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科学思维

小学生科学思维

时间:2022-04-03 00:1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科学思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科学思维

第1篇

1. 对两种教学现象的思考

情境一:

教师A: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生:今天早上下雨了,我们上学时就要带雨伞了。为了防止鞋子湿掉,我还穿了塑料鞋套。我妈妈骑车是穿雨衣的。我讨厌下雨,一下雨我们就不能去操场上体育课了 ……

情境二:

教师B: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各小组讨论后试着用网状图表示出来。

8分钟后,有一个小组绘制出了 《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的网状图 (如图1)。

在学生绘制的网状图的基础上,教师B根据其他学生的补充汇报,最后形成了一幅网状图(如图2)。

比较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发现:

教师A的教学采用的是问答式的,只限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的教学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的知识结构是比较零碎、零乱的。教师B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手段,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利用网状图进行今天的天气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梳理。这样的教学是通过学生自主建构关系图,在一开始就加入了概念关系之间的层次关系的思考,在思维的难度和深度上都有所要求。教师B以网状图这种学习工具为依托,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比较高的学习起点,同时更能发展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 对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基于思维可视化原理的思维导图被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以来,修订后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引入了多种形式的思维导图,因为它们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工具。为此,我们对3年级至6年级的所有科学教材中的思维图呈现的次数进行了统计(如表1)。

为了了解科学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情况,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30名科学教师作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科学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中存在着如下的一些问题。

(1)忽视思维导图是学生探究学习的生成物这一功能。有30%的科学教师不重视教材中思维导图。为了便于自己的教学,他们经常会出现没有经过研讨就直接把答案告知学生,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是直接用实物投影,让学生抄写一下就行了。

(2)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范围局限于教材。有70%的科学教师会利用教科书上的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但是如何运用这些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学习则存在一定的困难。大部分科学教师在教学上采用教科书上已有的,如果教科书上没有的,就不会自主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了,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教材。

(3)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有80%的科学教师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主要采用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单一的互动过程中再由教师做一些引导、梳理,最后形成一幅思维导图。可以说,思维导图大部分是由教师牵引着完成的,这样的思维导图虽然从某种意义上也是由学生建构的,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性不强,而且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试图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探讨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有效的学习工具切实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二、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应用途径

1. 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师探究式的板书

板书是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示教学重点内容,体现教材结构和构建教学认知程序。大部分的教师板书主要采用大纲形式,以文字为主呈线性结构显现。因为这样比较方便,制作比较简单。如六下科学《放大镜》一课,这是我们采用的原有板书形式(如图3)。

如果教师采用的板书形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教师不必再拘泥于自己的预设,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并推进自己的教学。教师与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对知识的整体结构的把握,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如果用思维导图来展示的教学内容就完全不一样,以下是《放大镜》这节课的板书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用思维导图展示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容易比较,而且便于记忆的特点。通过教师整个思维导图的板书设计,让学生能够看到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尤其是理清了一些概念的层次结构。特别是当有一些有独创性的、生成性的东西,随时可以作为一个节点纳入整个思维导图中来,从而突破大纲式板书的局限性。这样的板书注重了学生的生成,更有符合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有了教师采用的思维导图作为的板书的示范,那么学生也就有了模板,慢慢地就学会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了。

2. 思维导图应用于单元起始课

单元起始课,是各单元教学的开场白。起始课重要的功能就是了解学生前概念和前概念系统,为教师的以学定教做好一定的指向。在现行的科学教材中,一个单元往往就有一个核心概念,而且整个单元就是按照这个核心概念进行由浅入深地组织教材内容的,这个核心概念起着提领全单元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了解一下学生对这个核心概念的了解程度。在起始课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展示并暴露学生的“前概念”或者“前概念系统”。

例如五上科学《光》这个单元的起始课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个手电筒,然后提问:“对于光,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试着用气泡图的形式自由绘制自己所知道的“光”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气泡图梳理引导板书展示以“光”为中心的网状图(如图5)。

这样,教师就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

初始想法,并以此确定教学的起点、重点

及难点,以便在后续的每一个课时中有

所侧重,帮助学生修正错误的认识。让

学生带着一个个问题进入整个单元的学

习,产生的效能是非常巨大的。

第2篇

关键词:培养科学素养 兴趣质疑 探究创新

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是新时代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科学课和校外科技小组是小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主阵地,是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对于小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提高小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源泉。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讲:“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满足小学生与生俱来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兴趣将成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力,同时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良师益友。

二、提倡学生大胆质疑,营造积极学习课堂氛围

我们教师要积极创设师生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还要去理解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尊重学生对知识不同的理解和想法,形成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不必要的紧张心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问题,大胆提出心中的疑问,不仅要质疑自己所认识的知识,还要敢于质问学习伙伴和教师,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课前准备好教具和教学实验仪器,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境,营造愉快、和谐、幽默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进入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开展丰富的科技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途径。我们还要注重课下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实践小知识,要教育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问家长、教师、同学;告诉小学生知识是日积月累的,就像高楼大厦一样先把基础打好,才可以建设我们见到的高楼大厦。

四、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是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新课标提出: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利益一切有利机会,为学生构建一个参与学习的平台,力求把每一节课都变成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创新意识的舞台。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善于想象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以表象为基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表象,通过表象展开丰富、合理、深刻的想象;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的想象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进行。为此,教师要在传授有关自然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

其次,创新思维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主要是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训练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教学过程中学生若能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这是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的表现,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教师应及时给予于表扬,鼓励他们独具匠心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尽管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处于较低的层次,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创造,教师不失时机的激励,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还能树立学生坚持自己观点的信心,培养敢于向权威质疑的精神。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和校外科技小组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并非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以他们的自身知识和经验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培养他们去学科学、用科学,那么就一定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涛.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0(11): 34.

[2] 李顶凯.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认识[J].考试周刊,2012(2) : 14-15.

第3篇

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融入,让小学科学教师认识到扩展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有效的教学,会让学生知道在课堂上应当做什么,思考什么,怎样思考。引导小学生科学思考,促进小学生学习行为严谨化,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重点。加强对教学效益的关注,远远重要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明确严谨的教学态度,促进小学生科学思考才是科学学科发展的王道。

一、培养科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科学思考

关注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科学思考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小学生认可科学学习,找到科学学习的乐趣,才愿意花心思去思考问题。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对科学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的科学学习难度降低。另外,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堂导入准备,通过有趣的课堂导入活动,让学生形成科学化思维。教师也要注重人文知识的讲解,为学生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怀得敬佩之心去学习科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观测天气》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开课时为学生讲一讲对天象观察做出过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像张骞、高鲁等,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敬佩之心与好奇之心,提出问题,让学生像天文学家一样进行思考。像“什么样的现象出现说明要下雨了?”这样的问题可以起到一石激起三层浪的效果,无论是谚语还是生活经历,都给小学生提供了答案。在学习中,教师在恰当的氛围下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小学生深入思考,怀着对天文学家的敬佩感科学思考问题,提高思考成果的准确性。

二、加强科学生活结合,引导学生科学思考

科学学科的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让学生具有科学知识的学习真实感。生活科学的教学理念,是一名现代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理念之一。从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为学生创设情境建构科学学习氛围,会让小学生融入到科学课堂中,更可以使小学生感受到科学学习的重要性。从生活出发,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得情境效应去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小学生建立起科学学习的自信心,是于课堂中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思考的重要手段。让小学生思考,需要为其指明思考行为的切入点,给学生逻辑的起点,让其严谨、认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讲解《巧用绳》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生活中为学生找一些应用绳子的例子。像学生的鞋带、捆书的绳子、扎辫子的绳子、挂窗帘的绳子,这些都是小学生在教室中可以看到的实例。教师利用这些实例的呈现与分析,为小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小学生对生活中的绳子应用实例进行思考。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更容易将课本内容与生活融为一体,严谨地看待生活中的现象,用科学知识去观察、解释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下,小学生会思考出包扎礼物盒的绳子、系蝴蝶结的方法等,生活会引发思考,科学会让学生科学地思考。

三、创设开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科学思考

开放的课堂氛围,对于小学生科学思考积极性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中,学生过多地听取教师的思考成果,没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调动。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科学且积极的思考,教师要学会放手,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发言,通过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享受到科学学习的乐趣。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多与学生沟通,在课堂中开展丰富的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活动,让孩子们在活跃的氛围下启动与应用自己的逻辑。

比如在讲解《我为植物做什么》的时候,教师可以就身边破坏植物的行为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行为的错误性,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植物观。当课堂氛围因为师生交流而得以和谐、开放之时,教师要提出“我为植物做什么”的主题,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促进学生科学思考。学生放飞自己的思维,开拓自己的思考之路,才能得到更多正确的结果。一些学生提出要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经常帮助家长浇花,提醒身边小学生认识到破坏植物的错误等,这些经过科学思考而得到的结论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成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成果。

结语

第4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方法

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而处于不败之地位的关键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强盛不衰的永恒动力。现今国际社会,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归其原因重要的是在各个领域的新突破,新发展。要想有新突破、新发展,拥有创新型人才就成了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应时代要求培养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创新人才。小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要充分给予小学生思考的空间,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其主体意识,使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一、创新是原有知识体系的发展

很多人认为创新是对原有知识的否定和摒弃,我觉得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要想有创新必须在有强大的知识体系作为后盾的基础上,才可以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的想法和观点,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和捏造,不是天马行空毫无依据。任何毫无科学依据的创新只能是空想,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对传统教学进行扬弃,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空间;在评价上,要注意尊重差异、鼓励创见、宽容误想,为每一名学生创造创新的条件,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创新并不像苹果落到牛顿头上,万有引力就发现了这么简单。试想假如牛顿对物理知识一片空白,目不识丁,他怎么能因为一个苹果就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呢?创造型思维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它应该有强大的知识体系、完整的科学依据作为基础。我们要教育小学生首先把已经成形的语文知识体系领悟透彻,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创新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毫无意义。

二、创新要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过去的课堂模式往往是填鸭式教学,小学生没有主动性,教师却讲得津津有味。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弊端。创新型思维的培养首先是要打破传统的僵化的模式,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只有拥有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拥有了对知识的渴求性,才有可能激发创造性思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进行讨论、研究、争论,这样有利于减轻小学生学习的精神负担。这样课堂上,小学生把老师当成同学或者朋友,教师完全退到和小学生一起探究的位置,教师视具体教学情境启发小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充分调动积极性,挖掘他们身上潜在的创新思维的萌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想象的乐趣和创造的乐趣。

三、敢于质疑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提问题,这样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对未知的探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问,小学生答,而是更多地鼓励小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让小学生预习、自学、反思。在预习、自学、反思中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或者就一些很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小学生辨析,多角度认识某个知识点。这样小学生会渐渐学会提问。当然所提问题要让他们尽量做到观念新,见解广,有一定高度,与众不同,让问题充分表现自身特点,体现竞争能力。教师对小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辩证分析,争取做到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就会使小学生在不断提问质疑中发现自身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充足的时间是创新思维开展的基础

教师要想在语文课堂上挖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潜力,就要有的放矢,灵活机动,并且留给小学生充足的自己动脑的时间和空间,使小学生在有效的时空内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想象、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备课时每一节课都要预留出小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时间,不能过于仓促。如果课堂时间大部分用于老师讲解知识,而毫无小学生灵活机动的思考问题的时间,那么创新思维之花必将枯萎。

五、创新性课堂是创新思维的前提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在思考中,不仅提倡方法越多越好,而且提倡越独特越好。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要培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尽量引导学生突破定势的约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要尊重他们不同寻常的提问、想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性课堂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点拨下,小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特别要培养小学生的独创精神,方法多样,可以分组讨论,可以组织辩论,也可以走上讲台演讲,等等。发散思维时,教师尽量不要规定谁对谁错,每个同学的观点都应该予以肯定其中独特的地方合理的成分,让他们体验到思考的乐趣。从而让他们自己定向,多活动、多参与,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加积极地探究,逐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创新的气氛,轻松和谐,小学生会从中受益,创新思维能力大大增强。

六、教师的创新思维是小学生创新的保障

思想僵化、古板、守旧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小学生。我一直深信:“要给小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师创造性地教才有小学生创造性地学。基于此,教师必须拥有强大而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思想上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思想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潜移默化,游刃有余,不断挖掘小学生的潜力,发现他们身上的创新思维的萌芽,进而鼓励激发并让它们充分展现出来。教师特别要尊重他们的思考和劳动。对后进生应采取亲近、鼓励和信任的态度,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总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效的高低,更直接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和成败。小学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思维方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贾玲.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

[2]董雪.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1).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 教学思考能力 培养 兴趣 生活

一、前言

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创新教学思想融入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小学科学教师开始扩展科学学科的教育目标,认识到培养学生科学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在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思考,让学生了解应当如何思考,促进小学生思考行为的科学化与严谨化。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思考的技巧,才能让科学教学目标得以达成,实现全面发展。

二、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思考能力的现状

在科学课堂中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是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的职责,也是让科学课堂教学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力度还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如下:

(一)教师缺乏科学思考能力的培养意识

教师是否重视小学生科学思考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对于小学生科学思考能力形成的影响大小。如果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小学生思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又怎么根据教学内容去组织有利于小学生思考能力形成的活动呢?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缺少对于小学生科学思考能力培养的意识,科学学科没有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一直被当作可有可无的学科对待。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小学科学教师也无法正视自己的教学工作,只是将科学课堂作为传授课本科学知识的地方。教师不组织小学生观察科学现象,只在意科学知识的灌输,没有为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小学科学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程序与方法。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对课本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课本上文字化的科学知识,通过熟悉而完成机械化的记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氛围是沉闷的,学生的思维灵活度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思考能力的形成。课堂互动活动的缺乏,也让小学生没有思考的动力,小学生没有机会表现自己,即使思考了也没有任何回报,就不愿意进行自主思考。

三、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思考能力的方法

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提高学生思考水平的重要课堂。针对小学科学学科的内容,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快速形成。

(一)培养兴趣,促进学生科学思考

对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会让小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利于其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小学生认可科学学习,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只有小学生具有科学学习的兴趣,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才愿意动脑筋去思考。当代小学科学教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开发,结合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欲望,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降低科学学科的学习难度。在教学中,教师要丰富课堂导入的形式,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处于思考状态,在兴趣得以激发后,在课堂的其他时间进行有效思考。

比如在讲解《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做一个小实验,取同样大小的一块塑料和一块铜,将它们放在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的结果是铜块下沉,而塑料漂浮。面对这样的现象,小学生一定会心存疑问,会问出“为什么”。这时,教师就针对小学生疑问的心理,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小学生会积极思考,思考能力也会逐渐形成。

(二)结合生活,促进学生科学思考

小学科学内容相对简单,且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就要让他们认识到科学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促进小学生建立起生活化的科学学习观。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取一些教学素材,在课堂中给小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有利于教学趣味性的增强,更能让小学生获得科学学习的信息,乐于思考科学问题。

比如在讲解《种植我们的植物》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种一种他们喜欢的植物,一边学习,一边种植。学生要将课堂内容应用于实践中,就需要进行科学思考,将知识转化为行为。结合生活的科学教学,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活跃氛围,促进学生科学思考

开放的课堂氛围,更能够促进小学生积极思考。科学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教师要多与学生互动,在互动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

比如在讲解《云的观测》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不同的云的照片,让学生看云识天气;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给予学生积极评价,让学生找到思考的动力。互动中形成的开放的课堂氛围,会让小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思考更加科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利用师生互动,让小学生发现值得思考的内容,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会让小学生意识到科学学习的乐趣,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享受者。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改革小学科学教学模式,让科学课堂教学满足当代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才能让科学教学成为小学生认识美好世界的一个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思维启发

《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真正走进新课程,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从小学数学的学科构成来看,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启发、培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一种思维的过程;思维方法的运用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启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数学思维方法的启发不够重视,大多只是重视机械地教学数学知识,而忽视了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启发和培养。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思维启发不够重视的表现有:重结果,轻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重教师“一言堂”,轻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和研究;重标准答案,轻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这一系列灌入式的教学方法的存在,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反思的。启发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原动力,也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不竭源泉。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定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好奇特性,保护他们好奇心强的优点。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运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发问,并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解决自己、教师、同学提出的问题。此外,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更培养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而是应该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生活中的实际素材或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析、一起讨论、一起解决。这样,小学生在认识生活、感知生活的同时,学到了应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更培养了他们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民主开放,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死板、严苛、偏心、凌驾于学生之上时,小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将被教师所限制、压抑,甚至扼杀。因此,只有当教师对学生民主开放,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时,才能真正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锻炼思维能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民主、平等的氛围里,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健全他们的人格。

四、注重观察和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实物,或演示教具、实验、制作等,直观操作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数学定律、概念、法则等有一个清晰而直观的认识,有助于他们真正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并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发展。此外,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和培养放在实践和平常的训练当中,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年级的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上有不同的任务,但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小学一年级抓起,贯穿到每一节课中,无论是学习新知识、做练习,还是复习巩固已学知识,都要根据具体内容有意识地把思维训练放在平常的学习之中。

五、运用新的思想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启发,还应该运用新的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化归思维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整体思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以上思想方法,对小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启发和训练,不仅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他们能快速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能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以上思维方法只是教学过程当中,较常用到的一些方法,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将更多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知识广、善思考的人才。数学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学科,数学的发展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也能促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也是基础阶段,在小学阶段就培养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有意义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的运用需要数学,数学学习更离不开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启发和培养应贯穿始终。小学数学教师应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并有长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为他们创设积极、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思考,不断地掌握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春国,《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天地》,2011(12)

2.曹平,《小学数学思维教育机制》[J],《教育科学》,1995(2)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现状;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1673-9132(2016)30-018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121

小学科学课程在全国各个区域均在实行,但由于不列入考试范围,它没有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通过分析它的现状,发现它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待解决。下面我将针对小学科学课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现状

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效果不明显。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专业的科学教师资源有限,甚至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没有专业素养较高的科学教师就无法正确引导小学生走进科学的世界。另外,学校的科学技术设备资源有限,这不仅仅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外,小学科学课程中,学校的重视度不够也是限制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原因。一味地以教师为主导,将会限制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现状,我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类。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科学课开展取得的效果不明显的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学校和教师的不重视。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并不列入考试的大纲,学校理所当然的就忽视这门课程的存在,而把语文、数学当作是重点。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其他科的学习成绩和效率,对科学课程的学习也就从繁就简,对课本进行简单的介绍,并不做深入的理解。小学生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由于教师的不重视,他们对科学课程的学习也没有太多的兴趣。

(二)科学教师的缺乏

小学科学课程由于不受重视,学校对科学教师的招揽也受到很大限制。大部分科学教师是由数学、语文教师兼任,他们没有科学的理念,只能照本宣科,对实践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无法解答;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科学知识有限,也无法给学生进行答疑。因此,造成了小学生科学课程的实施困难,使得小学生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

(三)科学设备资源的有限

科学课程必然离不开科学实验。科学实验的进行需要用到实验室、实验仪器和设备。由于小学生自身能力不足,容易使科学器械损坏,造成很大程度的经济损失,因此,学校不开放实验教室,而是单由教师从实验室取出器材进行讲解。小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事情,如果一味地让他们听教师讲解,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得到集中。

(四)课堂氛围单调

现在的小学科学教育中,大部分教师往往采取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方式来授课,而小学生则端正的坐在座位上认真听教师讲解。课堂气氛单一,这种方式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使得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全面,不容易理解所学知识。这还会造成教师反复讲解,费时又费力,而且学习效率不高。课堂气氛也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会增加学生和教师对科学的探讨兴趣。

(五)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授的好坏是课堂的重点。科学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科学讲究的是人人参与,动手能力的提升是科学课程的目标。现在的小学科学课程中,仍旧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讲解内容对所学科学知识进行想象。科学讲究的是真实性,它具有一定的凭据,如果只是单一的讲解,而不注重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将不会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主要应对措施

(一)加强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视

要想使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首先要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只有提高了重视程度,学校才会加大力度落实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工作。学校将会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带动爱科学、重科学的节奏,让学生在科学浓厚的氛围里,潜移默化的提高科学创新精神,使小学科学课程发挥一定的作用

(二)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面至关重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对学生的负责。专业的科学教师能够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课程和理论知识课程。并且在学生产生疑问时,能够运用专业的、真实的、合理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解开疑惑。提升专业素养的最直接的方法即是对教师进行培训。

(三)增设科学实验设备

科学课程中实验环节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里,学校对小学生不够细心破坏实验器材的问题尤为重视。我认为,只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严格遵守纪律,将不会发生这种现象。另外,开放实验室,让小学生在真实的科学环境中实际操作,亲自实践,对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尤为重要。

(四)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对小学生的影响十分重大。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过短,将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也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五)实现从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教学活动

新课改以来,我校就一直沿用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该套教材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编写,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符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总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结构合理,插图新颖,习题适当,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操作性强,数学思想渗透高,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性好,教师完全可以立足教材设计高效教学活动,充分发挥锻炼和养成学生思维的作用。

一、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逻辑水平和抽象程度,反映在小学生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中,且小学生展开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需要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小学生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的组织。(1)小学生应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思维形式,开展思维活动,并在思维活动中紧扣“引入+形成+深化+构建”四大环节,对所学数学基本概念进行强化。且在小学数学数量关系、运用练习、算理分析和几何知识分析中,对小学生概念运用、判断以及逻辑推理进行有效训练;(2)在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其真正置身于数学知识分析、比较、综合学习活动中,对数学思维进行概括、抽象、系统化、具体化的锻炼。

二、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准确性和速度,笔者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下列措施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1)充分利用综合性较高的组合图形、复合应用题和混合运算等数学情景,对小学生直觉思维进行训练,具体办法包括瞬间综合训练、总体观察训练、预见训练、切入训练和假设验证训练等;(2)组织开展针对性的数学学习训练,如,听算训练、视算训练、口算训练、应用题列式、强大竞赛训练等,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简算、速算的要领,增强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3)加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设计并开展针对性强的练习,帮助小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实现数学知识“动力定型”。

三、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开展的角度选择、方法应用、过程开展等方面的灵活性。笔者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下列措施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1)可逆性训练。在教学中立足小学生数学已学知识,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启发,引导小学生自学新知识,利用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练习题,分析题目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顺逆关系,引导小学生对练习题进行正、反方向的穿插思考;(2)变通性训练。在教材习题练习中,引导小学生从多角度数学思维出发,对题目中存在的代换、转化、恒等变形、假设等条件进行变通训练;(3)沟通性训练。在教学和习题训练中,教师应对数学学习中的思路和知识进行沟通联系,引导小学生熟练沟通训练。

四、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独特性、新颖性和发散性。笔者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教学,引导小学生趋向创造力“最近发展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在数学新知识教学中,教师鼓励小学生从多角度获得新知识,拓展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培养小学生质疑问难和思辨争议的学风;(2)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一题多变、多编、多议、多解、多验的习题,对学生发散思维进行训练;(3)利用多样化应用题,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进行基本扩散训练,如,数量关系逆向思考、基本思考方法训练、多组合问题训练、新数量综合训练等。

小学数学虽然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但是学科自身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及养成,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有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中,鉴于小学生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之间相互制约、联系,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交叉效应,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作用,锻炼及养成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 要】 文章以笔者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着重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创设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小组合作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创设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加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更科学、有效地发挥小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小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在促进他们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引入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对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创建科学、合理的合作小组,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为了充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首先要科学、合理地进行组员分配,保证每个小组的小学生不论是在性格特点、学习成绩还是思维能力、性别差异等各个方面都要相互均衡,从而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次,要进一步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并选出有能力的小学生分别担任组长或副组长。作为一个小组的指挥者,不仅要能够领导组员进行讨论、学习和交流,还需要对组员的观点进行总结,进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提高学习的效率。此外,对于年龄偏小、自控力较差的组员,组长还需要树立起威信,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积极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而对于学习小组组员职责的明确和分工,则可以让一部分小学生负责组织讨论,一部分小学生负责回报讨论的结果,另一部分小学生负责管理小组内的纪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来,并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正常、有序进行。

2.创设科学、严谨的问题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探究品质

只有创设科学、严谨的问题情境,才能够有效地引发小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对改善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与效率非常重要。具体而言,就是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密切联系数学科目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创设出科学、严谨以及切实可行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方便小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数学知识。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小学生“观察物体”这一节内容时,如果让小学生回答从一个特定角度观察某个形体能观察到几个面这一问题,小学生的回答必然是不尽相同的:可能是1个,可能是2个,可能是3个,也可能是4个。对于不同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可能都会认为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是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去说服他人。而如果数学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答案的话,不仅不能让小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甚至反而会限制他们的想象能力,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此时,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小组的小学生都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和思考去发现和探究问题。通过组内的积极讨论与交流,小学生们很快就能够得到正确地答案,即从一个角度去观察物体最好能看到3个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和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快乐地氛围中更好地学习。

3.掌握讨论的时机,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

为了激发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散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掌握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讨论时机。首先,要处理好小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学习数学时仍然要将小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放在首位。只有当小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数学难题时,才指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其次,在教学课堂上遇到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时,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对于此类数学问题,会存在多种解题方法,只有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多的找出解题方案,发挥集体思维和集体智慧的效果,从而提高小学生解答此类题目的效率。

例如,小学教师在教授圆的面积这一节内容时,由于它是小学数学教程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内容。所以,教师应该通过组织小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圆面积的理解。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小学生们以分组的形式讨论应该如何有效进行圆的面积计算,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而由数学教师对小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然后在他们讨论的基础上讲解这一节数学内容,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通过小组合学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小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更好地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让教师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还能提升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科学、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增加课堂氛围的趣味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敏.关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6)

第10篇

一、精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

1、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潜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如数学教育家马明在观看电视转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赛时,从场地工作人员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宽的拖布把整个场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长路程的问题,并用化归法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长度)转化成了场地面积来计算,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或不屑一顾的事,却是数学家运用数学的良好机会。足见一个高素质的数学工作者具备不失时机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2、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宜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

4、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二、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小学生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从数学的发展史观上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小学生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加强小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中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化归、函数与方程、符号化、数形结合、集合与对应、分类与讨论、运动与变化思想等,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等恒等变换方法,换元法、对数法、判别式法、伸缩法等映射反演方法。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3、生理心理素质教育

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完善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策略的辩证应用。

(2)非智力素质是数学家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第11篇

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反映出其自身的思想认知水平和思维,这是衡量小学语文综合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承担着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认知教育。对于小学生用词造句、语言词汇、形象思维及逻辑思维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小学生的语文写作教学在目前仍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大多数情况是,教师花费了大量心血,却收到的写作教学成果甚微显著。

1、小学生目前写作的现状及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生目前的写作状况令人堪忧,对于写作课仍然脱离不了对范文的抄袭和依赖。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对于小学生来说,课业非常繁重,平时在课下没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和写作,在写作中往往缺乏素材,对身边现实存在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其次,小学生在写作课和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地写作训练,对于表情达意内心中往往找不到准确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有时候会出现表述错误或不恰当。最后,小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写作态度和方法,对于写作只是应付教师的,当做作业来完成,没有对写作抱着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认识。

对于小学语文写作和教学,教师应培养小学生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运用正确的简体字写作,同时积累正确的知识和学习,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对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丰富的联想和纯正的思维,对其思想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会使他们对现实认真观察,对事物采取新颖的思考,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习惯。同时,鼓励小学生大胆地质疑,养成一种独立的批判精神。

2、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教师可采用科学合理的命题作文,对小学生进行辅导和教学,使小学生能够有自己选择权利,如半命题的方式,教师确定写作的核心内容,同时也降低了小学生的写作要求。教师在写作课堂中对命题作文的教学,首先要对命题有严格的把握,对小学生进行辅导和帮助,采取讲读范文和优秀句子,对写作的内容加以有效引导。使小学生能有迹可循、有章法可遵从,小学生对教师规定的写作循序渐进,慢慢地养成了写作的良好态度,对记事和叙述有了更多表达和理解,慢慢地从口语表达,到能够顺利地进行书面语的书写。

通过对学生正确的感情引导,使小学生能够贴近生活地对写作有新的认识。教师可利用小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熟悉,教导小学生利用发生在生活和身边的小事,进行观察和回忆,教师给予有效的引导,使小学生能够关注家庭、感受到父母的亲情,从口语化的表达,转入书面语的写作,自然而然地写出了心中真实的想法和认识。在学校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同学之间的亲密友谊,都可以使小学生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教师可引导小学们从真情实感方面对写作进行把握,找到一个合适的题材,进行思考和回忆,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使作文的文辞富于亲情、充满灵性,从而打动读者。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显著提高。

教师要多培养小学生写作观察能力,对于写作,更多的是通过小学生内心对事物和人物的认识,心中有大致的轮廓,进而表达出来的。教师要教育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和社会,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带着小朋友们去公园和动物园,仔细观察大自然,让小朋友从中受到启发,对生活和各种事物的积累,挖掘生活中的经验,使小学生在观察生活和社会时,悟到了一定的道理,体会到了许多认识。在写作的时候,能够不假思索地提笔直写,仿佛心中自有文章,一气呵成。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允许对小学生进行作文的套路和模式进行过分强调,以免陷入作文教学和作文认识的误区。

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提高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是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对写作充满激情的演讲,要在课堂上讲解写作使充分调动师生间的互动,使小学生们踊跃说出自己的心声。同时带领小学生体验生活,观看电影,以及多媒体资料等,使小学生爱上写作课,充满趣味。教师在对小学生的作文要多加鼓励,激起他们的写作信心。从中培养小学生立志将来当一名优秀作家的理想。教师也可通过要求小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来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显著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生学习 有效性 原因 策略

数学是培养孩子理性思维以及抽象思维的必要科目,是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有效工具,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常由于自身以及外界各方面的原因而处于效率较低的学习状态中,对数学学习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来推动其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作为小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提升小学生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以关注和重视的事情。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其理性、抽象及逻辑思维的发展刚刚起步。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常会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产生的难度而感到手足无措,从而造成自身数学学习兴趣的降低,影响了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及有效应用。

2.就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状况而言,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难以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纷纷提升了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视程度,然而,小学数学教师依然无法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实现对于小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数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状况,这样就导致了小学生学习中教师指导作用的缺乏。

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不单单是一门抽象理性的知识,它还是人们开展工作、学习和生活一定会用到的应用型工具。因此,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1.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推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有效应用。相对于独立自主的学习和探索而言,小学生更偏爱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积极与自己的同学一起去寻找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往往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等的不同,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帮助他们制定明确合适的个人以及团队的学习任务,然后对他们在学习中的疑惑进行恰当引导,这样一定可以实现数学学习有效性的提升。

2.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小学生进行学习。小学生的抽象理性思维能力比较薄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推动数学知识从抽象逻辑到想象具体化的转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对于知识的认知,而情境教学方法便是这种转变的有效策略。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认识“秒”的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新年倒计时的场景中,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抽象概念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一秒钟的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