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时间:2022-04-22 22:31: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毕业论文

第1篇

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本科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做毕业论文,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应用项目,系统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以巩固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给予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为了便于实施和管理,规定网络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以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实践的课题,每个毕业生通过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开发一个比整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步骤,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实际经验。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及各步骤的基本内容如下:

1、 系统分析

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项:

确定系统目标

系统可行性分析

2、 系统调查

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和业务流程分析。其中系统的组织结构图应画成树状结构。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

3、 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图(系统关联图、顶层图、一层数据流图、二层数据流图)

数据词典

代码设计

4、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结构图,每个功能模块的主要工作内容、输入输出要求等。

系统控制结构图

5、 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设计:实体、实体间的联系、e-r图

关系模式设计:e—r图->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

关系模式

数据库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

6、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

7、 人机界面设计

8、 模块处理概述

9、 系统测试和调试: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结果

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1、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可由学生任选。如delphi、foxpro、vb、access等,这些工具的使用全由学生自学。

2、注意事项

(1)项目开发步骤的完整性(系统需求分析、概念设计、物理设计、系统环境和配置、系统实施以及系统测试和调试等)

(2)每个开发步骤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hipo图、e-r图、关系模式、人机界面设计及模块处理等的详细分析和说明)

相关推荐:

精品论文:英语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第2篇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站建设在Internet应用上的地位显而易见,它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倍受人们的重视。

这次我们所设计的课题正是互联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的体现,现今的社会,人们已经离不开了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形式,他能够把事情的复杂化转为简单化。老干部局网网站的建设不仅能够使该事业单位的工作方式有所改变,也大大地提高了该单位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也增加了该单位的知明度,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局的老干部们提供了一个网络生活空间,促进了他们对网络知识的进一步地了解。

通过该网站展示了机构设置、政策法规、办事指南、电子刊物、新闻、学习园地、问题集锦、养生保健、生活小常识、旅游简介等系列内容的介绍。同时您也可以利用电子信箱经济而又快捷地与外界进行各种信息沟通。

ASP简介

1什么是ASPMicrosoftActiveServerPages(ASP)实际上是将标准的HTML文件拓展了一些附加特征,ASP像标准的HTML文件一样包含HTML语句并且在一个浏览器上解释并显示。但它为HTML编写人员提供了在服务器端运行脚本的环境,使HTML编写人员可以利用VBScript和JScript或其他

第三方脚本语言来创建ASP,实现过去需要编写复杂的CGI程序才能实现的有动态内容的网页,如计数器等。一个ASP文件的后缀为.asp,其中包含实现动态功能的VBScript或JScript语句,如果去掉那些VBScript或JScript语句,它和标准的HTML文件没有任何区别。ASP提供了一些内建对象(参见后面关于内建对象的章节)。利用这些内建对象,你可以使你的脚本更加强大;这些

对象会允许您从浏览器中接收和发送信息。例如,利用request对象,你可以接收用户的HTML表单中的信息并加以处理。ASP包含标准的ActiveX组件(参见后面关于组件的章节),这些组件可以实现一些复杂的功能,如使用数据库等。不过,你并不会被此局限,你可以轻松创建属于你自己的附加ActiveX组件。这意味着你可以不加限制地拓展你的ActiveX组件(参见后面关于自制组件的章节)。ASP可以和诸如SQLServer这样的数据库行挂接,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我

们将详细地学习这方面的内容。重要的是,这是ASP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所在,在线商务以及在线论坛等各种非常高级的、动态更新的站点都需要数据库的支持,而且需要随数据库内容的更新而自动更新,这样,你就可以利用ASP自己建立很多类似的高级站点。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ASP就是由服务器端脚本、对象以及组件拓展过的标准网页并为其提供了运行的环境。而它的网页并不是在建立初期存在的,而是当某个浏览器向它提出请求时,它才根据需要产生所需要的标准网页,这克服了过去HTML编写的网页的静态缺点,从而使网页上可以有许多动态的信息存在。如:当前的计算机时间、计数器的计数值等。

2ASP的功能

ASP是一套服务器端的脚本运行环境,当用户从浏览器向Web服务器请求.asp文件时,ASP脚本开始运行,然后Web服务器调用ASP,ASP全面读取请求的文件,执行所有的脚本命令,并将标准的Web页传送给浏览器,而并不包含你所写的脚本命令。

2使用ASP与SQLServer网站架设

而ASP的每一个命令都首先被用来生成HTML文件,因此ASP允许生成动态内容。

下载对于Web服务器来说,ASP与HTML有着本质的区别,HTML不经任何处理送回给浏览器另一方面,对于浏览器来说,ASP和HTML几乎是没有区别的,仅仅是后缀为.asp和.htm的区别,当我们在客户端提出对ASP的申请后,我们的浏览器接受的是HTML格式的文件。因此它根据以上特性,我们用ASP可以方便地实现诸如表格信息收集、计数器、留言簿、公告板、ASP还可以轻松地实现对页面内容的动态控制,为不同的浏览者定制不同的页面内容,实现

适用于任何浏览器。

聊天室甚至电子商务等过去必须由CGI才能实现的功能。

个性化的网站。

3使用范围

用ASP实现各功能时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只要网站存在并正常运行,以下是的应用示例列表:

.在你的网站主页顶部添加一个滚动显示的广告栏。

.从HTML的表单中接受信息并且存到数据库中。

.根据不同访问者显示不同内容,创建个性化主页。

.在你的主页中添加点击计数器。

.根据用户浏览器的版本、类型和能力显示不同档次的内容。

.连接多个主页使之容易网际导航。

.跟踪用户网站上的活动信息并且存入日志文件。

.使用基于WindowsNT的Intranet建立你的MIS应用。

用ASP编写出的系统,完全可以达到原来使用Client/Server的网络数据库系统的水平。使用ASP最大的好处是,在你对程序进行升级时,你只需要修改服务器上的ASP文件,而不需要修改客户端程序。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看完下面章节,你会对利用ASP做的事情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你会真正学会如何使用ASP建立各种应用。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为了树立中国各级政府各部门在网络上的崭新形象,有利于使各级政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角色转换,降低办公费用,提高办公效率,促进勤政、廉政建设,提高政府公务员的信息化水平,市委老干部局网站的建立将为办公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全面信息的共享所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本课题介绍了市老干部局网站建设的做法和具体步骤,给出了老干部局网站建设的方案选择、设备配置。还介绍了老干部局网站建设的运用目的和发展方向以充分实现以上目的。还全面介绍了在Internet上建设和管理网站的技术。内容涉及网站的基础建设,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查,重点放在新闻更新、办事指南等的事务处理以及站点管理,使用ASP,HTML开发前台程序,完成网站的链接,从相关系统中导入数据,编写相应的存储过程,以便联系老干部局的需要开发出功能强大的网站。

老干部局网站为干部的工作、管理、生活、信息交流个通讯等提供综合的网络环境。网站的使用,使干部的办公、学术研究和管理条件跨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给老干部局的宣传,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用计算机资源,实现信息交流和软硬件资源的共享,实现老干部局办公、管理、服务于社会的现代化新形式。

关于建设老干部局网站的一些内容,包括网站的结构,特点以及网站建设的理论知识要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对ASP中的每个知识点都精心运用到了实际需要中,通过对理论的研究来联系实际操作,并全面地掌握ASP开发WEB动态网站的思路、技巧和体系。另外,ASP还提供可更简单、更方面的数据库访问方法,使开发基于数据库驱动的WEB应用程序更容易,ASP支持VBScript和Jscript,并能以插件形式支持其他脚本语言,如HTML。

3.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的重点主要是网站素材的选择与框架的搭建,一个好的网站要有许多的主页相互之间链接起来,以及其中添加一些动态、图片、声效等链接。综合地完成网站的建设才能体现主题,才能把浏览者的目光吸引到每一个主页上,内容的及时更新也是网站建设的一个主要实际问题,只有不断得到更新的主页内容才能使浏览者再次访问该网站,没有新鲜的内容素材,没有时代性的哲学理念,远远不能称得为好网站。

新颖的框架结构也能使浏览者的目光更长久地被吸引,再拥有好的素材基础上,框架的搭建也是网站建设所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只有把这两者相结合进行周密地布置,相信建设出来的网站必然是点击率最高的网站。

该网站的建设也牵涉到了动态网页的制作,因此,这必然成了制作过程中的难点,就我个人而言,对动态网页的制作方面还缺少很多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知识,曾经只是做一些简单的个人主页,仅此而已,而现今,却得必须运用ASP程序进行动态网站的编辑,运用ASP把脚本、HTML、组件和强大的WEB数据库访问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能在服务器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并把按用户的要求专门制作的HTML页面送给客户端浏览器。此技术的运用使我的工作量大大地提高了几倍,当然这正是我以前没好好学的不好表现,但通过这次设计使我认识提高了,在学好静态网页制作的基础上则不能忽视对动态网页制作的重要性。此后,我将借鉴这次的领悟,认真学习并全面地掌握ASP中的每个知识点,以便今后熟练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充分展现自我价值。为自己以后的生活道路铺上一层更牢固的奠基石!

用ASP实现搜索引擎的功能是一件很方便的事,可是,如何实现类似3721的智能搜索呢?比如,当在搜索条件框内输入“中国人民”时,自动从中提取“中国”、“人民”等关键字并在数据库内进行搜索。看完本文后,你就可以发现,这个功能实现起来竟然是如此的简单。OK,FollowMe!

第一步,我们要建立一个名为db_sample.mdb的数据库(本文以Access2000数据库为例),并在其中建立表T_Sample。表T_Sample包括如下字段:

ID自动编号

U_Name文本

U_Info备注

第二步,我们开始设计搜索页面Search.asp。该页面包括一个表单(Frm_Search),表单内包括一个文本框和一个提交按钮。并将表单的method属性设为“get”,action属性设为“Search.asp",即提交给网页自身。代码如下:

<!--Search.asp-->

<formname="frm_Search"method="get"action="Search.asp">

请输入关键字:

<inputtype="text"name="key"size="10">

<inputtype="submit"value="搜索">

</form>

下面,就进入了实现智能搜索的关键部分。

首先,建立数据库连接。在Search.asp的开始处加入如下代码:

<%

4.论文提纲

1.绪论

2.课题任务书

1)设计依据

2)课题总体体会要求

3)设计要求

3.系统规划

1)系统分析

2)系统具体分析

3)功能图

4.主体

1)程序代码

2)结论

5.参考文献

6.个人体会

7.附录

第3篇

摘要:本文介绍在vb程序中用timer控件创建一个超长时间的计时器对象,将其编译成activexdll部件,利用代码的可重用性,在其它应用程序中调用。

关键词:vb计时器对象

vb系统中提供了固有计时器timer控件,通过给计时器控件的interval属性设置不同的数值,就可以控制计时器运行的时间间隔,但该属性是一个双字节的整型变量,最大值只能设置为65535,即只有65535毫秒,约一分钟多一点,在需要长时间计时时,该控件就无能为力了。本文给出用timer控件创建一个超长时间的计时器对象,并将其编译成activexdll部件,供其它应用程序调用,可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代码的可重用性。下面给出这个超长计时器对象的编程设计过程,供读者参考选用。

1.编写程序

启动vb,新建一个activexdll工程,将工程命名为newtimer,将类模块名class1改名为longtimer。在工程中添加一个窗体form1,在窗体上加入一个timer计时器控件timer1。打开longtimer类模块,加入如下程序代码:

optionexplicit

publiceventtick()''''声明事件

privatenzasinteger

privatecsasinteger

privatem_formasform1

privatewitheventsm_timerastimer''''声明对象类变量

''''返回enable属性值

publicpropertygetenabled()asboolean

enabled=m_timer.enabled

endproperty

''''设置enable属性值

publicpropertyletenabled(byvalvnewvalueasboolean)

m_timer.enabled=vnewvalue

endproperty

''''返回interval属性值

publicpropertygetinterval()aslong

interval=m_timer.interval

endproperty

''''设置interval属性值

publicpropertyletinterval(byvalvnewvalueaslong)

cs=0

nz=vnewvalue\65536+1

m_timer.interval=vnewvalue\nz

endproperty

''''类初始化事件

privatesubclass_initialize()

setm_form=newform1

loadm_form

setm_timer=m_form.timer1

endsub

''''类终止事件

privatesubclass_terminate()

unloadm_form

setm_timer=nothing

endsub

''''产生tick事件

privatesubm_timer_timer()

cs=cs+1

ifcs>=nzthen

raiseeventtick

cs=0

endif

endsub

窗体form1只用来作计时器timer1的载体,不用于显示。

2.测试newtimer.dll

对activexdll部件进行测试,与标准的exe程序一样,可分为单步运行或全运行。在写完所有程序代码后,建议用户先用ctrl+f5进行全编译执行,发现检查newtimer程序的语法错误。也可建立一个测试工程与newtimer链接进行测试,针对由newtimer类模块提供的每个属性和事件,添加测试代码来测试它们的属性和方法。按f8,进入单步运行状态,逐个语句察看对newtimer类模块的调用情况。

3.编译newtimer.dll

完成测试,排除所有错误后,从“文件(f)”菜单中选择“生成newtimer.dll(k)”命令,编译生成newtimer.dll文件。编译成功后newtimer.dll文件将自动注册到windows注册表中,

4.引用newtimer.dll

引用activexdll部件同引用其他对象一样,从“工程(p)”菜单中选择“引用(n)”命令,打开引用窗口,从引用列表中选中newtimer对象。如果是第一次引用newtimer,则在引用窗体上单击“游览(b)”命令按钮,将newtimer.dll文件添加到可引用列表框中方可使用。

5.调用newtimer.dll

在应用程序中加入下述程序代码,实现参newtimer.dll的调用:

optionexplicit

dimwitheventslongtimer1aslongtimer

privatesublongtimer1_tick()

print"时间到,此处添加处理程序"

endsub

privatesubcommand1_click()

longtimer1.interval=12000‘两分钟

longtimer1.enabled=true

endsub

privatesubform_load()

setlongtimer1=newlongtimer

endsub

参考文献

第4篇

计算机毕业论文

1引言

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竞争的焦点已转向有效地占有和支配科技资源。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调整科技政策,将科技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强调科学技术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服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资助或间接引导相关科技项目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也从早期是一种科学家及相关学术团体的兴趣性活动,变成为由政府直接领导和支持的一项社会事业,并肩负着国家发展的战略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对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也不再是科学家相互之间的一种个人监督和促进行为,它已成为政府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和复杂度的大幅提高,科学活动的成本不断上涨。要想进行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保持全面的竞争优势,即使对于发达国家,其经济实力也不能承受。有鉴于此,有必要加强对科学研究活动的监督和控制,特别是对于国家投资开展的科技项目,必须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施高质量的评估,达到确保有限科技资源用于完成最符合国家利益的科研活动的目的。

2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实践总结

2.1重视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前提

制度化是当前国际科技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科技评估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活动,制度建设是科技评估活动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世界各国制度建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以法律,有的以部门法规,有的则以行业规范的形式来进行制度建设。但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和努力,都建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科技评估体系和相应的保障制度,使科技评估活动成为一项制度化、经常化的行为,成为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作为科技大国,美国是使科技评估活动制度化最早的国家。上世纪初,美国成立了国会服务部,它所进行的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可以认为是科技评估制度的雏形。然而,科技评估工作在美国的大范围开展是在二战以后。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根据GPRA的规定,科技评估的概念与制度、美国国会一级的有关科技评估机构的作用、功能、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确定。此外,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1995)明确了科技评估的地位,《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和《国家研究开发实施办法指南》(1997)提出了建立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日本科技评估机构不能随意设立或撤销;1985年法国政府做出规定,在没有经过评估之前,任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不能启动。法国议会评价局、国家研究评估委员会,前者通过法律创建,后者由部长会议通过政令任命,评估委员会的任期,评估对象的确定,评估报告的公布,都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规定;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规定,凡开展科技计划评估活动,均需依据有关法律设立机构,遵照法定程序进行工作,出具评估结论和向有关单位反馈结果。

2.2提高科技管理质量和公众的监督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动因

之所以用立法的形式来规定科技评估制度,是因为各国政府在用国家财政收入资助科学研究项目的实践中,意识到随着科技发展的复杂化,科技研究活动的规模日益庞大,它需要越来越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监督来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社会公众,特别是纳税人的监督需要,他们关心政府的科学研究投资是否与国家目标一致,资金使用是否有效。在这种背景下,科技评估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成为了制度化、经常性的工作,各国政府纷纷建立了科技评估机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日本。1955年日本经济开始起飞时,为了在较少的财政预算下尽可能多提高科研活动的产出,日本政府和企业把科技评估作为管理和推进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手段。根据产业发展和技术引进情况,开展各种科技评估工作,从而对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科学研究活动日益复杂,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亟待提高,科技评估再次受到日本朝野各界重视。1983年日本政府决定设立国家级的科技评估机构,在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设科技评估分会,其职责是对科技振兴调整费资助的项目进行前期、中期和后期评估。同时日本政府所制定的R&D评价方法指南也强调通过对R&D内容与工作绩效的恰当评价,建立能够充分发挥研究人员创造能力、开放、灵活和富于竞争性的R&D环境。日本所建立的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使科技评估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5篇

关键词:自由软件

《自由软件》的提法对于计算机用户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自由软件的概念、自由软件的思想、自由软件的情怀、自由软件的意义、自由软件的范围,特别是开发应用自由软件的观念,或许不同的人有各自的理解,甚至有很大的差异。

笔者自诩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自由软件的倡导者,两年前即将“韦港字典”作为自由软件公开进行交流,从而带动了更多的自由软件的广泛交流。刊登于《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1996年第3期的《赞自由软件》,阐明了笔者对自由软件的个人观点。本文“再赞”自由软件,其出发点仍在于希望通过自由软件的交流来促进工程地质软件的发展,为本专业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多探一条路。本刊不断刊出一些工程地质专业的自由软件介绍,相信探索这条路是有意义的,有希望的,也是符合工程地质专业特点的。

1自由软件神侃

1.1自由软件的起源、组织和自由软件思想

自由软件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M.Stallman不满于一些软件厂家的傲慢与狭隘,将自己开发的软件产品与他人共享,提出了自由软件的概念,1984年成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全球千千万万软件专家纷纷响应,形成了大量高质量的自由软件。

自由软件并无权威性的严格定义,但被PC-Talk的作者AndrewFluegelman注册了Freeware这一术语。洋人取的名字Freeware,将它直译成中文就成了自由软件这一专用词,也有译成免费软件的。Freeware这个词发明得实在太妙,简直就是妙不可言。十分妙哉非常妙哉相当妙哉的就是无论将Freeware直译还是意译,她的中文词意都是十分清楚的。自由的意义在于此类软件可以自由拷贝自由使用自由交流;免费的含义就更为明白:不要钱,白送!显然,自由(免费)软件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是绝对的名符其实!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的自由软件分会,于1993年4月面向全国各行各业组建的自由软件联谊网,为国内的自由软件交流形成气候确立了合法身份。多年来,联谊网一直在《软件世界》杂志上刊登自由软件信息和介绍,并为全体网员免费拷贝自由软件。时至今日,联谊网组织在扩大,内涵在外延。1997年6月17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国际自由软件应用研究发展分会正式宣告成立,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计算机世界》报从1997年9月起,开辟了“自由软件系列谈”专栏。各类计算机报刊杂志几乎每期都刊有自由软件的下载网址。至此,自由软件在中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自由软件的思想是哪个阶级的?如此命题在今天看来确实荒唐,然!在荒唐年代7个音符里还有阶级斗争呢。自由软件是一种计算机软件,这种软件在功能与应用方面与其它性质的软件没有严格的本质区别和范围界定。而将自由软件的存在上升成为哲学概念,升华成为一种思想,一种理念,让哲学家思想家们去寻找理论依据,经受实践检验,则大有文章可做。同样,将自由软件的实践作为文化进行探讨,形成一种自由软件文化,照样可以让文人们有写不完的题材,做不完的文章。

回到现实中来,自由软件只不过也是计算机程序,怎么还有思想呢?别太复杂化神秘化悬虚化深沉化,其实,她就是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奉献的思想,这种思想不是社会主义的专利,其它主义也有,否则为什么Freeware一词被资本主义的洋人注了册呢。

1.2自由软件的意义

自由软件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业界认可并迅速遍及全球,证实了她的存在价值和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在芬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宫敏先生使用自由软件上了瘾,得出结论:自由软件优于商业软件!他在国外的体会是:鉴于自由软件的水平之高、应用面之广并有源代码,广泛提倡使用自由软件、学习自由软件、参与开发自由软件,对于方便用户使用、保护用户投资、提高软件应用与开发的综合水平、打破商业软件的垄断和控制都具有重大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自由软件有无商业意义,回答是肯定的。一个向公众提供好的自由软件的公司或企业,对于树立公司形象将超过铺天盖地的广告效应。自由软件的传播不必花广告费,自由拷贝转送过程中,就义务为软件作了免费广告。一夜暴富的Netscape公司,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始终坚持免费发放自己开发的导航者浏览器(NetscapeNavigator),在Internet上占领先机,拥有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传遍网络的声誉,从而获得70%以上Internet产品的市场份额。Netscape公司在微软公司探险家浏览器(InternetExplorer)的穷追猛逼之下,宣布将新版本浏览器软件的源代码上载到Internet主页让需要者免费下载。网上搜索引擎Yahoo一直未改初衷,始终坚持免费向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查询服务,每天吸引了上百万的网络来访者,大量商业广告为Yahoo带来了滚滚财源。

自由软件具有满足表现欲的奇效,可以毫无约束地表现自己,就象Internet上的个人主页一样,向世人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个人主页没有访问者,那就是白占服务器的空间;自己编的程序不提供给他人用,等于白搭。计算机是年轻人的事业,年轻人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自由软件是电脑狂的最好表现方式,也是编程者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

软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操作系统在疯狂升级,用户的口味也在不断翻新,老的程序在新操作系统上运行起来总是那么别扭。计算机编程语言层出不穷,编程工具功能日益强大,程序员的编程工作量也有所减轻,用比以往少许多的工作量编出的应用软件,其功能更强大速度更快捷。例如第五代函数型编程语言--J语言,与传统的编程语言相比,就先进多了。用BASIC编一个求平均值的计算程序需写8行代码,J语言仅用一行;用BASIC编写的求解二元一次线性方程组程序需100余行代码,J语言仅需两行­。软件的时效性说明,今天的应用软件实在没有什么保存和收藏价值,更无增值意义。一种软件一旦成为明日黄花,也就意味着沦落到毫无价值无人问津的凄凉境地。不能形成商品的软件走自由软件之路实为明智之举,这也许是一些电脑程序狂随时将自己编的软件向社会无偿提供的原因之一。

自然,人们对自由软件最关心的是她的“免费”意义。免费似乎成了Internet上最基本最流行的理念,许多计算机黑客的原始动机就是信息应该无偿获得,因此,黑客们(计算机高手)便在此原始动机的驱驶下肆无忌惮地猛闯各类计算机网络系统,让政府官员军方要员网络管理员们胆战心惊。无偿获得信息的原始动机导致了黑客的产生,软件厂家的傲慢、狭隘、垄断和控制,创造了自由软件的辉煌。计算机用户们引吭高歌:我爱你!自由软件。

自由软件的文化内涵是丰富的,自由软件的自由情怀是浪漫的,自由软件的思想是先进的,自由软件的奉献情操是高尚的,自由软件的使用价值是公认的,自由软件的社会意义是深远的……。总之,自由软件是人类社会步入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

2Internet上的自由软件资源

Internet的全球化为自由软件的发展提供了绝妙的生存空间和交流通道,大约有40%的Internet服务器所使用的软件是从网上免费获得的。Internet上有大量的站点存放有成千上万种自由软件、共享软件(Shareware)、和公共软件(PublicDomainSoftware),还有专门存放此类软件供人们下载的网址,如等等。一些此类软件还有适合多种软硬件平台的版本,如DOS版、Windows版、Macintosh版和UNIX版。

“自由软件库”作为Internet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大量著名的服务站点为自由软件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中国自由软件库”1997年8月在国家经济信息网上正式开通,网址:,存有80G容量的自由软件(97年8月公布),堪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由软件档案库之一。国内许多ISP也在自己的网页上开辟有“自由软件”栏目,如瀛海威、东方网景等。时至今日,自由软件的交流也就不再仅限于磁盘拷贝这一业界古老的媒体传播形式了。

“免费”是Internet的最大魅力,然而“免费”在Internet上远不止仅限于自由软件!她还包括免费网址、免费主页、免费Email、免费查询、免费教科书、免费服务、免费…。利用搜索引擎Yahoo,在查询词条中输入“free,Internet,stuff”,即可找到一些专门收集免费网上资源的网站,国内四通利方网站中的《网上免费服务大全》就是这样的一个网站。

总之,Internet上的免费资源多如牛毛,信手拈来几个网址可以一试:

中国自由软件库:;瀛海威时空:;

中国经济信息网:;四通利方:;

共享软件经典:;;

下载软件的好去处:;

热门免费电子函件:。

3工程地质软件何处去初探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业的应用软件分散、标准化程度低,多为各单位或个人自主开发的自用软件,也有一些与高校或科研单位合作针对某一工程而开发的专门性软件。前者用户群有限,没有形成规模或事实标准,软件开发者和用户之间是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转让关系(尽管也存在买卖关系,但算不上商品软件,原因请见参考文献1);后者由于针对性较强,从特殊到一般显然有些勉强,也没见到有多少是得以推广应用的。尽管在许多科技成果鉴定意见中都美言有推广价值,实际上正如北大方正集团的掌门人王选教授所言,谁要相信那些科研成果的鉴定意见,中国就是世界第一科技大国。多年来,水利水电系统的确也没有进行过规模性的投入和开发,更没有正规的开发商或软件组织来研究到底我们应该开发什么样的软件,上什么档次,以什么为标准,当然也就不具备象样的商业意义。

工程地质软件到底向何处去?这一长期困惑我们的疑难命题,随着勘测设计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冲突与矛盾将更加复杂化。新机制在落后的技术基础上运作,对于进入市场竞争是极为不利的,而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又要面对尚在过渡中的管理机制的约束,这种进步更将步履维艰。专业软件的开发需要大量投入,谁来投入?谁来组织、研究、系统分析、总体设计?谁来实施?组建协作网的目的之一,是希望走开放联合之路,联合各单位共同投入,建立标准,高效通用。然而,协作网这样一种松散的专业技术性质的群众组织,不具备任何约束效力,完全是一种自愿合作的运作机制,能否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有待于实践去检验。

当前或者说近期我们应该为地质软件做些什么?请大家讨论,最好能提出一些可以操作的解决方案。所谓领导重视,国家支持,总院组织,联合开发等等大框架,不具备实际的操作意义。根据本系统的实际情况,两年前我们就提出走自由软件之路的倡议,希望各单位和地质计算机爱好者们将自己开发的不能形成商品的软件贡献出来广泛进行交流,得到了积极响应。成勘院任鸣春专家提供的“AutoCAD图案生成器”工具,随“标准图例库”软件发至各网员单位,反映良好。最近又有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的王秋明女士向协作网提供自由软件。衷心感谢他们。

为了我国的水利水电勘测事业,为了工程地质专业学科的发展,为了使本专业已经落后的计算机应用现状改观,希望我们的地质计算机专家,将你们的聪明才智贡献出来,服务于勘测事业,服务于社会。协作网将为本专业的自由软件交流提供广阔的天地。自由软件永存!

参考文献:1韦港,赞自由软件,《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1996年第3期

第6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学术科技期刊实现全程电脑化的时机已逐渐趋向成熟。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使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简单的键盘输入和排版。目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各种手段运用于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不久将会全面而深入地展开。

【关键词】学术性期刊/编辑出版/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正文】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的几年中,各种计算机相关技术都会得到飞速发展和应用,使计算机变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而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势头对传统学术科技期刊带来的影响尤为深远。目前,学术科技期刊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读者的多样化需求,纸介学术科技期刊,以传统的方式办刊,不仅难以在市场经济潮流中站稳脚跟,而且也正受到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电子报刊和电子出版物的挑战。学术科技期刊必须面对社会发展的现实,转变传统的期刊编辑出版模式,迅速实施期刊编辑出版的计算机化,并逐步实现向多媒体、网络化编辑的转变和过渡。使学术科技期刊所承载的信息更加高速、全面、方便、准确地传至读者手中。按照常规的期刊出版流程,作者的稿件经编辑加工后,由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校样,经过数次校对,然后制版印刷。如果利用作者的磁盘文件,在电脑上编辑加工,则可省去排版输入程序,编辑人员坐在计算机前改稿把关,减少了校对次数,却又同时减少出错的概率,并且大大减轻由重复输入造成的精力和时间的浪费,缩短出版周期。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作者已不满足于稿件软盘的寄递,而是希望用电子邮件把自己的稿件发送到编辑部的电子信箱中,出版部门只要运行电脑中设置的e—mail程序,就可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看到作者的来稿。在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又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处理器速度不断得到提高,硬盘的容量也正以每年60%的幅度在增长,但是价格却在持续下降。1994年1兆字节的价格为1美元,到1998年1兆字节就只值5美分了。如果说,以前阻滞我国学术科技期刊电脑化进程的多为财经方面的原因,今天已经不成为太大的障碍。问题主要在于,由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和发行的配套运作已相对成熟,整个流通程序比较固定和规范,而采用一种新的编辑形态,就意味要有相应的人员管理及工作运作方式的变更。有些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因此宁愿稳妥地在其固有领域及方式上保持观望,而不愿在这方面进行人员、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反映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应该看到,学术期刊实现全程电脑化已逐渐趋向成熟。而且,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还表明:学术期刊编辑方法和手段不会仅仅停留于目前较为普遍的简单的键盘输入和排版。多媒体和网络的各种技术手段全面运用于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的前景必将成为现实。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予我们一个发挥创造力和提升人本身智慧能力的机会。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我们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改变着人类传统的时空观念,社会运动方式,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环境。这场席卷全球的革命刚刚从改变我们的行知模式开始,正以坚定的步伐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侧面,改造行业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改造着人们认识生活,思考世界的观点、方法。二多媒体技术是指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数字化处理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主要应用于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通信、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近期以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对学术科技期刊进行编辑加工、行政管理和发行宣传,也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引发传统编辑手段的全面变革。传统编辑方法与手段同多媒体技术结合后,将给未来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带来全新的变化。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结合,使期刊出版工作过程和学术科研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国界、环境等影响,这将有利于提高世界信息的流通速度,促进远隔重洋的各民族文化科技的及时交流。多媒体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功能,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要素结合起来,这一结合也成为学术期刊编辑、发行的一种全新形式,给受众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光纤通道将电视网、电话网、计算机网三网合一,使三大传统媒介开始走向高度的综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像的优势,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效率和刊物质量,促进电脑多媒体编辑技术的有的放矢地发展,并为今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繁荣打下良好基础。多媒体编辑要处理大量的3d图形、数字音频和视频信息,还有从web网络传来的高带宽信息。加速图形端口(agp)即将大量投入应用,这是一种用来连接cpu和图形加速器、比pci更快的总线,agp同时还提供图形适配器与系统内存之间的连接,有了这种连接,在3d应用程序中就可以将大量的纹理贴图保存在系统内存中。到2000年,所有的图形都将是3维,使用字处理或者电子表格软件的人将不会觉察到有什么不同。近期出版的一些专业电子排版系统,已集文字处理与图形图像处理功能于一身。不仅大大降低了此前许多排版软件在文稿中植入特定图像时的繁琐操作和不便,而且可以利用软件提供的多种绘图、制图功能,使非美工专业人员也能方便地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图形图像,并通过手写板或扫描仪顺利实现图文混排。使数学、化学、物理等科学公式的排版简便规范,同时提供各种流程图、电子电路以及各类图库。近日,ibm公司分别推出中、英文语音识别系统的语音录入软件,它们以声音接收装置为媒介,将阅读文稿的语音直接转化成计算机上文本的版面,尽管目前此类软件在配置、环境、程序设计等方面有不少尚待完善之处,但随着新的优化软件的不断问世,它必将极大地提高文字输入的速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变期刊计算机排版采用键盘输入的格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谈,正如一些科幻电影中描述的一样,计算机可以听懂我们话语,并按我们所说的去做。多媒体技术的发明,终于使人和机器从原来的对立中摆脱出来,人性化的局面、虚拟现实的出现,直到人工智能的进步,语音的输入使我们刹时感到pc已不再冰冷,芯片上已能出现人的情感,而且是高智能的集成。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电子邮件中可视图像和活动声像传输的成为现实,将进一步产生期刊在稿件传递、审稿阅稿、修改校对、联系沟通、装帧质量、出刊速度全方位的突破。三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使传统的期刊编辑的工作过程由单向的封闭流程,转变成一种带有显著的交互性特征的双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方式。编辑、作者乃至读者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信息的交流,它用最直接、最形象、最逼真、最快捷的特色使期刊编辑流程成为极具开放性的人际传播。网络社会和网络文明的到来,宣告高度而枯燥的技术文明将被充分共享的信息文明所取代。编辑部的全程电脑化和内部局域网的建立,将在以下几方面产生重要作用:1.编辑出版流程高效化通过网络,可以对整个编辑流程实施网络化管理,从选题登记、审批、组稿、编校、发稿、付印、稿酬、文稿档案等均可在网络上对其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对已发稿件也可建立起详尽的分类、统计、查询数据。同时,还可以建立作者库对作者队伍进行网络化管理,以便随时掌握作者履历、学术科研成果、个人专长、微机通信设施等情况,并由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更可以通过网络的电子公告或电子邮件接触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科研人员,为某一选题物色到最佳作者。在网络通信中,还可快速直截双向传递、显示编者和作者在组写稿件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和细节,即使是远地相隔,通过网络也可就稿件的修改、校对、定稿等事宜,在两地边议边改,其速度和效率都是传统出版方式所不敢想象的。在广开稿源的同时,提高稿件质量也有了更可靠的保证。作者通过磁盘或电子邮件所投的稿件经转化为统一格式的文件后,直接存入稿件库,在进行编辑加工时,可以从中调出已排版的稿件,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编校。在审稿过程中,编辑一方面随时可与作者通过网上交谈,对稿件的有疑问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征求作者意见。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稿件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编辑可利用网上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对文稿中的资料数据等关键性内容进行查询和确认。还可经电子公告板或电子邮件征求专家意见,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2.数据库管理系统化在编辑部内部,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和光盘建立选题库、书稿库、以及诸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专题目录索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等光盘数据库,了解某一选题的有关情况,以避免选题的重复。通过网络,编辑人员可以方便地搜索到新资料、新成果、新知识,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和学科的发展趋势等,从而根据这些信息策划出最新的选题。同时,内部网络的建立以及与外部的联网,使得编辑人员对资料的查询、检索变得更为方便快速。联网后各学术期刊传统的学术资料和信息的交流可通过网际交流更高效地实施,彻底改变以往此项工作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收效甚微的弊端,使编辑工作者得以随时从网络查找、浏览、下载所需资料,再将编辑部的报刊、书籍、文件等资料以扫描录入的手段存入资料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超高容量的储存介质,不仅解除了编辑部因书面资料的不间断增长而蚕食工作空间的麻烦,同时,资料库中所包括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其他超文本的多媒体文件,由于具备功能强大的检索工具和方法,足以快速而准确地满足编辑部人员各种不同目的和不同方式的需求。3.行政管理自动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引发学术期刊编辑办公模式和观念的变革。全天候、全方位的国际互联网和局域网的崛起,以及电子邮件、移动通信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编辑人员主要通过传真机、调制解调器连线和计算机网络实现同编辑部局域网的互联,在家中接收领导下达的指令从事工作并同编辑部保持联系,并将处理完毕的任务经由图文传真、e—mail等技术手段迅速反馈编辑部。编辑部的内部局域网的建立,为实现办公和决策的无纸化和数字化提供了可能。内部网费用低廉,功能强大,采用后即不需要纸张。编辑人员通过运行浏览器,可看到任何相关的电子信息。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计算机网络为期刊发行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和发行方式。利用网络的电子公告板,编辑部可以期刊发行和征订广告,也可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寄发订单,读者可通过网络向编辑部订购期刊。当实现了网上的线出版后,读者还可以要求阅读网上的电子期刊,并通过网络向编辑部承付一定的费用。目前的学术科技期刊已经出现纸质版、电子版、网络板三种形式并存的局面,虽然尚难以估计新的出版形式对传统期刊的冲击究竟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计算机的大量出版物的出现将会大大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活方式,也对纸质期刊的出版造成一定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日趋丰富成熟,使传统的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传播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全新变化,改变了延续数百年的编辑方式、阅读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人们对于传统期刊编辑出版的观念。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期刊出版业只有勤于探索和实践,勤于改造自身的人力和技术结构,并且有一套与之适应的新的编辑理论,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中的学术科技期刊编辑的特征、模式、结构、效果等进行科学研究,并作出总结性、指导性的说明。

第7篇

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我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也表现在互联网的用户人数、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等各个方面。虽然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网络业的发展遭遇了一段时期的低潮,但从近期的种种迹象来看,中国互联网业正在走向复苏,开始迎来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三大门户网站业绩优良

近日,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分别公布了第三季度财务报告。10月22日搜狐公布的季报显示,它提前实现了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全面盈利,盈利额度达到11.2万美元。11月5日,新浪的财务报告称,上季度新浪的净营业收入达到103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达历史最高值;按试算额计算,新浪在历史上首次实现盈利24.1万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数字为亏损290万美元。11月6日,网易公布的季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网易收入总额达到7440万元人民币(900万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93.3%,营业利润达310万美元,毛利率达67.6%,创历史最高。业内人士认为,与以往网站大面积亏损相比,如此良好的业绩说明互联网正在回暖。

由于业绩的大幅上升,作为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的标志性代表,新浪、搜狐、网易的股票一片飘红,大幅上涨。与一年前一些公司在纳斯达克面临摘牌的尴尬处境相比,今日的风光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国内门户网站的股票在纳斯达克受到追捧,说明了国内互联业的发展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它们已经从过去纳股中的边缘状态、边缘待遇变成比较中心的状态了。

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今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化应用进展迅猛,互联网开始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进行广泛的、实质性的渗透。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推进,使原来“不食人间烟火”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体经济进一步结合,也使互联网找到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焕发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对此,中科院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了全面复苏。

他认为,之所以说现在的复苏不是一些企业的复苏,而是全面的复苏,是因为过去中国的企业在IT方面的投入本来就不多,有一个对历史欠账回补的过程。在企业层面,网络经济到来时,启发了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让他们认识到了网络经济的重要。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整个IT产业,包括互联网业,都回到了基本面,回归到了一个在正常经济活动下的一个正常产业。

据估计,全球500强等世界大公司在IT方面的投入提前支出了1000亿美元,现在还处于消化投资阶段。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互联网业由于本身发展水平所限,非理性成分和泡沫成分都不是那么大,或者根本就没有产生太大的泡沫。而在这个时候,政府加快推进了电子政务,企业开始重视内部信息化建设,这两股力量反而成为比较强劲的推动互联网复苏的力量。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亮丽的IT市场之一。

网民人数迅猛增加

上网人数和上网计算机数反映出一个国家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和繁荣程度。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到5800万,上网计算机数达到2300万。而今年上半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580万和1613万,短短的四个月内分别增加了1220万和687万,分别比今年上半年增加21%和30%。网民和上网计算机数的迅速增加,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回暖的步伐加快。

CNNIC的历次调查显示,从1998年7月到2000年7月,我国上网用户人数每半年都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2000年1月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从2002年1月开始,又开始逐步回升。今年上半年,我国的上网用户人数为4580万,半年增加了1210万,增长率为35.9%,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2.8%。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62万上网用户人数相比,目前的上网用户人数已是当初的78倍。由此可见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增长之快。特别是今年以来网民呈现加速递增的趋势,预示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即将来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互联网络的大环境经历了、低潮的反复,可是从上网用户人数的历次调查结果看,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却一直保持着比较强的增长势头。从联合国贸易及开发会议上透出的信息,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已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同时不能忽略的是,5800万网民在我国将近13亿的总人口中仅占4%多,说明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程度还很低,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WWW站点数止跌回升

截至今年6月30日,我国WWW站点数为293213个,半年内增加16113个,增长率为5.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8%。从我国WWW站点数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尽管在2001年上半年,网站数下降了2.3万,但是从2001年下半年到现在,网站数又开始了增长。从2001年7月到2002年7月,一年时间增加了50474个站点。这种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互联网产业在经历了一个低潮后,正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迹象。

截至2002年6月30日,我国国际出口带宽的总容量为10576.5M,半年增加了2979M,增长率为39.2%,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5倍,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25.408M的416倍。

CN下注册的域名数到今年10月底达到139288个,比7月份统计的126146个增加了13142个。而在2001年7月到2002年1月这半年时间里,由于受互联网低潮的影响,CN下注册的域名数曾减少了1173个。这几个月CN下注册的域名数的重新回升,同样说明互联网在逐渐转暖。

链接一:网民结构特征

1.用户性别。调查显示,男性网民占60.9%,女性网民占39.1%。男性依然占据网民主体。从历次调查结果网民的性别分布上看,女性网民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且增加显著,从1997年10月的12.3%增加到现在的39.1%,男性网民则从最初的87.7%减至60.9%。男女网民之间比例上的差异也从1997年的7∶1缩小至目前的1.6∶1。这一变化趋势与我国互联网的普及有着密切关系。

2.用户年龄。35岁以下的网民占82.0%,35岁以上的网民占18.0%,两者之比为4.6∶1。35岁以下的网民仍然是互联网络时代的主力军。在各个年龄段中,以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为最高,达到37.2%,其次是25~30岁(16.9%)和18岁以下(16.3%)。

3.用户受教育程度。目前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占30.5%,其次是本科(29.2%)和大专(26.3%)。大学本科以下的网民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本科及本科以上的网民,形成后来者居上之势,在网民中占据主体。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与互联网上的内容、服务日益多样化以及互联网使用更加简便有关。

4.用户个人月收入。调查显示,86.6%的网民月收入不超过2000元,只有13.4%的网民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37.8%的网民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包括无收入)。低收入网民仍然占据主体,并且增长速度明显高于高收入的网民。这说明互联网越来越趋于大众化,互联网从过去那种只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高收入的人的专利,转变成受过基本教育的、收入还过得去的普通人都能使用的工具。

5.用户职业。在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是最高的,达到了26.2%,其它职业中,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最多,占总数的17.5%,其次是办事员等协助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分别为13.2%和12.0%。值得说明的是,与2001年1月相比,学生从20.9%增加到26.2%,绝对数量从470.3万增加到1200万,增长显著。这与校园网的建设以及各种网校、远程教育等的兴起有比较大的关系。

6.用户行业。网民中从事批发和零售贸易的人最多,占14.6%,其次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占12.1%,排在第三的是教育、科研机构,为10.8%。与2001年1月相比,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网民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而IT业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社会服务业从8.3%增加到9.6%,制造业从6.5%增加到10.0%,IT业则从14.5%降至9.8%。其它行业在绝对人数上随着整体网民数的增加都有所增加,但从所占份额来看,虽然有小幅度的波动,但无明显变化趋势。从网民在职业、行业的分布上可以看出,网民逐渐趋于多元化。

链接二:网民上网行为习惯

1.上网地点。62.1%的网民选择在家里上网,43.3%的人在单位上网,其次是学校(21.8%)、网吧和咖啡厅(17.3%),同时还有0.7%的人在公共图书馆上网,0.9%的人移动上网,地点不固定。家中是网民上网最主要的地点,这与家庭电脑的普及、小区宽带的建设以及互联网使用成本的降低有很大关系。同时,在学校上网的网民比例也有所增加,从2001年1月的19.7%增加到21.8%,这应该与网民中学生的比例增加以及校园网建设的推进有很大关系。

2.上网时段。网民一天中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波动比较大:凌晨4、5点钟是网民最少上网的时间,只有3.9%的网民在这一时间上网;上午8、9点钟,上网的人开始增多,达到20.4%,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一路爬升,到晚上20、21点的时候达到高峰,有80.5%的网民在这一时间上网,这之后上网人数又逐渐减少。这一现象说明,网民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分布状况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有一定关系。

3.用户上网设备。目前,有97.4%的人使用台式计算机上网,4.5%的人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用户上网设备仍然以台式计算机为主。但也有少量网民在使用计算机(包括笔记本电脑)上网的同时,也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等)上网。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些新的上网设备正在逐渐被网民所接受。

4.上网费用来源。调查显示,77.1%的网民采用自费上网,只有10.1%的网民公费上网,公费自费均有的占12.8%。从历次调查数据来看,自费上网的网民都比公费上网的网民所占比例要高,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与网民上网地点的变化有一定关系:家里逐渐成为网民上网的最主要地点,自费也相应成为网民上网费用的主要来源。

5.每周上网时间。目前网民平均每周上网3.1天,8.3个小时。2000年1月CNNIC的调查数据显示,网民每周上网时间达到17个小时,此后上网时间逐渐减少,最近一年内逐渐稳定在8~9个小时。网民上网天数也从去年的3.3天降为现在的3.1天。造成网民每周上网时间减少的原因可能与网民结构上的多元化有一定关系。

6.平均每周收发电子邮件数。网民平均每周收到6.5封电子邮件,收到垃圾邮件6.9封,每周发出电子邮件5.3封。与历次调查结果对比可以看出,网民每周发出的电子邮件数逐渐递减,从2000年1月的每周发出10封电子邮件减少至目前的每周5.3封,尤其是近一年来的减少最为显著,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9封。这与网民对电子邮箱的使用更加理性以及手机、短消息、网络寻呼等其它通信手段的流行使通信联络方式更加多元化有关。

第8篇

关键词:遗传算法全局寻优自动化组卷

1引言

计算机辅助考试系统的自动组卷的效率与质量完全取决于抽题算法的设计。如何设计一个算法从题库中既快又好的抽出一组最佳解或是抽出一组非常接近最佳解的实体,涉及到一个全局寻优和收敛速度快慢的的问题,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遗传算法以其自适应寻优及良好的智能搜索技术,受到了广泛的运用。PottsJC等人基于变异和人工选择的遗传算法对最优群体规模进行了论述;HamiltonMA等结合遗传算法把其运用到神经网络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也有众多的学者对保留最佳状态的遗传算法的收敛速度做了讨论。通过理论推导和事实运用,发现遗传算法在寻优和收敛性方面都是非常有效的。

本文结合遗传算法的原理和思想,对考试自动出题组卷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找到了一种获得与考试试题控制指标符合的试题模型的解决方法。

2问题描述

自动组卷是考试系统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操作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如何保证生成的试卷能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并具有随机性、科学性、合理性,这是实现中的一个难点。尤其在交互式环境下用户对于组卷速度要求较高,而一个理论上较完美的算法可能会以牺牲时间作为代价,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选择一个高效、科学、合理的算法是自动组卷的关键。

以往的具有自动组卷功能的考试系统大多采用随机选取法和回溯试探法。随机选取法根据状态空间的控制指标,由计算机随机的抽取一道试题放入试题库,此过程不断重复,直到组卷完毕,或已无法从题库中抽取满足控制指标的试题为止。该方法结构简单,对于单道题的抽取运行速度较快,但是对于整个组卷过程来说组卷成功率低,即使组卷成功,花费时间也令人难以忍受。尤其是当题库中各状态类型平均出题量较低时,组卷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回溯试探法这是将随机选取法产生的每一状态类型纪录下来,当搜索失败时释放上次纪录的状态类型,然后再依据一定的规律(正是这种规律破坏了选取试题的随机性)变换一种新的状态类型进行试探,通过不断的回溯试探直到试卷生成完毕或退回出发点为止,这种有条件的深度优先算法,对于状态类型和出题量都较少的题库系统而言,组卷成功率较好,但是在实际到一个应用时发现这种算法对内存的占用量很大,程序结构相对比较复杂,而且选取试题缺乏随机性,组卷时间长,后两点是用户无法接受的,因此它也不是一种很好的用来自动组卷的算法。

分析上述两种算法的优缺点,不难发现,在限制条件状态空间的控制下,随机选取法有时能够抽取出一组令用户满意的试题。只不过由于它随机选取试题的范围太大,无法确定目前条件下哪些区域能够抽取合适的试题,反而可能在那些已经证明是无法抽取合适试题的区域内反复选题,进行大量的无效操作进入死循环,最终导致组卷失败。回溯试探法组卷成功率高,但它是以牺牲大量的时间为代价的,对于现今越来越流行的考生网上随机即时调题的考试过程来说,它已不符合要求。因此,必须结合以上两种方法寻找一种新的改进算法,这种算法要具有全局寻优和收敛速度快的特点。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s)以其具有自适应全局寻优和智能搜索技术,并且收敛性好的特性能很好的满足自动考试组卷的要求。

3遗传算法描述

遗传算法是一种并行的、能够有效优化的算法,以Morgan的基因理论及Eldridge与Gould间断平衡理论为依据,同时融合了Mayr的边缘物种形成理论和Bertalanffv一般系统理论的一些思想,模拟达尔文的自然界遗传学:继承(基因遗传)、进化(基因突变)优胜劣汰(优的基因大量被遗传复制,劣的基因较少被遗传复制)。其实质就是一种把自然界有机体的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与同一群体中个体与个体间的随机信息交换机制相结合的搜索算法。运用遗传算法求解问题首先需将所要求解的问题表示成二进制编码,然后根据环境进行基本的操作:selection,crossover,mutation……这样进行不断的所谓“生存选择”,最后收敛到一个最适应环境条件的个体上,得到问题的最优解。[6,7]

4遗传算法应用

一般来说,用户在自动组卷时会对试卷的质量提出多方面的要求,如总题量、平均难度、题型比例、章节比例、重点章节比例、知识点的交叉与综合等,自动组卷就应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要求。因此,在组卷之前,我们首先为自动组卷过程建立控制指标相应状态空间D,

D=[]

D的每一行由某一试题的控制指标组成,如题号、题型、章节、难度等,并且这些属性指标都进行编码表示成二进制形式,而每一列是题库中的某一指标的全部取值。在具体出题时,考方可能不会用到所有的指标,所以D包含的个体d_target可以表示为d_request和d_void,d_request表示考方要求的控制指标,d_void表示考方不要求的控制指标。即

d_target::=<d_request>:<d_void>

<d_request>::={0,1}m

<d_void>::={0,1}n

试题库[STK]中的每一道试题在建库时都输入了相应的属性指标。试题模型的产生形式是:

if<data>then

<model>

<data>::={0,1,#}m

#表示0和1之间的任意一位。

考试自动出题的遗传算法如下:

(1)根据考方的出题要求,规划状态空间库D中的数据,保留d_request部分,而不要d_void部分,对其剩余部分进行编码D[1],D[2],……D[i]。

(2)初始化试题库[STK]。随机从题库中抽出一组试题,并进行编号STK[1],STK[2]……STK[j],确定合适的交换概率Pc和变异概率Pm;并定义其适应值flexibility[k](k=1,2……j)

flexibility[k]<-0(k=1,2……j)

(3)从试题库[STK]中取出STK[m](0≤m≤j)与状态空间库[D]中的指标D[n](0≤n≤i)进行匹配。如果STK[m]与D[n]完全匹配,则

flexibility[k]<-flexibility[k]+1

如果不匹配,则有

flexibility[k]<-flexibility[k]+0

(4)进行淘汰选择,保留具有高适应度的试题。即把flexibility[k]为0的STK[m]去掉,这样就生成了一个新的试题模型STK[h]。

(5)重复过程2生成新的试题模型STK[p]。按一定的交换概率Pc从[STK]中随机选取模型STK[h]和STK[p],交换彼此位串中对应的值,产生新的试题模型STK[h]、STK[p],如

交换前STK[h]=1101011

STK[p]=0011110

交换前STK[h]=1111011

STK[p]=1111110

(6)按一定的变异概率从题库[STK]中随机选出一试题模型STK[h]进行基因突变,产生一个新的试题模型。

(7)在完成以上选择、交叉、变异步骤后,产生一个考试试题模型,按照事先确定的误差精度对其进行收敛性的判别,当其适应度高时,试题组卷成功,转向步骤8,如果其适应度低,则转向步骤3继续执行。

(8)输出相应的考试试题,组卷结束。

以上用遗传算法抽题时,交换概率Pc和变异概率Pm的确定很重要。Pc

太小使选题工作进展缓慢,太大则会破坏适应值高的试题模型。通常规定其为0.4。同样,Pm太小就不能产生新的试题模型,太大又会产生过多的试题模型。它宜规定为0.1。

在自动选题时,选题的方式可采用父辈挑选和生存选择两种。父辈挑选就是采用不返回随机抽样,它使每个题目都有被选中的可能;生存选择采用允许父辈和子代进行竞争,并让其中的优良者进入下一轮竞争环境的二分之一择优选择。两种选择方式共同作用于选题保证了选题的顺利完成。在选题的过程中,哪一道题目被选中是一个非均匀随机事件,其概率依赖于上一次选题的过程。

5结束语

本文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和收敛速度快的特点,结合随机选取法和回溯试探法的优点,设计了一种用于自动组卷的好的算法,使自动组卷的成功率和速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要使自动出题的误差精度和收敛速度进一步得到改进,还需要做出更深的研究。

参考文献

[1]J.H.Holland,Adaptationinnaturalandartificialsystems[M],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enpress,1975.

[2]HamiltonMA.JavaandtheShifttoNet-centricComputing.IEEEComputer,29(8),1996.

[3]袁富宇等,多目标相关分类的算法,浙江大学学报,33(3),1999

第9篇

摘要分析了几种网络计算模式的特点,针对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设计了一个地理信息系统(GIS)访问数据库的结构框架——客户端分为GIS功能层和数据库请求层两层,服务器存放数据,并将此结构与ESRI公司的空间数据库引擎(SDE)作了对比;通过比较几种数据库访问的程序实现方式,认为ODBCAPI在开放性方面是良好的.最后给出的MAPGIS实例表明:采用上述设计思路的应用系统不但利用了原有MAPGIS的研究成果,实现了GIS访问网络数据库的功能,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访问,空间数据库引擎(SDE),C/S模式,ODBC.

引言

近年来,网络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这就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作为信息密集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上升到网络平台可谓适逢其时.但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除了国外极少的公司拥有网络版的GIS之外,在国内还处于试验研制的阶段.因此,尽快地研制出我国自主版权的网络GIS的原型和产品,并在技术手段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的任务.

1网络计算的几种模式及特点

(1)传统的集中式.这是一种主机-终端模式,所有的计算任务和数据管理任务都集中在主机上,终端只是主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延长.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管理,缺点是对主机的性能要求很高,也浪费了作为终端的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并且从性能价格比来看,在购置费用相当的情况下,一台主机的性能往往比不上几台计算机所组成网络的性能;因此这种模式已逐渐退出主流.字串5

(2)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简称C/S)模式.一般说来,在这种模式下,服务器只集中管理数据,而计算任务分散在客户机上,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通过网络协议来进行通讯.客户机向服务器发出数据请求,服务器将数据传送给客户机进行计算,计算完毕,计算结果可返回给服务器.这种模式的优点充分利用了客户机的性能,使计算能力大大提高;另外,由于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通讯是通过网络协议进行的,是一种逻辑的联系,因此物理上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两端是易于扩充的.它是目前占主流的网络计算模式.

(3)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用户端只需一通用的浏览器,如Netscape或Explore,便代替了形形的各种应用软件.服务器则为Web服务器.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通过TCP/IP这一通讯协议进行连接.浏览器发出数据请求,由Web服务器向后台取出数据并计算,将计算结果返回给浏览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由于用户端所用软件只是一个简单的浏览器,用户基本上无需培训,用户端软件也无需维护;软件的升级与修改只在服务器端进行,对用户透明;服务器与浏览器可处于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其缺点为:Web动态技术不够成熟,各种标准有待统一,如各厂家的动态协议互不支持、浏览器之争等.总之,它是一种先进的但发展还未成熟的技术.字串4

基于以上的分析,应选择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作为GIS访问网络数据库的实现模式.

2C/S模式下的GIS访问网络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设计在总体上分为C/S两层(见图1),以充分利用C/S模式的跨平台、易扩充、数据独立等优点.在client端又分两层来进行设计——GIS功能层和数据请求层,GIS功能层是GIS的功能实现部分,数据请求层是GIS的数据实现部分.数据请求层作为一中间层,起到数据转换的作用,对上是具有GIS特点的数据文件,对下是标准的数据库记录.这种分层设计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单机版本GIS研究成果;另一方面,GIS功能层和数据请求层的开发可同时进行,只要接口标准不变,本层的变动不会影响到另一层.

Fig.1ThegeneralframeworkofGISaccessingdatabasebasedonC/Smodel

值得一提的是ESRI公司的空间数据库引擎(spatialdatabaseengine,简称SDE)的设计方案(见图2).它是目前国际上领先的GIS数据处理的网络计算模型.其数据的访问形式为:由用户的应用程序(userapplication)通过SDE应用编程接口(SDEAPI)向SDE服务器提出空间数据请求,SDE服务器内存放有空间对象模型,并依据空间对象的特点在本地完成空间数据的搜索,并将搜索结果通过网络向用户的应用程序返回.字串2

对比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两者采用的都是C/S模式,并且都将GIS功能实现与数据请求进行分层处理;所不同的是面向数据库的数据请求实现的位置:图1

在客户机端实现,图2在服务器端实现.在服务器端实现的主要优点为:(1)对于空间对象模型及相关的计算模式的升级可以只在服务器端实现,而且对客户机端透明;(2)由于SDE服务器与数据库ORACLE7.2的结合非常紧密,因此数据的搜寻速度非常快.对于图1来说,把数据请求层放在客户机端,对数据库的依赖程度就不同于SDE服务器,后者对数据库的选型有极强的依赖性(目前SDE服务器只在ORACLE7.2实现),相反,它是一种非常开放的结构,它所支持的服务器不但可跨数据库系统平台,而且还可跨操作系统平台.可以说,图1和图2两种设计模式的优缺点是相互对应的.

3数据库访问方式的比较

基于程序的访问数据库的几种方法如下.

(1)专用的数据库访问工具.如PowerBuilder,Delphi等,它偏向于对数据库中数据的管理和显示,具有限的计算功能.既不适于用它来开发GIS应用系统,也难以将它们的数据操纵功能与现有的GIS应用系统紧密结合.

(2)嵌入数据库语言的常规语言.各数据库厂家为了让用户程序能直接访问自已的数据库,基本上都提供了专有的面向C语言的预编译头和静态库,如Sybase公司的OPENCLIENT和ORACLE的PRO*C.字串5

(3)开放数据库互连性应用编程接口(opendatabaseconnectivity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简称ODBCAPI)[2,3].它是微软(Microsoft)公司提出的数据库访问形式.它通过确保所有的应用系统遵循标准的调用层接口,提供对特定数据源命令进行解释的驱动程序来保持应用系统的互用性.这样的应用系统是开放的,只要有相应数据源的ODBC的驱动,它就无需改变代码而可访问相应的数据库.

在确定访问数据库的方式时,ODBCAPI的开放性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这种方式在效率上不如第二种访问形式.应说明的是:ODBCSQL语法分为3层,即最小层、核心层和扩展层,尽管目前的大型数据库都能支持到扩展层,但为了保证应用系统的开放性,在具体编程实现时,尽量只使用最小层和核心层的语法.

4某电信局配线系统的实现

客户机为MAPGIS/ODBC/WINDOWS95,服务器为SQLSERVER/WINDOWSNT,要访问的相关表中记录约为13万条.要求从地理底图上选中某一DP,在数据库中寻找出从这一DP到配线架的可用通路,并在数据库中作相应配线修改.如图3所示.结果表明:(1)程序实现了MAPGIS访问网络数据库的功能;(2)客户机和服务器均为PC机(主频166MHz),每次操作反应时间为数秒,换机观察,发现服务器的性能是整个网络计算的瓶颈.

字串8

5结论

(1)C/S模式为目前网络平台GIS的首选,将GIS功能与数据库访问分层实现有利于保护现有的开发成果;(2)将数据请求层放在客户端和以ODBC作为数据库的访问方式保证了应用系统的开放性,其访问可跨越数据系统和操作系统平台;(3)实例表明,应用系统的反应速度更多取决于服务器的性能,而不是ODBC的效率.

参考文献

1/base/common/userconf/proc96/TO100/PAP094/P94A.HTM.1998.4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结构主义,标准分,英语测试与评价

 

英语测试与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客观、系统的测试与评价能够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长。同时,英语测试与评价是英语教学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方面,英语教学从性质、目标、内容等方面制约着英语测试与评价;另一方面,英语测试与评价又在性质、目标、内容上对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反馈作用。因此,教师应树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相应策略提高英语测试与评价的有效性。然而在传统的实际教学中,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存在许多不合理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依据原始分高低进行排名的方法难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英语语言学习者。

一、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关于教学性质和目标的阐述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形式下,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阐述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摘要。[1]”这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既是学生习得第二语言和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大学英语作为语言课程除了有语言目标以外计算机毕业论文,还包括一些其他方面的目标,例如,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自律能力、交际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也应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为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条件。

传统的大学英语测试与评价采用分数简单相加形成的排名不符合新形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不利于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等外语综合能力,难以达到教学效果与教学预期的有机统一。英语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测试本身也是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因此,仅凭原始分数相加生成的分数的多少和由此形成的排名的高低是不能很好地解释和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的。

二、理论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连网的应运而生,其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延伸人类能力的有力工具。新技术具有的多纬度特性特别适合应用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过去的许多年以来,人们在不断探索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突破口,力图建构一种全新的英语语言习得的测试与评价体系。

信息时代(e时代)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快速发展也使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是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CALL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的工具型是面向教师的,是指由计算机给语言教师的教学或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智力工具,教师凭借此工具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这一类型也称为测试研究。在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视野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英语测试与评价的方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的以原始分数简单相加进行排名的方式,可以加强教育者的指导性教学和学习者的体验式及探究式学习。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主要是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2]。当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者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新的解释计算机毕业论文,强调知识的动态性。一定程度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习得的知识存在不完整、不灵活等缺陷,无法在需要的时候加以运用,也无法在新的情境中有效迁移。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实现广泛而灵活的学习迁移,就成为建构主义所关心的核心问题。

(二)、原始分与标准分概述

1、原始分

概括而言,原始分是考生在接受测验后,按照评分标准对其作答反应直接从卷面上得到的分数。原始分仅仅反映了考生答对题目的个数,或作答正确的程度。使用原始分制度难以直接反映出不同考生个体间的差异状况,不能刻画出考生相互比较后所处的位置,再加上试题本身的不稳定,考试中的分数就不等值,考生的水平就难以进行科学的比较。也不能说明考生在其他等值测试中应获得什么样的分值。

在原始分的总分合成中,学生各科在总分中的权重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结果,各科在总分中的权重取决于各科分数分布的标准差的大小,标准差大(即考生分数分布比较分散,分数距离拉得比较大),在总分中的权重就大;反之,标准差小,在总分中的权重就小。也就是说在原始分中标准差大的,在总分累计中的作用大,而标准差小的在总分中起的作用小,这就使各科在总分排名中应有的权重体现不出来。显然,这种原始分累加计算总分进而进行排名的方法是不合理的。

2、标准分

标准分是指通过原始分转化而得到的一种位置量数,是按正态分布原理而建立的分数制度,它反映考生个体的成绩在全体考生的成绩中所处的位置。标准分是一种由原始分推导出来的相对地位量数,它是用来说明原始分在所属的整批分数中的相对位置的,因此,无论试题难易程度如何,无论整体原始分偏高或偏低计算机毕业论文,整体标准分都没有什么变化。

根据教育统计学的原理[3],标准分是原始分与平均分的离差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公式表示为1:

,其中, 该公式中,Z分数是以一批分数的平均数作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作为单位表示距离的。它由正负号和绝对数值两部分组成,正负号说明原始分是大于还是小于平均数,绝对数值说明原始分距离平均分的远近程度。一批分数全部转换成Z分数后,它们的整个分布形态并没有发生改变。Z 分数准确地刻画了一个分数在一批分数中的相对位置,从而使考生很容易定位自己的总成绩和各科成绩所处的位置。无论使用原始分比较单科成绩或者比较总成绩,都是不科学的,主要因为:在非标准正态分布下,由于分布不同且不具有同一测量尺度,分数不具有可加性和可比性。使用标准分后,各科原始分转换为具有相同参照物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实际上是将各科原始分转换成统一的“度量衡”再相加,这样,各科分数就有了共同的参照点,也有了相同的单位,就使其分数成为统一到相同“量尺”上的分数。这种统一的“度量衡”保证了总分中各个单科成绩的应有权重,避免了由于试题难度、信度、区分度的偏差形成的测试与评价的失效。这样,各科标准分合成转换之后的排名,保证了相同专业中的不同课程在总分中的权重,因此按照标准分高低形成的排名是合理的。

三、 标准分在大学英语测试与评价中的应用和分析

(一)、标准分可以比较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考试成绩,在这种相对评价中发现差异,从而评价其学习的动态发展过程。

例如:从表1可以看出,该生上学期英美概况成绩虽然为88分,但低于全班平均成绩0.2个标准差,而下学期的英美概况成绩虽然仅为78分,但高于平均水平1.1个标准差,所以,下学期英美概况的学习比上学期有了明显的进步。

 

时间

英美概况成绩

全班平均分

标准差S

标准分Z

上学期

88

91

15

-0.2

下学期

78

68

第11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PLC与变频调速器构成的多分支通讯网络,阐明了该网络控制调速系统与一般模拟量控制调速系统相比的优越性,给出了系统框图及PLC程序。

[关键词]PLC变频调速器多电机控制网络通讯协议

一、引言

以变频调速器为调速控制器的同步控制系统、比例控制系统和同速系统等已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等行业。以比例控制系统为例,一般的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工作时操作人员通过控制机(可为PLC或工业PC)设定比例运行参数,然后控制机通过D/A转换模件发出控制变频调速器的速度指令使各个变频调速器带动电机按一定的速度比例运转。此方案对电机数目不多,电机分布比较集中的应用系统较合适。但对于大规模生产自动线,一方面电机数目较多,另一方面电机分布距离较远。采用此控制方案时由于速度指令信号在长距离传输中的衰减和外界的干扰,使整个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同时大量D/A转换模件使系统成本增加。为此我们提出了PLC与变频调速器构成多分支通讯控制网络。该系统成本较低、信号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尤其适合远距离,多电机控制。字串9

二、系统硬件构成

系统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由下列组件构成;

1、FX0N—24MR为PLC基本单元,执行系统及用户软件,是系统的核心。

2、FX0N—485ADP为FX0N系统PLC的通讯适配器,该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在计算机—PLC通讯系统中作为子站接受计算机发给PLC的信息或在多PLC构成n:n网络时作为网络适配器,一般只作为规定协议的收信单元使用。本文作者在分析其结构的基础上,将其作为通讯主站使用,完成变频调速器控制信号的发送。

3、FR—CU03为FR—A044系列比例调速器的计算机连接单元,符合RS—422/RS—485通讯规范,用于实现计算机与多台变频调速器的连网。通过该单元能够在网络上实现变频调速器的运行控制(如启动、停止、运行频率设定)、参数设定和状态监控等功能,是变频器的网络接口。

4、FR—A044变频调查器,实现电机调速。

在1:n(本文中为1:3)多分支通讯网络中,每个变频器为一个子站,每个子站均有一个站号,事先由参数设定单元设定。工作过程中,PLC通过FX0N—485ADP发有关命令信息后,各个子站均收到该信息,然后每个子站判断该信息的站号地址是否与本站站号一致。若一致则处理该信息并返回应答信息;若不一致则放弃该信息的处理,这样就保证了在网络上同时只有一个子站与主站交换信息。

字串4

三、软件设计

1、通讯协议

FR—CU03规定计算机与变频器的通讯过程如图3所示,

该过程最多分5个阶段。?、计算机发出通讯请求;?、变频器处理等待;?、变频器作出应答;?、计算机处理等待;?、计算机作出应答。根据不同的通讯要求完成相应的过程,如写变频器启停控制命令时完成?~?三个过程;监视变频器运行频率时完成?~?五个过程。不论是写数据还是读数据,均有计算机发出请求,变频器只是被动接受请求并作出应答。每个阶段的数据格式均有差别。图4分别为写变频器控制命令和变频器运行频率的数据格式。

2、PLC编程

要实现对变频器的控制,必须对PLC进行编程,通过程序实现PLC与变频器信息交换的控制。PLC程序应完成FX0N—485ADP通讯适配器的初始化、控制命令字的组合、代码转换及变频器应答信息的处理等工作。PLC梯形图程序(部分程序)如图5所示。字串2

程序中通讯发送缓冲区为D127~D149;接受缓冲区为D150~D160。电机1启动、停止分别由X0的上升、下降沿控制;电机2启动、停止分别由X1的上升、下降沿控制;电机3启动、停止分别由X2的上升、下降沿控制。程序由系统起始脉冲M8002初始化FX0N—485ADP的通讯协议;然后进行启动、停止信号的处理。以电机1启动为例,X0的上升沿M50吸合,变频器1的站号送入D130,运行命令字送入D135,ENQ、写运行命令的控制字和等待时间等由编程器事先写入D131、D132、D133;接着求校验和并送入D136、D137;最后置M8122允许RS指令发送控制信息到。变频器受到信号后立刻返回应答信息,此信息FX0N—485ADP收到后置M8132,PLC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后结束程序。

四、结语

1、实际使用表明,该方案能够实现PLC通过网络对变频调速器的运行控制、参数设定和运行状态监控。

2、该系统最多可控制变频调速器32台,最大距离500m。

3、控制多台变频器,成本明

第12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国内的Internet发展势头之快,显示了Internet具有的广阔前景。这种繁荣景象和国内很多优秀的ISP和ICP以及个人站点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仅仅两年时间,中国的Internet就完成了内容从贫乏到充实的转变,上网用户也激增到400万,成果确实是可喜的。但是做完了以扩充内容为目的的信息数字化仓储工作之后,如何持续繁荣,加速发展,这个问题日渐迫切起来。

中国古代有个说法,即“江南甘美的橘子,移植到江北就会成为枳,外表一样,味道却变得苦涩不堪。”对于ISP来说,引进国外的新名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分析新名词出现的背景和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存在的意义。从目前Internet厂商的经营内容来看,还有很大余地可以发挥;比如ISP,顾名思义应该是服务提供商,在国内仅仅实现了Internet的接入,其他服务仍处于空白,又比如ICP,本来是内容提供商,但数字化和信息采集工作做得多,原创性的工作做得少,以至被别人嘲笑为“InternetCopy&Paste”。大家在忙着炒作国外名词的时候,一旦缺少了对Internet实质的思考,就容易浮于表面,将高科技的Internet领域做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不但会误导了消费者,拖累了投资商,更会给自身的发展埋下很多潜在的障碍。现在炒得轰轰烈烈的电子商务,也有这种被庸俗化的趋势。有人说,卖晨报、做社区服务、搞电子商务是下岗职工的三大出路,可见新事物出现的时候,最怕盲目跟进,一哄而起。

从内容走向服务,实际上是中国Internet发展的必然。一般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要经过创立、充实,最终走向服务。服务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对自身价值的反映,是从一个需求诞生更多需求的转折点,也是投资和收益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建设是基础,内容是保证,服务才是目的。中国的Internet在经历过解决接入问题的阶段,解决信息量问题的阶段之后,必然将逐步走向发展应用,更全面深入地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阶段,这样才能使前期积累的大量内容有效地组织起来,使访问者不但能够找到资料,而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从内容走向服务,也是中国Internet发展的必须。过分强调内容,容易造成Internet发展上的思想桎锢。现在很多人头脑中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将Internet与媒体混为一谈。某些网站虽然也朦朦胧胧地意识到Internet本身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但是“网络是第四媒体”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定义被宣传得过分强烈。其实,网络的概念比第四媒体的概念大得多,从内容走向服务,就是要打破“Internet等同于媒体”的这种观念,体现Internet的本质,充分发挥出Internet的作用。

在国内Internet的发展过程中,不少网站也有服务概念的初期意识,如联众的游戏、搜狐的搜索引擎和目录服务等。网站必须将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层次上,而不是盲目地将投资在内容的重复建设上。国内的ISP、ICP们要将主要精力用于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有效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现实生活带来切实好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它就谈不上建设成功。

从内容走向服务,包含着这些含义:首先是面向目的应用;其次就是细致分工合作;最后,是不断深化提高。服务与简单的内容堆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面向某一个问题,并且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服务的好坏,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程度来衡量,而不以容量的大小来衡量的。这就对站点的选题有了很高的要求,一个服务站点做的好坏,很大程度上首先归功于它的创意。只有找到了与人们生活、工作有关的切入点,一个网站才能做好,做活。举个例子来说,图行天下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图行天下网站(),在ICP中就比较特殊。它的信息服务是通过地图来实现的,而地图和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贴近,这就使得“天下”网的定位很有新意。

为了良好地实现服务,还需要强调分工合作。在这里,我们不提倡搞大而全。这是由国内的Internet发展环境决定的。目前国内的服务类网站还刚刚起步,市场也比较广阔,在这个时期分工合作明显比恶性竞争有利得多。这就像踢足球需要照顾全局,不能跟着球跑四处扎堆。分工合作,可以集中自己的资金进行服务的深层次挖掘,避免遍地开花而不结果。业界内部的纷争,只会导致他人的得利。这个合作,不但应当在网站之间进行,而且也应该在政府、企业和网站之间进行,合作才能使更方面的利益都得到发展。现在IT界掌握着Internet技术,政府掌握着公众信息,企业则掌握着产品货物,合作就能汇聚大家的力量,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相反,如果政府、企业、IT界各搞一套,每套都需要几百上千万元的投入,又都短时间内没有收益,再加上行业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成本将是可怕的,而服务的质量则很难保证。

服务是随着需求的提高不断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永远没有达到终点的一天。电子商务也仅仅是服务的形式之一。由此可见,网站的服务也必须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深化。同样,由于定位的不同,它提供的功能将会具有一定的特色,这也是网站借以吸引受众的法宝。比如“天下”网的寻址功能,其实也是搜索引擎服务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它本身的特色,它将会给面向生活的老百姓提供服务和方便。

随着Internet的发展,面向生活的服务类网站会越来越多,中国的Internet将逐渐完成从内容到服务的转变,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