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时间:2022-06-17 13:40: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所以”古义:用这些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征于色“征”古义:显示,今义:出征;

5、而后喻“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8、曾益其所不能“不能”古义:不具备的才能,今义:不可以。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妈妈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年妇女,每天在柴米油盐中度过她的一天。妈妈对我的要求并不大,只希望我可以过得很开心。

妈妈告诉我要去关心别人,不能任何事情都只顾自己的感受而不去管别人。这个世界上多的是为自己考虑的人,少的是为别人考虑的人。

妈妈告诉我不能沉迷于安逸享乐。虽然妈妈的文化不太高,没有读过很多书,但是她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妈妈每天要对我说很多,我能记住的却并不多。我想努力的变得更优秀才能对得起妈妈这么多年以来的默默付出。

我知道简简单单的说感谢很容易,落到实际却很难。妈妈告诉我很多,想让我的个人素质得到提高。

第3篇

今天突然想起同桌曾经问我的话:“你整天看起来都那么乐观,你有没有烦恼?”当时我仔细想了想,回答了我暂时还没有找到我的烦恼!

其实我自己也知道,没有烦恼的人是非常悲哀的,因为看过很多书,里面都强调了忧虑的重要性,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只是今天又认真地问了自己究竟有没有烦恼,终究答案还是一样的。

曾经和同桌在阳台上聊天,那天,我们很任性,铃声响了,值日老师还是那个最凶的老师,他在喊上床睡觉,但是我们两个还是躲在阳台那里,不被发现,那天,阳台的灯都被我们关了,有星星,但忽隐忽现!同桌说,为什么我可以每天都微笑呢?也没见过我有一天是烦恼的。我笑了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啊,后来也渐渐地,不再那么容易流泪了。更何况,那会我太喜欢流泪,每次都是前一秒流泪,后一秒可以擦干眼泪然后听别人讲笑话大笑的人。

那段时间我正好在看一本书,里面讲的都是幽默大师的故事,然后我就跟同桌说:“你知道吗?其实每个幽默大师的内心都是强大的,他们的幽默,都是因为他们曾经受过平常人不能承受的创伤,所以他们懂得了要去疼爱这个世界的人,所以他们开始学着幽默,后来当了幽默大师,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幽默去感染他人,让他人的生活不要像他们一样,那么悲!”同桌表示同意我这样的说法!

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我说了这么一番话,或许是因为那段时间正好在看有关幽默大师的故事,所以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吧,又或许,我是一个还没有出炉的幽默大师哈!

第4篇

少年的烦恼不烦恼

遥想黄尘古道,辛弃疾一句轻诗万口相传——少年能有几何愁?今朝日新月异,时代却把更多忧愁寄托给了少年。

告别了三字千字,迎来了七科鼎盛,我们党额烦恼由此而来。如今的“三科苦学定天下”已变成了“七科似粮不可丢”。我们的题多了,睡眠少了,不少“同志”干脆掩书而睡,更有“同志”还效仿古人,悬梁刺股,警枕刺穴,初一的拼搏之苦可想而知。我们的理由诗,中午作业赶走了午觉,无奈的唠叨狂饮着灯油。

半年以前,当我拿着小学文凭意气风发的来到杭五中时,一种烦恼却随之而来。原来在小学种轻轻松松便拔得头筹的却在中学的道路上遇到了拦路虎,随着一个个新老师的一声声“下课”,一本本联系册上必定要留下我一滴滴的汗水。在夜晚,我家的灯也越开越晚,8:30、9:30,最后竟到达10点大关。在群星中安眠,在西月下出征,在烈日下奋笔疾书,成为我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新环境,新压力,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我的复习时间竟被逼上了考场,我真难以想象,历经黑色七月的高三学生是如何喝咖啡的。压力换来的不是心满意足,第一次月考,我惨遭失败,语数英成绩难以说出口,虽然名列前矛,但与我的目标相差甚远,太远了……拼搏之战再次写上列表。

我这不是天方夜谭,一天课程三门主科携两门副科平平常常;主科老师的课堂、家庭作业已不为奇,一本本精致的联系册,一课双页,常如流水。一月一小考,两月一大考,一日一默写,一周一测试,我真难以想象,我是如何挺过来的,是如何在书香墨色中竭力展示青春的活力的。

一个故事来了,它要告诉我压力的重要。“一次出航时,一支货舱空荡荡的船舶行驶时遇到了狂风巨浪,这艘船的处境万分危急。老船长没有不知所措,祈祷上帝,而是开舱收水,船有了负载,平安的躲过一劫。”

故事虽然短,但给我的启发是无穷的。有名人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所言极是,虽然中学比小学压力大,但我的知识面却在中学广泛拓宽,学习的效率和听课的专注也大有长进。这不是压力带来的动力吗?一生能有几回搏?回想往事,压力所在的时光常常浮现脑海。也许压力不是重担而是一个新起点,有了压力,我才会加足马力完成了一门门功课,完成学习任务。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危急时刻,才会不顾一切,追求安全或胜利。如果学习中时时也有危急意识,难道不会努力的学习吗?天天如此,怎会不进步?我要努力了,紧抓压力这个宝,天天前进一步,日日收获一分,我将会用压力这个无比的法宝,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人生能有几回搏?压力有几多?顶起压力永向前,成长的烦恼不烦恼!

第5篇

【关键词】古典文学儒家道家价值选择独立人格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

在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广阔中国,古典文学无疑是浩瀚广宇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有着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儒道两家的重要思想,在广大人民的诵读中一直流传至今。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道家思想之境界为“淡泊”,这些对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人人及物我关系的理解阐发及其所涵盖的对人的心性境界、道德承担、处世态度、理事技巧等, 都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二、古典文学教学对初中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一)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令人堪忧的现象

1、社会现状。

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变革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连宁静的校园也发生了喧哗和骚动。社会上,个人对群体缺乏责任感,追求功利,将传统道德操守和价值观皆弃之不顾。学生一方面潜移默化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价值观念,使得学生不知所措,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有些青少年依赖性强,责任感差,贪图安逸,将艰苦奋斗的民族美德抛诸脑后。

2、初中生现状。

初中生渴求知识、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而他们又处于一个敏感的年龄阶段,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体现出不成熟、情感波动性大、控制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等特点,而较为富足的物质条件使得他们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不善于关心、体谅他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贪图享受,一旦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和阻力时,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心理。而此时,学校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教育,缺少对生命价值的引导,导致许多初中生面对困难,消极对待,很多学生任意挥霍自己的人生,甚至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二)承载儒家思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1、引导学生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

儒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形态。对于古代士大夫阶层,无论他们在朝为官,还是退居江湖,无论是仕途不畅,还是一帆风顺,他们大都关心现实,积极进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取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声泪俱下中体现出的忠君爱国之心感动了无数仁人志士,更是让学生为之动容。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通过阅读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让学生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坚持“仁爱”之心。

儒家确立“仁”的学说,其内容包括“恭、宽、信、敏、志、勇、忠、恕、孝”等等,它既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理想人格追求,表现在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真心诚意对待他人,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选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作者写了自己的生活际遇,结尾却峰回路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此时虽身居破屋,却心忧天下寒士,衷心希望他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哪怕自己的茅屋被风雨吹破,受冻而死,他也在所不惜。这等人格怎不令人肃然起敬,诗中所表现的正是儒家的“仁爱”之心,正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存权利的维护。在学习中,打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学会关爱他人,替他人着想,更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三)承载道家思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虽有政治清明,士大夫积极进取的时期,但也不乏政治黑暗、奸佞横行的时代。现实的无奈迫使士大夫们在焦虑和愤激中品味人生失意的痛苦。“成功则儒家,失败则道家”①,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对立而又互补的关系,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时有生命的信念,失意落魄时又有精神的避难所。

1、 和谐不争,质朴豁达。

与看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儒家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看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体的生命。把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精神自由置于国家和社会之上,认为个人生命价值高于社会责任,提倡在保持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善待自我,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蔑视权贵,自由自在。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选取了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面对无可奈何的境遇,选择以退为进,提倡人应该顺其自然,质朴豁达,懂得珍惜生命,享受另一种人生。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当遇到自己暂时无法克服的困难时,要吸取道家精神,能够及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缓解自身压力。

2、 精神自由,乐天知命。

道家对物质方面的享受没有过高的要求,粗茶淡饭、布衣芒鞋、三餐不继、四壁透风,他们都能心平气和,淡然处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他们不迷信,不盲从,保持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人格的完全独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选取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世外桃源的乌托邦美景,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种“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的乌托邦,寄托了陶渊明的政治理想,也就是人人安居乐业、自由洒脱,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感受到这样在物质上并不富裕的生活,依然值得向往和追求,明白了物质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标准,当学生面对物质诱惑时,就能保持自身独立的人格。

中学生在学习这些用生命书写的古典诗文时,必定会深受感染,继而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既积极进取地拼搏,也能体会生命的诗情画意;既有宁折不弯的气节,又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达到一种超功利的人格审美境界,从而享受一个人在精神上的最高尊严,即独立的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而只有当自我拥有独立的的价值观念时,才能自觉地去追求个体价值,不随波逐流,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并存,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判断,选择健康的价值观。

第6篇

古人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今,社会无时不刻不在发展,人类无时不刻不在进步。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后果有两种,其一是被历史抛弃;其二是被历史记住。不过如果被这样记住的话,那将是一种多么让人羞愧的事情。

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对我格外的严厉,母亲每天都会在我的耳边唠叨很多语重心长的话。其中有一句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不会给你任何奖励,因为过去的成功不能代表什么!我奖励你是因为你下次会成功!”

人生的路上,只有下一站,谁也不能回头,及时你站在所谓的最绝顶,也要努力着寻找更高的去处,更广的世界。“一览众山小”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为人类的虚荣心,无法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人一不小心就会被过去的成就、荣誉带走立志,完全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之中,失去奋斗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变得骄傲、自大。那么后果将会有两种:要么自我毁灭,要么等待别人来毁灭你。

或许我说的严重了些,但事实就是这样,历史的教训永远都不回改变。

清朝的灭亡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当时的清朝时世界第一大国,但由于清朝统治者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清政府完全和外界断绝了联系,被其他国家远远的甩在了后头都不知道。当他们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亡羊补牢为时过晚了。最终落了个国破家亡,山河被一块块分割,国之精华也全流入外国人的手里。

难到这样的教训还不足以让我们“会当凌绝顶,不览众山小”吗?

深刻的教训被人们永远铭记着,世界上同样被铭记着的还有那些站在“绝顶”却并不满足,仍要不断奋力探索更高去处的人。

范哗曾说过:“务进者,趋前而不顾后。”务进者,只会看着前方,而不会顾着往日的光辉。竟然是务进者,那也就顾不得“一览众山小”的。一代大师毕加索,在壮年之前便已经达到了创作的“绝顶”,但他却一直创作到80多岁;大师维斯在到达了顶峰后又探索到了新的顶峰。而那些夜以继日的科学家们,那些各个领域里的巨人,他们为人类的美好未来不断地探索、发现、创造,直至生命的结束。在他们的眼里,没有“绝顶”,只有一条通往绝顶的路。

这是个完全由务进者创造的世界,不仅仅因为他们为人类带来的幸福美好的生活,更因为他们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国家。

古代帝王中也不乏务进者,他们雄心勃勃,征战四方,他们不满足于眼前小小的土地,不断地走向世界的巅峰。秦始皇是残暴的象征,但正因为有他这样的务进者,才有如今中国的幅员辽阔。而亚历山大大帝在统治马其顿王国的短短的13年内,东征西法,领军驰骋欧亚非三大陆。这样的务进者,世界上怕是寥寥无几了。

第7篇

一、兴趣领先,熟读巧背

布卢姆认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既如此,指导学生学习、背诵文言文,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如在新课导入时,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的音画视频供学生欣赏,并鼓励学生跟读。当学生跟读的浓厚兴趣被强烈激发出来后,再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下,熟读巧背。

二、边读边译边记诵

通常情况下,将文言文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教学文言文、指导学生朗读与背诵文言文的前提。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与背诵指导过程中,我曾经指导学生采用边读边翻译边背诵的方式熟读背诵文言文,起到了极好的效果。不过,这种背诵方式一般适用于诸如《陈太丘与友期》《咏雪》《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等故事性比较强、篇幅比较短小的文言文篇目。

三、串联回忆,限时背诵

这种背诵法适应于诸如《出师表》等篇幅比较长的文言文。具体方法为:每翻译完一个文段,师生共同理解这个文段的内容,并找出文段的重点字词,写在黑板上,与学生一道将每个文段的重点字词串联起来记忆,然后限定背诵时间,要求学生当堂成诵,并且在课后还要巩固背诵。以执教《口技》一文为例,在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口技者模仿一家四口人深夜熟睡时的那段表演中的标志性词语“遥闻”――“既而”――“又”――“当是时”――“宾客”等书写在黑板上,学生据此提示回忆课文内容,并串联快速背诵。

四、抓住句式特点,比较背诵

有些文言文,如《木兰诗》《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其中的文段借助比喻或者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教学上述文言文时,我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结构基本一致的语句找出来,画上波纹线,抓住句式的不同特点,加以熟读记诵,效果很好。如执教《木兰诗》一文,我指导学生将课文中描写木兰准备出征与奔赴战场这两个自然段中,比如“东市买骏马……”等语句用波纹线标记出来,然后加以记诵。因为上述两个自然段几乎都是五字排比句,句式非常整齐,很适合学生朗读与记诵。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学生诵读的语速逐渐加快,最后自然而然地熟读成诵。此外,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木兰征程中思家念亲的八句重复语句,加以仔细辨析,找出重复语句中的异同,并加以比较背诵,也起到了极好的背诵效果。

五、根据画面背诵

诸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等写景抒情的文言文,几乎每个自然段都是一幅精美的画面。故此,教学与指导学生背诵上述文言文时,我常常指导学生给文段中的每一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而后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画面背诵。以执教《岳阳楼记》一文为例,我指导学生按照课文描绘的景物顺序,分别给其中的几个自然段拟定下列小标题:洞庭湖全景图、洞庭湖“雨霏霏”图、洞庭湖“春和景明”图等,引导学生根据对画面进行联想,记忆成诵。

六、根据文脉背诵

入选语文教材的诸如《桃花源记》《伤仲永》等文言文,文脉与现代文相似,主要有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故此,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背诵。以执教《桃花源记》为例,我引导学生理清文脉: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访桃花源,以此开展背诵,达到了极好的背诵效果。

七、角色背诵与理解还原背诵

1.角色表演背诵

对于语文教材中比如《陈太丘与友期》《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杨修之死》《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故事性比较强、人物对话比较多的文言文,则指导学生采用客串角色与对话形式等方法,对之加以理解背诵。如此,也能起到极好的背诵效果。

2. 理解还原背诵

阅读教学《愚公移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文言文,我曾指导学生先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之后对照译文回忆还原记诵。学生在记忆背诵上述文言文的过程中,因为对其字词句有了初步的理解,再加上反复朗读与回忆还原,背诵也就感到比较容易了。

第8篇

中国电影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题的电影在世界中得到了推崇。中国电影与儒家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电影中突显出中国传统文化,把其民族特色进行彰显,才能够让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立足。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于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针对中国电影对儒家文化传统的现当代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中国电影对儒家文化促进作用

电影作为一项外来事物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在其发展的100多年期间必然会受到中国本土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也让本来带有深厚西方韵味的电影在中华大地上被本土化。其中对于中国电影影响最深的应当属中华传统的儒家文化,并且在许多的中国电影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也正是体现出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观点,同时也是对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点评。简单而言,中国电影需要得到发展则需要让其与儒家文化相融合。[1]这点也可以从近年来中国电影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影在世界上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证明,中国电影渗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思想,让其能够在中国得以生存与发展。更早时候当人们提及中国电影时,观众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中国功夫,而且中国电影引起世界影坛的关注也正是依赖于中国功夫对国外观众的吸引力。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让许多影视工作人员在制作电影时,花费了更多时间来营造中国功夫的神奇,但并没有针对中国功夫所具有的内涵以及所包涵的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深入地挖掘。随着世界电影以及与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许多的电影人制作人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尝试着在中国电影中融入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并且在国际上赢得了许多的赞誉,也收到了非常大的成效。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从一开始的小丑的角色转变成为了一名稳定、多智的智者。这一切所获得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中国电影人不断地努力,把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借助电影的表达形式进行现当代的转化,让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能够在中国电影中得到更加深入地挖掘与渗透。

二、 电影写实主义对儒家忧患意识的转化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具有忧患意识,这点可以从《论语》中讲述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句话中看出。儒家思想家孔子把对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关注作为忧患的所有内容,而另一名儒家思想家孟子通过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阐述他的忧患思想。[2]这种忧患意识对于中国后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电影传入中国的时期刚好是中国封建历史结束之时,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让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最为衰弱的年代。在这个衰弱的年代,中国电影所有的主题都是以自强与振兴为主,这也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儒家经典的忧患意识转化成为了时代的一种担当,中国电影承担起了号召中华民族奋起抵抗的重任。由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电影已经开始慢慢脱离西方写实主义特色,开始把儒家思想的忧患意识融入到电影当中,借助电影的传播性让忧患思想的士大夫情怀向全中国进行传递,并且迅速地在观众群体中产生了共鸣。在这个阶段所制作的中国电影,以当时社会背景为主题进行写实,并讲述了当时中国人民所遭受到的苦难,想要通过电影把儒家忧患思想传递到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号召当时的中国人民一起走向救国的道路。然后与西方电影的写实主义进行对比,其写实主义更多的是针对资本主义虚荣心以及腐朽思想的批判层面之上。社会环境的区别让两种本来是相同的电影产业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比如当时的《孤儿救祖记》这部影片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影片的导演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坐取向融入到影片当中,而且在这部影片中把儒家思想的忧患意识进行了升华。这部影片讲述了主角筹集资金兴办学校,让更多的贫困孩子能够接受到最新的教育,希望能够通过知识来改变当时动荡的局面。从另一个层面也向人们提出了想要振兴中国,就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在影片中提出了“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口号,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较大的共鸣。

三、 电影发展与儒家教化思想的融合

此外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文以载道思想,这个道是为人之道以及处事之道。这种经典的儒家思想包涵了对美善美的赞同,同时体现出了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博大的教化作用。从许多儒家思想家的文字作品中可以发现,其论著中饱含着警世恒言和治世明理,这些具有教化作用的思想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的。当电影以一种新兴事物传入中国后,其传播以及宣传作用立刻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同时电影这样一种新兴事物也深深地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电影刚传入中国时,许多电影人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制作出更多具有教化作用的影片来号如中华儿女自强救国。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的电影人则希望能够通过电影来宣传中华民族的公德心。特别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以及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随之而来的是国民道德意识渐显弱化。在这样一个道德强化的时代,中国电影需要将经典的儒家思想进行融合,把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博大教化作用进行放大,并且发挥出其作用来感化当代民众,协助其能够树立起具有现代特征的道德意识,这项工作成为了当前电影人首要的工作。

四、 电影英雄人物形象与儒家人格标准的融合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中的人格标准对于中国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应该说儒家人格标准与影片中英雄人物的人格标准越来越接近。这一点可以从影片英雄人物的表现形式来分析,传统电影英雄人物通常都会以极为出色的个人能力为表现形式,并且个人英雄主义非常明显。但是对现代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塑造来分析,已经开始趋向于平民化。许多影片中英雄人物的塑造更加关注的其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以及思想,这种表现手法与中国儒家思想中君子注意个人修为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也正是中国电影与儒家经典思想融合的证据。[3]电影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产业,其所承载的责任越来越重。因此,在创作电影时更需要通过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来唤醒中国人的公德心,为广大民众树立起标准的道德榜样。借助电影所具有的宣传作用,针对民众进行劝解,并能够对民众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地引导。

第9篇

一 大学教育与素质教育

我国的社会环境、教育模式及唯成绩至上的观念致使教育进入了教育的误区,忽视了人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忽视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设,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提出来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会主动地学习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大学教育活动尤其应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

二 以人为本的大学语文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主体活动。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社会文化历史传播,以人类个人素质提高为目的的“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以教学科目出现的大学语文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语言的教育,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人存在的领域。我们只能在语言和存在相遇。语言即言说。言说即指示出,让看,让听,它以显现、敞开、照亮的方式呈现世界。”这种“人文属性”的存在,让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无内涵的语言教育,而且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大学语文体现中华民族成员的智育、德育、美育,其中蕴涵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因此精神教育才是语文的核心,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是民族精神的源流。以人为本的大学语文可以张扬人的个性、发展人的精神世界、体现人的想象自由。文学也是人学,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语文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

文学作品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沉积中文化精髓的体现,是人类美的世界的集合和作者人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大学语文将优秀的文章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将人的权利和责任意识,人应具有的高尚理想和品格等观念传达给了学生。文章中蕴含的优秀的精神文明世界,也通过学生在阅读作品、审视作品时和学生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的人生。

三 大学语文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使用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及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科学成果整理和传播,有利于专业课的学习。大学语文教学也是精神文明的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思想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质就是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使其拥有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的素质。大学语文精选的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大学语文教学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质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1.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历史上仁人志士的标识,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精神品质。现今国内外形势复杂,各种威胁不断,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抵御世界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觊觎就需要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操给我们坚定的意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内容。大学语文教材精选了中华民族和世界包含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学精粹。例如,在《关山月》中陆游表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为民族献身的情感。大学语文选用了众多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勇于奉献精神和闪耀爱国主义情怀的文章。“不要为富贵为仁,不要为求生害生,必要时杀身成仁。”这句话被无数仁人志士作为精忠报国的座右铭。大学生作为迎接明天世界挑战的一代,更需要民族气节,更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的发展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教育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扎实的知识技能并重。同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的高尚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文以载道,大学语文所选录的文章是作家精神的体现和价值取向的流露,要让学生领悟其中人生哲理,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孔孟语录》十二则里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展现了孟子的忧国忧民思想,学生深切感受并领悟孔孟的价值标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多么高尚的道德情操。文学作品中生动的事例可以震撼心灵,鲜活的人物形象可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作者自身的高尚道德情操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3.有利于培养学生崇高美好的审美情趣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终古常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美的世界,学生在这个世界里被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大学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名篇意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个字表达的美景如画面般鲜活。优秀的文学作品表达的生活图景生机勃勃,表达的情感纯真炽热,学生沉浸在这种内容与形式和谐的美中,不知不觉中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情养性,形成高尚审美观、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第10篇

虽然高考以及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当中,没有明确针对高中语法教学提出要求,但是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都离不开语法的相关知识。所以针对高中生进行语文语法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且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于母语知识的掌握。

一、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1.高中语文选文多样性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本教材中,选文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记叙文、议论文、古诗文、文言文等多种体裁的文章都出现在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所以这也就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对高中学生语法教学的要求。如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中,有将近二百字的内容都在阐述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对社会以及实际的理论贡献。整个一段文字只有一句话,在这一句较长的话中,教师若不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学生理解起来将会非常吃力。所以面对选文多样性的现象,进行高中语文语法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2.课本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许多文言文,这其中包括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由于历史时代感较强,所以文章中许多内容都与现代词义有很大的差距,若不对学生进行语法教学,学生将很难理解其含义。例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一句“苦其心志”,单纯按照常规语法进行翻译将很难读通,这就涉及到了语法的相关知识,对“苦”字本身的用法进行分析与介绍。当学生明确该句子中该字的特殊用法之后,再理解整句话以及整篇文章,就会容易许多。在高中语文文言教学中,许多字都是具有特殊文言知识的,所以教师应该通过语法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文言文当中经常出现的特殊语言。

3.应试题目需要语法知识应用

虽然高考没有对语法教学有明确要求,但在高考试题以及考纲中,许多知识和内容都需要通过语法知识应用来解决。从基础部分来看,修改病句、浅析句子用法都会涉及语法知识;而古诗阅读部分也会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应用,这些均离不开语法知识在其中的运用。

二、语法教学水平提升的策略

1.在语文阅读中渗透语法教学

在阅读中渗透语法教学,对于提升教师的语法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语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次阅读是普遍学生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通过在阅读中渗透语法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水平,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例如书本中就有许多值得品鉴且值得拿来作为阅读分析素材的内容:课文《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话:“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这句话中通过“剥蚀”、“淡褪”这样的动词拟人化,与琉璃和朱红进行完美搭配,给读者带来一种准确贴切之感,既写出了地坛当今衰败之后的惨状,又对其过去的辉煌进行赞叹。教师通过让学生阅读,针对这些重点句子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个人对于文章内容的了解,同时也通过分析的过程,掌握了语文阅读中语法教学的要求,达成了语法教学的目的。

2.在作文写作中渗透语法教学

在写作中渗透语法教学,对实现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目的具有帮助和意义。写作的基本要求就是保证对题目的准确理解,同时通过自己的语言,利用流畅的语句进行表达与阐述。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语法的相关标准来阅读题目,找到题目中的重点词,且针对题目具体要求准确分析。其次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也要按照语法要求,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避免学生写作时出现语病现象。

3.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语法教学

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语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兴趣,也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种相对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教师讲文言文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对文章内容进行展示。如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简单讲解一下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然后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二人的历史画像,并引出课堂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利用多媒体展现出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并且让学生试着进行阅读,将文中读不通或者不熟悉的内容记录下来,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及时进行解答。然后教师就可以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句子,展现在多媒体上,如“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这句话让学生分析,可能许多学生都会对此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语法教学,将这句话的结构进行拆分,并将句子中的一些文言词汇进行翻译,针对特殊词汇专门进行讲解。如“徒见欺”中“徒”就应该翻译为“白白地”,若教师没有将这一语法知识讲解给学生,学生将对该句子翻译产生很大的困惑。当学生听到教师的讲解,这句话就很容易理解为“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吧,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整合呈现,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第11篇

西拉木伦河,老哈河,这是两条古老的河流,它们缓缓地流淌在塞外的草原上,流过赤峰境内,穿过岁月的时空,缓缓而去。而我所寻找的契丹,就与这两条河流有关。 

那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木伦河,意思是“黄水”。人们把它看作是黄河在远方的女儿,所以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两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传说中,一位驾着青牛车从潢河而来的仙女,与一位从土河骑着白马来的仙人,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两人相恋,并结为夫妻,他们便是契丹族的始祖。 

这个美丽的传说,说明了契丹人与这两条河流的渊源,说明了在这块土地上,确实曾经生活着一个伟大而神秘的民族——契丹。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里的人们对契丹的历史情有独钟,这块土地上为何会有那么多关于契丹的遗迹与传说。因为这片寒冷的塞外之地,至今还深埋着契丹人曾经挥舞过的铁甲铜鼓、雕弓弯刀,至今还叠映着契丹人那快马如风、骁勇剽悍的身影,还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契丹的美丽传说。那苍凉古老的箫鼓羌笛,似乎还在往来不息的风中悠悠响起。虽然作为一个曾经强大的民族,已经随历史的硝烟淡去,但契丹人曾经创造的辉煌历史,契丹人那不肯逝去的灵魂,还在。 

在赤峰城区南面的山上,建有一个宏大的广场,叫做“契丹广场”。在那里,我们似乎可以寻找到契丹人的历史足迹,可以感受到契丹人那种历史的厚重与悲凉,可以大致了解契丹做为一个民族的兴衰的脉络。 

怀着对契丹人的怀念,对契丹人曾经创造出的辉煌的崇敬,赤峰人在城区南山的半腰处,劈山为地,拓展出一块非常宽阔的平地,修建起了这个“契丹广场”。这里不但场地宽阔,绿树环绕,由于地处山的半腰处,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以将整个城市尽收眼底,成为了一处绝佳的风景胜地。 

沿一条柏油路,盘旋而上,在山腰处,就来到了“契丹广场”。在广场的正中央,矗立着一座用花岗岩雕成的雕像。雕像是一位身着蒙古服饰的将军,一手执缰绳,一手握刀,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神情肃穆,昂首蹙眉,注视着邈远的天空。 

走上前去,看看那基座上的题字,才知道这雕像上的将军,就是契丹帝国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在雕像的后面,顺着山势,修建了一个半圆形的浮雕墙,像一面展开的屏风,将雕像亲切围拱;又像一幅展开的长卷,将契丹族的兴盛与衰亡,徐徐打开,让我们这些前来叩寻的人,在它的面前,流连、拜读、感叹。 

广场的四周,栽种了许多花草树木,将偌大一个广场衬托得庄严肃穆。在花草树木的掩映处,散落着许多青石,或者花岗岩石。石头上面,镌刻着大大小小的文字。这些文字看着眼熟,却又难以辨认,那就是契丹文字。 

广场上游人很少,显得有些空旷、寂寥。山风从路口处刮来,顺着半圆形的浮雕墙掠过,发出一种尖锐的啸声,像是穿越历史时空,传回来的远古的回声。而在这尖锐的啸声中,浮雕上的场景似乎活动起来,为我们上演一场一场的金戈铁马,烽火硝烟。四周的树木在风中俯仰着,那些隐藏在树木丛中的镌刻着契丹文字的石头,就不时显现出来,像是谁在翻动着历史的书页,将一页一页的历史,在这个有些凝重的广场上,一一道来。天空中的云有些乱了,在风中急速聚散着,颇有些契丹兴衰史的味道。只有那雕像矗立在广场中央,不摇,也不动。他是契丹人的灵魂,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上了。 

长时间流连于契丹广场,抚摸那沿山而建的浮雕,琢磨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不禁感慨系之矣。曾经那么一个强盛的帝国,那么庞大的一个民族,怎么会在缓缓流淌的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了呢? 

耶律阿保机,这个契丹帝国的创立者,骑在那匹俊朗的蒙古马上,矗立在广场的中央,显得威风凛凛。他仍然凝视着邈远的天空,像是在回忆,又像是在思考。他能为我们解开这重重的历史谜团吗? 

公元10世纪,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的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在北方草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契丹帝国,又称“大辽帝国”。定都于今赤峰境内的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名上京,曰临潢府。从此,这个崛起的契丹帝国就在北国的草原上攻城略地,不断扩张,迅速强大起来。在此期间,契丹帝国先后吞并了草原各个相对弱小的部落与王国,成为北方一个政治、经济、军事都非常强大的帝国。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张,军事力量不断强大,塞外草原这偏远之地,已经无法承载一个日渐强大的契丹帝国了。于是,契丹帝国的统治者就将目光投向了中原,投向了那个锦绣的中原大地。在契丹帝国由强盛到衰败的几百年间,远在北国草原的契丹帝国,就与中原的另一个强大的帝国——大宋上演着一幕幕的爱恨情仇,生死搏斗。“澶渊之盟”就是两个强大帝国的巅峰之作,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色彩浓重的一笔。 

我们在这里自然不必去追述它的历史,历史上所有的王朝兴亡盛衰,总会有着其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有着其难以摆脱的历史轨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上每一个被颠覆的王朝,大都是出于相同的原因。这个建立在北国草原的契丹帝国也未能逃脱这历史的宿命,像中原许多朝代一样,经历了创建、强盛之后,渐渐衰落,被另一个崛起的种族“金”所灭亡。然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灭亡了,山河是不朽的。秦汉唐宋,一个朝代灭亡了,另一个朝代就会建立起来。只不过将汉服换上唐装,将唐诗演变为宋词,种族还在,文化绵延不断。可是,曾经的契丹人如今何在?他们随着契丹帝国一同消失了吗?那些与汉字颇有渊源的契丹文字,也同历史的烟云一样,消散在旷野荒山中了吗? 

第12篇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在自己的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切不能以应试教育为代价来桎梏学生的发展,扼杀学生的个性,否则只能禁锢自己的教学思路,留给自己的也只能是更多的遗憾。那么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怎样在语文教学中避免这些遗憾,从而达到“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这一教学目的呢?

一、知识的传授要具有前瞻性

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理念就是语文教学要充分着眼于“人”的观念,特别是着眼于“未来的人”的观念。而在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却有不少的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大棒下操纵语文教学,根本不去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中考考什么,平时就教什么,根本不去顾及学生未来的发展,这种短视教育的行为实在是贻误后代。例如有关语音、音素、语素、音节等知识理应都在初中教学中涉及,然而由于汉语知识的教学在原有的“大纲”和新实施的“新课标”中没有明确的要求,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根本不讲,一旦有些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甚至出现学生去向英语教师请教的笑话。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把一些在初中学段需要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千万不能因为中考不考,或者考的份量不是很大而放弃这部分内容,也就是说对一些知识点的传授必须具有前瞻性。

有一次一个同学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富。”这一句是单句还是复句,我觉得这个同学的问题问得很好,很有代表性,因为如果是单句,为什么又有“只有……才”这样的关联词语,如果是复句,那为什么前一个分句又不像是个句子。针对学生的提问我就针对这一知识点,向同学们讲清了如果句中有关联词语如何去判断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的问题,这样就让学生理清了单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作用主要是起强调的作用,而不起关联的作用。通过这个知识点的讲授,同学们掌握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千万不能因为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就放弃知识的传授,这样只能留给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不少的遗憾。

二、能力的培养要具有意向性

语文学科有语文学科的特点,它所包含的知识点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包罗万象,要想在短时间内就能把语文学好,我想恐怕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特点去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达到提高这些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因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知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要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得以发展,就必须抓住初中这个特殊的教学时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比如我班有许多在写作上独具特色的学生,我就主动动员他们向报刊杂志投寄稿件,经过我和这些学生的共同努力,这些学生的写作能力终于得到了回报,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三年就发表了数十篇文章,而这些学生在后来的高校录取中和人才市场招聘会上都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三、思维的训练要具有多向性

在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训练求同思维,更主要的是要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我在执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时,针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同学们对这句话有没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同学们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是感兴趣,但是又找不出更好的论据来反驳这句话。因此我就顺便找来一个让同学们口服心服的论据来引领同学们的思维,而这个论据恰恰又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材料,材料是这样的: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的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根本就不容许他有纠正的机会。

通过对这一材料的分析,同学们挖掘出: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改正,有些错误一旦犯下就再也没有改正的机会。用牛振华因酒后驾车而身亡的事例来进行佐证,不仅论据确凿,而且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发人深思,令人警醒。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应着重强化对学生多向思维的训练,要能从学生思维的定势中跳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探究。

四、写作的训练要具有思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