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贸经济

外贸经济

时间:2022-05-24 08:5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贸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外贸经济

第1篇

作者:吕晓军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商学系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预处理为了分析

选取新疆进口额和出口额作为衡量对外贸易的变量,分别记为IN,OUT;选择实际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变量。数据为1984年至2009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和《新疆五十年》。GDP以1978年的价格为基期100,根据各期GDP指数计算得的实际GDP,换算公式为:该年度实际GDP=1978年GDP×该年度基于1978年的GDP指数,其中1978年的GDP为39.07亿元人民币。换算后实际GDP(简记为GDP)、进口额(IN)、出口额(OUT)。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样本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GDP、LnIN、LnOUT。

新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由于非平稳序列可能会产生虚假回归现象,所以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这里采用ADF单位根法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LNGDP、LNIN、LNOUT的平稳水平。从以上ADF检验表的结果可知,LNGDP的ADF统计量为-1.984977,而在5%的显著水平下ADF临界值为-3.658446,-1.984977明显大于-3.658446,接受原假设,即序列不平稳;进一步对其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LnGDP的ADF统计量为-3.552317小于5%的显著水平下ADF临界值-3.004861,所以拒绝原假设,序列是平稳的。同上可知,LnIN和LnOUT非平稳,其一阶差分变量LnIN和LnOUT是平稳的,即三个时间序列均为一阶单整Ⅰ(1)。(二)VAR的建立本文的分析是建立在向量自回归模型基础上的,所以先建立VAR模型。Sims在1980年提出了非结构建模方法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其一般形式为:yt=A1yt-1+...ANyt-N+Bxt+ζt,其中,yt为内生变量向量,xt为外生变量向量,A1…AN和B是待估的系数矩阵,ζt为误差向量。VAR模型中,每个方程可以用OLS估计,无需随机扰动项序列不相关的假定,任何序列相关都可以通过加入y的滞后项解决[5]。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关键是滞后期的选择,本文采用AIC准则来确定最优滞后期数为2。通过VAR模型可以看出,拟合优度达到0.95以上,模型整体的AIC值和SC值为-4.530460和-3.489011,模型较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三)协整分析为了检验三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需要对其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一般包括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EG法)。本文选择Johansen协整检验。变量已经通过ADF检验证明是一阶单整Ⅰ(1),因此可以进行协整分析。协整检验模型的滞后期为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因此为1。括号内数字为t统计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从长期来看,进、出口均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出口各自增长1%,将促进经济分别增长0.322138%和0.218016%。新疆的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这与一些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实际上,新疆的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如纺织品和食品等,产品附加值较低,对经济带动作用不大。而进口产品主要包括钢材、原油、机电产品等,还包括引进的一些先进技术等,这些对新疆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在长期新疆的进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四)误差修正模型在对三变量长期的关系和趋势了解的基础上,为了分析短期动态影响,我们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根据格兰杰表述定理,如果非平稳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的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由误差修正模型表述[6]。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D(LNGDP)=0.447738×D(LNGDP(-1))-0.009524×D(LNIN(-1))+0.013586×D(LNOUT(-1))+0.050755+0.036091×CointEq1其中误差修正项为:CointEq1=LNGDP(-1)-0.322138×LNIN(-1)-0.218016×LNOUT(-1)+0.459430从以上式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波动与出口波动影响方向相同,与进口波动的影响方向相反。这与实际相符,在短期新疆出口对经济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而进口在短期是外汇的流出,不会拉动经济增长,但长期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而探讨经济增长与研发投入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期长度的变化比较敏感,所以选取了不同滞后期下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况。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滞后一期时,出口就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在滞后四期时,在10%的显著水平下,进口才成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时滞明显高于出口,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出口的增加可以迅速增加外汇收入,带动经济增长,而进口则需要外汇流出,因而在宏观经济模型中进口被视为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但实际上,进口引进的除了本地区所需的原料、产品外,还包括技术、服务等,这些“软性产品”不会立竿见影的带来产出,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它所带来的技术效应等会逐渐显现,这正是进口长期来看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所在。

结论与政策建议

新疆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2003至2006年新疆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依次为21%、21%、24%、24.2%,2004年外贸拉动新疆GDP增长1.2个百分点,2005年拉动新疆GDP增长1.4个百分点,2009年拉动新疆GDP增长1.8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据有关部门测算,新疆每一亿美元出口额,可提供4000个就业岗位[7]。对外贸易对新疆经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鉴于此,我们提出新疆发展对外贸易的一些政策建议:(一)继续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抓住中亚传统贸易伙伴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贸易合作伙伴中亚国家与新疆毗邻,经济互补性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新疆的贸易额占到新疆全部贸易总额的80%以上。目前,中亚五国经济发展迅速,对新疆的贸易需求也不断增加。抓住传统贸易伙伴的同时,应加强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贸易合作,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贸易伙伴。(二)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自主产品新疆对外贸易中,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的是“通道”经济的角色,具有自主产权的特色产品较少。新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应根据不同地区具有的不同资源特点开发特色产品,可以通过与东部地区联合的方式,建立各类出口加工基地,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三)重视进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积极引进新疆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和先进设备目前新疆的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需要引进和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来发展自己。我们要正确认识进口对经济的作用,坚持出口与进口均衡发展。对于引进的技术和设备等,要认真学习,逐步消化,力争在学习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新疆特点的新技术、新设备。(四)大力培养外贸人才,加强市场监管目前,了解相关贸易法规并擅长俄语的人才严重缺乏,应大力培养外贸专业人才,鼓励大中专院校对外贸人才的招收和培养,为新疆经济发展服务。同时,新疆对外贸易的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尤其需要加强政府监管。对一些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破坏新疆外贸形象的事件要严肃处理,树立新疆对外交往的良好形象。

第2篇

不仅中国有这种“顺差至上”的思想,连国外一些学者也把贸易顺差当成强国的标志:谁是出口顺差大国,谁就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事情果真如此吗?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明白,你输出一大堆货物资源,输入大量的贵金属货币,进口货物的国家得到的是实物资产,而输出国得到的仅仅是金银一类的流通货币。金银货币又不能吃不能喝,长此以往守着一堆贵金属实在难以使这个国家的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近些年来,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2001年,两国之间的贸易额达到805亿美元,2002年跃升到970亿美元,约占中国总进出口额的1/6。若以最近几年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长,照此势头,2005年以前,美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贸易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出大于进,美国是进大于出。以2001年数字为例,中国对美出口543亿美元,自美进口262亿美元,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为281亿美元。2002年前8个月,中美贸易额602亿美元,其中中国向美国出口430亿美元,自美进口172亿美元,中国顺差258亿美元。有统计说,自1979年到2001年,中美双边贸易增长32倍,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了90倍,自美进口仅增长了13倍。1991年至2001年,双边贸易增长近5倍,其中中国对美出口增长近8倍,自美进口增长仅2倍多一点。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若以每年平均200亿美元顺差计算,十几年来,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至少在3000亿美元左右。中美贸易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美国敞开口子从中国进口,中国敞开口子从美国赚美元这种外汇。美国可谓是中国的“创汇”大国。这种现象发展到今天,已经值得我们认真注意了。在我们传统的重商主义外贸理念中,似乎外贸顺差越多越好。但是今天,我们要对这一传统理念进行深刻的反省和再认识。今天我们的国内许多人还在为大量的顺差而自豪,却不能清醒地认识这种货币与实物交换中的问题,实在是十分遗憾。

目前,我国的外贸顺差每年3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已经达到300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再继续实行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创汇”战略,就不符合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了。当年实行“创汇”战略,主要是因为我国外汇短缺,没有能力进口一些国家急需的国外技术产品和战略资源。因此,为了满足外汇需求,不遗余力地实施“创汇”战略。这些年里,我们给出口企业免税政策,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实施种种优惠政策,甚至把创汇当作地方官员创造政绩的一项主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20年来,创汇已经成了中国政府和社会上下一致的目标。似乎只要能出口,能获取外汇就是好事。

在这期间,很少有人考虑中美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少有人深究在中美贸易过程中,为什么美国能如此大手大脚地在中国购买,而为什么中国能如此廉价地向美国输出?

我认为中美贸易之所以能出现如此巨大的贸易逆差,关键在于这场交易背后的一些不对等因素,那就是双方为这些贸易货物付出的劳动是不对等的,美国人可以以较少的劳动占有中国人较多的劳动,或者说可以以较少的资源换取较多的资源。之所以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中美两国之间货币汇率制定的不对等。人民币被低估,美元被高估。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人民币具有更高的购买力。

那么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汇率呢?还是为了“创汇”战略。低估人民币,说到底是中国为了获取外汇而付出的代价。而美国则完全不必如此,美国只管印钞票就行。这就是一个拥有世界货币的国家的优势。

美国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出口基础之上的。逆差国家恰恰是世界强国,只有大国和强国才有能力大量进口。中国目前仍然处在一个积弱的历史阶段,中国要尽快渡过这一历史阶段,实现贸易平衡,并争取通过进口尽可能多地获得外部资源。只有更多地获得外部资源,更多地进口,这个国家的经济才会繁荣和发达,这个国家的人民才会真正得到实惠。

第3篇

1、对我国外贸经济竞争力的直接影响

金融危机状况下,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历史比较短,缺少对外汇风险的管理经验,面对汇率造成的外贸交易差额等问题,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处理方式比较单一,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经济手段来解决汇率波动引起的问题。第三,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对于外贸外汇风险管理,我国市场上缺少一些完善、成熟的管理机制,中小外贸企业没有可以借鉴的外汇风险管理模式。虽然我国一直在探索外贸外汇风险管理方式,也形成了一些外汇风险管理体系。但是,这些管理模式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汇风险管理需要。由此可见,加强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产品之所以能够受到诸多消费者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我我国产品的低价,这是我国外贸经济能够在极小的利润空间中取得优势地位的重要原因。一旦国外政府对我国进行反补贴调查成功,那么最直接的后果便是这些出口产品的价格必须会相应的上涨。该种形势下,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将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物美价廉优势不再,我国出口产品市场竞争力将受到极大挑战。不仅仅如此,国外政府开展的反补贴调查并不是针对某一企业的,而是针对一国政府、行业,一旦制裁收到肯定,不仅产品优势不再,我国同一行业的优势将会受到直接的挑战。

2、对外贸产业政策造成一定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作用相结合的方式,外贸经济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采取反补贴调查,实际上也是针对我国政府实施的,在严峻的外部形势下,必须相应的对国内产业扶植力度进行一定力度的减少。此外,伴随着反补贴调查的日益频发,对于我国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已经开始上升到体制层面,这对于我国出口产业的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同时我国以市场化、自由化以及私有化的目标在外贸市场中开展,进而打开了金融行业混合业的局面,从而为受到西方外贸市场的虚拟化。同时一些西方国家依靠本国货币的环流机制,实现稳定收入出现证券化以及资产化的现象,这样对于我国的外贸产业政策的影响十分的严重。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应该采取的措施

1、坚持外贸经济发展的标准

首先应该是坚持不懈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政府对经济主体以及经济活动具有较大的监督管理作用,采取紧缩性政策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贸经济的影响,对于新时期的中国而言,这样模式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同时也是具有成效的。其次转化货币政策目标,促使货币政策稳定性和前瞻性,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供给出现持续增加的现象,同时金融深化指数也呈现出迅速上市的趋势,在长期的金融深化指数上将会导致货币冲击的风险,因此金融货币的政策目标应从经济增长趋势向抑制资产泡沫和稳定币值的方向发展。

2、调整外贸经济贸易战略

进行调整经营战略,目前,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出现,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正不断趋于区域化和集团化,在集团内部,我国的外贸经济受到的包括绿色贸易壁垒在内的各种贸易障碍的影响都比较小。所以,我国的外贸经济中要积极转变现有的经营思想,积极调整进口经营战略,要注重贸易与投资,加快在海外投资建厂的步伐。要加紧建立一批外贸方面的跨国性公司和企业,实现在进口国的当地进行生产,并在产品生产完毕后就地进行销售的模式。实现外贸一条龙经营模式,从而有效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的约束和负面影响。同时,我国的外贸商品也可以积极加大开发东南亚各个国家的市场,以及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市场,积极开拓更多新市场,从而有效分散贸易压力,增强对各种贸易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除此之外,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的外贸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压力,面对西方各进口国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对我国的纺织外贸行业进口进行了各种约束和限制的现状,我国的外贸行业一定要紧跟形势的发展,积极应对市场的具体变化,否则就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角逐中惨遭淘汰。目前,我国外贸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在生产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开发水平还有管理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际商场中的竞争力较弱。所以,国内的外贸行业一定要努力提高意识水平,并加强自身生产技术与贸易能力的建设。我们相信,通过切实的努力,我国的外贸行业一定能突破西方各出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国际市场份额,获得长足的发展。避免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影响。

三、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 FDI; 经济增长;唐山市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167-02

引言

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贸易以及FDI在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过程的作用日益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对对外贸易以及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就河北省唐山市而言,其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处于京津冀的核心地位,近年来其对外贸易以及FDI发展较为迅速。通过对唐山市对外贸易、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弄清二者的因果关系与互相促进关系,将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一)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唐山市1980―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历年的唐山市统计年鉴。用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增长水平的代表变量、进出口贸易总额作为对外贸易的代表变量、实际利用外资额作为FDI的代表变量,并将对外贸易和FDI按照年平均汇率转换为人民币进行核算。

(二)模型设定

为了消除掉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本文对对外贸易、FDI以及经济增长变量取对数,并建立如下双对数线性计量经济模型。

LnGDPt=β0+β1LnTRADEt+β2LnFDIt

其中,LnGDPt表示t时期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对数值,LnTRADE表示t 时期的对外贸易的对数值,LnFDIt表示t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对数值;β1表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即对外贸易增加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的百分比;β2表示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即FDI增加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唐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的百分比。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如果时间序列非平稳,容易产生“伪回归”问题,所以首先需要对LnGDP、LnTRADE、LnFDI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其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对变量进行检验,可得LnGDP、LnTRADE、LnFDI原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且是同为1阶单整的,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即长期的均衡关系。

(二)协整检验

如果不平稳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on 最大似然检验法,通过迹统计量可以判断LnC、LnE、LnGDP三个变量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如表2所示)。本文中的协整方程如下:

LnGDPt=0.050048LnFDIt+0.535411LnTRADE

从反映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方程来看,LnGDP与LnFDI、LnTRADE之间均存在正向的协整关系。FDI每增加1%,会使唐山市地方生产总值增加约0.05%;对外贸易每增加1%,会带动地方生产总值增加约0.5354%。即从长期来看,对外贸易对GDP的拉动作用大于FDI。

(三)VAR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

VAR模型是把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进而判断变量之前的动态关系。模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滞后阶数的确定,综合运用AIC和SC准则进行选择,按照取相对较小值的原则,本文VAR的最优滞后期为1,即建立VAR(1)模型。

(四)VAR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如果被估计的VAR模型所有根的模的倒数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则其是稳定的。本文中VAR的所有的根的模的倒数都落于单位根圆内(如图1所示),因此所设定的模型是稳定的,表明选取的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可以进一步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对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

(五)脉冲相应函数

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分别给对外贸易、FDI一个冲击(广义脉冲),可以得到关于GDP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图2)。图2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响应期数,纵轴表示GDP,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代表了GDP对对外贸易、FDI冲击的反应。从图2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对外贸易一个正冲击后,经济增长在短期内有波动,之后在第2期达到最高点,从第3期以后开始逐渐平稳,表明对外贸易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传递给GDP,给GDP带来同向的冲击,而且这一冲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同样,当在本期给FDI一个正冲击后,在第1期对经济增长波动有最大的正的影响,然后开始逐渐减弱,到第7期逐渐平稳,但其影响都是正的,即增加FDI会对GDP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

(六)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如表4所示,第一列是预测的标准差,其余三列分别为GDP、FDI、对外贸易对GDP波动的贡献率,每行相加为100%。可以看到GDP在第一期只受到自身的冲击,FDI、对外贸易的冲击则在第二期才表现出来。不考虑GDP自身变动的贡献率,对外贸易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8.676%,FDI对GDP的贡献率为6.504%左右,可见,对外贸易对GDP波动的贡献率较大,是影响其变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在长期中,唐山市对外贸易、FDI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外贸易与FDI的增加将引起GDP同向的变化,并且对外贸易的影响大于FDI对GDP的影响。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表明,对外贸易、FDI的变动对唐山市GDP的波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对外贸易的作用较之FDI的作用更大。

(二)对策建议

首先,实证结果表明, FDI对唐山经济增长的影响小于对外贸易的影响,这可能与目前唐山市外资来源较为单一,质量不高,尚位于价值链的低端有关。因此,今后为了进一步依托FDI促进唐山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及经济可持续增长,应进一步提高外资利用质量,促进外资与当地企业的关联度,加快对于外资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

其次,以后唐山市应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强对机电、服装和纺织等行业的技术改造, 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充分带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秘刚.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81-85.

[2] 张汉东,胡朝麟.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74-82.

[3] 刘毅.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J].价格月刊,2010,(12):34-37.

第5篇

何为对外贸易?就是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通过多样化的交易与交换形式,获取各自的利益所需,从而使自身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的商业活动。经济效益,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所付出劳动与所获成果之间的比例。在国内经济活动方面,经济效益取决于国内劳动成果的大小;在对外贸易方面,首先,经济效益不仅仅取决于国内的劳动成果比例,而且取决于国际范围内的劳动成果比例关系,变现为货币形式就是汇率的不同。其次,就宏观而言,国家可以选择有优势的劳动成果对外出口,这种优势可以是实物商品,也可以是技术性的软性商品。第三,在企业层面上,可以通过国内外贸易差价获取合理的利润,对于国家经济增长,也是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作为世界上最具权威的国际贸易组织——WTO,在对外贸易方面,坚持三条原则:(1)促进贸易增长。通过发展国际贸易,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收入和需求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2)保护生存环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与恢复。(3)实现社会公平。贫富分化的加剧并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打破旧的经济秩序,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进步,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对外贸易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的核心理念。理解并应用这个理念,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关注出口量、进口量的数字指标,而应该立足WTO三原则,提高国民生活幸福指数。

二、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据海关统计,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2.3%。其中,出口14.39万亿元,增长4.9%;进口12.04万亿元,下降0.6%;贸易顺差2.35万亿元,扩大45.9%。按美元计价,2014年,我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4%、6.1%和0.4%。在全球大宗商品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跌的前提下,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总体而言,我国的对外贸易暴露出一些阻碍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外贸环境境况不容乐观。首先,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额呈现连续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印度、越南、墨西哥等的此类商品出口额表现为增长势头。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退,更多的密集型加工产业转移到人工成本相对便宜的国家和地区。其次,对外贸易集中于其它贸易大国和组织,这就意味着,我国在进出口的依赖性方面容易受制于人,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依存度存在着很大的变量,贸易摩擦的发生概率越来越大,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越发突出。第三,就国内外贸企业而言,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先进管理手段等弊端,导致行业整体性的收益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难移突破“低端产品—低廉价格—低收益”的经营怪圈。

2.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不合理。首先,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信息产业、金融业务、保险服务等产业所占份额过低。传统的运输贸易服务、旅游服务业等服务类产业的贸易顺差优势受到压制。其次,受对外贸易范围较为集中的因素限制,国内一些具有世界领先技术的企业,在对外贸易或对外合作的过程中,经常遭遇反倾销、贸易壁垒等,直接打压了我国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商品的真实价值,影响了我国产业升级换代的发展速度。

3.贸易壁垒的形式依然很严峻。虽然WTO倡导世界经济一体化,在消除贸易壁垒方面做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但是,贸易壁垒,尤其是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依然很顽固地存在着,这些贸易壁垒主要分作三类:(1)技术壁垒。技术壁垒是WTO明文规定可以存在的,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国家或组织出于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等多种原因,以技术壁垒为借口,对我国具有技术优势的高新产业和商品进行封堵,阻挠其进入该国市场。(2)“绿色壁垒”。“绿色壁垒”的本意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某些发达国家经常以不符合环保指标为理由,对我国价格相对低廉的商品挥舞制裁大棒。(3)“蓝色壁垒”。“蓝色壁垒”的本意是维护劳工福利,但是,某些发达国家实行双重标准,更有甚者,绑架人权等政治术语,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横加指责,希冀以此为裂隙,打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破坏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建设。

4.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不具可持续性。以往,我国为了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在许多行业存在着高耗能、破坏环境的发展模式,这种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可以起到快速提升经济发展速度的目的,随着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很多行业都已经步入以技术为支柱、以环保促发展的升级阶段。如果不能认清发展形势,仍旧依赖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不能保持有效的可持续性发展势头。

三、提高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的策略

1.开拓外贸市场,优化外贸环境。在政府层面,积极开拓对外贸易市场,是开拓外贸市场,优化外贸环境的最有效的手段。现在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并维护发展的“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构思,就是连接亚欧非大陆,联系寻找发展机遇的相关国家,通过加强国与国的良好沟通,完善基础建设,开发经济潜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创造外贸收益的新型增长点。在搭建好良好的对外贸易平台之后,在国内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企业革新,逐渐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企业和国际品牌。

2.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贸易附加值。通过制定并落实国家政策,健全法律法规建设,积极鼓励小微企业的发展,扶持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信息产业、金融业务、保险服务等产业,加大国际间的技术、市场、资本的合作,进一步放开国内金融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强化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支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新科技产业,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使之尽快投入到实际的生产与贸易当中,最终实现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贸易附加值。

3.提升管理水平,打破贸易壁垒。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有实力有时间做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工作,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实现企业生产力的升级换代;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恢复并保护适于人居的自然环境;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遵守法律法规,关注劳动者的生存状况,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通过加强促进经济发展的软性与硬性条件的打造,创造和谐的发展氛围,建设绿色宜居环境,打破贸易壁垒,维护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4.坚持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今天,低水平的密集型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趋势了。值此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应该树立以技术革新为核心,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互联网+”为运营模式,引入低成本高效率的经营模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为己任,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和谐社会,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外贸依存;提高;风险

一、外贸依存的概念及我国外贸依存的特点

对外贸易依存度也被称为“对外贸易依存率”或“对外贸易系数”,一般用对外贸易额即进出口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即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依存度可以粗略地反映本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较,我国的外贸依存有着自身很明显的特征:一是变化走向不同,世界其它经济体包括欧美和日本等外贸依存一直很平稳,变化浮动较小,而我国的外贸依存却呈直线上升状态,而且浮动较大。虽然现在全球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衡量外贸依存的标准,但根据库兹涅茨的分析,一个国家的外贸依存和其经济总量有着负相关的关系,不论是欧美这些实力巨大的经济体还是一些小国都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理论,而我国却是一个反例,虽然经济规模早已跃居世界前三,而外贸依存依然高居不下,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有着很大调整的空间。

二、外贸依存度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贸易摩擦已向宏观化和制度化发展。我国外贸摩擦有着微观化、随机化的特点,可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加入WTO后,外贸摩擦方式向宏观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外贸摩擦的案例不断增多,并且涉及领域也在不断拓宽,除了常规贸易领域外,还有服务、环境行业等等。我国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到2011年这十年间,国外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贸易摩擦事件有700多起,大约每年有600多亿美元的商品牵涉其中,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有着巨大影响。传统上,对外贸易摩擦不外乎关税和配额许可证问题,可是近几年主要有反倾销、补贴和技术壁垒等问题,造成新的贸易壁垒,也使我国的外贸环境变得异常严峻。

2.进口产品的高依存度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当前,我国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一些高科技技术产品和精密加工部件等领域,并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这就意味着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还要依赖进口来解决这些产品的供给,而这些高科技产品及精密加工部件的进口尚存很大变数,比如这些货物的主要输出国发生巨大政治波动或战争,会给我国的进口贸易造成短期的空白阶段,可是这些货物又不能短期内自给,就会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

3.高外贸依存度阻碍国内产业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输出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上,但这种模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为它的附加值比较低,不能和高科技产品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利润空间比较来看也差出许多,而且外贸依存的不断攀升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很大的不足,第三产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其它发达国家,未来要走的路还很艰巨。

4.出口市场的集中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我国每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虽然很大,但产品结构却很单一,出口对象也很固定,比如近几年美欧、日本是我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国,它们国内的需求和反馈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和增长趋势。特别是美国,不断调整进口政策,甚至对我国个别企业进行了强硬的经济制裁,这些都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巨大的负面作用。

三、调控外贸依存度的措施

1.促进产业更新换代。我国对外贸易的总额不断攀升,但其中却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制定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的外贸政策,让我国从一个传统上的贸易大国走向梦寐以求的贸易强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要不断盲目地追求对外贸易总额的增加,要注重贸易的质量,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判政策来规范对外贸易的健康增长,转变增长模式,追求效益增长和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的最小化,不断提升我国外贸对经济的运行优化和控制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2.重视国内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持续不断的原动力,不论是全球经济还是区域经济都是如此,而对我国来说不外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两个方向,国际市场现在也日趋饱和,而且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国际市场很不景气,必须把目光转回国内,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改善城乡差距,合理引导居民消费,最大程度地拉动国内市场的需要。

3.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我国的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极大,不可否认加工贸易在改革开放之初确实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部分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可是随着世界范围高科技领域的突飞猛进,加之我国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就造成了我国只能把目光聚集在那些经过简单的再加工包含极低附加值的产品,长此以往,不但我国的对外贸易得不到质的飞跃,还会造成人力资源和能源的极大浪费,盲目跟风的现象在出口业方面也是愈演愈烈,造成产品种类过于集中,营销渠道变窄,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

4.彻底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一方面,本着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对本国企业将逐渐取消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多年出口的大格局,即提高高科技产品输出量,减少简单粗加工产品的出口总量,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保证资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减少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承诺,本着一视同仁的原则,取消国外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严格约束和规范国外企业的经营,防止出现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外企业扰乱我国经济秩序的现象,或者造成盲目依赖国外企业的尴尬局面。目前,我国有许多企业存在产品积压,高投入、低产出,环境污染重的问题,我国新近几年引入的国外投资中,用于高科技研发的比例不足四成,超过六成是以低成本的再加工贸易为主导的产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几乎到了饱和的境地,不符合我国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甚至还干扰到了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而影响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

5.建立和完善重要资源保障制度。必须严格控制国内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数量,提高环保意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精密制造加工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杜绝资源浪费现象,并建立能源储备,维护我国的战略和国防安全,并努力寻求国外稳定的能源供应合作伙伴,全方位、多角度地建立和健全能源保障政策和措施。

6.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业。我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比较滞后,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虽然我国服务贸易起步晚,经验少,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有着广阔的市场基础,必须大力推行和发展,不论欧美还是日本,它们经济的迅速崛起都离不开服务贸易的大力发展,只有不断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才能尽快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但必须制定好相应的法律法规,良好的约束才能促进银行、保险等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从而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检贵.中国贸易依存度过高了吗[J].财贸经济,2004(7).

第7篇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当然,现在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出口贸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也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单独介绍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第8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检验;青海省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93-03

青海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二元特征明显、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技术装备落后,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央关于西部开发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使青海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就总体而言,青海省与全国、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却在继续扩大,而这种差距扩大的态势如不尽快改变,必将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和国家安定的问题。因此,研究外经贸发展,对于加快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海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发展。青海的对外经济贸易认真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在改革外贸体制的推动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80年取得省级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以后对具有出口能力的生产企业、内贸企业给予进出口经营权,1998年成立了西宁海关并开关,从外贸体制改革到2008年,青海对外贸易得到较快发展,在西宁海关注册拥有出口权的企业达314家。省政府对外贸商品的生产、出口等企业进行资金支持,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方便了各进出口企业的业务开展,有力的支持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具体概括如下:

1.对外贸易长足发展。进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以本地区生产的骨干商品为主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已居主导地位,出口商品由11种发展到303种,其中铝锭等10种骨干商品出口额达到14 079万美元,占出口总值的94.4%。贸易方式向多元化发展,一般贸易进出口持续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迅速,使过去单一的以一般贸易为主的方式得到初步改变。

2.利用外资明显进展。随着青海省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的重新修订,对于外商的投资领域在不断的拓宽,由餐饮、娱乐、冶炼业为主扩展到现在的制造业、采掘业、矿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

3.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势头增强。国际多双边无偿援助项目具有渠道宽、涉及面广、实施快的特点,涉及青海省卫生、教育、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农村妇女发展、妇幼保健等多个方面,教育、卫生、环保及小额贷款、人才培训等综合性项目做到了当年申报,当年审批。

4.对外贸易水平不高,整体规模比较小。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5.利用外资总量过小。外资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利用外资项目基础工作滞后、利用外资工作统筹、协调、配合力度不够,组织机构不健全。

6.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极为薄弱。在过去的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青海虽然在实施国际多双边无偿援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在项目前期的指导和准备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可供选择申报的项目余地也不多。

“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17亿美元,年均增长20.9%,是“九五”期间的2.2倍,始终高于全省GDP年均增长12%的水平。出口产品也由20世纪80年代自营进出口初期的原材料、初级产品转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这期间,虽然青海外贸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上外贸出口增长是靠高载能产品拉动的。

二、文献综述

陈文烈(2004)认为,青海在选择贸易战略时要避免与东部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相冲突,也不能把东部的问题转移到青海,而应该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分工协作、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使东西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

青海商务厅(2006)认为,就工业发展水平、综合经济能力而言,既不能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也不能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其他省区等同,青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不能脱离实际去谈发展。

杨翠兰(2005)认为,青海对外贸易发展,还必须在特色产业上做文章,优势资源的开发不能停留在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上,应把着眼点应放在对资源的深加工和科技投入上,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三、选取数据建立模型

为了验证进出口额对经济的影响,下面将利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来验证进口额(IM)、出口额(EX)和经济(GDP)之间的关系。

1.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在进行经典的回归分析时,要求所用的时间序列数据必须是平稳的,以避免由于“变化趋势”存在而导致的“伪回归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不满足经典回归分析中对数据平稳性的假定。计量分析时,首先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

选取了1989―2008年二十年的青海省进出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做实证,分析(如表1),为了消除异方差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nGDP、lnIM、lnEX,其中IM为进口额,EX为出口额。

2.ADF单位根检验。我们对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首先是是对原序列水平做单位根检验,若不平稳说明存在单位根,再对他们的一阶差分做单位根检验,若仍存在单位根继续做二阶差分的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

从结果可以看出原数据二阶差分平稳的,即I(2)。

3.协整检验。单位根的检验表明,青海的进出口与GDP的对数序列数据都是二阶单整的,对具有同阶单整的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判断他们是否具有长期协整关系。本文采用的是EG两步法,首先是证明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如果通过了检验就直接运用最小二乘法,否则就要运用误差校正机制建立长期均衡。

Lnex=2.102933 + 0.668907lngdp

从上面的协整检验看出,出口与GDP之间,出口与进口之间,GDP与进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关系,但是我们无法判断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即谁影响谁的问题,下面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4.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只是告诉我们变量间的长期协整关系,至于他们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我们在这里继续进行检验,Granger检验可以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由P值我们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了GDP不是进口的原因;出口不是GDP的原因。接受了进口不是GDP的原因;GDP不是出口的原因;出口不是进口的原因;拒绝进口不是出口的原因。对各变量的具体因果检验(如表5所示):

从格兰杰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GDP是进口的原因,出口是GDP的原因。

为了进一步分析进出口对经济的影响,根据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建立协整方程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

协整方程如下:

Dlnim=1.988 dlngdp-0.831w(t-1)

(2.52) (-3.57)

Dlngdp= 0.256dlnex-0.149u(t-1)

(1.96) (-2.70)

从建立的协整方程可以看出,GDP变动一个单位,进口会增加1.988个单位,而出口增加一个单位,GDP会增加0.256个单位。可以看出GDP对进口的影响远大于出口对进口的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上面的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回归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解释能力,且由解释变量前的系数都为正数可以看出,进出口和经济是正相关的关系。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青海的对外贸易与中国的经济存在着正向的长期关系。从上面的检验我们可以看出,青海的出口会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经济的增长又会带动进口的增加,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出口通过增加需求带动经济的增长,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人们就会增加奢侈品的需求,这样进口就会相应的增加。但是从弹性系数可以看出,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青海出口的主要是稀有金属、羊绒、毛毯、牛肉等,服装鞋帽等的出口量较小,总的进出口额占全国的进出额的比例较少。

2.增加外向型产业的发展来提高全省的财政收入。近几年,青海省的外向型经济虽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是,还面临着总体规模偏小,主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发展程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受国家对高耗能、高污染、土地利用等行业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全省以氧化铝为主高能耗产品出口迅速下降,利用外资总体呈现出增速放缓的趋势。

由此可见,青海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该符合青海贸易战略选择的原则和标准,要发展有利于发挥青海的潜在比较优势,获得动态利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东西协调,创建外向型区域经济网络;有利于遵守WTO基本框架和规则,适应、利用国际经济大环境,从而把青海的发展潜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勇.服务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例分析[J].亚太经济,2008,(6).

[2]韩国栋.青海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2).

[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李扬,蔡春林.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5).

第9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GDP);出口总额(EXPORTS)

中图分类号:F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4

关于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学家们有不同的论述。其中以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A.斯特劳特1969年创立的两缺口模型最具代表性。该模型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主要受三种因素约束:一是储蓄约束,即国内需求水平低,不足以支持国内投资需求的扩张,影响经济发展;二是外汇约束,有限的外汇收入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阻碍经济发展;三是吸收能力约束,即由于缺乏必需的技术和管理,无法有效的使用外资和各种资源,从而影响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因此,钱纳里等人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能成功利用外资便可以逐渐克服储蓄、外汇和技术的约束,增加国民总储蓄和总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另外一般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也有显著的拉动效应,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东道国迅速进入全球分工体系,利用东道国的资源优势促进出口增长,以换取本国发展所需的外汇;二是提升东道国的出口结构,由初级产品出口向工业制成品出口转变;三是提升进口商品结构,由消费型进口转变为生产型进口。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积极地引进外资,将之作为了我国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我们希望通过我国巨大市场的吸引力引来外国直接投资(FDI),在FDI引入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实现我国的经济腾飞。引进技术是我国当时一种从长远发展的考虑,从而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有其迫切的现实需要,那就是要利用FDI来弥补我国当时国内经济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我国对FDI的积极引进,而在随后的时间里,我国对FDI的引进数量越来越大,到1994年,我国就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引资国,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大引资国。我国利用外资从零起步,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外资已逐渐成为发展经济和推动中外经贸交流的重要手段。本文正是在总量分析的层面上,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贡献的问题。

一、概况分析

表1 1982-2007中国GDP、FDI、EXPORTS概况 (current US$:美元)

FDI与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基本态势样本区间为1982—2007年,这26年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982年的4.30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384.13亿美元,增长了321.89倍。

1.FDI与经济运行态势从表1和图1、2可以看出,1982年到1991年,外商在华投资发展缓慢; 1992年到1994年我国引进和利用外资高速增长;1994年到1998年增长速度显著放缓,199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2000年我国初步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出现明显回升迹象,21世纪前10年我国引进和利用外资高速增长,在2005年形成峰值。与此同时,可以看到,FDI与GDP的增长态势基本相似:经济形势较好时,FDI增长迅速,如1992-1994年;经济形势恶化时,FDI的增长速度也相应的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如1997-2000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以前,我国FDI增长的绝对额基本上是上升的;1994年以后,我国FDI的增长速度和增长绝对额显著放缓。如 1993-1994年FDI 增加了62.52亿美元,而1994-1995年仅增加了37.45亿美元,增长绝对额放缓了近一倍。

图1、2 FDI与GDP、EXPORTS基本态势

2.FDI与对外贸易的运行轨迹,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都同是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发展起来的,因而二者从一开始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表1和图1、2展示的二者关系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FDI与EXPORTS的运行轨迹基本上是平行的:20多年来,我国利用外资与对外贸易均从零起步,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呈现出比较一致的发展轨迹。

图3 FDI/GDP和FDI/EXPORTS的变化趋势图

3.FDI/GDP、FDI/EXPORTS分析。前文已知,我国FDI与经济增长运行轨迹、对外贸易趋势基本一致,或者说是平行的。但是,这是否说明FDI的增加带动了经济增长和贸易扩大,是否说明是FDI的特殊贡献。基于此,将FDI的增加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对外贸易的扩大加以对比,进一步探索FDI与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相互关系。图3反映出FDI与我国GDP、进出口总额的比值在1982—1994年间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1991年至1994年,FDI/GDP、FDI/EXPORTS几乎呈直线上升;1994—1998年FDI/EXPORTS的值在14%上下小范围波动,1998—2000年FDI/EXPORTS的值急剧下降,而FDI/GDP的值从1994年起就开始呈下降趋势。这说明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1994年开始就有所下降,对我国进出口的贡献量从1994年开始停滞不前并在1998年呈急剧下降趋势。从2005年起,FDI/GDP、FDI/EXPORTS 重新开始回升。

总而言之,从FDI与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基本态势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态势与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轨迹基本相似,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贡献;但是在作FDI/GDP、FDI/EXPORTS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从1994年开始,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开始下降,对进出口的贡献从1994年开始也停滞不前,并在1998年呈急剧下降趋势。为了定量地测定FDI对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实际贡献,并对1994年开始出现的FDI贡献量下降的现象作出解释,下文将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并作计量检验与分析。

二、回归分析

选用如下四个经济计量模型来对FDI和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关系作定量的分析,①式和②式用来对FDI、GDP、EXPORTS三者关系作普通的回归分析,以定量地说明FDI和GDP、EXPORTS的相关程度;③式和④式用来做弹性分析。(结果源自Eviews, SPSS软件运行结果)

①GDP与FDI回归模型

②EXPORTS与FDI回归模型

③GDP与FDI弹性回归模型

④EXPORTS与FDI弹性回归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FDI与GDP、EXPORTS的可决系数均在0.85以上,相关程度比较高;FDI平均每增加一亿元,GDP、EXPORTS将分别增加23.64亿美元、9.76亿美元;lnFDI与lnGDP、LnEXPORTS同样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决系数分别为0.8465和0.8717;FDI平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GDP、EXPORTS将分别增长0.4527和0.6583个百分点。

三、平稳性检验

本文将采用的是(The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方法,利用单位根检验来确定LnGDPt 、LnEXPORTSt和LnFDIt三个变量的平稳性。发现LnGDPt、LnEXPORTSt是一阶非平稳序列和LnFDIt为二阶非平稳序列。本文不再赘述。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如下两个问题:一是从1994年开始,FDI的绝对额增长速度显著放缓,从相对额来看FDI/GDP的值呈下降趋势,FDI/EXPORTS的值也停滞不前并最终在1998年开始急剧下降,认为可能是由如下一些原因所导致的。

表2 1982-2007中国通胀率、1年期存款名义利率、

1年期存款实际利率概况 (%)

图4

第一,如图表所示,1994年我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实际存贷款利率水平达到最低点; 1994年以后,国家采取“双控”,实际利率不断上升。投资需求是实际利率的减函数,即由于机会成本的提高,投资需求会随着实际利率的上升而下降,因而从1994年开始FDI出现了增长放慢的趋势;第二,1997年我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随即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进入2000年美国经济又出现衰退,全球经济不景气,这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受到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以致1999—2000年我国实际存贷款利率下降情况下仍不能迅速回升。

综上,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FDI与我国经济运行、对外贸易的轨迹基本平行,从一定程度上这是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贡献显著的反映。

(2)FDI与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说明FDI对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贡献确实存在着当年的需求效应,根据线性型式和对数型式分析,FDI与GDP、EXPORTS的可决系数R^2均在0.85以上,相关程度比较高;FDI平均每增加一亿元,GDP、EXPORTS将分别增加23.64亿美元、9.76亿美元;lnFDI与lnGDP、LnEXPORTS同样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决系数分别为0.8465和0.8717;FDI平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GDP、EXPORTS将分别增长0.4527和0.6583个百分点。

(3)LnGDPt、LnEXPORTSt是一阶非平稳序列和LnFDIt为二阶非平稳序列。当滞后1、2期时,FDI不是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GDP是FDI变化的Granger原因。

第10篇

在我国,推行外贸制是当前外贸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它是国有外贸企业在市场机制下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竞争手段。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社会分工理论、市场营销概念及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对我国推行外贸制的必然性及可行性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我们认为,对外贸制进行研究,还存在另外一条思路,即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从委托形式固有的信息不对称现象(asymmetric information)入手,对当前讨论较多的几种外贸制形式进行分析比较,寻找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有利于克服因不对称信息所带来的内在缺陷的较优契约安排形式。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出发,主要以出口为例,对外贸制在我国的推广及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对外贸制的基本认识及研究思路

1.为了便于讨论,我们首先将已在国内外实践中出现的外贸形式归纳为三种:形式ⅰ:直接(又称佣金);形式ⅱ:中国现行的出口形式(我们称其为中国式风险);形式ⅲ:间接(又称行纪)。其中形式ⅰ(即直接)系指人(外贸企业)在权限内,以本人(生产企业)的名义同第三人(国外进口商)签订合同,办理进出口业务,并收取一定佣金,人对第三人不承担责任,也不享受权利;而形式ⅲ(间接)也是国际通行的外贸的一种形式,它指间接人(行纪人)为本人(委托人)的利益和计算,但以自己名义与第三人(国外进口商)签订合同,并收取一定佣金,同时对第三人承担合同中的义务,享受合同中的介入权;最后,形式ⅱ(中国式风险)是中国现存外贸体制的产物,它的产生系以我国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为基础,并在非完全出于双方当事人(本人及人)自愿的背景下,由人(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订立进出口合同,以帮助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显而易见,这三种外贸形式在佣金分配、风险划分及约束法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为便于后文分析,现将其作一比较并列于下表中:

三种外贸制形式的比较

比较项目 风险 收益

比较内容 (人) (人)

形式

直接(ⅰ) 风险=0 佣金>0(中等)

中国式风险(ⅱ) 风险>0 相对较小

间接(ⅲ) 风险>>0 佣金较高

比较项目 约束法规 人与本

比较内容 人间关系(是

形式 否自愿)

直接(ⅰ) 各国民法(或商法) 一般自愿

中国式风险(ⅱ) 1991年《暂行规定》及 并非完全自愿

《对外贸易法》第13条

间接(ⅲ) 各国民法(或商法) 一般自愿

2.进而,我们对当前外贸制的改革与现状谈两个基本认识:(1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必须以大力推行外贸制作为主要方向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外贸经营的计划体制,大部分外贸业务由垄断的外贸专业公司经营,经营方式以收购制为主,但这种做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其缺陷也越来越突出。对于这点,已有众多文章加以论述,这里不予展开。另一方面,经过试点企业的实践表明,外贸制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外贸垄断制解体后的形势,它有利于生产企业扩大对外贸易,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外贸制已被提上外贸体制改革的日程,尤其是1991年,对外经济贸易部门专门制定了《关于对外贸易制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13条对外贸制也做了原则性规定。这都为外贸制在国内的真正实施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2)近几年的实践也表明,外贸制的推广目前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外贸是实现跨国交易的一种较为复杂的方式,它涉及到委托人、人、第三者三方的利益、权利及义务分配问题。因此它的顺利推行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而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在许多方面不同程序的欠缺恰恰使外贸制这一新事物与旧的外贸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从而导致了外贸制难以有效推广。据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外贸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之比重一般在0~5%,很少超过10%,甚至普遍呈下降趋势。

3.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者针对外贸制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原因与可能改革方向进行了大量理论探讨,其中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外贸制的形式选择问题。这些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两点:其一,在目前条件下,是否应立即从现行制形式(形式ⅱ)向直接(形式ⅰ)或向间接(形式ⅲ)转换;其二,假定转换条件不具备,则对于现有的形式ⅱ,我们又应从哪些方面对其进行规范及改善。具体说来,目前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主要顺着以下两种研究思路展开:

思路ⅰ:法律不规范论。这种思路主要从我国现行外贸制的外部法律环境出发,认为当前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法律的不规范性及相应造成的行为的不可操作性。首先,这一思路强调有关外贸制的立法相互不协调。根据《暂行规定》,我们当前应选择的形式为形式ⅱ,而这种选择又缺乏民法基础,因为按照《民法》所给出的形式应为形式ⅰ。这样就造成实际操作部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形式选择的矛盾性。其次,这一思路认为现存的外贸法规条例对行为涉及的三方(生产企业、外贸企业及外国客户)的责、权、利界定不尽合理。这种不足尤其体现于人的权、责比例不协调。外贸企业在现行外贸制下既不具备间接(形式ⅲ)中的行纪人所享有的多种权利(如介入权等),又必须承担形式ⅰ下所不需承担的较高风险。因此,持此类观点者建议可从以下两条道路择一而行:或由《暂行规定》所规定的外贸制向国际通行的间接(形式ⅲ)过渡,或直接采用民法规定的,依据民法规定的直接(形式ⅰ)来规范现行制,这样可使行政规范与法律基础相一致。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鉴于目前制形式的冲突,可考虑在修改的统一合同法中规定间接(行纪)合同,使民法规定的直接(形式ⅰ)和合同法中规定的间接(形式ⅲ)并行。同时为了避免冲突,对民法通则的制定细则,使外贸的各种形式均有法可依,防止与经济合同修改不一致。

思路ⅱ:外部条件不具备论。这种思路认为,目前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制,其对外部条件都是有一定要求的。而具体到某一给定的外贸制形式,又必须在相应的外部条件下才能得到顺利推行。例如,对应于《民法》所规定的形式ⅰ,我国目前的外部环境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不具备:一是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尚未取消,这形成了推行直接(形式ⅰ)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快放开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是推行外贸制的必要条件;二是市场条件及国有企业内部机制不具备。就市场条件而言,国内市场不成熟这一外部条件不利于人与委托人按国际规范的委托方式承担责任与义务;而作为委托主体的国有生产企业与外贸企业,由于现代企业制度未能得到充分实施,也会对制的推广造成相当困难。

以上两种思路分别从法律与外部环境的角度讨论了推行外贸制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方向,尤其是在外贸制的形式选择方面作出了具体分析,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我们认为,外贸制的顺利推行及具体形式的正确选择,除应具备必要的法律规范与外部环境外,还应具备高效率的内在激励机制,而后者涉及到委托制自身在信息拥有、风险安排等一系列因素上的内在结构。因此,关于外贸制形式选择的问题,我们建议还必须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去探讨,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形式。

三、委托理论与外贸制

(一)不对称信息与委托一般理论。

不对称信息指的是交易的一方参与人拥有但另一方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近些年来,对交易中不对称信息存在的关注已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如同“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基本事实一样,不对称信息也是一种市场的常态。因此研究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交易的最佳契约安排具有相当实际的意义。

分析不对称信息是通过委托模型来实现的。信息经济学上的委托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法律上的委托,它是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市场。 其中:委托人——非知情者(uninformedplayer),处于信息劣势;人——知情者(informed player ),处于信息优势。非知情者将不得不因为知情者的信息优势付出更大的交易代价。在这里,拟主要利用两种模型,来为我们分析中国现行外贸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模型ⅰ: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moral bazard with hiddenaction):签约后人所选择的行动以及人所面临的自然状态(为不受人控制的外生变量,如市场状况、交易背景等)是委托人所观察不到的,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由人行动和自然状态所共同决定的交易结果。而委托人的目标是设计激励合同使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有利的行动。

模型ⅱ: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 selection model ):逆向选择发生于签约前,委托人不知道人的状况、类型及人的私人信息。因此逆向选择模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一种契约设计来获取人的私人信息。

(二)中国现行外贸制(形式ⅱ)实践中的契约机制缺陷。

运用委托一般理论,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现行外贸制形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些问题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的放大。在一般的条件下,外贸人拥有国际市场信息,以及自己业务能力、交易磋商的信息,而委托人则不完全拥有这些信息。而现行的外贸体制和制形式扩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倾向:(1)外贸制中存在着“一顶帽子大家戴”的情况,即由于外贸经营权没有放开,无外贸权的企业挂靠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使合同产生法律纠纷的隐患,同时使委托人认定外贸人的资格和真实业务能力存在障碍。同时使一些信誉良好的人退出市场,不愿做业务,因此这个市场上存在逆向选择问题,这也是外贸制推而不广的原因之一。(2)信息的拥有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几十年来的收购制使生产企业处于与国际市场隔离的状态,在推行制后,生产企业依然处于信息劣势,与国际市场仍处于半隔离状态。(3 )现行外贸制中由于委托合同不规范,常以订单代替委托合同,关于人如实报告交易信息的人基本义务,没有在法律上确立下来。同时现行制缺乏补偿条款,使人唯恐交易成功后,委托人甩开人直接同外商签约,因此产生“互不信任”,从而产生机制缺陷下的信息封锁与保密,即会出现前述的道德风险问题。

2.风险分担缺陷。现行外贸制做法使外贸公司垫付资金,且产生所谓“拿1%的手续费,承担100%风险”的状况,而生产企业承担的风险接近于零。由于一些生产企业无外贸经营权,从而成为被动的风险中立者。但人承担全部风险,应意味着委托人只能得到固定收入,其余利润应由人所有。现行做法对费用的计算标准是采用硬性的收费标准,即合同标的0.5%—1%,且一般只能收取费。这种做法实际上使外贸人通过合同所获得的利益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必然导致合同产出与利益的不均衡分配。

3.激励机制的缺陷。根据生产博奕模型来分析,在不对称信息下,外贸制的合同应是一种奖惩合同,根据外贸人的业务水平、积极工作水平进行奖惩。现行外贸制下,由于委托合同不能使人选择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动,同时由于佣金不合理,使外贸人在出现合同纠纷时消极应诉、索赔,从而产生外部效应。从这个角度说,现行外贸制契约设计中,委托人并没有把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建立在外贸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之上。而激励机制应是一个动态系统:一方面人的激励来自于委托人的利益让与,另一方面,外贸人的积极行动增大了合同产出增加的可能性,从而促进生产企业增加对外贸企业的激励。

(三)从委托理论看我国外贸制的形式选择。

如前所述,目前中国外贸制的发展有三种选择:一是改变现行外贸制形式,由形式ⅱ向直接(形式ⅰ)发展;二是从形式ⅱ直接向间接(形式ⅲ)发展;三是在现行制形式ⅱ的框架下,完善法规,健全机制,疏通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效率损失。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以上三种选择在具体实施中都各有利弊,因此,任何关于外贸制改革的举措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在信息拥有因素及其对应的风险分布权衡利弊,据中国具体国情作出正确选择。以下将就其作出具体分析:

其一,三种制形式优劣比较。

对于直接(形式ⅰ)来说,由于委托人可观测到人的选择同时也可观察到外生变量(即人所选择的自然状态),且委托人可参与交易磋商的全过程,因此委托合同可建立在人的工作努力程度之上,从而激励相容约束是多余的。委托人可设计强制合同,根据进出口合同及人的工作努力程度确定佣金的支付,因此人没有选择消极工作的余地。这种方式下,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最优合同要求人的收入应是相对固定的,不享受合同的其它利润,但同时也不承担风险。

行纪(形式ⅲ)与中国现行外贸做法都是以人的名义对外签约,因此人履行委托义务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对委托人的道德风险。然而行纪由于规定了人的直接履约权和介入权及规范了指定价格交易及其余利润归人所有的权利,使人权利和风险都相应增大。由于行纪使人真正成为风险中立者,承担全部风险,且取得更大利益,因此行纪相应地克服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效率降低的缺陷,对人激励来自于人对自己潜在利益与风险的关注,出于这种内在动力的驱使,人如同为自己工作一样,不会选择消极工作。

以上分析表明形式ⅰ与形式ⅲ在克服信息不对称方面较形式ⅱ而言有相对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照搬国际通行的形式ⅰ、ⅲ即可成为解决我国外贸制所遇到困难的一条坦途。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形式的固有内在缺陷,无论在形式ⅰ、ⅱ、ⅲ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在形式转换过程中必须对这一问题引起充分重视。例如:现行制下,人常常抱怨他们必须承担100%的风险,而要求尽快推行直接(形式ⅰ)。事实上,按照米尔利斯阐述的原理,人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应与其所占有的信息优劣程度成比例。因此可以认为外贸企业目前承担100 %风险与其在过程中占有信息绝对优势是相协调的。这样,如果转向直接(形式ⅰ),如何在降低人风险的同时也降低方在信息上的绝对优势则成为我们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以上分析的形式ⅰ与形式ⅲ均是在理想市场状态下才能较好地解决了保险与激励问题,而在现有中国市场条件下,由于非市场行为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必然会成为交易中不可回避的风险。因此推行国际规范只是努力方向,施行起来还须假以时日。

其二,完善中国现行外贸制:对信息不对称的克服。

如果目前从形式ⅱ向形式ⅰ、ⅲ转换时机尚不成熟,我们应做的就是在现有形式ⅱ的条件下,努力克服包括信息不对称在内的各种弊端与问题,在这里我们拟提出五个对策。

对策ⅰ:外贸人资格的认定。对于现行外贸制的人来说,如果其通过某些渠道将自己的类型信息和能力信息传递给处于信息劣势的委托人,则可以实现事前交易的改进。实现信息传递的渠道是:(1)外贸企业传递其无形资产价值,如信誉、政府认证等。(2)委托合同中强调人的法人资格权,以及无法人资格权的违约内容。这样,无法人资格权的人则不会轻易从事此项业务,这也从间接传递了外贸人的真实背景。

对策ⅱ:应该有效地实现对人的奖惩。按照米尔利斯—霍姆斯拉姆条件,信息不对称下,人的收入应有更大的波动性,因为人的行动不可完全观测,为了实现有效奖惩,可将另一些除人行动之外的其它可观测信息写入合同,如商品的国际市场可比成交价格,以及竞争对手签约价格等,这样委托人对人的激励不仅依赖于产出,还可依赖于此可观测变量。而且当此可观测变量包含有关人行动的信息时,即使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也可达到交易的最优实现。

对策ⅲ:力图使委托合同标准化,制定共同的合同条件。比如人如实的交易报告义务,就应是合同的一项基本条款,也是人的基本义务。另外,可以制定补偿条款以解决人对委托人不信任而产生的信息封锁问题。从国际实践上看,对制定统一法规及合同标准是一种趋势。

对策ⅳ:佣金设计应合理化,而不宜采取硬性规定,以实现对人的激励。以德国的贸易业务为例:德国所有行业的平均佣金率为5%,但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佣金率一般为18%,而大宗消费品则为2%。因此借鉴国外做法,我国对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尤其不应采取固定佣金形式。同时在中国目前现实下,佣金不仅包括费用,还应包括合同的一部分利益让与,这和人相应承担部分风险是相对应的,同时应以外销合同为基础签定委托合同,以实现对人的有效奖惩。

对策ⅴ:政府不应局限在仅仅以行政手段强行推动制的实施。因为委托交易方式是通过市场内在要求来推动的。西方的现代商业制之所以盛行不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和时间的共同作用,逐渐克服机制缺陷而成熟起来的。因此中国外贸制在目前过渡阶段,需要的是政府不断地创造和完善外部条件以向更有效的交易形式发展。具体说来,政府在推行制所起的主要作用应包括疏通信息渠道,进一步下放外贸经营权,建立外贸业务公司的审评机制,界定外贸人的法人资格权,以克服逆向选择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不妨借鉴韩国做法。《韩国对外贸易法》中明文规定了只有具有一定业务渠道的人才有从事进出口业的资格。

四、结论

本文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对我国外贸制的现状及改革思路作了具体分析。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在现实国情制约下,如果立即在全国推行出口直接(形式ⅰ)或间接(形式ⅲ),则政府部门必须对这一过程必然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延伸引起充分重视,采取相应克服措施。目前较为可行的是,在现行外贸制(形式ⅱ)框架下,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及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发挥政府部门在疏通信息等方面的作用,使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责权利不平衡及相应的效率损失降到最小,从而推动我国外贸制的发展。

【责任编辑】肖峰

【参考文献】

eric rasmusen,(1994), game and information, cambridge:blackwell pubisher.

spence,a.m.,(1974),market signaling,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第11篇

摘要:从金融危机给外贸企业造成的影响入手,通过对危机下企业与政府走出困境的路径分析,即企业自身如何摆脱危机阴影及政府应给予怎样的政策支持两方面着手,对危机过后进一步发展外贸经济的重要意义谈些个人浅见。

关键词:外贸企业;冲击;对策;意义

1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的冲击

1.1从国际来看

国外市场需求减少首先表现在服装产业、纺织品产业、玩具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部分外贸企业面对订单延缓或取消、产品无销路等问题。

1.2从国内来看

金融危机再次使得美元汇率连续动荡不定,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从高峰期的1:8.26一度跌至1:6.833,而各国相继推出的不同程度的经济刺激方案,使得国外银行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投资缩减,银行与企业间的资金流动也因信贷紧缩而迅速减少甚至切断。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非贸易壁垒更加严重。

当最初的次贷危机从金融行业逐渐向实体经济渗透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多哈会谈的不欢而散、奥巴马政府新的经济刺激方案中“买美国货”的规定等,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之战愈演愈烈。

2危机下如何摆脱困境

2.1企业自身奋力扭转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及竞争力。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存在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加大科技投入,进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就成了我国外贸企业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企业应该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攀升,走品牌战略的发展道路。以浙江省舟山市海力生集团为例,2008年10月份开始,面对出口量下降和订单减少的局面,企业积极拓展市场并提高自主研发及创新能力,使得主体产业并未受到大的影响。

(2)调整企业结构、加强人才培养。调整企业结构、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使企业向着专业化、配套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对企业节约型、技术型的挑战;组织员工积极学习相关文件、梳理危机过程,并有针对性的扩充经营队伍,培养复合型、知识型人才,加强对技术、生产、物流、采购等环节的管理。例如上海市漕河泾经济开发区,自建成之日起,开发区就致力于引进、培育和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产业项目。目前已形成信息(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新材料、航天航空、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集群,并正培育形成汽车零部件研发、无线通信、环保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集群。2008年下半年起,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指标、指数总体下行。但开发区仍实现进出口总额180.5亿美元(其中出口138亿美元,同比增长31.3%)。且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招商引资从项目明显减少恢复到略有好转,企业从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出口受冲击到逐步回暖。

(3)争取更有利的结算方式。面对汇率的持续波动,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积极争取有利的结算方式,如支付一定比例订金,以回避汇率动荡及人民币差价带来的风险。在这一点上,中国集团的做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中国集团规定国外船东与国内船厂之间有210天的时间用来衡量是否取消合约或是弃船,但船东在与船厂签订合约时需支付占总价格基数80%的费用,这80%中不可撤销费与预付款分别占60%和20%,这样,即使船东真的打算撤销合约,风险和差价都要自己承担。

2.2各级政府大力扶持

(1)进一步优化提升投资环境。在当前形势下,注重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率、打造服务品牌,尽快解决部分企业增资扩建、人才引进、设备引进、融资贷款等方面问题。

(2)政府资金扶持、鼓励投资的政策,促进企业提升。例如舟山市政府联合外经贸局于08年年底启动了“企业应急救助基金”,帮助那些有困难或有潜在危险的企业走出破产危机。该救助基金包括两方面:由兄弟企业转贷基金,政府出面帮助还贷的“企业互助型”及经政府参与后,重新计算股份进行评估,引进重组方注入资金的“政府辅助型”。

(3)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企业从研发、生产、物流等六个环节中剥离出专门的服务业,把生产的时间转到开发和研发上。

3外贸新发展的意义

第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外贸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渗透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台州对外贸易,区域经济增长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也显而易见,它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外贸易不仅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使我国的产业向纵深层次发展,而且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同国内消费和投资一起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贸易优势经济论文,其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深刻的烙下了对外贸易的烙印,对外贸易对这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其区域内的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认清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发展重心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

关于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相关实证研究,其中刘方等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数据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对外贸易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张灿亭、江凌基于江苏省1885-2004年的相关数据证实了,从长期来看,对外贸易尤其进出口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即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具有同向性;梁碧波等人对通过对广东省1987-200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也得出对外贸易对广东经济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外,李伟等对浙江省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论文开题报告。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贸易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主要体现为对外贸易带来区域规模经济效应、产业集聚资本的形成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从理论的层面上来看经济论文,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为了深刻的分析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关系,本文以浙江沿海地区台州1994年—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依据,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揭示对外贸易对台州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总体上来看,台州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从1994年的2.45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70亿美元(表1),远远高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而且进出口与GDP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另外,从反映区域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关系的重要指标——外贸依存度来分析,对外贸易在台州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现总体上升趋势,这一情况在台州外贸依存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表2)。

台州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说明了台州经济增长中对外贸易的贡献和份额不断提升,同时也说明台州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深。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历史来看,外贸依存度提高的过程也往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的过程经济论文,随着经济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则其外贸依存度也将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一定正相关关系,为了佐证这种相关关系,以及探讨对外贸易指标对区域经济或者GDP的增长有着怎样一种关系,本文通过计量方法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与相关性检验,来论证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区域经济的增长是否与对外贸易存在着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

表1 台州市1994—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出口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1994

270.08

2.4496

2.0314

0.4182

1995

380.04

3.2591

2.7778

0.4813

1996

445.79

4.0111

3.2857

0.7254

1997

466.97

4.6636

3.5757

1.0879

1998

505.42

4.7337

3.7969

0.9368

1999

550.62

6.5932

4.9001

1.6931

2000

613.31

11.4436

8.6877

2.7559

2001

680.8

15.4277

11.7860

3.6417

2002

782.85

21.9125

18.0240

3.8885

2003

908.87

32.8806

26.5072

6.3734

2004

1076.48

47.8862

37.9895

9.8967

2005

1251.77

63.5301

51.9553

11.5748

2006

1463.31

84.3174

70.3475

13.9699

2007

1721.84

110.9292

93.6472

17.2820

2008

1965.27

138.1114

117.6443

20.4671

2009

2025.47

120.3152

100.6683

19.6469

2010

2415.12

170.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