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10:3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英语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目前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
我们在学习语言应用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一定的人文教育。教育工作者在编撰教材的时候,不仅要保证学生所学英语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正性,还要顾及他们能够接受语言的能力程度,同时还要考虑到这些题材对个人修养所起到的熏陶作用。所以,一般所选用的篇章都能够做到文笔优美,难易程度适中,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具备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和思维的深度,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而且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英文词句和进行作文练习时,也不忘进行相关的理论说教。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精通地道的英语语言,一些英语教师会经常提到标准英语、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问题,让学生多看英文原版书籍、多模仿英语为母语者人士的语音、多听英文原版音频文件和在线广播等。这种引导无疑具有它的积极作用,能够保证学生在短期内学到纯正的英语,便于学生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但是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再仅仅是要努力去包容和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而是要更努力地保持汉语文化,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并时刻保持能够用英语了解和宣传中国发展的最新动态。纵观国情,我们的教育工作一直把中国英语教学作为任务教学来对待,大学英语教学中,四六级考试成绩如何不但是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志,更是衡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这都宣告着国人对英语这门语言的诠释与理解。但事实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伴随着中国环境成长起来的英语学习者,一直把英语学习作为ESL或EFL,这不能不说是某种意义上的悲哀。换言之,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早已超出了传统英语教学的纯粹,即走出国门融入西方英语社会的主流当中。在英语教学中中国英语已远非是否客观存在的范畴,而是让作为交际工具的英语语言服务于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为让中国走向世界,我们早已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而为了让相关的英语研究者和学习者对中国目前国情下的英语教学有全面的认识,非常必要重提如下几个有关英语类型的重要概念。
(二)关于传统意义上标准英语(英式英语、美式英语)、中国英语、中式英语的再认识
在语言学界,外圈英语指的是英属殖民地英语;而发展圈英语则指的是以英语作为外国语的国家,如中国等。对于标准英语,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角度而言,通常是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作为标准英语的范本,这与英语变体所代表的文化实力有密切关联。而因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学习英语语言的主旨与内涵亦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中国英语逐渐以它强大的文化内涵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按照这种逻辑推理,中国英语迟早亦会发展成为规范英语的一种。由此必须论述“中国英语”以及“中式英语”两语言理论的术语。事实上“中国英语”的概念早在1980年由葛传?先生明确提出,但其后围绕之的定义多有争议,且一直处于发展补充与完善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理解,在诸多学者争议的基础上,可以大致归纳为,中国英语以规范的英语为基础,是在汉语和英语进行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它本着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和文化依附的原则,以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作为其一的目的,将英语作为其文化领域的载体进行表述,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句式和语篇等。换言之,中国英语是为表述中国特色事物的需要而存在的,它依赖于规范的英语形式而非汉语的语法规则。作为一种国际英语的中国英语是规范英语的正宗体例,它的存在与推广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战略的价值,而且有其深刻的意识形态意义。而在描述中国英语概念的时候必然涉及它与中式英语之间的联系。通常认为的中式英语是畸形的英语表达方式,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缺乏英语语言表达的基本知识,把汉语的表达形态不自觉地迁移到英语交际中。但是要尊重这样一个事实,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之间并非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能够代表典型中国思维的英语表达,在历经多次反复调侃、述说,竟然引起学者的关注思索乃至认同,其后以英语为母语者也欣然接受,就连权威的语言监测机构都给予这种英语高度评价,认为其是汉语和英语的“可喜的混合体”,这时候它们就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英语了,这种趋势是语言学生态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一些汉语独有词汇表达的英文对等翻译在不断地被规范与调整中发生演变,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和接受,最终成为能反映中国思维模式的英语表达。这类中国英语之所以能被广泛传播与使用,或许源于中国悠久历史和绚烂文化之故。汉语语言独具风格,中国英语更是有其内在魅力,根本之处离不开汉语文体纷繁复杂的演变过程。汉语语言的文体涉及古文言、古体诗、律诗、绝句、韵文、散文、元曲、成语、谚语、现代诗歌、白话文、各种方言和变体一直到网络的使用所伴随滋生的网络语言等。众多的语言文体形式,加上千姿百态的汉语字体,其演变的历史都导致着汉语文化的丰富多彩。因此,在中国环境下学习英语,用英语交流汉语文化,有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表达历程,是语言发展的必然阶段。
二、中国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
目前在进行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秉承着让英语教学服务于中国的理念,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中国英语在大力运用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其独具的特征,亦出现了很多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英语发音在中国教学时遭遇的本土化问题以及我们所持的态度
因为学习英语的过程出现在中国的大环境中,说英语者绝大多数都是以汉语作为母语、英语作为外语或者第二语言,无论我们多么刻意地去模仿英美人士的英语发音,但颇有道理的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理论给我们以启示,很多人由于在儿童时代错过了学习语言发音的关键期,以至于后来难以达到与说英语的本族人一样的语言发音水平。这些使得中国学生说英语就有了自己的语音特征,这可以联想到英语在不同国家的语音特征,亦有“生于齐者,不能不齐言,生于楚者,不能不楚言”的表现。而且由于汉语发音的迁移影响,英语学习者中国英语的发音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扰,再者汉语中不同的方言发音使得中国不同地区的学生的英语发音更为繁杂。事实上包括内圈英语、外圈英语和发展中英语的任何一种英语发音都缺乏普遍意义,那么对中国英语的语音特征作统一规范确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只有本着对语言既宽容又严格的态度,即对语言的发展趋势宽容、对语言的使用规则严格,并尽量以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的发音特征为基础,按照其语言规则要求,用一般意义上的标准英语来诠释汉语文化。
(二)涉及汉语拼音的中国英语文化负载词
以及英语教学中词语表达的误译误用由于中国人生活的生态坏境以及其思维与认知的方式定位,与英美国家人士的所属有一定的不同,导致了英语中缺少描述汉语事物的对应词,这样就出现了很多引起语言研究者关注的带有汉文化特点的词语。更是出现了诸多反映中国问题的英语题项,如四级的阅读理解中关于中国综合网络商城卓越亚马逊的有关介绍以及翻译题中的中国教育问题、六级的翻译部分中关于中国流行的网络词汇、北京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等,这些都要求中国大学生能正确理解汉语语言的内涵,并使用英语语言去恰当地表达它们。可见,现在的问题已不仅限于西方词库是否能接受此类汉语表达的拙劣英译,而是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并以此服务于英语翻译。要使汉语和英语两语言能更好地起到交际作用,向翻译的信达雅层次进发,语言学习者的汉语功底必须进行魔鬼训练式的加强。
(三)句式和语篇层面上中国英语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愈来愈多的中国英语词汇进驻英语词典,亦有愈来愈多的中国短语、谚语以及一些典籍名言被吸收到英语语言中,这大力促进了英语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加快了中国与国际接轨之步伐。语言教学可分为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语言教学理论和以人科学及心理学为基础的语言教学理论,教育工作者早已经留意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的这种导向,而这原本在英语表达中被视为语义和词汇重复的表达,此处却显得气势磅礴,突显哲理色彩。从中国英语的语篇而言,中国英语重视意识对象的主体,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哲学之一中国儒家伦理文化当中,三纲五常是其中的架构,说话行事应遵循长幼尊卑的顺序。而英美英语则不同,它着重于首先传达信息的重心或者是先为信息做铺垫,即表现为松散句和圆周句的形式。我们普遍认为,在圆周句中,主要论点在句末论及,与松散句相比,它表述严谨、重点突出,语句更加具有内涵。关于这类例子的文篇,读者可以从大学英语教程读写译教材中找到很多。虽论及咖啡,在此处却是强调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整段翻译采取时间的先后顺序,凸显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等由此可见一斑,中国英语的句式和语篇特征主要受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带有浓重的汉味儿。综上可知,中国英语由内向外贯穿着中国汉语的语言魅力,它借助于英文形式的工具,在目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向世界展示中国英语的强势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在课堂中不仅要向学生展示中国英语的特征和运用,而且让学生切实掌握好中国英语,以便使中国英语能真正地走出去,得到世界的认可。
三、结束语
1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改革初期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我院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理念指导下,针对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教学效果评价,“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在课程设置方面,英语课程课时减少,教材没变。有的专业根据学生的英语和数学水平进行分级教学。但是分级后只选出了一个数学和英语水平较优的班。这就导致其他班学生英语水平差异越来越大。学院要求大力开展第二、第三课堂,就目前英语教学情况而言,第二课堂发展还不够完善,没有系统化。虽然组织过英语风采大赛,词汇比赛,翻译比赛,英语能力竞赛,但毕竟参加的学生只是少数,存在参与面不广,对学生指导力度不大的问题。据2014级新生反馈,第一课堂课时减少,很多学生觉得无事可做,课太少,不知道如何打发大把的时间。那么如何在减少课时,教材不变,教学对象发生改变,第二、三课堂还不够完善的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第一课堂,改善教学效果,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便成了我院改革转型初期亟待解决的问题。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即,讲课质量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应用现代化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方法及手段激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笔者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曾提出过班级团队管理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参与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实践中均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将详细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应用团队情景剧表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团队情景剧表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下面将以大学英语精读1课文内容为例探讨如何指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改编情景剧,如Unit2SailingaroundtheWorld,主题是环球航行。课文内容为介绍英国一位伟大的航海家环球航行的故事。表演前两周,要求得到任务的学生都去阅读该文章,然后老师给学生示范如何设计英语情景剧。老师做了如下设计:一个年轻人想要去环球航行,历经五个国家(法国,中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遭遇风暴,成功到达美国。在美国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安排9个同学表演这个情景剧,一个表演航海的年轻人,六个同学分别介绍途径各个国家的文化,美食以及景点,两个学生扮演记者。表演的时候配上音乐sailing。在实践环节,笔者所带四个班均表演出了不同的特色。每个班都会在课文基础上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更有情节的故事,做简单的道具,各国的特色均能在表演中体现出来,口语清晰流利。
1)Unit3ThePresent,课文内容反映了西方老年人的孤独,一个老太太在八十岁生日那天期待女儿寄来礼物,却失望的收到一张支票,最后用颤抖的手将支票撕得粉碎。这个故事也可以很好的改编为情景剧,文中的主要角色有老太太,老太太的女儿女婿,邻居和邮递员。因为有过一次成功演出的范例,老师只需指导学生需要注意的细节以及发音要点,其他都留给学生自己发挥。
2)Unit7TheSampler,课文内容为西方老年人的经济和心理状况,一个老先生因为家道中落每周都会去布丁店品尝布丁,但是从来不买,可能买不起,在圣诞节文章作者看到此情景,出于好心给想给老先生买一个。但遭到了老先生强烈的拒绝,老先生自尊心极强,买了最大最贵的布丁后再也没有去过那个布丁店。在指导学生改编此情景剧的时候,可以加上圣诞节的文化背景,圣诞树,圣诞歌,圣诞购物,再加上课文故事。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表演的相当出色,表情语言都非常到位,有的女孩为了成功出演老先生特意装扮。道具齐全,效果非常好。
3)Unit9,IsthereLifeonEarth,作者以金星人的角度对地球的糟糕的环境进行讽刺。文章内容为金星人发射人造卫星到地球上,得出的结果是地球上没有生命。对此结果科学家召开记者招待会,并分析地球为什么没有生命的原因。在实践中,学生非常用心,用软件合成外星人来到学校的视频,营造出一种科幻片的感觉,加入外星人来到地球的喜剧内容,博得学生观众的喝彩。为了确保学生表演的成功,老师应给予一定的指导,角色安排,旁白内容,对话内容,故事主题,表情表演等。老师应对学生改编的剧本的语法内容给予指导,情节突出的对话给予语音指导。通过课堂十分钟的情景剧表演,参演的学生的语音,词汇和英语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且团队在改编排练情景剧的时候加强了合作和沟通,有利于促进团队合作的培养。表演完毕后,老师应该精心设计与情景剧内容有关的问题,提问观看情景剧的学生,这就确保其他学生认真观看情景剧,并认真听懂旁白及对白语言,并把握情景剧主题。这也训练了所有学生的听力能力。老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灵活安排情景剧表演时间,可以在导入部分,也可以在课文理解之后。如果在导入部分,在这样生动有趣的情景剧表演完之后,课文理解以及词汇理解对于学生便非常容易了。学生不会觉得课文冗长单词众多便失去了对文章的兴趣。如果安排在课文理解之后,学生更进一步巩固所学词汇和句子。而且拓展了内容的情景剧还可以让学生以一种生动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
3结语
虽然政府相关部分出台了关于应用技术大学的政策导向,但对于怎样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问题并没有给出任何答案,那么要求学校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才能真正落实改革。这种改革也不是在于提出什么口号,提出什么理念就可以解决实践中的一切问题,师资队伍建设关系转型发展的失败,因为课程和教学是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核心和关键,而课程和教学的组织和就是教师。所以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实践证明,团队情景剧表演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改善和提高学生听、说、写、演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进而为人才市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贺春艳 单位: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深刻地受到来自网络化时代的冲击。如今你可以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事。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也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教学模式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今,无论何种语言作为信息的一种载体,都已经在网络化的信息通路上实现了高速传播。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一方面在内容上逐渐地认识到要充分地以英语的实践性要求为指导思路,另一方面更要在技术手段上充分地发挥网络优势,最终达到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满足高素质人才对外语应用的急迫需求。那么,什么是外语水平(foreignlanguageproficiency)呢?拉多认为外语水平由知识和技能两部分组成:知识包括语法、词汇和语音;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巴克曼认为拉多的解释一没有说明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二没有提及语境、语篇和情景的作用。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领域引起震动。他指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
1.1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是在形式上可能;
1.2可行性,即某些语言是否能够付诸实施以及可实施的程度;
1.3确当性,即话语在特定的情景中是否得体,以及得体的程度;
1.4有效性,即话语是否已经付诸实施以及已经实施的程度。
后来,卡内尔又把交际能力扩展为四部分: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ˉguistic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随后,巴克曼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交际能力模式,他认为交际能力包括三大部分: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ˉ生理语言机制。实际上,语言因为有着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巨大文化差异,造成了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下的不同交际规则,因此,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似乎更有针对性。文秋芳先生在其著作testing&teachingspokenenglish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在以上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以实践性为主要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改革的主体内容。大学英语教学事业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四份大纲。第一份是198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学大纲》。这份大纲的突出之处在于只规定了语法教学内容,而没有词汇表,更勿论其他。而85《大纲》和86《大纲》,强调了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语言观,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99《大纲》对教学目标作了明确的阐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从这几个大纲的变迁来看,教育界逐渐认识到语言作为一种基本的应用工具所应该具备的实践性要求,并且99《大纲》明确地提出了适应这种要求的具体目标。在网络化时代到来之际,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是非常必要和必需的,并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应当提供“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应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因为在网络化时代,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涉及知识面已经远远超越了在英语讲授课堂上所能提供的范围。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一方面要把外语应用的基本知识传输给学生,即提高学生应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真正地把外语当作一种工具以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在这个认识基础上,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应用在英语教学的改革上将产生变革性的作用。
2.网络英语教学模式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英语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柔性化、人本化的软件环境;具备良好英语专业素质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教师队伍。从目前中高等院校的现状来看,第一个条件基本具备,并且仍在加大投入,大学生拥有计算机的普及率也逐年提高;而软件环境还相对落后,一是丰富的网络资源还没有开发出来,二是英语教学的专业课件制作水平还很差;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还很薄弱,一方面具备丰富英语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水平略显不足,另一方面年轻教师虽然在计算机操作上稍强,但是又不具备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并且这方面的人才总体上还是稀缺的。
在改革实践中,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语教学有以下几种模式:首先是以课堂为主,计算机教学(comˉputeraidedinstruction)为辅。这种英语教学形式仍然是课堂式的老师讲授,不同于传统的是,多了计算机网络的辅助工具。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开发,老师不但要靠声音、板书等形式传授知识,还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把这些信息更直观地用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说由原来的听力磁带到现在随时可以在网络上上载或下载听力教材,由原先的板书到直接视频教学,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扩大了信息量,并且内容也由老师单纯地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到引导性地帮助学生进行辅助学习(computerassistedlearning),使得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增强,同时又能保证知识要点的及时传达。其次是计算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这种教学模式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为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课堂辅导,对知识要点或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答疑或讲解。这种教学模式面向的是具备一定英语基础水平的高素质学生,以大学高年级、研究生为主,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基本的英语教学课件中广泛涵盖。教师通过互联网和校园局域网进行引导性授教,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学习计划内容,并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学习计划建立数据库,并对学习情况进行定期反馈,对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考核,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式的课堂授教;最后结合传统考试和自动化的网上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严格评估和反馈。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多大学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开展起来,并取得了师生的一致肯定。它便于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战略,便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便于节省教学成本、提高效率,有助于教学管理和教务管理水平的极大提高,充分实现了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之间的立体式互动。不过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监督不力,不能保证学习计划的按时完成,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反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确保目标的及时实现。
最后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信息载体的远程英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原先的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基础上实现的。这种纯粹的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模式最大极限地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目前还是流于形式,一方面教学内容只是把原本书本上、黑板上的东西变成了平面文字通过网络进行搬家式的传输,另一方面由于英语远程教育面向的对象基本上是社会人员,根本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和及时反馈,无法实现英语作为语言应该有的应用性,再加上师资力量的薄弱,因此,远程英语网络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加以改革和发展。
3.小结
以上通过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总体思路的发展变迁以及网络化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和影响,描述了目前存在的几种网络化的英语教学模式,从而为下一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内容到手段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文秋芳.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坚持符合客观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路子》[j]外语界,1999.(4).31—37.
3.《应用语言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陆效用.外语界,1999.(4).38—43.
关键词:多维度;翻译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81-02
一、翻译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仅将翻译简单地界定为语言技能训练,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不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
中国内地的翻译教学起步较晚,最早的MTI专业硕士设立于2007年1月,距今不足十年。笔者统计了翻译教学论文(2000―2007年)在公开发表的翻译论文总量中所占比重仅为3.7%,足以证明学界对此领域的忽视。在笔者统计的为数不多的翻译教学论文里,比重最大的是教学方法研究,而现代科技与翻译教学、翻译测试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极为有限;跨学科翻译教学的研究更是少,仅占翻译教学论文总量的2.8%,而且基本上集中在语言学与翻译教学的结合上,这就足以说明诸多翻译研究者囿于本学科的范畴,难以在其他领域寻找有效支撑点。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当前我国翻译教学研究的突出问题。
1.教学论文选题集中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但都是各执一词,难以找到比较完善的范式来指导翻译教学。
2.翻译教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相对较少,虽有少量的研究者试图从语言学、跨文化、传播学等角度探究翻译教学,可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数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很少,这表现出交叉学科研究者的缺失及学界对实证翻译教学研究的忽略。
3.教育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的结合研究较少,制约这方面发展的瓶颈是懂翻译又懂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太少,不利于二者的结合。
目前的翻译教学研究方法仍以思辨性探究和教师自我教学经验总结为主,研究结果缺乏实验数据支撑,说服力欠缺,皆成为制约翻译教学研究进步的瓶颈。
二、翻译能力
国外关于翻译能力的界定,最具代表性的是2000年《培养翻译能力》(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一书的问世。该书共收录了17篇论文,根据论述的侧重点分为三个部分:(1)翻译能力界定;(2)翻译能力培养;(3)翻译能力评价。翻译能力界定部分的研究重点是对构成翻译能力的各个“分力”的探讨。几位学者达成共识:翻译能力包含对各种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知识至少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在国内,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不少学者已就此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翻译能力培养不能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教师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化转换、语言差异和具体的翻译技能上,才可以确保学生摆脱第一语言概念系统的干扰。翻译初学者与一般双语学习者具有相似的双语表征,在接触翻译的初级阶段,两种语言相互作用相互累加,较长时间内译文都带有翻译腔,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惯性地套用第一语言的语义或概念表征。
2007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变化、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重复、课程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因此在持续改革进程中的各个学校都面临同一个新问题:如何设置课程和建立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呢?教育部于2006年批准了31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希望借此举措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由以前的单纯偏重于读写教学,转型为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的均衡发展。部分高校试验了分级教学,把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沿袭固有的读写和听说课程模式,提高阶段的教学各个高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有院校偏重于学术英语,有院校偏重于专门用途英语,占主流的是依据教师学术专长与兴趣开设各类选修课程。
为顺应大学英语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的模式,现在大部分本科院校已针对四级后阶段教学,探索合适的课程设置。鉴于学生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各高校在“语言技能类”、“文化知识拓展类”、“专业英语”等方面开出了不少课程,不过不少课程都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论述与研究,也难以成为一个体系。而翻译作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所忽视的一个专项能力,应该在四级后阶段的教学中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翻译能力培养理应成为翻译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多维度视角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能力培养路径
翻译能力是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必要标准。21世纪需要大量外语翻译能力与专业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普及翻译教学具有优化教育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近几年,翻译领域的专家呼吁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将原来选择性使用的翻译题改为必测题,说明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重视翻译教学势在必行。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块或课程的确立,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差异,没有已有成熟的范式可借鉴,不可套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范式。一种新的教学范式的确立,首先必须借助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其体系应涵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诸多问题。该范式可涵盖两方面:基础阶段的教学翻译和提高阶段的翻译教学。在基础阶段,教师可借助精读材料,设计专门的翻译练习,其一可巩固学生对重点词汇句型的掌握,其二让学生对翻译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练习可以单句操练为主。现在新版的主流大英精读教材都增加了翻译单句和篇章练习,完全可以满足此阶段的教学需求。在提高阶段,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翻译课,以笔译为主口译为辅,将学生对翻译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教学目标。
对于笔译教学,应注重进一步锤炼学生的双语能力,侧重翻译专业知识、策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素材选择上可以尝试多选择贴近其专业的材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翻译也是一个意义的再构建过程,对于主讲教师来讲,需先解决学生在理解英文原文上的障碍,再解决学生在表达阶段出现的诸多受原文影响的翻译腔问题,典型错误分析可让学生认知到自己的问题。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应遵循克拉申的“i+1”的原则,不应过度拔高难度,贴近六级难度的语篇比较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操练;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甄选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度大的材料。
鉴于个体学生的认知风格具备较大差异性,学习动机有高低之分,因此可以从心理学视角为课堂组织形式提供理论框架。翻译初学者在翻译过程中,需经历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其主体性的发挥无不受其情感、动机、语言风格、信念等影响。教师应先培养学生的翻译直觉,例如,处理特定模式的句子翻译,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晋升到经验层面,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最后让学生养成各种翻译技能的潜意识习惯,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适应性调整。
鉴于计算机技术给翻译过程带来的巨大便利和翻译行业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语言作为基本交流工具的理解,并促使他们掌握与翻译、实践有关的各种技术,以适应社会进步和职业需求。计算机科学与翻译学科结合的优势在于评价测试系统的研发,可以更有效的界定学生的翻译能力。有能力的研发者还可开发在线测试系统,设立各种级别的翻译能力测试,与CATTI考级相衔接,搭建考试模拟、作品上传、学习跟踪、作业上交等各种模块,以便学生能对自我翻译能力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提升学习动力。
四、结语
长久以来的读写优先教学模式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中的翻译模块的缺失,学生翻译能力严重不足,译文质量不高。在新一轮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对翻译模块的教学予以更多的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更需从多维度予以确认,凸显翻译技巧和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和双语转换与职业翻译能力培养。不同学科研究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普遍,消融彼此的学科壁垒,实现单学科本身的纵深发展,多维度视阈可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成人本科生;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08-02
大学英语课程是成人高等教育各个专业的必修课。成人英语教育的难点在于成人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和适应性。目前,高校成人教育学院英语教学普遍套用的是相关层次全日制本科教育课程制定的教学课程目标和结构模式,造成了英语教学上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教育的重叠和浪费。
目前已有许多教师就面对成人本科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结合我院成人本科生的特点,谈谈大学英语在面向成人本科生教学时的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应对措施,为成人本科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研究奠定基础。
一、成人本科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成人英语培养目标
成人英语教学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实用能力为教学主攻方向,抓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实际的语言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日常工作业务的能力。而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的方向是培养能够在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范围内使用英语的人才。在应用性这一目标上,ESP教学与成人英语教学是一致的。对几所我市成人高校开设专门用途英语的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开设情况不同,有的学校面对成人学生开设专业英语,有的学校则没有开设专业英语或对工科生开设科技英语;专业英语课时分配情况不同;任课教师也有差异,有的是专业教师,有的是公共英语授课教师。总之,大部分学校成人英语教学模式和ESP 模式相差较大,没有考虑成人学生的特点,不能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配套教材缺失,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
全日制大学英语课程主要是综合英语课程,教材所选的课文侧重于文史题材,强调趣味性、情节性,词汇基本是共核通用词。显然,全日制本科的课程设置是为了使大学生英语学得扎实,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和配套教材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考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而且在毕业走入社会后,还能在参加对他们职业发展甚至人生规划来说的重大考试,例如在研究生英语考试、职称英语考试、出国考试中也能取得理想的分数。但是在对成人本科的学生调研中显示,成人本科的学生已经专科毕业,大部分进入了自己的专业,工作时,普遍发现应试英语在实践中并不十分管用。道理非常简单,全日制大学英语和成人本科英语还是有区别的。但是,根据成人本科学生的不同的需求,向他们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或学习材料很难,配套教材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合理。
(三)成人本科英语教师队伍水平欠缺
成人本科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又要懂成人英语教学规律。调研中显示,我校教授大学英语的都是英语教师,但ESP教师既有专业课教师,也有英语教师。现实是专业课教师不懂语言学习规律且英语能力欠缺,英语教师则专业知识欠缺。学生反映,专业课教师能把原理、图等讲解得很明白,但讲课文就是翻译,教师并不在意语音面貌。而英语教师讲解行业术语时也很勉强,对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再者,我校成人本科的公共英语教师是兼职的,他们不能够全身心投入成教的英语教学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沿用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欣慰的是,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些英语教师已经发现,如果不考虑成教的学科特点,即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学生的学科相关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相结合,教学效果一定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
(四)成人学生在时间、态度、能力及方法等方面差异性大
调研中发现成人英语学习存在很多特殊问题,首先,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不好,不能接受教师用英文授课,听说挫折感强,而少部分学生却希望在课堂上有听说训练。其次,经历过传统英语考试洗礼的成人学生也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依赖教师上课讲解和演示,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并不理解,他们不愿参与课堂互动,没能很好的主动学习。再次,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可支配学习时间少,无法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影响学习效果。除此之外,部分学生看似学习英语动机明显,但主要是工作需要导致的外部动机,学习英语主要是因为毕业条件、学士学位考试和工作需要,并不是真正喜欢这个学科。并且,学生整体年龄偏大,错过了英语学习的最佳时间,对英语学习有畏难情绪,自我效能感较差。最重要的是,学生英语基础、可支配时间、学习目的等方面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进行细化。
二、课程建设探索及对策
(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育的应用性得到重视,ESP作为实用教学法,应用到成人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工作已有开展。但我们一线教师仍然需要开展相关基础科研工作,力求尽早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和学习领域中。成人学生希望学到实用专业英语,这与ESP实用价值高、针对性强的教学目标一致。目前,ESP课程正在我国全日制高校中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得到推广,但由于成人本科授课的特殊性,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此门课程。我校为有效地完成工作的成人学生开设了此课。开设的结果显示尽管教师为了满足学习者的差异性需求花费了大量心血,但教学效果都不大。在理论和阶段性成绩的指导下,成人本科大学英语课程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模式。我国高校全日制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对英语这门课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都系统而完整,适合学生全面培养。如果将这种体系不加调整地应用于成人学生,就会导致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教育内容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因此,结合成人教育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专业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首先,全日制大学英语的教材多,教学方法多,而适合成人学生的教材却很少,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实际。其次,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明确,成人英语教学的重心仍是学习英语语言,而不是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就成人学生学习目的而言,是学习相关学科及工作领域的英语。但在实际教学中,专业英语可以更多地理解为把专业作为载体的一种教学理念,教师从语言教学法角度设计教学,目的是帮助成人学生掌握他们所选专业领域的语言特征。虽然专业英语兼有专业课的特点,但仍是学习语言的课程。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继续教育能不能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满足社会对成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通常,任课的教师尽管也意识到成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各不相同,但却很少有教师采用需求分析的方法主动改进教学的方式。成人本科英语教师应当做到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者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思想上有转变,还要花时间研究专业英语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准备,多看成人本科类教学论文,甚至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讨,修改自己的教案、教学活动的安排。
(四)成人学生的特殊需要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来说是个新的课题
教师在成人大学英语课程的授课中面向的是成人本科生,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另一方面,英语本身知识的连贯性强,易混淆,这使得许多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学,不易掌握,随之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造成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该如何去组织课堂至关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英语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要帮学生转变学习思路,具备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知识交流的能力,增强其在工作岗位上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成人学生的“学”在成人英语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成人学生的学多都采取面授、函授和业余自学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在课堂之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并在集中面授时进行反馈。辅导答疑、作业对成人本科学生来说与宝贵的课堂学习同样重要。通过反复在课堂外训练学生的基础语言技能,帮助学生通过作业掌握英语语言的普遍性,通过测试及时为学生反馈掌握程度也是相当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
三、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笔者在教学过程和前期调研中深深体会到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成人本科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需要从方方面面去研究、去改进。配套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师资队伍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成人本科英语课程的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顺应实际,转变全日制本科的课堂教学观念,尝试易使成人学生掌握、理解英语知识的方法,用心对待每一名成人学生,让成人本科生不荒废他们学习英语的机会,更能胜任他们的工作岗位。
[ 参 考 文 献 ]
[1] 阳玲英.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刍议[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223.
[2] 于风军.论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优越性[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3] 李艳雄.以自主学习中心为平台培养英语自主学习习惯[J].考试周刊,2010(18):98-99.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英语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发展迅速的因特网正多方面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而教育则可以说是受因特网和其它信息传播新技术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近十几年来,多媒体及网络的应用,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现代教育手段日新月异,不断更新。科技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学习的工具,更是信息的源泉。就英语教学而言,已经逐步出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网络使英语教学已经步入一个新的时代,它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让师生有更多双向交流和及时反馈的渠道。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一张嘴、一盒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讲台支撑起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很难单独展开下去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必须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使教学更加科学化、趣味化、社会化。笔者从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出发,深入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自主学习的支持和促进
网络带来了英语教学的全新概念,打破了国界和其它地域上的界限,真正实现了全球一网。目前很多大学已先后开办了完全通过网络讲授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网络缩短了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们都可以及时地了解到事物的最新发展,这对英语教学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其次,网络为学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多样的选择机会。例如,大量的文本和视听材料作为语言刺激提供给学生,可供其选择。网络提供了多样化和娱乐化的语言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网络上以多媒体形式储存的资源应有尽有,不论是时事性极强的报刊资源,还是天文、地理、人文、教育、娱乐等资源,更有专门的教学资源,都为学生提供了原汁原味的未经任何处理的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可以弥补课堂上输入有限的不足,自觉自主地利用网上资源,或者利用网络技术和教师进行交流。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学好这一交流工具,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这一资源。所以,用好网络和学好英语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另外,与传统的语言课堂相比,网络技术能更好地给语言学习者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课堂上,学习者的自主可以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而当学习者独立学习时,他们并不一定都知道如何独立地进行有效学习,所以他们需要来自其他方面的指导。例如,如何进行自我评价,确定下一步的计划,规划学习过程和建立继续学习的动机。而网络技术则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团体和小组,为群体活动提供服务,把自主学习和课堂、家庭结合起来。
二、如何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显而易见,学生能够在网络上得到大量的语言学习材料,这是网络环境的一个主要优势。但学生要学会评价他们使用信息的来源的信度和适用性。在这一点上,仍然需要教师的协调和控制,需要教师有一个详细、全面的策略,在课堂上用必要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哪些是他们可以选择的,从而找到和利用正确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并不是具体告诉学生应该找什么,而是告诉他们所需要使用的信息的特性,以及如何批判地辨别与最终目标有关或无关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安排和划分一系列的学习材料,并且使在线的学生能够找到这些材料。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由于网络提供的学习多是开放型,因此,学生是否到实验室上机学习,他们在多媒体教室干什么,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多少,是我们无从知道的。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面对浩瀚如海的学习资料和计算机无所不能的各种功能,学生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学生甚至可能把时间花在游戏、看电影等事情上,而没有自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在每次上新课前要告诉学生每个单元的总课时,如何安排,要达到什么目的;告诉学生上机学习时要学什么内容,完成哪些作业,哪些是学习重点等,同时注意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例如,针对《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我们每个单元安排四个课时的课堂教学。但这四个课时完全不能处理完一个单元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课后去机房完成所有的听力材料,并且背诵对话。课堂上的侧重点是检查学生课后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进行口语练习。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水平和表现来调整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比重,不能放任学生不管,不能让多媒体教学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应该让两者有机地结合,平衡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比例关系,有步骤地推行新型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学生课后完成听力,课堂上就可以围绕课文组织各种讲座和课堂小组讨论或者辩论。对于比较难的话题,教师还可以事先布置范围,让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料,充分准备,让他们更有信心,更规范地使用交际语言,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能使他们的仪态仪表和听力都得到很好的训练。
最后,教师本身也应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很好地适应和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资源。教师们的现代教育理念意识薄弱,教学模式陈旧,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是致命的威胁。因为英语教学与其它学科不同,它不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经过学生在课堂内外大量的英语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能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实践活动,并有效地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即使学生改变学习观念: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英语教师自身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熟练掌握,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把握,以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急速增加,而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人数则相对不足,教师与学生接触的平均时间相对减少,这使高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和支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利用已有的渠道和途径,例如邮件及网络聊天工具等和学生有效地沟通,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自主有效地学好英语、用好英语,掌握好英语这个交流工具,从而更好地与世界交流。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网络教育初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田智辉.大学英语教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3]徐锦芬.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教师知识 转换 创新 发展
研究背景
我们在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反思时,发现有些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缺乏自主性而进步不大;有些教师虽然在专业方面有所发展,但速度缓慢;多数教师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懂得现代教育理念以及先进的教学法,而实际上却在奉行传统的英语教学行为……对这些现象进行归因分析,我们认为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存在缺陷,导致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第二是教师已经拥有的知识没有能够转化为专业技能,不能真正推动教师本身的发展。因为知识没有转化为技能,知识没有内化的话就无法积淀成个人的素养,从而导致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脱节。[1]那么什么是知识?英语教师又如何将其已有的知识进行转换,进而产生良好的教学行为呢?
知识转换与创新理论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早在1958年就指出:“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的知识在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2]并由此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知识等。“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2]
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把教师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类。理论性知识可通过阅读、听讲座获得,包括学科内容、教学法、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文化等原理类知识[3]。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是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动中。因其隐蔽性、非系统性、缄默性,很难把握,对其研究较少。[3]因此,本研究重点讨论大学英语教师实践知识的转换问题。
野中郁次郎较好地发挥与运用了波兰尼的理论,提出了知识螺旋模型。他认为,知识创造可分为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四个部分。(1)“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人们相互交流共享隐性知识、进而达到创新隐性知识的过程。 (2)“外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将隐性知识(例如经验、心得、想法、心意、价值、心智模式等)转化为可定义、概念、比喻性文字、图片或影片表征的显性知识的过程。(3)“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将原来较零散的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更为多样、更为综合性的知识。(4)“内在化”:一般是通过不断地教育训练、边做边学以及不断地实践等,使组织成员逐渐接触到团队和整个组织的知识,最终改善其价值观、态度与行为。[2]
知识转换与创新理论对大学英语师资培养启示
以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与创新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知识管理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归纳,笔者将阐述大学英语教师培养中所体现的知识转化与创新过程。
1.共同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共享环节
这一阶段是指教师之间通过共同的备课 、教学研讨等形式来交流、分享自己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实践性知识。这一环节在英语教师培养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集体说课、备课
说课和备课都是教师日常的专业实践活动。一次好的说课,可以在说教材时听出说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听出说课教师对目标与手段的把握;听出说课教师的学生观——是担心学生还是相信学生;是控制学生还是引导学生等;听出说课教师对整个课堂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教师的这种理解,正是他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所积累的实践性知识。通过“说”、讨论、争辩,大家各抒己见,把自己对教学各方面的思考和认识表达出来,同行相互切磋、相互提问和质疑,使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之间得以交流、共享。[1]
(2)“师徒帮带”制度
“师徒帮带”,给刚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教师,配备素质较高的优秀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使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对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教学效果的考核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尽快熟悉和掌握。新任教师通过观察、选择、借鉴和模仿,吸收大量的外部知识和蕴含于资深指导教师教学行动中的隐性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渐进拥有教学知识和智慧,从而达到促进和加快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3)网上互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技术上的支持。校园网的开通,实现了校与校之间、学校知识与外部知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因特网上无限的知识资源,更成为组织学习的巨大知识库。教师可以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某些教育问题或现象的看法通过自己喜欢的沟通方式(如:Email、QQ、Blog等)与专家及同行进行交流,在对话中实现实践性知识共享。
(4)教师相互听课、评课
听课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无可非议的,在客观上促使授课教师不断进取,使之想方设法组织好教材和学生,上好课,促进教学双方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听课后的评课,集中了集体的智慧,是教师们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碰撞。[4]因此,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讲,同事间相互听课、评课也是实践性知识共享的重要途径。因为很多教学行为都是教师在潜意识中完成的,教师本人很难记录下来,而同事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却能发现教师的这些习惯,在评课时能够提出中肯的建议,让教师对自己的隐性知识有所觉察,同时,也让这些知识为其他教师所分享。
相关热搜:英语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
如何克服两极分化现象?在训练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所进步?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常规,采用因人而教,分步施教。
一、分三个梯级备课
备课时,教师要深入教材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教学方法会使老师教得自然,学生学得轻松,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我国普及英语教学,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是当代教育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为使学生在英语这门学科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还得不忘祖训“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初学英语者,学习热情高,兴趣浓,成绩好。,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并超越教材,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梯级: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差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梯级,使中等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梯级,满足优生“吃得饱”,保正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得。
二、分三个层次授课
授课时着眼于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堂辅导兼顾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在课堂上达标创造条件,做到对优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技能技巧;对中等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差生则低要求,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优、中两个层面的学生水平为标准,遵循“循序渐进,常巩固,多鼓励”的原则。注重授课的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把握好课堂提问与反馈,实行三步走的方法授课。
三、分三段练习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分步练习,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安排不同的练习,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激发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的。
教师在课堂练习上要讲练结合,练重于讲?,基础知识的总结、知识网络的构建、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归纳都离不开讲,但更离不开练。不练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就不牢固,更不能深化,因此,练比讲更重要。要精讲多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让学生做足量练习,杜绝那种没有针对性不加选择的重复练习。课堂上要多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在问题设计上需要分步走,设置三个梯度的问题,1、来自教材内容的直接性问题,2、来自教材内容的综合性问题,3、超教材内容的问题。练习做到有的放矢,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回答不同梯度的问题。促进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使学生勤动脑,勤思考,帮助学生实现成功,让学生在学和做中能经常感受到成功的自豪,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思维,使学生能不断地追求新知,积极进取。
四、分三步作业
为了促进每位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教师还要给学生布置一些适当的不同程度的练习题。在设计练习布置作业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练习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题两类;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全体学生必作;简单综合性练习题,中等生必作;综合性较强或创新性题材,为选做题,有能力者选作,使优生有练习的机会,中等生和差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正确对待差生
教师要用辨证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差生,教师既要喜欢优生,也要喜欢因学习智力迟钝的差生。差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挖掘后进生的潜能,经过努力,低起点的差生是完全有可能把学习搞好的。“因人施教”有利于锻炼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差生,到了初三年级,采取重新起步的方法,抓好基础知识,从语音入手,提前进入复习。系统复习一、二册的内容,使差生能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句型,为进一步教学扫清学习上的障碍。此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说入手,听说训练的比重应该大些。之后,在继续发展听、说能力的同时,重视培养读写能力。应充分利用实物教具、电教设备、属性汇集、表格归纳等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使知识融会贯通,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然后稳妥地加快第三册内容的教学进度。最后进行专项练习和强化模拟训练,完成初三总复习的学习任务。
六、加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
由于英语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的限制,高中生在英语科方面普遍存在“看得懂、写得出,但听不懂、说不出”的现象,所以听力部分往往在他们的英语学习中“拖后腿”。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解答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的能力呢?笔者在分析2010―201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听力部分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些具体策略。
一、听力题型分析
通过分析2010―201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的听力部分,我们可以发现,高考英语听力题型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
1. 卷面设置
高考英语听力部分共10段材料,20道题。前5段材料为短对话,每段材料只读一遍;后5段材料为长对话或长独白,每段材料读两遍。
2. 问题设置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高考英语听力的问题设置主要针对以下内容:干什么,何时,何地,内容是什么,是谁/关系,如何,数字,为什么。
3. 考查的能力
高考英语听力部分重点考查以下能力:(1)具体信息的捕捉能力;(2)推理能力;(3)简单的计算能力;(4)排除干扰的能力。
4. 材料的话题
高考英语听力部分所涉及的话题主要围绕日常生活场景展开,每年的整体趋势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话题通常为日常生活、购物、银行、旅馆、警察局、体育运动、校园生活、工作、访谈、旅游等。
二、听力答题技巧
根据对高考英语听力题型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应对高考英语听力的时候,考生应该在听前、听中、听后这三个关键时期注意相应的答题技巧,从而取得好的答题效果。
1. 听前
(1)充分“试听”。在听力考试前,会有两分钟的听力试音,考生应充分利用试音时间,及时掌握播音员的语音、语调和语速,熟悉每个考试指令。
(2)看题目,划出关键词。在听力开始前,必须利用好看题时间,先浏览题干和选项,划出关键词。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在听完材料后,能够在大脑中根据关键词迅速地反映出相关信息,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作答。例如: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I】8.Why does Diana say sorry to Peter?
A. She has to give up her travel plan.
B. She wants to visit another city.
C. She needs to put off her test.
如上题,在听完材料后,根据所划出的关键词,考生能够迅速了解题目的意思,避免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拖慢了考生思考的速度而影响答题。
(3)看题目,对问题和话题进行“预期”。在听力开始前,考生应根据试卷上的听力试题,在脑海里进行预测,推断即将听到的录音可能会涉及的话题、情景、场合等,并迅速联想相关场合会出现的关键词,尽量做到带着问题听。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做到有的放矢。例如: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I】12. Where is the woman now?
A. In Baltimore. B. In New York. C. In Avon.
看到这个题目和选项,考生可以判断这个题目侧重于问地点。考生可以预测:材料中会出现介绍这个女人所在地点的语句,而且材料中有可能会涉及A、B、C三个地点来干扰考生答题。有了这种预测,考生在听材料的过程中就会有明确的目标,会重点听有关地点的语句,在答题时便能够做到“快而准”。
2. 听中
(1)按顺序答题。针对第6―10段材料设置的问题一般是按照答案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所以考生可以采取“自上而下,逐个击破”的原则。
(2)边听边记,避免遗忘。在听力考试过程中,如果遇到时间、数字、人名、地名等信息时,要迅速动笔在试卷上做上标记。这样可以避免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下,短期储存在大脑中的内容变得模糊甚至被遗忘。这种速记符号可以是一些简单的考生自己认识的符号。例如:
【2011年全国卷I】录音稿:
M: Let’s meet at 20 to 5.
W: Well. Could we make it 20 past 5?
W: That’s a bit late for me. I could manage 10 past.
M: OK. See you then.
题目:3. At what time will the two speakers meet?
A. 5: 20. B. 5: 10. C. 4: 40.
在听材料的过程中,考生应该快速记下这个时间词:“10 P 5”。根据这个符号,考生就可以得出答案“5: 10”。
(3)抓住关键词。通常听力材料会包含很多词汇,但是这些词汇中有些是冗余词汇,有些是次要词汇,只有少数是关键词汇。在听材料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词汇,利用次要词汇,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①有些关键词就是答案。这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具体信息的捕捉能力。例如: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I】20. Why does the speaker like Horatio Street best?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情感教学 情感因素
1.情感的含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情感具有强度、紧张度、度和复杂度四种动力特征,这四种动力特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两极性:积极体验的增力作用和消极体验的减力作用。积极的情感如自尊、自信、放松,愉快等能增进学生的学习能量,从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消极的情感如紧张、焦虑、愤怒、沮丧等则会降低学生的活动能量,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
2.情感教学的内涵
所谓情感教学从根本含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从而在教学活动中使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
情感教育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和核心内容,它在促进学生个性主动和谐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身心潜能、深化学校素质教育、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及提高教师教育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我国古语中就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学生在情感上接纳教师,在人格上尊重教师,才能听从他的教诲,模仿他的言行。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许多国外语言学者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把情感渗透到语言教学中,之后的许多语言教学的重大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七八十年代出现的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语言学习法、自然法、暗示法等。这些教学法都注重把情感因素融入到语言学习中,使其成为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著名教育家夏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情感因素进行情感教学,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呢?
3.英语情感教学的实施
列宁说:“人类在探索真理时,积极、肯定的情感起激励促进作用,消极否定的情感起抑制阻碍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仪表态度、待人接物和工作、生活作风提出严格要求,用良好的师德风范去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耳濡目染,进而达到积极情感的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信所有的老师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当学生喜欢你这门课或者喜欢你这个老师的时候,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从而达到相对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不喜欢你这门课或者不喜欢你这个老师,甚至厌恶你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你这门课产生抵制情绪,从而影响到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以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也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的道理。
3.1换位思考,以情唤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1.1尊重爱护学生,关爱后进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对你这门课产生兴趣,那么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信任你这个老师。而要博得学生的信任,老师首先就得放下架子,以一颗宽容、仁爱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立场思考,要学会包容学生,善待学生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要宽容学生的错误,摸清“病因”,科学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励他们敢于发言,使他们在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特别是后进生,要给他们提供发言的机会,这样才能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3.1.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自信心则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因学生获得成而产生鼓舞力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认为,某种事物如获得成功容易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的激励感,会促使人对这类事物更加关心,并乐意再尝试成功。因此,唤起学生的自信并进一步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对学生学习的进步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当学生发觉老师在重视他、赏识他时,他往往就会有勇气和信心,学习起来也会特别努力。
3.2不断充电,提高自我,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
教师不仅要“诲人不倦”,更应该“学而不厌”。教师的知识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的。能为人师,必有其过人之处。在大学里获得的理论方面的知识,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贯彻、落实、提高。这里不仅仅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技巧的提高,更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原来拥有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才能与时代相合拍,如互联网、多媒体、办公现代化手段在英语课堂里的应用。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仅是本学科,还应该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社会科学等内容,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输入才会更好地输出,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旁通相关学科知识,就能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技能,把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同时,为了更好地掌握和总结教育教学规律,还要进行科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增强教学效果,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而不仅仅是一名教书匠。卢梭曾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3.3身体力行,以情感人,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关于我的以经验》中写道:“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曾经提出:信息的表达=7%的语调+38%的声音+55%的表情。可见,情感在信息表达中是多么重要。
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反过来也会影响这个人的情感,这就是情感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这要求我们对工作要充满激情,首先要热爱教学这份工作,热爱英语学科,更要热爱学生。教师对工作的执著,对英语学科的热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情感。而学生的积极进取反过来又感染教师,并形成良性循环,对后续的教与学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可见,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高昂的激情、愉悦的心情上好每一节课。
如何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呢?我认为,上课前几分钟的warming up activities至关重要。教师可以以热情、和蔼的相关问候语句开始,如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How are you?What’s the date toda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What’s up?等等,同时穿插一些小诗、顺口溜的学唱背诵等也不错,通常也可采用一些谜语、国内外的新闻、笑话、校园文化、佚事趣闻等比较有深度的内容。如果层次高一点的话,也可以把影评、书评、体育新闻、时事评论等有深度的内容加入到原来已经熟悉的warming up activities之中。
3.4研究教材,挖掘情感。
课本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素材,这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资源。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英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3.5创设情境,参与体验,丰富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英语交际离不开情境,情境激起交际意图。创设情境有多种手段,例如,角色扮演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去体验课文中各角色表达的情感。
3.6培养高尚情操。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英语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英语的学习效果。英语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英语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操,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
在课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寓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中。学习Einstein,Madame Curie等伟人对科学执著追求、一丝不苟的态度,以科学家的高贵品质激励学生们学习。尤其是居里夫人用来表述她思想的一段文字给学生极大的启示。让学生背诵这段话,让他们把居里夫人作为学习的楷模。居里夫人的话:“Life is not easy for any of us.We must work,and above all we must believe in ourselves.We must believe that each of us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well,and that when we discover what this something is,we must work hard at it until we succeed.”使学生懂得对自己要充满信心,朝着目标执著前进,才能成功。这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能使学生从各种人物身上学到做人的道理,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4.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教育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关注情感教育,用我们的真诚去关怀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程晓棠.情感与语言学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意大利]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外语界,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