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一数教案

数一数教案

时间:2023-02-25 10:48: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一数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一数教案

第1篇

一、编写导学案首先要紧紧围绕着教材

在编写前教师一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准备,不单是写写教案那么简单,自己还必须独立深入认真钻研书和教参。第一次备课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只看教科书,想一想,看着例题和试一试,练一练,自己想怎么设计课。第二次对准自己备的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取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三次交给学科组集体讨论定稿。第四次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敲定教学细节处理。这样的备课能促进我们独立思考,不断提高能力。而不是像有的导学案,基本上就是将几个简单题目罗列起来,没有导学案使用说明,没有方法指导,没有知识分层,没有拓展探究,效果可想而知。如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导学案编写片段1:

学习过程:

自学课本98页例1

1.指一指:在座位图上分别指出列和行,数一数一共有(_______)列和(_______)行。

2.涂一涂:(1)在圆圈图上,找出第一列,并用蓝笔涂实;

(2)再找出第1行,用红笔涂实;

(3)请按顺序再数一数列和行。

通过指一指,先数一数共有列、行;再涂一涂第1列,第一行;最后按顺序数一数列和行。设计要点:(1)方法指导:指一指、涂一涂、按顺序数一数;(2)知识层层深入:①数一共的列和行;②按顺序数列和行。这样的设计既有方法指导,又有知识分层,效果可想而知。

二、编写导学案要以学生为主题

对同一教材的内容,师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都有巨大差异,必然对教材内容的实际解读相差巨大。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理解编者意图,不但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想全面,还要设身处地站在中学生的角度读教材,并提出疑问。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体察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彻底吃透教材,能够对教材内容举一反三,变式练习层层递进。然后再统筹安排在教学中学生想学什么?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片段2:

3.小军的位置在第_______列,第_______行。用数对表示是(_______,_______)。

小组交流。

本课是通过统一观察角度、按同样的顺序数,确定位置。但从学生的角度,即便不统一,也能说得清楚,只是复杂点唆点。为什么课本里要安排这课呢?在导学案片段2例就深刻体现出了这一点。统一的观察角度、按同样的顺序数,确定在第4列,第3行。清楚、不唆。更深一层次,用数对表示是(4,3),更显简洁,准确。既有了知识分层,又拓展了探究,更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性、准确性。

三、编写导学案要体现数学思想

教材的编排有两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条是明线,即知识的联系;另一条是暗线,即掩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明线是:用数对表示位置。暗线是:数学的严谨、准确、简洁性。紧扣两条线索,帮助学生统一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学的准确、简洁之美。学生经历了认知的全过程,就会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准备。

四、编写数学“导学案”的模块

不同的课型导学案所包含的基本模块和要求也不太一样,总的来说,大致包含如下一些环节。

1.学习目标。它是整篇导学案的灵魂,其他环节均为它服务。它的设计应包含三层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目标要简洁、清晰、准确、全面、具体。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角度拟定。

2.学习过程。各种课型有所不同,但问题(知识模块)设计要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原则。教师给予学生学习每节课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回顾与本节有关的、有帮助的旧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还要根据所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2~3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3.课内练习。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升华和深化,要求较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有当堂检测,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导学案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当堂检测可另附页。题量控制在3~4个,时间为5~10分钟。

4.学生小结。对本节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

第2篇

第三节玩具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教具、学具

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

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板书:12345(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点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

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数数,从而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

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

二、尝试探索.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学生3:我准备拿5把玩具手枪请好朋友玩.

(点评: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一一对应,为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三)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1、2、3、4、5)

(四)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1?2怎么写?

(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点评:先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过程中学会了书写.)

(五)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

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点评: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感悟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

出示火车图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淘气”说老虎在第一节,“笑笑”说熊猫排第一节,他们谁说的对?小松鼠在第几节?大象呢?

三、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点评:

第3篇

活动名称:有趣的单双数

活动要求:

        1、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自由探索了解单数和双数。

2、感受同伴间相互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花片、大数字卡片若干、一幅美丽的图片(各类动植物若干)单双数的汉字词组卡片

活动过程:

1、导入――游戏“猜花片”

我们小朋友很喜欢玩花片,今天老师就用花片和小朋友一起做个猜花片的游戏好吗?(好)请小朋友每人抓一小把花片,数一数有几个花片,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并找出数字卡片。两个好朋友相互检查一下拿得对不对。

2、探索单双数――游戏“找朋友”

(1)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帮他们找好朋友,要2个2个做好朋友,看看他们能不能全都找到好朋友。全都能找到好朋友的,你把你的数字卡片举起来,(教师挑几张2、4、6、8、10贴在黑板上)不能全部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举起来,(教师挑几张1、3、5、7、9)贴在黑板上)。

(2)师生共同检验:小朋友看一看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3)小结:都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双数)不能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单数)出示汉字词组。那哪些数字是双数?(2、4、6、8、10)那哪些数字是单数?(1、3、5、7、9)幼儿跟念几遍。

(4)对啊!这些都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叫“双数”,不能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叫“单数”。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抱双,躲单”的游戏,好吗?

3、巩固单双数――游戏“抱双,躲单”

游戏规则:幼儿根据教师念或举单数双数,如果教师念的是单数就把头埋在膝盖上,如果教师念的是双数,就用双手抱住手臂。

4、寻找单双数――游戏“捉迷藏”

(1)让幼儿找出自己身上成双和成单的东西。让幼儿在活动室里找成双和成单的物品。

(2)在其他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单双数。现在他们就想我们做一个“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出示画面)单数和双数就躲在这幅美丽的画里,你们找找看画里的哪些动植物是双数,哪些动植物是单数,你可以用各种方法把它记录下来,等会来告诉大家好吗?

(3)谁先来介绍给大家听,你找到哪些动植物是单双数?(个别幼儿介绍)我知道小朋友都想介绍给大家听对吗?好,现在你可以找你的好朋友介绍一下你找到的单双数。(生生互动)

第4篇

1、学会z、c、s 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z、c、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3、学会zi、ci、si 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二、教材说明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z、c、s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它们的四声,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一个小女孩在黑板上写字,写的是字母z,“字”提示z、zi的音,小女孩写的字母“z”提示z的形。

第二幅图用小刺猬的“刺”提示c、ci的音,小刺猬的形状提示c的形。第三幅图是一条正在吐丝的蚕,吐丝的“丝”提示s、si的音,蚕的形状和蚕吐出的丝的形状提示s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母z、c、s和单韵母a、e、u的拼音练习以及三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z、c、s的书写格式。

第四部分是认读字词,配有一首儿歌和背景图,四道算式正等着小学生“过桥”。

z、c、s的发音及zi、ci、si的整体认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配合学习z、c、s和zi、ci、si发音的录音带;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2、本课生字卡片。

(二)字母教学

学生发z、c、s的音有一定困难,可以利用图,借“字、刺、丝”来读准音。教师要讲清发音部位,强调舌尖一定要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咬着舌尖发音。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发音要领。

教学字母的形,要充分利用图,还可以用口诀记忆:“小2z,半圆c,半个8字就是s。”

(三)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整体认读音节前面已出现过。教学zi、ci、si的读音时,只需告诉学生,把字母z、c、s的音读长些、响亮些就是zi、ci、si的音。可以对比着发音:z—zi,c—ci,s—si,体会字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发音的相同和不同处。还要让学生知道,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可以直接用来给汉字注音,不能拼读,要整体认记。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练习要打乱顺序读、挑读,反复练习。结合四声练习,告诉学生i上标调时要去掉上面的点。

(四)拼音练习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拼音方法,自己练习拼读,然后指名拼读,同学评议,教师指点。重点练习zuo、cuo、suo三个音节。最后利用情境图,练习带调拼

读音节。

(五)书写指导

z、c、s三个声母都是一笔写成。着重指导写s,它是从右上起笔,先向左半圆,再向右半圆,像阿拉伯数字8的半边,要写正,不能歪。

(六)认读字词,读儿歌

本课五个生字集中出现在儿歌里,教学时要利用这个语言环境帮助学生认字。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巩固音节,拼读sì、zu、cu,在老师指导下读通儿歌。

2、学生画出生字读读,启发质疑。如:题目上怎么有标点符号?“了”的音节为什么不同?“一”的调号怎么不一样?

3、老师解疑。

(1)题目是打比方说的,不是真的过桥。

(2)“了”有两种读音,一种读le,这课生字读le,“对了、错了、过了桥”都读le,另一种读liǎo,拼音字母以后会学到,现在可先记住读liǎo,过不了的“了”。

(3)“一”的声调会随着后一个字的声调而变化,(不必讲具体)朗读时要按所标的声调读。

4、教认生字,注意读准三拼音“做、过”,区别“了—乐”的音形义。

5、熟读儿歌。

(七)扩展活动

1、学生回家做声母z、c、s的卡片,并读给家里人听。

2、读一读,比一比。

z—zic—cis—si

zi—zaci—cusi—se

3、数一数,今天你在数学课上过了几座桥。

(八)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3课时。

四、参考资料

z、c、s的发音方法发z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憋住气,然后舌尖稍微放松,形成窄缝,让气流自然从窄缝中挤出。发c时,发音动作和z基本相同,只是从窄缝中挤出的气流较强。发s时,舌尖向前平伸,和上门齿背接近,中间留一条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

第5篇

一、情境中感知

片断1:喜欢猜谜语吗?人人都有两棵树,一棵左来一棵右,不长叶子不开花,劳动致富全靠它。谜底是什么?(手)请同学们举起右手,仔细数一数,说说手指个数与指缝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左手呢?

在生活中什么地方也存在这种现象?(课桌凳的摆放、不锈钢护窗、排队做操……)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开课伊始,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双手,以猜谜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势引导学生数出手指个数与指缝数,明白手指数比指缝数多1,初步感知数学源于生活,体会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建立“点数比段数多1”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植树问题奠定基础。

二、探究中体验

片断2:为了建设“绿色校园”,学校德育处准备开展“美化家园、绿化校园”为主题的大队活动,需要在校门旁12米长的花坛里种上一行小叶黄杨树,要求每隔3米种一棵,请你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提示学生可以用画线段图、摆学具等方法帮助理解题意。

(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3)分组汇报。预设学生设计方案:

方案1:5棵。两端都种。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绿色。

方案2:3棵。头尾都不种。因为节约成本。

方案3:4棵。一端种另一端不种;成本既不太高,绿色又不会太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让学生充分享受、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兴趣,产生共鸣,激发探究的欲望,为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帮助学校德育处设计小叶黄杨树种植方案这一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在任务驱动中,提示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借助线段图、学具的摆放等操作分析题意,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成直观的、可操作的实物,在数形结合中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明白解决植树问题的常用策略。

三、探讨中建模

片断3:师在各组汇报后提问:同样是12米的通道,为什么有的种3棵树,有的种4棵树,还有的种5棵树?哪些小组愿意到黑板上“种一种”?(画种树示意图)

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各种种植方法,思考:这三种不同的种植方案中种的棵数与间隔数各有什么关系?思考好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将意见统一后推选一人进行汇报。分组汇报,集体交流:

方案1:两端都种;种的棵数=间隔的个数+1。

方案2:头尾都不种;种的棵数=间隔的个数-1。

方案3:一端种另一端不种;种的棵数=间隔的个数。

师:能举例验证“种的棵数=间隔的个数+1”吗?如果一共有n个间隔,你知道要种多少棵树吗?(n+1棵)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现象与植树问题相似?……

笛卡儿曾经说过:“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一门科学”,而数学思想则是传导数学精神、形成科学世界观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的纽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桥梁。本节植树问题的教学,就是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即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画图、摆放学具帮助理解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同时老师在课堂中适时进行有效指导,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探讨中不断反思、交流、修正,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一般策略,归纳出解决植树问题的一般方法,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态度、习惯等,渗透“化归”数学思想,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构建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

四、运用中深化

片断4: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与植树问题很相似?举例说明并说说它们各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类型,应该怎样解决?

学生汇报:在马路边安装路灯;开运动会时,操场边插的彩旗;锯木头;爬楼梯;教室里的课桌排列次序,同学们排队做操,敲的钟声……

第6篇

[关键词]符号意识 创设情境 数形结合 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70

课程标准把符号意识作为课程内容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它要求我们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能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并且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符号化思想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归纳和应用数学符号。

一、巧妙创设情境,理解符号意识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联系身边的事情,通过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关系式、表达式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和逻辑思维。

如教学“认识负数”时,我就从气温入手设计教案。

师:这是中国三个城市12月份某天的气温情况:哈尔滨-15℃~-3℃,北京-5℃~5℃,深圳11℃~23℃。气温的表示中有正数也有负数。在数学上,我们规定-15℃表示零下15摄氏度,根据你的经验猜猜5℃表示什么呢?

生1:5℃表示零上5摄氏度。

师:(课件出示没有刻度数的温度计)你能在这个温度计上找到-15℃和5℃所在的刻度吗?为什么?

生2:不能。因为温度计上没有刻度。

师:(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现在你能找到-15℃和5℃所在的刻度吗?请你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生3:先找0℃,然后在它的下面找到-15℃,在它的上面找到5℃。

师:仔细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和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4:我发现温度计上面的0℃很关键,它把这个温度计分成了两部分。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

该案例中,我通过让学生在没有刻度和有刻度的温度计上表示零上5摄氏度和零下15摄氏度,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来区别这两个温度,从而顺利引出负号“-”,让学生充分感受符号的简洁之美。

二、借助数形结合,树立符号意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在分享合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允许学生创意性、个性化地表现符号,体会用数、形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感受符号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如教学“1~5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师:(课件出示动物园的图片)请你看看动物园里有什么?数一数,你数到了有多少?

生1:我看到了2只鹿……

师:是的,我们可以用两个点子表示2只鹿,也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能找到用“2”来表示的事物吗?

生2:我的身上有2只手,2只眼睛,2只耳朵。

生3:我们教室里有2块黑板,2幅对联。

师:是的,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两件同类物品都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接下来我们练习写数字“2”。

该案例属于一年级“认数”单元,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十分注重加强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经历从“实物――点子――数”的抽象过程,帮助学生感知符号的简洁性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三、灵活拓展运用,强化符号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应当把学生原有的常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数学符号意识的形成同样应该依照这样的规律。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出示例题“已知三角形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三角形的底为20厘米,求三角形的高。”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来解决问题了。

生1:这里不能直接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需要先变形。S=ah÷2S×2=ahS×2÷a=h,则三角形的高为40×2÷20=4(厘米)。

师:很好,你们知道式子中的“S×2”表示什么吗?

生2:“S×2”表示先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S×2÷a”又表示什么呢?

生3:“S×2÷a”表示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等于高,也就是三角形的高。

该案例中,我结合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符号运算,简化了复杂的计算过程。同时,利用符号化公式去推导出一般结论后再计算,提高了学生对符号的灵活使用,也增强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第7篇

一、教材简说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z、c、s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它们的四声,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一个小女孩在黑板上写字,写的是字母z,“字”提示z、zi的音,小女孩写的字母“z”提示z的形。第二幅图用小刺猬的“刺”提示c、ci的音,小刺猬的形状提示c的形。第三幅图是一条正在吐丝的蚕,吐丝的“丝”提示s、si的音,蚕的形状和蚕吐出的丝的形状提示s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母z、c、s和单韵母ɑ、e、u的拼音练习以及三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z、c、s的书写格式。

第四部分是认读字词,配有图画和一首儿歌。

z、c、s的发音及zi、ci、si的整体认读、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z、c、s的发音是难点。

二、学习目标

1.学会z、c、s 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c、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学会zi、ci、si 3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三、教学建议

(一)字母教学

学生发z、c、s的音有一定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在说话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读准“字”“刺”“丝”的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初步感知z、c、s的读音。然后教师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特别强调舌尖一定要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咬着舌尖发音。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发音要领。

教学字母的形,要充分利用图,还可以用口诀记忆:“小2 z,半圆c,半个8字就是s。”

(二)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整体认读音节前面已出现过。教学zi、ci、si的读音时,只需告诉学生,把字母z、c、s的音读长些、响亮些就是zi、ci、si的音。可以对比着发音:z—zi,c—ci,s—si,体会字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发音的相同和不同处。还要让学生知道,整体认读音节zi、ci、si是直接用来给汉字注音的,韵母i在这里不读“衣”,不能用来与声母拼读,要整体识记。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练习要打乱顺序读,反复练习。结合四声练习,告诉学生标调时要去掉i上面的点。

(三)拼音练习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拼音方法,自己练习拼读,然后指名拼读,同学评议,教师指点。重点练习zuo、cuo、suo三个三拼音节。最后利用本课的情境图,练习带调拼读音节。

(四)书写指导

z、c、s三个声母都是一笔写成。着重指导写s,它是从右上起笔,先向左半圆,再向右半圆,像阿拉伯数字8的半边,要写正,不能歪。

(五)认读字词,读儿歌

本课要认的五个生字在儿歌里都可以找到,教学时要利用语言环境帮助学生认字。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巩固音节,拼读zuò、cuò,在老师指导下读通儿歌。

2.学生画出生字读读,启发质疑。如,题目上怎么有标点符号?“了”的音节为什么不同?“一”的调号怎么不一样?

3.师生共同释疑。(1)题目是打比方说的,不是真的过桥。(2)“了”有两种读音,一种读le,这课生字读le,“对了、错了、过了桥”都读le,另一种读liǎo,拼音字母以后会学到,现在可先记住读liǎo,过不了的“了”。(3)“一”的声调会随着后一个字的声调而变化(不必讲具体),朗读时要按所标的声调读。

4.教认生字,注意读准三拼音“做、过”,区别“了、乐”的音和义。

5.引导学生找一找儿歌中学过的音节,比一比,谁找得准,谁拼读得好。

6.熟读儿歌。

(六)扩展活动

1.学生回家做声母z、c、s的卡片,并读给家里人听。

2.读一读,比一比。

z—zic—cis—si

zi—zɑci—cusi—se

3.数一数,今天你在数学课上过了几座桥。

(七)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书写指导

1.跟老师一起书空。观察z、c、s在四线格中的位置,说说发现了什么(都占中格)。

2.在课本上描红,注意笔顺和写字姿势。

3.在自己本子上写两遍,一定把声母的“家”找对。

4.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写的字母。

5.同桌或自选伙伴交换看一看,比一比谁写得好。

6.老师巡视、观察、听同学们议论。

7.请写得好的学生在黑板上写一写,让大家欣赏。

8.美美地读一读漂亮的字母。

五、资料袋

z、c、s的发音方法 发z时,舌尖向前平伸,抵住上齿背,憋住气,然后舌尖稍稍离开,形成狭缝,让气流从中挤出来,声带不颤动。c的发音部位、方法跟z大体相同,只是吐出的气流较强。发s时,舌尖向前平伸,靠近上齿背,形成一条狭缝,让气流从中挤出来,声带不颤动。

z、c、s都是舌尖平伸发音,因而也叫平舌音。

儿歌

紫色树,紫色花,

紫花开了结紫瓜,

紫瓜柄上长小刺,

第8篇

一、老师要“善”于教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要把握课设计准备过程、表达传授过程、观察指导过程。

1.“善”于设计

设计准备过程是一堂优质课生成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一堂课的教案设计必须建立在对教科书全部内容的把握上,在掌握了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来思考和设计知识点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钻研教材、知识,而且要钻研教学方法、钻研学情、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兴趣需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等。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准备的过程中,还要思索当你即将授课时,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已经或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可能遇到什么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态度和情绪体验,你将如何应对、启发和引导他们。

如:在学校小组备一年级下册《统计》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统计方法,所以课开始,没有用太多的时间复习,直接用情景导入新课。根据老师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用不同的方法记录,如按图形出来的顺序依次画出;按不同的图形分类排;分类写数字;分类打勾等等。所以老师们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设计了不同的教学过程。

2.“善”于表达

课堂上教师在表达传授过程中要借助语言、身体动作、表情、图像等方式,生动直观、绘声绘色、声图并茂地传授知识,将复杂的简单化,将抽象的具体化,将比较枯燥的变成有吸引力的。另外老师不能完全被教案所束缚,陷入照本宣科的境地,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的运用和选择教学方法与技巧,使表达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新颖性,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引人,情理交融,声情并茂。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当作一个师生合作表演的舞台,教师是导演,有时还兼主演,以他的全身心的角色扮演来带动学生分别进入各自的角色。”

如:同年级组的老师在教学《10的书写和组成》时,首先生动地讲了一个故事:0~9这些数字在做排队游戏,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你不就什么都没有嘛!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圆圆的眼睛流出了眼泪。这时,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一下子学生就被她绘声绘色的表演给吸引住了。这时,她又说: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顺势引出了新的数学思考,学生反应强烈,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根据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出10的教学内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这样,不但学生学得容易,而且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3.“善”于指导

一堂优质课的生成需要教师的“精心导演”和“精彩演出”,更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演出”和对学生的“演出”进行认真的观察,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演出”时千万不能只顾自己,而忘了学生的感受。所以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凭借以往积累的教学经验,和设计准备过程中的预设来应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教学机智,因人、因时、因情境地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指导。

二、学生要“乐”于学

1.“乐”于听

一堂课不管老师如何精心设计,如何卖力表演,都是为了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就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名言:“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激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服务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所以教师应该把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上来。也就是说,使学生真正爱学,使他们乐于学习,以学为乐,乐中学,学中乐。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积极性达到“失控”的状态,那这节课就是真正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获得了课堂的成功。

2.“乐”于做

“做”包括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和小组交流合作。如果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话,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又可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这样一节人人参与,人人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并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课,肯定是一节好课。

如:一次观摩课上,老师在教“有余数除法”时,为了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她让每桌学生拿出学具:盘子和桃。任意拿出几个桃都可以,每盘放几个自己决定,但每盘放的桃要同样多,看可以分几盘?在操作交流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当出现剩余桃时,有人把剩的桃放在一边;有人不知怎么办时,索性用手拿着,向老师投来疑惑的目光;有人把剩的桃放在一个盘子里。这时老师抓住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8个桃,2个盘,每盘放3个,可以放2盘,剩下2个。她问学生:“为什么剩下2个呢?”学生答:“每盘放3个,剩下2个不够放一盘了,所以应该剩下。”每个学生兴趣盎然的动手实践和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获得了直接的体会,知道了余数是怎样来的,建立了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3.“乐”于说

第9篇

一、课件“尽善尽美”,浮躁充课堂

眼下的示范课几乎成了“课件展示课”。音响在课堂上“全面轰炸”,从“欢迎各位领导、同仁、同学”开始到“恭喜你答对了”、“来点掌声”、“你真聪明”,再到“谢谢,再见”可谓热闹非凡!画面设计精美绝伦,文字色彩各不相同,图像显示动静有致,文字出现翻转飞动,真是叫人眼花缭乱,教学就是在这样“一问一答一显示”中次第展开。短短45分钟的一堂课,其容量大得惊人,这真得感谢多媒体的支撑,否则,无论如何都完不成教学任务的。但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如何呢?他们难有阅读、思考、反馈(尽管也让学生象征性地思考了,学生表演“回答”也非常到位),或者正思考着,画面早已切换到下一个板块,屏幕上的归纳总结也早已“城头变换大王旗”了。在这种“繁忙”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积累沉淀多少呢?更有甚者,整整一堂课,“不著一字,尽显风流”,彻底拜倒在多媒体课件的大旗之下。

数学课堂教学说到底是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撞击过程,这个交流过程应该是“惑、感、思、悟”的过程,这个交流的手段应该是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和多媒体的共同参与,多媒体的介入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具形象性、可视性,合理扩展教学容量,无论如何它也只应起辅助作用。我们可以让多媒体去锦上添花,而不应该让它去喧宾夺主。

语言是心灵的外在体现,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没有数学思维的碰撞,又谈何数学思想的挖掘、数学能力的培养?没有语言的交流,数学课的生命只能日渐萎缩。一段或铿锵或绵长的语言推理叙述,一手或刚劲或飘逸的数学推理、证明板演,一支粉笔徒手画出的几何图形,既是一个数学老师个性和魅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数学素质的潜在培养,又岂是小鼠标、花样的图片能替代得了的?

二、提问“尽善尽美”,入瓮心也凉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提问,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与深入。毋庸置疑,设计对“根本性的真问题”的连环提问,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高效率、高质量。但时下的一些示范课上,教师千方百计地对学生进行精心的 “启发”、“诱导”,一旦学生的回答进入“圈套”,教师顿时喜形于色;一旦学生的答案游离于“标准”之外,教师就“急吼吼”地“引诱”学生朝标准答案“靠拢”,想方设法“启发”学生,直至把学生极富创意的、个性化的回答修理成和“教参”如出一辙方才罢休;而当学生还是“启而不发”时,执教者必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俨然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提问实际上还是把学生拘囿于对数学文本知识的单一解读中。作为有着丰富思维活动内涵的数学课本,它的解读应是多元的。因此,成功的提问设计应是提出能引起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思考的问题,而不应是只有唯一 “标准答案”的问题。

课堂提问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和限制。但许多教师都对课堂提问进行了“精心”的先行设计和对问题答案的确定。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有时并不是发表对有关问题的个人的真实的看法,而是揣摩教师希望我怎样回答,怎样答到教师的“点子”上;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时常不是自己经过思考而产生的困惑,而是勉强地应对教师一厢情愿抛出的“高质量”问题。所以,从某种角度说,这样的课堂提问使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其实,在那些有了标准答案才提问的背后,恰恰体现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造性、缺少自己独到的感悟与理解,唯“教参”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具有这种“奴化意识”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呢?

三、教案“尽善尽美”,圈你没商量

笔者有幸看过一些示范课的教案,授课者的撰写可谓用心良苦:开头导入、中间进程、结语安排,可谓环环相连、丝丝入扣;甚至于第几分钟讲什么内容、何时归纳、由哪个学生回答哪一个问题等都一一作了“尽善尽美”的设计。或许有人会说,这也是为了教有序、学有辙;反之数学课堂不就杂乱无章了吗?诚然,此话不无道理。然而,凡事都得有度,教案设计如果“完美”过了头,那就与“课程标准”的精神相悖了,那就是作假了!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硬要将自己所授的内容纳入某种被认为权威的教学模式中,如果本着这种“精心设计”,那就只能在课堂上上演“教案剧”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成了学习的旁观者,课堂民主成了假民主,主体参与成了虚假的被动配合,独立思考成了“牵引着赶路”,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的火花难免被无情地浇灭。

说白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往往更多的是从教师“教”的层面考虑,因而,这样的设计更注重是否教得流畅,是否教得漂亮,是否教得“成功”。而“课程标准”则侧重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更注重学的效果和广度。教案如果框得太死,何来学生的自主?统得太严,怎现学生的合作?套得太牢,谈啥学生的探究?戴着旧理念的“镣铐”,跳“课程标准”的“舞”,苦了授课者,害了学习者。

何况,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数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种种的“意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意想不到”又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和亮点所在。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案”宣科,置那些“意想不到”于不顾,那么数学教学的真正魅力也就黯然失色了。笔者认为,教案当然要精心设计,但学情更要潜心钻研,同时教师还得多在“课外”下工夫,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夯实自己的教学底子,只有这样,才能机智地、智慧地处理好这样那样的“意想不到”,也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会真正地满堂出彩,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痴迷与向往”。

四、导入“尽善尽美”,作秀玩花样

前不久,我参加一次教研活动,观摩了一位老师的示范课,讲授“组合”,请看他的导入:“下面先请同学们数一数今天来听课的男女老师各多少人,如果男女教师配对跳舞,要求男教师不和男教师跳、女教师不和女教师跳,试问有多少种配对方法?如果有困难,不妨可以请教在座的听课老师,让他们自由组合,跳一跳嘛!”这样的导入设计称得上是“匠心独运”,气氛、话题与主题也似乎是“天衣无缝”,然而学生却窃笑不已,听课教师顿生如坐针毡、如芒在背之感。最近还听了一位老师的示范课,上的是“数列”第一课时,他没有用教材上“国王和大臣下棋”导入,这本也无可厚非,但他却别出心裁地用“谣言的传播”来引入数列概念:一传两、两传四、四传八,如此一直下去……可是明眼人一望就知,这种导入在科学性上是有问题的:四个人不一定能传给八个新人,因为这种传播有可能会出现重复、交叉传递;更可怕的是,由于在导入过程中缺少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学生万一误学谣言传播的方法,这“无意间”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怕不是几堂数学课能消解得了的!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尽快投入数学活动,使数学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枯燥,从而拉近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为了让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漂亮、引人入胜,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冥思苦想”、“尽善尽美”地精心设计以创设情景,好似数学课脱离了情景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这种“矫枉过正”的观点和做法,我们大可不必去称道,那不是导入,是作秀,是哗众取宠,更是对“课程标准”的误读。

导入贵在自然,贵在贴切,贵在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求知的热情、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教师的精心需在点子上,而不是玩噱头,从而引起分散注意力的负效应。花哨的情景导入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削弱了数学本身的魅力,这是时下数学课堂缺乏“数学味”的致命硬伤。其实,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得创设情景导入的,对于一些难以创设情景导入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采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方式,也同样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功效。

一个教师的人文视野、阅读积淀和应变能力,将越来越成为决定示范课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活”而“精心设计”示范课,让大量的形式充斥课堂,没有很好地去把握新课改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误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教学方式的替代,将改革的中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翻新变化上,为一节示范课而“精心设计”,大包装、大容量、多样式,甚至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手段、方法都展示一遍,那是对新课程的误读。

课堂由表演走向对话,由预设走向生成,这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从心底去克服形式主义,让数学示范课走出“精心设计”,洋溢着火热的数学思考,布满着丰满的数学结构,充盈着朴素的数学原理,流淌着自然的数学技术,呈现出“走向未知”的“后现代教育观”与“对话课堂观”的景象。

第10篇

我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写道:“‘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这段话很实在,道出了教师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一.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我虽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但我一直在苦苦追求,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怎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发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巧妙地处理教材,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里能够习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40分钟的质量。在我的教学观念里,我不赞成让学生加班加点。我觉得靠拖长时间给学生补课,这种办法,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说有百害而无一益处。只有把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教学的质量才有保证。为了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要用对待自己孩子的心去对待学生。要知道,教师的上课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不管自己在生活中有多疲惫,只要一踏进教室,我都会以饱满的精神去面对学生,用慷慨激昂的,抑扬顿挫的的语调去感染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一颗充满母爱的心去关心孩子,特别要关注后进生孩子的成长,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发展。

其次,深挖教材的外延及内涵。 “备课不等于教案”。备课其实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我在使用教材时努力做到:深入挖掘,合理整合,灵活处理,不过分依赖。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知识链,我在备课时把每个单元反复地咀嚼上几遍,力争准确地找出其中的知识点、重难点、易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的整合,在练习过程中延伸,这样我的新授课每模块也就是2-3课时, 这样学生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或测试。

第三,关注教学细节,抓住两点,即学生的兴趣点和教材的出发点。 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爱。在备课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例如,简单的知识教授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负面效果。如果我们根据小学生爱做游戏、爱唱歌等心理特点,将知识融合在游戏、比赛等活动中,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知识融入到各种活动中来,如“猜谜语”,“单词银行”,“小记者采访”,“时间隧道”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

二.加强新课程学习与开发。

“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 肖川博士也指出:“那种只能根据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来教学的老师,顶多算是教书匠,但永远不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永远是走不远的。你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和大师去对话,你永远只能做一个平庸的教师!”这充分说明,教师不再是一名教书匠,而是一名研究型的学者,不但要会教,更要会学,会反思,会研究,会开发。

首先,我积极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阅读关于新课程的书籍并作了大量的摘抄与反思,并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几年来,在借鉴和实验中,我已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理念(即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注重“三个维度”的结合。)其次,积极开发学习课外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针对我校各方面条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我鼓励学生积极搜集学习课外资料,并办成手抄报的形式,然后我将比较优秀的作品装订成册。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传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三.加大课题研究力度。

近几年来,我听了许多省市区优秀教师的观摩课。他们有的用“爬山”,“爬梯子”,有的用“结葡萄”,“结苹果”,也有的用“荷叶换荷花,荷花换藕”等各种形式的分组比赛。哪个小组表现好,教师便给哪个小组作个标记,以示奖励。整堂课在累加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学生课堂上的评价,学生们确确实实能积极参加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并逐渐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外研版《英语》(新标准)中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因此,我将“形成性评价”中“个体自我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初步试验阶段: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记录同行。课堂上,如果哪个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教师便竖起大拇指说:“真棒!你真行!”等表扬性的语言,并让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或符号做一次记录。如果被表扬的次数满三次,该学生就可以要求换一个大大的奖章印在书皮上。到学期末,数一数谁得的较多,谁就可以被评为“学习之星”。第二,改进阶段:设计科学、规范、简单的课堂自我记录表。(1)每一节课学生都有统一的符号记录,符号设计比较简单。学生被表扬一次,只需按照老师设计的图案再画一遍,便于学生操作。(2)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表扬都跃然纸上,且每节课记录的图案各不相同。谁进步的比较快,只需要看一看评价量表,便一目了然。(3)个体评价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不需要占用课下时间就能很轻松的完成评价量表,真正做到了教学与评价同步进行。

让我们每一个学生的脸上,看不到那种焦虑,看不到那种胆怯,有的只是开朗和自信,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学生们会飞得更高,更远.

第11篇

一、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享受”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并积极倡导以充实、有效的数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探究、掌握数学内容,体验、领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传统教学既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不适应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拼摆、游戏、制作、交流探究中经历结论得出的过程比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更为重要。笔者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快乐体悟新知。让学生通过折圆形纸片,体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画半径、直径,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通过尝试画圆的活动,体悟到“画圆的方法步骤、圆心确定位置、半径确定大小”等等。这样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体悟新知”,同时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自己体悟到的知识。有了学生高兴积极参与探索新知活动情境的激情,有了学生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动”的实践活动,学生“快乐体验 ”学习的效果就不言而喻。

二、让学生在互动评价中“享受”快乐

新课标主张评价采取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合的方法,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反省的意识和能力,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许多的悬念与困惑,同时学生急于想知道问题正确答案的心情在加速。这时教师要抓住有利机会,营造氛围、创造条件、给予空间让学生兴奋地去进行——看书、实验、操作、填表、作图等等探索活动,并进行同学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当学生提出:安龙一中高考成绩好,因为他有172人考上大学,比德卧中学的105人要多;德卧中学高考成绩要好,因为德卧中学的高考比例是105/160,而安龙一中的高考比例是172/237。这时先让学生看书并讨论,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评价与议论两种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中明白:谁的百分比高,才是高考成绩好。从而不断激发同学们的探索与评价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思维、联想的水平和能力。

三、让学生在良好氛围中“享受”快乐

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会让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如在教学“数字的用处”时,按照书上的教学顺序是:“学号——邮编——身份证号码”去进行教学,让同学跟随教师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而我在设计这一教学内容时,就没有规定先教什么,后学什么,只备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和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上课的时候,先让学生在自学课本中自主探索数字的用处的有关知识,发现什么新知识就说什么。如,一位学生首先提出:“我通过学习课本知识体会到:从身份证里面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那这节课就从探索身份证号码入手。把学生跟随教师教案按步学习“变成”教师跟随学生自由表达的学习思路去引导探索。这样,课堂上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快乐体悟学习的效率。

四、让学生在引导猜想中“享受”快乐

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多给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去想象、去猜测,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猜想,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更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快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要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决不能急于把答案全部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激发学生猜想的积极性。

五、让学生在感知生活中“享受”快乐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教学;科学管理;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28

中学教育历史悠久,在过去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经验对今天的教学管理仍有一定借鉴意义,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校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学管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当前的中学教学管理中,管理者一方面要求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另一方面又以传统的管理模式来管理教师。这就会造成较多的管理问题,笔者现将一些典型问题列举如下:

首先,重行为管理,轻知识交流传递。常规管理的组织自上而下,有区、校、教研组、教师之间垂直链接,下级服从上级,上级是教学行为的信息源,是下级教学措施的决策者,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成为信息沟通的障碍,造成教学效率低,适应能力差,思想僵化。过多的层次、过死的职责、过细的职能禁锢了教师的思维,限制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创造性的发挥。下级遇到难题,不是积极地寻求解决的方案,而是简单地把问题推给上级。教师之间缺乏互动的方式传递信息,进行合作。

其次,忽略教师的个性作用。面常规用一个模子衡量教育行为,譬如在备课组活动当中实行统一要求,忽略了教师的个性和知识背景,忽略了不同班级的学生层次,备课中要求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忽略了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心理、情感、态度的影响,推行统一的课堂评价标准,凡上课就用这个标准衡量。把所有教师的教学思想统一在单一的模式上面,过分重标准规范,把教师的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个性能力等内在因素与教学行为分离,使教师成为用规定程序统一标准加工学生的机器。

第三,重数量轻质量管理。量化管理进入学校并没有什么错,但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干部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看班上的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看有几个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看写的教案厚不厚,写了多少页,政治学习评先进,看的笔记抄了多少字,字迹工整不工整,教学管理干部年终写总结,大多要数一数自己这一年组织了多少次评优课,听了多少节推广课。这些教学管理干部将不能量化的也要量化,将不该量化的硬要量化,使教师们产生了抵触情绪。

第四,课堂教学的现状。当前的课堂教学仍是把传授陈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限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认识能力培养,而忽视合作、交往等行为的养成;重视考试的选拔功能,忽视学生的综合评价。

鉴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并结合一定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此提出了三点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

因为教学内容、学生、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学过程也必须随之而变。教学过程包括多个环节。在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方面,首先要以教案为突破口,在改革教法上下功夫,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让新思想、新观念走进课堂,注重教案的创新性。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者应把教师的教学反思纳入到教学常规管理中,采取每节课后反思,写好教学后记附于该节教案后,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同年级组交流,讨论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教师个人应写好学月总结,分析一个月来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培养上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有哪些突出问题等,制订下个月的改进方案,提出自我奋斗的目标。期末将每个教师的教学后记收集起来展示评比,对教学设计有创新、有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应予以表彰。

二、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创新

在管理机制方面,课堂教学管理改革必须建立一种激励创新的机制,从而创设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建立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创新的管理制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向自己发问。任何创新都是以发问为前提的,学习前人的知识,就是要把前人走过的创新过程再发现、再体验,教师要有这个意识,由己知不断引出未知,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

在管理方法方面,课堂教学管理应提倡全过程管理,注重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提倡全方位管理,不仅要抓教的管理,关注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学效果,还要抓学的管理,关心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果。

三、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性管理意识

教学的创新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创新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引导、支持和保障,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又会促进和深化教师教学的创新,使教学创新不断发展。

教学管理者不仅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而且要将教师不自觉的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这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学习来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教育思想要转变,教学活动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衡量一节好课、评价一节好课要以学习者的发展为尺度。教学管理者应以新教学观来透视、分析、管理今天的教学。教学管理有必要采用刚性管理手段。

规范教学行为、变革教学中不合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教学常规管理首先体现在依法治教,按照规定的计划、大纲、教材管好教学,必须科学规范,教学质量提高以有序的管理为基础,常规管理是有序管理的根本。

综上所述,如何进行教学管理改革,使教学管理更好地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管理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在中学管理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是关于当前中学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以期能够对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覃源滋.新课改理念下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J].广西教育,2006(6).

[2] 李金碧.新课改需重建教育管理制度[J].教学与管理,20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