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07:1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复杂,与外资银行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业固有和新增风险进一步加大,风险管理能力随之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意义、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管理的现状,并就如何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竞争默许,尤其是近两年国家对银行利率权限的开放,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主动,它们会采取各种措施,以银行机构的放贷为例,贷款是银行获得利益的主要手段,因此商业银行在商业信贷上会采取主动的姿态,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不良风险,比如坏账、死账的产生,以此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论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是技术、方法等,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存在差距,因此基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预防、回避、排除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全面风险管理要对所有影响银行目标的风险进行系统识别、评估、报告和处置,要考虑银行所有层面的活动,从总行层面的战略风险规划和资源分配到各业务单元的市场和产品,管理风险都应得到有效控制。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调险偏好和战略、加强风险应对策略、降低经营性意外和损失、识别和管理多重企业风险及抓住机遇等。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其一,商业银行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可以规避、分散、转嫁、控制和化解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减少商业银行资产、资本损失,增强银行盈利水平,提高银行的声誉度和核心竞争力,保障银行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其二,商业银行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手段来保证从社会上融入资金的安全,可提高整个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还可以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维持公众信心,稳定社会金融。
二、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银行自身因素带来的风险
商业银行自身风险主要是:首先是银行资金构成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满足公益的同时,必须要实现盈利,而行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就是银行的信贷业务,而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前提就是银行要具有足够的存款资金,基于银行的特点使得银行必须要保持足够的客户汇兑需求,一旦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就会导致银行出现挤兑风暴;其次银行的资产规模带来的风险。维持银行经营的主要资金是来源于银行的流动资金,如果银行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之后,就会给银行造成巨大的影响;最后主观因素引起的风险。在经营过程中,制度执行人的自主低下及对违章违纪行为的查处乏力,使问题不断蔓延,导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去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银行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
银行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银行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实现了经营主体化,也就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在市场中要自负盈亏,这样一来商业银行需要独立的面对市场中的风险,一旦出现亏损现象,将会导致商业银行破产;二是资金使用效益。如果银行所选择的客户对其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较好,就会减少或避免银行风险;当然银行选择的客户使用资金的效益不好,就会导致银行出现坏账、死账的现象,因此资金使用效益较差,将会使银行资金周转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资金无法及时回流,影响银行收益;三是政策因素带来的风险。我国的宏观政策也会给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初步成效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是行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对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今年国家推出的存款保证金制度,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各大商业银行基于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不断地完善与提高,并且将工作中的具体事项进行了制度化规定;二是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增加。随着商业银行的市场化,但是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创新了监管手段,尤其是近两年查处的多名商业银行管理者的问题就是真实的案例;三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逐渐规模化、制度化。商业银行对各项工作的规定在不断细化,制定了科学的规则。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工作还存在认识上的缺陷:一是商业银行对资金结构的认识还不够细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属于国家控股,属于垄断行业,因此他们对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念中,比如不少银行仍然将经营规模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忽视了资金结构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忽视对资产质量的考虑;二是对风险管理的内涵不了解。很多商业银行将风险定格在信用风险,认为信用风险是影响银行的主要因素,而忽视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三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资金市场相对还不完善,因此银行的资金运作相对比较狭窄,另外我国资金主要集中在国有四大银行体系中,因此风险分散性不高。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国内银行的审贷体制基本上是横向的,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组织制度。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或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四)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
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开展较晚,且发展缓慢,使得形成的机制存在着不少的漏洞。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是国外金融机构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重要表现,这些正是我国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机制落后的因素,尤其是目前我国缺乏风险管理机制,使得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相对完善的执行标准。
(五)风险管理方法、管理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非常薄弱,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未能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重视贷后检查而轻视贷前分析,重视定性分析而量化分析手段欠缺等问题依然存在。如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评价方法不准确;我国商业银行虽然都有一些与风险有关的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还没实现统一。这些系统的数据重复录入、系统间数据标准不一致、系统技术平台不统一,造成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影响了银行自身风险判断水平;同时,各银行本身都缺乏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风险分析手段落后,预警能力低下,常常是跟在风险后面亡羊补牢,缺乏预见性。
(六)风险管理工具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但是就目前现状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与国外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直接的反映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不足。
四、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树立风险管理新理念
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开展实际业务和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精神动力,是取得业绩实效又保证运营安全的重要支撑。因此银行要培养与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首先,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众多,不同的业务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建立风险管理的差异化管理模式。比如在进行信贷业务时需要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行业及地区风险的分析等。其次,实现不同地区风险管理的差别化。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企业类型也不同,因此他们的风险因素也就不同,因此需要银行根据具体的地区建立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其次各个业务部门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三)改进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国内各银行信息披露工作还不规范和完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基于市场发育和监管理念滞后及会计信息不完备等因素,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以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定为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进行准确核算,制定出最低的信息披露标准。同时,应提倡“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鼓励自愿披露。在制度设计上,要审慎授权银行开展对外信息披露。
(四)引进、培训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风险管理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因此一方面要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工作,完善人力资源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商业银行要立足于世界,站在战略高度积极引进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形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网络体系。
五、结论
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我国经济、金融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我国金融市场,在此背景下,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葛林.欧洲商业银行的风险理念[J].金融经济,2012.
[3]张隽,朱明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内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6-0069-03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内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金融体系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转变,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非国有制银行与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在借鉴国际先进风险管理观念和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基本建立了各自的内部控制制度。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已经初具雏形。但是,美国次贷危机中,商业银行风险对西方成熟银行体系造成的强烈冲击,再一次敲响了风险控制的警钟。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风险控制制度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式下的金融危机,风险控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对于内部风险控制的理解存在偏差。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对于风险内部控制问题仍然停留在层层分解指标的层面上,对于国际上大型商业银行广泛采用的风险评级系统、风险预警系统、银行资产组合的分析等风险管理手段,理解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商业银行的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将其等同于银行内部文字化操作规范上,这种机械重复规章制度的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操作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难以形成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
二是风险管理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缺乏特点。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各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起适合本商业银行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缺乏独特性,各个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大同小异,没有根据其自身的风险特征构建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风险控制的重点仍然集中于对信贷风险的管理,没有对商业银行本身的整体体系提出有效的控制建议以及控制操作规程。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风险控制平台,很难满足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三是风险量化程度落后。新巴塞尔协议明确提出,商业银行的风险计量不仅仅局限于旧协议所提倡的信用风险,还应该推广至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目前国际上大商业银行将风险量化管理作为其风险管理技术的重点。然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量化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很多商业银行没能够形成适合本身的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少数已经确立内部评级体系的商业银行也普遍存在评级覆盖率较低,评级形成机制量化程度不足,授信后客户评级更新办法缺失,评级与授信体系相对独立等问题,难以满足全面合规要求。
四是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不健全。我国金融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各项法律多停留在基本框架阶段,相关细则、补充法规以及操作规范等都没有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仍然缺乏相关的法律。金融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金融信息技术相关公司以及其他金融信息管理咨询公司等都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不利于形成全面、公正、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处于起步阶段,覆盖率低,信用评级的基础数据可信程度也不高。另外,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的不健全,还表现在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商业银行缺乏对衍生工具的管理工具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问题的成因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完善。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的非人格化。作为国家独资的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全体人民所有的,在组织制度上属于国有企业。这种权责划分的模糊化,造成了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虽然在职位上由行长、部门负责人转为商业银行经理人,但是能上不能下,负盈不负亏,担誉不担失。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缺位和所有权虚置的问题凸显。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的非制度化。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在产权关系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能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规范运行。而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独资,其财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所有权混淆,给我国商业银行建立自我激励及自我约束机制带来了困难。三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的非市场化。商业银行的垄断化,使得商业银行缺乏公平竞争的机制,缺乏合理适度的同业竞争,使得管理者的危机意识淡薄,失去创新的动力,发展缓慢,业务简单,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激励机制残缺。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属于全民所有,人员结构不合理、高效部门迁就低效部门,效率低下。与此同时,激励机制不健全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员工缺乏工作动力,人才价值难以体现,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二是约束机制残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职能大部分集中于信贷部门,不仅如此,贷前调查、贷时审查以及贷后检查的功能也都集中于信贷部门。这样的约束机制存在很大的漏洞:审贷没有实现分离,缺乏相互的监督与制衡机制。三是经营管理层次太多,效率低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包括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营业所(分理处)。这种构建造成了管理层次多,信息传导慢,管理效率低等众多问题。
第三,金融监管法规与法制不够健全。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金融法规的颁布,我国金融业法律体系的大体框架已经构建完毕,但是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这些法律由于缺乏相关的实施细节以及解释,可操作性比较差;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经济转轨期间,国有企业拖欠银行债务已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很少有国有企业法人因此而受到处罚;由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济生活中无视信用的现象非常严重,信用秩序较混乱。
三、政策建议
一是改革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产权体系。改革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产权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在商业银行业建立起多种资本参与的现代化商业银行产权体系,实现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制衡,实现相互监督的内部环境,为有效推行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提供可靠的前提保证。
商业银行产权的多元化有助于商业银行明确经营目标,最大程度抵御行政的干预;能借助股东利益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实现国有商业银行非市场化经营的痼疾。因此应坚定地推行我国商业银行产权体系的改革。
二是树立我国商业银行全面的内部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内部控制文化是我国商业银行推行全面内部风险管理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各种新型的风险,内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只有加强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文化,让银行每一名员工都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所在岗位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才能有效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也是最有力的一道屏障。要通过各种途径将风险内部管理的理念传递给每一名银行员工,使之在脑中扎根,让银行员工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规避风险。
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支持风险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以及制度,保障风险内部控制顺利进行。董事会应为风险最终负责人,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首席风险官直接向董事会负责,专门管理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同时在商业银行的各个层面,都应该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下的风险控制部门,垂直管理,以提高内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应该确立风险部门的独立性,做到上级风险管理部门对下级风险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和考核,业务上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同时人事、财务也独立于业务部门。
三是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内部管理机制。第一,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各种要素全部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缺乏系统性,对新业务、金融衍生品和交叉性领域业务的风险更是缺乏识别能力。因此要以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从业务机构到风险管理部门对我国商业银行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全方位梳理,然后确定风险事项,纳入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中。第二,提升风险量化管理技术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应在充分理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关条款的基础上,建立以VaR为核心度量方法,同时全面推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市场风险评估系统和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将所有风险都纳入量化模型,减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或非系统性风险的可能。第三,以资本充足率、资本管理等作为自身经营管理的核心,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政策、市场或传统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这就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差异,造成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目标间的互相脱节。管理指标形式上的不统一,引起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之间表面上的目标不一致,最终导致部门岗位间的协调不充分。风险意识两极分化具体表现为:宏观层次风险意识突出,微观层次风险意识相对淡薄;领导干部风险意识相对强烈,一般员工风险意识相对淡薄。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不能正确地评价风险,不能正确地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
2.内控制度不够严谨。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其财产、保证其获取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的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但是,不可避免的是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逐渐加大,包括服务对象、服务性质等早已超出了当初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信用风险逐渐演化成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合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都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日趋明显。从宏观经济发展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而言,监管力度逐渐严格,市场变化日益加速,来自电商及其他非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不断增强。
3.管理层未正确认识到金融衍产品的潜在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价格是交易双方最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其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等基本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政策、人为操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对风险认识不足、意识淡薄,无法对整个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过程和交易细节进行合理管控。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可能给金融机构造成巨额的交易损失;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对金融机构监管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另外,金融衍生交易可能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是一片空白。
二、创建科学的合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商业银行必须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必须从观念上、产品设计上、管理流程上、风险管控上等方面重视风险管控的各项因素。通过宣传教育、学习培训等各种方式,向全体员工培养内控管理理念。对促进银行的经营发展,调动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商业银行董事会成员、各级高管人员都要充分认识良好风险管控对于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由于对商业银行危害甚大,故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所以我们必须还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流动性风险。为此,应实实在在地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治理机制,对于银行所能发生的风险真正建立起必要的约束。同时,还要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把风险控制当作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加强内控管理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分层次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完善风险预警、分析、报告、控制、处置、稽核检查等各项业务程序和工作环节,编制涵盖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公司、零售、金融机构等不同客户种类,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不同性质业务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通过定期开展内控综合评价,对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定期进行分析,做好风险提示与预警工作。其次,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管层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在维护内部控制有效性中的重要作用,自觉遵守内部控制的各项要求,在全行范围内建立起有利于内部控制运行的良好氛围。商业银行还应当将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列入必经的考评范围,积极落实风险考评等相关内容,力求考评标准科学化、具备可操作性的原则。
3.建立金融衍产品监管体系。金融衍生产品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基础现货产品,并在这一基础上,又形成了很多流动性较强的衍生产品交易。运用衍生产品交易规范地开展业务竞争的需要,是指导和促进中资金融机构开拓衍生产品金融业务的需要,是指导我国金融机构规避衍生产品风险健康发展的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个人客户之间的衍生产品交易,主要通过理财产品进行。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定从事交易的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确定风险承担限额,对金融机构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与非现场的检查。
三、结束语
总之,效益和风险始终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两难问题。在中国市场化程度加深的内压和国际金融一体化深化的外挤的双重作用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日益暴露并急剧扩大,这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风险、风险管理内涵进行阐述,接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及风险管理战略的进行了说明,然后从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任务、方法和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应对跨国银行挑战的结论,并提出实施策略。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概述
1.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内存在的,可以测量的各种损失与人们预期的差异,具有客观性、偶然性、相对性、可测性和可控性。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一定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办法。风险管理的职能由以下要素组成:(1)任务确定;(2)风险评价;(3)风险控制;(4)风险融资;(5)计划管理。
2.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根据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分类方法,商业银行分险可分为以下几类:
(1)资本不足风险——商业银行若没有足够的资本金抵补风险带来的损失,将引起挤兑风潮,甚至导致因资不抵债引起商业银行的倒闭。
(2)信用风险——借款者不偿还贷款或者不按照交易合同履行承诺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有市场/产品流动性与现金流/融资两种形式。
(4)N率风险——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波动通过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和资本收益等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5)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会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一个具体内容是外汇风险。
(6)自然与社会风险——由于自然因素或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以致不能归还贷款,造成商业银行的损失。
(7)操作风险——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失误、控制错误、欺诈及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包括:交易执行风险、欺诈和技术风险。
(8)法律风险——因法律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9)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3.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根据风险状况在机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资本配置,以及为达到上述目标而构建结构化的组织机制。风险管理战略必须围绕银行业务紧密开展,即:(1)业务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战略紧密结合,以保证银行的竞争优势和承担的风险一致;(2)风险管理过程的设计与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外部市场环境一致;(3)从风险管理角度考核分支机构业绩;(4)提高收益的质量和稳定性;(5)选择达到风险管理目标需要的恰当工具。
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分析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业务层次,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会平衡风险管理结构方面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前者如任务、职责、责任、政策、方法、控制和信息工具;后者如公司哲学、文化、培训、意识和如何加强有力的行为。基于这一认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个方面之间的融合。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应该遵循三项原则,即稳健性、系统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1)稳健性。风险管理系统一定要确保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才能实现稳健性。(2)系统性。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绝非单纯的一个模型就可实现。它是一个融合了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方面因素的有机系统。(3)分散与集中相统一。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而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险,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
2.全面风险管理任务
全面风险管理的任务包括以下六项:(1)把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结合起来,确保企业在预测并分散风险方面的优势;(2)建立易于公司组织内部的理解、实施的风险管理过程;(3)合理安排人员、组织指导和风险行为,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4)对各类风险进行理性划分,合理反映公司商业策略和外部市场环境所对应的风险;(5)建立一个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的风险和行为的衡量系统,实现个人行为与企业商业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的统一;(6)创造强化的组织意识并关注改善受益的质量和持续性,提高风险承受的能力。
3.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建立将各种风险一体化分析的方法和模型,考虑各种风险的相关性,从整体上去反映风险的状况。例如,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是基于信用风险,其后,金融机构内部模型的VAR方法与资本配置又以市场风险为基础,而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就是通过建立模型,用综合的方法来对这两种风险和其他所有相关的风险统一分析,使监管机构对资本的要求与银行本身对资本的要求和配置一体化,优化银行风险与资本管理。
风险分析一体化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单独估算各种风险的评估程序的不必要的重复,有助于确保风险分析结果互相一致,可以用来处理包含了种种风险的新的混合金融工具。关于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要求对不同的风险按照流动性程度排列,既考虑到这些风险之间的共同方面,也考虑它们的差异。
4.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无处不在,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虽然,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决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各级管理层、各个业务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并对风险管理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董事会下设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管理层必须执行。
三、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
2004年6月正式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称新资本协议)中贯穿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鼓励更多地改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风险管理,以此达到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不执行新资本协议。但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是必然趋势。
1.制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
把握“五创新”的基本原则,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一是金融制度的创新。通过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增加银行资本金,有效地提高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主要通过建立以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有效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督的分离,从机构设置上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业务流程创新。采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VAR风险价值法,识别和度量风险,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有效增强识别、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科技手段创新。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科技手段创新,已成为银行高效稳健运转的基础和融人现代社会的前提。
2.建立风险评级模型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由于在企业财务欺诈现象严重、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产品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异常严重等因素影响下,许多数学模型一时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还难以发挥其功效。如何深刻理解中国的金融风险,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评级模型,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银行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为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3.完善内控机制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人手。在内控体系设计思路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即不再以传统的风险分类为管理对象,而是以过程为控制对象,在业务和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在对风险的控制上,针对绝大部分风险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情况,将控制的重点放在操作风险上,研究人事风险控制的方法与策略,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人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把操作风险和风险管理职责,落实到机构、部门和个人。
4.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应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风险管理的需要。注重开发和使用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要多渠道收集和积累各项业务交易数据;引入先进的分析方法,如动态敏感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以及系统仿真等技术;提供风险管理的依据,如设定风险限额。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高级计量法的研究,争取尽快达到符合标准法的要求,努力提高操作风险计量能力,以加快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政策战略
跟我国国有四大行相比,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发放贷款、办理相关结算业务为获利目标的金融机构,它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相对于国有银行,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更为严重。随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政府项目开展及各方面商业贷款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渐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弊端,受理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发放贷款、组织管理机构的不健全等问题频频发生,尤其是房地产贷款项目这样具有放贷时间长,市场风险不可控等情况,如何最大限度的规避银行风险将是我们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其存在的主要风险可以大体分为内部风险及外部风险两种。
(一)内部风险
所谓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主要是指因为银行自身的管理经营等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风险。其具体内容包含: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决策风险、结构性风险及经营性风险这几方面。其中资本风险是指由银行资本引发的银行风险,包括自身资本不足和资本过剩两方面,前者可能导致无法完成债务偿清问题导致经济利益损失,后者则可能导致大量闲置资本,造成银行机会损失;流动性风险相对比较常见主要指商业银行不能如期支付债务,无法满足正常信贷要求和临时提款需求,使得自身蒙受经济损失、信誉损失的可能性;决策风险是由于决策者决策失误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结构性风险及经营性风险分别可能产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不协调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及由于白身经营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银行效率低下、逐年亏损、经营失败的可能性等问题。
(二)外部风险
商业银行的外部风险主要是外部环境变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即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变化等引起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不稳定,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信用风险,即商业银行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的违约等行为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到期收回本息的风险;利率风险,即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引起的商业银行资金价格变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法律风险,即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或者法律法规的变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商业银行资金受损的可能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差
与国际同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制度与其差距并不大,但是在执行力度上就差距甚远。关键在于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太差,没有形成相应的风险管理文化。市场风险意识不强,银行操作风险意识弱化是造成银行风险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都将道德风险及违法风险的防范作为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而对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文化,培养风险管理意识等工作则不太注重。
(二)风险管理相关流程不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停留在依靠经验和习惯的层次上,世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制度、方法、工具还没有融入到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险管理理念、制度、方法和工具,建立起完善的一个风险管理系统.大多银行对风险管理只是做了简单的机械理解,对于风险的处理是往往在于应急,缺乏一个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的预警、处理、反馈的风险管理流程。
(三)银行治理组织结构混乱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在不断完善,但是结构混乱的问题依然存在。从表面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与政府是委托——关系,但是实际上这种关系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这将有可能造成银行经营管理政策不透明,银行激励约束政策不健全等问题。此外,还有很多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改造之后仍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四)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多年来商业银行过分重视信贷规模,对于信贷的风险控制、服务的规范性等内部管理机制重视不够,使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落后于目前经济发展形势,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贷服务是术符的。同时,银行许多制度措施没有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在某些情况下,内部控制机制成了掩盖市场风险而不是化解风险的工具。
三、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工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首先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接受相应的风险培训课程;其次,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励那些将银行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的相关人员;最后,建立相应的监督部门,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实践证明,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实施方案对于加强风险方法意识有促进作用,对于风险管理有推动作用,要做到这点:第一,做好当前评估。评估的目标主要是,了解银行的风险管理结构,识别行业标准和良好的实践来找出不足和尚需改进的方面.第二,设定未来目标构架。这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发展具体的解决方案,找出关键的成功因素和限制实施的因素,取得银行高级管理层的正式认可。第三,实施具体战略。这个阶段主要工作目标是开发具体的实施战略和项目计划,可以选择部分地方或者部门试行具体的计划解决方案。第四,制定相关方案。通过银行制定出目标风险管理结构的实施战略,开发长远计划和迁移策略。
(二)规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其经营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风险,任何忽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行为都可能导致局部或全面的经营失败。因此,实施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规范管理流程。第一,风险识别.及时、准确地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第二,风险计量。风险计量是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采用高级风险量化技术对风险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的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第三,风险监测。功能强大、动态、交互式的风险监测报告系统对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即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规避以及风险补偿。
此外,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也有助于规范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同时有提升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作用。商业银行只有通过先进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才能随时更新风险并及时作出分析和判断。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正是连结各业务单元和关联市场的一条纽带,形成一个集中的信息平台,及时、广泛的采集所需的大量风险信息,并进行充分加工、分析,以辅助风险管理决策。
(三)细化银行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控制、管理商业银的一种机制或制度安排,是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利分配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实施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防范操作风险,实现安全运曹的关键。因此,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制度安排对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就非常有必要。
(四)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监控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商业经营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完善相关的业务流程、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预判防范、事中控制、时候监督和修正的动态机制和过程。内部控制机制系统可以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完善银行组织结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正处于房地产泡沫不断深化、地方政府贷款项目增多的状态,加上目前欧美各国严峻的债务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可能随时改变的情况,而我国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处理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十分关键。对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监控,科学评估房地产及经济市场的风险走向,严格控制房地产项目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规避可能因此而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同时,要加强项目审核,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实施各项贷款工作,防治挪用信贷资金而且造成的银行风险。
四、总结
综合全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已进入白热化状态,面对高额的房地产及政府贷款压力,在全球金融危机仍然没有退去的情况下,要实现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从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国的国情在政策的指定执行及监管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我国商业银行才能有最好的出路。
参考文献:
[1]聂琳.内部控制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06-06).
[2]王慧.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04-10).
[3]李安.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财会研究,2012,(09-20).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思考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未能全面建立。
与国外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很不完善,大多数企业获得资本的方式是间接融资。间接融资对商业银行来说有利有弊,利处在于能够获得较高利润,弊处在于风险很大。分析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可知,扩大市场占有成为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国内的商业银行未能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其一,少数银行工作人员没有认清现代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发展目标,不顾将来发展,只管眼前利益,没有控制好资产质量的下降问题。由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集中了大部分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相对集中的资产很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其二,对商业银行风险认识的偏差,没有将风险和效益辩证地看待,往往注意发展业务而忽视了风险的防范,或是认为控制风险等于减少业务,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商业银行的整体的抗风险能力下降。
2.风险管理体制与构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首先,没有建立一个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即便有少数商业银行在某一层级分行设立的有风险管理部门,但是由于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以及风险监控流程,使得该风险管理部门不够独立化和系统化。其次,我国存在一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制度不明确的问题,整个风险管理体制和构架都不够完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加上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亟需建立一套完整而严谨的法律约束机制。
3.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非常落后,主要体现在风险评估技术和风险量化技术落后。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各种金融创新业务纷纷在商业银行中日益凸显出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多样化使得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大。面对这种现状,国外商业银行采取了一套科学完整的风险评估和量化机制。相比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估和量化技术非常简单落后,分析方式主要是定性分析,其次是定量分析,缺少定量分析的工具。目前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测缺乏有效的方法,比如在监测信用风险时,由于涉及面广、费用高,加上信息没有实现共享以及外部征信评级失真等问题,导致通常只能以初始的方式对风险监测进行量化。而一些先进的风险数据模型,由于所需费用昂贵以及科技含量高,国内很少有银行使用。
4.未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商业银行的员工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力量。如果商业银行的员工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那么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是巨大的。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未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文化,主要体现在:第一,较为重视信用风险,而忽视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第二,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没有很好地兼顾。第三,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缺乏,仅仅认为风险管理控制属于风险管理人员负责,而没有意识到这需要贯穿到银行的各项工作中,员工缺乏自觉意识。
5.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表现如下:第一,由于商业银行在收集客户信息时存在资料不全或者不真实的情况,导致没法根据客户的信息进行全面的风险预警。第二,风险识别工具的缺乏,难以为风险的判断和化解提供依据。第三,没有完善的避险系统,一旦出现风险很难有效规避。第四,风险决策系统不健全。第五,风险监控系统的缺乏,难以做到风险全过程的监控。国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规避机制都要远远优于我国,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他国优秀经验。
二、改进和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构想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搞好风险管理有助于商业银行获得最大的收益。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银行需要做好平衡风险的准备。做好风险管理必须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通过一些手段和措施实现商业银行低投入高回报的目标。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在商业银行内部对全体员工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的宣传和培训,使银行上上下下所有的员工都能重视风险管理,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减少因自身原因导致的风险的发生。第二,通过一些激励机制,提高银行员工的风险防范的积极性。第三,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业务、操作、机构、人员到流程都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切实提高风险防范和规避意识,减少银行面临的各项风险。
2.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创建科学独立的风险管理架构。以银行董事会为首强化风险管理,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审计部,并且这两个部门属于平行关系。风险管理委员对董事会负责,做好风险管理和监督工作,风险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部署进行监督和评价。第二,规范风险操作流程。先进的科技是完善风险操作流程的重要支撑。首先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一套完善而又强大的计算机数据库,以便从总体上对整个银行的资产进行分析和预警,然后再反馈给各分行。在分行间根据区域、行业、进入产品的不同而制定出不同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减少由于主观分析带来的错误。此外,还应增强系统控制操作风险能力,对现有程序进行升级优化,在风险重点处通过编程进行控制,提醒操作人员正确操作,减少甚至消除人为处理造成的失误,避免操作风险的发生。第三,建立各级风险管理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分行和支行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各个省的省级分行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加强对省级分行的监督和管理。在省级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立信用风险部、市场风险部、审计部和业务管理部,共同发挥防范风险的作用。
3.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首先,明确岗位职责。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政策,上级的金融、信贷政策和市场的变化情况,制定各部门、基层、员工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要求。根据不同的业务种类和风险类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风险防范点,使风险防范贯穿于银行每个岗位和业务品种。其次,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的关系。最后,加强业务人员的管理。要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管理,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切实掌握和熟悉本部门、本岗位的制度规定、操作流程及风险控制的重点,使全体员工切实掌握重点业务的风险环节、风险点、控制措施,增强自觉执行内控制度的责任感。
4.差别管理、区别对待。
其一,针对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管理政策不同,在信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各级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应根据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实行差别的信贷政策,并根据地区和行业差异采取不同的授权、授信制度来调整和防控信用风险。其二,派驻风险管理部门或官员。我国商业银行在总行集团总部应设立执行董事级别的首席风险执行官来独立的履行全面风险管理和控制职能。并且,由集团总部向全国各分支机构派驻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官员,接受集团总部的垂直领导、执行总部的指令,履行风险管理和监督职责。其三,风险审批部门应设在上级分行,不受同级银行机构管理如对企业客户评级授信的部门应设在一级分行以上,以免对企业贷款评级、授信和审批贷款时受同级基层行领导的行政干预,容易发生和造成贷款风险。
5.加强征信和中介机构体系建设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必备条件。
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一些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服务效率上都无法满足国内客户需求。因此,加强我国的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对社会服务体系的监管,提升服务公信力,为我国银行和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为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瑞凤.浅谈如何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商,2014(41).
[2]鞠鹏.浅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4(5).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变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基本使命就是以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来获取收益。美国花旗银行前总裁沃特·瑞斯顿曾指出:“银行家的任务就是风险管理,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
随着整个风险管理领域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现代风险管理也表现出与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风险管理环境和风险管理方法的改变。
(一)风险管理环境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利率、汇率及股票价格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应对市场化条件下这三大风险变量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金融业内部的行业结构整合力度的加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一些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于一身的集团化金融机构,在我国当前仍实行金融业分业监管的体制下,无疑使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由此而带来的国际竞争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市场大量创新金融产品的出现,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使得市场的结构更加复杂,商业银行理解和认知新产品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二)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方法的革命
传统的风险管理主要采用管理的主观经验判断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及手段,较少使用风险的量化模型,难以解决当前金融市场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风险度量和管理这一领域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尤其VaR、CSFP、KMV等大量先进的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的出现。这些风险管理技术的出现才使风险定价、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以及金融机构整体经济资本配置和全面风险管理得以迅速发展,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
二、我国现行银行风险管理的缺陷
近几年来,我国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银行高级管理层不再只盯着贷款业务,风险部门不再只擅长于管理风险,交易人员也不会谈衍生产品而色变。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银行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还不完善
在我国,许多银行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治理规划,一些银行在组织结构设计上也存在缺陷。尽管大多数银行在表面上已经建立了多种风险类型的管理委员会,但他们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数量上要么太多,要么不足,而且都没有明确各自的职能和责任。由于各委员会的职能和责任划分不够明确,也就难以避免管理上的重叠与缺口。
(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有力的技术保证。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起步时间较晚,导致积累的相关基础数据不足。同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不少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基础数据收集困难、公布出来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等问题。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这些都制约了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
(三)风险量化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还停留在最初阶段。虽然有少数银行自主开发出了模型,但都很简单,而且并未得到实践的检验。一些关键风险管理参数及计量模型,如预期损失(EL)、经济资本(EC)、风险调整后收益(RAROC)等并没有被大部分商业银行所采用,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更多停留在制度建设与资金计划层面,一些先进的风险量化模型与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与有效应用。
(四)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已成为商业银行规避风险、获取收益的重要工具,促进了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开展。然而,目前我国既缺乏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对冲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的平台,也没有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供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转移风险。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极大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多样化资产组合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明显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对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与责任的制度安排。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原动力。公司治理从根本上决定了管理层和董事会在公司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行为方式和利益关系,是商业银行实现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做法,在制度上建立起现代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内控体系,这包括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严格的内审制度以及独立董事制度等。
(二)加强对现代风险管理知识和技术的学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知识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出现了大量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使整个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是否采用科学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已经成为反映风险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实践来看,国外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都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巨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的商业银行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尤其是建立现代风险度量方法和现代风险度量模型,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计量工具。
(三)加快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银行开展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通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大量的计算、对比监督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有利于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并且使得许多以前很难开展的风险监控手段变成现实。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尽快按照巴赛尔协议的要求建立起独立的、高质量的数据库,加强基础数据的积累,并及时更新数据信息,为国内银行风险的度量和检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同时要不断加大对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确保信息系统开发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使信息系统最终能涵盖银行的所有业务。
(四)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
我国的金融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为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保障金融安全,需要立法机关和相关的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在立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规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高立法质量。银行监管机构应当要求银行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以及时识别、度量、监督和控制风险的发生。监管者应对银行与风险相关的战略、政策、程序和做法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定期的独立评价,还要监督检查商业银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否按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披露以及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履行了风险监管职责等。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黄丽珠.《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与合规风险管理》,金融时报,2007年1月8日.
(一)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文化建设比较落后
由于中小商业银行无法正确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导致很多中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目前发展的业务不发展,降低了抵御风险的银行整体能力。在管理理念方面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犯的错误就是觉得风险管理和业务对立起来,觉得它们二者之间应该是对立的,短浅的认为重视风险管理就会阻碍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急功近利,只关注眼前利益,短期利润目标。这样下去银行的发展会受到阻碍。
(二)风险管理的主体职责界限不清楚
以风险承担为主体的前提下,明确合理的分配权利利益和责任的关系,这样的风险管理才是有效的。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行和提高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我们国家在之一方面就比较薄弱。中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责任主体界限不清,甚至有的中小商业银行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风险管理的内容,但风险管理的银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依旧形式分散。这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风险管理职责不清楚的直接后果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对金融风险非常重视,而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却相对淡薄。
(三)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欠完善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一是在监管和审查方面,没有专职负责的经理,部门没有独立形成。二是风险内部控制资源分散。虽然中小商业银行各个业务部门都有风险管理的内容,但是没有一致的管理目标,风险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交流,真正的风险管理部门不能起到及时监督检查的作用,导致管理脱节,高层不能及时清楚的了解到风险情况,从而也就不能及时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战略适时发展。这样,中小商业银行不能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做出应对措施,就会使银行面临风险。另一方面使得有些风险不被人了解熟知,而这些处于盲区的风险也威胁着银行的发展。
(四)风险管理方法手段较落后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与国际定量分析技术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的预测和分析,主要是初级阶段的定性分析。导致我国定量风险分析技术落后的原因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仍然用主观判断或旧的传统的定性分析预测风险。其次是识别测量风险的方法简单。对于那些大型银行的研究风险的方法没有给予重视,没有深入学习,还有一些中小商业银行过分依赖政府来测量风险或者还只是一味的通过信贷规模来预测信贷风险等等。最后,中小商业银行往往把风险管理的重心放在了事后的处理上,而在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与国外先进银行比起来手段就明显不足。
(五)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待提高
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就是缺少风险管理相关的专业人才,柜面业务操作人员素质不高。柜员对风险防控知识和技能并没有深厚掌握,自身专业素质不高;加之本身柜员工作业务繁重,从事柜台工作的人员自身压力还比较大,如果再有银行对待员工的制度不合理,不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可能造成风险,使银行有损失。
二、提高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基于现有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这些问题的相关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提供帮助。
(一)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宣传风险管理文化
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营造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想要稳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虽然风险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科学的降低风险,保护银行不受损失。所以中小商业银行要建立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并严格按照程序,培养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行为习惯和健康完善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要把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灌输到各个部门,为了使每位员工都有风险敏感性,使他们能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中日常业务工作中,中小商业银行可以进行大范围的风险教育。
(二)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风险管理模式
部门经理负责该部门日常工作和沟通,与其他部门进行信息交流沟通,并向上级领导部门报告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和目标后,得到指示的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就去通知下级按照风险管理的需求所要做的一些做法程序以及相关的业务,在客户的选择上进行风险识别,帮助有关部门贷款的审查和批准和其他相关工作。在部门设立风险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在各个业务工作中进行风险预测识别、控制、监督反馈等初级工作。
(三)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我们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及发展情况,有选择地学习并进行改进国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和理念都。中小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发展需要,通过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探究其方法,逐步摆脱陈旧的管理模式和传统的管理理念,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技术,实现风险管理的创新,让银行有更好的发展。
(四)实施人才兴行战略,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商业银行不同于事业单位,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全力以赴做好经营和管理,并以“经济人”的身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目前,风险管理成为各个企业普遍重视的一个环节,因为它关系着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决定了企业的营利状况,而商业银行更是如此。商业银行直接与金钱打交道,还具有高负债等特点,对整个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商业银行更要注重本身的风险管理,并对此作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提高对风险的预防和管理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风险管理”。从拆字释义的角度来看,我们先要了解“风险”的含义。总结各个学者的观点来看,风险就是由于不确定因素、不完全理性而导致的不能事先预知的伤害或者损失,也意指为应然和实然之间的一种差距或落差。从定义来看,风险本身就带有负面意思,所以我们要对这种伤害和损失进行管理,由此我们能推断出“风险管理”的含义。简而言之,风险管理就是利用各种手段、信息通过各种措施、方法对因为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不能事先预知的伤害和损失进行管理的过程,以减少风险带来的伤害或损失。总结来看,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是信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由借款人所造成的。由于各种原因,借款人不能按照当初的约定按时还清贷款,或者不能按照当时的约定规则完成还款业务,这种由于借款人而造成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不能单方面控制的和操纵的,并受到各个因素的制约,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风险。根据研究显示,信用风险已经成为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
第二是利率以及汇率的风险,市场利率水平具有不确定性,利率波动的程度和方向都不能事先预知,所以利率的变动情况就会对商业银行形成一种风险。目前我国在存款和贷款方面的利率都不算很完善,仍然有很多不好的现象,与国外的差距还是很大,某些商业银行甚至会采取一些不合法的措施来吸引更多的存款。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渐深入,全球性的汇率水平也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很大冲击。比如汇率的短时大幅下跌或上涨,都会造成商业银行的措手不及,而商业银行又无法摆脱这种风险,必须要采取措施加以管理和应对。
第三是市场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无时无刻不处在市场之中,承受着市场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所以市场对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企业会从银行借贷,而企业可能会因为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等原因不能按时按照约定还清贷款,致使银行蒙受损失。其次,企业会通过企业的股权、股票影响股票市场,从而进一步对商业银行造成影响,甚至会使银行蒙受巨大损失。
第四是国家风险。任何人都不是单纯的自然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人,商业银行也不例外。不管是开展何种业务,进行何种活动,商业银行都处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政策环境中,所以说国家的整体政治环境、政策环境都会对商业银行产生重要影响。比如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等等,这都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另外整体的经济政策也会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产生间接作用。所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政治环境等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来说也许是一种机遇,也许就是一种风险。
第五是法律风险。客观来讲,我们在努力构建法治型社会,但是却不得不说我国的法律还并不完善和健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法律环境也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一些问题的规定不够细致,对一些情形所使用的法律适应性又不够等等。我国这种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现实情况,不能给予商业银行完全、完备的保护和监督,使得商业银行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法律风险。
第六便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是衡量一个商业银行的主要指标,如果流动性不足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不佳。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必须要考虑的风险,它是一种综合性、复杂性非常强的风险形式,如果流动性不足,商业银行则可能不能为贷款人提供足够的资金,从而无法获取由贷款利率所带来的利益,而同时又无法及时为储户提供资金,满足其用钱的需求,这样商业银行在储户心中的信誉和地位就大打折扣了。所以说流动性是直接关系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两项基本业务的风险,从而对其他业务造成冲击,对整个商业银行是十分不利的。
第七是操作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是由银行自身所造成的。银行职员所造成的失误是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由于银行职员的技术欠缺,专业素质能力等不过硬等原因,使得在操作业务时出现了一定的疏忽、错误,从而造成了银行的财产损失、信誉损失等问题。当然,银行系统失误以及由于现行业务的终止、中断等造成的问题也属于银行的操作风险,这类风险给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需要引起商业银行的注意,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管理。
经过发展,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开始逐步加大力度加强对风险的管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管逐步完善。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属于国家机关,并不是如它的名字一样是一个银行,然而虽不是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却承担着重大管理银行的责任。中国人民银行的各项措施可以从整体上对全国的商业银行及其运营发生重大影响,国家目前也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因此中国人民银行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监督和促进各个商业银行加强风险控制,以稳定金融市场,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在二十世纪末制定并实施了包括拆借资金等在内的十个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风险监控指标。后来又推出了《授信管理》,强调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管理,并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到了制度化、法制化的层面上,可见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监管越来越完善了,为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总体思路,更起到了一个敦促与监督的作用。
第二,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目前,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带来的损害也日显严重,另外各个商业银行也受到来自各方的影响,他们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逐渐将风险管理提到了自己的日程首页,作为自己任务的重中之重。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政府大包大揽,触角伸的比较长,对银行的管控也比较多,所以需要银行自身去做的事情也就比较少了,所以银行自身风险控制的意识也不很强。而现在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银行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风险也需要自己承担,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大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减轻银行所冒的风险,提高银行的收益,维持良好的经营状况。
第三,定量分析逐步加强。目前,随着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商业银行对此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也比较多,所以对风险管理的技术分析也越来越高超。目前,各个银行对风险管理所采取的方法都各有特色,有贷款的6级分类法等,但总体来说都逐渐走上了定量分析的道路,对风险管理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也正是如此,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水平也越来越高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当然,我们并不能盲目乐观,在看到各个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的同时还应该客观地看到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分析现实情况,并以此提出更好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总结来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重要还存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还有待提高。上文我们也已经提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渐应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了,这毫无疑问是一个进步,但是客观来讲,相比于国外先进国家,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只采取定量分析还是相对落后的。目前,经济形势日新月异,金融市场也非常不稳定,各种风险并存,需要商业银行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应对风险,并努力提高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目前,国外发达国家采取诸如“金融工程”或者“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进行风险管理,而我国在这些新进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上还不尽人意,仍然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
其次,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思想意识对行动有非常重要的反作用,会指导人们前行,提供行动的方向。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这给风险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第一,风险管理的意识并没有在银行内部得到普及。目前很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银行内部就没有将这种意识普及化,具体表现为大部分银行的风险控制机构专门负责风险管理和控制,而其他机构进行风险控制的意识则不强,相应地风险控制的行动也不强。第二,风险管理的理念不够成熟,大部分银行非常重视对信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但是对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并不是很重视。这是一种比较片面的风险控制理念,还应该加以改善,同样重视各种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状况逐步向好的趋势转变,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潜伏的银行风险仍不容忽视,银行风险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依然任重道远。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原因,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水平的差距还相当大,尤其是风险的定量管理还很落后。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条件不成熟
1、社会信用基础薄弱,信用约束制度严重缺失。目前在我国信用缺失问题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信用约束制度缺失。这种“约束缺失”最大限度地放纵了个人不良行为,使得不讲信用的现象比比皆是,其恶果之一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的大量发生和银行的经营困难。在这种环境下,任何银行的风险管理都很难有高效率。
2、法制环境尚待完善,金融监管约束乏力。社会法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银行经营水平的好坏,而在我国关于金融业的内部治理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极其缺乏,使金融市场治理约束和风险约束的基础极其薄弱,金融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监管无法到位。再加上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各项金融业务活动的信息透明度低,对于风险的外部约束作用无从发挥。
(二)风险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致使目标不明、职责混乱,内控形式化
1、组织框架缺乏独立性。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设置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内部风险管理,但从组织架构上来看,管理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各级层面的风险管理部门不是完全独立于经营部门行使监管权力,而是与业务经营部门一同归属在层面的或上一层面的行政领导管理中,如此一来,风险管理难于真正发挥其控制作用,难免流于形式。
2、管理覆盖缺乏全面性。目前的银行风险管理,主要是强调信用风险,较少考虑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其他在国际先进银行眼中同样重要的金融风险,致使风险管理力度倾向于信贷业务,形成了风险管理漏洞。
3、管理目标缺乏明确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产权模糊、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独立、风险内容考虑不全面等原因,一直以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模糊不清, 没有一套明确的管理战略,更没有健全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考核标准。各级行、各岗位的风险管理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导致协调不畅、推诿扯皮现象严重,风险监测基本失效。这一点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三)风险管理技术基础薄弱,手段落后,信息不对称严重
1、我国商业银行虽都有一些与风险有关的信息系统,但还没有统一、没有集成。这些系统的数据重复录入、系统间数据标准不一致、系统技术平台不统一,互联困难,造成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影响了银行自身风险判断水平;同时,各银行本身都缺乏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风险分析手段落后,预警能力低下,常常是跟在风险后面亡羊补牢,缺乏预见性。
2、银行风险定量管理落后。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我国商业银行量化管理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未能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不仅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存在工作量过大、有效性不足、外部评级资料缺乏等现实挑战,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测量困难更大。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就现阶段来说,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中,各种矛盾正在陆续解决。要想有效地改善金融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应同时加强法制建设,构造健全的法律约束机制。首先,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制度和对信用违约行为的法律惩戒制度,使企业和个人收入有一定透明度,为金融交易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其次,制定更为具体可行的方法,强化对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对违反者进行严厉惩治,使银行处于严密的监管网络,发挥市场约束的强大功效。同时,还应该建立一种金融风险的补偿保障制度,如存款保险制度,以化解由于个别银行经营不善导致的社会不稳定风险,甚至是金融危机。
(二)在银行内部为健全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组织基础
1、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银行内部建立能被广泛理解的战略目标和一整套的公司价值取向,划分出清晰的责任,并贯彻实施;高级管理人员对特殊业务领域的管理人员应承担监督角色;有效的使用内部和外部的审计结果;保证银行的补偿机制与目标、战略相一致;以透明的方式执行公司治理机制。
2、建立集中化、扁平化、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在战略规划、营销、决策、信息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集中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明晰风险管理战略,加快实施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管理,提升风险量化管理水平。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突出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和风险调整资产回报率指标,有效控制新增授信不良,明确岗位职责,加大问责处罚力度。
(三)从制度上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1、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人员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体系。这种体系保证了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使风险管理部门可以确定风险限额在各条业务线上的分配方法及分配标准,实现对业务对象的评级,授信与银行业务的有机结合。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纵向式审贷体制。以产品和客户为导向,对各部门实行风险管理,形成矩阵式管理,对整个银行进行监控,实现风险管理效率与价值的最大化。
3、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要渗透到银行的各个部门和领域,各级部门都要严格遵守并执行,防止的操作风险,杜绝“逆程序操作”,坚持公正透明的原则。
4、实现资本对风险的覆盖,建立资本补充机制。首先,应引入战略投资者,从资本市场募集资本金,实现股权多元化。其次,通过发行长期次级债券,包括发行滚动式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可转换债券等,充实附属资本。第三,尽快按监管部门要求和国际惯例,根据风险分类计提损失准备金。
(四)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策略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2008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在实体经济方面,我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果断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包括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这些财政政策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信贷资金的支持,客观上支持了信贷高速增长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企稳回升,我国的宏观政策也从应对危机的紧急措施转到了“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的方向上来。宏观政策的适时调整为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在应对危机时期所投放的大量信贷的风险状况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投放如此多的信贷是否是以牺牲风险管理为代价的呢?另一方面,后危机时代,宏观政策的调整以及实体经济发展状况的不确定性都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外,次贷危机给中国商业银行所带来很多还需要进一步的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例如银行如何有效防范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等等。
鉴于此,本文首先探究了次贷危机背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漏洞;进而通过分析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最后给出了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的方向。
一、次贷危机背后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漏洞
从次级债券的资产证券化结构可以看出,尽管次级债券信用衍生链条长,结构复杂,潜在风险掩盖其中,但如果把握好次级贷款的信用风险特征和次级债券的结构特征,其风险并非不可识别。实际上,国际金融机构未能有效识别次级债券的潜在风险,大量投资次级债券,其更为深层的原因是国际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漏洞,导致内部风险控制失效。具体而言,其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㈠ 公司治理存在缺陷,风险管理跟不上新业务的发展
良好的公司治理要求股东和董事会能够有效了解、指挥和控制整个公司,由于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委托问题,股东和董事会对公司的影响力受到限制,并且薪酬结构、年度分红等激励机制扭曲和内部问责制度缺乏,直接鼓励了管理层过于短视的决策行为,金融机构过度注重短期收益而忽略基础资产的长期风险。这一方面金融机构忽略了次级债券的长期风险,甚至不惜高杠杆融资投资这些产品;另一方面,风险管理部门投入则相对不足,对新业务的信息获取常滞后于业务部门,有时候对业务部门新业务的专业运作也不是十分清楚,往往对风险难以做出及时合理评估,即便是风险管理人员认为某项新业务可能具有大的风险,业务部门、管理层甚至整个系统都很有可能不接受这样的风险评估。
㈡ 新业务风险计量能力薄弱,忽视表外风险的合并管理
作为信用衍生产品的次级债券经过多次分拆、打包、分层,其基础资产的风险特征越来越模糊和不透明,次级贷款借款人信用信息完全掩盖在各种结构性安排之中,尽管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识别和计量方式较为成熟,但对新业务的风险计量能力则相对薄弱。风险计量涉及很多复杂问题,这给新业务的风险计量带来很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表外实体没有规定计提相应风险资本,许多银行金融机构为了规避资本监管约束,在表外设立实体参与次级债券交易,从法律层面上看,大多数表外实体都是单独实体,银行金融机构没有法定义务承担表外实体的投资损失,但为避免表外实体破产给自身带来的声誉损失,银行金融机构不得不将这些表外风险暴露重新收回表内。在表外实体次级债券投资中,银行金融机构普遍忽视了其表外实体所形成风险暴露的合并管理。
㈢ 缺乏独立的风险判断,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处于空白
由于次级债券信用衍生链条过长,金融机构投资者不愿花费太多的资源对次级债券进行全面调查和独立的判断,过度依赖国际评级机构对次级债券的风险评估。与此同时,国际评级机构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次级债券,没有采取足够审慎态度,并且发行人付费的评级机构经营模式使评级过程存在利益冲突,也影响评级行为的“公正性”。目前标普、穆迪和惠誉等几家国际大型信用评级机构几乎提供了全部重要的评级服务,全球金融机构的投资决策越来越依赖外部评级报告,从某个方面来说,金融危机发生是评级机构评级误导的结果,众多金融机构出于对国际大型信用评级机构的信赖,大量投资次级债券,结果遭受巨额亏损,其中不乏拥有先进风险管理工具的花旗银行集团、瑞士银行等国际大型金融机构。
㈣ 新资本协议存在缺陷,监管资本未充分反映业务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存在的缺陷导致银行金融机构监管资本未充分和敏感地反映银行面临的风险。首先,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银行金融机构无需对其表外实体风险资产计提相应风险资本,提高其整体资本运用的杠杆率,促使银行金融机构通过表外实体过度承担风险。其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允许银行金融机构在内部评级法框架下根据VAR模型来计提风险资本,VAR 模型的特点是强调多元化业务的风险分散作用,两个历史相关度较低的业务,其组合风险资本计提低于两个业务独立风险资本计提之和,但相关度较低业务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由于其风险资本计提存在不足,整体抗风险能力下降。此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缺乏对金融衍生产品、表外实体等方面信息披露的硬约束,如缺乏交易账中的衍生产品风险敞口、表外产品的发行人、内部评估方法等信息披露的规定。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㈠ 经济环境依然严峻,信用风险压力大
首先,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尚未完全走出衰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2010年我国经济仍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其次,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大部分行业生产增速初步企稳回升,多个行业利润尚未出现根本的好转。2008年9月以后,39个工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的利润同比增幅仍然低于的往年的水平。种种情况说明,在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尚不稳固的大背景下,内外部需求将难有较大改善,同时就业受到的一定冲击以及资本市场下挫引发的负财富效应等对消费增长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需求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更为困难,效益—下降,各地企业裁员事件频频发生,企业家信心还不稳固,企业违约风险压力增大,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急剧上升。
㈡ 利差缩小,市场风险增加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由于我国目前银行从事股票和商品业务有限,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从利率角度看,近几个月的新增贷款中,很大部分是为了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而形成的贷款,此类贷款期限较长,利率水平较优惠,从中长期角度看,我国利率有上升趋势,因此,存在一定的利率风险。汇率方面,近年来,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导致近年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加之在我国政府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以及国内巨大需求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的恢复速度快于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人民币存在进一步升值的可能,这将使得银行新增贷款中投向出口为主企业的贷款面临一定的汇率风险。
㈢ 信贷猛增、操作风险隐现
为拉动我国国内需求,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增加政府投资,从而带动银行信贷的高速增长。然而,在信贷高增长的过程中,为获得更多的贷款项目,各银行之间相互竞争,进而给银行信贷带来严重的操作风险。首先,利益驱动导致银行之间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情况下,各行为获得贷款项目而主动降低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放松信贷审查等情况就可能普遍存在,由此而给银行信贷带来风险。其次,在短时间内发放规模如此巨大的贷款,银行很难对借款人进行充分的信息调查,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贷款产生损失的概率增大。再者,贷款审批时存在着的人为操作的不确定性,贷款各个环节存在的违反有关风险控制规章制度,包括对贷款授权授信、审查审批、贷款程序等制度的执行不力,都将给银行贷款带来巨大风险。最后,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当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充足,各行在优质放贷项目一定的情况下,为提高资金的收益率而加大了票据融资规模。尽管近年来票据签发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基本格局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在利差收窄的情况下,如何为规模如此巨大的票据融资资金找到更好的放贷对象,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㈣ 期限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凸现
流动性比率是体现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指标,它是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中,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口径是期限小于1年的资产和负债。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要基本匹配,以避免短期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但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流动负债主要是短期的存款,由于存在大量储户,银行内部总能形成较大的沉淀资金。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流动性比率可以低一点。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的最低流动性比率为25%。但根据分析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都体现出较明显的周期变化。进入2009年,各银行的流动性比率逐渐下降,靠近25%的监管红线,体现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断上升的趋势。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㈠ 完善公司内部制度,促进新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均衡发展
在这次的次贷危机中,虽然中国银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小,但也反映出整个中国的银行体系在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完善内控体系、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防范委托中的道德风险,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和年度奖励制度。薪酬制度和激励体系应和风险成本相结合,各管理层的报酬应合理递延,报酬的兑现不能仅以账面利润为依据,而应以经营现金流为依据,切实从绩效考核机制上抑制过度的短期逐利行为,促使各管理层在捕捉市场发展商机的同时,保持应有的审慎风险管理态度。
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应健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垂直化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架构,科学设定整体风险偏好和各业务的风险偏好,确立风险限额管理,特别是新业务的限额管理,根据风险管理要求为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配置经济资本, 结合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 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 增加风险管理的资源投入,保证风险管理人员与业务经营人员同等地位和薪酬,促进新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均衡发展。
㈡ 加大内部评级和风险计量建设,增强风险识别与控制
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银行在计量风险时,没有考虑“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是分析“尾部风险”的有效工具,它弥补了风险计量模型无法对“尾部风险”进行有效计量的缺陷受我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压力测试运用仍十分初浅,压力测试运用局限于单一突发事件对银行财务和风险状况的影响,对较为复杂的组合业务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之间的相互传递等情形,难以有效衡量和分析。针对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计量模型建设中,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分析风险参数的估计方法,充分考虑金融工具的多维性风险特征,基于严格的实证分析和历史违约经验,校准到长期平均违约水平,对模型进行定期返回检验(Back-testing),同时结合专家判断、定性判断、压力测试等技术方法,提高模型预测能力和前瞻性,审慎地运用模型的结果,防止低估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常通过表外业务体现出来,表外业务不受监管资本约束和贷款规模的限制,商业银行具有将表内风险资产转化为表外资产的动力,存在弱化风险管理的倾向。因此,在创新业务和表外业务上商业银行应制订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根据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和管理能力,确立合理业务限额和杠杆比例,合理度量其表外业务的实质风险,明确表外业务的风险资本约束方法,强化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
㈢ 培养独立判断风险的能力,将评级机构纳入监管范畴
由于一些评级模型在金融业广泛使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模型和评级方式往往具有趋同性,特别是复杂的金融产品的评级,其评级模型由少数金融工程师设计,各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高度相关,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市场快速发展中稳健经营,就应增加风险管理基础建设的投入,建立自身的内部风险评估系统和计量工具,培养独立的风险识别和分析专业团队,不断提高内部评级能力,对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和判断,不能盲目依赖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
商业银行等金融行业具有很大的“外部影响效应”,金融危机的发生也说明金融市场不是有效市场,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会给金融市场带来灾难性影响。监管机构应将评级机构纳入到监管范畴内,对评级机构设立专门准入、公司治理、内控、评级方法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标准。
㈣ 落实新资本协议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不断完善信息披露
就美国次债危机看,透明度不足是衍生品风险的来源。在美国次级债的证券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次级房贷大量的信息放在贷款公司和经纪公司的银行里面。他们在细分之后进行证券化,将风险转移给市场,但是信息却没有公开,投资者没有充分的信息只能求助于模型定价, 模型靠评级公司来提供,而模型模拟失败的可能性很大。我国现有的信息披露制度也不足以满足规避类似风险的需要。为了规避我国银行出现类似次级债问题,透明度的增强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对于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而言,规范和完善风险管理方式是一个手段,法律和监管要求不能从源头上根治类似借贷危机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流程等内控机制的建设,从公司治理、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制度规则、资源保障等方面实质性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银行审慎经营,强化风险管理自我更新机制,不断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赟,吴玲艳,刘海利. 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启示[J].金融经济,2009,(22).
[2]杨伟,黄贤福,杨选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路径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警示[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12).
[3]王刚.国际银行监管理念的最新演进[J].国际金融研究,2007(5).
[4]吴晓灵.冷静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中国金融业信心[J].中国金融,2008,(23).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所创造的信用和提供的金融服务,已经成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融通资金的信用中介,创造信用货币,创造存款,扩张信用,为整个经济社会提供了广泛的金融服务。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银行的各种业务也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也引进了许多新的金融工具。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和中间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宽,也带来了大量的风险,因此,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成为银行管理重心。巴塞尔委员会指出银行面对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包括利率、操作、法律风险等)。
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我们应该把内部控制作为核心内容。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确保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前提,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否健全、切实有效,日益为银行监管部门密切关注。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根据美国欺诈性财务报告委员会(OSO)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受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的一个过程,内部控制的设计为以下类别的目标得以实现提供了合理的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循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内部控制系统包含五个相关的组成部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测。
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F3asle )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有了扩充,进一步强调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内控的影响.要求组织中所有的各级人员必须参加内控过程,对内控的过程产生影响。巴塞尔委员会将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分解为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
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在控制环境中强调的管理的督促和控制文化;在风险评估方面将风险的识别和风险的评估并举;在控制活动方面又突出了职责分离的重要性;该委员会还特别对信息和沟通作了更多的解释;除了监测活动外,还把缺陷的纠正也列人了内部控制活动的范围。
2001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的第二稿,经过吸收多方意见和三年的过渡,该协议将于2004年全面实施。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的诞生是西方各国银行开始重视防范与管理金融风险的产物,而新的巴塞尔条约将成为在新的金融环境下世界各国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最新法则。为了适应更为灵活的银行风险状况,巴塞尔委员会试图促使银行不断改进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使用对于风险状况反应更为灵敏的衡量方式,进而更为准确测定一定风险状况下所需要的资本金水平,而且更多的强调银行要建立内部风险评估体系。
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有效的控制和化解风险,确保各项业务的持续稳健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业银行需要明确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采取一系列具有组织、制约、协调功能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以提高银行管理质量和效率,保证银行财产安全和完整。
二、商业银行风险测且
为了有效控制风险,我们必须量化风险。当然,将风险量化不能作为判断银行风险的绝对标准。因为,首先,量化风险要作一些假设,这会低估风险;其次,除了风险量化外,还需要进行定性判断,甚至连最简单的借款申请也要对贷款人的管理能力、行业背景、违约行为、股权结构等进行判断,而这些因素是难以量化的。所以风险管理过程应该既包括风险量化,又包括风险估计判断。
风险的量化指标有三个,分别为敏感性(Sensitivity)均方差(Volatility)和受险价值(VAR)。
敏感性是利息边际收益与导致该收益变化的某些基本参数变化的比率,基本参数一般包括利率、汇率等。其计算公式为:
S二个别参数的变化/市场参数的变化
S( 96 )=〔个别参数的变化参数/市场参数的变化
均方差是为围绕目标变量上下波动产生的偏离的统计平均值,它常常用于计算市场参数、收益或者市值上下波动而发生的偏差的统计平均数据。假设随机变量为X,平均值为E(X),观测值出现的概率为Pi,则对于n个观测值有:
下面重点介绍受险价值、BAR ( Value at Risk) o VE1R值就是在一定的容忍度(或置信度,置信度=1一容忍度)内,某金融组合或工具在未来一定的时间区间所面临的潜在的最大损失金额。受险价值实际包括两部分:可能的损失和发生的概率。因为概率难以测量,所以一般根据历史数据,测算不确定变量的概率分布。受险价值最大的优点是将所有风险融合成一个值。vAR的计算在某种程度上含有银行偏好的主观因素。容忍度的选择是根据银行的风险厌恶程度,目前各商业银行用不同的容忍度报告其VfR。数据观察频率的选择,比如每月或每天,也是主观的。
根据收益分布曲线,可以得到不超过某一概率(即容忍度)的最大收益偏离值,就为VAR。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到,均方差越大,则正态分布曲线越扁平,在给定的容忍度下的损失越大。在实际应用中,VAR的计算经常与分布曲线的均方差联系在一起,简单表示为均方差的某个倍数,从而使VI1R的计算大大简化。
三、具体业务风险的防范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从定性和定量上进行全面实施的。在量化风险的前提下,我们还要采取具体的防范措施.来降低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以下,将就银行的结算业务进行具体的阐述。
银行结算业务,是指以银行作为中介机构,接受收款人或付款人委托,办理业务往来发生的资金收付的结。目前,作为商业银行来说,为客户提供的结算手段主要包括:支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等票据结算方式,以及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