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6 22:27: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游戏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游戏形式:两人或多人操作。
材料:人手一块石头。
游戏玩法:先是有幼儿之间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玩,先玩的小朋友将石头放在写有A的格子里,然后单脚跳,轻轻地将石头踢到第二格,这就要求幼儿要控制力度,石头只能一格一格向前进,否则就当犯规,换对方玩,犯规后的幼儿再玩的话是从第一格开始跳,没有累积的。谁能按规则一次性跳完所有的格子为胜。
(二)拾贝壳
材料:较小的石块若干块、小沙袋。
游戏形式:两人或多人操作
游戏玩法:先是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开始玩,先玩的小朋友将1块石头撒开在地上,然后将手中的小沙袋向空中抛起,能将石头抓起且接住沙袋的小朋友为胜,胜者加一粒石头,直到能一次性抓五粒,而且接住沙袋者为胜,游戏可重复进行。
(三)生鸡蛋
目标: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1,在中队活动游戏节中感受到游戏的丰富多彩,锻炼身体;
2,在游戏中感受同伴友谊给来的乐趣,促进同伴之间的合作与团结;
3,在游戏中懂得遵守集体游戏的规则;
授课班级:一年级
活动过程:
(一)漫谈我最爱的游戏
你说我说,大家一起说
你最喜欢的游戏节中的活动是什么活动?
你能介绍一下这个游戏活动是怎么展开的吗?
你喜欢他的理由是什么呢?游戏中哪一环节最吸引你呢?
(二)欢乐充满天
游戏一:老鹰捉小鸡
1,说明游戏方法
以猜拳定出老鹰、鸡妈妈、小鸡仔,
鸡妈妈后面依次是小鸡仔,老鹰不抓鸡妈妈,只能突破鸡妈妈的防线,抓住最后面的小鸡后,老鹰为胜。鸡妈妈为了防止老鹰抓住自己身后的小鸡仔,可以张开双臂,尽量拦住老鹰,不要让老鹰抓捕住自己身后的小鸡仔们。
2,示范演练
3,游戏开始
游戏意义: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是一个可以让众多人参与的游戏,游戏可以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团结意识。
游戏二:编花篮
游戏规则:四人一组,后背相向,一腿小腿向后弯抬,相互别在一起,一腿着地向同一个方向跳跃,边跳边唱:"编,编,编花篮儿,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秀兰儿,蹲下去,起不来,坐下去,起不来------"身子蹲下去,再起来,在跳,再唱,再蹲,四人一直进行下去。
游戏意义:这个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动作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寻找小伙伴,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
游戏三:接力赛跑
规则:将40个小朋友分成两大组。在操场草地上进行,分4小队,其中两个方向的小队的第一位小朋友拿到接力棒,然后等到老师说开始的时候,这两个小朋友跑向对方,把接力棒送到对方第一位小朋友,接力棒不能掉落,必须拿到后方才能跑。
游戏意义:锻炼身体,促进团队凝聚力,增强竞争意识。
(三)后续游戏接龙
木头人,捉蜻蜓等游戏。
做好记录。
(四)活动评价
活动内容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
评核人
自我评价
队友评价
小队长评
1优秀2良好3合格4加油
(五)畅谈感受,活动小结
师:学习新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做几道口算题看看你们的计算能力怎么样。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
生:结果都是24。
师:那是通过哪些运算得到24的?
生:加减乘除。
师:我们可以通过乘除法和加减法算出24。
这节课老师想带你们用扑克牌玩一个数学游戏“算24点”。课前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几张扑克牌,我们一起说是哪几张牌?
师:这里的A就看作数字1。就是在A~9 ,9张扑克牌中,把A当作“1”,拿出其中的2张牌、3张牌或4张牌,用+-×÷进行计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算出得数是24。
这节课根据游戏的难度,分为3关,看看经过3关之后是哪个小组获得最后的胜利。
二、教学新课
1、第一关:两张牌“算24点”。
教师出牌,学生选一张牌来计算
我出一张6,请你从手中拿一张牌和我算出24?
你拿的4和我怎么算出24呢?
我出4,你出几?怎样算?
我出一张3,你能从手中拿一张牌和我来算出24吗?
你们为什么拿8?怎么算?
我出8,你出几?怎么算?
小结:看来两张牌算24,对你们来说太简单了。在第一关我们发现2张牌算24点,可以通过4×6=24或者3×8=24直接得到,所以在算24点时,我们见到4就要去找6,见到6就要去找4,因为4×6=24;见到3就要找8,见到8就要找3,因为3×8=24。
那除了3×8=24,4×6=24还有几乘几等于24?对了,还有2×12=24,所以见到2就要找12,见到12就要找2,因为2×12=24。
老师觉得大家在第一关表现都很好,所以决定每个小组都加一分。现在恭喜大家通过第一关。
2、第二关:三张牌“算24点”。
(1)教师出牌,学生选2张牌来计算
师:我出一张8,你出两张几?(学生汇报交流。)
说明:拿出两张牌算出3,然后3×8=24;或者算出16,16+8=24。像这样拿出三张牌通过加减乘除计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算出24 。
那现在给你们3张牌你们能算出24吗?我们来试试看。
(2)课件出示3张牌:7、6、3。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屏幕上出现的3张扑克牌3、6、7算24,每张扑克牌都要用而且只能用一次,用“+、-、×、÷”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后得出:7-3=4,4×6=24。
为什么想到先算7-3=4? 你是看到几了?
交流:看到6,去找4。
那这里有3,为什么不找8?
交流:6和7通过加减乘除算不出8。
(3)(屏幕出示)
课件接着出示3张牌:7、8、9。
师:请大家拿出这三张牌计算24点。
学生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引导:这里有8,如果去找3,行吗?
7+8=15 15+9=24
谁能根据这两道题说说算24点有什么好方法?
说明:算24点先想一想能不能通过计算凑出3和8或4和6;如果凑不出再想办法用加减乘除混合算。
(4)看来大家已经掌握游戏规则了,接下来我们进入三张牌算24点小组对抗赛。
第一组 2 3 4
第二组 3 8 9
第三组 3 9 5
集体交流。
(5)教师任意拿3张扑克牌,让学生比赛算“24点”,对算得又快又准的学生予以表扬,并明确:有些是算不出“24点”的。
3、第三关:4张牌“算24点”。
看来3张牌算24点也难不倒你们了,现在我们再加大一点难度,四张牌算24点,有没有信心?
(1) 教师出牌,学生选3张牌来计算
师:我出一张8,你出3张,使你的3张牌和老师一张牌算出24。
(2)出示四张牌1、2、5、8,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指名回答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8-2=6 5-1=4 4×6=24
5-2=3 3×1=3 3×8=24
5+1=68÷2=4 4×6=24
5+8=13 13-1=12 12×2=24
(3)比一比。
第一组:4、5、7、8;
第二组:3、4、7、9;
第三组:1、2、6、6。
学生独立尝试,再交流讨论,集体讲解订正。
三、课堂小结。
《分物游戏》教学设计
长乐一小二年级4班
毕华琳
教材分析
“分物游戏”是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起始课,教材主旨是让学生通过“分桃子”“分萝卜”“分骨头”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为学法,体会和理解除法的意义打下基础。由于二年级学生年纪小,动手操作能力低,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很模糊,很难在实际操作中活动中,一下子把物体平均分好,所以教材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在“分桃子”活动中,通知两只猴子分4个桃子,每只猴子分2个,让学生体会到,每只猴子分到的同样多,这样分就是“平均分”;在”分萝卜”活动中,通过“一根一根地分”、“2根2根的分”…
…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份物体,分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按照相同的个数,一个或几个按顺序去分,最后每人分得的数量是相同的;在分骨头的活动中,通知3只小狗分15根骨头,让学生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的每份是多少”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想一想,说一说”活动中,让学生根据前面分的过程,把分法有条理地说出来,旨在让学生懂得为了在分的时候不出错,要一边分一边作好记录,从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有关乘法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这些都为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画一画)或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分一分”活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课件、猴子图片,桃子图片、兔子图片、萝卜图片、图形若干。
学具准备:圆形20个、三角形3个。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总课时:1
本课时:1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去参加小熊的生日会吧。看看还有谁到场了(小猴、小兔、小狗)。
小熊很热情的为他的伙伴准备了许多食物,可是这时他正皱着眉头发愁呢!原来小熊在为怎么分食物而烦恼呢!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小熊分一分食物吗?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好奇、好新、好动,创设故事性的情景,可是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用生动的故事情景去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实践操作,体会平均分。
1.
分桃子。
猴子兄弟来了,小熊细心地为他们准备了4个桃子。
你准备分几份?(2份)为什么?(因为有两只猴子)
可以怎么分呢,谁来说一说?(指名反馈)
你觉得哪次分的公平?为什么?(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教师板书:同样多)
小猴也觉得小朋友分的很公平,高兴地开始享受它们的美食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用图片分一分,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发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同样多”“一样多”。)
2.
分萝卜。
这时,3只小兔也来了,看看小熊为他们准备了什么?(萝卜)
你从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3只小兔,12根萝卜)
你们可以公平地把这些萝卜分给这3只小兔吗?
请你用三角形代表3只小兔,用12个圆片代表萝卜,分的时候把你的过程摆出来,也就是让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你每次给小兔分了几个,分了几次?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指名板演)
(指名板演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描述:第一次给每只小兔分了几根萝卜,第二次呢?)
他分的公平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可以怎么分?(指名板演)
不管分几次,每次给三只小兔分一根,每只小兔分到的都是4根萝卜。
总结:每只小兔分的一样多,每只小猴分的同样多,在数学里我们把这种分发叫做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小兔也很满意大家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体会分法的多样性,在已有的经验上再次体验提升,学生不但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还懂得了分发的多样性。)
3.分骨头
可爱的小狗在一边等不及了,小熊为他们准备了15根萝卜。
请你把这15根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几根?
“平均分给三只小狗”什么意思?(就是每只小狗分到的同样多)
用三角形代表小狗,用圆片代表骨头,动手分一分吧。
请你分完之后把你的分法讲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板演)
还有其他方法吗?老师也想让你上来摆一摆,但是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如果老师让你上来摆,这位同学的就没有了,老师特别想把这位同学的保留下来,怎么办?(那这个方法画下来)老师用圆代表小狗,那可不可以用三角形?用小竖线代表骨头。(教师一边描述一边讲学生的方法在黑板上画出来)
用这种方法把你刚才分的过程画出来。(教师巡视,找不一样的方法2~3个)
生1解释自己的方法。
(教师展示生2的方法)你们能看懂他的方法吗?那我请一名同学来解释一下。(请另一名学生描述)他描述的和你想的一样吗?
小结:我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熊给小猴、小兔和小狗分到了美食,虽然我们分的方法不一样,但是最后的结构小动物们都很满意,因为每个小动物分到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三.
巩固练习。
1.你们会判断平均分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三幅图,学生判断是不是平均分,怎样移一移就是平均分了?)
2.分桔子
小朋友们今天可帮了小熊大忙了,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桔子。数一数吧。(教师强调按顺序数)
你可不可以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呢?用18个圆片代替桔子,把它们平均分成几堆都可以,把你分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老师现在把这4种方法放在一起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变化?
教师总结:分的堆数越多,每堆分到的桔子数越少。
四.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分一分”的活性你学到了什么?生活中有许多要用平均分解决的问题,请你找找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板书设计:
平均分
同样多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一、 教学目标的规范
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规格或状态,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和体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想一口气吃成胖子,一节课中设置四五个目标,这些目标对学生来说简直高不可攀。
【案例】 学习内容:轻物投掷(水平一)
运动参与:能积极主动参与投掷学习和游戏活动。
运动技能:使学生掌握投掷的方法,动作协调。
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投掷能力。
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使他们体会玩的快乐。
社会适应:培养学生独立、乐于和同伴一起参与游戏活动的良好品质。
上述目标设置的不规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五个目标分列开来,把它们当作一样粗的线条,这是错误的,其实这五个目标是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它们的三个方面都是溶于其中,整体推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不可能把它们分割开来。二是上述目标叙写的主体不规范,教学目标表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教师在表述目标时转换了主体,如“使学生掌握投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这些表述方式均是以教师作为主体。三是教学目标的表述缺少了学生外显行为的动词,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达成程度缺乏有效的检测、指导和调控,这对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四是教学目标过于宽泛,课时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混淆使用,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有所侧重,即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班级都要有所侧重,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简单实用,不能繁杂,切忌随心所欲,过于模糊。
二、 教案编写的规范
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初步设想,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理解的深入,教案的内容、格式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很多新型的,具有个性特点的教案不断涌现,如情景式、过程式和个性式的教案,这些都引起教师们的关注,而在这些新型的教案中有的越来越复杂,教学目标涉及到很多领域,教案看似完美,但却忽略了预设与课堂实际的衔接,忽视了教案的针对性和可变性。
【案例】 情景式教案片段
在耐久跑的教学中,一位体育教师上课时,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二万五千里的历史史料,然后将其主要历史事件概括、行程路线及时间地点等用毛笔字放大写在大张白纸上,一共有十几张,规范秀丽的行书写得一丝不苟,可让学生身背行军包(学生书包代替)沿着四百米跑道按路线行进(走跑交替),课上雄壮激昂的音乐不断,红旗飘扬,每跑走上一段距离后,学生席地而坐,听教师讲述历史上这个时刻上发生的事件……
这种教案的优点是注重情景的导入和运用,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容易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如果说这是一堂富有“新意”的历史课绝不为过,它即让学生学习到了应知应会的历史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了途中的困难与艰辛,使学生身心都得到了“发展”,然而,这样的课从表面上看气氛是热烈的,学生也是活跃的,但它却是标准的“四不像”,学生好像学了不少,却都是一些皮毛的东西,无法达到体育教学应有的目标。因此,教师无论运用哪些形式的教案都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能力和不同水平的学生,科学、合理、规范的设计教案,不要脱离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 教学语言的规范
老师的教学语言有别于人们的日常交流语言,是一种融思想性、知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语言。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规范,又要准确,既要简洁明快,又要亲切生动,只有这样的教学语言才会产生吸引学生的魅力,也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体育教学观摩、体育期刊、文字报道中,经常会看到或听到一些不规范、不准确的语言,这些语言具体有以下几种:
描述游戏名称不规范,不准确,如把游戏找朋友说成是“贴药膏”,把游戏三人五足说成是“绑腿跑比赛”,把游戏十字接力说成是“跑圈比赛”。
描述技术动作特征不规范的,如把前滚翻说成是“翻跟头”,把掷标枪说成是“扔标枪”,把推铅球说成是“扔铅球”,把跳远说成是“跳沙坑”。
描述身体部位不准确的,如把臀部说成是“屁股”,把腹部说成是“肚子”,把侧平举说成平举……
口令发音不准的,如把向左转说成“向坐转”,一二一喊成“呀二一”。
其他如把计时说成“掐表”,把运动会说成“跑步比赛”。
上述这些不规范、不准确的语言,对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具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体育教师本身的影响。对体育教师来说,使用不规范的语言说明自己的专业知识欠缺,有损体育教师的形象。二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对体育课堂教学来说,一节完美的课堂教学,会因为这些不规范、不准确的语言失去光彩,如找朋友的游戏说成是“贴药膏”,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抵抗疾病,而我们怎样在课堂上贴膏药呢?三是对学生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体育教师不规范、不准确语言的使用是一时的,但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
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让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带头使用规范的专业语言,准确运用专业语言,避免不规范、不准确的语言出现,这是体育教师职业的要求,也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需要。
四、 教学评价的规范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表扬、赏识作为一种激励方法得到重视,赞赏的语言充斥着整个课堂,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有的教师有意无意、有形无形过度“放大”了表扬,课堂内只要学生回答问题,老师一律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即使有的学生答错了,老师也不直接下结论否定,甚至还要称赞两句,使学生信口开河、随意应付,这其实是教师过度赏识的结果。
【案例】 前滚翻的教学片段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前滚翻进行展示,有的同学动作做得标准、漂亮,而有的同学在进行滚翻的过程中歪倒在一侧,还有的是身体着地顺序错误,依次是头的后部、颈、背、脚,结果动作完成后,造成身体姿势与预备时身体姿势成90度,面对错误动作,教师还表扬“你真棒!做得不错!”还让大家,给予掌声鼓励。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工科实验;创新能力;寓教于乐
作者简介:黄飞腾(1984-),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师;翁国庆(1977-),男,浙江衢州人,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工业大学优秀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X1206)、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改项目“《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教学改革”、浙江工业大学校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XZ0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60-02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创新的教学和自主学习环境。工科实验作为大学学习进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繁多的娱乐活动过多地吸引了大学生的宝贵精力,其中网络游戏更是让学校和家长头痛的症结。这些娱乐活动,或满足好奇心、或满足好胜心、或满足荣耀心,总之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甚至导致学生沉迷其中。让大学工科类实验充满趣味,转移学生们的兴趣和注意力,达到寓教于乐、激发其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提出了一种将趣味教学法与大学工科实验课程结合的教改探索方案,分析了改革难点,提出了“设计趣味教案、组织调控教学过程、引导归纳实验结论”的改革思路,并通过对多门工科实验进行趣味教学实践,检验了教学改革效果。
一、难点分析
趣味教学法是由心理学理论发展出来的一种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运用和主动探索,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与知识的创新教学方法。趣味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与团队合作精神。
管理游戏(Management Game)原是作为企业培训的一种高级训练方法,该培训方式是从MBA案例教学讨论发展而来的,通称为“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让受训者通过参与管理游戏接受培训。[2]而管理游戏教学法就是趣味教学法的一种早期应用。当前趣味游戏教学法在我国高校的管理、经贸、法学等文科类课程中已得到初步运用,如管理游戏、模拟炒股、模拟法庭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管理类课程与趣味游戏的成功结合,体现了趣味教学法与大学课程和谐相融的可行性。
但是,大学工科类课程与趣味教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研究却很少。由于工科类课程内容偏重数理逻辑和实际操作,设计一套既能体现以学生为本、又能包涵工科专业知识的工科趣味教案和过程,将是首当其冲的难题。首先,既要使教学游戏本身具有吸引学生的趣味性,又要涉及专业技能和知识,还要留有发挥空间供学生自主探索、创新。其次,设计工科教学游戏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趣味性越高的教学游戏,往往需要更多的辅助设备和教学资源,对工科教学设施的要求也必然增加,需要提供实物或仿真模拟设备。另外,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素质、创新型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工科课程趣味教学法改革的突破点是“做中学”。通过深入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将教学内容与趣味游戏联系在一起,甚至构建成大型教学教案,然后让学生通过参与趣味游戏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高校实践课时及实验室设施开展趣味教学法,可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可适当开展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深造,传播趣味教学法这一新型教学观念。
二、改革思路
趣味教学游戏的实施是改革的关键。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教学游戏提供选择,教师需要从教学趣味游戏的整个流程进行创新教学。因此,工科课程创新趣味教学法改革可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设计趣味教案
策划和设计教学游戏方案要明确目标,要将工科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游戏过程中。策划者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趣味游戏,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游戏并从中主动学习知识。例如,掌握电子仪器的使用,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只是一味地讲解和示范,可将该仪器的使用设计成一项比赛游戏,让学生们竞比掌握使用的准确度和速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游戏道具可利用课程实验室原有设备,或在此基础上,适当补充辅助设施,这样既可满足游戏内容符合课程要求,又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游戏策划可适当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进行教学游戏设计,以及设计成就、排行等趣味参数,利用学生对荣耀的向往达到鼓励作用。
2.组织调控趣味教学过程
教师在组织过程中需要对趣味游戏内容进行调控,防止教学游戏偏离目标,影响学习进度。例如,只带小型实验的工科课程,应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组织小游戏,让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来完成趣味游戏,或在竞争和合作中体验欢愉;而附带大型实验的工科课程或短学期课程设计,则必须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设计游戏级别,由浅入深的安排游戏任务,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安排适宜难度的教学游戏。游戏过难或过简单,均不易激发学生兴趣。
3.引导归纳实验结论
引导是游戏教学法的特色之一。游戏教学中不需过于强调纪律,取而代之的是游戏规则,教师的引导是指引学生在遵循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朝教学游戏目标(即实验结果)前进。通过游戏规则的奖惩机制来约束学生,防止出现教学事故,归纳总结出各具特色的实验结果。设计教学游戏规则需要涵括大学生的基础德育要求,如尊敬他人、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等。对实验结果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总结,留有余地和扩展空间,鼓励学生深入探索和后续自主创新。
三、趣味教学案例
设计趣味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完成趣味教学游戏,是教学改革的首要环节。下面列举了一些趣味教学的设计案例。
“电气控制及PLC技术”的工程教案,往往将知识点应用到设计题目中。[4]据此加以设计,就能获得该课程附带实验课的趣味教学游戏,如表1所示。
“电力系统分析”大型仿真实验,学时两周,则可以设计成连续任务型的大型趣味教学游戏,如表2所示。
四、教学实践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趣味教学法在大学工科类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根据浙江工业大学近两年来五门试点工科实验的教学数据统计,开展了游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试点教学实践,范围涵盖了信息、机电、生工、建筑、健行、成教六个学院。其中32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另外32个班级采用新型游戏教学法授课,将整个课程设计成游戏教学方式。趣味游戏教学模式由课程的必学知识和技能构筑主线游戏任务,并通过支线任务来带动学生们自主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同学间相互竞技、互相指导以及排查思维陷阱和检测故障游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两种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如表3所示。
通过分析表3数据可知,各工科实验在两种教学模式下得到的优秀率和良好率之和相差在10%以上,表明工科类课程趣味教学法的试点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能够较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其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此外,对以上各个班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显示,游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对课程建设能提出一些与实际贴切的问题和中肯的改良建议,或发表一些源自内心的体会和心得;而传统模式下的学生对建议、心得等话题大多轻描淡写或流于形式。调研中还发现游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对课程的扩展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对实验设备与电子产品的设计、维修、内部结构等有更加浓厚的兴趣,为自主学习、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基础。
五、结论
工科实验是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工科实验进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提出了将趣味教学法与大学工科实验课程结合的教改探索方案,分析了改革难点,提出了“设计趣味教案、组织调控教学过程、引导归纳实验结论”的改革思路,列举了多个趣味教学案例,并对多门工科实验进行了趣味教学实践。
通过教学实践数据和调研报告分析,验证了大学工科实验和趣味教学法结合的可行性和良好教学效果。由于该工科实验趣味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推广性,容易在大范围内形成辐射并产生良好影响,为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参考文献:
[1]田心铭.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两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8,(10):11-13.
[2]宋子慧.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的尝试[J].文教资料,2007,(11):45-47.
· 活动背景:
·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非常丰富,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京剧小戏迷》。然而幼儿对京剧接触很少,因此幼儿对京剧充满了神秘感。同时我们也发现上学期《娃娃时装乐》的京剧表演中我班幼儿已能出神入化地表演,孩子们已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经常问老师:“那个人的脸上为什么要画成那个样子?”“为什么他们穿的衣服都不一样?”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只要看到京剧表演他们就会很投入的去看,有的小朋友还会进行模仿。老师针对幼儿的情况就利用常识活动、随机教育引导幼儿认识了生、旦、净、丑及他们各自的特点,还组织幼儿观看录像,并挖掘社区资源,请爱好京剧的当地人士走进课堂为幼儿表演。通过耳濡目染,幼儿对京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经常在班级区角露一手,且思维很活跃,有了一定的创新意识,他们在使用游戏材料时,能将有关特征在自己头脑中进行转换、重组、演绎出适合游戏情景的替代物特征。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京剧,我们设计了“京剧小戏迷”这一创造性游戏。
· 活动目标:
· 1、通过幼儿自主的艺术游戏活动,初步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
· 2、在幼儿塑造、感受美的同时,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相互协作及人际交往能力。
· 3、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感受京剧的魅力。
· 4、激发幼儿热爱国粹京剧的情感,幼儿教案《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京剧小戏迷》》。
· 活动准备:
· 1、材料:各种适合做京剧服饰的材料如:各类纸张、颜料、胶水、双面胶、剪刀、毛线、珠子、油画棒等。
· 2、电视机、有关京剧的VCD片。
· 3、环境:宽敞的活动室,有一定的京剧氛围。
· 活动过程:
· 1、激趣,进入情景。
· 教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 (欣赏京剧的音乐)
· 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音乐?
· 2、集体商议,确定主题。
· 教师:你们喜欢京剧吗?喜欢京剧里的什么?
· 幼儿互相讨论,有的说喜欢京剧里的旦、丑;有的说喜欢京剧里的各种脸谱;有的说喜欢京剧里的服饰。
· 教师小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不但中国人喜欢,连外国人都在学我们的京剧呢!咱们就来玩一个有关京剧的游戏好吗?
· 3、幼儿自主选择,体验京剧的乐趣。
· 在京剧声中,幼儿有的在制作脸谱、有的制作装饰水袖及头饰、有的京剧欣赏、有的在穿着各种自制的京剧服饰在表演、有的还在商议。
/
关键词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教案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中国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还应传授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阶段升入,科目的增加、知识难度的增大,对其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仅凭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会学生从“学会”转变成为“会学”至关重要。
1 元认知策略概述
O,Malley和Chamot把学习策略分为三种类型: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包括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监控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计划策略是指学习者学习前,对学习活动目标、方法、时间安排等,作出规划;监控策略是指学习活动过程中,依据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进程、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监控;调节策略是指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学习进程所采用的策略进行调整。
2 元认知策略的实验研究
2.1 实验目的
通过元认知教案的教学实践,考察实施后初一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应用以及对生物成绩的影响。
2.2 实验方法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选取:明德民族中学初一(5)班(对照班)和初一(6)班(实验班)各40名学生。
实验设计:将元认知策略与生物教学内容相结合,编写元认知教案,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采用平行组实验设计。自变量是元认知教案教学,因变量是学生元认知策略应用情况、生物成绩,通过实验考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2.2.3 实验过程
(1) 元认知计划策略训练过程:
元认知计划策略的训练,以填写“卡片计划”为主、教师口述要求为辅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要求如下:① 要求实验班的学生上课前,准备好课本、讲练册、笔等学习用品;② 要求课代表上课前,给每一位学生发放一张包括三部分的学习记录卡,教师上课时给学生5~8 min的时间,预习并填写学习记录卡的第一部分“卡片计划”,包括本节课各知识点的计划用时、学习方法、遇到的问题三方面。如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中,制定的“卡片计划”见表1。
(2) 本研究所采用的是游戏活动、自我提问和自我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讲述。例如: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一节中,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呈现各类营养物质的图片,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从而总结出六大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学生对其进行理解、掌握;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共涉及9个游戏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涉及的章节有:“青春期”“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心脏结构”“血液循环过程”“输血与血型”“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人体的系统”)。在活动的过程中,所有学生脱离课本对知识进行回顾。最后,活动结束后,学生对本块知识点进行思考:我完成学习目标了吗?有没有遇到新的问题?该种学习方法确实有效吗?同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一个客观的自我评价:填写学习记录卡的第二部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包括优秀、良好、继续努力三个层次)。
(3) 元认知调节策略训练过程:
元认知调节策略是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包括做的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改进措施三个方面,具体的做法是:本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及时记录学习情况,填写学习记录卡的第三部分――学习反思,该部分包括三方面的知识:做的好的地方、做的不足的地方、改进的方法,并积极与教师交流。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实验结果
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元认知教案教学后,其元认知策略应用能力及生物成绩均有显著地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种训练方法的有效性。
2.3.2 讨论
(1) 运用元认知教案教学,为什么能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应用能力。
教会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实际上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教师控制,学生学习”,转变成为“学生控制,教师引导”,包括学习活动前的填写“卡片计划”、学习活动中的游戏活动自我提问和自我评价、学习活动后的自我反思,都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策略的使用是否得当等,从而逐步养成预习、计划、监控、反思的习惯。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则像一个旁观者,使学生思维清晰,头脑灵活,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有研究进一步显示,学生元认知策略应用能力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无意识有意识自动化的过程。在训练的起始阶段,学生们都是依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当做任务来完成,甚至于抱着玩的心态参与学习,对游戏活动的目标也不明确,这是无意识阶段。随着训练的进行,以及教师的引导,学生慢慢地、会刻意地做好这些事,包括预习、反思等,积极性有所提高,这是有意识阶段。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学生领悟到了该种训练方法的实质,并把它当做一种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其元认知策略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2) 运用元认知教案教学,为什么能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元认知教案教学提高了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应用能力,教会其如何学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学生把学习当做教师的事。而元认知教案教学则相反,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其思维意识,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另一方面,随着其元认知策略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计划不断修改,学习策略不断调整,监控和调节能力不断提高。所以,成绩呈现上升的趋势。
另外,本教案采用的是游戏活动自我提问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头脑灵活、喜欢动手动脑的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极大的激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习效率。
3 结语
本研究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生物教学中进行元认知策略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达到提高元认知策略应用能力和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对于今后的生物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① 教师要丰富自身的元认知知识。“术业有专攻”,很多生物教师会认为学习元认知理论是心理学教师的事情,但并非如此,学科之间具有联系性。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培养学生元认知策略应用能力的意识。“教会学生学习”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而不仅限于灌输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② 将元认知策略的训练与其他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相结合。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学习策略的分类不同,但其涵义都是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教师将不同的学习策略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对不同的学习策略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因人而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策略指导,因材施教,发挥优势,培养其成为真正的策略型学习者。
最后,各科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应用能力时,应与自身的学科特点相结合,并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对于初中生物这门与实际生活相关,且知识点相对简单的学科来说,教师应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活动,提供更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艳.运用元认知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147-148.
下面谈谈笔者对备课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不能让备教材、备教程成为备课的全部
所有的老师都承认备课的重要性,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上课之前一定要熟悉教材,即通常意义上的“不备课无法上课”。于是不少老师就有意无意的将备课与备教材等同起来。至于备教程,对多数教师来说,几乎可以不予考虑,至多略作考虑。因为多数老师多年来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用传统的讲授法上课,方便易行,无须多虑。至于上课效果,孩子不想听,则大多归咎于学生的学习品质不好。而有的老师则已满足于自己已有的幽默的语言等教学技巧,对自己每节课的“表演”已感满足,事业上缺乏进取心。况且还有“计划不如变化”之说。
如果将备课仅仅理解为备教材,可想而知,这样的备课只能是过于肤浅与粗枝大叶。一位老师,多年来,一直满足于这样的备课,业务怎能成长?
教研活动给许多老师的感受是机会总是几个人的,大多数人都是看客,是没有机会得到展示与锻炼的,因此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研究教学的劲头不足,存在混日子的状态。在进入课程改革的今天,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于是我套用电视主持人的一句台词鼓励教师“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机会。”应该说任何机遇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不努力意味着绝对不会有机会,而努力了就会有机会。为了鼓励教师、锻炼教师,我给教师搭建了不同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发展。
我们常常忽视备课的必要环节:备学生、备教法、写教案。
二、备教法,崇尚贾岛“苦吟”精神。
对于每一节课,都需在教法上多动脑筋,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对于情境的创设、寻找新知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切入点、如何设计学生课堂展示环节、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等都需要教师课前精心策划。窦桂梅老师为一节课九易其稿;苏霍姆林斯基为教学“植物的根”苦思如何让学生对新知感到好奇;华应龙老师教学“角的认识与度量”一节,找到“玩滑梯”这个小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黄爱华老师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以游戏贯穿课堂……无不经过“苦吟”后才能获得。专家称之为“磨课”。教学上我们不能年复一年的走老路,无激情,缺创新,要想让自己的教学生活有更多的感动,我们要想收获成长的乐趣,就要以“苦吟”的精神精心设计教法。
三、超前备课很有必要
既然备课需要“苦吟”,就需要时间,加之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如果不做到超前备课,很有可能因一个突发任务的干扰而导致匆忙“上阵”。这样,备课就很难做到充分。另外,超前备课,我们可以有尽可能多的机会搜集到有关的教育教学信息。超前备课,也为进行有效的隐性备课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单元备课、教案提前写一两个课时等都是超前备课的常用形式。我在QQ群中得知有的学校领导要求老师提前写七八个课时的教案,我认为不一定妥当。因为教学设计还要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相联系,一个老师很难超前那么多时间去预测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情况。
四、重视隐性备课,但不要忽视显性备课。
如果写教案作为显性备课,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隐性备课最重要。这点,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承认,但很多老师排斥写教案,忽视显性备课。客观上说,写教案确实需要很多时间,而教师的工作量又很大,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去整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思想。其实,写教案能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条理化、教学策略明析化、教学信息资料化,可以这样说,教案是自己教学策略、所搜教学信息、教学思想的记载,是自己的“文献资料”,如果丢失了这个环节,无疑是可惜的。
(一)游戏集,要积累。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为找不到合适的游戏而烦恼,所选择的游戏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要考虑到游戏的趣味性,更是让体育教师“煞费苦心”!笔者在10年第二期《中国学校体育》上看到河南李吉敏老师所写的《每个体育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游戏集》,深受启发,于是将经常用到并适合我校实际的游戏进行收录,在此基础上进行游戏的修改与创编,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增加更多可行性的新游戏。
(二)重过程,有详录。
教育的发展,对教师和教学的规范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学常规的检查,更加注重过程性的记录!在常态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对授课班级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登记,同时也对所授班级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在各项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活动方案,过程记录和具体结果,并将这些资料及时整理和存档,为日后使用这些资料提供方便。
(三)改教案,写反思。
教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体育教学也是!体育教师应通过教后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缩短与优质体育课之间的距离!笔者上完体育课,第一件做的事情不是休息,而是对本节体育课进行有效的再回顾与再思考,将自己的点滴收获与意见感想记录到教案上,然后有针对性的对教案进行修改,提升教案有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达到二度修改教案的目的!比如笔者在低年级站立式起跑中,通过不断的修改,将站立式起跑的动作口诀归纳为“左(右)脚上前站线后,手臂弯曲右(左)在先,身体前倾眼看前,快快反应就出发”,使站立式起跑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于此同时笔者积极撰写教后反思上传至体育博客中,与其他体育教师进行经验的分享,促使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关注学生发展
(一)爱学生,有记录。
教育,爱为先!在体育教学中,笔者制定了一个“争分夺章”计划,将爱体现在记录当中!笔者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通过分数的加减进行记录,并配套记录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和体育技能掌握情况,以分数的形式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达到关爱学生的效果!学生也因为笔者的“争分夺章”计划更加关注自己的成长,经常会问笔者:“老师,我这节课表现怎么样?”“老师,我这节课认真吗?”。通过爱引导师生间的相互沟通,通过记录促进学生针对性的发展,努力促使体育教学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更多的快乐。
(二)析成绩,找问题。
随着教学的逐渐完善,学生的学业质量分析显得越来越重要!体育考试后,体育教师应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在分析数据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到学生的进步,判定学生技术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而且有利于查出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这些发现经验和问题有利于今后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与指导,为教学诊断提供依据,从而改进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业质量!比如笔者通过数据分析,证明达到了培优辅差的效果!对于“差生”,笔者在课余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努力提高其体育成绩;对于“优生”,笔者将其作为运动苗子进行培养,努力引导其在体育方面更好的发展,促使学生更好的发挥体育潜能!
三、关注自身发展
(一)好读书,完自我。
教海无涯,学无止境!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应更加努力的通过读书来改变外人对我们“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偏见!通过读书,体育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并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并通过思考和加工将先进的教学经验转为己用!笔者自费订阅了《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两本体育杂志,并经常浏览各种教育类的杂志和论坛,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享受与他人思想碰撞所带来的快乐,之后加入自己的反思,并努力将这种反思融入自己的体育教学中,久而久之,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就会有所提升!
(二)好文章,需收录。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许多经典文章特别能激起我们的共鸣,但更多时候却仅限于这种共鸣,不能一下子全盘吸收,更做不到马上就运用到实际的体育教学当中!对待这些精华文章,我们要经常拿来推敲,努力吸收经典句子中的经典养分,促使这些思想真正为教学所用!笔者有个将所看体育杂志中较好的文章进行分类登记的好习惯,包括杂志名称、期号、页面、作者资料,并对杂志做上相对应的记号,为今后查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笔者曾和一位朋友聊天,聊到高年级女生体育教学的问题!于是马上翻看自己的登记表,一下就知道这篇文章来自于10年第三期《中国学校体育》!这样有针对的查询提高文章的使用率,更加深了对文章的二次理解!
(三)建档案,促发展。
体育教师的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应为自己建立一个成长档案,分类存放自己的成长足迹!笔者电脑中建立了一个专门的文件夹存放自己的成长档案,比如体育文件、各种比赛、体育教学、体育视频、自我反思等各大类文件夹,再在大文件夹中建立小文件中,比如体育文件分为乐清市文件、温州市文件和浙江省文件,对各种自己用到的文件进行分类存放,将自己体育教学中的点滴成长都存入成长档案中,让档案见证体育教师的成长。
(四)常锻炼,保健康。
一、设计主题要突出
围绕文明月这个主题,在鞠老师和潘老师的帮助下,在本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下,我们设计了一堂非常精彩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我会过马路》。设计这个活动时,我们首先根据中班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将目标定位为:增强安全意识,懂得识别过马路的标志,安全地过马路。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游戏的快乐,并通过操作活动巩固对交通规则的认识,知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听从红绿灯的指挥,形成初步的交通安全知识。教案几经修改和试教后,上周四由我执教正是应用付诸施教,教案展示了我们组的教研成果,整体看来效果还不错,下面我就来说说我的一点反思:
二、活动导入要恰当
一开始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本来是通过两段声音“唔唔…..嘀嘀嘀…..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声”“吱儿….紧急的刹车声”来让幼儿猜猜发生了什么事,再通过动画“皮皮过马路”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试教后发现设计的并不是很合理,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太长,于是大家讨论决定:以谈话的形式直接导入,再播放动画“皮皮过马路”,让幼儿来发现皮皮的错误,并设计有效地提问:“应该怎样安全过马路”调动了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回忆,激发了幼儿帮助皮皮改正错误的愿望。根据幼儿的回答我又将一些交通规则的图片呈现出来,并用儿歌的形式来总结,让幼儿对安全过马路的方法有了更直观地了解。通过第二个动画教育幼儿把安全过马路的方法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真正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人。
三、活动内容要丰富
在幼儿掌握了过马路的方法后,须运用幻灯片呈现没有斑马线和红路灯时马路上拥挤的场面,组织讨论:假设在这种情况下行人应怎样安全的过马路,引导幼儿说出要看懂警察叔叔的指挥,并让每一位幼儿都来做一名小小警察,学习指挥交通,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地热情。同时利用幻灯片告诉幼儿大城市里的人是还可以从天桥、地道来过马路,使幼儿的知识面得到拓展。
四、游戏设计要合理
。最有的课件把教室设计成几个十字路口,让幼儿来“过马路”,试教后发现可操作性并不强,而且没有新意,那怎样才能设计出有新意且具有操作性的游戏呢?经大家思考后决定设计一张幼儿比较感兴趣的交通规则棋,将交通安全内容都呈现在一张棋盘上,通过这个游戏既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又巩固了安全过马路的方法。但次教案还不够直观。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逼真模拟或亲自带孩子们到马路上、十字路口实践,体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改革;教学的规范化;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小学语文课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课堂上,游戏性情境大增,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多媒体更广泛应用于教学,学生在音画并举的环境中开心观看,甚至于一些与课文关系不太大的故事、名言被拓展出来……形式的花哨却让我们不得不思索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在课改中是否远离了教学三维目标,我们是否在字词句段上下了一番工夫,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否在不断提高?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语文课堂的规范化是我们课改中不可轻视的问题,所有的方式方法的新突破都要以规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为前提。我们提倡课改中的步子迈得大一些、走得快一些,但语文的规范化应一直是我们遵从的要旨。
经过不断实践和反思,笔者以为,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规范化。
一、规范备课,注重实效
现在从网上下载教案、学案简单之极,信手拈来,所以,许多教师采用网络下载的方式来写教案,熟不知其弊有三:(1)别人的教学案是针对他自己的具体学习环境而设计的,我们要因地制宜就不能照搬照用。(2)总是用别人的东西就会失去自己的主见,没有了自己的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就不易灵活掌控。(3)网上的教案的水准也是参差不齐的,不一定就是优秀的和适宜的。有的教师不仅用现成的网上教案,还用现成的网上课件;有的教师把从网上搜集到的好几个课件分别播放并成为一堂课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样做的效果不好。一是内容上有重复,二是不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听,三是学生仅作为一个观众,参与意识会淡化,不能突出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看似省时省力的做法实则存了隐患。
我们应在备课环节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认真研究教参,形成自己的主张,定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2)在集备中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也不断听取同行意见,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有益补充和修改。(3)参考网络资料来取其精华,再次充实自己的既成方案。(4)通过教学实践,对已完的教案进行反思与改进。所以,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必要的网络资源,经过与自己教案的整合有机融为一体。总之,在备课环节我们不能偷工减料,它不仅是形成自己教学思路的过程,也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
二、着重基础,目标明确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教学形式的活泼生动,课堂小游戏、课本剧演出、小组快速抢答等方式层出不穷。多种多样的形式固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游戏时不能单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要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联系在一起。不能抛开教学目标,应是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去设计情境与游戏,让知识与能力在愉悦的氛围中完美结合起来。若只强调的课堂的乐趣而忽视了教学目标,便是喧宾夺主了。
例如,笔者曾听一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时,那位教师为了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一共用了三组学生来进行课文表演,共用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的模仿与服装成了笑点,大家玩得很开心,可是于学习上有什么收获呢?我们不反对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制造,但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基础知识得以传递与掌握、基本技能得到锻炼与提高,只是为了好笑好玩而设计就会失去教学的目标。
三、精心设计,有效组织
将字词句段章的知识有机地融于情境之中,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高,是我们精心设计教学的规范化的体现。在课堂上,我们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一定要注意让学生的兴趣点围绕在知识的学习上进行有效教学,不可有失偏颇。
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蹋透了”》一文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也采用了情境再现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我不把重点放在表演上,而是将对词语的理解融入到指导表演中。如当学生饰演的“我”要表现出听到妈妈的赞美要表现得“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的神态时,我指导他思考为什么“我”会腼腆,为什么“我”又得意洋洋,应当是个什么样的心理,又用什么样的神态动作去体现?学生想了想,采用低下头偷偷地开心笑的动作来体现角色的心理。这样,在教师指导学生时大家都能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并很好地揣测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总之,多动脑子,将教学内容设计得灵活一些,在教学中就能事半功倍。
四、评价体系,关注全体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育人与种树的相同点,他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基础不同、水平不同、爱好不同的几十个学生,我们不能将眼光只放在优等生身上,学优生与后进生相比,我们更应多关注后进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雨露,这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上,谁回答问题好,教师就表扬;课下作业,教师每次总爱表扬那些写得认真、正确率高的学生,当然无可厚非,但我们却忘记了绝大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这和规范化的语文教学宗旨是相去甚远。
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难度拔高而不考虑后进生的接受能力。在提问中不能只关注积极分子,更要给那些性格内向、轻易不开口的学生创造机会。在作业评价上,分层进行,分级别评价,让更多的学差生因点滴进步而受到表扬进而爱上学习。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发展才符合教育的宗旨,才是我们语文教学规范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