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

时间:2022-11-29 07:1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管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管理体系

第1篇

随着科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大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取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仅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一项,造成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带来全球温室效应、酸雨、大气层等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生态危机迫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界抗争的力量。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环境问题。我们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只是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向消费者表明产品质量,忽视对环境的危害。仅质量管理是不全面,不可持续发展,它忽略“地球的质量”。于是衍生出另一种技术壁垒“绿色壁垒”。

1972年6月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呼吁人类不要把生态破坏问题留给下一代。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发表了《关于环境与发展宣言》,阐明了人类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做出抉择和行动方案,强调了加强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性和建立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1992年国际IS0成立了“环境特别咨询组织(ISO/SAGE)”,并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207)”,宗旨是:制定和实施一套环境管理标准,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组织的环境质量,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达到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1996年10月1日,ISO组织正式颁布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我国标准化组织,已于1997年5月27日正式批准等同采用ISO14000系列,其编号为GB/T24000—ISO14000。

2、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意义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即绿色质量管理,其特点是:1、产品质量与环境质量相平衡,产品生态价值寓于社会、经济之中。2、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过程始于自然—生产—消费—终于自然。3、生态系统管理贯穿于产品形成过程。4、建立生态系统管理和保证体系。结合ISO14000环境管理实施,推行绿色质量管理,其模式为:1)森林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一体化管理模式。2)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管理模式,按功能森林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林进行分类经营。3)森林多效益综合管理模式,以获取木材为目的转向游憩、放牧、生产木材、保护集水区和野生动植物等综合管理。4)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ISO14000标准有效结合,将ISO14000这一科学管理手段有效实施从而达到环境保护和保证生态质量,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体系与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组织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传统森林经营发展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必然的。现代林业已经融入整个“人类———自然———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成为一种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过程。建立比较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体系,把ISO14000标准管理理念融入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ISO14000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福建福人木业有限公司十分重视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早在1992年,公司就被评为全国环保先进单位和全国绿化先进集体。2004年公司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提高全员环境意识,又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建立健全了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2004年4月19-21日,经中环(北京)联合认证中心4位国家审核员三天的严格现场审核,认为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是有效的,符合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现场审核通过,推荐认证注册。这不仅标志着公司的环境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水平,而且对改善公司对外环保形象,促进公司持续改进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现以福人木业有限公司为实例介绍实施ISO14000工作的具体步骤是:

(1)首先确定管理者代表,组建工作班子,确定1名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贯标科。会同相关的管理人员共同组织开展贯标工作。

(2)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分期分批进行ISO14000系列培训;请具有咨询资质的机构派资深专家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ISO14000标准讲解;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广泛的贯标宣传,提高企业员工对环保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贯标意识,参加环境管理标准培训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相应的证书。

(3)实施环境现状的测试和评价,明确环境因素。

(4)进行企业环境初期评审,评价企业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及环保现状,明确实施ISO14000贯标后所要达到的各项环境经济技术指标;组织进行可行性讨论,把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职责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5)参照ISO14000标准体系,编制环境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环境管理手册明确各部门和领导的主要职责,及开展贯标所提出的环境方针和承诺。相应的组织机构程序文件应包括17个要素22个文件,内容涵盖各部门。

(6)组织各部门对程序文件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讨论,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消除分歧,使环境手册和程序文件更具有可操作性。

(7)由贯标科和相关科室的程序文件编写人员,对初始评审并经修改后的程序文件,结合ISO14000标准,根据国内外的实施经验,进行程序文件的系统性修改,使之既符合GB/T24000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又能切合生产的实际,具备可操作性。

(8)将程序文件下发到各部门学习讨论、使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操作岗位都明确各自岗位的环境职责,明确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9)进行内审员培训,选派各部门主管环保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具有ISO14000内审员培训资质的培训,经培训考核取得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并由最高管理者发给内审员资格委托书。

(10)最高管理者环境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

(11)进行内部环境管理评审(内审),对评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及时发出不合格及观察项的整改通知单,限期组织整改。

(12)有针对性地实施环境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改进,并对改进进行复审。

(13)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由最高管理者组织进行管理评审。

(14)对管理评审中的不合格事项,进一步落实整改,使环境管理体系进入新一轮的运行,并使之保持PDCA循环。

(15)向有关认证审核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申请进行现场审核,并对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和观察项进行即时整改后,由该审核机构在第二次现场审核认证中予以确认,对第二次审核中新发现的次要不合格项和观察项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认证审核机构认可,方可获得通过审核的相关证书。#p#分页标题#e#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资源保护;企业管理

一、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在企业内部,尤其是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将企业的管理与环境管理体系有效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有利于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

第二,在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能有效地提升企业形象。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可以有效地避免环境风险和环境纠纷。这样可以有利于开展清洁生产,同时有利于实施各种节能降耗,另外还有利于减污增效的技术改进和综合利用。

第三,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是防止企业环境污染,是保护区域环境,是实现当地环境目标的需求,也是公司良性和长期发展的需求。

由此可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本文从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并重点讲解了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特征。

二、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

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可以通过下表来体现:

该过程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初始环境评审,环境管理体系的整体策划与设计。只有做好了这三方面的工作,才能合理的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三、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特征

企业在不断致力抓好规范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自我加压主要有以下特点:将环境方针与工作方针相结合,将环境改善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和将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1、将环境方针与工作方针相结合

要想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必须要将环境方针和工作方针相结合,这也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一大特点。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严格科学的管理控制对象,严格制定各种目标和计划书等等;严格控制和管理环境改善、资源保护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效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体系。

另外,企业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控制各单位、各部门重要环境因素,最大限度预防各种污染,企业内部各部门要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来做到更好。

2、将环境改善与资源保护相结合

结合环境改善与资源保护是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水平的另外一大特点。这样企业可以通过改善环境以此来提高能源利用率。然而,目前企业仍然存在很多浪费现象,主要体现在:第一,各种开采工作造成的各种各样的污染现象;第二,运输、存放、转运等不同程度上对周边环境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第三,区域自然生态的改变。为此,企业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结合环境改善工作与资源保护工作,将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和实施企业的总体规划结合起来。

3、将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科学有效的将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结合在一起,非常有利于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工作的实施。举例说明:在企业内部的重大项目建设中,我们要评价各种环境影响因素,比如生态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声环境等等一系列与企业环境有关的环境因素。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重大项目的实施。另外,对于企业管理来讲,要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等等,这样把企业管理和环境管理结合在一块进行管理,既促进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又提高了企业的效益。由此可见,将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结合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特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有效的结合环境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

四、总结

很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较多,因此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要,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加重视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优化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仁志,孙蕾,陈恺立. 在我国实施自愿协议式工业环境管理的可行性探讨[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4) .

[2] 田娟丽, 戴娟, 胡持平, 吴涛, 于平洋. 推行生态工业促进云南经济发展[J]. 环境保护科学, 2008, (04)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馆;绿色化;环境管理体系;构建对策

高校档案馆是负责保管和提供利用本校历史文献、人物档案、资料和科研成果等重要资料的服务性机构,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环境优化型高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我国档案馆建设规模和力度的不断扩大, 低碳节能、绿色环保是一个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的话题。如何更好的建设高校档案馆,如何更好的优化高校档案馆环境质量,就迫切需要从绿色环境管理体系上来进行规范和完善。

1 国内外高校档案馆环境管理现状

以绿色环境管理体系来完善高校档案馆的建设是保障史实、资料、书籍、科研成果安全、可靠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绿色校园的内在要求。国外在绿色环境管理高校档案馆管理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大成果。如美国华盛顿大学与环境保护局缔结合约,推进绿色大学示范性工程建设;英国生态学校规划将环境生态学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从环境信托基金等方面给予学校绿色化经费投入,如“整洁的英国集团”(Tidy Britain Group)将立足于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作为提升环境质量水平的基本目标。加拿大“种子计划”也将绿色校园列入规划,推进整个校园环境的改善。2012年伦敦经济和政治学校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校园的典范。从绿色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来优化高校校园环境,我国的清华大学也将绿色作为校园文化、科研、环境的重要方针,旨在创办世界一流高校的办学环境。如“十景”、“一河”、“一区”等建设工程的实施,从节能、节水、节电、节气以及相应规章制度的建设来推进环境友好型校园景观的构建。同样,在绿色环境管理体系下来构建高校档案馆,需要从档案馆建设全过程,细化选址、布局、绿化设计与建设,能够从建筑风格、档案馆照明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方面来完善档案馆绿色化管理目标,保护好档案,最大化的实现档案保存与档案开发、利用的价值[1]。

2 绿色环境管理体系下高校档案馆设计与建设内容

高校档案馆在贯彻绿色环境管理体系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

2.1 布局上要融入环境管理体系。根据档案馆类别的不同,其建筑空间所具备的功能也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应该具备档案馆、道路系统、停车场、绿化系统,且不同功能区之间应该合理性设置[2]。如在主体建筑功能上有接待大厅、档案编目整理中心、档案保管中心、档案数字化中心、档案馆工作人员工作区域、以及档案馆配套用房等。接待大厅多为主要出入口,要能够与停车场、道路系统进行有效衔接,便于档案的接收、存放、管理等。档案存放区域应该设置过渡间,具备专门的档案运输线路,且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空间布局上要考虑到通风、朝向的优化,保障相应的日照条件。如库房区域北向布置,办公区域南向布置,既有效规避了强光对档案纸张的照射,又能够兼顾办公区域充足的采光条件。

2.2 绿化设计要统合到档案馆建筑环境中。绿色环境管理体系下高校档案馆建设要达到30%以上的绿化率,特别是周围绿植设计,要能够有效吸收甲醛、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如侧柏、臭椿等树种具有较高的抗菌、抑菌效果;同时,在绿植规划上,要突出乡土树种特色,以常绿乔木为主、辅以黄槐、臭椿等落叶乔木,灌木以桂花、黄榕等为主,地被植物以藤类为主,保障周围四季绿意盎然,打破过去单一、陈旧、沉闷的档案馆印象。

2.3 以绿色、环保建筑材料来改善建筑特性。新建档案馆要加强对新型复合材料的运用,特别是复合墙体材料、外墙装饰面、防水砂浆层、多孔砖、柔性防水层、阻燃级聚乙烯板,以及内墙涂料,来改善档案馆室内温湿度变化问题。如在防水砂浆处理上,添加氯丁胶乳,能够充分发挥高分子胶体材料的吸附力和稳定性,提升传统水泥砂浆的防渗性能和抗潮性;多孔砖作为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利用砖体内的孔隙来降低生产能耗,增强隔热效果。据统计,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的档案馆在夏季空调不开启条件下,档案库房温度变化≤2℃,湿度变化也很小,降低了空调、抽湿机的运行成本,体现了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宗旨。

2.4 档案馆防火、防盗、防震、防虫等设计。防范水灾、火灾、虫害等灾害是档案馆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提升档案馆建筑的防火性能,一方面融入现代化自动火灾预警系统、灭火系统,另一方面从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耐火性等方面进行改善。如在档案馆防火分区布局上,同一防火分区建筑墙体耐火极限不得小于3小时,不同分区建筑墙体耐火极限不得小于4小时,库房缓冲区及库房的房门应该选用常开式防火门,库房墙面、顶面采用不燃材料进行装修,密集柜采用不燃性材料制作。在防盗设计上,以24小时电子监控设施来布置监控系统,如对保密区域、库房区域、办公区域进行布防,安装报警器并与保卫处报警电话相连接,能够实现自动报警。在防涝设计上,根据不同地区档案馆建设所在地自然气候特征的差异,格外注重档案库房防涝设计,减少因水浸而诱发档案纸张霉变、字迹褪色等损失。如在建筑顶部、建筑周围设置顺畅的排水管网,减少雨水的滞留时间。在防虫设计上,多采用真空充氮消毒法,能够有效杀灭各类幼虫、虫卵,还能够降低档案库房的湿度,减少因放置药片而带来对室内环境的不良影响。

2.5 绿色照明系统的设计。照明系统是档案馆能源消耗的重点,而构建绿色照明系统,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光污染,还能够改善档案保存环境。通常在高校档案馆照明系统设计上包括三方面:一是对自然采光区域进行自动调节,来弥补因日光不足而带来的影响;二是在不同功能区设置自动调节光照程序,实现分区化照明;三是引入先进照明设备,改善传统灯管照明的不足。如对于书画类文物,因光照敏感性通常不能超过50lux(勒克斯),可以通过自动化控制照明系统,利用红外线探测设备来调节灯光的亮度、减少光能消耗。另外,在档案馆自然采光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反射、折射原理来补充电源照明。如在窗户设计上引入透光性玻璃;在自然采光中消除紫外线辐射。

3 绿色环境管理体系下高校档案馆的构建思路与对策

3.1 选址要符合高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需要。高校档案馆的选址要慎重,要从高校发展规划及拟建地址功能区域划分上,综合多方因素来合理选址。如区位选址要具有代表性,以高校出入口附近为主,保持与校园整体规划相协调,要能够从人文景观、建筑风貌、校园环境一致性上更好地满足校内外师生的需要。同时,选址所占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要满足建筑负荷及承载要求,要远离易燃、易爆区域,地势相对较高,具备完善的排水设施。

3.2 注重档案馆风险防范措施建设。从档案馆可能存在的风险管理上,重点做好防火、防虫、防潮管理。一方面做好档案馆消防器材的管理,定期组织消防演练,并对各类消防器材进行巡查。另一方面注重对档案馆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消除,如夏季高温防火安全检查,夜间防盗、防火检查,安全出口、通道的畅通检查,火灾报警装置的可靠性检查等。对于档案馆虫灾、鼠灾的防范,重点采取防范措施,如对档案实施真空充氮消毒管理,控制档案库房温湿度;在物理灭鼠防范上,选择成本低、易清理的夹具;在化学灭鼠防范上,要做好饵剂管理,并及时清理老鼠腐尸;与此同时,还要做好门、地缝、下水道、地漏等水封措施,彻底防治鼠害。

第4篇

位于上海青浦工业区的海德堡印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德堡青浦工厂)近日成功通过国际认证机构DQS关于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权威认证。这两项认证与海德堡德国总部所获得的认证完全相同,均由德国权威认证机构DQS经过预审、正式审核后颁发,标志着海德堡青浦工厂已完全具备与德国总部相当的质量管理水平,并承诺保护环境,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海德堡青浦工厂ISO 9001和ISO 14001体系认证审核在2013年11月12~14日正式进行,认证机构的三名外部审核员来到青浦工厂对整个厂区的外部要求和内部所有流程的符合性进行了全面评价。审核小组对海德堡青浦工厂的两个管理体系非常满意,证实在总经理麦先勇先生领导下,工厂运行的管理体系是合理有效的,符合ISO 9001和ISO 14001的各项标准。

海德堡青浦工厂对于ISO国际认证的筹备工作始于2012年,在与DQS国际认证机构中国公司的接洽讨论后,确认了对海德堡青浦工厂的相关认证事宜,同时在总经理麦先勇先生亲自领导下,海德堡青浦工厂从管理体系文件的架构分类、实施方案和人员安排等诸多方面全面推进逐步展开。到2013年7月符合标准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已经全面建立,同时为了更好地贯彻和实施ISO 9001和ISO 14001标准,海德堡青浦工厂的文件管理系统也全面到位。2013年8月,国际认证机构DQS就对海德堡青浦工厂进行了认证初审,并确认可以直接进入正式认证审核。青浦工厂经过了3个月实际运行的实践检验,终于在11月成功地通过了认证审核。

ISO9001是ISO9000族标准所包括的一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之一。凡是通过认证的企业,在各项管理系统整合上已达到了国际标准,其范围从原材料采购,生产的有序管理,物流到仓储系统的运行直至产品出厂,为海德堡青浦工厂生产的可持续不断改善提供关键支撑。

ISO 14000系列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针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等重大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依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此标准既包括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性管理,也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起到了有益的保护。

第5篇

认证中心对区政府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了外部审核。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外部审核共有3名审核专家,借调8名内审员参加,审核成员单位16个。从本次审核情况看,各单位高度重视,大部分单位分管负责人能到会接受审核,内审员认真负责,对环境因素及重要环境因素进行了认真识别和评价,收集了适用的法律法规,按照要求对重要环境因素实施了控制和监测测量,确保了区政府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区环境目标、指标和方案得到较好实现。

本次外部审核体系运行情况较好的单位有:区农业局、区安全监管局、区城市规划建设局、夏庄街道办事处、惜福镇街道办事处。

二、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环境因素辨识不够全面,描述不够准确,排序比较凌乱,缺乏条理性。环境因素的描述要具体、准确,既要描述活动/服务,又要将对水、气、声、渣以及能源资源的耗用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精准的描述,以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不能泛泛而论。

(二)对环境因素及与环境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更新不够及时。环境因素辨识是动态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控制,应该较前有所变化,如有消除的、降级的、新增的等,从提供的环境因素清单难以判断体系运行的绩效。

(三)对环境因素、环境重要因素没有重新识别,环境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没有结合年度工作任务重新制定,而只更改一下时间,曝露出部分单位走过场、负责人把关不严的问题。

(四)提供的《环境目标、指标环境管理方案》中目标、指标量化程度不够,管理方案资金预算不明确。

(五)定期进行的环境检查虽有检查记录,但对发现的问题没有跟踪复查的相关证据。

(六)提供的演练资料里,没有对演练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的证据。

三、整改要求

(一)各成员单位要到区推进办领取各单位外审问题清单,根据外审中存在的问题,查找造成问题的原因,采取具体措施,对外审中存在的共性及个性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切实增强体系文件的可操作性,并将整改情况加盖单位公章后于4月5日前报区推进办。

第6篇

Abstract: Safety, environment and health(HSE)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advanced management method which is widely implemented in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HSE system emphasizes the thorough elimination of all kinds of accident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occupational hazards by systematic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thus improves the safety, environment and health performance of the enterprise. The paper mak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for oilfield pipeline construction hot work points and summarizes the major safety risk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CNPC HSE management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roving measures.

关键词:含油气管道;HSE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分析

Key words: pipeline with oil vapor; HSE management system; risk managem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049-01

0引言

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是国际石油石化行业广泛推行的先进管理方法,它强调通过系统化预防管理机制以彻底消除各种事故、环境污染和职业病隐患,从而提高企业的安全、环境与健康业绩。2002年4月19日,广州石化举行HSE管理体系实施新闻会,郑重向社会各界宣布从即日起广州分公司全面实施HSE管理体系。在体系建立时广州分公司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全部要求融入到HSE管理体系中,确保建立一个管理体系,符合多个管理体系要求,有利于在建立和实施时的协调、统一、有序,以提高管理效能。

1体系实施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也是体系实施的首要步骤。要求在进行的所有作业都必须先进行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根据相应程序文件和运行控制文件以及车间的作业指导书制定并落实预防措施后,才能开始作业,实现“三签”而行,即现场作业会签单、作业HSE管理表、各种作业票(清罐、清油、动火等)。通过《HSE作业指南》,HSE管理体系与生产实际操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了管理体系与实际应用的统一。

2HSE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作为HSE管理体系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安全、健康的管理既存在关联性,又具有独特性,其环境绩效在体系整体运行中得到不断的持续改进。环境管理在保护对象、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与安全、健康管理有所不同,在体系建立过程中,充分考虑了ISO14001标准要求,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五个部分的17个要素内容融入到HSE管理体系的10个要素中。

3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是HSE管理体系实施污染预防管理的核心,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一直是传统环境管理的薄弱环节。在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时能按国家、地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在大量的日常工作中并没有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而大量的环境污染事故和扰民事件主要在日常工作中发生。在异常的生产过程(例如,含油气管线施工动火),我们组织动火装置所有作业部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影响评价,对大修的34个重大项目的225个工作步骤进行了识别、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修订、完善了大修的停、修、开的环境管理方案。历次大修都是事故多发期和臭气扰民投诉高峰期,而这次大修从2月20日开始到4月5日结束,历时45天,期间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臭气扰民事件。

4编制环境管理文件

有效的管理体系必须有一套有效的、可操作的文件来规范管理行为。为确保环境管理行为在体系文件中得到规范化、标准化的描述,在HSE管理体系手册中涵盖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的要素,编写了环境保护管理、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文件。

5结束语

建立HSE管理体系只是实现安全。环境与健康一体化的第一步,体系与ISO14001标准的兼容性有待实践进一步验证;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可操作性需在实施过程中验证。在体系建立和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领导承诺和亲自参与是前提,全员参与是关键,危害和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是基础,通过实施HSE管理体系,进行体系审核、管理评审,不断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促进安全、环境与健康绩效同步提高,最终实现企业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构建我国工业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根据指标的选取原则选取一系列初步评价指标,然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初步指标进行二次筛选,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和各指标的计算方法,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一、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我国工业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概念明确,统计和计算方法规范,这样才能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特征,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2、相关性原则

    环境审计的目标就是要提高企业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环境绩效。为了反映企业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行为,所有的评价指标都必须反映企业为改善环境所作的贡献,反映企业的输入和输出对环境的影响。

    3、全面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该全面地反映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4、可比性原则

    不同时期、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其指标值要有可比性,包括横向可比和纵向可比。

    5、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有可靠且连续的数据来源,容易被量化,便于审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这就要求各评价指标要容易理解,度量要简单明了,数据容易采集,最好可以利用企业现有的统计资料。

    二、评价指标的初选

    工业企业环境活动有关的因素很多,如果全部列入指标体系中,不但会影响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也不一定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环境管理业绩,因此应选择必要的核心指标。笔者根据环保部门颁布的《企业环境行为评价技术指南》以及《国家环境友好企业指标解释》,结合我国环境审计的实践情况和国内外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同时充分考虑“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筛选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以此来确保评价指标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初步选取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中有1级指标5个,2级指标38个,详见表1。

    

    三、评价指标的二次筛选

    为了确保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笔者将表1中的38个评价指标制作成调查问卷,分别发放给政府环保部门、企业界和学术界等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进行打分评级。然后收回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和筛选,最终得到24个评价指标,详见表2。

    

    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中我国工业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层次结构和复杂性,笔者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多目标、多方案决策方法,它合理地将定量与定性的决策方法结合起来,按照心理、思维的规律把决策过程数量化和层次化,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二是构造判断矩阵;三是计算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进行层次单排序;四是进行各层次一致性检验;五是层次总排序和总体一致性检验;六是调整检验结果;七是最后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

    确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权重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先前确定的24个环境审计评价指标,设计成这些评价指标两两比较的调查问卷;然后将这些调查问卷发放给环保、审计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收回调查问卷后,根据调查结果,按照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具体步骤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得到各个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权重,详见表3。

    

    五、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确定

    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要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等级变化,而且能够体现差异性以促进企业环境管理的提高,还要考虑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1、分级标准的制定依据

    (1)以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

    对企业进行环境审计的目的之一即要审查企业遵守国家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情况,评价企业的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环境法律体系应是企业环境责任分级标准的法律基础。

    (2)以ISO14001环境管理为标准

    ISO14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适用于评价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评价指南,有利于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环境管理是企业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因此也是制定企业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基础依据。

    (3)以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为依据

    污染物排放情况是企业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和总量达标是企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国家、地方以及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是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基础依据。

    (4)以国内的先进清洁生产水平为依据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企业与环境和谐统一、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清洁生产可以促使企业以最少的环境污染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因此清洁生产也是分级标准的制定依据。

    (5)以已有的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

    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大气、水等各种环境介质中有害物质的允许含量和要求,是确定环境是否被污染的依据,可以为分级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2、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

    根据分级标准的制定依据和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并结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企业环境审计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四个级别:优(86-100)、良(71-85)、中(60-70)、差(<60)。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具体分级标准如表4所示。

    

    由于环境管理指标中环保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和环境管理系统合规性的分级标准难以定量表示,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定性标准来反映这两项指标的分析标准:

    (1)环保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分级标准

    优:企业环保政策法规的综合执行率达到100%,企业新、改、扩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合格率均达到100%,有排污许可证并达到要求。

    良:企业环保政策法规的综合执行率达到90%,企业新、改、扩建项目能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合格率基本上达到100%,有排污许可证,但未达到许可证要求。

    中:企业基本能够执行各项环保政策法规,企业新、改、扩建项目基本能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合格率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100%,有临时许可证,达到临时许可证的要求。

    差:企业多数情况下不能执行各项环保政策法规,企业新、改、扩建项目基本不能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合格率均达不到50%, 未领取许可证,或有临时许可证,但未达到临时许可证的要求。

    (2)环境管理系统合规性的分级标准

    优:依ISO14001建立并运行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审核认证,各项环保规章制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度先进可行,并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良:依ISO14001建立并运行环境管理体系,但未通过审核认证,各项环保规章制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度比较先进,执行情况良好。

    中:计划按照ISO14001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各项环保规章制度能够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但制度的先进性和规范性不强,执行情况一般。

    差:未考虑依ISO14001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企业的各项环保规章制度不完备,并且比较落后,执行不够严格。

    六、结论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两型社会”的内涵与建设要求,笔者初步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两型社会”建设中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组成,以实现“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环境管理、资源节约、污染物排放、污染物治理、环保支出五个方面评价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情况,并在“资源节约”和“污染物治理”指标中设计了全面系统的二级评价指标,突出了“两型社会”建设中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主题。在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设置上,笔者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两型社会”的特点和要求,加重了“资源节约”和“污染物治理”评价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3和0.32),两个指标的权重之和占总权重的一半以上。该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题,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两型社会”建设中我国工业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可以作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我国工业企业履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相关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依据。

第8篇

1.1环境与旅游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一个综合的、广泛的概念,一般理解为特定区域内各种因素的综合及其相互关系。旅游环境(tourismenvironment)是一切使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分为旅游社会环境、旅游生态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旅游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环境。旅游环境的持续健康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本文仅讨论旅游生态环境,主要指山东半岛城市群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基底。

1.2环境管理与旅游环境管理。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management)是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为根本目标,研究政府及有关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一切手段调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保证生产、生活、生态3个目标协同实现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旅游环境管理(tourismenvironmentalmanagement)是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的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发展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ourism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简称TEMS)是指以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和当代环境管理的先进思想为指导,围绕对旅游区域内各种环境因素的管理,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各种管理要素组成的综合的系统,它是旅游区整个管理体系的主体。

区域旅游环境管理体系,是区域旅游综合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区域旅游环境保护方针、目标或政策,而需要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和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旅游环境管理工作,持续改善区域旅游环境质量,促使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进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概况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2.1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是中国最接近日、韩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地区,辖济南、青岛、淄博、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和东营8个城市,总面积7.3万km2,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地面海拔大部分在300米以下,三面环海,岸线曲折,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和洼地,黄河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温度11℃~14℃,年降水量650~850mm;水系发源于中部山地,南北分流,独流入海,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地带性土壤为典型棕色森林土(俗称山东棕壤),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山东半岛城市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较强。山东省2007年推出“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从过去东、中、西横向发展转到侧重北、中、南纵向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处于经济基础雄厚的“一体”,显示出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2旅游业发展现状。

2.2.1旅游资源密集。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全省旅游景区和资源点中,70%以上分布在这里,堪称国内最佳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该区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和长岛等299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占全省总数的87.5%。山岳类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总量占山东省的一半;海滨风光旖旎,港湾海衅连绵,浴场沙细坡缓,岛屿礁石奇美,碧海浩瀚多姿,景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了众多的遗址遗迹,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了履痕、成就和影响;民风民俗资源极其丰富,且富有特色,民间节会数量多。

省会济南,百泉汇集,以“泉城”美誉蜚声海内外;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其海岸风光独具魅力,崂山为道教胜地,古迹众多;烟台的芝罘岛、长岛、养马岛,“人间仙境”蓬莱阁,“海滨花园”威海的刘公岛、成山头,日照山海天风景区是理想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世界风筝都”潍坊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淄博的蒲松龄故居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以古老齐文化著称的齐国都城临淄,已逐步成为韩日游客旅游的新热点;东营黄河三角洲和入海口湿地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入海口湿地为主体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2.2.2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山东半岛城市群的8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文化、历史、地理和区位、经济结构等各具特色,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特色。半岛城市群区域交通便捷,已形成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京沪铁路纵贯南北,胶济铁路横跨东西,使国内外旅游者便于到山东旅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全方位的交通网络为开发半岛城市群的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据统计,2007年半岛城市群8市的国内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2890万人次,占全省的63.41%;旅游总收入为926.75亿元、占全省的71.53%。

2.2.3区域旅游环境问题。

2.2.3.1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山东半岛城市群横跨鲁东丘陵、鲁中山地和鲁北滨海黄河三角洲,发达的经济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给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由于半岛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区内径流季节变化大且流域狭小,水资源利用条件差,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35.36×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扩张;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不足。

2.2.3.2旅游资源自然衰败速度加快。无论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变化,使之受到破坏。山东半岛城市群部分景区旅游游客数量增加迅速,超出了区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加速了自然衰败的进程。

2.2.3.3旅游量众多,旅游区环境受污染严重。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旅游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对半岛地区旅游环境的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旅游垃圾的产生和非有效处理引起了旅游景观破坏,旅游资源价值降低。

2.2.3.4部分旅游景区粗放式开发和管理,自然景观遭破坏。部分旅游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景观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TEMS)的构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系统解决区域旅游环境问题的要求,也是提高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要求。根据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多部门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改进等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框架:

3.1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管理。法规建设和立法管理,是旅游开发及其环境保护的根本依据所在。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首先要确定环境政策,并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便对要管理的所有活动做出判断。环境政策确定所希望的环境表现水平[8]和开展旅游活动后旅游环境的表现状态。它可以有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对有效的环境管理的各种承诺;这就要求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在约束经营者管理行为的同时,也为其确立相应的环境政策树立标杆。

3.2完善的旅游环境评价系统。对旅游区进行旅游环境评价是明确其旅游环境管理现状的一种手段。通过专家组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区域的环境问题、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行为及有关管理活动的综合调查、监测、分析,将结果形成文件并进行信息交流以确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的现状,并以此作为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

3.3健全的组织机构。要确保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还要提供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并确定实施该旅游环境管理体系的明确责任与权限。各工作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并形成相应文件,做好文件管理工作;同时,旅游区要有整套运行控制、应急响应的程序,由各部门负责监管与控制。另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全员培训,共同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人员要进行专门能力培训,如污水处理工、环境审核员、生态旅游导游和文物保护人员等。

3.4合理的旅游环境管理计划。首先组织有关人员对区域旅游环境进行初始环境评审,然后根据评审结果,制定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并根据这一系列决策做出有效的环境规划。旅游环境规划是为达到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严密的工作计划,以及全面的、长远的发展纲要。它是应用各种科技信息,在预测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即初审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所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

3.5监督和反馈。监督和反馈是实现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调控与保障措施,但在理论与实践上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监督是对TEMS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反馈。根据所得出的结果,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以“旅游发展协调程度”为核心的TEMS系统控制优化模型,其基本涵义为:旅游的发展不断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需不断地将这些新的信息和数据库已有的信息进行对比与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加以修正,从而使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能朝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演化。

4.保障措施与对策

4.1健全区域旅游法律体系,旅游环境管理系统运行法制化。完善区域旅游环境立法管理,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TEMS的实质,是旅游资源及其环境得以保护的强有力保证。要针对半岛城市群整个区域特有的旅游环境问题,制定出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法规政策,政府可以出台诸如《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条例》条款,强化半岛城市群TEMS的基础体制,保障半岛城市群TEMS的构建有更完善的法律支撑。

4.2加强区域旅游科学研究,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科学化。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采取综合治理和区域治理技术,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每个旅游区的合理的环境容量值,在一景区接纳量可能超过其合理容量值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疏导,将游客分流至其它未饱和景区,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管理者要充分借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对半岛城市群旅游区进行科学地旅游环境管理。

4.3整合管理组织,区域旅游业发展决策综合化。城市群内部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或相同等级的地域单元之间由于行政区划、经济利益、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等因素存在着多种层次的矛盾;另外,由于城市群是一个多种发展成分,多个地域单元组成的城市—区域综合体,内部的旅游基础设施很难有组织的发挥整体效应,因此,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往往造成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的障碍。整合区域环境管理组织,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旅游要素的聚集和重组,把各市的分散优势,整合为半岛整体的竞争优势。

4.4普及环保知识,全社会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主动化。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组织与管理部门要树立风险意识,采用一切必要的宣传和教育手段,通过学校、报纸、电视、电台等,大力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提高旅游者素质。杜绝破坏、践踏旅游资源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自觉保护旅游景区及区域生态环境。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也不只是当地居民的任务,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有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使他们愿意接受管理和参与管理。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8

[2]何桂梅等.新编旅游环境学(第一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周一星、杨焕彩.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刘光海、刘佳、王蕾,万荣.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

[5]刘成玉.对创新我国环境管理手段的若干思考[J].生态经济,2006,06

[6]张玉军.浅析我国的区域环境管理体制[J].环境保护,2007,09

[7]顾海波.俄罗斯环境管理体制及其改革评析[J].东北亚论坛,2003,04

[8]杨作精.城市或区域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1999/02

第9篇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 会计体系; 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8-0152-02

一、引言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强,企业的环境责任感备受关注。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基于环境的发展模式,成为各国企业发展所遵循的理想模式。绿色发展要求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开展经营活动、拟定投资计划和进行业绩评价等各个环节均要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注重节约和环保,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在绿色发展模式下,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尤为重要,这将有助于降低企业违反环保法规的可能性,将所生产的环保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有效加以区别,也有助于企业按照环境标准做出符合成本效益的选择,并大幅降低企业的生产与运营成本,从而提高竞争优势。

在企业建立、运行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过程中,会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会计在环境管理的决策、计划、控制、评价和信息传递等环节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企业实际运营中,真正应用环境会计的企业很少,原因是一些企业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行会计系统与环境议题存在冲突,会计变革势在必行。随着环境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风险的日益关注,企业越来越需要运用环境会计手段来控制环境成本、计量环境影响、提供决策信息、开展绩效评价和进行环境信息沟通等。因此,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破解目前企业环境会计应用的瓶颈,使环境会计真正为企业所用并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企业环境管理中会计缺失的主要原因

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遍的应用,许多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企业,在其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中,除了报告环保投资、排污等数据外,很少应用环境管理会计工具,缺乏系统核算和报告,并且所反映的环境会计信息内容不全面,缺少对环境负债、环境罚款以及环保收益的货币信息。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缺乏应用环境管理会计的动力

目前,我国对于企业是否运用环境管理会计尚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规范,也没有相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管理会计制度作为指导。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巨额的环境罚款,暴露出我国的环保法规惩罚力度偏弱,同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所支付的成本以及后续的环境投资相比,环境违规成本太低,企业感受不到应用环境管理会计的外在压力。

2.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和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环境管理会计首先必须量化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并将其对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量化指标处理,使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环境方针,降低企业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正是由于缺少对现有环境管理方法和工具的系统性分析,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指标,使得环境管理会计始终停留在理论层面。

3.缺乏环境管理会计人才

环境管理会计系统的建立,要求环境管理会计人员具备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环境管理和环境经济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为企业更好、更有效地提供环境管理会计服务。但是我国目前严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从而制约了环境管理会计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三、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1.有助于企业准确进行成本核算和产品定价

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能够克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单一的弊端,将与环境相关的成本进行单独确认与计量,量化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一方面使企业更清楚地了解产品从生产到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成本,促使企业削减成本,提高业绩,以降低企业的环境风险。另一方面,有效的环境成本信息可以保证产品成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使企业更准确地进行产品定价,有利于提高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2.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考核与评价

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及时了解环境资源的流量以及资源存量的分布,能够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与绩效信息,通过对企业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行为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性意见,帮助企业规避环境风险,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业绩。

3.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环境管制和环境标准更加严格,企业环境成本与风险日益增大。许多国家都提倡企业对外披露环境方面的会计信息,这使得企业在进行境外投资时,面临更多环境方面的问题和要求。基于此,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环境管理导向下的企业环境会计体系构建

环境会计包括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和内部环境审计。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环境财务会计,而环境管理会计和环境审计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对于环境会计所包含的三方面内容缺乏系统研究,对它们之间的协调性研究也很少。但是,这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即服务于企业的环境管理,因此建立基于环境管理导向下的企业环境会计体系框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图1所示:

企业环境管理的目标一般包括:遵循环境法规、协调财务与环境绩效、环境信息沟通。环境管理会计面向企业内部管理提供环境信息,环境财务会计面向企业外部提供相关环境信息,其最终工作成果是环境会计报告。环境管理会计和环境财务会计不是对立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内部环境审计以相对独立的地位,运用观察、访谈、复核和测试等手段,对环境管理会计、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进行审核与评价,以获取客观证据,最终得出审计报告。在环境管理体系框架下,企业环境管理的目标同时也是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和内部环境审计三者的共同目标。

五、结语

在当前国家倡导绿色发展模式的大背景下,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应该自觉履行环境责任,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充分发挥会计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环境会计体系。目前我国企业的环境披露已初见成效,无论从参与披露的企业数量,还是从披露的内容来看,都有向好的趋势,但是在环境绩效信息和负面信息的披露方面尚待改进。因此,企业应建立基于环境管理导向下的环境会计体系,正确认识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和内部环境审计之间的关系,大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绿色形象,以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颉茂华,王珉,刘向伟.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0(1).

[2]干胜道,钟朝宏.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J].会计研究,2004(10).

[3]胡谷乔.议环境管理会计[J].财会通讯,2004(4).

第10篇

关键词:一体化管理体系 有效性 有效性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0 引言

随着企业的顾客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法制意识的增强,企业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管理水平。很多组织都在积极地构建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OHSMS),并尽力获得相应的认证。但三大管理体系在组织中各自为政的现象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因此,近年来,对于一体化管理体系(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s,IMS) 的研究和实践正受到认证机构、咨询机构、各种类型的组织和高等院校越来越多的关注[1]。

一体化管理体系有多种组合方式。如质量管理体系(QMS)和环境管理体系(EMS)的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QMS)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的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QMS)和环境管理体系(E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的一体化、三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一体化等。根据参与一体化的不同管理体系的数目,可以将一体化管理体系分为二元、三元或多元3种类型。最常见的是三元一体化,即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OHSMS)的一体化,简称“QEO一体化管理体系”。

在QEO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中,有效性的评价是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有效性的评价,可以发现QEO一体化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和完善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提供依据。然而,国内外有关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问题的研究仅限于一体化审核(主要是第三方审核)[2-4]。笔者认为研究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是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1 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内涵

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将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OHSMS)进行有机整合所建立的具有公共要素和综合性的方针目标、可全面策划和统一运作的一个全新管理体系。

ISO9000:2005标准对有效性有明确的定义:“完成策划的活动并得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因此,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是组织所建立的QEO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结果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是一种度量,其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本身的有效性,即体系的组成要素,如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是合理的、完善的,且易于操作和评价;组织的日常质量管理活动符合标准、体系程序及相关文件的要求,而且紧密结合组织实际,包括产业规模、产品结构、特点、类型、人员素质和以往的管理经验。

②QEO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即体系运行平稳可靠,并且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过自我改进机制,不断提高其适宜性。体系自身的有效性是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基础,它为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 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系统评价准确可靠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正确引导系统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因此,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 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本身是一个整体,涉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三大领域,因此,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从整体要求出发来设计指标体系,注重指标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来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全面反映体系的有效性,不能遗漏任何重要的指标信息,同时各类指标的口径、计算方法必须协调一致,从而做到全面地、系统地、本质地评价QEO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2 独立性原则 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的指标之间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各项指标在逻辑上应是并列关系,而非互相重叠。

2.3 可行性原则 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指标体系内容全面、精炼,指标实用、便于衡量。

2.4 动态性原则 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是一直不停地运转的,对其有效性的评价应该也是实时、动态的,所以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应具有动态性观念,有发现变化并改进的方法和机制,为以后的研究留下空间。应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以得到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3 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内涵出发,依据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本文构建的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

3.1 体系策划 体系策划主要评价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本身的有效性,主要评价管理职责、资源管理、目标实现、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这几个方面的有效性。

3.2 体系运行 体系运行主要考察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如何运行的,运行的具体措施是否有效。主要涉及对文件和记录的控制,交流与沟通,绩效监视与测量,持续改进等方面工作有效性的评价。

3.3 体系运行效果 体系运行效果主要考察QEO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从相关方满意度、财务和市场结果、质量指标、环境指标、职业健康与安全指标等方面评价有效性。

4 结论

建立和运行QEO一体化管理体系, 可以使企业文件数量减少、认证过程简化、管理成本降低、避免多系统独立运行带来的管理问题。QEO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不是保险箱,不能保证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问题,有效运行的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在问题出现后,能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取措施使问题不再发生,因此应对它的有效性进行系统的、定期的评价。通过对QEO一体化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性评价可以发现QEO一体化管理体系本身及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不完善或不适应环境变化的情况,然后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从而真正发挥QEO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效用,如优化企业管理工作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顾客、员工和社会满意度,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升企业形象等。

参考文献:

[1]谷来丰约翰・夏普.一体化管理体系与一体化审核的发展趋势[J].中国质量认证,2001(1):9.

[2]Winder C.Integrating OHSenvironmentaland quality man-agement standards[J].Quality Assurance,2000(8):105.

[3]邓镇非.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审核范围[J].中国质量认证,2001(7):31.

[4]嵇莉莉吴韫王亚超.整合型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审核[J].质量春秋,2002(12):30.

第11篇

传统经营环境下,基于投资―生产―销售―赚取利润的单向循环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经济责任认识,企业的职责是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同时为股东创造最大利润。随着企业的经营受企业利益相关者多元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的职责也就从原来的单一经济责任(对股东负责)转向承担起相应的多元社会责任。这一转变已经开始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日常管理中,如右侧表格所示。

单纯的市场竞争阶段

在此阶段,企业经营目的主要是对股东负责,以为股东赚取最大利润为主要目标。对外主要是关心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直接需求,管理的重心主要是围绕产品进行,适应价廉物美的市场竞争的要求。企业主要考虑如何改进产品的质量,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增强客户信心来扩大市场份额。在管理成果上,形成的质量管理体系,集中表现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取得ISO9001认证证书成为企业赢得客户和消费者信任的基本条件。这一阶段,公司处于股东中心阶段,是名副其实的“股东”公司。

环境竞争阶段

在这一阶段,环境因素开始影响到市场竞争。一方面在环保法律上规定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不准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努力创新技术,节约资源、能源,降低消耗,开发出更加环保的产品,提高保护环境的能力,树立企业环保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外除了关心顾客的需求外,还要顾及环境的要求。在管理上,除了保持产品的质量要求外,还必须在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顾客的消费过程中考虑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要求。在管理要求上,在质量管理体系上,同时还要形成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如ISO14000。企业获取ISO14000证书,就能获得客户及消费者更多认可。并能有效避免环境违法风险及环境投诉经历。

全面责任竞争阶段

这一阶段不仅要求企业要关心员工的利益和发展,而且要求企业象当初关心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环境一样,建立起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与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一样,能向社会出示一个可信赖的证书,如SA8000等。

而且在这一阶段,责任消费者和责任投资者及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现了带有一定价值取向消费团体和投资者。环境则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通过ISO14000建立起国际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企业所在地的周边环境负责,而且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地的环境担负责任。如欧盟新近生效的环保指令,对家电产品消费后的回收责任。不仅仅是通过建立起的环境体系达到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而且更加自觉地向更高的环境标准努力。如北京对机动车的排放标准提高到欧州标准,尽管国家法律没有要求你一定要达到,但是北京地区的利益相关者市民、政府和环保组织却对汽车的生产者提出了比国家法律更高的环保要求。

事实上,这一阶段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市场需求上,出现了带有社会价值取向的责任消费者,并且通过NGO的形式在社会上形成一股影响市场竞争的巨大力量。在企业投资来源上,也同时出现了带有价值取向的投资者。在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又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以说,这一阶段社会对企业提出了全面责任要求,不但要对股东、顾客和环境负责,而且对有价值取向的消费者和投资者负责,对员工、社区,供应商负责。企业进入了对利益相关者全面负责的阶段。市场竞争能力取决于对利益相关者的平衡能力。企业实际上已进入利益相关者公司阶段。

初步显现的责任竞争规则体系

全面责任竞争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全球责任竞争规则体系的初步形成。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的许多要求和内容早己存在于商业经营过程和社会环境中,只是在不同的竞争阶段,竞争的内容和标准不一样。人类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如尊重人权、爱护环境等等,早原来只是一些公约、宣言如《人权宣言》《RIO环境宣言》等,开始转化为公司的一些基本职责如《跨国公司及其商业企业关于人权的基准职责》,及融入到公司的基本管理体系,如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并且根据有关的标准在公司之间形成比较,如全球报告倡议等。

(OECD)2000年统计,全球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公约、原则、守则、标准等达246个。它们绝大多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初步形成了社会责任规则体系。这里面包括跨国公司生产守则(118个)和工业和贸易协会以及多边机构制定(142个)。从行业、利益相关者等方面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生直接影响。如其中涉及纺织和成衣业(CCC、WRAPP等37个涉及)、玩具业(CITI等),零售业(欧洲外贸协会的BSCI采购规则)、体育用品,化工皮革、海洋渔业等,涉及利益相关者如道德贸易基本守则(ETl)、公平劳工协会(FLA)、环保标签等。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守则和标准可按如下分类区别。

按它们的侧重点或目的(即它们是侧重于过程还是侧重于绩效)

按它们发展的方式(即是单边发展,双边发展还是多边发展)

按它们的范围(即它们是否涉及人权、劳动和环境)

按它们的中心利益相关者(即它们的中心是在雇员、投资者、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上,还是在多方利益相关者工具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余云霞博士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守则分为内部、行业、外部和多边生产守则四类,我们结合以上分类方法,根据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类型(见《WTO经济导刊》上期文章《蓬勃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守则、标准及工具等分为四类:

(四)企业行为守则

这一类主要是指跨国公司自己制定的行为守则。它主要在企业内部或其供应链中执行。如壳牌公司《壳牌公司的经营原则》、巴斯夫公司的《价值观与原则》。

第12篇

一、绿色制造的涵义与模式

(一)绿色制造的涵义绿色制造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节约资源和能源,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达到优化。

(二)绿色制造模式与传统制造模式的区别绿色制造模式与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企业的振兴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其与传统制造模式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绿色制造是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而言,是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运输、销售、消费、回收等各子系统的综合集成。它要求各个子系统主体都必须遵循“与环境相容”的原则,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二是绿色制造不仅要求各个系统与环境相容,而且还致力于包括制造模式、制造工艺、制造资源、制造组织等各方面的创新。只有利用新技术、新资源才能实现与环境相容,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与优化。三是绿色制造是以提高包括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整体效益两者并存的综合效益为目标,是以人为主体、综合计算机技术在内的各种先进技术及现代系统管理技术的制造模式,绿色制造强调人、技术、管理三者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有效集成。四是绿色制造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公共物品,相对于传统制造模式,绿色制造需投人更多的人、财、物才能实现废物的最小化,其企业自身成本和收益往往与社会成本、社会收益不一致,部分收益外部化。因此,如果不能从整个社会收益和长远利益考虑,而仅仅从企业和个人收益和短期利益考虑,其实施动机不足,绿色制造模式难以顺利实施。从这种角度看,绿色制造模式与公共物品具有很大相似性。

二、绿色制造下环境会计的新分支――环境管理会计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在管理会计指南40号中指出,环境会计是“对环境成本进行辨认、计量和分配,将环境成本融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并在以后将有关信息传递给公司的利益关系人的过程”。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通过设计和实施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管理对环境业绩和经济业绩进行的管理”。联合国在2002年的报告中广义地将其定义为“为满足组织内部进行传统和环境决策的需要,而对实物流信息、环境成本信息和其他货币信息进行的确认、收集、估计,编制和利用内部报告”。尽管提法不尽相同,但环境管理会计要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面向未来的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则是共同的。尽管环境管理会计属于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但其实施有助于企业环境管理手段的应用,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因此,许多国家政府应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以鼓励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最大程度地发挥环境管理会计的作用。

(二)环境管理会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一是对企业自身的作用。环境管理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内涵上具有相似之处,只是环境管理会计更强调适应组织经济目标的转变,为环境管理服务。但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环境管理会计却可以将结果转化为可计量、可理解的指标,并进行报告,从而使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可行的环境方针,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相关决策,实现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统一,最终为实现企业经营可持续。二是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作用。环境管理会计不单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还是国际化的会计,环境保护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作为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可以通过环境管理会计提升产品的环保质素,以满足国内外不同环保条款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环境管理会计发现外国在贸易合作中对我国环境的破坏,以保护环境。三是对环境管理的作用。虽然环境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系统的一部分,并主要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但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是基于环境管理需求的,因此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其作用会从企业内部管理延伸到外部,在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改善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耗用程度、减少污染、加大废弃物处理力度。四是对环境管理系统的作用。环境管理系统是帮助组织系统地识别其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及影响,制定明确的符合性目标,持续改进业绩,并实施全过程管理的一套正式的程序和方针。环境管理会计通过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控制手段,保证了环境管理系统的实施,成为服务于公司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环境管理会计与绿色制造的关联研究

(一)深化环境管理会计改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环境管理会计构建的思路应以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共同发展为出发点,分析如何在保证企业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保证循环经济的“两低一高”,实现经济的发展。二是环境管理会计分析的范围不应只局限于行业内的竞争,而应有跨越行业的眼光看待。企业的竞争对手不仅包括本产业的其他企业,还包括提供代产品和服务的其他产业中的企业。同时,企业在生产中的副产品和废物的回收处理后,可以作为其他行业中的资源进行重新利用,获取经济效益。三是环境管理会计分析要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问题。行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创造价值的方式及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会发生变化的,特别是国家大力推广发展循环经济后,国家对某些产业进行资助或抑制其发展,甚至对某个产业实行完全禁止。

(二)运用环境管理会计方法,明确环境管理与绿色制造的关系一是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可以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所确定的主要环境因素,分析其对环境的可能影响,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而将环境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分析中,考虑企业投资活动对环境是否产生有利影响。二是对于建设项目,企业必须对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并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企业的建设项目需要提交环境影响评价和经济可行性报告,同时对环境损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反映。三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要使企业环境行为得到控制,必须有一定的考核制度,要求通过内部审核或外部审核进行检查,以发现偏离目标的行为并及时纠正,这需要通过建立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来保障其实现。由此可见,通过企业环境管理会计的方法可以测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经济资源,同时又最低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

(三)建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服务环境管理与绿色制造一是明确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实施动因,配合国家政府创建环保城市的活动,企业积极参与,同时考虑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可以改进企业的环境业绩,激励员工的参与热情等。二是确保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为实施环境管理会计体系,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对体系的建立、实施和维护负最终责任。可参考咨询公司、顾问的建议,其他有成功经验企业的策略,结合企业自身利益情况,制定环境方针,建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且通过培训、宣传和个人绩效挂钩等方式,让员工了解企业的环境管理会计体系,为了确保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实施,企业应定期编制报告,对查证结果进行评审并进行改进。三是核算环境管理体系的成本与效益。企业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成本包括:员工培训费用、宣传费用、采取改进行为费用、聘请认证人员费用等;企业获得的收益主要有:资源的节约、政府的奖励、企业形象的提升、知名度的上升、员工意识的提高、对员工健康损害的减少、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等。四是改善现行的成本会计控制系统,分析获取有关环境会计的资料。企业的内部报告中应对财务会计信息做一定的加工和分析,以满足环境管理和控制的需要,且通过环境成本会计的计算与分析,为各种企业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这需要各部门的配合。五是建立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推动环境管理体系的完善发展。环境业绩应融入企业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中,环境业绩的好坏应成为影响员工报酬一个构成因素。在业绩评价方面,企业如果能对不同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其环境目标,并对其进行评价,以该目标实施情况来调整企业员工的报酬计算体系,则可以促进环境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协调发展,体现企业经营理念和环境政策中所包含的全员参与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