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匠精神研究

工匠精神研究

时间:2022-04-13 22:52:31

工匠精神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非遗传承人;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人类社会之初,手工艺技术的起点是为了制作满足自身需要的器物。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原初性在于通过材料、工具、劳动,以及人的经验、技能、技法甚至审美等诸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在人类不断用技术创造文明的过程中,技术的含义也从手工衍生到了双手以外各种科学技术的综合〔1〕。单纯传统手工艺技术的要素在文明进化的过程中发生嬗变,技术借助智能化使人的双手出现各种形式的延伸,智能技术将人类带入了21世纪,技术的社会学内涵呈现出“泛技术”的特质。基于此,我们对工匠精神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深入开展了研究分析。

一、非遗传承中工匠精神的内涵

传统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传心授的代代传承中形成了工匠精神。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工匠精神的薪火相传。我国古籍对工匠和传统制作技艺早有记载,工匠一直被认为是农耕社会中手艺超群的人,他们以一技之长满足在特定生活范围内人们的需求。为此,工匠们在手工技艺领域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工艺,对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这种工匠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工匠精神。不同的时代,工匠精神的含义略有差异。在古代,工匠精神通常用以指称手工艺人对技艺本身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至善至美的价值追求和理念,是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到了现代,随着机器化生产与信息化时代来临,人们对于产品的要求日益丰富且多元,工匠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需要与时俱进地结合更多现代化元素,体现破旧立新、鼎故革新的创新精神〔2〕。透过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将其基本内容概括为:对技艺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匠气”,对职业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匠心”和对产品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的“匠魂”。

(一)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匠气”

技艺是手工艺的一个基本属性,对技艺的孜孜以求和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工匠精神产生的“原点”〔3〕。当今非遗项目的手工艺技术基本上都具有“绝技”的特点,是数代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和发展传承下来的“独门秘技”,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学习和钻研,粗制滥造和简单模仿难以进行有效传承〔4〕。到了现代社会,精益求精更成为各个国家和行业发展的共同追求。德国的制造业举世闻名,产生了西门子、蒂森、拜尔等很多国际品牌,其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能够把产品品质从99%提升到99.99%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5〕。我国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也必须大力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非遗传承更是如此,特别是对于一些技艺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非遗项目,如紫砂制作、歙砚制作等,由于其制作资源有限且换成其他载体无法发挥其技艺,更应强调精益求精,从而节约资源并有效延续其传承时间,更好地保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匠心”

职业是农耕时代传统手工艺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职业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匠心”,是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优秀成果,传统手工技艺之所以能够延续数代,所依靠的不仅是外在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匠心”,即工匠们锲而不舍、始终如一、不忘初心的精神动力。再加上口传心授不只限于技艺本身,还包括行规信仰、天人合一理念等,被传授者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解、领会能力,还要内化生成一种职业信仰和职业文化,从而才能达到“道济合一”,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就像韦伯所主张的那样,职业不单单是谋生的工具,从根本上应属于信仰的范畴,所以,个人在世俗职业生活中应具有神圣感和使命感〔6〕。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国的质量之魂在于匠心,要培养工匠文化,恪守职业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世界文明的国际品牌。

(三)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的“匠魂”

工具是手功能的延伸,产品是人意志和情感的寄托,手工艺品是“心手合一”的产物,对产品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的“匠魂”,是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作为产生于中国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并不是要简单、机械地挖掘、整理、记录和模仿,而是要在不忘初心中因势利导,主动对接现代需求,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推陈出新,在激烈的竞争中保存下来。随着大众生活品质和审美观念的提升,非遗传承的坚守固然重要,但绝不能走入博物馆保护的死胡同,与时俱进地开发和创新更为可贵。特别是随着新技术革命和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非遗传承人更要不断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创新文化,从而使传统技艺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总之,非遗传承中的工匠精神是匠气、匠心和匠魂的凝聚,是自古以来工匠们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术不断改进、为制作不遗余力的精神追求〔7〕,是以德为先、德艺兼修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但工匠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从学徒到工匠再到工匠精神的形成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钻研、磨炼和实践,工匠精神的培养无不镌刻着学徒制的时代烙印。

二、工匠精神与现代学徒制的耦合分析

现代学徒制是为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学徒制形态。学者赵志群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训练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8〕。相对于传统学徒制,它主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双元制”,即校企双主体和师生双身份。在传统学徒制模式下,教学活动主要在师傅和徒弟二者之间展开,教学过程完全由师傅个人决定,这使得整个学艺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知识的系统性也相对缺乏。现代学徒制中,教育的管理者有学校还有企业,双方共同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进行控制。其倡导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注重企业文化育人,弘扬劳模精神。二是“双证融通”。传统学徒制是一种典型的“放养”,只要不违反行业规则以及社会道德规范,师傅的教学水平和学徒的学习能力完全由时间来检验,学徒未来的发展以及技术传承具有不确定性。现代学徒制则推行“双证融通”,做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对接,学生在毕业时可同时拿到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而且可以考取更高层次的技术本科、研究生等。现代学徒制“双元制”和“双证融通”的两个特点,与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理念、价值取向一致,同时,体现了敬畏职业、执着工作以及对产品、服务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也体现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技艺追求精湛的专业精神。相对于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很多发达国家的推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以及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起步较晚,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启动现代学徒制探索。2015年到2018年,教育部遴选了300多个单位和行业开展试点工作。在此背景下,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培养具有划时代意义。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非遗传承人培养研究

研究发现,工匠精神非遗传承人培养方式应以职业教育和企业共同生成和实现,并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施以非遗技艺培养的现代职教模式。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从非遗传承人培养目标的选择、培养模式的确定、教学组织方式的实施、课程体系的建构到教师教学团队的组建等,都是校企双方的应然责任。

(一)人才培养目标:从“高技艺”到“高素质+高技艺”

从“高技艺”到“高素质+高技艺”,是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再选择。传统手工艺人才的主要特质是具有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的绝技绝艺,即“高技艺”;而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传承人特质是既要有绝技绝活,又要有敬业、专注、创新的职业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即“高素质+高技艺”。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企业指导下,要把地方非遗传统手工艺项目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制定以“高素质+高技艺”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时既要有反映“高技艺”的学历证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还要有蕴含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证,将学生的技艺培养和人格完善共同作为培养目标。在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中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精神境界的提升,依据学生成长规律与道德需求,重组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以校园文化的群体性渗透特征使其成为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通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文化专题讲座及参观标志性建筑等形式,来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和价值观渗透,从而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打造符合新时展需要的非遗传承人。

(二)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主体”到“校企双主体”

从“学校主体”到“校企双主体”,是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为了实现非遗现代传承人的综合性培养目标,要立足于现代学徒制,将“双元双创”融入人才培养模式〔9〕。其中,“双元制”教育模式源于德国,强调受教育者在职业院校中接受理论学习的同时,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一元”是学校,另“一元”是企业。这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让学生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真正成长为可用之才。“双元”可从三个维度上认知,即教学场所“学校和企业”,教育者“教师和师傅”,受教育者“学生和学徒”,充分体现了现代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成长规律。“双创”则是指创新和创业,强调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这种“双元双创”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避免了非遗传承中经常出现的重课堂、轻实践困境,能充分地将学生与教师、企业、匠人密切联系起来进行“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全面提升非遗传承人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教学组织方式:从“大班”到“小班”

从学校“大班”制到学徒制“小班”化,是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教学组织方式的再造。这种教学形式虽然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但由于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等特点,导致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班级授课制虽可以解决成效问题,但因实际班级人数的不同而产生学习效果差异。其中,30或50人以上为大班,少于这些数目则为小班。从教学效果来看,小班制明显优于大班制,它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互动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激发出新的灵感。因此,要培养非遗现代传承人更适合的是小班制。我们可基于现代学徒制开展小班的精英化教学,有效保证教师或师傅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言传身授,从而让学生既学到“匠气”,也感受到“匠心”并碰撞出“匠魂”。

(四)课程教学体系:从“1+1”到“1+1+1”

从“1+1”到“1+1+1”,是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课程教学体系的再建构。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不仅需要通过打破遮蔽、扬弃特质来回归“匠道”,而且需要将工匠精神嵌入课程以至传承〔10〕。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上基本是由公共课、专业课组成的“1+1”模式。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艺”非遗传承人才,学校应根据地域特色、传统工艺项目,将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构建基本素养模块、现代设计模块、传统技艺模块,围绕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强化核心技艺,鼓励交叉互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平台共享+岗位核心+岗位互选”的“1+1+1”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五)教师教学团队:从“双师”到“教学团队”

从“双师”到“教学团队”,是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组建“大师—教师”教学共同体的强联合。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整合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的教育资源。职业类院校以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索通过拜师学艺提升教师传承创新能力,由专业教师与行业大师结对,以“大师工作室”为载体,由行业大师担纲传授传统技艺,一对一地研习传统技术与工艺,打破理论和实践的隔阂,改变原来单纯强调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或者下厂锻炼的方式。同时,鼓励专业教师与大师、工匠合作,组建有理论素养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大师、工匠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从而达到多方联动、强强联手、共同培养非遗现代传承人的目标。综上分析,“非遗”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传承人的培养,“匠气”“匠心”和“匠魂”是现代非遗传承人的特质。为了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类院校应坚持服务“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国家文化战略需求,以现代学徒制条件下的工学结合为模式,通过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着力打造现代传承人工匠精神培养体系,从而充分展示大国工匠的成长之路,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浩.本真与嬗变——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技术意义的再反思〔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01-107.

〔2〕高远,吕甜甜.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育融通机制探析〔J〕.江苏高教.2021,(4):98-101.

〔3〕刘自团,李齐,尤伟.“工匠精神”的要素谱系、生成逻辑与培育路径〔J〕.东南学术,2020,(4):80-87.

〔4〕张善柱.当前我国工匠精神缺失的因素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7):100-101.

〔5〕徐春辉.德国“工匠精神”的发展进程、基本特征与原因追溯〔J〕.职业技术教育,2017,(7):74-79.

〔6〕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0.

〔7〕王国,领吴戈.试论工匠精神在现代中国的构建〔J〕.中州学刊,2016,(10):85-88.

〔8〕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9,(24):1.

〔9〕吴岳军.传统手工技艺“现代传承人”培养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9,(4):49-54.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济新常态;工匠精神;职业行为;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办学理念与思路确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等,都应该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客观需求。近年来,在适应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已经形成了适合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1],满足了企业对产业从业人员的需求。目前,我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有必要改变发展策略去迎接新的挑战,改变以往为传统制造业提供人才的发展策略,转变为适应工业4.0、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等观念与理念为基础的发展策略,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充足、优质的人才队伍,为经济新常态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和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经济新常态对劳动者的影响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方式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从低端制造转向高端制造,打造以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为依托的产业体系。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形势需要产品与服务做到模块化和标准化,产品的品质和工艺要有极高的稳定性。而要达到这些目标,一方面需要高素质的产业从业人员,另一方面要实现产品工艺路径和服务流程的优化、积累与传承。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技术传承存在断层,这造成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稳定,严重制约了产业向工业4.0的升级和工业互联网的打造。而改变这种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效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为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在工业4.0时代,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会逐渐被个性化的私人定制生产方式所取代[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成熟,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使得个性化消费和体验式消费成为热点,并且必将成为今后主流的消费方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适应这种变化,在制造业中,柔性化生产将成为首选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劳动者的工作不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要应对多种的有时甚至是复杂的状况。要求劳动者不仅仅要具备合格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持续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具备创新能力来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企业价值的提升做出贡献;具备快速决策能力以应对各种突发的状况,一方面可以使企业避免损失,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及时抓住机遇。生产信息快速迭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应紧跟知识更新的步伐,具备自主学习、持续提高的能力,具备在海量知识信息中快速筛选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确保自身的知识水平不老化、知识结构不落后。在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由原来的单一化向复合的职业群能力转化。在这种形势下,劳动力的流动性将大幅度增强,这意味着劳动者的职业选择自由度在扩大,但同时就业的压力也在增大。由于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岗位不断涌现,人员与岗位也在不断地重新组合,再也难以实现从前的那种一劳永逸的就业。这就要求企业所需员工的岗位工作能力应以职业群为基础,强调员工具备在某一大范围职业中的迁移能力,能够迅速地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工作岗位,也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适应工作岗位能力要求[3]。在新形势下,更需要传承工匠精神,职业能力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要重点培养学生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极强的适应能力。

二、高职教育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议题,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的共同参与。全社会要对工匠群体给予更多的尊重,从人文的角度进行关怀,只有全社会理解了工匠群体存在的意义,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企业建立奖励工匠的激励机制,对工匠的辛苦付出进行奖励,对企业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95年国家设立了中华技能大奖,2011年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201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国工匠》系列专题节目,这些均体现了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强烈呼唤。

(一)营造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要培育工匠精神,首先,根据职业技能、素养、理念的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树立“立足设备,侧重技能;立足学历,侧重能力;立足理论,侧重实操”的观念,通过文化再造、源头培育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4]。其次,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第三,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崇尚技能,使其知晓目前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发展通道,既了解技能型人才的光明前景,又可以寻找到实现理想的起点与路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目标,进而培育学生清晰、稳定的职业认同,坚定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信念。第四,引导学生崇尚创造,要有意识、有目的、有层次、有针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实践环节,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第五,引导学生崇尚恒心和毅力,引导学生摒弃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的思想,在工作中坚持“专心、细心、精心、耐心、信心、恒心”,培养“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二)培养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规范

教育学生首先成为一个优秀杰出的“工”,在岗位上的工作无差错无拖延,要有耐心、细心和决心。耐心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对待工作始终如一;细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决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保持坚强和忍耐,不怕各种痛苦和挫折。通过行为规范的逐步养成升华为“匠”,真正实现从“工”到“匠”的价值升华,使之成为敬畏职业、技艺精湛、勇于担当,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的工匠。

(三)提升满足工匠精神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学生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极强的适应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技艺超群,并且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5],提升适应工作岗位变化及职业发展的能力,以使学生更加适应未来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数字化制造的趋势。1.培养宽泛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为引领的新一代工业革命,其工作岗位需要掌握自动化、信息技术和机械专业等多学科背景知识,同时要了解如3D打印、物联网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以及智能制造过程中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2.培养精湛的技术技能水平。随着工业机器人、数字化制造等高新技术的深入运用,企业员工不仅要能够操作智能化设备,还要能够对这些智能制造设备进行技术维护、咨询、管理和服务。企业员工需要懂得相关技术原理,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以及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6]。3.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创意能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带来了用户参与式创新,制造业技术、产品、工艺和服务的全方位创新,创新体现在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在生产“智造”的过程中,个性化与定制化生产趋势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了要求。艺术化表达、抽象化表达和概念设计的能力也是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之一。4.培养快速学习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不同的高新技术交叉运用,不断产生新的技术,且扁平化的工作组织形式使“分析专家、工程师和程序员必须在商业模式、生产工艺、机械技术和数据程序中不断转换进行思考”[7],传统教育传授的知识在时间和数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企业员工应具备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寻找信息,快速学习与自我学习以获取自己所需知识的职业能力。5.终身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随着新技术的快速更新升级和企业员工的持续职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终身学习意识是学习者以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企业需要员工具备自主学习意识与协作学习意识,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终身学习将成为企业所需人力资源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

(四)引入“师徒制”加强同企业合作的深度

高职教育必须全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实现与岗位及职业进行更有效对接的教育目标。可以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引入企业中的能工巧匠进入高职教育,采取“师带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但要改变以往企业中“师带徒”过于粗放,缺少标准与考核的管理模式,在选择师傅及对徒弟培训过程中均需要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模块化、精细化、个性化,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熟悉企业、职业、岗位,又可以通过与师傅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8],同时也可以加强企业的职业培训师资力量,提升企业的职业培训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五)以实践为导向开展企业实习和岗位导入

在企业实习和岗位导入过程中,要选取涵盖从岗所需技能点的实践项目,整个过程包括基础技能训练、典型工艺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岗位对接训练四个阶段。在教学中,要注意职业素养教育与课题训练相结合,融入工量具规范使用、多余物控制等环节,加强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保持工艺和流程的稳定,进而获得产品和服务的高品质,必须要做好工艺的积累与技术的传承。传统的技术传承方式存在线路狭窄和理论支持不够等缺陷,高等职业教育要将传统的技术传承与高职教育进行有效整合,需要从职业精神的培养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再到文化土壤的培育,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吴雨倩.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2]杨青海,祁国宁.大批量定制的机遇与挑战[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7(8):18-21.

[3]高红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身份危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刘春.“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追求[J].职教通讯,2016(32):19-20.

[5]孔晓明.高技能人才培养品牌特色的研究: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36-37.

[6]何应林.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第3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政工工作;培育路径

工匠精神源自于我国古老的手工行业,因此作为优良的传统美德历史悠久,也成为了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手工业的没落使工匠这一角色逐渐淡出了历史,但是“工匠精神”所体现出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原则被传承了下来,它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振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工匠精神的内涵不断被丰富了,还包括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作为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强大智力支撑,应该得到培育和弘扬。尤其作为企业政工人员,更需要培育“工匠精神”来提高本职工作的使命。

一、培育工匠精神与政工工作的联系

(一)立德树人是政工工作的责任

政工工作的任务是提高组织内员工的各项素质,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首先,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也是立德树人的目的,两者之间具有着共同点。如工匠精神要员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锲而不舍的品质,以及工作踏实,遵守规章制度等,这些都是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其次,工匠精神所具有的价值与立德树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工匠精神重视道德要求和品质规范,尤其强调职业道德,倡导爱岗敬业、遵守纪律,重视楷模的树立和榜样示范,有弘扬与传播中华美德、激励人们加强道德实践、促进道德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同时,工匠精神包含心传体知、师徒相传的内容,既重视技能、技艺的传授,也重视道德品质的养成,它寓“教”与“育”于一身,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工匠精神有突出的实践特征,它崇尚劳动,并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实践劳动,以促进自我价值的彰显和实现,它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激励、指导和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二)传承民族精神是政工工作的内容

中华民族有着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同时也非常重视道德品质的养成与理想人格的塑造。近代以来,中国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并贯穿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而工匠精神既蕴含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也凝结着锐意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追求,它是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工工作要肩负起传承中国精神的职责,就应该重视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以更好地促进中华美德的承继,以及中华文明的延续。我国人民向来崇尚辛勤劳动,并把此看作是做人做事的本分,是兴家立国之基础,而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勤劳与进取,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格与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此外,工匠精神还代表着追求卓越和勇于创新,鼓励人们在敬业、精业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新,体现了中国精神新的时代要求和内涵,并为中国精神作出了时代性的表达与诠释。

二、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创设优良的文化氛围

精神的生长需要优良的文化氛围,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需植根于优秀文化。以文化涵养工匠精神,这是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前提。首先,要打破不利于工匠精神发展的文化氛围。其一,要转变陈旧的观念,正确地认识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地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有悠久的农耕文化,人们也随之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农本工末”,工匠及工匠精神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这直接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发展。其二,要克服固有的刻板印象,客观地评价工匠及工匠精神的作用。我国历史上就有轻视体力劳动及体力劳动者的传统,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在当代中国,很多人仍然对“工匠”抱有一定偏见,认为它是沉闷死板、不懂变通、不够灵活的代名词,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工匠精神的传承。

其次,要积极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工匠的文化氛围。其一,要充分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增强工匠精神的说服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太多凝结和反映工匠精神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建筑、雕刻、瓷器、刺绣、历史资料及企业文化等,形式多样,要重视挖掘、利用和开发这些文化资源,以向人们展示和传递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其二,要合理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提高工匠精神的吸引力。西方一些国家是工匠精神发展与传承的典范,其文化产品也很能代表和体现这一精神,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进一步彰显工匠精神的魅力与价值,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二)开展内容丰富系统的职业培训

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教育尤为关键,特别是职业培训,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养成,有着突出的作用。学校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要转变“重成绩、轻能力;重学习,轻实践”的观念,应该重视职业教育,积极开设系统的职业课程,包括专业技术的学习,能力与素质训练与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面试应聘技巧的传授,职业道德的规范,职业规划、管理与评价,等等。要重视把工匠精神所凝结的“专业”“敬业”“精业”“创业”的精神贯穿于职业教育之中,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它所代表的认真勤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操,持之以恒、守正创新的精神追求,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通过制度的构建支撑工匠精神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发挥政府服务职能,而且也需要管理体制的创新与相关 配套制度的完善。要完善我国用人制度,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打破就业体制,破除固有的体制障碍,

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提高工匠的就业环境与职业地位。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受到很大冲击,传统工匠的手工诙逐渐被流水线生产所取代,很多独门技艺都已失传,工匠精神也在一定意义上失落,工匠的地位因此也为人们所忽视。基于此,政府应该关注这一群体,并对现代工匠及相关技艺予以法律上的保护和政策性的支持,以提升工匠的职业威望,鼓励手工技艺的继承与发展,促进人们自觉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工匠、重视工匠精神的观念。其次,要完善奖惩制度,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净化社会环境,促进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发挥制度的警示、监督、激励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并细化职业道德规范条例,赏罚分明,鼓励创新,对于先进单位及个人,也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与精神支持,以榜样示范、评优评奖、竞技比赛、产品展览等多种形式,促进业内交流,以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支撑作用,切实保障工匠精神的有效传递、培育及弘扬。

三、结语

总而言之,“工匠精神”要求对本职工作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也体现出敬业的精神,这是各行各业所推崇的职业品质。作为企业的政工工作者,要时时刻刻践行“工匠精神”,加快政工工作的创新,以工匠的姿态对待人和事。我们要把这种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的政工工作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仪雅.论政工工作的理论彻底性问题[J].现代交际,2016(19).

第4篇

 

一、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现阶段工程质量管理主要是一种从上向下的被动管理模式。管理顺序是从国家企业工人,首先国家招募相关专家对工程质量管理现状进行考察研究,综合现阶段经济生活水平,制定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并要求国家各级质量管理部门监督实施;各参与工程建设的企业,在工程实施中,严格要求并监督操作人员按技术规范和标准施工;而作为一线操作人员则只能在各方监督下被动的操作,没有自主意识,没有主动性,同时也没有成就感,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转是在一种监督下,被动的力量推动下的实施过程,缺乏内因主动力,没有可持续发展的遗传因子往往是一种死循环。认定其是被动管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规范标准的制定起因是被动的,多数规范标准的制定来源于事故、灾难,在事故发生后,对破坏进行研究,总结制定出被动预防措施,这就是规范标准的雏形,是否有效可行,要下一个事件或灾难来检验。

 

其次,企业的管理行为是被动的,是在地方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下,已达到验收标准和质检部门的要求而被动进行的质量管理活动,没有主动调整规范标准的权力和意愿,也没有改进工艺流程和施工技术的权力和意愿,因为这样会带来验收上的麻烦。

 

再者操作工人是被动工作的,他们只能按照企业和主管部门的规定机械操作,以达到规范的标准或管理者的验收要求,并以此为目的,对改进工艺,提高质量品质没有任何意愿,当然也没有必要,因为事实上优质优价到现在还没人实施过。

 

事实上规范和验收标准往往是质量水准应达到的最低界限,但现在基本都以此要求作为验收标准,有时还达不到这个最低要求,至于“限额设计”和“结构优化”更多是以降低成本为目的,利用规范和标准的漏洞和模糊条款,钻规范和标准的空子,事实上是降低了作为规范的最低标准,造出低于标准的不合格产品,但仍以合格产品销售使用,这样的建筑有多少,没有人能统计出来,但大多数人仍以标准有富余,设有安全系数为借口,麻木的认为此类产品是合格的,可以使用的,就连主管质量的技术人员和领导也有这种思想观点。但事实上,按照概率分部推理,当各种不利因素集中到某一点时,这时你认为的规范富余就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

 

二、主动质量管理理论的提出

 

回过头来我们分析: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质量管理被动化局面呢?国家、企业、操作工人提高工程质量的意愿为什么不强烈呢?下文我们我将逐一剖析。

 

(一)主动质量管理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带着上文疑问,让我们先分析一下马斯诺人的需求理论。在住宅需求领域,让我们把该理论简单的分成三个层级:低级需求为生理需求,该需求不能满足,主体将不能生存;中级需求为安全生活需求,该需求不能满足,主体将不能正常舒适生活;高级需求我们定义为个人价值体现,该阶段主要表现在主体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的精神生活世界的实现和升华。对应到住宅建设上,笔者认为我们现阶段正处在刚刚解决了生理需求的时期。城里居民基本都有了自己的住房,农村进城的大多数买到了住房,少部分能租得起房子住,生理需求基本满足,不会风餐露宿。而同时部分改善性需求已经出现,且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人们的住房水平正在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享其屋”发展。在该阶段前,购房是以“居者有其屋”为目的的,房屋的质量、位置、节能指标、居住的舒适度不是是否购买的必要条件,能否安身入住才是首选问题,对于农民进城定居者多数属这个类型,该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市场决定工厂,市场的需求总是生产活动的指南针。这个阶段,因质量不是决定购房与否的主要指标,导致市场对住宅质量不够重视,仅从数量是大规模生产,恶性循环,造成一大批“楼倒倒”“楼歪歪”工程以及未竣工就成危楼的项目,标注使用70年的住宅,30年不到就要拆除或不能正常居住,导致大量的能源浪费。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进城购房也逐步退出购房主力军的舞台。人们对住宅质量越来越重视,也就是正进入住宅需求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人们购房不仅仅为了遮风挡雨,更看重环境、交通、采光、配套、装饰、智能化设施,以尽大程度满足生活享受,大量改善性住宅的出现和成交,二手房交易量的不断增加,同时对住宅质量问题的投诉也明显增加。人们不再满足于仅提供居住面积的房屋,而要求环境优雅、交通便利、配套齐全、装饰有品位、智能化程度高的较高质量水准的个人住宅和配套小区,不仅关注自己家内的质量,同时关注小区的整体配套质量。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工程质量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从普通住宅向绿色住宅、智能化住宅转变,从50年住宅向70年、100年及更长寿命住宅转变,从对住宅不仅发放产权证明到发放身份证明转变,会像人的身份证一样,记录该住宅的出生、配置、功能、质量水平、绿色级别、智能化水平和使用记录等更多信息。但对这个阶段的来临,我们建筑质量管理也要做出较大的改变,从被动质量管理向主动质量管理的转变,否则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主动质量管理的定义

 

主动质量管理是指生产活动中人从思想上主动思考,提出改变提高工程质量的工艺和方法,经过一定程序和科学方法论证,科学可行节能省时,能更好地提升价值,经加工形成规范标准并推广使用以提高质量水平的活动。同时也表现为程序的主动性。主动质量管理与以往传统质量管理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主动质量管理是从下向上的质量管理,是由基层或者说末端提出提高质量意愿、建议和方案,自下而上的评审确认立项实施。而传统质量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性、命令似的,由上级提出下级实施的改进质量的方法。本质区别前者为实施者主动改变,后者为实施者被动执行。

 

(三)主动质量管理的实施必须基于三个必要条件

 

一是市场发展阶段的适应性。我国经济已发展到一定水平,住宅市场已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房市场转变,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二是全体参与人员思想觉悟提升尤其是个人价值体现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提升,且创新、追求进步和精益求精成为一种时尚且受人尊重。通过政府共给侧改革和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倡和宣传,国民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三是社会分配制度变得足够合理和公平。

 

三、提倡工匠精神是推行主动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大力提倡工匠精神

 

如何才能做到主动质量管理,如何提高具体执行者提高质量水平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研究开发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方法并予以推广呢?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发扬“工匠精神”。辅以名利引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何谓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而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它是以创新改进现有工作内容工艺为毕生追求并从中获得快乐的一种工作精神。它需要用心创新工作工艺,他需要经过一次次失败而坚持不懈,他需要一次次进步而精益求精,从而把从事的工作做到极致。因为它是工作者的需求,动力来自内心,故为主动工作的典范。工作者能从不断提高的工作中得到高质量高效率,同时也得到成功的精神享受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形成良性发展,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大动能。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创造这样的创新环境和社会分配机制及社会的荣辱观,使有工匠精神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合理回馈,受到社会的尊重。

 

(三)如何推行工匠精神

 

在工程质量管理上,能形成这样的氛围,让一线操作者主动创新工艺,提高质量和效率,再把好的创新案例推广,提高行业质量水平,这种主动地、发自工作者内心的改进质量水平的动力,一定掀起一场质量革命,把工作者的以追求完成质量目标思维转向以改进质量实现价值为工作最大快乐的轨道上来。

 

当然,一种观念的形成,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甚至是几辈人的牺牲。但这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和未来来说也是值得的,若仍沿着传统的被动地质量管理模式走下去,质量兴国是没有希望的。相信随着国民思想觉悟提升尤其是个人价值体现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提升,且创新、追求进步和精益求精成为一种时尚且受人尊重。通过政府共给侧改革和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倡和宣传,加以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逐步重视和规范,社会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公平合理,主动质量管理模式下的工匠精神会很快实施。

 

(四)国际发达国家工匠精神应用

 

二战后,德国工业的发展、日本制造业的复苏,皆是“工匠精神”应用的典范,使两个战后没落民族走向制造强国,有较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工匠精神是制胜的法宝

 

哈德洛克工业株式会社是一家螺母制造公司,全公司不到五十人的小公司。就这样一个小微企业,苦心研发20年,最终造出“永不松动”的螺母,对人们普遍认为技术含量低,技术比较成熟的螺母制造工业来说,多数人都不认为有什么提升空间。然而若林克彦社长确认为:把工匠精神融入企业发展,即使是“低技术”的产品,只要孜孜不倦地加以努力,依然可以和其他公司形成差异化,树立好目标,再加上锲而不舍的努力,好运气自然会来敲门的。当然这里讲的目标就是标准,小企业更需要高标准,若想在业内脱颖而出且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工匠精神,不仅追求合格制造,更要追求高标准的精益制造,打破以往记录,向更高峰迈进。

 

2.工匠精神的真谛

 

德国的工匠精神深植于国民的思想中,这得益于其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特有的双课堂教育模式。多数技术工匠一生生产同一类产品,但产品一直在升级,一代、二代、三代的一直发展下去,笔者认为这才是工匠精神的真谛。

 

从日本和德国的企业生命期是全球长生命企业最多的国家可以看出,他们经营企业也像生产一个产品一样,精益求精、坚持不懈。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管理中,最终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百年企业,世纪企业。

 

在提高产品品质方面,毋庸置疑的是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及生产态度对于产品品质的提升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操作工人是产品的缔造者,是他们用心在劳动,这是一种主动地质量管理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明确得出,我国以往被动地自上而下的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将逐步被一种主动地自下而上的新的质量管理模式所替代,提出并贯彻“工匠精神”是推行主动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第5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重要性;发展;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48-02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被写入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词汇,备受社会关注。“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这种精神对于引导和培育当代职校生积极向上、健康生活大有裨益。当前,如何对职校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人才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安溪茶叶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安溪茶校”)为例,研究“工匠精神”对安溪茶校发展的重要性。

一、安溪茶校发展中凸现的文化冲突

1. 工匠精神的核心

从“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上看,它要求每一个匠人不仅仅只是留住技艺、传承技艺,使之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而是把工匠的特点升华为一种精神,即树立一种对工作专注与坚持、耐心与严谨、执着与热爱的态度,持有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理念。

2. 安溪茶校独具魅力的办学特色

安溪茶校是一所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技能鉴定、茶文化旅游体验和新型人才的农民培育等各种培训于一体的“省部级重点”中等人才学校。据《泉州晚报》2015年7月16日报道,该校林建明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职高、技校、职专”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办学社会化、交流国际化、校区公园化、校企合作化”新的办学特色。

3. “四化”办学特色中的校企文化冲突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等人才学校,安溪茶校专业课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出来的,因为这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工匠文化氛围。在“四化”的办学特色中,安溪茶校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冲突,主要是校企文化的冲突。企业和学校是不同的社会组织,学校体制的价值取向不可能是――教室即企业,学生即工匠。因此,企业和学校的文化冲突也就无法避免。主要表现在:

(1)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安溪茶校是社会文化主体,而企业是社会经济主体,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效益意识、管理行为等。具体说来,前者追求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目标最大化,而后者追求的则是以效益和利润为核心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企业所代表的是市场经济的文化,显然与学校所代表的传承知识、技能的文化是两种不同的“异质文化”。尽管两者在共同参与开发人的能力上能够找到交叉点,但毕竟因价值观念的趋向不同,两者也就因矛盾和冲突而无法融合。

(2)效益意识的矛盾冲突。从上述观点不难看出,不同的文化规律造就不同的效益意识。企业文化遵循的是生产运营规律,具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因为它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学校则不然,它遵循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规律。也就是说,作为以传播知识、培训技能为基本功能的学校,它没有成本意识,正因为如此,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了。因此,不同的效益意识,是造成校企文化难以融合的主要根源。

(3)协作意识的矛盾冲突。既然是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和学校无疑是一个团队。许多人也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等,正是人们这种意识的形象描述。其实,话虽这样说,做起来也并非是一件易事。大家知道,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气质,企业文化的功利性显然与校园文化格格不入,因为学校秉承的不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规训。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文化要由矛盾、冲突走向协作、融合,是一个很难的过程。

4. 工匠精神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

毫无疑问,安溪茶校校企合作存在着校企文化冲突,但这种冲突实际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安溪茶校在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办学理念的前提下,坚持“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用企业文化涵养校园文化,即把企业文化所要求的“精益求精、专注敬业、诚实守信、追求品质”的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中,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体验式人才的实践,营造实践工匠精神的环境氛围,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与超越。

安溪茶校基于“游学基地”的合作办学新载体,一方面,营造“筑巢引凤”环境,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学校共建“游学基地”,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实践工匠精神的平台和渠道;另一方面,实施“借船出海”策略,校企双方通过“游学基地”减少“冲突”,通过共识“互补”相互“渗透”,让学生走进企业园区,进入企业“心脏地带”,再造安溪茶校学生实践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二、安溪茶校的发展与工匠精神的培育

作为一所中等人才学校,安溪茶校既不是作坊,也不同于企业,其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不能像打铁匠对待铁块、雕刻匠对待木头、石头那样按照自己的设想去精雕细刻。但是要落实教育强国的发展战略,提高学校发展的竞争力,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

1. 文化再造――安溪茶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等人才学校特别是农村中等人才学校,往往囿于其发展路径,或疏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或沿用普通中学的方式,注重的是传播学科文化理论知识的校园文化。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安溪茶校的校训“厚德强能”,强调技能,主张德才兼备。在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根据其发展目标,有可能更新校训,但只是文化再造的起点,它需要经历文化提炼、文化设计、文化传播等几个阶段。由此可见,校训不是口号,它要求不断强化时代的发展理念,把新时期工匠精神重新提炼、设计并融入制度,建设物质文化载体,最终将其传播并贯彻在师生行为中,并凝聚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心中。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像工匠一样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不断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2. “互补”与“渗透”――推进安溪茶校校企合作的途径

校企合作在本质上是文化合作――融合校企工匠文化。2016年7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了刘志彪《要“工匠精神”更要“工匠文化”》 一文,文章提出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五种文化,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体制文化、价值观文化。前面分析过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冲突,恰恰碰触了这五种文化的建设问题。由此说来,校企文化虽不是一种对立,但要真正融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工匠文化的培育是校企合作的文化“结合部”,有交叉就存在互学互补的可能。安溪茶校与企业合作“冠名”办班,形成了订单培养办学模式,不仅将学校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用人标准、能力要求相结合,而且把企业所需“工匠精神”通过实习、实训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提升人才的素质的内驱力,有效解决了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人才的培养脱节的问题。安溪茶校通过“互补”,弥补自己在工匠文化传播途径上的不足,同时逐渐把校企合作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体制文化、价值观文化冲突通过“互补”逐渐“渗透”“磨合”,从认识到认同,最后达到了真正融合。

3. 兼容并蓄 ――安溪茶校校企合作中领悟“工匠精神”的落脚点

校企合作是安溪茶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破解校企合作中文化冲突的难题,就要抓住校企合作中文化建设核心层面的工作价值观教育。工作价值观是个体关于工作行为、工作方式及其对从工作环境中获取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在安溪茶校合作企业中,有茶企业、生态茶园体验观光、旅游、农业种植体验等……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文化个性,在与具体合作企业的文化融合时,安溪茶校根据不同企业的文化特点,进行合作文化上的兼容并蓄,让企业文化中的“工匠之心”流入学校的方寸田园,让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养育之情”注入企业血脉之中,实现了学校、企业两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可持续发展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而合作中的文化冲突也不可避免。本文仅就某些文化冲突现象寻找校企文化融合的结合点――工匠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离不开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工作,教师只有突破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冲突,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德清.系统科学与高等职业院校“四位一体”的办学特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2]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3).

第6篇

>>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怎样的“土壤” 浅谈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培育工匠精神 需提高劳动者收入:三方机制的作用 论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与大国工匠的困惑 浅议金庸小说与大学生“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 推崇工匠精神 培育中国工匠 总理的职业观与高职院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 略论红色文化与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初探 高职院校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三大困境刍议 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高职语文教学关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浅论如何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探索 技能大师产业创新园培育工匠精神的摇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美]亚力克・福奇(Alec Foege).工匠精神[M].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缺失工匠精神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痛点”[EB/OL].2016-03-09.http:///2015/0309/105175.shtml.

[5][1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6]徐健.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极致绽放[J].江苏教育,2015(11):38.

[7]王力.呼唤工匠精神[J].施工企业管理,2015(5):100.

[8]弘扬新时期的工匠精神 呼唤制度的呵护推动[N].经济日报,2016-05-04.

[9]臧志军.两种“工匠精神”[J]职教通讯,2015(28):卷首微言.

[10][11]国务院参事王京生:人们为什么赞赏工匠精神?[EB/OL].2016-05-10.http:///xinwen/2016-05/10/content_5071919.htm.

[12]姜大源.应有大视野:建立国家资格框架[N].中国教育报,2014-2-10(11).

[14][15]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5-13(5).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工匠精神;培养对策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基于此,可以看出工匠精神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中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必须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这是中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酒店行业工匠精神的内涵

酒店行业应倡导“工匠精神”,这是一种内在价值的体现。在酒店服务过程中,应改变“差不多精神”,使酒店工作人员不只是将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需要树立正确的三观,敬畏职业,对产品负责,追求完美。工匠精神对酒店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其具备专注、执着、耐心等良好品质。工匠精神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心做事。例如如家酒店总经理认为:当前大部分酒店缺少的就是用心,如果可以用心将产品、卫生、礼貌等做好,就已经成为工匠,可以使行业发生极大的改变。提倡酒店行业工匠精神时,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做到不忘初心,用真心做好本质层面的东西。例如某酒店,虽然只是四星级,但是它却拥有7星级的服务品质,网络上3000个评论,有2999个都是好评。在客人进入到酒店以后,有免费提供洗车服务,礼宾会与客人聊当地的名胜古迹,为孩子提供免费玩具和主题蛋糕,到房间以后,服务员会泡好当地特色茶水等等。这些服务都十分细心和周到,体现了酒店行业的工匠精神。

二、中职酒店管理专业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1.酒店转型升级与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迫切需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群众收入水平的增加,群众对美好生活开始向往,这使旅游业必须要释放需求能力,而酒店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舒适的住宿区域可以让人游玩一天后得到放松,所以酒店也迎来发展高峰。酒店需求量的增加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大,引起了国际酒店集团大量涌入我国市场,而这些酒店集团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作为支撑,我国酒店想要在这市场中取得绝对优势,在升级产品的过程中,还需要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升其服务意识,借助工匠精神来创造服务精品,在迎接挑战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

2.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中职院校教育发展中,其肩负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中职教育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己任。所以,需要培养符合产业结构发展和需求的人才,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毕业之后高质量就业,得到企业的认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中职院校教育与发展的重点。在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融入工匠精神是酒店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才培养模式做出全新调整,为酒店行业输入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这样的专业人才在酒店企业受到重视。如果中职院校酒店化管理专业教育还停留在重视技能,忽视职业精神与职业态度的教育层面,那么就会导致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失去自身价值,使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以,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中去,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为酒店行业培养出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这样不仅有利于酒店行业的发展,也可以提升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工匠精神的融入是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内外需要。

3.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我国中职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其教育与培训方式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学生技能方面得到了诸多企业的一致认可。但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职业素质是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最缺少且行业发展需要的因素。当前,在中职院校中,很多学生都有享乐主义和“佛系”青年的思想,对工作岗和薪资要求较高,对工作时间要求是自由,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就想当经理,不想从底层做起,服务意识薄弱,不能吃苦,遇到困难就后退。这些不良思想都严重影响着学生就业,也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学生出现这些心理活动与学校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而引入工匠精神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这些思想,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所以说,工匠精神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三、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

1.加强院校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力量工匠精神的培养可以说是职业精神的培养,在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只有加强师资的工匠精神,才可以让教师将自己的思想与理论实践交给学生。但是因为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大部分教师认为教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就可以,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难以胜任自己所学专业的岗位。所以,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需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工作,对教师开展合理的评价机制,在过程中既要评价教师的专业能力,还需要评价教师的教授技能,着重考核教师是否对学生实施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2.借助多种途径宣传工匠精神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工匠精神有着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等特点,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中弘扬工匠精神需要院校、教师以及学生都发挥自身作用,共同配合。中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从院校角度分析,需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认识和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与工匠精神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设置相应的奖惩方式。为教师提供可以到企业进修的机会,让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进行融合,然后向学生讲述专业知识。积极鼓励学生了解和掌握新型技术,进而创造出更多的新成果。

3.实施现代化学徒制践行工匠精神在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实行现代学徒制,主要是借助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实现教师与师傅联合对学生教授知识,以技能培养为重点,这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相关调查中发现,现代学徒制在落实工匠精神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其方向十分明确,有着多元化特征,实现了招生招工的一体化育人体系,符合中职教育的发展。另外,现代化学徒制不仅融入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理念,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相辅相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与企业能手直面交流,既可以近距离体会到工匠精神,同时还可以转变自己的身份,成为工匠精神的传递者。

4.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建设首先,需要讲好开学的第一课。在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第一课十分重要,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从入学开始,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向学生重点强调酒店行业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意义,因为酒店行业属于服务类,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他人。在开学第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酒店管理专业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与精神。例如讲述与旅游相关的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餐桌礼仪等等,让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为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奠定基础。其次,在日常教学中设置职业素养培育课程。讲好第一课以后,中职院校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教育,在专业课程之余可以为学生构建实践课程,例如,教授学生一些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的礼仪和常识以及文化背景,实现寓教于乐。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进而掌握基本职业素养,另外,课程内容还需要包含思政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是工匠精神的关键核心。最后,需要创新教育方式,重视教育实践。工匠精神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育的基础阶段,院校应该为学生安排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悟工匠精神的真谛。另外,院校还需要创新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健全成绩考核机制,在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课成绩,还需要进一步评价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与政府积极鼓励和提倡工匠精神的背景下,中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定期组织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活动,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另外,还需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育力度,让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构建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团队,这是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础。还可以实行现代学徒制度,积极鼓励专业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技能大赛,这对于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具有工匠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夏露.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电子技术基础及实训》课程教学经验分享[J].现代职业教育,2017

[2]王凤娟.浅谈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J].高考,2018

[3]陈欢.浅谈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工匠精神——以旅游服务专业为例[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

[4]黄凤娇.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以广西桂林商贸旅游技工学校糕点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

[5]许红,赵宝芳,杨兆辉,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研究[J].长江丛刊,2018

[6]许红,张明明,赵红梅.“工匠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产学协同创新塑造学生“工匠精神”[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

[7]姚进一,荣梅娟.环保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实践研究——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9

[8]曾晨曦.基于真实项目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J].科技风,2016

[9]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

[10]刘晓.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15

[1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

[12]郝琦,房磊.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

第8篇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2-0007-05

收稿日期:2017-03-11

修回日期:2017-04-11

岭南传统工艺是岭南风景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岭南园林特色的重要体现要素。岭南传统工艺主要涉及“匠”“作”两个层面:一是“匠”,即工匠;二是“作”,即营造实践,包括技术特征及工艺成果,它的实施与传承过程是一个物、人、技术要素与产业背景要素综合、动态的发展过程。

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一直存在于民间,保持着独特的匠师培养与技艺传承体系,这是一个隐身于文献与教育体制之外的大千世界。千百年来,它世世代代身手相传却不事张扬。它无名恪守着“守职循业,不敢损益”的传世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信念与追求隐于山石亭楼之中、于精密绚美之中,让东方人居生活始终充满着诗情画意。但现代技术产业化发展与设计专业的细分,使得目前研究学界、设计从业人员与民间工匠体系各自独立,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与合作方式。@种情况使得传统工艺匠作传承大多仍旧依靠民间传统方式,从技术或匠师培养层面入手,无法借力于现代教育与研究的优势,并不能解决工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由于本身不具备理论总结能力,很难系统地完成传统工艺匠作技术总结与传承的重任。而产业化的发展需求,也使得传统工艺的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如何让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是传承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与园林保护传承关系密切的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从业及研究人员,由于缺乏对地方传统工艺匠作体系的了解,往往使得实际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无法真正深入地反映岭南传统匠作工艺应该传承的文化精神,从而无法让研究成果与设计实践助力于传统工艺的发展,并在理论与机制层面提出有效的保护传承策略。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一直致力于为岭南地区风景园林行业输送高水平设计应用与研究人才。2016年,当“工匠精神”重新成为各行各业热点议题之时,作为岭南地区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老师,积极思考应该如何理解与认识“工匠”精神,如何能在教学实践中让现代在校大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之中,老师们越来越意识到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目前对满足岭南地域文化特色需求的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仍显不足,目前教学体系设置多偏重基础理论学习而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多重西方学科体系训练而轻东方园林文化传统的教育熏陶,特别是对与中国传统造园相关的传统工艺体系的了解更为缺失。而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基本素养的缺失,使得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无法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精髓,无法将传统造园思想融入现代设计之中,而要从专业性角度更好地保护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文化遗产更是无从谈起。

带着这样的思考与使命,大家针对当前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缺乏根据岭南地域性特征制定的特色教学方向,以“岭南民艺平台”作为起点,将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引入教学体系之中,正式开启了岭南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之路。

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立足于保护与传承岭南地区传统工艺,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与推动岭南传统工艺的再发现、再研究、再思考与再创作,为岭南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入挖掘、研究和应用而努力。 岭南民艺平台以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应用于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之中为主要内容,以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岭南传统工艺的营造现场,让岭南传统工匠进入到高校专业体制教育之中,从而搭建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与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之间的桥梁,打破体制教育与民间匠作教育体系的壁垒,探索岭南传统匠作体系高水平学术型传承人才的培养机制,从而让现代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在岭南园林文化传承与岭南工艺体系保育中发挥实际作用。

岭南民艺平台自2015年年底开始筹备,在学校教改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于2016年年初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150 m2的多功能教学研究展示空间及其硬件环境的建设。自2016年4月开始,岭南民艺平台以“口述工艺工作坊”正式开启以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为内容的保护传承研究之路。四位老师、二十多人的学生团队,开始实地走访广府、潮汕地区的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匠师,聆听他们的故事,以口述史的方式为岭南地区传统工艺留下珍贵的档案记录。先期以广府木雕、砖雕、石湾陶、潮州木雕、嵌瓷、岭南叠山等六项岭南特色传统工艺为教学内容,师生进入工艺匠师的工坊、企业、工作室之中,实地记录与体验学习岭南传统工艺流程,实地采访工艺匠师,记录工艺匠师的个人从艺历程、对工艺的理解与观念,并形成影像记录档案(图1~13)。

2016年8月,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承接广东省高校大学生暑期学校项目,以“岭南民艺平台”为依托举办了首届“岭南传统营造工艺学习营”。学习营广泛招募全国在校大学生,有来自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园林、园艺、视觉传达、汉语言文学、家具设计等多个专业的20多名学生,其中近1/3为硕士研究生。学习营邀请广东省园林古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学者、岭南地区传统工艺传承匠师来到岭南民艺平台,进行传统工艺教学与交流分享,由传统工艺匠师现场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思考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

通过“口述工艺”工作坊、第一期工作营与“岭南民艺平台”公众微信平台的宣传,“岭南民艺平台”前期研究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效应。“口述工艺工作坊”一期成果自2016年8月开始在校内展览,同时受到2016年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及2017年第九届广州国际园林景观与美好人居博览会邀请(图14~15),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览。

岭南民艺平台还积极与传统工艺匠师合作研发文创设计品,并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先期以“岭南民艺平台”的文创礼品作为研发内容,与石湾陶工艺名匠老师共同研发设计首款纪念杯,全部采用石湾陶传统烧制方法,探索传统工艺新的表达形式(图16~18)。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亲身经历许多普通匠师在兢兢业业地坚守本业,在日常琐屑中真正无名地恪守传统祖训。我们听到许多朋友由衷地感慨:“岭南地区太需要这样的工作与记录”,深感责任与使命。而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之路才刚刚开始,要将这种研究、记录与传播成为未来五年、十年乃至更为长久的坚持。凡欲作传世之作者,必先守可传世之心。“工匠精神”非大话空谈,要的是今人面向传统与经典的敬畏之心,爱护之心,恪守本职之心,是经受望尽天涯路的孤独而坚守底限之心。只有对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传统的挖掘与传承,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和传承岭南风景园林文化遗产。

第9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培养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t off a wave of "craftsman spirit",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o cultivate and spread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 and the four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pirit of craftsman; cultivation

0 引言

中目前处于经济转型、产品更新换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政府要求从供给质量的提高出发,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产品附加值,而不是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传承迫在眉睫。2016年3月,中国政府首次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5月,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主题的全国职业教育活动也顺利召开,在职业教育领域掀起一股弘扬“工匠精神”的热潮。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它的养成则势必要以学生教育为抓手,以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切入点。

1 “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1.1 “工匠精神”的内涵

说到“工匠精神”,人们总会联想到瑞士做工精密的名表、日本一丝不苟的行业标准、德国严谨慎微的思维模式,然而“工匠精神”一词并不是舶来品,早在中国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相关阐述:《诗经》里写道“如琢如磨”、“如切如磋”;《瓯北诗话・七言律》里写道“精益求精,密益加密”,都是对“工匠精神”的阐述。登录知网搜索主题词“工匠精神”,可以看到近几年“工匠精神”相关文献比较丰富,大多数对“工匠精神”定义及必要性进行了相关论述。王丽媛(2014)认为,“工匠精神”应归为职业精神范畴,是一种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其核心是对品质的高标准追求,其目标是打造行业内的精品。李宏昌(2016)认为,“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精益求精、对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并从“工匠精神”之于工匠个体、产品和服务两个层面阐述了其表现形式。孔宝根(2016)则从学生个体、学校、社会三个层面论述了影响培养“工匠精神”的因素,并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设置了三个阶段。

1.2 “工匠精神”的基本特征

(1)工作态度:一丝不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即做事认真仔细,丝毫不马虎。严格参照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作业,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放眼于长远发展。只有具备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才能保证产出的高品质。

(2)工作精神:持之以恒。古语有云:“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其依靠的就是主体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信念。“工匠精神”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持之以恒,能定心、静心,不轻言放弃。很多受世人敬仰的工匠大师日复一如、年复一年地重复做着同一件事,从不言弃,最后成就了一件件流传永世、万众瞩目的艺术珍品。

(3)工作细节:尽善尽美。工作细节上追求完美,把所有经手的工作都尽可能做到趋近完美,在细微处下功夫,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极致,对细节的处理不吝时间和精力。瑞士的手表制造业就充分论证了这一点,在细节上追求极致才使得瑞士手表享誉全球。

(4)工作成果: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在现有条件下将事情做到最好,孜孜不倦,不怕麻烦,反复改进;二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再创造、提升、创新,发现新方法,与现如今国家推崇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也是一致的。摆脱思维定势,以新思维寻求提高品质的新方法,让产品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实现由优秀到卓越,现如今“互联网+”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2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养成途径

2.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工匠精神”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当前社会形态下应该延伸表述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在思想层面上渗透“工匠精神”,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加强职业化改造,从思想上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正确的、明晰的认知。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一是线上宣传,现在是互联网信息时代,每个学院甚至每个班级都设有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号,这些传播工具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利用新媒体进行“工匠精神”的传播,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的优势;二是线下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内部宣传载体,例如校园展板、校报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演讲、主题班会等活动,畅谈“工匠精神”的意义。

2.2 “工匠精神”养成计划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

教师首先以教学大纲为导向,将“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导入教学规划中,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与各科目教学特点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将“工匠精神”养成计划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涵。其教学策略可以涵盖学生实践“工匠精神”相关内涵要求的考核办法等。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率先践行“工匠精神”,秉承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亲力亲为、追求极致,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 专业课程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单位通常都采用大班教学模式。然而事实证明大班教学模式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多为16至21岁,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弱,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的引导和督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因人数过多,使得教师不能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有效关注,也不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从而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工匠精神”养成更是无从谈起。基于以上现象,将高职院校教学单位“由大化小”,o疑是促进“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大量实践研究证明,采取小班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加以时刻关注,教师可有效掌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并形成及时有效的沟通互动,从而进行反馈和再指导,此种教学模式无疑对“工匠精神”的养成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2.4 通过“集中实训”、“校企合作”等途径培养“工匠精神”

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2.45%,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是91.93%,其中有超过80%的毕业生从事互联网行业,其就业单位中不乏百度、新浪、京东等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也有少数同学继续读书深造,或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银行等机构就职。相较于其他专业,软件学院就业率的持续居高与软件学院大四阶段进行的“集中实训”有很大的关联。软件学院前三年设置的课程大多为操作性强的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及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技术等课程,大四阶段除开软件+英语班,其他所有班级举迁至北京或深圳的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集中实训。实训过程中,学院按照学生自主选择培训方向进行分班,坚持小班化教学,由项目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具体项目的实施,教师时刻掌握着每个小组的项目进度以及编程代码的准确性、规范性,对小组遇到的困难予以及时指导,确保每个小组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在整个集中实训实施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与实训前相比较有了极大的提高,可见开展集中实训对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为期三个月的集中实训只是呈现给学生模拟的项目开发环境,其与真实的工作情境还是有所区别,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实习,所以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研二阶段由学院统一安排至江西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江西省医药学校等单位工作实习。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到工作岗位实践沉淀、感受企业文化;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综上所述,“集中实训”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途径。

3 结语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我们在了解“工匠精神”的内在含义和外在延伸的前提下,通过将“工匠精神”养成计划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将专业课教学单位“由大化小”、“集中实训”和“校企合作”等培养途径,致力于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蓬勃发展,重现辉煌。

参考文献

[1]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职教论坛,2014(22):66-69.

[2] 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33-37+96.

[3] 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6.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建筑专业;工匠精神;实践

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的概念,一时被全国上下和社会各界所热议。建筑行业从业者只有具备工匠精神才能不断提升自我,真正意义上的满足人们社会需求。目前我国建筑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侧重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建筑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却鲜有涉及。但是,随着我国产业机构和社会服务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建筑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了。本文就将对职业院校建筑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做一个简要的阐述和分析,对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我国一直都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工匠精神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被罗列出来过: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为了使我国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广泛的推广,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为了适应建筑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建筑教师应该在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就努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要培养职业院校建筑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必须要先理解工匠精神的中所包含的内容,所代表的含义。

(1)关键是“专”。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神理念,这种理念的关键就是“专”,专心、专业、专注、专长等等。对建筑设计稿和建筑质量不停的追求完美、追求精益求精。建筑专业的学生在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也应该要具备这种理念及思想,运用专业的知识,专心的投入于设计修改、施工过程,专注于设计和施工的各个环节,最后使自己专长于建筑。作为职业院校建筑专业教师,在开展建筑教育活动时,应该要潜移默化的灌输学生:无论工程大小,都应该以专注、专心、专业、专长的工匠精神对建筑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不断的追求完美。将工匠精神始终牢记于心,并贯穿于整个建筑过程。

(2)内涵是“创新”。“创新”是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工匠精神要求建筑人不能总是依靠以往的经验来实施建筑活动,它要求建筑人应该不断的对建筑知识进行更新和创造,它更要求建筑人的建筑技能应该不断的提升和进步。并且,工匠精神的本意就是要求建筑人对建筑设计和施工质量的不断精益求精、不断的修改、不断完善,在这个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本质上也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职业院校建筑专业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工匠精神时,也一定要将“创新”这种理念传承下去。

(3)核心是“人”。任何精神和活动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没有了人也就没有了所谓的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和精神,其核心当然也是“人”。在中国建筑《十典九章》中也指出:品行为先,修为高标准,做事严要求,改善从细节着手。由此可见,要具备工匠精神得先学会做人,要具有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才有可能形成先进的工匠精神。因此,建筑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应该着重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坚持能力等优秀品质的培养。

二、职业院校建筑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实践途径

(1)将工匠精神纳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职业院校作为建筑人才的培养摇篮,其教育质量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建筑专业知识的时候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学生的教学活动当中去,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工匠精神对学生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工匠精神所需要的优秀品质: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然后逐渐建立起工匠意识。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自身也应该具备工匠精神,不断的追求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完善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教学总结反思的及时性,以身作则的将这种理念蔓延开来。在对学生作业进行检查,对学生作品进行考核时,也应该多从工匠精神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作业和作品能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学习工匠精神的乐趣。

(2)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规划中。建筑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其要求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能立马掌握最基本的建筑技能。但是,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经常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建筑企业的人才需求。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能尽快上岗、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应该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出发,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对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引导,不断完善职业院校建筑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态度,提高学生的建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3)加强工匠精神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建筑专业各个科目的专业性都特别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作为建筑专业教师应该多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工匠精神与实践的联系,强化工匠精神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有条件的话,专业教师应该多去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也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到工地上开展实践n程或者直接进行顶岗实习。确保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更贴近行业实际,也让学生提早适应实际施工过程,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水平。

(4)营造推广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工匠精神的推广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支撑。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演讲比赛、设计比赛、作品展览等活动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或者是邀请曾经获得全国技能大赛金奖学生到学校传授自己的经验和心路历程,让他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同时也能刺激学生对提升专业技能并和精益求精的热情,使工匠精神在校园内得到更快、更正确的推广和弘扬。

三、结论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崇高理念的体现,是我国建筑行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源泉。为了促进我国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快速转变,建筑行业需要的是具有高质量、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建筑专业毕业生。而工匠精神的推广能帮助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建立优秀的人格素养。职业院校建筑教师应该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职业规划当中,积极的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工匠精神推广环境,让工匠精神在我国建筑教育教学中开花结果,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02:14-17.

第11篇

   八位劳动者,八位工匠。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他们的成功之路就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了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了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1、钳工胡双钱,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

   2、捞纸工周东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坚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3、港珠澳大桥管延安。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仅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

   4、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仅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

   5、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

   6、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他就是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7、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

   8、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顾秋亮。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到达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仅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证明,仅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其实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我行业的工匠,我们都需要工匠精神,我们要向八位大国工匠学习,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至死不渝的奋斗目标,争做国家的栋梁。

   对于身为人师的我们来说,也要努力做一个充满“匠心”气质的教师,不墨守成规或急功近利,而是将持续改善和创新当成永恒的旋律。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的方向不应当是囿于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让孩子们的时间花费在成绩单或名次上,更应当侧重于“育”,“育”是文化,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唤醒和激发,培育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造活力才是教育目的,仅有能培养孩子好奇心、提升在广阔空间中自由思考的本事、鼓励孩子勇于创新和敢于冒险,并一辈子专注于的教育这一件事的工匠教师,才能做出有匠心味道的真教育。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

   《大国工匠》向我们呈现了两丝钳工顾秋高、航空手艺人胡双钱、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等典型人物,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中追求完美与极致、视技术为生命的崇高的敬业精神,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匠人精神”令人钦佩与折服。在他们身上,劳动精神裉诠释得淋漓尽致。

   大国工匠每期介绍的都是一些从事制造行业的技师们,有的是在生产一线装配蛟龙号,有的是高速列车,飞机的钳工,在用他们一双双勤劳的双手,高超的艺术创造者中国史上的一个个不可能。

   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苜都航天机槭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素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他们热爱航天,勤奋实践,立足本岗,刻苦钻研,我们应该时刻向他们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自己在以后可以大有作为,成为大国工匠的一员。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我们勤奋劳动、诚实劳动、热爱劳动,就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且至会有奇迹的发生。这些劳动者,之所以成为大国工匠,就是因为他们尊重劳动、坚守劳动、视劳动为生命。他们以辛勤的劳动积累经验、创造奇迹与力量,以不懈的追求唱响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作为一名劳动者。我们都应该像大国工匠一样,勇于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平凡与奇迹,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让我们共同赞大国工匠,让我们共同扬劳动精神。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

   纪录片中,“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由此两能,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就有了根基和资本。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反映的是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让人敬畏和感动的“德技双馨”的真人真故事,没有半点夸张,平时的叙述就是岁月里无限追求的刻录。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笔者从《大国工匠》中看到了平凡的岗位中迸发出来的劳动精神,劳动之美。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大国工匠》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尤其电视中的一些故事、人物,让我们的记忆穿越时空,仿佛就在昨天,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有我们老一辈劳模的精神再现,也有当今高科技建设者的劳动创造,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不仅在平凡的工作中,更在精彩的艺术画面中,通过电视纪录片这个载体,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共和国通过劳动,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一个个历程。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不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经验。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难度的焊接技术,不管反复看几次,都不禁让人感叹这究竟是技能还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工作,有时候就在这样的岁月里刻成了美美与共的极致。

   李政道博士说过:“越往前走,技术就精神化。”《大国工匠》中播出的这八名工匠,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的代表,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谱写了“德技双馨”的大美,无不令人叹服。望我们的新闻媒体能够借鉴《大国工匠》的成功经验,把更多的镜头、画面、时段和版面留给广大职工和一线劳动者,讲好劳动者的故事,展示劳动者的风采,从而让更多的劳动变成创造,让技术变成艺术,让劳动成为一个个“匠心筑梦”的旅程。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

   工匠过去指从事手工活动的群体。作为一个工匠,他必须静下心来,小心他的意思,专门行走,稍微在身体之外,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职业。现在的工匠不仅限于手工业群体,他们分散在各行各业,但都散发着强烈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专注、细心和认真的。也是一种忽略外界事物,争取秒的精神。就像高级钳工宁一样,精度极高、结构复杂的零件,经过十年的手工打磨,没有一处出错。或者是四川蜀锦,十万帛之一,美得惊人。没有十几个工匠共同的“弘扬金淑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金淑的精彩和复杂技艺就不会流传于世。此时此刻,他们不再是有特殊技能的伟大技师,他们只是文化工匠。

   工匠精神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加文王被扣留玩周易,仲聂宇在春秋,左丘瞎了,他有国语,孙子的鬓角在兵法里……”尽管他们面临着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但他们没有倒下。他们只是感到孤独和愤怒,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作品中。一代宗师,成功,义矣。工匠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之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尽繁荣的精神基础。保持工匠精神,保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保持人民的精神纽带和基础,保持一代文明古国!

第12篇

随着我国教学体系的日益完善,教学制度的不断优化,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精神文化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发现现阶段“工匠精神”是我国现代大学教育中非常缺乏的精神文明,由于我国历史发展的原因以及我国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市场的弊端,导致了现阶段大学生管理当中的精神教育的畸形发展。对于高等教育院校的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如何有效的去利用“工匠精神”去进行学生精神世界文化的熏陶。本文的将会从我国当代的大学教育中的“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发展现状入手,研究如何有效的促进我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

[关键词]

教学体系;工匠精神;大学管理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Craftsman’sspirit),目前在学术界对于“工匠精神”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定义,但是可以将其归为职业精神范畴内。那么我们就不难得出,职业精神是属于相关执业人员的工作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个人的心理素质、精神修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就“工匠精神”来说,具体的含义就是工人在技术操作中,对于产品的整体品质精益求精,不断地要求自己的工艺水平的提高,以保证产品优化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所以说,“工匠精神”代表的就是一种细致谨慎、追求卓越却又甘于平凡的心理。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的要求:①精益求精,对于品质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致力于对技术的研究;②注意细节,对于微小的地方的处理也花费同样的心思和时间,使得产品的整体没有瑕疵,追求完美品质;③严谨高效,工作态度一丝不苟,处理事情考虑全面,确保每个方面的质量都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④耐心专注,工作贵在持之以恒,戒骄戒躁,对于产品的质量有着最高的要求。

二、大学教育中的“工匠精神”的发展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弘扬正确的三观精神

当前互联网+的信息无障碍传播下,各式各样的文化思想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在进行传播,由于多种思想文化的冲击,而大学生又是非常容易受到文化熏染的群体之一,所以很容易被错误的、消极的、落后的文化思想所误导,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由此就会出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目前在我国的大学校园中,“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观念都非常的盛行,很多学生都缺乏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管是在对学术的研究还是对生活的态度上都是抱有玩世不恭的态度。由于目前我国的在大学生的管理当中对于学生的思想世界的发展的关注并不完善,再加上当代的一部分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所以有效地在大学生管理当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树立团队合作的精神发展

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数九零后,由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家庭教育的影响,唯我独尊的个人中心的意识非常强烈,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相应的集体意识,那么就学习和生活中就很难做到去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或者建议,犹如井底之蛙。所以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部分的大学生在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意识都不强烈,唯我独尊的思想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目前大学生在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基本能够完全掌握,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和院校的不重视导致其精神世界的修养并不够完善,所以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并不够全面。而“工匠精神”中非常讲究与人协作配合的精神,可以让大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三、大学教育中的“工匠精神”的问题分析

(一)深受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

我们需要充分地认识到一个问题就是现阶段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并不仅仅是由当代的一些教育体制和人才市场的原因所造成的。其中,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了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由于我国长时间处于一个封建体制下,科举制度的影响以及当时的一种重农抑商的思想的影响,在当时看来工人技术的发展并不属于读书的范围之类,由于当时儒家学说影响,熟读四书五经等等才是属于“学习”的范围。对于职业技能的教育非常的模式,工匠的社会非常的低下,在后来的清朝对于工匠甚至采取的入籍的管理模式,对于工匠的人身自由进行很大的限制等等。在我国的特殊的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对我国的大学教育中的“工匠精神”缺失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缺失

在现阶段的我国的大学生的管理当中,由于过分的重视学生的成绩以及就业情况,对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修养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很少有学校会在大学生管理当中启用“工匠精神”,即使存在也仅仅是局限在讲座或者是选修课上去进行,首先从制度上来说就没有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的重视。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对于未来走向职业道路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说现阶段由于教育制度的缺失,我们才应该更要去积极的在大学生管理当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想。

四、在大学教育管理中发展“工匠精神”可行性研究

(一)深入落实教学制度的改革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离不开制度的支持,所以在现阶段的大学生管理当中,我们不应当仅仅是将学生的成绩以及就业率作为衡量学院办学的水平,并且充分地认识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培养的重要性。从制度上积极的宣扬“工匠精神”的积极作用,必须从制度上就让学校和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与成绩以及就业率来说对于学生的思想文明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未来我国需要的人才一定是德艺双馨,不仅仅要求学生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学制度的发展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积极的倡导“工匠精神”对于未来我国的教学行业甚至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在校园文化中有效的融入“工匠精神”

在大学校园当中,对于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校园文化,对学生来说,就是第二课堂、兴趣课,对学生影响很深。有效的利用校园文化这一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工匠精神”的宣扬。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种形式,例如演讲、征文以及辩论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工匠精神。利用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一方面来说,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见识扩展知识面,从另一方面来说有利用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当中有效的利用“工匠精神”去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通过活动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相比较传统的利用课堂的形式去进行传授来说,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再加上由于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去了解的积极性,使得工匠精神可以在大学生管理当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前文中我们提到,“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那么就意味着必须要从实践中亲身体验才能深入了解,如果我们将工匠精神和具体的实际的操作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够从一个更深的程度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先进性,并且激励自己将其作为职业追求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场景教学的方式,逐渐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一般来说,精神教育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很难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我们在进行大学生管理中,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中,倡导一种“心传身授”的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领会工匠精神。

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我国大学学生管理当中发展“工匠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目前我国的大学学生管理来说,有效地将“工匠精神”与学生的精神素质教学所结合起来,而不是单单的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简单的精神宣传教学。对于大学生来说,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未来职业精神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去看到“工匠精神”的在大学生管理当中的发展。

作者:巢居鹏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碧玉.浅谈美术教育的“工匠精神”[J].艺术品鉴,2016(10).

[2]刘文韬.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