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3 02:2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经十年课程改革实践后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即将颁布。为便于教师准确了解修订方向,人民教育编辑部近期将出版《人民教育》增刊——《19个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解读》。该《解读》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组织各课标修订组专家撰写而成,总字数约12万字,为第一手权威资料。欢迎广大教师、学校和教研部门订购。
《解读》每本定价10.00元,每本另加邮资1.00元。50本以上免邮资。
汇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人民教育编辑部
邮编:100082
收款人:钱丽欣 联系电话:010—82296697、82296692
注:汇款单上请写清楚收增刊者详细地址、邮编以及订购册数。
转贴于
教材内容概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二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共分六个单元,音乐作品总计29首,其中歌曲11首,欣赏曲13首,歌表演3首,音乐活动2首。新作品17首,传统作品13首,新作品占总数的60%。器乐是认识堂鼓、小钱和木鱼。知识点是音的高低、旋律线,认识音阶唱名。教学形式有唱歌、欣赏、歌表演、器乐和音乐活动。
第一单元 妈妈、老师
这一单元的教学时间是在教师节前后。通过学唱歌颂老师、妈妈的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讲述老师和妈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优美的歌曲来表达这种情感。
在学唱歌曲时,要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旋律美,注意连音和断音的唱法,选用适当的速度、力度演唱,讨论用怎样的音色来表现歌曲的优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音的高低的认识要从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声音,并用这些声音编织一定的情节,通过音乐活动增加对音的高低的感受。
1.唱歌《鲜花爱雨露》
歌曲把鲜花比喻成学生,雨露比喻为老师,通过鲜花爱雨露,表达学生爱老师的美好情感。建议在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演唱时要注意断音与连音的唱法,并注意四小节一换气,气息平稳,使歌声流畅、优美。
2.欣赏《我爱米兰》
歌曲《我爱米兰》是把米兰比喻成老师,默默地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在欣赏时可启发学生联想还可以用什么来比喻老师的奉献精神。如蜡烛、妈妈、阳光、雨露、园丁等。可分小组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唱歌、朗诵、绘画、演奏等)表达对老师的热爱情感。
3.活动《音的高低》
传统的“音的高低” 的教法是从乐音的高低开始,让学生分辨两个高低不同的百。本课的设计是让学生首先从感受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声音入手,并进行模仿、创造,这是第一册“探索声音” 的继续。还可以通过用声音讲一个故事,在实践中运用高低不同的声音等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形式与传统教法有较大的差别。
4.唱歌《小乌鸦爱妈妈》
这是一首带有叙事性的歌曲,通过小乌鸦找来虫子,喂已经年纪大了的妈妈的情节,表现小乌鸦爱妈妈的情感。课前可启发学生在家里为妈妈做一件好事,课堂上进行交流,把学生爱妈妈的情感融进歌声中。学会歌曲后,也可以表演一个小小音乐剧。
第一场: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小黄鹏和喜鹊飞来飞去,正高兴地玩着,这时,飞来一只小乌鸦。他们说:小乌鸦,我们一起玩吧。小乌鸦说:不行,我妈妈年纪大了,我要捉虫子给她吃。黄鹏和喜鹊说:我们和你一起去吧(唱第一段)。
第二场:在美丽的小河旁,画眉和布谷鸟正在高兴地玩着,看见小乌鸦们飞过来就说:我们一起玩吧。小乌鸦说:不行,我妈妈年纪大了,我要捉虫子给她吃。画眉和布谷鸟说:我们也和你们一起去吧(唱第一段)。
第三场:在乌鸦妈妈的屋里,乌鸦妈妈正躺在床上。小乌鸦们飞到门前敲门。乌鸦妈妈听到敲门声,起来开门。小乌鸦把大家捉到的虫子放到盘中,端到妈妈的面前(唱第二段)。
第四场:小乌鸦在喂妈妈。小黄鹂们在一旁朗诵:多懂事的小乌鸦,多可爱的小乌鸦,飞来飞去不忘记呀,妈妈把他养育大(唱第三段)。
小小音乐剧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合作能力和音乐表演才能。情节简单的音乐剧可以在一节课中进行,复杂的可以用几节课完成,伸缩性很大。它丰富了单一唱歌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很有效的形式。
5.欣赏《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这首歌曲可以同《小乌鸦爱妈妈》一起进行教学,通过欣赏歌曲进一步加深爱妈妈的情感。
第二单元 我原住在童话里
本单元用音乐“讲” 了几个学生非常喜爱的童话故事,通过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童话故事只是个桥梁,重点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音乐是怎样表现这些童话故事的。本单元首次出现旋律线,让学生从旋律的高低起伏中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和不同的表现。
1.唱歌《小红帽》
这是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有欢快、有安静,当用音乐来表现时,由于旋律的运用使歌曲有了不同的情绪。全曲的音乐素材简练,基本上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应结合歌词让学生体会上行和下行的旋律带来的情绪变化。这首歌曲使用了1—i的完整音阶,要通过歌曲认识和了解七个唱名。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拓展教材内容,把《小红帽》编成小音乐剧。
2.欣赏《龟兔赛跑》
欣赏《龟兔赛跑》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方法一般是沿着故事的线索聆听音乐,或是通过辨别黑管和大管不同音色了解两个角色。根据创造性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尝试从整个音乐中提炼出四段音乐:树林的早晨、骄傲的兔子、勤恳的乌龟、欢庆胜利。学生熟悉音乐之后,可以为教师所讲的故事配音乐,或是听音乐让学生编故事。在创编过程中,教师不要以《龟兔赛跑》的原型来衡量学生的创编,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编出与别人不同的结果。
3.活动《音乐故事──森林小卫士》
这课是为故事选配合适的音乐,有了第二课的实践,这一课就有了基础。故事的情节既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也可以由学生按图创编。选配的音乐可参考:《口哨与小狗》《天鹅》《快乐的小舞曲》《彼德与狼》《龟兔赛跑》等,要鼓励学生寻找各种音乐片段为故事配乐。
4.唱歌《大鹿》
《大鹿》同《小红帽》虽然都是具有童话色彩的优秀歌曲,但音乐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欢快,一个紧张。应引导学生探讨音乐是怎样表现紧张情绪的(速度、节奏的作用),并通过歌声表现这种情绪。表演歌曲可选择其中一首即可。
5.欣赏《永远住在童话里》
歌曲中包括以下几个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海的女儿》《桃太郎》《稻草人》《木偶奇遇记》《爱丽丝漫游仙境》。通过童话故事感受真、善、美的情感世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换童话故事名演唱,了解更多的童话故事。
第三单元 月儿弯弯
本单元是一组以月亮和星星为主题的音乐作品,通过感受和体验音乐,激发学生探索宇宙、星空奥秘和大自然的兴趣。在这一单元首次出现完整的音阶,要让学生能按顺序演唱音阶的唱名。
1.唱歌《小小的船》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许多年以来,一直被各种音乐教材所选用。为了正确地表现音乐的情绪,要注意歌声的优美、柔和。同时仍应提倡用形体动作来感受四三拍的韵律,但不要统一动作,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动作。为了与相关文化相结合,可以欣赏与月亮有关的艺术作品。
2.欣赏《月亮月光光 》《阿细跳月》
这两首乐曲虽然都是以月亮为题材,但情绪是不同的。《月亮月光光》是舒缓优美的,《阿细跳月》是欢快的。虽然音乐的表现形式不同,一个是二重唱,一个是民乐合奏,但音乐的表现方法是相同的,都要通过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表现。《月亮月光光》应安安静静地听,《阿细跳月》应通过舞蹈动作感受音乐的欢快。
3.唱歌《我和星星打电话》
歌曲为领唱与齐唱的形式,应给学生更多的领唱机会。歌词中没有具体的天文知识,可启发学生了解一些天文知识,帮助他们改换第四、五乐句的歌词演唱,把音乐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拓宽音乐教学的内容。
4.歌表演《萤火虫》
歌曲是四三拍,与《小小的船》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启发学生创编表演动作时可结合《小小的船》一起进行。
“唱唱做做” 既是对唱名的复习,也是对音的高低的进一步认识,可以任意调换唱名组成旋律线,体会音的高低起伏,并用身体的动作表现出来。
第四单元 快乐的游戏
本单元是一组贴近儿童生活的音乐作品,音乐情绪基本上都是欢快的,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个单元出现了一组新的民族打击乐器:堂鼓、小钱和木鱼,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打击乐器增加歌曲的气氛。
关键词: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义务教育
课程作为承载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双重使命的重要载体,其改革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发展,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基于信息技术环境,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课程学习活动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管理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2001年,我国相继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预示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
通过对课程改革相关文件的研究发现,在国家和各地教育部门积极推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网络信息技术与学整合已被融入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借助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
信息技术作为发展迅速的现代新科技,其出现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第三次新科技革命”。今天,它的巨大功用已明显地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尝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达到增大教育容量、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自主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新课程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需要,凸现出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具体地说,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建议主要包括:开发与新课程配套的影像资料、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利用相关的网站、公共数据库和专用数据库中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案例、参考文献、音频视频、检测评价等),利用学习讨论室,通过信息共享、交流反馈等方式来为教学服务。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助于凸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依据国际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国内课程的现状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确立了课程改革的重点,如化学学科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同时,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如何体现这一课程改革的崭新理念,将其付诸实际,这是广大教育者所追求的目标。在信息技术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它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有利地协助了课改的实施,有利于将其重点有效地凸现出来。
通过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的有效应用,在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基础上,构建起数字化的学习平台,这对于创新教学方式、改变训练手段、提升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倡和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体现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均有益处。一些通过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完成的任务,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力量和崭新的方式得到实现,凸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进一步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倡导: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内容和方法,教师的教学活动除在课堂上运用外,还应延伸到师生的课外学习生活活动中,如教师的资料查阅、课前备课、课后测试等;学生完成网络作业、与教师用电子邮箱及BBs的交流、在课前预习搜集网络学习资料等。这些工具在各学科教学的全面运用可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甚至于教育的组织形式的根本变革,解决课程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便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与教学方式,最终达到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改善学习者学习方式的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也进一步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提供有效的策略
鉴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能对课程改革提供发展条件,《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于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的教学提出“用计算机模拟一些复杂的实验”。《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专门列出有关“教学媒体”的建议:“充分重视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提倡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化学教学:组织专家开发、鼓励教师自制与化学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和积件,并对优秀作品加以推广;提供学生上网学习的条件,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讲授的简单模式,提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互动或学生自主学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模拟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引入数字化传感器技术,革新中学化学实验的内容,拓展实验方法,节省实验时间。在化学训练和评价中,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全面提高效率”。
可见,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进程中,应积极运用网络、计算机模拟、传感器等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体验和实践机会,有效的启发他们的思维,带动他们的主动发展、自身提高。成功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展学生获取信息、展开交流的渠道,学会有效地获取信息、变革阅读方式,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培养起知识建构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与创新,从而全面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新型评价方式提供可能
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评价方式是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改革目标相适应的,所以它不但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注重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就包括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多局限于纸笔评价,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使得多种评价成为可能,比如电子学档、试题库、学习同伴留言(评价)等新型的评价方式与传统评价方式相结合,构建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通过运用这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由被动的评价客体转变为积极参与评价的评价主体,强化了评价对于学习者的诊断作用和激励作用,最终能达到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的目的。
新课程呼唤信息技术与义务教育课程的整合,但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哪些地方能明显的增强学习效果、在哪些方面能帮助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事,让学生在高水平地完成既定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得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这些将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但是,汉语拼音字母是抽象的表音符号,较难为拙于抽象思维的一年级学生所掌握,同时,拼音字母教学多是采用集中教学的方式,往往会使学生陷入枯燥的字母漩涡。如此一来,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教学资源,拼音插图便肩负起部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任。
既然拼音字母插图在拼音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有效性自然也就值得关注。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为研究文本,从插图与拼音字母的关联度、儿童对图片信息的接受度、插图自身的准确度、插图的物理特征四个方面对拼音字母插图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一)插图与拼音字母的关联度
读准字母的音、识记字母的形是字母教学的两个基本要求。拼音字母插图要么是提示字母的音,要么是提示字母的形,最理想的情况是通过准确选材及绘画技巧使字母的音、形同时体现。倘若一副插图既不能提示字母的音,又不能体现字母的形,那么这副插图就仅仅是起到欣赏的作用,不能成为教学的资源。例如:苏教版在字母“l”旁放置了一副孙悟空的插图(见图1),整幅图以孙悟空的外形为主,既不表音,乍一看也未能发现表形的迹象,而原本可起到表形作用的金箍棒却只在画面的角落出现了半截,还被孙悟空的手臂挡去了中间大半部分,基本不能起到表形的作用,只能通过教师口头的引导使学生产生联想。如果将图中的孙悟空换个姿势,使金箍棒整体直立于图画中,效果定会大不一样。
(二)儿童对图片信息的接受度
儿童是否能够准确接收图片所传达的信息对于读图式教学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读图的准确程度一般受儿童自身生活经验和图片信息的明确度影响。
1.儿童的生活经验
儿童主要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读图,倘若插图中呈现的生活经验不是无偏差地面向所有的儿童,就会有部分儿童出现“看不懂图”的情况。这种由于由于生活经验带来的“不公平”,显著体现在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北方与南方的差异上。
例如:人教版教材为字母“l”配上了一幅小男孩手握赶猪棒赶猪的图画(见图2),男孩手中的“赶猪棒”提示了字母“l”的形,然而,“赶猪棒”对于城市的儿童而言是比较陌生的事物,即使是农村的儿童,也未必人人认识赶猪棒。
再如:北师大版教材为韵母“ao”配上了一件“棉袄”(见图3),“棉袄”多是北方的说法,南方人较少用“棉袄”这个词,同时,南方的冬天较温暖,较少穿棉袄来御寒,这种类型的衣服对于南方的大多数人比较陌生。
2.插图的明确度
有些插图虽然能够正确反映字母的音或形,但由于指示不够明确,常会使人产生别样的联想,从而影响对插图信息的接收。如上文所提到的“棉袄”,棉袄属于衣服的一种,是较厚类型的衣服,倘若学生单纯地将其认为是“衣服”,从而联想到声母“y”,也是合理的。况且,如果绘图者没有很好地将衣服的厚度表示出来,则更不容易使人联想到“棉袄”了。
再如北师大版教材中“W”的插图(见图4):岸上有两座屋子(提示音),屋顶连成了“M”形,水中的倒影呈“W”形(提示形)。这幅插图中,水中的倒影与岸上的屋子相比色调较暗,不甚清晰,儿童的视觉善于捕捉色彩鲜艳的事物,自然很容易忽视倒影的存在。同时,屋子的外形提示字母“M”的形状,很容易使学生混淆“W”与“M”。如果将屋子如人教版教材的插图(见图5)一样呈现,则不会有问题。
(三)插图自身的准确度
插图自身的准确程度是指插图中有无违背科学、违背生活常理的情况,一般而言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况且倘若能够更好地表现字母的音或形,稍作加工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插图与生活常理极度不符,则不应如此呈现。
如北师大版教材中字母“p”的插图是一个小女孩拿着盆子泼水(见图6),盆中的水与空中的水形成了字母“p”的形状,编者的本意想必是由此提示“p”的形。而由生活常理可知,泼水时,由于重力,盆中剩余的水不可能呈现四周有水而中间无水的情形,这副插图的关键部份与生活常理相悖。
(四)插图的物理特征
插图的物理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搭配、清晰度、构图科学性等诸多方面。插图的物理特征需与学习者的年龄、心理特征、兴趣偏好等因素相适应。就拼音字母插图而言,应多采用漫画、卡通的方式,在色彩上也应活泼明快,避免暗哑呆板。如“ong”的插图,虽然描绘的都是龙,但显然苏教版教材(见图7)比北师大版教材(见图8)更适合儿童阅读。
影响拼音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插图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由于某些字母的特殊性,着实很难为其配上恰当的、音形具表的插图,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意识地在学生读图前进行引导,相信能够弥补部分插图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张庆,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Z].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5
[2]崔峦,剻福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3]马新国,郑国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
[4]马新国,郑国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3
[5]崔峦,剻福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
[6]马新国,郑国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
新课标 新面孔 新征程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其内容涵盖中小学19门学科,并于今年秋季启用,这是继2001年印发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后,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件盛事,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又将踏上新的征程。
2001年初,教育部启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反映时代精神,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个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国际国内教育环境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时代的要求出现了一些不相协调的局面。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如此种种,都与国家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悖。
回顾过往,2001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十年。实验稿印发之后,立即引起教育界广泛而强烈的关注与讨论,为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与完善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资源基础。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映。它不仅决定了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十年之间,经过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都应该在新的课程标准里得到体现。
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已经走过了十余年,一些问题却依然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诸如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并未得到全面落实;“为学生减负”的口号喊了多少年,学生却负担依旧……
故而,经过十年的试行,目前,已经是我国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修订与完善的最佳契机。
语文,既是我们的母语,也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学科,对于我们研读新课标能够起到一个样本作用。这次专题,本刊以语文新课标为着眼点,以图窥一斑而知全豹。
近期,我国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科19个课程标准》,这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此次修订主要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等特点。这次的新课标“新”在哪里?
德育为先修订后的新课标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内容。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陛和时代性。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能力为重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能力培养。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的“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9级。
创新方法课程内容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如历史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成果。如物理增加了“宇宙探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一些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如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化学课程内容。新课标还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学科难度降低课程标准修订后,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有的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了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字到1000字统一成底-800字。
据悉,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
(本刊综合)
关键词:正交试验法;电解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95-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38
电解水实验是大学化学教学论实验和初中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1-3]。本实验成功标志有两点:(1)通直流电流能看到两个电极都迅速产生大量气泡。气体汇集在玻璃管或试管上部,氢气与氧气体积比为2∶1。(2)检验氧气时,带火星的木条应明显复燃,检验氢气时应看到点燃的氢气火焰。但是,做到这两点难度较大。针对《化学教学论实验》(科学出版社)[1]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的实验装置比较烦琐不仅难以加工,而且快速且成功的实验条件难以控制的问题,本文对实验装置进行了简化改进并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电解液、电极材料及电压等因素对电解水实验的影响,以期找到实验现象明显且快速的较优化实验条件。
一、实验部分
1.实验用品
NaOH (5%)、H2SO4(10%)、Na2SO4 (10%)、电解水装置、学生电源(J1202-1)、碳棒、曲别针、铁钉、导线。
2.实验装置
3.实验方法
实验条件按表1进行。A1、A2、A3分别为NaOH (5%)、H2SO4(10%)、Na2SO4 (10%);B1、B2、B3分别为碳棒、铁钉、曲别针;C1、C2、C3分别为6V、8V、12V。仔细观察电解器两极产生气体情况。待收集的气体达到一定数量后,停止电解。挤压阴极端尖嘴上的玻璃珠,在尖嘴口点火,观察现象。然后检验另一管口中的气体,用带有余烬的细木条放在管口,观察现象。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般认为,影响电解实验的主要因素是电解液、电极材料和电解电压[1]。为了增加水的导电性、加快水的电解速率、缩短实验时间,在不影响水的电解本质前提下往往在水中加一定的电解质,如:Na2SO4、NaOH、H2SO4等[1]。考虑操作方便和安全,本文选用NaOH (5%)、H2SO4(10%)、Na2SO4 (10%)为电解液。电极材料可以用碳棒、曲别针、铁钉、保险丝及铂丝等。从价格、电解速率及电解效果这些方面综合考虑,本文选用碳棒、铁钉、曲别针为电极材料。一般地,电解电压为6V~12V[1]。本文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法考察了电解液、电极材料和电压对电解水实验的影响规律。
利用自制水电解器如图1,依照表1试验方案进行电解水试验。记录两极收集已定体积气体所需的电解时间。实验结果及分析见表2。
三、研究结论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列极差R较大,第三列极差R次之,第二列极差R最小。表明影响水电解因素的主次顺序为:电解液、电压、电极材料。
本文交试验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电解液为NaOH (5%)、H2SO4(10%)、Na2SO4 (10%)时,水电解速率依次减小;电极为曲别针、碳棒、铁钉时,水电解速率依次减小;电压越大,电解速率越大。表明电解水试验的较优试验条件为:电解液为NaOH (5%)、电极为曲别针、电压为12V。
参考文献
[1] 李广洲,陆真. 化学教学论实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数学阅读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所学内容的体验理解过程。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生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的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会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
一、激发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景,将数学知识点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而创设问题教学情景时,问题要精练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有启发性。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数学的方法
数学阅读不仅仅是读的过程,更是眼、口、手、脑等器官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数学的概念、公式、性质、定律等知识必须反复琢磨,反复思考,才会理解明白,它更要求学生直接参与,经过知识形成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质疑去反思。因此,更具有主动性。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人教版教材第110页在出示例题计算“■+■=”后有几句启发性文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可以用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学生阅读后,对“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的含义并不十分理解。为此,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整数、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进行思考:1.整数的加、减法中“数位对齐”是什么含义?2.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的含义又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的实质都是指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就领会到:分母不同的分数,要先通分才能相加。我们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计算结果,再强化巩固,最后让学生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的?这样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实现从机械阅读到意义阅读的转化,真正提高阅读效果。
三、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材
数学教材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教材中概念、定义、性质、公式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严谨性和抽象性;书中例题贴近生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课文中的练习,习题具有广泛性;书中的图画、对话、表格形象生动。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就能把知识融会贯通。通过阅读教材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联系起来,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途径,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意义”一课,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第77—78页时思考如下问题:1.例题是比较什么的?为了说明什么问题?2.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上面这样的数?口头举例说明。3.通常用百分数进行比较有什么好处?4.什么叫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有何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教材,并把书上重点地方画出来。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诱导,让学生合作交流,最后让学生汇报总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课文的习惯,又教给了学生归纳概括的方法。
四、让数学阅读丰富多彩
组织学生阅读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教材中“读一读”、“做一做”、“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教学,教材第63页的“你知道吗”,介绍祖冲之的生平及中国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去阅读,兴趣盎然。又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负数”教学,教材中第4页“你知道吗”,让学生通过阅读从古到今负数的形成过程。平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学方面的素材,如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刻苦学习,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事迹材料,从古到今人类在数学方面发展进步的资料。这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阅读材料,都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目标。
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我市秉持“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办学理念,鼓励学校特色内涵发展。具体操作如下:
1.构建如下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①根据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②参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学校特色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③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
2.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辖区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3.通过外出培训和校际交流,使教师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不断开发本土化、乡土化和校本化的课程。在市教育局统一部署下,各县都能够从本地文化特色出发,开发整合编制校本课程,并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如:南靖二中目前共编制校本课程32个,其中《趣味数学》《足球》《书法》《合唱》《土楼的建筑艺术》《文化遗产——竹马戏》等深受学生的喜爱;龙山中学结合社团活动的开展开发校本课程,该校陶艺课程及书法课程参加漳州市2018年中小学精品校本课程评选活动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湖美中学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大型课外文化、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啦啦操、土楼文化研究等,其中啦啦操获2018年漳州市中小学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土楼文化研究参加漳州市2018年中小学精品校本课程评选活动荣获三等奖;比如南胜中心小学的“晨诵午读”校本课程初具系统化,并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柚都周报、漳州日报均有报到我校一系列活动,前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该校《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评价研究》获得了漳州市二等奖。并且以《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评价研究》为题申请通过福建省第二批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
二、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实施情况
1.建立基本架构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开好。各中小学重视国家课程开设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各部门协同的国家课程开设领导小组。分头负责课程的编制,教材的选用和实验的开展等具体事宜。领导小组坚持贯彻执行有关国家课程开设情况的政策和规定,召开专门会议,总结先进经验,解决课程开设和实验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学期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报学校领导班子讨论研究,最后定形课程方案、人事安排方案、落实课程总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对于小学课程安排,所有学科进行了教师“专职化”调配,哪个教师对哪个科目比较专长,就安排去教那个学科。而且根据班节数适当跨班跨年段上课。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科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数学、语文、校本课程等所有学科都有合适的教师上课。改掉以前一个班级功课两个老师瓜分的模式,有效防止挤挪功课现象,保障开齐开足课程。
2.关于课程的设置
各县各中学各年级周课时均为34节,小学为30节。各校严格按照省颁课程编排功课,学校课程设置符合国家要求,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计划开全了课程,开足了课时,未发现任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现象。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 成像规律 特殊现象 教学新探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04-0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课《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节课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 分析―― 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同学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们通过具体的教学与实验研究,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蜡烛火焰的光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具体应用实例是照相机工作原理;二是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时蜡烛火焰光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具体应用实例是投影仪、幻灯机;三是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在光屏上不能成像,物与像同侧,眼睛贴近、透过凸透镜会得到正立、放大的像。除此以外,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以下几种特殊现象和规律的认知容易出现的疑问予以解决。
(1)当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或一倍焦距以内(即u=f、u
(2)当物体在凸透镜一焦距以内(即u
(3)当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外时,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实像的大小是怎样变化的?针对这个问题,敢、也是我在设计课堂教学的预案中预设到的,因为这是一客观存在的现象。对其进行研究,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展实验研究:①物距等于二倍焦距(u=2f)时,凸透镜所成像的规律。我让各组学生从光具座上把蜡烛移动到二倍焦距处,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找到最清晰的像为止。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像的大小、像距大小,可以从中发现:当u=2f时,像距V=2f,所成的像是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②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f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黄东彪.关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几点建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2):397.
[3] 沈俊妮,周延怀.美国高中物理教材的学生实验分析与借鉴美国高中物理教[J].学科教育,2004(12):47-50.
首先,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前言部分强调了语言文字的地位作用。语言文字是人类最终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这也向我们的语文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课程为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在三个方面定位语文课程。
第一是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性质中明晰的看到语文课程强调的是实践运用,因此我认为这个阶段的语文课程相较于学术型,更偏向于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意引导学生多运用语言文字。
第二方面是课程基本理念,分为四个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四个要求中我认为倡导积极的学习方式是尤为重要的。拥有一个合适的学习方式,能够使教学更加的顺畅,学生的知识方面也能很快的吸收。在当今社会,合作已经成为主流,因此,我们要培养出善于合作并能在其中发挥个人优势的学生。
第三方面是课程设计思路,其中将义务教育九年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四个学段从“识字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其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在第二部分中课程标准提出了总体目标与内容,要求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同时在上述四个学段中具体详细的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使每个阶段循序渐进,易于达到效果。
最后,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第三部分为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充当一个引导启发的作用,我认为教师是最重要的部分。老师在教学前要先树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老师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视频中,清华附小的窦老师在面对小学生群体,充分发挥能动性,调动课堂气氛,高质量的实现了当堂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在她的课堂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她说话时拉长语音营造出与小学生对话的语气,同时承担整堂课的引导者身份,使教学内容有条不紊生动形象的进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读全篇课程标准,在识字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中,我认为阅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能够广泛深度的认识世界的绝大部分是来源于阅读。我们可以没有去过高山大海,但是通过阅读,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可以最初不懂大善大恶,但通过阅读也会明晰;或者我们可以不知目标深浅,通过阅读,也会了解大写与平庸。我们获取知识获得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但是自主的接触世界认识世界避免不了阅读。
课程目标中要求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有很多老师因为教学上的硬性任务,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指定书目背诵阅读,使得学生除学习课本及课本相关的参考书之外,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阅读。学生无法做到真正的自由的阅读。老师不能做到完全放任学生阅读各类作品,可以作为引导给予大方向,举几个好书的例子。应该实践课程标准,不能只一味强调成绩,教师也应该尽快从“素质教育”的观念中转变为“素养教育”。
教师要主动鼓励学生去阅读,有很多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结束除了课本基本没有阅读量。初中教育处于过渡时期,初中生要努力学习考上好的高中,上重点高中为了上更好的大学。老师和家长的目标一致,不停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使学生除了死记硬背老师讲的重点及考试内容,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学生无法通过大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有深度的思想,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只是应试考试的机器。语文课程既然是一个实践性工具性课程,就应该强调它的实用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运用语言文字,识字写字,交流阅读,这些基本能力,同时初步培养审美情操。但是我们现在除去基本能力之外,没有审美的能力,不会通过学习欣赏美,这样的学习必然是枯燥煎熬的。教师教学中应该注意这点,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欣赏美。
【关键词】信息时代;教学理念;教学目标
New course new the principle be new feeling
Tao Yu-feng
【Abstract】The everyone learn worthy mathematics;Everyone all the ability acquire have to of mathematics;The person of dissimilarity get a dissimilarity on mathematics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ages of the information;Teaching principle;Teaching target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也严重制约了教育的有效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感受。
1.教学理念――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
任何改革必需先进行观念革新,只有观念的更新,才能有行为的转变。没有观念的变革,即使是行为转变,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介方式多样化。
2.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我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个人、10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l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l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3.课程内容――加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P96~97“9加几”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教材给出两筐牛奶实物图(一筐9瓶,一筐4瓶),通过学生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
4.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