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3 09:47: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兴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澳大利亚电信研究员 Arjun Jayachandra
在接下来的10年中,现在的新兴革命性技术将成为主流技术。“新兴技术”是指现有的(处于实验阶段或在早期采用者中使用)但尚未在大众中普及,因而至今其革命性影响仍未显现的技术。“主流”一词是指大多数人口常用的技术。现在的主流技术如万维网和基于互联网的固定和移动宽带通信。
通常,一项新兴技术是否成为主流技术很难预测,因为这取决于人类行为。艾萨克・牛顿曾说过:“天体的运动可以计算,但人类的疯狂无法计算。”但本文的目的并非预测哪些技术会成为主流技术,而是探讨某些新兴ICT技术对社会的潜在影响。为此,假设本文中涉及的新兴技术都将成为主流技术。
提出假设
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说明这些技术的发展,而是提出这些技术将满足性价比预期的合理假设。
相关技术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沉浸式通信:以媒体为中心的宽带网络承载的高清视频和高保真环绕立体声提供的逼真的“远程呈现”体验。
人工智能:有助于开发出全新的能力,如自动驾驶汽车,以及基础设施系统(如公路)优化。
本文的重点是技术对通行能力(特别是主干道系统)的影响。对任何发达经济体而言,公路都是一项巨大开支。2009年,澳大利亚投资超过200亿美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工程项目不仅成本高,而且工期长且极具破坏性,因此政府必须确保按实际需求进行道路工程建设。因此有必要了解未来对道路通行能力的要求以及是否可利用数字技术减少对新基础设施的需求。
技术如何影响公路需求
我们采用了两步法来评估技术对公路需求的影响。首先,根据对人口增长和人均汽车保有量的预测,推断2010至2050年四十年中道路通行能力的增长。其次,设想了由下文所述技术发展得出的推断结果的变化,其别考虑了三种可能影响预测结果的技术趋势。
分享型经济
所谓“BroMoSo”技术(宽带、移动、社交媒体)的兴起导致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而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引发社会的变革。近十年中逐渐形成了分享经济模式,例如Airbnb、Zipcar和Uber。个人消费者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他人分享个人资产,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率。
显然,分享经济可能会影响汽车保有量,因为人们越来越觉得没有必要买车,因为他们可以通过Zipcar或Uber服务分享他人的车。虽然现在分享对汽车保有量的影响还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分享经济不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建模。
远程办公
更价廉、清晰度更高的屏幕,可穿戴显示器(如Occulus Rift或Microsoft Hololens)以及无处不在的固定和移动媒体宽带有可能实现全国的网真连接,从而协作不再局限于办公室环境。这无疑会推动远程办公的发展,进一步降低公路的使用,特别是在高峰时段。高峰时段的需求是所需的主干道通行能力的关键决定因素。
自动驾驶汽车
自动驾驶汽车以机器速度做出反应,比人快,因此对道路系统有显著影响。
仅在10年前,全自动驾驶汽车还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但现在Google已开发出自动驾驶汽车,且已在加利福尼亚无事故行驶超过100万英里(除了两起小事故,而且都是由驾驶员而不是自动驾驶汽车本身造成的,一起是由后方尾随车辆的司机引起的,一起是在人类驾车时造成的)。
自动驾驶汽车对道路系统有显著影响,因为这种汽车是靠机器做出反应,速度比人快,从而既可避免事故的发生,亦可增加道路容纳的车量,因为无需与前方车辆保持一定的行车间距。这样就可以形成公路列车(即以数十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与前方车辆保持几英寸的距离),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如上所述,自动驾驶汽车可利用技术和通信避免事故的发生。
事实证明,现在90%的交通事故都是人为过失造成的,因此自动驾驶汽车可显著降低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目前,澳大利亚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年均1200人。除了造成死亡外,每年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约50000人受伤入院。所以可以合理地假设,全自主自动公路系统可避免近90%的伤亡率,每年约挽救1000人的生命,避免45000例重伤。这可减轻医疗系统的沉重负担,更无需说其他影响了,如社会服务和警力资源浪费。
自动驾驶汽车的可行性已得到证实,汽车制造商竞相建造和销售自动驾驶汽车。根据最近一系列的公告,可以预期全自动驾驶汽车将于2020年左右推向市场,而在此期间,汽车制造商已在生产的汽车中逐步引入自动驾驶的一些关键环节,如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车道辅助驾驶、自动泊车、防撞自制动系统等。
当然,新的全自动驾驶汽车大规模上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消费者报告》称,汽车平均使用年限约为8年或行驶里程15万英里(约合24.1万公里),超过这个年限还可继续使用15年左右。但亦可在现有车辆上安装自动驾驶装备,例如Cruise公司正在测试的那些设备。由于自动驾驶汽车显著的安全性优势以及对社会的益处,有理由预期发达国家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的某个时间开始只接受自动驾驶汽车登记。在这种情况下,自动驾驶汽车可能比自然发展条件下的预期更快推出市场。
假设敏感性分析
本节旨在测试以上讨论的技术发展趋势将影响道路通行能力需求的假说。我们在分析中提出了一些简化假设,详见下文。但分析以参数为基础,从而可以测试对假设的敏感性。
还需要注意的是,分析仅以汽车对主干道的影响为基础,而没有考虑运输和物流系统的影响,因为可以合理地假设高峰时段通行(高峰时段通行能力决定所需的公路规模)的主要是通勤车,而不是卡车或公共交通工具。
以2014年的通行能力为基准对道路通行能力进行分析。所有结果均表示为这种能力的倍数。其中分析了四种不同的情况,具体如下。
不作为
以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澳大利亚人口预测为基础,其中提供了整个21世纪每年的人口预测数字。
除了人口增长,还有必要了解随时间变化的汽车保有量水平。我们采用了西门子2011、2020和2030年的数字,并以此为基础采用线性外推法预测了2009到2050年的汽车保有量水平。这些数字显示人均汽车保有量从2014年的人均0.76辆增长到2050年的1.21辆,这肯定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基于上述数据,可以估算出到2050年因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满足新增车辆通行所需的额外通行能力。其中假设车辆和道路运营方式不变,需求模式不变,因此此曲线称为“不作为”。
这条曲线是与下面考虑到技术对交通量需求影响的三条曲线进行比较的基础。
分享经济的影响
每增加一辆共享汽车,路上就会少12辆车。
所做假设是汽车共享将导致汽车保有量下降,因为使用共享汽车比完全的汽车保有更划算。SGS经济规划咨询公司针对悉尼市开展的一项研究估计,每增加一辆共享汽车,路上将减少12辆汽车。
有关汽车共享的数据很难采集,而且不仅受到需求的影响,也可能会受到共享车辆可用停车位的限制。但如果不再保有汽车的人们共享其停车位,后一个问题很可能得到解决,所以在计算中未将此作为限制条件。
SGS的研究显示,迄今为止在悉尼市汽车共享的采用率很低。因此我们假设,到目前为止分享经济尚未对汽车保有量产生影响,但自2015年起,人均汽车保有量将比前一年下降0.5%。我们最初的估计假设的相关年份人均汽车保有量(从西门子研究中得到的上述推断)亦下降这一百分比。
远程办公的影响
像其他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一样,在道路通行能力方面的投资由高峰时段需求决定。
远程办公有助于降低高峰时段的需求。关于远程办公的数据极少。IBM委托IBIS World制定的报告指出,每8个人中平均就有1个人在任何给定的工作日在家办公。但对于既在办公室也在家办公(而不只在家办公)的人数尚不清楚。将12.5%作为2015年远程办公人数的起始点,并假设这些人平均每周有一天在家办公。我们推测,到2050年远程办公的人数将翻一番,达到劳动力的25%,且平均每周有三天在家办公。然后应用线性外推法来确定高峰时段交通量整体下降水平。
自动驾驶汽车的影响
本文重点讨论主干道的通行能力。假设主干道每个方向有三个车道,道路通行能力由每车道可行驶的车辆数量决定。
根据Fehr&Peers交通规划顾问进行的一项研究,我们假设以当前的车辆,每车道每小时通过的车辆数(VPHPL)为2000辆。这项研究表明,自动驾驶汽车专用车道上车辆排列更加紧凑,通行能力可增加一倍, VPHPL达到4000辆。
自动驾驶汽车打入市场的速度取决于技术进步和监管的影响。对于后者,自动驾驶汽车的适用法律仍在制定之中,但由于潜在的健康影响,我们认为政府可能会在此方面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对于此研究估算,我们假设首款全自动驾驶汽车将于2020年推出,而在接下来的20年(利用线性插值法)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率将达到100%。
显然,在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率达到一定水平之前,不可能所有车道都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因此我们在建模时假设三车道公路数是普通车所需公路数与自动驾驶汽车(有专用车道)所需公路数中的较大者。假设自动驾驶汽车专用车道为零条、一条、两条和三条重复建模。而后以此确定引入专用车道的最佳时间以及所需公路条数。由于这一程序,因此曲线并不平滑,因为每增加一条自动驾驶汽车专用车道,通行能力会显著下降。
引入影响因素结果对比
如上所述得出的澳大利亚道路通行能力的增长(以2014年的值为基准)曲线如图1所示。
从图1曲线中得出的第一个,也是最令人震惊的结论是:如果采用维持现状的“不作为”方法,那么未来35年对道路通行能力的需求是现有能力的2.5倍。但在分享经济、远程办公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共同影响下,2050年的道路通行能力水平与今天大致相同。
分享经济和远程办公都有助于使增长曲线趋平,但对通行能力需求的影响最为显著的是自动驾驶汽车。
在过渡阶段,虽然自动驾驶汽车逐渐渗入经济,需要继续发展道路通行能力,达到2014年的155%,预计将于2033年达到这一峰值。此后,由于引入自动驾驶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专用车道,道路通行能力需求会显著下降。
引入自动驾驶汽车的速度可受到监管的影响。
如果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速度可以放缓(从2020至2050年的30年间),那么2050年所需的最终通行能力几乎不会受到影响,但在此期间,需要建设更多的道路通行能力,以满足过渡阶段的需求(如图2所示,最大通行能力将达到今天的181%)。
最后,鉴于因分享经济导致人均汽车保有量下降的估计的特定性,这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不当影响。因此,我们将路上行驶车辆的速度减半,降至0.25%,以此来测试假设的敏感性。结果如图3所示,再次表明,这对整体结论的影响微乎其微。
关键词:新兴技术;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激励
一、新兴技术面临的人力资本挑战
1. 不寻常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新兴技术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不寻常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较低的“命中率”。在新兴技术领域,通常如果一个公司扣开了新兴市场的第一扇大门,其他的公司就只有选择退出。基于此,新兴技术企业需要对技术和市场变化都迅速作出反应,并有效处理由此而涉及到的人力资本问题。
2. 回报的潜在性。与高风险性同时并存的是回报的丰厚性和潜在性。一项新兴技术,从发现、识别、评估到实现产业化,并最终在市场中完成价值创造,通常都需要若干年的时间。对公司而言,则是需经过若干年的投入后才能获得第一笔收入,投入包括研发试制投入,以及市场沉默期的持续推广投入,而当公司一旦以适当的产品扣开适当市场的时候,新兴技术也就会产出丰厚的利润。
3. 成长的不可预期性。新兴技术企业一旦找到进入市场的途径,就会迅速成长。技术与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相应地也就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人力资本问题。
4. 技术秘密的向心性。对新兴技术公司来说,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资产,但知识本身却是复杂的,也需要不断发展和更新。新兴技术公司要赶上革新所需的步伐,应当能对员工个体如何更新知识加强引导和控制。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新兴技术是存在于员工个体的脑海中的,员工个体对其由专长和革新带来的成果有所有权的要求,而公司为保持其竞争力,也需要对这些成果拥有所有权或控制权,因此新兴技术公司应当对两方面的合法要求进行平衡。
5. 人才争夺的竞争性。新兴技术公司是建立在技术秘密的基础上的,由于技术秘密的复杂性、不断发展性和专用性,新兴技术公司可利用的人才就非常少。建立并拥有人才集中营是通向竞争胜利的最佳途径,而人才集中营不仅包括研发技术秘密的高科技人才,也包括高级管理人才。
二、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1. 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天然不可分性。周其仁的研究指出,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中,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的状况都是无法改变的。这种不可分性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根本不同之处,人力资本所有者与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本身的不可分性决定了人力资本具有:(1)主观能动性;(2)排他性;(3)实际贡献的不确定性。
2. 可交易性。可交易是指人力资本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可以让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力资本市场上,人力资本载体与企业签订契约后,人力资本产权便发生了分解,所有权归其载体,企业法人拥有人力资本的控制权、使用权、决策权等。另外,上文曾述及,人力资本是新兴技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只要人力资本创造收益的潜在空间存在,自由竞争就必然促使人力资本向市场转移。人力资本的可交易性是提高人力资本效率的充分条件,也是实现人力资本有效利用的内在条件。
3. 价值信息的隐蔽性和难以计量性。人力资本价值的衡量,即人力资本定价问题,一直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人力资本定价的研究目前有两种方向:一是成本法,即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来探求人力资本的价值;二是产出法,即通过人力资本的实际贡献来探求人力资本的价值。两种方法的研究仅仅是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则是困难重重。由于人力资本载体主观能动性的存在,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事前的计算核定出来,而只能通过事后(即根据创造的物化价值大小与所起作用)来界定。
4. 专用性。目前文献对人力资本专用性的讨论呈现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人力资本区别于非人力资本的根本特征,因为人力资本是依附于其载体的,所以这种资本是属于其载体专有专用;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与丰富多彩的非人力资本一样,也是多样性与专用性的有机结合。实际上,两种观点的差别仅在于对专用性内涵的解释不同,或者说看待专用性的角度不同。
5. 可抵押性。抵押品是一种筹码,如果某种东西能够做筹码,我们便可以称其可抵押,否则就是不可抵押。人力资本是否可以看作是一种筹码?现实中,人力资本的形式面临很多社会的物质的约束,有些企业因为有一名知名的总经理而赢得了项目和顾客,也有些企业因为有一名低能的管理者而使得银行不给其继续贷款。这说明人力资本可以看作是一种筹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筹码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一方面,市场对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有一个衡量;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其自身的未来收益也有打算。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是用其未来收益来做抵押的。另外,由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化趋势,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风险的关系逐步强化和直接化,从而日益成为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因而人力资本的抵押性特征也就日益明显。
6. 市场性。人力资本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份额大小,不仅靠其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一对一的谈判,还要靠其在市场上的竞争。
三、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结构特征
新兴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一般型人力资本、专业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在新兴技术企业面临的行业风险既定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一般型人力资本(普通劳动者)只具有社会平均的知识存量和一般的分析力、计算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专业型人力资本(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专业人员)具有某项特殊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他们一般都接受过特殊专业知识的正规教育或在职培训。而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1)价值优越性。即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使组织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2)不可仿制性。即创新型人力资本是任何竞争对手都无法模仿和复制的;(3)难于替代性。即创新型人力资本是其他任何资源都难于替代的。
前文讲到,对新兴技术公司来说,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新兴技术企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组织。从人员构成的比例上来说,新兴技术企业拥有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极高。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社会稀缺的创新能力,即发现市场非均衡,使市场恢复平衡的能力。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往往会突破既定技术或制度的“瓶颈”约束,引起组织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外移或生产函数的上移,从而产生边际效益递增效应。另外,人力资本是一种“活”的资本,是一种难以监督或监督成本很高的资本,人力资本的价值发挥不能不能依靠“压榨”,只能依靠“激励”,因此,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产生的边际收益递增程度取决于对其激励的适当性。
新兴技术企业是由一般型人力资本、专业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组成的一个“能力集合体”,其中创新型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和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在新兴技术企业,一方面,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比重明显高于一般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贡献也明显高于一般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的异能性。人力资本的这种差异性为不同水平的风险承担提供了主观上的能力基础,也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特征。
四、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特征
曼昆概括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是: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技术创新必须给创新者提供激励,或者说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的经济制度,其中产权制度是核心。因为创新的基本要求是追求对其所创造的成果以及效益的支配权,而这种支配权最好的保证就是产权。
上面提到,在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的异能性,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比重和贡献明显高于一般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因此,针对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结构特征,设计出成功的激励制度,是促进各种类型人力资本的内在创新因素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激励制度设计的优化,必须综合考虑高新技术企业的内含风险(risk)、交易费用(transaction free)和人力资本的结构特征 (human capital structure)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下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I=f(R,F,H)。其中:R代表行业风险,F代表交易费用,H 代表人力资本,I代表激励契约的选择结果,即激励模式。
根据“张五常假说”(Cheung,1969):劳资双方之所以存在定额租约、工资合约和分成合约,原因在于合约双方在合约安排的选择问题上都是“为了在交易费用的约束下,使从风险的分散中所获取的收益最大化”。这一假说又被称为“R—F分析范式”。根据该分析式,当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不能补偿F时,在“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下,I倾向于工资合约;当R很高,超出了知识型员工的风险承受能力时,如果仍维持“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I是定额租金式的承包合约的可能性很低。当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在补偿F有剩余时,劳资双方签订分成式的、以股权期权为基础的激励契约就较为普遍。
新兴技术具有不寻常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较低的“命中率”,而风险分散带来的潜在收益空间也很大。董事会代表股东的意志,与人力资本载体签订以股权期权为基础的激励契约仍然能够实现“在交易费用存在的前提下,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最大化”这一目标。人力资本使用权的天然私有性决定了其贡献的不确定性,并且无法对其实行完全的统一规划,以实行彻底的监督。因此,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可以用来解决自我监督的激励问题。
参考文献:
1.George S.Day,Paul J.H.Schoemaker,Robert E.Gunther.Wharton on Manag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John Wiley & Sons,Inc,2000.
>> 新兴技术产品商业化过程中的“峡谷”跨越研究 新兴技术商业化及其影响因素 新兴技术商业化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电视机的辛酸 电视机的“难产” 听话的电视机 电视机的故事 电视机营销的智能化比拼 电视公益广告的商业化元素 解密红色电视剧的商业化操作 解读电视媒介的商业化娱乐 液晶电视机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 EMMC在智能电视机中的应用 技术商业化的重点在商业转化 商业化的“红与黑” 新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内外部知识整合研究 关不掉的电视机 电视机的发明与发展 电视机的频道和色彩 走在成长路上的电视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图1比较了当前OLED与LCD的感知性色品图,AMOLED由于高对比度和高亮度峰值的缘故,在低亮度区域能够产生更多的生动图像,这种特性源于其深黑的背景及自发光的属性。
近来,全球环保问题倍受关注,很多国家出于地理或经济的原因在绿色经济方面立法。很自然的,电视机也要求绿色环保。平板显示器的环保性能被分类归入到元器件、生产工序、功耗等各类领域,AMOLED在这些领域均具有优势。
从元器件的角度来看,AMOLED的环保性在于不需要集成背光源、彩色滤光片或其它光学组件。取消了背光源使得显示屏更轻更薄,从而成为一种能够降低运输能耗的环保产品。另外,AMOLED屏不用RoHS规定所禁止的汞(Hg)、镉(Cd)等有毒材料。
从生产工序的角度来看,环保生产线的关键是产生最少量的副产品,比如湿法刻蚀和旋转式涂膜浪费了大量的原材料,而喷墨式印刷则高效率地使用了材料。OLED的环保优势在于生产过程中使用荫罩掩模版和印刷技术等直接成像工艺。
从功耗的角度来看,与总是开着CCFL或者LED背光源的LCD相比,AMOLED优势巨大。在AMOLED屏中,每个像素独立受控,只在需要显示的时候才发光,更厉害的是还有条件进一步减小AMOLED的功耗,比如最近OLED技术中出现的磷光发光材料,如图2所示。按照环宇显示公司(Universal Display Corp.)的预计,如果磷光材料能够替代当前的荧光材料,更高功效率(
2AMOLED电视机面临的技术挑战
近期的会展上,索尼和三星各自演示了在现有生产线上进行大尺寸AMOLED电视机制造的可能性(3代线生产27in屏,4代线生产40in屏)。如果批量生产的话,AMOLED电视机的成本应当比LCD电视机有竞争力。当下的AMOLED批量生产线采用基于多晶硅TFT面板进行准分子激光退火(ELA)的方式,使用荫罩版制作彩色滤光片,在3.5代线的基板(玻璃尺寸460mm×730mm)上进行周边封装。
大尺寸AMOLED电视机商业化的首要问题是增加基板尺寸。要与LCD电视机进行竞争的话,一个基板上必须能够制备多个屏,企盼的是8代线(2,200mm×2,500mm)或更大的玻璃基板。现有的批量生产技术受到基板尺寸的限制,因此企盼新的生产方法。
3新兴背板技术
OLED是一种电流驱动型器件,除背板外还有其它要求,这当中包括准确的电流控制和高阈值电压的稳定性。采用ELA方式制备低温多晶硅(LTPS)TFT背板是当下进行AMOLED批量生产的手段,这类TFT具有更佳的性能与器件稳定性。然而,ELA方法在大面积基板上运用的新问题是均匀性和可测性,比如,激光功率的起伏变化会导致图像的不均匀,有限的激光束长度限制了工艺的可测性。特别是相比LCD所需要的掩模版数目(4张),基于LTPS-TFT的ELA方法需要更多的掩模版(8~11张)。因此,基于LTPS-TFT的ELA方法在成本优势和环保方面大打折扣。
对于大尺寸AMOLED而言,由于激光设备既昂贵又存在保养问题,可以预计非激光晶化技术潜力巨大。增加非晶硅(a-Si)薄膜迁移率最简单的非激光技术之一是传统晶化法(SPC),但SPC法通常需要长时间的高温(>650℃)退火,这可能会损害大尺寸玻璃基板。降低晶化温度的方法之一是在非晶硅界面采用金属原子充当成晶核,然而,这种金属核可能会污染沟道区域,带来较大的漏电流。另外,这种方法得到的晶粒尺寸通常很小且不规则,产生较低的迁移率和较高的晶界诱导漏电流。未来要克服上述弊端,提出了超晶粒硅(SGS)方法。SGS法在晶核金属沉积前使用牺牲层包裹非晶硅层,接下来通过退火将金属原子透过包裹层扩散进入非晶硅界面。当然,应用SGS法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工艺方法和产率问题。
对于扩大基板尺寸来说,非晶氧化物TFT法潜力巨大。氧化物TFT法基本上拥有了a-Si和LTPS-TFT的优点,避免了LTPS晶化带来的非均匀性问题,其器件性能较好,拥有较大的迁移率(~10cm2/V-s)以及良好的亚阈值摆幅(低至0.20V/dec)。特别是可以通过溅射工艺形成沟道层,免去了进一步的晶化工艺步骤,因此,制造工序可与TFT-LCD的工序相媲美。这些因素无需过多额外投入,现有的a-Si生产线可以很容易地转变。另外,氧化物TFT可以在室温下沉积,因此,廉价的碱性材质玻璃或者柔性基板理论上可以使用。但是,要把氧化物TFT用到AMOLED显示器中,器件稳定性问题还需要斟酌探寻。众所周知,氧化物半导体对氧和水汽非常敏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氧化物半导体长久以来用作传感器材料。所以,生产工序中的环境氛围控制,以及合适的钝化技术均是进行氧化物TFT生产的必要条件。
4新兴OLED图形技术
荫罩掩模版技术也称为精细金属掩模版(FMM),是当前AMOLED批量生产的方式。但FMM技术在大尺寸基板生产中遇到了麻烦,因为其金属太薄(50?滋m)而无法覆盖大面积范围。另外FMM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像素尺寸误差约±10?滋m,金属膜厚并非为零而带来的阴影效应,以及掩模版与基板需要直接精确对准,频繁的掩模版清洗中还得保证图形质量。替代的解决方案是采用覆盖彩色滤光片的白光OLED,但白光OELD方法是以牺牲OLED的一些自发光属性为代价的,也就是说,这种方案不是最优的大尺寸AMOLED显示器方案。由于受到上述原因所左右,为了实现大尺寸AMOLED的应用,包括喷墨印刷术、喷淋印刷术、激光印刷术在内的各种新兴OLED图形技术受到极大的重视,如图3所示。
在激光诱发印刷技术中,激光诱发热成像(LITI)[6]、辐射诱发升华转印(RIST)[7]以及激光诱导图形智能升华术(LIPS)[8]均是当前量产的研发技术,这些技术在原理上非常相似,都是通过激光束的局部热作用将主版上的图形转印到有源背板上,最大的不同在于,LITI技术是通过局部金属化的主膜版来转移OLED膜层图形,而LITI和LIPS则是使用玻璃主版,通过材料的升华作用完成图形转印,而主版与有源矩阵背板之间的间隙处于真空状态。目前这些激光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热损伤、工艺稳定性和产率。
形如喷墨式和喷淋式的直接印刷方法采用了基于OLED的可溶性材料,这些方法具有最大的成本效率和环保优势,因为能够完全使用OLED材料。但是基于OLED的可溶性材料通常是非常昂贵的,相比于可蒸镀性材料,可溶性材料面临更严峻的问题,那就是OLED的寿命对杂质、薄膜质量以及工艺条件极其敏感。就采用印刷术完成OLED图形的方法来说,研发高性能的可溶性OLED材料是最大的挑战。
5封装问题
OLED要使用稳定且长久则必须进行封装。对小尺寸AMOLED器件而言,边缘封装方式适合于屏幕生产,但对大尺寸器件来说,边缘封装方式却存在严重问题,这包括分层、下陷以及由外力造成的封装玻璃断离问题。为了防止出现破损问题从而提高屏的可靠性,新技术正在研发中,这包括填充AMOLED背板与封装玻璃之间的空隙,以及使用免刻蚀玻璃。这方面面临的问题是研发液态填充物以及薄膜叠层技术。
薄膜封装技术(TFE)可以解决大面积封装问题[9],TFE法采用沉积以补偿漫反射现象的厚膜方式替代封装玻璃,其最大优势是使用单玻璃基板进行显示,可以生产出更薄、可弯曲的屏。TFE法面临的难题包括材料优化、减少叠层以及在大尺寸玻璃基板上的应用。
6电路问题
在AMOLED显示器中,有源矩阵电路由每个像素电路构建,这些电路包括电源供给线路和功耗控制TFT管。每个AMOLED像素电路中,至少要求有两个晶体管(开关管和驱动管)和一个容器。但由于OLED像素的亮度直接受到电流的影响,TFT管电流的微小变化均导致像素间的亮度差异,最终结果是,即便TFT管性能上的不一致也会带来显示图像质量问题。由于上述原因所致,大部分AMOLED屏均使用补偿电路来化解问题。
已经提出的两种补偿电路是可控电流型和可控电压型。可控电流型补偿了TFT管的阈值电压和迁移率的差异,而可控电压型仅补偿了阈值电压的差异[10,11]。对于电视机这样的大尺寸显示应用来说,可控电压型更有利,这是因为其可以进行大面积调控,且与LCD驱动IC有可比性。
7使用新兴背板技术的AMOLED原型机
三星采用基于SGS技术的LTPS-TFT背板和FMM方式的OLED技术,制备出40in的AMOLED原型电视机[3]。12in的笔记本电脑AMOLED屏也有原型机,采用的是非晶态氧化物TFT背板和FMM方式的OLED技术[12]。图4所示为相关演示屏的规格参数和图片。
8结论
介于本质上具备优质显示性能、潜在的价格优势以及绿色环保,我们有理由相信AMOLED电视机的新纪元已呈现眼前。本文在有源矩阵背板、OLED图形制备方法和封装工艺讨论等方面讨论了AMOLED所面临的技术问题。为了与LCD进行有效竞争,AMOLED需要在成本和环保方面开发潜力。未来最有可能的AMOLED电视机方案是使用类似非晶硅TFT的背板、采用OLED图形印刷技术以及薄膜封装技术。
AMOLED对未来电视的适应性不仅是表现在超级画质和绿色环保方面,而且是在于它们扩展了显示器领域。AMOLED的运用带来了真实画面显示,包括透过性、可弯曲、可折叠以及曲面显示等科幻电影所传递的东西。随着综合技术与交互界面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显示器生动、直观的要求也在增长,这些变化传递出未来电视的概念。AMOLED非凡的性能将会带来全新的应用,这也是未来电视产业的变革所致。
参考文献
[1] Exhibited at CES in 2007.
[2] Exhibited at CES in 2008.
[3] Exhibited at FPD International in 2008.
[4] H. K. Chung, K. Y. Lee. SID Symposium Digest 36, 956-959 (2005).
[5] J. K. Jeong, J. H. Jeong, J. H. Choi, J. S. Im, S. H. Kim, H. W. Yang, K. N. Kang, K. S. Kim, T. K. Ahn, H.-J. Chung, M. Kim, B. S. Gu, J.-S. Park, Y.-G. Mo, H. D. Kim, H. K. Chung. SID Symposium Digest 39, 1-4 (2008).
[6] S. T. Lee, M. C. Suh, T. M. Kang, Y. G. Kwon, J. H. Lee, H. D. Kim, H. K. Chung. SID Symposium Digest 38, 1588-1591 (2007).
[7] M. Boroson, L. Tutt, K. Nguyen, D. Preuss, M. Culver, G. Phelan. SID Symposium Digest 36, 972-975 (2005).
[8] T. Hirano, K. Matsuo, K. Kohinata, K. Hanawa, T. Matsumi, E. Matsuda, R. Matsuura, T. Ishibashi, A. Yoshida, T. Sasaoka. SID Symposium Digest 38, 1595-1595 (2007).
[9] A. B. Chwang, M. A. Rothman, S. Y. Mao, R. H. Hewitt, M. S. Weaver, J. A. Silvernail, K Rajan, M. Hack, J. J. Brown, X. Chu, L. Moro, T. Krajewski, N. Rutherford. SID Symposium Digest 34, 868-871 (2003).
[10] Y. Matsueda, D. Y. Shin, K. N. Kim, D. H. Ryu, B. Y. Chung, H. K. Kim, H. K. Chung, O. K. Kwon. IDW ’04 Digest, 263-266 (2004).
[11] N. Komiya, C. Y. Oh, K. M. Eom, J. T. Jeong, H. K. Chung, S. M. Choi, O. K. Kwon. IDW ’03 Digest, 275-278 (2003).
[12] Exhibited at SID 2008.
作者简介:Hye Dong Kim,就职于韩国三星移动显示公司OLED研发中心。
产业链关键词:28nm、EDA、ODM、制造
技术和产品的大繁荣,离不开健全的Ic产业链。此篇从与Ic相关的产业链角度报道一些企业。
EDA
・2009年EDA和半导体业都下降了10%左右。但在萧条的严冬中,总有一些可敬的顽强生命在成长。一家2001年才成立的小EDA公司,2009年销售额增长了22%,2008年在功率分析方面的市场份额高达67%!这家公司就是Apache,CEO兼董事长Andrew T,Yang(杨天胜,华裔)博士介绍说,Apache专门提供降低功率和噪声的EDA工具。可解决现今流行的28/22nm的芯片封装系统的噪声闭合,包括功率、速度、EMI和热噪声。
・模拟和混合信号IC是利润最高的IC之一,因为设计技巧高。Tanner EDA公司的总裁GregLebsack称该公司的模拟/混合信号IC和MEMS设计工具可以大大降低设计门槛。
・要实现快速混合信号SoC,需要三方面:数字设计(例如Magma公司的Talus工具)、模拟设计(Magma的Titan)和库特征描述(Magma的SiliconSmart)。Magma的产品市场行销副总裁Bob Smith说,Titan Up!程序使模拟设计者提高产品率和复用性,Titan ALX(模拟布局加速器)和Titan AVP(模拟虚拟原型机)可提高模拟/混合信号设计的动态布局设计的产品化率。定制设计业务部门副总裁Ashutosh Mauskar宣布新近推出SiliconSmart ACE Memory Characterization,通过嵌入Magma超快的FineSim Pro模拟器,并且利用该公司专利的内存电路优化技术,可实现精确的时序、功率和噪声模式描述。
・32/28nm制造物理闭合需要解决时序、SI(信号整合)、DFM(可制造设计)和OPC(光学临近校正)等问题,以保证时序驱动环境下的物理签核(Signoff),为DFC/OPC最好准备。Mentor Graphics公司布局&布线事业部总经理Pravin Madhani说,Calibre InRoute工具的特点是通过内建的Calibre,可以探测到由LEF驱动(库交换格式驱动)的验证引起的DRC(设计规则检查)的违规或忽略,可采用Mentor的Olympus-SoC布局器进行自动修复。在布局器内部循环方面可采用Calibre DRC。Calibre InRoute方案的特点是:集成的设计和验证平台,可减少几天到几周的设计时间。
ODM(委托设计)
・代工厂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只有8%左右,而Fabless(设计公司,也称无芯片加工厂公司)的股东权益回报率(ROE)15%左右。如果“设计公司+代工厂:实际的IDM(集成器件制造商)”,可以使代工厂和Fabless的综合RoE达到15%。因此,TSMc投资并控股的台湾创意电子(Global Unichip)诞生了。
创意电子主要帮助一些有好点子的公司快速实现IC设计,并推荐到TSMC流片。据创意电子市场处处长黄克勤博士介绍,该公司在祖国大陆的业务一直在成长,黄处长称赞一些祖国大陆的客户想法十分超前,甚至需要创意电子公司设计双核ARM Cortex-A9处理器!目前,从该公司的2009年设计项目看,0.13um设计仍是主流,占44%;65nm占24%;90nm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只有9%;40nm设计2009年开始露头,占1%(注:笔者这段消息发在网上后,网友rram评论道:实际上,设计成本的急剧上升,导致越来越少的厂家愿意采用先进工艺,导致先进工艺的使用越来越少,反过来导致设备的平均售价上升,又推高制程成本!)。
・ASIC设计业也红火。Open―Silicon总裁兼CEO Naveed Sherwani介绍说。该公司即使在2009年低谷还达到了s%的增长,过去三年年均增长20%,预计今年将达30%!
ASIC设计的未来应该是:专注在解决方案和质量。Naveedd对ASIC设计师的建议是:只做部分自己的IP,无需内部晶圆厂,尽量使用第三方内存、库和工具,利用外包的设计中心。
1.可穿戴电脑
你可以将电脑像衣服一样穿在身上,并且具备照相、视频、甚至上网重要功能,再也不用去口袋里掏智能手机。三星推出了一款腕式手机,用户可以直接从手腕处接电话,今年晚些时候,苹果也可能推出能戴在手腕上的智能产品。谷歌也不甘示弱,正在 Android 系统上开发Android Wear版本。
2.下一代 ISOBUS
ISO 11783标准是为农场设备设计的一种通信协议,以确保车载电子系统可以与所有品牌的产品使用同一种通信语言。使用ISOBUS的认证设备可以符合这项标准,如果购买此设备,用户就可通过上面特定标签查询更多信息,使用最新功能。
3.电动马达
五年后,电动产品将无处不在,受到用户欢迎。安装在拖拉机或其它农用设备上的小型电动马达将控制更多功能,之前这些功能是由机械或液压控制,马达动力由电池和交流发电机提供。
4.高压拖拉机
拖拉机是大田使用的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具有牵引设备的作用,还能为设备提供液压或PTO能量。在欧洲,研究人员正在开发配备在拖拉机上的发电装置,以提供电能并开动其他设备。该种高压系统还处于早期概念阶段,可为农民带来便利。
5.农业传感器
传感器的兴起使农业生产更加精准和安全。现在许多灌溉公司正在开发较为人熟知的土壤湿度传感器相关业务,但对农业传感器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
6.具有预见性的下压系统
当土壤或周边地带发生变化时,下压系统可以保持农用设备完好。如果能提前感知到那些变化,那就可以在下轮播种或耕种前就施以适度的作用力。
7.无人飞行系统
无人飞行系统可以拍摄清晰的图片,为投入决策提供帮助。农民可以通过它提供的数据辨别出高产量与低产量区域,以便识别引起差异的应激源。空中成像利用红外图像技术,可以帮助查找土地湿润区域 、确定海拔高度和氮匮乏区域。不久,农民将能够放大并识别威胁农业产量的昆虫、杂草和锈斑。
8.自动化系统
全天候工作的农业机器人,可以在农业劳动力资源有限的地区生产出更多的粮食,2015年至少会有六家公司销售农业机器人。
9.3D打印
快速成型工程可以在制造新产品中的特定部分时使用迭代技术,与老旧的传统方式相比,大大缩短时间。
10.云技术
1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新兴技术
1.1绿色化学工程
绿色化学这个词汇已被人们所熟知。绿色化学是通过化学工程与工艺实现的。研究化学工程与工艺不仅能够使人们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且减少消耗资源和环境的污染。许多国内外的公司运用化学工程与工艺,研发符合公司要求的绿色产品。化学工程与工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运用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能够减少催化剂等有害的原料的使用。绿色化学的技术就是在源头上阻止环境污染的产生,从根本上杜绝产生环境污染,并且回收再利用一些废弃物品。
1.2分离工程
物质在一些重力、压力还有温度和电的影响下,通过外力的作用,将物质自发的从无序转变成有序的过程被称为分离工程。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分离工程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使用最多的分离工程方法就是蒸馏法,虽然我国在蒸馏分离法方面的研究已经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但是蒸馏分离方法在蒸馏速度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除了改进蒸馏速度外,还要采用最先进的蒸馏设备,采用新型的材料才会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采用新型的吸收剂不仅能够影响蒸馏时间的长短,而且能够提高蒸馏吸收的效率。膜分离技术因其具有节能、高效、易于清理等特点,成为现如今比较流行的分离技术,备受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关注。膜分离的吸附分离法在气体干燥、废水等污染物的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膜分离重点开发新型吸附剂和实现膜的高效的使用寿命,但是膜分离存在着膜的污染和防治。
1.3SupereriticalFluid,SCF(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流体是一种具有液体和气体的性质的一种流体,在温度和压力临界点之上的无气体液体的相界面。这项技术广泛应用在化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工程中。对质量和工艺的要求较高。开发超临界流体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并且会为企业带来丰富的发展利润。近几年来,超临界水氧化法在环境治疗保护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在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研究较少,现如今处于研究试验期。
2结语
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发展不仅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助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当前世界面临着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就需要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共同发展,满足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化学工程与工艺的行业领域需要积极配合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重视化学工程与工艺发展的环保性,转变传统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减少环境的污染,积极开发新能源,走环境友好型道路。
作者:陶春荣 单位:山东润昌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
关键词:场馆学习;信息技术;数字化转向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15) 06-0005-07【DOI】 10.3969/j.issn.1009-8097.2015.06.001
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各级各类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使其成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如何充分运用各种新兴信息技术来优化场馆学习的物理境脉、展品交互模式及资源创建与分享形式,从而使参观者能够获得更好的场馆学习体验,实现更深层的意义建构,这日渐成为场馆学习研究与实践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与现实挑战。国内外很多博物馆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 新兴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创新应用的现状分析
目前,与场馆学习最具有相关性的信息技术主要分为三种,即移动技术、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移动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展现了场馆学习的非正式特征,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充分释放了场馆学习的体验性,而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则为场馆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有效的管理架构;三者结合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
l 移动技术
移动技术使“便携式博物馆”成为现实。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方便参观者随时随地获取资源与信息。在实际应用中,移动技术充当了参观者与场馆中各种数字资源和展品无缝联结、深层交互的桥梁,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因而成为各级各类博物馆关注的热点。相关机构的移动技术应用情况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有30%的受访者回应说他们所在的博物馆已经应用,23%的教育工作者回应说其所在的博物馆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应用,36%的受访者回应说其所在的博物馆没有应用也不打算应用;到2013年,这个数字分别变为43%、23%和25%。由此可见,移动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普及非常迅速,已成为对场馆学习影响最大的信息技术。
目前,场馆学习中的移动技术有很多,应用较为普遍或相对较有前景的移动技术主要有移动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和基于定位的服务。其中,移动应用与社交媒体为场馆提供了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场馆可以运用这类技术为公众提供信息推送服务,包括各种展教活动与展品资源等,而参观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移动应用程序完成知识共建共享及虚拟学习体验。定位服务是一种能够显示参观者当前位置的技术,它可以记录参观者感兴趣或参观过的展品或展项,当再次定位到与参观者存储数据相关的信息时,便会向参观者发送如购买仿制品、特别优惠或附近开展的活动等信息。2013年《地平线报告(博物馆版)》认为其在未来三至五年的时间里有可能会在博物馆中得到广泛应用。
2 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
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不仅是构建数字博物馆的关键技术,而且为场馆学习开启了一种通过计算机建模、模拟与仿真来感知展品及环境的全新体验式学习模式。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参观者的个性特征为其提供订制化的支持与服务,能极大改进与提升参观者的参观体验。比如,基于情境智能的博物馆导引系统可以在没有通过交互请求的情况下向参观者主动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在提供高度逼真的虚拟展品的同时,还能为参观者提供一种浸入式的交互环境,从而非常有效地增强参观者在场馆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互体验。有研究表明,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在线虚拟博物馆可以以一种非常积极正面的方式增强或影响参观者在博物馆境脉中的学习体验。
目前,在场馆学习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手势的运算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自然用户界面与虚拟访问技术等。基于手势的运算技术以便携式的移动设备为载体,参观者可以通过手指等身体部位操作设备,其最大特点是可以让展品在交互过程中主动回应参观者。增强现实技术则可以使博物馆中不可见的东西变得可见,尤其有利于学习者在博物馆这种非正式情境中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它使参与者以一种全新视角来审视周围的一切,用户依靠一个特定的视觉标记来获取准确信息,以此将数据信息与真实世界的对象、背景与过程结合起来,加深对展品的认知。而自然用户界面与虚拟访问技术则改变了传统场馆学习中“请勿触摸”的拒绝式指令,参观者可通过多点触控台、互动墙等中介与展品互动,这有助于弥补基于对展品保护而限制参观者与原件互动的遗憾。
3 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
资源开发技术是指以馆藏展品为中心的数字化内容创作及相应的新型互联网出版技术。这类技术已被初步应用于场馆学习的资源建设与管理中。但就目前的应用范围与水平来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原因在于:硬件设施的建设耗费了博物馆过多的资源与精力,而相关内容资源的发展与应用却被忽略,加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效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才能看到,这更加剧了这一技术应用的相对滞后。目前来看,实物展品仍是无可争议的场馆学习的主流资源形态。但2013年《地平线报告(博物馆版)》认为,数字化出版技术在未来两到三年时间里会在博物馆领域取得非常广泛的应用。这样一来,便会产出大量数字化的场馆学习资源,对这些海量资源的管理就需要应用相应的知识管理技术。
在场馆学习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数字保存与开放内容技术。数字保存技术的核心是为每一件展品提供数字化的细节资料支撑,使其能够跟上时代与技术的发展,满足参观者的认知习惯。目前,数字保存技术在博物馆领域内应用的主要问题是来自政策与战略方面的挑战。有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3年,只有7%的博物馆过自己的数字保存政策或战略,而同期图书馆与档案馆的比例则是48%和45%。博物馆在数字保存的政策或战略上己远远落后于同类机构。借助于开放内容技术,场馆展品便成为数字化的网络资源,这些可供公众传播、利用与重组的资源构成了开放内容。近年来,在开放内容的开发中,展品的知识产权、所有权等问题持续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一方面,从理想角度出发,博物馆应走在开放内容模式的最前沿;但另一方面,出于现实考虑,则需要在资源共享与尊重原创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创新应用的关键趋势
l 参观者冀图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与博物馆的无缝联结,泛在学习日益流行
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能够突破传统博物馆在参观时空上的限制,借助互联网与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与展品进行互动,这已成为公众对场馆学习的切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参观者还对场馆学习的互动方式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如希望博物馆的官方网站能够提供与实地参观相一致的交互学习体验、更为广泛珍贵的数字化资源以及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执行的与展品相关的交互任务。与此同时,那些喜欢实地参观的访客还希望可以借助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来优化自己的场馆学习体验,如通过自带设备提前预订门票、访问数字化展品资源、了解场馆服务特色和制订场馆参观路线等。
2 数字化媒体资源创作与项目编目持续占据着场馆学习资源建设的较大份额
博物馆的核心职能之一是对文化进行“阐释”,且其对展品的阐释方式将直接影响参观者的学习结果。数字化馆藏资源,尤其是数字化展品的迅速发展为参观者提供了多种学习通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汇集高质量数字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富媒体”实现参观者与展品的深度互动,进而推动更加深层的意义建构已成为场馆学习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来自不同类型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也逐渐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所有参观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快速且准确地获得所需资源与信息,而这种期望的实现显然需要博物馆具备科学、简洁的数字化项目编目。在编制项目编目的过程中,博物馆可以通过设计公众参观学习单(Work-sheet)来弥补项目编制的不足。目前,这种通过学习单来辅助用户参观场馆的方式在国外场馆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3 跨机构的协同与合作日渐成为场馆学习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场馆学习、社区教育项目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等诸多领域呈现出整合发展的趋势,合作的边界也越来越趋于模糊。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在网络环境下,与印刷机构排版制作的教育资源相比较,“原生态”的数字化展品信息更加受到公众的青睐,且其应用范围也更广。与此同时,场馆学习中传统的持续性、大规模、由基金会资助的项目开发模式己在走下坡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各研究机构在数据生成层面相互合作,第三方组织负责对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等实际工作的全新模式。目前,各大博物馆都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加强了与高等院校间的合作。如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明尼苏达科学博物馆、探索馆三家与研究纳米科技的相关高校合作,创建了“纳米非正式教育网络”,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对与纳米有关的公共科学活动的参与。
4 数字化时代的开放内容、互联网技术等正改变着场馆及其工作人员的角色
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大数据是基础。这意味着人们倾向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决策,公众要想参与到对社会公共决策的讨论中,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字化阅读能力与大数据解释能力。然而,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五分之一的美国人处于被数字化时代遗弃的危险中,因此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博物馆有责任确保这些公众具备21世纪必备的数字化读写技能。与此同时,数字化学习资源从未像今天这样开放且容易获得,因此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5 日益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提高残障人士对博物馆的可访问性被提上日程
在教育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场馆学习也越来越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保障弱势群体、特别是残障人士的学习权利,越来越重视如何创建一种面向所有社会公众的、具有包容性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有学者提出,应该从社会公正、社会再生产以及教育学这三种理论视角相互结合的角度出发,构建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场馆学习框架,把焦点集中在如何有效提高基础设施的可访问性、公民个人的素养以及社群的接受度这三个方面,以切实促进场馆学习的公平。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可以充当一个强有力的杠杆。博物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消除弱势群体、特别是残障人士访问博物馆的障碍,比如为盲人或视力有障碍的残疾人提供可以借助于触摸技术进行感知的3D虚拟展品,运用触觉来弥补视觉的不足,以此来提高他们在场馆展品、设施及应用程序等方面的可访问性。
三 技术视角下场馆学习创新发展面临的若干挑战
1 综合性数字化战略的缺失制约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几乎涉及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有一个长期性、综合性的发展战略作支撑,而且还要把其教育职能的发挥与作为公共科技文化机构文化传承的整体使命统一在一起。而目前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博物馆都缺乏一个可靠的数字化战略,导致它们在场馆学习方面进行的各种数字化创新探索都是碎片式的,缺乏整体性、协同性和长期性。对博物馆来说,一个优良的综合性数字化战略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涉及空间、设施与运营等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与环节,并把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规划技术基础设施与数字化展品资源建设,为自身的数字化转向以及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技术保障与内容支持,这是博物馆发展的核心;对博物馆的资金分配、电子营销、慈善事业、创收及数字保存制订合理计划,这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辅助,也是场馆学习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2 经费不足及技术设建设滞后影响着场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创新应用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等问题。博物馆是公共科学文化机构,其运营经费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只有极少数私立的博物馆在运营上完全不依赖政府。总的来说,作为公共机构的博物馆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普遍较为落后,在市场化运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之前,来自政府财政拨款的多寡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及场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世界经济衰退使各国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对博物馆的财政支持也必然减少。于是便出现这样一种景象:一方面预算不断缩水,而另一方面成本逐年上升、公众对于新技术服务的呼声持续走高。资金投入捉襟见肘成为世界各国博物馆面临的普遍生存境遇。尽管博物馆的管理层明白为参观者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习支持的重要性,但现实中财政方面的窘迫让他们缺少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来实现场馆学习数字化的愿景;有时候为了维系博物馆的运营,他们甚至不得不缩减本来就不多的用于教育与学习方面的资金投入。
3 博物馆在数字化内容制作方面远远落后于商业与工业部门
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内都己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但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却相对滞后。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在市场的驱动下,博物馆为满足社会公众的参观需求,在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上尽管与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相比较为领先,但却显著落后于工业、商业等社会部门,尤其是在数字化学习内容的创作上更是如此。很多博物馆都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数字化内容制作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它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更新与重组其目录、网站信息等,而且还要让这些信息与各种日益增长的媒体技术设备相互匹配。更为重要的是,为取得最佳效果,与参观者认知规律相关的各种媒体技术设备对数字化资源的呈现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在目前的情况下,博物馆提供的数字化内容不能覆盖所有的展品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参观者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最有效的措施是调整内容制作的生产流程、改变内容制作的授权机制,在制定并统一内容格式要求及审核标准的基础上,赋予参观者制作内容的权利。
4 博物馆管理层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缺乏远见与深度理解
许多博物馆的管理层都对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创新应用缺乏远见与深刻理解。他们没有意识到数字化转向对提升场馆服务水平尤其是场馆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也不能理解博物馆在履行其公共教育职能过程中使用的这些信息技术与公众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差异及协同效应,还低估了参观者对于在线访问与展品数字化资源的期望程度,更没有看到使用信息技术参观场馆的虚拟访客在众筹与市场营销方面具有的巨大潜在价值。与此同时,博物馆的管理层对新兴技术的投资回报也存在担忧,尽管评估各种展陈与展教项目的应用价值是博物馆的日常工作,而且博物馆的管理层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但涉及新兴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时,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改变,使得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评估结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博物馆的管理层在制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评价标准时总是忽略技术使用对参观者知识、态度、技能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同时还会有意无意地忽略信息技术在获得潜在访客、提升参观者兴趣方面的价值。评价标准的扭曲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创新应用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障碍。
5 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不适应场馆学习的数字化转向
尽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显然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在博物馆教育中就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在场馆学习数字化转向的进程中,尽管存在着诸如资金投入不足之类的难题,但最关键的挑战还在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不适应场馆学习数字化转向的现实需要。从教育到市场规划,信息技术影响着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并重新定义了博物馆的组织结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角色。面对数字化的挑战,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信念、实践还是在内容上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意识与愿景,是否能够掌握足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不仅是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创新应用的内容之一,而且直接影响与制约着场馆学习的最终效果。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数字化技能是促进各部门之间交流合作的关键,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阐释产品、提高参观者的学习体验满意度,是每一位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较低,专业发展止步不前。他们既没有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受过系统的数字化技能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方面的培训,也没有在工作期间通过相关的在职培训来优化其信息技术能力,使得他们在场馆学习数字化转向的过程中不仅不能发挥应用的促进作用,有时反而会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移动支付:个人对个人的支付系统
这项技术的奇特之处在于用户能很方便地使用自己的手机支付费用,而且,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比纽约更加方便,那是因为,肯尼亚是全球移动支付领域的“领头羊”。移动支付这种方法已被证明在发展中国家更加风行,可以替代传统的银行支付和其他支付方法。而在发达国家,因为银行和移动运营商之间在客户归谁以及谁应该付款升级零售商所使用的销售点设备等方面存在分歧,因此,用手机取代钱包和信用卡的诸多尝试莫不以失败告终。
不过,有两家公司值得关注,或许它们能在2012年打破僵局。第一家是正方形(Square)公司,其由推特(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现任推特公司执行主席的杰克?多西创办。该公司制造出了一款正方形的小设备(类似读卡器但不是),其能插入苹果手机、安卓手机、黑莓等智能手机的耳机插孔内,将手机变成一个刷卡机,让用户刷卡支付。当然,该产品的使用者需要验证并绑定一个银行账户,该公司正努力使验证过程从几天缩短到几分钟,用户可通过短信或邮件确认支付。
多西对个人对个人的支付系统雄心勃勃,他说:“我们实现了整个支付过程,也希望建立一个全新的(个人对个人的)支付系统。”他希望该系统可以像人们每天使用手机和买东西时使用塑料袋那样方便。
据国外媒体报道,此前,正方形公司的该信用卡读卡器仅在部分百思买商店和苹果零售店内销售。不过,多西向外界披露,今年10月下旬该读卡器将进入美国各地的沃尔玛内销售。一旦进驻沃尔玛,该信用卡读卡器在美国境内的零售点将突破9000家,将大力助推移动支付的发展。
另一家值得关注的公司是苹果公司。苹果公司一直剑走偏锋,研制一些起先不太受人关注的产品(比如数字音乐播放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并大获成功,业界只能追随其后。
2012年,苹果公司可能将一块无线芯片嵌入新款iPhone手机,使每部iPhone手机都能实现移动支付和收款,以此进军移动支付领域。如果说有谁能在一夜之间制造出移动支付的基础设施,那么,这一定是苹果公司。此外,苹果公司还有可能收购正方形公司。
除此之外,全球在线付款解决方案的领导者PayPal公司和谷歌公司也将活跃于移动支付领域。PayPal是目前桌面互联网支付系统的领导者;谷歌公司也于2011年了一款移动钱包服务。
位置服务:地理位置信息商业化
基于位置的服务是另外一个还没有起飞的领域,移动运营商推动适地性广告已有几年时间。更多新兴公司,比如基于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的手机服务网站Foursquare和基于地理位置定位社交游戏的网络平台Gowalla,正试图刺激智能手机用户分享自己的地理位置,以便将这些信息商业化。不过,位置信息必须同其他信息(图片、位置修改信息及社交网站的推荐等)结合时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随着2012年很多基于位置的新兴公司同脸谱和推特等大型社交网站(这些大型社交网站都会持续将位置信息整合入其服务中)竞争和合作,基于位置的服务这个领域将会有更多更大的动作。
1引言
国务院于2010年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基金,辽宁省提出申请500亿元,浙江省提出每年要增长15%,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兴技术为依托,如何评估新兴技术的经济效应和提高产业竞争力在专项基金的使用中并未提及,这表明目前还缺乏对资源有效配置和新兴技术经济有效性的评估,将难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新兴技术具有创新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它的发展必须要有高效、科学、准确、系统的统计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虽然国家已经提出了建立统计监测系统,但目前这一系统的开发仍属于空白,这使得新兴技术经济效应评估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经济效应的评估,目前通常采用很大、较大这类模糊语言描述,这样的评估结论不足以对新兴技术的经济影响程度做出准确判断,更无法给出优先序的排列,不利于决策者的选择。人类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已有较成熟的评估方法,例如对地震、核事件、台风、海啸等。在经济领域中也有用来评价软件企业成熟度的CMM5级评估,但现在对于新兴技术的经济效应并没有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或系统。早在1981年,D.Sahal[1]就提出技术创新的产生和扩散与地震很相似。一些经济学家,如Kleinknecht[2]、Schumpeter[3]和Mensch[4]认为经济体系的演化被创新波所影响。MarioCoccia[5]提出创新波的传播与地理中的地震波很相似,一些创新有更高的强度和能量,释放出来的能量即经济效应。而用震源释放出能量的多少判断地震的影响正是震级法的贡献。Antonelli[6-8]提出创新产生的地方,即创新震中由于知识本土化,有更高的创新采用率。MarioCoccia[9]在2005年使用震级法评估了技术变化的强度,为本文提出用震级法判断新兴技术的经济效应有了一定的依据。在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针对新兴技术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评估的震级法。
2新兴技术经济效应的震级模型
2.1评估框架
2.2新兴技术经济效应等级量表技术创新波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1)内源性:创新、扩散、结构和功能的变化。[11](2)环境:创新传播的经济条件(用户离资源的距离、沟通方式、技术基础设施等)。(3)社会:依赖于采用创新的人们的文化水平。本文主要研究其内源性,即新兴技术的扩散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根据新兴技术在经济体系中产生的效果,将新兴技术经济影响强度分为7个等级,如表1所示。这个量表主要有两个目的:(1)对新兴技术产生的经济影响等级及强度进行分类,在对各等级的经济影响指标解释的基础上,使人们对新兴技术的经济影响程度的界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2)通过将地理体系中的震级原理应用到新兴技术经济效应的评估上,能够对新兴技术的经济影响进行量化,得出经济效应等级值能更好地分析比较各技术的经济影响水平的结论。表中具体的经济指标及定义是通过德尔菲法确定的,也可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确定。得出的数值即为新兴技术的经济效应等级值。
2.3.2含有n个自变量的新兴技术经济效应函数如果一个函数考虑n个自变量(实际中会有很多变量影响新兴技术的经济效果),则新兴技术经济效应函数定义为zw:ARnR,在A处连续,且有界。A代表集合,即A{δ<x1<γ,η<x2<λ,…}。在n维空间中,这个函数是一种超平面,τ被定义为:τ=log10∫…∫Af(x1,x2,…,xn)dx1dx2…,dxnτ∈R+[9](3)震级法的计算,对新兴技术经济效应函数zw=f(x)积分,再取对数得到经济效应等级τ。这个函数可以是二维平面或n维超平面,n是自变量的个数,即因创新引起的正面影响。从中可以发现当τ增加时,新兴技术的正面经济影响和新兴技术经济效应等级量表中的经济效应强度都会随之增加。
3实证分析
震级模型评估的对象可以是技术大类,也可以是具体技术或产品。本文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通信传输技术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考虑数据易得和操作简便,本文用新兴技术的企业数作为自变量,用总产值做因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因为新兴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依赖于它在潜在采用者中的扩散速度和范围。因变量选取经济指标中的总产值,能够反应对经济影响的总体水平。首先用线性回归得出新兴技术经济效应函数,再应用震级法得出新兴技术的经济效应等级值,数据及分析如表3。由表3-1,R2=0.963,拟合效果很好,从表3-2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水平Sig小于0.05,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概念模型如下:w(标准化)=f(采用者数),即zw=f(x),zw=总值的标准化(当年价总产值,亿元),x=采用生物医技术的企业数。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zw=-310.488+1.482x(系数来自于表3-3)是兴技术经济效应的标准化函数,在[257t=1999,15t+n=2009]上连续,且有界(表3所示)。积分下限和限分别为257=α=t在1999年的采用者数和815==t在2009年的采用者数。根据新兴技术的经济效应等级公式得出τ的值为:由表4-1,R2=0.519,拟合效果一般,从表4-2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概念模型如下:w(标准化)=f(采用者数),zw=f(x),zw=总产值的标准化(当年价总产值,亿元),x=采用航空航天技术的企业数。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zw=-1393.45+11.748x(系数来自于表4-3)是新兴技术经济效应的标准化函数,在[183t=1999,220t+n=2009]上连续,且有界(表4所示)。积分下限和上限分别为183=α=t在1999年的采用者数和220=ξ=t在2009年的采用者数。根据新兴技术的经济效应等级公式得出τ的值为:由表5-1,R2=0.897,拟合效果较好,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水平Sig小于0.05,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概念模型如下:w(标准化)=f(采用者数),zw=f(x),zw=总产值的标准化(当年价总产值,亿元),x=采用通信传输技术的企业数。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系数来自于表5-1)是新兴技术经济效应的标准化函数,在]上连续,且有界(表5所示)。积分下限和上限分别为147=α=t在1999年的采用者数和401=ξ=t在2009年的采用者数。根据新兴技术的经济效应等级公式得出τ的值为:τ=log10∫
4结论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目前,在新兴技术经济领域,还没有制定出判断新兴技术经济效应的一个衡量标准,尽管在其他领域有许多不同的量表来衡量事件或能量的变化,如地震等级、风力等级、海啸等级、风浪等级等。本文的等级量表给出了新兴技术经济影响等级评价的标准,为新兴技术效应评估提出了新思路。等级量表可以将新兴技术的影响分级描述;震级计算实现了新兴技术经济效应的量化评估;用企业数与产值的关系计算出的震级对应影响程度表明,当前生物医药技术的经济效应为5.4314,大于通信传输技术的经济效应4.9806,大于航空航天技术的经济效应4.5567。尽管从影响程度看,都位于中强的位置,但利用震级法可以对同一位置的技术做出具体的影响大小判断,为决策提供了依据。本文主要研究了内源性因素的影响,即通过扩散变量(企业数)衡量新兴技术的经济影响。实证中采用单一指标分析,这会对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更准确地评估,可选择多影响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就业也是衡量经济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针对就业进行经济效应等级分析。此外,技术溢出的距离衰减效应必然也会对新兴技术经济效应产生影响,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融合;大环境;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生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3-0172-02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会上指出,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二者的融合发展是最终的发展趋势,要想实现最完美的融合,必须深入了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最终找到一条最佳的出路。
1 传统媒体的特点
传统媒体一般是指广播、电视、报纸和期刊这四种信息传播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是主流信息传播手段,影响力巨大。
1.1 传统媒体的优势
1)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
首先,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信息传播主体地位保证了其信息获取的渠道和信息来源的真实性,这是传统媒体无法被取代的优势之一。其次传统媒体有着严格的采编流程,因此,所呈现出来的内容质量是有保证的。
2)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
传统媒体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随之产生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是其他新兴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比拟的。不论在哪个领域,名牌效应都能够留住相当一部分受众,而这一部分受众又会影响未来一大批受众。因此,传统媒体一定要充分利用经过岁月沉淀出来的品牌优势。
3)传统媒体固定的读者群体。
传统媒体有其固定的读者群体,在这方面仍然有其不可替代性。对于那些年龄稍大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差的人,传统媒体还是这部分人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
4)传统媒体的人力资源基础雄厚。
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传播从业者,他们不仅接受过专业化的学习,还接受过专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教育,这一优势也令新兴媒体望尘莫及。
1.2 传统媒体的劣势
1)时效性较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时效性差的劣势凸现出来,传统媒体的信息流程必须要经过信息采集、编辑、制作、印刷、发行等环节,这必然影响到信息的传递速度。就连以往以时效性强为优势的电视和广播,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时效性已没有优势可言,报纸和期刊更是受发行周期的影响,更谈不上时效性了。
2)信息量有限。
传统媒体传递信息量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像电视和广播受时间的限制,只能传播有限的信息;报纸和期刊受版面的限制,所传递的信息量更是有限。
3)互动性差。
传统媒体只能单向地、一对多地向用户传递信息,用户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不能及时和用户互动,接受反馈信息的时间周期较长,必然会影响到内容的及时更新。
2 新兴媒体的特点
对于新兴媒体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新兴媒体的出现是相对于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利用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通信卫星等渠道向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媒体形态。新兴媒体也呆以称作数字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的飞速发展,还会不断出现新兴媒体。
2.1 新兴媒体的优势
1)信息的速度和广度。
2014年7月24日,根据麦肯锡旗下研究机构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最新报告:中国目前的网民已经达到6.32亿。工信部2014年5月底的统计数字显示,截止2014年5月底,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达到12.56亿人,所有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为8.57亿人,占总数的68.24%,所有手机访问网络产生的总流量达到155643TB。所有这些数据足以充分说明新兴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了。
2)传播手段多样性,产品制作周期缩短。
新兴媒体的传播方式种类有很多:微博、微信、手机APP、短信、移动电视、数字期刊、数字电视等等。不再像传统的报纸、期刊等有着严格的生产程序,新兴媒体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可随时随地向用户传递内容。
3)较强的互动性。
新兴媒体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信息传递,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相关的评论,转载,用户参与的机会越来越多,信息者和信息接收者不再有距离感,可即刻进行互动和交流。及时收到反馈信息,更新内容。
4)信息量大。
互联网的出在,新兴媒体不再受时间、空间和版面的限制,只要有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对公众。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可以随时将所见、所闻、所拍、所集的信息公布出去,这样一来,新媒体所产生的信息量就会非常大。
2.2 新兴媒体的劣势
1)内容质量不能保证。
新兴媒体的快捷与时效大大地影响了内容质量,因为新兴媒体有众多信息平台,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自媒体,都能成为信息的者,因此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等很难保证,这样就会出现大量的虚假信息、谣言、 暴力信息和不健康的信息等,严重影响了阅读质量,特别是对判断力较差的青少年群体造成的危害更大。
2)用户的信息泄露。
随着科技地不断进步,智能终端层出不穷,应用软件也随之迅速增加,一些黑客软件、病毒软件也悄然入侵到信息终端,窃取用户的信息,用户的信息泄露成了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的垃圾信息和诈骗信息被动地传递给广大手机用户,对用户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3)新兴媒体过度依赖新技术和新介质,忽略了内容的重要性。
美国《新闻集团》创办的《The Daily》ipad版于2012年12月15日关闭,以严重亏损收场。究其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没有重视内容的质量,其文章、报告、评论和专题等都不够深入,他们所提供的内容无法做到独具特色。开发出一个好的软件或者一项新技术并不意味着成功了,最关键的还是所的内容。新兴媒体对新技术和新介质的过度依赖,是其短板。
3 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存的必然趋势
3.1 从思想上认识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解放思想、转变旧的观念是改革的关键,认真学习和领会《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找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存的道路。传统媒体也应该抛弃长期以来在垄断时期形成的优越心态,从思想上转变原有的观念,努力适应新环境,和新兴媒体联手,最终实现双赢。
3.2 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优势
中国信息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微信社会经济影响力研究报告》中指出:每天打开并使用微信10次以上的调查者占60%以上;高用户黏性使微信成为用户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40%的调查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朋友圈等获取资讯;接近80%的调查者关注微信公众号,其中41.1%的调查者关注公众号获得的最大便利是获取资讯。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通过像微信这种新兴媒体平台,将最好的内容及时传递给更多的读者,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辑巴伯说:“我们不再告诉读者刚刚发生了什么,而是告诉读者刚刚发生的事件意味着什么。我们的新闻编辑和记者将从被动的新闻应对转变为具有更高新闻价值的意义新闻(news in context)的生产,印刷出来的新闻比更新最慢的网站都要晚12个小时,所以《金融时报》必须以评论和意见见长。”这也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深度报道。传统媒体不能丢失这一优势,技术创新虽然重要,但优质的内容更是根本,在新兴媒体的推动下,更应该发挥这一长处,实现内容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找到生存的一席之地。
3.3 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差异,形成优势互补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内容“搬家”,而是要依托传统媒体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的特点,认真分析新兴媒体用户的需要,利用新兴媒体的先进技术,生产出既依托于传统媒体内容基础的,又不完全照搬的针对性强,符合读者需要的内容来。传统媒体的一些优质内容可以进行书籍出版、动画动漫、线上游戏、影视作品等方向的多重开发利用,实现多元化发展。《世界时装之苑ELLE》杂志在这方面就是成功的典范:利用杂志自身多年形成的品牌效应,除了打造自身品牌的系列时装与微电影之外,还为要所广告客户的需要,为广告客户拍摄微电影广告,形成了独特的跨界商业模式,在整个商业模式规划中,逐渐延伸出跨领域、跨专业的新业务与经营模式。
还有我们国家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现在已经不再是以往只能看不能评的时代了,更多的是观众一边看,一边在网络上互动,这也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有效结合的一个范例。
3.4 培养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成功的关键。传统媒体拥有大量的人才资源,但是自从新兴媒体的出现,这类专业性单一的人才在应对过程中变略显不足,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兴媒体的发展速度。因此要求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要向复合型人才转变,认真学习和新兴媒体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以适应新的工作挑战。英国《金融时报》在这方面就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他们没有新媒体部门。原有的编辑和记者都必须向新兴媒体方向转型,他们的部门设置大部分仍然保持原来的模式,像视觉设计人员、新兴媒体技术人员、数据新闻记者等都打入到原有的部门当中,促进整体转型。只要是改革,都会有不适应和不习惯,要想尽快地适应这种变革,就需要培训,要为员工提供经常性的各种各样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要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开拓视角,凭借新媒体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的介质,坚持以内容为基石,抓住机会,在大融合时代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杨波.英国传统主流媒体在全媒体转型方面的经验[EB/OL].慧聪网,2014-12-19.
[2]白伟.新媒体时代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14-12(下).
[3]孙寿山.以转型升级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14(6).
[4]佟勇.谈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J].新闻传播,2014(1).
[5]探融合发展之路 求变革创新良策――《湖北日报》创刊65周年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讨会观点撷萃[J].中国记者,2014(8).
[6]聂辰席.融合创新一体发展――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EB/OL].厦门网,2014-10-09.
关键词:属性综合评价系统;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技术;科技项目;评审
中图分类号:F224.5;F276.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1-0128-05
Research on an Assessment Model and Metho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ttributes
SONG Yan1, ZHANG Shihui2, JIANG Chongyu1
(1.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2. Sichuan Academy of Chinese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to distinguish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projects based on related research and one of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assessment of a group of real technology projects, the model and the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has been verified.
Key words: attribu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emerg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y projects; evaluation of projects
众所周知,新兴技术主导的新兴产业正在迅猛发展,并对传统产业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毁灭[1,2]。2010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为特定的科技项目投资成为了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从众多的科技项目中遴选出可能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项目成为评审工作的关键所在。如何评价和遴选成为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两年,学术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评价、选择及效益展开了积极的探讨[3~5],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普遍认同: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战略层面应具有长远性和整体性,不仅要符合国家的战略规划和科技、产业发展方向,更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担当起长期经济增长的支撑重任。同时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以新兴技术为支撑,且政府有较强的参与引导作用 [6,7] 。但如何将科技项目评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更有利于政府部门实际操作还缺乏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一项科技项目的核心技术是否具有新兴技术特质出发,探讨政府如何从动态的角度,站在战略高度围绕技术和创新企业特点及区域内的资源与条件等因素对某项科技项目进行综合考察,评价该项目是否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属性,并提出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及方法。
新兴技术管理研究已基本达成这样的共识:新兴技术所带来的变革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存在着特定规律及形成机理[8]。企业需要对自身的资源和实力有一个正确评估,以便能够辨识出对自身最有价值的技术与机会,并选择恰当的新兴技术发展路径以获得创新收益[9]。新兴产业是由一个或多个新兴技术沿着特定的技术轨道演化而形成,过程中参与者的数量及创新的影响范围随着演化逐渐增多和扩大[10]。当一项科技项目中的核心技术还没有明显的产业特征显现时,要对这项技术进行准确判断,看其是否具有形成新兴技术产业的潜力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这类项目的评判标准及方法与一般意义上的项目评审存在极大差异。
对于新兴技术的识别与评价, George S Day 和Paul J H Schoemaker将“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创新,可能创造一个新行业或改变某个已经存在的行业的技术”定义为新兴技术,提出了用动态评估方法对新兴技术进行识别[2];F T S Chan提出通过建立主观和客观准则来进行新兴技术的选择[11];Young Sohn则从技术自身、技术接受者、技术提供者三个方面研究了技术商业化的成功要素(TCSI) [12]。国内学者陈劲应用市场轨道图对突破性创新进行了识别[13];魏国平利用专家打分法对新兴技术的类别及识别进行了探讨[14];电子科技大学新兴技术研究团队在此方面也做了积极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观点[15~17],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于《新兴技术导论》[18]。黄鲁成等采用属性综合评价系统法,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构建了新兴技术识别指标模型[19],此方法的应用对本研究具有较大的启发。
另外,同行评议评审方法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方法,Chubin和Haekett对其定义与实践进行了系统论述[20]。鲍玉昆和孙福全基于SMART评审准则的探讨,设计了适合一般科技项目评价的结构模型[21];谈毅等通过研发成果能产生技术、厂商及社会经济三个层面外部效益的探讨,提出政府可以通过科技计划干预研发活动[22];胡景荣综合各种科技项目评审方法,从全过程网络化控制管理的角度构建了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系统,一定程度提高了评审效率[23]。
以上研究表明,针对一般意义上的科技项目评审,主要聚焦在某一项特定的技术和企业,从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可行性、风险及预期经济效益等方面,由专家打分或综合评议进行评判,具有静态、线性的特征。而针对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的评审,应该站在技术系统的视角,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对其进行综合判断[24]。
1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1.1三维评价模型
一项科技项目是否具有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属性,首先要看项目的核心技术是否具有新兴技术的特质。而新兴技术本身就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一个企业、技术、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动态发展的过程[2]。因此可从技术特性、企业能力和技术环境这三个维度来思考对项目属性判断的影响因素。
因此,本文提出可从3个维度、6个层面构建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评价模型,如图1。
1.2评价指标选择
本文重点在文献[9]与[19]的研究基础上,选取了21个测度指标即三级指标,分别代表了3个维度6个层面上的关键性因素。通过专家的判断打分,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21个指标权重值,见表1。
依据21个三级指标的权重值大小分析,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先进性以及补充性资源3个指标权重值位列前三,分别处于三个不同的维度,表明对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的评审首先需要从企业、技术及环境三个方面做系统评价的构想得到支持,并确定了具体评价指标;接下来权重值较大的三个指标是:技术应用可拓展性、技术可预见性、技术独特性,均属于技术自身特性维度,这些指标也是新兴技术特质的具体体现,说明判断一项科技项目是否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看它是否以某一项新兴技术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再接下来按权重值大小排序依次是:科研人员占比、技术受特定用户的偏好性、宏观经济、宏观政策环境、技术相容性、高层团队及企业家能力等,也分别位于3个维度6个层面中,进一步说明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的评审模型是合理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具有差异性。
2属性综合评价系统
文献[25]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方法,关键步骤为:
①利用单指标分析系统确定指标xi的属性测量值uijk,属性测度值需满足以下条件:
kk=1uijk=1,1≤i≤n,1≤j≤m (1)
②利用多指标综合分析系统,可通过加权求和的方法来计算出xi的综合属性测度值uik = u(xi∈Ck),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uik=u(xi∈Ck)=mj=1wju(xij∈Ck),1≤k≤K (2)
其中ωj表示第j个单指标的权重。
③用属性识别系统,通过置信度准则来识别研究对象属于哪一个评价类,设(C1,C2,…,Ck)为有序分割,C1 >C2 >…> Ck。当样品xi满足置信度准则:
k0=mink:ki=1uil≥λ,1≤k≤K (3)
则认为研究对象xi属于Ck0类。
④最后通过评分比较系统来比较属性的强弱。假如属性集Ci的分数为ni,当C1nK[25]。计算公式如式(4):
qxi=ki=1niux(Ci) (4)
qxi为xi的得分,反映xi的重要性。
表1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二级指标三级指标(Ii)指标设计说明指标权重(Wj)
企业组织能力
科研人员占比(I1)反映企业的自主创新实力和潜能0.0389资金实力(I2)体现企业的资金条件0.0736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I3)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技术创新能力0.0465企业规模生产能力(I4)企业是否具有大批量生产条件0.0219企业研发能力(I5)企业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0.1297高层团队及企业家能力(I6)企业对创新机会的把控和运作能力0.0325
技术自身特性
技术先进性(I7)与国内外类似技术先进性比较,反映其潜力0.1017技术复杂性(I8)技术壁垒高低的体现0.0311技术独特性(I9)反映对细分市场的控制力0.0406技术形成行业标准的可能性(I10)反映对行业或产业的影响力0.0502技术可预见性(I11)指技术发展路径、前景的可预测性0.0544技术相容性(I12)与其他的技术融合、互补的可能性0.0329技术可实现性(I13)在开发、实施、持续改进等方面的难易程度0.0227技术应用可拓展性(I14)技术应用领域的前景如何0.0650技术受特定用户的偏好性(I15)反映技术产品被目标市场采用的程度0.0388
项目环境条件
宏观政策(I16)政府对项目领域、行业的支持程度0.0349相关企业的参与(I17)竞争对手或上下游企业对技术的关注及发展程度0.0222宏观经济环境(I18)技术发展的经济大背景0.0352社会伦理道德水平(I19)被主流文化和道德标准接受程度0.0104补充性资源(I20)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配套技术或资源的支持性0.0876市场规模(I21)技术现有及未来可能形成的市场容量0.0296
3实际项目评价
3.1项目背景及打分
选取了5个属于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以上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的科技项目作为评价对象,分别以T1,T2,T3,T4,T5代表。这5个项目的背景及申报企业的具体情况,因篇幅所限,详见文献[24]。
邀请了7名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电子信息领域以及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专家对5个项目进行评价。首先请专家详细了解5个项目的报送资料,再邀请项目申报单位负责人对项目进行讲解,专家现场提问并作交流。申报单位人员离场后,专家分别针对21个三级指标给5个科技项目进行评价并打分,如表2。其中每项得分均为所有专家打分的平均值。
3.2计算单属性测度值
本文选取梯形分布的分段线性组合函数计算单指标属性测度值。
将科技项目评审各指标属性分为3类:C1∈{一般性科技项目},C2∈{新技术科技项目},C3∈{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对这3类项目属性界定如下:
一般类科技项目是指技术有一定创新性,但创新程度不高,多属于应用开发层面,企业完成产品研发及批量生产难度不大,客户群及市场推广路径比较清晰。往往这类项目在传统的评审方式上比较容易得到支持,因为各种不确定性较低,投资见效较快,风险较小。这类项目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不会对行业造成太大影响,更不大可能由此带动新兴产业形成。
新技术类科技项目相对于一般类科技项目而言,技术创新程度较高,一般会伴有专利成果,有潜在的市场需求,产品研发及市场开发需要投入和时间,有一定风险,但一旦成功会对企业及行业带来冲击和影响。
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要以新兴技术为核心,虽然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但伴随其发展,可能会对现有行业造成破坏,还极有可能创造出一个新行业并带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但这种项目的识别难度最大,本文的研究就是试图提出一个评价的概念模型,并找出一些客观的、可评价的指标来降低其识别难度。
考虑到一般情况下,第一类项目数会大于第二类,第二类会大于第三类,则令C1>C2>C3。各专家对5个项目指标的打分范围为[0,10],设(6,8,10)为三个临界点,分别对应三类单指标的得分为及格、中等、满分。其属性测度函数曲线如图2。
C1、C2和C3的属性测度函数分别如下:
y(x)=1x≤6
8-x26
0x≥8
y(x)=0x≤6
x-626
10-x28≤x
0x=10 (5)
y(x)=0x≤8
x-828
1x=10
以科技项目T1为例,通过专家打分,T1的21个指标的平均得分见表2第二列,根据属性测度函数(5),可计算出科技项目T1的21个指标的单属性测度值。
3.3计算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值
求出科技项目T1的21个指标的单指标属性测度值后,可根据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计算公式(2),计算出项目T1综合属性测度值u11=02644,u12=06872,u13=00484 。其他4个科技项目的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值可依照同样的方法和步骤计算而得,计算值见表3。
34判定5个项目的类别
通过置信度准则来识别评价项目的属性类别。取置信度λ=07(置信度一般取在06~07之间),利用公式(3),根据5个科技项目的综合属性测度值对其项目属性进行判定。判定结果为:项目1、项目2、项目3和项目5属于新技术科技项目;项目4呈现出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项目属性特征,5个项目均不属于一般性科技项目(见表3)。
表中得分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T4T3。其中,项目T4是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T1、T2、T3和T5均属于新技术科技项目C2,不过从属性强弱可判定:项目5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最为接近,T1、T2次之,而项目3相对不具备这类属性。
4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新兴技术的形成特点,构建了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评价的三维评价模型,在3个维度6个层次上选取了具体的评价指标,提出应用属性综合评价系统的方法对新兴产业科技项目的属性进行评价。并对一组属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项目进行了模拟评审,演示了如何运用这一套思路和方法从申报的科技项目中识别出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项目。
本模型在评价指标选择上主要参考了前期部分研究成果和小范围的访谈和调研,是否真正体现新兴技术的产业特质,还有待于不断深入研究加以修正。评价指标较多涉及未来和企业隐性层的因素,对专家的知识面和信息量要求较高,也给评价增加了难度,并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希望这种思路和方法给新形势下科技管理部门在动态、不确定环境下遴选出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科技项目提供参考借鉴,对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起到一定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Clayton M Christensen. The Innovator's Dilemma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2]Geroge S Day, Paul J H, Schoe maker, Robert E. Gunther. Wharton on Manag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0.
[3]张峰,杨建君,黄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现状评述: 一个新的研究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12(5): 18-29.
[4]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29(5):679-683.
[5]黄鲁成,黄晓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益评价指标及标准[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24):1-4.
[6]高峻峰.政府政策对新兴技术演化的影响――以我国TD-SCDMA移动通讯技术的演化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2):25-32.
[7]方荣贵,银路,王敏.新兴技术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中政府政策分析[J].技术经济, 2010,29(12):1-6.
[8]C Freeman, C Perez. Structural Crisis of Adjustment, Business Cycles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M]. G. Dosi, C. Freeman, R. Nelson., et al.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 London: Pinter, 1988.
[9]宋艳.新兴技术的形成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企业实际运作调查[D].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10]王敏,银路.新兴技术演化模式及其管理启示[J].技术经济,2009,28(11):13-16.
[11]Chan F T S, Chan M H, Tang N K H. Evaluation methodologies for technology selection[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0, 107:330-337.
[12]So Young Sohn, Tae Hee Mo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Predicting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Success Index(TCSI)[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3, 70 (9) : 885-899.
[13]陈劲,戴凌燕,李良德.突破性创新及其识别[J].科技管理研究, 2002(5):22-28.
[14]魏国平.新兴技术管理策略研究――基于新兴技术特征的分类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15]宋艳,银路.新兴技术风险识别与三维分析――基于动态评估过程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07,10:136-142.
[16]银路,李天柱.情景规划在新兴技术动态评估中的应用[J].科研管理,2008, 29 (4):12-18.
[17]宋艳.新兴技术的动态评估与小灵通的成功之道[J].管理学报,2005,2(3): 337-339.
[18]银路,王敏,等.新兴技术管理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2.07.
[19]黄鲁成,卢文光.基于属性综合评价系统的新兴技术识别研究[J].科研管理, 2009, 30(4): 190-194.
[20]Chubin D E, Haekett E J Hackett. Peerless Science: Peer review and U.S. Science Policy [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York Press, 1990.
[21]鲍玉昆,孙福全.基于SMART准则的科技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设计[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6-48.
[22]谈毅.韩国国家科技计划评估模式分析与借鉴[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4):46-49.
[23]胡景荣.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构建的研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4:18-19.
2006年将是中国传媒的新元年!新兴媒体的风起去涌不仅仅是演绎了从山炮到狙击步枪的打击模式的变革,更重要的,它是一场 把世界从纵向结构调整为水平结构之大戏的开幕式!
我们通常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称为传统媒体,而将楼宇电视、列车移动电视、互联网广告等称为新兴媒体。这样划分的一个潜在标准就是媒体出现的时间早晚。中国整体媒体市场在增长,但力量对比在悄然改变,传统媒体的萎缩和新兴媒体的扩张同样迅捷。但不能忽视的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传统媒体依旧占据媒体的主体市场地位.在短期内,新兴媒体依旧难以撼动传统媒体的主体地位。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区隔在哪里呢,正如媒体人张惠辛先生曾经谈到的:“人们接触媒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接收媒体自上而下传播的信息.这更贴近于‘宣传’的概念,越接近信息源的媒体价值越高,传统媒体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方式;第二种方式则是不知不觉接触到媒体,这就是生活接触点甚至生活圈媒体,越接近生活形态的媒体具有越高的价值,它只要形成最大的网络就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并形成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其传播方式区别于传统媒体,是一种横向传播,接触它是轻松的、不知不觉的……”
根据张惠辛先生的判断,我们知道;新媒体诞生与成长的动因来自于与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融合。它跟随人的生活轨迹发生,人到哪里它就到哪里,进而形成有效的网络化的接触点。因此,它是生活意识形态的衍生物,而它的传播方式已经不是自上而下,而是平行的横向传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它内容的纯商业化与生活化。如果这样一种诠释成立,那就意味着新媒体的价值建立在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的基础上。目前来看,这两种对于媒体的认知方式与价值评估体系,已经并存于人们对于媒体价值的判断中,且两者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传媒影响力的坐标必将面临重建。
媒体的演进方向
媒体具有很强的时空性质,谁能重组时空的传播关系,谁就有可能获得媒体创新机会!
在纷繁的媒体世界面前,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1.愈加地分化。中国的媒体世界.本身是处在传统媒体未能充分发育的背景下的,随着媒体市场的逐步开放.将会有更多的资本投资于传统媒体,使得整体处于萎缩的传统媒体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更为分化。而如缝隙媒体和网络媒体这些新兴媒体的涌现,也使得媒体世界愈加的分化,整个媒体世界呈现纷繁多彩的画面。
2.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互动。在新兴媒体的挑战之下,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媒体也在酝酿变革。传统的电视媒体,在PTV和数字电视的推动下,将会更多地融合网络媒体的特征。比如互动性得以很好地实现,网络时代的电视媒体其本身也会将目前众多的网络内容应用在电视终端上展示出来,使得受到挑战的电视媒体拥有二次发力的机会;网络电台的方式.使得传统电台在网络时代有了进一步发声的机会,降低了其使用终端和时间的限制:报纸和杂志的网络版,是报纸和杂志一种新的展现方式,而电子杂志这种方式,使得传统杂志得以低成本地覆盖更多的受众,多媒体化后也使得杂志更为生动活泼;在大屏幕显示的成本得以降低的情况下.户外广告将更多地以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门户网站的内容离不开传统媒体.而搜索与黄页的合作,则直接展示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互动关系。
3.新兴媒体势力继续扩大。传统媒体变化的主体趋势是发掘人们生活方式变迁中的机会,利用新的技术,使其具备更多的新兴媒体的特征.那我们本身也可以将这种变异的传统媒体称之为新兴媒体。传统媒体的份额必然下降、新兴媒体的势力继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日常时间将更多地接触新兴媒体,而花在传统媒体上的时间将会越来越少,甚至对于部分群体,新兴媒体将会替代传统媒体,比如很多人已经习惯于浏览互联网新闻,而不去看报纸。新兴媒体在接触性、趣味性、互动性等方面的特征,使得受众更愿意接受。此外.新兴媒体还具备在一定程度上的综合低成本传播特点.在新兴媒体的说服和广告主不断尝试的推动下,也将会有更多的广告主将广告预算投入到新兴媒体上.新兴媒体的势力必将继续扩大。
4.新势力。新模式的出现。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现在人们在不同的生活场景花费的时间发生变化,人们增加了旅游、娱乐休闲等的时间。活动空间的扩大,意味着人们在交通工具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比如飞机,已经成为一个普通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在未来.中国的航空市场还将继续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时间花在KTV。酒吧这样的娱乐场所。在KTV.已经有专门的公司做这块的广告投放。在KTV播放歌曲的同时,如果加上相应的彩铃下载方法,也许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缝隙媒体市场还将继续出现,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下一个“分众”是谁呢?它会以什么面目出现。
5.新营销思维出现。媒体世界的发展,对于众多的广告主来说,是一个需要积极认真应对、尽快适应的事情。分化的媒体,使得广告主的媒体组合策略更为复杂和困难.新兴媒体的新特性也需要广告主好好把握.而不能局限于原有的广告传播模式。媒体世界的新变化也带来营销方式的变革.诞生如E-mail营销,BLOG营销、手机营销等新的营销方式,这将是对传统营销方式的有力补充,也将对我们固有的营销思维产生强大冲击。
主持人语:
新旧媒体虽然属于对抗性阵营,但二者博弈最大的可能仍将是长期并存,共同发展。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客户结构、覆盖范围、管理手段已是常识,但对于新兴媒体来讲,这些成熟的行业规范皆为桎梏。迅速发展创新制度并使其应用于创新媒体,是未来的传媒大亨的当务之急。没有配套的制度呵护创新,模式创新将面临市场飓风的侵袭。
新兴媒体存在什么样的风险?请看――
新兴媒体的方向、动力和风险
蒋廉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体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使品牌经理们对媒体决策变得不那么省心了。在早前,如果广告创意策略正确,在主流媒体上投放广告就可达成品牌传播的目标。对于品牌管理者而言.媒体碎片化打乱了他们常规的决策习惯,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体甚至让他们在品牌传播决策时显得无所适从――品牌管理者在媒体决策时需要超越眼花缭乱的表象.深入理解新兴媒体演进的趋势和本质范式转移
唐・泰普思科特在《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一书中曾用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的概念描述互联网的出现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同样。新兴媒体的演进及其影响也可以用营销传
播的范式转移来描述,范式转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媒体特征创新。
1.瞄准性。瞄准性就是根据事前的目标定位进行一对一或点对点的传播。传统媒体的优势体现在覆盖面上,但瞄准性却是它的劣势。新兴媒体的瞄准性特征在于;一是可以区隔和识别目标.二是可以追踪和记录目标的踪迹,三是在瞄准击发后可以追踪和反馈,并根据反馈校正瞄准系统。
手机终端是天然的定向媒体。互联网上的电脑终端和虚拟社区也具有可瞄准性。例如喜力啤酒利用双击广告网络进行情人节的定向宣传,把广告定向给成年的受众群体,在达到吸引成人目标的同时又不影响未成年饮酒者。这种定向技术可根据目标者的其他多种特征进行定向。同样,即使线下的候车亭广告,电梯广告,楼字广告,由于媒体的附着对象对不同生活方式消费者的区隔,也比传统媒体大大提高了传播的瞄准性。
2.创造新的价值。传统媒体的任务是向消费者传播品牌的价值。新兴媒体除了与消费者沟通品牌价值外,还可在沟通过程中为消费者创造新的价值。第一是娱乐价值。传统媒体的广告虽然通过创意体现幽默感、美感,但毕竟是单向刺激的,难以提供或承载价值创造活动。新兴媒体广告以互动形式.通过采用视频流、音频流技术,fFash技术、Java程序等,将广告作为一种体验服务,让消费者在互动中获得娱乐的价值。第二是知识的价值。传统媒体的广告充满了说服性的商业信息.会让消费者反感。它也很难向消费者传播复杂和丰富的品牌知识――因为这样会使传播过程显得非常枯燥乏味。新兴媒体的广告在与消费者的互动活动中.通过3D模拟和交互式操作.可以为消费者提品和品牌的信息、知识以及使用体验。
3,直接对话。在传统广告的沟通过程中,媒体是主体,消费者是受体。媒体虽是信号发出者但不能接受反馈,消费者则是被动的,在新兴媒体时代。广告与消费者可以进行任意方向的对话。当消费者在电视机前看到一条需要的产品广告时,想要实现即刻购买产品的:中动是不可能的,但在新兴媒体上,一个点击就可完成购买。
4.AIDA模式的摧毁,传统媒体的营销传播模式是完整的AIDA过程(attention interest desire actiOn),一个广告传播起效,需要消费者完成从认知到行为的反应链.传播的效率受到各环节脱节风险的干扰。在新兴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中,消费者对媒体的接触、互动、产品购买、服务消费可在一次体验过程中同步完成。虽然目前还无从准确地发现和建立新兴媒体的沟通模式.但如果瞄准了消费者,新兴媒体的沟通将摧毁AIDA的线性模式,沟通效率无疑也会大大提高。
5.广告的界限开始模糊,什么是广告,这在传统媒体中似乎是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在新兴媒体时代,关于广告的概念是在创新中不断被定义的。广告看起来或听起来可能不像广告,广告与内容难以区分。例子多得很,如广告可以是电脑屏幕的墙纸,可以是一个游戏,或者是一条Flash短片,甚至是一部小电影,论坛中的一场讨论等。
6.自媒体的出现。这是我所构想的一个新概念。什么是自媒体?就是产品.服务本身不但是消费的对象.而且它也成为与消费者沟通的媒体。自媒体的完美形态就是与高速网络相接的移动通信终端,如手机、自助设备、互动电视.网络虚拟社区等。这些产品和服务在提供给消费者使用的同时,可以完全实现媒体的功能,而且其瞄准性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可以猜想,移动通信运营商现在通过向手机用户收取通信费用盈利,未来可能免费向手机用户提供通信服务,而改向广告主收取广告费,促销费来运营和盈利.同时对自身业务和品牌的宣传,也通过手机终端的沟通就可以实现。创新的驱动力
伴随新兴媒体的概念,衍生了更多的子概念:泛媒体,富媒体、流媒体、超媒体、跨媒体等。新兴媒体的类型也在不断诞生,这些层出不穷的概念和媒体形式,一方面反映了投资者,经营者对新兴媒体的追逐,但另一方面。是新兴媒体创新性的动力使然。我将新兴媒体的创新动力理解为技术创意和消费者行为驱动两条源泉。
1.技术创意驱动。网络广告.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移动电视、手机报纸、博客等新兴媒体是在互联网和IT技术出现后产生的。IT技术为这些新兴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与工业时代技术的区别在于,当网络和IT作为基础技术产生后,新兴媒体的类型和形式变化的驱动力就主要来自于技术开发者为挖掘和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而进行的技术创意。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同样的编程语言技术可以开发不同的新兴媒体广告程序。因此,从webl,0到web2・0,从门户网站到博客,从分类搜索到关键词搜索再到互动搜索.从GOOGLE的关键词广告和百度的竞价排名广告等,这些新兴媒体的诞生,技术创意成为直接的驱动力,技术创意驱动的潜在意义是:如果背离消费者的偏好,好的技术并不一定发展出好的媒体;如果通过技术创意,则好的技术或相对不好的技术都可以发展出好的新兴媒体。
2消费者行为驱动。户外媒体、楼宇视频。卖场视频、电梯广告、出租车广告、地铁广告等媒体的产生,与IT或网络技术并无因果渊源,更多的是媒体运营者、投资者为适应消费者当下的行为变化――尤其是其生活方式形态的多样化――而开发的小众或缝隙式媒体。
消费者行为驱动的奥妙在于:承载消费者生活方式的空间和时间的多种元素,组合成为区隔消费者的生活圈。如果能准确预测消费者行为及其变化,发现新的消费者生活圈.建立沟通系统和模式.一个新的媒体就被创造出来了。对于新兴媒体而言.深刻和先知地洞察消费者行为的能力是其媒体模式发展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品牌管理者.也是对其新兴媒体的态度、新兴媒体投放策略决策以及品牌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而且,消费者生活方式形态的变化.会不断催生新兴媒体的产生。
评估风险
新兴媒体的魅力在于前所未有的创新性,而风险也在于:
1.目前缺乏关于这种创新性对销售和品牌发展效应的评估和战略指导依据。
2.重视投资者,轻视消费者。经营者可能提出良好的商业计划吸引投资者,但对于如何理解消费者。却仅仅依靠经验和直觉,缺乏科学的系统和方法。这对实现新兴媒体的传播效果会带来潜在危害。
3.传播过度。新兴媒体可以实现好的瞄准性和达到性,但容易导致传播过度甚至骚扰,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和抵抗。
4.内容贫乏导致消费者流出。
5.重技术以致忽视技术创意.进而背离了消费者的需要。
因此,在新兴媒体的传播中谨记评估上述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主持人语:
探究了新兴媒体的动力机制和
风险,我们需要为其未来的发展设定一个清晰的路线图。锁定的目标越来越小,而资本的逐利性要求市场越来越大,二者天然的矛盾性,何种策略可以破解?
从寄生到超越
梁锡崴 博 导 吴能全 何亢川
体的产业链其实非常简单.也就是消费者一媒体一广告主(企业),非常单纯的三角关系。但在经济全球化、多元化.数字化的时代,这个三角关系发生了质变;
市场的三个变化
一、媒体的“破碎化”
中国目前共有报纸2119种,期刊9074种.出版社570家。广播电台282座,电视台314座,教育台60家,音像制品出版单位320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121家,互联网网站总数约为668900个。媒体的扩展使得原来由几大媒体组成的传媒版图不断破裂.变成一块块小的“碎片”,这就是媒体的破碎化。
二、消费者的“碎片化”
目前,信息权力已从媒体手中转移到受众手里,消费者也不再是我们说服的对象,而是我们聆听和响应的对象――受众导向的时代已经来临。此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媒体接受习惯都趋于个’哇化。正如美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所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时代的开端,将会看到‘内容’由作者手中转给接受者。”约翰・奈斯比特以更通俗的语言阐述了同样的道理:“将来编辑不会告诉我们该看什么东西,我们将会告诉编辑.我们自己选择看什么东西。” 三、广告投放的精细化 市场经验表明,现代企业57%的销售额来自12%的重要客户,以往大众化的营销方式使得大量的广告预算流失在非目标人群中,企业只有针对不断细分的市场,使用目标群体最容易接受的术语,信息接受渠道、广告传播方式,才能以最少的投入最精确、最有效地命中目标群体,从而实现销售的稳定增长。
小缝隙的大机会
哥本哈根商学院的Chrisuan Barker和Peter Gronne对几个广告媒体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沿袭这个思路,分析一下缝隙媒体的强势弱势所在:
可见.相对于传统媒体,缝隙媒体的核心优势主要在于信息的选择性强。投放准确性、针对性更高,效果更好检测.运营成本相对低廉等,但每一种媒体都有其特点,大众媒体覆盖面广,在品牌塑造、打造知名度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缝隙媒体还处于跑马圈地阶段,正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从导入期到发展期的过渡阶段,技术上尽管已经基本成熟,但在经营方式、传播理念等软件方面,总体上还处于模仿和探索阶段。由于认知度不同.受众群也不同 不可能利用缝隙媒体产生很大的轰动效应和很大的市场规模,广告主在新媒体上投放广告必须有一个适应过程,很多广告主对缝隙媒体还持观望态度。
超越的路线圈
消费者一天中停留在户外的时间大约是2小时,根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2005年户外广告投放额为100多亿元;消费者每天在家14小时,广告商在电视和报纸投入的金额分别是1800亿元和400亿元。而上班族平时在办公场所工作日小时,广告投放总量却不到10亿元.缝隙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空白,前景非常诱人。
而从整个媒介的生态链来看,缝隙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将经历寄生、竞争和超越三个阶段;
缝隙媒体在最初的阶段中处于媒介生态链的“寄生层”,寄生于传统广告之中,广告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还是采用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分流的也是原来传统媒体的客户,此时缝隙媒体的出现尽管吸引了部分广告,但对传统媒体还构不成威胁。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将会出现更适合缝隙媒体特点的广告表现形式,而广告主也将会认识到单一媒体已经不再能够担当品牌传播的重任。通过以一种媒体为主导,其他媒体为辅助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来提高媒体投放费用的边际效益,将会成为广告主媒介策略的首要考虑目标。此时缝隙媒体将会成为传统媒体的强大竞争对手。
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缝隙媒体将呈现出向两端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将成为高级、轻松的社区媒体,独立承担广告传播的作用,例如一些缝隙媒体的内容提供商开始筹划制作适合自己特色的节目内容,如增加社会公益信息和关于楼宇停电.清洗等方面的使用信息,增强内容的公益性、服务性和美誉度。而另一方面,缝隙媒体将向POP广告演化,位置上接近售点,作用上强调销售,发挥广告从认知到行动的天平上最后一根稻草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