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3 17:3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今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它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信息技术课程在这样的时代召唤下应运而生。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上好这门课是我们一直在思索和探究的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工作,来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要做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从理论上武装自己,用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1.教师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实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明确现代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坚实且良好的基础。
2.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要学习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3.教师要将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整合,以全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
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家庭环境以及学习环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在步入初中之后,信息技术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如果教师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极易造成好学生“吃不饱”、中等生学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不良局面。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使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无法实现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具体操作如下:我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的不同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为学习基础比较好、电脑基础知识和操作熟练的优等生,第二层次的学生为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一般的中等生,第三层次为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也相对较低的后进生。在备课过程中,我会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三、教师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智慧的火花在交流和讨论中碰撞出绚烂的光彩。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倾向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础操作技能的训练,但是在课外的时间里,学生的思维应该是无拘无束的,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活动中,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继续学习和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师要采用小组互助的方式进行教学,减轻教师的辅导负担,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基本上都是在微机室里完成的。在具体的上机操作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尤其是刚刚开始进行操作学习的阶段,教师在微机室里忙来忙去,还是无法兼顾到全体学生,以至于部分学生因为无法得到教师的帮助,不能及时解决操作时遇到的问题而逐渐失去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想出了一个小组互助学习,用学生来辅导学生的办法。这个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解决了教师忙不过来的难题,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办法是这样的:在刚开始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认真观察哪些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操作任务,然后我会大力地表扬这些学生,并且宣布让这些学生来充当教师的小帮手,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这些学生分别负责辅导一组学生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开展小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他们更是干劲十足。在学生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视指导工作,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重点地辅导某些学生或者班内存在的共性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一举多得。而且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比师生的交流更容易,因此学生辅导学生的效果甚至比教师的讲解更好。总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是我们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避免传统教育的缺陷,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为信息技术的普及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桂开.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实践与思考[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4).
[2]司清清.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软件导刊,2013(2).
[3]滕飞.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之我见[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8).
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的操作课,但是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么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么课,掌握这门课呢?
一、重视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注意时机,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三、让学生有成就感
课堂中多展示学生作品,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多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表扬鼓励,会使学生有成功感,感到莫大的欣喜,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从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在伴随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这些同学都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之中。课堂中我让每个同学都把作品上传到局域网中,这样,只要进入网上邻居的同学都能看到,当看到有同学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会充满成就感。用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我国中小学都开设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小学开设微机课程,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二者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上有根本的区别。微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唯一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且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操作性强、形象直观的特点,若教师上课时不加区分,采用简单的演示法,不注重多种方法相结合,课堂枯燥乏味,则学生兴趣缺乏,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策略
(一)教的策略
1.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自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武装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长流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前沿知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引者,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钻研,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把握好教学进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各方面能力。
3.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多搜集资料,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所要传授的知识点渗透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任务”。这样,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就习得了相关知识,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拥有真正的学习主动权,自然兴趣盎然。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自身魅力。上课前,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摒弃杂念,带着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近师生距离。平时,教师就应竭力塑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使学生乐于亲近自己,有问题乐意请教自己,不仅在学习上,而且在生活上有了问题乐于与自己商讨解决方法。“亲其师,信其道”,有了融洽的师生感情,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建构知识,自然兴趣盎然,事半功倍,学习效果极佳。
(二)学的策略
1.规范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认知心理尚不成熟,自控能力相对比较弱,情绪变化快,易反复,特别爱动。除了教师采用适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外,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多与同学合作交流,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学生个体往往存在差异,由于差异客观存在,一些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很强,上机操作每次均是优秀,而一些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很弱,有时很简单的操作都无法独立完成。为促进全班同学共同进步,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水平,将学生分为几组。组内,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自觉担当教师的小助手,发扬团队精神,帮助信息技术能力较弱的学生,争取共同进步。除了小组内合作外,学生平时还要自觉组队,可以同桌间、好友间、邻居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树立浓厚的学习风气,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此外,还要增强自主学习意识,课后利用各种工具查漏补缺,争取更大进步。
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学生的学习既是学习知识经验的过程,又是学习做人的过程。良好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掌握信息技术,才能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学生平时要注重学习,多登录一些有兴趣的、健康向上的网站,浏览对自己身心有益的网页,自觉摒弃那些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从而拓宽知识面,提高信息素养。
三、总结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翻转教学 教学模式
在初中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不少信息技术教师都在运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教学模式便是其中之一,通过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过程进行“翻转”,提高教学质量。
一、什么是翻转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课外完成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和知识的运用方面,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运用翻转教学模式的优势
首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翻转课教学模式,让学生突破仅靠课堂时间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性,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在课堂内确定学习重点,认真听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可以突出教师主导地位,翻转教学模式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新信息技术知识,在信息技术活动中形成能力,教师用课堂时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请教教师,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或进行上机操作。再次,可以促进与鼓励师资力量的自我提升,在初中信息技术翻转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设计十分关键,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学活动不能过于简单,难度要适宜,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高效地自我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将逐步提升。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翻转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1.优质的教学活动设计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翻转教学模式,教学活动设计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要体现形式,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要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而且要考虑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及计算机操作水平,在充分掌握与熟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特点,设计难度适当、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课件。以多媒体制作教学为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课后完成作品,并在课堂教学中交流加入恰当的背景、插图、视频或动画等方法技巧,再搭配文字进行详细说明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
信息技术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运用翻转教学模式时,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充分发挥自身主导性,在课堂上尽量阻止学生运用小组协作和小组竞争的学习和教学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协作能力,树立团队意识,也能够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并让学生的课外形成的信息技术能力在课堂活动和交流中得以实现。在翻转教学模式中,学生提前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往往会遇到一些学习难点,需要在课堂上寻求教师帮助,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赋予学生更多权利,创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发言与提问,合理地增加一些师生互动环节,把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课堂。
3.合理应用网络平台
在初中信息技术翻转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比较完善的综合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平台。借助并完善教学平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自由查询和使用相关的学习资料,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自由交流和沟通,而且网络信息资源较为丰富,更新速度较快,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相吻合,通过学习互联网上的信息技术资料,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例如在进行《图片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上学习一些图片处理的基本方法、技巧与步骤,学习一些图片处理过程和技巧、视频等,这些资料不仅详细,而且比教材中图片处理方法还要丰富,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交流和评价。
4.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翻转教学模式需要对教学策略进行重点优化,积极采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保证翻转教学模式的顺利使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更多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掌握更多计算机操作技巧。例如,在进行《数据收集与录入》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制作WPS表格表格,让学生运用课前学习的表格数据处理的相关知识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运用自己所学习与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自主修改,或者与其他学生一起合作修改;教师也可以制作一个半成品的工作表,让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加工、修改与完成。通过对教学策略的优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运用翻转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而且符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翻转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与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断提升。
1 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状况
1.1 设备投入到位,师资力量未能配套达标
当前,各级教育部门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投入规模空前,初中的电脑教室配置较高,能够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上,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却未能同步。有些学校安排一些离退休教师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专业信息技术教师相对不足,也有的学校将信息技术教学作为班主任的附带科目。以上状况直接导致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状况不尽如人意,对教学成效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
1.2 课程设置到位,实际教学实施存在偏差
在每一所初中的课程表上,信息技术的教学时间都能够严格按照省市的规定,排上了课表并不等于排进了课堂,一些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变相地将一些信息技术课时间挪作语数外学科之用,尤其是在期中考试前后、期末考试前的复习时间,有的学校直接就将信息技术课停上,用于其他课的复习,整体课时上没有能够达到规定的教学时间,显然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
1.3 照本宣科,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部分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能够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设计,习惯于按部就班直接讲授,导致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教材中涉及的内容,缺乏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掌握不够,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1.4 课堂教学到位,课外活动拓展相对狭隘
许多初中信息教师将教学的全部着力点都放在了有限的课堂之中,忽略了对学生课外活动方面的指导,没有能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实际需要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导致信息技术教学空间狭隘。
2 改善初中信息教学的建议
2.1 强化教师培训,提升信息师资队伍素质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整体业务素质能力的高低,与教学成效密切相关,要提高教学成效必须首先从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全面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1)开展分级培训。针对专业信息技术师资不足的实际状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对片区、镇区牵头学校、中心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强化,再以此开展二级培训的方式,广泛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业务素质,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保证质量,同时也避免了培训场地、师资、资金等方面的制约。
2)开展远程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设立网上学习平台的方式,对各校专任、兼任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在线远程培训,让广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增强自身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实现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培训效果。
3)开展活动培训。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应当定期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通过观摩优质课、研讨课的方式,开展分析讨论,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还应当积极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走出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2 保证教学课时,坚持课程标准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执行,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课程表上,更应当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通过强有力的检查考核等措施,保证信息技术教学时间不挪用,为教学成效提高提供保障。
1)强化课时执行检查。作为学校教务部门,应当在日常检查中,突出对信息技术学科课时执行情况的检查,对于挤占挪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间的,提出严厉批评,并对照相应的考核细则进行扣分,以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课时检查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课时执行到位效果。
2)强化学科能力考核。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将初中生信息技术能力作为综合考核的一部分,可以将其纳入能力考核范围,采取等级评价制度,规定各项表彰奖励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考核方面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作为硬性条件,让师生都重视信息技术学习,不再随意挪用挤占信息技术课教学时间。
3)强化信息教师专任。一般来讲,兼任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对待教学时间的严谨度方面普遍低于专任教师,因此,建议在条件基础许可的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实行专任制,保障课程标准各项规定的执行到位。
2.3 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发展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改革和优化教学模式也是提升教学成效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成效。
1)发挥小组作用。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编成若干个小组,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上机操作,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基础学习单位,学生有不同的问题可以在小组里面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也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提高了合作意识。此外,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预习、探究、复习活动等方面的任务,也能够进一步积聚学生的智慧,提高学习效果。
2)发挥网络作用。在当前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方便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如教师运用QQ群、电子邮件提出预习要求,布置学习任务,学生也可以借助于这样的平台相互交流、分析操作难点等,让网络更加方便信息技术教学。
3)发挥互动作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师生之间既要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重难点启发功能。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遇到障碍的环节,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点拨,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还要在全班进行讲解示范,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成效。
2.4 开展丰富活动,构建全面立体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堂,还要积极拓展,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展览竞赛活动等,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能力得到提升。
1)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针对初中生好奇心、探究欲望强烈的特点,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教学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在课外组织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将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组织起来,定期进行点拨,让他们自主开展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开展设计展览活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还要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如进行页面排版、网站设计等,通过展览的方式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上进心,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开展学习竞赛活动。针对不同章节的教学难易程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重点的学习竞赛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设计竞赛、操作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训练实际运用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会产生促进作用。
3 结语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地区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学科,与以往的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有本质的区别。信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它的时效性和突破性是这门学科的优点,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技术水平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计算机网络水平的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严格贯彻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不断创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平等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三种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地区初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关注学生两极分化,平等关爱每个学生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存在差异,班里难免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尤其在地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接触比较晚。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促进学生平等健康发展。
例如,在讲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课“用WPS写作”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WPS这个软件的中文录入、编辑、排版等技能,并且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由于在第一课已经教会学生WPS的启动和退出,相对于学习这一课就比较容易。由于在地区,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比较晚,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合作小组。对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只需要掌握中文文字的录入、编辑和排版。教师在给他们讲授的过程中,先演示具体的步骤,之后亲自看学生进行操作,并及时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他们除了需要跟着老师学习基本的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还要学会设置文字的字号、字体以及对文字进行替换。这种分层教学法可以使老师同时关注学优生和学困生,关注班级的两极分化,促进学生平等发展。
二、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逐步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不断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走进机器人的世界”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机器人以及机器人的发展状况,建构对机器人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是在的初中学校,所以教师应使授课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播放著名的影片《终结者2》,给学生提出问题:“影片中的主角是机器人还是人?说出自己的观点。”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分小组讨论自己眼中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讨论完成之后,教师把学生带到机房,指导学生通过浏览器搜索下载机器人的图片,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对自己下载的机器人进行归类。之后教师给学生系统讲授机器人的理论,能够快速地切入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微课”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录制几分钟的小视频,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阐述。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更直观、更贴切的表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认识画图”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用画图软件画图的基本方法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地区,由于信息技术没有内陆发达,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教师不断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在录制的视频中讲述如何启动画图程序,如何选取颜色并填色,如何使用橡皮、直线和椭圆。在视频介绍中,仍然会有动态的图画展示,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点,使得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实现了有效教学。
在地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虽然有待完善,但是在国家的支持、社会的宣传、学校的推广、教师的实施和学生的配合下,信息技术课程顺利实施。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使讲授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新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实践性教学 教学模式
伴随国内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初中信息教学课堂正在逐渐由内在观念转变为外在方法的模式,不但要改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认知,同时要将信息技术课堂提升到社会价值观以及实践观的高度。新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针对初中生开展的信息技术教学应该采用创新、趣味并且实用的实践性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化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使用电脑、应用于学习的能力。
一、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不足
1、学生偏离学习本质。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往往存在双面性:一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自身掌握信息化的相关知识;二是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电脑进行娱乐、游戏等,导致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的“娱乐课”。这双面性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电脑互连发展已相对完善,计算机与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一些家长对于学生过分溺爱,通常都是以学生的作业完成与否作为标准来规定学生的上网时间,一些学生一天之内连续玩几个小时,家长也不会去过问,让这些学生慢慢养成将电脑作为娱乐设施的习惯。最后致使现在的初中信息化教学进程中,学生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兴趣,逐渐迈向学习的误区,最后对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造成严重的影响。
2、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两极化。在信息化技术的教学进程中,家庭中的一些因素通常会对学生的成才道路造成决定性的作用。在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两极化情况非常严重。通常一些成绩并不是非常优异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接触电脑的时间非常早,并且因为学生自身的兴趣,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入一些电脑培训班进行过对应的培训,这些学生在没有接受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以前就拥有相对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反之,部分家庭环境一般的学生,当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能够弥补在知识与操作方面存在的不足;但是其中成绩中下游水平的学生因为其学生能力较为普通,不能很快追上进度,在学习一些综合性知识较为复杂的知识时,通常难以掌握相关的操作方法。这样明显的两极化,通常会在教学的进程中不断加剧,最后在上机操作考试以及笔试中体现出来。
3、信息技术课程没有考核。信息技术基本上没有安排考试,从小的方面来说,每学期的期中考试没有,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期末考试,只是由任课教师自己安排考试形式,最后每个学生能有个成绩就可以了,不计入档案。不计入总分实际上就是个形式。有的学生连这唯一的一次考试都不参加,平日里的学习就更加怠慢了。到大的方面,虽说是列入了中考科目,但有些地方学校不计入总分,只供参考,总分不过只有8分,而且是在本学校考试,也不很严格,学生又岂能重视。所以说,信息技术没有考核,对于一个没有考核的科目,学生又怎么能重视起来呢。
二、初中信息技术实践性教学的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信息化技术的课堂中,教师应该结合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操作水平、个性以及兴趣等实际情况,来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组。可以规定4-8人为一个小组,将操作能力最强的学生提为组长,从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学在教学的时候,应该要以小组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要通过提出一些学生喜欢的话题入手,在讨论的进程中插入一些关于电脑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此外,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无论对错都要给予对应的鼓励,从而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进而实现信息化技术实践性教学的目标。
2、自主化学习模式。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堂要想实现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必须要让学生可以自由的开展自主化的学习模式。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家庭学习氛围、学生自身的学习进度等方面的差异,积极与学会家长和学校的领导进行交流,制定对应的自主化学习制度。比如,上学时间,在每天下午放学后,学校电脑房开放一个小时,由各个班级轮流上机的形式开展教育。通过这些方式能够让学生改变原来学习进程与生活环境中存在的差异,让学生更为轻松愉快的去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3、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师必须要让初中生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有着正确的认知,并且形成创新的信息技术课堂,最终形成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出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话题,让初中生通过互联网去寻找对应的资料,从而通过自己对这些资料进行总结与归纳,最后得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教师自身要积极配合学生开展互动。探究性的学习模式,问题属于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其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源头。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辅以教师的指导,慢慢的引向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内容。
4、注重实践教学模式。在初中的信息拄术课程安排中.每个班一周只有两节课.如果一节用来讲授理论知识.一节用来实践,很容易造成学生脱节的现象,理论与实践根本无法连接,学习效果很不好。计算机教学注重的是实践,在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也都是关于实际操作问题的知识。学生在看不见摸不到的情况下进行听课也会觉得很枯燥无味。运用边讲边练法,我们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边讲边练法是一种基于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教学的进程是双向的。
三、小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只有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化学习模式以及探究性学习模式,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与积极性。因此,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教学是衡量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在逐渐增大。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信息技术课也越来越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除了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还需要采取合适的情感教育方式,不能总是运用单一方式教学,而需要灵活多样,给学生不同感受与刺激,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很好地将情感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想象思考,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本文主要针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分析。
一、以爱为基础 提高认识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以爱为基础,提高自身认识和教学认识。由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淡漠,这种问题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基于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多与学生沟通,主动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每一位老师都要热爱自己的事业,以教书育人为主,为国家打造优秀的建设者,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繁荣昌盛。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才会尽心尽力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教育的更进一步发展。教师除了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外,还需要多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例如教师在讲解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即第一台电脑的诞生、Word 等办公软件的知识时,需要加入情感教育,关心学生的接受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很枯燥的课,但却非常实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法方法,让学生爱上学习。现在的教育在日日更新,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爱的教育,关爱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生,歧视差生,坚持全心全意为每一位学生服务。例如教师在讲解一些基本的信息基础知识时,要真正让学生听懂,做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灵活操作信息技术,让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在爱的教育下真正地学会知识,运用知识。
二、积极引导 循循善诱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积极引导,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学习中,老师的鼓励会增加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因此老师要多鼓励学生。经常我们会看到某个学生因为老师的鼓励而在学习上取得很大成绩的学生的例子。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讲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中也要多鼓励自己的学生,不要吝啬自己的一句鼓励。有时候老师的鼓励会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而老师的严厉批评很可能会扼杀一个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甚至厌学。
例如在给学生上实验操作课时,教师要耐心,把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制作个人简历等实用的东西。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科目。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肯定也有擅长这门课的学生,也有不擅长这门课的学生,基于此,教师要多多鼓励那些不擅长的学生,并积极引导他们很好地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育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将知识的传授于情感教育相结合,做到知、情合一。另外,教师在情感教育中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要深刻地思索情感教育,使自己的情感教育方法与知识的传授相得益彰,使学生在情感的陶冶中快乐而有效地学习。
三、创设情境 丰富课堂
初中信息技术课并没有语文课那么生动有趣,更没有音乐、美术、体育等课那么吸引人。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把握好情感教育,创设适合课堂的情境,丰富课堂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的创设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情感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情境引入是知识呈现的基本方式。即教师围绕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整合有关信息技术的相关学习材料,巧妙的设置成同学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并且兼容知识性与探究性、趣味性的信息技术教学情景,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也启发学生思索分析。
创设网络教育平台,还学生情感展现舞台。只有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才可能使之有情感的发展。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里面的信息包罗万象,再加上当前人们还不能完全控制网络输送的信息和一些光盘的制造,网络自然会孳生大量有害信息。这对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但又极富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其思想意识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左右,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信息技术课上,我们要利用好校园网络上的班级论坛、学校留言簿、教师博客、学生博客、德育专栏等阵地,通过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使之构筑起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和谐如一的完善人格。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情境呈现方式常常伴随着一定的信息技术处理技巧,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件中穿插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和故事,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老师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相关办公软件信息时,教师可以设置模拟课堂,或者建立学习兴趣小组以及举办“寻找信息达人”等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感知体验,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与探究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去制作一些有趣的动画,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教师在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时,要有意识地去创设,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还需要紧扣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有效设置问题,以问题驱动思考,以问题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将情境创设和情感教育合二为一。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情感教育下主动探究与学习,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保障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 翻转课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47-02
Improve Effectiven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by Using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LIU He, LIU Junqiang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
ching, and puts forward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
nology teaching application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ways
and aims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er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 junior middle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l
1 引言
翻转课堂中的“翻转”一词是指将传统的“课堂讲学与课后练习”的教学模式翻转成“课前自学与课堂练习”的教学方式。简单来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利用教师所制成的课件来颠倒课堂知R传授与课下知识内化,从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结构体系。当前,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被广泛使用,并受到教师与学生的一致认可,但如何巧用翻转课堂教学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仍是广大教师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翻转课堂中的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一般情况下,翻转课堂中教学视频的长度大多在10分钟左右,它的长度控制以学生有效注意力的集中范围为依据。较之传统课堂45分钟的上课时间而言,其具有短小的特点,并有效避免了学生注意力分散等情况的发生。同时,每一个教学视频的录制都是对某个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这不仅提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而且方便了学生或教师对相关视频的查找与浏览[1]。
除此之外,翻转课堂中的教学视频都具有暂停、回放、快进等功能,这就促使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展开学习,有效避免了传统课堂中学生跟不上教师上课节奏等现象的出现。
翻转课堂中的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课堂以及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录像而言,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所呈现的教学信息更加清晰明确。如在萨尔曼・汗的数学课程教学视频中,唯一能看到的是他的手在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符号,并配合相应的画外音来达到教学效果。而在传统的教学录像中,由于可以看到授课教师的全身以及周围的环境,就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教师所做出的每个表情、动作以及周围环境中的事物上,让学生难以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中,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
翻转课堂中的学习流程发生改变 “信息传递”与“吸收内化”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在传统课堂中,“信息传递”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实现的,而对知识的“吸收内化”则是由学生在课后自行完成的。但通常情况下,在学生“吸收内化”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足或缺少教师、同学的帮助与引导,而导致学生自身的“吸收内化”效果不佳。
翻转课堂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在课前,教师通过视频的录制以及在线的辅导来对学生进行“信息传递”;在课堂上,通过有效互动,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了解,并做出有效的辅导。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促进了学生“吸收内化”效果的加强。
3 较之传统课堂而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教师在翻转课堂中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更多偏向于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以及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开发者。这一角色的转变在顺应了时展潮流的同时,也给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教师肩负着开发优质课堂的重任,教学工作的开展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标,全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2];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科学的课堂活动的组织,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推动学生知识吸收与内化效果的增强,并促进学生提高参与课外拓展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另外,通过翻转课堂,教师能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此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加强。
课堂教学时间得以重新分配 学习流程发生改变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点,这就促使教师对课堂时间进行重新分配。知识传授是课前的工作,课堂上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与知识拓展。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时间大大减少,课堂教学的开展主要是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更深层次的知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重新分配,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容量,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入彻底,而且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帮助学生尽最大的可能提高学习成绩。
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随着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学工作应当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个性化为工作目的,在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求来开展知识拓展活动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采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网络资源,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中,能够自主掌控学习进度以及对学习时间与地点进行选择,在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参与度的同时,方便学生获取自身所需的知识,并全面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4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途径
信息传递环节 在初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中,信息传递环节是开展一切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其通过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来达到知R传递的目的。对此,为了更好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教师应当在教学视频的制作上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并在保证教学视频不超过固有时间的同时,将教学视频的设计与新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如在“编排文稿”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教学视频的制作将该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任务以及目标等因素结合起来,在积极融入动画、游戏等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通过微信、QQ等新媒体的使用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教师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课堂互动环节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课堂互动环节是其构建与实施的核心环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性的影响,做好课堂互动环节与信息传递环节的沟通衔接是非常必要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及时对信息传递环节中所反馈出来的知识难点与教学意见进行有效把握,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讲解,并通过学习成果展示、学习辩论等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增强教学活动的专业化和趣味化,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提高。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构建,让学生在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同时,培养协作沟通能力,树立团结互助意识。
如在“制作电子表格”的教学中,教师可先通过对信息传递环节中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以制作“电子课程表”作为小组合作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在知识应用环节中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在合作互助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提高综合能力。
评价反馈环节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过程。评价反馈环节的存在能够对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成效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进行归纳总结,并将其作为调整与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从实践中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此,教师应当树立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学习情况以及所暴露出的问题,通过构建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学习习惯等内容进行考核、评价与反馈,从而在实现教学评价公平性与科学性的同时,促进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
如在“规划设计网站”的教学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制作网站规划的结果进行考核与评价,还需要对学生完成网站规划的制作过程进行关注与把握,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拓展;信息技术;设计
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使用,它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课堂面对身处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的学生,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不能局仅仅限于课本教材内容,应当洞察身边的发展以及变化,将这些信息合理的注入我们的课堂。在牢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如何合理的设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拓展内容,正一个需要严谨实践、认真探索的区域。合理有效的课堂拓展,就如同一节课中的画龙点睛之笔。然而如何下这一笔,却涉及到很多因素。比如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学生个性差异的把握、与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贯串、学生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等。
一、教师自身知识更新,为拓展奠基
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信息平台上充斥着巨大的信息量,在信息平台上知识的内容广泛,形式也多样化,作为从事教师职业的我们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然而当我们教授学生的时候应当做到不断更新我们自身知识体系,提升我们驾驭信息的能力。制定自身学习目标及规划,拓展获取信息渠道提升自身驾驭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知识更新,首先以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为内在动力。在内在动力的驱动下结合“校本培训”并且应用实践操作,多方式、多渠道、有目标、有方向的获取信息。教学中,注重自我反思,保持与外界多交流、多探讨,多沟通交流的状态。这样教师自身知识得到有效的更新了,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了,从而为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实施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合理设计拓展
基于初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目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化差异对“课堂的拓展”显得非常重要。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永恒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基于这个认识,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拓展,需要教师细致准确的分析学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化差异对“课堂的拓展”显得非常重要。合理有效的课堂拓展,就如同一节课中的画龙点睛之笔。然而如何下这一笔,却涉及到很多因素。例如在设计Excel课程中《美化我的成绩表》一课时,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Word课程时已具备在Word中对表格“美化”操作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对两课通过知识迁移以及操作对比,学生非常容易掌握新知识。但在“美化”操作中,由于学生个性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操作结果。尽管学生完全掌握操作方法,有的色彩搭配缺乏美感,有的布局不合理,有的缺乏创意。这时针对不同的反馈给予相应的拓展教学设计就很重要,在这一节教学中可设计有针对的资料包,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进行拓展学习。
三、应用拓展设计,将课程内容之间更有机联通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经历多年的发展,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多年的发展中,内容之间是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掌握内容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化。在教学中设计相应的拓展部分,可适时地把握时机将课程中各内容之间更有机联通起来。如何设计拓展,就首先要求教师在设计前系统化的掌握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有了对课程内容的整体系统的掌握,通过分析得出课与课,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根据这些关联,有目的设计拓展内容。例如在讲解Word程序中图表的应用一节时拓展环节就可以与EXCEL程序中的图表相联系。这样就能通过拓展将两个软件的联系打通,使得学生对当课内容充分掌握并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为以后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建立充分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自主拓展知识意识
初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目标之一是为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学生建立了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学生自主去获取拓展知识,就如同水到渠成。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就成了培养学生自主拓展知识意识的切入点和催化剂。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力求充分保持自身知识的更新、实时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透彻掌握课程的结构、注重课程内容的贯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拓展的能力。这将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因拓展而突破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课程维度更加宽广。
【参考文献】
随着信息社会脚步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相应的信息技术教育逐渐成为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等多种原因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与课程设计目标相去甚远,本文通过对现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应用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初中学生熟悉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初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在初中教学体系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由于教育体制、师资力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远未达到能够适应社会现实需求的目的。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是由原来的“计算机课”发展而来,随着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1]。虽然名称在定位上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广,但现阶段的教学实际却与最初的教学目的存在很大差距。
1.1应试教育削弱信息技术课程重要性
信息技术教学相比较于语文、数学等传统科目来讲应该算作是一门新兴学科,过去一直未被列入中考考试科目,即使是现阶段中考增加了这门考试,但是分值较低。而在我国仍是“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体制中,高升学率一直是学校和家长们的共同目标,更是体现教师教学成果的最佳方式,大家都不会为了一门对于考试“无关紧要”的课程而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课时往往为主科让路,被占用是常有的事。
1.2学生对课程教学目出现认知偏差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计算机日益普及,大批网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在计算机应用认知上的正确引导,他们大都认为计算机主要是用来打游戏或聊天的娱乐玩具,而不是用于学习、开拓视野及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工具。这种认知偏差使学生更看重的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娱乐性,而非实用性。这样一来,信息技术课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更无法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1.3陈旧教学模式打压学生积极性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来说既省时又省力,教师只需将熟悉课件,安排好课堂上需要给学生们的操作练习即可完成任务,这样陈旧无聊的课程内容,使得原本应该极具创造性的信息技术课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被压制,限制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很多课时往往被教师安排成“自习课”,缺乏任务驱动,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兴趣类、活动类课程,上机课变成了自由安排的自习课,产生了学生喜欢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1.4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缺乏
现阶段仍有很多中学的微机室硬件设备性能已无法满足当今技术发展要求,一些当下新的主流软件无法装入电脑,甚至一些有点“历史”、比较拮据的学校里还达不到人手一台电脑的要求,在如此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教学效果得不到硬件保障。在课程改革前,授课教师是讲授内容局限于计算机的应用,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还不够全面,教学经验不足,缺乏系统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弱。
2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建议
2.1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教育政策制定者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当今以及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2]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位置,特别是在中考的分值比重,在顶层设计中调动学校和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运用正确的视角对待此科目,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熟悉掌握和信息处理能力提高。
2.2帮助学生走出学科认识误区
学校和教师应该在肯定计算机具有娱乐性的同时重点引导学生对计算机实用性的认识和学习,通过带领大家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以及利用计算机创业成功的经典范例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比如全班的一次成绩统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计算机的实用性,而不是被动的拘泥于别人设计的游戏“圈套”中,不断纠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偏差。
2.3优化师资力量,完善硬件设施
首先学校要严格信息技术教师的招聘入口,向与该课程具有专业对口的应试人员倾斜,确保信息技术教师“根正苗红”。其次,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第三,政府要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更新换代陈旧的教学设备,确保学生与设施间合理的数量匹配程度,对计算机学习软件要及时升级。第四,注重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要兼顾配套设施的完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教学设备的维修保养。
2.4构建趣味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要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认真听讲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把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课程内容,主动参与到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大家在课堂中都能互动起来。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倾向,将教学变被动为主动,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具有趣味性强的环节,以竞赛方式分成若干小组,大家通过相互协作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目标,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
作者:肖翔 单位:珠海市金海岸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课堂效率
一、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既是一项文化课程也是一个知识性和技能性结合的课程。但是由于当前很多初中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导致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并没有得到提高,一些学生甚至基础应用的操作都不会,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没有达到开设课程的目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检索、获取、处理、加工、储存和传输信息的能力”,围绕着这一教学目标,初中信息技术主要还是普及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接触现代技术的机会,更好地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前提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一定的基础,一些基础问题还是需要提前解决的。首先,必须提高现在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强调教师的责任心。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质量,在初中阶段,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由教师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受到教师的教学态度的影响,只有教师认真对待这门课程,才能让学生有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师需要解决课前的教学预案,课堂上还要认真观察学生,想办法引导学生思考。其次,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步伐。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课程,两年时间内技术肯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学内容也需要相应改变,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进步。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改变,根据新技术的特点而变化,不能一味的演示―上机和灌输式的教学,可以尝试探究性教学、组织课堂竞赛等活动。最后,信息技术是一门比较注重操作的课程,需要一定的硬件设备,而硬件设施缺乏是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要尽可能解决设备不足的原因。除了这几条原因以外,还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差距。因为所处环境不同,学生能够操作计算机的机会不同,因此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距是很明显的。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课堂上不仅要看紧学生,还应该给学生自由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的措施
(一)对受益群体的有效管理
对于教学效率的看法,各家观点有所不同,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有效教学的是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也有学者认为,基于客观事实考虑,一堂课只要有70%以上的学生获得了课堂内容70%以上的信息就算是高效了。而在实际中,很多课堂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热火朝天的聊,学生课堂闲聊是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种现象存在有这样几条原因:首先是一些教师对课堂和自身要求不够严格,这与传统的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看法有关,很多老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生的升学关系不大,算是一门次科,没必要跟学生较真。其次是管理任务繁重,目前中学面临着人多、课多、班多的局面,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往往一个老师教很多班,一些教师根本管不过来。最后,学生越来越难管,管理严格了还可能被举报,管理的手段又少,加上一些学生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更加难管理。为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授知识以育人为目标。学生平时多数时间都学习文化课,课业繁重,对很多学生来说信息技术科就是缓气的机会,而且电脑大家都不陌生,实际上学生对信息技术还是感兴趣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教学效率打下基础。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课程优势,做一些精美的PPT或者有意思的flash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的改善可以遵循这样三步: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参与教学互动、积极动手尝试,这样逐步吸引学生,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堂上。然后,要给学生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而不是说教式的讲课。其次,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初中阶段学生有着明显的生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事物好奇和争强好胜,这两点都是可以被老师利用的。一方面可以组织一些竞赛形式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探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避免了老师自己讲课自己听。而且将学生分组管理也有利于课堂纪律,但是探究式授课要注意课堂纪律的保持。总之,学生的性格特点是最容易被利用,利用这些可以极大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克服外界因素。信息技术课程上很多学生容易“走私”,也就是学生玩其他游戏,毕竟学生都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尤其是一些游戏。因此,要采取以下的措施:在不需要网络的情况下只启用局域网,将学生的计算机锁定一些驱动,例如优盘之类的。课堂上还要勤走动,多观察,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一定要想办法克服这些外界因素,保证课堂顺利进行,将外界影响降到最低。
(二)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管理
良好的教学氛围只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更重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学活动本身才是有效教学的重点。一些初中信息技术课常上,教师只着重学生实践步骤,形成技能,而全不理会其他。如教学《搜索引擎》一课时,教师通过“讲、演、练”等手段让学生掌握,用“分类目录”检索法和“关键词”检索法去搜索信息的方法。但对于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主要的搜索方式,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搜索方式更高效则既未组织讨论,也未予以说明。造成学生“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运用,这正是教学低效的反映。而产生的原因是部分教师一方面没有细致钻研教参,对教学要求“总结分类目录检索法和关键词检索法各自的优缺点”不了解,另一方面是没有综合考虑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而是片面地从自身出发,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明确知识的应用方法,在实践中体会细微。“新课改”的焦点因此已由最初关注教师怎样教得好变为关注如何使学生学得好,一些学科和一些学校纷纷开始了“学案”的尝试。“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并不是教案的复制品,学案更强调学习的引导,而不是教学的预案。一方面要及时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经验和新学到的知识融合起来,要为新知识提供一个好的附着点。“学案”与“教案”除了研究方向上的差异外,在结构上“学案”特别强调导学策略与导学过程的设计。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学会对新知识的加工,深化学习,让学生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因此。“学案对于学生系统、全面地发展作用明显。
参考文献:
[1]史亚娟,华国栋.论差异教学与教育公平[J].教育研究,2007,(1).
[2]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