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

时间:2023-01-07 09:22: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教案

第1篇

地理学科是传承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揭示科学规律的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学科,因此信息技术和高中地理课程结合就不可或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结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必然极大地影响地理教育现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研究,就是以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提供丰富的恰当的情景或手段,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地理课堂教与学的效率的作用。本文就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实例来阐述对于信息技术和地理课程整合的理解。

高一第二学期我们开始了以人文地理为主的地理必修课的教学,教材上的内容难度不大,一看就明白,一说都知道,常常用课件展示一些地区的景观。下面,笔者就以“城市与城市化”的教学为案例,说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距离让学生产生陌生感,要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理解这部分知识,那就得把教材呈现的主干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亲自感受自己身边的的例子。2000年安康撤地建市,原县级安康市改为汉滨区,经过十年多的发展,近几年安康变化非常巨大,这正是身边的城市发展的例子。

我提前把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一组为汉滨区小组,因为学校所在地,同学们在学校生活的地方;一组为旬阳县小组,其为本市人口最多的县,很多学生来自该县,分组来搜集和展示城市化人们生活的改变和影响。

我先搜索了一些大城市的图片,如北京王府井、上海外滩、广州的天河路,然后准备了安康市城乡建设规划局的网站,搜索安康市规划总体纲要作为城市化的课外资料。

课堂上我先讲了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等级分类,展示的大城市的图片,之后就让他们小组来讲述各自的城市化。汉滨区小组自己拍了几张汉滨区城市和近郊的图片,包括金州路,比较繁华的开元、时代大厦和保留着乡村面貌城郊东关、西关,将其作为多媒体图片放到他们自己做的课件中。其中一位组员给同学们讲述了近几年来的汉滨区城市变化,他以学校后门的道路为例,学校后门的南环路在十多年前还是泥土路,而现在已修建完善,以及现在都把文昌路和南二环也修建成了,党校路也处在修建之中,以后道路也越来越多,交通也越来越好;另一个组员补充道,原来的市东郊还是一片菜地,现在已成为人们休憩的新广场,新体育场也在那,每逢重大赛事或是大的文化交流展览里面都是人山人海等等。

接下来就是旬阳小组的展示了,小组同学主要是以县城发展为主要介绍,先展示了旬阳的特色景观――太极城全貌。接着是商贸大街、祝尔康广场等,这小组也将自己搜集的材料图片做成课件。其中一位组员向大家介绍了旬阳的城市发展,他以旬阳县县城的景观变化为例来说明,县城面积不大,有山有水,山环水绕,自然景观和人工环境相得益彰,这几年来新建的高楼也多了起来,如太极大厦、信合大厦等,随着西康高速和十天高速相继建成通车,旬阳县对外联系更加密切,旬阳有希望打造成为第一个县级市。

“大家搜集的材料都很好,为什么我们的家乡会变化这么大呢,因为它正在经历着城市化,大家都是安康市城市化的进程的见证人。”于是我就势引出城市化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就一个地区而言城市化就是区域等级不断提高的过程。还有一些地方的小乡镇逐渐发展壮大,甚至成为大城市,也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安康的撤地建市等级提高的证明。随后开始引导学生们结合刚才的内容看课本,再次从理论上理解城市化,之后重点强调了城市化的三大主要标志。

通过这节课我也收获颇多,首先我发现要将信息技术适当的同地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不局限与教师的讲述,不拘泥于单纯的用多媒体呈现地理事实,而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将其和教材上的理论相结合,而我所做的只是材料的收集、归纳补充,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这些现象,从而更好的理解知识。

而之所以设计这节课的多媒体材料,则是为了让学生在情感上觉得亲切,能叙述对城市化的亲身体验,安康市撤地建设不久,在以前的教学中就发现学生由于生活背景对于城市十分的向往,他们说大城市繁华,生活充满色彩,以及住在城市很有面子等等。我觉得应该在了解城市的基础上对城市化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理性的看待城市。从孩子们课堂上的发言行为看他们已经某中程度上意识到这点。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之中,从身边的事物出发理解地理,思考地理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关心家乡发展。

以上只是笔者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些初步的尝试和粗浅的认识,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实践的探索并没有终结。尽管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很有成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但要成功而有效的实施,并且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通过信息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平等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逐步学会发现问题,熟悉研究过程,模仿研究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的确需要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

第2篇

地理与数理化等学科有一种很明显的区别。数理化等教材的内容相对稳定,一般来说,不用每年在内容上进行调整、改动或补充。而地理则不同了,日新月异的国内建设、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地理研究的最新成就,使教材中的素材与数据,一下子就显得那么不合时令。如果我们地理教师还是继续沿用以往的老资料,那么就会误人子弟。对于每个负责任的教师来讲都不愿意这样去做的。因此可以这样说,地理备课不简单、不轻松,往往超过了数理化等学科的备课量。

地理备课必需年年备、精心备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的情况一届与一届是不同的,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备课才会有的放矢,教学才能获得佳绩。

如何进行有效的地理备课?笔者认为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勤学博览集素材

地理教师的课要上的丰富多彩,令学生兴趣盎然,就要注意平日多读书、多看报,把有关的资料抄录下来,剪贴成册。在一些电视节目中注意把一些有关地理方面的视频保存。要提倡多看一些杂书,即其他领域的一些书籍,如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美学理论、生态理论等等方面知识,甚至于物理化学的书籍也要读一些,看似无用,其实只要把它们移植过来,就可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提高地理教学研究水平。

如在讲解喀斯特地貌时,即可引用化学中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石灰岩(即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也就是说石灰岩会溶解,但必须要有前提,即有水和二氧化碳的参与。讲清楚了这一化学过程,同时也帮助学生强化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要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同时也要有高温多雨的气候,二者缺一不可。这样从化学知识的角度,解决了一个地理知识的难点。

又如讲自然带的垂直分布时,即可引用诗词“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帮助学生分析其体现出的地理知识。再如讲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可借助有关日本地震、四川泥石流的视频资料来强化学生的感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刻意求变有创新

年年上“地球的运动”,我们不能年年一付老面孔,要在“变”中有创意。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注意调整教案的结构。寻找新的角度与切入点。尤其要把那些内容平淡,不易讲生动的课备得精益求精,这就需要我们下一番很大的功夫。

如在讲授“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课时,笔者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课前将学生分成几组,让各小组领题完成不同的探究性学习任务(调查、讨论等)。如让某一小组学生角色扮演为一个正准备投资办厂的投资团队,自主探究以下问题:⑴准备投入什么项目?⑵为了保证投资成功,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⑶其中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再让其他小组分别展示调查到的资料(我国钢铁工业、制糖工业、炼铝工业和啤酒工业的分布),并说明分布的原因。总体上各小组都能在老师的督促下,完成活动任务,课上交流的气氛热烈,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熟悉学生情况明

备课切忌只备知识不备“学生”,学生情况是否明了,是不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是衡量我们是否精心备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知识备课再充分,如果学生情况不明,这样的教案也是不成功的。一份好的教案,要准备几套方案。班与班有差异,上午第二节课与下午第一节课有差异,如何在不同情况下进行地理教学,这些在教案中都要有所体现。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基础好的学生授课,内容就要讲深一些,同时练习也要有一定的难度,备课量就要大一些。而在下午上课,学生状况不太好,容易打瞌睡,备课时笔者就准备一些地理趣闻或一些地理小谜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案要备不要背

教案要精心准备。对于新教师来讲,认真写教案是有必要的。但是,把教案写下来的目的不是为了去背。象背“台词”那样去上课,肯定要上不好的,因为上课时,课堂情况是多变的,我们也要随机应变。

五、教具挂图要备齐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魅力 地理教学

1998年,我在一个中学当老师,对信息技术很有兴趣,喜欢用电脑写教案,做课件,然后把教案用铅字打印出来,整整齐齐,自己很喜欢,我的师傅也经常用电脑备课,当时的一位教学管理人员当我的面夸奖师傅,于是觉得信息技术还是很有前途的。2002年,当时的校长在教师大会上点名批评某些教师用电脑备课,自己不认真书写教案,从网上或者光盘上下载一些现成教案来敷衍检查,打那时起,我和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教师用电脑备课是一种懒惰的表现。多年以后,校长走马灯似换了若干茬,但是对教师教案的检查却还是多年以前的模式,进一步强调需要自己书写教案,而且还规定最简单的备课模式,但是这个时候,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中容量大而丰富的信息源,成为丰富师生地理知识,拓宽师生地理视野的重要手段。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强地理学习的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切合现代科技,同时也能够拓展教师知识视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活化地理教材和地理课堂。

过分强调知识掌握和分数至上的地理教学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够重视,一味的强调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而且各种教学方式仍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观看为辅,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学生机械听,划重点,记笔记。学生只是简单的看书,大量做练习题,也很少从课本上面去寻找答案。考试中,为提高分数而复习,猜题、压题过多,对系统知识的掌握过少。新课标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从色彩、符号、图形、声音等全方位、多感觉刺激,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课件制作工具可以选择FLASH制作动画课件,比如说解读海陆迁移这一节时,利用FLASH可以让同学更好的理解海陆迁移的变化情况,这样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很多,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一些资料,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够利用网络技术解答一些自己平常不会的问题或者课堂上面没有被消化的知识,能够愉快的学习。

一、借现代信息技术,创情境激趣

没有考虑到学生兴趣的教学设计可能导致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过程,这样地理课堂会让学生感觉变得索然无味,扼杀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就显得更加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而有趣味的教学生境,声音化,动态化,兴趣化,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愉悦学习。这样的地理课堂让学生感觉到新鲜空气,学生学习的胃口一直被这些情境吸引着,学习的过程中保有足够的积极性,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如讲授《荒漠化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课的前,可以播放该与西北地区相关影视片段,让悦耳音乐、美丽画面、动听解说,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学生如亲涉其境。影视视频片段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学习者的感官刺激,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力,以美的享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影视视频片段相对传统讲解导入更新颖,一下子把学生学生注意力抓到课堂来,他们会觉得轻松而又自然,激发求知欲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往课堂上,教师往往只重视地理知识的语言讲解和描述,即使有经验的老师会用一些板图来协助学生理解,但这些静态而又简单的图形,相对复杂一点的图形凭教师的能力又很难画出,线条或图像等教学元素动态处理不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地理现象的动态规律的教学更难用传统方法实现,给学生深刻的认识和理地理知识和规律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学生被动的听取教师讲解讲,其主体性作用很难发挥,学生感觉无事可做,久而感觉枯燥无味,可能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就难以达到。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师应乐于发挥这种技术的独特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源,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给学生以地理课堂美、地理教学美的享受,培养并呵护学生浓厚学习兴趣探究意识,使学生主动去参与、主动发现和主动探索。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可以使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过程,表达地理规律更加易于再现和表达,帮助学生多视角、多方位感知地理教材内容,并保持这些元素对学生强大的吸引力。

二、借现代信息技术,育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教学中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处理好双基和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地理新课程的本质和核心。所以,地理教学要勇于突破传统陈规、教学习惯所形成的定势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探索,得出新结论或者体验和重现已被前人发现的规律。创新思维具有独创性、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应关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以臻启迪创新思维。

运用信息技术,易化地理教学难点,能使课本中易误解的抽象地理知识、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生动而直观地再现或者演示,便于学生对他们进行观察、想象、分析和比较,这样,学生思维就得到锻炼和启迪。例如:“海陆的变迁”内容的教学,通过播放地震、火山的动画或者视频资料,开启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的联想。再如:“地球的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通过播放模拟动画让学生观察:随着黄赤交角的变化,地球五带的范围也会随之变化,同时设计一些发散思维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找出问题答案,这种问题式、观察式、体验式学习方式,加快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孕育过程。

三、借现代信息技术,筑自主学厦

新课程对地理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学科本身也和其他的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单纯的说这是地理知识,那是物理知识、数学知识,这就过于险隘和封闭。地理学科向来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包容和联系,这是地理学科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跨学科的整合,综合运用的知识才具有生命力。例如:区域农业发展和政治、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密切相关;地理空间、规律、图表的推理和归纳可以用到数学或者物理知识;教材中许多案例分析也是综合的分析等等,地理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学科,因此,地理课堂教学理应突破教材的约束,考试的禁锢,应该大胆运用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方法,搜集生活化、图片化、趣味化、理性和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能够课堂与生活的整合,掌握更多的信息,并能够促动学生主动去实践和探索。

利用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尝试各种方法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网络资料或者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上网找有效信息。通过网络来查询、收集、整理各种地理信息,调用互联网上海量知识源,同时利用电邮、论坛、博客、微博、im软件等途径参与问题讨论,把领悟到的信息存入电脑,放上网络,与他人共享或者分享。这样,学习系统就变成一个多向、立体的,无时限和空限的学习共同体,不仅扩大了信息获取范围,也扩大了信息参与者视觉的广度和深度。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就有了主动性,于是便充满了学习的动力,驱动着学习者不断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不断的自我反馈和自我奖励。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齐步走、统内容,统进度,统程序的抹杀个性化发展的短板,有利于学生学习个性发挥,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也加快了学生社会化过程。

四、借现代信息技术,变教师工作方式和角色

以多媒体和intenet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悄然改变,同时学生学习方式也正悄然变化。地理教学与多媒体网络的秦晋之好,也在改变着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对比,不难看出:地理教师备课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备课方式,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张图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大的改变。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现在的地理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学生学习协作者和合作伙伴。地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和进行指导。地理教师的行为将由单一的讲解,变为讲解、指导、引导、激励、组织等多种方式。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打破了由教师主宰的教学活动进程,学生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这就需要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地理教学模式和适应地理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更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达到地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只有使学生获得了最佳的学习效果,才能更好发挥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改革推动作用,同时也才能使得教师得到更好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是在地理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在其他的领域中也用着重大的作用。信息技术的魅力,在于它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实用性。人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中,可以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带给自己的便利。其实不仅是教学,在生活中的其他各方面也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

参考文献:

[1] 周琪. 把信息技术教学落到实处[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24期

[2] 张丽,周申立. 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08(33)

[3] 陈晓琴.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J]. 知识经济. 2010(22)

[4] 彭秀军.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地理教学的空间[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20)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双动双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91-01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逐渐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新课程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有了新的发展目标。新课程教学目标中重点提倡培养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能力。随着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提出,摈弃了传统的以“教案、大纲”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端正了教育教学理念,将“教”与“学”内容进行了合理规划,达到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创新性地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够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巨大作用。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 模式的有效形成主要是依靠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彰显,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关系,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效性是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来体现,所以,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双动两案”教学内容的基础和重点。重点提倡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合作、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及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需要以学生合作伙伴的身份进入到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两案”是指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教案需要教师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案,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加工成行之有效的有关教学内容及讲授方法的教学设计案例。其中的教学重点是两案的“导入”环节,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中心,要对如何“教”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学案即“导学方案”,是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思维结构、学习方法等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的实际具体情况,由教师引导学生,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来制定的相对完善的学习方案,是供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工具;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发展现状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成为了当下高中地理教师追捧的热点话题。“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确立,使高中地理教学得到了突破式的发展。面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带来的巨大成果,许多高中学校也逐步确立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这大大促进了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发展,帮助大部分教师突破了思维的局限性,强化了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意识,端正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责任感。

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一步促进了师生间的合作、交流,为师生间建立友谊关系搭建了桥梁;有效激发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然而,目前“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发展仍存在局限性,还有一部分学校未普及,一些高中学校仍在使用传统的教案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甚少,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自主学习意识较差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发展。

三、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首先,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将学案编写好,在课程教授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学案指导,对课堂学习内容认真预习。学生可通过预习,大致了解了本课学习内容,进而带着学案中的问题深入进行探索,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这种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技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从而进一步巩固预习效率。在课前预习阶段,第一要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第二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这两方面是双动两案教学模式预习环节中的重点内容。

其次,是课堂讨论、探索阶段。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之后,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综合程序问题。对于较为简单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一方面巩固了学生所学,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然后,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利用多媒体制作图、表等对学生进行充分展现,并及时诱导、点拨、归纳。另外,在提出诱导问题的同时,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范畴,切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实际,创设出易于学生接受和正确思考的问题,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设疑的科学性、严密性、有趣性,并且,保证问题的难易相当,即要易于学生思考,又要易于学生能力及思维的突破发展。作为新授课,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应密切联系教学实际,综观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做到深入而浅出。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双动两案”在新课改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可避免其弊端。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发展,抵达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我们还需要对这种教学形式不断深入钻研,密切结合实践教学对其不断进行完善,从而使“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进一步发挥其自身独特优势,进一步推动地理教学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裴亚男.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 关海霞.高中地理“两案”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第5篇

初中地理教学与语数外相比,像一个受气的孩子,课时安排的少,课下学生给与的时间也有限,一提起初中地理教学,大多数老师可能都会感到很无奈,因为初中地理在八年级就进行毕业考试,不是中考学科,学生、家长乃至学校都不是很重视。那么怎么扭转这种副科意识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的情况下,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向课堂要质量,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以下浅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课前准备

首先,新课程呼唤新型的教师,意味着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吸取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精华,更需要培养体现时代精神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知识体系中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新思想、新手段,使自己专业知识不断深化,知识面更加广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档次。

其次,充分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的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学设施、环境和师生双方共同组成的有机联系。教学设计是在对这个系统进行全面细致地研究上构建出的教学实施规划,以及部署规划实现的步骤,以追求最好的教学效益。新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我们还要高度重视对“学法”的研究和设计。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呢?一是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明确哪些是结果性目标,哪些是体验性目标。二是要认真进行“学情”分析,这是教学设计重要的前期工作,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扬长避短,制定出合理的基于课程标准且有所拓展的教学目标,选择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三是努力编写出较为优秀的教案。地理教案是地理教学实施方案,是文稿形式的教学设计,是在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是教师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行动纲领”。那么,优秀的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⑴精心设计教学导入,每一课的导入,是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直接影响这一堂课的成败。导入最好是选择学生有所了解而又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⑵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班级学生“学情”,制定适合我们班学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具,如:挂图、地球仪、多媒体等。对于地理教学来说,采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直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有效的掌握地图,因此,精心进行课件制作,使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并合理利用;⑶加强集体备课,教师间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教师备好课、编写好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条件。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科学而严谨、生动又活泼,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利用身边的地理事物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情境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较快地进入学习情景,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进行活动和探究学习时,教师先要给学生有一个知识的铺垫,由学生自己设计活动、组织安排活动,自己充当活动的各种角色。促使学生在地理活动中运用五官四肢、运用大脑,从而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充满乐趣游戏的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在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全国、全世界;担任“环保局长”答“记者”问;地理扑克、地理棋的使用等等游戏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中一方面表现出对活动具有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自始至终体现出了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主动地掌握知识。

另一方面,从参与活动的范围上,是人人都卷入其中,全员参与。变以往的“师问生答”为“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为 “自由活动”。“师说生听”为“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有效参与是涉及内在思维和复杂活动方式的一种深层次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认知发展、有效学习的保证,离开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有效的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学生通过活动,对学习地理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后反思

课后进行有效反思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助推剂。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教师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已经出现过的缺陷,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要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从而喜欢你的地理学科,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相信只要我们地理教师把好备课关,把好上课关,并做好课后反思,就一定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第6篇

地理教学语言的规范化,是地理教学科学性的体现,具体体现在语言准确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口语化的要求上。

1.语言的准确性

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首先体现在音准上。对地理教师的音准要求,除了与其他学科一样,要求用普通话教学,力争做到读音准确、标准外,还应十分注意地名读音的准确。许多字的地名读音不同于常用读音,如中朝界河鸭绿(lù)江、安徽茶乡六(lù)安、大禹治水的会(kuài)稽山、广东珠江三角洲上的番(pān)禺都是易读错音的,地理教师要勤查字典,千万不能想当然,以至于丧失自己的威信。

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还体现在一词一字用法的贴切上。例如:讲天气现象中的锋时,暖锋是暖气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显示出暖气团是主动的一方;冷锋是暖气团被“抬升”到冷气团之上,显示暖气团是被动的一方。这种用词的讲究,正是地理学科科学性的体现,尤其地理概念、地理原理需要地理教师用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述,让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

2.语言的科学性

地理教学语言要有严密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地理性上。教师讲课中要尽量使用本学科的术语。例如:地理课教学,总离不开讲方位,在表述方位时,教师必须用标准的方位术语“上北、下南,左东、右西”,而不能用不规范的生活用语“上边、下边、往左、往右”代替。

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要求教师能运用地理知识结构教学,即有系统、条理分明的层次,教学语言要有序化。如讲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应先分析纬度位置,再分析海陆位置;分析一个区域经济特征,先讲经济水平,再讲部门结构,最后才讲布局。从而教给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和趋势。

3.语言的针对性

地理教学语言所要求的科学性是针对中学地理水平而言的,不能都像大学地理那么严谨,科学性的程度要顾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就是因教学对象的程度不同,初中、高中所用语言不能互相替代,要有针对性。新教师常犯的错误是“拔高”,用大学语言代替高中语言,用高中语言代替初中语言,自以为科学性强,但实际上脱离学生年龄特征和中学的教学要求。例如:高初中教学大纲上均有褶皱的概念,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应给学生比较明确的定义,“岩层受力而发生弯曲,叫做褶曲,如果发生一系列褶曲就叫褶皱”。而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则只能告诉学生褶皱的中心思想:“岩石受挤压发生弯曲变形叫褶皱”。虽然初中的说法不如高中严密,但鉴于学生年龄特征,只能这么说,否则揠苗助长,学生反而不能接受。

4.语言的口语化

第7篇

一、深刻认识新课程目标

对新课程目标的正确认识是正确运用新教材、改变教学方式的前提。目标对学生的地理素养作了全面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除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对地理图表、地理数据的阅读分析、运用等基本技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要求凸显掌握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比较、概括等地理培养。过程与方法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二、改变教材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地理教材出现了“一个标准,多个版本”的局面,我们德州市所选用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新课程理念下编写的新教材面前,以上的那些偏激的认识显然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要不断改变这些偏激的认识。

1.教材更突出为学生“学”服务的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教材的编写是围绕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展开的,因此新教材从形式和内容上都生动活泼,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看、喜欢学,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如漂亮的景观图、形象的图表、示意图,案例、活动的设置等等。

2.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标准。教材既是教师教的材料,更是学生学的材料,它是知识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标准,“一个标准,多个版本”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无法与每一个学校相适应,难以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吻合。所以所选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权力真正把握在我们地理教师的手里。教师可以选择内容,控制难易度,也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顺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的需要。具体怎么用好教材,让教材真正发挥引导学生学的作用,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3.课本只是教材的一种。教材应包括所有可以作为教学材料的媒介。在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材的包涵内容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无论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地图册、练习册、教师指导用书、课外读物、教学挂图、教学用具等,还是包含了现代技术的光盘材料、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信息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挖掘教学材料的能力。

社会在发展,地理知识也在不断发展,今天的真理明天也许就是片面的,而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看法也就不同。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吸收新的地理科学营养,补充新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学到新鲜、紧跟时代、富有生动情趣的地理知识。

三、更新备课方式

统览新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从形式还有内容,新教材与旧教材存在很大的差别,而适应了旧教材的教师面对新教材时总不免会产生一些困惑,使得备课无从下手,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过的一些疑问:

疑问一: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往往较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同时对新教材,讲多深,讲多少,怎样把握呢?

疑问二: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引设置了很多活动,而这些活动占用了很多课堂教学时间,使得短短40分钟的课堂只能学习很少的内容,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的现象。怎样解决?

疑问三:教材内容突出时代信息,这使得许多教师很难适应,往往是“现学现卖”,也使得课堂应付较困难,尤其当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或观点时,更有些不知所措。怎样应对?

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的疑问,需要在才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在近一年的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对以上几个问题,也慢慢地探索到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对策一:对于疑问一,解决的办法实际上是我们以往备课强调的修订本备课。教师集体讨论讲多深,讲多少,怎样讲,统一要求,同时整合各个版本的教材,取各自的优势,确定教学的深浅度,联系热点和生活实际,取长补短,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将这些集体备课的成果形成集体教案,毕竟智慧是远远超过个人的。在集体教案的基础上,再根据个人的领会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个人教案。

对策二:对于疑问二,打破原来的节次备课,变为单元进行课时备课,统筹安排每一个单元下每一节要讲的内容。对于每一个活动充分准备,确定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活动规模、活动的评价方式,做到课前充分准备,以使课堂顺利进行。

对策三:对于疑问三,充分利用我们日常接触的媒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相关知识盲点,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扩大地理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

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新课程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怎样实施地理探究课,需要地理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以下是本人对实施探究课和探究式学习的一些简单的体会。

第8篇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基于人的本质特征、在解放人的前提下进行的教育。它与传统“填鸭式”的教育不同,它视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它强调教师的启发式教学,而非一味地传授知识;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而非整齐划一地进行“大一统式”的灌输。概言之,主体性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可见,学生主体性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其重要性已经为时代所证实。

2高中地理教学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学科优势

高中地理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是其与其他学科相比明显的优势与特色。高中地理,其从整体上反映人类周围的地理环境即客观世界,而非单一地反映个别的环境或者现象;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不同自然系统、人文系统组成的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它研究物质的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古往今来,人们对地理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中,地理学科是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类通过实践、并对实践进行验证和应用,从而形成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而地理学科的上述学科特点则为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提供了沃土。如上所述地理知识是在人类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地理知识的脉络,启发其能动性的反应,去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从而激发创造激情。其独特的地域性,有利于带动学生的好奇心及新鲜感,促使其自主学习知识。其实践性,有利于学生走出课堂,开阔视野,打开思维。

3高中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举措

上述我们分析了高中地理具有发展学生主体性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那么在具体地理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具体实践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在新课标的具体指引下,正确发展师生和谐的“教学相长”关系、完善课堂教学策略和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进行学生主体性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这是我们地理教学应遵守的基本准则。

3.1正确发展师生和谐的“教学相长”关系

作为学生主体性教育的老师,应转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树立学生主体的认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即首先,教师要从认识上意识到其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教授知识,学生理解后反馈,二者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教师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创新,即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老师与自己是学习知识的共同“伙伴”关系,而非上下关系。具体的在课堂上,如在讲到具体地域,关于其气候特征时可以向学生发问,甚至有时适度装着不懂,以促使学生“纠错”,与老师进行合作解决难题,这样的情景演练多次后,相信学生会有一种参与感与成就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与老师进行讨论,并最终心满意足地掌握所学知识。

3.2完善教学策略

这里完善课堂教学策略,是相对传统的单一说教的课堂模式而言的,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创造性,教师应完善教学策略,具体的是在教案的安排、课堂形式的多样以及课后的安排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在教案的安排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教师总是事先写好自己的教学安排,记录着自己课堂上要讲的知识点,就这点来说笔者觉得是值得继续保持的,但是需要对其内容进行改革。即教案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在内容上不仅仅要记录自己所将知识,还应该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反馈,学生的上课回答问题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等,这样以便以后的教学有针对性,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在课堂形式上,我们现在的课本多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而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其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改革前我们不妨先从课堂的形式入手,以弥补课本的不足。这里我们强调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即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如在学习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时除了课本的引导和教师的讲解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现地球、宇宙及其位置,用音像直接给学生以视觉上的认识。在地理课后的安排上,笔者认为传统的题海战术已经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不赞成课后大量的题海作业。

3.3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我们都知道,事物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学生也是一样,彼此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而作为老师,应充分认识到这点,即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接受知识、学习知识的方式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在学生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下,教师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这种差异,并结合教学促进不同个性的学生能共同进步。如在布置作业上有针对性的安排,不同接受程度的学生布置不一样的题目,增加其自信心;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教师适度对学生进行课堂的眼神关怀,以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4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地理教师; 地理教学; 农村中学;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

一、地理教学现状

1.地理教师地位低,专业技术较差

地理一科至今还没加入中考的范畴,导致学校一直不重视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师的安排上往往就不能配用专业教师,即使有地理专业教师,学校目标管理上,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把学生考分的高低、班级名次前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把中考成绩作为学校生存的生命线,把中考、终考成绩与教师考核、评优、奖金挂钩,地理老师只能上到八年级,学生成绩的好坏跟地理教师无关。这样就大大消弱了地理老师的积极主动性,得过且过,学生的地理成绩与老师的教学脱节,即使再专业的老师都会慢慢消沉下去,丢掉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不算,还养成一些为人师不该有的坏习性。

学校的管理,个别领导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直认为地理是所谓的“副科”,导致地理学科在学校发挥不了应有的学科作用,地理学科在学生的心中也就自然不重要了,地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就大打折扣了,在其他科目老师心中的地位就更不值一提。地理老师地位底下也就导致专业教师积极性不高和专业技术能力下降的原因。

2.教学设备不齐全且陈旧

教学设备简陋,教具不齐全,老师在上课时往往画饼充饥,甚至连一张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都没有,学生手中除了地理课本以外,没有任何跟地理有关的资料,别说是学生,老师也是一样。许多学校没有一个地理专业的老师,上地理课的老师也只是照本宣科,跟本不知地理还有“教学挂图”,导致至今我用的地球仪和挂图上还有“苏联”的字样,讲“气候”没有“气温分布图”,没有“降水柱状图”,要地形图没地形图,学校有的教学挂图要么没有,要么就非常陈旧,大部分是八十年代出版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校的教具已没多大用处。多媒体教学设备就更不用提,想上一节课都难,学生只听过电脑,却没有摸过。

教学设备不齐且陈旧也是导致学校地理教学滞后的原因之一,没有教学工具的地理课堂,也就失去了本该具有的活跃氛围,没有了教学设备的地理老师也就相当与没了手脚的人。

3.学校领导对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地理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全甚至缺失。

在这个过渡时期,很多农村中学在学校目标管理上,仍以学生考分的高低、班级的名次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地理不是中考科目,使得学校领导偏向中考科目,上所谓“主科”的教师自然成为了领导的“掌上明珠”,而地理教师常是无人问津,形成了可有可无的局势,地理老师的责任心和积极主动性也就大打折扣。

学校领导更关心的更重视的是学校的升学率,这就导致非中考科目的教学活动得不到正常的开展,教学质量滞后。学校领导以学校的声益为主,这是无可厚非,但不能忽视地理科目的教育教学工作。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为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已明确指明了,教育教学活动应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都应按质按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可学校领导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多的是重视眼前的利益,对地理科目的教学过程不够重视,对地理教师的评价也是不值一提。

学校对地理教师的地理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仍然是以全县学年末统测成绩为主,加之每学期仅仅一次的教学常规检查,检查内容是教师的教案编写情况、教学进度以及部分学生的作业。有检查,无结果,也没有评优、评等级等激励措施;全县统测成绩评比是以县平均分为标准,高于县平均分1分奖20元,低于县平均分1分罚10元,仍然是用落后的奖惩办法,且赏罚力度甚微。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要做教学常规检查时,找相关的书籍、相关的教案抄一份,应付学校的检查,习惯了学校有制度不落实,有检查无结果。有教师认真书写教案时,会受到其他同事的冷嘲热讽。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4.学生学习地理学科兴趣底落,知识面狭窄

学生学习地理学科兴趣低落,首先,跟教师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是分布开的。农村中学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主要渠道就是地理课堂,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也就只能靠课堂来培养,课堂短短的45分钟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其次,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还跟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学校对中学教师的要求很严,但对小学的管理却又很大的问题,各完小离中心校的距离不等,给管理带来很多的困,小学教育管理尤其是对教师的管理松懈,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到中学产生厌学情绪,自然就无心学习,更何况是不所谓的副科――地理的学习兴趣了。

学生学习兴趣低落,获取地理知识的渠道狭小,仅仅有老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这就导致学生不懂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也就无心去学,更不会主动去收集生活中地理知识,地理知识面狭窄。

5.学生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学校评价学生的优差仍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被老师常挂嘴边,甚至捧在手心,学习差的学生无人问津,学生放错时更多的是责备,很少会为之分析错之所在,不去引导学生。

二、对策及改进方向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

农村地理教师,特别是那些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基本功的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深入的学习课程标准,重新认识教学改革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了正确把握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教师不能再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当今的教育不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的传授、不再是应试指挥下的“学以致用”,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不能仅有“一桶水”,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和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教师应该是滔滔的“长江水”。可见,要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教师必须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革新教育观、学生观、价值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不断的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教师要进一步转化好教师的角色,“因地制宜”的挖掘课程资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其角色更要发生转变。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时代赋予当代教师最明显、最直接的特征;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而不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农村教师的角色一定要朝着这个方向逐步转化,必须联系当地学生的实际,克服困难,实实在在地组织好教研活动,发挥集体教师的智慧,大力开发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多用身边鲜活生动的材料因势利导,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与参与的状况来调节课堂教学,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

3.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评价机制,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现在绝大部分农村中学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学生的评价最多也是最普遍的集中体现在学生的考试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仍然是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因此,要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对学生传统的评价模式刻不容缓。农村中学一定要适应时代赋予教育改革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评价体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观念,增强评价与考试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其次,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把“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作为评价与考试的重要内容;第三,评价标准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评价要多角度、多样化,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为推进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广大农村中学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办公经费紧张,已适应不了现代化教育教学的要求,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一大屏障;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与其他行业单位相比落差很大,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愈显卑微,尊师重教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使很多教师在社会活动中存在普遍的自卑心理,不是以师为“荣”而是以师为“辱”。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的要求比以前更高了,付出多得更多了,但是,微薄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可怜的社会地位,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岂能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壮与凄凉来抚慰这不公的无私奉献?如此之大的反差,岂能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课程改革保驾护航呢?因此,各级政府官员、教育主管领导也要转变观念,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切实的做到尊师重教,关心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为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落实中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治国方针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走进课堂――初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林培英,陈澄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3]《底圩中心学校普九自查报告》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地理教学;资源共享

在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可有效的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提高利用率,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也能提高每位老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整体质量和教学效率。然而,目前很多学校存在教学资源不丰富,尤其是地理教学资源少,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影响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高。那么,如何实现地理教学资源的共享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老教师一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主要的缺点是思想比较固执保守,容易被传统经验所束缚,教学缺乏创新。在评优评模、绩效工资,综合素质排名等重压下,担心年轻的老师因此而超过自己。极不情愿把自己辛苦耕耘、努力拼搏所获得的经验,无偿奉献。形成教学上一枝独秀;年轻教师最大的优点是富有激情和创新精神,而最大的缺点则是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有些年轻教师,思想上不求上进,工作不努力,不会的知识不虚心请教,主动学习,在成绩上与老教师形成很大落差。在这种状况下,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都很难提高。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学校要积极转变每个教师思想观念,树立典型,积极发挥一些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领头雁”“排头兵”作用,保证这些分散在各个年级的星星点点“火种”不至于熄灭,从而燃起推动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燎原之火,将最直接地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动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而我们作为地理老教师或新教师,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育就是服务,教学就是交往,课程就是生活,合作就是发展,学习就是生存。老教师与新教师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发挥每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储备教学资源

常见的地理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地理试卷、地理试题、地理课件、地理教案、地理导学案、地理论文、地理素材等。要想共享资源,必须要求每个老师发挥各自特长,主动储备地理教学资源,自己编写制作试卷、课件、教案、导学案,平时注意搜集一些地理素材,图片或文字材料。积极撰写与地理有关的论文等。也可以分工合作,这样减轻老师负担。但无论哪种方式,每个老师都应该尽心尽力,认真负责,不能应付检查,敷衍塞责。“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同样每位老师都去认真储备教学资源,学校的教学资源会越来越丰富。

三、做好集体备课,探讨交流达成共识

每位地理教师都储备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这是资源共享的基础。当然每位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都存在差异,所储备的教学资源也参差不齐,质量有好有差,水平有高有低。这就需要相互交流探讨。相互交流主要方式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储备高质量教学资源的一种有效形式。集体备课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省时、省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有利于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但集体备课不能流于形式,比如有些备课组为了应付检查,将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了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个任课教师分别编写,完工后交给备课组长,由备科组长统一装订成册或上传学校资源库,这种承包式制作方法,虽然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缺少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心灵的碰撞。集体备课也不能成为备课组长一个人的独角戏,其他教师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完全由组长代替了其他成员的思想,抹杀了其他教师的智慧和首创精神,集体备课名存实亡。因此,集体备课需要每位老师认真对待,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它可以是和风细雨的述说,也可以是唇枪舌战的争论。总之,集体备课离不开所有老师的共同参与,交流探讨与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更多的思想火花,拓宽每位老师的教学思路,各取所长,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探讨交流中,形成优质的教学资源。

四、建立教学资源库,不断完善更新

第11篇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路径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其主动学习与探究,实现有效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若要落实上述要求,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做出一定转变,不再以教材为本,不再单一教学,不再“以教为主”,而是以“人”为本,“以学为主”,多样化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前备课:“教材本位”转向“学生本位”

课前备课是教学的基础环节。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研读教材与大纲,也需要关注学生。而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同,在教材与学生哪个是第一位的处理方式上是不尽相同的。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将教材置于首位,以大纲要求为出发点来解读教材,侧重如何教,怎样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多个班级可能是同一份教案。而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教师需要以学生实际、学生发展为出发点,认真研读学生,弹性预设,创造性使用教材,而不是在各班运用同一教案,因为班级不同,学生的能力有所差异,他们在课堂的配合情况会不同,最后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管是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其出发点应该是学生,并且是可调整、变动的,如此才能调动学课堂参与度,有效教学。如教学《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时,如果学生对中国地理的有关知识了解不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补充适当的知识,比如什么是“流域”;分析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时,补充地形类型知识,再借助“长江干支流示意图”,简单介绍长江概况,包括主要支流以及流经的主要地形等等,给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倘若学生基础好,则制作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借助图文资料分析案例,自主探究。

二、教学手段:“单一型”转向“多样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与知识的传递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手段。其中,传统教学以语言讲授为主,辅之以板书、挂图。而在现代教学中,又引入了多媒体等电化手段,给学生创造动态形象的学习环境,弥补了传统模式的不足,课容量更丰富,知识教学更直观形象。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不是说完全排斥、摒弃传统教学手段,可以是相互兼容,相互配合的,以达到最优化效果。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单一教学,依据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样教学手段,整合常规教学与现代媒体,优势互补,增强教学效益。

如有些教师单纯口头讲授,甚至是满堂灌,知识学习变得索然无味。有些教师虽引入现代化手段,但整节课下来都是多媒体课件,缺少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容易让学生眼花缭乱,影响教学效果。如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只是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呈现大量信息,虽增加了知识容量,但认真思索,教学手段并不是多样化,面对繁多信息,学生可能应接不暇。而倘若教师先用电化手段演示“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而后引导同学们小组合作,动手用手电筒、地球仪等工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另外,还让学生用乒乓球、剪掉底的大饮料瓶子等自制教具演示实验:倒立瓶子,灌满水,在水上放乒乓球,再拧下瓶盖,看看乒乓球的运动情况。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增强直观体验,更好地认识地球自转,更深刻地理解地理自转所带来的昼夜的更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等。

三、教学方法:“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在新课程教学中,课堂应当是互动对话、质疑问难、碰撞思维、心灵相约的地方,教师处于引导与指导地位,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然而,由地理教学实践看,以“教”为主,教师“主演”,滔滔不绝的演说,事无巨细、和盘托出的讲授,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陪衬“演员”或观众,被动接受知识,机械式练习,这就剥夺了学生自学探究机会,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的发展,禁锢了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思维,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影响学习动机,所学知识局限表明,缺乏深度、广度。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新课程理念,摒弃单纯讲授教学,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与活动,诱导学习者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如教学《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时,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教材,再根据课本上黄土高原概况的描述,当当导游,由地理位置、地貌特点、范围等方面向“游客”介绍黄土高原。先分组交流,再选出代表上台讲“导游词”。而后各抒己见,讲讲水土流失有何危害。接着,引导学生重温教材相关内容,完成有关表格,教师予以小结与补充。研究水土流失的成因时,引导学生预习交流,说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再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各组运用水、烧杯、草皮、土壤等材料完成不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每组选出代表汇报结果。而后根据四组实验现象,总结归纳,认识降水强度、地形坡度、土壤质地、植被状况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体会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在备课环节注意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本”为本,选取多样教学手段,而不是单一僵硬教学,注意以学生的学为主,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充当“导演”,师生合作,共同演绎精彩生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杨禹林.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浅谈[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0)

第12篇

xxx,女,xxxx年出生,xxxx人,大专学历,中学地理一级教师。 1987年毕业于庆阳师范学校,同年,分配庆城县庆城中学任教至今;1996年通过自考获得甘肃教育学院大专学历。从走上讲台至今二十二年,xxx老师以自己的热情、智慧、汗水,换得了一个个优异的成绩,多次受到表彰奖励,成为庆城中学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代表。

xxx同志热爱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勇于探索,成果显著。从教以来,她一直担任初中地理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地理学科带头人、德育楷模,在三尺讲台上干出了可喜成绩,曾连续十五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或“模范班主任”;在近十年教职工年度考核中,她先后4次获得“良好”等次、6次获得“优秀”等次; XX年,在全县初中八年级统考中,她任课的七个班级学生地理成绩名列全县第一;XX年全县初中毕业会考,她任课的四个班级学生地理课人均成绩高出全县人均分4.3分,及格率高出全县平均及格率20.87个百分点,两项类比积分高出县均线25.17分,居全县第二名;同年,她任课的八年级三个班级,学生地理成绩类比积分高出学校级均值11.5分;XX年5月,在全县初中抽考,她在主攻九年级毕业班的情况下,所带的八年级地理学科以遥遥领先的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名。XX年全县初中毕业会考荣获地理学科全县第一名。

业精于勤,为人师表

xxx老师能长期自觉坚持政治理论学习,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业务进修,教育理念新,教学思想成熟。勤恳务实,乐于探索,模范履行教师职责;严谨执教,科学育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为人真诚正直,谦和平易,深得同行的尊敬和学生的信赖,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自从踏上教师工作岗位以来,为了教育教学服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充分的保障,为了更好的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徐老师坚持勤于钻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工作中,徐老师把她对教育教学、对学生的无私关爱化作无言的行动。她深信,学高为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她边教学边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使她的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学生听她的课,好像在与大师进行交流。她以自己的不断进步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徐老师治学态度严谨,她总是追求每一节课的充实。为此,她深钻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平时,除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外,xxx还不断更新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边实践边反思。多年来,xxx节省下有限的工资,自费订阅了《甘肃教育报》、《班主任》、《地理教学》、《教研通讯》、《甘肃教育》等十几种报刊,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并创造性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1999年,主动自费购买了电脑,上网搜索相关教学资源;多年来,xxx更是牺牲了无数休息日,外出学习、听课,积极参加新课程新理念培训。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XX年5月,xxx老师在学校开展的“一堂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XX年6月,她在“教案展评” 活动中获优秀教案一等奖。XX年,她撰写的论文《运用比较法进行地理课教学点滴体会》编入国家大型系列丛书《跨世纪教育论坛》巨著中,并荣获一等奖;XX年,论文《正确使用图示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发表于《二十一世纪教育论坛》杂志,并荣获一等奖; XX年,论文《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在全县中学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同年,论文《地理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被县教育局推荐参加全国地理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荣获二等奖。XX年,论文《让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获县级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