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节能减排政策

节能减排政策

时间:2022-03-01 02:3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节能减排政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节能减排政策

第1篇

(一)外部性理论

能减排存在着外部性特征。下面举一个某行业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外部成本。某行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生产决策,厂商出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做生产决策考虑的是利润最大化,既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外部经济存在的条件下,私人成本曲线是指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图中曲线MC是指整个行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在完全竞争情况下等于该行业中所有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水平的总和。

随着产品的出现产生了污染物,产品生产增多造成污染的增多,污染物的产生带来了边际外部成本,若所有厂商的外部成本相同,人们每一产出水平下遭受的边际外部成本相加得到与行业产出相关的边际外部成本MEC,如图中的曲线MEC。若产量为零,污染物的产出便为零,MEC曲线向上倾斜。社会边际成本对于整个社会是由行业边际成本加上边际外部成本得到,即社会边际成本曲线,图中社会边际成本曲线MSC则代表了所有某行业边际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的总和,等于行业的边际成本MC加上边际外部成本MEC。

完全竞争条件下,行业的均衡点是行业边际成本曲线MC和行业边际收入曲线MR的交点,均衡产量是Q1,均衡价格为P1。由于外部成本,这个点就不是帕累托最优,只有边际社会成本MSC曲线和边际收入曲线MR的交点决定的产量和价格才是最优,这时候的均衡产量Q*是均衡价格是P*。因此,完全竞争条件下,行业的均衡产量Q1和价格P1,比社会最优的均衡产量Q*高、均衡价格P*低,产量过高,排出的污染物也就过高。利润最大化是厂商的追求,因排出污不需要成本,导致其忽略了外部成本。在均衡价格P*中,P1用于补偿厂商的生产成本,P*-P1用于改善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帕累托最优要求不是一个单位或行业而是整个社会生产达到最优。Q1,产量对行业来说是最优的,但对社会而言不是最优的。企业的最优决策对社会而言是低效率的。只有社会最优水平价格P*才是真实价格,他考虑了所有的成本,包括生产者的成本和外部成本,按照这个成本生产,其结果是厂商承担外部成本,并相应减少了排污水平。

(二)政府财税方案的理论研究

政府可在外部经济的存在导致了市场失灵时出面进行干预。

外部成本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均衡时的数量,政府可以采用税收手段使得两种情况的均衡数量相等,即将外部经济内部化。

用工厂排污的例子来讲。为简化分析,假设某行业的边际成本是固定的,因此边际成本曲线MC是一条水平线。MEC为边际外部成本曲线,MSC为边际社会成本曲线,A点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均衡点。可以看出,由于外部成本的存在,A点产量很高,造成过多的污染。所以可以对工厂的每一单位产量征收等于Q*下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税T,即T=D-B。这样一来,外部成本就成了该行业的内部成本,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MC上升到了MC+T,市场均衡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E点。

财政政策也可以用来控制污染,如标准方案和许可证方案。通过分析污染市场情形来比较税收政策和许可证政策。虽然向政府交排污税和购买许可证的形式不一样,但这两种政策从本质上都是为排污付费。

企业污染权的需求曲线,污染价格降低造成排污权的需求增加。在图3中,当税收确定了污染价格,污染权的供给曲线完全有弹性,污染量的大小主要通过需求曲线确定。当排污许可证确定了污染量,污染权的供给曲线则是完全无弹性的,此时的需求曲线确定了污染价格。因此,税收和污染许可政策达到既定需求曲线上任一点均是可行的。

清新的空气和清洁的水的价值的需和必须放弃的东西相比较来体现。污染只能降低其程度但不能消除。以上两者均服从价值规律:公共想要保护环境因为其价格低。采取征税和污染许可证的手段来降低环境保护的成本,也增加了公众对清洁环境的要求。综上,财税政策能够有效的促进节能减排。

二、结论

第2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税收影响;博弈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86-01

在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的过程中,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利益不一致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效果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辖区居民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1 政府间的博弈行为模型假设

一般来说,随着经济活动的结束,经济效益能够很快地表现出来,即经济利益见效快,而环境效益具有滞后性。就一届地方政府而言,在其任期相对较短,受现阶段对地方政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的影响以及利益机制的驱动,地方政府往往重视见效快的经济效益,而忽视见效慢的环境效益。因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就节能减排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相互博弈。为了更好的分析博弈过程,做一些基本假设:

第一,在博弈过程中,各博弈主体都符合“经济人”假设,且具有有限理性。

第二,中央政府在博弈中的策略遵循全国收益最大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收益)与风险最小化原则,其博弈战略收益表示为U(x中)=U(a,b,c……),a表示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长期带来的经济收益,b表示为环境的改善带来的社会收益,c表示为社会成员对政府的满意程度。

第三,地方政府在博弈过程中是该地区总体利益的代表,其博弈战略中的收益表示为U(x地)=U(e,f,g……),e表示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满意度,f表示为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g表示为辖区居民对地方政府的满意度。

第四,各博弈主体行为策略具有稳定性与时效性。

2 地方政府间的博弈行为分析

假设有两个地方政府参加博弈,地方政府1和地方政府2都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做出各自的策略选择。每个地方政府都有“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和“不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政策”(以下简称“积极”“不积极”)两种策略。积极实施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如上面的税收成本等),设为C;而不积极实施付出的成本,简化设为0。假设两个地方政府的外部条件相同,当一地方政府努力实施而另一政府不积极时,积极实施的地方政府获得的收益,简化设为0;不积极实施的地方政府获得的收入(由于别地区关闭重污染企业或者引进节能项目,从而提高成本,给不积极实施的地方政府带来了短期经济上的收入),设为a。如果两个地方政府都不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则收益都为0。

地方政府1与地方政府2的博弈模型

地方政府1

积极不积极

地方政府2积极-C, -C-C, a

不积极a, -C0, 0

地方政府1与地方政府2的博弈模型

地方政府1

积极不积极

地方政府2积极-C+A , -C+A

-C+A , a

不积极a, -C+A 0, 0

博弈模型Ⅰ表示,当地方政府1选择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时,地方政府2选择不积极的收益V大于积极的收益-C,因此地方政府2选择不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当地方政府1选择不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时,地方政府2不积极的收益0大于积极的收益-C,因此地方政府2还选择不努力。同理,无论政府2选择积极还是不积极,地方政府1不积极时获得的收益总比积极时获得的收益要大,所以地方政府1也会选择不积极实施的策略。因此,两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必然选择不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因此,此时的纳什均衡为(不积极,不积极),但是(不积极,不积极)作为纳什均衡显然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

从博弈模型Ⅰ可以看出,如果外界条件没有变化,两个政府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这时如有中央政府参与,对积极实施节能减排的地方政府给与一定的补贴,设为A0,但是补贴的数额不足以弥补地方政府所付出的成本,得到的博弈模型Ⅱ。

从博弈模型Ⅱ中可以看出,不管地方政府1选择积极还是不积极的策略,地方政府2的最优策略总是不积极;不管地方政府2选择积极还是不积极的策略,地方政府1的最优策略也是不积极。此博弈模型也只有唯一的纳什均衡(不积极,不积极)。

通过这个博弈模型可以解释2005、2006年节能减排没有达到预计的政策目标的原因。为了达到(积极,积极)的纳什均衡,就需要中央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改变对地方政府仅看GDP的评价体系,杜绝不积极的地方政府的收益大的局面。这里所说的收益变大不仅仅是指给的补贴变大,还包括对该地方的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支持、对该地方政府的好的评价等等方面。

3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行为分析

现在把地方政府看作一个整体与中央政府进行博弈。如果中央政府改变现行对地方政府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即节能减排政策采取激励监督有力,奖惩分明,那么地方政府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时,地方政府可以获得收益A(A>C),A不仅包括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良好评价,而且包括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提供的经济、政策、政治上的支持。地方政府不积极实施时,收益将为0。如果中央政府监督激励不力,那么地方政府努力时,地方政府得不到大于不努力时的支持 ,则地方政府的收益为-C。在不积极实施时 ,仍能得到上面的收益V,但中央政府就要承担环境恶化的巨大代价及人们对其满意度下降的代价C环,这一代价要远远大于中央政府采取有效监督激励机制所付出的成本(C环> C中),见博弈模型Ⅲ。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模型Ⅲ

中央政府

激励不激励

地方政府积极-C+A, T-A-C中

-C, T

不积极0, T-C中 a, T-C环

地方政府1与地方政府2的博弈模型Ⅳ

地方政府1

积极不积极

地方政府2积极-C+A, -C+A

-C+A,0

不积极0, -C+A 0, 0

从博弈模型Ⅲ中可以看出,中央政府选择激励监督有力的策略时,地方政府就会选择积极实施的策略(-C+A)>0;当地方政府选择积极实施的策略时,中央政府就会选择激励监督不力的策略T>T-A-C中。如果中央政府选择监督激励不力的策略时,地方政府则会选择不积极实施的策略a>-C;当地方政府选择不积极实施的策略时,中央政府就会选择采取激励监督有力的策略T-C中>R-C环。这是一个混合策略博弈,因此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

设中央政府选择激励监督有力策略的概率为p,选择激励监督不力策略的概率为(1-p)。设地方政府选择积极策略的概率为q,选择不积极策略的概率为(1-q)。

地方政府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策略的收益R积极=p(-C+A)+(1-p)(-C)

地方政府不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策略的收益R不积极=p*0+(1-p)a

由R=R=R积极-R不积极=0 可得p= (C+a)/(A+a)

可以得出地方政府的数学期望为Q地方=a(A-C)/(A+a)

中央政府实施激励监督有力策略的收益R激励=q(T-A-C中)+(1-q)( T-C中)

中央政府实施激励监督不力策略的收益R不激励=q* T +(1-q)( T-C环)

由R=R激励-R不激励=0 可得q=(C环-C中)/(C环+A)

中央政府的数学期望为Q中央=T-(A+C中)*C环/(A+C环)

结论:中央政府必须建立对地方政府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把地方政府实施节能减排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并长期把努力程度作为评价地方政府绩效的一个重要依据,从各个方面使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的地方政府的收益大于不积极实施的收益,才能使节能减排政策真正落实下来。

第3篇

鄢陵县电业公司在“三比两降”节能减排劳动竞赛活动开展过程中,根据供电企业自身特点,在管理创新、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达标排放等方面认真落实上级节能减排政策,把上级精神传达到每位职工,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提升职工的节能减排意识,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努力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张纸,节约每一寸导线,降低能源损耗和废物排放,实现企业的精益化管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树立负责任国企在发展中与环境相融合的良好形象。

一是管理创新措施落实到位。通过建机制、抓执行、重细节管理,完善组织体系,扎实开展“三比两降”节能减排劳动竞赛活动,以转变思维、更新观念为推手,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建立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统计制度,对线损率、用电量、水耗率等指标分解到责任人,按规定制度进行严格考核。

二是深入做好节能管理和科技创新工作。根据企业管理现状,建立需求侧管理领导组织体系,深入开展节能降能管理,定期进行理论线损计算,对各类停电检修计划科学安排、严格执行,加大对电压、无功管理力度,确保了电压质量合格、电网经济、可靠运行。2011年9月份,供电可靠率完成99.5847%,同比上升0.3292个百分点;累计完成99.6649%,同比上升0.0722个百分点,比年度指标高0.0849个百分点。9月份,综合电压合格率完成96.41%,同比上升0.17个百分点;累计完成96.38%,同比上升0.14个百分点,比年度指标高0.03个百分点。同时,公布了创新型企业建设任务的相关奖励标准,汇总了论文专著发表情况,并在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活动,2项QC成果获市级奖项,其中1项获省公司会一等奖,卡槽式绝缘挡板、T型绝缘操作杆两项专利申请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全面提升信息安全防范水平,开展电费实收及一折通系统试点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是认真开展技术监督,积极加强设备管理。科学安排设备大修、技改、消缺、维护、预防性试验、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定期检验等工程的技术监督和指导,把对输变电设备的维护确定为工作重点,积极完善设备消缺管理流程,努力实现设备运行的可控、在控,确保了电力设备时刻处于良好的状态。严格绩效考核,中低压线损管理卓有成效。推行新的缴费方式,城东、城西等供电所实行低压用户电费实收,14个供电营业场所POS机安装投用。加强需求侧管理,引导电力用户节约、经济用电。把节能减排竞赛活动与“六型一化”班组建设相结合,通过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积极实施员工“素质提升”工程,班组比、学、赶、帮、超氛围浓厚,有力助推节能意识深入人心。狠抓基础管理和员工素质提升,扎实开展岗位练兵、业务培训,全员安全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不断增强。注重工程进度与施工质量,克服繁重压力,合理组织施工,完成了各项工程施工、技改消缺、抢险抢修、路灯亮化等任务,巡视输电线路2000千米,检修路灯426盏,重点解决好农村配网低电压和卡脖子问题,全面提升配网供电可靠性和运行水平,有效推动了能源的节约。

四是降低线损促节能减排。市场营销部围绕全年的工作部署,运用新的营销模式,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合理用电,节约用电。(即为了提高电能利用率,合理配置资源;同时使用节能电器,节约电力)正确处理好量、价、费、损四项指标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各项指标的最佳化、最优化,全面提升了农电管理水平。2011年9月份,综合线损率完成9.31%,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9.29%,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比年度指标低0.06个百分点。合理配置变压器也能节能降损,对于长期处于轻载运行状态的变压器更换小容量变压器,对于长期处于满载、超载运行的变压器应更换容量较大的变压器,尽量使变压器负荷在65%~75%时高效率运行。配电变压器应尽量安装于负荷中心,且其供电半径最大不超过500米。根据陶城供电所供电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的实际情况,实行排灌用电与照明用电分开装设变压器,减少受季节性负荷变化的变损损耗。

五是加强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成本费用分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是按照相关制度直接计提发生的费用,包括折旧费、税金及附加、固定费用摊销等。可控成本是能够管理控制其发生变化的成本,包括电费、材料费、修理费、办公费、差旅费等。按照分类将可控成本项目作为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的重点来抓。全面加强预算管理成本费用,严格预算内费用再控制的意识,推行会计电算化,扎实开展“三节约”、“三池”联动等专项行动。继续完善物资管理体系,按照统一、规范管控的要求,推进物资集中化、标准化管理。坚持依法从严治企,严格招投标和营业抄核收管理,扎实开展“三规范、一防范”活动和电费回收、基建工程等重点工作审计监督,规范营销机制、规范供电所管理、规范员工服务行为,企业节约氛围浓厚。

通过“三比两降”节能减排劳动竞赛活动的开展,全员的节能减排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助推企业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在今后工作中,鄢陵县电业公司将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学习先进单位节能减排好的经验和做法,创新工作,为全社会节能减排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4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 ; 地方税收; 政策;

一、促进节能减排的现行地方税收政策

国家现行有关促进节能减排的涉及地方税收的政策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之中。根据政策的适用范围、激励方式以及课税目的的不同,国家现行促进节能减排的地方税收政策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照适用范围的不同分为直接类、间接类支持政策

已有的地方税收政策中除了直接支持节能减排的条款外,还有很多是适用范围更大、可以套用的支持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前者可以称为直接类支持政策,如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减计收入,对符合条件的节能节水项目减免税收等。后者可以称为间接类支持政策,如对企业涉及节能减排的技术转让减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对节能减排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或摊销等。

(二)按照激励方式不同分为鼓励性、限制性税收政策

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主体及其相关行为,采取正向的激励方式,运用鼓励性税收政策给予激励;反之,对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主体及其相关行为,采取负向的激励方式,运用限制性税收政策给予激励。鼓励性地方税收政策包括: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减计收入,对符合条件的节能节水项目减免税收,对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取得的符合条件的收入予以税收减免等。限制性地方税收政策包括:资源税、车船税、环境保护税等,包括开征与“三废”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有关的税种等。

(三)按照课税目的不同分为节能类、减排类税收政策

节能减排地方税收政策的课税目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促进能源节约、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另一类是减少污染排放,支持环境保护的目的。前者可称为节能类税收政策,包括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减计收入,对符合条件的节能节水项目减免税收等税收政策。后者可称为减排类税收政策,包括对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取得的符合条件的收入予以税收减免等,在国外还包括环境保护税等税种。

二、现有促进节能减排地方税收政策存在的不足

(一)地方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及时性

    我国现行的地方税收体系中,促进节能减排的相关规定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等多个税种,未形成独立的系统。而且,部分间接性节能减排地方税收政策由于并非专门适用于节能减排,容易在实际运用中被忽视。即使是已有的直接性税收优惠政策,其节能减排目录采用正列举的方法,使得一些属于节能减排范围但不在目录中的新型设备和相关项目无法享受税收减免,这样就不能适应不断更新换代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速度,不利于相关政策及时发挥效力。

    (二)现行地方税收政策缺乏限制性税收政策

    在现行的税收政策体系下,缺乏限制性的节能减排地方税收政策,特别是针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为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在实际执行政策中,有部分企业因为节能减排地方税收优惠数额占企业利润和相关投入的比例过小,宁可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购买和使用节能减排的设备、推进节能减排的项目,使得节能减排地方税收政策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发挥不到位。

三、完善促进节能减排地方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整合地方税收优惠政策                   

将国家现行的分散于各个税种中的涉及节能减排的地方税收政策尤其是间接性税收政策系统整理、归类,统一由税务部门进行集中。这样既能提高节能减排地方税收政策的系统性,方便市场主体了解应用,又便于基层税务机关执行政策时准确把握,从而有利于税收政策的执行。

(二)建立限制性节能减排地方税收政策体系

目前我国现有的限制性节能减排地方税收政策仅包括资源税和车船税两类,税种较少且不成体系,因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我国限制性节能减排地方税收政策体系:

1、完善资源税。一是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我国现行资源税仅包括矿产品和盐,征收范围过窄。可以考虑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水资源费、林业补偿费等也并入资源税。二是改革资源税的计税依据。建议实行以开采或生产数量而不是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依据的计税方式。三是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单位税额。对不再生性、稀缺、再生能力极大受限的资源课以重税。

2、开征环境保护税。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成为限制性节能减排地方税体系的主体税种之一。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工作,我省承担了试点环境税的相关工作。下一步,可以首先实行“费改税”,将排污费等各类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收费改费为税,开征环境保护税;再逐步扩大范围,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工业固体垃圾等纳入征税范围,形成比较完备的环境税制。

(三)扩大地方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丰富税收优惠手段

通过地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施,需要从全局着眼,多方引导,不同优惠手段相配合,以充分发挥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效应。考虑节能减排地方税收政策功能特征及其作用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在实际节能节水专用设备认定过程中,对于实际设备名称与文件规定名称有一定区别,但性能参数、应用领域、能效标准与目录中的规定相一致的设备,应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第5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政策;建筑学;人才培养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建筑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场所,其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但建筑需要运用很多能源,面对能源的日益匮乏,能源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节能减排是国家提出的重要政策,用以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因此,建筑学教育领域也需要以节能减排为基础来培养相关人才,以达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应的目的。

1 在节能减排政策下进行建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对节能减排工作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法规,针对建筑行业,国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关标准。所以,社会对建筑节能相关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大高校为了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有针对性的对当前教育重心进行调整,并大力开展相关的探索与研究。

能源的供需矛盾已经成为抑制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如何协调能源供需关系,是建筑设计人员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也是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而高校建筑专业是建筑设计行业的未来力量,需要对当前所面对的设计问题充分了解,并承担起应该担负的历史责任,为解决能源危机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在节能减排政策下培养建筑学人才的主要方法

2.1 改善传统教学方法

我国很多高校在讲授建筑节能的相关课程中,主要是运用物理知识进行抽象讲解的,其概念与原理都比较艰涩,而建筑专业的学生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这种抽象概念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困难,所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欠佳。

因此,在建筑节能相关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但该方法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所谓的案例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照抄照搬,学生经验的累积是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而案例的学习便是这个变化过程的主要途径。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将节能观念、原理与建筑设计案例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让学生逐渐从模仿发展为经验,真正理解建筑节能设计。另外,还可以运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的开放性较强,学生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2.2 更新专业课程体系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建筑节能课程一般都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理论课,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发,建筑节能是一种先进的建筑理念,需要在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因此,建筑节能课程不应该仅仅是理论课,更应该与实践设计相结合,贯穿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而课程体系的更新需要遵循以下两方面原则:其一,思维连贯化,主要指的是在学习初期,就将节能理念灌输到学生思想观念中,让学生从根本上对建筑节能重视起来;其二,技术阶段化,主要指的是对建筑节能的相关方法进行分阶段学习,并将其合理的运用到建筑设计中。

2.2.1 思维连贯化

当前很多高校中的建筑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课程之间欠缺相互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大一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识性的节能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打好学习基础;大二、大三可以将节能知识与建筑设计的相关知识相结合进行讲解;大四可以组织建筑节能知识的相关讲座,并进行一些实践操作,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训练。

2.2.2 技术阶段化

以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为基础,建筑节能可以大致分为节能意识、节能理念以及节能技术三个主要层次,教师可以根据这三个层次,培养学生的建筑节能设计能力。针对建筑学专业不同年级的教学特点,可以运用立体化拆分的教学方法,把相关的建筑节能课程科学合理的拆分成不同的专题讲座,以适应不同年级的教学需求,并将专题讲座穿插到建筑设计课程中,以达到将节能理念有针对性的融入到相应设计课程中的目的,完成阶段性教学的实际需求。

举例来说,大二是学生形成建筑节能观念的关键时期,因此,节能意识这一层次需要放在这一阶段;大三是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时期,因此,可以将节能理念放在这一阶段;大四是学生运用与实践建筑设计理论的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应为节能技术。通过这种方式,便能够将建筑节能充分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达到人才培养目的。

3 结语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储量锐减,我国对节能减排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建筑行业也需要迎合国家的政策需求,设计出更加节能环保的建筑,因此,社会对建筑节能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条件下,我国高校应该重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通过改善传统教学方法与更新专业课程体系等方式,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树立起学生的建筑节能理念,强化学生的节能设计技能,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建筑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伟,吴佳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建筑学城乡规划类课题的统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2(S1).

[2] 本刊编辑部.理念优先,技术创新――专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3(S1).

第6篇

为进一步促进税收促进节能减排工作顺利进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根据国务院的部署,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税收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意义。节能减排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决战之年,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认识做好税收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二、认真落实促进节能减排的各项税收政策。目前,我国已出台了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转让,鼓励企业使用节能减排专用设备,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抑制高耗能、高排放及产能过剩行业过快增长等一系列税收政策。各级税务机关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同时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调研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建立健全税收促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税收调控作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督察力度,将政策落实情况纳入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内容,并列入今年税收执法检查的必查项目和重点工作,税务总局将适时组织抽查。

三、切实做好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宣传、咨询和辅导。各级税务机关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纳税服务,帮助纳税人及时准确掌握节能减排税收政策内容及办税程序。要综合运用税务网站、办税服务厅等载体,加大节能减排税收政策解读和宣传力度。要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实际,丰富充实纳税指南库中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内容,依托12366纳税服务热线、在线访谈等渠道,有针对性地为纳税人提供税收政策咨询辅导。要优化办税工作流程,使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及时享受节能减排税收优惠。

四、依法加强对“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和企业税收征管。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做好税收分析工作,密切监控相关行业和企业依法纳税情况。要把“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作为本地自行确定税收专项检查项目的重点,认真部署开展检查工作。对税务总局已经安排的重点税源检查中从事上述行业的企业要加大自查辅导力度和抽查比例。在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案件查处过程中,对虚假申报骗取出口退(免)税、偷逃税款等违法行为,要依法加大查处力度。五、深入开展税务系统“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国情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搞好节能宣传活动,形成税务系统全民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广大税务干部职工节约意识。要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方法,推介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确保实现各单位能耗指标比去年降低的目标。

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对税收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做好税收政策落实、优化纳税服务和加强税收征管等促进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要明确职责分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第7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金融支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11-0020-03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止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汽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该议定书。“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一、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2007年以来,全国上下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2007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更为严峻的是,2008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生产规模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长治市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作为当地经济支柱的煤炭、焦化、冶金、化工、电力等重工业更是快速发展,上述五大行业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73亿元,同比增长18.7 %;上交税收119亿元,同比增长43.2%,占到全市财政收入的90%以上。但必须看到,长治经济快速增长,是建立在付出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基础之上的。据调查, “十一五”期间,全市要确保完成降低25%的目标,减少536万吨标煤消耗量。从“十一五”前两年指标完成情况来看,2006年万元GDP能耗目标下降5.6%,节约85万吨标煤,但实际上只下降了1.72%,比节能目标少53万吨标煤;2007年万元GDP能耗预计下降约6.04%,超额完成任务。但从2006年和2007年两年完成情况来算,仍然还有40万吨标准煤的欠账,这就加大了“十一五”后三年任务的完成难度。同时,一批新上的大项目,特别是大火电,预计后三年将新增30万吨标准煤的能耗,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二、金融支持的现状节能减排

长治市自2006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开展节能减排专项行动,在冶金行业先后分期分批淘汰44座小高炉,总容量7119立方米。全市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3天,综合污染物指数下降到2.01,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浓度下降到0.106毫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接近二级标准。

金融部门发挥信贷支持节能减排主渠道作用,对节能减排工作功不可没。2005年至今,长治市金融部门累计发放贷款26.5亿元,重点扶持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达标排放,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工作逐步深入,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在短期内是难以消化改造的,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一些困难和矛盾,还须认真研究解决。

1.宏观调控背景下的“一刀切”现象,使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力不从心。一是金融部门缺乏长远的信贷投入策略。从长治地区的特点看,扶持辖内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主体仍然是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由于长期形成的经济特点,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前几年只从经济利益考虑,支持的对象多数定位在“两高”项目,贷款投向钢铁、焦化、电力、水泥等过热行业,以致于一些主体技术比较先进,生产设备齐全的企业在投资关键的环保设施时支持力度不足,只能在没有环保设施的情况下生产,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力度。因此,在国家宏观调控实施严格环保政策后,一律给予信贷收缩限制;二是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这主要体现在企业投资的长期性与银行贷款短期性。目前,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项目中,迫于流动性考虑,设计信贷支持项目多数为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贷款方式主要是担保、抵押二种,2008年1-6月?熏长治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9.9亿元?熏其中短期贷款占比为71.1%,中长期贷款占比仅为28.9%,这种现状很难适应企业长期发展需要。金融支持的短期性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企业缺乏长期发展战略,极大地制约了企业节能减排的投资力度。三是金融支持中,“一刀切”现象严重。由于金融机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缺乏长期性策略,当国家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时,部分金融机构很难适应,对前期支持的项目,一旦从紧,往往对支持企业和项目实施“一刀切”,对一些正在实施环保项目建设的企业,在资金链断档的情况下,只好停工,继续实施污染性生产,对节能减排形成很大压力。

2.金融支持中的政策缺位,使节能减排中的信贷投入大打折扣。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各地“大干快上”导致对企业环保政策执行不严,部分金融机构没有将项目环评作为贷款审查的必要条件,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逐步推进,环保政策的执行越来越严格,而辖区经济结构重型化使前期形成的“两高”贷款存量很大。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压力下,致使部分企业不得不停产压产或关停整顿,从而使金融机构的存量信贷资产不良率不断上升加大。有关部门如环保、税务等多采用费用返还、所得税抵扣、增值税免征等方式对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给予支持,但是对金融部门支持节能减排工作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相应的财政贴息等补偿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部门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很容易出现在节能减排支持上的信贷资金缺失。

三、实施节能减排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一)投入难落实,投资不到位

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投资巨大的事情。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调控力度的加大以及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加强,必然对金融服务产生旺盛的需求。目前,企业用于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或银行贷款解决,财政资金和环保收费返还资金只是一个补充。国家“十一五”期间预计安排270亿专项资金,加上中央建设投资中安排的148亿元,中央财政共计安排418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离6000亿元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大距离。据调查,长治市节能减排,达标排放需投资200多亿元,现有资金实力与辖区发展循环经济,支持节能减排项目所需资金尚有很大缺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二)制度落实不到位、协调不得力

由于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还存在明显的行业壁垒,挫伤了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以电力行业为例,一些煤矿、焦化厂、钢铁厂利用焦(高)炉煤气上马自备电厂,发展循环经济,但电力部门要求企业按0.27-0.28元/度电价上网,用电时再按0.42-0.43元/度从电力部门买电,企业普遍认为不公平,行业垄断挫伤了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三)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突出

节能减排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当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其经济效益。企业为了减少制污成本,常常“偷工减料”,或是关停部分设备,或是绕过环保设备直排,或是夜间偷排,以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一些小企业,偷排偷放现象十分严重,为了企业效益最终放弃了社会效益。

(四)综合性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担心节能减排和关停“五小”会造成GDP下降,财政收入减少以及失业人数增加;金融机构担心银行贷款损失无法挽回;一些地方政策热衷上规模、上项目,做大经济蛋糕,对节能减排工作消极应付,“紧时抓一抓,松时不管了”,无大局意识。同时,一些以重工业为主的县(市)区因经济结构中“二高一低”企业占比过高,节能减排和控制增量,调整优化结构难度较大。

四、优化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建议

(一)优化金融服务,拓展绿色信贷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精神,各级金融机构应把支持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各级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加快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要求上来。二是优化信贷政策传导,构建绿色信贷工作协调机制。把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积极与优化信贷结构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绿色信贷”。三是完善节能环保信息沟通机制。应进一步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把企业环保信息纳入征信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整合和共享功能。四是加大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考核体系

从政府层面要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机构,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金融系统要建立健全支持节能减排的工作机制、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科学制定指标,完善考评程序。要建立信贷管理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强化监督检查,落实工作责任,逐步形成支持节能减排的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引导资金流向节能减排领域。

(三)完善政策,进一步形成节能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各级政府要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要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节能降耗活动、减量减排技术创新补助等。总之,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统一协调,统一规划,避免政策出多门,条块分割,为企业节能减排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在信贷、土地、税费减免等方面利用经济杠杆拉动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闯、王峰,《为“节能减排”开通“绿色通道”》.《金融时报》 2008.1.22。

第8篇

节能减排切忌一刀切,差异化与精细化的政策是新思路。

时近年底,一些地方为了完成节能减排指标,频频拉闸限电,不仅使企业用电受到限制,而且使居民用电得不到保障,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与居民的日常生活。但社会各界对国家倡导的自上而下的推进节能减排的政策不应存在异议,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能否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采取更好的方案呢?

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一刀切的拉闸限电方式,不仅引发民怨,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而且对生产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缺乏选择性的拉闸限电政策,使效率高的企业不能进行正常生产,却使效率低的企业得到了不必要的用电配置。可见,我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加快节能减排方式的转变与推进也势在必行。

首先,应该保障公益性与民生项目相关的用能需求。节能减排无需齐头并进,而应该是有减有保。维持教育、医疗、行政、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用能需求,以保障这些部门能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产品满足企业与居民需求,这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现实需要。同时。保障百姓的基本用能需求是和谐社会得以维系的基础。

其次,更多地采取经济手段进行节能减排。有关地方政府可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采用差别化的税收、差别化的价格、差别化的利率等手段,代替行政性手段,尤其是一刀切的粗糙模式推进节能减排。

民生用电是一项基本需求,但因为各个家庭用电数量不同,我们可以采取阶梯电价的方式,对居民用电分类调控,引导和促进居民家庭节约用电。一些地方对高耗能产业和低耗能产业采取差别电价的方式,也可以抑制高耗能产业的电力需求,节电效果比较明显。值得提出的是,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用能需求,是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的重点,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政策推进还有较大的空间。

再次,应该把区域性的节能减排与产业性的节能减排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主要体现在区域层面上,就是按照行政区的管理模式层层分解节能减排目标和落实节能减排责任。但是,由于各地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区域因为具有规模化的高耗能企业,已经无较多的节能减排空间,但是某些不发达地区却存在大量能源利用效率低的小型企业,节能减排空间大。此外,有些地区的产业多是轻型产业,有些地区的产业重型化水平较高。

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看,统一的节能减排模式会带来苦乐不均的问题,也不利于那些能源利用效率高的区域竞争优势进一步发挥。因而,我国可以考虑在使用区域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的同时,从行业角度出发,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分,把那些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择”出来,使其承担较高的用能成本,或者按照行业的末端淘汰模式,将用能效率最低的企业以淘汰落后产能的形式逐出市场,这也符合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化横式。

在我国,节能减排是由各级政府推进的,但是它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家庭甚至每一个人都能在节能减排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为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出力。但是,政策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是推进节能减排的关键。实行差别化和精细化的政策,能够体现政府的科学决策,也有助于我国更好更快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第9篇

二、健全法制,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和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应尽快组织修订环保法,开展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的组织制定及修订工作。加快民用建筑节能、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处理管理、环保设施运行监督管理、排污许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城市排水和污水管理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包装物回收利用等方面行政法规的制定及修订工作。加强节能及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颁布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修订高耗水产品限额标准,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完善清洁生产审核标准和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加强电厂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监管,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监督;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加强对重点耗能单位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依法查处。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加强节能减排的管理。在“十二五”期间,总量减排指标除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外,可在水污染中增加氨氮、磷,气污染中增加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并根据东中西部的发展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及各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对节能减排实行分类指导。在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应遵循大部门制的思路,对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和减排的管理职能要相对集中,并提高监管能力。

三、完善政策,形成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采取市场定价形成机制,并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结构,促进替代能源的发展。应理顺发电价格和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取消电煤计划内价格,加快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完善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利用余热余压、煤矸石和垃圾发电的政策;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促使业主主动治污减排;建立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提高排污权的使用效能。

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及早出台燃油税,研究出台环境税,积极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要从投资引导向税收调节转移,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危害健康的消费品,征收消费附加税,或者提高税率。尽快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

完善相关投资政策。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国家应向节能环保的方向倾斜。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力度,强化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跨流域、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流域及相关区域污染减排的能力和主动性,促进流域、区域间的和谐发展。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完善绿色信贷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

完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增长控制和落后产能的退出政策,形成落后产能适时退出、先进技术及时推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

第10篇

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的消耗和污染排放的累积对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压力。雾霾覆盖的增多、环境质量的退化,更加显示了环境资源相对稀缺性逐渐增强,经济活动已经导致了不容忽视的环境代价。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联系的问题,节能减排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以江苏省高能耗企业为研究对象,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两方面分析当前高能耗企业现状,通过对现行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和其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其对高能耗企业的实施效果。

1 相关理论的基础

1.1 节能减排的含义

节能减排通常包括两大技术领域,首先是节能,可以通过减少能源消耗量,从而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衡量的话一般采用单位GDP能耗;其次是减排,要尽量减少污染物等其他废物的排放,一般用单位SO2排放来衡量。因此,单位GDP能耗和单位SO2排放这两个指标结合在一起,就是所说的“节能减排”[1]。

1.2 高能耗企业的界定

根据《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披露,目前我国的高能耗企业主要分布在以下六大行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 高能耗企业节能减排现状

2.1 高能耗企业能源消耗情况

以江苏省六大高能耗行业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产值能耗[2]进行计算,整理结果:从2007―2014年期间能源消费总量也一直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但是每亿元产值综合能耗在此期间整体处于不断下降趋势。因此,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高能耗企业的迅速发展,能源需求大幅上升,供不应求的问题更加凸出。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和需求的日益增加,从而造成严重的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2.2 高能耗企业污染排放情况

通过分析江苏省六大高能耗行业,对其SO2排放及单位产值排放进行计算,其整理结果:江苏省高能耗企业在2007―2014年期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整体处于不断下降趋势,但是在2011年又有所上升。在各项措施综合实施下,能源排放总量有所下降,但要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且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上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渐增加,因此,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是十分严峻的。

3 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现状和影响的实证分析

现行节能减排税收政策中关联度较高且最具代表性的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和企业所得税。目前我国企业的所得税不能用明确的指标来衡量,文中要分析税收政策对高能耗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主要是分析资源税、增值税以及消费税三者之间的联系。

在总体税收中,节能减排相关的税目中的3种税收方式占总体税收的比重如表1所示。

该节通过数据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税收政策和企业节能减排的相关度,进而得出税收政策在此方面的实施效果。

3.1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设定

多元回归主要是指在回归分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一个问题的产生都是有多个因素有关的,文中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来估计因变量,以此来预算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关系,即:

其中,F=已解释方差/未解释方差,服从F(k-1,n-1)分布,F值越大越好。模型计算得到的F统计值大,则说明方程回归效果好,有较高的解释度。

3.2 模型变量的选择

因为单位产值能耗有效反映高能耗企业节能减排的效果,故此多元回归模型采取单位产值能耗作为企业节能减排的指标变量;自变量的选择能代表企业节能减排相关的税收政策,故此回归模型采用、、三个自变量,分别表示节能减排税收政策中的增值税、资源税和消费税占总体税收的比重。其中、、采用各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是为了避免模型中变量的自相关性,减少方程的异方差及时间序列对回归模型结果的影响。

3.3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得检验结果及解释

根据上述收集的数据汇总,将各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导入Eviews软件中,得到以下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图1)。

由上述回归模型结果中,作为被解释变量单位产值能耗的变化与各解释变量修正后的判定系数为0.864,说明此多元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F=15.794,F 值较高且显著性概率为0.011

Y1=-0.291+0.053X1-0.834X2+0.983X3

其中Y1与X3系数为0.983>0.6,说明节能减排税收中消费税和单位产值能耗有强正相关关系,表明节能减排的消费税对于单位产值能耗的下降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Y1与X1的系数为0.053,说明节能减排中的增值税与单位产值能耗有弱正相关关系,表明增值税的政策效果相对消费税来说比较明显;Y1与X2的系数为-0.834,资源税和单位产值能耗呈现负相关,表明在节能减排中资源税的政策效果最显著,明显高于增值税和消费税。因此,应该不断改革消费税,不断促进资源税和增值税在企业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4 结语

第11篇

一、江苏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农业农村的节能减排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有利于环境环境压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资源严重浪费,利用率低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中存在很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利用率很低。比如说农村有很多自用水井和水库,管道存在很多滴水漏水现象,设施管理低效以及浇灌技术不成熟,大水漫灌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这导致中国的水资源浪费非常严重。

(二)农村新能源规模小

农村新能源使用主要包括:日常供热能源、交通工具燃料和节能减排设备情况。江苏地区对太阳能、风能、沼气能、微水能、以及光伏电源的投入使用相当有限,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并且从事农村能源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有限,这对一些能源设施的建造、维护和保养的技术水平并不是很高,这些对发挥能源基础设备的使用和功能产生了影响。

(三)农业科学技术相对落后

发展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关键的一步就是发展循环农业。而循环农业是一种以科技为基础、是高度集约化和适度规模化结合的多元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在江苏省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技术储备也比较薄弱,污染治理技术、利用废物技术等先进循环农业技术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学技术有待进一步创新和突破。

二、妨碍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政策落实的主要因素

(一)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度不够

想要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政策,首先要对节能减排有一个比较全面完善的认识。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发展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全社会也还没有形成积极支持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现实中,农村地区很少有人对节能减排政策有所了解。基层政府在这方面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有待加强。

(二)设备补助体系不完善

充足的设备补助体系是提高农民积极性的要素之一,是贯彻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政策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本次调研中,村民们在节能设备方面的投入几乎全部是自掏腰包形式,得到政府的补助少之又少。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并且政府的社会补助机制不够完善透明。很多村民表示:如果政府在节能设备方面提供更多的补助,他们会更乐意安装节能设备的。

(三)创新度不够

现阶段,江苏省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技术的科技创新力度不够,缺乏各种先进、实用的新设备和新技术。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存在着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污染加剧等突出问题。对于能源的利用方式单一且较为原始,对一些新能源虽然有初步的研究开发但是还没有进行普及。很多地区还存在很多高耗能农业机械和老旧装备,并且因此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为此我们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的作业质量,提高它的工作效率。推广高效、节约、环保的养殖技术,发展可循环经济。

(四)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重心仍旧在城市,政府为此出台了很多有关城市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农村地区的节能减排而言,没有相对应得法律法规去贯彻落实,其只能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没有针对性。所以政府关于农村农业节能减排的法律规定不健全。

三、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建议

(一)加强科普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科普宣传可以以两种方式展开,第一种方法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公共媒体,把政策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好节能减排的有关宣传工作。第二种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村庄面对面为村民们讲解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措施。以上两种方式都可以让村民更好的了解节能减排政策的具体内容。在这样良好环保意识之下,当政府再去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时,村民的配合度会大大提高。

(二)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支持力度

节能减排的投资巨大,单凭各家各户自讨腰包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支持力度。针对实际情况,对农村农业不同的方面投入资金。各级政府要积极出台各种优惠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并且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的投入机制。提高农村新能源、废物、废水等利用率并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在政府的扶持下,农业农村的节能减排事业必将事半功倍。

(三)鼓励科研开发,推进技术创新

鼓励和扶持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势在必行。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新能源、新技术。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各大院校、企业将科研目光转向农村,既提高企业价值又提高农村资源的高效利用率。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支持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不断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在源头创新、工程化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农业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第12篇

关键词:钢铁企业;节能减排;优化措施

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钢铁企业就已经对节能减排技术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较为理念的实践效果。随着技术的不断精炼,节能减排效果越来越优,但是,压缩空间也是不断降低。当前,国内的钢铁企业仍是处于高污染、高成本、低效益的生产环境。因此,有必要对钢铁生产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大研发力度,对阻碍节能减排工作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探索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地推动钢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1.1 企业的社会责任展现

节能减排是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缓解自然资源消耗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其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便于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钢铁企业作为高耗能、高污染以及高浪费的重要代表企业,其担负着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的重要社会责任。只有其不断实行绿色生产,才能够真正地推动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

1.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尽管,我国近些年都是在高速发展当中,但是,不断出现的能源危机以及高度的环境质量问题已经为粗放型的经营模式敲响了警钟。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钢铁企业如果继续采取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势必会面临更多的经济危机以及能源危机。只有节能减排才能够帮助钢铁企业快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节能减排策略是钢铁企业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2 钢铁企业节能减排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部分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有待加强

并不是所有的钢铁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部分企业在经济利益的促动下,依然选择传统的生产方式,而对节能减排对应的新技术以及新策略置之不理。这样,很容易导致企业因为技术滞后,经济效益过低而被竞争出局。

2.2 国家政策以及资金政策缺乏

当前,国家为了推动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推出了很多促进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往往倾向于监督惩罚,相对的鼓励政策略少,这便导致企业在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工作上并没有太多的热情。另外,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且,其存在着很多的资金风险,以至于企业对这种高投资、低收益的技术研发工作常常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更希望政府能够对其进行一些资金上的政策支持,但是,这一方面的资金政策却是比较少。

2.3 缺乏完善的节能减排机制

现今,国内的钢铁行业并没有构建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进而导致节能减排执法过程中,常常出现执法主体不确定,执法监管系统有待完善问题。而且,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更好地实现当地经济效益的提高,过分地注重眼前利益,对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要求并不是非常严格,反而将经济增长作为了首要任务。部分地区的统计系统尚待进一步完善,很多数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以至于严重地影响到系统的运行质量。

3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有效推动措施

系统节能是现在乃至更长时期内钢铁企业节能的重要指导思想,系统的能源优化对钢铁行业来说,不仅是完成节能指标的很好的手段和措施,也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1 推动系统节能的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是当前钢铁企业实现能源科学、节能管理的重要前提和节能效果判断的依据。现今,国内的钢铁企业在这方面的管理工作还较为薄弱。为了更好地推动量化管理的优质实现,企业应在煤、电、汽以及水等方面加强能源介质的计量检测设备,有效地对能源计量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从而大幅度提高计量工作效率。这样,钢铁企业的能源使用情况便可以被准确地计量,技术管理者可以根据计量结果对系统的耗能情况进行科学分析,给出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

3.2 积极研发高效的节能技术

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始终是钢铁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因此,钢铁企业要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国内钢铁企业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温显热能源的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和低水平的余热、余能利用技术研发等方面。

3.3 加强设备与节能技术的衔接

系统节能在我国大型钢铁企业虽然已经普遍开展,但是当前对节能技术与设备之间的衔接关注还不够,势必影响系统节能效果。促进生产工序的连续性和紧凑性布局和生产,可以进一步实现系统节能,如京唐钢铁公司采取铁水一关到底的运行,不设中间环节,不但减少运输量,还大大降低能量损失,显示出较大的经济效益。

3.4 促进信息化和专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

信息技术是系统节能工作的重要支撑,当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远远不够。未来要通过专业化的能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促进系统节能的推进。在研发设计、生产控制、工艺过程等各个重点环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与渗透,充分挖掘和释放钢铁企业节能降耗的潜能。比如,在工艺过程融入自动智能控制、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工业技术,降低原料和燃料损耗,提升成品率和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充分释放各工序效能;在生产线管控过程中拓展和扩大制造执行系统的功能和应用范围,提升生产线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水平,优化用能结构。

参考文献

[1]刘传良,郭志安,陈平.生物质能源开发研究及其在冶金炉窑上的应用[J].工业炉,2011(4).

[2]李士琦,吴龙,纪志军,等.中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现状及对策[J].钢铁研究,2011(3).

[3]冯祖强.高炉炉顶煤气余压发电(TRT)技术[J].柳钢科技,2011(2)

[4]韩明霞,乔琦,孙启宏.从技术装备看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对策[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0(3).

[5]王萌,苏艺.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技术及其在国内的应用[J].环境工程,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