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课讲课稿

语文课讲课稿

时间:2022-12-19 13:1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课讲课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课讲课稿

第1篇

什么叫人文性,我们职高语文应把侧重点放在哪一方面。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具体而论,职高语文课程的性质应具备下列三个特质:①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语文课程资源。②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其自身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受到尊重。③教师成为语文课程的建构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程中努力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因此在职业高中,由于学生所面临的不是升学的压力,而是就业的烦恼,他们希望从语文课得到更多的应该是语文的人文性,他们希望自己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新人,这也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多注入和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相关的知识,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把生活引入课堂,从而更好地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和人文熏陶。

一、职高语文教学的内容

结合各方面的情况,职高语文首先应在课程设置方面有所改变,职高语文的课程应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我所在的学校就已作了这样的改革)。职高语文完全可以分解成三部分,即精讲课、口语交际课和作品欣赏课,这样分解是有很大的作用的。首先,必须承认的是,职高语文课本上很多文章都是专家们精心挑选的,而这些文章的筛选都考虑到了职高学生的实际,因此精讲课是必要的,这可以让学生吸收到中西文化的精华;其次,口语交际课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场景,为学生以后的求职奠定一定的基础;另外,作品欣赏课的设置也是十分必要的。欣赏的作品可以从《读者》、《演讲与口才》等杂志中选择,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但又包含深刻道理的文章,如《读者》中的言论部分,如《演讲与口才》中的与交际语言和应聘相关的文章。这三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职高语文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这并不是由老师的,老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来教学,联系学生长远的将来考虑。正如上面语文学科的分项教学,书本知识固然要教,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可以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这样也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趣,能让他们从前人的做法中得到很多的启示。另外,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学生还可以学习一些应用文写作的方法以及技巧,积累一些词汇,在以后的交际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我们的学生他们更关心的不是书本知识,他们关心社会,关心生活,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希望语文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能对他们的生活提供一定的帮助。而这些是我们的课本内容所无法给予他们的,但对于职高生来说,那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他们没有考试的压力,因此,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应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多引入生活案例,毕竟语文学科中存在着生活的很多痕迹,而生活中也包容了很多语文的例子,这两者是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

二、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就说明由“教师、教材、学生”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教材的灌输对象,而是对教材的主动自学的求知者和探索者。语文课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课。教师只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上课就像导演拍戏,而戏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演员的好坏。学生就是演员,学生可以在导演——老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理解我们的语文课。这样语文教师就绝不能以单纯的讲课——说教的方式来上课,这样会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师的职责就是因势利导、尽力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一手包办。

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将它变为朗读比赛加讨论鉴赏课。课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主题朗读比赛。这主要由学生自发报名,在上课前三天让学生练习准备,老师则应该事先告诉学生相关的朗读要求。参加的学生可以自主朗读、可以选择两人合作或两人以上合作朗读(最好是合作朗读)。评委可以是语文老师和所有听读的学生。当然,这时语文老师应注意学生的表现,特别是注意一些主动性不够强的学生,这时老师应正确引导,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通过第一课时的朗读比赛,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感知和领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赏析,讨论时可以联系到学生生活中的感受,让他们结合自己平时的心情来讨论。先脱离文本本身来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让他们直抒胸臆,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发泄出来,并直言不讳自己排遣的方式。然后再结合我们这篇文章来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朱自清的心态,学习朱自清的人格和心胸。

对于戏剧以及小说一类的文章,我则安排学生自由组合,建成自己的一个演出小组,利用课间、课后时间进行排练,这样上课就变成了一场汇报演出。学生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须熟悉剧本,了解时代背景,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的个性,深入生活,观察周围的人或者事,体悟人生,理解作品的魅力。而在具体表演时,他们就会带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同样有时也会受到电视节目的一些感染,而这些也正是我们的学生所感兴趣以及对他们以后有帮助的。

应用文的阅读与写作是最令学生头痛的,在讲这类文章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此时教师在课堂上则是一个节目主持人。比如在讲应聘信时,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在备课时)到杂志上和网上搜索一些资料,可以是应聘稿,也可以是应聘的一些实况录像,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去图书馆或者网上搜索一些相关的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把这些情景重现,在班上进行模拟招聘。学生为了在班级模拟招聘中一显身手,肯定会纷纷开动脑筋,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请教师、同学帮助修改,同学间试演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写一般的应聘信,还能学习运用许多的相关知识,而学生的新知旧学,实践能力在无形中都得到了锻炼、提高。

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 学生投入 行为投入 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投入,我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运用“学生投入”的理论,尝试教师退出讲台,学生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投入教学,走上讲台,充当教师,带动全体学生进入教学情景之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传授者,形成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学生投入—走上讲台”教学的模式。本文围绕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案例﹑教学效果及教学体会等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理论依据

“学生投入”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行为投入为载体的个性化的课程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学生乐于学习的经验活动。

学生在学习的投入,包括行为投入﹑情感投入﹑认知投入三个方面,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以行为投入为载体。行为投入指学生在课堂可以被教师观察到的行为和课外时间的投入;认知投入指认知活动中感知﹑思维等在学习中的投入;情感投入指意向活动中情绪﹑意志﹑欲念等在学习中的投入。

对“学生投入”的研究是西方近十几年教育界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著名教育学者埃里克森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的角度论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快乐学习的经验。他认为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中的经验至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社会联系方面,包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等社会联系;第二方面是教材方面,包括学生和教材的心理联系。这两个方面有赖于学生以前的知识积累和目前面对的问题所激起的情感体验。

二、“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目标

所谓语文课“学生投入—走上讲台”式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投入”的理论,以阅读教学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文内容﹑表现方法等方面,让学生以走上讲台的方式,从行为上带动“情感”和“认知”投入整个教学过程,像教师一样引导学生挖掘课文的文本价值、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语文课教学。

这一教学方式进行之前,教师先以重点课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示范教学,然后选择适当的课文让学生讲解。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把课文分成若干小部分,分配给由六到七个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课前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教师检查,提出各个小组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小组推举一人写成发言稿,并上台讲解;组员补充,并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之后,教师总结,评价教学得失,强调重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讲一遍,教师评析一遍,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乐意自主学习,加深印象,增强理解。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立足课堂内外,学生当教师、教师当学生,教师和学生交互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以快乐的心情自主学习,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乐于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

三、“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原则

1.学生乐于合作学习的原则和责任到人的原则

要求在学习小组中能力互异的学生能合作学习,以能帮弱,共同提高。学习小组的负责人带领组员积极地搜集材料,分别研究,互相探讨,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并由小组成员推举一名主讲人负责把研究的成果写成教案,代表组员上台讲解。

2.教师宏观调控的原则和现场指导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课前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介绍资料信息,提供多种思考角度,引导学生钻研课文。学生讲课时教师坐在学生中间,既充当一名导航员,指引学生的讲课和讨论沿着一定的程序有效地进行,又充当学生,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宽松﹑平等快乐的气氛中,热情大胆地投入课堂的教学和课堂的讨论。教师在学生讲课或讨论出现问题时,一要稳定局面,二要现场指导。对于学生不当的见解,详加分析,积极引导,层层启发,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探索﹑思考﹑创新的信心。

四、“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过程

教师先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课前准备过程

首先,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有关的资料,并分析﹑研究资料和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弄懂全文内容及其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

其次,各学习小组把重点放在对所分配的内容的理解上,写成书面材料。

再次,教师检查,提出问题或指出漏洞。

最后,学生总结归纳,写成教案。

2.课堂讲析过程

首先,学生走上讲台,充当教师,分析讲解所分配的课文内容。

其次,学习小组成员补充主讲人遗漏的内容或讲解时表达不清楚的地方。

再次,其他小组学生发问,进行讨论。

最后,教师评析教学得失,强调重点。

五、“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案例

以古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为例说明。

教师导入,激发课堂气氛。

1.课前安排和课前准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两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分为两小节,全文分成四个小节,再加上全文总结,就分给五个学习小组,基本上全班学生从行为上参与了进来。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入课前准备状态。

2.教学过程

教师先营造快乐的气氛,让学生能够愉快学习。

接着,主持人上台讲解;然后,备课小组同学补充发言;再接下来全班发问、讨论;之后,老师予以两方面的总结:一是对学生有分歧的地方进行分析讲解,二是订正补充学生讲解和讨论时有失误或遗漏的地方。

比如第二小组讲解“行拂乱其所为”一句的断句时,有的同学说应是“行/拂乱/其所为”,有的同学说应是“行拂/乱/其所为”,有的同学说应是“行拂/乱其/所为”。面对分歧,我告诉同学,给文言文断句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断句,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理解句子大意。“行拂乱其所为”应翻译为“种种行动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那么按照这种意思。句子应是“行/拂乱/其所为”断句才恰当。

又如,第五小组在总结全文论证思路时,分析得不够完整,仅谈到成才的客观因素,缺乏对文中有关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分析。我就上台针对这个不足讲解补充,明确文章开篇举出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这是成才的客观因素;作者又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观点,这谈的是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作者是从主观、客观两方面说明人要有作为,成就大业,就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学生讲完一节,大家就进行补充、讨论,然后教师又进行评析总结得失。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全班同学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并主动的思考,大部分学生能从行为、情感、认知三个方面投入学习之中,教学效果很明显,我随意抽查了几位同学,他们都能有序地把课文内容背下来。

六、“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效果

1.以教促学: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搜集资料信息,分析研究,思考理解,归纳总结,到上讲台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自主投入到学习中来,能自觉地把教师分配讲课任务的压力变为动力。跑书店、上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向教师请教,做到有目的地学习,有步骤地探讨、研究、解决问题,并力争达到全面而正确地理解,形成自我学习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尤其通过走上讲台,使学生明白了古人“教学相长”的道理。课前的“学”是为了“教”,“教”是对“学”的检验和反馈。当讲错了或理解的不透彻,在同学和教师的提醒下,除了纠正之外,课后还会再分析和研究,从知识的掌握、学习方法、思维角度等方面找出原因,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角度,弥补学习中的不足,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如此形成由“学”到“教”,再到“学”的良性循环。

2.以讲促说: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即说的能力,是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它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

学生上台讲课,就是一种口语表达的准确性、连贯性、丰富性的能力,又反映出课前准备过程的明晰性、周密性、逻辑性和广阔性。

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也促进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3.质疑问难: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班同学讲课,没有教师讲课时的距离感和压抑感。况且一堂课有几位学生上台讲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自始至终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再者,教师坐在同学们中间当一名忠实的听众,缩小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成为同学们学习上的朋友,使整个课堂形成宽松、平等、新鲜的氛围。这种氛围诱发了听课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看法,提出问题。由于是学生讲课,受主观因素如怯场、知识面不广、经验不足等影响,学生在讲解时出现的问题多是难免的,不可能像教师讲课,讲得明白而透彻,没有留下多少漏洞,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质疑问难”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提出什么问题,也往往是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出来让学生回答,答案也以教师的标准答案为中心,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缺少师生商榷讨论的机会,使问题教学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现在学生讲课或发言,出现的问题就明显增多,听课学生质疑的地方也会增多,课堂讨论也就成了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问题的随堂解决,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问题教学才真正走上了正常的轨道,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中得到训练。

这样,学生如果讲课讲得好,听课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受到启迪;如果讲得不好,听课的学生和教师也可以告诫讲课的学生,自己也可以吸取经验教训,以警示自己的学习或教学。

七、“学生投入—走上讲台”的教学体会

1.学生走上讲台教学,教师方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比如,对于某篇课文,学生到底哪些经过自学就能弄懂,哪些还弄不懂,从学生的讲课过程中就能表露出来。教师只要抓住学生的不懂或模糊处,也就基本上抓住了教学的难点;或者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所偏差,经过教师的分析,便知道存在的问题之所在。同时,学生讲课也成了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从中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2.学生走上讲台教学,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学由教师讲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到学生听课做笔记、回答问题皆是单向教学的模式。而学生投入教学,走上讲台,由学生讲解课文、学生质疑问难、学生集体讨论,到教师总结评价,启发引导学生再思考,再研究,再探索,乃是由学生到教师,再由教师到学生的双向共融互教互学的教学模式。

在师生双向共融的模式中,教师只起导航作用,即主导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操作中教师才真正把握了大教育家孔子所推行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学生和教师才真正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境界。

3.学生走上讲台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忧患 那些代表每个小组上台讲课的学生既参与了课前准备的整个过程,又写成教案上台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讲出来,还能做到“学生投入”理论中行为、情感、认知的投入,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学习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信心和动力。但还没有上台讲课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行为”投入了其中,可是,在情感方面还存在投入不足的现象。对于存在的这种现象该如何克服,我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回答的是:希望能有机会上讲台讲课。因为第一能增强责任心;第二能变压力为动力,全身心投入学习;第三还能积累经验,培养各种能力。

据“教学相长”的原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在“教”的过程中推进的,因为“教然后知因”,“知因,然后能自强也”。我国古代学生人数少,每个学生都可提供讲学的机会,或给自己同学讲,或给低年级同学讲,学生学习的质量提高得就比较快。但现代社会由于班级人数太多,学的课程也多,让每个人上台讲课有点困难,不过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训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课内阅读

设计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几乎都与阅读的匮乏有关,同时,学生某一门课程没有学好,阅读能力的低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没有掌握阅读本课程教材的方法,没有形成阅读本课程教材的能力,进而影响到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和记诵名句、名篇的习惯。”毋庸置疑,优秀的课外读物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健全他们的人格具有深远的影响。《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对普通高中较自觉的学生来说,不难做到,但对缺乏良好阅读习惯的中职生来说,这个标准却很难达到。况且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很大,常常是感兴趣的书就读,而不问是否“有益”。如果不加以指导,学生不仅收获不大,浪费时间,甚至可能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笔者在中职尝试开设课内阅读,将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引进课堂,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增加其阅读量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实施

(一)安排时间,布置任务

笔者在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并取得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的支持配合后,从任教的班级每周两节自习课中抽出一节,带领学生到图书馆阅读书籍、杂志,以保证学生养成有规律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还将各班每周最后一节语文课定为阅读检查课,以此督促、检查学生的阅读活动和成果。并规定阅读成绩占期末总评的30%,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为了使学生的阅读有序并提高其阅读效率,可将此部分教学内容以栏目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这些栏目分别为名著微缩、情感话廊、诗意人生、金玉良言、奇妙世界、社会之窗、奇风异俗、自由论坛、成长岁月、解读生命、历史文化、楹联欣赏、旅游天地、广告集锦、成语探源、名人读书、多元思维、网络文学、人物春秋等。这些栏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筛选好文章,集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同时,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读者》、《青年文摘》、《看世界》、《知识窗》、《中外文萃》等杂志和一些中外名著以及《心灵鸡汤》、《文化苦旅》、《爱的教育》、《EQ情商》等人文书籍。最新的学习心理研究认为,学习有三种形式:个体化学习型、灌输型和合作式学习型,并普遍认为第三种学习形式最佳。因此,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二到三个栏目,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要求每组在阅读检查课时,提供所选栏目的两篇相关文章,推荐给全班同学,还要详细说明推荐的理由。

(二)小组合作,多样评价

有的放矢,有路可寻,学生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大大增强了。任何一堂语文课,主体都是学生,教师要从观念上、时间上、态度上、教学设计上予以保障,尤其是保障学生对文本的认知过程。教师要为此预设时间,创设空间,营造情境(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感觉,给学生舞台)。教师绝不能独霸课堂,讲话时间总量不能超过20分钟。因此,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还可将课堂也交给学生驾驭。每个小组轮流充当老师,将本组提供的文章介绍给全班同学。由于自己将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头查阅资料,分块撰写教案,认真讨论补充。组内各成员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学生借助网络查找资料,文笔好的学生负责撰写发言稿,口齿伶俐的同学则当之无愧地走上讲台做小老师。台上讲课的学生认真投入,台下听课的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在共同获得知识之余,为台上的同学打分并进行评述,评论优、缺点。这样,不仅对台上的同学是一种激励,而且为以后讲课的同学提供了借鉴。对学生的阅读评价可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首先由小组成员根据各组成员付出的努力进行互评,再由班上其他同学对该小组的表现打分,最后是教师的评价。最终成绩则按30%、30%、40%的比例综合计算。

(三)教师指导,循序渐进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必要延伸和补充,因此,要鼓励学生阅读与教材相关的文章。如教学《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笔者从曹操的自负、奸诈性格,引出郭沫若对此做得的翻案文章;学完苏轼的诗词,就补充余秋雨、周国平等对其的研究文章,从而对苏轼其文其人作研究性探讨,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时代,获得更深层的体验。教材中凡涉及的古今中外名篇节选,都要求学生通读原著。有些学生畏惧大部头的长篇巨著,所以笔者确立了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阅读方法。这样,可使学生阅读兴趣不受挫。学生可从《读者》、《青年文摘》中的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开始阅读,逐渐过渡到《梵高传》、《文化苦旅》、《爱的教育》、《EQ情商》等人文书籍及《心灵鸡汤》、《悟空传》等畅销易懂的书。由一些大作家的散文集,如冰心散文等逐渐过渡到名著简缩本,乃至大部头名著、研究性专著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做出个性的反应。这样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效果分析

(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了阅读量,提高了阅读层次

据调查,85%的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内阅读。语文阅读课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课,课堂气氛也很活跃。阅览室书架上的杂志、名著逐渐成为学生的喜爱。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有的学生一学期就阅读了十几本书;阅读面广泛了,阅读层次提高了,许多学生舍弃了对于漫画、流行小说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经济、军事、文学、高精尖技术等十几个门类的读物,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二)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与协调能力已成为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重要的人才衡量标准。阅读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原先胆小、害羞的学生,敢于在人前发表观点、看法了,增强了学生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人际关系和谐,同学之间的友谊也日渐深厚了。

(三)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在阅读中积累了大量素材,许多学生不再视写作为畏途。在阅读中产生的感想,使他们有一种想表达出来的冲动,在教师的帮助下,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文。校刊、团刊中大部分都是笔者任教班级学生的习作,另外还有一些优秀文章在《广州青年报》、《职中生之友》等报刊上登载。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储备,加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阅读检查课使同学之间交流增多,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提高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拥有了更多的成功机会。因此,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阅读的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了,知识面、观点和见解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促进了语文学科的学习。特别是在上课回答问题时,他们的回答往往出人意料,令人惊喜。

总之,新时代新挑战,中职语文教学既要着眼于学生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又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在职教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恰当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发现语文学习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Discussed shallowly how to realize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struction validity

Zhang Youyin

【Abstract】The language classroom valid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which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nhances. How to let the student obtain the new knowledge within 45 points, makes the considerable progress, promotes the student full scale development, fundamentally promotes the student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development. Does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how to realize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struction validity to carry on the inquisition.

【Key words】High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struction; Validity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少的投入取得高的产出。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精通、整合、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媒体,是依据课程标准由专家编定的教学文本。现代教学观认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科知识和教材结构,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吃透教材的科学思想、文化底蕴,融合单元之间的知识,确定教学设计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有关资料。”教师应不受教材的束缚,以教材为蓝本,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重组、补充,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活化教学内容,实现现实生活资源与教材资源的结合,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语文的兴趣。

2 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落实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美国教育学家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三维目标为依托,根据课文的人文思想,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让学生明确一堂课该学什么,该把握什么。

3 课堂充分准备,要有课堂的预见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一般认为,教师课前备课主要是“备教材”,吃透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但往往忽视了“备学生”这一环节。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学生,学生对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除了依据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外,更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有前瞻性,预测在课堂中学生可能提出问题或出现的情况,预设解决方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不可预见的问题时,要能随机应变,及时改变教学方法,机智灵活地处理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做到因材施教,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 加强课前预习,强化课后作业

学生学习过程是预习、上课、复习的过程。课前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预习,我们可以按照教材后面的思考题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生字词在课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答,把课文中难点和不易理解之处勾画出来,使学生带着思考、质疑上课。课后作业不一定每堂都要布置,依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布置课后作业,既要兼顾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又要作业适量,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去思考和完成,达到预期的效果。

5 教师激情、幽默,创设情境,调动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要有激情。美国著名教授查德•威伍有这样的一段话:“想要教好的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高效的课堂需要有激情。激情的课堂迭起,唤起学生的激情,驱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其次,课堂语言要幽默。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在课堂教学中,幽默的教学语言,生动、活泼、生动,增添教师讲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能粘住学生,使学生保持兴奋的大脑,清除疲劳和紧张的现象。用风趣的幽默语言传达教学内容,让课堂氛围不再枯燥,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活力。最后,“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创设设疑、激思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问题中质疑、批判、探索、创造。借助多媒体教学,让教学内容“具象化”,让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有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浓缩教材精华,扩大教学容量。

6 语文课堂教学重学法指导,让学生长足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语文课本学习,学生从中学习到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语文课本中还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中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气质,提升精神境界。学习语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指导学生生活实践。语文课堂不应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促使学生课外长期、自由学习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7 课后发展性教学评价,促使“教”与“学”水平不断提高

第5篇

关键词:六动;教学;语文

这里说的“动”,是指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看、思等活动。学习语文,同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一样,离不开自身的实践。“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一讲一听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框架。为什么这种教学模式至今仍被许多语文教师奉为圭臬呢?这是因为,教师的“讲”,不仅被看做是传授知识的手段,而且被看做是展示教师自身知识容量的形式,同时还是知识容量与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通过讲,可以看出教师肚子里有多少墨水,有没有好的口才。“给人一碗水,自身要有一桶水”,说的是两个意思,一是倒水,二是要有多的水。因此,教师自身非常重视课堂上的“讲”。熟悉教材,讲课生动形象,知识要点倒背如流,引经据典,手舞足蹈,滔滔不绝,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成为许多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境界。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逐渐成了“听的机器”。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煞费苦心地准备许多东西,反复推敲讲的程序、要点,设计辅助讲授的板书,甚至手势,也确实收到过学生听得入神的效果。但是,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特别是运用能力,并没有因此而提高。

从学生方面来看,一讲一听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负面影响。(1)许多学生因此而误解:只要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认真记好教师讲的要点,课后多加复习,记牢这些内容,语文就学好了。这类学生在侧重运用能力的考察中定会败下阵来。(2)教师口若悬河的演讲方式虽让学生仰慕,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反而造成了压力:老师这样会讲,我们实在比不上。因此在课堂上不敢发言,不想发言,以免出丑。(3)使学生形成这样的观念:一个教师水平高不高,就看他讲得好不好,肚里没有多少东西固然不好,肚里有东西讲不出来也不好,既有东西又倒得出来的才是好老师。许多学生评价心目中好老师的话通常是:“××老师课讲得好。”

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忽略了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缺乏了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学生不是主动地学,而是被动地接受。一句话,学生没有真正地动起来。

从根本上说,语文学习是一项实践活动,离开了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全面接触和广泛实践,很难学好语文。学语文的实践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看、思等多种形式,是这么多形式交替反复运用的综合体。听,只是其中的一种。课堂教学当然离不开教师的讲,但讲的目的之一是要学生会讲。如果教师一口气讲了20多分钟,学生哪来时间练习讲呢?他们能学会技艺吗?聪明的师傅总是讲得少,让徒弟做得多。

要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六动”的具体要求

为使学生全面地、真正地动起来学语文,我提出了“六动”的具体要求。这“六动”是:动眼、动脑、动耳、动口、动手、动脚。

1.动眼,就是注意多看、多观察。看优秀的课外书籍,看报,看《新闻联播》,看好的电影和电视节目,看文化、艺术、科技、禁毒方面的展览,甚至可以看街上张贴的一些广告、通知、对联,还要看讣告,多方面、多角度地接触社会上与语文有关的东西,用“大语文”的观念指导语文学习。

2.动脑,就是认真思考问题。对课文内容、注释,对老师的讲解,都应大胆设疑,多问为什么。对一个单元中的几篇课文,要认真细致地比较分析,要敢于提出自己新的、不同的见解,要思考、探索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3.动耳,就是注意听别人讲话。听教师讲课,听别人的对话,听广播,听大会上的讲话、发言,听他人的主持、演讲、辩论、争论,甚至可听别人吵架。要听出要点、内涵,听出话外音,听出讲话的风格、特色,能恰当评价他人讲话的水平。

4.动口,就是读和说。读的形式很多,这里主要是指朗读。学生必须加强朗读,朗读课文、报章、诗歌,用普通话读,要读出感情,有的东西要熟读成诵,还要经常复诵。每周的早读课,各小组和组内轮流,安排五六个同学上台向全班朗诵诗歌、散文或袖珍小说,还可以轮流演讲。每隔3~4周,选定题目组织一次辩论会,由学生组成的仲裁组评判胜负。在课堂讨论中,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组内成员都必须发言。

5.动手,就是查和写。查工具书,查资料,在家中查,在阅览室查,在图书室查,请别人帮助查,要有查不到誓不罢休的精神。要写读书笔记、写日记,写周记,写作文。针对学生书写差的情况,教师应当挤时间上写字课,指导学生掌握和练习钢笔字书法。写还包括上台板书,在班上办手抄报,为校报写通讯稿。

第6篇

国培“浸入式”语文培训班讲话稿

国培培训要我来这里搞讲座,可我不是什么专家,我与大家一样,只是个教师,所不同的是我的教龄比大家长一点,我参加的听课活动比大家可能稍多一点,除此之外我实在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可谈,实在惭愧,勉为其难,只能谈点自己的授课感受。时至今日,我的课程只不过大多学生不是那么讨厌罢了,我是在算不上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所以我只能谈一点自己的教学思考和一点感受,与大家交流交流,如有不符合你的味道的地方,还请多多见谅。我时常感到今天的语文课是所有课程里最难教的一门课,一门作文搞得我们疲敝不堪,经典的课文在学生的眼里枯燥乏味,我们常常为学生的不学而苦恼,常常去为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改变,今天“高效”,明天“翻转”,后天“微课”,昨日的杜郎口、洋思等,我们不知道我们究竟要走多远,要将课搞得怎样,我这里并没有反对课改探索的意思,我同大家一样,也是一位好学生,也在努力地学习,也在努力的去改,并且呼吁别人去改。但越学越多,越改越多,我的困惑越多。我们教的课文大多是经典,我们的语文课堂课时在所有课程中所占比重也不少,语文在高考中所占分值也不少,可语文为何总那么不受学生欢迎,就连我们讲小说学生似乎也感不起兴趣,似乎语文那么不得人心。近年,随着年龄的增大,反思的年龄,我常常像是不是我们的授课内容出了问题,我们得意的是我们自身的素养,我们的学生,忘了学生呢,这不能不说与我们有关系,就像一盆山珍海味,学生没有吃过,不知如何品尝,你给他说好,他却嫌有点腥味自然不感兴趣,所以语文味是什么里?味要让学生适应,就必须体味,要让学生参与实践,否则会水土不服,这恐怕要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我们的花样如何翻新,这些问题不解决,你讲你的,学生还是不感兴趣。

上周我有幸作为评委参加了我们区上举办的全区教育干部技能大赛,听了20多位教育管理干部讲的初中课程,里面有好多节课是同一节课,由不同的老师上,给我启发很大,我最大的感受是激情与热情对学生兴趣培养和课堂气氛的活跃起着重要作用,学生感知与情感共鸣对学生兴趣的提升关系重大,参与意识与兴趣探索相依相伴。我发现那些受学生欢迎的课,学生在课堂上就显得活跃,老师们得先富有激情,富有鼓动力,能够感染学生,注意鼓励学生,善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鼓动学生的探究情绪。在教学设计上,熟悉教材编排顺序,明白课文重难点,关注学生,在他们的思维上学生为先,学生归纳为先,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进行引导,课堂气氛相对活跃。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设题,只要不偏离课堂重难点,尽量的鼓励学生思维发挥。而那些中规中矩的教师,往往严格按照教案设计进行授课,他们的思维中从字词、到段意、再到主题、价值观教育一条明晰的线索牢牢的控制了课堂,有些老师虽有提问,但问题早已设定,即使学生一会,也要条分缕析,虽有小组,讨论一下,没了下文,课堂被牢牢的限定在的设定之下。有个老师将贾平凹的“凹”字,当学生提问这个字读“āo”时,他解释这个字读“wā”,这本没有错,但他忽视了学生,这个字是多音字,在贾平凹这个名字上读“wā”,在大多情况下读“āo”忽视了学生,学生就会出错;还有一个老师在讲“张弛有道”的“弛”字上只给学生讲了不是奔驰的“驰”是松弛的“弛”,这也没错,但我们发现这个字许多学生都会错,只要我们给学生讲明“张弛有道”的“弛”是“张弛”的“弛”,“张”,“弓,长”,与“弓”有关,“张”,拉开弓,“弛”将“弓”放开,也与弓有关,学生就不会错了,因为他知道了原因。我们从一个小小的字上就会看出,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我们的课堂只有将学生放在前面,我们才会发现问题,才会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的根本问题在学生的思维上,不仅仅是把我们掌握的东西给学生。

下来我想再谈一下语文课教成思品课和政治课的问题,我们的教材中许多课文是文学作品,本是名作,光彩熠熠,可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许多老师将它上的干巴巴的,究其原因,我发现与许多老师受过去“文道统一”原则的影响,太看重价值观的问题,总是想拿语文给学生以教育。其实长期以来语文上就存在工具性与人文性那个重要的争议。我认为,语文就是语文,它是一门课课就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教会语文思维,特别是形象思维和逻辑顺序,以备将来之用,其次它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原因是它的人文性,它承载着一种文化,它是语言的艺术,它的语言里有优美的意境,优美的想象,优美的情感,由作家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我们只有通过语言的感知,通过体悟,通过想象,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语文的美丽在于发现美、感受美,让学生去感知,而不是仅仅老师去感知,老师感知了,给了学生一定的概念,学生就不去感知了,下了课,换了文章学生怎么办?课堂是你的,学生是看客,自然学生感觉没意思,乏味。加之有些老师容易激动,满座受他感染,可下了课,热闹之后,学生会留下多少?有些老师性格内向,平铺直叙,自然课堂沉闷,无论你采取什么方法,没有学生的参与,那自然成了独角戏,也少了气氛。

其次,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无法再重新选择,那么就试着去喜爱我们的工作,听从自己的内心,创造性地生成课堂,把满腔的爱献给学生,做一个喜欢学习的人。作文语文老师,坚持阅读和写作很重要,只有我们坚持它,我们才能爱文学,爱文字,保持高涨的热情,我们的讲解往往需要我们的感悟和体悟,需要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些从什么地方来,只能从体验中来,有的老实说阅读我还能坚持,写作大可不必,我又不发表文章,我有一个很深的体验,你写写文章,你的感受就变了,你的感悟力就变了,你给学生讲课文,讲作文你就有了方法,就有了针对性,你就明白从哪些地方切入,长期不读,不写,你的思维就僵化,你的生活感受就没了,你怎么会有好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感知学生,让自己每天都能处于一种丰富的有意义的生活中。

让我们提醒自己,把自己疲倦的视线从狭窄而琐碎的生存沟漕里昂起,望望头顶灿烂的星河,让我们从枯燥的课堂走出,沉浸于美好的理想,拥有丰富的情怀,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学识丰富,有活力,有精神的老师。

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的教师吧!

第7篇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语文;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一条可以实现高效课堂的途径。我校作为一所偏远的山区城镇初中校也在不断的尝试着教改,希望能够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给孩子们可以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江苏溧水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及山东杜郎口中学教改经验的学习,从2010年起导学案开始使用并成为我校教改的课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我一直在不断的学习,实践,探索着。

一、语文学科使用导学案的意义

1.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

课堂上常常困扰着我们的是学生的沉默不语,学生的被动接受使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初中语文导学案是教师集体整合语文课程的各种资源,依据学生的“学情”再结合“教情”而设计的吸引、引导学生“学”和指导教师“教”的实施方案。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导学案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通过学案创造“人人都思考、人人都参与”的课堂,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完善导学案,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1.认真备课,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功能。

导学案的使用对教师的备课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充分的备好课才能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做到目标明确,问题的设计才能体现出宽度和梯度,让学生能力在拓展中得到升华,得到锻炼。总之,一句话要让优等生吃好,让中等生吃饱,让差等生吃了。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做好集体备课工作。我校语文组集体备课时以年段为单位,由年段的备课组长带领大家进行集体备课。课后要及时反馈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再次的修订,使之成为精品,保存在电脑中为下一次的使用打下基础。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学年段的特点,导学案的设计要有侧重点。

七年级学生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教师的检查指导力度要强。例如;为了规范学生的书写,我特意在学案中附加了田字格的书写。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时则要格外关注拓展延伸内容的设计,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八年级在学习说明文文体时就要将学生从课内知识是理解迁移到课外知识的使用,使之学以致用。

九年级要侧重知识体系的建构,答题方法的归纳,指导学生向中考方向迈进。

三、语文导学案的设计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导学案的编写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工作,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专研、预想、设计、精选、实施,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设计、精心选择。

2.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紧扣三维目标,问题不可太多,问题太多,零散琐碎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要由一个主问题牵引全篇。

3.课堂要关注生成,不要过分拘泥于学案,要以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决定内容的取舍。

虽说是进行了集体备课,学案的内容得到充分的补充和完善,但是我们每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及所教班级的学生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要依具体的情况而定,尤其要关注学生课堂思维火花的碰撞。例如:在学习《谈生命》这篇文章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读文和赏文两个环节,通过配乐朗诵让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让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以达到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4.语文课堂不可变为一问一答式的课堂,语文的课堂应该充满着文学的氛围。课堂应该是紧凑连贯的。

5.学案要突出相互参与,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形成有序、良性的循环,共同享用信息资源,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结合。

第8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现实社会 读书教学

书是要读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语文教师治学的法宝。然而在近些年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屋里哇啦读书的声音,已不大听得见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令人堪忧的现象,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语文能力较差,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作文辞不达意等。这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向教育界敲响了警钟,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教改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

实施推进素质教育,我认为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智能和自学能力下功夫。因为语文学科不是文学课,而是为各科的学习和将来生活工作服务的工具。在现代社会里大规模的通讯和交际手段飞跃发展。一个人说话的技能技巧和听取他人说话的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益。而传统教学只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只强调课堂纪律的严肃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很少给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和机会。所以说,语文教学要加强素质教育,从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个总目标出发,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语文教学的知识系统进行一次再认识,沟通语文知识系统中各个部分与语言实践的联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由面向应试转向面向素质,由只注重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由只注重读写转向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由只注重课堂教学转向与社会时代同步。认识提高了,教学中就重视了各种能力的培养。

l、语文学科与现代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活跃课堂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过去的“读书做官论”是典型的封闭式教育思想写照。今天学生整日被关在教室里,埋在作业堆中和当前减负不合拍。我认为;在讲课时,适当地把国家大事结合在课文中,再采用适当的点拨就能和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在教学中注重把当代社会的活水引入到语文课堂,把中学生同龄人的习作搬到课堂,引导学生阅读现代生活的作品,学习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文体,让学生写请假条、写订合同、写申请书等文体,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写社会调查报告,以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教会他们怎样听新闻,怎样看报纸,怎样读新书。让学生关心社会思潮,写观察日记说心里话。还可以把好人好事写成稿,往报社编辑部投,通过投搞使学生学习先进,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还可以以批评的眼光对社会上学生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讨论,最后也可提出批评。这样一搞;使学生提高了认识,受到了教育,增强了学语文的兴趣。

2、让学生动手干一些学生自己能干的活。学习了新闻和读报办报,我号召学生争当手抄报能手活动,我又向学生介绍一些采访、编辑、排版等方面的经验,抓住身边的事,指导学生进行社会采访,自己动手办报,在办报过程中,加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为自己将来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要

过去的陈旧式“把着走、嚼着喂”的做法,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更不能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经验,挖掘研究探索学生个别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化地分类指导,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获得教学质量的高效益。 转贴于

3、“读书教学”应放在语文教学的什么位置上?多年来中高考的模式及应试内容,部分的限制了中学的语文教学,课本学的、背的内容考试中没有,于是课文就不必读那么多了,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让学生精读、熟读了。取而代之的是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在过题“江”、下题“海”之中,希望能在此捞上一两道“高”题,借以提高升学率。其次,高考题型的标准化也限制了中学师生的思维,大家都局限在了字、词、句结构类型,层次分析的圈子里,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呆呆地听,而琅琅的读书声是越来越少,大有朗读侵占学习时间之嫌。

4、近几年来教育界不断提倡教研教改,我们的老师于是也把教研教改的主题大多定在了讲课方法上,加之教育领导部门的评估产生的误导而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某些领导听评课的依据是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且津津乐道于听“讲”,评教师讲得是否深透,课堂用语是否儒雅,分析是否明白……这某种程度上就助长了“讲”风盛行,于是教师为得到领导的肯定,大“讲”而特“讲”,非“讲”不算上课,因此语文分析课就成了评估教师讲课水平的焦点,而第一课时的诵读则成了被“听课”遗忘的角落。

首先, 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也是我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私塾学校也是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背书。而我们也都知道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俗话说:打球要有球感,弹琴要有乐感,那么学习语文也要有个语感的问题,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典范作品来实现。读得多,对语文的感悟性,感受力就强;这样就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有助培养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墩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课文。

其次,语文教学要尽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把朗读训练切实重视起来,把有关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把读书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第三,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诵读水平及对学生的指导能力,能以标准流畅的普通话在课堂上进行朗读,以此为学生作示范指导学生诵读。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著名播音员的课文录音带及影碟,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全新的语言环境,让名家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来,使学生朗读课文仿有材料,学有目标。

第9篇

加德纳认为,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某种独特的能力,也可以是多种能力的组合。他先后提出了言语一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身体一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化智能理论认为,多元化的心智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了解世界,不信奉谁最聪明,而看重谁在哪个领域更聪明。加德纳指出,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找到他的才能并尽情施展。现阶段,最重要的是不要扼杀了学生的潜能,积极的举措是为学生潜能的开发提供多元发展的机会。多元智能的发现和提出,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我国传统的教学注重老师的作用,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着重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和数学逻辑智能,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在注重语言文字和数学逻辑智能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其他智能上的表现,引导学生发挥优势智能,拥有自信,找到自己发展的潜能。

二、教学策略的多样化

(一)合作教学

1.师生合作教学。全纳教育认为,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困难,这就需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需要可能是多方面的,要任课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共同进行评量。师生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是全纳教育的关键。合作教学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为基础,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劳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基本理论的讲解,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开设选修课,如开设“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语文课程多元解读”“语文教育名家研究”“语文教材分析”等,让学生选择学习,并在之后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师生建立合作关系,为每个学生提供资源和帮助。

2.生生合作教学。全纳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在学习中主张学生个体的习得,学习活动总是在合作与沟通的条件下进行的,共同活动中的信息交换不仅构成了教与学活动相互关系的基础,而且构成了学习者之间合作的基础。当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围绕着目标加以组织并得到有效指导时,合作学习活动就展开了。上微格课时,可以把学生7~l0人分成一个小组,让学生模拟讲课和说课,小组成员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技能训练及教学研究等方面,相互帮助,提出不同的见解,在资料的获得与利用、教学设计与实践评析等方面进行互动与对话式参与。

3.全员合作教学。全纳教育的理念,强调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自己突出的智能类型,因此全员参与是非常必要的。学生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动态因素,要强调所有动态因素之间的相互合作,即在课堂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三维立体特征。学生在微格教学中,全体都要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佳境。

(二)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全纳教育的重要理念,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以学生良好个性培养为目标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在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的基础上,强调让每一个个体发挥优势智能。实施个性化教学是改变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使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举措。随着全纳教育理念日益深人人心、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特别是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个性化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实施个性化教育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个性化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多元智能理论和全纳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都具有各自的智能和生活环境,学生之间有思维水平、生活经验的差异等,这就使得每一个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轨迹、速度和目标。我们要依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生活环境,多渠道、发展性地、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智能类型,为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分类指导、分流施教为原则,让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2.注重个性化活动。全纳教育认为学生的个性会在具体的活动形式中得以形成和发展,活动是个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高师院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如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身体一运动智能;艺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一节奏智能;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一数理智能;公益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等。在活动中强调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等,熏陶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教师要经常变化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完整的个性。

三、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全纳教育认为不应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关注学生的全面评价。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是多角度的,不仅重视教师的评价,而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重视结果,而且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高师学生的全纳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1.教师评价。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众多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根据讲授的基本理论考查学生是很关键的一步。对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试卷成绩(基本理论),二是微格教学成绩(模拟讲课和说课),三是平时作业成绩(教案和说课稿的编写、课堂导入语的运用、板书的设计等)。在评价中,教师应相信学生都能成功,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通过教育、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全纳教育理念下,教师应树立民主的发展性的学生评价观,肯定学生发展的长处和优势,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念。

2.学生自评。这是目前比较受重视的评价类型。学生最了解自己,既可使评价信息更准确、全面,也可使评价对象提高评价意识和评价水平。在上微格教学课前,先给学生讲解评分标准,然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评分标准评价自己的讲课和说课,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引导学生确定新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学生自评,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对待学习成果的态度。

3.学生互评。这是比较受重视的评价类型,可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上微格课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同一小组的学生相互评价打分,互评中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更加清楚他人和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理解并欣赏他人,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对待自己和他人,对培养自我内省智能大有益处。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全纳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如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态度、学习策略、自信心、自主能力、合作精神等,因此,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学习信息。如高师学生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时,考核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除基本理论的考核外,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讨论的聚焦点是根据八种多元智能发展程度的自我判断,寻找自己的优势智能。让学生在课前5分钟谈谈对于学到的基本理论的感受——评价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通过微格教学、同学互评、小组讨论等,评价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各种课文中背景音乐的配备,评价学生的音乐一节奏智能;通过板书设计,评价学生的自然观察者智能等。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问题及措施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存在着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单一以及课堂评价标准失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关乎教师的知识水平,还关乎学生的情感体验,改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途径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许多教师仍延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学生最害怕课后的想象性习题或开放性问题,不知怎样处理。存在着“课标教材一变再变,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状况。我们在随堂听课中发现:课堂大部分老师都犯有为问而问、为答而答、明知故问、为求课堂气氛活跃的“是非问”等毛病。这种与“返璞归真”、动态生成相背离,看似环环紧扣的假问题充斥课堂,人为地“格式化”了学生,导致教学重点不能突出,难点不能突破。

1.2作文教学基本靠背

在基础教育的任何一个阶段,作文教学都是一个难点,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有时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而且,写作和个人素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此无计可施,针对考试只有一条捷径,那就是背作文。在考试之前,教师总会准备几篇不同类型的作文让学生背过,在考试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灵活变通,只需做一些相应的变动就可以取得一个不错的分数了。这种为了应付考试而使用的方法也有些作用,如背诵作文是一种积累,不仅积累优美的段落,也在无意中积累了写作的套路和技巧。

1.3农村小学语文内容十分枯燥、农村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只重视记忆型内容,口头或特色教学内容少,农村小学语文的训练重点在于反复训练和巩固课堂知识,能和农村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应用实践很少,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不能真正应用于实际中。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未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别,“一刀切”的语文教学现象还存在。例如,农村小学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说较为困难,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他们来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改进措施

2.1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只有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把自己变成汩汩不断的泉眼,才能为学生的心田注入新的清泉,才能适应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各种要求,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多,从而使他们走出农村,走向世界,去领略外面的精彩。但如何在现有经费不足的条件下,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呢?首先,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积极多读书,读好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只有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才能挖掘出教材的内涵,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游刃自如,表达清晰、准确、完整,才能讲得浅显易懂,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热爱学语文;其次,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促进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保证农村教师听取优质课,向同行取经,尽量缩小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差距;最后,加强教师培训,拓宽“充电”空间,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2.1因地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有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抱怨:农村的孩子多受地域的影响,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窄,个性孤僻。诚然,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在新课改的今天,农村孩子的课堂不再是那几十平方米的教室,他们拥有的是新型的农村大课堂,我们农村小学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仔细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要求,熟悉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将新课改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备课、讲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只有转变了教学理念,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有动力大胆去创新,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就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将来也会展翅翱翔,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一同成长,逐渐变得成熟和充实,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2.3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添置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手段

各级政府要根据《义务教育法》,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尤其是对乡镇中心小学及规模大的完小,要尽量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配齐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学校领导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方筹措资金,添置教学仪器,努力改善教学手段。

三、结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语文不仅发挥着培养他们阅读与交流能力的作用,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人格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无论从工具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角度来说,做的都不够,农村小学限于自己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往往存在着各种问题,但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情感教学,笔者相信广大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有能力解决教师存在的各种问题,会不断通过加强业务学习和情感投入去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基本上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为了在短时期内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教师往往采用更直接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肖传兵.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J].青春岁月.2013(18).

[2]高丽.试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3(06).

[3]黄爱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改革策略[J].考试周刊. 2009(16).

第11篇

【原文提要】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自己的适宜位置,希望有所作为的语文教师都必须找到自己的适宜位置。在语文教学生涯中,你要克服教育行政的干预阻力、工作环境、学生及其家庭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你还得克服自身专业自主意识觉醒程度低、禀赋不高、知识欠缺等主观因素带来的阻力。因为这些阻力,你在寻找自己的适宜位置的过程中,你可能迷茫、徘徊、挣扎不止,但是,只要你坚信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断探索,你最终会走向成功。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自己的适宜位置,希望有所作为的语文教师都必须找到自己的适宜位置。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从他的语文教育行为开始的那一刻起,就一定有一个最适合他的位置。这个位置是为他准备的,如果这个语文教师不去寻找这个位置,就会造成语文教师的生命价值的浪费。作者以自身寻找“适宜位置”的奋斗历程,展现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批判性内省――寻位意识的觉醒

1998年9月,作者走入教学岗位,以“教学成绩高一些,在这所学校站稳脚跟”成为职业初期的现实选择,开始“严格”“扎实”地完成自认为有效益的语文教育。晨读逐个“过堂”检查、课上追求堂堂清、大量的重复性训练、晚自习时的个别辅导、成堆的机械记忆作业,用繁重的知识记忆作业和高频率的检查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几乎全都统管起来。学生整天忙于教师的作业检查。为了便于检查并能提高教学成绩,教师讲课、检查的重心都是围绕基础知识学习、答题技巧的训练展开。三年后学生中考获得优秀成绩,教师本人获得市级优秀教学奖。

通过跟踪研究发现,学生进入高中后,语文学习成绩并不突出,而且不喜欢语文,作者开始怀疑自己语文教育的价值;开始反思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开始思索初中语文教育的真谛是什么。通过反思,作者认识到“那三年,我缩到了一个很小的视野中去认识语文教育,不但把自己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还把自己像拧螺丝钉一样拧在了一个不变的位置上”。“关注视野狭窄、落实领域狭小、教师角色单一,自然会导致我推进的语文教育的低层次化”。“那三年,我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比较陌生,我进行的是‘榨取式语文训练’,而不是语文教育。这样的机械训练,把学生们当成了水桶,我把水强行注入,学生们丝毫感觉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尽管我主观上并无恶意,但从客观分析,在我的语文教育视野中,学生和课桌、多媒体设备、作业本一样没有了生命气息,被我物化了。这样的语文教育,我落实得越扎实,危害性越大――我是在努力地做错事”。“人们似乎都害怕自己内在的自我,不敢面对它的孤独、难堪、羞愧,宁愿逃避它,躲到外部世界的喧嚣与热闹之中。人格水平的提升、思想境界的超拔、价值观念的转变,都只能在忠实于自己的灵魂的人之间产生。我想忠实于自己的灵魂,我要不断地反观自我。这需要自省,于是,我让自省像一只牛虻,不停地叮咬自己,让我在灵魂的疼痒中唤醒自我”。“对于一个初入职的年轻教师而言,批判性内省的作用就像一面高倍放大镜,照见了我衣襟下面的‘小’”。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在入职适应期即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入职适应期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而言,处于入职适应期的教师有理想、有热情、有干劲。但他们缺乏做教师的经验和心理准备,角色认识模糊,工作盲目性较大。但无论是从教的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等方面,还是教育教学技能、业务素养等方面的积累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一般缺乏强劲的自我反省。作者这种内省的自觉,昭示作者寻找语文教师的适宜位置的意识已经觉醒。正是这种寻位意识的觉醒,推动作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刻解剖潜藏在教学行为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这是作者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一些青年教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可是,一部分青年教师因为初期成绩好就自我满足,就停留于此不再向前行。在此,青年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分野,有了“教书匠”与“教育专家”的区分。

二、实验探索,着眼研究

不满足教学现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解剖,促使作者通过多种实验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这是优秀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本文作者也不例外,他的语文教改实验是其认识教育规律,理解语文教育真义的重要手段与必然选择。

1.“生本学习”的实验。2001年至2003年,作者开始进行“生本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生本学习”强调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依靠每一个学生,并立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如何让学生把语文学得更好。后来,作者把这一实验扩展成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课题研究,为学生确定初中三年的成长方向。这一实验的成果《“生本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研究报告在2003年4月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2.小组学习实验。2001年10月,把学生以8人为一个组合,并调整8人的桌椅围坐在一起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们课前大量预习,课上二十分钟自学、小组答疑(学生有疑问时也可以离开座位询问老师和成绩优异的学生),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老师讲解10分钟,最后学生回扣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并确定课下的复习重点。

3.师生共同讲课实验。从2004年9月起进行一项改革教学方法的实验:每一堂课选一个学生和语文教师一起主讲,教室里同时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大老师”,一个是“小老师”。师生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备课,各有侧重,也有沟通后的共同备课。

三项实验中,有一些实验细节在外界的干预下停止了,但这种复杂的经历,却更有助于作者从多元化的视角阅读、品咂“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意义。学生林钰聪在2004年9月10日的《沂蒙晚报・教育周刊》发表的作文《怪老师轶事》中做了描述。王凡在2006年7-8期的《中国小作家》发表的作文《爱上了有生命的语文课》中对此实验进行了深情回顾,该实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极大突破,课堂学习真的成了学生的事情。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们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扩大学生们的阅读量,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这一上课形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三、大量阅读,丰富学养

作者认为,一个中国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中国化的语文教育,因此阅读这些传统经典书目,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一种最佳追求。作者阅读初衷是为了躲开语文教育改革的失败阴影,自2006年起大量阅读语文教育的专业书籍,以加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又逐渐扩大阅读范围,以研究的姿态阅读一些哲学、社会学、人学类的书籍。阅读《四部丛刊》涉及的传统经典,把它们作为必读篇目。阅读《道德经》,逐渐理解了道家的理想基于自然、出于自然。这一时期的阅读,极大地拓宽了作者的专业视野,积淀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阅读体验。运用自身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们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其语文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独立阅读、观察与思考,为此后的研究方向的确立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大量阅读,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拓宽专业视野,积淀学养,是新手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作者的成功,显然离不开这个条件。

四、“建模”总结,应用推广

为了让学生喜欢语文,学自己需要的语文,2007年9月,作者设计和展开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个性化学习模型推荐”等课题研究。“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侧重理论探讨,而“个性化学习模型推荐”实验则侧重实践研究。对于前者,作者以“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为主攻方向。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受注意力、经验基础、文本特点、教师指导及拓展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独特见解,促使学生的独特见解不断生成和升华。 “个性化学习模型推荐”研究的重点是如何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有效指导。给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模型,主要依据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目标和当前学习状态为学生组织适合的教学材料,根据学习过程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在具体实践中,作者确定了四个研究重点:

第一,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建模

这一建模研究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学生接口:学生通过学生接口与系统交互,完成课程的学习、测试;教师接口:教师通过教师接口丰富教学材料,添加专家知识和管理学生特征,向教学材料库补充教学材料等;专家知识库:该库主要用于存储教学策略的规则知识、学习标准、教学质量等评价标准;学习材料库:该库主要用于存储能反映课程知识,并能为学习过程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的数据库或教学材料;学生模型:由学生特征库和特征分析两大部分组成。学生模型除了接受学生主动提交的个性特征外,还可以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为个性化教学模型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做好基础。如学习资料库的建设,建设常规意义上的阅读内容,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阅读和背诵篇目为基础,又选择屈原的《楚辞》中的《渔父》等,更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内容的建设。例如,学生杜爽等语文学习优势很明显,她发表了不少作文,但都欠缺文采。为了增强杜爽的语言表达的文采性,教师与杜爽商量后,一起搜集并让她阅读大量的诗词、文言文、莎士比亚的戏剧、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帮助该生建设阅读资源库,这个库包括诗词、文言文、莎士比亚的戏剧、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这一任务主要放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完成。文言文,以教师选编为主,学生自行寻找阅读内容为辅。教师为学生选编的七年级的阅读内容有《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简短的神话故事、寓言类的文言文,大都限定在200字以内,阅读内容很有趣。

第二,学生信息收集系统的建模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给学生提供及时的个性化帮扶,教师要收集学生的三种信息。主要研究三个方面:一、对比性信息。教师如何收集一些对比信息,比如学业成绩信息。这也是目前广大教师普遍在做、擅长做的收集行为。二、基本信息。教师如何使用详细的目标表等测量手段、指标,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兴趣爱好与家庭背景。三、即时性信息。教师基于成长实践的评估。教师如何诊断学生的学习生活,来安排学生的学习课程和教学设计。比如,为了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作者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生理因素、个性心理因素、个性社会因素构成的个性结构,从家庭背景文化、个性品质、教育经历、学习基础四个方面来设计学生的成长基础自测指标。

第三,班本课程系统的建模

班集体作为一个生命群体,班级中的学生的成长有个性化的需求,更有共性的要求。把学生共性的需要整合起来,用课程开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就形成了各个班级的“班本课程”。因此,“班本课程”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不属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它完全出于班级内部学生的需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是以发展本班级的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的。

第四,学生的学习记录与使用系统的建模

一是研究学生如何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二是研究教师怎样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三是研究教师如何分析、使用这些学习记录。此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收集学生的信息、测量学生的成长现状的一些量表,比如《学生基本情况汇集・家背景文化》《学生单科学习成绩分析・家长版》等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教师、家长纷纷索要这些量表。

“教育建模”是教学理论结构化的表现形式,对于教育经验的总结、提升和推广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青年教师个人而言,教育经验的推广意味着其教育实践受到人们的认可,教学经验具有推广的价值。教师本人实现了对“教书匠”的超越,成为教学能手或教育专家。所以,教育建模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第12篇

关键词:导语; 故事; 想像; 教态姿势; 音乐; 情绪

语文是一门极具艺术性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根据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充分利用语文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搞活课堂教学,让语文教学过程更加富有魅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浅淡几种引趣方法:

1.导语引趣法

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因此,笔者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如笔者在讲《狼》时,就说:“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狼和小羊》一文,结果是狼吃掉了羊,假设把羊换成了人,结果又会怎样呢?”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做了铺垫。又如在讲《十则》一课时,我就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有牛顿、哥白尼等,大家知道是谁排在这十大思想家的第一位吗?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2.故事引趣法

初中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讲课时,可以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切合课文内容,适量的给学生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竞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便恶意攻击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的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笑着回击说:“我以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还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还不锐利吗?”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笑声,老师乘兴提出:“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就是幽默、辛辣,你能从《竞选州长》中说说这种特点吗?”好,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这篇课文。

3.音乐熏陶引趣法

悠扬动听的音乐往往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从而深深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之前,我请同学们欣赏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演唱的《儿行千里》。那歌词中“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兜……”,很形象地描述了即将要远行时,母亲的唠叨,千叮万嘱以及复杂的心情。欣赏完歌曲后我就让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千里的路,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流”,学生很快得出结论“那是母亲的爱的体现”。接着笔者顺着歌词和同学们的思路导入课文。“母亲较善于从自己的言行中表达对孩子的爱,而父亲对孩子的爱又是怎样的呢?”这样,《背影》中父爱子的深情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同学们关注的对象。

4.多媒体引趣法

多媒体课件可以采用音响和动感画面等手段多管齐下从视听等多方面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逼真的动感画面的情景中真实的感触到课文所体现的主题或内容,有利于学生眼、口、手、耳、脑多方位同时调动,全身心投入,犹如身临其境。如《海燕》这篇著名的散文诗,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去体会课文的内涵,我们不妨利用多媒体课件。如暴风雨将要来临的场面,雷电交加的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在高傲的飞翔,在这画面中与海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惊慌失措到处乱飞的海鸥,还有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的“海鸭”和畏缩起身子藏在崖岸下的“企鹅”……它们的声音、动作、情态清清楚楚的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以及海鸭企鹅惊恐万分的丑态。如此一来学生要进一步去把握海燕、海鸭、企鹅等等的艺术形象也比较容易了。这样的一堂课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有浓厚兴趣,又有效果。

5.教态姿势引趣法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上课讲到兴奋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有时模仿课文中的人物动作、姿势和表情来感染打动学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动作,《社戏》中“开船”动作,《狼》中“御狼、杀狼”动作……边讲边演,学生也上台表演,这样整个课堂情绪盎然。

6.角色朗读引趣法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浅显的课文,教师无需多讲,只要略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几遍就可以了,特别是有些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分角色朗读效果更好。例如讲《骆驼寻宝记》一课,就可以找几个学生分别摹拟老虎、狮子、骆驼等动物的口气进行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各种动物的性格。又如《皇帝的新装》、《,我在哪里》、《选场》、《市长》等文章如果分角色朗读,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7.引导想像引趣法

引导学生想像课文内容,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例如讲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西塞山前白露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两句时,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像西塞山前白鹭飞翔、桃花怒放、溪水奔流、鳜鱼跳跃的情景,让学生在想像中走进这一美妙的情景中去,体会其中的自然美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悟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8.情绪感染引趣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讲课时只有充满激情才能打动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如在讲授《海燕》、《最后一次演讲》、《背影》、《乡愁》等课文时,可以借助动情的朗读、动情的手势、动情的分析,让学生都进入角色,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讲这些课文时,学生都流下不同感情的泪水。这就是情绪感染的结果。

总之,语文教学的引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努力钻研,不断探索,灵活运用,大胆创新,就一定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门“愉快的艺术”,进而在兼顾语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获得高效。