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本教科研

校本教科研

时间:2022-12-14 01:17:07

校本教科研

第1篇

1.建立完整的学术科研平台共享制度

制度保障是实现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兼容共享的开端。只有教师(或课题组)的相关权利得到保障,打消教师的顾虑,教师才能放心大胆地分享科研平台。同时,要用制度规定教师(或课题组)在本科教学中应该承担的义务,从而使本科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2.增强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兼容共享的共识

目前,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未得到兼容共享的部分原因是课题组的教师不愿意共享,认为这样会增加管理和维修上的负担,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可否认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是从长期的教学规划上来看,这有违大学“教书育人”的本质功能。因此教师需要形成共识,本科教学不仅仅是一线授课教师的责任,也是在高校里从事科研项目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才能自觉地实现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兼容共享。

3.合理的科研与教学一体化团队建设

一旦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实现兼容共享,必然要调用相应的课题组的科研资源。因此,需要形成合理的科研教学一体化梯队,明确科研团队的分工,保证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实现兼容共享的同时又不影响课题组科研工作的进展。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

二、学术科研平台

反哺本科教学具有诸多优点学术科研平台不仅仅能够为科研服务,还能够反哺本科教学,达到教学与科研协同作用的效果。学术科研平台反哺本科教学具体的优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极大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学术科研平台反哺本科教学能够给本科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它极大的丰富了本科教学内容,同时解放了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教师课堂的授课知识,而是在科研实践中主观能动的积极思考。这使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这样的本科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将成为科研工作优良的后备军;毕业后直接参与科研工作,将会极大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

2.实现学研紧密结合

通过学术科研平台就可以将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互利互惠的作用。学术科研平台为教学拓宽视野,促进教学;同时教学又能培养更多的科研力量,在深入细致的教学中发现科学问题,促进科研。依托学术科研平台,教师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还能够利用教学成果转变成科研方向或成果。这体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学研实践理念。

3.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员共事科研

以教学促进科研思想拼发。众所周知,科学研究不是一蹉而就的,它需要依靠长时间的坚持努力,但是,更需要集思广益,迸发思想的火花,获得科研的灵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员共事科研,必然使观察问题的角度增多,认识问题也更加全面。特别地,新一代的年轻学生,在本科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固化的科研思路和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他们用非传统的眼光发现、思考、解决科学问题。而且,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剖析是细致深入的,如果这个过程中让不同年龄段的人自由思考、畅所欲言,必然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促进科研思想的拼发。

三、工科院校学术科研平台

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虽然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平台存在兼容共享不足,但是工科院校学术科研平台应用于本科教学中则是完全可行的。诸多高校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丰富的成绩,如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总结这些高校成功的经验,工科院校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硬件条件充足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知目前大部分工科高校已经形成相应的科研硬件平台,具有可供学生科研实践的平台。当然,部分高校尽管具备较为完成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但要么是这些设备为学术科研团队专用,要么是专门管理这些大型科研仪器的人员不足,而且预约申请使用的流程繁杂,导致这些大型科研仪器的利用率极低。因此,高校的硬件条件已经准备充分,只是缺乏开放共享的推动力、以及合理的整合与规划。

2.学校制度保障

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需要学校制度的保障。目前,以科研反哺教学、积极支持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已经是诸多工科院校的共识。但是,相关的制度与保障措施的缺乏,或者现有制度未能有效充分落实,导致科研团队在本科实践教学中的责、权、利不够明确。然而,一旦相关的制度得以制定落实,让科研团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学术科研团队的教师积极承担本科实践教学任务是完全可行的。

3.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需要合理的师资队伍作保障。目前。我国大多工科高校都已经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形成相应的师资队伍,而且近年高校引进师资人才的方式多样化,大量海归人才、高层次人才都加入进来。因此,目前工科高校较为完善的师资队伍是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有效保障。

4.教改的迫切需求

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正在不断与时俱进,各级主管单位和高校本身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教育部“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模式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在本科生教学中尽快落实执行。通过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这样的教改尝试,可以为教改打开一条新的思路。

四、结论

第2篇

关键词:校本教材;植物观察;特色教育;科学素养;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92-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学科技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让学生从小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研究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已经得到了教育专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因此,教师要结合科技特色教育,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新的科学教育、课程理念作支撑,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研发与使用学生校本课程“乐乐爱观察”科技系列教材。这样,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研精神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研发依据

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方案一中的第三条:弘扬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开拓创新的勇气,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研发原则

(1)方向性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能顾此失彼,要始终紧紧把握大方向。(2)自主性原则。课程要结合学生特点,追求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多样的观察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参与实践、认识自我、探究发现、创造意识和能力、与环境和谐相处等技能。(3)创新性原则。课程强调学生的科学观察意识,着重学生的科学观察训练,主张标新立异,勇于发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研发目标

在充满诗意的校园环境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在校本教材丛书的指导下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生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如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繁殖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鼓励大家制作植物、动物简介卡,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校园中的植物、动物的名称、特点等,从而更好地去爱护花草树木和小动物。通过制作动植物简介卡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辨认校园的植物、动物,了解学校植物的名称、科属、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并加强师生的环保意识;探究动植物的奥秘,拓展并延伸动植物学知识;为科学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热爱校园的、热爱家园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通过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科技特色,打造学校的品牌,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结构与内容

根据校本课程目标,从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实际出发,校本教材的内容经过反复筛选、提炼、修改、完善,挑选出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教材按年级的不同,结合学校实际,根据校园现有资源,以学校吉祥物“乐乐”引领学生去学习探究,去参与各项活动。贯穿整本教材内容各有侧重,各年级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三年级:“校园生物观察与探究系列――昆虫”。让学生初步观察小昆虫,初步培养学生对昆虫的观察兴趣和爱好,开发学生智力,教育他们勇于探索、追求新知。(2)四年级:“校园生物观察与探究系列――观鸟”。学生在校园小鸟的观察在实践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会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学会简单的观察记录。(3)五年级:“校园生物观察与探究系列――植物”。进一步提高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通过亲自观察到的植物并制作植物观察卡。在探究中懂得一些科学道理,培养他们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结束语

通过科技特色教育课程“乐乐爱观察”系列教材的研发与使用,激发学生参加科技观察活动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养成勤动手、爱实践、善思考的态度与习惯。通过校本课程研发与使用,学校营造了深厚的科技氛围,打造了学校科技特色教育品牌,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慎英.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小学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广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

树立人生目标,增强危机感与挫折意识在进人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都是掌上明珠,娇生惯养,只管努力学习,别的许多事情都由父母代办,且要什么有什么,人学后一下子生活学习处于无政府状态,且此阶段大多天生叛逆,在心理和思想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还有一部分学生“水土不服”,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与当地或其他同学格格不人,加之同学间沟通少,独来独往,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还有一部分因家庭困难而自卑,逃避现实混天度日,对未来感觉渺茫和看不到希望;还有少数学生心理存在疾病或思维方式扭曲,成为了当今的“问题学生”。为此就需要摸底排查,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现状及思想,有效的组织各专业有所成就的校友回校演讲:着重谈大学生活对他们的影响、走向社会前自已要准备些什么、注意些什么?除学校学习外自己还要加强学习和磨练,目前的成功启示是什么?讲解在成功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遇到挫败自己是如何面对、如何战胜?推心置腹地为学弟学妹们指引方向,为其制订人生规划及目标提供现实依据。

2树团队精神融入和谐家园兴特色人才

学生的培养跟学校的宗旨和目标息息相关,以三峡大学为例:学校宗旨是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导向,坚持“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精神,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尤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大力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活动,使学生身心得到锻炼,为走向社会融人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依助社团,激励学生融人其中,开阔人生视野大学里的社团是为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组建的,它能锻炼提升学生的能力,是大学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里的社团组织具有民间性、公益性、互、普及性及广泛性特点,通常情况下有大学生艺术团,演讲与口才协会,数学建模,武术协会,辩论协会,舞蹈协会等。各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特色协会,如小康理论研究协会、民族研究协会等。初到大学的学子们不要盲目选择社团,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自我爱好和情趣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社团,且不要参加太多社团,那样肯定会分散精力,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为了给大学生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的空间,学校应组织各个社团得力负责人进行宣传,设置问卷,经考核才能加人。既保证社团的新鲜血液,增强活力,又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及归宿感,不再孤单。新生们有了大哥哥大姐姐呵护及倾诉,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幸福和快乐,对人生就会充满希望,不再仿徨。此举产生的正能量不能小视。

2.2培养兴趣,加强个人修养,增强竞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情绪易波动、精力和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等心理、生理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

2.2.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根据培养方案指定的课程自主选择所授课的老师(老师的信息来自于学校网上老师的简介及学哥学姐们的介绍);古人云“亲其师而行其道”。通过老师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激情、信任、尊重的情感,让学生佩服、喜欢而对这门课喜好,一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了兴趣,再难也是一种快乐及幸福。

2.2.2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仅应当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应当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用个人魅力、学术修养、肢体语言、表情动作、语气语调、风趣幽默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氛围。让学生积极思考,轻松愉快大胆的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内驱力自然增强,自主学习也就成为可能。

2.2.3传递正能量,将乐趣纳人干事过程乐趣并不是指某一件事,像参加聚会及坐过山车。乐趣是让自己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能开放地享受所有东西。在“要做的工作或者很多的事情”时,我们先不要看这个工作是多么不情愿做,且工作或事情多么的不可能完成,如果这样在心理上就已经打败了自己,所以带着情绪怎么可能做好呢?然而换一种思维,我们试着想这些事的哪一小部分、或者哪一些人让我们感到快乐呢?挑战一下自我,让自己跳出烦恼,享受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那么浑身就会充满激情,没有什么事能难倒我们,一定能成功,这样快乐就一定会在我们身边,也会给身边的人传递愉快。

2.2.4进行挫败教育,坦然面对失败相信大部分人都想做成功人士,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在鼓励、教育大家如何迈向成功,事实上,太多的人到最后都是一个失败者。在做每一件事前,要想明白,为什么要做,是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为之付出,是不是爱好,在动手前多问自己为什么?如果是,那么认定目标,勇往直前,也许不会有结果,但努力了,为之奋斗了,就无怨无悔,让学生有了兴趣,有了学习的乐趣及动力,形成一个互助友爱的集体氛围,自然而然的学生会把我们的校园当成自己的家,兄弟姐妹们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依靠、相互为伴,团结互助,不让一个掉队。有困难、有问题也有地方和人倾述,团结就是力量,一旦遇到困难,集大家的力量没有克服不了的,为爱好而努力,做一个充满阳光朝气的青年。

3立德树人,培养创新人才,育可造之栋梁

快乐与否是人生选择的权力,过去的永不再来,不必执着于过去而忧伤,面向未来选择乐观,勇敢面对,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现实。人总是在适应着世界的同时改造着世界。我们有了好的心态,就会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同时也学会了排解及勇敢面对。做好了这些功课,那么大学这四年也就不会孤单,而是开启了健康阳光的旅程。

3.1深人开展人学教育,育阳光人才

新生人学教育,学生一人学,一是学校组织相关各职能部门向学生介绍学校发展历史、使命和宗旨、学校区位优势、学科专业发展、学校所在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学校所提供的服务和资源等,通过新生人学教育让新生完成向校园生活的过渡;二是实施班导师制。学生一人学,学院将按班指定一名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作为其导师,专职负责学生选课、帮助新生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谋绝J个人发展日戈J;三是实施辅导员制。负责宣讲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实施方案,规划未来,对生活充满希望,造出的将是参天大树。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

3.2熟悉培养方案,加强过程管理

第4篇

一、校本教研“科教一体化”的思辨

在教育科研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一线学校还处于“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教科分离状态。主要存在两种现象:

1.教而不研的肤浅倾向

许多教师虽然对学生满腔热情,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现象缺乏理性的思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类教师虽然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却只能换来平庸的“苦劳”,这对旧的考试制度来说,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它是以削弱德育、影响体育和摧残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在这种教育氛围下,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这对学生的成长与终生发展是极为有害的。究其原因,是教师对科研存在科研神秘论、科研无用论和科研功利论等错误观点。

2.研而不教的功利倾向

部分教师过于倾向科研功利化,参与教科研的目的不是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而是获取某种荣誉或评职称,其研究呈现“浅尝辄止”的状态。在课题研究方面,所谓“开题轰隆隆,过程一团空,结题成果丰”,重视开题、结题时的“轰动场面”,重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视了教科研的过程和实效,教科研似“纸上谈兵”,有行动无研究,为做课题而做课题,过假的动作,太浓的形式,让人觉得搞科研是为了沽名钓誉,只装门面不开店、只管注册不营业。

“真科研型”的教师具有很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很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并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和优化自己的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创新,走以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之路。因此,教师、学校、教育要发展,教师必须从“经验型”“辛苦型”向“研究型”“创造型”转变,而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就是走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二、校本教研“科教一体化”的对策

目睹科研分离这一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将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这一问题。作为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科成绩,更要重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如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那么教育科研就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支点、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是提高办学效益、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1.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底蕴

教育科研源于教师个体的学习,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与学校的引导有较大的关联度。完善而成体系的学习能帮助教师打开接受先进思想与理念的窗口,让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丰富理论素养,提升业务素质。理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为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所有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要求一线学校重视和加强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采用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等办法,让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的放矢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是高位引领,要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是广大教师教学的依据。其次是苦练内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校要制订教师学习计划,通过教科室推荐书目、提供书籍,开展暑期读书征文等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地促进全体教师广泛阅读和有效阅读;通过开展中青年教师读书笔记、读书征文比赛,将教师的阅读情况列入年度考核等举措,让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知识得到长进,理论得到提升。

2.搭建平台——发展科研意识

以校为本搭建科研平台,打造学习型团队,是提升教科研质量,促进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以学科为单位开展科研团队建设,在全体成员个体学习的基础上,依托团队开展合作学习、学术沙龙、活动研讨、经验交流等,专家引领,科研搭台,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拓宽教师理论学习的渠道,为教师转变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提供理论支撑,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的方法开展教师学习,根据学校科研主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教育科研的专家来校做讲座。注重骨干引领,发挥骨干教师二级培训作用,制订学校科研共享计划,让骨干教师在参加省市级培训后,回校及时开展二级培训。科研搭台可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点燃教师团队的教科研激情。

3.聚焦课堂——提升实践智慧

从传统的学校管理来看,常规听课一般都是教务处的事情,因为听课与评课的重点只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情况,而并不关注基于课堂教学反思而形成理性感悟,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力。以“科教一体化”聚焦课堂,要求学校积极创新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拓展教育科研的内容和渠道,广泛开展各种有效的教科研一体化研究工作。学校教科室通过成立“我思我研我成长”科研小组,以教科室主任为组长,各教研组长为组员,引导开课教师提出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在教研组与备课组活动中集中思考与研讨,并以小课题研究方案单的形式将研究落到实处。“科教一体化”研究能够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惑,让课堂更加“高质轻负”。

4.课题研究——实现梯度发展

第5篇

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是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对37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

>> 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内蒙古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探讨 基于“双师素质”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刍议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基于组织承诺探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培养 新建本科专业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广东某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在职培训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陕西民办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管理现状研究 海南省本科院校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8-13.

[2]曹杰明.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统筹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47-48.

[3]邓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探索与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5-61.

[4]华玉,李兵,赵国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91-197.(责任编辑钟嘉仪)

第6篇

科研与教学,是评价本科高校综合实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刚从专科升本不久的新升本院校,无论在科研还是教学方面,自然也都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方法得当,科研与教学可以相互推动,共同促进新升本院校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处理不好,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性将会更为凸显,阻碍新升本院校快速发展的步伐。比较文学一般都会成为新升本院校的中文专业必然要增开的新课程。这与比较文学的课程性质有一定关系。时至今日,在全球化语境中,早已无需证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显学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显然,比较文学的意义超出了文学研究本身,而与人的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它更重视培养人的开放的胸襟,世界的眼光,多元并存的立场,对话与沟通的视域。比较文学在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沟通各种文化以促进其发展等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1]但是,专科院校的中文专业通常并不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因为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比较文学体现出较高的综合性和难度,不太适合专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比较文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的基础上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拓展课,它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汇通整合的能力,并在跨国家、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野下,培养一种比较视域和开阔胸襟。可以说,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文学在加强跨民族文化沟通、深入探析中西文化差异、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大有可为。因此,新升本院校的中文专业基本上都会增开这门课程,因为它能够比较全面地锻炼和衡量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中文知识的能力,对于提升本科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但是,正由于是新增设的课程,教师们对其接触时间比较短,所以,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无论在科研还是教学方面往往都面临着很多问题。在科研方面,教师们从事比较文学科研的时间不长,相关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经验都比较欠缺,甚至不知该如何着手去做比较文学的科研,因此,能够申请到的科研资源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自然都会少一些。而在教学方面,教师们也还处于对比较文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探索的阶段,课堂上常常呈现出填鸭式教学模式令课堂气氛尴尬、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现象。如何在新升本院校中就新增设的比较文学展开科研,并实现比较文学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新课程的建设以及新升本院校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依托教育教学寻找科研方向

对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来说,想在比较文学领域展开科研并迅速取得成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较文学的研究涉及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知识,要想做好比较文学的研究,不仅需要扎实而广泛的知识积累,还要具有敏锐的眼光,能够发现两种不同文化现象之间的可比性,并据此引出对两种文化的深度分析,因此,很多学者并不敢轻易涉足比较文学的科研。对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来说,由于对这门新增设的课程接触时间并不长,要从事相关的科研难度自然就更高了。但也正由于是新增设的课程,新升本院校急需对其展开课程建设,需要教师在这一领域能够迅速取得一定科研成果。那么,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该从哪些角度去寻找合适的科研选题,并促进比较文学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呢?首先,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可以针对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展开科研。这是最有利也最易于操作的科研视角,既能依据比较文学教学实践推进科研发展,又利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于教学实践,从而真正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针对新升本院校比较文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科研非常有必要。比较文学是一门难度高但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在比较文学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枯燥的理论讲述会让学生觉得“比较文学难而无用”,[2]而让学生多参与实际的比较则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对于活跃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应用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在课堂上留出时间去进行比较实践固然好,但是,随之而来的另外一个问题便是,教师如何在剩余的有限课时中完成比较文学众多繁难的基本理论的教学?鉴于新升本院校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相对薄弱,教师在讲授比较文学课程时,可以精简理论,并对各种理论分级处理,不妨大胆删减过于繁难或对学生而言实践性较差、难于操作的“无用”的理论,而精讲指导性强的理论,这样就可以留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参与比较实践。那么,一系列值得探索的科研选题就会出现:教师该如何对这些理论进行分级,以什么标准来确定理论的有用性,如何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依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等。针对这些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既比较容易在比较文学领域取得科研成果,也能够真正带来有的放矢的教学改革,从而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其次,新升本院校的教师可以针对比较文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展开科研。正如乐黛云所言:“比较文学可以是一种高深的、属于精英的学问,同时它确实又是培养国际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促进跨文化沟通,有益于大众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3]

在当今时代,比较文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更是不可低估。那么,如何使比较文学顺利发挥这一优势?这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而这一课题的研究,必然会涉及对当代大学生特点的考察,这无疑也会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和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学。要发挥比较文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新升本院校的教师在讲授比较文学时,应该多向当代文化倾斜,多向中国文化倾斜。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多新现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全新环境即为,全球化语境中日益繁密的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他们可以跟随父母出国旅游、或者参与学校的留学交流活动,更多的时候,则是通过杂志、影视、网络等各种大众传媒接受到铺天盖地、良莠不齐的宣传攻势影响,而这些大众传媒往往为了商业目的而有倾向性地刻意渲染一些异国异味、低俗价值,从而降低甚至消弭大众的判断和价值立场。而仍然处于价值观建立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是大众传媒最大的受众群体,他们渴求刺激,更愿意接受花样百出的文化轰击,也更易于盲从大众传媒的宣传,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和对他国文化的盲目倾慕。因此,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在讲授比较文学课程时,可以适当增加以当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出发点的研究比重。这样既利于学生与当代文化和本土文化相衔接,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另外,也有助于加深学生的中国文化修养以及对当代文化的鉴别和批判能力。当代大学生容易盲从外来文化,人云亦云,很大原因是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传统文化无法发挥在接受影响中的过滤机制。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如果能够针对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时代特点和兴趣指向,就如何在比较文学教学中突出中国文化和当代文化部分、如何发挥比较文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展开科研,这无疑也是很有价值的科研选题。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既涉及到科研,也涉及到教学,那么它必然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良性互动的实践。在教育部大力提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已经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4]毕竟,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培养新升本院校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最直接的一个方式是,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比较文学科研项目,使学生在真正参与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得到科研能力的锻炼。这个方式的优势在于,学生有机会全程接受教师的指导,能够针对解决比较文学某一特定的科研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科研训练和科研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将比较文学的理论学以致用,还可以耳濡目染地从老师那里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方法。这些都对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比较文学作为新升本院校的新增设课程,课程建设刚刚起步,诸多因素都决定了教师能在这一领域申请到的科研资源会相对有限,因此,能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的学生人数自然也不会太多。与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一方式相比,课堂上的科研训练能够让更多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应该多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多参与课堂的科研实践,这既符合比较文学的课程特点,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实际比较的成果,这个过程不仅会使学生对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科研创新意识等各种综合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针对他们的具体表现,在平时成绩中酌情加1至5分作奖励。当然,鼓励机制只能调动一部分学生参与比较文学的科研兴趣,教师还可以采取下达任务的形式以保证每位同学都得到科研锻炼。例如,可以宿舍为单位,每个宿舍都要在比较文学范围内选择一个题目,在讨论中完成比较,并在全班面前展示成果。这一做法,既能深化比较文学理论,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商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而且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当然,这一任务的形式也要结合鼓励机制,针对宿舍集体成果,评出优秀,予以口头和加分表扬。另外,把好毕业论文关也是提升新升本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比较文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倾向的毕业去向,据此指导学生选择能够真正对他们而言“有用”的题目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新升本院校的学生毕业去向主要有三个方向:学校、读研、企业,因此可以分成三个模块。针对准备进入中小学任教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将比较文学理论与中小学课本中的篇目相结合,这样可以为有志于到中小学教书的学生日后试讲、从教提供一些经验。这一策略更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以自己喜欢的专业为出发点,选取比较文学理论用于比较研究。例如,考文艺学方向的学生,可以多做比较诗学研究;考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的学生,可以选择中外文学比较;报考语言学方向的学生则可以选择译介学。这一策略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准备进入公司、企业工作的学生,由于他们日后的工作环境较少直接接触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而更可能接触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以及与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相接触的工作,因此,可以指导他们选做中外文化的比较以及跨学科研究,这将为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打下一个基础。教学相长,如果学生对知识和科研的诉求提高了,自然会在无形中促进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自我提升。因此,在新升本院校中,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参与比较文学实践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必然会对比较文学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作为新升本院校的新增设课程,比较文学在科研与教学方面都急需建设和发展,如何促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发展,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家荣.比较文学教学的四个关键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6-118.

[2]马衡.高等师范院校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困境与策略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5):10-12.

[3]乐黛云,李晓卫.关于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若干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9,(1):127-130.

第7篇

一、中小学教师“十二五”教育科研所面临的问题

1. 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起点问题、难点问题

这次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认识。过去认为,研究、探索教育规律是教育家和专业理论工作者的事,小学教师做不了什么研究,现在的观点是:小学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中坚力量,是教育科研的主体。原因为小学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实践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有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的验证要靠中小学教师来完成的。因此,对已有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使已有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得到补充和发展。单靠专业研究人员坐在研究室中纸上谈兵而没有教育实践者的直接参与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小学教师不仅仅是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者,更应该成为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的验证者和发现者,因为他们有实践的支撑。

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起点就是认真学习,梳理出已有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小学生的心理学理论、本学科的教法理论,知道国内外这些理论都研究到什么程度,再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和实践找出有价值的问题深入研究、大胆探索。这就是我们教育科研的起点。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难点:一是现有的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储备不足,因而不会进行理论思维;二是不太了解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三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长期以来教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管理学生放在首位,而忽视了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没有把研究和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科研与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相脱离,不能有机结合是小学教师不能尽快成长为专家、学者型教师的原因之一,也是做了一些研究而不出成果的原因之一。

2.“十二五”期间校本科研应研究些什么

第一,要研究学科教法、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这个层面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就是课堂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质的转变:一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不再是满堂灌,死记硬背。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也好,探究也好,核心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在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下,提出了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学观强调:学生学会了知识是学生自己动脑学会的,不是被教师教会的。旧的教学观则认为,学生学会了知识是被教师教会的。因此,在旧的教学观的指引下,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白天教了不放心,课后还要接着教。新的教学观是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观点,这要求教师在教法选择上比课改之前要高多了。教法的选择要考虑三个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改革是不是成功了,就是看是否发生了这两根本性改变。所以,把这两个转变叫做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性体现,用这两个根本性转变作为标准去衡量教学改革,小学教师的校本科研就会有永远研究不完的内容。这就是校本科研的持久性特点。因此,对学科教法的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是教师参与校本科研的永恒主题。这也告诉我们校本科研的另一个特点:即全员参与,而且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不是想不想参与校本科研的问题,是每一位上课的教师都必须要面对、要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上好课的问题。以上谈到的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些问题大家已有了一些体会,这都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第二,“十二五”期间坚持小课题原则。坚持小课题、人人参与的校本科研制度是今后校本科研的方向,课题小才能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大课题不是不可以研究,一些综合性很强的课题,教师的精力不够,立了项,研究却深入不下去,最后草草结题,很难出成果。还有一些问题稍大一点的,要由校长、主任来研究。比如说,学校文化建设、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最好由管理者来研究,也就是校长、主任来研究。所以,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关键是我们要经常思考我们的工作,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

二、怎样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不同类型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同一个课题还可以使用多种研究方法。一般情况下,当课题选定后,要查找国内外相关资料,看看人家对这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已经有科学结论了。如果有了现成的结论,我们再研究就是重复别人的研究,就没有必要再研究了。但是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因为这个过程是我们的一个学习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你就不知道你的研究结论是不是正确的,你是不是剽窃了别人的研究成果。所以,真正的科研论文不仅在报告中要给出你的结果,还要给出其他的专家对你所研究的问题的结论,而且是其他专家最近的、最新的结论,这样才能使鉴定专家做出比较和判断。所以,我们应该认真探索这些问题,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研究方法,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在总结、关注自己所教学科的同时,也关注其他学科同类问题的处理方法,找出问题的共性,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精准的教育学专业术语表达出来,这就变成你的教学理论了。结合自己的工作,反复实践、反复总结这个方法,其实就是行动研究法。这次课程改革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是美国教育家加得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他花很长时间研究学生的智力类型,最后总结出学生的智力类型共有8种,每一种智力类型适合将来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所以,这个理论为每个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职业选择上指明了方向。而我们有这么多班主任,这么多教师天天与学生接触,确没有一个人提出多元智力理论的。为什么,我们太粗心了,我们太不善于总结了。研究这个问题也不用什么高、精、尖的科学仪器呀!我们也有能力进行研究。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平时做好资料的收集、记录整理,把本班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都记下来,教过多届学生以后,拿出来整理一下,然后进行分析,用教育学、心理学已有的理论进行分析就足够了。

第8篇

摘要:当前,世界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这要求社会成员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素质和创造精神,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因此,豫北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资源,有的放矢,因地制宜。本文将对豫北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具体举措进行研究。

关键词:豫北;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全球科技创新迭起、经济形势与社会发展,各有大学适应此趋势也不间断开创相关课程、学习管道,好的创业创新教材当然是当务之急。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国家创业水平与创新能力,促进学校与外界合作并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创业会受到学校教师的激励影响,大学开设创业学课程,有助于创业者产生,也将改善该区域的创业环境,在修习该课程后,自主性创业的可能性会提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和加强豫北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有重要的意义。[1]国内目前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方包含探讨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其中以有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较多,且多以美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研究对象,归纳其共通性并提出雏形架构,而少有其他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研究,且没有提出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在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方面,仍多以具有教育背景的研究者为多,而创新创业教育也容易被归类在教育学院中。对于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学校、课程、活动和组织,多为特定对象和范围,而缺乏全面性的相关研究。

二、豫北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豫北地区包括河南安阳、新乡、焦作、济源、鹤壁、濮阳6市,面积2.85万平方公里,人口2100万,教育事业发达,在豫北地区地方高校率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和转型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豫北地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设立产学合作中心、创新育成中心、技术移转/授权中心、研发处、职能辅导中心提供等硬设备、课程行政人员咨询、教育部补助的“有形实体资源”以及学生对于学校所呈现的学校认同感、学校的创新风气、学校鼓励学生创业、专家演讲、同学的激励上等无形虚拟资源。国家的竞争力与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仅是单方面的推动创业相关活动或是鼓励国外创业人员到中国投资等是不够的,政府除了大力推动创业的相关活动,对于豫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与业界或各有单位更应该极积推动或配合,才能塑造出创新、创业的环境以及热诚。由政府倡导且与产学合作所设立的创业平台,其它的发展单位则是依照各校有不同发展情形,似乎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形和成熟度会与各校校方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发展、风俗民情和民族个性等都具备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也与蝴蝶效应相似,任何因素都会影响其发展。至此发现无论是上述哪个国家,目前其政府、企业和学校都努力相互配合发展该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另外,亦可发现上述国家其创新创业教育刚开始主要推动的学校,大都以一般大学为主,且大都为该国顶尖的学校。[3]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所使用的教科书其内容在很多时候不足以提供新生的创业者解决其实际上遇到的难题,表示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教科书的内容应该提供更多实际相关经验,以及真正在创业时会遇到的事情和问题等经验与解决方法以作为参考或思考的面向。现行的教育体制除了理论的学习,更应该让学生具备有实践的空间,然而创新创业教育被赋予另一层意义,它连接了学术理论与务实行动,通过这样的机制,让学生创造力得以发挥。[4]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教育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模式。高等学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校内涵发展,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导和坚实的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教育机制、运行体制的不断深化要求理念先行。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地方院校

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创业是一个创造财富的动态过程。创业者承担资产价值、时间事业、提品或劳务的风险。他们的产品或劳务未必是最新或唯一的,但创业者利用各种技能或资源来提高价值。对于创业的定位,创业属于高风险与具有挑战性、创意与创新性的行为,然而对于创业者与创业家又有所区别,创业家在创意、创新富有更深层的意义,创业的过程又会因文化、个人因素、政府政策、环境层面等影响。第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最终要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与发展的关系体现出来,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国际化与全球化趋势不断强化,要求高等教育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自觉预测变化、积极应对变化的能力与素质。[5]创业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经济、解决失业问题的政策方针。创业可以自校园学术扩散至务实社会,也能自社会延伸到校园。国外大学机构通过校内创业中心、校友中心等扮演连接学校与社会两者间的活动。国内各大高等院校普遍设立有产学合作中心、创新育成中心、技术移转/授权中心、研发处等通过学校的硬设备、课程行政人员咨询、教育部补助、校园创业/创新风气、师长鼓励创业、专演演讲、企业参访等,对于学生具有辅助教育性质的校内“创业资源”,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在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中培养学生内在综合创新创业素质。[6]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整体中的共同组合。“当代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意识培养为主旨的总体性、系统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是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深度融合的高等教育的全新发展方向。”“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其总体目标均指向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因而,专业教育中一定要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精神,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崭新内容,必须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并得到充分体现。国家的经济成长,与创业活动间存在着89%的相关性,因此政府近年来持续致力于创业管理教育及创业活动的推广,以为未来经济继续发展的基础。然而国内高等教育长久以来重视就业,常以背诵知识传播为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适合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发展目的是为了提高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养的教育训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对于创新事业的敏感度、开拓精神及冒险精神,以步入某项商业体制所规划的整合性教育。

四、结束语

在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下,创业资源的投入,不论是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对于学生在最终的创业成效都能提供有效的帮助。通过相关资料和实际调查分析观察,豫北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主要因素,以创业课程对于学生的作用影响较大,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之相关人士,在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长时,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进行关注。

作者:王佳

第9篇

摘 要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适应未来教学工作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本文针对体育院校教学实践体系(主要为专业教学体系),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包括学生的培养、实践分配、课程设置等。通过研究表明: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以及其它体育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以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为根本。

关键词 体育院校 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研究 一、体育院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基础实践教学不仅有基础理论的应用训练,也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根基。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教学与训练见习、专业调研、专业指导、中期实习、毕业(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其中实验教学环节具体包括课堂实验,开放性、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设计,参与教师科研实验,心理实验等。综合实践教学包括校本课程、专业技能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创新实践。其中校本课程是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拓宽知识面,扩展实践技能而专门设置的实践性课程,主要包括俱乐部活动、社会实践、拓展能力、人文素质与科学研究四大部分,意在通过实践教学资源和空间的拓展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

葛冰的《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提到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来进行,要求高等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措施,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以培养新型的体育应用型人才。李平的《教育实习与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中提到依据当前人才发展与培养的需要,从课时计划、教学内容和教育实习等方面着手进行一系列调整与改革,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教学技能水平,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模式。陈利和周海燕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体系重构研究》中提到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本科教育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学生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教育环节。 三、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专业实践教学是通过实验教学,将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有机联系起来,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习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分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相关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课程设置、实习分配、实习时间、指导教师等。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开设情况研究

由表1可知,当前体育院校教育实践课的开设现状中实践课的教育见习普遍较少。在当前终身教育理念的倡导下,体育师范教育并未达到教育终身化,教育实践课缺乏整体化观念,师范教育缺乏与用人单位―中小学的整合,终身化教育更是微乎其微。 (二)实习分配

实习基地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初次应用于实践,形成教学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实习基地在教育实践课的开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当前基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为避免实习生的加人打乱他们正常的教学工作,部分学校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因此当前教学实习出现了实习学校“不欢迎”,指导教师“不愿去”,实习生“不满意”等的被动局面,从而使部分体育院校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由于教育实习经费的有限,并未调动起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疏于国家的统一管理,缺乏相关政策,实习基地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三)指导教师

教育实践课的指导教师一般包括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两方面的教师。师范院校选派的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既是实习学生的管理者又是他们的指导者,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师范院校指导教师的选派在此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四、小结

(一)课程设置与学生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联系,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以及其它体育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以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为根本。

(二)体育院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派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具有很强责任心的优秀教师为指导教师。

(三)实习基地在教育实践课的开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调动实习基地领导及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高校教育与中小学双方互惠互利。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 要】 调研结果显示,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呈现出积极的科研主观性、科研知识提高的迫切需求性与科研论文

>> 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研究 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研究 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 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师资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陕西省民办与公办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比较研究 影响陕西省民办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分析 陕西省民办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分析 陕西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 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亚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陕西省民办高校大学英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陕西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现状分析 浅议陕西省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科研现状调查分析 论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陕西省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 陕西省本科院校移动图书馆应用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民办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理论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3.

[5] 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中央政府门户网,2010-07-29.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作者简介】

史银斌(1978-)男,湖北襄阳人,讲师.

黄成旭(1975-)男,青海西宁人,讲师.

第11篇

【关键词】教育科研 中学教研 理论性问题

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教育科研工作。那么什么是教育科研呢?即就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教育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通过对收集的有关研究对象的事实进行分析、概括,去揭露现象的本质,发现事物的规律性以及创立说明事物的理论。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有些人对搞教育科研很不理解,每天都很忙,没有时间搞科研,再一个就是我们的理论水平又不高,让那些专家去搞吧,我们学校老师就老老实实把书教好就得了,搞什么教育科研,简直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我想有这样想法的老师是好老师,为什么呢?因为他要把书教好,要把学生教好,要把教学质量搞上去,那么怎样才能把教学质量搞上去呢?靠加班加点补课吗?靠给学生多留作业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只有寄希望于科研,只有开展科学研究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科研是我校的立校之本,只有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科研兴生”,教育教学改革才有出路。那么具体如何进行教育科研应从以下几点努力:

1.明确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理论性问题

教育科研实际上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理论教育学,主要是研究教育存在,一种是实践教育学,主要是研究教育规范。教育存在是教育的“实然”状态,理论教育学对教育的实然状态作“科学”的考察和分析,从历史事实的考察中抽析出 基本概念,建构起理论模型,最后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特点是理论的自足性,即要求整个理论体系概念间,命题间内涵上的内在一致性。这是一种“纯理性”的研究,常以“教育原理”的形式出现,也有人称之为“元教育学”。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一般不宜在这个领域进行。教育规范是教育的“应然”状态,即从一定的理论立场出发,对教育实践作出某些规范和要求。它的特点是理论的针对性,它是围绕着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展开的理论分析,常以教育原则或教育方法的形式出现。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一般都属于实践教育学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这个特定领域,决定了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最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最大的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是研究实践问题的工具。理论是实践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目前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还停留在经验性认识的层次上。一方面,这种经验性认识由于缺乏很大程度的普遍性和公理性而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经验性的研究工作主要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事实上,选择方法的根本标准和原则是具体的教育教学对象,具体的教育教学者,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以及教育教学的具体环境。具体的方法的研究其意义是有限的,它的意义随不同的条件而不同,你很成功的方法在我这里可能是有用的,也可能是根本行不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很有名的经验人们却说“学不了”的原因。经验只有上升为理论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经验直接来自于个体的实践,它是个体对自己实践的直接感受,一般来说,它是从实践活动最初始得层次开始的。这种信息来源的有限性和起点的初始性,决定了经验总是在最初的层次上徘徊。每一位研究者都是从自己最初始的实践活动开始自己的研究,每一位研究者重复着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因而很难有所突破,有所进步。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掌握一种理论实际上就是掌握一种思维方式,人们拥有了这种思维方式,就获得了一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实践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让人们利用这种工具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况。创造适合自己的特殊情况的实践方法。这才是实践研究的目的所在。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仅仅停留在经验层次上,其意义是有限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也必须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性。

2.了解当前我校教育科研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1当前我校教育教学研究状况:自从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我校教科研工作把落实课改精神,加强课改实验作为核心任务来抓。我校开展了“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行为”的专题研究,引导教师切实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通过交流、座谈、汇报课等多种形式,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努力让课改成为教育科研的新导向。①由学校教导处开设了教研室,吸收了各课门的学科带头人,并开展了教学方面的各项工作。②在蒙语教学方面,从2004年9月开始以初一年级五个班为实验实行了盟里的《蒙语文阅读能力为主发展语文综合能力》的教学经验经过三年的不懈的努力之下,使这一届毕业时在2007年的中考中蒙语这门课取得了全盟第一的好成绩。2007年9月起此项教学方法经验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我们现在还在初一年级四个班里中实行此教学方法。③在理科教学方面,2006年9月份开始开展了《学生学习数学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教学研究工作,并在2007年9月份提交盟里,作为盟级研究课题。④校本课――开设了以“察哈尔文化为遗产”为名的学校课,主要由政治,历史教师为主自己搜集资料,向学生们讲授民族地区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并也从外地聘请了专家讲课。

2.2当前我校教育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有:①一些教师认为教育研究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自己的工作是教书,与教育研究无缘 ;②一些教师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愿望,但往往陷于教学事务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研究;③一些教师既有从事教育研究的愿望,也有时间和精力,但却苦于无处发现和寻找教育研究课题,不了解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因此望而却步;④一些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教育研究成果,但往往明显带有经验性和平面性的特征,理论抽象水平不高,缺乏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比较,对问题的分析不深不透。

3.学校教育科研的改进措施

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迎接知识经济的今天,现代学校教育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教育科研创新是学校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学校领导应会同教育研究室的教师,选择若干主题精心策划。

3.1充分发挥中学教研组的教师培训职能。

3.1.1中学教研组的教师培训职能概述。中学教研组的教师培训职能是自教研组建组就具有的。比如,新老教师结对,以老带新,共同发展这就是在进行教师培训。但是这种在自然工作状态下进行的培训,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也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中学教师学历水平逐步达到标准要求。如何把新的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师的知识结构之中,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就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课题。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中学教师都进行高一层次的学历教育,最佳的选择是通过教研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在继续补充学科的新知识之外,重点培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一培训形式是对传统的“以老带新”培训方式的全方位和全新的扩充,最核心的是采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师经常系统地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探究和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强调以科研手段来提高教师的素质。

3.1.2中学教研组建设:教师“校本培训”。中学教研组的教师“校本培训”,改变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代之以课题研究培训模式。该模式是依据人本主义教育家杰雷特提出的“主题法”,即以“每个教师的最优发展”为主题,根据未来社会对学校和教师发展的要求与教师现有发展水平的需要,结合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选择与主题紧密相关的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研究培训模式 ,加强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和运用,强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课题研究培训模式的运作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第一,选择课题。课题要符合时代要求,要切实反映教师的需要。第二,围绕课题选择学习和研究的材料。即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选择要学习的教材和课题研究需要的资料。第三,开展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要注意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讨论结合,教师学习与教育专家指导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等。第四,课题研究结果的反馈。一是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二是教师要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三是教师要反思自身学习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四是确立下一步的研究课题,继续接受“校本培训”。这种“校本培训”是一个连续的,面向未来的永恒的过程,是保证教育,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培训方式之一。

3.2中学教研组教学职能的合理发挥,应侧重抓好教学质量的管理。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目标。教学质量管理是教研组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包括教学质量的设计,控制和改进。教学质量设计即是制定一套在某个阶段内必须达到的教学质量目标和准则。以及相关的管理和作业程序;教学质量控制是指将实际教学质量同质量标准对比,并对其差异采取措施的调节管理过程;教学质量改进是指教学质量水平达到新高度的过程。中学教研组的教学质量管理,必须抓好教学质量的设计,控制和改进这三个基本环节。

3.3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且具有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根据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新观念;三是可以形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 ,从而熟娴地运用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

总之,学校教育的科学研究涉及到从学校管理到教育学的所有领域,它既能使得学校管理者通过科学研究,对学校教育进行科学的决策,解决学校管理和教育改革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以此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更为重要的是让广大教师通过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教育的科学规律,运用教育的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探索教育以外领域的知识,学习掌握新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之目的。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密码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演示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055-01

1引言

信息安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计算等学科相融,是一门综合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密码学不管是作为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还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学科地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密码学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从研究领域扩展到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应用领域。因此,除需在本科院校的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开设密码学的理论教学以外,开展其相应的实践课程教学更是十分必要。

2密码学实践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密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是对各种流行的密码算法进行介绍,因此,在教学中,理论上的知识安排较多。由于课程本身内容的综合性,仅仅靠结合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学生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连接。主要面临的困难有:

1)不知如何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遇到实际问题时,没有好的解决方案,缺乏指导。

2)受到硬件、软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3)对纯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

通过针对密码学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密码学课程时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纯理论教学,或者少量的实践教学模式多数持有异议。

分析其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式多样性不够。主要是课堂教学讲授,以多媒体演示或者板书为主。而密码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对其内容真正理解需要结合实际的应用才行,以往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这一点,因此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

2)实践课程安排不合理。在密码学课程的安排上,有实践课程的安排,也注意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分配,但是对实践课程的实验安排存在不合理现象。比如对密码算法的选择不合理,除了某些经典算法外,不能适时的安排一些新型的密码算法,内容上无法与时俱进。

3)实验设置的难易程度不合理。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中,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实现难度较大,在有限的实验时间里,学生无法轻松地,甚至无法完成相应的实验,从而使学生对实验失去信心,继而不愿参与到实验中。

3密码学实践课程教学改进

针对密码学课程的现状,以及出现此状况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后,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密码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改革的内容主要为:

1)密码学的核心教学内容由密码算法组成,对这些密码学算法的理解和分析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因此,为了实现使学生对各类算法本质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用自己熟悉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程实现经典密码学算法,关键部分的程序代码,可布置作业,让学生编程实现。网络上有很多经典密码学算法的代码资源,在讲解算法的过程中,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对这些资源的理解和借鉴。

2)组织课题组或兴趣小组,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大力支持学生创新活动。选择优秀本科生进入课题组,是研究型大学培养学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前沿技术问题适时加入到授课内容之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实验环境,如建立创新实验室、实训大本营等。

3)结合课程内容,由学生参加制作密码算法教学演示系统,并可延伸到毕业设计。在编写完成密码算法后,利用演示系统分步实现密码算法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入、更细致地理解和掌握密码算法的实质。

4总结

信息安全作为一门新兴专业,信息安全类课程的基础理论体系仍不完善,目前还没有与密码学相适应的课时适中,内容合理的标准化实验教材。因此下一步工作意在开展标准化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以配合理论教学。另外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与更新,积极鼓励学校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的高校、研究机构的交流,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作者:邹炜等

参考文献: 

[1] 李曦.西华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密码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2(28). 

[2] 付绍静,姜新文.密码学课程的教学研究.Proceedings of 2011 National Teaching Seminar on Cryptograph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NTS-CIS 2011) ,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