洋为生的,所以西方文化又称为蓝色文化。

正是中西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和中国分别走上了不同的文化道路,并影响着其他方面的种种特征。由于海洋是宽广的,又是多变的,所以西方文化中人们思想流派众多,个体意识强烈,主动性多,易激动,不稳定。而中国人则因耕种性而形成思想稳固、人际意识强烈、被动性多、喜静不喜动等特性。中西的这种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人生态度上,则显出鲜明的特点。如西方以个人为重,四海为家,而中国以社稷为重,乡里为重,家庭为重,个人次之;在姓名的排列上,西方人以自己的名字领先,父名次之,族姓居后,中国人反之:宗族在前,辈分次之,自名最后;其他如地址顺序、时间顺序也都如此,西方人是具体或个体在前,整体在后,中国人则倒过来。

其次,在观念意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践观念。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儒家哲学,它的特点是重现实和人情,重行动和功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人的实践性或现实性。但这种实践性表现较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上,较少体现在科学精神上。在科学上,中国人玄想较多,试验较少。而西方人什么都要求你拿出试验数据来,即便是社会科学也不例外。

二是守纪观念。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自己的纪律、制度和规章,要求人们服从和遵守。但各国的文化观念和体制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守纪观念的不同。例如,进剧场看戏,西方人最能约束自己,如同进教堂那般虔诚;而到学校课堂上课,他们却显得很放松和随便。反之,中国人进课堂如同进佛堂,恭恭敬敬、老老实实地听课作功课;而现今有些中国人到剧场中,就无所顾忌,大声吆喝。

三是人情观念。一般说来,历来以讲人伦道德和孝敬忠义为重的中国,人情味要比讲物质利益和以法为重的西方更深厚浓郁。中国人对较为亲近的人,例如父母、子女、兄妹、亲戚、朋友、同学、同乡、同事以及有各种利益关系的人,人情味浓厚关系密切。

西方人则与此不同,或者说是基本相反。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西方人父子、夫妻、朋友间如何在经济上斤斤计较。

二、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进;智者乐,仁者寿。”这句话正好说出了由大海所淘养出来的西方人和由大地所哺育出来的中国人之间的不同。体现在旅游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旅游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础之上”[3](p16)。正是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孕育出了不同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中最突出的差异是审美观上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审美观分为精神性体验和物质性体验两种”

[4](p7)。旅游文化也可以分为精神性体验文化和物质性体验文化,前者指一般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因素,后者指自然山水、园林、建筑、工艺、烹饪等因素,相对而言,旅游文化较多涉及的是物质体验文化与精神性体验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的园林强调的是“虽由仁作,宛如天成”。人工模仿天然物制作,要使人分不清哪是天然,哪是人工,使之浑然一体。同样在审美中,则讲听曲、小游、闲谈一并构成古代园林的组成部分,这是让人们体验一种轻歌曼舞与林木婆娑相融合的人间仙境生活。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往往将精神性和物质性截然分开。一类是人工的公园、庭园、娱乐场,另一类是纯自然的森林公园、动物园。

再如建筑、宫殿和一些博物馆,突出的要么是纯精神审美性的绘画和雕塑,要么是物质性较强的精美工艺,较少将它们混放在一起。

正因为有这样不同的审美对象,因此也就造就不同素养、不同心态的审美者。由于中国旅游审美对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因此就需要游览者具有综合的文化修养,知晓琴棋书画、了解掌故历史、懂得词曲游记,那才能真正游出水平和领悟各种各样的美。西方人一般不是这样,他们玩是玩、游是游、学是学、识是识,不要求互相融合和渗透,共同在旅游中发挥作用。相反,中国人是将玩与学紧密结合起来的,就连很简单的一次春游、秋游或游园活动也不例外。

三、结束语。

在简单比较了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之后,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整个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黄色文化和蓝色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观,但它们之中有一些人类审美观的共性,那就是人们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追求。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要寻找差异,去体验不同文化带来的奇特风情。正是由于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中华民族的特色旅游文化,让更多的西方人去感受并喜爱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潘吉星。中国古代的社会与科学[a]。李约瑟文集[c]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刘红星。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第3篇

关键词高职生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外交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英语作为国际间交流的重要语言,使用得越来越频繁,对高职学生来说,掌握好英语为自己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们高职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法的影响,只注重语法和书面的讲解,很少能涉及到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词汇、语法、语音和语调,但仍不能有效地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流,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甚至在交流者之间造成误会。因此,高职英语课堂中应多进行跨文化语言背景的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提高学生日常交际能力。

1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了语言文字,人类社会的文化才得以记载、传播和传承。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动力,它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促使人类文明进步。因此,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因不同民族间文化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在学习这门语言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该语言中所蕴含着的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思维方式,民族习俗,价值取向等。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把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同步进行传授,在课堂中多进行文化差异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真正理解英语语言,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中西方因、价值取向、地理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语言表达、传统习俗、词语构成和思维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异。对高职学生来说,只有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了解对方的风俗、思维方式、礼仪等文化差异,才能真正使英语教学达到“为交际”的目的。

2.1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是汉藏语系,注重形象和综合思维,所以中国人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则擅长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因此西方人往往使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这两种语系的构成差异,是造成中英文化和语言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同样的问题,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如在思考问题时的逻辑顺序上,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有很大差别,我们可以从信封上地址和日期的写法上看出来。如,我们要寄信的地址是“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机场路”是中文的写法,而英语写法则是JichangRoad,Luoyang,HenanProvince,China。日期表达是2016年1月3日,英语则是January3rd,2016。由此可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大到小,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形象、综合、整体的思维观,即自然与人处于一个整体(天人合一),先整体后部分。而西方人却恰好相反,他们是由点到面,由自己的小部分,再到大的整体,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更注重自我。

2.2生活习俗和社会习俗差异的影响

西方国家是以父母及未成年的孩子为主的核心家庭文化。而中国式的家庭结构较为复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帮互助,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家族文化。西方人更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充分尊重自我,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注重维持自己的权利。而中国更注重以家庭为核心,注重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为了亲人往往能忽视自己的感受,甚至牺牲自我。AA制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消费方式,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使用AA制付费,大家会欣然接受,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但对中国人而言,特别是在朋友间使用AA制就会显得过于生分,预示着彼此的关系生疏或有隔阂。AA制的付费方式,更不可能出现在工作用餐。又如,在请客吃饭的时候,如果客人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得几乎什么都不剩的时候,主人势必会诚惶诚恐,觉得食物不够吃,自己招待客人不周,其他客人也会认为主人准备食物过少,有招待不周之嫌疑。但西方人往往要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完,表示对食物的喜爱和对主人的尊重,同时体现出自己的修养。在送客时,西方人往往很简单只说“Bye-bye!”“Seeyounexttime!”“Seeyoulater!”或“Goodnight!”,但中国人在送客时主人常对客人说“再见,走好啊!”“慢走!”“欢迎下次再来”,同时客人也会对主人说“请留步”“你们回去吧!”等。这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这就是中西文化差异之所在。

2.3社交礼仪差异的影响

中国人遇到熟人的寒暄用语往往有“到哪儿去?”“上班呀?”“吃了吗?”等。但你在路上遇到西方的朋友,如果你这样和他打招呼,问他“Whereareyougoing?”或者“Haveyouhadyourmeal?”他会认为你干涉了他的私事,他会回答你无可奉告,后者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的姑娘刚刚嫁到了北京的胡同里,早上和人打招呼用“吃了吗?”这句寒暄语,可这个人刚从厕所出来。这正是对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理解不到位,才造成使用的场合不对,于是就闹了笑话。西方人见面往往是“Hi”“Hello!”“Howareyou?”“Niceday,isn'tit?”“Whatafineday!”等,在英国大家相互间的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是以谈论天气开始的。同时,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受到别人赞美时,往往会表现出非常谦虚,会说“哪里、哪里”、“惭愧”“抬爱了”等词语,但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坦然回答“Thankyou!”以表示接受。在受到礼物时,中西方人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如果你一收到礼物就打开看,很可能就会被说成贪心,所以中国人收到别人的礼物时,往往会先放到一边,谢过对方,待人走后再打开自己看。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往往会一边表示感谢,同时也要当着客人的面把礼物打开并连声称好。

3高职英语教学导入西方文化的策略

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学内容仍是以语法、词汇为主,以应对考试为目的,忽视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教学意识,组织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性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教师要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树立文化意识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高职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误解、歧义等现象。作为高职英语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英语文化知识及中西文化之差别,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深层了解。其次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转换思维方式,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对所授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因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再者,指导学生要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认识到中西文化各自优势,切不可对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因此教师应将传统教学观念和现代教学观念相互融合,树立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在课堂上尽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增强课堂上师生互动。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英语电影、美剧、英语歌曲等,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逐步使西方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思维中。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我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做到将西方文化引入高职英语课堂中去。

3.2文化教育要渗透到高职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我国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班级大,人数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授课任务重。在课堂上和生活中,高职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对于中英文化差异了解并不多。因此授课教师应转变观念,把文化教学蕴藏在词汇、语法、课文、对话等各个层面的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分种类、分层次地将英语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全过程。结合每册书的内容,归纳涵盖全书的文化框架。根据课文内容,导入相关词汇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知识。在听、说教学中,可选择一些突出反映英美文化主题的题材让学生学习。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教育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信心,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3.3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接触更广泛的西方文化内容

林汝昌先生在《外语界》的《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面》这篇文章中提出,外语教学应导入广泛的文化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哲学传统,即综合与概括一种文化的社会模式及其价值系统的文化表现形式。教师在课堂中除了传授语言知识之外,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手段机会学习西方文化。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随时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英语学习,收听英语广播,观看美剧及电影,阅读到最新的英语新闻、杂志等。通过学习这些地道的英语表达,不但可以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水平,而且还能了解更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等文化知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语文学著作领略西方文化特点,逐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高职学生学习异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总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把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适时引入西方文化知识,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而且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现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及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J].外国语,1996(4).

[3]张显.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对文化差异策略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6(5)

[4]李红丽.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与英语学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9):47-48.

[5]宋艳平.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成才之路,2009(27).

第4篇

[关键词] 贸易谈判 中西文化差异 谈判风格

一、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加入WTO后的中国带来无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商务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增多。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多。如何实现成功谈判,影响因素众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贸易国对彼此文化习俗的了解和认同。文化作为一种民族与国家的代代沿袭所积淀的特殊事物,其多样性与复杂性日益被各国贸易人士所认同,研究一国或一民族的文化习惯与文化背景往往决定了一项贸易的成败,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交往时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多一些。

二、贸易谈判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称呼上的差异

称呼作为人际交往中重要的语言信息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变迁、民族心态和风俗习惯,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了解并理解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可能造成的障碍,对增进相互了解是有益的。中国是个文明古国,礼仪之帮。文化是以社会为本的整体文化,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僚机构十分庞大,家庭和家族成员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就使得人际关系较复杂,称呼也显得较复杂, 始终贯穿着等级观念,纲常伦理和男尊女卑观念也渗透到经济交往之中。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个人主义使称呼较为笼统。西方人奉行尊重自己、考虑别人、相互平等的准则,初次见面或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人们在姓(Surname) 或姓名(full name) 前面冠以Mr/ Miss/ Miss 的称呼就够了,为了亲切的缘故,熟识的人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 name/ given.name) 。除非特殊必要,一般不称呼头衔。历史上西欧人对君王有“Your majesty”“sire”(陛下) 等称呼,但在现代,即使在仍保留着君主的国家人们认为这类称呼只具有社交礼仪的价值,并非体现等级尊卑。但另一方面,以往主要用于称呼有爵位的人并兼做对一般人尊称的sir 一词,现代社会的英国人则认为在一般交往中使用起来表现了一种自卑态度,有失自己的尊严,也会使得对方尴尬,所以如今只用于学校、军队称呼和商业往来的客套话。英美人称呼自己时不用谦词,现代英语中“I”是对自己的惟一称呼,书写时大写。第二人称代词“You”没有相当于汉语“您”的词或词形,“You”即是对人的尊称。在贸易交往中,中西称呼习俗的差异有时便造成理解障碍。中国人喜欢称呼别人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某局长”、“某经理”之类。但是,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只有少数职业和职务可以用称呼,如医生和有博士学位者可称Doctor. . ,主持审判的法官可称J udge. . . ,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 . . . 和Mayer...。国人这种称呼习惯包含着要明确表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的文化心态,但在谈判中应理解对方的习惯和心态,不然会因别人没称呼自己的“官职”而发生误会。

中国人极少把姓作为对人的称呼,这与英美人的习惯也不一致。美国儿童天天真呼父母的姓名:中国人则认为直称人的姓氏对人不尊重。对日本人要注意各种级别的称谓不同。英汉语言中称呼差异反映出文化的差异。在商务谈判中, 了解、理解并尊重对方的称呼习惯才能消除称呼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和误会

2.时间概念上的差异

西方人的时间观念非常强,双方约定是几点到达会面场所,他(她) 必定准时到达。不遵守约定时间,姗姗来迟,会被认为是严重的失礼,并且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借口,在拉丁美洲和巴基斯坦,人们常常不按时赴约,而瑞典人则要求人们准时到达。我方时间观念较淡漠,如果确实因为特殊情况而不能准时赴约,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对方。

3.贸易谈判中的禁忌语

在贸易交往时,与英国人打交道有三条禁忌: (1)忌系有纹的领带(因为带纹的领带可能被认为是军队或学校校服领带的仿制品);(2)忌以皇室的家事为谈话的笑料;(3)不要直呼其为英国人(英国由英格兰、爱尔兰、北爱尔兰组成)。与美国客人洽谈交易时,不必过多的握手与客套,贸易谈判可直截了当地进入正题,甚至从吃早点时开始。

4.语言上的差异

语言不仅受到社会习惯,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且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忽视语言差异,商务谈判就会产生阻碍。“authority”一词在英语中不含任何贬义,指政府官员或学校领导。而相应的汉语为“当局”通常含有贬义。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背景为“authority”语言符号提供了不同的内涵。也就是说,一个单词的内涵如果不具备对使用该语言国的文化的合谐理解是不能完全被欣赏的。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不同的语言特征。不同的国家进行贸易谈判时,涉及不同国家的语言。消除语言上的障碍可以保证谈判顺利进行。不同的文化因素,如阶级、家庭结构、职业、信仰、价值观、宗教等,均会影响语言的使用习惯。例如“,在汉译英中有人把“马戏扑克”译成(maxi puke :在英语中表示“严重的呕吐”),其根本原因在于谈判人员忽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致出现失误。文化差异易造成谈判障碍,应将汉语思维转换成英语思维。因而,商贸谈判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不同语言的不同的文化因素,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使谈判顺利进行。

5.面对不同对象时谈判方式、谈判风格的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要面对的谈判对象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各民族间有着迥异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国客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也有明显的差异。在商务谈判中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如果不了解谈判风格,就可能闹出笑话,产生误解,既失礼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成功的契机。如欲稳操胜券,就必须熟悉世界各国商人不同的谈判方式。面对不同的对象以变应变。因人而异,见机而变,同时,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对手谈判,应使用不同的对策。因此,对各国各地区贸易伙伴的谈判特点应有所了解,要懂得“入国问禁,入境问俗”道理。美国人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性格开朗、自信果断,办事干脆利落,事事处处以成败来评判。直爽,直接了当,重视效率,追求实利。十分精于讨价还价,智慧和谋略取胜,有理有据。同美国人谈判,就要避免转弯抹角的方式,是与非必须清楚,如有疑问,要毫不客气地问清楚,否则极易引发双方的利益冲突,甚至使谈判陷入僵局,他们一般也请客送礼。日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德意识已深深地沉淀于日本人内心的深处,并在行为方式上处处体现出来。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缺乏,人口密集,具有民族危机感。这就使日本人进取心强,工作认真,事事考虑长远影响。慎重、礼貌、耐心自信,讲究礼节,彬彬有礼地讨价还价,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商品的质量。所以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时,有必要在客人抵达时到机场接机,在谈判后与客人共进晚餐、交朋友。客气话很多,原则问题寸步不让,擅于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精通兜圈战术,善于打“蘑菇战”。实施拖延战术的过程中,会想方设法地了解对方真正的意图,在回答问题时常用“可能”、“或许”。当日本“蘑菇战术”与美国的“速决战”对阵时,往往弄得美国人哭笑不得,窘境难安。韩国人:近十年我国与韩国的贸易往来增长迅速。韩国以“贸易立国”,韩国商人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在不利于己的贸易谈判中占上风,被西方国家称为“谈判的强手”。在谈判前总是要进行充分的咨询准备工作,谈判中注重礼仪,创造良好的谈判气氛,并善于巧妙地运用谈判技巧。与韩国人打交道,一定要选派经验丰富的谈判高手,做好充分准备,并能灵活应变,才能保证谈判的成功。德国人的谈判特点是准备工作充分,喜欢明确表示希望做成交易,准确地确定交易的形式,详细地规定谈判的议题,然后准备涉及所有议题的报价表。这份报价表一旦提出,就没有讨价还价的可能性,因为他们不太热衷让步的方式。法国人在贸易谈判中有三个主要特点:立场极为坚定;坚持在谈判中使用法语;明显地偏爱横向式谈判。这就是说,先谈原则再谈具体问题,先为协议勾画出轮廓,然后再达成协议,最后确立协议上的各个方面。英国人在业务上有些松松垮垮。谈判往往准备不充分,但谈判人和善、友好、好交际容易相处。对建设性意见反映积极。印度人喜欢讨价还价,而中东地区的人,具有沙漠的传统风格,在他们的眼里,信誉第一重要,来访者必须先赢得他们的信任。他们特别重视谈判的开端,往往会在交际阶段花费许多时间,经过长时间的、广泛的、友好的会谈,增进彼此之间的敬意,在一般的社交场合,做成一笔生意。

6.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

对于从事商务谈判的人员来讲,要调研国外的政治、法律、经济形势,市场行情,还要了解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例如到美国搞贸易,应了解美国的基本国情。在埃及,一些微不足道的服务也要给小费,而日本是一个不收小费的国家。在墨西哥,客人询问主人的配偶或家庭的情况,被认为是友好的表现,但在阿拉伯这样做是犯忌的。你要与阿拉伯人谈生意,二郎腿一翘,生意准告吹。因为翘腿,脚底朝天就触犯了“”。在颜色、图案方面,各国的喜好与禁忌也不一样。印度视白色为不受欢迎的颜色。而罗马尼亚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最令人喜爱。巴西认为紫色表示悲伤,黄色表示绝望;黄色在西方国家是令人不快的、讨厌的颜色,含有卑劣、胆小等意。而秘鲁对紫色倍加喜爱。伊拉克讨厌蓝色,视为魔鬼,在日常生活中讳忌使用;图案也是如此,东南亚诸国对大象有好感;而英国人则不喜欢。北非、利比亚视狗为不洁之物;而法国人养狗成风,视其为忠实可靠的朋友。新加坡人爱用双喜组成图案。伊朗人喜爱狮子。港澳新马地区和日本人喜欢把十二生肖的形象使用在商品造型和包装装潢的画面图案上。瑞士忌猫头鹰图案,认为那是“死人”的象征。意大利和法国忌。阿联酋忌十字架和六角型。法国人很少喝开水,所以保温瓶很难推销。与外商打交道,要送些礼品或纪念品。比如千万不能送手帕给意大利人,因为手帕是亲人离别时擦泪用的不祥之物。如果改送丝绸头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不能赠送带图案的礼品。

注重民族差异,尊重对方文化,是谈判顺利进行的前提,谈判双方应相互体谅和宽容因不同文化而各自独立存在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更要使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与双方文化相冲突,在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民族形象的同时,尊重谈判双方文化风貌,应了解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商人之间谈判风格的差异,在实际的谈判中随机应变,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谈判方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使谈判在友好、和睦、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Wang Zhengyu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lture[M].Shenyang:liaoning Education Press, 2001

[2]ZhangXuemei: The Differences of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 Styles[J].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2006,(05)

[3]王洪阳:浅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7)

第5篇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往往使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出现语言表述不恰当的问题。下面就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其中两个方面来看一下。

1、个人价值观的差异。西方人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他们会彰显出来。相反,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比如,有人告诉你:Youaresobeautiful!中国人会觉得不好意思,然后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而在英文中“哪里”就是用“where”来表达,所以当中国人用“where,where”去回答的时候,外国朋友就会以为你是在问哪个地方漂亮,这样的语言歧义就是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在西方国家中,别人对自己进行赞扬的时候,要礼貌的接受,他们一般直接用“Thankyou!”来进行回答就可以了。同时也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2、社会关系的差别。在西方国家,一个家庭里面,小孩子可以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中,父母也可以是孩子的朋友,朋友之间就可以直呼其名的。而在中国家庭里面,长幼有序,要尊老爱幼,这是中华五千年所传承下来的礼节,所以对长辈直呼其名是不尊重的表现,会受到家长的责罚。再有,中国历来遵从长幼有序,比如,对母亲的兄弟我们应该称呼为“舅舅”,而对父母亲的朋友,一般都用“叔叔”“阿姨”来称呼,并且会在称呼前加上姓。而在西方国家,社交场合一般不使用表示不同的关系的称呼,都用“Uncle”“Auntie”来称呼,而且后面只带名,不带姓。又如,中国学生在学习单词的时候,学习了“teacher(老师)”这个单词,就会在称呼老师的时候很自然的在“teacher”后面加上老师的姓,作为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其实,英语中“teacher”它所指代的只是一种职业,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简单地理解为比如张老师就等于“TeacherZhang”。其实在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就可以了。

从上面所提到的两点就可以看出,文化差异是在我们觉得很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就处处体现出来了,所以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掌握语言使用的环境。那么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呢?作为老师,是应该要求学生去研究语言本身的内涵,掌握它的应用,还是只是作为课堂授课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听、读、写的技能?很明显,只掌握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这门语言去进行社会交际。这就要求老师要随时注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东西方的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背景的讲解融入到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具备交际的能力。那么作为老师,就更应该提高自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底蕴,不仅是对外语国家的政治、历史、文艺、宗教等等方面,还要从社会生活、道德伦理方面对自己进行提升。特别是在教学中遇到的习惯用法,谚语和成语典故的时候,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充分。比如,外国人会说“Youarealuckydog!”这句话是表示“你真是个幸运儿!”。而按汉语来翻译,就成了“你真是条幸运的狗。”这在中国人的理解中绝对不是一种善意的表达,会引起误会。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向学生说明,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因为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狗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家庭的一员,这句话里的“dog”就不是中国人理解中贬低人的一种称呼。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而学习一种语言,不仅仅是会说,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这种语言在运用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约束和要求。作为老师就更应该注重文化背景和教学相联系,对学生进行指导性的讲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的运用语言,正真地掌握这门语言。

作者:罗莉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第6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74-01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甚至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特点,历史,风俗,习惯等。文化的传播亦靠语言这个重要工具,所以要想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应该先从文化入手。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虽能够对英语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还不免因为对英美文化了解的不够全面而导致语用错误。当学生对英美文化不了解时,他们就会从自己民族的角度考虑问题,先入为主地用汉语思维和语言习惯去表达英语,导致表达出来的完全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即中国式英语。这种现象给我们以启示: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表达流畅地道,不光要单纯地传授语言点,语法,表达法,还要讲解他们的由来,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和中国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运用英语,才能培养出具有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使其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

一、中西方文化中问候语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的时候通常会问对方“吃了没有”,“干什么去”,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亲切,自然的沟通开始。但在西方这样的问题会使对方感到摸不着头脑,很奇怪你为什么会这样问,使对方产生误解,认为你干涉了他的个人隐私和自由,使对方无法接受。西方人见面的问候语通常会是关于天气或旅游等问题。比如在大学英语口语考试中经常听到外教问学生最喜欢去哪里旅游,喜欢那里的什么等问题。那是因为西方人觉得这个话题比较轻松,随意,但中国人可能认为这个没必要去谈论。

二、中西方文化中称呼语的差异

中国表示称呼的词很多,关系的表达也很复杂。比如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女儿,儿子,姑,姨,舅,大爷,姑父,叔叔,舅妈,大娘等等表示辈分的词,把对方的性别,关系表达的很详细。而英语中通常只用一个词就可以表示多个称呼:例如用grandpa表示爷爷,姥爷;grandma表示奶奶或姥姥;用aunt表示姑,姨,舅妈等;用cousin表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用father-in-law表示公公或岳父;用mother-in-law表示婆婆或岳母。在汉语中我们可以在姓氏后面加“老师,经理,主任,校长,院长,工程师”等词作称呼,表明身份。但英语中不可以把这样表示身份,职业的词直接和姓氏连用,你不能说“teacher Wang”,“manager Zhang”等等。

三、中西方文化中话题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谈论对方的年龄,收入,是否结婚等话题,认为这是关心的一种表现。然而英美国家却不喜欢这样的话题,觉得这是在窥探其个人隐私。所以在英语中对陌生女子的称呼可以用Ms,而不能在不知道对方是否结婚的情况下冒昧的用Miss或Mrs,也不要随便问人的工资是多少。再比如我们中国人在彼此很熟悉的情况下会比较关注对方的胖瘦,认为这样也是一种关心。但英美国家的人对这样的话题会感到你很不礼貌,使其尴尬,无法回答。所以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请不要谈论涉及对方年龄,婚姻,工资,信仰等方面的话题,以避免造成误解和尴尬。

四、中西方文化中礼仪的差异

你很少听到在中国的家庭中家人会为表示感谢而对对方说“谢谢”,这样会让人感到关系疏远,不那么习惯自然。而英美人却无论什么场合,人物关系都可以使用“Thank you”,这是被他们所接受的一种礼节。在收到别人送的礼物时,西方人会当面拆开并表示谢意,表达自己很喜欢这个礼物。但中国人会认为当面拆开很不礼貌和难为情。在听到他人对你的赞美之词后,中国人会很谦虚地说“过奖了,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却大方地接受并回答“Thank you”。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细微或明显的差异。如果学生对这些文化差异没有一定的了解,必然会犯语用错误,交际起来不那么顺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中西方文化差异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去。

五、在教学中引入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

在原来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词汇,语法和句子的讲解,只讲解它们的自身含义和用法,并没有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讲出来。这样导致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必然记忆不深,实际应用起来也很困难。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学量的西方文化,把词汇,句子和文化联系起来渗透给学生,还可以适度地增加关于西方文化的话题。比如在课文中遇到西方节日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节日的历史及庆祝方式,把中国的节日和西方的节日进行对比。中国有其特有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西方也有其特有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复活节等。而且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人也越来越喜欢过一些西方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意识,了解西方文化背景。

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听说练习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多,学生练习的内容少,学生由于缺乏练习就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若要解决交流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放弃固有的教学模式,多给学生交流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体会西方国家语言的特色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记忆。同时可以考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电影,幻灯片,图片等使学生能够把教材与英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交际礼仪等知识结合起来。通过观看和对话练习使学生对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有更浓厚的兴趣去了解,自然能够耳濡目染。

总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的过程更应该是文化了解的过程。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注重实际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交流运用能力,准确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94.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9.

第7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差异 阅读理解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英语成为了世界官方语言,大部分国家都要求学习英语,而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途径。中西方国家由于所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等的不同,经长时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反映在文化理解上,则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是很巨大的,尤其反映在背景知识上。另外,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能够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这不仅是语言、语法、词汇的交流,而且还包含着目的语的文化交流,也就是跨文化交际。背景语言的理解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因为学生对作者意图理解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学生对文章所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掌握的多少,只有当学生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语篇负载的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以后,意义才产生,理解才实现,阅读的交际功能才得以完成。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把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是非常必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词汇、表达方式和背景知识,具体分析如下:

1词汇方面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

1.1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关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类似的称谓用词还有很多。再如,英语的“drugstore”与汉语中的“药店”不同,drugstore在美国除了出售药物之外,还可以卖食物、饮料等等。所以大学生在阅读时必须弄清楚一些词汇的概念意义,否则会误导自己的判断力,可能引起交际冲突。

1.2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是指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完全等同。再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表示庆祝活动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

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是汉语中没有的或与汉语有很大不同。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Sheep在英文中是愚蠢的代表,而在汉语中说笨得像猪。

还有些词在汉语里有对应的词,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这种现象叫“词汇空缺”。例如英语中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等等。

在阅读理解中,词汇的内涵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词汇的内涵意义要靠平时的积累,如果不清楚中文和英文词汇内涵的区别,在阅读理解上面经常会造成很大的误区。

1.3搭配意义

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tea”表示,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再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在英语中应用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词汇的搭配意义也是很重要的,学生一定要掌握好常见的词汇搭配意义,运用到阅读理解中,准确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表达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例如各种节假日及假期在英文中的表达:

泛指不用工作的休假时间用time off work或者time away from work. Holiday和vacation在英语中意思接近,Holiday是holy和day的合写,最初的意思是特殊的宗教节日,后来日常语言用来指特别的休息日,以区别于周末的正常休息。Vacation的本意是‘空缺’的意思,在英国原指法院或者大学的休假,它们包括三种情况:一是为了休息或者娱乐而离开当前所做的经常性的工作;二是为了娱乐或者旅游的一次具体行程;三是进行文化、宗教、国家或者其他情况下的庆祝活动,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不是法定的。

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不同,所以大学生应好好学习中英文的表达方式,区分开来。平时在阅读中注意根据上下文理解这些表达方式,今后才能在正确的语境中去运用。

3背景知识

语言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的影响,一些词汇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客观现实,这样的词汇往往会让中国学生产生迷惑。例如:The United States has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其中,loneliness industry是指美国福利事业的一部分,由于越来越多的子女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美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孤独老人,他们既无人照顾又生活困难,成为社会问题。因此,美国政府开办了一种为孤独老人服务的社会项目,名字叫loneliness industry.

学生对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的熟悉程度也会对英语阅读产生影响。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由于受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英国常年吹温暖潮湿的西风,所以,英语中西风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暖的、欢乐的。如《西风颂》中:It's a warm wind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and Aprils' in west wind and daffodils.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莺歌燕啼的春天,而不是有的学生印象中寒冷的、刺骨的西风概念。

宗教也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宗教背景不同,中国学生会发现下面的话很难理解: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 to breath.意思是一名教师意味着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要深刻了解这句话的内涵就应当了解《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圣经》上说,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用黏土捏成一个泥人,然后从其鼻孔中吹入“生命之气”,于是泥人开始呼吸,至此,上帝完成了造人的伟大工作。在此句中,作者借上帝赋予了人类生命之气来说明教师工作的神圣。

时代的变化,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努力学习西方国家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扩大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文化理解和交流障碍,提高外语阅读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向大学生传授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将有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综上所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阅读水平,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包慧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跨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刘君涛.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新认识[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第8篇

关键词 文化价值观 家庭价值观 家庭成员关系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lu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XU S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By analyzing individual family values,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auses of the western family values were compared in order to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helping people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cross-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culture value; family value;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education

0 引言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融合体,民族衍变历史、生态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这两个不同的文化实体存在不同的核心文化价值观。自上世纪伊始,国外许多学者都致力于文化价值观的研究,并进一步将文化价值观具体到文化价值取向层面。目前在所有文化价值取向模式中, Condon&Yousef(1975)提出的模式最为全面。Condon & Yousef 两位学者从六个领域审视文化价值,即自我,家庭,社会,人性,自然以及超自然。

家庭,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缩影,家庭价值观是文化价值研究体系的核心,它对家庭成员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Condon&Yousef模式将家庭领域分为关系取向,权威性,角色行为,移动性四个维度,本文基于此,从Condon and Yousef 模式家庭领域出发,对中美家庭价值观进行比较,以促进人们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交流。

1 个人家庭观念

1.1 中国的个人家庭观念

中国社会重家庭生活,其构造以家庭为本位,借以消融个人和团体的对立,因而被称为“伦理本位”的社会。从我国文化传统来看,在个人、家庭、团体三者中,家庭往往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中国社会的家庭本位注重群体价值和人际和谐,强调个体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家庭是个体完成使命的载体,如同光环普照其中的每个成员。当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发生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家庭利益,而事实上个人常常是和家庭合二为一的,两者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我国民间流传的许多谚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这一点,如:

If the family lives in harmony, all affairs will prosper.

家和万事兴。

Domestic scandals should not be publicized.

家丑不可外扬。

Five generations live under the same roof.

五世同堂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但是家庭作为个体获得自身归属感,社会认同感的来源,仍然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1.2 西方的个人家庭观念

西方信奉自我中心,重集团生活而轻家庭生活,靠宗教维系个体,凝聚社会,从而确立自身的独立地位和自由权。因而西方社会被称为“个体本位”社会。个体本位强调个体利益高于一切,家庭仅作为一种独立制度安排,即居住单位。在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时,个人的利益和愿望往往占居首位,家庭则隐没于个人发展需求之后,居于较低的位置。因此,西方家庭观念十分淡薄,社会行为不需要遵循任何家庭伦理,无需为家庭条条框框所束缚,所有一切均以个人的利害得失为转移。

1.3 中西方个人家庭观念产生差异的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使得中西方个体家庭观念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而中国家庭是农业自然经济生产、消费、分配的单位。加之重农文化是群体本位的沃土,因此家庭必然深受群体本位思想的影响。同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文化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的形成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西方文化发源于便于海运的地中海沿岸,得天独厚的条件促使对外贸易的发展,并逐步形成重商文化,而重商文化是个体本位的温床。同时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思想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着不可侵犯的权利和独立的人格。因此,家庭、教会和国家都是为个人而存在的。

2 家庭成员关系

2.1 中国家庭成员关系

2.1.1 夫妻关系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男权社会,为了维持父权制家庭稳定,封建父权家长制度和封建道德规范使男女关系成为主从与尊卑关系。因此,在夫妻关系中,丈夫的权威往往要大于妻子。这种上尊下卑、男尊女卑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汉语称谓系统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在亲属内部称谓中,父亲的父母称为祖父、祖母,而母亲的父母我们却称为外祖父、外祖母。一个“外”字折射出男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两性地位的不平等。在广为熟知的俗语背后也依稀可见其中的玄机,如:

Follow the man you marry, be he a fool or a crook.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The husband sings, the wife accompanies.

夫唱妇随。

A man ‘marries’ a woman. / A woman ‘is being married to’ a man.

“娶”妻,“嫁”夫。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家庭中的伴侣关系正趋于平等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的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婚姻中的地位有了突破性提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当前我国某些地区仍然残留着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讲,女性仍然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

2.1.2 父母与子女关系

中国家庭里,多数家长都扮演着控制子女命运的角色,很少把孩子看作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在潜意识中往往认为孩子必须依附于大人,受大人保护,显然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一点从亲属称谓中也可以看出,如称呼自己父母时多用 “爸爸、妈妈”,而断然不会直呼其名。

当前父母子女关系日趋民主化、和谐化。父母不再全权干涉子女的生活,开始适度地给予孩子独立处事和思考的空间,学会放手。但是在家庭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一般仍由家长定夺。

2.2 西方家庭成员关系

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在基督教义里,夫妻关系先于其他家庭关系。因此,婚姻关系比父母、子女、他人的关系更为重要,同时夫妻双方处于平等地位。

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个性自由的人际关系,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长辈与晚辈之间地位平等,多以朋友相处。对于家庭事务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发言权,同时子女成年之后无论成家与否一般都要离开父母,单独居住。与中国不同,西方社会采用对等式称呼语,家庭成员或亲戚之间人们习惯直接称呼对方名字。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不仅表示上下辈之间的平等,还表示他们之间关系融洽。

总体来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家庭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西方家庭在对待家庭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两种文化观念各有特色。以家庭为本位的东方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维系长久的婚姻关系,促进家庭的和谐稳定,但是以家长决定为主导的特点使得年轻人缺乏独立意识,过分依赖家庭,造成时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啃老”现象。而强调个人自由与独立性的西方家庭,有利于培养年轻人的自主和创新能力,发展家庭以外的社会活动,但是其对个体发展的过分关注容易导致家庭伦理的破坏和亲情关系的淡薄,使年轻人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 家庭教育

3.1 中国家庭教育

中国的家庭教育普遍着眼于孩子未来有个好前程。教育目的看重结果,功利性较强。在大多数家长眼里,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是自身价值的延续。基于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企盼,家长自孩子出生起,尽力满足他们的一切物质需求,为他们提供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创造舒适安逸的成长环境。除了在生活上的过度关心外,中国家长在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偏重智力的开发与投资,而忽视孩子在自主能力、创造力、社会性、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协调均衡发展。这就不可避免造成中国学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大学生生活不能自理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当前教育片面重视分数,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弊端。

3.2 西方家庭教育

西方家庭崇尚民主、宽松的教育方式。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们看成是自由独立的个体,把他们摆在与自己平等对话的位置,凡事都尊重子女的意见和需要。与中国家庭相比,西方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关注孩子的自由发展,其家庭教育目的看重过程,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3.3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长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官本位”的成功观以及重读书的家教观念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人们思想中。同时当今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激烈的人才竞争,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都无形中在人们身上扣上了沉重的枷锁,逐渐形成“好成绩=好工作=高收入=优生活”的片面思维观念。

而西方社会在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下,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崇尚个性全面充分发展,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西方家长多倡导培养孩子的冒险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独立自主、品格健全的社会人。同时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所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西方社会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十分健全,不存在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4 结语

中西方不同的家庭观是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产物,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了解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与磨擦,达到相互尊重的目的。同时我们一方面应发扬传统中国家庭优秀传统的精髓,如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等观念,另一方面还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观念思想,反思本土文化的弊端,加强中西方交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参考文献

[1] 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第9篇

摘 要:语言的形成,无不受文化特点的影响,反过来文化特征也左右语言的发展。一个民族因为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同,致使形成的语言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别。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并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功能;教学效果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语言传承着文化,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所以语言和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标志。语言的形成,无不受文化特点的影响,反过来文化特征也左右语言的发展。一个民族因为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同,致使形成的语言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别。汉语和英语之间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相互间语言学习的障碍,那就是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语言内涵的差异。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差异呢?

一、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英语是西方文化的集中体现。国情不同导致文化也不同,英语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英语的运用。语言的交流功能是第一位的,对文化的传承也是第一位的。语言运用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交流的四大要素,在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能力也是一项重要技能。所以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忽略了各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阻力。简单地说,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就是要让语言的运用者知道在什么背景下说什么话。

二、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协调

在英语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有文化差异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特点,并且在实际中大力运用。比如我们国家向别人道歉时的语言表达和英语国家的道歉方式是不一样的,comrade是我们常用的称呼,而西方人则称呼sir或者madam。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这种差异,那么在交流中就可能会发生误会,影响交流的效果。比如在英语中,教师一词只作为一种职业,而在我们汉文化中,尊师是传统,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称谓,是尊称。这些文化的差异都反映在语言的运用中。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并进行协调,使学生顺利适应这种差异带来的不便。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文化的差异性,从而使语言学习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宋修臣.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协调的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21)

第10篇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现象,其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与文化之间的共同体,是一种可以记录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同时反映出每个民族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的思想特征。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与汉语之间存在很大的思维差异。然而,长期以来,初中生受到传统汉语思维的影响非常严重,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受到汉语的影响,这样不仅会给学生学习英语带去极大影响,而且会让他们与别人交流时无法表达。因此,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先将学生的思维转变过来,然后进行英语教学。

一、从简单单词入手,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要想让学生学好初中英语,单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样,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单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西方关于一些名词有不同看法和感受,有时中国人很喜欢的一个名词,到了西方却非常憎恶,有时同样含义的一个词语,在中西方却分别代表不同内容,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将它们区分开。比如在讲授“Let’scelebrate”一文时,当讲到DragonBoatFestive这一词组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家想一下,dragon的含义是什么?”“龙。”学生纷纷回答,教师问:“大家对龙有什么样的印象,它虽然是一种虚拟的动物,但我相信其已深深地印在大家心中,那么大家想想龙在你们心目中是好的还是坏的。”“好的,比如西游记中的东海龙王。”“好的,它可以降雨。”通过引导,教师发现班级中对龙的印象都比较好,于是教师可以将西方人眼中的龙介绍给大家:“这时大家的看法,但是大家知道吗,西方人们对待龙却与大家截然不同,大家可以想想我们看到一些电影,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龙,是非常凶残的,这其实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单词,就能很好地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解释出来。

二、从视频影音中入手,让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

相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课本讲解,初中生对于一些直观化的视频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影音视频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并从视频中为学生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比如在讲授“Shopping”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为大家播放这样一个简短的视频内容,视频中主要有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中国人购物的场景,场景中一位营业员问一位顾客:“女士,你好,你要买什么?”“我想买一件衣服。”“我看你不是很胖,你多重啊?”“哦,我51公斤。”……很快,双方达成了购买协议。接下来第二组场景,售货员还是那位售货员,顾客换成一位英国女士,交流的语言也是类似的,当售货员问“MayIknowyourweight?”时,英国女士气得满脸通红地离开了。这样两组视频播放给学生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同样的话语,第一组中国顾客就能很爽快地与对方达成协议并完成交易,而第二组则不能。之后为学生解释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隐私方面的差异。

三、从短文对话中入手,让学生运用中西方文化差异

学习英语离不开日常的口语交流,在进行口语交流时,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交流时出现一些中国式的英语,或者见面说的话都是中国人的说话思路,因此教师在进行口语交流的练习时,特别是课文中的对话讲解时,一定要注意将对话中的中西方差异教给学生。比如在讲授课文“Neighbours”一单元时,教师在讲授对话时讲到这样一句话:“IliveinaflatinaCityGardeninNinthStreet.”讲到这句话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大家看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我家住在第九街城市花园的一个楼房里。”“对,那要是直接翻译呢?”“我家住在一个楼房城市花园第九街。”“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下,同样是地点,汉语与英语有什么样的区别。”“汉语先说大地点,英语先说小地点。”“非常好,大家都能发现这里面的不同,这其实就是中西方文化在口语表达方面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有很多,比如大家可以想一下,我们中国人见面第一句话都喜欢问对方什么?”“你吃饭了吗?”有学生回答,“对啊,但是在英语中大家想想见面涉及吃饭的话题多不多?”学生思考了一会后回答“不多”,教师说:“对,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差异,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吃饭的事情,而西方人则不喜欢。”这样在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结语

总之,不同地域文化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学生如果不能分清这些不同,就很难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好英语,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一定要将西方文化和文化风俗传递给学生,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保证学生在思想上更好地认识英语这门学科。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可以首先从单词入手,让学生对中西方对于同一个词语的理解差异有所了解,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一个基本认识,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简短的视频短片,从故事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最后在进行课文中的对话讲解时,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对话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作者:史小满 单位:溧阳市后周初级中学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西方文学名著;翻译策略

一、引言

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影响下,西方文学名著向中国的输送也日益频繁。通过西方文学名著,中国读者可以了解名著本身的文学魅力,同时还能借此了解西方的文化价值、风俗人情。在中外文化交流深入拓展的背景下,对于西方文学名著翻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在研究中就从中西方文化的实际差异入手,探讨分析了在西方文学名著翻译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这种文化差异、准确使用各种翻译策略。

二、西方文学名著翻译的文化差异研究

在西方文学名著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中西方文化本身存在的差异,这样才能把握翻译的关键,更为全面地展示原意,突出作品中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提高作品的鉴赏价值。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对其中的文化差异进行理解与分析。

(一)地理条件差异

中西方文化产生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有着显著的差异:以英国为例,英国是大西洋上的岛国、四面环海,在地理位置、自然气候上都较为特殊。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多会通过与水、雾有关的语句来表现国家的天气。例如在小说《雾都孤儿》中就对英国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大量的语言描述。

(二)风俗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风俗文化的差异上,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由于地区的差异,也会对风俗文化产生差异影响。以“red”为例:在中国的风俗习惯中,“red”不仅代表了颜色红,同时还预示着吉祥与喜庆,表现了美好的祝福。在中国不同的节庆日中,都会用到“红”来渲染喜庆的氛围;而在英语中,“red”或是用来表现“红”这一色彩,或是代表邪骸⒖志宓雀好嫘运枷耄这充分说明中西方在风俗文化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对这一文化差异的重视程度。

(三)价值观念差异

价值观念的差异是指中西方在对待客观事物与人物的过程中,形成的观点与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地理客观因素、历史文化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西方文学名著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社会等多个背景上的不同: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注重集体利益;而西方国家多是突出个人的利益。因此,在西方文学名著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在尊重中国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一定的处理,既保证对原意的尊重,同时也应该拉进作品与目的读者的距离。

(四)思维方式差异

在翻译西方文学名著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中西方对事物的看法与思维判断等方面。在西方国家中,人们会更为注重事务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品也倾向于对这种关系的深入阐述,在结构层次上会较为分明;而中国人在逻辑思维上更为注重整体通顺、辩证性,在文学作品观赏中会注重动词的使用,即对词语精炼的要求程度较高。

因此,在翻译西方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上述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在突出作品民族特色的同时,灵活巧妙地对文字进行翻译,让所翻译的内容能够更加生动。

三、文化差异下西方文学名著的翻译策略分析

(一)同化翻译

诸多译者在翻译西方文学名著的过程中都会将蕴意作为翻译的关键,提出在把握作品蕴意的基础上更为准确真实地表达出文学作品的意思。这种蕴意的把握要求译者在掌握文学名著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地突破其本身的束缚与框架,在不限于语言表意的基础上,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文学名著进行创新性的同化翻译。

因此,译者首先需要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着深入的认知与了解,这样才能把握蕴意翻译的收放与同化翻译策略运用的程度。例如,郭沫若先生曾经将西方著名诗句“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pleasant king”翻译为“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这里的“king”并没有被译为“国王”,而是被译为了“尧舜”这一中国古代盛世的指代。郭沫若在翻译这一诗句时就充分使用了同化翻译的策略,更为注重中国文化的融入。

(二)异化翻译

在西方文学名著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凸显西方的民族特征与语言文化特色,译者还可以采用异化策略。这种策略多是通过直译、音译、注释等手段进行直接性的翻译,相对于同化翻译更能突出中西方文化的与众不同。

以现代西方文学作品《纸牌屋》的翻译为例,在书中有:“Blue Toyota Camry, it’s all I saw”。对该句的翻译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在考虑中国读者认知方式与现有汽车品牌了解程度的基础上,将其翻译为:“我只看见是辆蓝色丰田凯美瑞。”这种简单且明了的翻译手法更能突出文章的内容。

(三)语境翻译

翻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沟通,对于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传播具有突出作用。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要结合具体真实的语境以及各种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进一步挖掘出文学作品中独特的隐喻性,实现翻译在意思上的真实性、贴切性。

以“Milky Way”的翻译为例,但从字面意思来看,该词组可以被翻译为“牛奶道路”,但是结合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神话故事,就可以对该词汇的深意与指代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了解到“Milky Way”指的是银河。而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也应该根据词组出现的位置、作用、语境等不同条件进行翻译,突出词汇的感彩与真正含义。

结论

在西方文学名著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对作品的翻译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译者必须要在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作品、具体的语境,灵活使用多种语言翻译的策略。但是策略的使用没有绝对,在运用的过程中,译者更应该采用同化、异化、语境互补的多元翻译方法,更为巧妙准确地翻译好西方文学名著作品。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

在我国经济快速崛起的同时,也增加了中外交流的机会,中西文化的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但我国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并未融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学习,而是以语法和词汇等内容学习为主,使得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得比较生硬。为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学习可使英语的实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的重要性

刘润清曾在《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中提出这样的看法:“当前英语教学工作,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并非将发展‘社会’和‘文化’作为主要目的,这是当下不少专家学者所担心的主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自然而然将文化教学忽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而强大的交际能力,更是离不开文化学习的。在高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认识到文化教学的分量。而中国是一个有着长达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其经过时间的积淀,文化内涵非常深厚,自然与西方文化的差异甚大,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融入非常关键。这不仅不会导致英语语言学习被弱化,还可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效果,能够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深入了解,达到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1.增加课堂中西方文化差异化导入的内容

具有较强西方特色的词汇,学生理解其有一定难度,且对如何应用感到更加困扰。针对这些具有特色的词汇,教师应首先对其进行分类、介绍和总结,并要求学生将其单独列出,以便课后学习。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非常迅速地将其记忆下来,但却被应用所困扰,故教师应选择多种多样的应用实例,并安排练习引导学生来运用词汇,在语境教学中促使学生感受词汇的应用效果和应用方法。可以以小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口头交流,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扩展知识量和词汇应用量。

2.使学生自己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每堂课教师都可为学生打造一个主题环境,让学生提前搜集该主题相关资料,并总结和分析这一主题下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这样,可使学生在对比中不断加深印象,所取得的效果是灌输式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如以打招呼为主题,中国人往往喜欢问:“Have you had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但这种问题若用来询问西方人,那么他们可能会想到要请他吃饭或者是想干预他的私事,非常容易出现哭笑不得的误会。西方人打招呼多为:“Hello!”“How do you do!”以问候为主,或跟人谈论天气:“Nice day,isn’t it?”不仅如此,中国人见面时多以握手或点头作为打招呼的方式,而西方人则喜欢以拥抱和亲吻等方式来表达。对这些知识,学生首先通过资料搜集进行了一次学习,再通过对比,又进行了一个知识强调,再经由课堂教师的总结,自然而然能够快速有效地把握住相关知识。

3.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得到扩展,除充分发挥课堂基础知识的作用外,还可充分运用其他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有特色的英语学习氛围。例如:组织学生观看英美人生活交际的短片,或搜集一些原版美剧让学生课余时间观看,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还可使学生了解英美人的生活细节。此外,还可为学生推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杂志,让学生在锻炼阅读能力的同时,对西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联合校方邀请外教,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或带领学生走进西餐厅,在西餐厅良好的氛围中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不仅轻松有趣,还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4.定期举办专题性活动

教师在课堂中往往会穿插一些文化知识方面的教学,但这种方法却极易导致学生知识零散,故教师可通过专题性活动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对零散的词汇进行归纳。例如:开展一些竞赛、辩论、“中西文化大碰撞”活动,或对电影进行配音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英语掌握程度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还要注重文化和语言的有机融合。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在加强学生文化学习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