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能课程

技能课程

时间:2022-12-20 15:23: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能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技能课程

第1篇

1传统分散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按周学时安排教学计划,比如平面动画实用技术这门课程每星期安排4学时,2学时为一次课。这种传统教学的组织实施方式长期以来都存在各种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主要适用于陈述性知识的课程,如岗位基本素质培养领域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等。而这种传统的教学组织实施应用在岗位技能课程上时,就会弊大于利。

1.1学习的时间周期长,不利于教学的连贯性众所周知,一门课程的内容之间有着很强的递进连贯性。按周学时安排教学时,基本上一门课程的教学跨度都是一学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学习后面忘了前面的现象。

1.2多课程齐头并进,学生感觉苦恼以我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说,除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之外,每学期的课程3到4门甚至更多,有时学生一天就要上三门课。学生只得每日忙于应付各门课程,食而不化,更不应说有时间去看一些课外参考资料了。何况由于近几年的高校扩招,使得生源质量有所下降,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有的学生觉得一上课就坐上了“飞机”,听不懂了。

1.3教学内容安排上缺乏岗位技能能力的整体训练基于岗位技能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很多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只有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才能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以平面动画实用技术课程为例,按“典型任务+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项目化、任务化,一个项目的教学不可能在两节课的时间内能完成,这就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受限。即使在课程结束后安排课程设计实训周,但由于教学时间跨度长,学生对课程的一些内容的熟悉程序已大大地减低,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2集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由于传统分散周学时的教学方式对实践性强的课程来说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岗位技能课程组织实施了集中教学。所谓“集中教学”,就是在实践性强的岗位技能课程教学中,集中时间组织和实施某一工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

2.1集中教学的组织集中教学中,由于时间集中,可以模拟企业情景岗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行“教、学、做”一体化。

2.1.1学习内容项目化、任务化根据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岗位(群)的分析及岗位技能的分析,设置相应的岗位情景,以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方法将所有的岗位技能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任务化。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把知识点和技能点分散到各个项目各个任务中。每个项目每个任务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实训室完成,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在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或一个任务,都能进行多项岗位技能的训练,同时,任务的完成也给带来成就感,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动机。

2.1.2教学活动车间化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需要建设与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而校内专业实训室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必要补充。在专业实训室进行集中教学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组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教师按照动漫企业公司的规定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情景,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与人协作合作精神。

2.1.3学生素质综合化每个企业都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教师按照企业的制度对学生进行要求,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不仅得到了岗位技能的锻炼,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服从意识,时间观念意识,遵规守纪意识等。

2.1.4课程考核全面化课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教学后,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考核的内容包括多个角度:出勤情况、守纪情况、学习态度、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技能达标情况等,能方便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管理。

2.2集中教学的实施

2.2.1教师能力要求集中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需要任课老师对所授课程有清晰的认识,既能进行理论教学,也能进行实践教学。二是任课老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也是管理者,所以需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不仅是学生管理能力,同时也要熟悉公司企业的定理。2.2.2设备设施要求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校内多媒体实训基地。学生到实训室能每人一台计算机,老师机通过教学网软件能够操控学生电脑进行技能操作展示。既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也能满足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和任务的需要。

2.2.3组织管理要求在管理上一是使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同时兼顾企业的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课内课外要遵守校规校纪,进入专业实训室还要遵循公司企业的制作流程。

2.3集中教学的优势

2.3.1教、学、做一体化的时间充分、集中将岗位技能课程项目化任务化,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项目化、任务化的课程从内容上看是集中了,但时间上是分散的,使得教学不能连贯性地进行。采用集中教学后,能够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物力,同时也能让学生集中精力。老师和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技能的教与学中,更好地实行教、学、做一体化,使工学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2.3.2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以往的教学都是老师在课堂上尽量争取时间将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学生被动的接受。在集中教学中,由于是边教、边学、边做,围绕着岗位技能将课程深入拓展教学内容,改变了以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地位,变为老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应用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3更好地完成技能迁移提高在集中教学中,任课老师给学生布置综合性的项目和任务,让学生在学与练的过程中,既学习了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岗位技能,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第2篇

作者:赵鑫 单位: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是我国煤炭、焦碳、冶金、重化工基地,作为区域性建设需要山西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大量具有新形势下人才关键能力(个人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从事工业建筑施工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始建于1956年,在多年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初步形成了以冶金建筑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以冶金建筑施工为专业服务方向的专业特色。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示范专业,通过企业调研、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论,进行了基于施工生产工作过程系统化新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座谈,企业调研,分析职业(执业)岗位任务,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范围,主要涉及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中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领域、建筑专业化公司(地基与基础、土石方、建筑装修装饰、混凝土、钢结构、工业构筑物、工业炉窑砌筑工程等)生产与管理领域、房地产开发及建设工程咨询等领域,而且50%以上的毕业生将从事施工员岗位的现场技术服务工作。

二、当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1.专业能力培养不全面山西省设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术学院,绝大多数专业培养均以民用建筑施工为主,涉及工业建筑施工的院校寥寥无几。而作为煤炭、焦碳、冶金、重化工基地的山西省,工业建筑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较大,需要大量从事工业建筑施工的技术人员。而且全国8所设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冶金类高职院校中,以冶金建筑施工为专业方向的较少,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不能很好的适应冶金建筑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2.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不利技能的培养现行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从学科建设目的出发,实行理论与实践的“二元”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也脱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执业)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领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1.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工学交替、三岗实训”的5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将三学年划分为8个学期,其中5个学期为职业人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校内教学,3个学期为“识岗”、“顶岗”和“上岗”的企业教学,形成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过程。校内教学:前两学期的校内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基础能力;后三个校内学期,紧紧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进行专业领域的学习;通过利用新建的4个校内实训车间,采取学做一体的学习模式,达到建筑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提高,为“三岗实训”的实施奠定基础。企业教学:“识岗”教学即通过熟悉施工现场环境,增加感性认识,解决对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类型、建筑施工工艺、建筑设备机具等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专业思想,培养职业意识。“顶岗”教学即学生在施工生产第一线的施工、监理、咨询等岗位上改变学生身份,进入学徒角色,直接参与工程生产,在施工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实在在进行技能训练。“上岗”教学即学生在第3学年的最后一个学期,到预就业单位提前上岗进行工作,以企业准职工的身份,提前完成工作见习期。2.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方法论,构建以施工工作过程行动为导向及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例如,按照正式施工阶段各岗位所需施工测量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主要工程基本操作能力、施工质量控制能力、施工安全管理能力等,开设《建筑工程测量》、《施工组织设计实务》、《施工管理实务》等相关学习领域。同时,改变传统《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课程的内容分置,基于施工工作过程系统化,针对性地设置《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结构施工》、《砌体结构施工》和《建筑功能性工程施工》等学习课程。随着山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从事工业建筑施工的技能人才,特别是冶金行业以“重、大、笨”为特点的厂房和构筑物建筑,更需要有一批精通冶金建筑施工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时调整课程结构,突出以冶金行业建筑人才需求为专业服务目标,以冶金建筑施工为专业建设特色。将《房屋建筑构造》、《建筑制图》与《建筑CAD》整合成《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与绘制》,其中加大了工业建筑施工图识读与绘制;新增《工业构筑物认识》、《冶金炉窑砌筑》等学习课程,并在其它专业核心学习课程中加大工业建筑部分的比重,形成以冶金工业建筑为侧重点的专业特色课程结构。同时继续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课程标准、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考核内容相融通,并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实现“证考合一”。

四、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设计的改革

通过选派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国内高职示范院校交流学习以及教育部举办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班的学习,领悟了新的职业教育理念,进行了与基于施工生产过程系统化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设计的改革。1.校内教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学习领域是施工类课程,我们以施工技能需求目标为驱动,以具体的施工任务对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来学习,真正地经历、感受和理解职业工作过程,逐步领会、学习和掌握独立工作的能力。如《混凝土结构施工》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为:框架结构施工、框剪结构施工、剪力墙结构施工、筒体结构施工;《工业炉窑砌筑》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为:高炉及热风炉砌筑、焦炉和干熄焦设备砌筑、炼钢转炉砌筑、加热炉砌筑、回转窑砌筑。基于施工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采用使学生、教师与学习(工作)环境间呈现新型的“三角双向”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此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近3年内将投资170多万新建和扩建建筑施工实训车间、建筑设计实训车间、建筑管理实训车间和建筑检测实训车间,努力实现“学、做”一体,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实操能力。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条件是让学生执行完整的职业行动任务,这里不仅涉及工作行动内容的完整性,而且具有职业行动过程的循环性。工作行动内容的完整性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统一,需要在完整的工作行动过程中得以培养。完整的工作行动过程循环性包括咨询:全面分析任务要求,利用学习资源获得完成工作任务的相关信息;计划:制定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决策:在充分民主讨论和谨慎论证的基础上,调整并选取更为合理可行的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实施:强调学生自主执行工作方案,协商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检查:在实施过程中分步检查各阶段的工作结果和计划进展情况;评价:分析评价工作过程组织和成果。这也是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2.企业教学企业教学主要针对“三岗”实训教学,采取“以学院为主导,企业为主管”的教学实施原则,它不是校企在办学层面上的简单合作,而是强调依据企业完成定单的真实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活动。首先成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企业教学工作队,工作队包括学院专业教师实训指导工作组、企业兼职教师实训指导工作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符合学院兼职教师资格的技术管理人员)和实训班级班主任管理工作组,他们共同讨论和研究企业教学方案和实施计划;其次结合企业教学单位的落实渠道再以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两种组织形式进行。1)企业分散学习:由学生结合本人专业职业工作兴趣,利用自己社会资源联系企业单位进行学习,在企业兼职教师实训指导工作组的指导下,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制定实习计划,伴随完成实际工程任务进行企业学习。2)企业集中学习:由企业教学工作队的专业教师实训指导工作组联络学院专业实训基地,委派专业教师进驻实训基地(对外地实训基地有条件的成立校外实训工作站),与企业兼职教师实训指导工作组一道共同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管理。原则是以企业兼职教师实训指导工作组为主,企业兼职教师根据工程性质、施工任务、施工工期、承包方式等制订实训计划,确定实训组织方案,决定轮岗时间,在真实的工程任务背景下,接受任务、承担任务、完成任务。企业学习的成绩评价,以企业教师实训指导工作组为主,以实际操作为主,根据企业岗位标准进行考核。综上所述基于学科课程的教学范式,难以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主性职业行动能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进行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其价值已被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所证实,也逐渐被我国职业教育所吸收和发展,更有待实践与提高。

第3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 语言技能培养 课程群建设

一、高职商务英语语言技能培养课程群平台建设

根据商务英语专业“语言能力+商务知识+综合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商务英语语言技能培养由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泛读、商务英语翻译、外贸函电英语、外贸单证实务、商务英语谈判六门课程联合承担。六门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共同培养学生从事外贸业务岗位所需的语言知识与能力、商务背景知识以及外贸业务操作能力。

商务英语精读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国际商务基本知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商务英语泛读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商务知识与外语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全面提高阅读商务文章的能力与技巧;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常见商务文体的翻译技巧,具备较强的商务文献翻译能力;外贸函电英语课程使学生在熟悉外贸业务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掌握并理解外贸工作各环节中使用的专业词汇、常用句型以及信函写作要领,为将来从事外贸工作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使学生熟悉外贸单证工作中“审证――制单――审单――交单――归档”各环节的基本做法和要求,熟练掌握信用证、发票、装箱单、提单、保险单、产地证、报关单、出口许可证、检验证书、汇票等单据制作;商务英语谈判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涵盖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外语语言能力、礼仪、谈判涉及的外贸业务知识、跨文化交际等内容,旨在训练学生商务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商务谈判技能。

二、高职商务英语语言技能培养课程群课程结构与内容重组

课程群的整合主要是课程群内部课程之间结构与内容的整合,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课程之间学时的分配、课程的安排顺序等。商务英语语言技能培养课程群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外贸业务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

商务英语专业外贸业务人才(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应该具备的技能,包括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外贸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国际商务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国际市场营销能力。据此,商务英语专业外贸业务岗位所需专业技能需要由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泛读、外贸函电英语、外贸单证实务、商务英语谈判课程联合培养。

商务英语专业外贸业务岗位所需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以及国际商务沟通交流能力以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泛读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为基础贯穿课程群始终,整个岗位任务培养以商务活动为背景,外贸业务流程操作能力以及国际市场营销业务能力主要通过外贸函电英语、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培养,商务英语谈判课程是课程群综合实践技能训练,是外贸业务岗位任务的综合实践。

外贸业务人才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 外贸业务人才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二)明确课程群内各课程之间的关系

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泛读、商务英语翻译三门课程是课程群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为外贸业务岗位提供一定的商务活动背景,培养学生从事外贸业务必需的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外贸函电英语和外贸单证实务是课程群的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从事外贸业务岗位所需的外贸业务与函电撰写知识,外贸单证的缮制与审定。商务英语谈判是国际贸易业务综合实践训练课程。在课程群中,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贯穿岗位培训始终,整个岗位任务培训以商务活动为背景。商务英语专业外贸业务岗位课程群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2 课程群内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图

(三)课程群之间的优化整合

1.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整合前,各课程内容之间存在重复、重点不突出、层次不明显等问题,课程整合时,认真调查研究岗位需求,根据岗位任务培养要求和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侧重课程内容与外贸业务人才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围绕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整合中省略或删除与岗位培养无关的内容,排查整合各课程内容存在重复、重点不突出、层次不明显等问题,将课程群内各课程进行整合,使教学目标、岗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和突出。

2.岗位实践技能训练整合

整合前,各课程内容训练主要包括各门课程的单项技能训练。整合后,商务英语谈判课程主要对六门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实践训练。岗位实践技能训练整合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3 综合实践训练整合情况

(四)联合申报课程整合优化后的教学效果

1.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商务英语专业外贸岗位的培养需求。课程整合删除了和岗位培养目标无关的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以及课程内容之间的彼此依托,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教学内容层次更明显,更贴近岗位需求,实际授课效果更加突出。

2.课程群岗位培养以“英语语言能力+商务知识背景+外贸业务实践技能”为主线,更加突出了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3.整合后的课程群教学更加突出核心职业能力,加强了学生对外贸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任务更加突出。

4.整合后的课程群实践教学强化了外语语言的工具职能,为语言学习创造了商务活动背景,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志锋.语言课程群教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刍议.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第4篇

关键词:高职生;通用技能;课程;情境学习;迁移

作者简介:汤霓(1987-),女,湖南株洲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9-0034-06

通用技能(generic skills)又称“软技能”、“关键能力”、“核心技能”等,是指独立于特定工作岗位,适用于任何职业,是各个职业和岗位所共同需要的技能,也是职业发展和生涯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培养通用技能将弥合工作技能教育、专业教育与工作世界之间的差距,并为学习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简单地说,通用技能是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影响劳动者未来发展的关键性能力。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以培养“通用技能”为主轴的教育逐步在各国掀起风潮,关于培养学生通用技能的课程研究也是层出不穷。在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等新的时代特征对通用技能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对通用技能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宽,不再只停留于理论性的探索,而更加关注于通用技能课程领域等一系列实证性的研究。本文拟以高职生为对象,对培养其通用技能的课程进行策略性的探索,以期为我国通用技能的课程领域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高职生通用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后工业社会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劳动与就业部门的变化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后工业社会又称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后工业社会第一个、也是最显着的特征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或制造业生产,而是就职于服务业。在工业社会,半熟练工人是劳动力中最大的一类。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工作领域的转变,半熟练工人的就业增长率逐步减缓,职业分布以技术阶层的崛起为特征。[1]可以说,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特征决定了该时期的劳动者是以胜任一种岗位的技能或能力为要求的。而随着工业形态的变迁,个人的职业生活也变了。工作组织在相对短的时期内极可能会变迁,重组、合并或者消亡。因而,每个人都会经历多种多样的工作,转岗、转工、转行成为常规。如此一来,社会形态结构和劳动与就业部门的变化必然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国际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学生或公民适应社会、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能力已成了教育界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

其次,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从业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做出调整。一是我国产业结构的第一、第二产业结构比例逐步缩小,第三产业迅速扩大。二是培育新兴产业的力度逐步加大,以此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可以说,随着知识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雇主们越来越关注企业的适应力,以及新兴市场、产品及服务。职业岗位也越来越强调劳动者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承担多种任务的能力,他们的能力不再像过去那样被狭隘地规定,而应面向更多的服务。这就需要雇员们具备团队合作、问题解决以及非常规化程序处理的能力。因此,精通更宽泛的一般能力成为了现代劳动者的主要要求。

再次,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劳动力素质要求与现实需求的缺位必将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阻碍因素。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我国今后劳动力队伍的主力军,将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巨大作用。然而,高职生作为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要来源,其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中往往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界对高职教育最大诟病不在于高职无法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而在于高职毕业生缺乏应有的职业精神,缺乏对职业的执着和强烈的负责态度。这就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缺乏臻于至善的工作理念,缺乏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所以高职毕业生往往是离职率最高的一个群体,这造成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后果,一是使企业进一步失去对高职毕业生的信心,二是严重影响到高职毕业生个人的生涯发展。可见,通用技能的缺失已严重影响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生涯发展。这些现象说明高职生的能力结构与社会用人需求之间尚存在一定的落差,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并不在于“硬技能”,而在“软技能”。

二、高职生通用技能培养的可行性

既然通用技能对于高职生而言是如此重要,那么高职生通用技能的培养能否通过学校的课程来实现?现有的课程能否成为培养高职生通用技能的有效途径?为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先对通用技能与现行课程的关系进行梳理。

第5篇

[关键词]物流技能大赛;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

一、举行物流技能大赛的作用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好像是一座灯塔,指引着物流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比赛中的技能标准、对选手的操作要求和职业素养的要求都指导着专业课程的教学。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一般是提供一个具体的情境,要求团队或是个人根据工作任务处理,考查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大赛考验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习情境或是工作任务为载体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切实地把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物流核心岗位工作标准和流程通过大赛引进课堂中来,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服务为本、吃苦耐劳、认真细致的职业理念,提高个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择业、就业、创业。这就要求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技能大赛在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一)把大赛流程的单项分散到各项目的教学中

比赛要从平时的教学抓起,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技能水平和指导方法。职业教育的先进性、实践性、综合性可以从比赛中体现出来,教师要认真分析总结。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这样有助于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大赛促进了课程的实践教学,原来课程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讲授为主,现在是真正的理实一体,学生动手,自我学习为主,还课堂给学生。课堂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变要我听为我要听,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二)以技能竞赛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绝大部分中职学生是初中教育阶段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传统观念中,大部分人认为他们是失败者,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是智力、能力很差。相反有些学生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还很优秀,只是开窍较晚。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分组竞赛的机制,鼓励人人都参与、人人有事做,从而调动大家学习的兴趣。在竞赛中,学生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增强自信,更好实现团队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将心思用在学习上,而不是睡觉或是玩手机。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教师动起来。把竞赛机制引入日常教学,这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以技能为本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依照全国物流技能大赛比赛方案和技术标准,在仓储管理实务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训教学,按照学习情境把大赛流程分拆成单项在各项目总进行实训,在课程最后设置综合流程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因为技能本身是企业需要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仓储管理实务有6个学分,共计108课时。教学改革以前理论课时72课时、实践课时36课时。教学改革以后,理论课时36课时、实践课时72课时。在仓储管理实务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行实践教学,以技能为本位,大大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四)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对当地知名物流企业典型岗位进行工作流程分析、岗位主要任务分析和市场调研,以物流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标准,构建项目化、能力递进式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改革,以仓储配送实训室、百韵超市和苏旅财—苏汽校园快递超市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发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采用行动参与式、模拟式、体验式和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针对岗位、流程、任务的实践,达到将企业搬进课堂,按照企业岗位设置任务的目的,实现校企、产教、工学的结合,对专业核心课程实训学时占总课时60%以上,并聘请中外运、苏汽集团等企业的专家根据实际仓储作业流程共同编写教学资料。通过把物流技能大赛引入仓储管理实务的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制订入库作业计划、商品养护计划、库存管理控制计划、盘点作业计划、出库作业计划。在仓储的过程中,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装卸搬运设备,会操作软件,完成货物的入库展业、在库管理、出库展业并能对工作任务进行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结合技能大赛内容,将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项目,具体内容如下表。通过技能大赛在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能立足专业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通过把技能大赛引入到仓储管理实务的课程改革中来,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仓储管理实务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改变,大大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林.高职物流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融通性研究[J].物流科技,2014(10).

[2]朱红梅.基于技能大赛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1).

[3]任凤香.基于物流技能大赛导向的高职类“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研究[J].中国市场,2016(28).

[4]尚书山.基于物流技能大赛的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导刊,2013(1).

[5]孙统超,陆永健,殷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2).

第6篇

关键词:实践技能;课程内;方法与步骤

现代高职教育越来越注重于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具有高层次、职业技术型、应用型特征人才,是一种以能力为重点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本地区经济规划的要求,原来对人才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转向了以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一、课程内实训的地位

课程内的实践实训对于某些专业,或者具体到某一门课程来说,甚至可以说是培养技能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由此,组织好课内的实验实训对于一名高职教育从教专业人员来说,是在完成理论授课任务之外的又一更为重要的职责,该职责贯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门课程的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足以引起每位教师的重视,并以此作为衡量授课质量的标准之一。而其实现的方法和途径,其结果的检验和巩固,直接决定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否收到的成效或受到了多大的成效。

二、课程内技能实训计划制定的原则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授课计划的制定应有别于传统应试教育,这一点在高职教育中,应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应具备更为灵活、多变、弹性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全面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而对大多数课程来说,达到此目的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课程内的实践实训。我们应该在遵循国家教委提出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理论和实践1:1的前提下,体现以下的特点:

1.贯彻“教改”精神。教学改革的重心和首要问题就是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又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课题,主要应该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三个定位:一是课程性质定位,将高职课程发展成高等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二是课程功能定位,将高职课程构建成能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课程体系;三是课程个性定位――将高职课程建设成能充分体现本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制定授课计划和技能实践计划要以“三个定位”为准绳,充分贯彻和体现“教改”精神,不能偏离大方向。

2.以能力培养为宗旨,突出课程特色。技能实践计划的制定要处处体现培养能力的特点,不要成为阶段测验的变相形式,否则就失去了课程内实训的意义。以计算机的编程课为例,不仅要考察学生对于语言格式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应用技巧,还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体验调查需求、收集数据、设计流程,继而编码调试的完整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分阶段、分难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既要参考教材,又不能惟教材是瞻,局限于教材的限制,可以尝试打破教材的条框和知识体系,加入个人创新的元素,制定出更为现实可行的技能实践计划,这是保障实施效果的前提。

3.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避免盲目性。技能实训计划的制定还要充分考虑的学生――这一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既是客体,也是主体的重要角色――的因素,有了兴趣的驱使,会自觉主动的做事情,而且效果也往往比被动的执行效果要好得多。技能实践计划制定的课题要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找到实际的参照物,看到实际的效果。不能以教师的意志转移,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学会什么,盲目的制定计划,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本职工作的不负责任。[1]

4.注意点、面结合,体现阶段性特点。技能实训计划的制定既要顾全大局,以课程的总体进度为依据,又要突出重点,不能要求面面俱到,以达到学生对某一方面技能的熟练掌握。学期课程一般要安排2~3次技能实践,在照顾授课内容连贯和完整的前提下,以时间为序分阶段制定目标,有具体的考察和衡量途径和方法。但同时要避免死板,时间段的划分以及先后顺序不一定要完全依照教材,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三、课程内技能实训实施的方法与步骤

制定一个好的计划固然是首要的,然而实施的过程却更加重要。为确保实施过程的可行性和实施结果的有效性,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步骤,主要如下:

在任务下达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从时间上来说,要提前布置任务,一般至少要提前2周或更多,让学生有时间进行准备工作,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设计实验步骤、找出最佳实现方案;二是从实训题目上来说,不能过于具体,过于细化,否则容易限制学生的思路多元化,造成实验结果的单一化,但是也不能不做要求,而造成结果评判时候的困难,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出大课题,以及各部分的目标要求,至于具体的实现步骤则因人而异,不可雷同,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以上两种情况的发生。如果能够注意以上两点,同时跟学生讲明本次进能实训的意义所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自觉独立完成,这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2]

从组织形式上来说,一般分为小组形式和个人形式。小组的优势是,可以集思广益,互相配合,做出比较具规模的成果。以计算机程序设计为例,多人合作可以完成功能比较完善的程序或系统,但是小组形式也有其缺点,就是不好衡量小组内单个人的能力,造成平均主义,可能造成评判不公。个人形式的优点是锻炼个人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评判结果;缺点是实践成果有局限性,往往会有思路单一,形式简单的特点,达不到很好的锻炼效果。所以建议采用二者结合的方法,自由组合,也可申请个人独立完成。

课程内实践的实施,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采取固定的时间段,集中测试,检查结果,这种方式适用于有固定步骤和程序的实验实践,结果的检查也相对简单;二是采取随机进行的方式,机动灵活,时间可长可短,一般都是比较短的时间完成,这种方式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和对知识的分解综合能力;三是不进行集中测试,限制完成的时间,监督学生进行独立操作,然后对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方式适用于较大的、占用时间较长的任务,教师应注意实施监督和检查。以上三种方式各有所长,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一。[3]

在实践结果的评判方面,笔者认为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有固定参考标准的实践结果可以参照标准进行评判,对于没有一定之规的实践课程,要根据教师的经验和知识结构来综合进行评价,这就与教师的水平和素质有一定关联了。总之,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评价。

四、结果的巩固和保持

结果的巩固和保持实际是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坚持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开展课程内的技能实践训练,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3,22:56-58.

第7篇

关键词: 课程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法” 电工技能课程

一、认识任务驱动法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课程改革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任务驱动法则是技能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四个基本环节;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填鸭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其核心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

二、电工技能课中引入任务驱动法的意义

在电工技能课中,任务驱动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从简单的电工技能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实际动手的操作,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自学能力。

对于老师来说,任务驱动法是一个很好的“抓手”,通过这一抓手,老师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三、任务驱动法在电工技能课程中的应用

新课改精神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三以一化”的课程体系要求,即“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电工技能课程具有实践性强、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法”开展电工技能课教学,对全面培养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创新能力并形成综合性学习素养有着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电工技能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中包括许多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项目任务,下面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装接与测试”这一实例来介绍任务驱动法的实际应用。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我帮学生创设的情境是:电梯的上升与下降。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联想。

2.确定任务: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是设计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我给学生确定的任务是: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安装工艺、要求,工作步骤;讨论电路的工作原理;讨论、设计元件的分布,设计安装图;电路元件的固定;按工艺要求进行线路连接;学生用万用表进行初步检测;完成实习报告等。任务的划分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便于学生逐个完成。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给学生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阅读哪些书籍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和交流,起到补充、修正的作用,使得大家的知识更加全面准确。

4.效果评价:任务评价方式可以采取个人评价与小组间的比较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结合小组之间的评价和指导老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独特见解,要予以重视,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多表扬多激励,使学生的信心和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和增强。

该实例采用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整个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任务驱动法在使用时的注意点

1.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2.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3.切忌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4.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五、结语

以上是我在电工技能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并不一定完全正确,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我们只有不断地摸索和创新,才会更好地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课程标准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初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AD/CAM应用是我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主要介绍国内外应用十分广泛的三维设计软件 Pro/Engineer Wildfire 的使用方法。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职业性。在此,结合我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CAD/CAM应用这门课程的课程改革情况和笔者教学的一些实践经验,对其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进行初步探讨。

1 课程定位岗位化

通过到机械行业和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我们确立了本门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机械产品设计岗。我们根据该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确定了本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1)按设计人员要求绘制样图;(2)使用CAD软件绘制零件图、装配图和机械加工工程图样;(3)使用CAD/CAM软件进行产品设计造型。岗位职业要求:(1)熟练使用电脑绘图,达到中级制图员水平;(2)能熟练运用三维设计应用软件设计机械零件结构和外形。支撑课程:机械制图、CAD/CAM应用。课程的定位依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课程跟着岗位走,岗位重点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我们就引入相关的内容及训练。使学生学习完课程,就具备相关的职业能力水平。

2 课程内容案例化

一般绘图软件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绘图命令”展开。即逐个介绍软件中的绘图命令使用方法。这样的课程内容,往往给学生很枯燥的感觉,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不浓。对于Pro/Engineer Wildfire这种三维设计软件,采用“命令式”的教学内容模式,一般学生掌握了绘图命令使用方法,但是真正涉及到产品设计时候,往往还是无从下手。我们摒弃传统的做法,课程内容全部以企业的典型产品案例展开。案例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学习内容由浅入深,难度逐步加大。每个企业案例对应若干绘图命令,学生在掌握该类产品绘图设计的同时,既学到了相关命令的使用方法,同时也锻炼了自己职业绘图设计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可谓事半功倍。例如:我们绘制一根机械上典型的传动轴零件三维模型,我们需要用到的特征命令有:实体旋转、去材料拉伸、倒圆角、倒角等。在绘制该零件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习到了一系列特征命令的使用方法,同时掌握了轴类零件的设计过程。学习的内容变得更加有趣、实用,接近企业设计任务,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得到很大提高。

3 教学过程职业化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全部教学内容都在一体化教室里完成。教学采用分段教学,每半天时间(4课时)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教师一边讲,一边画,学生一边学,一边练,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讲授完一个典型案例,要求同学们能举一反三,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设计出类似的零件模型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设计为主体,而教师更多扮演着设计技术总监的角色,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进行指导、设计作品进行评判。

4 教学方法多样化

我们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1)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具体的企业案例任务推动教学;(2)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3)讨论式教学方法;(4)分组合作式教学方法;(5)开放式教学方法:只提要求,不给具体题目,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产品;(6)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也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5 教学手段信息化

本课程属于技能培训式课程,因此基本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如黑板板书等,全部采用现代教学信息化技术手段,课程全部安排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进行。实训室电脑有教师机和学生机,均实现了联网控制,既可访问外网丰富的专业学习网站,又可以在内网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实训室配备了大屏幕投影系统和音响系统,方便教师授课。教师机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可实现教师机与学生机内容同步,并可以进行远距离监控、操作、收发资料等。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效果也得以保障。与此同时,我们还有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企业产品设计动画视频、丰富的网络课程、专业技术网站和精品课程网站等等丰富的现代化信息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相互结合使用,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学习过程与职业岗位的距离,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

6 师资队伍企业化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我们与湖北华舟重工应急装备有限公司、武汉富士康科技公司、武汉国营三三零三机械厂等多家单位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到校直接参与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的制定。由企业专家确定典型的教学案例,并提出各种与工程实践相关的技能要求,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融入课程教学,使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与实际产品设计相结合。在实训环节中,通过实际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掌握相关技能。同时我们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让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好地感受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真实要求。

7 考核方式过程化

本课程教学考核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运用Pro/E软件对产品建立三维数字模型的能力,重在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我们改变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模式,注重学生的平时练习和创新能力,将成绩评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零件或产品的三维造型项目构成,教学过程中分阶段地设置了若干次项目考核,检验学生各阶段对软件的掌握情况。为体现学生的创新设计和综合设计能力,在学习结束前,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一个产品的三维数字建模,并进行评比,评比结果将作为考核成绩一部分。考核方式过程化的模式,既能准确地评判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实现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两者的有效对接,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职业素养,使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缩短企业培训的时间。而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就需要我们深层次地挖掘课程教学的各个过程,以及实际生产岗位的每个阶段要求,并考虑区域经济的变化、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课程标准。以此为方向,这样才能实现高职课程改革的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实验教学; 改革; 技能竞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48-001

一、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应遵循综合性、创新性、仿真性原则,通过让学生以不同身份、不同的角色参与实战练习,感受真实发生的商务活动,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分析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现有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体系,存在如下问题:1.在课程内容上,表现出重传授轻启发创新的弊病,甚至出现一些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有效整合,既占用了教学时间,又忽略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的实现。2.在课程体系上,没有很好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各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很少有一个近乎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

二、技能竞赛促进课程改革,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技能大赛制度,引导教学内容的选择、引导实训方式的改革、引导课程模式的更新、引导育人理念的确立。作为职业类的学校,定期举办技能竞赛能够在各个方面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实操能力和良好的竞争意识,对于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广泛意义。

笔者在学校组织的电子商务技能竞赛中,开设了网店经营,网店装修、论坛和博客营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让学校师生受益匪浅,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进了课程改革创新的进行。

我校电子商务教研组一直在积极探索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改革,结合社会实际,逐步形成了以网络营销、网店经营、SEO、网页设计信息检索等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去年的学校技能节中,我校开展了网店经营、电子商务理论知识、论坛营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竞赛项目,这些竞赛让参赛的同学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了一个综合性的结合。以网店大赛为例,学生在淘宝网上开设网店并进行经营,是电子商务基础涉及课程内容;网店的商品图片,需要经过拍摄再后期处理,巩固了学生们的Photoshop处理技能;网店的装修,需要运用一些Flash技巧和设计理念,让学生们在广告动画设计和版式设计两门课中学到的知识得以实际应用;网店的推广,利用到网络营销、SEO推广、信息检索的课程知识;与客户的交流,让学生们学过的推销技巧、客户关系管理得以实操;商品的各类配送,又涉及到物流基础课程知识。

三、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1.实践教学改革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1)电子商务技术模块任务驱动教学。电子商务技术的核心技术就是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其中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处理、平面设计、网页设计、脚本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建设、站点管理与技术维护等课程。这些课程相互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形成一个具有连贯性知识体系。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形成关键能力。

(2)网络商务模块任务驱动教学。网络商务模块包括网络营销、C2C网店经营、网络支付、网络交易、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等主干课程,主要是以商务活动为核心,借助Internet技术完成网络贸易往来。只有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才能锻炼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应以真实的网店创业为抓手,根据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设置相关项目和任务,以自愿组合的原则将学生进行分组,形成中长期合作团队,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兴趣。

2.实践教学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产品或作品。

笔者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对电子商务课程进行整体的课程设计,采用了项目化教学。此课程分为多个项目,如认识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收集、网络信息推广、网上商品交易、网上客户管理、图片处理、网站建设等。每个项目对应具体的任务和提出了具体的能力标准。同时将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作为实践教学项目之一适时穿插到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备赛为契机,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达到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

考核多元化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过程考核,突出现场操作。对于工作任务考核应包括阶段考核、个别考核、经营业绩考核等。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校、市(省属学校)、省、国家多级赛制,各具特色的职业技能大赛,并将其取得的大赛成绩也纳入考核范围内。通过考核的过程化、多样化和灵活化建立起多元化考核机制,达到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激励效果。

四、结束语

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迎来新的契机。以淘宝网为例,按照目前淘宝发展速度,未来的几年内,对通过淘宝创业或利用淘宝及阿里巴巴平台为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突破100万人,如此广阔的就业空间对于处于困境中的电子商务教育可谓是如鱼得水,但这同时也给我们电子商务老师带来挑战。在技能竞赛后如何令学生保持活跃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把握时代的契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能够胜任企业电子商务相关工作的学生,教师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敏.“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验环节改革与实践,实践教学[J]2008(22)

[2]江文.浅谈中职电子商务以做代学以赛带练的教学方法[T]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

第10篇

关键词:聋校;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

大量事实表明,听障生经过一定方式的教育,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不但可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且还可以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因而特殊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为他们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为此我们提出了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即从听障生的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发展需要出发,构建听障生职业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促进听障生获得社会生活技能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社会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能学到知识,更为以后创造财富打下基础。为此,我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我校在聋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做法。

一、把校本课程开发和应用纳入学校的课程规划

聋校现在实施的课程有许多弊端,它们大多局限于文化知识的教育,使用国家统一配套的规定教材,而没专门的职业教育教材,从而让学生缺乏真正的职业技能教育。如我校从建校初就开设有职业教育,最初的“大龄速成班”也进行了职业培训,但课程内容是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来设置的,大多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根本没有一定的教学之规。这样教出的学生大多只会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而不能适应产业和企业现代技术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加上课程和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和有机的联系。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有严重脱节现象,相互之间无法衔接。比如化学的反应知识还未学习,就开始学发酵,物理知识还未学习,就要进行电机教学,专业理论知识还未授或未授完,就已经走上实习实训的岗位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提出以“全面发展,补偿缺陷,培养技能,育残成才”为办学宗旨,以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为教育目标。把职业教育纳入到教学常规课程之中,大力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聋生职业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以求通过教育,促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最终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目标。

二、让课外活动走向校本课程的动态开发

在校园隐性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将具有相对稳定内容和独特功能的学生“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进行课程化的改造,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系统考虑其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等要素,将课外活动成功转变为能发挥更大效能的校本课程。

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职业教育的主渠道。我校针对聋生的特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设计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参加各项组织和活动,是隐性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多年来,我们在学生课外活动方面进行了以下开发和实践:

1.以课程化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任何课程的开展都要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基础的,在聋校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同样也应以此为基点,把职教课程开发和实施融入校内兴趣小组活动中,将小组活动课程化。针对聋生的身心特点,我们分别组建了缝纫小组、烹饪小组、美容美发小组、自行车修理小组等特色团队,让中高年级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参加,活动中做到有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有阶段性和长期性结合的目标要求,有与学生在校阶段相匹配的合理训练安排,有校内外实践成绩和学分制考核的评价标准。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查漏补缺,真正掌握一门创富之道。

2.以聋生特点开展特色活动,体现校本教育的独特生命力

根据聋生的特点,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近几年还为学生开设了电脑职业教育培训。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职业流动越来越大,流速越来越快,新的职业不断出现,旧的职业不断消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强调,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使个人具备在他的职业生涯各个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的态度。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为后天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又专门为聋生配置了一批电脑,让学生进行电脑基本操作的学习,并让他们初步了解上网的技能,促使他们能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同时也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即自主在网上进行新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三、依托现有资源开发职教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发挥教师的特点而开设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要从学校的发展和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准则,对本土社会资源进行教育化的开发,体现本土化。这样一来,也可以节约资源,符合我们特校的办学条件。

第11篇

为了增强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我校进行了专业岗位调研。结果表明,专科层次学生3~5年内从事药学服务的主要岗位是医院药房药品调剂岗位以及社会药店药品销售岗位,主要工作内容是为患者调剂药品并进行必要的用药指导、答复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药物咨询。所需核心职业能力为药品调剂能力、合理用药指导能力、提供药学咨询服务能力。基于以上岗位分析,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条主线,结合专科层次定位,兼顾执业药师资格考试需要,确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其定位准确、突出能力,符合岗位需求,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为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组教师与行业专家经多次研讨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课程标准。从课程设置依据、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实施应具备的条件、考核与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证,形成了完整清晰的课程设置思路及明确具体的教学实施要求,既体现了课程标准制定的职业性、先进性,更注重其实施的可操作性,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保障。

2根据职业岗位需要,兼顾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优选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岗位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而非科学研究型人才。因此,根据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医疗机构药房、社会药房等药学服务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药学服务岗位工作过程,兼顾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要求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选取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教学内容。为使学生掌握药学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药学服务的职业素养,能够在医疗机构药剂科和社会药房熟练开展处方调剂、非处方药销售、用药指导等基本药学服务工作,初步具有用药咨询服务能力、药物监测及个体化给药能力、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能力等,我们设计了药学服务岗位认知、处方调剂、常见病症自我药疗及用药指导、常见疾病药物治疗与用药指导、特殊人群用药指导、临床常见药物中毒与解救、药学监护、药学信息服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药品的陈列与保管、家庭常用医疗器械的选购与使用指导11个学习情景。在教学实施中,将其进一步分解成30多个学习任务,从而使学习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以及职业发展的对接更加紧密,突出教学的针对性。

3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教育部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3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等。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积极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或模拟真实工作情景,并用典型案例引领开展教学,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问题引导法等,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3.1案例教学法选择临床上与用药有关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其分析问题能力。如选择临床上一些典型处方,要求学生进行处方审核分析,以此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处方审核能力。

3.2角色扮演法教授“常见病症自我药疗与用药指导”“常见疾病的用药指导”等内容时,在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完成后,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药学服务人员与患者),进行问病荐药、用药咨询等的“情景短剧”模拟,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赏析和评价,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既锻炼了学生用药指导能力,又增加了课堂趣味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3.3情景模拟法组织学生在仿真药房中开展“处方调剂”实训课,创设与真实工作场景相似的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药学服务人员与患者,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工作环境的职业场景,提高实训教学的实效性和职业性。

3.4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启发引导;教师总结归纳,补充学生的不足。如此,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不但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主动思考、积极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并将技能考核的比例提高到40%。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的操作能力、态度表现、创新潜能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具体指针对工作岗位最为常用的药品调剂、问病荐药、用药咨询等方面的技能,除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予以评价外,课程结束后还组织专项技能考核,聘请校外专家现场考核与评价。这样促进了课程考核内容、标准与工作过程、标准的衔接,增强了考核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通过以考促练,大大提高了学生药学服务岗位的核心职业技能。为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还组织开展了“问病荐药、用药咨询”等技能竞赛。

3.6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特别是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其对学生岗位能力培养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加强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首先,建立了校内模拟药房,并设置了医院药房调剂窗口,以模拟社会药房及医院药房药品调剂工作场景。为进一步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实现学习环境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教、学、做”一体化,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与药品零售企业联合共建了校园零售药店,作为学生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在校内实训基础上,还确定了多家医院及社会药房等校外实训基地,第一、第二学年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见习,并在现场接受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通过见习、实习,使教学与社会需要接轨、与职业岗位挂钩,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3.7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鉴于该课程特点,精心制作课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实现立体式教学。通过合理采用多媒体技术,既方便了教师的“教”,更方便了学生的“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技能大赛 会计岗位技能 会计课程改革、会计考核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28-01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所以,会计专业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江苏省会计技能大赛已经举办了多届,从最初的会计实务手工账、发展到目前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会计手工账务处理60%、点钞20%、传票翻打20%)、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60%、点钞20%、传票翻打20%)和珠算(珠算60%、点钞20%、手工账务处理20%)三个综合项目。校级竞赛在上半年完成、市级竞赛在12月、省级竞赛在3月已经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因此各个职业学校都在积极推进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如何积极利用会计技能大赛,来进一步促进课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了高职会计教学的目标。

一、现阶段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偏重理论。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基础课程,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很重要的。如凭证、账簿、报表等这些会计信息的载体应尽可能给它们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与格式上。

2.教学方法陈旧。老师讲课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或者照本宣科,不注意活跃教学气氛,教学中也没有适当的以举例子、致使教学内容艰深晦涩,沉闷无趣。毕业生往往动手能力比较差。持有会计从业资格上岗证,支票不会填写,日记账不会登记,纳税不会申报,这可能不只是个例,反映了职业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3.会计从业资格侧重于理论考核。现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推行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核,以选择判断来作为考核主要方式,导致了教师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大量的准则和规章制度作为学生职业生涯必须牢记的知识,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对于实务操作的原理却讲得很少,这样直接导致了课改难以真正推进。

4.实践性教学难以真正实现。会计课程以往都是按照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授课,理论逻辑性强,但是理论与实践没有有机融合。大多数学校是进行配套实训课程来解决学生实践性教学,因为没有会计角色的引导,没有对会计岗位和具体会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仅仅就实训而实训,从而导致实践性教学环节难以真正实现。

二、高职会计课程改革的方法

针对目前的情况,笔者对会计课程改革构想是:打好会计基础,按会计岗位教学,实行综合训练,考取专业证书。而按会计岗位教学是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打好会计基础, 就是加强学生珠算、点钞、传票翻打、会计实务手工账、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等几项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其主要目的是学会这些技能。这几项技能比较简单,但需要时间练。会计实务手工账虽然在实际应用当中基本上不采用了。但是真正要学好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必须学好会计实务手工账,这两门课程在学习的时候可并行起来学习,在完成一套手工账的同时,采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再将同样的业务处理一次,生成相同的会计报表。让学生在操作中去体会会计实务手工账和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加强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实现会计手工账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双循环、双融合”,也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二)按会计岗位教学,是指在学习完会计基础课程后,会计课程将按企业提供的主要会计岗位进行教学。具体而言,要按照以下岗位进行教学,依次为出纳岗位、材料会计(仓管)岗位、工资会计岗位、费用成本会计岗位、收入利润会计位等。在按会计岗位教学时也要始终坚持“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原则,

(三)实行综合训练,是指在完成按会计岗位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模拟实习,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综合训练模块分为两部分:(1)校内综合模拟实习。其主要手段包括:建立仿真的会计凭证资料库;营造仿真会计工作环境;使用以企业真实业务为原始依据的仿真业务资料;设置“银行”、“税务”、“客体企事业单位”三个客体机构,帮助学生熟悉业务交往的主要环节。并要求学生能分别用手工和电脑软件完成账务处理。(2)毕业实习。即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在第期进行。

(四)考取专业证书,就是组织学生考取会计专业方面的各种技能证书。因为技能证书是学生就业的“通行证”,学生要从事会计工作就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因此,在第八学期应全力以赴地组织学生考取会计专业相关证书。

三、高职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核心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参加技能竞赛,能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其次加大学生珠算、点钞、传票翻打、会计实务手工账、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的训练力度,其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利用会计技能大赛为契机,形成赶、帮、超的形势,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于会计实务手工账,做到只要有分录就找原始始凭证,然后填记账凭证,做到基本技能和理论课的融合,既能提高填记账凭证熟练程度,又能提高填制记账凭证速度,适应会计技能大赛的考核要求。再者走入企业和兄弟学校,一方面加强学生与企业的专业交流与合作,达到“工学结合”,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挂职锻炼和学习交流,还可以把行业专家请进来,让学生看到这些技能在行业中的应用,一举两得,既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又加强了专业的师资建设力度,让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四、高职会计考试方式的改革

针对我们教育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以及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过去我们可能过分的追求学生掌握好基本的会计知识,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在考试的时候也比较侧重于这部分的考核。其实他们在短暂的职业学校学习中更多需要的是实际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考核中我们要更侧重于动手能力的考核。就拿我们学校现行的考试制度来说,我们将试卷的分数比例进行了调整,我们在一张试卷中有超过60%的的部分是进行技能考核,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票据和凭证的相关处理。当然以上只是通过一张考试试卷的分值的重新分配来改变我们在教学中的侧重点,但我想对于我们目前暂时没有进行大的颠覆性的考试改革的时期,在同样的考核方式下调整考试侧重点,也是一种可行的改革和改变。

参考文献:

[1]李智超.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中广网,08.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