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

时间:2022-11-29 07:13:54

环境管理体系

第1篇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当前,环境监测机构初步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国家各项计量认证。但部分监测机构往往对如何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比较忽视,将工作重心放在完成监测业务工作的层面上。这样既失去了自我提升和监督的机会,同时又将大量的人、财、物浪费掉。内部管理评审及审核缺乏对日常监测工作的管理和有效监督,仅仅是满足文件的归档和文字的记录。将应付外部的监督检查和评审工作,作为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将体系运行视为是少数人的文案工作。1.2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监测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一直以来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是:没有充足的经费、人手少、有较大的工作量。快速增长的业务量和业务范围,造成了QA/QC工作边缘化,监测人员只能对日常的监测工作作出保障。因为以往质量管理的局限性,仅仅是对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比较重视,而对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对环境监测水平进行全面的提升,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得到提高

2.1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和健全作为一项科学、周密和严谨的系统工程,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每一个环节,都贯穿着环境质量管理工作,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为环境监测人员开展工作提供准则和依据。首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是使工作人员质量管理的意识提升。通过提高管理意识,使工作人员在环境监测和管理的日程中纳入质量管理工作。对环境监测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规范,使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采用内部评审、管理评审和质量监督的方式进行评估。其次,鼓励全员参与,由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协作完成采样、布点、监测设计等各个监测环节,提高全体人员的参与意识,对管理机制进行自我完善,实现质量管理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做出保障。2.2对日常质量控制工作进行加强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质量控制工作。环境监测分析工作的有效措施是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首先应对室外采样的质量作出保障,采样人员应对采样规范熟练掌握,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采样工作,保证采集到的样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3对监测人才进行培养,使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当前,环境监测对象开始变得更加复杂,而现代化的环境监测技术,要求监测人员必须具备精湛的业务水平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是监测能力建设。一方面为了搞好全员培训,应采取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的多种方式,全面提升监测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水平,使环境监测质量工作更好的开展起来。另一个方面,将各类环境监测设备和物资不断进行增加,通过对资金投入的加大,将专项能力建设不断进行加强,并使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得到保障,以更好适应未来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需求。

3结语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环境,它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使环境监测水平得到提升,意义非常重大。提高认识,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并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中。通过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它的有效运行做出保障。为整体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提供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使政府能做出科学决策。

作者:赖群峰 单位:江西省兴国县环保局环境检测站

第2篇

1 领导层的决策与准备

1.1 最高管理者的承诺

尽管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好与坏,已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投资环境保护不仅是投人,而且会给企业带来市场机遇和成本优化,但是环境保护毕竟是需要投入一定资源的活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保持,需要企业最高管理者的坚定承诺,企业的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为最高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各方面工作。最高管理者应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负责体系的建立、实施和维护体系,负责协调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各部门间的关系,向最高管理者汇报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提出改进建立。最高管理者应授权环境管理者代表,组建一个精干的工作班子,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1.2 策划和设计本企业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领导层和成立的体系建设工作班子,根据体系标准的要求,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策划和设计本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在着手建立体系前,充分有效地策划和设计活动,对于建立一个适用、有效地、可操作且符合标准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其目的在于对标准要求的要素,全部予以明确化和具体化。

2 管理文件的执行

2.1 员工主动执行

建立一整套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最终目的是让管理文件有效执行。从领导层和员工层都能很好地执行管理制度,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结合本岗位的职责认真履行环保管理制度,这需要广大员工的共同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执行管理制度的

要求。

2.2 建立考核办法强制执行

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有较好的主动执行力,因此建立适用的环境保护考核办法也是必要。通过考核督促员工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检查考核的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和不符合项要建立记录,并且落实整改措施,对整改晴况进行跟踪验证,确保管理文件的执行到位。

3 环境管理体系在输煤系统的运行

3.1 除尘系统的设计

当运煤系统为双路皮带(一路备用)时,每路皮带宜单独设计一套除尘系统;当两路皮带合用一套除尘系统时,其风量按一路皮带运行所需风量附加15%~20%的裕度计算,此时吸风管应装设切换阀门。对于多层转运站,在条件允许时,各层同时工作的吸风点宜合设一个除尘系统,其除尘风量应按其全部吸风点同时工作计算。煤仓(斗)及圆筒仓宜设置独立的除尘系统,当设置集中式除尘系统时,除尘器应配置两台风机,一台运行,一台备用;当煤仓(斗)及圆筒仓在不配煤时,除尘系统设计中应定期对煤仓(斗)进行通风。除尘器收集的煤尘(或煤泥),应设有回收设施,干式除尘器的卸灰设施应有防止二次扬尘的措施。

除尘系统各并联管段间的压力损失差值不宜大于10%,当通过调整管径无法达到上述数值时,应装设调节阀门;选择除尘风机时,其风机压头应比除尘系统阻力损失计算值附加15~20%的裕度。吸尘罩位置及罩面风速要求:①吸尘罩的外边缘到落煤管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皮带宽度。②导料槽出口到吸尘罩外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皮带宽度的1.5倍。③同一条皮带有两个落煤点时,在导料槽上可装设两个吸尘罩;有条件时皮带机头、尾部宜设吸尘点。④罩面风速可根据煤尘粒度的分布控制在0.5~2.0m/s。防尘系统风管设置要求:①应采用圆形钢制风管,其接口和焊缝应严密。②风管宜垂直或倾斜敷设,倾斜敷设时水平面夹角应大于45°;小坡度或水平敷设的管段应尽量缩短,并应采取防止积尘的措施。③支管宜从主管的上面或侧面连接,三通管的夹角宜采用15°~45°。④除尘系统上的风管应设置必要的测试孔,其位置和数量应符合检测要求;除尘器吸入口前的吸尘风管不宜暗装;在异形管件附近应设置密封清扫口。

3.2 除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总结

除尘系统设计落后输煤系统设计,造成除尘设备选择面窄、设备布置难等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是输煤系统设计完成后才委托进行除尘系统设计,造成除尘设备选择面窄、布置空间狭小、排灰管道长等问题。建议除尘系统设计应与输煤系统设计同时进行,这样既解决了除尘设备选型、布置难的问题,同时又减少了管材的消耗,降低了施工难度,有利于除尘系统的合理化设计。导料槽短、粉尘四处扩散。首先将导料槽与吸尘罩的接口连续焊接在一起,并顺着煤流方向加长导料槽至皮带宽度的1.5倍,同时,导料槽起端作密闭处理,末端均悬挂双层橡皮挡帘,这样既解决了除尘系统漏风的问题,又避免了粉尘的扩散,有利于除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除尘效果大大提高。

3.3 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如细水喷雾除尘器、超声雾化除尘器等在输煤系统(特别是破碎机、振动筛产尘点)除尘系统中的应用;细水喷雾除尘器、超声雾化除尘器具有投资低、系统能耗低、运营成本低、占地空间小、不影响设备检修、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总之,在除尘系统设计时,设计人员应熟练掌握规范规程、充分搞清输煤系统的性质、以技术安全为原则,兼顾工程的经济性的前提下对每个技术难点进行多方案比较、论证,才能对输煤系统除尘工艺及设备进行合理选型、设计。另外,设计人员应与时俱进、主动接收和学习新技术、结合实际工程大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环境管理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

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国政府的环境管理强调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行预防性的综合环境管理手段,对企业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因素,如何实施与环境有关的企业管理等问题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环境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个新领域,管理者在决策中应考虑环境的影响,主要应用于成本分析、投资评价和业绩评价。环境管理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内涵上具有相似之处,但环境管理会计更强调适应组织经济目标的转变,为环境管理服务,是在环境问题严重,环境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的情况下,由管理会计与环境管理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企业环境管理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获得的信息的质量,然而现有的管理会计系统并未充分辨别环境成本,也尚未全面考虑企业管理决策的环境影响,而环境管理会计则通过对现有管理会计系统进行改进和拓展,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相关决策,从而实现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统一。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作用及实施

环境管理会计的实质是传统信息管理和控制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环境管理的许多重要手段,如全面质量管理、环境评审、环境业绩评价等都在一定程度依赖环境管理会计的信息,以分析环境行为的财务影响和环境影响,并据此进行环境管理,确保企业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环境管理会计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环境管理系统的实施需要耗费一定的代价,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有助于企业认识其所发生的环境成本,以及推行环境管理系统的效益,保障环境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实施;其次,环境管理会计可以将结果转化为可计量、可理解的指标,并进行报告,从而使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可行的环境方针;再次,企业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时,离不开环境会计手段提供环境成本和效益的信息,以便制定出既符合法规又能降低成本的环境目标;最后,在实施和运行中,环境管理会计又能发挥控制的作用,对环境管理系统的状况进行检测,指出偏离目标的差异,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综上所述,环境管理会计是会计的方法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只有将环境管理会计融入企业综合管理体系,才能将不同的信息用于建立目标,计划、实施和沟通等环境管理活动中,而旨在取得某些实质性进展的综合环境管理活动也必须依赖环境管理会计。值得注意的是,环境管理会计的有效实施,必须得到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并且要和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发展状况相联系,同时也需要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企业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不必一步到位,在企业刚开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阶段,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符合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这时候决策取舍的主要标准是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而当企业进入利用环境决策争取竞争优势的时候,企业开始在日常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以期对企业经营效率进行改进,提高全面竞争力,此时可以在一些重点部门率先利用环境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决策;当环境管理体系融入企业管理各个领域的时候,则可以在决策中全面采用环境管理会计方法,从而实现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综合统一。

二、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的运用

在我国,不论是当前的环境管理制度,还是企业自愿实施的环境管理体系,都存在着与环境管理会计的联系,主要表现有: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可以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所确定的主要环境因素,分析其对环境的可能影响,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从而把环境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分析中,使企业投资活动对环境产生有利影响;对于建设项目,企业必须对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并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即环保投资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投资项目之一,企业的建设项目需要提交环境影响评价和经济可行性报告,同时对环境损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反映;另外,要使企业环境行为得到控制,必须有一定的考核制度。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要求通过内部审核或外部审核进行检查,以发现偏离目标的行为并及时纠正,这需要通过建立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来保障其实现。结合我国企业目前的环境管理状况,笔者认为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方法服务于环境管理,建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应在对企业进行外部环境及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明确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实施动因。配合国家政府的创建环保城市的活动,企业积极参与,同时考虑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可以改进企业的环境业绩,激励员工的参与等。如果企业已有较好的管理模式并已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将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运行创造良好的基础,会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建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

2.确保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为了实施环境管理会计体系,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对体系的建立、实施和维护负最终责任。可参考咨询公司、顾问的建议,其他有成功经验企业的策略,结合企业自身利益情况,制定环境方针,建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并且通过培训、宣传和个人绩效挂钩等方式,让员工了解企业的环境管理会计体系,为了确保环境管理会计体系的实施,企业应定期编制报告,对查证结果进行评审并进行改进。

3.核算环境管理体系的成本与效益。企业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成本包括员工培训费用、宣传费用、采取改进行为费用、聘请认证人员费用等;企业获得的收益主要有资源的节约、政府的奖励、企业形象的提升、知名度的上升、员工意识的提高、对员工健康损害的减少、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等方面。充分考虑环境管理体系的成本与效益,将有利于促进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决策优化和目标实现。

4.改善现行的成本会计控制系统,分析获取有关环境会计的资料。通常企业现行的会计系统是根据财务会计的要求设立的,无法直接满足对企业进行管理的需要,所以在企业的内部报告中应对财务会计信息做一定的加工和分析,以满足环境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并且通过环境成本会计的计算与分析,为各种企业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这需要技术、环境管理、会计、最高管理当局等多个部门的配合。

5.建立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推动环境管理体系的完善发展。环境业绩应融入企业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中,环境业绩的好坏应成为影响员工报酬一个构成因素。在业绩评价方面,企业如果能对不同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其环境目标,并对环境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以该目标实施情况来调整企业员工的报酬计算体系,则可以促进环境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协调发展,体现企业经营理念和环境政策中所包含的全员参与的思想。

总之,在我国环境保护已成为基本国策,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了影响,同时企业也实施了一定的改进环境行为的措施,不少企业也在努力地将环境管理行为系统化。环境管理会计通过对环境成本的加工处理,可以为不同的决策提供相关信息,并通过将环境业绩融入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保证环境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孟凡利编著:《环境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经济科学》, 1998年第6期.

[3]郭晓梅:《可持续发展形式下管理会计的创新》.《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第4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建设

在环境监测工作当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着环境监测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以及准确性,是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保障。随着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日益提升及政府和人民对环境保护的愈加重视,环境监测的范围和领域正不断扩大,这无疑给环境监测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若想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就必须要先建设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以下笔者就结合实际来简单谈一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

一、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科技的全面发展时期,尤其是传统工业的发展更是异常迅速,这在提升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为了尽快发展经济,而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自然环境,这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其后,虽然政府和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国家更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依然非常严峻,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是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而若想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不行的。只有在一个科学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约束下,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以保障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客观性。

二、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和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都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不够重视,认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因此往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忽略了这一内容。其次,部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有所偏差,没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以科学的手段来进行管理,反而对环境监测工作施加不正当的干预,例如在审核环境监测数据之时私自修改或删减数据,这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降低了环境监测数据的权威性与公信度。

2、管理人员素质不足

就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有很多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中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都并没有达到国家所规定的从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相关标准要求,其不是专业知识或业务能力不够,就是缺乏管理经验。这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失误,从而造成环境监测质量下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由于大部分相关部门和机构都更加重视环境监测方面的人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才,没有对其开展有效的培训,也不怎么积极招聘相关人才;二是由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自身也没有积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

3、控制手段不足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正在不断进步,然而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却没有相应提高,反而严重滞后,已逐渐难以适应当前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要求。再者,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也明显不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工作效率。

三、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所颁布的,其已历时多年,早已无法适应当今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需求,当前必须要尽快修订新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从实际出发,结合环境监测的工作内容,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以对环境监测工作形成有效的约束力。新的法律法规当中应当要明确环境监测的领域范围、环境监测机构的资质、环境监测人员的从业资格及环境监测设备的要求等等,这样才能够促进环境监测的规范化发展。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每个管理人员的知识基础、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及管理经验等各不相同,因此其管理效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应当要尽量选择那些知识基础好、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及管理经验多的人员来负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并定期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开展培训,不断加强其工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能够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另外,还应当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定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本人的工资相挂钩,做到公正公平、赏罚分明,从而促进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3、规范技术体系

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要加大对科技的研究力度,不断研发新的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环境监测工作当中;其次,要加快制订科学的标准与技术规范,切实保证环境监测工作有据可依;再者,要制订完善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准入制度和技术审核制度,避免出现管理上的漏洞;最后,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而进行一定的改进,使其能够适应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就必须要尽快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尚存在着许多问题,未来还需在实践当中不断摸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01:1-4.

[2]李羲.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科技与创新,2015,02:38-39.

第5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保护;立法机制;革新机制

绿色发展思想下的关键在于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离不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助推作用。就当前的发展情况而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此种情况必须予以遏制。为此,尽快完善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有效提升环境监测管理的相关工作水平,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确保环境质量日渐好转。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1.1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对环境保护工作而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基础且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确保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预期成果的关键。环境监测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各种环境指标进行监测,进而获取对应的监测数据,用以指导相关工作。但是,由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中存在一些误差因素,导致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并不足以支撑全部的环境保护工作。因此,通过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升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使其可以对环境保护工作形成全面支撑,进而取得重大成果。

1.2增强环境监测能力

在社会不断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暴露出的环境问题的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仅如此,随着生活、生产节奏的改变,环境问题开始表现出连续性、综合性、追踪性的变化趋势,这也就要求环境监测工作应当从原本的周期性工作转变为连续性、综合性的监测。不仅如此,由于各种监测技术不断更新,监测设备不断优化升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相关部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但是,部分部门单位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新技术、新设备,导致环境监测工作还停留在低层次的阶段,不符合社会发展。因此,通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增强这些部门单位的环境监测能力。

1.3促进经济发展关注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并非只是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其是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责任。但是,大多数人环保意识低下,尤其是部分污染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对环境恶意破坏,致使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因此,建设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力度,可以引起相关企业和人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法律约束不到位

法律约束不到位是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虽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条文可以对环境监测工作起到一定的约束规范作用。但是,从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情况看,这些法律条文的约束力远远不够。从这些法律条文的实质内容上看,其主要是针对环境监测单位的职责、标准等进行了宏观层面的规定,并未从细小的地方做出详细阐述。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法律条文并不具备太大的操作性,难以对环境监测工作形成指导。不仅如此,在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条款中,甚至存在和国家规定相抵触的问题,这就导致环境监测工作难以展开。

2.2管理体制运转不畅

从环境监测工作的等级分类看,其主要是分为国家、省、市和县这四个级别,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环境监测单位的等级不同,在整体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和拥有的职责也都不同。就国家环保部门而言,其核心工作就是规划整体的环境监测保护工作方案,并对各省市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巡查。而市和县这两个级别的环保部门主要是落实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计划,接受省级环保部门的管理和领导。在这一整个环境监测工作体制当中,各级层职权的界定并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在市、县这两个层面,甚至存在一定的工作冲突。这一问题不仅增加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难度,还产生了大量的内耗,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落实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除此之外,由于国家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经费投入偏低,地方财政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不够,导致开展相关工作存在一定阻碍,致使管理体制运转不畅。

2.3工作队伍专业素质偏低

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尤其是部分工作环节,更是需要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高级专业知识。但是,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环境监测工作队伍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具有高学历人才的占比很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为47.5%,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比不到10%。这一比例如果只考察县级单位,还会进一步下降。由此不难看出,高水平工作人员的缺少,是制约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3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策略

3.1完善立法,加强法律约束

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而言,需要通过完善立法的手段,加强法律约束,才能促进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并发挥作用。首先,对环境监测工作在法律上进行明确的定位,尤其是对各级层环保部门的职权范围予以明确,以便相关工作能够切实展开。其次,需要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行为规范进行明确的阐述,尤其是某些关键环节的工作的操作流程,遵守标准等必须予以明确规范。最后,加强法律的监督。环境监测工作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其和法律本身的目的是一样的。因此,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地说,应该法律规定中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行为、过程、结果、效用和影响等方面的评估工作进行详细的规定,以此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得到落实。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必须加强对其可行性和可操行性的考虑。只有切实可行和便于操作的法律法规,才能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发挥出切实作用。

3.2革新环境监测体制

基于当前体制运转不畅的问题,必须对其重视起来,通过合理的手段对环境监测体制进行革新,才能有效地改善当前的环境监测工作现状。首先,建立垂直均布的环境监测工作体系,以国家环保部门牵头,以此布置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工作,形成垂直的工作体系。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消除职权不清的问题,明确各级层环保部门的职权。其次,构建灵活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是导致环境监测体制运转不畅的一大原因,因此,应当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构建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及时迅速。比如,可以细化各级层环保部门的管理职责,优化管理机制,将过去的统一管理革新联动管理,扩大环境监测司职权,赋予其一定的行政职能,加强相关工作的落实。最后,搭建第三方管理平台。引入第三方机制,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透明化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提升其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组织公益机构和民间人士组成第三方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对各级层环境监测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确保相关工作顺畅运行。

3.3构建高专业素质的工作队伍

基于当前高专业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必须构建一支具备高专业素质的工作队伍,才能促进环境监测工作进步。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对工作人员展开专业培训,和当地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对工作人员展开专业培训,以提升现有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其次,基于和当地高校的合作机制,直接从高校引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并对其着重培养,使其成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后备力量。最后,建立淘汰机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素质考核,逐步淘汰素质水平低的人员,补充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升工作队伍整体水平。

4结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存在的问题却对其形成了不小的阻碍。基于此,应该完善立法、革新机制以及构建高素质工作队伍,切实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以促进相关工作。

作者:张琪惠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池怡,潘见阳,徐伟.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策略研究[J].绿色科技,2015,(7).

[2]卫新亚.关于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3,(11).

第6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当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认识程度

很长一段时间,不管是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还是相关的环境监测机构,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视方面,都是严重不足的,大部门时候将这项工作看成是可做可不做的,这样,在具体的工作事件上,根本就没有安排这方面的工作。第二,很多行政主管部门,还有相关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人员,在理解和认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时,都存在很多的偏颇,立场有失客观,手段缺乏科学性,特别严重的,还给进行环境监测的单位造成了很多不正当的干预工作,比方说在审核环境监测数据的时候,删减或者随意改动数据。

1.2管理人员素质不足

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无论是环境保护部门,还是相关从事环境监测的机构,他们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素质都十分不够,达不到国家所规定的从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相关标准要求,也不是说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或者说业务水平没有达到要求,而是管理经验十分匮乏。这样的话,这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在具体工作的时候,总是会引起大量的失误,这样,环境监测的质量就不可能得到保障。造成此种不良效果的原因,很多原因是因为有关的部门和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重视不够,虽然他们对环境监测人才十分重视,但在管理人才上却十分缺乏重视。针对这些管理人才的培训比较少,在这方面人才的招聘上,也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自己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未紧密联系时代的发展要求,从而无论是在管理理念上,还是相关的创新管理方法上,都没有及时充分和更新,达不达现在发展的要求。

1.3控制手段不足

现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对于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来说,也是一样,产生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但是,相关的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还是停滞不前,没有跟上变化,对现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要求已经不能满足了。还有一点,就是我国现在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上,其信息化程度很落后,因为可想而知,工作效率也是十分低的。

2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2.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实施的《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颁布于1984年,现在已经过过了很多年了,和现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需求肯定已经不能满足了,所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对环境监测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要紧密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还有环境监测的具体工作情况,这样,不断施加环境监测工作强有力的约束力。在修订后的法律法规里面,对环境监测的领域范围要进行十分明确的规定,还要严格检查环境监测机构的资质、环境监测人员的从业资格和环境监测设备的要求等,只有如此做了,环境监测才能不断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

2.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毫无疑问,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里面,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是直接操作者,作用是最重要的,然而,因为不同的管理人员,其无论是在知识基础和技术水平上,还是在业务能力和管理经验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也有不同的管理效率。那么,对于环境保护部门和相关的环境监测机构来说,就必须挑知识基础和技术水平都比较高,而且还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强和管理经验的人才,让他们来进行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对他们做定期培训,使其无论是在工作能力上,还是其它的相关素质上,都能达标。与此同时,对考核机制也要不断建立健全起来,要对这些人的工作业绩时时进行必要的考核,同时将这个结果和他们的工资联系起来,实现赏罚分明和公正公平的效果,这样的话,这些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够提高,工作责任心也会越来越强烈。

2.3规范技术体系

第一,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于科技的研究力度要加大,要加强新的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的开展,不断更新,同时在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切实用起来;第二,应当加紧制订出一个十分科学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从而使在具体的环境监测工作时,能够有据可依;然而还应当制订一个十分完善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准入制度和技术审核制度,从而使管理上不至于出现真空;第三,对欧美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定要吸收和引用进来,同时结合我们的具体实现情况有所改变,从而加强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3结语

我国应当根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目标要求和总体发展思路,对环境监测加强监管的力度,在技术上,也要不断加强和创新,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达到科学和系统的管理。只有这样,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才可以得到解决,环境监测的数据也会越来越真实与准确,从而不断满足法制化、定量化、信息化的环境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丁玉波.论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发展[J].民营科技,2014,11:222.

[2]李羲.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科技与创新,2015,02:38~39.

第7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创新路径

近年来,国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出来,国家同样加大了整治力度,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其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中占据关键地位,获取的数据会对后期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加大环境监测工作力度,以实现环保工作目标,借助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对后期工作效果进行检验。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环境监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途径十分有必要。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创新必要性阐释

国内经济发展迅速,但高污染与高消耗的问题也愈加频繁,使人们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工业污染物在未达标的情况下排放,导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对国家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对落后产能加以淘汰[1]。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环境监测的数据支撑,才能够对环境质量加以辨别,对受污染程度予以精确。所以,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保障,并对生存环境加以保护,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化发展。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问题分析

虽然很多人均具备环境保护意识,且在实践中不断努力,但环境破坏行为并非朝夕形成,要想使生态环境尽快恢复难度较大,只能在既有基础上尽量提高环境的质量水平。目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已经落实,但在作用发挥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

2.1专业人才数量缺失

贯彻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操作精密仪器设备的技能,并对理论知识加以掌握,针对海量数据实施统计与分析,为此其专业性一定要达标,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建设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2]。然而,国内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人才数量不多,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不多;②相关岗前、岗后培训力度不足。因此,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人才队伍仍处于落后状态,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2监测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环境监测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所以监测期间要求引用高精尖设备与仪器。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环境监测设施与设备的版本相对落后,精准度不高且设备持续性老化,对检测数据准确性产生了直接影响。另外,监测数据存在较大误差,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偏低,均不利于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制约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在此基础上,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以及标准更新不及时,较之于其他国家仍相对落后,直接增加了环境监测的难度[3]。

2.3环境监测重要性被忽视

在实践过程中,很多领导并未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作用;同时,也有部分领导的重视度过高,存在干预不当的情况。特别是对相应数据信息进行审核的过程中,为增强政绩会对监测数据进行随意变更,影响数据准确度,制约后期环保工作的落实。

2.4制度缺失

即便环境监测工作处于落实状态,但仍有很多环境监测机构并未创建质量管理部门,且不具备健全配套管理机制,人员的安排与分工相对模糊,职责权限分配不合理,使环境监测的人员职能出现交叉[4]。另外,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范围扩大,均促进了制度的创新,因而在相关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调整,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度的不断提高。

3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途径

贯彻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应综合考虑当地具体情况,对存在问题加以了解,以科学合理地制定解决策略。其中,环境监测是以准确获取排放污染物信息为目的,掌握环境质量情况,为此,需对现代化监测技术进行使用,对相关数据搜集并整理,将监督力度加大,对服务质量予以改进,使得环境监测和治理获得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确保决策的准确性。

3.1提高质量管理意识水平并完善管理机构

要想对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状况进行全面改进,就应不断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对管理机构加以健全,以实现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管理人员质量管理意识要增强,对管理思想加以转变,将管理人员职能发挥出来,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提供保障[5]。对监测管理和质量管理内容明确分工,将管理人员领导职能彰显出来,确保各环节配备完整,并融入质量管理工作,使环境监测工作获得必要帮助。其次,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和工作技能。因为环境监测的采样检测、样品分析、数据整理、报告形成等环节都需要专业性,因此,对从业人员进行有效培训相当必要。与此同时,监测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十分重要,要求能够互相协调、配合,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高数据准确性与可靠性,使环境监测的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健全质量管理机构,专业人员负责制。作为负责人员,一定要对有关质量管理的知识予以深入了解,且工作经验丰富,熟练掌握关于环境监测的内容与知识[6]。

3.2构建健全管理机制

对管理机制予以完善,能够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遵循具体要求落实,对工作人员行为进行约束。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健全性,可以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加以检验,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明确,以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1)工作需求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管理体制加以完善,使所有工作人员职责更明确。(2)对工作内容和管理细则进行规定,使工作流程更完善,工作程序更规范,合理采用相应管理手段。(3)融合定量考核和质量检查,使监测力度增加,保证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增强质量管理的规范性与法治性,不断强化工作人员质量管理意识以及法制思想。(4)细化监测业务质量管理机制,强化其针对性,适当增加监督的力度,使制度失衡的问题得到改变。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合理地运用,使监测水平不断提高,达到自动监测的目标[7]。(5)对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加以完善,增强相关工作客观性与规范性。在与环境监测状况结合的基础上落实考核工作,使各环节均获得合理化评价。

3.3推进质量管理机制运行

以实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正常为目标,对监督机制加以构建和完善,使检查力度不断增强,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效果,实施质量管理应涵括环境监测中的全员、全过程。(1)对各工作人员职责进行明确,使其质量管理意识得以强化,实施自我监督以促进工作的正常运行。基于健全质量管理机制,将工作人员和设备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实现专人专责的目标,保证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强化监测工作的质量。(2)对环境监测制度和管理制度予以明确,严格遵循制度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开展环境监测工作需要人的操作,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支撑[8]。(3)监督机制内含括质量管理考核、质量监督制度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等。在质量巡查、质量管理、质控考核等多种途径下落实质量监督活动,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增强执行力。

3.4质控手段的丰富

要想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就要对管理内容以及手段进行革新,对管理保障手段加以健全。在新时期背景下,必须实现监测质量管理领域的有效拓宽,对问题进行多元化处理,进而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在基本监测技术和设备以外,同样需合理选择应急监测方法、在线监测方法与自动监测方法,尽可能地全面监测污染物,可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另外,对质控技术的使用范围予以扩大,在采集、分析数据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确保工作流程的优化,增强监测工作的全面性。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各项设备仪器,合理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要求,进而发挥其性能价值[9]。在此基础上,要对质量管理措施加以完善:①对投入力度的加大,保证实验室的配置更完善,并设置统一化标准;②将标准样品开发和搜集领域扩大,形成健全研究机制和标准,以深入地研发大环境标准物质,实现研究和环境监测水平的全面提高;③购置的标准样品要完善,并落实第三方审核工作;④健全环境监测标准和规范,对规定不足予以弥补,强化规定内容的多元性,保证环境监测和质量管理标准的统一性。

第8篇

Abstract: The enterprise environment control become inevitable with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control is complex and systematic.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first crucial step. Considering the control objective, this paper referenced to internal control specification, designed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control.

关键词: 环境控制;机构设置;会计制度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control;organization structure setting;account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193-03

0 引言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成为很多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进行环境控制的运行目标是能够对企业业务流程中识别出来的关键环境事项进行分类,对环境有益的事项继续保持,对环境有害的事项要规避和控制。实现目标的前提是构建完善合理的环境控制管理体系,对组织结构及职能进行重构,设计科学的环境控制制度。在此基础上企业针对各个业务环节的关键风险点采取控制措施,达到控制效果。

1 构建原则

1.1 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企业必须在合法经营业务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计企业环境控制机构及制度。制度必须符合国家和监管部门的规章,成为所有员工严格遵守的行动指南。既应该符合《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还应顾及相关环境法规。执行环境会计控制不能存在任何例外,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和违反环境会计控制的权利。

1.2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主要强调在进行环境控制制度及组织机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全面性和系统性。使机构和制度能适应企业整个业务流程,贯穿企业运营活动全局,能够对企业人、财、物(信息)实施立体的全程控制。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始终将企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考虑单项内部控制活动之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避免出现控制盲点和相互矛盾。

1.3 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存在着一个内部控制成本与内部控制收益间的均衡关系[1]。同样企业进行环境控制制度设计也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要求环境效益大于环境成本。企业构建环境会计控制机构及制度取得的收益是要大于所付出的成本的[2],即构建体系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能超过环境会计控制机构及制度建立、运行前因环境污染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2 设置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的设立在控制环境中起到支撑作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很少体现出环境控制及管理的职能,有些企业设置个别环境管理人员,也大都定位为兼职状态,为了保证企业环境政策的贯彻实施及环境控制的专业性,企业组织机构应进行调整,并设置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环境会计控制组织机构如图1。

结合图1,文章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构建:

2.1 完善最高领导层的环境控制职能 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控制的最高领导层应包括董事会、总会计师、总工程师以及专门处理环境事件的公共关系副总[3]。企业的治理层和管理层应该以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制定企业长期的战略规划,充分考虑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的长期协调。在领导层中应增设一个负责协调内外部环境控制工作的公共关系副总。该副总的职责主要是协调政府宏观环境控制政策与企业微观环境制度的调整,及时将政府环境控制政策的变更反馈给环境会计控制的最高领导层,并提供可行的应对方案。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将最高领导层发展成为环境控制委员会,在董事会下设立,该委员会的召集人应该不受总经理的领导,成员中应包括能制定环境控制目标及总策略的主席,还应包括总会计师和总工程师。

最高领导机构或者企业环境控制委员会的职能包括:提出公司未来5-10年的环境控制战略并向董事会提交报告;审议环境审计部门提交的环境会计控制评价报告;审议环境控制组织机构设立及人员分工方案。

2.2 构建专门进行环境管理的职能部门 为了确保企业的环境战略能够有效的开展和实施,设置环境管理控制部门,并对环境控制委员会负责。部门负责制订公司环境会计控制框架;制定控制实施细则,协调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实施环境控制活动。部门成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及经验、具备环境保护意识、谨慎、有责任心,最好有环境工程专业的大学生。

2.3 成立环境审计委员会及环境审计部 为了解企业环境会计控制体系的运行效果,在董事会下成立审计委员会,还应成立环境审计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独立于财务部门。主要职责有:主要负责环境会计控制活动的评价工作;负责对公司投资活动中涉及环保事项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审验;负责对企业会计报表附注及社会责任报告中涉及的环境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与外部审计机构进行沟通。环境审计部门的所有职责都应由环境审计委员会审议并负最终责任。

2.4 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和业务中心的配合 企业的总经理负责企业环境会计控制工作的全面开展,拟定环境控制组织机构设立及人员分工方案。各部门应接受环境管理控制部和环境审计部的组织、协调、配合及监督。在具体业务环节,研发部门主要关注对新能源投入的研制;采购部门主要关注对绿色原料及可再生资源的选购环节;财务部门应设置专门负责环境会计控制与管理的“生态权益”科,其职责有两个:一是进行环境收入和成本确认及核算,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会计控制,二是对外提供环境会计控制信息;生产部门在对资源投入量及产出污染应进行重点进行控制;销售部门对绿色销售情况应及时进行反馈;质量安全部门负责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企业的执行,组织实施对绿色原料及成品工序等的检验工作。另外各部门应设立兼职环保监督员,监督本部门环境控制相关活动。

3 建立企业内部环境控制制度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和营运分析控制等[4]。结合企业环境控制的目标,本文将环境控制制度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3.1 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是要求企业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5]。

环境控制中的不相容职务应是指如果由一个部门或人员担任多重环境会计控制工作,既可能发生错误或舞弊,又可能掩盖其错误或舞弊行为。如资源投入与产出单等比较特殊的原始凭证,应由一个人来负责它们的数量,而由另一个人来负责金额的计算。如果这两项工作都是同一个人来负责,那么他就有机会伪造凭证,贪污企业的账款。

3.2 授权批准制度 授权批准控制是要求企业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

对于环境控制的授权批准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一般授权是针对办理常规性的与环境事件相关的经济业务的权利、条件和有关责任所做出的规定,如:日常性的原材料采购行为、资源投入的核算;特别授权是指对非常规性环境事件的授权处理,如:投入资源发生改变等,需要环境会计控制领导部门统一制定资源名录和计量方法,并实施,任何基层部门都无权进行擅自变更。授权批准控制可以明确企业各级员工的权责范围,使其权利与义务相匹配,权责分明。例如:一些环境会计控制岗位负责资源投入产出数量进行计量,不涉及到任何价值量的计算,而另外一些岗位则只负责价值量的计算,不进行任何数量的计量。特殊情况下,这两部分岗位需要有交叉时则要由其上级主管负责人进行授权签字,以示负责。

3.3 建立企业环境会计制度 企业的会计制度,用来确认、收集、分析和报告组织的活动,用相关的资产、负债、成本费用及利润等指标进行会计处理[6]。

环境会计制度主要包括:基础资料的设置,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设计等。

3.3.1 基础资料的设置 完善的基础资料记录工作是环境会计控制功能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和保证。这些基础工作一般包括:建立货币表现形式的环境信息计量制度,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环保原料的验收制度、定额管理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原始记录主要有设备使用记录、材料物资消耗记录、资源投入计量、费用开支记录等。除了要有环境会计系统的信息,还应该有作业指导书、操作规范说明、工艺流程说明书、环境规章制度等[7]。另外还应当设置专职的质量检验机构,对环境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日常维护。

3.3.2 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 环境会计系统主要采用货币形式或者实务计量单位反映企业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主要考虑环境成本内部化和生态资源内部化[8]。在成本的预算、决策、核算及日常控制中应考虑环境支出,成本中应包含直接相关的环境支出,而不是将环境成本一律计入管理费用,将环保产生的成本在内部进行合理分摊,可以使用投入资源价值减去产出资源的差值表示来计算资源损失的量化值。对于环境的成本控制,可以在传统的按照部门类别和产品类别建立成本管理及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针对环境因素的专门的成本管理系统。

3.3.3 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设计 目前西方学者提出了很多环境信息披露的理论,其具体实务也已发展成熟,涉及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不同的企业所采取的信息披露形式也不同,有些在公司年度报告中进行披露,还有很多日本的企业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9]。但是依照我国目前环境控制情况,短期内建立单独披露环境信息的第二会计报告不实际。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在年报中披露环境信息,但是披露的信息应该有数量金额式的部分,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资源损失量的确定方面花费功夫,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要包括以下信息:环境费用及支出,环境负债,环保设备计提方法,环保补贴。在年报的经营情况介绍中,要增加的内容有:企业面临的环境问题,企业的环保战略,企业的环境控制结果报告,环境审计报告,环境控制后的改进,环保措施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影响,行业的环境标准等。

参考文献:

[1]樊行健,周冰.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设计原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3(03).

[2]潘琰,郑仙萍.论内部控制理论之构建:关于内部控制基本假设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8,02:65-69.

[3]姚圣.环境会计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2009(10):25-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07.

[5]翟利艳,袁志忠.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7).

[6]曲鲁平.论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J].西部探矿工程,2006(5):296-298.

[7]阎兆万.产业与环境—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环保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第9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环境管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44-02

酒店业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起步最早、发展速度最快、自由竞争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召开,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机遇,也为宾馆酒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2010年全国住宿餐饮业零售总额达到21000亿元,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上升到13.4%,成为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酒店业的行业规模、营收状况以及经济作用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酒店业的快速发展扩张在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直接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由于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多数酒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酒店的环境管理,随着顾客需求层次的提高和酒店业竞争的加强,酒店环境管理水平也是酒店软实力的象征和体现。环境管理类课程作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多数院校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中普遍缺失。因此,在酒店管理内部需求和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的情况下,构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环境管理类课程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酒店业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酒店一直被认为是住宿、休闲、娱乐和社交的重要场所,酒店业在人们心目中一度是无烟产业,似乎并不会产生环境污染。事实上,酒店每天要排放大量烟尘、二氧化碳、生活污水、废热和垃圾,酒店业普遍存在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及空气质量环境问题,如废水废油污染、废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严重影响顾客和周边居民的卫生环境质量。

2.资源浪费严重。酒店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消耗,主要包括日常消耗和能源消耗。酒店的日常消耗主要是纸张、布草、食品、印刷品、餐具、用具和各项设施设备等,客房中的一次性消耗品是比较典型的物资消耗。消耗品产生了大量的垃圾,而且这些垃圾中很多是塑料制品,难以降解,又成为了城市新的污染源,加剧城市环境恶化,酒店的能源消耗主要是水、电、煤、气等,能源消耗已经成为酒店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二、酒店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综合国内外酒店餐饮业环境管理的思路和经验,根据酒店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流程逻辑,酒店的环境管理主要体现在酒店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源利用、产品设计、生产控制、消费方式”四个关键环节,具体内容包括:①酒店资源的环境管理:包括酒店的用能结构、节能技术的应用、水资源的节约与回用、垃圾资源化处理与管理等。②酒店产品的环境管理:包括酒店产品的平衡设计、酒店业服务的能耗管理、包装的生态管理以及酒店业环境的生态要求等。③酒店生产的环境管理:包括酒店生产污染及其控制、酒店清洁生产的技术要求、酒店清洁生产的评价方法等。④酒店消费的环境管理:包括酒店业绿色消费的行为模式和酒店绿色消费的发展策略等。⑤酒店环境管理的体系与政策:包括酒店环境管理的推进机理、酒店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以及酒店环境管理体系的运作等。

三、酒店管理专业环境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

1.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构成。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以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两种意识和三种能力。两种意识是职业认同意识和服务意识,三种能力由“基础能力培养系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复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3个系统组成。基础能力培养系统的主要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通识性能力及酒店行业基本素质为主线,以酒店业导论、管理学基础、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酒店市场营销、酒店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等骨干课程和酒店认知实习、酒店企业文化宣讲、酒店职业经理人讲座等开放性实践活动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其后续的职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以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3大核心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多岗位实践、校内实训等职业性实践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真实职场中获得核心服务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复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是在学生具备核心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拓展相关职业知识和能力,主要学习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品牌管理、酒店质量管理、酒店服务管理、酒水饮料管理、酒店实用英语等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

2.酒店管理专业环境管理课程体系和内容构成。根据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和酒店管理的现实需求,需要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整合学科课程体系,构建酒店管理专业环境管理课程体系。酒店环境管理的内容分别体现在酒店经营与管理、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质量管理、食品营养卫生与安全管理和酒店工程与设备管理等课程中,具体内容构成如表1所示。酒店环境管理课程体系涵盖了酒店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源利用、产品设计、生产控制、消费方式”四个关键环节,包含了酒店经营管理能力、酒店运行服务能力和酒店安全管理能力三个能力单元,涉及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基础能力培养系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和复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三大模块。酒店环境管理类课程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体现在体系的各课程中,主要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能力更多地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和酒店顶岗实习来体现。

表1 酒店环境管理课程体系的内容构成

酒店业的快速发展扩张在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直接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酒店业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归纳了酒店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构建了酒店管理专业环境管理课程体系,以期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胡春林.酒店餐饮业生态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张飞.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考—国际化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之路[J].经营管理者,2011(8):346.

第10篇

关键词:HSE;石化企业;以人为本;领导重视

1 概述

健康(Health)、安全(Safety)与环境(Enviromen)管理体系,简称为HSE管理体系,是集合了各国同行管理经验优势而形成的,可适用于各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其主要的管理思想为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企业与国际接轨,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主要评价标准。我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推行HSE管理体系,既是满足政府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保障员工健康与安全,实现安全生产,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2 我国石化企业HSE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HSE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HSE管理体系的最大目标是追求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零事故、零伤害和零损失的管理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在制定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将健康、安全与环境进行有机结合,而不可相互独立割裂开,否则难以实现动态的良性循环的模式。我国石化企业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中存在范围标准及专业术语方面缺乏明确的界定,多采用国际标准模板,而在HSE管理体系实践当中,与管理制度严重不符,从而导致管理混乱、职责不明、标准不一现象层出不穷。

2.2 HSE管理体系实施力度不够

HSE管理体系对于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该体系的作用需要切实可行的执行手段和方法才能得以实现,否则再完善的管理标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传统石化企业管理主要以不定期安全检查、事后处理等方法控制企业的生产管理,HSE管理体系的引入极大的改善了管理方式,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但在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环节中,仍处于相对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

2.3 企业内职工对HSE管理体系重要性认识不足

HSE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企业生产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中,75%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如,兰州石化“1.7”爆炸着火事故、川东北气矿“12.23”特大事故等均是责任人未能担当责任而造成的恶性事件。因此,HSE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企业各方人员的协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3 我国石化企业提升HSE管理水平采取的措施

3.1 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制度

3.1.1 企业领导重视,全员配合,提高审核效果

HSE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需要企业领导及全体职工的共同参与,审核是在HSE管理体系在实践基础上的监督机制,只有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体系运行机制,审核才能在管理体系中发挥作用。企业在进行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时,应坚持以规范管理、简化流程、明确责任、严密接口、有效沟通、执行到位、持续改进为工作原则,从企业生产需求出发,在领导高度重视、职工积极配合的情况下进行科学严谨的内部审核。

3.1.2 加强企业内部审核人员队伍的培养

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审核人员,以确保内部审核工作的高效性,因此,企业应加大审核人员的培养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审核队伍。

3.2 加强HSE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HSE管理体系的制定及实施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动态的工程,需要各企业、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汲取失败经验,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企业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3.2.1 明确体系内各职能的责任,确保体系运行协调统一

HSE管理体系在实践运行过程中,主要涉及决策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三方的责任。其中,决策者是管理体系的最高指挥者,这是体系制定及运行的核心驱动力,失去决策者支持的HSE管理体系,整个体系的建立及运行就缺乏指导思想,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中层管理者是整个体系的传导神经,是沟通最高决策者及基层操作者的桥梁。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对上级部门的管理指令应坚决服从,并将各项指令及时、准确的传达给各基层人员;基层操作者是体系运行实践的直接接触者,作为企业生产流程中最后一个环节,基层操作者的素质及工作习惯,对HSE管理体系的运行具有直接的影响。

3.2.2 运用风险控制手段,提升HSE管理水平

HSE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将降低风险作为体系的重要评判标准,风险消减措施是一个具有目的性强、创造性强、科学性强的管理活动,具有极大的操作难度。

为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活动的风险,应对企业生产活动中各种可能发生的危害行为进行全面、正确的分类识别,确定危害发生的范围;然后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及企业经营状况制定合适的评判标准,从而对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最后根据风险划分标准及其危害性,对需要控制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同时满足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和具有可执行性两方面的要求。

4 总结

HSE管理体系的制定及实践是石化企业由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的开始,该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需要企业及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以确保安全第一、环保优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雷文琪.HSE管理体系建设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5,01:243.

第11篇

除IS09000标准之外,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又颁布了第二套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 面对目前国内外正在掀起的ISO14000认证热潮,施工企业应该持何态度?企业是否应该建立多套管理体系,以及如何避免多套管理体系运行所带来的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这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本文结合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行管理体系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和建筑企业的特点,提出建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观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点思路。

一、质量、环境、安全三种管理体系的发展和联系

ISO9000 系列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ISO以往单一制定技术标准的格局,不仅把标准化活动同国际贸易紧密地结合起来,引起产业界乃至政府对标准的重视,而且把系统理论引进了标准化,提出了建立文件化管理体系和管理体系认证等一系列概念。这不仅是标准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而且在管理领域也引起了极大反响。

1993年6月,把国际标准的目标指向了人类最为关切的环境问题,开始制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到1996年10月ISO已颁布了ISO14000系列主要的5个标准。

ISO14000颁布后,引起世界各国工业界的重视和广泛兴趣,抓起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热潮。我国早在1997年2月即等同采用为国际GB/T24000-1SO14000,目前我国电子、化工等行业约有50多家的企业已获得了ISO14000证书。

除已颁布的ISO9000和ISO14000标准外,ISO下一步还要制定和颁布一套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标准(暂称为ISO15000),该标准将参照英国1996年颁布的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标准BBS98800,要求企业建立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OHSMS),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安全管理,保证职工健康和安全。

质量、环境和安全三种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市场一体化的格局,强调了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质量管理体系(QMS)保证生产出的产品合格,使顾客满意;环境管理体系(EMS)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社会满意;职业安全和卫生管理体系(OHSMS)保证在企业内部文明组织生产,加强安全保障,使员工满意。三种管理体系的对象不同,但目标一致。三种体系均作用于企业组织的生产过程,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指导思想上,三种管理体系都遵循相同的管理思想:(1)从注重技术解决发展到从组织上和管理职责上解决;(2)从注重终端控制发展到全过程控制;(3)要求制定管理方针,针对管理体系的总目标做出承诺;(4)要求建立并保持分层次的文件化体系;(5)强调记录和可追溯性; (6)强调“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7)要求采用适当的管理技术;(8)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原则;(9)自愿性原则等。在体系运行方式上,三种管理体系都按照:制定目标方针、计划、实施和运行、检查和纠正措施、审核及管理评价,即戴明模式(PDCA循环)来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建筑施工企业与三种管理体系

1.建筑施工企业与质量管理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特点和质量管理现状使得ISO9000的作用在建筑企业中得到更加突出的体现。ISO9000标准于 1994年被我国等同采用后,立即得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积极响应。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已通过ISO9000认证,这是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保证工程质量的现实需要。

2.建筑施工企业与环境管理体系。与ISO9000相比,建筑施工企业对悄然兴起的ISO14000现象则表现出认识不足和热情不够。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认识到:

(1)环境保护涉及每个企业。当今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的主题,环境保护不只是意味着控制污染,而与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因此,环境保护涉及所有行业,ISO14000认证并不只是电子、化工、造纸等“排污”企业的事,而是面向所有企业和组织。

(2)建筑施工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也面临来自环保团体、业主、居民、社区和政府部门各方面的压力。建筑污染已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事实上,目前在国内和国际工程的招投标中,已要求承包商的标书中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

(3)防止环境认证成为新的“绿色贸易壁垒”。早在ISO14000颁布之初,ISO就宣布对这一新的认证标准只给予2-3年的缓冲期,缓冲期过后国际市场就可能会对未获证企业和产品作出若干限制,发达国家就可能籍此对第三世界国家构筑“绿色贸易壁垒”。那时,国内的建筑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通行无阻,除要持有“1SO9000的通行证”外,可能还需要持有“ISO14000的绿卡”。

(4)建筑施工企业同样可以享受 ISO14000的成果。在当前形势下,按ISO14000建立EMS,对建筑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扩大CIS成果,增加无形资产;帮助企业树立永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使企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进步;规范程序,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整体水平;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界面;可见,建筑施工也应该研究和关注ISO14000标准,甚至考虑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这不只是解决施工企业的现场文明施工问题,而且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和经济效益。

3.建筑施工企业与职业安全管理体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安全保证甚至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一项强制性条件,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不亚于质量管理,已有一些企业曾偿试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因此,OHSMS标准一旦经ISO颁布,必将立即被政府和企业所采用,建筑施工企业更会以积极的态度接受OHSMS标准。

三、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质量、环境、安全是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都有必要建立系统化、文件化和按照持续改进的戴明模式运行的管理体系来支持。然而,这并不意味企业要分别建立多套独立的管理体系来平行运行。从ISO9000和ISO14000贯标认证的实践和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看,企业建立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是可行和必要的。

1.一体化可避免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按三套标准建立三套管理体系,意味着企业要设置三套组织机构,编制三套体系文件,势必造成职责和权限的交叉和混淆,使得工作重复,资源浪费,也不利于文件的控制。这样,实际上增大了企业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和无序性,降低了系统功能和管理效率。

2.一体化是管理的系统原理的要求。企业存在三个平行的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违背了管理的系统原理。根据系统的观点,为达到组织的管理效果最佳,其所有管理活动必须纳入一个整体考虑,这就意味着任何管理子系统都应该成为组织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运作,从而达到节约管理资源,提高整体效益的目的。

3.一体化反映了三种管理体系的内在联系。质量、环境、安全三种管理体系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在体系运行方式上也体现了相同的管理学原理。三套管理体系同时作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如影响质量的因素5MIE中就有人员和环境的因素,在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中,管理者很难把质量、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割裂开来,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正体现了三者的内在联系。

4.一体化也是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ISO已认识到建立多套管理体系和实行多重认证会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和管理上的不便。如果不是单纯为了认证,完全可以把ISO9000和ISO14000标准结合起来实施,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又可以统一考虑企业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有国内学者提出制定综合管理标准体系(GMS),也就是:QMS+EMS+OHSMS—GMS,对这样的综合管理体系,只须由综合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进行一次审核认证。事实上,ISO正积极为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创造条件。即将颁布的新版ISO9001:2000把原ISO9901:1994的20个要素分布4个方面,使其与IS014000相兼容。在ISO9000标准2000新版的说明中也强调了与ISO14000的相容性。在今后颁布的其他管理体系标准,ISO也将使它们在结构、术语、技术和运作方式上都尽可能接近,以形成一致并共有的结构方式来实施不同标准要素的要求,从而为企业最终实现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创造条件。

四、建立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的途径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建立质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途径:

1.从头开始,建立新一体化管理体系。如果原来的管理体系很不完善,或根本没有,则可参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模式,结合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和安全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适用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这种做法一次到位,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缺点是过程复杂,难度很大,前期效果不明显。

2.先分别建立单独的管理体系,然后再一体化。例如,可以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取ISO9000认证,运行一段时间后,再借鉴ISO9000贯标的成功经验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获取ISO14000认证,然后再把二体系逐渐整合。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先简后繁,简单易行,前期效应大,但缺点是费时较长,成本较大。

3.在成功管理体系中加入其他管理要素,逐步发展成为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比如,已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已成功运行的企业,则可在此基础上纳入环境和安全管理的要素,这样可把质量体系的成功经验运用于各种管理要素的运作之中,做到平稳过渡。这种做法切实可行,但要避免一体化深度不够或出现主次体系。

无论采取何种一体化途径,都是先通过体系文件的通用化和共享,来逐步达到一体化文件的形成。因为不同的管理体系都要通过程序文件进行运作,管理体系一体化的标志就是各层次体系文件的有机结合,做到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的一体化。然而,文件一体化并非指一定要构成单一的一套金字塔文件结构。由于各体系的目标不同,也考虑到当前体系认证的现实,各体系手册可以形式上分开,但要保证在结构形式、组织目标和运行模式上的一致。对于程序文件的一体化,可以通过用参考表格形式来说明程序文件与每个部门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接口的协调和优化;对于作业文件,则必须做到完全一体化,不但要做到文件内容、格式和编号的一致,而且要实现作业和执行过程的一体化。

尽管各体系目标存在相互促进的一面,整合不同因素在管理逻辑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会有一些因素在特定条件下影响一体化的进行,如:

1.不同体系目标客观上存在冲突的可能。例如,业主提高某项质量上的要求,则可能增加对公众的环境影响;为了防止施工扰民而采取夜间施工,则增加了工人的安全风险。这是整合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

2.不同体系要素实现各自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技术手段存在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3. 各体系受不同的外界影响。如果相关方的团体或上级机关强加于某一体系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另一体系,企业受这种外来的压力,甚至外部资源的影响,则可能会妨碍一体化的进行。

4.存在内部主观上的影响。如果管理层主观上对不同体系的优先性有要求,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考虑,那么,对体系的整合就存在一种人为影响的趋势。

第12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体系 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84-1

1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与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主要是以技术培训、质量控制考核与检查为核心。在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发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等文件,在文件中,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构的具体工作内容、职责、经费保障、环境监测人员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也标志着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出现了重大进步。虽然颁发了相关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相关规章制度来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合法性与准确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对相关制度理解上的差异,导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较大偏差。总的来看,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应用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部分上级主管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正常的环境监测工作实施行政干预;监测站所获的监测数据被变更或修改;其他部门进行环境监测并环境质量数据,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与方法缺乏有效统一;环境监测的监测方法、质量控制技术、监测数据与信息评价标准等滞后;未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运行、监督、考核与责任追究等制度;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尚未覆盖全国范围,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但其管理效果较差。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与运行机构存在着滞后性,无法满足现代环境管理的要求,制约着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对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思考。

2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

(1)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环境监测体系之上。为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应组建环保部环境监测司,研究并出台《全国环境监测条例》,从法律上将环境监测进行定位,明确环境监测统一监督管理,制定要求统一环境监测数据与信息标准,完善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建立环境监测仪器适用性检验与准入标准,建立环境监督技术认证制度等。通过法律形式,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规定的权威性,确定统一标准,能够有效避免对标准理解差异,提高环境质量管理效率及质量。

(2)建立环境监测短路径质量管理体系。从国家政府到地方政府,应建立出一个完整且明确的环境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梯级化管理形式,通过建立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与地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推动短路径管理。在短路径管理体系中,国家环境监测部门直接领导地方环境监测中心,建立区域性环境监测管理机构,通过区域性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指导地方环境监测中心,形成国家、区域、地方短路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判断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定期或不定期对环境监测机构资质及人员进行考核,引导环境监测机构积极应用环境监测的新技术、新设备,综合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将环境监测行政管理与业务技术进行分离,解决影响环境监测的机制问题,逐渐建立起环境质量监测与环保部门协调统一,社会资源分工合作的现代化环境监测模式。通过建立区域性环境监测中心,可以进行环境监测新技术研发,针对区域环境问题,研发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检验标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区域环境监测质量及整体水平。支持并鼓励地方建立相应环境监测实验室,应用社会资源加快环境监测技术研究,通过技术创新并推向市场,推动新技术应用效率,降低独立科研机构研究经费等。

(3)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创新。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多是在国家所规定的计量认证与国家实验室认可的要求下进行具体操作,其工作过程中质量管理较为复杂,如进行环境监测之前,需要对监测仪器进行校准,保证监测仪器工作性能,需要保证环境监测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其监测点设置应具有代表性,要求环境监测采样信息完整,对样品运输与保存进行相应规定,其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保存要求一致,环境监测结论应可以为实际环境管理与决策发挥指导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流程十分复杂。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地方环境监测中心,可以在综合考虑区域内发展情况、环境问题与行政决策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环境监测内容,制定相应环境监测流程及相关制度。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对整个环境监测流程提出规范性操作,并进行全程序质量控制。建立灵活反馈机制,满足环境问题发展的变化。

(4)创新环境监测上岗考试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变传统的纸质考核,采取计算机考核,提高考核效率及质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培训等措施,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及质量控制意识,及时掌握环境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标准,综合提高数据监测的代表性及准确性,推动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定期举办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与管理研讨会,构建信息互通平台,综合提高质量监督与管理水平等。管理体系与制度的创新,是推动我国环境监测水平提高的根本,加大创新力度,是实现环境监测综合效益的关键。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进行环境保护成为了时展的必然要求。环境监测所获得数据与信息其准确性及代表性,直接影响着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质量,影响着政府环境决策。当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为推动我国环境监测质量及水平,提出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建立环境监测短路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环境监测短路径质量管理体系等措施,对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黄卫东.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