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5 09:2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苏科版数学;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对策探讨

一、抓住“凸显概念本质”的着力点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在“有理数”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和无理数等重要概念的内在要求,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概念。首先是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者反映的是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对象的全体。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引导学生从小学学过的分数出发,进一步将有限小数、整数均写成分数形式,为揭示有理数的本质特征做好知识准备.我先抛出问题l:写出几个分数.问题2:还有哪些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试举例说明.接着,又设计了问题3:无限小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若能。试举例说明;若不能,试简单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将无限小数分成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抛出问题4:按照能否化成分数形式这一标准,将所有的数进行分类.问题5:尝试给有理数和无理数下定义。在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理数的概念内涵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标准。将所有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一类,即有理数;将不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另一类。即无理数.这样,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系扩充的经验,理解概念的数学本质。

二、抓住“提高运算的能力”的着力点

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比如,在“代数式的值”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人手提出问题。问题1:用代数式表示(1)a与b的和的平方;(2)a与b两数的平方和;(3)a与b的和的50%.问题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lO的意义。问题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出投影.)问题4:某学校运动会需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2n+lO的值为40;当n=20时,代数式2n+10的值是50。其计算结果40和50分别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

3.1 教师讲授模式

教师讲授模式就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上课主要是由老师在讲台上进行,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老师根据教材和学生水平,由浅到深系统地进行系统性讲解。由于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能够更好的控制课堂。但是这种讲授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在其中处于被动状态,一旦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很可能会造成学习效果的下降。教师讲授模式可创新的部分不多,即便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也无法改变教师是课堂主体的地位这一事实。此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刚接触一个知识点的时或者复结时候使用。

3.2 师生问答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老师向学生发问,学生回答;另一种便是学生向老师发问,老师进行解答。这两种情况都可以运用,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进行回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另外一种情况则可以检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苏科版的教材中引用了很多的真实数据和案例,在习题的环节也安排的较为科学,例如有“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教师可根据教材上给出环节和不同的版块让学生亲自做题,独立思考然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对书上的例题举一反三向学生提问,同样的也要鼓励学生针对所学知识点自行设问向老师提问,老师除了是授课者也成了解惑者。在这种模式里,老师的答案并不是绝对权威,同学给出的多种解题思路,老师也要进行分析,如果确实比标准化答案简便就全班推广,即便是错误的思路但是有一定的参考性,教师也要在课堂上指出,这样方便同学们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师生问答模式适合在已经接触知识点一段时间后进行,这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于这种模式的参与积极性也会更高。

3.3 学生互助模式

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比以往更高,要求学生更多的时候能够协同自主学习,而教师充当的角色更像主持人,主持学生之间的讨论,安排流程,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帮助。这是一种发展的,创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之间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使同学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老师给出的题目。通常要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探讨,这种小规模的讨论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想法,如果有疑问也能在成员互相帮助下解决,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受到更多的启发,不仅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告诉他人也获得了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经验。教师在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时可以观察和监督,如果有小组讨论的有些沉闷或者是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最后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请小组的任意一位成员进行讨论总结,最后将全部的讨论结果汇总,教师再进行评述。这种教学方式有参考国外的教学模式,由于我们国家人口较多,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很难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而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尤为适合在讲授一些抽象问题时进行,每个人的思维方法都是不同的,抽象问题老师给出的解答未必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理解,而通过讨论,学生在倾听其他人的看法时也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充分体现了互助式学习的好处。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言

现如今,素质教育与新课改不断推进,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想法和理念,主张以生为本的理念,选择更具创意性、个性化与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如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此类教学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能营造更为轻松、快乐的氛围,从而可为高效课堂的打造提供条件。为便于学生获取更为详细的数学知识点,应重视对数学教学的规范性设计,规范设计流程,确定好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纵观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了解到受到传统数学教学思想的限制与影响,使得整个初中数学在创新方面很难得到全面的突破,从而会制约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影响初中数学效率与质量的因素很多,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层面:

1.传统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占据着主体性地位,且其主要是将讲授内容作为核心点,在学生主体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有所忽略,最终使得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很难得到全面提升。2.实施教学时,教师未提前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且所选择的教学模式也相对单一。实际教学活动的实施,师生间的沟通严重不足,进而使得学生丧失一定的学习兴趣。3.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通常更为重视理论性教学,在实践教学上存在严重缺失,且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点无法和实际生活进行明确联系,进而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始终采取涂鸦式教学,尽管学生成绩也能有所提升,但是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可见,此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环境中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三、基于高效课堂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1.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应意识到初中教学创新性设计的重要性,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与爱好,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兴趣、数学能力等的不同设置差异化教学目标,能让每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便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结合学生实况,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较高的学习计划,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对于学习偏差一点的学生,教师应适度降低教学目标,旨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能让处在各个层次的学生数学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2.借助多媒体打造趣味课堂

信息化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已然成为教育领域最为常见的基础教学设施,主要是以多媒体为重要平台和载体,来丰富与优化整个教学系统,主要是借助电子系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具体化、详细化处理,让抽象知识点变得更加立体化与形象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通过对知识点格式的转换,能充分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也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更为轻松、愉悦,便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学习速度。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线段、射线、直线”的相关内容时,为便于初中生更为科学地理解线段、射线与直线的区别,意识到三种线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把握力更强。借助多媒体平台,能将线段、射线与直线的基本形态更为直观地展示出来,利于加深学生对几种线条的记忆度,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3.创设趣味性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纵观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施现状,为更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应从教学模式上着手,选择更具趣味性、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其中情境创设成为一种最为高效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为增强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性,应强调情境创设的个性化与趣味性,融入一定的趣味性元素,让整个情境更为充实、更为丰富。数学知识点通常会比较抽象,若学生抽象性思维不强,且想象力不丰富,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会在思维上受到限制,进而会制约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教师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求教学内容要与生活情境、趣味情境相联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贴近,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点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的相关内容时,为锻炼学生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能力,可借助电子平台来展示路口车辆统计情况,根据统计结果来计算路口车辆平均每天的经过数量,还要对车辆类型进行统计,能让学生及时地联系日常生活,从而把握数学统计技巧与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4.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也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模式是终结性评价,仅仅通过最终的考核成绩单来评判学生近段时间的数学学习情况是不合理的。为应对此类问题,应重视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的相互结合,主要凸显教学评价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才能从根本上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让整个教学系统变得更为完善,也是现代教学改革亟待完善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应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不断变革,无论是教学思想还是教学模式,都实现了质的转变,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参与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体系中,应合理配置课堂教学内容,应用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模式要呈现个性化、趣味性特点,以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丰静林.探究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12):90+104.

[2]蒋红波.以学定教教学相长———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09):117.

[3]孔强志.刍议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17):53-54.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设计

数学是初中生认为最枯燥的课程之一,这是长期以来从未改变的现实。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怕学数学,认为数学太抽象,不易理解。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育界特别是数学教育工作中研究的一大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数学教育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摆正师生关系,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尝试去学习、理解所学知识,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搞“一言堂”。不过,在学生探究学习、尝试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巡视,做好稳定教学秩序的工作,使每个学生都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分类指导,全面提高。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由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始终贯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思想。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精心安排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做到“两全、三动、一参与、两不讲”。“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学习;另外是使全班学生都能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三动”即动脑、动手、动口。“一参与”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学习。“两不讲”一指不讲就懂的坚决不讲;二是指讲了也不懂的坚决不讲,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内因,内因决定外因,内因一旦起作用,会爆发出强大的动力。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兴趣了,他就会很想学,而且学得很轻松、很快乐。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在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上,笔者会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讲座的形式跟同学们介绍:生活中的求最省钱、最大利润问题,统计与概率问题都与数学有关;学数学有助于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心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结合实例来说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

(2)在课堂上,为了给课堂增加一些快乐的气氛,讲到4+(-3)时,笔者会说中间有两个符号在一起要用括号隔开,否则会“打架”;在讲到全等符号“≌”时,它是一个S睡在席梦思床上,而且是仰面睡着。这就是利用语言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放松学生的大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也会在数学课堂上介绍一些前沿科学,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转变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自主探索”是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因此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在更高的层面上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到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并以此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效果、效率的基础上,追求有效益,这种追求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是教师要科学把握的基本理念,并以此改进教学策略。

四、优化教学评价,促进有效教学

学习评价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作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的数学课程,其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评价手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一锤定音”的传统评价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促进教学呢?

第一,评价要客观。我们应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整齐划一、要求一致的评价标准将不适应新的局面。

第二,要改进评价的方式。除了通过各阶段的测试、平时的作业、课堂表现以外,还可以通过动手画图、制作、小组学习汇报、数学日记、口头分析、数学论文等形式。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是老师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和家长问卷等。

第三,评价要全面。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和素质,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如提出:“你最喜欢数学的哪个单元”“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大吗”“你喜欢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吗”等问题。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寻找差距,发现问题,引起反思,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进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五、总结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不断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张辉蓉. 初中数学新课标理念下的主题式教学设计微型实验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2004.

[2]兰宣群.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2).

[3]董秀国.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研究[J]. 当代教育 论坛(教学研究),2010,(5).

第4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长远目标 新近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05-01

1 教学目标的组成

从事数学教学设计之初,教师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要学什么数学”,而是“学生通过所学能够做什么”,这就是数学教学目标。根据现代初中数学教育的要求,设计者希望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这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数学教育的宗旨。通常教学目标由若干目的组成,其中包括三大块:①知识与能力;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一章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会证明平行四边形、徒有其表、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及其相关结论。②能运用性质定理进行计算与证明。

(2)过程与方法。

①在进行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中,发展严格的逻辑推理能力。②让学生经历探索特殊四边形性质的过程,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的转化中提高学生转化意识。②能将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综合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③在定理的推导和应用中发展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的治学态度。④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的意识。

2 教学目标分类

2.1长远目标

长远目标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是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它可以通过大型考试、阶段测试或总结的形式来检验学习效果。长远目标是教学活动中体现教育价值的主要方面。形象地形容,长远目标是数学活动中的一个方面,一个指南针,对数学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性作用,它就相当于设计者手中的一个指挥棒。当长远目标确立后,所有相关教学活动都作为实现目标的一个或一些环节,虽然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是“封闭式”,但从长远看,它们应当臣服于这些目标。

但长远目标实现周期很长,通常是一个课程、学习领域、或核心观念的教学努力所追求的。

例如:①“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是整个数学课程教学的长远目标之一;②“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是几何教学追求的长远目标之一;③“培养学生方程思想”则是方程内容教学所追求的长远目标之一。

但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避免的是长远目标流于形式――只在“教学目标”部分出现,而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实践部分不再有所反映。这样,长远目标就显得非常“空洞”,而得不到实施。

所以,当我们确立长远目标时,应当注意它与所授课任务的实质性联系,它避免目标空洞,无法落实。

例如,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一个长远目标,不可能在一天,几天甚至几月内完成。但它又是一个实实在在需要不断落实的教学目标。怎样落实?自然不是主要依赖个别数学题所能解决的,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数学课,都应当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因此,在相应的数学设计中,应当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列为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辅以相应的数学素材和教学活动,使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

2.2新近目标

新近目标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或某一学习环节(例如一堂课或几堂课)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般而言,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例如:“等可能性”内容的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经历掷骰子、抛硬币、玩转盘、摸玻璃球等活动,体会等可能性的含义。②让学生在玩获胜可能性相同的游戏中,体会公平的含义,进一步理解等可能性现象。③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包含等可能性的现象,说明等可能性与发生的概率之间的联系。④理解概率公式的内容,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新近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充当两个角色。首先,它本是通过目前的教学活动就应当实现的,在课堂上教师、学生努力要完成的;其次,它往往也是实现远期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新近目标一个个实现才有可能完成长远目标。比如,对“等可能性”的认识可以看作一个新近目标,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数学教学活动(也需要要几节课来实现)但是,对“等可能性”的认识也可以看作是培养“随机”观念的一个环节。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情境 思维模型 双向建构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情境创设被不断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将情境和模型进行双向构建,通过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思维模型,让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水平[1-2]。

1.创设趣味化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材料是否感兴趣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性因素。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初中数学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形式性判定”有关内容时,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有关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为学生描述了一个场景:古希腊有位哲学家去埃及旅行,并参观了金字塔。这位科学家向大祭司提问,是否知道胡夫金字塔的高度,大祭司没能回答这一问题,因为大祭司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一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帮助大祭司思考这一问题。听了这个故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开始积极主动地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进行“三角形相似性”相关内容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从数学教材中查找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对这一内容进行学习,对三角形的相似性有了充分了解,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一同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这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使整个课堂充满趣味性。将这一故事导入到“三角形相似性”课堂内容中,既能避免因为学生缺乏逻辑感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又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构建空间模型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始接触空间思维。因此最初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以了解为主,利用最简单的方式和最基础的题目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空间观念,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空间位置能力,避免学生对空间物体的理解出现错误。

例如,小明骑自行车从家出发,先向东行驶了500m,达到十字路口后,再向南行驶了1000m达到了小明的奶奶家。这时教师让学生画出小明的行驶路线,同时用语言描述小明回家的路线。

大部分学生这时可以完成第一部分内容,但是让学生描述路线较困难。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空间思维能较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引导,将这一路线通过立体图形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描述回家的路线。教师让学生在课下充分了解物体和物体之间的方位关系,进而使学生在脑海中构架出空间模型。

3.利用情境教具教学,通过生活化方构学生思维模型

传统的初中数学是教师按照考试大纲和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对数学知识被动接受,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并且教师的教学方式较单一,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开发。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情境教学法和教具演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三视图”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准备几个盒子,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从不同方向对盒子进行观察,观察结束后,教师为学生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对“三视图”的内容有充分了解。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自主画出“三视图”,再利用盒子为学生进行现场演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实际物体和自己所画出“三视图”之间的差距,最后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错误,并在其中分析出一定的规律,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4.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的模式化空间思维

初中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牢固掌握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考能力。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让学生通过这一情境对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对几何问题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三角形ABC(①)中,AB=AC,AC=BC,D是BC的中点,图(②)中BC外的任何一点,使BE=CE,ABE和ACE全等。这一题目中,学生对①进行分析,所得出的图形是等边三角形,从而在②中产生一定的空间思维,并对图形具备的结构进行适当丰富,从而使学生产生联想,只要将AE进行连接,就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看到图形之后,会产生一定联想,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结语

初中数学较抽象,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使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和直观,进而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空间模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并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06-02

一、课前设计模块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是颠倒的课堂的意思,因此也称为颠倒的课堂。颠倒的课堂就是学生先在家学习,教师后在课堂上教学,先学后教,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学生可以和老师在线进行直接的交流,实现线上教学。因此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时代翻转课堂有了新的内涵。

(1)教学视频制作

在制作视频前,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仔细阅读教学大纲对该节内容的要求,考虑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或者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能力。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设计出的视频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假设如果自己是学生,那么会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苦难?遇到困难需要如何解决?需要教师怎样的帮助?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最后,教师在录制视频的时候需要把控下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一般学生在一堂课程中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前15分钟。所以,教学视频最好在15分钟左右,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接受完新知识,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2)针对性练习

录制完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学生在观看完教学视频后,应该将自己的学到的知识和不懂的知识点记录下来,或者查阅资料或者寻找他人求助解决问题。如果实在不能解决的可以给视频老师留言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同时需要完成配套的课后练习。教师在设计练习题型的时候要合理计划,例如题型的数量、难易程度等等,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做练习题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熟练的掌握新知识。

二、课堂设计模块

(1)确定问题

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且上传到服务平台上的问题;另一种就是教师提前估计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先问题的确定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果。教师需要从问题中总结出最有价值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这对教师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对教材和教学内容有足够的了解和熟悉,并且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问题,使得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来。

(2)协作学习

课堂上的协作学习主要是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通过讨论、探讨或协作等方式完成教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大脑思考,引起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生生之间的协作可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进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的协作往往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准备,在设计教学时可以加强互动学习的设计,给学生提供多的协作机会。

(3)成果汇报

通过前面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之后,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对所学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接下来,学生就应该在课堂上阐述自己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得学生们共同进步。同时,在别的学生分享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对所听内容进行反思和评价,从中吸取他人精华之处,弥补自己不足,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最终,能够达到学生们共同进步,取长补短的教学效果。

(4)反馈评价

最后,教师需要对所有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总结和评价,包括对整洁知识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都要一一进行点评。另外,教师不仅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问题,还应该鼓励那些学习表现不佳的、赞许那些表现良好的学生。

三、翻转课堂的反思

对于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教师也要进行反思,反思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如果不符合教学内容进行翻转课堂教学,那么不会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反思翻转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如果设计的问题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容易让学生产生骄傲的情绪,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应用空间还很大,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寻找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内容整合的途径,使得翻转教学更加适应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国情。翻转课堂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设施才能实现的,对教师的要求要很高,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制作课件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结构;优化;有效性;合理性

笔者一直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往往来自优化的教学结构.当然,优化教学结构是应该具备一定要求的:第一,优化具体、明晰及可测课堂教学目标等智能结构,其中包含认知的容量、思想教育要点、技能训练重点等各方面内容.第二,对时间结构进行优化,也就是说,教师应处理好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讲解和练习以及重点与一般等关系并进行时间的合理分配.第三,对认知结构进行优化,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应尽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吻合.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结构自然也应该遵循以上的教学理念,在问题情境、建构活动以及数学认识等环节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与实施.

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合理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情境一词,情境大抵是指具备一定生物学以及社会学意义且对人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具体环境.问题情境是指为了刺激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创造的内外条件,包括代表生物学意义的学生所处的内环境以及代表社会学意义的学生所处的外环境,其中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思维渴求以及能力水平都包含其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如果能够呈现出高质高效,对于抽象数学内容的生动与具体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能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数学课堂变得富有成效且充满诗意将不是空谈.

那么,高品质的数学问题情境究竟应该如何设计安排呢?首先,问题情境都不能脱离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服务这一根本性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围绕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并考虑问题本身的数学内涵与价值,将情境设计为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并具备一定针对性的问题.其次,学习者建构新知都必须具备自身原有的经验等物质基础,因此,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最后,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还应考虑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兴趣及深入思考.

例如,以“正切”这一知识点来设计问题情境的各个环节.首先以生活化实际问题引入情境:你能用哪些方法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呢?这个问题不仅是基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而设计的,学生生活中对于“倾斜”这一概念的直观感受也是教师设计时可以依据的内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规律的自主探究.

问题一:对图1中的六幅画进行观察,你能找出一定的规律比较哪个梯子更陡吗?具体方法有哪些?

问题二:图1中各个图形倾斜角的大小你能进行比较吗?

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直角边的比值可以刻画角的大小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教师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换成了具体的数学图形,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规律的探究分析.这样的情境设计实际上包含了生活实际与数学内部这两个层次的问题,而且呈现出问题由浅入深、从单一到多样的科学设计和安排,生活性与数学性都包含其中,可以称之为独具匠心了.

数学活动建构设计的合理性

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思维的触发点、数学的逻辑都集中于数学概念,因此,“概念是思维的细胞”这句话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数学教学的本质任务是数学模型的提炼与建构这是普遍认同的,因此,教学设计离不开概念核心与数学模型本质的解析、提炼与建构,这也是教学重难点的具体把控.数学概念与模型的本质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思想方法便是教学的重点;难以解构的抽象、复杂、难懂的内容便是教学的难点.重难点有时集中于一个知识点上,有时却又有所不同.难,不仅是学生学起来难,教师教起来也是有难度的,究其本质还是在于知识点的难以解构上,这也是教师最想解决的“怎么干”这一问题,所以,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便是对于重难点的解构.精准、高质的解构再加上教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教学引导,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把握就犹如获得了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

仍以上述“正切”这一知识点为例对如何建构活动展开讨论.上述问题情境的设计自然是匠心独运的好设计,但这样的设计却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问题设置的障碍性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需要通过有效地建构活动来保驾护航.也就是说,情境中的问题虽然设计巧妙但仍存在着一定的挑战难度,为了尽量消除学生接受知识的阻碍,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出一系列的具有梯度的问题来达成预设目标的实现.本课建构活动可以如下进行设计:依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分组,将六幅图同时提供给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使得这部分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挑战与锻炼.对于學习能力一般或者较低的学生,引导其进行逐层探究,主要可以分为一条直角边相同的情况、两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情况、两直角边既不相等又不成比例的情况这三个层次进行逐步探究与讨论,使得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与锻炼,问题的难度也顿时下降了许多,学生发现问题的实质相对也就更加容易了.而且,学生在观察、讨论中不知不觉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形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剪下所有的三角形图案再次进行交流探索还能发现问题验证的方法各有不同,相对来说,后面两类难度稍大,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对分类验证的必要性进行重新认识.

这样依据学生水平所进行的分层建构活动使得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均得到了较大的发挥.教师深入课堂的适时点拨、指导、激励、评价、督促使得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把“正切”的本质进行了高效地解构,数学结论的核心与本质在合理的活动设计以及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得以完美解构和展现,学生扎扎实实地体验了一把数学结论形成的整个过程.

数学认识过程设计的合理性

教学的重要环节还包括数学模型的提炼和内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数学模型即概念即使已经获得,仍需要及时地巩固与内化,否则很快便会遗忘,因此,对数学模型即概念的巩固与内化也就显得特别有意义.所以教师应该将数学模型分析、讲解的多种途径、不同方法都考虑进教学的设计中,实现概念理解的透彻和深刻.数学模型还有能用数学符号表示的特性,概念的抽象化因为有了符号的表示更加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应将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符号的含义一并考虑进教学的设计中.当然,如何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的问题,概念的应用性巩固、概念的承前启后、概念的系统归类都是包含在其中的内容.

我们仍以“正切”为例对如何进行“数学认识”的设计展开讨论.学生随着自主探索的丰富经历后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锐角的对边与这个角的邻边的比值随着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确立而得到确定.“建构活动”到这个阶段基本上算是暂告一个段落,而从纯数学的角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便属于“数学认识”的范畴了.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加深概念理解,便要依赖“数学认识”的设计了:斜边相对于这个角的邻边的倾斜程度一般是由锐角的对边与这个角的邻边的比值来反映的,也就是说这个锐角的大小是本概念中的关键.根据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可以建立具体的函数模型,并用数学特有的符号化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即能形成正切的定义:在一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其邻边的比我们称之为∠A的正切,用tanA来表示.得出此定义后设计出符合题意发展的内化练习如下:请根据图2所示直角三角形的各组数据求出∠A的正切值.第一个直角三角形中∠A正切值的求解是对定义的正面内化,很快能够解决.第二个直角三角形中∠A正切值的求解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需要学生对定义进行一定的辨析,这样层层递进的两个练习使得定义的内化得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标准性认识

(一)基本思路

数学教学的基本思路在于“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各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学习能力略有不同,要通过对学生现状进行分析,来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一般来说,数学教学中,我国初中学生目前状况主要包括语言信息状况、动作技能状况、知识水平状况以及认知和学习态度状况。数学教学设计要基于这些状况,以这些现状为起点对学生的状况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从而设计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方案,也更有利于方案的执行,提升教学设计方案实行的效率。

(二)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率问题。教学效率提高的首要体现就是教师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其次体现在,学生对于教学目的完成的效率,即学生是否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课程完成了学习计划。

教学设计理念还要涉及到教学设计的系统化问题。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其中包含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教学内容的传播以及教学目标的体现这些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体现这些教学因素,将其全面涵盖于教学设计之中。

进行教学设计更深层次的要求在于“不教”而“教”,即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通过教学对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进行深化和开发,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从而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促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目标。

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一)课堂情景与操作设计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课堂上情景的创设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学习上来。课堂情景的创设应当注意一下几点原则:①课堂提问范围要小。提问的范围越小,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讨论的积极性就越高,越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②提出的问题要新颖。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要注意,提出的问题不能是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通常会使得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动力。③提出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④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优势。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要起到一个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需要具有启发性。初中学生对于故事的认可度远高于直接灌输知识,在情景的引导下更加容易使得学生融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

对于操作的设计,可以通过色彩、道具等工具对操作进行创设,这种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与拓展训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实践中找到解题的思路和对数学思维的开发,这种方式应用于立体几何中的效果尤为明显,在工具的拼接过程中,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立体模型,并在脑海中构建数学模型的效果图,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集中注意力,并且能够使得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学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和领悟更广的解题思路。

(二)自主学习与讨论设计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传统的说教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因此更人性化的自主探讨式教学模式更加符合新课改下的教学计划。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中,自主学习从原来占少部分比重逐渐扩展到现在的大部分比重,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仍然要对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但不同的是,教师在讲解完毕之后需要通过提问或练习等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发和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

讨论模式也是新课改下必须实践的新教学模式,在设计讨论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完善地考虑到每个学生对该论题的理解程度,并分设不同程度的问题进行提问,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有参与讨论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参与者更要充当调节者的角色,确保学生的讨论能够向着教学目的的方向前进。

三、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对现有的教学进行反思,并对未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是教学学者们孜孜不倦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同样是有章可循的。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避免教师用惯性思维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说教,同时在解决提问的时候也要避免对过于简单问题的检漏回答,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探讨性回答。

另外,数学教学也要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来进行,理论基础是教学反思的前提条件,在反思教学成果的同时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教师的讲课方式进行探讨。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反思是一剂良药,不仅能找出现阶段教学的弊端,更有助于新教学设计的开发。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基础学力 初中数学教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19-01

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初中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

大量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的数学阅读的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阅读水平,那么发现学生的对数学新知的认识水平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理性的高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对数学新知识的熟知和接受的层面,解决问题时达不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现实中,学生的表现是读不懂有关数学的题意,无法提取数学问题中的有用的信息,数学问题得不到解决,有的即使能提取数学问题中的有用信息,但是,也不能建立数学知识的重要信息之间的关系,无法用合理的数学表达方式来解释和构建。

要解决的问题得不到满意的解决。因此,提高初中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对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得到平衡发展的保证。例如:在学习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一章《不等式的解集》一节时,教学中,教师给出如下问题供学生阅读后思考:(1)什么是不等式的一个解?(2)不等式x+3

设计的这些问题基本上概括了这一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后,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一节的内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导读教学环节,意义重大:一是对学生在教学中的阅读效果的检验,二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中的阅读方法,从而独立地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最终培养了学生对数学新旧知识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2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初中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倡: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数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同时在揭示两者关系时,要求数学教学把数学语言摆到数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我们一线教师不够关注的,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当今国际数学教育界研究领域里,都已把数学交流作为中小学生必须必须培养的一项数学能力,而进行数学交流的载体,就是数学语言。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完全不使用数学语言的人是不存在的。初中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方式有:听、说、读、写、译五个大的方面,其中听,读属于学生对所习得的数学知识的吸收,说,写,译属于学生对习得的数学知识的加工和传播。这里的说:包括讨论,争论,辩论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是国际上常提到的初中数学教学的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写”可包括:文字、写作和图形写作,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学生的作图,画图,制作都是“写”的不同表现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数学语言教学,即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科学系统的教学,已达到学生准确的,熟练地使用数学语言。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教学要求,本人介绍一下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数”是可以用来进行运算,并且能同客观事物相联系的一些记号。这就是说: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方式自然是联系的越紧密,就越容易被学生把握和理解。根据这点原则,本人在讲授负数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算术数的复习巩固,教师要着重申“数”是表示量的,数不仅是一种数学符号,数也可以用来计算,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照用以表示“量”的数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中。然后在教学设计中用具体实例,总结出现实生活中,存在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即是有着互为相反的两种方向的量,为了表示这种量的状态,实践中要有能分辨互为相反的方向的数,从而引导出正负数的概念,其中设定以一个方向的量用用“正数”来表示,那么,相反方向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让学生明白了正,负数的概念,在教学中就突破了有理数这一章的教学难点,因为有关有理数的定义对于学生来讲是易于接受的。

3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意暴露数学思维过程的运用策略,培养初中生的基础学力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表明:教师在设计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时,应把数学教学的设计当作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不仅要反映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果(即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结论的传授),而且,还应该关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向学生展现,得到这些数学结论的数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然后通过这个过程的展示,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的科学方法和方式的熏陶,使学生得到多方的能力培养,即观察,比较思维,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的训练。但是,心理学理论表明:初中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此时他们的认识的水平不高,对数学新知的理解能力也不强,对数学学习的规律也掌握得不够,他们学习中的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也较差。因此,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自觉行动,而以展现思维的过程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则起到为学生“搭桥”的作用。

初中数学知识的产生是由于解决某一问题(实际或理论的)的需要。例如:对学生进行负数的引入,用数学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教学等。数学教学中对这样的数学背景知识,应该进行充分的挖掘,并由此观察分析数学知识的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教学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这一数学教学环节至少可以对学生产生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能使学生理解有关数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教学研究的过程,数学体验创造的激情。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数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由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初中生发展的需要,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数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的弊端和问题,这给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阻碍。在新课改的推行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应该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对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进行创新,以新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以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运用数学知识。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理念的问题。教学理念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组成,也是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的依据。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以落后的教学思想严重制约着高效课堂的构建,而这种落后的教学思路重要体现在数学教学中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成绩为目标,数学教学完全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第二,教学方法问题。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对数学教学模式的开发与研究也止步不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单一性是影响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的主要因素,教师普遍以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方式为主,着重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但是学生并不能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因此,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显得较为枯燥和死板。除此之外,数学教师通常也是通过做题和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无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致使学生遇到难题容易退缩,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第三,教学目标的问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通过学习提高做题的能力,但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锻炼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可以说对初中生的能力培养是不到位、不全面的。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初中生对于做题的思路并不清晰,所以,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点没有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

二、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原则

高效的初中课堂教学应该是在一定的教学原则之下设计出来的,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两个基本的设计原则:一是交互性的教学设计原则。这个设计原则是运用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角色的重新认识与定位,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具有威严的形象,而是与学生建立合作或者以学生的合作者的身份出现,教师从对学生的灌输变成对学生的引导和促进。在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原则之下,数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得到了加强,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改变了传统的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因而,交互式的课堂设计原则是一种有效、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原则。二是情境创设的原则。情境教学原则是新课改非常提倡、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等等,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专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且用实际的案例来进行引导和启发。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来设计教学过程。

三、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首先,通过对学生分组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都不同,因此,在开展小组学习时分组非常重要,数学教师应该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高低与智力状况,通过搭配的形式来达到均衡,比如,将优生与“学困生”搭配,这种方式对于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有效,可以达到取长补短和互补的效果,这种分组也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将优生的优势充分发挥并且带动差生,给予其以促进和鼓励,使其能够主动学习。除此之外,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还有利于建立学生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增强学生互助的精神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再比如,还可以通过分层搭配,即将学生按照不同的水平分出优中差等不同的层次,或者根据不同学科的成绩高低来分层,这种形式可以建立学生的信心,保障他们对其他课程的信心与所有基础课程的掌握。

其次,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进行补充和延伸,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学思想的转变会带动教学手段的变化,教学手段的选择需要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最后,树立“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需要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理念进行指导,这就需要数学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学定教”就是数学要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和延伸,要关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这是数学教师制定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提高课教学效率的准备工作。

第11篇

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特点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更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朝着多样性、丰富性的方向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并展示给学生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通过丰富性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图形的变化》一课时,教学目标为:对图形之间变换关系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观察能力;教学重点为:将平面图形通过旋转、平移、翻折等转换成新的图形;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和空间想象能力。此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来完成以上的几点教学要求。首先,为学生准备纸片与剪刀(以上道具也可让学生自带),使学生渐渐走进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了解生活中各种图形是怎样获得的。学生将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等的纸片进行直线裁剪,然后观察纸片所形成的各种形状。这样,通过游戏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其次,教师利用硬币、三角尺等物品,并根据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以上物体在旋转后是否形成了新的图形。也可通过平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平移是否可以形成新的图形。通过以上方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使学生渐渐体会和感受到了图形的变化。再次,教师对教学要点进一步巩固,以图形展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想象以及动手的形式,说出所展示的图形分别是怎样形成的,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体会到图形变化的乐趣,并有效培养自身的创新与想象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的探究性特点

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的探究性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充分运用探究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它是一个生动活泼、连续的、共同参与式的教学和学习过程。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一课中,教师可设置利润与利润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正确答案。如:振华商厦服装柜在销售中发现,某品牌童装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可盈利40元。但为庆祝“六一”,商场决定采用降价促销方式来扩大销量,提高盈利。市场通过调查得知:若每件童装降价4元,则每天可多售出8件,但若是商场想销售此种童装平均每天盈利1200元,那童装应该降价至多少呢?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析得知童装每降价1元,便可多售出2件,以上问题的等量关系为:单件盈利×每天售出总件数=每天总盈利(1200元),通过此关系,便可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求解。解:设每件童装需降价x元,列式为:(40-x)(20+2x)=1200,整理为x2-30x+200=0,并解得x1=10,x2=20,由此可知,每件童装需降价20元,每天才可盈利1200元。

需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同时,应根据实际的情况或题意来决定方程解的取舍,避免学生列出不合题意的解。

三、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实践性特点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之所以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主要原因是因为其脱离了实际。”由此也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初中生之所以不愿学习数学,主要是因为初中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脱节,数学实践性不强,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提不起兴趣。基于以上因素考虑,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当中,应注重实践性的设计特点。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实践性,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教师应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形式朝着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例如,充分开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谈话等活动,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性;(2)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地学会自我控制,合理地调节学习情绪,以长期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展开独立讨论或是合作前的独立思考,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性;(4)教师需应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将数学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进行应用。

第12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数学;适应性分析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动,翻转课堂逐步进入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而现阶段制约翻转课堂的发展的主要有如下几方面,教师因素、信息技术因素、多维环境因素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深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可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翻转课堂适合哪类数学教学内容

从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可知,翻转课堂的运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因此,教学内容较为简单,无需过多的师生间的交流沟通的章节,更加适用于学生自行观看兴趣较高的视频内容。其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微视频的制作过程中,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专注在课堂上,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诸如:学习《认识几何图形》这一章节,这一章节是初中数学几何部分的入门课,学生在小学期间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相关的几何图形,并且能够计算比较简单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因此,在进行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而其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相关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更多的几何图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感知几何图形的存在。因此,这一章节十分适合运用微视频直观呈现的形式,因此,比较适用于翻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

诸如涉及如何添加辅助线、绘画函数图像和探索图像性质等内容,这一类型的教学则不适合翻转教学这一教学模式。

因此,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在备课阶段应当认真地思考教学内容是否适合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应当充分考虑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适合哪类学生

为了更好地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深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翻转课堂教学理论中的主要观点在于,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和条件下,通过充分的学习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其中掌握学习理论为翻转课堂提供了极为合理的理论支撑,但是,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则要求学生能够有一定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而对于自觉性较差或者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课前独立地观看微课视频,这对于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务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定的补救措施。例如:当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较为重要的时候,而学生的自觉性较差时,教师应当在观看视频前对学生提出相对严格的要求,其中要求应当极为具体,之后,教师再来检测学生能否按要求来完成。而如果大部分学生的自觉性较差时,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计算机教室,教师可以让学生集中观看视频。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提前观看微课视频,其中涉及相关的教学重点,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采取反翻转课堂教学,所谓的反翻转课堂教学是指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结合课堂学习,课后再次观看微课视频。

三、哪些教学环节适合翻转教学

众所周知,翻转课堂教学大多运用在上课前,教师应当提前制作好教学视频以及导学等相关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络服务器上,学生自行下载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进行提前的学习。在学习完视频之后,学生可以自行完成相关的测试题,而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可以留在课堂上解决。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并且制订相关的合适的教学计划,这样便能够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的学习环境。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首先关注初中数学自身的特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为了更好地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深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而除了学生自身的情况特点,教师还应当关注翻转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环节,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新课导入、新知识的学习等相关环节更加适合翻转教学,翻转到课前进行学习,而其中的巩固练习、合作交流等环节更加适合师生面对面地讨论。

例如:在学习《认识几何图形》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上,教师还应当让学生充分的结合课前学习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而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测试,让学生在学习检验、练习提高、总结提问等相关的环节中充分掌握学习难点,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总之,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提升,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较为全新的课题,对于此类新生事物,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其特征、学生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同初中数学学科进行充分的整合,使初中数学教学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初中数学教学的部分弊端,极大程度上提升初中数学学习效率,鼓励学生不断地自学和思考。

而对于教师而言,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恰当地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体会数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充分将信息技术同学科学习相结合,更好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

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