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15:4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课程理念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街课程改革的深入,街课程理念逐渐被中小学校所应用和推广,而中等职业教育新课程特别是专业新课程改革相对滞后。近年来,职业教育逐渐被国家各级政府所重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街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依据、操作程序、操作策略和评价,以及教学案例对断课程理念下情境创设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中职《电子线路》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任务是学生具备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色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川。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
1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职电子线路教学模式—情境创设式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环节。为了让学生在电子线路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基本的、内在的、个性的和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落后的教育观念,对电子线路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刻的变革,才能积极面对21世纪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和对学校教育的期盼。而造就会学习、善思考、敢质疑、能创造的发展型人才依赖于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我校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现状,作者担任教研组长和课题负责人的身份,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根据中职生特点与电子线路课程性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实例为基础,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力求选择一种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人格”(即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整合起来的教学模式:情境创设式。
1.1理论依据
“情境”解释为“情景”即“情形、境地”。“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
1.2操作程序
基于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大体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
(1)创设情境,诱发动机。教师创设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形象整体。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与非智力因素来决定情境的表现方式;考虑与注意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及抽象能力来安排情境的内容并恰当展现情境的形象。情境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诱发学生探索求知的良好动机。
(2)探究情境,以知激情。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对人生的兴趣。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教师则要抓住时机,依据情境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学生不断地将新知识通过“连接点”和“分化点”的作用进行“同化”,“顺应”,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每个认知结构的构建就意味着一个冲突的解决,冲突的解决伴随着成功的喜悦,求知欲的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进步探索的信心和毅力。
(3)模仿情境,想象体验。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仿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凭借想象,再现表象。展开联想,亲身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对问题的求解能力。
(4)强化情境,升华情感。教师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创设旨在放大情境信息的情境,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创造思维,掀起学习,设法形成情境交融的课堂氛围。这时师生的情感体验均已外化,并发展成为态度体验,成为“学习兴趣”的构成要素。
1.3操作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教学情景,应当着眼于更好地实施启发式教学,促进双边活动的展开;应当有利于师生开展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为教师施展教学才干,为学生拓展思维,提供更广的空间;应当有利于形成一种乐学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和倾向,主动感知情景、体验情景,使之成为解决教学难点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情景教学应当达到:(1)以景激“情”,情景交融;(2)以景激“趣”,引人入胜;(3)以景激“疑”,发人深思等等。
1.4评价
情景教学能以境激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值得注意的是,情景教学不能单纯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有趣,浮于表面的过分渲染,不利于教学内容的深化,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另外,作为教师应当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在多样化的情景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5案例分析
例如,收音机的装调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焊接工艺,如果工艺不合格,会直接影响收音机的收听效果,所以在正式焊接印刷电路板之前,应布置学生完成大量的焊点训练,单纯的焊点训练是很枯燥的,为此教师应当采用个人竞赛、小组评分、评定等级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大量练习,井提高焊接质量,经过比较评分,学生们会反思自己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与他人比较,久而久之,学生们自己就会总结出焊点好坏的判别标准:一个合格的焊点表面光洁度好,呈半球面,没有气孔,整体上看各焊点大小均匀;不合格的焊点表面有毛刺,各焊点大小不一致,焊点附近斑斑点点,焊点表面有气孔,甚至元件引脚能动,拨动元器件引脚时引脚与焊点脱离,这样的焊点不合格,就是虚焊,假焊,在电路中会出现接触不良故障。通过这样的操作一评价一反思一再评价的反复训练过程,学生们既掌握了高质量的焊接工艺,又从理论上掌握了评定焊接工艺优劣的标准。
那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学好新课程理念,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树立课程的目标意识,由“纯工具性的单一目标”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多维目标”转变,把握好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必须树立起课程的目标意识,明确《标准》到底对语文课程提出了哪些目标要求,并以此为依据来把握某一具体教学活动的目标要求。
1.把握教学目标要明确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标准》的设计思路是:①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分学段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②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③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可见,《标准》已由传统的“纯工具性的单一目标”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多维目标”转变,这是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着眼点。
2.把握教学目标要整合对应项目的目标要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把上述多维目标中对应项目的目标要求整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做到:①从总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的角度把握教学目标,既立足于阶段目标的现实性,又着眼于整体目标的长远性;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把握教学目标,既立足于单一目标的达成度,又着眼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发展;③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互渗透的角度把握教学目标,既立足于单项训练的效果,又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④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角度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既立足于语文学科特点,又着眼于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互补与衔接。
二、树立课程的主体意识,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处理好教学关系
《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课程主体意识,把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定位,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考虑并设计如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学习,演好学习的“主角”。
1.从“学”的角度,定学生“学”的任务。即要求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确定学生“学”的任务。一是定“学”的内容(包括知识、方法、能力、情感等),变“知识性学习”为“综合性学习”;二是定“学”的形式(包括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积累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观察性学习、策划性学习等形式),变“被动接受识记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三是定“学”的机会(包括预习、读书、思考、讨论、质疑、想像、查询、交流、演练、展示、评价等机会),变“教师主演”为“学生主演”,从而使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在内容上更适合不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和需求;在形式上更适合不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便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时机上更充分地给予学生学习、实践和发展的空间。
2.从“学”的角度,定教师“教”的任务。即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让“教”服务“学”,让“师”协助“生”。一是定“教”的任务。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并设计如何完成“指明目标、引导深入、鼓励进步、点拨偏差”四大任务的内容、时机和方式。二是定“教”的方式。考虑并设计如何变“讲授分析问答式”为“启发式、讨论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三是定“教”的角色。考虑并设计如何当好“主持人”角色,控制教学过程,控制学习方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何当好“向导”角色,在哪些字词句段篇的难点上、读写训练的重点上、读写方法的指导上用力,应为学生提供哪些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如何当好“咨询者”角色,及时释疑解惑;如何当好“发动机”角色,应提供哪些成功的机会,如何通过评价及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鼓足学习干劲;如何当好“榜样”角色,范之以“字”、范之以“声”、范之以“文”、范之以“情”,做好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
三、树立课程的实践意识,由“重现成结论的传授”向“重学习过程的体验”转变,设计好教学流程
《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树立课程的实践意识,在设计教学结构、教学活动时应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在学习实践中进行语文教育,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内容开发利用
一、引言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课程资源仅仅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讲授“教科书”。事实上,这是一种很片面的认识。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从课程目标实现的角度看,凡是对之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归属于课程资源,这其中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就英语课程资源而言,它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如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英语课程实施的成效,所以,《英语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应该积极开发和使用其它课程资源。构建开放的、全方位的、丰富多彩的英语课程资源体系,这有助于开拓学生知识视野,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即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积极追求者,以及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和转变教育观念,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智慧。
二、开发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的路径选择
1.构建新的课程资源观和开发意识
英语“新课标”要求广大英语教师突破传统的大纲意识、教材意识和教参意识,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英语课程理念和课程资源意识,突出强调了英语课程标准是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程资源是由教科书、教辅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及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宏大系统。由此,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把教材当作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确立新的英语课程资源观和开发意识,这是进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前提。否则,即使身边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观念认为,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殊不知,在课程和教材开放与多元化发展、弹性课程与多元教材出现的条件下,利用和消费课程资源的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因为他们身上蕴涵着巨大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其现实生活是课程资源的依据;另一方面,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动地创造着课程资源,可以说,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所以,教师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自身学习和成长服务。
3.开发和利用校内非教材性课程资源
校内如教室、图书馆、语言实验室、阅览室、校园环境、电教设备等基本的和常规的教学设施以及师生经验等是最直接、最显现的英语课程资源。他们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提高英语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丰富性都具有极大的便捷性。例如学校墙面上除了安装投影等电教设备外,还可以布置与英语学科相关的各种“作品”,如学生的创作园地、作业展示、学生办的小报、收集的各种新的文字图片资料信息等,让学生在有限的校内时空里通过视觉观察来丰富自己的英语信息。
4.重视和利用信息网络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递和人们获取、处理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信息网络资源也是英语课程资源中物质条件资源之一。因此,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要拓展开发的渠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要引导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媒体资源,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
新教材开放程度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也必须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新教材中有许多“空白”,这不是教学内容的俭省,而是给教师留有教学的空间,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教学的智慧,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课堂,我们的教师该做什么?该让学生做什么?这是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既然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不断生成新的内容。而一改过去就教材教教材,用教学参考订正答案。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新课标,把握课程改革的内涵,不断用新的思路去改变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是一个活动的共同体,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不成熟的课堂,它就缺乏了合作的意识,缺乏了师生的互动。课堂之间师生的关系也就不会平等,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不能得到真正体现。创设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互动的教学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超越,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角色。
二、不断创新是课程改革的不竭动力
教学上要不断创新,就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要敢于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要敢于挑战。当然,这种质疑与挑战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当人们面临新情境、新问题,试图去解决它时,必须把它与自己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就必须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的技能。学生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需要学生的猜想与发现,需要学生的探究。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能够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许多知识将在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得到应用,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材必须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人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题都要从实际引入,数学体系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规律,许多数学概念是从前面的概念中通过演绎而得,又返回到数学的逻辑结构。
三、结语
如上思考,是本人对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浅薄的认识,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数学知识将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科学技术,经济生活及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之中,数学课堂改革并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作者:王学景 单位:河北省临城中学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有自己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和“学校语文知识体系”。一位语文界的专家曾说:“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表现在教学上,而根子往往在对语文的准确、深入的理解上”。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依据新课标、教材,从“语文的立场”和“语文的方向”的角度设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之前,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认真、深入研究学生实际,要深入钻研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要根据新课标的学段教学特点,学生哪些容易接受、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会对哪些感兴趣、哪些环节适合什么学习方法来实现、哪些地方可以拓展延伸、哪些还要通过作业来补救。只有真正做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体现因学定教,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找准衡量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标杆
语文课堂高效,最根本的是要先找准有效课堂的标杆是什么?衡量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就教学本身而言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方法上,看学生怎么学、会不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还要靠个性化的思维过程,其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不仅是一种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三、探究实施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体现在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多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和学生学习创新上。如何将教师的课堂激情激发为学生的全面参与热情,如何处理一节课堂的“起、承、转、合”,则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处理,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论语六则》我这样说:“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六则》的兴趣便浓了一些。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阅读兴趣。运用讲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辅以教师艺术的提问、恰当的点评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当然根据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善于抓住关键:识字与写字重在美育的熏陶和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重在情感的激发和拓展延伸、写作教学重在生活的积累和准确的表述。总之,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能力提高,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教育,既不能使工具性萎缩,又不能使人文教育空洞。
四、提供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必要保障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中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思的使命留给学生,提倡真正的教学民主,从而使师生的交流平等、积极、和谐、有效,要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点拨与激励性的评价。有效的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更重要地是看在一段教学以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兴趣和成绩是很重要的两个维度,有效课堂评价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当然及时评价也起着很大作用,它能够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赞赏或批评,能促进情感的生成;点拨,能促进能力甚至智慧的生成。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找到思路;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能重新唤起力量;当个别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转变为全班同学的财富;当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在老师的关注下保持进步并得以发展;当学生自己明白错误,并及时改正;当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所以我没要善于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要善于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要善于用形象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语文成功的愉悦,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五、合作、讨论要有实效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那么合作学习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才是有效的?首先,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要处理好合作讨论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小小的合作学习环节,诱发学生交流和讨论。其次,在讨论过程中,讨论的主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决定着能否形成真正的交流。如果主题很枯燥,扩展的空间很小,用怎么讨论也知道答案,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反而会造成时间的浪费。第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读书,参与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有创见性的体会和看法。为了不让后进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和自尊性。教师要对优等生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后进生提供帮助,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最后,教师也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参与小组学习,及时掌握学情,善于调控,捕捉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疑难之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六、课程整合要优化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革命的支柱。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和传统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种教学媒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按教学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发挥其优势,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使用媒体的目的明确。媒体呈现的内容是学生观察、理解、思考和记忆的材料。
(二)媒体出现的时机恰当。媒体的出现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并且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三)媒体使用的节奏自然。出现的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一节课出现的媒体也不能太多。
(四)语言解说、非语言的体态交流与多媒体配合自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互相交映,互相整合的逐步深入,无疑是给语文这个交际工具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所以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角度出发,有机地利用信息技术与语学科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教学理念 教学行为 有效外部保障体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推广,新的教学理念已普遍被教师所接受与认可,但在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教育政策环境的制约,教学物质条件的落后,教师评价制度的滞后,以及教师培训制度的陈旧。要想促进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变,就必须为之提供有效的保障体系。
一、制度保障
国家的教育政策给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方针政策,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①在相关调查中,教师认为政策制约新课程改革的比率是39.4%,这说明政策环境构建状况影响着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
1.国家政策导向
对新课程理念实施最大的制约政策应当是现行的高考制度,虽然现在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在高考面前仍然是“以分数论英雄”,为了保证升学率,教师不得不针对高考进行填鸭式教学,大搞题海战术。在这种政策环境下,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就显得不那么适用了。以探究性学习为例,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景,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做就面临一个问题:给学生自主的学习的机会,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尤其是对于毕业班的学生,许多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掌握大纲里的知识点,为追求高升学率,只能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一遍又一遍的讲解知识。现行的高考制度不可能短期内被改变,但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完善,使国家政策为新课改的推行保驾护航。高考不能仅仅以成绩作为标准,还应该加入德育、情操、能力等内容,使之与新课改的内容相对应,这样教师才会觉得新课程理念是有意义的,可操作的,进而才能实现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变。
2.学校政策环境
学校政策环境是影响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变的重要因素。在学校管理方面,传统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落后的手段,是制约教师将新的教学观念付诸实践的重要外因。在调查中有61.2%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制约了新课程改革,有24.2%的教师认为影响一般,这表明有相当多的学校在教学管理上是滞后的。②许多学校仍然遵循传统的管理模式,许多教师一个星期的课时量多达15课时,而且每堂课都必须有详细的备课记录,课后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辅导,批改作业。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很难有时间去专研新课程理念。此外,教学要求严格的纪律,一般课堂要井然有序,而新课程理念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就显得没那么有秩序。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使教师有时间有空间去学习教学理念,有热情去实践教学理念。学校还应当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教师之间形成学习、解读、更新教学理念的氛围,并开设各种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将新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尝试,将有效的教学理念最终转化为教学行为。
二、物质保障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变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首先,与教学理念、新教材相关联的仪器、设备必须具备。许多教师反映,对于教学理念他们十分认同,很愿意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尝试,但由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根本无法实施,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变也就无法实现。其次,教师的待遇必须得到保证,从而保证师资力量的充足。虽然近些年来教师绩效工资已经开始施行,教师的待遇也较以往有了提高,但总体来说教师的待遇还是没有得到充分保证,尤其是中小学,以及偏远、农村地区。教师待遇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师存在缺额,结构老龄化,层次不等,知识老化,缺乏大胆创新意识,以致许多教师不具备理解理解、认同、内化教学理念的能力,那么将教学理念予以外化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也就无从谈起了。在新课改下,我们要实现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变,就必须为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经济保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队伍不断庞大,师资力量不断雄厚。
三、评价体系保障
评价制度与方法不仅能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而且能引导控制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与家长往往只以学生的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唯一标准。新课改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短期内对提高学生的分数效率不高,教师不敢过多尝试,怕影响学生的分数、升学率,因而多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要保障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变,就必须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合理而能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制度应当满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体系化,评价手段的科学化。
首先,制定合理的能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制度。评价主体除了包括学校、学生家长,还应当包括学生及教师自身。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是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具有独特的视角,使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相符的。教师自身作为评价主体,是教师成长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将认识与行为结合起来思考,发现问题所在,不断进步。其次,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应当具备全面科学的体系,这个标准应当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成绩。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而且要重视诸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在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时,不仅要考查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注重各种能力的发展状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教师关注新课程理念。最后,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评价的方法手段应该是科学的,既要注重评价教学结果,又要注重评价教学过程;既要有直接评价,又要有间接评价。
四、培训体系保障
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出以后,各个地方、学校都普遍开展了教学理念学习的培训活动,但就培训的过程及结果,不难发现存在这许多问题。我们需要对教师培训制度进行一些努力与调整,采用统一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法。统一培训主要是请一些专家把新课程理念告知给一线教师,使教师正确解读新课程理念。而观念是内生的,很难通过告知的方式实现理念的转变,只有通过切实地做才可能慢慢形成新的观念。因而专家的理念要想被一线教师所接受,主要还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尝试、验证。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理念才可能真正被教师所接受,也才可能转化为教学行为。校本培训就能很好地实现教师新教学理念的生成。校本培训的实施可以将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钻研,开设一些交流会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摸索怎样把新课程理念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此外,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尝试新课程理念,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体会,逐步把新课程理念纳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实现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素质、能力,转变认识,同时也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提供政策、物质、评价制度、培训制度的保障。如果我们做好这些工作,就有可能使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优良的教学行为,使理念与行为从分离走向统一。
注释:
①郭成,徐燕刚,张大均.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条件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2):30-32.
②王海棠,李东斌.新课程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困境与对策之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28.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叶子.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J].教育研究,2007,(7).
[2]李光文.影响新课程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因素分析及对策[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论文摘 要: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一代新人。而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其自身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会对数学学科新课程教学效益产生正相关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数学教师应认识数学本质,树立科学的数学观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什么是数学,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等问题缺乏清楚的认识。从宏观讲,认识数学首先得认识数学的本质,也就是数学是什么的问题。因为数学的本质问题是学习和研究数学所不能回避、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问题。虽然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无论是数学学术专著,还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把数学的本质问题放在开篇的位置。当代对数学本质的较为普遍的描述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模式和秩序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是掌握自然的一把钥匙。
二、数学教师应认清数学的教育形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开放的数学教材观
像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形态一样,数学有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三种基本形式。原始形态是指数学家发现数学真理、证明数学命题时所进行的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它具有后人仿效的历史价值。数学的学术形态(科学数学)是一个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理性思辨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运用符号和逻辑系统对抽象模式和结构进行严密的演绎和推理,各部分知识紧密联系,形成严格的科学体系。数学的学术形态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统一性、系统性、形式化和模型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等原因,不能用数学的学术形态和学生直接交流。数学的教育形态(学科数学)是教育专家或教师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依据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生活背景等,把数学的学术形态适当返璞归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回到数学家当初创新发明的状态,把数学的学术形态知识的线性排列“打乱”,融合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师的理解,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裁剪、充实、活化教学内容,赋予数学知识新的意义、价值。这样就把数学的学术形态激活,使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数学的教育形态。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要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并且用生活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要把数学融入到本土社会、自然、历史、政治和生活中去,从而使数学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形成具有民族色彩、乡土气息浓厚的数学。
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让数学回归数学的教育形态,关注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水源的问题。数学的本源从逻辑上说是数学的逻辑起点,即数学产生、发展的源泉。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的教育形态。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汇点、网络点、关节点、联结点。从而探寻数学的本源,理解数学的本质。数学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社会。人是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的,认识、理解和体验数学就是要探寻数学的生活、自然和社会本源。
新课程理念和科学的数学观,对教师实施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至今天仍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境地之中。但是,我相信:我们只要具有新课程理念与科学的数学观,拥有较强的数学教学创新实践能力,就一定会有信心,有能力在追求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与素质提升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参考文献
本人自工作以来,认真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课堂、研究学生,付出终有回报,在溧阳市第四轮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中我荣获二等奖,在2004年度学校教师技能竞赛荣获二等奖。
在教学之余,我也思考着教学与科研,尝试撰写教学论文。由本人撰写的论文《怎样说好一节物理课》荣获溧阳市职教论文二等奖。经过仔细修改后,论文《怎样说好一节物理课》又荣获2002年常州市职教论文一等奖,之后本人陆续撰写了师德交流论文《红专并进、为人师表》和《浅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等校级交流论文。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向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学习,研究班主任工作方法,陆续担任0201班见习班主任和0116班见习班主任,两个班级都被评为校文明班级。在2002年度本人被学校评为优秀见习班主任。从2004年9月至今,本人担任0419电子商务专业综职班班主任,在2004学年上半学期,班级被评为“保护财产先进集体”“值周工作先进班级”在首届校运会上,班级荣获“精神文明风尚奖”通过学习本人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够灵活的运用Flash、PPT和Authorware制作教学课件以及网页制作技术。由本人制作的课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荣获校课件评比三等奖。由本人设计的网站《走进电子商务》在2004年溧阳市专题学习网页评比中荣获三等奖。在2005年3月开通个人主页《教学与课件资源交流》(校主页七色彩虹教师空间曲长利个人主页)作为一个与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
本人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在2004年9月本人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被选为溧阳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培训教师。
在毕业班教学中,所带毕业班0116班和0201班一次性通过了高中物理实验会考和理科综合考试。所带0217班一次性通过省单招技能考核。
本人自工作以来,认真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课堂、研究学生,付出终有回报,在溧阳市第四轮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中我荣获二等奖,在2004年度学校教师技能竞赛荣获二等奖。
在教学之余,我也思考着教学与科研,尝试撰写教学论文。由本人撰写的论文《怎样说好一节物理课》荣获溧阳市职教论文二等奖。经过仔细修改后,论文《怎样说好一节物理课》又荣获2002年常州市职教论文一等奖,之后本人陆续撰写了师德交流论文《红专并进、为人师表》和《浅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等校级交流论文。
一、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制订详细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周六学习和自学时间学习新课程标准,并建立相应的业务学习笔记,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将新课程理念宣传到家长中去。
二、开齐课程,上足课时,课程资源满足需要。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我校按照相关要求,开齐所有课程,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配齐所有课程教师,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因部分教师是非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到位。
学校图书、器材、器械、场所等设施均达省二类标准,均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在使用各类设施过程中,均制定相关制度,并及时做好使用记录和相关活动记录。
三、深入开展教研活动,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我校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研制度,并根据教研计划,定期开展各级各类教研活动,鼓励全体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和举行公开课、优质课。
在课堂教学中,全体教师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施教过程中,注意过程与方法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业批改及时,符合有关规定要求。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是一项长远艰巨的工程,该项工作仍需下大力气,进一步抓好。
四、健全规范办学长效机制,培养品学兼优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数学;教学改革
和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理念相比,新课程理念有着突破性的改革。为适应现代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应将新课程理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对比,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数学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开展
学生仅仅依赖模仿与死记硬背,这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是研究、发现和动手实践的结合。教师将问题或疑难情境呈现给学生后,不应该直接给出答案,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分析、不断探究、与教师或同学交流讨论,进而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积累学习资料,从自我探究中找到答案,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教学中,只有先呈现问题或问题情境,才有之后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若学生不能确定自己和同伴得来的“猜想”是否有依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想法找证据去验证,而不是直接给予肯定或否定。若学生对教师或是教科书产生疑问,教师也要鼓励他们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就算他们的想法是错的,教师也应该肯定他们敢于挑战、不惧权威、遵循事实的意识。
二、数学教学应以情境为线索拓展
新课程理念中,高中数学学习的支撑是靠源源不断的课程资源和以情境化方式来实现的。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但其设计又需要情境来支撑。没有情境,就没有思考问题之说,而教学课程资源的基本成分也是情境。数学问题的情境用数学模型可以表现出来,而数学模型就是参考某种事物的特征,将数学语言形式化地概括或近似地表现出来。像数学中的公式、方程以及算法系统等都属于数学模型,将问题情境化也属于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新式的数学教学改革将重要强调“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拓广应用与发展”的基本过程,将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让数学更有情调,使之完全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从而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并理解数学,自觉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教师应注意在观察、动手、讨论、思考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并使之成为基本的实践能力。
三、改善教学方式,重视探究导向的过程化教学
新课程理念中,教师被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这个过程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要从实际出发,在与同伴合作中获得理解,而不是靠别人告知。教师应该对学生给予肯定,并给出积极评价,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取知识经验。首先,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世界,促进思考和理解能力;其次,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最后,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应,鼓励学生解决方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与人合作。
高中课程追求的理念是丰富学习方式,改善学习方法。数学学习不是只靠记忆模仿概念、结论而完成的。自主思考、探索、实践、合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的评讲依然是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学生更要主动参与其中,与教师互动。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等方面,高中数学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理念和目标,积极探索师生都适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探索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感受这个过程,通过直观感受,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拓展和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让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众不同。
四、强调教学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
新改革非常重视评价方法的改革,强调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题和手段多标准化,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让教师变成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明确新的教学评价特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的差异,平等看待,让学生扬长避短。传统的评价方法就是考试测验,新的评价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自我报告、记录表现等多种有效的简单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尝试写小论文或是研究性学习成果,然后由教师给予评价等。
五、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新式的多媒体教学新颖奇特,可以通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学生在无意识间学到知识。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既能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又能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对未知的渴望。高中数学教学中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运用多媒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未来,在新课程发展的路上还会有更多难题,对我们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学生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想,加强对新课程理论的研究,充分利用目前的教学条件,应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新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获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金萍.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浅谈[J].都市家教:创新教育,2009(9).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生学业评价;多样化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学业评价较以往的评价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其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发生这种转变的关键是理念的更新,即“从精英主义的评价转向大众主义的评价;从阶段性评价转向终身性评价;从实证主义的评价转向人文主义的评价;从目标取向的评价转向主体取向的评价;从工具论评价转向生长论评价。”
一、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反思
反思过去的中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不难看出存在诸多弊端,突出表现为:
评价取向的迷失与异化。我国中学生学业评价是为升学服务的,低年级的学习是为了升人高年级,而高考则成为学生学业评价的唯一目标。这种评价取向,使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抹杀,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等亦被简单趋同。而所谓个性化的教育,只不过是在学生的学习进度上有所变化而已,根本无视学生个性的复杂性、丰富性,充其量也就是“把丰富的质还原为量,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字”而已,因此而丧失了如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意能力等更为重要的东西,进而影响到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
评价对象的片面、狭隘。由于升学成为评价的唯一目的,学生的全面发展简化成为智力的发展,其学业评价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普遍被忽视。对知识、技能的评价也演变为只是对学生记忆力、简单逻辑思维能力的评价,最后就是考试能力的竞赛。这种评价概括而言就是以知识代替能力,以成绩代替一切。众所周知,不同的知识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考试只能评价很有限的人的素质,只能测验记忆。中学生学业评价对象的这种片面性、狭隘性,使学生失去了许多有效的心智锻炼过程,失去了本应具有的许多变通途径,失去了对知识技能以外的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其它因素的关注。
评价方法的单一。中学生学业评价主要采用考试一种评价方法,笔试代替所有方法。一般每所学校一个学期要进行期中、期末两次大型考试,平时的测验也主要采用考试的形式。很多学校还仿效高考的形式出现了统一的考试。评价方法的单一导致评价功能的偏离,即不是为了诊断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是为了甄别、衡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是为了层层选拔,其宗旨是看评价结果而不是过程。这种未经过合理性论证所得的分数,被当作对学生分等划类的依据,甚至不乏“一分定终身”的现象。
评价主体的少数化、非专业化。中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由与教学无关的人控制,而对学生的道德、社会活动以及综合能力等的评价,特别是学校中各种“先进学生”的评选则主要由少数管理学生的干部控制。从而出现了不了解教学的人评价教学,不了解学生的人评价学生的现象。评价后无法确定学生的基础、特点及努力的方向。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多样化的原则
为了打破以往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异化现象,有效地贯彻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念,需要坚持以下六个原则:
整体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育人。为此,中学生要继续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学生获得其它方面发展的前提。所以,中学生学业评价仍然要把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但在当今这个社会,要完成中学阶段的育人任务仅靠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其它方面的培养,并使其成为中学阶段育人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是中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整体。
教育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教育性原则突出地反映在评价是为了诊断和发展学生,即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们只有贯彻了这个原则,才能改变以前评价中单纯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或者说评价就是给学生简单地定性和分层的功能。
差异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对普通中学(尤其是普通高中)的要求是使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反映在学生的学业上就是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爱好选择一定的适合自己的学业课程,从而“成为一个既具有丰富知识、健康体魄和高尚道德的人,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为此,中学生学业评价不能再以“分数”的高低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要在学生的学业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学生本人的意愿以及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方向来对之进行评价,突出其差异性,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
动态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要想实现对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公正,那种认为评价结果是由终结性测验得出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关注结果只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关注过程,即采取过程性评价。因为,客观、公正评价的做法不应该是单单给学生评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情况。所以,我们应当把评价当作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或者说应当仔细地检查学生学业评价的结果,以便确认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针对评价目标、评价材料或是评价计划提出调整的方法,以便寻求持续的改进。
多元性原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不能划一性地用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两种智能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学生。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要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应当坚持多元性的评价原则。它主要体现在评价对象、主体、标准、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多元性。
三、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多样化的建议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的学业评价多样化,主要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评价内容和对象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对象多样化主要包括:第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包括已有知识、记忆与理解的评价,关于分析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评价,关于综合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评价,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关于应用与表现技能的评价。第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情感包括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爱心、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包括学生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科学态度、人生态度等;价值观包括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第三,关于自我意识、学习及研究技能、策略、行为的评价及学生对教学反应的评价等。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对象要由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形成的评价转变为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又评价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评价不仅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关注其学习情态动机和方式过程。通过评价角度多元化、评价标准个别化、评价机会多样化、评价形式灵活化来进行。
(二)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多元化既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趋势。影响学生学业评价的因素是多样的,参与教育体系的人员(教师、家长、学生)及其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中学生学业评价不单纯是校内进行的活动,应该由传统的教师单一主体的评价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尽可能地把个人的力量、学校的力量、社会的力量都发挥出来。
这些评价主体在中学生学业评价领域的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作为拥有最丰富学生信息的人,应当最有资格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应当通过揭示学生学习成就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也可以通过诊断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改进教学,从而间接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二是学生,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将会改变他们以往被动地接受以及不能对评价过程提出任何质疑的状况。从评价方式上可分为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两种方式。三是家长,家长通过参与评价,可以真正了解自己子女的实际学习水平,并由此作出正确的相关的教育决策。但他们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及时指导。通过不断地改变家长的评价态度、行为和方法等,来更好地发挥家长参与评价的积极作用。四是社会有关人员,他们通过参与评价将会带来新的评价理念和技术,并以非教育的视角审视评价给学校评价者带来很多启示。
(三)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与工具(样本)是多种多样的。从取向上分,有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从功能上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从性质上分,有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从方法上分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从维度上分,有横向的评价与纵向的评价。这些评价能够使评价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交织在一起,是一种与教学同时进行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学习动机、过程和结果三位一体的评价。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包括前期的预备状态,学习中的各种思考与活动的过程,学习后的结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多样的。我们重点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法。
纸笔测验。由于纸笔测验在信度和效度上仍有其它评价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所以它仍然是学校评价学生学业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但纸笔测验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注意把握试卷的难度;注意考察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注意设计一些考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题型结构口试。口试是指主考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评价方法。可选择描述、角色表演、情景交际、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资源情况进行命题。
档案袋评价。它指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它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学生作业评价。作业是学生的学习作品,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展现。但作业评价的目的不应该仅仅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还更应该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业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秀的学习品格的手段之一。
行为观察评价。它是指平时对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并由此确定学生达到哪一种水平的方法。由于学生的非认知领域评价没有标准答案,影响因素又比较复杂,因此比较适合行为观察的评价。
活动性表现评价。它指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操作技能、表达交流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等全方位的评价。活动性表现评价既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结果。
(四)评价工具的多样化
评价工具是评价意图真正落实的载体,因此,选择制作适合多样的评价工具能够有效地体现评价意图。新课程理念下常用的中学生学业评价工具有七种:调查表,它指学生学习某一单元、某一课程之前所进行的简短调查表。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评价量表,它是学生在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所进行的综合评价量表。评价量表由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及评价者四部分构成。它能够使评价者对学生所做的判断具体化。适用于测定一个班级、一个组或个别学生的考察。概念图,学生学习完一个或几个单元以后,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来归纳和总结阶段性学习的重点、难点,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技能,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记忆矩阵,它是一种长方形的平面图表,用来组织信息、表述某些关系。可以用来评价学生对某些重要课程内容的记忆情况,以及他们快速将这些信息加以归类的能力。兴趣调查问卷,它是由选择题、排序题、问答题等题型组成的关于测评学生兴趣方面的问卷。它可以获得学生对某个方面的兴趣信息。语义分化表,它要求学生用符号(例如“对号”或“错号”)记下对性质完全相反的不同词汇的反映强度,从而获得关于学生态度方面的信息。双条目解释录,这是评估学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工具,学生将他们任务中最有意义或最有争议的观点、解释记录下来作为第一条目;将自己对所选定文本的观点记录下来作为第二条目。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自我构建,并且在存在他人解释的情况下,依据已有的价值体系进行重构。
(五)评价结果利用多样化
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生评价结果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利用。
第一,对学生来说,一是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学生能否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依据。二是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使学生判断自己已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适宜向什么方向发展。
第二,对教师来说,评价结果能够帮助自己找到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一、片面追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过多占用学生自由支配的思考时间论文
教学手段多样化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在这一理念的认识上一些教师存在着不足,撇开教学对象而不顾,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多变,只讲形式,不求内容,致使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请看一例:
在七年级“图形的旋转”课上,教师为了讲清“图形旋转”这一概念,先用投影仪在屏幕上演示,紧接着又用自制的纸板模型在黑板上演示,纸板刚刚取下又用实物演示,实物刚刚拿走,又让学生拿出自带的学具演示??教学手段可谓是新奇多变,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令教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缭乱,学者应接不暇,到最后小结时学生竟连图形旋转中的“旋转角”、“对应点”等基本要素都说不清,能作出简单旋转图的更是凤毛麟角论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内化、反思的时间,学生应有的时间被白白浪费在教学手段的频繁翻新和转换上。
课标要求教学手段多样化,何为多?只要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手段只有一个也是足够的。手段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不要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多变,否则,将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不仅白白浪费师生宝贵的时间,使教学任务落空,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也会使学生养成只求外表、追求形式、做事马虎等不良作风。
二、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
小组讨论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近年来被教师广泛应用到课堂上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笔者观摩的这几节课上都有小组讨论这一环节。但是,一些课堂小组的讨论看似有模有样,但学生的合作实际并没有多大成效论文。
请看:
在七年级“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老师刚把问题投影到屏幕上就让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中包含的等量关系”。笔者就近观察了几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发现多数小组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只有少数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只是旁听者,也不做任何补充发言,还有个别同学把此时当作玩耍的好机会。在发言的同学里面,也是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互不相让,谁都听不清(或者不愿听)对方在说什么,而是争先恐后的表述各自的见解,更谈不上最后达成小组共识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前提。小组讨论与独立思考之间存在一种辨证关系,一方面小组讨论应以独立思考为前提,没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讨论是空洞的,无实质内容的。本例中,老师刚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分组讨论,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成果,拿什么去讨论、去交流?因此多数同学被沦为听众,只能听少数学习水平高的同学的发言,这与课堂上听老师讲又有什么区别呢?
二是缺乏小组讨论的欲望。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辨证关系的另一方面是小组讨论为独立思考的必然,当独立思考遇到困难迫切需要他人的帮助时,此时与他人合作讨论的愿望才能产生———老师不能决定什么地方需要小组讨论,什么地方不需要讨论,而是由学生根据思考的需要来决定。三是缺乏合作共享的意识,当学生需要讨论时,小组成员应做到两点:一是奉献,愿意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有条理地表述出来,奉献给大家,供大家分享。二是吸纳,愿意倾听他人的发言,吸收别人的不同见解,讨论时会提问、会反驳、会辩论,尊重他人,组员之间相互认同、相互接纳。本例中,学生的讨论只有表述缺乏分享,别人的见解不被接纳吸收,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论文。
总之,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从学生的学习意愿出发,要落到实处,要培养学生学会表述、学会倾听、学会反驳、学会分享、学会尊重。
三、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如今的数学课堂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是教学思想的重大进步。但是,课堂上一些教师只重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的所谓“自主学习”,“自主”有了,“学习”
目标却远没达到,学生在知识重点的学习上理解不透,掌握不牢,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例:在七年级“由问题到方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先是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由学生小结。效果怎么样呢?学生在做资料练习时,六道练习题全班61名学生只有15人做全对,多数学生只做出两到三题,还有部分学生一题都没做对,显然,结果是不够理想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练习题太难吗?不是,六题练习有三题与例题类似,另外三题稍微难些,但包含的等量关系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是老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对路吗?也不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课标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多年来被教师应用到课堂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儿呢?课后我们收缴了部分学生的资料练习,分析发现:多数学生在设出未知数后,一是不会用代数式表达其它相关的量。二是不会(或者不知道)分析相等关系。这二者恰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接着我们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回顾,发现学生的自主性虽然有了,但对重点、难点的探讨深度不够,在关键的地方缺少教师的指点和引导,以至于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相等关系”的分析方法,不会用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